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精神范文

时间:2023-03-02 20:37:59

文化精神

文化精神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扬州市城市文化精神

一、城市与文化并存

1.1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城市文化是指城市的主体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在一定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从一开始就是物质与精神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高层次展现。每个城市在形成和发展中都会根据自身的地理位置环境,交通条件和繁荣程度产生自己的文化特质,赋予城市特有气质。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生动写照,是一个城市的标识,它折射出城市人群的生存状况、行为方式、精神特征及城市风貌的总体形态。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没有文化的城市是没有灵魂的城市。

1.2 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发展的核心

城市是物质和精神的综合体。城市精神是社会主体长期实践所形成的历史传统文化中最精华的精神动力因素,城市精神超越了一切可见的物质,反映了城市的历史沉淀、现实状况、市民价值观念和城市发展趋势。社会性物质成果是精神因素物化的结果。

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内涵所在,是城市文化内在的“神”;社会性的物质成果是城市文化外延表现,是城市文化外在“形”。城市文化发展的核心是文化内涵的发展,即城市精神的发展。

二、扬州城市文化分析

2.1扬州历史渊源

扬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迄今已有近2500年的历史。

春秋时期,周朝在此建立邗国,公元前486年吴灭邗,筑邗城,开邗沟,连接长江、淮河之后,越灭吴,地属越;楚灭越,地归楚。公元前319年,楚在邗城旧址上建城,名广陵。秦统一中国后,设广陵县,属九江郡。汉代长期作为王侯的封地,公元589年,建立了统一的隋政权,隋改吴州为扬州,置总管府。炀帝时,开大运河连接黄河、淮河、长江,扬州成为水运枢纽,对促进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流域的经济、文化发展和交流起到重要作用。

唐代扬州是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时有“扬一益二”之称(益为成都),当时扬州又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是当时其富甲天下的写照。公元960年,北宋建立,扬州再度成为中国东南部经济文化中心,高宗宋扬曾以扬州作为“行在”,促进扬州的繁荣;元时,几次整治运河扬州段,恢复了一度中断的漕运;明时,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清代,扬州占漕运、盐务、河务三大要政之利,成为漕运枢纽,使扬州经济、政治地位再度上升。

扬州在2500年发展史中,经济的繁荣带来了文化的勃兴,在许多方面对我国文化作出卓越的贡献。李白、刘禹锡、白居易、杜牧、苏轼等文化名人在扬州生活过并留下许多传世名作。扬州籍人张若虚、李 秋、朱自清等蜚声大增、影响久远;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和以阮元、汪中、王行之父子为代表的“扬州学派”在中国历史独具一格;扬州徽班进京,为京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此外扬州人的评话、清曲、扬剧、木偶和棋琴、雕刻等均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促进了扬州成为中国文化中心的形成。

2.2扬州城市文化发展现状

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给这个城市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在去年10月4日扬州赢得了“联合国人居奖”的荣誉称号,在此荣誉的背后是扬州大力推进城市建设,尤其是城市文化外延建设发面取得的成果,一是编制了明清古城控制性的详细规划,较好的保存了旧城;二是新建了地标式建筑“双博馆”――“合二为一”的扬州博物馆、中国雕版博物馆,以及扬州八怪纪念馆、淮扬菜博物馆等标志性建筑的建设;三是投资巨资,整治了城市的环境,建设了“运河文化公园”等项目,改善了市民的居住的环境;四是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和节庆节日的举行。如“烟花三月”旅游节、“二分明月”文化节、社区艺术节等。

2.3城市文化特征和城市精神

扬州城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历史文化,2500年历史进程中留下了大量的文化历史遗存,这是扬州之魂、扬州之根,扬州文化本身又有很大特征,总的来说,扬州城市文化表现出三个显著特征:一是通史性;二是融合性;三是创新性。

文化通史性的特征表现在扬州城市发展中,每个朝代都留下了它的文化印记,经济的繁荣促使了扬州文化大量的延续下来,从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刊沟、筑刊城开始,扬州文化始终没有中断过。

文化融合性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历史上的扬州就已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络绎不绝的日本遣唐僧人和留学生到这里学取真经和汉文化,成千上万的外国商人在这里云集,各种文化交织融合,共存发展。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在此共存共荣,成为扬州一大特色。此外,扬州园林融合了南北方文化,园林的特点“南秀北雄”,就是说南方园林的秀气和北方园林的大气在扬州园林上有了很好的体现。

文化的创新性,在于扬州文化是在不断创新中得到不断发展的,它的内容和形式、领域与层次是世世代代逐步扩展、推陈出新的,比如扬州特色剧种扬州乱弹,扬州特色画派“扬州八怪”都是在扬州人创新中产生的。

因此,扬州的城市精神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开拓性的特点。

三、扬州城市文化发展措施

扬州繁荣昌盛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对于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我们做的更多的是来整理、来延续,弘扬扬州的历史文明,把扬州的城市文化发展下去。扬州城市文化在外延发展的同时,更注重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即崇尚城市精神的发展,这是城市建设活动中一切行为的依据和出发点。

3.1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

城市是文化的载体,可持续的城市建设保证了社会和经济的稳定发展,为城市文化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倡导可持续城市建设是保持文化品格的前提。

可持续发展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经济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生活质量的改变;第二是合理利用资源,这里主要是指可耗竭资源,包括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等;第三是环境保护,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第四是强调建筑与生态的结合等等。

具体的说,扬州城市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⑴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保证社会经济的良好运行;

⑵城市用地结构和用地布局科学合理,城市土地的充分利用,充分发挥水系的生态调节,强化滨河地区的自然特色,维护水系的自然生态;

⑶切实做好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创造性保护历史性建筑和传统建设技术;

⑷在城市开发过程中,建筑设计应优先采用自然材料,使用降低建筑运营能耗、节约能源的技术手段,要求人工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生态平衡;

⑸强调城市规划、建设的公众参与。

3.2创造性的旧城保护

旧城历史文化的保护首先应是文化内涵的保护,对城市精神的保护,其次才是对文化实物的保护,老城区的更新不只是单个有价值建筑的保护更新,而是要梳理整个古城的肌理,让其内涵重新表现出来。

以保存为前提的旧城改造设想:保存现有的社区,保存合理的人口密度,疏导部分人口、但不作大规模的搬迁,使旧城居住水平接近新建住宅区,精心修缮可保存的古建筑,以恢复旧城风貌,加大市政投入,拆除部分危房作为休闲绿化用地,改善旧城环境质量。

3.3 创新新城文化建设

新城区的文化建设一方面要展示一个城市古今杰出的两个文明成果,凸现一个城市文化形象,另一方面要展现当代风采,提练出当代文化精髓。一个现代城市,不仅要继承,更要求发展,如果一味尚古复古,脱离时代,将不会令人振奋上进,成功的新区建设一定是城市精神的延续、发展和创新,是在保持自己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的城市。

扬州城市文化具有开放、包容和创新性,面对当今的“文明全球化”,扬州新区建设必将以开放的眼光和包容不同文化的胸襟,积极有效地吸纳外来先进文化、充实已有文化,创造新的文化,丰富文化内涵,使扬州城市文化不断发展进步而永保生命力。

3.4发展扬州独特商业文化

扬州自古以来就是最繁华的商业城市。吴王夫差开凿邗沟本出于军事上的目的,但对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隋炀帝进一步开凿大运河,交通的大改善,带来了商业的大繁荣。《唐阙史》说扬州“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可知当时扬州满街都是披金戴银的市民和经营珠宝的商店,对古时扬州的商业交易活动可见一斑。在宋代,扬州人打破了街坊制,“坊”和“市”一律开放,商铺邸店和酒楼饭馆随处可见,繁华街市天天皆有,大大推动了商业发展。

扬州发展商业文化一定程度上促进城市文化的成熟,商业规划可结合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城市格局和建筑空间现状,规划特色商业街区,充分挖掘城市文化内涵,促进城市文化的发展,

3.5加强文化教育事业

人民是城市文化发展的关键,文化内涵的发展主要是指城市内在精神品格和市民文化素质方面的发展,因此加强文化教育事业、提高市民文化素养,对发展城市文化,提升城市文明的软环境具有现实的意义。

四、结束语

未来城市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以文化论输赢”,用文化的理念评价并提升城市质量品位已成为人们新的标准和要求,城市文化建设已成为城市建设的核心,这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希望本人文中的观点能对扬州文化发展起到一点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扬州市规划局.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2003-2020)

2、王蔚. 城市精神的再生. 建筑学报1998-8

文化精神范文第2篇

今年,观山湖区举办了首届“爱心观山湖”旅游文化节,把旅游、文化与爱心公益结合起来。观山湖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郝天宝介绍,“本届旅游文化节的所有活动都由‘爱心公益’这条线串起来,通过爱心慈善、公益资助等主题活动,提升文化节的精神内涵,助推社会公益事业发展。”

