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8 04:49:08

文化产业管理论文

文化产业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2003年中,《十面埋伏》开始选角,初定梅艳芳、刘德华、章子怡等人;

2003年12月30日,梅艳芳去世。她的逝去迅速和《十面埋伏》扯上关系,为这部尚未开拍的影片平添了许多神秘色彩;

2004年5月13日,张艺谋携《十面埋伏》参加嘎纳影展,国内媒体报道说观后掌声达26分钟之久,引起多方质疑;

2004年6月22日,继沈阳万名观众宣布将签名声援影片首映后,福建2.7万名观众也在当地院线的组织下,联合签名声援《十面埋伏》全球首映庆典礼。主办者称,这一行动将可以申请吉尼斯世界记录,一时引起不小的震动;

2004年7月10日,《十面埋伏》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行了规模宏大的全球首映庆典,巨星云集、六个分会场、200个城市电视台的轮番轰炸,就连春节联欢晚会也只能自叹不如,张伟平更是给予了首映礼“观众一进来,保准傻眼”的不菲期望;

2004年7月16日,在美国大片《特洛伊》草草放映完毕,留了一个星期左右的空档期后,《十面埋伏》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次在长达几周的时间里在所有影院独揽放映全的电影……

7月16日至8月2日,短短18天,国产大片《十面埋伏》在国内(不含港、台)狂卷1.503亿元票房,超过进口大片《后天》、《特洛伊》的票房总和。这似乎说明《十面埋伏》无论从商业宣传还是影片本身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另有权威人士认为,《十面埋伏》的票房高涨大部分的原因是因为观众被之前媒体的四面炒作勾起了兴趣,电影本身的好坏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张艺谋的名气和观众们被一波狂胜一波的宣传轰炸吊起的胃口。从网上和媒体的反应看来,现在对《十面埋伏》总体上来说是贬大于褒的。《十面埋伏》一面继续享受着成功宣传炒作后的票房奇迹,同时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骂声震天”,不少观众由高期望陷入巨大失望之后,开始对张艺谋产生了“炒作信任危机”。在《十面埋伏》之后,张艺谋和张伟平的这种“轰炸是宣传”是否还能让观众乖乖买帐?

对这些,制片人张伟平一直坚持《十面埋伏》既然是个商业片,就应该运用商业化的宣传手段,在商场上怎么宣传都是天经地义。然而,他忽略了一点,电影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不但具有商业属性,更重要的是它的社会公益性尤其不能受到半点挑衅和质疑。

在现代产业经济学中,产业是指介于微观经济细胞(企业和家庭)与宏观经济单位(国民经济)之间,生产和经营同类产品的企业群。这一定义包含以下几层意思其二,文化产业是由企业群组成的,在现代经济学中,企业被界定为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因此,文化产业像其他一般产业部门一样具有经济属性,必然是以追求利润、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增值为目标的。这一特点,也使文化产业与以社会效益而不是经济效益为最高目标的公益性文化(如学术研究、学术性书刊、图书馆、博物馆等),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其一,文化产业是生产和经营文化产品的行业,因而与生产和经营物质产品的一般产业不同,具有特殊的精神或文化的属性。

柏拉图阐明,客观地、内在地不真实的东西也不可能在主观上对人类是好的和真实的。即使是文化产业的商业维护者们也很难公开与柏拉图的观点相左。虽然说文化产业的编造物并不是什么幸福生活的向导,也不是富有道德责任的新艺术,而是被商业鼓吹者们抬的高高在上的经济利益。它所大肆宣传的"一致同意"强化了这种盲目的、不透明的权威。正因为如此,它的社会角色,它的质量,关于它的真实性或非真实性,关于文化产业所表现的美学水准等核心问题没有被突出出来,或者说至少被排除在所谓的传播社会学之外了。即使它触击了无数人民的生活,某种东西的功能也不能保证它的特殊品质。美学与它残存的交流性的若干方面的混合,并不导致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艺术走向与所谓艺术家的势力相对的公正的位置,而是导致艺术以多种方式维护它的有害的社会后果。文化产业在大众的精神构造中的重要性,并非绝对不是由认为它自己注重实效的科学赋予的,这种赋予是对它的客观的合法性的反映,是对它的存在本质的反映。正相反,恰恰是由于这个原因,这种反映变得必不可少了。像它的无可质疑的角色所要求的那样严肃地对待文化产业,意味着批评性地严肃对待它,而不是在它的垄断性格面前当懦夫。社会公益性和美学艺术本身应该占据文化产业的主导,商业利益虽然是文化产业的车轮得以转动的驱动器,但它也仅仅应该起到一个驱动的作用而已。

在中国,现代文化产业的兴起,无疑同西方一样,也具有“消费社会”逐渐形成这一宏观的社会背景。在詹明信看来,文化消费乃是消费社会的孪生儿,是“消费社会本身的要素;没有任何其他社会像这个社会这样,为记号和影像和影响所充斥”。与消费社会相适应,在中国文化领域,我们可以看到的一个现象,就是人们不但通过消费来表达某种意义或信息,而且消费品作为符号所表达的内涵和意义本身,也构成消费的对象。在匮乏的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年代,消费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持温饱,精神文化的消费的空间无疑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随着小康社会的到来、教育的普及,至少在中国当代城市以及一些沿海地区,已经有中国相当一批人的消费已经超出了维持“生活水准”的标准并潜入了文化的精神的因素,不再仅仅是满足生存的生理性和物质性活动,它同时也是一种符号活动、交流活动和表现活动。符号消费因此成为相当一批人的一种基本的生活风格和生存体验。这正是当代中国消费性、娱乐性、休闲性、益智性大众文化产品需求急速增长的一个重要社会背景。在当代中国,各种不同层次的文化受众,呈现出了对不同种类的文化产品的需求。它既可能是对如街头雕塑、广场音乐会等人们无须支付价格就可满足的非商品性文化产品的需求,也可能是对人们必须支付一定价格才能满足的商品性的娱乐性文化产品的需求;既可能是对武打、言情等通俗文学和科普读物的需求,也可能是对生理感官上的颐养、休憩或享受的需求。满足这些需求无疑需要社会“大批量的生产指向消费、闲暇和服务,同时符号商品、影像、信息等的生产也得到技术的增长”因此,像西方一样,消费社会的来临及其所导致的大众对于娱乐性、消费性、益智性、消遣性文化产品的需求,在中国也催生出了一种以工业生产方式制造文化产品的行业,即文化产业。

文化消费的根源在于人们对美的需求,而对美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为社会,特别是成人提供教育和培训也是文化产业的一项内容。管理大师彼德·德鲁克在1994年就指出:“持续学习”将成为人们越来越重要的需求,这种需求必将支撑起一个日益庞大的产业。根据需求分类,文化产业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诸如唱片业、影视业、出版业、教育培训业、电子游戏等,由于多媒体及互联网的发展,各行业在载体和内容上的交融日益增强,从而不断产生出新的领域,如电子图书、MP3、在线点播等,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相互交融。由于各种行业大都是买方市场,在市场上的竞争异常激烈,如何获得消费者的好感便成为取胜的关键。

