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德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09 21:54:58

传统美德教育

传统美德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民族传统文化美德教育

1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能够反映民族特征的传统观念和思想意识,是具有民族特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前赴后继,英勇顽强形成的精神支柱,是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基本精神。得到普遍认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包含

以下几方面。

1.1崇尚伦理道德

所谓“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要求形成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高尚道德价值体系,作为个人必须要有做人的底线。每个人都有相适应的个人的地位、责任、义务和权利。说自己该说的话,做自己该做的事。

1.2注重人文理性

传统文化重视人的实体存在,重视人的精神存在,注重对人进行礼乐的教化。中国传统文化坚持以人为本,人被看作天地间一切事物的根本。天地之间人为先、人为贵,重视人生、重视人的权利和义务,这就构成了以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为核心的人文精神。

1.3强调和谐观念

即一种天人关系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与过无不及的行事原则。而这当中尤为突出的就是“天人合一”。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观,是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事物的方法论。例如《黄帝内经》论述问题的一大特色就是把天、地、人三者结合起来统一考察。它无形中让人形成了从联系中和整体中看待问题、强调整体、强调和谐的思维方式。

1.4倡导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人们在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驱使下,面对现实的状况所产生的一种理性思考,是以沉毅的思想面对显示社会和人生的一种理智富于远见的精神状态,是充满了辨证思维和中和思维的理性精神,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就是一个民族灵魂的建设、精神世界的建设。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所宣扬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慎言敏行、严于律己、改过迁善等道德规范,几千年来就铸就了中国人民的精神灵魂,形成中华民族的性格,培育了全民族追求和谐、谦和好礼、诚信克己、与人为善、勤俭廉正、刻苦耐劳和精忠爱国的优良素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高尚道德价值体系的建立,是与传统文化的长期孕育分不开的。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代流传下来的宝贵的道德文化遗产,它包含了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方面。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

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宗旨就是为了在新的形势下,继承、弘扬、提高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把我国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集中起来,并与革命传统相结合,赋予新时代内容,容纳新的代精神,达到承前启后,与时俱进,古为今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总书记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传统美德同时代相结合的产物。在今天的中国,需要用传统美德来教育学生,鼓舞学生,在教育中不断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

义的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2当前社会如何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美德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构、心理特征、伦理道德等等都有深深的影响。其积极的层面都为历代的仁人志士所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长期发展的巨大力量。

当今中国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正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与社会文明的发展有紧密关系。而社会文明的发展,无论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还是精神文明的发展,又都以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为基础、为依据,并且都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为归宿。

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首先要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中华民族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至今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其精华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衰,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热爱祖国、勤奋节俭、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礼貌待人、诚实守信、见义勇为、严已宽人、先人后已、勤学不倦等优良传统美德,和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都可以从我国浩如烟海的思想宝库中找到其渊源。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发展,新时期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形成具有新时代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中的知识传授、情操陶冶和培养良好的美德行为习惯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教育效果,不断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并以此来教育、熏陶青年一代,使他们形成中华民族的道德人格,担当起历史重任。

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教育者首先要“为人师表”。传统美德教育是个系统工程,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全力参与,共同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亲切永恒的人文关怀。

传统美德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传统美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核心内容,是学生成长、学校校风建设和学风建设的重要保证,可以用不断发展的德育教育形式,结合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开展多样的教育活动,巩固德育成果,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把传统美德教育的部分内容由学校延伸至家庭和社区,同时,发动家长,通过他们的配合和支持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目的是继承民族灿烂文化,弘扬民族伦理道德规范,培养具有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充分发掘传统美德这一德育资源,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新颖方式,使传统美德为当代教育服务。

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追求“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倡导好善乐施、扶危济困,把人的生命和尊严,把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作为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越是危难之际,这些传统越是得到发扬。如九八抗洪时,抗非典时;今年初南方冰雪灾难,四川5·12特大地震灾难面前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举国上下及时伸出了无私援助之手。这些传统美德以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构筑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对青少年学生的人格修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传统是现代的根基,青少年特别是当代的大学生,掌握着先进的知识文化,是未来的主人,应当加强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的学习,努力完善自身的人格,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社会公德与传统美德.

[2]法律与道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传统美德教育范文第2篇

人类与文化是共生共存的,有了文化就有了道德,道德是文化的一部分,更是文化的灵魂,是人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步入新世纪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正努力实践着“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按照“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指导思想,认真贯彻“以德治国”重要治国方略的精神,投身于构建新时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伟大建设,努力构筑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说:“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社会意识发展的历史继承性决定,每一时代的社会意识,都和以前的社会意识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的产生和发展都要以前人积累的思想材料为前提,因而一个时代的社会意识,同以往时代的思想意识具有历史继承关系,也就是说,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文化与道德,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一定的经济发展影响下形成的,并且受以前历史时代形成的传统道德文化的影响。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和诞生,离不开传统文化的丰厚积淀,必须以华夏5000年文明积淀而成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五四”以来的革命传统为根基,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同志说:“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教育是人类文化发生、发展的生命机制。加强对21世纪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生力军---当代中小学生,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使它为中小学生所认识、理解、接受,并转化为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生命链才能得以世代继承、延续、光大,才能使这一精神力量变成物质力量,从而对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对当代中小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实质就是对中小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和理想信念的教育,它对于抵御资本主义自由化思潮和西方敌对势力的“分化”政策的影响、防止和消除中小学生的信仰危机,引导他们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信念,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四有”新人,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的定义、内容与关系

所谓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内涵包罗极为广泛。从内容上来概括,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它是一个不断批判继承、不断改造创新的动态的传统伦理道德体系,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属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道德学说为主干的伦理型文化。从历史长河流淌的轨迹来看,它不仅包涵5000年古代传统美德,亦包涵“五四”以来的革命传统美德。关于传统美德内容结构,国内外学者都按着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各有其说,没有统一的定论和界说,有的学者概括为忠—尽已报国的责任;诚—求真务实的品质;礼—人际文明的规范;廉—清白正气的根基;孝—生生不息的爱心,信—立身兴业的基点;义—人间正道的向导;耻—人之为人的底线。有的学者概括强调整体精神,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推崇仁爱原则,强调“厚德载物”和人际和谐;提倡人伦价值,强调每个人在人伦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重视修养践履,强调道德主体的能动作用等。依据现行中小学德育大纲所提出的德育目标,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笔者比较赞同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分解、提炼为12个德目。即:孝敬父母、尊师敬业、团结友爱、立志勤学、谦虚礼貌、诚实守信、律己宽人、先人后己、整洁健身、勤劳节俭、爱国爱民、天下为公。

弘扬革命文化、革命传统是加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工作,“革命文化”的概念是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来的。他当时所讲的“革命文化”是指“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也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同志的这一思想,是我们今天正确理解和把握革命文化和革命传统的基本依据。邓小平同志曾经讲过“在长期革命战争中,我们在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导下,从分析实际情况出发,发扬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搞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大大发扬这些精神。”这五种革命精神为革命文化和革命传统作了很好的诠释。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等,就是革命传统的具体表现。我们今天所说的革命传统是指“五四”以来,以共产党人为代表的先进分子,革命志士以及广大人民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是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它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华,是对古代优良传统道德的批判继承与超越。其核心的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这也是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弘扬的主旋律。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革命传统的根基和底蕴,而革命传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华部分,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二者都是建设社会主义特色文化的重要的文化来源。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的主旋律的今天,同志说:“高尚精神就是指我们党的崇高理想信念、优良传统和作风,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优良传统和美德。”

三、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应遵循的原则

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中汲取营养,用以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使之获得民族的形式和特色,是构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重要工作。但是,我们今天提倡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并非只是把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简单地复制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中,而应该从现阶段我国社会的特点和发展要求出发,赋予它鲜明的时代性,才能使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新的生命力。所以,应该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1、要与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和本质要求相适应。道德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经济基础决定的。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弘扬传统美德有着不同的政治动机和含义,其归宿是各异的。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就所有制结构来讲,公有制居于主导地位,就上层建筑的性质来讲,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此,在弘扬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时必须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全社会倡导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传统美德。具体地讲,就是要把“天下为公”的公而忘私精神、“见利思义”、“先义后利”的价值取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包容胸襟、“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先人后己精神等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作为基本的道德要求,在全社会进行倡导和弘扬。

