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事业范文

时间:2023-03-12 17:20:49

文化事业

文化事业范文第1篇

六十、七十年代,人们最渴望的就是电影娱乐文化,每月能有一两场电影观看,不管男女老少都兴高采烈奔走相告。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携儿带女、扶老背幼,步行几公里或十几公里都不会错过一次电影瘾,那时的场景如同人山人海,拥挤得水泄不通,观看的场面鸦雀无声、聚精会神,如饥似渴地看得津津有味,散场时依依不舍,人们渴求的娱乐文化是何等的高涨!

到了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初,录像放映又成了人们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农民出街入市首当其冲就是过把录像瘾,不论大街小镇几十家甚至百几家的录像放映厅、室,场场满座,大小老板乐得眉开眼笑。到了九十年代中期,电影录像引进家庭之后,大众场所风光一时便消声绝迹了。

到了二十世纪,歌厅舞厅又风行一时,这样的好景一去也不见复返了。步入二十一世纪已经过去5年,大街小镇除了来去冲冲的车辆穿梭之外,夜晚只有路灯陪伴匆忙的来回路客,再没有发现大众娱乐的热闹景象了。为什么呢?人们去哪里娱乐了,现在人们又追求什么娱乐文化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文化工作者的深思和探讨了。

这个问题在九十年代末就已经对我们文化工作者敲响了警钟:电影院静了,歌舞团散了,图书馆也人少了;特别是乡镇文化站,面临的危机更加严峻。这个问题也是各级宣传、文化领导最感头痛的事。

其实,这个问题在邓小平同志早就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也提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十六大精神也提出“与时俱进”。可就是我们有些领导专抓经济发展,忽视了文化发展这个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我认为:*的文化是否繁荣关键在于如何发展乡镇文化事业。这个道理很显浅,也等同于中央提出要解决“三农”(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一样,农民富裕了,国家才能强盛。同一道理:乡镇文化事业发展了,才有*的文化繁荣。

按照目前*的文化事业发展情况分析:已经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或者说已经到了临危关头。从市区的电影院、文工团、图书馆、群艺馆、博物馆……等等,哪家不是陈旧破烂,哪个面带笑容?又从市、县区、文化领导机构来说,都是空壳局,要人没人,要钱没钱,两手空空,苦笑不得。

再说乡镇文化站更惨;叫爹不闻,喊娘不应,90%的乡镇文化站都已关门大吉。自从机构改革部门兼并之后,天天下乡包村打杂,有些乡镇有人无站、有站无设备、有馆无书、有书无人管、有站无钱修。特别是兼并文化广播电视为一站之后,上面几个局,下面一个站,多头管理,形成不管不理,象皮球一样东踢西踢。业务不相同,素质不一样,你敲你的鼓,我打我的锣。生活上政府与部门同工不同酬,业务上没有时间安排,就连办公经费也没有,再说开展活动的经费更不用谈,想开展一次群众性文化活动相当困难,东求西乞,无人理睬。有些乡镇文化站专干不是由主管局指派,而是由乡镇政府派人兼管,业务素质低,就连自己做什么业务也不懂。人员老化,没有新生力量,更谈不上专业人才,这样如何繁荣*文化?

从以上的情况分析,*文化不能繁荣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些领导不重视,责任不明确

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从这句话中可以说明:“先进文化只有坚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我们党才能立足于不败之地,才能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忠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中央早就把发展文化列入重要话题,可是,到了一些地方就变味了,特别是乡镇政府,对于文化事业这一块,认为可有可无,每年制订的责任状里只有发展经济任务、计生四术任务,综合治理任务,没有把文化事业发展与繁荣列入议事日程,甚至认为发展文化事业与乡镇政府无关,这是文化部门的事,更简单地认为连饭都填不饱肚有什么心机唱唱跳跳,有时还责怪文化站不但找不到钱,反而成天闹着要搞活动乱花钱,为什么你们总没向你们主管部门要钱,忽视了人民群众所需的精神食粮。

其实,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教育人、启发人、鼓舞人、催人奋进的思想武器,是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助手。事实证明,凡是开展正常的群众文化活动的镇、村,人们的思想观念就能与党保持一致,各种歪风邪气就少,发生刑事案件就低,勤劳致富的人就多。为什么有些领导总是埋怨现在群众不听话,工作越来越难搞?这个问题值得各级领导干部认真思考和研究。重温邓小平同志所说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理论精华。

二、财政对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足

近年来,财政对乡镇文化事业投入只保吃饭,连办公经费一点也没有,开展业务的购书订报经费又从哪里来呢?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以某个乡镇6万多人口计算,每年投入文化活动经费不到5000元平均每人不到0.1元钱,大部分都是靠企业赞助,再说文化站职工的落乡补助和年终奖金政府一分不给,要从以文补文中开支,这样如何开展正常的业务活动?成年累月同政府干部一起下乡,到头来眼巴巴地看着人家吃鱼吃肉,自己连饭都填不饱肚皮,你说工作起来有什么劲头,根本不把文化部门的职工当作人来看待。又比如:港城镇文化站一九九二年叫工头先填支建起一栋六间两层文化大楼,一直拖到二000年卖了两间才还通债务,当地政府一分没有投入。14年的时间过去了,新楼又变成旧楼,楼顶、门窗、墙体、地板破烂得不象个样,根本没钱维修,眼巴巴地看着风吹雨淋。

三、机构改革存在一定弊病

乡镇部门机构改革也存在着一些弊病,就以农业服务中心和文化广播电视站来说,上面几个局,下面一个站,听谁的好?业务不相同,素质不一样,你敲你的鼓,我打我的锣。一个看牲畜的病,一个看农作物的病,一个检查农机的病,牛头不对马嘴。文化广播电视站也是一样,一个抓笔写文章的,一个拉线接喇叭的,一个拉线接闭路的也是三不灵四不正,这个局叫开展群众文化活动,那个局又叫做好村村通,摸手不着脚,现在农业服务中心已经恢复原来的机构,文化广播电视站该不该恢复原来的机构呢?

从上面的存在问题分析,要发展*文化事业,繁荣文化*,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改革:

一、现行的文化体制必须进行改革

从现行的文化机构体制来分析,必须着重改革市、县区和乡镇文化站。先从市、县区而言:机构重叠,人浮于事,是否撤销市文化局,把权力下放到县区,或者撤销县区文体局,把人员全部集中到市局,由市局统揽大权,便于统一管理,统一安排,减少经费开支,增强凝聚力。其次,乡镇文化站90%现在已经成了一盘散沙,业务开展不了,人浮于事,上级主管局管也管不了,下级乡镇又不愿管,乡镇文化站成了老鼠入风箱,两头受气,把乡镇文化站的人、财、物统一归属上级主管部门管理,要学一学司法局和交通局,统一组织、统一管理、统一安排、统一使用。文化广播电视不能再混同一起了,应该恢复原来归口管理,这样便于管理、便于督促、便于发展和繁荣。

二、财政对文化投入必须改革

近几年来,财政对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足,只保吃饭。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活动经费和办公经费远远不能适应形势要求,导致文化工作者力不从心,形成巧妇难为无米炊,特别是近几年投入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很不合理,有发展潜力的乡镇想建不得建,没有发展能力的乡镇不想建的又拨款建了,不能与时俱进。

按照当前的形势需要,投入必须考虑产出,要学会算经济帐,特别是文化事业这一块,资金来源非常困难,投入一分,必须考虑产出三分,要学深学透中央的改革精神和政策,中央提出:“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才能带动全国人民的富裕。”我们文化部门也不例外,要先让一部分有条件的乡镇文化站繁荣起来,才能带动大*的文化繁荣。不然,把钱丢去了,不但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造成丢荒和浪费,这是极不合算,应该值得深思。不管市里谁分管和主管文化这一块,要学刘杰清副市长九十年代初期的那种可贵精神,千方百计争取各级财政支持,刘杰清同志不知花费多少心血,不知流了多少眼泪,才能使原*的乡镇文化工作者个个有饭吃,各个乡镇文化娱乐搞得热火朝天,个个笑得合不拢嘴。

另外,必须把以文补文这一块重点抓紧抓好,没有再生力量,没有造血功能,光靠等、靠、要,坐吃山空,最后只有等死。特别是现在的竞争社会,谁不取得主动,谁就会落后于形势后面。特别是文化这一块,如果我们再不抓住有利机遇,不说发展,就连饭碗也保不住,到头来领导就成了光头司令。按照邓小平所说的:“发展就是硬道理,”没有发展哪有繁荣。