然而,文化产业的商业化是一只锋利的双刃剑,过分商业化将扼杀文化的高雅与魅力;没有商业成分,不进行产业运作,纯粹的文化将难以续存。

前两年冯小刚的《大腕》,应该说也是这样一部身份模糊的泛中国电影。这部影片由华谊兄弟太和影视投资有限公司、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和刚刚在全球成功发行华语电影《卧虎藏龙》的哥伦比亚电影公司联合出品。据报道,影片的投资规模为300万美元,哥伦比亚为主要投资方。虽然对于好莱坞来说,300万美元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小制作,但对于中国电影来说,它已经超过了国产电影一般投资规模接近10倍。正是这样一种跨国生产的经济模式,决定了《大腕》的文化定位:首先,它与目前大多数国产电影不同,没有任何直接或者间接的政府资金注入,因而它的基本功能是在保证政治底线的前提下、在中国国情许可的情况下,争取市场风险的最小化和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最大限度地占有市场、为投资方换回成本和获得利润;其次,它的操作方式是市场化的,从成本核算到制作方式、从演职员阵营到市场营销方式,都是按照市场规则来设计的,例如影片将市场划分为中国本土和其他亚太地区、欧美地区不同市场,还计划了电视、录像等市场,并将中国大陆本土票房指标确定为3000万以上,由中国合作方负责发行,同时则通过哥伦比亚的国际营销资源开发中国本土以外的市场,来获得其余三分之二以上的成本回收和利润创造;第三,为了适应这样的市场规则,影片将放行档期定位在贺岁片档期,邀请中国最近几年来票房记录最好的导演冯小刚、既具有本土影响力也曾经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影帝头衔的葛优及其长期组合的班子为主创,同时邀请来自好莱坞的名演员DonaldSutherland和来自香港的女明星关之琳为男女主要演员,对中国化的贺岁片进行国际包装,一方面既通过这种包装使电影有一种西化的符号意义诱惑中国观众消费,同时也使中国以外的观众能够容易地与这部具有国际包装的华语电影更好地认同。从这个意义上说,《大腕》是全球化的结晶,其投资方式、制作方式和发行方式都不是过去意义上的所谓中国电影、国产电影,它只能说是一部华语电影,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一部具有地域重点的世界电影,是好莱坞电影工业国际化战略的一个棋子。好莱坞跨国电影生产模式在中国的发展将来可能会让人们所谓的与狼共舞、所谓的对抗好莱坞、所谓的民族电影事业繁荣都面临一种困惑,狼就在羊的血液中了,狼的基因也许最终将改变羊的属性,此羊早就非彼羊了,民族电影、中国电影的概念将被一种跨国电影或者泛中国电影的概念所冲击,中国电影文化也将改变它原来的面貌。

正是由于这种跨国生产模式决定了《大腕》的商业电影定位和本土与国际的双重市场定位。所以,《大腕》在文化上必然遵循大众商业文化的逻辑:模仿后现代的城市喜剧风格,叙述线形的故事,以落难男人与娇贵小姐、东方小人物与西方大腕为传奇故事,追求情节的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在执行这些几乎已经世界化的娱乐产品生产程序的同时,这部电影为了完成所担负着的本土与国际的双重使命和双重献媚,一方面,它必须充分地调用一切资源来为中国本土观众提供娱乐服务,所以影片大量采用互文本的方式,将近年来中国最流行的语言、最火红的明星、最焦点的事件、最重要的大众文化、最触目惊心的社会现象甚至最流行的广告都通过喜剧的改造融合在影片中,本土现实构成了丰富的喜剧资源;另一方面,它又努力将中国人、中国时空、中国故事改造为一种奇观来满足国外、海外观众对于中国的好奇和对于中国弱势地位的确认和同情,于是影片中用喝着可口可乐的小皇帝作为开场和收尾,有了所谓中国的喜剧葬礼,有了所谓"气势如虹的东方圣地"太庙的空间背景,有了烧香拜佛和境界的传奇,有了好莱坞大腕与东方美女及中国小人物的情感纠葛。在好莱坞大腕用蹩脚的中文喊"收工"、尤优用同样蹩脚的英文喊"Finish"的错位中,分明就是对本土与海外市场的双重述求的象征。

一位学者在谈到全球文化时曾经提出五种文化的迁移方式,而在种族迁移、技术迁移、金融迁移、录制文化迁移、意识形态迁移这五种方式中,金融迁移可以说是发达国家影响发展中国家文化的关键。资金的投入,在改变文化产品的同时也改变着文化的意识形态。所以,《大腕》的跨国生产模式,不仅从好莱坞得到了资金来源、市场操作资源,而且,这些因素的注入在为电影增加了市场竞争和开发实力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对其进行了国际化包装,这一方面为正在试图国际化的中国观众的电影消费提供一种符号性的文化意义,同时也为正在对东方文化产生兴趣的中国本土以外的观众提供一种国际品味和国际形象。这样一种跨国生产模式,在中国本土电影市场上,应该说已经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目前,《大腕》在北京的票房已经突破1000万,全国市场也可以超过3000万,从而,一枝独秀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佼佼者。这种市场效果的获得,虽然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电影市场上严重缺乏能够带动电影消费的影片,但同时也说明了《大腕》的文化策略在经济上的成功。尽管由于喜剧文化对于本土资源的过分依赖决定了这部影片不可能在欧美国家获得广泛认可,但是它也很有可能在大中华地区或者东南亚泛华文化地区获得一定的市场效果。《大腕》为全球化时期的中国商业电影文化模式的建构提供了一个样本。

文化产业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的一场深刻的革命,一次全面的国家体系创新。它不仅将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过程和未来走向,制约着中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而且,也是更重要的,它正成为当代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种新的存在性依据,成为当下中国行为的一种文化生态,影响和推动着中国全面的制度创新、路径改革和价值重建。胡惠林教授(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认为,在这样一种宏大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的文化产业被赋予了新的责任:参与入世后的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所必须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整体进程,接受改革成果和成本的转移,协调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满足国家的战略需求,推进国家文化与文化产业创新系统建设。张晓明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指出,“入世”后的中国面对的是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对中国文化产业具有“不对称优势”。因此,入世后在我国文化产业领域发生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不对称竞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国际性产业发展格局的不对称:以夕阳产业换我朝阳产业;(2)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对称:以产业实力搏我资源潜力;(3)已承诺开放领域竞争的不对称性:以产业高端对我产业低端。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将由有限范围和有限领域内的开放,转变为WTO规则框架下的宽范围和多领域开放;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性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的按中国政府承诺的时间表开放;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转变为中国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双向的相互开放。张晓明认为,鉴于国际性文化产业发展出现了手段和内容的矛盾,在产业发展阶段上具有一种“后来居上”和“逆向整合”的趋势,中国在制订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时应以实现可持续的、跨越式的发展为基本指导方针,并遵循这样的原则:以文化艺术的原创带动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以文化产业带动信息产业,以产业政策引导企业整合,以制度创新应对制度竞争。

发展文化产业需建立与之互补的文化艺术保护方式

新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将文化艺术分为经营性(以盈利为目标)和非经营性(以非盈利的文化艺术建设为目标)两大部类,在建立市场性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同时,还必须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对位性互补的文化艺术的保护方式。二者相辅相成,形成当代文化发展的合理架构。金元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认为,我国当前的文化遗产保护必须首先理顺下面几个关系:(1)文化遗产“救亡图存”与复兴光大的关系;(2)大规模经济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3)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遗产当代利用的关系;(4)文化遗产保护宏观整体规划与分档次、分阶段、分地区的具体策略实施的关系。金元浦认为,结合国情,我国文化艺术的保护方式应采取政府保护、法律保护、市场保护与社会支持等多重因素综合运作的方式。(1)加快政府保护方式的改革。改革和完善政府保护方式是文化艺术保护制度改革的关键环节。这种保护首先是逐步建立文化艺术的宏观调控机制,主要运用政策的倾斜来实施文化保护,并协助立法机关建立和完善文化保护的法律、法令和法规。其次是逐步加大国家文化资金的实际投入与监督实施,保证文化艺术在国家投资预算中的实际增长。其三,政府保护方式还应包含对民族传统文化和濒危艺术的特殊支持、对高雅艺术的大力资助,以及重点文化设施的建设、扩充与维修。(2)尽快建立完善的法律保护方式。当代艺术保护中依靠法律形式进行保护成为各国注意的焦点,法律方式保证了当代艺术保护的法律地位与运作程序,也保证了艺术保护的公众意识与社会责任。其根本意义是通过减免税收鼓励企业和个人捐资,以达到文化艺术总投入的实际增长。(3)迅速建立市场保护体制。文化艺术的市场保护包含两大方面;其一,为努力发展上规模上档次的一批大型文化产业,依靠市场方式,通过文化产业自身的扩大与积累来改变我国过去文化保护中单一的输血模式,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其二,对于那些不能以产业形式发展的文化艺术则必须通过市场寻求企业资助的道路。从企业赞助保护方式来说,要想使其发展起来,必须保证企业投资能获得相应的回报。(4)争取广泛的社会支持与全民保护。当代艺术保护中的社会支持和全民保护具有最广泛最强大的力量。当代社会通过多种途径特别是现代传媒营造保护文化艺术的社会氛围与社会舆论,培育了一代代懂得艺术的文化大众,这是保护艺术的最深厚的社会基础与心理根源。