2、要用扬弃的态度加以批判继承。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传统道德规范体系,是建立在农业经济和宗法等级关系上的伦理关系,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关系,协调社会关系为旨归,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烙印和历史局限性,传统美德则是其中的精华部分,但糟粕与精华,互有你我,没有泾渭分明的界定。我们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实际,在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和正确处理经济、政治、文化关系的基础上,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对传统道德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批判,“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精华”,实现扬弃和超越,同时吸收外国优秀道德文明成果,发扬革命传统,结合时代精神,对传统美德加以改造、创新,继承、发展,使其成为社会主义道德文化的构成要素。

3、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发展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这必将最大限度地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时期弘扬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必须适应这一深刻的体制变革,使人民的道德观念尽快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那些适应于市场经济要求的传统道德革命传统的内容,如中国古老的“诚、信、义、德”仍是当代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石。此外,在吸取“谦和”、“宽厚”、“克己”、“重义轻利”、“自我牺牲”等观念的合理内核的基础上,积极倡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自强不息精神、“居安思危”、“因穷而通”的忧患意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大无畏精神、“排除万难,克服一切困难”的拼搏精神等,充实以新的时代内容,强调对个人价值和自由的尊重,确立市场经济活动中的正当求利、合理利已、互惠互利、公平竞争的合理性,作为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基本道德需要,逐步确立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又体现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精髓的价值观,竞争观、义利观和经济伦理观。

四、中小学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主要内容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事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对中小学生进行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尤其是按照“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着力点”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总体要求,着重加强以下几方面的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的教育,对于构建新时期社会主义青少年思想道德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发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勇于为国家和人民利益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的核心精神。在中华民族5000年的发展历程中,尽管社会的嬗替和变更为爱国主义注入不同的时代内容,但它始终是全民族奉行不渝的崇高道德。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中,我们仍然要在中小学生中大力宣传爱国主义精神,同志指出:“在当代,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统一的。”引导广大中小学生树爱国之情,立报国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坚定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不动摇,把热爱社会主义,为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作为中小学生共同遵守的主要道德规范,反对崇洋、民族虚无主义和国家虚无主义。

2、倡导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推崇整体观念、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至上是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的基本特征之一,表现在公私关系问题上,强调个人对群体的义务和责任,要求人们“以公灭私”、“大公无私”;表现在义利关系上,强调“义”,要求人们“以义为上”。这与我们倡导的集体主义原则是相通的。现代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应坚持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一致性。在强调重视个人利益和欲望,尊重个人价值和尊严,重视发挥每一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倡导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提倡一切以国家和集体的整体发展为重,识大局、顾整体,提倡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引导中小学生把个人的理想与奋斗融入广大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奋斗之中。马克思说:“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由此推及,提倡把权利和义务结合起来,树立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反对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的行为,以及个人利益至上的极端个人主义。

3、弘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是我党的根本立足点与政治优势,是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面对来自各领域的挑战,发扬革命的大无畏精神,艰苦奋斗、开拓进取、迎接挑战,这一点对当代青少年来讲尤为可贵。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在全民族树立艰苦创业精神,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思想保证。”因此,自觉地、始终不渝地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是广大中小学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取之不尽的精神动力和源泉。在中小学生中要大力提倡勤劳节俭、百折不挠的精神,反对铺张浪费、享乐主义、浅尝辄止的生活作风和学风。

4、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原是传统文化中的成语,由、邓小平两位无产阶级革命家依据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赋予了它新的内容和意义,由此确定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也是革命传统的本质特征。老一辈革命家都十分重视把这一科学的思想路线引申为做人的道理,作为对革命者的品格、作风的根本要求。当代中小学生仍要大力倡导这种马克思主义的人生态度和优良传统,把实事求是作为做人的根本道理,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反对爱慕虚荣、轻狂浮躁、好高骛远的生活作风、工作作风和学风。此外,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现存的模式可循。只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弘扬革命传统,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才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5、推崇以德为先,德能统一的人生追求。重视人的伦理道德修养和人格的完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传统的重德思想表现在道德修养上十分重视“自省”、“自律”,社会的用人之道,也是以道德评价作为主要的评价。当代中国发展的先进文化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文化,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举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理性精神的支撑,作为一种资源配置和交换形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是一种契约化即理性化的经济行为。它不仅需要竞争、效率、原则,还需要一种人文理性如正义、合作、奉献、良知等精神支持。因此,不仅对人的能力提出了时代要求,也对人的德性品质,即思想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志也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要在中小学生中大力倡导道德领先,德能统一的人生追求,反对重能轻德的思想,才能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当前中小学生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状况

调查研究是有效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为了进一步了解当代中小学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现状,我区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访谈等方法,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的调查研究。问卷调查的对象为杨浦区的在校高中生、职校(中专)生、初中生和小学生,共发放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共740份,回收率92.5%。其中:男生占47%,女生占53%;高中生占18.6%,职校(中专)生占14.5%,初中生占50.1%,小学生占16.8%;中共党员占0.3%,共青团员占29.7%,少先队员占58.9%,群众占11.1%。与10余名中学团委书记、小学少先队大队辅导员进行了座谈和个别访谈。

调查的结果显示,我区中小学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现状,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这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标的要求尚有一段距离。

1、主观上认同和维护社会公德,但主动性不够,在基本公德素养上存在着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淡漠的倾向。社会公德是人类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具有共同性、群众性和传统性的特点,是全体公民都应遵守的一般行为准则。“七不”规范作为当前社会提倡的最基本的公共生活准则,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同。有56.7%的学生都表示能够遵守,40.7%的学生表示有的能做到,有的做不到,而且各年龄段学生的情况没有明显的差别,这说明,广大中小学生的有一定的社会公德意识。在关于“在公交车上是否给老弱病残乘客让座”及“是否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方面,79.2%的学生都表示会主动让座,但随着年龄的增大这一比例呈递减趋势,小学生对社会公益事业最为热心,而年龄最大的职校(中专)学生和高中生反而对社会公益事业表现出较为冷淡的态度,且在“参加社会公益劳动”时,表现出“学校组织才参加”占大多数,“经常主动参加”的不多,在“公交车上是否主动让座”“取决于心情好坏”的也大多为职校生和高中生。

2、崇尚传统家庭美德,家庭民主意识较强,但家长的观念相对滞后,影响了中小学生家庭美德的行为实践。虽然现在的中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但调查结果显示,他们崇尚并愿意实施家庭美德,有90%的中小学生能准确说出父母的生日,73%的中小学生表示,父母老了以后,愿意与他们住在一起,照顾他们。63.4%的中小学生愿意经常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另外,中小学生的家庭民主参与意识较强,有50.2%的孩子对家庭中的事能主动参与并发表意见,有49.3%的中小学生经常与父母沟通,无话不谈。他们希望与父母的关系是平等的,愿意以朋友的身份与父母沟通。然而,有20.6%的中小学生愿意帮助父母做家务,但家长不让做;有15.5%的中小学生想参与家庭中事并发表意见但父母反对。这说明,有许多父母受封建的等级观念的影响比较大,习惯用专制式的教育方式,不能接受孩子与自己“平起平坐”,或者是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认为孩子的首要任务是学习,而不愿意让孩子参与家庭事务,这影响了中小学生家庭美德的行为实践,长此以往,必将削弱中小学生家庭美德的养成。