再有,不管中央或地方下拨的文化经费,(包括乡镇文化事业经费)应该归属文化主管部门管理和安排,严格专款专用。

三、以文补文政策必须改革

按照当前形势所迫,市里分管或主管文化部门的领导,必须重心狠抓以文补文这一块造血基地,必须象抓经济发展那样把以文补文列入议事日程,争取利用外资、经济能人和文化专业户投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投资当中要让老板有个生存空间,让老板投得放心、做得开心、要得舒心。要制订一个优惠政策:自己投一点,税收让一点,工商宽一点。

另外,凡是文化部门投资的以文补文项目,财政给一点、税收全要免、银行贷款政策要松一点。这样,全民齐上阵,哪有*文化不繁荣。

四、各级政府必须重视、支持、关心发展*文化事业

由此可见,不管哪个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是国家的主要大动脉,三者之间互相依赖、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建议各级政府应该把发展文化事业列入每年签订责任状其中。没有政府重视和支持,文化事业谈何发展。其实,发展文化事业就是提高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文化事业就是达到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发展文化事业就是满足群众的文化生活,使得群众在茶余饭后能有一个活动空间,有了健康的娱乐文化,人与人之间就有亲热感,哪些歪风邪气就会低落。反之,人们闲得无聊就会走向歪门邪道。

据调查,现在*有四多:多、发廊多、宾馆多、酒家多,这四多里面突出就是低级趣味多。又根据市场调查,现在生意相当冷淡。按照常年惯例,到了10月已经是商家繁忙、货如轮转、眉开眼笑的黄金季节了。可是,恰恰相反,旺季旺不起反而冷淡,是什么原因?******和其他在*盛行。又据调查,90%的书报摊都在卖******报,就连盗版的日历也有******。从农村到城市、从大街到小巷、从早到晚,部分人都在谈论******,这些钱已经每日每时地送到庄家手里,你说现在的形势严峻不严峻?群众在呼喊、文化工作者在、政府在期待、*文化何时繁荣?所以,政府对*的文化事业应该重视、支持、关心和爱护。要把文化事业发展等同发展经济那样列入议事日程,列入年终考核的责任状里,多些管理、多点支持、关心和爱护,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大家齐抓共管,同心同德把*的文化事业繁荣得更加昌盛。

五、摸清文化发展规律,抓住有利时机,繁荣*文化事业

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它的发展规律就像大海的波浪一样,时起时伏。按照近代的文化历史调查,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现实情况分析:文化发展规律呈现出流水循环的模式,有返朴归真的现象。特别是贴近生活的群众文化最受欢迎。

从现实生活的文化发展情况来看: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自发性的群众文化如:舞狮、舞龙,地方戏剧最受群众欢迎,又从全国文艺作品获奖中可以看出:有民族特色的歌手、歌舞、戏剧哪个不是榜上有名,近年广西参加全国的戏剧、歌舞中的几个作品不是榜上有名了吗?这样的发展恰恰证实: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返朴归真的文化已经在现实生活中反映出来,广西的歌剧《刘三姐》为什么风行几十年都在立足于不败之地?又比如:市文化局2003年在广场举行的蓝衣壮山歌晚会、港北区在港城镇棉村北屯举行的2004年“三月三”传统文化艺术节时,人山人海等候观看欣赏的就是山歌对唱。

文化事业范文第2篇

然而,一些电视机构的领导们在追逐这三项硬指标时,往往忽视的恰恰是推动这些业绩成长的动因――人的力量――人被“打了鸡血”、充满激情的力量。而这力量的源泉很大一部分来自企业文化,来自团队积极向上氛围的营建。

在这“融合的江湖”,传统媒体与互联网公司之间的文化差别成为双方能否融合的关键。盛大网络董事长陈天桥说,他与国内几乎所有一线影视公司都有过接触,最终找到了气质最为契合的湖南卫视。曾与IT公司有深入接触并采访了很多影视机构的笔者,对陈天桥的这句话颇有体会。

虽然这与体制、机制有关,但却非必然关联。

去过长沙几次,湖南广电人自上而下自然流露的“精气神儿”让人印象深刻。我不吝惜把最好的语言送给他们――那种自豪感,那种舍我其谁的张扬,那种谦虚谨慎中的自信,那种乐观进取的氛围――很难不把周围的人感染。当然,除了湖南广电,东方卫视、安徽卫视、江西都市频道等电视媒体人的职业精神也都让我心存敬意。

精气神儿,这玩意儿是一个组织的灵魂,它能让你的团队所向披靡,让媒体的愿景得以实现。这是企业文化,不是简单的条幅,不是高亢的口号。在一个被企业员工广泛认同的价值观下,工作已经不是通向目标的手段,它本身就是目标。员工可以充满激情地投入,热爱它,相信它值得自己为之奉献,相信自己的人生因其变得更有意义。

媒体――宣传的载体或平台,当是有“文化”的社会公器。其实,作为传媒人,一百多年前民国的前辈们已经为我们作出表率。邵飘萍创办《京报》践行“铁肩担道义”,时至今日仍然代表着记者的最高职业水准。《新京报》之创刊也是想承袭这种精神吧。

不过,我们当下的电视圈确实有点不合时宜。传媒人的锐气在退化,电视人的优越感并未因为E时代的到来而稍减,固步自封仍是他们中一些人的显著特点。尽管众多我们耳熟能详的美国期刊报纸纷纷破产,尽管《纽约时报》已确认在未来几年后停止印刷,但那些被时代抛弃的悲剧似乎仍离中国的传媒太遥远,况且美国的电视业也仍然如日中天。

于是,你抱怨体制、机制没给你创造更多条件;于是,我强调“穷得只剩下钱没有危机感”。你的萎靡似乎有情可原,我的惰性消磨着时间。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被“鞭打”着上“前线”的也是一脸哀怨。

如此“没文化”,创新的土壤自然贫瘠。

文化事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 意义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8-0077-01

文化事业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文化体制改革,促进小康社会全面实现的重要要求。但是,制约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全面分析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对于促进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有利于新型农民培养,符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可以将先进的知识和文化带入广大的农村和农民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学意识,能够利用科学的信息和方式促进农业发展,从而发展成为有技术、有文化的新型农民,符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二)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能够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目的是促进全体社会公民的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要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建立城乡和谐、邻里和谐以及家庭和谐的环境,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

二、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文化队伍结构配置不合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文化队伍是进行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是承担和实施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主体。在农村或是乡镇缺乏具有能力的高层次人才。长期以来,缺乏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没有专门人才进行文化建设的管理,使得在文化事业建设过程中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配置不合理,低于城市的发展水平,甚至是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地区。

(二)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经费投入不足

政府是进行农村文化事业建设主要的支持力量。政府投入的数量、投入的持续性是决定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首要因素。当前,对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投入总量增加,但是仍然存在不足。首先,对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投入比例占政府财政总支出比例没有随着国家经济和财力的增长而增加。其次,由于投入的不稳定性,难以充分保证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所需要的业务经费。最后,与其他产业投入相比,对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投入明显偏低。

(三)农村文化建设基层设施落后且利用率低

农村文化建设基础设施是保证广大农民群众文化权益,满足基本的文化需求的重要基础,是进行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主要支撑。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于文化的基本需求。并且,在一些地区乡镇文化基础设施没有得到充足利用,很少对农民群众开放,影响了农民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阻碍了农村文化事业建设。

三、加强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对策

(一)大力发展教育,促进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新农村建设要不断促进农村生产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建设文明整洁的环境,倡导新生活方式。要实现这些都需要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这是促进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核心内容。首先,合理调整和优化文化工作人力资源,保证农村文化建设人才结构合理性,充分调动相关工作人员积极性,推动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其次,将具有文化专长,热爱文化事业的群众组织起来,充分发挥其在文化事业建设中的作用。最后,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并且还要运用多种手段留住人才、善用人才。

(二)加大资金投入,设立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专项资金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有利于满足农民群众对于基本文化的需求,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发展。政府必须加大对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资金投入,并且设立农村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增强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活力,为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提供物质基础,保障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

(三)根据农村实际发展状况,促进农村文化事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必须有完善的文化基础设施,能够为群众进行交流提供良好的平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要以政府作为主导力量,不断加强乡镇、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文化活动场所。例如,乡镇可以利用资源组建图书馆,大力推广科普培训、文艺演出、科技下乡等活动,在村级设立文化活动的基地;农村还要充分利用学校在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建立以学校为中心的文化宣传和文化活动基地;经济较发达地区可以配置流动文化车,展开灵活的文化服务。

四、结语

农村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促进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肯定我国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取得成就的基础上,要综合分析现阶段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求解决对策,建设高素质的文化建设队伍,不断增加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红艳.农村文化事业的建设及其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5).