发展文化产业亟需改革文化体制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抓紧制定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对国有文化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国有文化部门)进行战略性的改组。因为国有文化部门占有了我国文化资源,包括文化人力资源的绝大部分,是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主导力量。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搞好国有文化部门的改组、改制和改造,实现国有文化存量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文化产品生产机制的转变,是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步伐的关键所在。齐勇锋研究员(国务院体改办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指出,国有文化部门在进行战略性改组过程中应坚持“6个有利于”原则:(1)有利于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保障国家的文化和信息安全;(2)有利于国有文化部门建立新型的投融资体制和国有资本的管理、监督与运营体制,使国有资本在保值增值的同时,布局更加合理,结构进一步优化;(3)有利于国有和国有控股的企、事业文化单位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科学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4)有利于促进国有和国有控股的企、事业文化单位转换经营机制,调动经营者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其生机与活力;(5)有利于在国有文化部门改革中,调动各方利益主体的积极性,确保出资人、债权人的权益不受侵害;(6)有利于国有文化部门改组、改制的平稳过渡和社会稳定。

具体到传媒体制,孟建教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系)通过对美国文化体制的介绍给人以很大启发。他说,1996年2月8日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1996年电信法》,彻底打通电信业、传媒业、娱乐业等行业壁垒,大大放宽了媒体经营范围,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媒体业和其他行业之间石破天惊的变革:并购、联合、重组。经过近5年的实践,这种变革的巨大成功已让全世界为之瞩目,在机构重组、产业关联、资金融合、技术平台等方面形成了新兴的实力巨大的娱乐传讯业,并很快跃居美国出口榜首。美国的一系列政策大有可借鉴之处,如我国至今还将电视业与电信业割裂开来的做法,就根本无法实现战略上的大整合。尹鸿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也指出,中国传媒业的改革,不是建立形式上的集团,而是建立现代的企业制度,因此,中国传媒改革的根本不是改革规模,而是改革体制,拆除纵向与横向的行政垄断的篱笆,分离政府管理职能和企业自主经营权力,将传媒的行政管理体系转化为与市场体系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逐步建立公平规范、竞争有序、优胜劣汰,充满活力的市场运作机制。

发展文化产业需实现理论创新

现今人们已经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文化不仅仅是饭后茶余的调料、愉悦人生的奢侈品,它更是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缪其浩研究员(上海图书馆)认为,文化要成为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主角,必须实现“3个破壁”:(1)文化精神破壁。文化创意是生产力的源泉,是发展的原动力。源于人的创造力的创新才是附加值最高的。因此在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中,文化产业和其它行业中的创意部分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2)文化产业破壁。文化产业不仅自身要做大做强,还要与其他产业形成共栖、融合和衍生的良性互动关系。但是由于我国行政管理上条块的分隔,以及某些政策的限制,这种良性互动的实际发展还远远落后于人们的预期,正在成为一个严重阻碍文化产业成长的瓶颈。(3)文化队伍破壁。目前承担21世纪文化产业发展重任的文化队伍出现严重的知识偏门和缺失。必须以更宽容的姿态重新定义文化人,在更宽广的视野里召集文化人,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拥有一支适应新世纪使命的文化队伍。就文化产业的人力资源开发,陈少锋教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有自己的见解。他指出,管理知识的匮乏以及与管理相关的商业意识、商业伦理、职业化管理、人力资源配置等等,是思考文化产业人力资源所面对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的突出问题是,专业艺术类、行政类出身而非管理类出身的人员所占比重过大,整体人群文化知识层次较低,专业化力量有余、经营管理能力不足等等。陈少锋认为,对其他产业的经理人实施有关文化产业的培训,或者对现有文化产业领域从业人员进行商业管理的教育,是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开发中一项重大的工程。李康化博士(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则从发展文化产业的全局出发提出了“5个创新”:(1)理论制度创新。突破在文化产业制度改革上的路径依赖和政策瓶颈,以放松管制和透明化的政策供给启动新一轮文化产业发展,以制度创新启动新一轮文化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防止和克服由于文化产业结构性矛盾和体制而可能导致的政策性衰退。(2)要素市场创新。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政策,放宽民营文化企业和民间金融资本市场准入的尺度,消除在这一领域内的歧视性政策,使民营民间文化产业和资本享有充分的国民待遇。(3)产业链条创新。进一步完善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整体配套,特别是加强文化产业的“上游”基础和“下游”通道。(4)产业结构创新。形成新的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联动发展机制。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已经构成现代社会互为依存、以高技术和高文化为共同特征的支柱产业群,信息产业的发展极大改变了文化产业的技术基础,带动了其产业结构的提升,但其下一阶段的发展必定是以文化产业为前提和发展动力。(5)社会结构创新。构建各类社会中介机构,建立健全文化行业制度,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协同发展的新体制。

文化产业应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可持续发展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必由之路。沈殿忠研究员(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指出,任何一种文化产业的发展都有两条线索,即横向线索与纵向线索。横向线索反映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纵向线索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阶段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中国文化产业的横向发展线索与纵向发展线索都有两种不同的状态:一种是公平的状态;一种是不公平的状态。讲文化资源开发或文化产业发展的公平,主要讲规则的公平。中国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完整含义,不单纯是实现横向公平或纵向公平,而是要实现两种公平的统一。实现横向公平与纵向公平的统一,关键在于把握一种分寸。这个分寸不仅是一个质的规定,同时也有量的规定。在这个规定的范围内,可以把对不同地区和不同时代人们利益的损害降到可以接受的降低程度,或把利益的满足提升到可以实现的最高的程度。

如果说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的是一种生态伦理,那么文化发展战略强调的就是一种全球社会伦理。可持续发展注重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文化发展战略则更注重人与人之间、身与心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毛少莹(深圳特区文化研究中心)认为,文化发展战略应有以下基本特征:(1)重视公平超过重视效率,控制贫富分化,寻求均衡发展。(2)全面注重不同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精神性的可再生能源替代物质性的不可再生能源;以“文化资本”替代“经济资本”;以精神消费填补物质消费无法满足的精神需求。(3)以慢节奏的“休闲娱乐型(精神消费型)社会”替代快节奏“工作消费型(物质浪费型)社会”。(4)确立更合理的发展指标,将社会文化发展纳入社会水平的衡量之中;将人类对幸福、快乐的追求——而非仅是对物质财富的病态拥有——恢复到自然健康的人性基础上;致力于保护精神健康,以价值理性管理人类社会,走人与自然、身与心的和谐发展之路。

文化产业应走高新技术之路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确定了知识资本、技术资本、人力资本及相关的文化、技术等因素在经济运行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这使得愈来愈从尖端部门走向日常生活的高新技术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驱动力。黄健教授(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认为,引导高新技术进入文化产业,在提升文化产业的品质、产品的品质方面,在市场融资方面,都将产生重大的效应,获得较好的效果。同时,人们也将看到文化产业的运作理念与其它产业运作理念的不同。因为随着科技与文化大发展时代的来临,人们对产品的技术要求、文化要求、审美要求也将愈来愈高标准。文化产业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新兴产业,作为以满足人类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主要目标而生产、服务的新兴产业,其运作理念不能只是停留在一般的生产、服务上,而是必须要实现产业的管理重心由常规的生产管理向技术创新和信息化的知识管理方向转变,整个产业的经营目标必须实现由以往的追求成本的最小化向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方向转变,以保持整个产业发展的创新性与发展活力。柳士发(文化部文化市场司)指出,以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为代表的当代信息革命,给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文化形态——数字文化和网络文化。这些新兴文化的特点在于,利用网络特性拓展传播内容,不满意于简单复制传统媒体,而是走上了自主发展的新路。文化产业一旦与信息数字化、现代通讯技术等高科技结合起来,势必如虎添翼。对于我国来说,虽然在文化上网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不过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巨大的数字文化鸿沟。据统计,在整个互联网的信息输入和输出流量中,我国所占比例不到1%。因此,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的同时,我们要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中国数字文化工程既要着力于公共文化建设,又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逐步建立起照顾职能管理、社会公益服务和文化市场运营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国家文化信息服务体系。