3、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人生态度的务实性、理性化,但有时过于功利。调查显示,杨浦区的中小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积极而务实,但有不少学生功利性较强,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事业有成,有经济、社会地位”、“家庭幸福、朋友众多”成为大多数中小学生的“人生奋斗目标”,而选择“将快乐幸福带给他人,把智慧青春献给国家”仅位少数,并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递减。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无私奉献的思想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在“最理想职业”的选择上,无论是高中生、初中生还是职校生、小学生,无一例外把“三资企业或大公司白领”排在了第一位(24.5%),最后三位的选择分别是:法官、检察官(1.9%),军人(1.9%),政府部门(3.4%)。而“个人才能的发挥”则成为择业的首要因素,收入高低并不是最重要的,这也反映了当代中小学生十分重视自身价值的追求,倾向于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和生活。从择业途径上看,这种追求自由,自主择业的观念则更显突出,近2/3的中小学生选择了“通过自荐应聘”,近1/4的中小学生选择了“通过人才市场”,而只有不到7%的学生选择了“通过父母、朋友介绍”。比较特殊的是在选择“通过父母、朋友介绍”时,职校生的比例显得很突出(21.5%),这与他们即将踏上社会,就业前途并不光明等即将面临的现实问题有关。

4、主观上对革命传统和主旋律人物的认同和肯定,但现实生活中的务实选择和革命传统知识缺乏的现状,表明了青少年在革命传统教育方面知行分离的现象仍很突出。调查显示,杨浦区中小学生比较认同和肯定革命传统和主旋律人物,75.2%的学生表示,“在当今社会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集体主义的观念”非常有必要,在“最崇拜的人”中,邓小平、孔繁森、徐虎这些革命家、好干部、劳模在当代青少年心中位列前三。这与前面所提到的中小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务实选择大相径庭,且中小学生对党史知识了解甚少,只有13.1%中小学生认为自己“很了解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这说明当代中小学生知行分离的现象仍很突出。

六、现状的成因探析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观念转变,众多的不确定因素造成了当今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困惑,对传统的价值观产生了怀疑,而相对滞后的教育理念和手段也难以有效解决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的问题。

1、多元的亚主流价值取向对传统的社会主流价值观造成强大冲击。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对我国的传统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从国际上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尚未完全发挥出来,而资本主义正步入强劲发展的“第四次浪潮”;西方敌对势力继续进行对我国青少年进行“西化”、“分化”政策;日新月异的科技革命对我国产生了巨大影响。从国内看,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扩大和深入,更多的外国精神文化产品涌入我国,其中不可避免地搀杂着腐朽堕落的资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更加凸显,精神文明建设让位于物质文明建设的思想在社会上有着一定市场,这些由复杂的国际国内因素造成的多元亚主流价值取向对传统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形成了强大冲击,助长了中小学生中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自私自利、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思想的滋生。

2、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内容上的差异性,导致受教育者思想的困惑。学校、家庭、社会是中小学生接受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最重要的三个途径,三者理应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相配合、互为补充的关系。但如果三者在教育内容上的存在差异,不仅不会互补,反而只能起到相互抵相的作用。当代中小学生在学校接受纯粹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在家庭受到的是利己主义倾向的实惠教育,在社会受到的是追求利益回报的商品教育,这种反差造成了涉世未深的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的混乱,削弱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正面影响。

3、脱离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忽视了基本道德规范教育,造成受教育者基本道德基础的薄弱。教育是一门施之于人的艺术,其实效性体现的重要环节就在于教育内容与受教育者的身心需求的一致。长期以来,我国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脱离实际的做法,习惯于宣传纯而又纯的空洞的政治口号,用深奥、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规范来教育和规范中小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超越了中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忽视了对中小学生“做人”的基本道德的教育和培养,这一弊端显露于当受教育者成人后,因基本道德的基础薄弱,缺乏自觉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行为的意识,故会出现社会公德意识的强弱与年龄大小成反比的不正常现象。

4、单调封闭的教育手段与受教育者层次、精神文化需求多样化之间的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不同的对象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由于来自国内外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当代青少年的思想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和现代化,不同年龄层次、文化素质的青少年的思想状态、精神文化需求也日趋多样化。而传统的注重从宏观上进行宣传,搞层层发动的,忽略微观上的启发说明、做具体人的工作的,进行自上而下灌输的单调封闭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显然已经不能适应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的要求。

七、对策和建议

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中小学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工作,需要从教育观念、内容、途径、目标、方法、队伍、机制等方面进行的一系列的改革,从而不断增强工作的时代感、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1、在教育观念上,要体现时代性。一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采用疏导方针,即由过去的强制性工作,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疏导性工作转变;由单纯灌输向形式多样、因人施教转变;由我打你通的被动型方式向引导对象进行自我教育的主动型方式转变,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以情感人,以事明理,将教育者的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自身的内在需要(内化),通过受教育者自我教育功能的发挥,实现教育目标的最大化。二是要树立效益意识。在工作中力戒形式主义,发扬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从文山会海中脱离出来,深入青少年中间调查研究,做青少年的朋友,及时把握青少年的思想动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不断提高工作的实效性。

2、教育内容上,要体现层次性。一是要根据年龄层次,开展分层教育。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身心特点、认知能力,设置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循序渐进的教育内容,比如,在小学生中讲故事,在中学生中讲规范,在大学生中讲理论,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内容逐步扎根于青少年的思想深处。二是要把握好先进性与广泛性的关系。立足于“先做人、后成才”的德育观点,在中小学生中广泛宣传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对团员、优秀少先队员等先进分子,强调“三观”、强调共产主义道德的同时,注重中小学生的基本道德观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个人道德品质教育,如尊重、责任、诚实、守信等观念和规范,把中小学生首先培养成为具备基本道德素质的合格的人,继而再以更高标准的道德规范要求之。三要分阶段。当前,要着眼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社情来明确现阶段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目标,让大多数的普通中小学生都有爱国、正义、自立、创新的价值观念,有进取心和责任心,我们的社会就能稳定有序地发展。

3、教育途径上,要体现整体性。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立体网络模式,力求取得综合整体效应。一是要发挥学校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这是由学校的特殊性决定的。学校进行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以各门学科的渗透为主,以课外活动为辅,相互促进。要整合团队和政教的力量,形成合力,将团队活动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相结合,开展中小学生基本道德养成教育。要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独特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将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的教育内容糅合进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要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发挥中学生自动组织的独特作用,使社团活动成为团、队进行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又一辅助途径。二是要发挥家庭教育的辅助功能。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美德教育是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的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孩子的道德观念的养成。家长要以自己的言传身教教育和引导孩子树立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勤劳节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意识,教会孩子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共青团组织要加强与家庭的联系与沟通,梳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发挥家庭的辅助教育功能,形成教育的合力,通过组织家长学校、家访,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亲子内容的团队活动等形式,促进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和亲子关系的调适,从而增强家庭美德教育的效果。三是要发挥社区的综合依托功能。社会对中小学生的传统美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主要通过社区的途径来实施。以街道居民区为基本单元的社区,是中小学生在学习或工作之余的主要生活空间,在中小学生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环节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发挥社区的综合依托优势,协调各方面关系,充分整合、利用社区内的各种资源,为中小学生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阵地资源、智力资源和经费。街道团(工)委、居民区团支部、青年干事要确立组织社区内中小学生开展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主要责任人的意识,组织中小学生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青少年社区文明行动、青少年志愿者行动,陶冶中小学生的情操,引导中小学生树立优良的道德意识。

此外,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良好的社会氛围的形成,有赖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共青团组织要积极联合公、检、法、司等部门,加大对黄、赌、毒等影响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的不利因素打击力度,净化他们成长的社会环境。

4、教育目标上,要体现一致性。学校、家庭、社会在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方面既要发挥各自的优势,各司其职,同时又要强调三者教育目标的一致性,才能真正互为补充,互相配合,形成合力。不可否认,社会商品教育和家庭实惠教育确实存在消极的方面,但其中也不乏合理的一面。青少年成长的社会化倾向,决定只有在对社会商品教育和家庭实惠教育进行“扬弃”的基础上,改革学校的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才能取得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在家庭的实惠教育中要充实进商品生产、交换、分配等要素,强调公平交易、礼貌待客、勤劳节俭、讲究信誉等内容,这是时代赋予的崭新的家教内容。社会商品教育要强调商品社会属性的教育,引导中小学生了解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内涵、交换产品即交换劳动的法则,以及明确市场经济的属性和商品交换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和法律,使中小学生在社会经济激烈变革中,稳妥地完成思想转型的飞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发展自身提出了人才价值观和人才伦理观的标准,其中,人才伦理观又是前提条件。为造就各级各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才,要求学校的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要奠定在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之上,这就是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目标一致性的任务之所在。