首届“爱心观山湖”旅游文化节从今年6月一直持续到8月,期间将举办一系列内容丰富、精彩纷呈的活动。

6月29日,“爱心观山湖”欢乐嘉年华开启,以贵阳西南国际商贸城商户开展的“全场1折起大型市民回馈活动”为主线,举办“10分心意,100万爱心”大型公益购物活动。活动期间,消费者每到购物现场签到一次,商贸城就定向公益捐款10分钱。

7月初举行首届“爱心观山湖”城市形象大使校园选拔赛;7月22日举行“2016世界超模进贵州清凉之旅观山湖文化旅游国际推广大使选拔赛”集结仪式及开幕式;7月23日至7月28日举行“爱的起点――2016观山湖集体婚礼”以及美食与旅游商品联展等。

8月19日至21日,将举办2016西南国际商贸城草地音乐节,三天时间,三场音乐会,包含JAZZ音乐、创意打击乐、民族特色创新表演、嘻哈专场等,为乐迷们奉上一道经典与流行共融的音乐大餐。

此外,2016“爱心观山湖”旅游文化节还为不同年龄段、不同喜好的游客量身打造了“中国好少年2016星光奥斯卡贵州赛区才艺选拔大赛”“2016超能少年训练营”“2016全民达人”“欢乐水世界”“灶王文化节”“欢乐广场舞大赛”“贵阳首届汽车交易会”等活动。

文化精神范文第3篇

先进的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学校办学的行动指南。一个学校,要想使自己的学校办得好,办出水平,办出质量,首先就要有自己的独特的、先进的、现代的办学理念。有了它,学校才有办学发展的方向,有了它,学校才有办学的内在动力,才能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办学理念及其内涵包括:学校的教育理想和教育信念,即:学校依据一定的教育思想,遵循教育方针,基于教育规律,结合本校办学实践而形成的关于学校整体建设与发展的价值追求、理性认识和办学思想。办学理念是教育者对教育的理性认识和理想的追求。它是对自己学校办学、治校、育人等根本问题的指导思想或思想观念。它是办学者对为什么办学、办什么样的学、如何办等一系列问题的比较系统、比较成熟的理性思考和认识,是长期办学经验、思路及理性思维的积累、提炼、升华。

二、强化人文(形成)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培育

人文,第一是关心人,关心人类的命运;第二是关心文化,关心人类的文化,关心民族的文化,关心文明的发展。教育的本质说到底是人力资源的品位与质量的转换和提升。我国的大学生入学前由于文、史、哲及文理科的壁垒分明,大学生中以古文字、古文献为基础,以经、史、子、集为教学与研究的内容的学习有着天然的缺憾,多数大学生不重视古文字、古文献、古思想,不读典,造成大学生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先天不足。而高职生属于高考第三批和第四批录取的学生,相关方面的知识与重点院校的学生相比差距更甚。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所以强化的任务异常繁重。与人文精神相联系的是大学的时代精神及其构建。大学精神是指平等的多元意识、理性的科学态度、自由的个性发展以及非功利的价值追求。大学精神的发展需要有思想自由表达、学术自由发展的场所,需要多元文化的交汇、碰撞、批判、创新,以及探究科学前沿高深学问的志向。大学不但是社会信息传播、知识传授的场所,也是新思想的发源地。大学需要探究科学前沿学问的踏实刻苦精神。哈佛大学有句名言:“要做官要发财,就不要到哈佛来。”蔡元培也说过“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

三、重视德育的地位及其在学校的地位和作用

重视德育的地位和作用是我国传统德育的特色。中国古代教育是经由夏、商、周三代开始完备起来的。我国早在西周的教育已非常明显地表现出对德育的重视。德育决定学校教育的性质。2004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发表了16号文件,专门就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意见,这在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和政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关心和重视,说明了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五年过去了,中央当年的16号文件中的九个部分30条,九个部分又分为三大块对今天的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仍有指导意义,也是我们建设精神文化的政策保障。

四、发挥校风、学风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校风是具有鲜明学校个性特征的道德风貌,对学生的思想品德、道德情操,行为习惯和身心素质的提高,产生直接而远大的影响,也是校园精神的具体体现,文化氛围是企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良好的校风,是巨大的精神力量,能在师生中发挥感染熏陶的影响作用,潜移默化的同化作用,激励向上的促进作用,维护秩序的约束作用。良好的校风是调动师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自觉性的动力源泉;是激励师生热爱学校、关心集体的向心力,是加强团结、统一意志的凝聚力,是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推动力,是鼓舞斗志、克服困难、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战斗力。

学风是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学习、生活、纪律等多种综合风貌的集中体现。良好的学风,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是衡量育人环境的重要标志,在高校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是:适应地方或行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实用型技术人才。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关系以及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去向表明:高职教育具有职业性、地方性、行业性、基层性等显著特征。在一定意义上说,高职院校校园精神培育与企业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从学校人才培养角度看,为让学生尽快适应社会角色,将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是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文化精神范文第4篇

从明中叶到清中叶的三百多年里,徽商是全国驰名的大商帮,他们足履天下,富甲一方。在当时的长江中下游流传着“无徽不成镇”的说法。来自万山丛中的徽商,凭什么得到历史如此的青睐和眷顾?一言以蔽之,凭的是“徽商精神”。这种精神根植于徽州文化的土壤之中,又被徽商进一步发扬光大,它不仅是徽商的巨大财富,也是徽商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

什么是“徽商精神”?胡适曾把徽商比喻成“徽骆驼”,因此有人把徽商精神概括为“骆驼精神”,这当然是对的,但“徽商精神”有着更丰富的内涵。

一是爱国精神。明朝建立之初,为了防备蒙古残余势力,政府号召商人将粮食运往边境支援守军,政府发给盐引,到内地支盐行销。不少徽州人千里迢迢不辞劳苦,运粮输边,早期的徽商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二是进取精神。徽商绝大多数是小本起家,没有本钱时,他们或则变卖家产,或则多方举债,不女慷慨卖掉自己的嫁妆支持丈夫经商。一个人资本少就合股经商,如徽商程锁在父亲死后,家道中落,为了生存,就邀结本村志同道台者十人合伙在吴兴县的新市经营布业,他们立下誓言:出门步行不坐车,隆冬不喝酒御寒。夏日炎炎,他们躲在车轮后面以挡烈日炙晒,舍不得买一顶草帽,历经艰辛,终于创成大业。

三是审时度势、出奇制胜的竞争精神。明清时期,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自然条件的不同,必然会出现物产此歉彼丰、物价此贵彼贱的现象。徽商正是掌握了这一市场特点,故大多选择了长途贩运的经营方式。他们把苏浙的棉布、丝绸和徽州的茶叶、竹木运销于四面八方,又把长江中上游的木材、粮食运至长江下游销售,还利用运河航道,把北方的棉花、大豆运至江南,再把江南的特产运往北方。就在这种东一西、南一北大规模的双向商品交流中,徽商获取了丰厚的利润。

四是同舟共济、以众帮众的和协精神。“和协”是指处理人际关系所应达到的境界。这种精神不仅表现在一家人或同族人中,也表现在一个个的商业团体中。即便在整个徽州商帮内部,也能做到同舟共济、以众帮众,像遍布各地的徽州会馆、同业公所的建立,就突出体现了这种精神,从而大大强化了徽州商帮内部的凝聚力。

五是不辞劳苦、虽富犹朴的勤俭精神。翻开明清小说,常常见到关于徽商的描写。如在《三刻拍案惊奇》中就讽刺一个在杭州的徽商吴某,“家中颇有数千家事”,“肉却不买四两”,“只是吃些清汤不见米的稀粥”。甚至在明清笑话中也把徽商作为嘲笑对象,明浮白主人《笑林》中写道:“徽人多吝,有客苏州者,制盐豆置瓶中,而以箸下取,每顿自限不过数粒。或谓之曰:‘令郎在某处大阙’。其人大怒,倾瓶中豆一掬,尽纳之口,嚷曰:‘我也败些家当罢’。”实际上这正反映了徽商虽富犹朴的勤俭精神。

即便是在今天,许多很有名的安徽商人也都保持了这样的传统。比亚迪的王传福是中国首富,然而,他和妻子及5岁的孩子依然住在深圳龙岗区葵涌镇上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里,开的是一辆旧凌志。

徽商精神是如何形成的?归根到底,正是徽州文化哺育的结果。徽州是一个移民社会,历史上来自中原的三次大移民,不仅给徽州带来了大量的人口,而且带来了中原的儒家文化,它们与当地的土著山越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徽州文化。徽州文化既有儒家文化的主体特质,也有土著文化的基因。这里极其艰苦的环境养成了徽民刚毅顽强、吃苦耐劳的品格。宋代以来,由于朱熹的影响,这里“儒风独茂”,被誉为“东南邹鲁”。重教兴学成为风尚,由于从小就受到这种文化传统的滋润,徽人参加科举,能够高中;而出门经商,也是儒商。这个群体有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徽商几百年的绵延繁荣,都可以从这种文化自觉中找到它的根源。

有意思的是徽商精神带动的地域经济互动。有人认为,明清时期苏杭等江南富庶地区是徽商的殖民地。当然,作为外来者,徽商对江南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不止是这个层面,徽商与文人墨客的交往使得徽州文化更有活力,文化产品及其所带动的产业也一时发达起来。同时,徽商也是依附于这些地域产生的,这个群体本身就有外向性的特点。没有无奈的商旅生涯,没有异乡苦斗,就难谈什么徽商精神。