传媒产业需实施“走出去”战略

文化产业发展不仅要有内需的拉动,而且也要有外需的拉动。然而,中国存在着巨大的文化贸易逆差。根据国家版权局2001年的不完全统计,我国版权贸易的输入输出比为10:1,在文化电子产品贸易中,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我国至今尚未拥有自己的核心标准和主打产品。而在一些西方主要国家中,以版权贸易为核心的国际文化贸易,已经成为支柱产业。实现文化产业发展从引进来向走出去的战略转变,不仅是推进我国文化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的迫切要求,而且也是克服贸易逆差的迫切需要。作为文化产业的排头兵,传媒产业如何利用本土资源,保持中国传媒的国内主体地位和提高国际影响力?尹鸿认为,对于目前的中国传媒介来说,走向国际市场至少具有4个有利条件:(1)从经济上看,媒介的低成本使中国传媒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的价格优势;(2)从文化上看,全球化环境下的东方文化提供了一种参照性的“还乡”意义而逐渐被西方人关注,中国传媒因而具有一定的文化优势;(3)从地域和文化的传统上看,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澳门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华语地区,日本、韩国等亚洲其他大中华文化地区,以及世界各国的华人群落等构成了一个具有共同性的接受中国传媒的文化交流空间,中国传媒具有市场潜力的优势;(4)从西方传媒来看,近年来由于片面地走上数字虚拟化、大制作、单纯追求商业价值最大化的道路,传媒的人文地位和社会公益品质都明显下降,为其他国家传媒文化的乘虚而入带来了契机。面对这些显在的和潜在的优势,中国传媒目前需要作5方面的努力,来开拓中国传媒的国际空间:(1)组建经过所有制改造的具有国际营销实力的国际性的传媒制作发行机构,形成规模适当的符合现代企业发展规律的专业化、流水线化的国际性传媒企业;(2)积极从国外和国内一流大学以及其他企业吸收一批能够从事跨国经营的具有专业素质的传媒经营管理人才;(3)从资金和政策上支持生产一批按照国际市场需要制作的媒介产品,创造“中国制造”的媒介品牌;(4)要求国产的传媒产品在制作技术和艺术标准上而不是制作规模上与国际传媒产品接轨;(5)积极推进传媒的横向整合,开发多种媒体的媒介产品,实现整合营销。

中国广告业增量空间巨大

与会代表不仅从宏观上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把脉,而且对具体行业的发展前景做了预测。黄升民教授(北京广播学院广告学系)指出,在新的世纪,中国广告业有着不同寻常的表现:两极分化、业务分流、竞争激化、资本参与、创意衰退、政策多歧、媒介滑坡。据国家工商总局的统计数字,2001年全国广告经营额为794亿元,增长率为11.4%。值得注意的是,4大媒体之中,报纸、电视和杂志的广告增长率都低于平均水平。但对于中国广告业的前景,专家们还是充满信心。喻国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指出,从1981年1.81亿元的经营额起步,到2001年达到了794.9亿元,年均增速40.2%,经历了21年增长的内地广告市场,它的“饱和”时代还远未到来,它的经营额还有3倍左右的增量空间。他预测,今后8年,中国内地广告业的发展速度至少不低于12%,到2003年,市场经营额有望突破1000亿大关,到2007-2008年,可能超过2000亿,到2010年估计达到2609亿元,3倍于2001年的水平。在未来的巨大增量空间里,报刊广告的增势将超过目前处在强势的电视广告。尽管在1983-2001年,电视广告经营额的增速在同行中最为迅猛,年平均增长率达到51.7%,但近年来,电视广告经营额的增速明显放慢,1997-2001年的年平均增长率降至14.8%,低于报纸广告的15.6%、杂志广告的17.2%和广播广告的16.6%。专家们预测,报刊广告的年平均增长率在2010年前将保持在13-14%左右。到2010年,报刊广告经营额总量将从2001年的182.6亿元达到587亿元,其中报纸广告经营额约547亿元,杂志广告经营额约40亿元。喻国明还指出中国报刊广告业未来发展的机会点:(1)从时间上看,9月、12月、4月和8月是报刊广告投放最多的月份;(2)从地区上看,中南、华东以及华北地区是报刊广告投放量最为密集的地区;(3)从城市看,北京是报刊广告投放最多的城市,占整个报刊广告投放总量的1/4,广州、上海、深圳也是报刊广告投放量最为集中的城市,上述4个城市的报刊广告经营额占全国报刊广告经营额的“半壁江山”(51%)。从增长率上看,深圳、大连、南京、广州、青岛以及哈尔滨是报刊广告增量幅度最大的“明日之星”城市;(4)从行业上看,房地产、医药、计算机广告是报刊广告的三大支柱型行业,这3大行业广告的投放量占报刊广告总额的36.7%。从未来发展的潜质上看,金融保险、机动车、房地产则具有最大的增量空间。

发展文化产业促进西部大开发

西部大开发实际上是在西部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厚的民族文化积淀基础上的再度开发。如何有效地保护、传承和利用西部丰富的文化资源,培育、开发并形成遍布西部城乡的文化产业,是当前西部大开发中值得格外注意的一个重要课题。谢名家研究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指出,制定文化产业相关政策时,应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加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战略性调整,突出有特色的文化产业系统中支柱产业门类,根据科学性、先进性、预见性和发展性原则,合理规划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精神生产力布局。王亚南研究员(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指出,西部拥有文化多样性的资源优势,这是从历史上继承下来的世间罕见的宝贵遗产,也是西部社会发展必须首先加以利用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西部发展的关键在于广大乡村的发展,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发展,但西部乡村的发展已不大可能再走沿海农村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这一是囿于产业基础、交通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二是基于西部环境保护和全国生态效益的需要。西部广大乡村应凭借自身所拥有的优势资源,发展以特色旅游业为起步平台的文化产业,以特色文化产业和新型人文经济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增强自身内力驱动的可持续发展的后劲。西部乡村发展完全可超越传统工业化的发展道路,通过开发高文化含量的产品和产业积累实力,并促进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和产业发展,探索开发特色文化产业的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发展新路,开创出一条以文化资源的资本化开发和信息化利用来带动新型产业生长的人文经济发展之路。

文化产业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劳动力的技术结构相对简单,许多人未经训练即可直接参入到工作中。工业革命以来,工种日益繁多,技术也日趋复杂,但只要经过长期的培训锻炼,大部分职工都能使自己的技术达到熟练的程度。而在新兴的文化产业中,工作人员的创新能力逐渐成为主宰行业命运的关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地理区位优势明显,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但要发展具有良好品牌的文化产业,离不开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在传媒产业中,随着电子网络的出现及迅猛发展,科技在该行业发展中的意义日益凸显,对于创新人才的需求也日显急切。以江西省出版集团为龙头企业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传媒产业,以图书、报纸、期刊、音像电子、网络出版、印刷、发行以及影视制作等为主业经营内容,近年来不断壮大,是该地区文化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继续以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传媒产业无疑要落后于时代,更不用说形成自己的品牌。图书、报纸、期刊、音像的版面设计需要不断创新,随着出版量的大幅增加,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机器和技艺也需要不断更新,而网络出版中的页面设计更需要有创意的人才。总之,在文化产业的各项门类中,创新意识都是产业发展的灵魂,高质量的创新人才更是产业品牌得以建构的重要保证。