5、教育方法上,要体现多样性。一是仍要坚持正面教育为主要教育手段。正面教育是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础和前提,通过科学、系统、持续地对中小学生进行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灌输”,使教育内容从无到有,逐步印记在中小学生头脑中。(此处的“灌输”是一种教育意识,并非“填鸭式”的空洞的政治说教。)其重点是解决中小学生对教育内容的认知。二是坚持实践育人的手段。通过组织中小学生投身青少年志愿者活动、参观、访谈、社会实践等亲身参与的活动,引导中小学生认知社会、了解社会,进而融入社会,增强中小学生理性思辨能力,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矛盾纠结中,吸收其中合理的部分,剔除消极的部分。三是要把解决中小学生的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多为中小学生办实事、好事,加大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和弱势群体的关注力度,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通过“解困”,使这部分中小学生感受到党、团组织的温暖,进一步增强对党、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之情。三是要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知识,解决中小学生思想深处的道德问题,从而达到“解惑”的目的。四是要运用影视、漫画等文化形式来增强工作的艺术性和吸引力。要把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内容通过为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体现出来,寓教于乐,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五是要重视运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手段开展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增强教育手段的时代感,提高工作的效率。

6、教育队伍上,要体现示范性,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育者队伍。教育者一是要具备扎实的文化功底,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努力汲取不断涌现的新知识,始终保持和青少年之间的“共同语言”;二是要具备一定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会运用心理学等多种手段做青少年的思想工作。此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属于德育的范畴,它不同于简单的知识传授,教育者的榜样示范作用非常重要。因此,教育者还要具备高尚的道德素质和独特的人格魅力。要身体力行地带头实践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以身立教,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和带动中小学生自觉树立以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为美的审美情趣。团干部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思想政治觉悟,不断增强作为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工作者的事业心和责任心。要带头学习传统美德、革命传统和各种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和人格魅力,以“示范群体”的良好形象推动中小学生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7、教育机制上,要体现导向性,要建立社会保障激励机制。良好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社会风尚的形成,除了借助教育手段外,还有赖于机制的保障。要对那些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拾金不昧等发扬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的人予以及时、隆重的表彰和奖励;对于因助人仗义而受到致残致伤的人,予以社会福利保障。另一方面,加大对社会公德表现突出的先进个人和集体的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此外,要对那些缺乏社会公德的人和事加大曝光、鞭挞、惩罚的力度,完善相关的法规条例,促进激励先进,约束缺德或不轨行为机制的建立,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比宣传,促进中小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的自觉性,促进形成自我认识、自我省察的优良习惯。

传统美德教育范文第3篇

一、传统美德教育与现代化建设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学说为主干的伦理型文化。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它对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稳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巨大作用。

今天,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市场经济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最值得注意和忧虑的是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腐蚀和毒害。金钱至上、自私自利和贪图享受的思想,正扭曲着一些人的灵魂,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协调,并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在现代化建设中,在大力发展生产力,更多地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还必须创造能够适应新经济关系的新道德体系,即适应时代需要的高度的精神文明,这样不但能够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而且能够保证物质文明按照既定的价值导向健康地发展。传统美德是现代化新道德的基础,是建立新道德体系的思想材料,其内涵我们完全可以赋予现代意义,使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大力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历史赋予教育工作者的重任,对教育青少年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激励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正确的思想、信念和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历史教学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道德教育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挖掘丰富多彩的典型素材,寓道德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可以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历史学科的特殊功能所在,是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学历史教材蕴含着不胜枚举的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极好素材,针对当今改革开放形势和青少年学生思想的实际,我认为当前在历史教学中应大力提倡的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精忠报国

在封建社会中,报国往往是与忠君联系在一起,众多的士大夫以一死报君恩来昭示自身的气节,但更多的志士仁人、民族英雄,如苏武饮雪吞毡、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气贯长虹、戚继光英勇抗倭、林则徐虎门销烟、陈天华钟鸣狮吼、谭嗣同快哉赴死,都是在国难当头之时,或为国御侮,或抗争不屈,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从古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直到中国共产党人的“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都表现了民族和国家利益至高无上的高风亮节。

2.天下为公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把“天下为公”作为崇高的理想,如墨子推崇的“摩顶放踵,利于天下而为之”、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主张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宪成的“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孙中山提倡的“天下为公,大同世界,”这种崇高的志向和博怀,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精髓,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和自豪。在中国历史上,以天下为已任,为国为民无私奉献者,光耀星繁,代代相传。从大禹的三过家门而不入,到班超立志边疆几十年,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到的“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都体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3.勤劳节俭

中华民族自古褒扬勤劳俭朴的美德,所谓“奉公以勤,律身以俭”,史书上不乏这方面的箴言,如“一生之计在于勤”、“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等。中华民族以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以吃苦耐劳著称于世。如马钧发明翻车、李春建赵州桥、黄道婆改良纺织工具……都是劳动创造世界的生动事例。墨翟、隋文帝、王安石、范仲淹、明成祖、曾国藩等,均可谓节俭的名人,而、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更是节俭的模范。

4.自强不息

中华民族具有自强不息、奋勇进取的传统意识,提倡做人要“刚健有力”,“自强不息”,为事业要“废寝忘食”。自强不息,奋勇进取,表现了中华民族高尚的民族志气,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住,它使我们这个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长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使我们历尽艰难而不衰亡,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

历史上不乏前人自强不息之记载,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左丘失明而作《左传》;孙膑双脚被膑而作《孙膑兵法》;司马迁被处宫刑而发愤十五年著述成《史记》。这些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生动事例,将激励学生为实现理想而奋勇进取。

5.立志勤学

从古到今,炎黄子孙立志勤学的言论、事迹比比皆是。从古人的韦编三绝、墨池、划粥、悬梁、刺股、囊茧、映雪、借书、挂角到今人的为民族昌盛而学,为中华崛起而学,其精神感人至深。立志勤学是一种民族责任感,是人才成长必须具有的精神,也是事业成功,国运昌盛必须具有的精神。

6.仁者爱人

孔子最早提出“仁者爱人”的思想,它除了有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作用外,对于协调整个社会人际关系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社会,应该创建社会主义和谐友爱的新型人际关系,要教育青少年懂得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做到“与人为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国历史上有过不少杰出人物热爱人民的事例,如李冰父子为民修建都江堰、变水害为水利;扁鹊周游列国,为民治病救命;林觉民“将爱你(妻子)之心去爱天下的同胞”;罗盛教舍己救人的壮举,都充满着对人民群众关心、热爱之情。

三、历史教学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历史教学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有两条:一为历史课堂教学,一为历史课外活动。这里,就历史课堂教学方面谈些做法。

教师是历史课堂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他可以通过制定明确的德育目标、有意识地选择德育内容与手段,达到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目的。

1.制定明确、具体、恰当的德育目标

学生学习历史这门学科,总是要通过一节节的课堂教学来完成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制定课堂教学的德育目标时要明确、具体。如李白、杜甫、白居易不但才华横溢,诗艺高超,而且具有热爱祖国、忧国忧民、关怀民情等高尚的思想情操。应当以此向学生进行做人要德才兼备的教育。在制定目标时,还要注意恰当。如果脱离了所教内容空设目标,或超越学生水平制定高深而不切实际的目标,都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2.深入研究教材,把握丰富的德育内涵

中学历史教材涉及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十分广泛,其中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教师应该时刻把“给青少年播下传统美德种子”作为己任,深入研究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包含的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并作统筹安排,通盘考虑,根据各个时期教材内容制订施教计划,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落实历史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任务。

