文化历史街区设计范文

时间:2023-12-01 17:08:55

文化历史街区设计

文化历史街区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再设计

前言:历史文化街区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历史文化街区的再设计是为了在整体上保持、在风格上延续传统街区的风貌。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中规定,历史文化街区应具备以下条件:有比较完整的历史风貌;构成历史风貌的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要素基本上是历史存留的原物;历史文化街区用地面积不小于;历史文化街区内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的用地面积宜达保护区内总建筑用地的60%以上。由此可见,历史文化街区的再设计不仅仅只是设计本身,其中需考虑的因素有很多。

1、历史文化街区再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城市建设在短期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当中,富有文化内涵,经过岁月洗礼的历史文化街区的再设计成了城市发展的"红绿灯",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

根据统计:我国现有126座部级历史文化名城(截至2015年6月1日),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中规定: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在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还应当有2个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但是,在2011年开展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大检查中发现,我国共有438处历史文化街区,有13个城市已经没有历史文化街区,18个城市也仅保留1处历史文化街区。1

由此单纯的保存历史文化街区已经不能够体现历史的痕迹,我们必须在保护的基础上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有效的再设计,使其具有地域认同感,但近些年各地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出现了诸多问题。

1.1真实遗存不断被破坏

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着城市发展的印记,是历史的见证,这其中就包括历史街巷、民居民宅、古树古物等。在有些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当中,这些历史的见证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被新事物取代,民居名宅被换成了3层砖房,古树被砍,古井被填,古街被重新铺装,有些甚至在经过政府审批后大面积拆除,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这样的破坏使得城市丢失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

1.2不同街区再设计中建筑造型相同,不注重空间组织特点

还有一些城市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再设计时,对不同风格和特色的街区进行了同一的形象设定,其建筑的造型是对传统建筑的提炼,虽然也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地方特色,但是,其只是单一的造型模仿,并没有体现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组织特色,使得历史文化街区缺少了真实性和原真性的。

1.3街区再设计注重商业开发

历史文化街区的再设计当中,很多情况都过度注重了其商业价值,而对其做了大尺度的建筑设计,对传统民居保护造成了阻碍,破坏了街区的传统风貌,有一些则在历史建筑上悬挂广告,遮挡了建筑立面,这些都失去了历史文化街区的特色与传统,使其严重缺失本身所特有的地域特色。

1.4规划人员异想天开

由于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的印证,房屋质量以及基础设施等对于居民日常生活来说都是一个严重问题,也远远落后于城市新区,所以一旦被列入历史文化街区,则其多是以保护为主,但是其生活的基础设施条件严重缺乏,对居民生活造成了不便,所以就会出现居民集体要求政府改善居住条件。规划人员往往进行再设计时不能够深入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当中,了解居民需求后结合历史文化街区风貌进行有效的设计,常常是纸上画画,异想天开。最终不仅对街区造成了破坏,而且居民生活质量也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

2、对历史文化街区再设计的建议

2.1对区域优势的争夺

形成历史街区的地段往往都是交通区位优势突出的城市中心地段,历史上可能毗邻或本身就是商业区域,拥有优质的基础设施或商业资源,区位优势十分明显。除此之外,传统的历史文化街区容积率较低,拆建后拥有较大的开发空间,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各大利益财团对历史街区的垂涎是显而易见的,在财团争夺博弈之下,历史文化街区最终面临着拆迁的厄运。

2.2保护规划缺乏地域特色

在城市的保护规划中,规划往往已经成为一种固定模式,互相照搬模仿,缺乏对地域特质的发掘,忽略了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与特色,传统符号胡乱运用,张冠李戴,忽略了街区传统生活的多样性,地域特征丧失。

2.3长远目标与近期利益缺乏统筹规划

政府管理部门领导为了完成考核指标,往往对于其任期间的政绩不容忽视,而对历史街区长期的保护缺乏耐心;对于住在传统历史街区的居民来说,带厨房和独立水冲厕所的新房子更具有吸引力,因此,在各类"严峻"现实矛盾的对立中,传统历史文化街区往往成为了牺牲品。

3、对历史文化街区再设计的建议

3.1 以历史文化为基础

对街区的历史文化及发展脉络进行深入研究,,进行深入的历史文化研究,这其中包括街区在不同时期所承载的功能属性,空间形态的演进,在街区中所发生的有历史性的事件及有社会影响力的人物等方面的研究。

3.2 结合街区现状,充分调研

调查了解现如今历史文化街区在城市中承载着何种功能,居住在其中的居民现状以及需求,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街区格局的角度有街区功能属性、古树古井、建筑造型、构筑物及其周围自然环境等;

2)、居民需求的角度有市政设施、交通流线、居民生活习惯、居民经济状况、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对街区历史记忆等;

3.3 进行有效的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

1)、保护传统街巷空间格局及特色,控制新建建筑的高度,把握建筑造型,拆除现有的违章建筑;

2)、延续街区独有的民俗,保留传统商业模式,减少新建商业综合体,充分体现街区的地域特点,保留历史痕迹;

3)、市政设施的完善,减少对建筑物结构及造型的不可修复的破坏。

3.4优化周边区域功能

对街区周边片区进行相应的设计,同时能够形成商业网络,增强经济活力,历史文化街区的功能属性往往比较单一,如果对其进行保护、再设计甚至是旅游开发,就可将其周围片区同时进行再设计,将街区承载不下的功能分担到周围片区,形成街区文化中心,提供一些公共的服务设施,扩大公共绿地;与此同时减少街区周边高楼对其过度的围合。

4 、总结

本文首先对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的现状进行问题梳理,其次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最后,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现状调查及评估角度等,提出历史文化街区再设计的建议,才能保存其原有的地域特色,保护历史文化,将传统文化展示给世界。

参考文献:

[1]吴志强,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641-647

[2]杨新海,林林,伍锡论,等.历史街区生活原真性的内涵特征和评价要素[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 ,2011 (04) :47-54

[3]冯之余.发掘历史文化街区的新价值-浅谈三坊七巷的开发[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1(11 ) :118-122

文化历史街区设计范文第2篇

1概况

双龙巷位于开封市老城区的东偏北一带,拥有优越的交通网络和地理条件,处于人流散集的边缘地带。双龙巷传统民居保护区规划范围北至东棚板街,南至财政厅东街、平等街,西至北兴街、右司官口,东至内环路,面积23.08hm2。双龙巷保护区内的四合院住宅对开封市古城风貌保护、历史文脉的延续起着重要作用。该地段现存张坊故居、陈慰儒等名人故居,另外还有白衣阁、观音寺等宗教建筑群,是一个有丰富历史内涵的完整的历史街区,一直以来都被认定为开封不可或缺的重要历史地段。

2在景观改造设计上面临的问题

2.1如何挖掘双龙巷的传统价值,保持老街的历史繁华风貌和内涵肌理双龙巷是开封古城内传统风貌留存最多,规模最大的历史街区,历史上开封人文荟萃,商贾云集,繁华尽显之地。如何在设计上融入这些历史文化元素,并且有机结合到当代,使历史的延续和更新有机结合在一起,是设计首要面临的问题。

2.2如何在业态比较丰富的老街上保持原有的生活气息双龙巷街区定位是集旅游、商业、酒店、餐饮、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街区,为契合这些业态和功能,同时又要保持双龙巷原有的生活气息,让当地居民依旧保留原有的生活方式。这就必须在景观设计时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以满足不同的功能和业态需求。

3景观环境改造设计的探讨

3.1确立鲜明的“龙”“、宋”主题双龙巷因宋太祖、宋太宗而得名,双龙巷的景观也以这两兄弟开启大宋为主题。尝试讲述从宋太祖开国到定国、治国的历史,到后来大宋辉煌的历史成就。景观建设强调双龙街关于“龙”、“宋”的元素,展现千年大宋的伟大成就,包括科技、人物、艺术等方面。

3.2还原街巷空间肌理延续历史街巷,恢复传统街巷空间结构,创造小尺度的开放空间融入历史肌理。双龙巷主巷全长520m左右,这个长度是比较适宜人步行的尺度。每隔130m左右有1个开敞的公共活动空间,供游客驻足休憩,同时,依托这5个节点,向外延展,串联起周边巷道。

3.3景观设计手法双龙巷总体色调为青灰色,充分利用开封当地材料,街道铺装采用有历史感的条石和青砖为主。为烘托出双龙巷老街的气氛,铺装形式建议以采用大条石铺装为主,有利于雨水的及时排出,排水设施也都可以设置在条石下面,不会破坏街面的整体性。在支巷和一些小场景可加入小青砖,采用多变铺装组合方式丰富平面效果。在关键节点适当点缀具有一定意义的地雕。开封有着深厚的文化沉淀,特色传统元素更是举不胜举,活字印刷、火药、指南针、汴绣、官瓷、朱仙镇木板年画等。这些带着浓郁的宋文化特色的元素都可以成为文化元素融入街道景观。景观小品设计充分挖掘这些元素,采用仿古、做旧及情景再现的形式,更好地彰显双龙巷所承载的开封历史文脉。

3.4种植设计为保留双龙巷的老味道,确定现状树在满足市政管线建设的前提下全部保留;而对于现状树普遍缺少养护和修剪的情况,都应加以修剪整枝;更换树形不好的现状树。双龙巷的街巷相对比较狭窄,缺乏大面积的绿地空间。为了尽量增加场地的绿量,必须采用规格相对较大的新栽树,大树的分支点也应超过3m,以免对沿街的建筑造成不利的影响。增加可移动式树箱,在增加绿化的同时又有灵活多变好组合的特点。在适当的地方亦可采取立体绿化的方式。

4结语

通过研究与探析开封双龙巷景观改造设计思路,更加明确在历史文化古街区景观设计中,一定要依据具体的环境构成条件,分析历史文化传承和现代的功能,协调好传统建筑与现代景观设计手法的统一和互补,协调好景观设施和传统老街生活气息的和谐关系。

文化历史街区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西津渡;消防设计;探讨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以下简称“街区”)位于镇江城西的云台山麓,依附破山栈道而建,共有文物保护单位 12 处,其中部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是镇江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区,是镇江唯一一处以街区整体风貌进行保护的街区,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更是镇江城市“文脉”和“魅力”所在。1998年镇江市委、市政府成立了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2002年组建西津渡建设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专门从事街区修缮工作,完善街区配套、景观和亮化工程,2008年4月29日正式向市民及游客开放。随着各类商业进驻和日益增多的旅客,街区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但其消防安全环境却没有跟上街区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街区内狭窄的道路、寥寥无几的公共消防基础设施,让人们在享受街区文化的同时又多了几分担忧。笔者深入分析街区存在的各类火灾隐患,并从各种角度对街区的消防安全提出整改建议,使街区在现代消防安全体系保护下,既能弘扬和传承历史文化价值,又能充分发挥商业开发潜能。