二、文化产业品牌的构建需要获取创新人才

文化产业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借助本区域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及各种企业培训机构,培育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专业人才。相对而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高等教育并不是很发达,尤其是与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地区相比,本区域的高等院校数量较少,具有雄厚的科研和教学力量的学校更为少见,如何借助有限的教学力量来培育具有创新意识的专业人才,更是我们必须深思的难题。文化产业人才的引进,主要是以工作平台和生活待遇为筹码,吸纳本区域以外的优秀人才为我所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地理位置的优势和劣势同样明显。在自然环境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长江及其重要支流赣江的相关水系滋润了这块肥沃的土地,这里山川青翠,物种丰富,一直是适宜于人类居住的绝佳之地。庐山、鄱阳湖的自然风光使其闻名国际,更兼其距江浙、福建、广东等发达地区距离较近,海陆空交通均十分便利,对于其他区域的人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是,相比于许多地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经济还不是很发达,工作人员的经济收入并不是非常理想,如果针对本身的条件吸引外来的创新人才,就成为我们必须探究的重要问题。结合本地区的自然优势,营造清新自然的生活环境,形成轻松而具有发展潜力的平台,应是招纳外来优秀人才的重要举措。

三、文化产业品牌的构建需要用好人才

千百年来,举贤授能本是历代管理者的通识,但历代都出现过大量的妒贤嫉能的事例,这是因为并非所有的管理者都具有宽广的胸怀,肯于任用人才。江海不择细流,是以能成百谷王,如果嫉恨他人才智,自然难以信用贤能。正因为此,信用人才的首要条件是管理者必须提高自身修养,养成虚怀若谷的高尚情怀。信用人才的另一个关键在于了解人才。人才的广泛流动导致不少伪人才的出现,不少江湖骗士混迹人才市场,如何在众多的人群中发现人才就成了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为了更好地辨认人才,就必须在招聘环节加大考试力度,既考察竞聘者的知识广度,也考察他们的思维深度,选优汰劣,从中发现真正为我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信用人才不等于放纵人才。做好人才管理,必须制定良好的管理制度,尤其是考核制度,以此奖勤罚懒,激励优秀人才不断开拓自身的发展潜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文化产业品牌的构建需要优秀人才,尤其需要具有创新意识的优秀人才。与发达地区相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文化产业还相对落后,基于创新意识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特殊意义,本地区的文化企业要做强做大,就必须努力开拓具有新意的文化产品。正因为此,在制定奖惩制度时,尤其要重视对创新意识的奖励,同时要大胆舍弃落后的技术产品和陈旧的管理思维,对于创新意识不足的各项工作在评估时予以更多的否定,以此激励各种人才的创新意识,从而不断开发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型产品,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文化产业打造良好的产业品牌。

文化产业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分享到: 本站编辑:admin 日期: 2010-04-25 12:43 点击:次

本文从丽江旅游业发展目前状况出发,分析了丽江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新问题和不足,提出了促进丽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一、引言

丽江拥有许多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如古老的东巴文字、丽江古城、纳西古乐、茶马古道、白沙壁画等。伴随着旅游业的兴旺,丽江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新问题,非凡是丽江地区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流失严重。民族文化作为丽江人文旅游资源的代表,关系着丽江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对传统民族文化加以保护和传承。因此,要协调好发展和民族文化保护的关系,实现丽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丽江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新问题和不足

(一)民族传统文化大量流失

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民族传统文化大量流失,饮食文化、土特名优、手工艺、民风民俗等在商品经济的充斥下正在消失。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外来人口的流动、转换、冲击,给当地的本土文化带来很大的冲击,现在的纳西小孩子都不学母语,而开始学四川话和昆明话,他们认为纳西语是对智利的一种障碍。即使在家里,也有好几个层次,往往是祖父母说纳西语,孙辈就不会说。伴随而至的色情、暴力等外来文化糟粕对丽江社会文化非凡是对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其冲击力不可低估。

(二)管理跟不上,落实不彻底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够全面、管理跟不上等,会给丽江旅游带来压力。在旅游发展中重开发,轻保护,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的新问题值得人们关注。对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开发,旅游景区的粗放式经营;旅游者的大量进入,超过丽江接待地的接待能力,超负荷运营,给旅游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破坏,生态环境、人文景观的破坏等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绿化不够、垃圾新问题、河流污染已成为普遍的现象。丽江作为云南重要的旅游中心,和旅游城市本身应具有美丽环境的要求极不吻合。

三、丽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策略分析

(一)政府主导

1.制定旅游发展和保护的总体战略规划

无论是从保护传统文化还是从提升旅游产业档次的角度着眼,都应带十分重视发展总体规划的功能。丽江旅游发展在开发和建设时建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精品资源和名牌,突出自身的优势和特征,确保丽江旅游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和在旅游市场上竞争力,实现旅游经营从粗放型到集约型转变,从数量规模扩张型到质量效益型的转变,防止盲目竞争,遵循各种经济关系,相互功能的规律性,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要营造和保护民族文化的生存环境,提高丽江居民的民族文化保护意识

通过政府的政策办法加强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工作,非凡是要注重抢救濒临灭绝的民族民间文化形式,激发丽江人民的在民族文化保护上的忧患意识 ,宣传可持续的发展观,从思想上提高丽江居民的民族保护意识。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完善旅游环境,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国内外游客的需求。

3.从实际出发,制定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条例、法令等

把环境和发展新问题落实到政策、法令和政府决策之中,以使旅游可持续发展建设走上法制化轨道,加强民族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有了政策和法令的强制命令,才能从根基上保证在旅游开发中保护民族文化,打击各种不文明的破坏行为。制定和完善丽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任务、政策、办法等。加强旅游法制建设和法律政策探究,努力运用旅游规划、法规和法律政策来调控和管理各种旅游经济活动,使整个旅游业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4.成立专门探究组织等,培养专门的管理人才,政府财政提供资金保障

纳西文化大多被年纪很高的老东巴把握,随着老东巴们年龄增长和去世,导致文化的传承受到阻碍。在政府的财政支持下成立探究纳西文化等的单位和组织,培养专门的探究和传承纳西文化的人才。纳西文化的探究和传承这样关系民族发展的庞大工程必须要有国家的财政保证。

5.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媒体宣传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使他们为丽江民族文化的保护服务,文化产业我们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可以借鉴国外这方面的先进经验,优化文化产业市场,引导文化产业向正面的方向发展,对文化产业市场进行监督和控制。要通过各种公共活动向公众进行宣传,提高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熟悉。

6.摆正政府在旅游发展中的位置

政府应该发挥其行政力量保证丽江旅游开发的顺利进行和可持续发展。政府不仅需要在旅游失氛围的营造、旅游地形象的塑造、旅游营销等方面发挥积极功能,还应该致力于提愉管理水平、增强管理效率,保证旅游业的正常、良性运行。政府的职能决不仅仅是发展经济,在社会发展、文化变迁等方面也必须承担应有的职责。

(二)民间参和

1.以家庭为单位向年轻人传授民族传统文化知识

进一步做好传统民族文化资料的整理工作, 继续收集、整理、制作各种民族文化仪式的音像资料,通过传授的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积极对内对外宣传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且进行传授工作,培养人们的忧患意识,促使纳西文化的永续传承,为把丽江建成世界级的精品旅游胜地培养其保护意识。

2.积极参加民族传统节庆、祭奠活动

传统节日以习俗的力量让民众自动在同一个时间经历相同的活动,在相同的仪式中体验相同的价值,一个共同的社会就这么让人们兴奋地延续下来。这就是传统节日最经济、最有效的生活文化再生产功能。清明、端午、中秋、重阳作为假日,一方面更能够实现刺激消费的目的,另一方面还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若干重要的价值有更好的机会在生活中自然地传习。

3.保护中创新,适应时展要求

尽可能地把高新技术成果运用到旅游业发展上,保护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使旅游可持续发展建产立在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物质基础之上。发展民族文 化产业,开发东巴文化产品。运用影视人类学的原理,抢救、整理、复原、摄制几个重要的东巴仪式。强调文物保护,珍惜旅游资源,丽江古城的历史文化风貌是发展都市旅游最重要和最珍贵的旅游资源。