文化事业范文第4篇

一、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缓慢的状况和原因

1.农村文化形式单一,文化活动匮乏。

当前农村特别是村社,老百姓茶余饭后的娱乐方式,除了看电视、打麻将、吹牛皮外,几乎没有其他选择了。“非典”时期农村禁止集会、不准打牌,三两个农民这儿站一会儿,那里站一会儿,多想看场电影,多想看场演出啊!这是由于文化设施缺乏,文化活动稀缺,文化活动场所没有造成的。而打输赢不大的“小麻将”、斗“小地主”、扯“小金花”,在农村的院坝客堂、旮旮旯旯随处可见,已成为落后地区农村十分盛行的娱乐活动。过去熟人见面相互问“吃饭没有”?现在变成了“手气如何”?

2.各级党委政府“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的现象比较普遍。

现在考核政府的硬指标偏重经济建设,文化事业等属于精神文明的项目不仅占的分值不高,而且考核方式不硬,伸展度大。因为,群众的文化生活等很难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因此下级党委政府,把绝大部分精力都放在财政收入、工农业增加值等经济指标上,放松了群众文化特别是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这种状况如果得不到改变,迟早要影响经济建设速度。

3.真正让普遍农民参与的“三下乡”活动,受经费、人员等方面条件的制约。

“三下乡”活动没有专项经费,因而每年只能进行1-2次,而大多数只能利用赶庙会在乡镇举行,真正到村社的很少,并且还不能保证每个乡镇都走到。现在城区和乡场上文化活动日渐丰富,但延伸到村社比较难。

4.为农服务的文化机构运转存在较大困难,服务能力逐渐弱化。

县级文化馆是最直接为农服务的文化单位,而目前地方财政基本只保人头工资,单位内部人员青黄不接,设备陈旧老化,能为农民提供的公共文化资源总量越来越少,而且质量不高。经费、人员、设备等问题的严重存在,已经没有多大能力全力顾及农村,影响到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二、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对策和办法

1.发展农村先进文化、倡导农民健康娱乐应该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应该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日程当中,政绩考核之内。

基层文化建设是政权建设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一是要出台一些操作性强的东西。二是要真正意义上的加大投入。群众文化工作作为公益事业,政府就应该投入,不应该全部推向市场,因为经济与文化社会事业是否同步、协调发展关系到改革的成败。我们要看到人民群众在打麻将娱乐背后的空虚和无奈,如果我们有层次更多、更加有效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还会有多少人去打麻将呢?

2.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以国办为主导,国办、民办并举。

要明确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是政府行使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充分调动农民自办文化的积极性。出台一些激励政策,支持农民发展民间剧团、文化户、文化大院、个体电影放映队、个人图书室等文化实体,调动民间艺人把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民俗活动搞起来。通过积极引导、民办公助、税收优惠、培训骨干、表彰奖励、加强管理等方式,促进农民自办文化的健康发展。

3.加快发展文化设施建设,落实全国基层文化工作会议精神。

加大投入力度不能成为一句空话,不能再让基层文化工作者激动一阵子,等待一阵子、失望一阵子。切实解决县级文化馆设施落后问题,切实解决乡镇文化站只有牌子而无场所,只有编制而无经费、只有人员而无活动的问题。对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关注和研究,加以扶持和引导。逐步缩小城乡的差距,逐步缩小区域的差距。

4.变“三下乡”为“常下乡”,是解决当前农村文化生活贫乏最现实的行动。

实践证明,深入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村文化工作水平的重要工作手段,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今年春节前夕,我们组织的“三下乡”活动,就给农民带去了过年的感觉,上万幅春联,到一方就一抢而空,那场面不得不使人感慨。文化下乡,不但活跃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在提高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还可以组织学生艺术团体、职工艺术团体、老年艺术团体、社会艺术团体等下乡,在农村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培养农民的兴趣爱好,带动他们开展健康有益的群体活动。

5.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应该抓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

在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抓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的文化工作,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因建设需要土地被征用后的失地农民,他们不仅有娱乐欲望和精力,而且有时间,当地政府应重点引导、培训、组织他们参加文化活动。这些人经常爱聚集在一起,无事可做,如果没有健康的文化活动吸引他们,他们就容易走上邪门歪道。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是团结群众、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好方式,是抵制“黄、赌、毒”等社会毒瘤的有力武器,是具体体现优越社会制度的极富使命感的工作。

文化事业范文第5篇

1.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区别

(1)性质不同

文化事业是为社会提供公共文化产品的公益性文化部门,其主体是文化事业单位,主要着眼于社会效益,不以营利为目的。文化事业的内容主要包括公共文化生产体系、公共文化传播体系、公共文化消费体系和公共文化管理体系。公共文化产品以整个社会为服务对象,具有使用和消费上的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属于利益共享的产品,其生产者难以从市场获得正常的价值补偿。因此,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不能由企业等营利性组织来承担,不能走产业化发展道路,而必须建立起市场以外的集体选择机制,以行政事业单位为主要组织形式。因而,公共文化产品是由政府和非营利性组织等公益性文化单位提供的。公益性文化单位提供的文化产品是免费的或显著低于成本价格的。公益性文化单位不实行经济核算,不拥有完全意义上的法人财产权。而文化产业则是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其主体是文化企业,是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和市场主体,拥有完全意义上的法人财产权。文化产业以营利为目的,以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为基本特征。文化企业以工业化、商业化的运作方式制造、销售和经营文化产品,创造经济价值,追求经济效益。公众消费的文化产品多数属于私人产品,而文化产业向消费大众提供的正是私人文化产品。私人产品具有效用的可分性和消费的排他性,任何人对私人产品的消费都排除了其他人同时消费这一产品的可能。因此,在市场发育比较充分的条件下,企业受自身利益驱动,可以有效地为消费大众提供各类私人文化产品和服务,这也是文化能够实现产业化的主要原因。

(2)职能不同

文化事业的基本职能是保障公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公众基本文化需求,如读书看报、收听收看广播影视、获取信息、参与公共文化生活等。文化事业具有点多面广、资源共享、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寓教于乐、雅俗共赏等特点,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着眼于民族精神塑造、社会道德教化和主流价值观培育,彰显的是文化建设的社会职能。因而,文化事业要强调原则性,弘扬主旋律,体现国家的政策导向和舆论导向,努力提升公众的文化品位,增强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维护公共文化生活的公平正义,让城乡居民普遍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而文化产业的基本职能则是繁荣文化市场,着力于满足公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由于社会分工、阶层分化、教育背景、兴趣爱好等原因,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多元性、多样化特征。这种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主要通过文化产业所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来满足。文化产业当然要兼顾社会效益,但它主要追求的却是企业的经济利益。文化企业根据市场行情和消费需求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物质财富,实现文化的经济价值和产业功能。同时,发展文化产业也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3)运行机制不同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在性质和职能上的显著差异,决定了它们的运行机制也存在很大不同。文化事业作为社会文化中的公益性部分,属于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采取行政化运作模式。从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事业发展目标和规划,到文化事业单位生产的文化产品、提供的文化服务,都受政府行政系统直接主导、调控、干预和管辖。文化事业的决策主要源于政府的政策法规、文化发展规划及上级命令和指示,有着垄断性的行政资源配置,经济上享有各种优惠政策。文化事业主要依靠国家投资或社会捐赠来兴办并确保其运营。生产纯公共文化产品的文化事业单位,其运营资金全部来自政府拨款及社会赞助;生产准公共文化产品的文化事业单位,其运营资金一部分来源于财政资助和社会捐赠,另一部分则来自本单位的自我创收,如门票、出租、广告等收入。文化产业作为社会文化中的经营性部分,则实行企业单位管理体制,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就是说,文化产业完全遵循经济法则和价值规律,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进行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再生产,走市场化发展道路。文化产业以企业法人的组织形式进行经营活动,各类文化企业均按照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在文化产业中,从事文化产品生产经营的经费全部源自文化企业自身的积累和筹集。我国文化产业有多种经济成分,其筹资渠道也包括国有、集体、私营、外资及混合所有制等多种途径,并且在文化产品的研发、生产、营销等方面与其他产业一样,都要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优化资源配置,依法追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国家主要运用法律、经济等手段对文化产业实行间接调控、扶持和引导,政府并不直接决定文化企业的生产经营。