1 街区存在的消防安全隐患

1.1 建筑密集相连

由于街区特殊的历史风貌和建筑空间尺度,街区内建筑在总平面布局上多成组、成群或对称布置,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以若干单座建筑组成庭院,以若干庭院组成形式多样的“四合院”、“廊院”等建筑群。由于廊道相连、建筑紧邻,缺少有效地防火间距和防火分隔措施,如果一处起火,火势没能得到及时控制时,将会快速蔓延至相邻建筑,极易形成“火烧连营”局面。

1.2 道路狭窄难行

由于建筑布置紧密、地面凸凹不平,穿行街区的道路宽度受到限制,路面时陡时平。例如云台山脚下的小码头街,南侧依山,北为陡崖,形似栈道,宽约2.5-4.0米,两端通过台阶分别与道路相连,机动车无法通行。由于道路狭窄难行,普通消防车难以顺利进入街区实施扑救,贻误最佳扑救时间,造成不可估量损失。

1.3 公共消防基础设施薄弱

街区内自来水管管径以DN65-DN100为主,核心保护区内消火栓数量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建筑室外消防用水量和消防车取水距离的要求。如遇火势较大,延续时间较长,建筑室外消防用水量倍增时,消防车只能往返于水源和火灾现场之间,难以及时扑救火灾。

1.4 建筑耐火等级低

目前,街区内古建筑除极个别外,均为耐火等级为三级、四级或四级以下的建筑,主要建筑构件的耐火极限达不到国家消防技术标准最低要求,建筑整体抗御火灾能力差。这些建筑在发生火灾时,主要建筑构件在短时间内失去抗压、抗拉、抗剪等作用,极易发生建筑垮塌事故,造成人员伤亡。

1.5 建筑自防自救能力差

街区内主要以游客为主,来访游客由于不熟悉所在场所的平面布局,在火灾时容易因疏散时间不足、疏散环境恶劣而导致人员伤亡。而由于古建筑内缺少自动消防设施的设置,无法满足对游客的火灾预警、快速灭火、疏散指引以及防排烟等要求。

2 采取的消防安全措施

2.1 合理划分防火区域

古建筑多以群体呈现,由于特殊的空间尺度,很难保持合理的防火间距和防火分隔,一旦发生火灾,将很难控制火势蔓延。按照现行规范进行防火分隔,势必会影响古建筑的格局、形式、结构和面貌,导致其缺失社会和历史功能。将室内防火分区的概念引用到室外,将古建筑群划分成若干个防火区域,可以有效降低其发生火灾时的火灾损失。划分防火区域应以防火墙为主,防火门窗、防火卷帘和水幕系统等为辅。划分防火区域的面积应综合建筑文保等级、耐火等级、使用性质、消防设施配备以及相邻防火区域使用性质等因素,以现行规范为参考,合理确定防火区域面积。

2.2 合理布置公共消防基础设施

按照现行规范要求对室外消防管网进行改造,并使管网贯穿街区的主干道及次干道。对消防车无法到达的区域,应采取加密室外消火栓布置的方式,充分考虑消防队员直接使用室外消火栓灭火的方式。对建筑内部无法设置室内消火栓的建筑,应采取在方便取用的建筑外墙一侧设置室外消火栓,间接替代室内消火栓的使用功能。

2.3 设置微型消防站

借鉴大型石油化工企业设置专职消防队和大型住宅小区设置消防执勤点的经验,建议街区内设置微型消防站。微型消防站应结合治安联防队建设,其职能应集治安巡逻、防火巡查、灭火及处置突发事件于一体,考虑到街区内部分地区消防车无法到达,微型消防站应配备适量的消防摩托,一方面可以提前到达现场扑救初期火灾,等待消防队救援,另一方面可以弥补街区内消防车因道路问题无法到达保护区域的不足。

2.4 提高建筑构件的防火性能

古建筑具有少则几百年、多则上千年的历史,木柱、木楼板、木屋架等建筑构件耐火极限低,很难符合现行规范的要求。提高古建筑自身抗御火灾的能力,首先应从提高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着手,但由于文物保护建筑的特殊要求,其建筑结构一般不允许改变,只能在原有建筑构件的基础上,采取涂刷防火涂料、包裹不燃材料或采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保护的方法间接地提升木制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达到古建筑整体提升建筑耐火等级的目的。

2.5 控制建筑使用性质

由于建筑自身抗御火灾能力差,且容易造成火势蔓延,所以在招商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建筑使用性质,一般可作为办公、文化、展览等场所使用,控制部分建筑作为无明火餐饮使用,严禁建筑作为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使用。使得古建筑在保障消防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现代商业用途。

2.6 合理规划商业布局

鉴于街区的消防安全特殊性,同类性质的商业应相对集中布置。合理布置商业布局,一方面可以有效控制防火区域的火灾危险性,确定合理的防火区域面积;另一方面便于集中设置室内消防设施,方便各类管路及线路的集中设置。

2.7 完善建筑内部消防设施

为弥补因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问题导致的建筑自身抗御火灾能力不足的问题,应采取设置室内消火栓、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防排烟系统的方式,增强建筑自身早期预警、及时扑救、创造有利疏散环境的能力。当设置完整的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有困难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局部应用系统。

2.8 降低建筑发生火灾几率

木楼梯梯段上表面覆盖不燃烧材料,避免明火或高温物体掉落在木楼梯上引发火灾;将多层餐厅内的厨房设置在首层,严禁设在顶层,减少厨房与其他部位的防火分隔面积,减小厨房对屋顶承重构件的影响,以及因厨房管道穿越楼板造成的防火分隔不完整等问题;在屋顶承重构件为木结构的吊顶内增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以及沿木结构明敷的配电线路按照消防用电设备的配电线路要求设置,降低建筑发生火灾的几率。

3 结束语

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是古建筑代表作之一,其悠久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给后人留下无限的精神遐想和宝贵的文化财富。在街区修缮过程中,应充分注入现代的消防设计理念,使其在散发古建筑文化气息的同时,呈现出现代的消防安全特征。“物防不如人防、技防不如心防”,我们在竭力提高古建筑自身防消火灾的基础上,更应该着力加强古建筑日常消防安全管理和宣传教育,从根本上解决引发火灾的原因。古建筑无法达到现代消防规范要求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我们应本着尊重和传承古建筑文化的态度,充分理解规范制定的初衷,充分调研建筑内外环境,运用性能化设计手段,全面立体地提升古建筑消防安全保障系数,使古建筑的历史价值、商业价值和消防安全得到完美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GB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2]GB50045-9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3]陈明达.《古代建筑史研究的基础和发展》[J].《文物》,1981,5:69 ~74.

[4]文化部文物保护科研所.中国古建筑修缮技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1~380 .

文化历史街区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城市设计;城市设计策略

Abstract: in 2008, the State Council officially approved the "Xi'an city master plan (2008 ~ 2020)", which will qixianzhuang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 planning in addition to the north gate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Sanxue Street Historic Block in Xi'an city third pieces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Analysis of current problems based on the Xi'an city qixianzhua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by using the method of city design proposed update strategy qixianzhua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from the city design, city design point of the overall protection updates for qixianzhua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o provide basis and reference.

Keywords: qixianzhua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city design; city design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概况:

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位于西安明城墙内东北部,占地共23.6 公顷,基地范围内包含“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和革命公园革命亭两处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其中,七贤庄由1934资本家做房地产开发,1936年建成的由西向东排列组城的十座建筑风格大致相同、布局略异的砖土木混合的联排建筑。是西安近现代建筑尤其是民国时期居住建筑群的典型代表。革命公园是1926年纪念西安“围城” 死难的军民而建立的,是西安唯一的纪念性文化公园。此外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内还有工人文化宫、水利局1号楼等近现代建筑,体现了西安近现代社会变迁,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建筑价值、情感价值和经济价值。

《西安市2004-2020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并划定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区。其中,核心保护区主要包括七贤庄院落建筑群。核心保护区外的建设控制区主要由革命公园、后宰门小学、工人文化宫、水利局等多家单位及其家属院为主,用地功能复杂。(参见图1.1)

二、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的现状问题分析

目前,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正面临着旧城保护的下的物质性、功能性和结构性的衰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1)内部结构松散,封闭,公共空间开放度不够,革命公园的可达性差。(2)整体面貌陈旧,部分建筑质量较差,基础设施落后,生活水平普遍偏低,居民生活质量较差。(3)公众对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缺乏了解,历史文化资源和景观资源都未得到充分的利用。(4)西七路、尚德路交通拥堵混乱,内部缺乏道路联系,停车困难。(5)人口结构脆弱,人员混杂,没有形成传统以地缘和血缘关系维系的稳定的社会网络。

三、城市设计目标定位

七贤庄历史街区的城市设计并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保护问题,而是需要建立一个遗产与整个街区以及周边城市的整体观念,在其对上位规划和现状的综合分析上的基础上,在着重场所意义以及文化内涵的前提下,确定其发展方向目标定位。

设计目标:以保护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及近现代历史城市景观为宗旨,以更新该地区整体机能为原则,运用城市设计方法通过空间秩序的重构、功能更新与策划以及街区整体风貌具体指标的控制,凸显七贤庄历史街区的近现代文化特色,提升其街区品质,将七贤庄历史街区发展成一个集参观、教育、游憩体验为主的西安近现代文化遗产的栖息地。

四、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城市设计策略建构

1. 空间秩序的建构——建立开放的空间构架体系

基于“城市客厅”的职能引导以及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的目标定位,将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应该打破现状这种“背向”的关系,使之形成一种开放的空间体系。具体体现在:

(1)“开放”革命公园,增强公共性和开放度

革命公园是明城区内最大的公共绿地,也是西安最早免费开放的公园,由于之前大院式的经济体制,很多公园都修建围墙,便于管理,革命公园的围墙是革命公园建造初期,用拆除皇城的墙砖砌成的,但是今天这些围墙严重阻碍了与周边环境的联系与融合,弱化了公共空间的开放度, 在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的城市设计中,为了增加公园与周围的直接联系性构建开放的空间体系, 应该牺牲革命公园所谓的“属地意识”,拆除革命公园的围墙,可将将拆除的围墙重新加以改造利用,形成新的城市景观,另外改造公园外层绿化,与道路边界形成更好的衔接,同时也美化道路边界,让公众更好的享受到绿色,将革命公园改造为一个完全为公众开放的公园,增强公众的可达性。