4.发挥非正式组织的优势,政府和民间互相监督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团体、旅游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的功能,明确各自应承担的义务,发动全社会各阶层广泛参和到旅游可持续发展中来,监督政府工作,为政府工作提出可行性意见和建议。鼓励社会团体、个人通过捐赠等方式依法设立旅游资源保护基金,专门用于旅游资源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海外社会团体、个人通过捐赠等方式在我国设立旅游资源保护基金。

四、结论

旅游是人们为了不断完善和充实自身而产生的一种高层次的追求,文化是旅游的基础和主要内容,丽江发展旅游业应该加强利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优秀民族资源,协调民族保护和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贯彻可持续的旅游发展观。

参考文献

[1刘瑾,纳西文化空心化旅游商业化如何保护传统[M,昆明摘要:云南出版社,2003

文化产业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广告环境 广告产业链 新媒体 构建。

1 新媒体及广告产业的相关理论依据。

1 . 1 新媒体及新媒体环境。

新媒体主要是指利用数字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电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

①新媒体环境是相对于传统的大众传播环境而言的,是指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形成的传播生态。

1 . 2 广告产业及广告产业链的界定。

广告产业,是指通过广告策划、设计、制作、、调查、效果评估等方式获取利润的产业门类。广告产业链是指以现代传媒技术为基础、满足不同受众需要而建立的跨领域相互衔接的共同获取利润的产业链条。

1 . 3 新媒体环境下广告产业的现状分析。

从国内情况看,新媒体的投放费用在逐年上升,在2008年已经超过了报纸和户外广告,位居第二。广告主投放电视广告的费用从35.4%下降到28.7%,跌幅6.7%,而新媒体的广告投放费用上升了6.8%。从以上情况看,广告产业的确已经走到了新旧交替的十字路口,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重塑已迫在眉睫。

2 新媒体环境下广告产业所遭遇的瓶颈。

2 . 1 传统广告模式的衰退。

在中国,广告公司在与媒体和企业三方的博弈中处于弱势,广告公司的价值未曾得到认可,一直处在低效益和泛专业化的恶性循环状态。广告公司的服务功能具有可替代性,被排挤到产业链之外,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

2 . 2 广告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弱化。

传统的广告营销无法实现投入和产出的直接量化和透明化,而且高额的广告投放费用让越来越多的广告主望而却步。而新媒体互动式、体验式、植入式的营销手段,能够很好地调节传递信息和抵制信息的矛盾,更精确有效地向目标消费群体传递广告信息。

2 . 3 广告产业链的脱节。

我国广告公司却是处在多而小的散乱状态,也缺乏拥有高水平的市场调研机构、咨询机构、数据提供商和针对媒体的内容提供商,另外行业机构如广告协会、消费者协会等,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产业链脱节现象严重。

2 . 4 广告监管体制的不足。

我国广告产业监管体制弊端多多,如缺乏可执行的法律细则,管理论文" target="_blank">行政管理执行力不足,社会监管收效甚微,行业自律不完善等等。带着这种先天的缺陷步入新媒体时代,广告的监管问题无疑会更加严峻。

3 新媒体环境下广告产业链的构建思考。

3 . 1 广告产业链的整合。

广告公司必须成为整合营销传播的主导,向上游和下游进行产业链的扩张,重塑广告产业链。广告产业必须致力于实现传统业务领域和整合营销传播领域的专业化,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建立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并且在专业化的基础上走产业集群的规模化之路。

3 . 2 广告产业的创新。

广告公司要树立自己的核心经营理念,注重自身品牌的塑造,获取属于自身的细分市场;广告传播方式应该从传者主导的、大众化传播向分众化传播、互动性传播转变;传统的广告公司可以依托资金实力和长期积累的客户资源积极拓展新媒体市场,同时要加快技术创新和资源开发,建立包括客户信息、受众习惯和广告效果评估的新媒体数据库;广告公司要构建完善的人才体系和完善的人才培养与激励体制,提升人力资本的创新能力;在广告监管方面要出台一部明确新媒体广告运行规范的法律制度,建立一个专门正规的网络监管机构,承担广告的监测。

3 . 3 未来广告产业链的发展趋势。

3.3.1 回归广告本体 ,改变旧有传播模式。

中国的媒介格局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新的广告传播模式中占据重要位置的是细分化、便捷化、体验式和家常式的沟通。中国的广告产业面对这种变化要构建良好的产业结构,必须保证媒体、企业和广告公司三者的良性互动,摸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之路。

3.3.2 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逐渐转型。

广告行业旧的经营模式所参照的标尺是媒介的收视率、覆盖率,追求的目标是记住品牌并促进销售,现在广告主关注的焦点则是投资回报率(return on investment)。广告公司未来盈利所立足的就是给客户提供更大的投资回报率,协助客户创造成功的市场前景。

3.3.3 反思现在的传播者即企业。

随着传播媒介的高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文化生产已日益成为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告业作为以创意为核心价值的产业,必须找准其在文化产业中的定位,以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助力,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发动机和推进器,成为文化产业的支柱产业,进而提升广告产业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力。

3.3.4 以大众媒体为主依托新的技术平 台。

目前企业的网站已经被推到企业营销的第一线。在新的媒体环境中,企业应该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为传播的主体,应主动利用网络提供的可能性,展现自己,让消费者更加了解自己。

3.3.5 捕捉新一代的消费者。

现在广告产业链所要关注的正是被称为“新新人类”的群体:15~25岁年龄段的新一代消费者,他们将是主宰未来广告市场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消费方式和生活形态将是广告产业链的延伸所要捕捉的市场机会与决策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陆 小 华 .整 合 传 媒 [m].中 信 出 版 社 ,2002.

[2] 芮明杰 ,刘明宇 ,任江波 .论产业链整合[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3] 张金海 .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 [r].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4] 王庆顺。 聚焦户外 打造新媒体广告产业链——电信运营商转型思路新探[j].电信科学,2009(3)。

[5] 匡文波。2006新媒体发展回顾[j].中国记者,2007(1)。

[6] 匡文波“ .新媒体”概念辨析 [j].国际新闻 界 ,2008.

文化产业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 蒋劲夫:二次元,但是不宅 二次元如何“脱宅” 宅系科技二次元游戏的虚拟体验 “网络部落词典”专栏:高寒凝二次元・宅文化 真・二次元,不违合是关键 蒋劲夫不起萌猛大赢家 燃魂是因为二次元?不,其实是燃在“文化自信” 蒋劲夫:不希望人生像棋子一样被摆弄 蒋劲夫我其实不希望自己是小鲜肉 二次元动画美食 二次元产品观 二次元美少女 二次元村上隆 进击的二次元 来自二次元的恐惧症 IE:化身二次元萌妹子 “二次元”观众大势来临? 来自二次元的喵 “二次元”“羁绊”与“有爱” 二次元ACG手游大行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管理 > 蒋劲夫:二次元,但是不宅 蒋劲夫:二次元,但是不宅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蒋劲夫,演员,1991年出生于湖南,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代表作有《轩辕剑之天之痕》《秦时明月》等。

01 当你或者身边其他艺人朋友处在没有话题性的情况下,你的焦虑感怎么排除?通常是怎么对付过去的?

不会强求话题性,虽然偶尔经纪人也会提醒我发一下微博,但是我应该不存在很大的焦虑感,可能自己也没有太在意这件事。他们还嫌我太不会搞气氛,推一些好玩的事情,也不太会发自拍,目前的自拍图还是找的我以前的照 片。

02 看起来你的职业道路顺遂,当然也有波折,你怎么看待自己的商业价值?觉得这几年做的最正确的一个决定是?

商业价值肯定不是由自己来评判的,我现在处于攒作品的阶段,演员的生命是作品决定的,其他的只能顺其自然。我最正确的决定是选择了这个职业,当一名演员,高中的时候一直想当运动员,因为受伤了才改变方向,很难地考上了艺术学校。这几年文化产业这么蓬勃,也算是赶上了好时候吧。

03 什么是你早年深信不疑如今深表怀疑的东西?