2.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联系

(1)相互渗透

尽管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存在很大差异,对二者加以适当区分,以便更好地推进文化现代化的科学发展,是完全必要的,但二者都是生产精神文化产品的部门,都属于第三产业范畴,因而又不可能截然分开,其划分是相对的。在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具体实践中,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关系密切,二者常常相互包含、相互渗透,交叉重叠之处较多,许多文化行业都兼具公益性与经营性的特点。一方面,文化事业中包含有文化产业的成分,认为文化事业不能营利或无法营利的观点是错误的,虽然它不以营利为目的。另一方面,文化产业中也渗透着文化事业的因素,如出版、广播、电视、电影等行业属于文化产业核心层,但其中渗透着大量的政治引导、思想宣传、道德教化、法律普及、文化传承、公益广告等文化事业性内容。实际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多数文化商业运作都包含一定的公共文化成分。

(2)相互转化

在人类历史上,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原本为公共物品,属于文化事业的管理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文化资源和产品开始具有了市场意义,而科技革命则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产品的传播。于是,部分文化事业逐渐转化成了文化产业。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实行的是文化事业体制,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文化产业是在原有文化事业的基础上起步的。可见,从历史角度看,文化事业是文化产业的前提和源泉,文化产业是文化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派生物。而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和文化现代化的发展,公众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有些文化产业的内容也会逐渐转化为社会基本文化产品和服务,从而构成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一部分。同时,文化产业内在包含的某些价值理念也会转化为文化事业的价值追求。由于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而它们的界限是动态的,并非一成不变。

(3)相辅相成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它们一起构成我国文化建设的两种基本形式,共同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一方面,文化事业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主导,对文化产业具有导向和滋养作用。因为文化事业不仅能够为文化产业提供思想基础、艺术形式、文化资源及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而且能够培育公众的文化消费需求,拓展文化产业的市场空间,促使文化企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适应性。另一方面,文化产业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心,为文化事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动力牵引。因为文化产业不仅能够积累资金,增加税收,革新技术手段,促进经济发展,使文化事业获得更为深厚扎实的物质基础,而且能够活跃和繁荣文化市场,提高公众对公共文化的消费期望,为文化事业发展提供强大驱动力,并潜移默化地影响文化事业的产品形式和精神气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互依、互渗、互化、互促关系,演绎着我国新时期文化发展的现代图景。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共同作用,使文化既构成社会进步的精神保障,又构成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而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相互作用,则既统一于以人为本的根本宗旨之下,又统一于文化现代化进程的大格局之中。

二、大力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

由于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是互为支撑的,所以只有大力促进二者互动发展,才能充分发挥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深层底蕴作用,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日益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此,现阶段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明确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的前提

首先,对文化各领域、各行业的事业与产业归属进行科学区分和恰当定位。要准确把握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各自的性质、特点、职能和发展趋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公众文化需求的变化而适当调整二者的划分,使其各自处于合理的发展轨道上,并能及时获得针对性较强的分类指导。其次,强化各类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要制定出台明确具体、系统有效的政策措施,促使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联手保护和发掘我国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时代文化等文化资源,共同投入,共同利用。第三,大力培育和优化文化消费市场。要不断创新文化服务的手段和载体,丰富文化消费的内容和形式,突出公众的文化主体地位,提升公众的文化品位,扩展公众的文化视野,增强公众的文化吸收能力,培育公众的文化消费意识和习惯,促进社会文化消费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这些举措,既是实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各自职能的客观需要,又是有效促进二者互动发展的前提条件。

2.构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的机制

构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机制,就是既要以文化事业培育文化产业,又要以文化产业反哺文化事业。一方面,要构建文化事业对文化产业的培育机制。要健全文化事业投入制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进程,拓宽文化交流渠道,提高信息传播质量,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优化文化生态环境,扩大文化对外开放。这既是推动文化事业自身的发展,也是发挥文化事业对文化产业的资源支撑和消费带动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在加大国家对文化事业扶持力度、增强文化事业对文化产业培育能力的同时,也要利用市场经济规律提高文化事业自身的运营效率和发展后劲。另一方面,要构建文化产业对文化事业的反哺机制。要完善各类知识产权有偿使用制度,细化文化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健全和落实财政补贴、税收减免、贷款贴息、政府采购、定向资助、专项奖励等政策措施,引导各类文化企业主动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在道德教化、法治宣传、文化普及等公益性文化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从而弥补文化事业投入的不足,巩固和确保文化事业在国家文化建设和发展中的主导性地位。

3.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是文化建设的理想状态。因此,要牢固树立科学的文化发展观,把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坚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两手抓、两加强”,大力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比翼齐飞,协调共进。切实做到“两手抓、两加强”,就要在厘清公益性与经营性关系的基础上,一手抓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一手抓体制改革,一手抓资金投入;一手抓高雅文化,一手抓大众文化;一手抓文化繁荣,一手抓市场管理。要积极探索文化改革和发展的新路子,处理好满足公众基本文化需求与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文化需求的关系,把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结合起来,统筹规划,适当安排。要建立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相互转化的协调机制,密切事业与产业之间、消费与市场之间的有机衔接,全面落实改革抓突破、创作抓精品、群众文化抓贴近、文化发展抓建设、文化管理抓规范的基本工作方针,不断提高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服务质量和发展效益。

4.完善文化产品综合评价体系

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任务,以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共进共赢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将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有机统一起来,尽快完善分别面向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产品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对重要文化产品带来的或可能带来的正面效应和负面影响要进行系统评估、量化分析和动态对比,以此作为文化政策制定和调整的科学依据,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逐步提高综合效益。而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共同的、最终的评价标准,就是人民群众是否认可、接受、喜欢、满意及其程度。

5.正确处理市场推动与政府引导的关系

为促进和保障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市场推动与政府引导的关系。一方面,要深化旨在促进自由竞争的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切实消除各种体制机制弊端,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本位主义,减少行政干预,取消阻碍有效竞争的各类规制措施,使用好政府的文化权力。牢固确立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稳妥地从深度和广度上推进文化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推动文化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营造更为宽松、公平的市场环境,构建有利于促进各类文化企业自主自由竞争的市场格局。另一方面,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文化职能,弥补市场失灵。健全文化法律体系,建立必要的文化产品审查、许可制度,把好文化产品市场准入关,维护公共文化利益和安全。从顶层设计、宏观调控到微观规制,政府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引导都既应有不同的政策措施,落实分类管理原则,又要使各项制度、措施和管理模式相互呼应、相互配合,逐步建立并完善有效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管理体系。

文化事业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越巨大,它不仅与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等齐驱并进,而且,深深地渗透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等一切社会事务和社会活动之中,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种巨大的驱动力量。因此,在综合国力的全球化竞争中,文化不仅举足轻重,而且具有着支撑、引导、提升与促进的功能,成为最具张力、活力与魅力的社会契机与生产力要素。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互渗透、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以其特殊的力量和特有的方式构成了文化的驱动链与文化的有机体,使文化既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精神引导与智能支撑,又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直接构体与具体指数。文化的这一性质和功能,只有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联合作战、共同发挥积极作用的情况下才会具有、才能实现。

一、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

让文化生产和文化产品直接进入市场机制、直接产生经济价值,这对于传统文化性质和文化观念来说,不啻是一种挑战。因为传统文化是崇礼非物和重义轻利的,文化的生产和消费基本上是只局限在思想、精神、道德与礼俗的范畴之中的,传统文化甚至认为:文化与经济、与物质、与利益不仅不是相契的,而且倒是相克的。

应当说,把经济价值和物质利益排除在文化之外,使文化变成一种纯粹精神的形而上的东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局限性。这一局限性所导致的后果无疑是严重的,它不仅使中国从18世纪一开始就在所谓泱泱大国的自满与自诩中出现了科技与经济的衰落,而且使中国的抑商意识广泛地渗透和表现在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之中,并以潜规则的方式构成了对经济发展体制性与观念性的双重禁锢。康乾盛世之际,其实正是中国经济走向急遽衰落的肇始之时。当时,就中国国内而言,确实是政治稳定、物质丰裕、民生康泰的盛世,但若打开国门看看外面的世界,并作一番横向比较,便会发现,中国正处于一种与世无争的停滞状态。此时的欧美正值工业革命新潮之骤起,文化复兴,思想创新,科技进步,社会变革,整个都在爆发出一种新的文化浪潮、精神爝火和生机勃勃的物质生产力,出现了以卢梭、伏尔泰、狱德罗等为代表的新思潮的领军人物,也出现了以佛罗伦萨科学院、英国皇家科学院、法国皇家科学院为代表的科研机构,还出现了瓦特和他的蒸汽机。正是在外面的世界大变天的情况下,沉溺在康乾盛世之自怡与自满之中的清王朝,却依旧穿旧鞋、走老路,不思改革,不思进取,完全无视世界的变化,全然没有顺应潮流、弃旧图新的意识,乃至中国的经济实力急遽地衰落了。在18世纪之前,中国的经济实力一直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但就在从1820年到1850年的仅仅30年中,英国的经济总量就超过中国5倍,美国的经济总量就超过中国8倍。不言而喻,中国从盛世之虞中开始衰落了。