(2)增加内部道路,增强相互的联系性

目前七贤庄历史街区内部没有相互贯通的道路联系,唯一能承担居民的穿越性活动就是主要是革命公园的西门和东门,小孩上学、上街买菜,都是以穿越革命公园来达成目的,民众也无法直接从革命公园到达“八办”纪念馆,各个单位之间也缺乏相互的联系性。应该增加七贤庄历史街区内的道路联系。一方面,可以增加各个“单位”和革命公园的联系性,另一方面更大的开放度也为民众的穿越性活动提供方便。

2.功能更新策略

作为对现代主义“功能分区”理论的反应,一般的功能分区有时并不能解决规划设计的所有问题,混合使用已成为当今城市设计的一项原则。功能混合有助于使用公共设施更为方便,社会交往的机会更多,建筑与空间的利用率更高等优点,有利于实现土地利用的多样化。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可以借助混合使用的概念,进行功能的更新和策划,然而混合使用并不是混杂使用,需要根据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的自身特点进行有效混合。其次,可以进行

适度的功能置换。结合上海新天地的更新方式,在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内可以考虑适当的功能置换,将闲置、或另作他用等不符合七贤庄历史街区发展的历史建筑或现代有保留价值的建筑进行适当的功能置换,从而适应七贤庄历史街区的目标定位和功能要求。可以引入新功能,比如商业游憩功能以及相关文化产业,比如建立近现代历史博物馆、艺术馆等。

3.交通梳理策略

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内部缺乏道路联系,需要适度增加新的道路加强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的道路组织的设计主要在保护原有道路系统,在整体性保护的基础上,恢复原有道路的畅通,适度增加新的道路,一方面加地块内部道路与城市道路联接,另一方面完善内部交通组织,扭转各个主要空间“背向”的局面,增强相互联系性和可达性,形成合理的道路组织结构。

保护原有道路格局

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的路网基本延续了民国时期的格局,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的边界道路,北新街、尚德路、西七路和西五路均是在民国初期修建新城时修建的,是组成明城区的主要道路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比1956年的七贤庄片区的模型图,除了后宰门街联系北新街和革命公园西门外,七贤庄作为一个独立的街坊,四周都有道路与城市道路连接,并且在革命公园北侧还有小径与革命公园连接。可以看出,当时的七贤庄片区空间尺度、道路组织都是比较合理的。可以考虑在保护北新街、尚德路、西七路和西五路以及后宰门街的前提下,恢复七贤庄南侧和东侧的道路,以及西七路通往革命公园的道路,有助于增加和城市道路的联系性。

(2)新增道路联系,引入步行交通

对比明城区道路肌理,七贤庄片区道路密度较其他片区较小,西七路、尚德路等道路承担了更多的交通压力。其次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内部也缺少道路联系,致使相互之间的可达性较差。另外为了增加后宰门街和西七路的联系性,规划一条车行道,增强和城市道路的联系性。同时,整合革命公园的内部道路,强调革命公园的纪念性轴线。引入步行道路,即把恢复的西七路和革命公园联系的小径规划为步行道,贯穿东西,连接尚德路。其次,为了保持历史街区的交通秩序,尚德路、西七路应限制过境道路的车辆。改善交通拥挤的现状,改善街区环境。

(3) 增加停车设施,引入地下停车场。

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内部缺少停车场,路边停车经常导致交通拥堵,给市民出行和街区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可以结合历史街区景观节点,设立地下停车场。

4.景观风貌的控制

(1)高度控制

建筑高度是城市景观风貌延续的一个重要指标,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主要在《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对高度控制的基础上根据视线通廊控制理论、视线视角控制理论进行高度控制。选取与北新街相对的西安城墙区域进行城墙与七贤庄院落的视线互通。以能看见七贤庄院落整体为通视区域,形成西安城墙与七贤庄的视线通廊。

通过视点引导,结合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和明城墙的视线通廊和视线视角的控制,可以得出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与明城墙之间的扇形片区域的高度控制图。其次,根据街道的高宽度也可以确定沿街区域的建筑高度。按照七贤庄历史街区的人文尺度,其中西七路、尚德路、北新街的高宽比值D:H在1~1.5之间,这种尺度下人们感觉比较亲切。在街道宽度以及建筑后退距离确定以后,可以得到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及周边片区的建筑高度的控制范围。

(2)建筑风格、色彩控制

建筑风格:七贤庄定位为近现代历史街区,其建筑风格应该参考西安近现代建筑特点:简单、朴素、又在西方建筑的影响下有着传统建筑风格的演变。也可以考虑延续七贤庄的建筑风格,即:青砖灰瓦,白墙坡屋顶,门窗砌筑弧形券等。另一方面也可以考虑局部使用新材料,新形式,与传统风格形成对比,亦可形成一种对景关系。

建筑色彩:在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整体色彩更欣赏,主要提取七贤庄民居的灰、白、靛等色彩,进行色阶、饱和度等的调整与变化,形成新的色彩体系,运用在七贤庄的城市设计中。具体的色彩选取要根据地块功能、定位进行色彩配搭。另外,辅助色彩在历史街区色彩规划中也有重要的意义。在七贤庄历史街区的城市设计中要提取合适的辅助色彩基调, 如与七贤庄想对应的朱红色等辅助色调活泼街区氛围。

(3)街景轮廓线控制

街景轮廓是竖向界面对街巷中连续建筑体量的外轮廓的描述。街景轮廓在传统历史街区里应该是一条变化规律、起伏有序的连续线,它通过对建筑屋顶及山墙的勾勒反映出建筑的形态特征,空间的韵律节奏以及景观的变化。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的主要四条大街西七路、尚德路、北新街和西五路,其中西五路是已经经过改造的现代化街道景观。西七路、尚德路北新街的局部改造设计中应该注意街景轮廓起伏变化的韵律节奏,可以以七贤庄建筑立面轮廓作为参考,尽量不要有太过突出的建筑或构件形式。

(4)街道景观设施与标识小品

街道景观设施

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可以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点的处理以庭院和公共节点空间为主,以树池和花池作为营造街区空间和形成空间视觉焦点的方式。通过植物移植景观树,花坛等景观元素,使街区中的树木、花草成为整个七贤庄历史街区延续革命公园绿化的一部分而存在,共同发挥生态和人文作用。而线的处理是以街道两侧的绿化为主,西七路和尚德路两边刚劲遒放的国槐连接了低矮折叠的建筑立面形成了丰富街道景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也美化了街区环境,与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一起形成强烈的场所可识别性。

标识小品的融入

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街道需要设计部分具有标识作用,具有七贤庄历史街区特质的公共设施,如座椅、书报亭、雕塑、电话亭、垃圾筒、邮筒和灯具、导游图、指示牌等。这些标识小品都可以结合绿化、街道沿街立面、公共空间,做到整体统一并与传统风貌相协调。例如在街道两边或者公共空间内可以适当的放置一些展现革命题材或展现西安近现代居民生活的雕塑。此外,座椅、路灯、标识牌等可以结合七贤庄近现代的历史街区的时代特征进行设计。

结语:七贤庄历史街区是西安唯一的近现代历史文化街区,见证了西安近现代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图景。然而,单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对空间进行整合有时会显得过于理想化。因此,对于历史街区应该是更加系统的研究,城市设计只是作为其中对于空间更新改造的一种理论方法,还需要与其他理论、方法相互作用,才能够达到实际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彤璧.红色桥梁·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1.

文化历史街区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的隐喻;导识系统设计;历史文化街区;地域文化形象

中图分类号:TU984.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4-0059-03

1.研究背景

著名建筑理论家罗伯特-斯特恩1977年所著的《现代主义运动之后》一文中首先把后现代建筑分为三类:文脉主义、隐喻主义、装饰主义。后现代隐喻主义强调建筑要表现人文、地理和历史的延续性,强调建筑应反映文化的积累而不是文化的解体,是历史文化的丰富体现,而不是对过去传统的排斥和对民俗的歧视。后现代隐喻主义的思想在建筑设计中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建筑师们纷纷探求各种各样的手法来创造建筑的隐喻。如后现代主义建筑大师阿尔瓦·阿尔托倡导人情化建筑理论,关注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和建筑与人的心理感受。阿尔瓦-阿尔托在自己的住宅中尝试多种材料的组合使用,这一做法既是对柯布西耶式的纯粹主义的背离,也是对地方传统的一种回归,更含有探索另一条形式创新路径的企图;罗伯特-文丘里旗帜鲜明地强调传统和遗产的借鉴价值,强调尊重环境,主张兼容并蓄;斯特林设计的斯图加特新美术馆,隐喻和暗示着各种符号、各种风格,如古罗马斗兽场、古埃及神庙,巴黎蓬皮杜中心等等视觉符号,表达了他对传统设计的敬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后现代建筑的隐喻主张与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导识系统深层次精神文化的认同有着观念的同一性。作为历史文化街区建筑景观重要设施的导识系统设计,在引导人们在特定空间移动的同时,也影响着人们对建筑景观人文环境的的整体认知。后现代主义建筑的隐喻思想体现的对历史的回归与借用,对当今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导识系统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试图从北京历史文化街区——南锣鼓巷、烟袋斜街导识系统设计为案例,剖析建筑的隐喻设计手法对城市历史街区导识系统地域性、文脉性设计的影响。

2.建筑的隐喻在南锣鼓巷、烟袋斜街导识系统设计中的体现

随着目前中国城市的发展,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是城市更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旧城更新以空前的规模与速度展开,日益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关键问题和关注焦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在文化上把城市发展目标确定为“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城,提高国际影响力”。北京历史文化特色街区南锣鼓巷、烟袋斜街就是城市更新较为典型的案例。经过改造后的南锣鼓巷“不仅更多地保存了街区的历史风貌,也通过住宅功能转换,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城市旅游品牌,重新焕发了历史街区的生命活力”,改造后的烟袋斜街“成为一个集参观、旅游、餐厅、购物、休闲于一体的京味文化特色街区”。与之相应,南锣鼓巷、烟袋斜街导识系统也进行了重新规划与设计。经过笔者实地考察,目前南锣鼓巷、烟袋斜街导识系统主要包括入口标识牌,指引牌、历史说明标识牌、胡同命名标识牌、胡同历史说明牌、瞽示标识牌、门牌、名人故居标识牌、商业店铺标识牌、祠庙标识牌等几种类型。设计师在导识视觉语言设计与胡同场景文化两者之间找到了相似的关联性。借用历史性建筑视觉符号语言,隐喻和象征北京传统的四合院建筑形态和丰富的胡同文化生活,并与当地人文景观自然和谐的统一于整体的街巷空间中,显得自然而亲切。当游客们置身于特定的街巷空间,传统的建筑视觉符号语言,容易使游客们产生老北京胡同特有的历史或文化认同感。相比当今城市街道小品中的新奇造型与空间设计,人们似乎更为眷念传统的历史文化特色生活空间与人文景观。建筑的隐喻设计手法使特定传统街巷空间内的导识设计找到了新的形式语言,在满足街巷信息的导向和信息的识别功能的前提下,更深层意义满足了人们的怀旧心理,展现了北京历史街区特有的文化形象。