我过去是学体育的,体育这行里有一句话是“没有捷径可走,任何事情都是必须付出多少才有多少收获”。这是我一直深信不疑的,其实现在我觉得这句话也是对的。但是进入社会之后,我觉得还有一句话也有道理,有的时候选择对了不努力都会前进,选择错了再努力也有可能白费力气。我现在觉得选择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能,尤其是对自己要有正确的判断,只有走对了开头,才会越来越好。

04 你的同龄人,中学时代的朋友现在多数为职场菜鸟,你们的差距似乎已经拉开,如果没有入这行,你最有可能从事的职业是什 么?

其实我的同学们都混得特别不错,有些同学去了国外留学,有的工作了,都特别特别好。我如果没做这行应该还是会从事体育行业吧,我还是喜欢做自己热爱和擅长的事。

05 作为一个被定义为“小鲜肉”的演员,你会在网上看大家对你的一些评价吗?包括弹幕、微博等等。

弹幕我看一些,发现大部分都是男男的话题,怎么那么奇怪呢?我是觉得自己真的跟不上他们的步伐了,其实90后还分很多类,什么93后,96后的都不太一样,B站也是我到了大学毕业之后才知道有这么个地方可以看动画片。

06 你平时理财吗?炒股吗?钱这方面是交给父母的类型还是自己有研究?

我的钱都是交给父母管理,他们会去做一些理财吧,我这边放一些生活费就好。实在没有什么经济头脑,数学也不太好,这样也省心,挺好的。

07 来自他人的建议里,你觉得最有用的一条是什么?

很多人让我多去练练台词,对我演戏很重要。

08 如果不用工作,你最愿意把时间花在什么上面?

想去旅游或学语言,其实我挺想出国留学的,不过我现在是不是过了出国留学的人生阶段了?

09 你是很喜欢看漫画吗?最喜欢的漫画人物是?

《火影忍者》!从一开始就追更,还有《死亡笔记》。最喜欢漩涡鸣人,不顺的时候尤其会想到他的顽强。

10 你的自我评价会是二次元的宅男吗?

文化产业管理论文范文第7篇

由海风杂志社与海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举办的“海风年度文化致敬人物”活动,经评选后,推出“2013年海风年度文化致敬人物”,他们分别是:韩少功、杨思涛、张松林、朱鼎健、郑文秀、黄巧灵、张涛、杨晓民、王锐、王艳梅。

特别向这些引导文化发展和挖掘、继承、传播海南文化的杰出人士致敬。

韩少功只写被问题追逼的文学

【致敬理由】

这个一向“言之有物”、要写就写“被问题追逼的文学”的作家,是一个自觉的创作者和清醒的思考者。他是中国新时期文学代表作家之一,作品曾多次获得中外文学奖。

1985年作为倡导“寻根文学”的主将,韩少功发表《文学的根》,提出“寻根”的口号,表现了向民族历史文化深层汲取力量的趋向,饱含深隧的哲学意蕴,在文坛产生极大影响; 1988年,韩少功带着他的书稿和满腔热情来到海南特区,在海南这个小岛的天地里,韩少功干了一番大事业。

1988年11月,他创办了一份杂志,取名为《海南纪实》,面向全国公开发行。《海南纪实》定位为纪实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新闻刊物,每篇文章都有深度、力度,它以海南为立足点,刊发当时全国的热点、焦点话题,开创“纪实文学”先河。刊物图文并茂,一出版就行销全国,发行突破百万份。一年的时间不到,《海南纪实》在中国的杂志史上却写下辉煌的一笔。

1989年底,韩少功回到了平静的书桌旁,重操旧业。这期间,他发表了一系列引起文坛轰动的作品,《南方的自由》、《海念》、《为什么还要写作》等内心独白。1996年长篇小说《马桥词典》出版,以词典的形式搜集了中国南方一个小村寨里流行的方言。这本词典运用民间方言颠覆了人们的日常语言,从而揭示出一个在日常生活中不被人们意识到的民间世界。

1996年韩少功接手《天涯》杂志并将其改版。他就此提出了“立心立人立国”的办刊宗旨,要求从文体上突破“纯文学”的框架,改走“大文学、大文化”路线,把《天涯》办成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杂”志。直到今天,读书界仍流传着“北有《读书》,南有《天涯》”的口碑。正因为有了《天涯》这个思想阵地,海南的文学群体才慢慢被外界所知,海南作家群的整体文学地位和自信力得到提升,海南迅速改变了文学小省的边缘地位,并由此形成了海南“小省大文学”的现象。

自2000年,韩少功夏天回到年轻时插队过的汨罗乡下筑屋耕种,冬天回到海南。过起了半年城市、半年乡下的规律生活,2006年出版的散文集《山南水北》就是这段田园生活的“收成”之一,《山南水北》似乎是作者的随意而为,但几乎将社会、历史、文化、艺术都摄如其中,字里行间又无不流宕着理想者对于社会人生的那种热情与执着。

2013年,韩少功携长篇新作《日夜书》又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他通过几位五后从知青年代到转型时期的人生轨迹和恩怨纠葛,折射出人性的光辉和时代的变迁。作品的聚焦点是性格、情感及价值观的冲突,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后知青”官员、工人、民营企业家、艺术家、流亡者等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用他们各自的一生回答了时代的精神之问。

韩少功

韩少功,笔名少功、艄公等。湖南长沙人。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代就获得全国中短篇小说奖。1988年迁调海南省,历任《海南纪实》杂志主编(1988)、《天涯》杂志社长(1995)、海南省作协主席(1996),海南省文联主席(2001),现任第三届海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协主席团成员、一届、二届海南省政协常委(兼)。

杨思涛以文化产业推动澄迈崛起

【致敬理由】

蕴生态之美,聚产业之富,享文化之福。从副县长到县委书记,杨思涛在澄迈工作了13年,深刻见证和创造了惠及全县56.75万人民的现代化文化成果。

早在2007年,杨思涛在他的专著《走向生态现代化:海南现代化路径选择历史过程研究》中指出:海南要以发挥生态优势推进现代化进程,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他认为,澄迈的经济发展要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存,树立生态现代化的理念,走向高科技、绿色、低碳要GDP的道路。他基于对“文化产业是绿色产业、朝阳产业”的认识,从2008年开始,就力推澄迈文化产业发展,并把文化服务列为澄迈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8+2”工程(即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住房、就业、文化体育、电力通讯、金融及以富民增收、文明生态村建设为载体的新农村建设工程)的重要内容来抓,促进生态、文化、旅游与改善民生融合发展。

他带领澄迈在文化产业上进行大胆创新。积极培育以海南生态软件园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文化产业,以福山咖啡文化风情小镇、海南欧洲文化风情小镇、台湾民俗文化风情小镇、地中海文化风情小镇等四个文化风情小镇为代表的休闲养生文化产业。目前,海南生态软件园入驻企业达309家,其中文化创意类企业占89%以上,职工近4000人,2013年总产值93.3亿元,打造了中国的动漫创作中心,被国家科技部、工业与信息化部认定为海南省唯一的“部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获评“海南省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和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四个文化风情小镇建设成效明显,已成为澄迈重要的文化产业品牌。自创的“大海歌曲”、“全国电视大奖赛”、“澄迈诗探索奖”、龙水节、咖啡文化节等文化项目,获得广泛影响,响誉岛内外。还有以澄迈福山咖啡为线索的33集电视剧《福山梦》完成拍摄,今年将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澄迈县歌舞团和三亚艺术团共同编导的青春励志歌舞剧《执着》进京汇演,反响强烈,荣获国家文华剧目奖。2013年,澄迈文化产业的GDP占全县的比重由2008年的0.35%跃升到20%,为澄迈实现GDP和固定资产投资均超两百亿元,跻身海南市县三强作出了贡献。

他认为建设美丽乡村是澄迈发展的新动力。2013年推动澄迈打造了三条“美丽乡村”带,即以咖啡文化为主题的“福(山)桥(头)带”,以古村落文化为特色的“永(发)美(亭)带”,以古驿站文化、长寿文化为主打的“老城罗美(含沙吉村)带”。他坚持以“五个结合、五化”为标准(即建设美丽乡村要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建设及文物保护、可持续发展、农民增收结合起来;做到规划优化、环境净化、闲地绿化、村庄美化、村道亮化),同步建设了13个美丽乡村,成为全国10个“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地区之一。如福山镇向阳村,按照“一户一品”的开发模式,鼓励村民结合自身优势发展特色美食制作、家庭旅馆经营等项目,促进了农民增收。