痛定思痛,我们在探究中国衰落的原因时,不能不注意到传统文化中的抑商、轻物思想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观念,对经济发展所造成的潜在抑制。我们已经吃过这样的亏了,我们决不能再吃这样的亏。怎么办呢?那就是强化新观念、强化商品意识,驾驭市场规律,克服和弥补传统文化中的理论与观念缺失,积极发展文化产业。

二、现代社会对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新需要

当然,我们发展文化产业,将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并提,并不仅仅是为了弥补传统文化中的抑商和轻物缺失对发展经济所造成的思想障碍,更多和更直接的原因还在于不断发展着的现实世界和商品社会所给我们提出的严峻挑战。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恩格尔系数的不断下降,一方面,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构循环经济,就必须尽量减少对物质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人们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消费需求也与时俱进,越来越广泛、越迫切、越巨大。这样两种情况所传达出的一个强烈的时代信号,就是必须赶快发展文化产业。在未来的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全球化竞争中,文化产业不仅前景看好,而且简直就是正以咄咄逼人之势争夺头牌。现在,美国的文化产业的年经营总额已达数千亿美元之巨,其中,仅声像产品一项的创汇值就已几及航空航天业的创汇值,也几乎与电子业的创汇值持平,而谁都知道,航空航天业和电子业是美国最具优势的龙头产业之中的佼佼者。在美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已占到GDP的18%至25%,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居于第四位。英国和日本的文化产业的年产值,也都是一路飙升的。前者光艺术业规模的年产值就超过170亿美元;而后者光是娱乐业一项的年产值就已超过了其汽车工业的年产值,而谁都知道,日本的汽车工业是其蕉头产业之一。其他像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许多国家的文化产业,都越来越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毫无疑问,在现代社会中,特别是在未来的发展中,文化产业必定是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主体内容之一。在综合国力的全球化竞争中,它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显赫、越来越重要,这是一个新景象,更是一种大趋势。

以往,我们只提发展文化事业就已基本上包含了文化的主要指向和基本内容。而今,却只有同时并提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才能涵盖文化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趋向。这种变化,无论对于社会,抑或对于文化自身来说,都是一种开拓和进步,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鲜明的时代精神,主要是赋予了文化以物质含义与经济内容,并从这个特定的角度使文化在原有的思想、精神、道德、情操、智慧、学识的价值基础上又增添了新的价值,即物质价值与经济价值。这种文化涵义与功能的变化,实际上是对文化的价值和意义的丰富与提升,也是对文化的概念、内蕴和价值取向的跨越与飞跃。其结果,便是使文化同时具有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双重性质与功能,越来越在综合国力的全球化竞争中处于扛鼎的地位和发挥领衔的作用。不过,尽管文化产业的价值、意义和作用十分重大,而且越来越重大,但它却始终不可离开文化事业而单个存在、独自前行,它始终都要同文化事业密切配合、相偕为伍、共同存在和发展。只有这样,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才能持久地、健康地得到壮大和繁荣。因为,第一,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是不可能截然分开的,在许多情况下它们都是互相交叉与互相渗透的,甚至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第二,文化的精神内容与物质内容是互为介体和载体的,其物质内容只有具有了精神内容时才有价值,而其精神内容则又只有借重于物质内容才能得以存续和传播;第三,经济价值永远都只能是文化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决不能、也不许其成为文化价值的全部,因为不论任何内容与形式的文化,其都应当和必须具有升华人的思想、净化人的灵魂、提高人的觉悟、丰富人的智慧的性质和功能,这虽然是发展文化事业的主要目的,但这个目的的实现尚需文化产业予以积极的协助与配合。反之,任何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都只有在其秉具了思想光彩与智慧内曜之后,才会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并因此而获得受众的青睐,开拓广阔的市场,收到巨大的效益,撷取丰厚的利润。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这种互依、互渗、互促、互励之关系,是由它们各自的特征、性质和功能所决定的,也是由人和社会对文化的期望与需求所决定的。一般说来,文化事业是指以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和同化优秀域外文化,丰富和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思想觉悟、道德素养和才智能力,纯化和优化社会风气、生产秩序、行为规范与价值取向,并能给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为目的的文化建设;而文化产业则主要是指按照经济法则和价值规律,采取规模化生产和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以赚取利润和发展经济为目的的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活动。这就决定了文化事业的公益性质和精神特征、文化产业的经济性质与物质特征。办文化事业,主要是一种社会公益性的投入,追求的是精神效益和社会效益;办文化产业,则主要是一种旨在赢利的经济活动,追求的是价值与利润。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一个社会来说,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是必要的、重要的和不可或缺的,但相比较而言,文化事业显然比文化产业更关键、更重要、更普遍。因为对于任何一个健康发展的国家、民族和社会来说,缺了文化产业只是发展得快与慢的问题,而缺了文化事业可就是有没有智能、精神与灵魂的问题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贾诺佐·马内蒂曾经说过: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是因为有了高尚而智慧的人,而人的伟大则在于他有建设的能力。试问:人的建设的能力从何而来呢?正是来自于文化事业所赋予他们的智能、精神与灵魂。

这说明,文化建设的最佳组合和最佳状态,莫过于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相互配合和协调发展了。这也正是我们所实施的文化发展战略和所追求的文化进取目标。要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相互配合、协调发展,关键在于不但要认识和把握它们各自的性质、特征与功能,而且要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正确地、创造性地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充分理解文化的本质特征及其所涵负的广泛而恒久的社会功能与精神力量。

三、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驾齐驱

尽管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所担当的社会任务和历史使命是不同的,它们各自所具有的特点和发挥作用的方式与途径也是不同的,但它们的终极目的和对社会与人的歆悦、勖勉与提升的作用却是相同的。文化事业固然是与生俱有地承担着通过洇渗、熏陶、濡染、教化、感悟、启迪、秀掖、激励等方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的责任,但即使是主要按照价值规律产生经济效益的文化产业,也同样负有一定的审美、教化、启悟和激励的责任。这是必然的和必须的,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任何的模糊和动摇。否则,就有可能会出现文化的悖论。因为文化产业虽然是以发展经济和赚取利润为其直接目的,但前提条件是它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必须符合先进文化和健康有益文化的要求,必须能够对升华人的思想、提高人的才智、淳化社会风气和驱动生产力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个前提条件很重要,它实际上正是一切形式和内容的文化产业的间接目的和终极目的。也正是在这个最重要的质点上,使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殊途同归,达到了完全的一致和高度的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产业不仅在本质上要服膺和归依于文化事业,而且或可认为他就是文化事业的一个“另类”组成部分。因此,一切文化事业在按照价值规律实现发展经济之目的的过程中,都始终必须自觉地、创造性地、个性化地与发展文化事业相配合、相协同、相补充、相促进,并在文化事业的大格局与大目标中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这就要求文化产业必须坚持先进文化和健康有益文化的旨向,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必须兼顾社会效益,力争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创新、“双效”不断提升。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耗散和销铄社会效益为代价而片面地追求单纯的经济效益,都要坚持在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条件下施驭价值规律和实现经济目标。因为文化产业毕竟是文化的一个构成部分,而文化的本质则永远都只能是文明;更因为我们的文化产业自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项崭新的核心内容,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而当代我国先进文化的内涵要义,则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其实,要求文化产业在按照价值规律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兼顾社会效益和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并不是对文化产业的一种苛求,更不是强加给文化产业的一种额外负担,而恰恰倒是对文化产业之发展规律和内在要求的高度契合与积极回应。它与文化产业自身的规律性与发展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它实际上是文化产业实现壮大与发展的最坚实和最强劲的支撑点与驱动力。文化产业虽然是一种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制造与经营活动,是一个遵循价值规律进行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过程;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虽然是一种商品与商业活动,但它们生产的意义、商品的价值、流通的动力和消费的需求是什么呢?就是它们所具有的崇高的精神、先进的理论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就是它们所涵负的知识素养、审美价值与思想内容。除去这些,文化就会只剩下一个空壳,其经济价值也就会消失殆尽。任何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不论其介体和载体包装得多么豪华和冶艳,但如若其内容是空泛的、干瘪的、低俗的、丑窳的,它也就会在顷刻之间变得毫无意义和价值可言了,它只会被人斥之为“精神污垢”和“文字垃圾”。试问:这样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还能够进入市场和招徕顾客么?这样的文化产业还能够达到赚取利润和发展经济的目的么?回答自然是否定的。同这种情况相反,对于那些具有先进思想、充实内容、盎然情趣和优美艺术的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来说,人们自当怡然观赏、欣然接受,并争相竞起、赏者蜂至、百看尤歆、百听尤益。这样一来,不就赢得了顾客、占领了市场,并随之而实现了赚取利润和发展经济的目的么?