遗憾的是,这种地区互动对于徽州本身的刺激并不持久,虽有资金不断注入,但没有从根本上发展起成熟的产业链,所以徽州理学、医学等虽然发达,丝织品、药材以及笔墨纸砚等文化产品也有不少输出,但相对脆弱。

文化精神范文第5篇

政治是上层建筑范畴,社会上的精神文化是为一定的政治服务的,在乒乓球史上,最经典要数中美乒乓球外交,在1971年,美国的乒乓球队在日本世锦赛结束后,想访问中国代表时,外交部与国家体委商议拒绝美国代表团访华,上报后,总理因考虑访问时机不够成熟,同意了商议。然后,因为我国乒乓队员庄则栋与美国队员科恩的思想交流,护送礼物等原因后,改变了主义,支持美国代表队访华,1971年,接见了美国等五个国家的乒乓球代表队,中美运动员在乒乓球方面的思想交流的同时,尼克松提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五大措施,因为乒乓球运动,因为乒乓球文化的交流,中美打破了22年来无外交的历史。因此,它也成为了世界外交史上的奇迹。

2.国球精神文化是以展现个性与塑造人格精神为主要特征的

国球有个显著的文化意义就是乒乓人的个性得到弘扬、乒乓人的个性自由得到发展、人格与精神得到塑造以及乒乓人的人格魅力和内在精神品质得到升华。乒乓球运动是一项球桌上隔网相对抗的运动项目,在双打比赛的击球中顺序中,虽然是两人对两人,但是他不同于羽毛球与网球的击球规则,乒乓球双打的运动员必须是轮流击球;在团体赛比赛中,虽然是很多人对很多人的比赛,但比赛的具体项目都是由单打与双打组成。从击球规则的层面,乒乓球运动无论是双打还是团体都体现了选手个性的弘扬与发展。此外,乒乓球运动在器材方面更加丰富,从拍型方面,你可以选择直拍或者横拍,从胶皮方面,你可以选择正胶胶皮、反胶胶皮、长胶胶皮、生胶胶皮以及防弧圈胶皮。随着乒乓球运动的发展,乒乓球技战术产生了5种类型与11种打法,乒乓球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与喜爱来选择适合自己的球拍,慢慢的形成自己的打法。在比赛中,通过人人精神方面的斗智斗勇,来展现自己的个性与人格魅力。从这方面来讲讲,乒乓球运动是一项最能表现运动员个性与人格精神的体育项目之一。由于桌上隔网对抗是乒乓球运动一大特点,身体接触在选手之间几乎不存,故篮球与足球等违背奥林匹克精神的严重暴力行为不会在乒乓球运动中发生,这对塑造乒乓球人的精神与人格也有积极的作用。其次,乒乓球项目的比赛场地不大,重2.7克的赛璐珞小球在长2.74米、宽1.525米的乒乓球台上相互击打,但是乒乓选手对身体协调性与灵活性要求较高,相对其他高强度、远距离的体育运动,如田径、游泳等,对运动员的力量及速度要求没那么高,所以,大型的乒乓球比赛中也不会出现选手服用兴奋剂之类违背奥林匹克精神的事情,技能类运动项目的乒乓球与举重、游泳、田径等体育项目相比,对人在精神品质方面的塑造存在本质区别。此外,乒乓球运动在注意力的集中与转换、脚步快速移动能力、行为反应速度、意志品质的培养、心理素质的提高、战胜困难的能力等方面对参入者都有非常好的锻炼功能,通过不断的练习,对塑造乒乓人的内在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乒乓球项目新规则“21分改11分制”和“无遮挡发球”的实施,乒乓球运动对塑造乒乓人的人格精神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随着国际间人与人的交流加深,乒乓球项目为世界乒乓人的个性发展和个性张扬提供了开阔的舞台。选择乒乓球运动的人们,有的是希望身体健康,有的是挑战自我的潜能,有的是弘扬一种国球的精神文化,有的是升学或者就业,有点是通过斗智斗勇来展现个人的人格魅力。无论是哪种情况,通过乒乓球运动参与,人们都会在这项运动中得到自己的想要的。乒乓球运动的参加过程即是参与者个性张扬的过程,也是塑造人格精神文化熏陶的过程。如韩国的柳承敏、德国的波尔、瑞典的瓦尔德内尔与佩尔森、中国的容国团、蔡振华、邓亚萍、刘国梁、马琳、张继科等世界乒坛的英雄人物,他们都是乒乓球运动发展史上的个性文化典范。

3.国球精神文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国球精神文化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随着国人的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离开了中国人的社会性就谈不上国球精神文化了,因为国球精神文化的一个本质特性就是它的社会性。而人的社会性的发展,换言之,就等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因此,可以说,国球精神文化是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而来的。总之,对于国球精神文化内涵的界定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认识论,又要大胆借鉴东西方思想家的积极成果,努力探究这一事物的真正本质。

4.国球精神文化发展的条件

物质生产中的本质变化不可避免地导致精神文化的变化,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奠基人论证了这样一个思想,即在影响精神文化发展的众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归根到底是具有决定性的。经济活动是人们求生存和求发展的活动,人们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不解决,国球精神文化也无从产生与发展。在这点意义上说,经济是国球精神文化的基础。要弄清经济与国球精神文化的关系,首先要认识到国球精神文化是如何在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们知道,战争、原始宗教及劳动技能是人类体育文化的源头。但我国体育文化辉煌的发展却是依靠人的愿望、娱乐、想象及交往来创造出来的。我国最早的乒乓球精神文化是从经济活动中,特别是商品交换中产生的。20世纪初,上海商人王道平,在日本游玩时,发现了一项国内没有的运动,如是它从日本买回了10套乒乓球器材,包括球台、球网、球和带洞眼的球拍,在自己的器材店中,王道平先生亲自讲解比赛的规则与技巧,从此,我国开始有了乒乓球运动。从整体上讲,经济是基础,经济的发展会决定、带动精神文化的发展。但是又不能认为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绝对同步的,两者的发展既有同步的情况,也有不同步的情况。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强调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水平。从这种意义上说,上述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些器官的发展,当然,精神文化并非总是与经济结合在一起,融为一体的。事实上,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活动逐渐分化,经济与精神文化在时空上会发生某种分离。两者相对独立。这种相对独立并不意味着精神文化与经济脱离了关系,而只是表明两者作为相对独立的事物发生关系。在这种关系中,经济仍然是精神文化的基础。虽然两者是相对独立的,但如果没有经济活动,精神文化也不存在或不能发展.这种关系不因时空发生分离而改变,宗教和艺术的产生能充分说明这一点。正如马克思指出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文化精神范文第6篇

关键词:钧瓷;钧瓷文化;文化精神;禹州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12)03-0126-07

收稿日期:2011-11-02

作者简介:张自然(1970-),男,河南禹州人,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根据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伯内特·泰勒在《原始文化》中的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习惯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性的复合体”。此后关于文化的定义层出不穷。一般说来,文化是一种普泛的存在,每个民族、每一地域、每段历史、每种生活方式、风俗礼仪以及艺术、道德、宗教等,都是普遍意义的文化。任何文化都包括文化现象和文化精神两个层面。一种文化区别于他种文化,关键在于文化精神。文化精神是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基本思想、基本观念,是高度整合了的价值系统取向,是文化的生命和灵魂。文化精神体现在各种形式的文化成果、各种类型的文化载体及文化族群中大多数人的信念系统、价值理想中,与族群的思维方式、精神状态、生活习俗等密切相关。文化精神是相对于具体的文化表象而言的,是由一种文化中具有决定力的价值系统所构成的文化模式在态度、评价及情绪倾向等方面表现出的精神品质,是一种文化独具一格的特色。钧瓷文化是中国陶瓷文化的一个支系,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钧瓷艺术萌芽于唐,成熟于宋,是现今保存最好、开发最好的古代瓷种,“钧瓷烧制技艺”已入选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钧瓷文化是融合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智能文化的综合体,禹州市因富有魅力的钧瓷文化成为河南省第一批“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之一。河南省委、省政府为该文化改革试验区确定了“以钧瓷文化为主线,将神重古镇保护开发和钧瓷产业发展相结合,建设钧瓷文化旅游试验区”的发展目标。2009年6月《禹州市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规划》出台,《规划》突出了钧瓷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禹州钧瓷品牌塑造、钧瓷产业快速发展、钧瓷市场培育与监管、旅游开发的区域联动以及社会资本的整合利用等“试验”重点。因此,对作为钧瓷之都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主线的钧瓷文化的文化精神进行研究,将会对试验区未来的建设、宣传起到重要的作用,也将为其他文化试验区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对当前文化产业改革与发展也不无裨益。