3.建筑的隐喻在南锣鼓巷、烟袋斜街导识系统设计中的解读

3.1建筑形制的直接隐喻

隐喻主义大致有几种类型,一种是用整个建筑的外观造型来象征意义。另一种是用建筑抽象的空间来隐喻意义,如朗香教堂和柏林爱乐音乐厅等。还有一种就是引用历史片断,并加以变形或改换位置、改变材料、改变组合,也即所谓引经据典的隐喻主义。烟袋斜街和南锣鼓巷的导识系统设计即借用了建筑后现代隐喻的设计手法,从特定的街巷环境中引用传统建筑形制语汇,如影壁、牌坊、匾额、四合院屋檐、门簪等形态,改变材料并将其加以组合,从中找到导识信息设计与建筑形制语言的视觉关联性,将建筑形制“复制”于新的导视语境中,通过建筑形制符号的能指组合,达到隐喻胡同文化、四合院建筑历史文化性所指的意义。矛盾故居历史说明标识牌,借用建筑内部空间影壁的形制赋予于新的导视空间;商家店铺标识牌,方形的木质匾额式标牌是古巷常见的设计形态;有的商业店铺还直接采用了建筑的门联形态;烟袋斜街历史说明标识牌(见图1),整体的设计形态借助了牌楼的结构设计,屋檐屋顶改变了其材质、色彩及功能的属性,运用现代古朴的铜材,结合古代牌坊建筑艺术的装饰图形、雕刻手法,向游客们展现了烟袋斜街的地形风貌及历史概述,造型古朴庄重;南锣鼓巷入口标识牌(见图2)、胡同历史说明标识牌、警示标识牌的外部形态设计均采用了传统的“两柱一间”式牌坊造型语言。更有新意的是,南锣鼓巷入口标识牌,在引用建筑牌坊设计形态的基础上,设计师经过巧妙处理,在两柱空隙安装了铜锣与鼓。当人们在敲打铜锣与鼓的时候,声音识别、行为识别及视觉识别带来了全方位的感受。人们的互动带来了整个街巷的活跃,朴素庄重的入口标识牌,又在向人们静静诉说着南锣鼓巷的悠久历史。设计的本体与喻体之间,在新的设计空间达到了最大化的诠释。造型古朴庄重的导向牌传统形态赋予了新的内涵,在向人们传递导视信息的同时,也隐喻着传统建筑形制的特殊语言及传统的生活方式的独特魅力,表达了设计师对传统街巷胡同文化的尊重及维护周边环境语言的高度统一。

3.2建筑装饰的间接隐喻

用装饰来隐喻,即用装饰构件、装饰图案、雕刻、色彩等来隐喻建筑的含义,这类方法经常被使用。文丘里很强调用装饰来象征隐喻,他关心的历史是历史性装饰。文丘里在艾伦艺术博物馆扩建部分采用了变形的爱奥尼木柱,他用这种隐喻手法,不仅使建筑在视觉上有一种文脉的关联,而且也起了装饰作用。烟袋斜街和南锣鼓巷导识系统,特别是商业店铺标识牌(见图3),图形、文字、色彩、材料的设计借用了古代传统建筑装饰语汇来隐喻建筑历史文化的深层意义,建筑装饰图案、色彩、文字、材质本身已成为历史街巷文化的一种记忆的符号,在新的视觉媒质下产生了文脉的联想。在这里,导识系统设计装饰手法不仅仅传达着装饰的目的,隐喻和暗示着设计师对特殊历史街巷空间的全新解读。设计师自觉尊重原有的街巷风貌特征而选择相应的设计手法,达到与街巷人文基调的和谐统一。这种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也使得南锣鼓巷、烟袋斜街现在虽然已经几乎成为一条纯商业街,但是依然散发出北京城特有的人文魅力。

3.2.1建筑图案

南锣鼓巷、烟袋斜街导识设计在装饰设计手法上使用了一些传统建筑装饰纹样,如回形纹、卍字纹、方胜纹、米子格以及祥云、枝草组成的图案等等,间接地把建筑装饰如古巷的屋瓦装饰、扁额的纹样装饰、四合院砖雕装饰、砖雕影壁等具有喻意内涵的装饰图案运用于商家店铺标识牌、历史说明标识牌等界面设计之中,既达到理想的装饰效果,又具有吉祥寓意。如商业店铺标识借用古代扁额装饰中最为常见的二方连续排列的回形纹,在新的语义生成空间,隐喻着店铺的生意兴隆,表现出吉利绵长美好的愿景;刻工精细的枝草角隅纹样,既取得了一定的装饰效果,又生成了新的空间信息的多样性解读。

3.2.2建筑色彩

南锣鼓巷、烟袋斜街导识语言整体色调的选取基本尊重了北京四合院民居建筑的特点,没有突兀的不协调色彩,色彩语言与整个胡同街巷十分和谐。南锣鼓巷无论是胡同名称标识、门牌的传统红色、古巷入口指南标识牌的原木色、名人故居标识牌的灰色调、神庙标识牌的褐色等,还是烟袋斜街黑地金字或蓝地金字的匾额式样商业标识牌、深褐色历史说明牌、祠庙标识牌等等,都严格的尊重了古巷传统的建筑色彩语言。导向标识色彩语言的设计,延续了建筑色彩特有的语汇,使得传统的建筑色彩得到了新的语意延伸,同时也向人们展示着老北京特有的胡同历史文化色彩语言。其中,红底白字的胡同命名标识牌与墙体的青灰冷色调砖墙达到了视觉的高度统一协调性,给人一种简洁干练、清新醒目的感觉。红色的四合院门板、红色屋檐、商家店铺红色的灯笼挂饰,加上小面积红色的胡同标识牌、门牌标识,在大面积灰色青瓦、灰色砖墙的映衬下,和谐的统一在特有的胡同人文景观环境之中。如果脱离了胡同整体的氛围和环境,大红颜色也就失去了信息传达的整体性。在这里,传统的大红颜色本身就具有很强烈的象征性,是中国特有色彩符号的展示,同时也寓意着喜庆和吉祥。(见图例4)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中西合璧与国际化的北京风味商业街代表,酒吧、吉他吧、欧式餐厅等的入住也使得古巷西化风格明朗。我们可以从酒吧的标识设计中,从色彩语言中发现隐喻的西方色彩情调。如韩香馆、鸡尾酒吧、楹堤西餐等,虽然设计的形式语言非常现代,但在色彩语言的把握上严格尊重了整体古巷的色调,体现了设计语言的现代与开放。

3.2.3匾额书法字体

中国传统建筑语言中的书法字体,成为了导识特有的装饰构架符号。无论是胡同标识牌、胡同历史说明牌,还是特色旅店、欧式酒吧、特色商铺标识牌,我们都可以看到各种形式的书法字体。特别是商业店铺标识字体设计,通常采用的是来自于匾额上的魏碑、隶书、楷书、篆书等书法字体,结合传统的雕刻手法如阳刻、阴刻、透雕、浮雕等,传递着特有的中国书法艺术的韵味,字体空间层次十分丰富。书法艺术“形”“意”

“势”的空间美感,通过商家店铺标识牌的重新设计,在新的商业街巷焕发出别样的形式美感。深入解析书法体符号背后,匾额书法体只是一种视觉符号,背后暗含着人们对中国书法艺术的文化识别和认同感,同时也满足了来北京胡同观光旅游的外国游客的文化猎奇心理。

3.2.4建筑装饰材料

导识系统设计在材质的选择上,大部分选择了中国古代建筑传统的建筑材料:木材、石材等。相比于不锈钢、混凝土等现代材质,传统的建筑材质的使用,易于唤起人们对历史精神、地域文化资源的怀旧心理。以原木构架为主要结构形式的导识牌,表现出庄严厚重的设计特性。如商业店铺精致的木招牌,天然的木质肌理与自然感、雕刻的手法、和谐的色彩,增添了木质材质的空间与层次感,在厚重敦实的青砖墙体材质的映衬下,同整体环境十分协调。从导识系统设计材质符号的解读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传统建筑装饰的传统回归与认同感,间接性的隐喻了中国古代建筑材质的符号语言,增强了地域文化的识别性。同时,木质材质本身也符合当今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4.结语

文化历史街区设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排水管道;沟槽支护;设计;施工

Abstract: the groove support is the guarantee piping installation and groov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safety of groove of the retaining wall to strengthening and protection measures. The article mainly in haikou agriculture architectural history and cultural blocks, drainage groove support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Drainage pipe; Groove support; Design;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E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2007年3月,国务院将海口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海口市历史上作为连接我国内陆与东南亚地区的重要枢纽,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文化沉淀。旧城区现存的几条民国时期所形成的南洋风格特色骑楼街巷,是作为海口城市由古老城镇发展为沿海繁华商业城市的历史见证,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保护历史遗存,挖掘城市历史文化特色,恢复历史城区活力,是海口城市发展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根据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综合整治规划,海口市人民政府适时地提出了对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内五条老街及一些巷弄进行保护和综合整治的工作要求,在工作目的中强调了改善区域基础设施条件、完善市政等配套设施的要求。要达到以上工作目的,设计中采用分流制及截流式合流制相结合的排水体制,其中五条主要老街(中山路、大兴西路、博爱北路、新华北路、解放东路)的街区排水均采用雨污分流制。这五条老街均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街道两侧均为上世纪20、30年代修建的骑楼建筑,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同时由于使用时间较长,房屋总体质量较差。

第二,街道下各类管线密集,老管线的敷设由于没有相应规划控制,凌乱不堪,同时原有地下管线,地下设施的档案资料由于涉及部门多范围广很难调查清楚,造成排水布设难度较大。

第三,五条老街位于海口市海甸溪南岸,区域地下水位较高,地质状况不甚理想,给排水管道施工带来极大的不便。

上述状况都给排水管道的设计和施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何合理地对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排水管道沟槽进行设计,确保安全经济是整个综合整治项目的难点。

一、沟槽支护特点

1.沟槽支护具有不确定性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地下各种设施管线也越来越密集,原有地下管线,地下设施的档案资料由于涉及部门多范围广很难调查清楚。沟槽支护工程又受周边建筑和地下设施的影响很大,使支护结构设计施工和基坑开挖前无法准确查明。在沟槽支护结构施工或基坑开挖过程中,有些事先不明、无法预料的周边条件和地质条件的变化,往往给工程带来很大的麻烦,甚至造成严重后果。给国家和单位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