文化不仅是构成民族、国家之国际竞争力的一个核心因素,而且是民族、国家持久实现发展壮大的重要社会资本与精神资源。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文化的特性和功能不仅横亘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并成为融贯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精神关联体,而且它也业已越来越成为真正能够解决当代诸多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奇妙的药方与钥匙。毫无疑问,文化的这一特性的嬗变与功能的延扩,乃是只有仰赖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合力才能圆满完成和充分实现的。这说明,在现代条件下,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互依互融、相促相励,已经成为时代的特征、历史的必然和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与大趋势。

参考文献:

【1】沈望舒《关于中国文化产业的现状和思考》北京社会科学

【2】白志刚《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理性探讨》城市问题

文化事业范文第7篇

努力形成推动新闻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的强大合力

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向会议发来贺信,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上将出席会议。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等出席并讲话。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会长李东东作主题报告。全国政协机关党组书记、副秘书长孙怀山宣读贾庆林主席贺信。

贾庆林向全国政协新闻出版界与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联合举办的研讨会表示热烈祝贺,并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贾庆林在贺信中指出,新闻媒体是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新闻宣传是文化传播的主渠道,在文化发展中处于特殊地位。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你们联合召开研讨会,研究探讨提高新闻文化工作科学化水平、营造良好健康的新闻文化环境,对于提高新闻工作水平、更好地发挥新闻宣传工作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贾庆林强调,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新闻文化事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贾庆林希望全国政协新闻出版界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一道,团结广大新闻界、文化界的同志,努力形成推动新闻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的强大合力,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孙家正副主席在讲话中强调,文化是媒体的灵魂,媒体是文化的翅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新闻文化工作者责任重大。对全国政协新闻出版界,对从事新闻工作的同志们,孙家正提出三点要求。

第一,创造新闻文化的主体是人民大众,没有人民大众的团结奋斗和国家的繁荣发展,很难有新闻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因此,全国政协新闻出版界委员要聚精会神地共商国是,为国家的长远发展、人民的幸福安康作出自己的贡献。

第二,人生的过程也是文化延续的过程,新闻文化人创造的精神文化产品作为文化积淀下来,仍然会影响、感动一代又一代人,使他们能够追溯到历史的温馨,满怀自信地走向未来。因此,新闻文化工作者要努力创造更多好作品。

第三,新闻和文化、媒体和文化已经浑然一体,广大新闻文化工作者在“热运作”状态下还要保持“冷思考”。他鼓励新闻出版界委员认真梳理自己的工作体会,为后人留下宝贵经验,希望大家利用好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这个平台。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指出,当前新闻文化建设面临两个重要任务。一是营造新闻文化发展的良好环境。新闻传播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总阵地、是信息文化传播的主渠道,要巩固公信力、扩大传播力和影响力,用改革创新的方法,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文化发展的路子。二是树立新闻人的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传输快捷、技术先进、覆盖全面的新闻传播格局。新闻出版战线要下决心把中央提出的任务落到实处,为建设新闻出版强国作出贡献。柳斌杰强调,新闻界要端正新闻思想,培养一批面向实际、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素质新闻人才,引领新闻传播的时代风尚,向世界正确传播中国、说明中国,进而影响世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建设中国特色的新闻文化

结合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的具体情况,就如何贯彻六中全会精神,促进新时期我国新闻文化事业发展,推动新闻出版大发展大繁荣,全国政协委员、新闻出版总署原副署长、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会长李东东在主题报告中提出三点意见。

第一,深入贯彻六中全会精神,提高新闻文化科学化水平。新闻文化战线在建设文化强国中,担负的责任十分重大。要努力解决当前新闻文化建设中最突出的科学化问题,在新闻活动中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

第二,把握形势,探索规律,建设中国特色的新闻文化。新闻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是推动文化进步的播种机。加快研究和发展中国特色的新闻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要通过先进的新闻文化,引领良好的新闻风尚、培养优秀的新闻人才、规范新闻秩序、推动新闻工作健康发展。

第三,开拓创新,搭建平台,引导新闻从业人员做好文化人。新闻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而且是各种文化的交汇点。因此,新闻人应该是文化人,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应该是有社会责任感、有道德、有学问、有能力的文化人。她表示,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将与全国政协新闻出版界委员加强联系,携手合作,进一步团结广大新闻界和文化界同仁,积极联络广大新闻传播媒体,加强新闻人文化素养建设,肩负起发展和提高新闻事业、推广振兴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努力成为新闻出版业大发展大繁荣的积极推动力量。

研讨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原副会长江绍高,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张海迪,全国政协委员、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刘长乐,文化名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于丹等先后发言。他们一致认为,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进程中,新闻文化人承担着重要责任,应该努力做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力军、排头兵。尤其在全媒体时代的当下,新闻人更应当注重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为营造良好的新闻工作环境,为新闻文化事业科学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中央外宣办副主任王国庆,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谢国明,新华通讯社副社长兼常务副总编辑周锡生,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白庚胜,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宣传部部长鲁炜,出版局局长陶骅,军事科学院军事百科研究部原部长贺捷生少将,光明日报社常务副总编辑何东平,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等出席会议。

文化事业范文第8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全面实施“文化强县”战略,加大力度实施重点文化工程和文化惠民工程,大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着力推动XX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和文化竞争力,为建设“全省工业强县、农产名县、美丽家园、民生XX”、实现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小康而努力奋斗!

二、总体目标

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建设以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的服务功能显著增强,文化事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加快发展具有XX特色的文化产业,积极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基地、文化产业群,文化市场体系不断健全,文化创新能力和产业综合实力大大增强,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交流活动不断增多。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1.新建XX县图书馆

XX县人民政府已出台《XX县新城区中轴线设计方案》,将图书馆、博物馆、城市展示馆、档案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同建在联体楼内。目前已完成征地、图纸设计等前期准备工作。图书馆新建按照国家中型馆标准设计,建设主体为四层结构,建筑面积为6000㎡,项目概算总投资1600万元。

2.新建XX县博物馆

XX县人民政府已出台《XX县新城区中轴线设计方案》,将博物馆、图书馆、城市展示馆、档案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同建在联体楼内。XX博物馆新馆按国家三级馆标准建设,主要包括博物馆一栋及其陈列布展。项目建筑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共四层。项目估算总投资1600万元。

3.新建XX县民俗民间文化展示馆

本项目是XX县2015年重点推进项目《文化创意园》子项目。参照基层公共文化标准化均等化建设要求,按国家中型文化馆标准建设,项目投资1600万元,占地4000㎡,建设主体为四层结构,建筑面积6000㎡,

4.新建“画荻教子”教育展览馆

本项目计划总投资1500万元,占地10亩,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2011年开工,201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5.革命文物维修

计划投资2000万元,主要维修君埠、龙冈、藤田等红色革命文物旧居、旧址。

6.新建217个行政村文化活动中心

进一步完善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标准化、均等化建设,不断更新设施设备,促进其发挥最大效益。按照基层公共文化标准化均等化建设要求,在全县217个行政村分别建设文化活动中心。项目内设农家书屋阅览室1个(45㎡以上),活动室1个(45㎡以上),户外文体广场不少于200㎡,工程总投资2170万元。

(二)打造文化艺术、广播影视“精品工程”

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扶持发展XX农民画等传统民间特色文化,培植文化特色乡(镇)、特色街道、特色社区或特色户,打造独具XX特色的文化品牌。

实施广播影视精品创作工程。不断加强和改进宣传报道形式,增强广播影视节目的贴近性、服务性和吸引力。按照“频道专业化、栏目个性化、节目精品化”要求,创新节目策划,加强受众市场研究,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品牌影响的栏目。