近年来,对于钧瓷的研究,从考古发掘、野外调查到实验室分析,从钧瓷历史、工艺流程及改进到市场开发,从艺术特色解读到鉴赏收藏,内容可谓广泛,成果也不少。就著作来说,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出版的有几十部。然而,这些著作大多重在钧瓷知识的普及,侧重于知识性介绍或艺术赏析,而关于钧瓷文化的内涵或者说精神,或没有涉及,或有所涉及,但其侧重仍是对各种钧瓷文化现象的叙述,缺乏深入的探讨和分析。至于对钧瓷进行研究的论文,亦多侧重于史料叙述、工艺介绍和艺术赏析,探讨文化现象和文化精神的不是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张会锋的《论宋元时期钧瓷造型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渊源》(《大家》2010年第2期)和《论时代审美风尚与钧瓷艺术风格》(《时代文学》2010年第6期)、周晓亚的《浅析钧瓷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境遇》(《中国陶瓷工业》2010年第3期)、师连枝的《钧瓷文化资源调查与思考》(《许昌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王雨的《成器之道——从宋钧看北宋造物之人文精神》(《许昌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等。它们或挖掘某一时期钧瓷造型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渊源,或展现钧瓷造型形象的特点与时代社会审美思想的统一;或认为钧窑有着丰厚传统和独特的文化沉淀,或调查钧瓷文化资源、关注钧瓷精神文化层面。然而,正如李争鸣在《钧瓷文化传播及理论构建》(《许昌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中所说,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在,钧瓷文化的研究均明显滞后。笔者不才,愿就钧瓷文化精神做点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钧瓷文化精神体现在钧窑兴衰、工艺流程、艺术造型、色彩纹饰、民间传说等各种钧瓷文化现象中,它所揭示出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精神状态,是钧瓷产业、钧瓷艺术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原因,也是当今钧瓷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之一。钧瓷文化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笔者只就其主要方面进行论述。

一、创新求变、与时俱进的精神

“变”是钧瓷最核心的艺术特征之一。谈到钧瓷艺术,人们最先提到的是窑变。钧瓷的色彩由窑变产生,其窑变釉色历来为论钧者津津乐道。“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千钧万变,意境无穷”、“钧瓷无对,窑变无双”等都是对钧瓷色彩变化多端、巧夺天工的概括。这是钧瓷不同于其他瓷种的主要特征,也是钧瓷在陶瓷史上最突出的贡献。钧瓷的窑变打破了陶瓷史上青白瓷一统天下的格局,开创了瓷器釉色斑斓多彩的新局面。而窑变的产生正是钧瓷工艺发展过程中创新求变的结果。钧瓷的色彩与一般的彩瓷色彩不同,钧瓷的整个制作过程与青瓷工艺基本一致,但在釉的配方中创造性地加入了铜、磷等元素,改变了青瓷那种单纯的显色传统,使釉层呈现出乳光和红色。神奇的窑变效果是钧瓷的艺术魅力所在,也是长期以来钧瓷艺人追求的最高目标。然而,对钧瓷发展来说,仅仅有窑变是远远不够的。钧瓷文化体现的是由窑变而升华出来的创新求变、与时俱进的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钧瓷文化现象层面的各个领域。

作为造型艺术的一种,钧瓷主要是以窑变釉色闻名于世,但造型作为其基本形式之一,是其展现釉色美的空间构架,也是其艺术特征的重要表现。在钧瓷一千多年发展的历史中,出现过种类繁多的造型,但又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唐钧”造型多体现出丰润、圆满、浑实、庄重的风格,有一种力感和动感,体现出强烈的力量和饱满向上的精神。宋钧古朴典雅、含蓄严谨、庄重大气,与宋学所提倡的温厚、笃实、含蓄、内敛的时代思想一致,同时也呈现出自然天成的道家风范。此时审美的意识加强,钧瓷器物已经由简单的日用需要上升到审美需要。元代钧瓷的造型整体类于宋钧,装饰上采用堆雕及镂空手法,但线条处理过于突兀,因而显得大气、恢宏、饱满有余而纤巧、灵动、精致不足,这可能与元代蒙古族粗放的民族风格有关。明代平民文化发展,青花瓷的图案、造型似乎更适合市民的口味,不仅雅俗共赏,而且符合“格物致知”、“经世致用”的时代思想,至于钧瓷,神奇的窑变受排斥,故传世钧瓷器物较少,且多为小件,以尊、钵、奁、洗、花盆等为主。

当代钧瓷艺术的发展,更加注重造型之变。尤其是一些国内知名艺术大师的加盟,带来了钧瓷造型观念的创新,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韩美林先生。他把当代美学理念、美学思潮、美学风格等较为系统的美学理论引入钧瓷领域,并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青铜器、砖石瓦当以及现代抽象艺术、非洲木雕、埃及金字塔、印度古建筑、澳大利亚大草原等域外之风,带来了钧瓷造型的革命。他创作的鱼、鸡、马、瓶、钵等系列,或写实,或抽象,或变形,或夸张,或显示中国文化的博大,或表现西方文化的严谨,或隐藏域外建筑的风格,或暗喻中国写意的玄机。在韩美林的影响下,造型多变成为近十年来钧瓷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孔家钧窑、钧瓷研究所等一方面对传统造型进行规范整理和改造,同时又将人物造型、动物造型和陶艺引入钧瓷作品中,丰富了钧瓷造型的表现形式。如孔家钧窑的“蟹篓”、“少女”等是陶艺元素对传统钧瓷造型的改造和嫁接,而“祥和炉”、“匀瓶”、“广口瓶”等则是在传统钧瓷造型基础上的创新。钧瓷大师阎夫立冲破传统钧瓷理念的束缚,将中国的绘画、书法、雕塑、舞蹈、诗歌等融入瓷艺之中,创造出了器皿、乱石、人物、动物、神灯等系列以及汉风、唐韵、抽象、浪漫、现代等造型雕塑艺术系列,为钧瓷造型开拓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有了大师的引领,钧瓷领域的造型创新越来越明显。许多厂家能够根据节日及重大社会活动的需要,创作出富有时代特色的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钧瓷造型艺术品。如孔家钧窑创意、设计的中秋作品“如意中秋”,主体造型为祥云托起一轮明月,二者上下呼应、相对顾盼,整体形似一个如意,又如阿拉伯数字“9”,蕴含着“如意长久”的祝福。作品不仅造型精巧雅致,饱满流畅,而且还是一件香熏,满月的球体中可放置燃香,使拜月燃香的古老民俗有了钧瓷这一新的载体。该窑口设计的“福云醉月”,主体为诗仙李白举杯邀月共贺中秋,祥云五彩渗化,明月流霞飘逸。古时月光代表财富,现代人通过拜月神来求得财气与好运。“福云”与“福运”音同,“醉”与“最”同音,通过诗仙李白邀月祈福,表达人们最殷切的祈愿——幸福美满、平安团圆!再如御钧斋设计的“九天揽月”系列,取月寓圆,造型端庄,线条流畅。飞天仙子依月而升,驾云直上,玉兔仰对飞天仙子,呈现出一派祥和之美。作品背后镶嵌篆体“九天揽月”中国印一枚,有天圆地方之意。荣昌钧瓷坊为教师节设计的“心灯”,造型也颇有创意:由抽象的牛首和燃烧的蜡烛构成,以孺子牛象征辛勤耕耘的园丁,以明烛象征照亮别人燃烧自己的老师,火花幻成祥云,烛光闪烁成圆月的光环,仿佛像明月点亮混沌的天空,红烛照亮心灵的“小窗”。

在造型多样化的基础上,钧瓷艺人不忘发挥釉面变的装饰效果,在科学认识钧釉窑变特性的基础上,恰当地展示窑变山水、图案、纹路、纹片的特征,达到“天工”与“人巧”的完美结合。

在钧瓷的发展过程中,钧瓷艺人对钧瓷生产流程的每一阶段,都在不断地进行探索、改进。就施釉方法而言,根据产品的形状和工艺要求,有涮釉、浸釉、刷釉、喷釉、浇釉、点釉等,近年来又发展出筛釉法、粘贴法、渗透法等特艺施釉法,可烧制出现代窑变釉画的特殊艺术效果。钧瓷的烧成是一种复杂的高难技术,只有通过长期的实践并借助现代化的监控仪器和手段,才能比较准确地控制整个烧成过程,取得较为理想的艺术效果。不同窑炉的温度控制、烧成曲线各不相同,能够形成色彩丰富、变化多样的窑变艺术效果。钧瓷烧造历史悠久,古代钧瓷艺人曾创造了各种各样的窑炉,从考古发掘中可见有馒头窑、双火膛窑、升焰式窑、半倒焰式窑、柴窑、煤窑、小炉钧窑等。现代钧瓷工艺除烧制仿古瓷外,又创出倒焰式窑、鸭蛋窑、双孔窑、方窑、气窑、油窑等。