3.选择恰当的施教方法和手段

(1)说理教育。在历史教学中要重视说理,即人们常说的“晓之以理”。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寓教于史。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具体事实的知识对于形成观念和信念,起着很大作用”。教师在叙述历史时应始终用丰富鲜明的事实来揭示传统美德思想,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历史知识中提高认识,懂得道理,逐步形成有关的观念和信念。二是要启发诱导。中国古代教育家早就提倡循循善诱的启发式的说服教育。《学记》载:“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因此,思想教育不能采取硬灌的办法,而应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中悟出真谛,在心灵中受到启迪和教育。三是要联系实际。这是指针对学生存在的思想疑虑和不良行为进行教育,但教育时要注意分寸,抓住要害。如特级历史教师蒋炳光看到一些学生不爱惜劳动果实,浪费粮食比较严重,针对这种现象他在讲“文景之治”时,着重讲文帝提倡节俭,景帝爱惜谷物的事例。景帝说:“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蒋老师对学生说,一个封建皇帝尚且知道崇尚节俭。爱惜谷物,我们是社会主义时代的青少年,怎么能不如一个封建皇帝呢?这样寥寥数语,就打开了学生的心扉,使学生受到启发和教育。

(2)情感陶冶。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人们对种种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认识,不是无动于衷,而是常常怀着不同的情感,而情感是思想品德、信念形成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动之以情,以发自内心之情去讲述历史人物和事件,给学生以爱憎分明的情感熏陶。情贵于真。教师要有充沛的、真挚的情感,就得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也就是说,教师要在塑造学生的同时也要“自我塑造”。

在教学中进行情感陶冶,使用电化手段作为辅助会收到奇效。利用电化手段可创设情境,“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和人物,调动起学生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氛围,从而进入历史角色,受到感染和教育。

(3)榜样示范。一位法学家说得好:“命令的道路是漫长的,范例的道路既简单又实际。”在现实生活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国古代教育家历来重视榜样教育,孔子常举尧、舜、周公等人作为榜样,教育弟子们“见贤思齐”。共产主义者的崇高榜样是启发学生自我认识,促进自我教育的强大力量。无产阶级的英雄模范,先进典型,具有高尚的思想品格,是人们学习的榜样。针对中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历史人物的成长道路、创造发明、英雄事迹、豪言壮语或隐性的内容进行讲述,在学生的心灵中树立可供学习的榜样。

(4)对比分析。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地进行比较教学,可以收到烘云托月的教育效果。中国历史上有对祖国对人类做过杰出贡献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和艺术家,也有碌碌无为、游手好闲的寄生虫、恶霸、流氓、地痞;有为保卫祖国而献出宝贵生命的爱国主义者,也有委身外敌,卖国求荣的不屑之徒;有一心为公的共产主义战士,也有追名逐利的剥削阶级野心家。将这些形形的历史人物进行对比分析,可使学生明白如何做人的道理。

传统美德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中华传统美德 青少年德育教育 方法与途径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文明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美德,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优秀品质,代表着中华民族整体的道德精神面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传统美德一代代传承至今,净化人的灵魂,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然而,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利益凸显和价值多元论,对传统美德提出新的挑战。社会不诚信、不道德、没有信仰已构成对社会的威胁,尤其是青少年传统美德的缺失已经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传统美德教育已变得刻不容缓。

一、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

中国学者王文慧指出,“所谓中华传统美德,就是指中国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其内容十分广泛”。中华传统美德从古至今代代言传身教,流传至今,最早的可见于《三字经》、《千字文》等过去的启蒙读物中及《论语》、《孟子》等中华文化重要文献中。关于传统美德的内容,没有固定说法,有学者概括为“忠、孝、礼、义、廉、耻”,最新的书籍将传统美德分为爱国、诚信、知耻等20个部分。结合青少年德育现状,中华传统美德集中表现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强不息、仁爱孝悌、重义轻利、“力行”等这些方面。

二、青少年中华传统美德缺失现象原因分析

青少年传统美德的严重缺失,与青少年自身特点密不可分。埃里克森曾提出:“人们的行为举止受心理和社会因素决定的,只有在这一前提下,人们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而不是出于他们的需要。”因此,青少年德育的缺失除了青少年自身的因素,受到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如社会、学校、家庭等。从国内外角度考虑,青少年传统美德的严重缺失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原因所致。

第一,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西方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文化渗透并侵蚀青少年的头脑。第二,社会对传统美德教育不予重视,近年来传统美德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脆弱。社会各层面把科研成果当做国家发展的指标,忽视社会文化与道德;同时,社会对传统美德的宣传力度不够,没有为青少年培养优良的传统美德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第三,学校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宣传力度不够、方法不对,没有引起教师和学生的关注。很多学校只注重对学生的智力培养,很少把美德纳入学期量化管理中,在日常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上缺少对传统美德教育的指导。第四,从家庭方面看,一方面,很多家长溺爱孩子、娇惯子女的现象十分普遍,忽视对孩子传统美德的教育与培养,无意中拉大他们与传统美德的距离。另一方面,部分家长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与孩子交流与沟通,时间久了,很多孩子容易成为“问题少年”。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导致青少年德育缺失,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

三、加强对青少年传统美德教育方法的途径

首先,社会要大力宣传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并充分发挥教育部门在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教育部应针对青少年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改革教育制度,提高传统美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此外,社会其他部门应大力宣传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其次,家长要努力为孩子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并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相关教育。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家长是子女最早的、也是时间最长的老师。因此,家长应切实履行对未成年子女的教育义务和抚育义务,从小培养孩子形成一个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再次,学校大力宣传传统美德的相关知识与故事,并加强传统美德教育,提升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直接源泉,学校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宏观方面解决青少年传统美德的缺失问题。第一,培养当代青少年的忧患意识,增强责任感;第二,引导青少年对社会尽责,勤奋学习,刻苦锻炼。第三,提高青少年美德修养的自觉性,培养青少年持之以恒的精神。

最后,青少年要自觉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高自身修养。青少年应从小自觉学习传统美德,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克服“青春期”带来的逆反心理,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避免接触社会不良信息与外来文化,做一个自制的人。从主观上说,这是青少年传统美德观念培养的最关键途径。

传统美德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积淀,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传统美德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体现着中华人民的优秀品质,代表着中华民族整体的道德精神面貌,传统美德对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支柱,是国家富强的强大力量,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是每一个中国人,特别是青少年一代的历史责任。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成才先成人。要想让青少年成为担负新世纪伟业建设重任的一代强有力的新人,必须重视传统美德教育,使青少年一代在拥有智慧头脑的同时拥有一颗善良、勇敢的心,进而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使中华传统美德得以发扬和光大。因此,加强青少年传统美德教育是当务之急,社会、学校及家庭要共同努力,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与家庭环境,同时为社会蓬勃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文慧.加强中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理性思考[J].社会科学,2006(5).

[2]丁祯彦,等.中国哲学史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3]靳明.宣讲贯彻十礼泉处处显生机[N].咸阳日报,2012-12-13.