2.技术综合性强

沟槽支护技术是给排水专业工艺、岩土力学与结构力学的结合。工程技术人员既要有丰富的给排水工程专业设计施工知识和经验,又要有一定的岩土力学结构专业知识和经验;同时支护设计与施工方法选择受地域地质条件影响很大,因此需要具有相当丰富的施工经验和对当地地质情况的深入了解。

3.沟槽支护具有临时性

沟槽支护结构大多为临时性结构,其作用仅是在沟槽开挖和管道安装施工期间,保证沟槽周边建筑物、道路、地下管线等环境的安全和本工程管道安装的顺利进行,其有效使用期往往很短。

二、工程概述

海口市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综合整治工程(一期)包括海口市五条老街(新华北路、解放东路、博爱北路、大兴西路、中山路及中山横路),本次建设项目的目标是:达到城市街道设施完善、空间完整有序、交通便捷顺畅、环境整洁美观、街道空间富有特色和识别性,使海口市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的形象有较大改观,提升历史文化街区整体形象价值,增强历史文化街区的对外吸引力。

由于海口市骑楼老街两侧建筑的特殊性,同时考虑到项目沿线地下水位较高,为了防止管道沟槽施工过程中对两侧骑楼建筑的影响,建设业主特委托我们进行专项沟槽支护设计。本次设计沟槽长度为1525m。

三、 支护设计原则

在确保支护结构的安全、保证沟槽周围道路及建筑物安全的前提下,做到经济合理,满足国家建设工程的有关法规和规范要求,施工可行方便,尽量缩短工期,满足土方开挖及地下管线施工的技术要求。

四、工程地质条件

1. 地形地貌

拟改建道路沿线穿过的原始地貌为南渡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势平坦。道路沿线的地面高程为2.51m~4.19m。

整个路段为海口主要商业街,道路狭小,商店林立,热闹非凡,人流和车流量频繁。

地层结构及基坑支护设计采用岩土参数

经勘察查明,钻探深度范围内,各道路沿线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杂填土层(Qml)、第四系全新统河流冲洪积相(Q4al+pl)、下更新统海陆交互相沉积层(Q1mc)。

基坑支护设计采用岩土参数见下表。

地基土设计参数建议 (表1)

五、水文地质条件

在勘探深度范围内道路沿线地下水有一层,主要是赋存于第①层杂填土、②粉砂、第③层粗砂层中,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潜水,其补给来源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美舍河、海甸溪侧向入渗,排泄途径主要是地表蒸发和向海甸溪渗流,本次勘察期间测得地下水稳定水位为0.80m左右。根据街道居民反映的情况,地下水年变化幅度约0.5m。

六、沟槽支护设计方案比选

参照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及相关规范规程并结合相关类似工程经验,根据沟槽开挖至回填间隔时间短的特点,按各路段所处周边环境及挖深的不同,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合其施工的支护方案。

由于骑楼街道间距较窄,同时道路两侧许多骑楼古建筑基础较浅,建筑扩大基础边缘甚至已进入机动车道内缘,因此在本项目中采用明开槽放坡方式开挖不甚合适,本设计均采用直槽加支护方式对沟槽进行施工。

根据管线横断面布置,为了缩短施工工期,减少对民众的影响,雨污水采用合槽方式进行施工。

由于本路段地下水位较高,为了防止沟槽开挖时产生沙涌,扰动骑楼基础,导致古建筑破坏,特结合降(止)水及支护方式进行以下几个方案比选:

木麻黄桩+排水沟及集水坑抽排水支护方式:

文化历史街区设计范文第7篇

历史文化街区不但保存了城市的大量历史文化信息,同时继续承载着当今城市发展的大量信息和古城的文化遗产价值,它延续并传承城市的历史记忆和现代文化的重要物质空间载体,是城市中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要素。历史街区的主要文化元素有:饮食文化、居所文化、民风民俗、娱乐文化、历史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生产文化和建筑艺术等载体,文化历史街区具有典型的物质与精神双重属性。文化基因不仅附着在物质形态上,也凝聚在非物化的艺术样式中。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记忆汇集的地方,它反映着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延续,具有原生性、真实性。

一、发展中的问题和不足

金华市文化街区的建设面临着“一个同质的过去与一个破碎的现在”,造成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断裂,保护与拯救便成为弥合传统与现在之间断裂的合理途径。

目前区域内街区的保护和开发面临着历史街区文化积淀薄弱、总体保护利用存在零碎分散和急功近利以及缺乏创造性、精品性等突出问题。对街区进行了整齐划一的“穿衣戴帽”式的规划与布局,街区保护注重商业价值开发。模式化的保护规划,规划中存在技术偏差,在保护与发展中对城市的个性特色的研究和保护不够,简单复制其它地区和城市的建筑样式,忽视了本地的建筑特色和文化底蕴。在布局设计中,历史文化街区与周边环境缺乏窜连和过渡,影响了景观的视觉连续性和风格的统一性。在更新改造中,有价值的院落、建筑、街巷没有得到保留,历史格局遭到破坏,文化街区缺乏历史沉淀。保护力度明显不足,违背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的初衷。对历史文化街区及核心保护区范围的界定不合理,规划范围过大,引起开发建设质量下降,同时影响在该片土地上进行公共利益与其他各种利益的分配;历史街区独立于所在城市的环境和空间关系之外,形成社会隔离。“企业化”倾向明显,政府的权力过于集中,大体量和高层建筑的出现破坏了原有的空问格局序列,使传统空间变得不伦不类,尺度不协调的部分联结在一起,布局设计思路模糊,文脉得不到有效延续,随意改变居住模式、空间尺度及其序列,给文化街区的后续发展留下极大隐患。诸如街区内店铺招牌大大小小,形式不一,悬挂凌乱;有些店铺在外立面墙上甚至悬挂了黑色防晒网或其他篷布;一些店铺的空调室外机高低错落,看上去也不整齐。在八咏路上,个别路灯的灯杆独自“出列”,竖在偏向路中间的地方;某些地段街路单独设置了“人行道”,占据了小半幅路面,挤占了八咏路的狭窄空间,一些店铺门前乱堆杂物,有些店铺竟将大水缸等摆放在门口,影响了街景的美观。 乱停车现象也很普遍,不仅妨碍交通,而且给消防带来安全隐患,尽早实施街区的改造与整合改造不仅是民众的期待,也是街区保护的迫切需要。

二、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之路

(一)提升街巷系统布局,完善街巷设计功能,形成便捷有效的城市街巷网络。

设计由主要街道一骨干巷道一辅助巷道组成的层级分明的街巷系统,以“均布性、实效性、连通性”为原则,织补街巷肌理,保留原有街巷的格局和走向。控制建筑高度,结合空间景观要求、街巷尺度分析、视廊分析等综合确定高度控制要求,除了文物保护等重点单位保持原有高度外,其他建筑采取建筑檐口高度和屋脊高度双重控制,檐口限高9米,建筑限高12米;保护街巷界面:对影响传统街巷传统文化风貌的建筑进行修缮、整治或拆除,通过控制建筑规格、建筑样式、色彩设计、界面联结、绿化、建筑小品的合理布局、建筑材料的科学使用来保护传统街巷界面;营造街巷景观环境,通过绿化公共用地、完善街巷内的公共开放空间、规划街区内的景观节点,丰富街巷空间内容,提升街巷空间的景观品质。深邃的小巷用来连接步行街和城市主干道,骨干街道、庭院、小街、广场四种典型的空间形态组合形成新老建筑风格的对比与协调;飘萍路沿线、八咏路、酒坊巷、鼓楼里(保宁门广场至寺王府照壁段),均应设为商业步行街,禁止车辆通行,并在主要入口处分别设置路障设施,配备专人管理。对历史街区的建筑立面进行提档改造,去掉与历史街区定位不符、影响美观的因素,完善街景立面的整洁性、美观性和历史性,如对店铺原设置在外的电表箱、水表箱、信报箱及空调室外机等进行统一改装修缮;在飘萍路原有9个次入口增设门坊,进一步完善八咏路整条街的建筑立面。把街区内的历史建筑、传统民居以及新建建筑围合而成的具有传统风貌的院落空间作为一个弹性发展单元;合理规划街区内的垃圾转运系统,延续街巷文化,营造传统生活空间,延续街巷的文化内涵,营造舒适的街巷交往空间。同时,注意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文脉,赋予历史街区保护建筑灵魂保留街巷的历史地名信息,挖掘街巷历史知识,展示街巷文化。借助统一的设计元素与设计语言来塑造整个历史文化街区的独特个性,创造出丰富多彩建筑与环境相融共生的独特空间,行程建筑风格协调、形式多样而又相对独立的有机联系,多元共生,形散而神不散。

其实在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改造过程中,“立新”不一定意味着“破旧”,尊重历史传统也并非等于食古不化,简单地拘泥于传统。为了避免保护工作流于形式,采用传统的建筑材料、建筑色彩和建筑样式有助于最大限度地重现了街区的历史风貌;对于需要进行简单加固和重修的建筑要进行替换或对建筑构件进行隐蔽性维修;保留具有特殊意义或有明显风格差异的建筑,维持街区的多样性,设计文化网络的支撑载体,串联街区内的文化要素,使古城支离破碎的历史街区形成有机的文化整体,发掘历史文化遗产新价值。

(二)精品文化元素设计

金华的历史文化街区保存着不同历史阶段的商业、文化与生活气息,其独特的空间形态、环境特色、建筑的传统形式和建造方法,使得古城的历史美学价值、文化记忆的认同价值、场所精神价值、经济与商业价值相互交融,将挖掘并开发出“崇文重教、返璞归真”的文化品质融人到宽阔的环境建设和功能布局中。“一城三区三街四城门”是一条精品而且个性十足的线路,街区的规划与设计应紧紧地抓住和深入挖掘南宋、太平天国、科举文物、名人事迹、名人故居等有关文化史迹,恢复侍王府的原貌和八咏楼的词境以及酒坊巷抗战烽火一条街,以众多的文物节点,体现金华古子城的个性与魅力。街区内建筑力求具有特定的气质,外观应健康、纯净、富有个情趣和个性,不应该矫情和造作,过于奢华。

1、恢复老字号经营、增加特色商品店铺

九德堂、太和堂、仁寿堂、清和园、曹恒聚酒坊、章恒升官酱园、公盛酱园、传统食作、金华火腿、金华酥饼、寸金糖、松子、连环糕、绿豆糕、油金枣、插酥、荤回回、金华佛手是金华的历史遗产,必须大力扶持历史原基,更新客源结构,将旅游者“引入”老字号商铺内,控制文化街区的商业网点类型,更新、优化与旅游相关的特色街区空间环境。