当代钧瓷产业发展所体现出的创新求变、与时俱进的精神尤为明显。除了上述的工艺与技术改进之外,很多钧瓷企业都非常重视品牌塑造和市场开发。在改革开放初期,禹州钧瓷企业就非常注意市场开拓,联合组织钧瓷产品展销。为了打造钧瓷知名品牌,禹州市从2000年就开始积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并于2003年获得国家批准。禹州市政府和一些钧瓷企业还积极申报部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借助名人效应提高钧瓷的知名度,目前获得省级以上工艺美术大师或陶瓷大师荣誉称号的已有70多人。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一些钧瓷企业在宣传形象、创造品牌时,采用不同的手段,尤其善于以钧瓷文化作为品牌核心,大打文化牌,走出一条不同于以往的钧瓷营销之路。如荣昌钧瓷坊为博鳌亚洲论坛设计的国礼“易之华夏”系列——“祥瑞瓶”、“乾坤瓶”、“华夏瓶”,就是按照季羡林先生提出的“把中国文化中最美好的东西结合在一块,把民俗的、传统的吉祥图案结合在一起,还要和博鳌亚洲论坛的主题结合起来”的设计思路,从而获得空前的成功,受到了外国政要和钧瓷文化界的一致好评。再如孔家钧窑、金堂钧窑、神州钧窑等,始终围绕中国传统文化,连续推出令人震撼的高品位作品,也获得了很好的品牌效应。还有一些企业注重利用媒体,借各种机会宣传自己。如苗家钧窑制作“千秋辉煌”大花瓶赠给北京大学用于庆祝百年校庆,孔家钧窑制作“九州同春”大瓶作为河南省委、省政府贺礼向清华大学90周年校庆馈赠,荣昌钧瓷坊为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在人民大会堂举办“将军尊赠送老将军”活动等。

综观钧瓷的发展,无论是釉色之变(窑变),还是造型之变、营销之变,无不体现出与时俱进、创新求变的精神,这是钧瓷发展的动力,是钧瓷文化精神的核心。

二、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理念

钧瓷是一种高品位的艺术瓷种,问世时间不长,就被宫廷选中。它起点高,对质量的要求更高。历代皇室对钧瓷的喜爱和珍视,正是由于它的质量和品位。

钧瓷生产过程的每一个步骤,无不要求严格,精益求精。钧瓷的生产,从选料到烧成,生产工艺复杂,自古就有“七十二道工序”之说。其中无论哪道工序出现差错,即使是微小的差错,都会前功尽弃。钧瓷艺人把这种复杂的生产工艺总结为“生在选土,长在成型,死活看烧成”三大步骤,这不仅形象地道出了钧瓷工艺流程的关键所在,也表明钧瓷生产过程中对质量的严格要求。“生在选土”说的是原料的选用和加工,钧瓷的原料是在当地矿区寻找并经过精心挑选的,要求性能可靠、质量稳定并宜于窑变。原料选回后还要进行必要的处理,钧瓷业有所谓“新煤陈土”的说法,即瓷土要堆放在露天料场进行长时间的自然风化,改变其物理性能,使其酥松;矿石料要轮碾粗碎成沙粒状或粉状;然后才把各种原料按比例加工成符合质量要求的泥料或釉料。钧瓷的成型方法可分为两大类——可塑成型和注浆成型。可塑成型是钧瓷成型的主要方法,其工艺是先将坯料混合,捏合成有塑性的料团,然后通过手塑或各种成型机械进行挤压,主要有泥条盘筑法、拉坯成型法、手工捏塑成型法、雕塑成型法、模具印坯成型法、挤压法、车坯法、湿压法等。注浆成型法是将泥浆注入石膏模型中,等有一定厚度后将多余的泥浆倒出,少顷打开模型,取出成型的坯体。成型方法不同,瓷胎的质感也会有所不同,因此,钧瓷生产中要针对产品的体积、形状、产量多少等选取最合适的成型方法。关于烧成,钧瓷自宋代以来就一直使用两次烧成工艺。首先要把成型的精坯进行不上釉素烧,烧成温度在900℃-950℃,目的是增加坯体强度,提高成品率。精坯素烧后称为素胎,检选合格后才可以施釉。素胎上釉后,即可入窑烧成,温度一般在1280℃-1300℃。烧成时温度、气氛的变化、器物的大小、在窑中的位置以及气候等外部条件等都会对产品产生影响。因此,对这一过程的要求尤其严格。

钧瓷对成品的质量要求极高。在钧瓷产地禹州市神重镇流传着这样的民谣——“要要穷,烧钧红,十窑九不成”。这一方面是说钧瓷烧成之难,同时也是因为对其质量要求高,故对略有瑕疵的产品就不认可。为保证钧瓷的产品质量和信誉,钧瓷烧成以后,要对产品进行分检,分出珍品、精品、正品、次品、残品等不同等级,珍品、精品、正品可出厂销售,次品、残品则进行销毁。从宋代钧官窑起,钧瓷生产就具有这种强烈的精品意识,对残次品都要打碎掩埋,不让流传。

钧瓷的发展历史证明,一旦降低了质量要求,就会对生存带来威胁。元代钧窑虽然普及,但到了明代,却让青花瓷成为陶瓷艺术品的主流并取代了钧瓷,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产品质量粗略、艺术品位整体下降造成的。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钧瓷生产和销售一度滑坡,与当时一些企业不重视质量,造成市场上鱼龙混杂的局面有密切关系。2004年3月禹州市政府出台《禹州市钧瓷行业管理暂行办法》,对规范钧瓷市场、提高钧瓷产品质量、提高钧瓷品位起到了重要作用;4月对残品、次品集中销毁处理,不让其流入市场。这些政策与措施,正是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理念的体现。当代关于钧瓷的烧造技术的改进,也是为了在提高成品率的基础上保证钧瓷的质量;而造型上的变化,更是为了提高钧瓷的艺术品位。

三、不畏艰辛、勇于探索的勇气

钧瓷文化精神中不畏艰辛、勇于探索的勇气在钧瓷传说中表现得非常突出。民间传说“不是表现为对风物与习俗的描述”,“而是表现为用传说来解释风物和习俗的成因与流变”。钧瓷的传说不仅解释了钧瓷特征的形成原因,更能体现出一种文化精神。如《金火圣母》、《窑神与钧红》、《钧瓷开片与盘龙瓶》、《双乳状钧窑》、《钧瓷的传说》、《窑变(神)的来历》、《鸡血红的来历》、《钧瓷窑变万彩》等传说中的主人公以身投窑或祭窑,虽然是为了完成官府的差事不得已而为之,但从中更能看出钧瓷艺人主动探索的精神和敢于献身的勇气。而《钧釉的传说》、《擂铜器》等则揭示出钧瓷艺人探索窑变原因的科学精神。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不畏艰辛、勇于探索的勇气主要表现在钧瓷艺人对传统工艺的恢复上。光绪年间,民间艺人卢天恩、卢天福、卢天增兄弟三人为恢复钧瓷,跋山涉水,开山寻料,夜以继日,反复烧窑实验,苦干多年,终于烧出仿钧窑孔雀绿和碧蓝相间的“雨过天青”器。卢氏第二代传人卢光同、卢光文、卢光东、卢光华经过13年的研究和数百次的试验,终于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恢复了钧瓷生产规模。1958年禹县钧瓷厂成立后,多名钧瓷老艺人经过123窑次的试验,由炉钧小窑红釉转入大窑红釉,烧成了五光十色的窑变钧瓷;1962年到1965年,各钧瓷厂组织技术人员与老艺人一起,将土法与科学试验相结合,又经过上千次的试验,逐步地掌握了钧瓷胎、釉配方及加工工艺和窑变烧成等规律,并创造了适合钧瓷烧成的窑炉结构,揭开了钧瓷窑变的秘密。

为了系统研究钧瓷的发展历史和工艺特色,由焦俊昌、谢相林、田松山、王熙照4人组成的调查小组,带着老艺人卢光东保存多年的《窑器始源》手抄本和几种版本的县志以及从北京图书馆查阅到的图书资料,背着一部私人的旧照相机,各自怀揣笔记本,骑着自行车,在禹县南部、西部和西北部的山区、丘陵地区对全县古窑址进行普查,足迹遍及12个公社,发现古窑址96处,采集钧瓷残片400多件,为寻找宋代官钧窑和恢复钧瓷工艺奠定了基础。

为恢复钧瓷工艺,在调查组之后,著名钧瓷大师晋佩章又对古钧窑址进行多次核查,深入西部山区和丘陵地带,走访千家万户,又发现了一些新的古窑址,采集了大量瓷片标本。在进行田野调查的同时,他又披览古籍,钩稽索隐,搜求前人对钧器的记载和评论。在调查和整理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他以“刘山陶艺实验室”为阵地,理论联系实际,创制出大量的钧瓷精品。钧瓷大师任坚,在“”中被打成“反动技术权威”,家人也跟着挨批斗,身心备受折磨,但仍然坚持钧瓷研究。钧瓷大师卢正兴为了提高“卢钧”的水平,改进釉胎配方和烧成方法,经常攀悬崖,翻峻岭,风餐露宿,深入山区,找原料,挖标本。1974年,年近花甲的他仍爬山越岭寻找配釉色原料。1987年,清华大学研究生任向东来向他学习“卢钧”工艺,他虽年迈体衰,但仍坚持利用早晚时间在家建窑试验,自做自烧,为全面总结钧瓷工艺提供实物资料。