[4]鲁洁,等.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传统美德教育范文第5篇

一、以艺术形象激发爱国情怀

艺术是用具体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任何艺术形式都不能离开形象的描绘,没有了形象,艺术本身就不存在了。艺术形象就是艺术之魂,一定的艺术形象就是某种特定情感的化身,它点燃人们内心情感的火种,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在艺术教育中要善于挖掘、运用艺术形象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音乐教学隶属于艺术教育的范畴,它以优美动听的旋律,显性的人文内涵,真善美的高尚情操在潜移默化中陶冶着学生。为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音乐教学始终把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我们音乐学科在教材及教学内容设计上已做了很大改动,在各年级都渗透了民族精神教育相关的内容。如:六年级的《祖国颂歌》单元就包罗了《爱我中华》《红旗颂》《在灿烂阳光下》等感人至深的爱国歌曲,还有七年级的《国歌巡礼》单元,八年级的艺术课程《历史的画卷》单元、《民族摇篮》单元都是以优秀的具有爱国情怀的音乐作品为载体,以此不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以我执教的《唱响国歌》为例,这首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1935年,当时中华民族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歌曲像一支战斗的号角,鼓舞了中华民族儿女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去打倒、解放全中国,去建设社会主义。歌曲以雄壮的旋律,坚定的重音,特色的节奏,昂扬的士气,塑造出万众一心、抗日救国的英雄群体形象,这就是这首艺术作品的灵魂所在,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理解各种音乐要素对艺术形象的表现作用,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做到以情带声地演唱。而国歌本身是学生最熟悉不过的,而且风格又是庄严肃穆的政治歌曲,如果采用单调的说教反复练唱,学生肯定索然无味,所以一节课反复练唱的次数不能太多,而且每次演唱都必须带着目的不断提高要求,于是我安排整节课只唱三遍国歌,先请学生唱一遍,从歌声中寻找不足和差距,为后面有针对性地指导和进一步提炼升华作准备。然后我设计了一个“国歌揭密行动”的游戏活动,因为国歌本身就带有紧迫感和斗争风格,所以我设计的这个游戏也是具有军事战斗风格的,整个游戏行动分为五步,每前进一步都必须解决一个音乐要素问题。(揭秘活动一:运用听辨法,感受号角音调、弱起的作用。揭秘活动二:运用比较法,体会重音记号和休止符的作用。揭秘活动三:对比演唱,复习“上行”“下行”“平行”知识。揭秘活动四:认识三连音,感受其在歌曲中的作用。揭秘活动五:感受“前进!前进!前进!进!”的意义。)当学生完成了这五步游戏体验,自然而然也就理解掌握了音乐要素在整首歌曲中的表现作用。完成了《国歌》揭密活动,让学生第二遍完整演唱《国歌》,那就比第一遍演唱有明显进步,音准、节奏基本正确了,接下来就是如何运用艺术手段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了,于是我播放了三段视频,第一段视频是当年日军侵华的一组照片,加上教师慷概激昂的解说,一种悲愤之情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第二段视频是伴随着国歌音乐的抗日战斗场面的图片,学生的情绪开始变得激动、高涨,第三段视频伴随着国歌音乐,新中国成立后百废俱兴,祖国日益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看到这里一种扬眉吐气的自豪感迸发出来,在做完这些情绪铺垫后,请学生第三遍演唱国歌,同学们唱得热血沸腾、斗志昂扬。可见只有充分挖掘艺术作品的形象特征,巧妙运用艺术手段设计教学,就能促使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就能有效激发爱国情怀。

二、以艺术情感渗透亲情友爱

孝亲敬老、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始终颂扬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人际关系的重要伦理准则,更是人类相生相养的自然情感。托尔斯泰认为:“人们用语言相互传达自己的思想,而人们又用艺术互相传达自己的感情。”罗丹更直截了当地指出:“艺术就是感情。”我想音乐是长于抒情的艺术,它所表现的内容,更容易在情感上为人所接受,而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所培养的审美情感是一种高级的情感,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渗透亲情友爱的传统美德教育无疑是最富有感染力也是最有效的。如六年级的《亲情友情》单元是通过欣赏学唱《母亲》、《可爱的家》、《同伴进行曲》、《爱的人间》来感受父母的爱,朋友的爱,懂得关爱、同情他人,并以同样的爱来回报他人。我曾经执教过七年级学生学唱《木兰辞》这首歌曲,其歌词来源于《木兰诗》,在教学中,我先是播放了电影《花木兰》的一些片段,然后请同学们来说说花木兰的故事,从他们的言语中感受到了对花木兰的无限敬佩之情,我又继续追问,“你欣赏花木兰的什么品质呢?”有的说喜欢花木兰勇敢,不怕牺牲;有的说喜欢花木兰有孝心,替父从军;还有的说欣赏花木兰文武双全------,紧接着我完整播放了歌曲《木兰辞》,请同学们感受歌词和乐曲的风格,全班先有感情配乐朗诵诗词《木兰诗》,再有感情学唱《木兰辞》,在学会演唱整首歌曲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当年花木兰被迫无奈,替父从军时的那份酸楚,以及保家卫国时巾帼不让须眉的那份气度,于是我提问:“整首歌曲根据情绪变化分为几个乐段?”“四个乐段。” 因为每个乐段表现了不同的故事情景,我们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每一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乐段,根据该乐段故事情景,加入律动表演,四个小组展开热烈的讨论和编排,最后全班完整演唱歌曲,每一小组按乐段顺序起立边演唱边表演,我还邀请了有乐器特长的个别学生用古筝和我的钢琴共同为同学们歌唱伴奏,全班同学积极参与,师生协作互动,从歌曲中感受到了孝亲敬老的贤良淑德和尽忠报国,勇战沙场的英雄气概,从同伴合作表演中感受到了团结友爱,互帮互助,这就是艺术情感的力量。

三、以艺术审美传承民族精神

艺术审美就是对于美的追求。人对现实生活中美的事物(生活美)和艺术作品(艺术美)的欣赏,都是一种审美活动。生活中的美是无限丰富、千姿百态的。从自然界的景色,人的劳动所创造的物质成果,到人们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所进行的各种实践与斗争中都包含着美,都能引起人的美感。回顾我执教的艺术欣赏课《春江花月夜》,它是一首乐中有诗,诗中有画,画中有乐的非常古典、优雅的中国民乐经典作品,其将诗、乐、画三者完美融合,那唯美的意境更是不言而喻,这么美的意境如何才能让学生感受、体验到呢?光凭借教师说怎么美或者只是单调地聆听乐曲,学生的体验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播放了一段融合了诗歌、乐曲、绘画的《春江花月夜》沙画表演的视频作为课的导入,只见表演者随着悠扬的乐曲,轻轻松松地挥洒几下,一副副展现诗歌意境的优美画面逐一呈现出来,手法简洁、变换迅速,美轮美奂,学生看得很投入,情不自禁地张着嘴,看后问感受,“我觉得好美啊”“我觉得好神奇啊”,可见,学生已经完全陶醉其中,紧接着引导学生聆听乐曲第一、二段优美的旋律,感受乐曲的音乐风格;在此基础上出示歌谱,组织学生学唱并体验乐曲旋律和歌词意境;再引导学生观看陈爱莲表演的《春江花月夜》舞蹈视频,感受舞蹈的东方神韵,组织学生学跳简单舞蹈动作,体验中国古典舞的特点;拓展部分组织学生观看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精彩表演,感受到美的震撼,以及将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展现在世界面前时的那份民族自豪感;最后借助多媒体呈现优美乐曲和画面,学生分组创作表现。《春江花月夜》这部作品本身具有丰富的美的内涵,如旋律美、意境美、歌美、诗美、舞美,而我在教学过程中要做的就是充分去挖掘《春江花月夜》本身所蕴涵的美,将这些美能够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充分引导学生的艺术审美,别林斯基有句话说得好:“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因此,赏析《春江花月夜》如此这样情韵幽雅的美的作品,应该是一次赏心悦目的心灵之旅,学生是读景、赏景的主角,教师是导游。学生在聆听、吟诵、歌唱、舞蹈的每一个体验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它的美。在教学中我以美导――美听――美唱――美诵――美舞为主要教学环节,让学生在美的环境中学习美的作品,感受到我们传统文化之美,从而热爱上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同时感受到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这就是民族自豪感。

传统美德教育范文第6篇

*同志说得好:“凡是现在需要提倡的好品德,都可以从我们古代的资料中原原本本地找出来,不要‘包装’”。学校的德育工作者要善于挖掘出传统道德中“美德”之本,作为学校德育的宝贵精神财富,有针对性地对当代青少年进行灌输、熏陶和引导。

从当代青少年的实际出发,我在实践中认识到传统美德教育应当抓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培养当代青少年的忧患意识,增强责任感。