(三)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效率、高水平、高覆盖的社会文化服务。重点抓好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建设和电影院建设。努力朝着“乡乡有文化站、村村有文化室”的目标发展。进一步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建设,规范全县乡镇综合文化站设计式样、使用功能,巩固乡镇文化站达标建设成果,完善内部配套设施。

创新公共文化管理与服务方式。坚持建管并举,加强对公共文化机构的指导、监督,从资金、设施场地、机构、人员等方面,保障公共文化设施正常运转和功能的充分发挥。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共建、功能互补、运转协调的公共文化服务体制和运行机制。

大力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加强县、乡基层网点建设,通过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共建共享。

(四)推进文化传承保护

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全面完成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建立和完善文物保护单位和古建筑综合防范体系,提高安全防护级别。

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全面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建立保护信息数据库,摸清家底,建立档案,制定可持续保护规划。力争出版一套集欧母《画荻教子》、中村玉扣纸制作工艺、陶唐傩舞、君埠清明祭祖吹打乐于一体的文化丛书。制定完善XX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确定部级、省级和市、县级保护重点,形成全县非遗工程保护体系。

(五)文化旅游业

XX境内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旧址、黄竹岭战斗指挥所旧址、龙冈旧居、毛家坪缴械处、欧公故居—西阳宫、大仙岩景区、水浆森林公园。要着力打造上述主要景区景点,形成红与绿,古与今交相辉映的旅游新格局;形成以山水生态城市与历史文化名城一体化的文化旅游景观体系和市场运营机制。至2020年,争取文化旅游业接待游客和产值以15%的速度递增,参观人次每年5万以上,产值500万元以上。

(六)推进广播电视事业建设

实施台站数字化网络化工程。加速县广播电台、电视台台内数字化、网络化工程建设,建立面向多种播出平台、面向多种终端用户的内容资源管理系统,加强高清节目制播网络建设,研究制定高清节目制播流程,加强高清节目制作储备,加快高清节目制播人才的培养,提高高清电视的制播能力,增加高清节目的播出时间和节目套数。

实施城镇数字影院建设改造工程。加大我县数字化影院新建、改建力度。到2020年,力争全县各乡镇配备1台(套)数字电影放映设备,条件好的乡镇有院线公司进入。

实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工程。按照国家、省部署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有序推进“三网融合”。以现有的有线数字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等网络为基础,以高性能宽带信息网核心技术为支撑,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努力构建NGB传输网络,使之成为具有“三网融合”基本特征的新一代国家信息化基础设施,真正满足人民群众对现代数字媒体和综合信息服务的需求。

(七)规范文化市场管理,做大文化休闲娱乐产业

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强化网吧市场的管理。用一至二年时间抓好一批文化产业亮点工程建设,扶持做大一批规模上档次的文化经营项目;用二至三年的时间,扶持和引导各种文化经营活动进入到社区,健全各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室、书社、网吧等群众文化娱乐场所,指导、组织好经常性群众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力争5-8年内使全县的文化产业总量得到较大的扩充

以县图书馆、文化馆和具备一定规模的民营艺术培训学校为载体,进行面向少儿、中老年和农民工等多层次的艺术培训,年培训1000人次以上。

文化事业范文第9篇

被视为启蒙的、先进的、高品位的国学在信息化的时代已渐渐渗透、融合于群众文化,它所坚守的人文关怀使它扎根于社会、服务于大众,并越来越受到群众的追崇。文化精英们以各种方式把内容丰富、意蕴深厚的国学文化通过传媒技术、网络进行传播,受众则可以通过公共电子平台、个人电子设备等媒介便捷地解读。电视传播高深文化比较成功的例子就是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刘心武、易中天、于丹等学者把高深文化通俗化之后,又利用电视传播的面广量大的特点进行传播,带动了国学热。国学走向大众,成为民之学,提高了群众文化的素养,使群众文化在吸取有机养分中发展。

二、以创新的思维拓展群众文化工作的新路径

(一)传承职能禀赋,着重本土文化发展。政府文化事业机构的主要职责是组织文化活动,传播优秀文化,其深刻内涵在于凝练升华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文化。中山文化中心于2005年11月建成投入使用,是中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下属的文化事业单位。文化中心总建筑面积47368平方米,集文艺演出、文化展示、文化聚会、文化商业等功能为一体。其坐落于中山市政治、文化中心区域,建立伊始,就赋予了美誉与重要使命----中山市标志性建筑、中山市政府致力打造的重点文化工程和活动载体,“先天”条件得天独厚。面对党的十提出的新要求,面对中山文化强市的战略部署,文化艺术中心要把握“天时地利”,用好“硬环境”,提升“软环境”,以队伍建设促发展,以服务质量塑形象。要充分利用政府政策,以文化搭台、互惠共赢为原则,巩固和发展合作单位,实现双向互动,促进良性发展;运用与国内知名演出团体和艺术家保持良好的联系合作渠道,组织更多优秀的文艺作品、节目来中山展示、演出;积极投身中山市委、政府全民修身活动,以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诠释修身的真谛,提升文化自信、自强,甘当文化艺术殿堂的“建筑师”,发展群众文化的使者。由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每年在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举办“文化消费节”,汇集本地特色文化产业、文化产品,引导更多的市民外来人员参与文化大餐,促进本土文化健康发展壮大。

(二)善用人文历史资源,提升群众文化魅力。文化是人类的精神需求、文明的传承,是维系社会稳定和谐的精神力量。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一个城市的文化繁荣,有赖于优秀文化艺术精品的引领。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既有利于在全球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流碰撞中矫正文化失衡,重建和夯实良好的文化自信,更有利于在不同文化价值取向交错中实现凸现主流文化的引领。中山源于香山,是海洋文明与江河文明的交集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的故乡,这里人才辈出,人文资源丰厚,香山人文、孙中山文化、历史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新老中山人的融合、阳光打工文化、中山人“博爱、团结、包容、和谐”精神等构筑了群众文化的深厚底蕴和风采。中山文化艺术中心应更多地着眼香山人文和本土文化,开发利用人文宝藏,充实文化“食材”和“菜单”。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企业、志愿团体联动,组织和承办有本土特色的文化主题活动,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的中山人文元素,在一定意义上更具文化亲和力和吸引力,能够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添加新活力。

(三)利用文化资源,服务社会大众。政府充当公共文化建设的主导角色。文化艺术中心是政府投资项目,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因此,文化中心理应突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所具有的公益性、公平性及资源整合能力,其中,公益性是其最重要的品格,因此,政府更应充分利用文化中心所具有的优势,引导群众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知识教育、社会交往与公共文化生活,营造群众享受文化的好去处、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氛围,使文化机构成为抚慰人心、和谐人心的精神家园,增进社会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推动文化公益品牌工程建设和发展,是提升文化公益品格的重要之举。中山文化艺术中心举办的免费公益活动---“艺术之门”越来越受到众多市民青睐,内容面广,内容涉及各类演奏乐器的认识,如何观赏音乐剧、话剧、舞台剧,有选择性请待文化中心演出的节目的相关领导或演员在“艺术之门”进行演出前内容讲解等等。其面向大众开放、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艺术知识的需求是重要因素。可因势利导,深化内涵,增强其“含金量”,形成品牌效应,延伸开办“修身讲堂”等系列活动,弘扬真善美;充分利用文化艺术中心开阔的露天广场,免费提供各社会文化团体使用,如每晚让出部分区域让跳舞爱好者进行跳舞,由中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文化艺术中心和文化馆协办针对国家重要节日在露天广场举行相关节日内容演出,丰富节日文化,让更多中山业余艺术团体一展技艺,也使市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在下班后参与活动,免费观看节目。在加强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向社会开放,实行有组织的举办节庆、主题活动与推动市民自发性的健康文化活动相结合,为人民群众烹制丰富的文化大餐,让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成果。