四、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胸怀

钧瓷作为世界上唯一的高温窑变瓷,是在综合唐代花瓷、青瓷及五代柴窑技术的基础上产生的,它融合众家之长,从产生之日起就具有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胸怀。因为有了这样的气度和胸怀,使得钧瓷在历史发展中能不断吸收融合其他各种工艺和艺术之长,永远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兼容并蓄主要体现在钧瓷工艺方面:选料上,每一种泥料和釉料,原材料都有十数种或数十种之多;在色彩、纹饰与造型上,兼容并蓄的表现尤为突出。关于色彩和造型前文已有述及,而纹饰方面更是吸收其他瓷种的纹饰,并能化腐朽为神奇,形成了珍珠点、冰片纹、袈裟片、蛛网纹等开片和蚯蚓走泥纹、鱼子纹、菟丝缕、孔雀衣、火狐衣、蟹爪纹、龟背纹、凤尾纹、春藤纹、甘露纹、云赏羽衣、春风化雨等行纹;在烧造技术的改进方面,兼容并蓄也能体现出来,窑炉的结构多种多样,由单一的煤烧到如今煤烧、气烧和柴烧并存,而气烧的试验成功也借鉴了其他瓷种气烧的经验。不同的原料配方、多样的色彩、纹饰、造型与不同的烧成方法相结合,使生产出来的产品品位、质地、美感各不相同,能够满足不同的审美需求。

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胸怀也表现在人力资源的整合上。不同行业人才的介入,对提高钧瓷的质量、知名度和钧瓷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建国初期钧瓷恢复发展伊始,钧瓷产业的发展就受到许多不同行业人士的关注,他们或为钧瓷事业发展献计献策,或赋诗撰文歌颂钧瓷艺术、宣传钧瓷文化。1973年初,禹县钧瓷二厂烧出一件挂盘,幻化出神秘莫测的窑变意境:盘体的主色调为淡黄和红色,整个盘面像是一幅天然图画——夕阳西下、晚霞一抹,寒林丛丛,鸟雀纷飞。当时几个窑工非常兴奋,为此盘取名“百鸟归林”,并合写诗一首:“钧窑幻出奇妙境,树木成林鸟雀鸣。釉色光韵含神艺,百鸟纷飞归林中。”此盘后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著名作家姚雪垠看到后,将其命名为“寒鸦归林”,并赋诗一首:“出窑一幅元人画,落叶寒林返暮鸦。晚霭微茫潭影静,残阳一抹流晚霞。”相比之下,姚雪垠这一命名和题诗,突出了这一挂盘优雅的意境,给人以美妙的想象空间,这一挂盘亦因此而身价陡增。著名设计家肖红等人的参与使“豫象送宝”更具文化品位和艺术魅力;韩美林的介入则近乎掀起一场钧瓷界的革命;没有季羡林先生的建议,荣昌钧窑的成功也许还是未知数。

兼容并蓄还表现在多种瓷种的共同烧造上。在考古发掘的宋代民窑和钧官窑中,都发现有其他瓷种的瓷器,这说明前人在烧造钧瓷的同时并不排斥其他瓷种。这种多种瓷种同窑烧造,虽然有经济因素的考虑,但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互相借鉴经验,提高烧造水平。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刘家钧窑掌门人刘建军说:“钧、汝、官、哥、定是宋代五大名窑,其中钧、汝、官、哥都在青瓷一系。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是显而易见的。为烧好钧瓷,我必须研究汝、官、哥,烧好汝、官、哥呀!”没有钧、汝、官、哥四窑同烧,“划时代”的“道玄钵”就不会诞生。

五、无私奉献、诚实守信的品质

无私奉献、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作为中华文化之一的钧瓷文化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钧瓷传说中的金火圣母、老窑工、大龙和凤枝等,为了乡亲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一种多么无私的奉献!现实中,那些为恢复钧瓷工艺及进行工艺改进技术革新者,也无不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卢氏第二代传人为搞恢复钧瓷的试验,卖掉了80亩地,这在清末是何其大的一笔财富!当代钧瓷工艺大师晋佩章,为了钧瓷事业,放弃了县城轻松的工作和优越的生活,爱人也从西安跟随他来到山区小镇,更可贵的是,他还把研究的成果公布于众,把研制的配方无偿送给他人。

关于诚实守信,钧瓷传说里对这种美德的赞扬也非常突出。《舜王与钧瓷》中的钧生按时赴约,体现出钧瓷艺人诚实守信的美德。《颍河水与钧釉》中的钧生如实回答老翁的问题才得到老翁的指点;《钧瓷窑变万彩》中老翁帮助石全的原因之一也是因为小伙子“为人老实本分”。这种品质在钧瓷的商业经营中尤其需要,前面提及的禹州市政府关于规范钧瓷市场的政策措施中,要求对残品、次品的销毁,既是追求卓越的精品意识的体现,也是要求经营中做到诚实守信、对顾客不欺不诈的反映。

六、崇尚自然、追求和谐的意识

崇尚自然、追求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这种思想在钧瓷文化中也有明显体现。钧瓷之美,首在窑变,而窑变的最佳境界就是自然天成。人们常用“夕阳紫翠忽成岚”、“千峰夺得翠色来”、“出窑一幅元人画”等来形容钧瓷的窑变,前两者用自然物象作比,后者用具有写意风格的元人画作比,都是说它自然天成的特点。前文所举“寒鸦归林”挂盘即是这方面的代表性作品。钧瓷窑变产生的釉色、纹路也主要采用自然物象来命名,或动物,或植物,以红色为例,有胭脂红、朱砂红、海棠红、鸡血红、玫瑰红、宝石红、牡丹红、桃花红、火焰红、柿叶红等。这种命名方法与窑变所产生的色彩一道,体现出崇尚自然的中国式的审美意识。好的窑变效果体现出的是釉色、纹路与造型的和谐统一。窑变是自然的,更是人工的,窑变的神奇同样在于它是自然与人工的和谐统一。

和谐统一更是作为一种理念,体现在各种钧瓷文化现象中。就钧瓷的造型设计而言,具有“和谐”寓意的作品比比皆是。孔家钧窑设计的“四海升平”,整体造型上部为球形,下部为圆柱形,一曲一直、一张一弛,在对比中营造出简洁、舒展的线条美与节奏感。上部球体有四条矫健的龙形耳饰,各装饰两个活环,平添活泼、灵动的气息。耳饰之间是中国传统吉祥物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浮雕。下部圆柱表面装饰有波涛翻卷的海浪与挺立的岩石相结合的福山寿海图案,设计者对大与小、立体与平面、动与静关系的巧妙处理,使得整个器物的造型雍容大气,不仅在寓意上,而且在造型、语言上也体现出和谐的主题。苗家钧窑设计生产的“长城鼎”,将长城的造型与鼎的造型进行了艺术融合,具有传统中国文化和当代世界文化相融合的象征意义,体现了人类共同追求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美好愿望。另如御钧斋设计生产的“金玉满堂”、陶园钧瓷坊设计生产的“龙凤宝鼎”、神州钧窑设计生产的“龙腾盛世”等无不体现出和谐思想。直接以“和谐”命名的壶、瓶等钧瓷艺术品也为数不少。如金堂钧窑设计生产的“和樽”,以中国古代祭天的酒樽为造型,整体由樽体、如意龙、火云纹和高浮雕四季如一莲花构成,寓意天、地、阴、阳融通汇聚,天、地、人三才合一的至极大顺之道,同时融合钧瓷独有的自然窑变釉色,浑厚庄重,隽秀典雅,意趣天成,传达出“和美、和顺、和睦、和善”的和谐美感。在烧造技术方面,气烧技术的成功和推广应用,不仅提高了钧瓷的艺术品位和成品、精品比率,同时也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降低了环境污染,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科学发展观。

文化精神范文第7篇

区域文化是一个地区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等非物质因素的总和。丰县是汉高祖刘邦和道教创始人的诞育地,白居易、杜牧、坡、文天祥等名家均在此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古老灿烂的历史文化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分布在县内的人文景观主要有:汉皇祖陵园、文庙、古城河、厌气台、斩蛇沟、龙雾桥、周勃纪念馆、张道陵纪念馆、李卫纪念馆、李蟠状元碑园、凤鸣公园、凤鸣宝塔、大沙河百里农业观光带等,每年都有许多中外友人来丰县观光访古。两千多年的汉文化积淀,造就了有情有义、重情重义、乐善好施、重学尚武的文化传统。

有情有义丰县人精神是江苏“三创三先”精神在丰县的生动实践。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丰县在经济发展中形成的艰苦创业的大沙河精神,在抗击“非典”中所形成的舍生忘我精神,都使有情有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得到充分彰显。特别是丰县人民群众敢于创新创造的首创精神,成为有情有义精神的时代特色,是江苏“三创三先”精神在丰县的生动实践。丰县人民敢于创新善于创造,以智慧汗水改善贫穷落后的面貌。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丰县农民率先在全国发展木线条生产,利用家乡丰富的梧桐木资源,生产木线条,10多万农民走出家门,木线条销售点遍布全国,为丰县农民致富积聚了第一桶金。2000年以来,丰县的企业,率先在全国研发出适合广大农村的电动三轮车。目前丰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动专用车生产基地,丰县生产的电动三轮车还出口到巴基斯坦、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家。