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十分强烈,历史上有无数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这种忧患意识又总是和责任感联系在一起,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青少年生活那么幸福,有什么好忧患的呢?首先,我国还是个发展中的国家,改革开放虽使相当一部分地区和人民富了起来,但还有一部分地区和人民在温饱线上徘徊。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其次,21世纪的竞争是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人的素质的竞争。竞争就要有压力,当代青少年应当清楚地认识到今天的学习就是为了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第三,当前要充分利用国际和平、国内稳定的有利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传统美德教育过程中应使青少年具有忧患意识,并把它与责任感结合起来,与“祖国同发展”、“与上海同发展”结合起来,把个人融入社会和人民的事业中去。

第二,引导青少年对社会尽责,勤奋学习,刻苦锻炼。

对社会尽责,勤奋刻苦,古往今来,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在迈向新世纪的今天,特别是肩负历史重任的当代青少年,更有必要学习、发扬这种美德。

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不是一句空话,关键要落实到行动上。要负责任,就要有本领;要有本领就要勤奋学习,刻苦锻炼。当代青少年是喷薄而出的朝阳,正处在勤学苦练的最佳时期。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流传着“韦编三绝”、“悬梁刺股”、“怀书而耕”、“凿壁取光”、“羲之墨池”等许许多多刻苦自励、发奋读书的故事,这些都是值得当代青少年学习的。

艺校学生要想占领一流剧院,没有技压群芳、艺惊四座的一流艺术技能技巧是不行的。戏谚常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久久为功,方能成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可见只有勤学苦练过硬、扎实的基本功,才有可能去为人民、为社会尽责。强烈的责任感要转化为刻苦勤奋、吃苦耐劳、忠于职守的具体行动,因为人的一生对社会、对人民的奉献主要是通过职业实践实现的。

第三,提高青少年美德修养的自觉性,持之以恒。

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需要下一定的苦功;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更需要天长日久地积累和坚持不懈的努力。通过学习和实践,逐渐将传统美德转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而内化为学生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人格力量,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艰巨的战略任务。

古人很重视道德修养,提出“吾日三省吾身”,把自我修养当作每天必须的课程,成为一种经常的习惯。“君子慎其独也”,则是更高的修身要求。只有在不断的自省自律的实践中,道德修养方能得以提高。的确,一个人在公众场合,往往较注意自己的道德形象,但当一人独处,无人管束时,仍能严守高尚的道德标准,这就很不容易了。比如,上海要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社会风气、市民素质也应是一流水平。严格执行“七不”规范,条条都需时时“慎独”。一日三省,独处谨慎,没有“下不为例”、“我比他好”的任何松懈,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做到“七不”,进而以更高的道德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这也是青少年对民族、对社会、对家乡应尽的责任。

传统美德教育范文第7篇

因此作为一个家长对自己孩子传统美德的教育负有很大的责任。根据几年来对孩子的教育谈几点体会:

孩子刚上学对学习各门功课是陌生的,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家长首先要认真给孩子反复讲第一要听老师的话,第二还是要听老师的话,这样形成一个概念就是老师说的就是对的,只要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就能成为一个好学生,就能有好成绩,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在孩子思想里老师就有了一个高大的形象,比家长要高大,时间一长尊敬师长的美德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当然这当中需要家长经常给孩子讲一些有关老师优秀成绩的故事,同时家长要带头尊敬老师,保持一定的沟通。

一个孩子上学后学习好坏,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培养一个认真学习的态度。几年来作为家长深有体会。我的体会是只要是老师和学校要求的就一定要求孩子认真去做决不马虎,差不多的思想和做法是会害了孩子的,几年来的体会是深刻的,我的孩子现在学习、办事都比我认真,这点上我觉得是一个成功的经验。记得一个名人说过:“一个学习办事认真的少年长大以后,一定会有所作为的。”

对孩子的教育要坚持原则问题决不妥协。记得孩子刚刚上学一个多月,孩子的妈妈中午来看她,孩子竟然提出下午不上学要陪妈妈玩一下午,不同意就又哭又闹,当时奶奶看到后竟然说给请半天假,我很生气,不头疼、不脑热凭什么这样惯孩子,我是坚决反对毅然拉着孩子上学了。经过这一次严厉的举动孩子得到深刻的教训,从此上学比谁都积极,从不耽误一节课,而且感冒发烧还没完全好也要赶去上下午的两节课。记得一个教授说过:“小孩子小时候找准一个错误认真教育一次能使他一辈子受益。”

现在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自理能力差,这就需要家长一步步引导他管理自己。这就要平时多注意放手叫他自己去做一些事,小件衣服要自己洗,平时要帮妈妈做一些家务事,成为一个勤快的好孩子。我发现凡是平时勤快的孩子,学习上、办事上都认真,成绩上也不错。凡是好吃懒做的孩子,要想学习好挺难的。好学上进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着重培养,好的习惯养成了家长就可以放心了。

孟母择邻说明一个道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给孩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家长首先要把自己管好,表率作用非常重要,不论学习、做事、说话要给孩子一个好榜样,比如现在孩子吃饭时,把好吃的饭菜拉到自己面前,不管其他人,这时就要从自己做起,要把尊老爱幼,文明礼貌的道理讲给她听,一次两次坚持下去孩子自然就懂了。看电视要看新闻联播以及有利于少年成长的故事,从小关心国家大事,比如四川地震时那些抢险救人的场面,特别是灾区老师在危难时候舍身救学生的报道和画面对孩子的教育是深刻的,老师崇高的形象在孩子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我主张不带孩子去看成年人的电影和不该去的场所,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利的。

利用假期和传统节日,带孩子去走一走、看一看感触到节日的快乐和意义,同时对孩子也是传统教育,家在农村有亲戚的去串串门,看看农村是怎样过春节的,农村人是怎样生活的,这对孩子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是非常有益处的。比如农民春节家里贴的春联,高跷会,搭台演戏等等,会使孩子长见识,提高知识水平,懂得什么是文明、礼貌、礼仪等知识,从不懂到懂是一个很好的实践过程。

引导孩子多读书,读好书。利用星期天和节假日抽出时间,去图书馆、书店去看些有用的书。我家孩子原来总感觉作文挺难,我们就给她买一些有关作文知识的书,或带他去图书城、书店去,学习有兴趣了,作文比以前进步大多了。孩子经常看些英雄人物的故事,对她的成长是非常有意义的。

传统美德教育范文第8篇

一、改变观念,重视家庭传统美德教育

很多家长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其实也是教育者的身份,多数家长都认为花钱让孩子上好的学校,教育是老师的事,是学校的事,自己的责任只需要让孩子,吃好,穿暖,物质上一切高标准,从不关心孩子成长中的心理变化,把自己的置身于孩子教育之外,扮演孩子教育的监督者和检查者。这种只重视学校教育,把所有教育责任都推给学校的观念,是对教育含义的片面理解,是主观的、不全面的。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家庭教育优良传统的国家,早有孔子就主张以家庭伦理为宗旨实施家庭教育,使之转化为社会公德。历史上各类蒙学教材,也以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从很多成功家教范例看,无不都是坚持德育为本的。如:“百善孝为先”我们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要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幼童,在家庭环境中营造尊老爱幼的家风,这是父母给孩子的第一堂课。要搞好家庭传统美德教育,必须从重视家庭教育开始,要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想要改变孩子,首先要还改变家长,通过班会,茶话会,家长访谈等形式与家长沟通,提高认识,使家庭教育这一短板得以弥补与学校教育共同进步。

二、家庭传统美德教育要与家长的率先垂范相结合

家庭是孩子最早、最先接触的社会,父母的心理品质常常通过各种渠道、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孩子。因此,家长教育子女不仅要言教,更要身教,要率先垂范。古人云:“儿子不孝,孙子来报。”意识是说,做儿子的现在不孝敬老人,将来他的儿子也一定不会孝敬他,这种事在实际生活中屡见不鲜。父母的行为就是孩子的学习榜样。家长对孩子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时,应以身作则、自我实践。如果家长自己艰苦朴素、尊老爱幼、和睦邻里、乐于助人,就会使孩子耳濡目染,其心灵不断体验着这些传统美德,久而久之,便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反之,如果家长自己言行不一、碌碌无为、目无尊长、见利忘义等,就难以使自己是言教有说服力,反而为孩子树立了坏的榜样。家长只有以自身模范的言行去教育孩子,才能激发起孩子对传统美德的美好情感,家长对其进行的传统美德教育也就能够化为孩子的美好道德。