2、构建、设计文化节点。

街区内的某些集中节点成为一个区域的中心和缩影,向外辐射其影响,它们因此成为区域的象征,街区内的侍王府、八咏楼、古练兵场等重要节点往往成为街区的核心。节点空间往往是人们聚集较多的地方,在对街区的更新过程中,要充分结合街区的地形特点和路径形态特征,适当组织一些游憩地带,进行节点设计,既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人性化的交流休息场所,增加街区内空间的情趣和舒适感,又可以通过在节点空间设置具有地域特色的标志物,强化节点特征;将品质较差、文化价值较低的棚户区拆迁改建,补充一些建筑空间,保留有文化价值的建筑,营造“中间胡同”,形成可以迂回往复的连续空间。以点带面,以面促片,成片激活,在片区内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文化空间,引导人们穿行在点与点之间的连接线上。

(三)合理规划用地功能,构建复古交通系统,设计情趣廊道路线。

比如古子城历史街区的用地功能组织结构为“两带、两轴、一心、三区、十八景点”。两带是指酒坊巷和八咏街传统风貌带;两轴指东西步行轴线和南北步行轴线形成的垂直交叉;一心是指古练兵场,该地为侍王李世贤操练战士场所,它是古子城历史街区的开放空间的核心。三区是完整、连续的景观空间开放系统,是创造深刻体验的关键地带。在景观系统规划中建立一系列的开放空间、眺望点、视觉通道和景观带。在主线上连接两条游览支线,到达其它景点。街区内采取步行为主的设计思路,街道可以安排沿街叫卖、设置幌子、招牌,设计一些杂耍、卖艺活动,体现古代的闲适文化,同时加强街区内东西向的交通联结,街区设置公共停车场,优化街区通行秩序,充分展现古子城独特的风貌特色。

(四)对历史文化街区所在地的传统节庆进行开发和打造,增强游客的体验,提升街区的文化形象,提高街区的知名度。

史文化街区,其体验品质的高低也必然受场所与事件的 双重影响。没有切身感受而只是通过一些图片的浏览是很难挖掘文化的内涵,节庆活动的开发和现场展示是说重现历史文化街区的良方,带给人们愉悦的体验 活力。如在两大街区内联合或者轮流举办历史文化旅游节、民俗文化体验周、怀古畅游节等,通过赏花、吟诗作赋、戏剧赏翠、风味小吃的展示等活动,带动游客数量,增强当地社会的凝聚力,使人文金华的形象深入人心。

文化街区是鲜活的历史写照,体验与参与是题中应有之义,对于游客而言,是一种以超功利性主的综合性体验。在这种体验过程中,旅游者审美愉悦,可以在与人交往中品味多彩人生,可以在积极模仿和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发现和发展自我,享受世俗之乐。这些愉悦在总体上都附属于某种超功利的色彩。

(五)重视文化元素的根植,塑造多元文化基因。

街区的文化基因是社会文化系统的内核与精髓,是文化的根基与内核,直接决定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行为特征。文化基因库的完整构建,可以使得历史街区的文化脉络得到有效解析,历史街区旅游开发中文化传承的核心主线可以迅速得到厘清,实现街区文化与现代旅游的对接,提升游客文化体验。具体包括居所、饮食、信仰、彩雕和雕塑、古玩文化、聚落文化、历史典故、民俗风情、宗教民族、书法美术、文苑英华、古代表演艺术和现代文化展示。通过历史归纳演绎街区或城市的文化起源和文化传承过程,揭示街区形成与发展的源头。文化历史街区具有典型的物质与精神双重属性,作为文化元素的浓缩和精华,反映的是历史文化中最为核心的元素。值得一提的是,八咏路、酒坊巷为代表的传统街巷格局、道路线形、街道尺度、空间氛围,以及街区遗址、文物古迹、传统居民聚集区、近现代历史遗存等整体历史风貌得到了较好保存。古玩一条街两侧的仿明清建筑有着特殊的风貌,古玩字画、木雕、玉石、钱币、工艺品等的店铺林立,整体业态均衡而丰富。文化网络的支撑载体、新旧交融的空间秩序、现代生活方式的注入以及原有历史精神的复兴成为金华文化街区的改造的文化精髓和内聚力。

历史文化街区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景观,是展示城市的生命与性格、历史与记忆的重要载体。具有独特的风貌景观和历史文化内涵的历史街区是都市旅游的重要资源。实现其保护与休闲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是延续城市文脉、维护城市特色、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历史文化品位的关键。以有机更新的理念指导城市历史街区的发展,对于充分激发区域历史文化资源的文化功能,促进区域成为城市中发展活力强劲的特色区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文化历史街区设计范文第8篇

关键词:广西民族地区;历史街区建筑;建筑保护与规划设计

研究内容:

第一,通过对部级历史文化名镇--恭城瑶族自治县恭城镇付家街牌坊、祠堂宅院和民居建筑院落的测绘与付姓氏宗族文化信息汇总,梳理与总结桂北瑶族地区姓氏宗族文化与建筑梳理特征。

第二,结合对恭城瑶族自治县恭城镇付家街历史街区建筑保护与规划设计实践,探索广西民族地区历史文化街区,立足于地域民族文化,适应现代生活文化要求,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设计方案。

一、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研究目标

1.测绘与调研,历史建筑和姓氏宗族文化历史文化价值评估。

2.“修旧如旧”“修新如旧”“酒瓶装新酒”的技术与管理措施,设计以增强历史建筑舒适性,完善街区公共服务性等,优化历史街区物理空间,活化历史街区文化和经济为目标的规划设计方案,提升并升级街区整体风貌,促进地方文化旅游发展。

(二)研究内容

1.付家街牌坊、祠堂宅院和民居建筑院落,在建筑空间与建筑装饰文化等方面价值评估;应重视当地历史建筑保护和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这种传统建筑艺术反映一个时代的历史性,建筑价值,应保持有深度的评价梳理传统历史文脉。

付张氏贞节坊位于付家街西南面坊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

2.付家街付姓氏宗族文化价值分析与研究。通过对部级历史文化名镇--恭城瑶族自治县恭城镇付家街牌坊祠堂宅院和民居建筑院落的测绘与付姓氏宗族文化信息汇总,梳理与总结桂北瑶族地区姓氏宗族文化与建筑梳理特征来研究现在付家付姓氏宗族文化价值分析与研究方向。同时又能够在原有基础上价值分析与规划研究上,并与时俱进地进行充分发挥付家街姓氏宗族本身所具有传统文化艺术价值和历史的古镇特征。

(1)如付张氏牌坊:付张氏贞节坊位于恭城镇的西南面,付家街内,坊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周氏牌坊:位于恭城县西南面的付家街,距离张氏牌坊约100米,一东一西,坊建于清乾隆(公元1738年)。付张氏牌坊、周氏牌坊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如周渭祠始建于明成化十四年,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40平方米,中轴线主要建筑有门楼、前殿及后殿,两边分别有东西厢房和耳房,周渭祠具有典型的岭南建筑特点,又具地方民族特色。1981年公布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定为广西廉政广西廉政教育基地。

(3)根据调查,付家街传统街巷内散布了大量的历史建筑,以清朝民居为主,还有少量明朝民居和民国时期的建筑,整体保存质量较好。其中,明清民居多为砖木结构,以青砖、原木、青瓦为建筑材料。多为硬山屋顶,出檐较短,檐下山墙稍微出挑,墙上浮雕装饰多精美,浮塑灰批灵动,保存了典型的本地明清民居铜鼓楼或四合院的建筑格局,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民国时期的民居多受海外基督教的影响,门窗多呈拱形,浮雕装饰具有明显的欧式风格。

3.“修旧如旧”“修新如旧”“酒瓶装新酒”等技术策略,在地区历史街区建筑人文、外观、构造和材料运用等以及-些传统文化元素的建筑的设计、改造。方案设计上使外观形态不变,调节空间和尺度,改变功能,实行建筑对立面保护、结构保护及局部保护的措施,由于传统内部结构不适宜当代的生活需求,从而对内部进行装修和重新分区,对具体的细部做一些必要改造,用于M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让原本古老的建筑重新获得新的生命力。

4.基于地域民族文化传承,适应现代生活文化要求,民族地区历史街区开发利用规划设计方案。结合对恭城瑶族自治县恭城镇付家街历史街区建筑保护与规划设计实践,探索广西民族地区历史文化街区,立足于地域民族文化,适应现代生活文化要求,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设计方案。适当规划历史街区景观设计方案,比如广场、停车场、公共卫生等;同时街上还应该随处可见能够体现景观节点,供游人观赏和体验。适应现代生活文化要求重新规划民族地区历史文化街区功能设计。如地域民族文化特色民宿、当地地域文化特征的商品、当地特色小吃等特征,使得这种地域人文情怀给予游客更深印象。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通过对部级历史文化名镇――恭城瑶族自治县恭城镇付家街牌坊、祠堂宅院和民居建筑院落的测绘与付姓氏宗族文化信息汇总,梳理与总结桂北瑶族地区姓氏宗族文化与建筑梳理特征。发挥恭城瑶族自治县恭城镇付家街文化价值分析与研究的作用,丰富文化信息汇总知识,加强文化信息汇总,梳理与总结,从而更好的推动当地遵循原真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可持续原则、协调性原则、艺术文化原则等来规划研究。

2.结合对恭城瑶族自治县恭城镇付家街历史街区建筑保护与规划设计,探索广西民族地区历史文化街区,立足于地域民族文化,适应现代生活文化要求,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设计方案。拓宽居民民族地区历史文化与外界文化交流,加强建筑保护与规划设计实践,加快现代生活文化价值,实现现代化城镇和乡村的规划设计建设目标。

二、改善措施

实施具体步骤如下:

(一)实地调研

为了进一步确定该项目的可实行性:我们对付家街区传统建筑进行实地调查,对历史街区基本现状进行了照片采集,结合当地环境,进行分析、形成有用的材料。

(二)材料收集

利用村级组织单位的权威性,上下联动,调研当地人民需求与想法对后期传统建筑如何开展起到重要性;走家串户的形式,让街区居民了解传统建筑艺术保护是反映一个时代的历史性对当地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加强推广力度,用成功的案例进行分析恭城县的历史街区传统建筑未来发展前景状况,应如何推动当地的旅游发展造福当地人们生活。

(三)方案设计

分析付家街区传统建筑现状,收集材料分析,提出合理建议和规划方案,发展当地的特色人文景观,从而更好的实现当地的旅游发展方向,打造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景区。

三、结语

考察研究中应该更多的探索它、分析它,这样更好的诠释县付家街历史街区建筑遗产保护与规划设计研究问题,怎样保护好、利用好历史街区,更完整的保护起来,充分挖掘和传承地方文化,吸收地方历史文化民族风格的传统元素,传承明清时代悠久历史文化,提升历史价值研究,后人追溯历史,感受不同风俗,以供后人研究考察。