(四)加强与社会联动,彰显文化关爱。推动群众文化活动需要举全社会之力。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和社会建设的进一步加强,社会文化团体、民间艺术团、文化志愿者、社会义工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加入到文化工作行列。文化艺术中心充分利用艺术长廊等文化资源,每天免费向市民开放参观。,加强与社会文化组织、高校和志愿机构的联系合作,由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周六文化艺术中心免费举办的艺术之门,让学生了解更多方面艺术。免费为中山优秀留学生和本土音乐人士在小剧场举办个人音乐会,免费或低收费让社会团体或个人在中心展厅举办书画展、摄影展等。借助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做强、做活群众文化工作中,让文化中心发挥群众文化的载体、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为社区、民间艺术团体、外来务工人员免费提供创作指导、演出场地等方式,为普罗大众创造更多施展文艺才华、享受文化熏陶的机会,让文化教育人民、引领社会风尚,促进社会融合,发挥群众文化更大的社会效益。每年10月至12月推出绚彩华章演出季,暑假期间举办绿色暑假活动,为前来参观文化中心的乡镇小学生讲解大剧场舞台机械原理和灯光原理;组织文化中心人员走乡镇,送“文化”下乡活动,让更多镇区群众了解文化中心功能,感知高雅艺术,欣赏高雅艺术;擦亮中山合唱基地品牌,办好全国合唱节和中山市合唱节等,彰显文化关爱。

文化事业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公益性文化事业本身的性质必然要求信息公开。我国文化事业的信息公开在有关条例、文化信息化建设虽然有了初步探索,但是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信息平衡机制上的信息不时称;信息公开的内容不全面;公开方式比较被动,文化信息化建设不完善。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增强文化信息公开意识;继续完善文化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的公益性文化事业信息公开机制。

一、公益性文化事业信息公开的内涵界定

公益性文化事业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或社会兴办的面向全体公民的非营利性的文化事业组织及其场所和所开展的各项活动。就我国文化发展状况来看,公益性文化事业具体可分为以下四种:一是如新华社、人民日报、《求是》杂志、省级党报与党刊等承担党和国家喉舌功能的政治性文化事业;二是如作为国粹的京剧、昆剧等民族文化遗产的文化事业单位;三是如公共图书馆、文物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四是如面向社会群众的文艺演出、文化展览活动等文化事业。

公益性文化事业信息公开就是政府机关、文化事业单位、部分非政府组织以及个别企业根据社会公众需要,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情况下,公开所管辖范围内的与社会成员利益相关的所有文化信息以及文化管理信息,并允许公众通过查询、阅览、复制、摘录、收听、观看、下载等形式充分利用信息公开主体所掌握的文化信息以及文化管理信息的行为与制度。

公益性文化事业信息公开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公开的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文化管理信息,比如文化决策、财政、人事方面的信息。二是文化系统本身应该传递的服务于大众的文化信息,主要包括文化事业单位为公民提供的教育、知识、审美熏陶和休闲娱乐信息。

二、我国公益性文化事业信息公开的有益探索

1.公益性文化事业信息公开在我国有关文化条例中的体现

2004年5月31日,据国务院法制办透露,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草案已完成,但是还没有一部完整的关于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信息公开法案,只是在其他法律中仅有零星的法律条文。1997年颁布的《关于颁发<文化事业建设费用管理办法>的通知》,第十一条规定:文化事业建设费的使用必须遵守国家财政、财务规章制度和财经纪律。必须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检查和监督X2000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第八条规定:宣传文化机构要加强资金管理,接受的捐赠资金要专门用于发展宣传文化事业,不得挤占、挪用甚至私分,对出现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要追究责任,严肃处理;2003年颁布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涉及大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在批准前,应当举行听证会,听取公众意见。这些规定体现了文化事业信息公开趋势越来越明显。

2.国家五年计划凸显公共文化事业信息公开趋势

文化信息化建设“十五”规划被列入“十五”计划的重要任务。文化部信息化规划的主要目标是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手段,加强有中国特色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增强文化发展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信息日益扩大的需要,加速我国“十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的实施。要把文化资源数字化、文化管理网络化、文化事业信息化作为“十五”信息化规划的主体工程,使文化事业真正成为信息社会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目前已经建成的“中华文化信息网”和已经启动的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标志着当前文化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成绩。

在“十一五”规划中,文化部注意解决城乡公共文化信息不对称问题,把《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规划》列入国家专项规划目录。《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规划》(文化部分)提出的目标是:到2010年,县县建有图书馆、文化馆(或两馆功能合一的综合性文化设施)和青少年活动中心,乡乡建有文化站,1/3的行政村建有文体活动室;乡文化站和村文体活动室藏书人均达到0.1册以上,县公共图书馆藏书人均达到0.5册以上。到2020年,与比较完善的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兴办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

“十一五”规划中指出要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人,转换机制,增强活力。由此可见,我国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信息公开已经落实到政策层面,注意从大局出发,总体规划,注意从信息传播方式和信息共享主体上改进和加强。

三、我国公益性文化事业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

1.在信息平衡机制上,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

图书馆的信息不对称,集中体现在信息公开披露制度上。概括起来,图书馆的信息不对称反映在国内图书馆与国外图书馆、图书馆与上级主管部门、图书馆与信息资源供应商、图书馆与用户、图书馆内部门之间、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信息混淆和相关政策变动等运行的多个环节和层面。

大众传媒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政府与媒体之间信息不对称,政府手中掌握着大量的信息,而媒体无从获知或者是无权报道。其次是不同传播渠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传播渠道之间由于传播内容、传播技巧的悬殊,强势与弱势得以体现。

博物馆作为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负有收藏、科研和教育三大职能。但是由于博物馆工作的特殊性和专业性比较强,它往往与社会联系比较少,管理方式比较陈旧,不大注重自身的宣传,公众对它的了解非常有限,所以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尤为明显。

2.信息公开的内容不全面,信息失真现象普遍

一些文化部门为了自身的利益往往会只公开社会公众已知的信息,避开公众未知的信息;只公开已经办好取得实效的信息,避开未落实未办好甚至办砸了的工作信息;只公办事结果方面的信息,避开依据性的、过程性的信息;偏重于公开政府占有的社会公众信息,而很少公开反映政务工作的信。

我国公共图书馆的信息公开只注重公开为大众服务的科学文化信息,而用户对图书馆的组织、机构、决策、管理、规划、目标、计划等一无所知。这就造成用户信息的闭塞,从而引起图书馆与用户彼此之间的误会,造成图书馆在用户心目中信用度的降低。政府和传媒之间应该是合作多于分歧。前者致力于更多地公开信息,后者致力于更好地收集、处理和传播信息。我国新闻传媒存在着报喜不报忧的现象,有时不能全面、如实和及时报道影响人民生活和社会判断的国内外重大新闻,而且,新闻媒体在获取资源和传播过程中可能造成信息失真,使公众通过新闻媒介不能如实地获得准确、充分、及时、可靠的政府信息。其表现有:对信息不披露,披露不及时,披露的信息不实、不真、不全。

3,信息公开的方式比较被动,文化信息化建设存在诸多问题

我国目前的信息公开形式是一种政府权力型公开,文化主管部门掌握信息公开的主动权,是否公开,在多大范围内公开,政府拥有最终决定权,大众只能是被动接受,在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公开的信息范围内,在它们不公开时,大众也没有请求公开的权利。

我国的文化信息化建设虽然已经纳人国家发展规划,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还是存在诸多问题。对文化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宏观调控和规范管理;经费和人才不足;现有成果多数为早期开发,未能考虑网络环境,数字化程度较低,且宣传推广不够;未广泛采用国际信息化相关标准与规范;对外交流和宣传不够;有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文化部门的某些领域信息化程度较低等。

四、公益性文化事业信息公开发展对策

1.增强文化信息公开意识

要增强信息公开意识,要从两个方面人手。第一,提高公民的文化信息权利意识。文化权利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二是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三是开展文化创造的权利。飞公民要切实维护自身文化权利,就要珍视自身的文化信息权利。文化信息弱势群体要强化维权意识,处于文化信息竞争强势的群体要尊重弱势群体的信息权利,杜绝各种形式的信息垄断和信息欺骗行为。第二,公益文化部门要强化文化信息义务观念。明确为公民提供文化信息服务是自己应尽的职责,保障公民获取信息机会的平等,保障公民求知的自由与求知的权利。

2.继续完善文化信息化建设

总体思路是:以信息共享为主要出发点,促进文艺繁荣和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高中华文化在互联网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立适应新形势的文化管理体制;努力研究开发文化信息资源,积极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全面地将社会文化生活提升到信息时代。

今后文化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加强以下几大网站的建设。推进文化部政府网站的建设;加快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完善中华文化信息网;进一步丰富网上文物资源;配合国家文化艺术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现文化管理网络化;搞好社区文化活动网建设;在中华文化信息网址下设立社区文化活动网站;实施对外文化宣传交流网站建设,将网站建设成为具有政府导向、数据准确、最具权威的高层次的中外文化交流信息中介和宣传中国的窗口。

3.建立完善的公益性文化事业信息公开机制

上一篇:居民消费范文 下一篇:神经内科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