三、家庭传统美德教育要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

家庭教育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具有“随机性”。例如:在家务劳动时,或是在茶余饭后的闲聊中,或是在走亲访友中、或是在游戏娱乐中,都是对孩子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大好时机。比如:儿童吃饭,碗里的饭往往吃不干净。这时应该及时抓住时机,把“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背给他听,教育孩子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加深他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劳动对孩子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起着很大作用。通过劳动渗透传统美德教育,让孩子认识到劳动是光荣,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将成为人们生活中第一需要。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影响孩子最深,最先的是父母,孩子是模仿起步,孩子从出生就学会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这个成长经历父母要言传身教,一言一行为孩子塑造人格品质,有意识的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

四、传统美德教育要与家庭丰富多彩的活动相结合

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往往是孩子们所喜欢的,并能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因此,家庭传统美德教育要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相结合,使孩子喜闻乐见,乐于接受。比如:假期经常带孩子外出旅游,参观富含传统美德内容的名胜古迹;购买有关书籍和孩子一起看等等。教育的艺术不在于单纯地传授知识,而在于给予激励、唤醒、鼓舞。家庭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能使家庭传统美德教育取得更大、更佳、更优的效果。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们要努力做好今天的家庭教育,使中华传统美德在孩子身上弘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黄可心,王圣祯.大学生家庭美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时代教育.2013(21)

[2]张红慧.关于对大学生进行家庭美德教育的思考[J].传承.2010(33)

[3]宋家佩.浅谈道德建设的重点[J].探索者学刊.2003(01)

传统美德教育范文第9篇

1 抓好传统美德教育,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所谓中华传统美德是指中国古代有关道德教育、道德观念中那些一直在中华民族的社会发展上起积极作用、为历史所弘扬的、传诵并培养了一代代志士仁人,促成良好社会风尚并至今还在社会生活中发生着良好作用的道德传统。而新形势下的学校“素质教育”就是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需要,即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科学文化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健康地全面发展,要求学生不仅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而这些都是离不开传统美德对其的影响和铸就。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美好的道德传统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全人格和高尚道德的源泉。因此,把传统美德教育放在首位是促进素质教育实施的关键。

首先,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思想认识,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在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按照传统美德系列教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适时抓好几个环节教育:利用升旗仪式,唱国歌,讲爱国主义故事,懂得国旗的象征意义;充分了解党的光辉历程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从而树立崇高的理想,培养学生理智进取、锲而不舍的精神气概。

其次,结合纪念日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如“清明节”“五四”“七一”等纪念日,开展形式各异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寓传统美德教育的各项活动之中。帮助学生树立为社会、为民族、为人民奉献的价值观,从而培养学生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2 抓好课堂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

育,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主阵地,也是寓传统美德教育与课堂教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首先,教师自身具有良好的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关键。因为青少年的好奇心强,模仿力强,求知心强课堂上老师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句话,甚至一个微妙的眼神,幼小的心灵都会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所以教师要十分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次,教师渊博的知识、优美的语言是陶冶学生情操的武器。教师要努力在课堂上展示自己,通过渊博的知识、优美的语言创设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把学生带入知识的迷宫,寻找人生的价值方向,并又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使学生获得知识与觉悟的双丰收。

3 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提

高学生自身素质

1)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它包括环境,活动,校风等有形和无形的文化,对教育人起到情境的陶冶,潜移默化的作用。

2)加强校园环境建设,促进环境育人。在校园可以利用画廊,板报,手抄报等多种形式,开展传统美德教育。

3)加强活动设计促进活动育人。学校可以经常开展群众性的活动。如故事会、讲演、夏令营、参观的活动,把传统美德教育寓与教育之中。

4)结合传统美德内容,对学生进行尊老爱幼的教育,要求学生能深知父母辛苦,要有同情心,同时教育学生要心中有他人,养成爱同学、爱老师、爱集体、爱学习的好品德。

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必须把传统教育纳入学校的教育体系。设法营造传统美德教育的校园文化,使学生重视它,关注它,正确认识、评价传统美德教育,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提高自身素质,成为社会合格的人才。

传统美德教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孝悌;谨信;仁爱;正义;自强不息;任性;寓育于教

几天前,听到钱文忠先生在上海某大学的演讲,深受触动。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古老而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中沉淀的孝悌、谨信、仁爱、正义、勤俭、自强不息等美德更是华夏文明的精髓,是人一生为人处世、成家立业、幸福成功的基础。数千年来被一代代人继承和发扬。可是,现在这些传统美德,我们又能耳闻目睹到多少呢?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传统教育以《训蒙文》《三字经》为启蒙之篇,意在教育孩子养成敦伦尽份、谦恭守礼、防邪存诚的品行,以为成人之根基。稍长,学习的“四书”、“五经”,宣扬的是仁、义、礼、智、信的“五常”理念。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君子义以为质,礼仪行之,孙以出之,信以诚之。”“仁”作为道德标准,是社会各阶层必须遵循的规范和原则,“礼”是全社会共同遵守的行樽荚颉6这规范了人们的思想认识和日常行为,为了使大家都能自己遵守,又特别强调每个人都要恪守“诚信”。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此外,儒家更重视“孝”的教育。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中国传统道德的“孝”并非狭义的,不只限于家庭或家族范畴,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意,目的在于使全社会都能感受到人间的真情。正是这些传统道德标准提升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明程度,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乃至新中国成立后,在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长的前提下,仍把德育放在首位,并把“五讲四美三热爱”作为学生日常行为的准则。在此环境下把学校出现了师爱生,生尊师;师乐教,生乐学,教学相长,共求进步的良好氛围。社会上也形成争做好人好事,奋发向上的风气。

然而,近些年来一些不良现象正在悄然滋生,悄然出现,甚至有蔓延的趋势。正是由于这些不良现象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学校的风气,干扰了正常教学,也与学校育人的宗旨相违背,甚至败坏了社会风气,影响了社会治安。这对青少年的成长及社会的发展都是极其不利的。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不良现象的出现呢?固然与家庭教育分不开,都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品行的形成,他们的教育方法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被家长视为掌上明珠,溺爱、娇惯、纵容,促成了他们任性的性格,从而没有了正确的人生目标和向上的动力。还有诸多的留守儿童及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缺乏父母的正常教育,迷失了方向,任意妄为。同时,影视中的错误导向,网络游戏的感染也在不知不觉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然而这些并非根本原因,我认为基础教育中传统美德教育的缺失才是最主要的。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说,教师的职责首要的是传导正确的思想道德观,使之懂得做人的道理,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才是授之以学业,使其增长知识。按现在来说,就是要把教育与教学结合到一起。过去我们在这方面做得还是比较好的。如今,虽然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型人才,但是不可否认,由于受评比及升学等因素的影响,在我们的基础教育中,不论是小学还是初中;不论是教材,还是教法注重的不是传道,而是授业;不是教育而是教学,大的方向没有变。那么,在基础教育中,我们该如何来弥补传统美德教育的缺失,让学生成长为品格健全的人呢?我想,我们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1)切实转变我们唯成绩论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在工作中竞争没有错,培养成绩优异的学生,为上级学校输送好的苗子也没有错,但是不要让名利蒙蔽了灵魂,要真正认识到美德教育同样重要,它关系到国家的未来。(2)我们教师要身体力行,从自身去努力。平时多读一些文化典籍,从中吸取营养;多看一些如“文化讲堂”之类的节目,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所教的内容,所遇到的情况渗透传统美德教育,从点滴做起。指导学生看些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作品,使其从网络游戏中解脱出来。(3)学校、班级要以宣传月、宣传周、班团会为契机,举办一些宣传美德的活动,让学生去感受,使之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以弥补美德方面的缺失。

上一篇:文化精神范文 下一篇:美德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