文化历史街区设计范文第9篇

近年来,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成为我国城市发展新的热点。自上海“新天地”改造模式获得成功后,国内掀起了一股泛“新天地”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热潮。“新天地”模式的意义在于,它以融入现代都市生活为平衡点,大幅提升了地段和项目的经济价值。因此,有评价认为上海“新天地”商业化改造是“实现近代历史文化遗产的物质形态保护和经济效益共赢的最佳模式”[1]。而另一方面,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商业化开发的潜在矛盾并未消解,历史文化街区在商业化开发中“被拆、被毁、被篡改、被打造”的命运仍然令人担忧[2]。在这一矛盾共生背景下,公众评价的介入将有可能提供一个新的补充视角和评判依据。在各地泛“新天地”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案例中,“南京1912”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该街区位于南京市太平北路与长江路的交汇处,整体形态呈“L”型,由21幢民国风格的建筑和4个主题分别为“共和”、“博爱”、“新世纪”、“太平”的街心广场组成,街区一墙之隔便是中国最大的近代史博物馆——南京总统府。“南京1912”自2004年策划建设以来,凭借特有的民国文化背景,经过近10年的发展,已成为南京代表性景点之一。

2研究目的及方法

2.1研究目的公众评价属于公众参与中末端参与的一种方式[3],以公众实际感受为个体标准,通过集样,分析群体认知来获取公众对方案实施后的评价。目前历史街区改造多以政府意愿为主,评价多来自专家学者,缺少对公众认知的深入研究[4]。历史文化街区商业化改造的受众是以市民为主体的普通民众,因此公众评价是此类项目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公众评价作为一项反馈机制,提供了从设计结果反思设计的视角,将对类似的项目设计提供依据与启发。

2.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调研、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市民访谈等研究方法,获取公众对街区改造的评价及意向,并通过与“南京1912”设计师的交流,探寻设计者与公众认知的异同之处。其中,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112份,其中有效问卷100份。公众访谈12人,对象为在“南京1912”商业街区活动的人群及周边住户。调研时间选取工作日白天、工作日晚上、节假日3个代表性时间段,调研时注意了受访者的身份、年龄、性别等差异性。

3结果分析

3.1公众对于街区文化背景的了解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记忆的载体,对街区文化背景的解读和宣传是延续城市文脉的基本策略。本次调研中,有11%的受访市民表示了解“南京1912”的历史文化背景,18%的人表示比较了解,52%的人听说过但不了解,还有19%的人表示完全不了解。在获取渠道上,大多数市民是从“街区名字”及“建筑风格”中获取街区背景信息。实地考察发现,街区的标志系统缺少对街区背景的系统介绍,仅在少量的保留建筑的立面上设有介绍标牌,且在人流密集的晚间缺乏较为明显的照明提示(图1)。说明街区在对历史文化背景的宣传上存在不足,尚不能直接将街区文化背景内涵传达给市民。

3.2公众对于街区定位的认可度“南京1912”功能定位为总统府的配套服务设施,设计者希望借助区位与文化的优势构筑成集餐饮娱乐、休闲观光于一体的中高档文化型商业街区[5]。开发者则将其定位为“昔日总统府邸,今朝城市客厅”。显然,街区改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取商业价值,“文化型”街区定位更显示了其与一般商业街区的区别。对于“南京1912街区存在的功能意义”的调查项显示,近1/3的受访市民认为街区是展现南京“夜生活”的场所,22%的受访市民认为街区是休闲娱乐的场所,认为街区能体现其历史文化背景的市民仅占24%。而在“南京城市客厅”的调查项中,只有36%的市民认为“南京1912”可以作为南京的城市客厅;有26%的市民认为南京的城市客厅是“秦淮河与夫子庙”,理由是其可以代表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对外的识别度也比较高;18%的市民认为新街口商业中心展现了南京城市的繁华程度,可以作为南京对外的城市客厅。对“南京1912”项目持消极态度的市民大多认为是过于浓重的商业氛围破坏了街区的纯粹性,历史文化内涵沦为了商业的附属品。“南京1912”商业街区的业态构成主要以酒吧、餐饮为主。据笔者统计,街区目前营业商户52家,其中主题酒吧18家,各类餐饮23家,占到了总商户的79%。实地调研发现:街区白天比较冷清,只有零星行人,晚上则一片热闹繁华的景象,街区广场还会举行各种娱乐和消费推广活动(图2);街区主要消费人群年龄范围集中在中青年,年长者很少;除零星就近就餐的游客外,几乎鲜有赴总统府游玩的外地游客选择1912街区进行休闲观光。街区内餐饮店店主也反映,因为白天光顾的人少,所以店内中午开放的时间较短,客流量主要集中在晚上并延续到凌晨12:00左右,白天和晚上反差巨大。由上可见,虽说文化与经济的“结合”提升了“南京1912”街区的知名度,但就目前的实际状况来看,街区更多的成为了以年轻人为主体的酒吧街、餐饮街、娱乐街。作为城市客厅,仅有时段性商业氛围是不够的,还需要展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开放包容的街区姿态。

3.3公众对于街区空间布局的感知“南京1912”在整体布局上希望通过空间整合与相邻的总统府构成统一的构图关系。因此,设计者将之前散落的老建筑用“合院”的方式串联起来,形成内街与街心广场[5]。这种布局设计在营造街区内部空间及形成“微环境”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受访者普遍对街区的空间形态满意程度较高。在“街区代表性建筑符号”的调查项中,近四成的受访者认为最能代表“南京1912”商业街区的建筑符号是“街心广场”,超过了对其他建筑形式符号的认同度。市民表示,建筑围合而成的广场起到了很好的可识别性和可停留性,说明合院空间比单一的建筑形式具有更大的感染力(图3)。另一方面,这种空间布局也为街区与周边城市环境相融合设置了障碍。调查结果显示,近四成的受访市民认为街区独特的空间氛围无法融入周围环境,甚至有9%的市民认为街区与周边环境不协调,理由是街区形态相对封闭,自成一体。实地调研发现,与街区内侧相邻,形态上相呼应的总统府生硬地被围墙遮挡,完全隔离在公众的视野之外(图4)。

3.4公众对于街区建筑原真性的评判建筑遗产的“原真性”可以理解为建筑形式、材料、建造技术、所处环境的真实性[6]。在“南京1912”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中,规划结构以合院为基础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让新老建筑相辅相融[5]。新建建筑以两层为主,在立面处理上,刻意保持了与老建筑的统一。在调查中发现,这种处理手法使得超过半数的市民无法判别街区内的新老建筑。有7%的市民认为街区内的建筑全部是存留改造的老建筑,39%的市民认为全部是现代仿造的新建筑,8%的市民表示不清楚。新旧融合的建筑形态和保留建筑介绍标识系统的不醒目,阻碍了市民对街区历史文化背景的了解。有受访市民更直接提出“如果能让大家辨别哪些是旧(建筑),哪些是新(建筑)会更好。”“街区建筑的原真性是否影响市民对街区的评价”的调查项显示,半数受访市民对街区建筑的原真性表示关心,其中38%市民表示有一定影响,12%的市民表示会有较大影响。市民认为“老建筑”是街区的灵魂,这正是“南京1912”区别于其他商业娱乐街区的地方,也是其成为南京民国文化代表的关键。“南京1912”商业街区现已成为一个文化品牌,在扬州、苏州、无锡等地都建有连锁街区[7]。从一个历史文化街区到随地可建的连锁品牌,历史文化是否也可商业化“复制黏贴”?从此次的调查中可以窥探一斑。

3.5公众对于街区建筑造型语言的反馈“南京1912”街区在建筑形式语言的运用上采取的是典型的民国风格。调研中,超过八成的受访市民能准确地说出其建筑风格。另有10%的受访市民认为是欧式风格,极少部分市民认为是现代主义建筑风格。设计者在街区改造之初,对民国建筑的代表符号及街区与总统府紧密的从属关系做了细致的考量,在建筑形态设计上注入了“原型”概念:一是“坡屋顶”;二是“拱券”;三是青砖[5](图5)。通过这3个原型,建筑造型中西合璧,使人们自然想到民国独特的折中主义建筑风格。在与街区设计者的访谈中,设计人员说令自己印象最深的是在进行建筑外立面装修时,经过的一位老者驻足观看,赞不绝口地表示“这个建筑好看,真好看”,说明了市民对建筑造型设计的肯定。设计者的预想在调查结果中得到了证实,近八成受访者认为街区以青砖为主的建筑营造出了古朴怀旧的空间氛围;“代表性的街区建筑符号”的调查项显示,排在“街心广场”后面的是“坡屋顶”与“拱券”,说明3个“原型”传达出的语言信息能准确地被市民接收。部分市民在调研中表达出了这样的疑问:街区古朴沉稳的空间氛围与商业酒吧街的改造定位不符,娱乐场所的氛围应该轻松愉悦,色调明快,两者的直接碰撞,会有些不伦不类。实地调查发现,部分商家为了突出店铺特色,将和谐统一的建筑立面做了“破坏性”的改动(图6)。针对这种疑惑,设计者解释说:“在设计定位的时候也有过这种担忧。根据甲方的要求,在造型上要做成地道的民国建筑,而商业建筑需要通透的建筑立面。街区的更新改造有甲方与政府的考量,建筑师的意图不可能被完全的采纳和实践。一期沿太平北路段由我们设计完成,在二期长街后街段明显可以看出建筑立面设计从属于商业功能需求,因此建筑风格不能得到纯粹的表达。”实地调研可以看到,街区二期工程建筑立面色彩多样,色调混杂,线脚及装饰符号被过度简化,落地窗或大玻璃窗大量使用,建筑语言较为混乱(图7)。

3.6历史文化街区公众改造意向在“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意义”的调查项中,35%的市民选择了在保护的前提下提升其经济价值,24%的市民选择了将文化遗产与周边环境、居民消费水平相结合,选择还原历史真貌和激发人们爱国情怀的市民分别占到13%和10%。这说明市民希望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改造具有多重意义,它既有时代气息的,又是有文化底蕴的,它是连接新旧之间的一座桥梁。市民表示不排斥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与消费、经济、时尚挂钩,但不能仅仅成为“酒吧街”、“商业街”,或是市民眼中打着“文化牌”的消费场所。调查还针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具体改造方向征集了受访市民的建议。倾向于改造成消费商业街的市民占36%,改造成文化建筑的占36%,改造成创意产业园区的占27%,另有少数市民提出应保护起来不对外开放。民众希望历史文化遗产能够再次焕发活力,并被公众共享的意愿明确。结语南京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在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中也进行了多种尝试。如俗称“九十九间半”的甘熙故居经过修缮改造,已成为古色古香的民俗博物馆;与“南京1912”一墙之隔的南京“总统府”修缮成为中国最大的近代史博物馆对市民开放;金陵制造局旧址被打造成为知名的创意产业园区。相比于上述改造方式,“南京1912”在商业上的成功更为显著。而相比于天津古文化街、北京前门大街等经营传统文化产品的商业街区,“南京1912”跳出了传统复古商业街的改造思路,更加切合现代公众的消费需求,使公众脱离了历史文化遗产是“老古董”的认知。但此类改造模式也潜在着对街区历史文化内涵曲解的风险,甚至有可能对城市文化遗产的传承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害,如果不能用正确的方式反思引导,历史文化将很快被消费文化替代[8]。从这个意义上说,公众评价的调研更有着实际意义。公众作为城市的主体,应当掌握更多公共建设的建议权甚至话语权。而从完整的设计全过程角度来看,公众评论不仅仅是建筑设计的结果反馈,本身就是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公众评论不是设计项目的结束,而是下一个设计的开始。