在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的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开展“有情有义丰县人”活动,有利于干部群众在广泛参与中接受思想道德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时代精神的洗礼,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风气改善和人际关系和谐。

丰县采取多种方式做好“有情有义”地域文化对外宣传,让人们亲身感受“有情有义”精神文化的魅力和突出的实践效应。

树立重大典型标杆。渠立强是丰县农委土肥站站长,2006年在切除一个半肾的情况下,仍坚持工作在农技推广的第一线。从2012年3月初到4月中旬,《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刊发播出渠立强同志先进事迹稿件、报道120多篇。同时,以渠立强为原型,创作了现代戏《渠立强》、电影《渠立强》。徐州市委、江苏省农委、丰县县委专门下发了《关于开展向渠立强同志学习的通知》,号召全社会掀起学习渠立强同志的高潮。渠立强同志被誉为“丰县焦裕禄”,当选为2012年中同好人、2012感动江苏十大人物,入选2012感动中国人物候选人,被誉为全国基层农技人员的先进典型标杆。宣传渠立强同志的先进事迹对于弘扬“三创三先”江苏精神、加快丰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加强宣传推介。2011年以来丰县在中央电视台大力推介“刘邦故里、道教之源、情义丰县、中华果都”的丰县城市形象。2011年以来,中央电视台10多次报道丰县,借助中央电视台这一国内最高端的宣传平台,较好地宣传了“有情有义”的地域文化精神。“新闻联播”栏目报道的《渠立强:用生命丈量土地》、《李影和她的花园公厕》,“聚焦三农”栏目报道的《基层农技干部的榜样渠立强》,“道德观察”栏目报道的《王满喜回家》,这些节目通过人物专题访谈,集中报道一大批有情有义的丰县人,在全国宣传弘扬了丰县人有情有义的优秀精神品质;“乡土”栏目报道的《丰县梨花开》,“乡约”栏目报道的《江苏丰县》;“消费主张”栏目报道的《帝乡家宴,农家美味》,通过这些节目充分宣传了丰县作为汉高祖刘邦故里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物产资源、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民风饮食文化。

开展实践活动。从2011年开始,我们县电视台、电台、报纸开办了《有情有义丰县人》栏目,已播出、报道先进典型100多个,成为弘扬“有情有义”丰县地域文化精神的品牌栏目和主阵地。通过不懈的宣传、推介活动,促进了一系列项目实施、城市拆迁、文明城市创建等县委、县政府各项中心工作的顺利开展。通过“有情有义”丰县地域文化精神宣传活动的深入持久开展,有效提升了全县人民的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水平,一些不文明的陈规陋习明显改观,丰县四次蝉联省委、省政府授予的“江苏省文明城市”荣誉称号,探索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创建文明城市的新路子。通过“有情有义丰县人”各项宣传工作的实施开展,丰县有情有义的城市特质被挖掘、被丰富、被拓展,许多普普通通的丰县人以凡人善举谱写着新时代的篇章,打造了“情义丰县”品牌,而且为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加快了“经济强县、和谐丰县”建设步伐。

我们从搭载体、建制度促使“有情有义”的地域文化精神汇集成丰县经济发展的力量,为丰县“全面达小康,冲刺百强县,开启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人力保障。

汉皇祖陵是刘邦曾祖父刘清的墓地,已成为海内外全天下刘姓寻根问祖的圣地。今年,我们聘请西北大学对汉皇祖陵景区进行规划设计,在汉皇祖陵扩建的基础上,修复、移植周勃庙、周亚夫墓、萧何宅、斩蛇处、高祖庙、分榆社、龙雾桥等10余处两汉文化景点,丰富汉文化内涵,承袭民族历史风韵。目前,一期工程已经着手动工。委托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做好丰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对天师故里、二坝湿地、丰邑古城、渊子湖等12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文化规划设计,做好梁寨渊子湖生态文化观光旅游开发项目、大沙河二坝湿地开发、丰县温泉度假中心项目、凤凰湖综合开发项目的前期规划设计及招商工作,打出我县“一陵一城一故里”历史文化游品牌及“一园一带一湿地”的生态文化游品牌。

围绕省十八运做好武术表演排演工作,大力弘扬丰县武术文化,创建全国武术之乡;做好数字电影《渠立强》、现代剧《渠立强》演出工作,做到策划一批、打造一批、推出一批、储备一批,反映“有情有义”地域文化精神的精品力作。

文化精神范文第8篇

当下,像吴银善等这种凭商业赞助、死命大胆,去追求个人功名色彩明显的8K攀登、14座攀登,压根儿都无机会入围金冰镐奖。此类产品线类型的攀登,毫无创意,只为所谓指标和个人祈愿,而7+2更不过是商业票友和个人夙愿。吴银善说:“尽管有很多竞争者,但我一定要第一个征服14座高峰,提升韩国的国家形象和地位,并想给因经济危机而经历困难的国民带来希望。这些话语在金冰镐奖的入围作品前,显得粗鄙和有趣,宛如鸡同天鹅讲,还停留在冷战时期的爱国宣传与励志。

今年两个获奖队伍各是:队伍一,四名攀登者Sean Villanueva,NicoIas、Ollvler Favressse和Ben Ditto在格陵兰海岸岩壁开辟九条新路线,其中“恶魔的啤酒”路线耗时10天,高800米。队伍二,日本横山胜丘和冈田康开辟麦金利第二高峰mount logan东南壁新路线(2500米,W15,M6,ED+),四天攀登三晚露营。后者凭借此攀登,已在之前获得了亚洲金冰镐奖。

今年颁奖更新颖,以前从来没有获奖者这样多元而不同。格陵兰岛的探险队,是一个混搭,充满创意,75岁的老船长,牧师、音乐家、攀登者,极致的环保行为,多元身份的一场艺术行为。难怪所有的评委都被深深打动:我们辛辛苦苦所追求的梦想,被他们以难以置信地,巨牛逼地艺术化实现了!老战士Greg Child作为评委会主席,他说:“这些活动里,无疑格陵兰探险我最想参加,因为其他攀登都有点太吓人了……”

这两年入选攀登及获奖项,都体现了攀登风格多元化,团队,在司所未闻的美丽山峰,到极端偏远地区的旅行,不停歇的攀登,单人攀登,大岩壁线路,混合线路,个人小团队等等。但都有共同特征

创造力、想像力、环保风格、轻快灵,也就是“纯粹”而艺术风格的“阿尔卑斯风格”。

什么样的攀登值得嘉奖和鼓励?多元化的风格在这两年尤其今年的PioIet d’Or评选上,得到了一致的认同与体现。越来越清晰的是,老中青攀登者们,评委们都认同这一点真正的爵士气度和精神,一种可以传承历史及未来的文化内在。

今年,继前两年Walter Bonatti、梅斯纳尔获奖后,终身成就奖颁发给了Doug Scott。令人感动的时刻是Walter Bonatti和Doug Scott拥抱在一起的那一刻,这两个老男人的精神气息相通,前者年纪更接近爷爷辈分。他们身上都流淌着阿尔卑斯的血液:自由、纯净,悲吝,宽广,这是艺术家的气质,传承着登山文化的血脉――人在大自然恶劣,艰难环境下的努力,理性和激情的完美结合。金冰镐奖,从东方日本到西方欧美,从早年代的WaIter Bonatti到后来梅斯纳尔、鲍宁顿和Doug Scott,乃至今天入围者及获奖者们,阿尔卑斯攀登精神跨越了时代、地域,融合到一起。

对攀登山区自然地貌,当地人民生活状态的关注与公益扶持,对山地社区的社会发展积极参与,Doug Scott这些年直在尼泊尔做工作――这也是阿尔卑斯精神与灵魂所在。阿尔卑斯精神,是一种人类奋斗,关怀,探索灵魂的融合。从阿尔卑斯到喜马拉雅……随着时代的发展,金冰镐奖在人类广泛度上甚至超越“奥斯卡奖”――毕竟后者更拘泥于好莱坞美国电影工会。金冰镐奖的评委来自全球,攀登本身作为亚文化发展有着其他文化载体无可替代的特征经验性。生命和肉体的体验理性与激情的结合,尤其人与自然的交融。所以,金冰镐奖或攀登文化,超越了“风格”,是一种主义、精神与文化。

讨论到将来,意大利库马耶

法国沙木尼市长,提出要将“阿尔卑斯攀登文化”申报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人类积极的精神推动,是为了全世界的山而存在于人类。“阿尔卑斯精神与文化”在成长中,它将变得更强大,使人类自我认知更清醒,伴随人类成长。

文化精神范文第9篇

一、城市精神——精神

一个城市,引起为傲的应是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是其蓬勃发展的态势?抑或是美好的前景?对于贯穿一个城市的的城市精神,我们值得展开这样的思考。精神,正是这样一种浓郁文化传承下的淳朴,是在这样巍巍大山之中的敦厚。大山之厚重,又不仅在于高、绝,更在于那一番俯视天下的宽博心胸,在于试剑天下,敢闯敢拼的奋进精神。

二、城市精神——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气质,是一种具有独特性、空间性和综合性的文化形式;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主流意识的凝炼。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城市文化价值日益成为引导城市发展的主动力,具有地方特质、以传统的历史文化为核心的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发展和参与竞争的关键,这两者是相通联系的。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历史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的集合体,是居住在城市中的居民生活的印记,是人类知识进步与创新的表现。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的升华,是城市文化主流意识的凝炼,是感性与理性相互交融的结果。城市文化是多元化的,而城市精神则是主导性的;多元的城市文化是自发形成的,主导性的城市精神则是在一定城市文化的基础上凝炼提升,并通过城市规划和管制等实体化方式进一步增强而成的,是城市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在全球化推进的今天,在以休闲、文化和创意为主体的混合经济成为城市经济主导的转型时期,具有地方特质、以传统的历史文化为核心的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更是一个城市发展和参与竞争的关键。“中国梦”的号角鼓舞着我们奋进的脚步,我们在这样一番火热激进之中运动起来。我们通过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纪念活动,引导、激发广大青年积极投身企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展现新青年一代的青想,引导众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精神指引着我们的奋进,我们又以这种奋进彰显魅力新的精神,彰显这样一种青春正能量。青春与责任交互处,是青年的舞台,在这里,展现着活力,挥洒着色彩,传递着坚守,履行着使命,昭示着未来。

文化精神范文第10篇

[摘要]本文从校园精神文化的丰富内涵与鲜明特点、弘扬校园精神文化的创新观念、培育具有时代特征的校园精神文化的途径等三个方面,就新时期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问题进行理性思考。

[关键词]校园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创新观念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学校特色的、师生一致认同的思维模式、道德规范、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的总和。校园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它可以细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四个层面,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核。因此,在新的形势下,高校随着办学硬件投入驶入快车道的同时,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也必须体现与时俱进的精神、创新治校的观念,纳入学校的整体发展战略并形成自己的特色。

一、校园精神文化的丰富内涵与鲜明特点

校园精神文化包括体现学校特色和精神的优良传统、校训校风、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等等。它是师生员工精神的避风港和养分的补给所。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一旦形成,就建立起自身的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生活习惯和规范体系。它可以通过各种文化仪式来引导群体成员的行为、心理,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思想引导、情感熏陶、意志磨练和人格塑造,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也可以对学校师生员工起着在思想上和行为上的约束作用,使他们自觉地正视道德冲突,解决道德困惑,明辨是非界限。它的形成、传播和发展,充满着创造活力和创新精神,能激励学生探索奥秘、增加求知的自觉性和解惑的主动性,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一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为本位的“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目标短期化”趋势日益突出,少数学生道德人格的塑造走入误区,引起身心的失落和彷徨。另一方面,大学生作为最具竞争心理、开拓意识、批判勇气和创新精神的实践群体,是学校精神文化最热情的需求者和最积极的创造者。在实践精神的感召下,校园精神文化洋溢着创造性,反映出大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倾向及个方式的特征。这种创造性从某种程度上说既是大学生生命主体形象的设计和诠释,又是其知识文化底蕴和潜能素质的外化与彰显。因此,完善人格和实践精神,是大学校园精神文化的鲜明特点。

二、弘扬校园精神文化的创新观念

1、以人为本的观念。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作为道德主体来培养,突出人的发展,发掘人的潜能,促进人的道德生成和道德人格的提升。学生是整个教育过程的主体。教师在教学、学生管理和各种社团活动中,都应该根据学生的成长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倾听实践的呼声,充分理解、信任学生,真心依靠学生,放手发动学生,不断提升自身工作对学生的吸引力和亲和力,引导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学习、工作和生活,促进他们道德自觉自律意识的养成,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当然,在强调教师弘扬人格力量、自律意识和奉献精神的同时,学生也需要尊重教师自身的需求、发展和提高。彼此相互理解、关爱应该成为师生双向情感互动的剂和催化剂。因为无论多么先进的教育手段,都不能忽视人和人之间的感情交流、融合;无论各项制度多么完善,都不能代替人文关怀的巨大作用。

2、素质教育的观念。

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它着眼于受教育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生在第一课堂中获得知识、获取信息,增进文化涵养;在第二课堂中参与实践,提高素质和能力。因此,学校必须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这个重要阵地,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的潜能,促使他们全面协调发展。同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教会学生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对于学生来说,思想品质、道德人格的塑造远比知识的获取、谋生手段的训练、竞争能力的培养更重要,因为,“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格;播种一种品格,收获一种命运”。

3、人文教育的观念。

人文教育的目的在于给学生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使其完善心智、净化灵魂、洞察社会、通晓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实践证明,通过人文教育,有益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业余爱好、高雅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观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字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艺术鉴赏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使学生拥有经济的头脑、法制的观念和环保的意识。正如培根所说,历史使人聪慧,诗歌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精细,自然科学使人深沉,伦理学使人庄重,修辞学、逻辑学使人善辩。

与人文精神共同贯穿高校发展全过程的另一种精神就是科学精神。它着重对大学生进行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授、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训练,为其自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科学是求真,人文是求善,求真须以求善为导向,求善须以求真为基础。

4、个性教育的观念。

个性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个体需要、兴趣、智力、能力、气质、性格等系列心理特征的教育。培养个性是教育的灵魂,没有个性就没有人才,就没有创造性。我们应当根据学生的爱好、追求、特点、兴趣,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挖掘其内在的积极因素,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培养个性必须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教育者必须帮助学生找出其价值、优势和潜能,鼓励并积极帮助他们成才。

三、培育具有时代特征的校园精神文化的途径

培育具有时代特征的校园精神文化,就是要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与学校整体建设相结合,把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和必然要求。

1、以学生社团作为重要载体,建立学生提高素质的“第二平台”。

我校党委对学生社团高度重视,明确了“以共青团为核心,以学生会和学生社团为两翼”的学生第二课堂组织格局。学校团委、学生会坚持“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积极倡导志愿服务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的原则,致力创建“明星社团”、“优秀社团”和“特色社团”,切实加强对现有“风采”书画协会、《启航》文学社、摄影协会、营销协会、英语协会等学生社团的引导、规范和管理。学校团委、学生会和学生社团针对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不同需求开展的诸如足球赛、篮球赛、羽毛球赛、卡拉OK比赛、大型文艺晚会、书画摄影作品展、“手抄报”比赛、黑板报比赛、模拟招聘会、英语演讲赛、“星级寝室设计大赛”、“校园文明之我见”征文比赛、“营造优良校风,从我做起”演讲赛、“整顿校风校纪,是靠教育,还是靠惩罚”主题辩论赛、“一句话文明”和各种新知识讲座等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提高素质的“第二平台。

2、从学生德性养成与诚信教育抓起,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

但丁说:“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形成“讲人格道德为荣,失诚信伦理可耻”的校园道德文化氛围,必须从学生德性养成与诚信教育抓起。一方面,大学生德性养成主要包括生活习性的养成,学习习惯的养成,人际习惯的养成,心理倾向的养成,劳动观念的养成,环境意识的养成和规则意识的养成。学生寝室是培养大学生德性养成重要场所。我们一直致力于创建优秀的寝室精神文化,并把它作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基础。另一方面,诚信是德性养成的基本条件,我们正酝酿启动以培养学生诚信观念为主旨的“诚信工程”,让学生意识到诚信已成为市场经济下企业选聘人才的一张重要的道德通行证;让学生明白在强化社会规则意识的今天,个人成功除了依靠智商、情商外,还必须奉行“互利为本、诚信至上”的律商理念。因此,必须教育学生承诺从进校军训做起,从道德操守方面着眼,从日常生活着手,以良好的心态、主动的姿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新世纪大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

3、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创新,弘扬校园精神文化的主旋律。

高校教育工作者都要努力提高自身文化意识,自觉地在日常管理、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要把握校园精神文化的政治导向、思想导向和价值导向。要充分发挥校园电视、广播、宣传橱窗和学报杂志等宣传媒介和党课、团课的正面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三自”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三创一做”(创文明寝室、创文明班级、创文明校园、做文明学生)的亲身体验、感悟作用,引导学生建立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校园精神文化,引导校园精神文化由娱乐型向知识型、科技型转化。同时,教育学生自觉地抵制“消极文化”或“垃圾文化”。要建立“评先创优”、“奖学金”和“勤工助学”等激励机制,引导学生树立争先创优的良好风气,激发学生成才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和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新的形势下,高校随着办学硬件投入驶入快车道的同时,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也应该体现与时俱进的精神、创新治校的观念,纳入学校的整体发展战略并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

参考文献:

[1]田建国,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3,(5):20-22。

[2]曹万鹏,推行素质教育应强化的几个教育观念[J],中国高等教育,2003,(6):42-43。

[3]周健儿.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M].江西?押江西高校出版社?熏2002.187-193。

上一篇:文化教育范文 下一篇:传统美德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