文化历史街区设计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文化环境;公共环境设施;城市保护与规划

检 索:.cn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5)05-0077-03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Public Environment Facilities Status Empirical Research of Tianjin Five Avenue

LIU Zhuo1,LIANG Hao2(1.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384,China; 2.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ianjin 300457,China )

Abstract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block culture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empirical research and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ublic environment facilities i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of tianjin five avenue . Study found that: the visitors on tianjin five avenue blocks of public environment satisfaction was basic "satisfactory", but the satisfaction of area across the street noise, crowding, public rest facilities, toilet facilities, telephone booth, public transport, self-service facilities and infrastructure condition is relatively low. Articles studied current situation of public environment facilities on fifth avenue historical cultural district from microscopic in tianjin, looking forwar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cultural blocks and urban planning.

Key word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cultural environment; public environmental facility; urban conservation plan

Internet :.cn

一、概述

(一)历史文化街区概念

“历史文化街区”,Urban Historic Conservation Areas。根据2008年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建筑街区”①。

(二)研究公共环境空间中历史文化街区现状的必要性

一座城市给公众带来的视觉,听觉,触觉等五感构成了人们脑海中的立体城市印象,在城市的公共空间环境中,基础设施的配置为人们的使用带来了便利,但是单属于各个城市特有的城市印象是由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中的城市历史印记构成并表现出来的。这座城市的历史印记表现在城市的各个细节,比如城市的一块承载着城市文脉的街区,亦或者是由各个不同氛围街区汇集的公共空间区域。这样的街区有着这个城市历经春风夏夜秋雨冬雪的时光走过的痕迹,有着这座城市的故事,历史给了这些街区单属于这座城市文化的沉淀。因此这样的街区是城市性格的表达地,这样的街区在当代社会更应该被合理的修缮适度的改良,将城市特有的意境美展现出来,更好的呈现给公众这座城市完全的美好的城市印象。

天津历史文化街区是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形成了包括法国、意大利、英国风格等国在内的浓郁的欧式以及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具有自己的风情特色。天津每处历史文化街区反映出各自的文化特性,其相关街区的产业主要也是以不同的人文资源为依托开展的。正因天津独特的双重文化环境风格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特有的艺术能量,既有着本土化市井感又有着西方古典艺术感。在天津的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环境设施的设计中将以上点作为设计的闪光点,中西的碰撞原本应该出现冲突的视觉感,却在天津这座城市中唯美的融合出的中西结合的独特美感。这样的特殊点是在现代设计中值得借鉴学习,并且保存这样的特质持续延续下去,作为对天津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尊重。

(三)天津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概况

天津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坐落在天津市和平区成都道、马场道、西康路、马场道与南京路交口以西交汇的一块长方区域②。按照由南至北的顺序,把这一区域中的马场道、睦南道、大理道、长德道、重庆道、成都道等统称为“五大道”地区。五大道先前位于英国的租界内,所以这里的建筑都别具特色,汇聚着英、法、意、德、西班牙等国家各式风貌建筑230多幢,另外还有50多座名人名宅,是历史建筑的“万国建筑博览会”,形成了姿态万千的西式建筑群体景观,是近代名人故居,沉淀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天津五大道入选为第二届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之一。

二、天津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特征性

(一)历史文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五大道地区原是天津城南一片坑洼,是英租界工部局先后修建而成。大理道、睦南道、常德道、重庆道、成都道在当时被命名为英国街名――大理道当时的名称叫新加坡路,睦南道当时名称为香港道,常德道当时名称为科伦坡道,重庆道当时名称为爱丁堡道,成都道当时名称为伦敦路③。从文化角度看,五大道作为我国是东西方文化冲交融的一个典型的载体,代表了天津文化的开放性,也是一个群英荟萃的建筑文化博物馆;从历史角度看,五大道不再是过时了的遗物,而渐渐成为了天津的一个城市标识,并有益于城市的发展。

(二)建筑文化

中式建筑有其特有的建筑韵味,西方建筑的大量出现,对中国数千年以来形成的建筑体系造成了猛烈对冲击。无论是建筑的材料结构上还是建筑的艺术形式上,以及建筑的施工机械与施工工艺上都产生了积极重要的影响。

五大道上最早出现对建筑是马场道121号小洋楼,一座典型的西班牙花园别墅,原为英侨学者达文士居住。在马场道上的还有原北疆博物院和工商学院,天津北疆博物院是我国较早出现对博物馆之一,迎面看上去为“工”字造型,为罗马建筑风格。工商学院为法国罗曼式建筑风格,该建筑物的外檐墙面为大块蘑菇石,曼塞尔式的瓦顶,圆形的大钟。④在五大道的睦南道上,有74幢风貌建筑,22处名人故居。其中睦南道20号为孙殿英旧宅,是一座西洋古典公馆,很是豪华气派。24号的欧洲古典建筑风格的小洋楼是中国近代外交家颜惠庆的旧居。28号是称为天津家“李善人”后代的李叔福旧居,是一座罗马柱廊意式公馆。50号是张学酩(张学良的二弟)旧居,是一座具有英国庭院别墅风格的建筑物。⑤

三、天津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的公共环境现状调查研究

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从微观着手,主要研究天津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内目前公共环境的现状,期待能为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城市规划提供参考作用。

(一)研究方法

1.问卷设计和数据处理

根据本次调查和研究目的,决定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获取计算数据。课题组于2014年3月15~20日在天津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选取街区内的游客作为问卷调查对象,采用现场填写并回收的形式,共发放调查问卷165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156份,有效率为94.5%。

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被调查对象的个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为五大道街区内历史文化环境各个部分的游客满意度;第三部分为街区内的公共环境设施各个部分的游客满意度。除了被调查对象的个人基本信息外,其他部分采用李克特五点尺度计分, 分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分别赋予5、4、3、2、1分。

2.随机抽取样本人口的统计变量解释

通过SPSS软件频率分析发现:在天津五大道的游客中,以天津市周边游客居多,占总人数的71.2% , 性别以男性为主,占总人数的58.3%,年龄多处于40~60岁之间的年龄段占44.9% , 受教育程度大部分为高中水平占35.3% ,月平均收入为 3 0 0 0 ~5 0 0 0元居多 48.7% 。

(二)调查数据研究分析

1.问卷信度分析

信度分析能够评测综合评价体系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研究采用Cronbach’s Alpha 系数评价内在信度的高低⑥。正常情况下,如果Cronbach’s Alpha系数在0.9以上 ,研究者可以认为量表的内在信度较高;如果Cronbach’s Alpha系数在0.8和0.9之间,研究者可以认为内在信度是可以接受的。为了保障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对调查问卷分为两个部分进行可靠性检验,结果为:0.812和0.916,均大于0.8,可用于研究分析。

2.街区内历史文化环境的数据分析

本文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统计和归纳有效问卷中统计游客对天津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内历史文化环境数据,并进行计算分析,结果显示:目前游客对天津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历史文化氛围的评价为“比较满意”,说明有关部门对天津五大道街区历史风貌的保护情况良好。具体说来,游客对于历史建筑维护状况的满意度最高,其次是建筑文化特色、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地域文化展示状况方面,这也是五大道作为天津著名旅游景点之一的魅力所在。周围景观、街区历史文化氛围、建筑色彩方面,游客满意度相比较而言稍差,数据分析结果指出了五大道街区未来的要着重关注的部分。

3.街区内公共环境设施的数据分析

通过统计软件,计算回收的有效问卷中游客对五大道街区内公共环境设施各单项的满意度的均值,结果显示:目前游客对五大道街区内公共环境设施“基本满意”。具体来看,游客对街区内的治安状况比较满意。其次游客对到达该历史文化街区的便利程度、街区内机动车流状况和街区内的环境卫生状况等方面基本满意,而对街区内噪音和拥挤程度、街区内公共休息设施状况、街区内的卫生间设施状况、街区周边的车辆停放状况、街区内电话亭、公交设施、自助设施等基础设施状况、街区内指示说明等满意度相对较差,这些方面有关管理单位需要加以完善和提升。

(三)总结分析

通过调研,总结分析如下:目前,从整体看,游客对天津五大道街区公共环境的满意度基本处于“比较满意”的水平,但并不表示天津五大道街区各方面都发展的很好,像五大道街区内公共环境设施建设和设施文化特征设计就急需进一步提升。其中,街区内噪音和拥挤程度、街区内公共休息设施状况、街区内的卫生间设施状况、街区周边的车辆停放状况、街区内电话亭、公交设施、自助设施等基础设施状况、街区内指示说明的满意度较低。天津五大道街区的公共环境设施应在保护街区整体风貌的基础上,更好的融入到建筑文化空间中,能体现出五大道的文化特征,提高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维护历史文化街区良好的整体形象。

四、结语

保护和开发历史文化街区是地方政府要大力关注的问题,保护和开发要在考虑到当地居民居住环境改善的基础之上,准确地利用不同的文化环境进行公共环境设施设计,来体现不同的环境文化特色,不能盲目照搬其它街区的规划设计模式。应该在保持自身发展优势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和完善历史街区到管理服务水平。本研究受调查问卷样本数量以及调查时间等的限制,文中研究结果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①李晨.“历史文化街区”相关概念的生成解读与辨析[J].规划师, 2011,(4):100-103.

②李小娟, 陈擎.天津“五大道”地区的空间文化[J].城市,2009,(3):72-74.

③崔薇,吴若峰. 五大道,那个民国的下午[J].旅游, 2009,(12):46-47.

④陈京玲,崔杰. 打开尘封已久的记忆 再现“钟楼”历史变迁[J].兰台世界:上旬,2009,(6):68.

⑤伍振. “四味俱全”天津卫[J].资源与人居环境, 2007,72 -75.

上一篇:土壤学概论范文 下一篇:医学人文精神案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