他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近年来投入6亿多元,建立健全了县、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组织支撑、资金人才技术保障上实现了重大制度性突破,让全县城乡人民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的阳光,于2013年全面通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验收,是目前全国唯一的县级单位,也是我省唯一的示范单位。

他大力宣传和弘扬澄迈的长寿文化。分别于2009年和2012年成功创建了海南第一个“中国长寿之乡”和中国首个被联合国专业机构认证的“世界长寿之乡”。同时,利用澄迈长寿文化中富硒的火山岩红土地、火山岩村落,以及富硒特色农产品等旅游元素打造澄迈特色旅游产业,拉动并延伸旅游观光产业链。积极福寿游、乡村游、滨海游、森林游、古城游等休闲低碳旅游项目。如今澄迈福山咖啡文化风情小镇获批“国家3A级旅游景区”和“中国咖啡第一镇”的称号,成为琼北地区短途旅游新亮点,永庆寺、金山寺、盈滨半岛等都成了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澄迈被评为广东人最喜爱的旅游目的地,成为西部第一个进入海南旅游八强的市县。

作为一名锐意进取、积极变革的干部领导,杨思涛以“敢为人先”的气魄和勇气,坚持生态、文化、旅游三驾马车齐头并进,共同拉动澄迈的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他在县委书记这个岗位上向澄迈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杨思涛

杨思涛,广东籍,1964年出生于福州,博士、工程师、高级经济师、研究员,现任中共海南省澄迈县委书记、海南省琼台交流合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精通经济管理,是知识型、学者型的干部。主要著作有《走向生态现代化——海南现代化路径选择历史过程研究》,该项学术成果填补了海南现代化路径选择过程研究的空白。已在国际、国家、省部级刊物上发表经济、管理论文46篇,其中《中国现代企业家应具备的素质》、《海南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原因及扶贫策略》等21篇论文获国家和省部级经济、管理论文奖。他先后获得海南省第十届杰出青年、首届中国经济百名杰出人物奖、2011中华儿女年度人物等20多项殊荣。

张松林啃文化体制改革的硬骨头

【致敬理由】

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地区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建设是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多年来,张松林反复讲述这些观点。在他看来:海南要发展,要建成国际旅游岛,文化注定要发挥巨大的引领、支撑和推动作用。

自2005年至2012年,张松林一直担任海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从2006起兼任省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全省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指导、督促工作。他创新、开拓,睿智、能干,紧紧依靠各方支持,把被称为硬骨头、攻坚战的文化改革发展弄得风生水起、果满枝头。这些年,他主持起草的海南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海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决定》、《海南省“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海南省政府《关于支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海南省文化产业重点项目认定管理办法》,成为推进海南文化改革发展的五大引擎,第二项、第四项还在全国领先;他极力争取设立的金额不小的省文化事业建设费、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为海南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和推动力;他穿针引线、积极促成的省新华书店与江苏省凤凰新华书店集团以资产为纽带进行跨省战略合作,开了全国的先例;他知难而进,组织攻克了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国有文化资产统一监管等重大难题,推动海南提前一年完成中央确定的重点改革任务,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称号;他早在2005年省委理论研讨会上作的题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海南的战略选择》的重点发言,2010年主持制定的海南省“一省三带九重点”文化产业布局和重大举措,在海南文化产业超常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帮助策划引进的几个文化产业大项目相继落户海南,其中投资56亿元的文昌书香小镇于2012年12月动工,投资100亿元打造三亚宋城旅游区的骨干项目《三亚千古情》景区于2013年9月开业,投资436亿元的长影海口《环球100》电影主题公园也即将破土。据统计,2006年至2012年,海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每年增长20%多,其中2011、2012年增长55%以上,位居全国前茅。主抓文化产业发展的他,为此做出了重大贡献。

卸任后的张松林心系海南文化发展。2013年初,他与省台办共同策划组织了引起海内外热烈反响的星云大师海南行活动。11月,组织成立了由文化名人、文化机构、文化企业组成的海峡两岸(海南)文化交流联合会(简称海文会)。成立不到两个月,海文会就参与主办了“南中国海周边海洋争端及美国因素”、“两岸诗会”两项重要活动。作为会长的他表示:海文会是一个社会团体,今后应突出小民间大社会、小机构大联合、小舞台大影响等特色,广泛灵活地开展各类活动,争取成为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时下,他正忙着筹备首届两岸笔会等活动,在马年做出新贡献。

张松林

高级编辑,海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原任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海南省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后为省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还当过《新世纪》周刊社总编辑、海南日报副总编辑、海南广播电视台台长、中共海南省委副秘书长、海口市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部长。

朱鼎健世界高尔夫的海口传奇

【致敬理由】

子承父业,子承父志。受父亲朱树豪的影响,朱鼎健从未把观澜湖当做一门生意来经营,而是将其当作父亲未尽的梦想和自己毕生的事业。从1995年他毅然回国帮助父亲打理生意,参与集团在内地大规模投资体育休闲产业开始,朱鼎健一是跟随父亲把世界顶级赛事和高尔夫明星带到观澜湖,大大提升了观澜湖的业内品牌地位,二是把观澜湖从东莞、深圳带到海南,一手打造海口观澜湖度假区。

在深莞两地的成功运营已经使观澜湖抒写了一个世界高尔夫的中国传奇,也是中国高尔夫发展标志性的里程碑,朱鼎健并未因此停下发展的脚步。2008年,他将目光锁定大潮初动的海南,短短几年间,观澜湖·海口国际高尔夫度假村建成,这片诞生于万年火山熔岩上的绿色球场再度化蛮荒为神奇,成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火山群高尔夫球场和世界休闲产业的新典范。

朱鼎健利用海口观澜湖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投重资建设了火山岩上的世界最大公众高尔夫球场,还有取自地下800米深处的世界最大火山岩矿温泉主题公园,丰富了海南的火山开发文化。加上其他的水上乐园、儿童天地、兰桂坊以及正在兴建的海口市内免税店,还引进美国著名冰堡国际花样溜冰训练中心、北美排名第一的奔驰域保龄球馆,以及日本著名娱乐集团eXcape的模拟赛车中心入驻兰桂坊项目,志在打造吃喝玩乐游购娱全方位的一站式旅游体验站点,使之成为适合阖家欢聚玩乐的胜地。

朱鼎健注重品牌全球化策略的实行,连续12届在观澜湖举办高尔夫世界赛,创见性举办海口观澜湖世界职业明星邀请赛,逾100次国际大赛和巨星到访活动,都成功吸引了国内外对观澜湖品牌的关注。他还为海口观澜湖开启了合作开发模式,通过引入多方合作方,不同品牌,产生杠杆效应,达到多方共赢。

2013年他携手华谊兄弟和冯小刚导演合资打造电影公社,作为中国最具特色的电影旅游文化项目,集建筑、电影、商业三方旅游于一体,并且成为2013年海南岛欢乐节的海口分会场,备受瞩目。而2013年12月19日的冯氏贺岁片《私人定制》大量取景于此,带动了电影公社的市场热度,在提升观澜湖业内品牌地位的同时,一方面带动海口影视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使之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又一个影视文化产业核心基地,另一方面加大海口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丰富和升级旅游业态,为海南岛奉献一张靓丽的名片。此外,他还于2013年推动伦敦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观澜湖合作办学,国内国外两所名校强强联手创办的大学势必会带动更多国内外的游客来到海南,进一步提升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形象。

他超越简单的“高尔夫+旅游地产”概念,使得海口观澜湖除了高品质的地产项目,还通过强强联合等方式,在业态上注入高端的商业、文化、教育等配套,从而提高人气和影响力。在原有的高尔夫球会、休闲旅游、房地产开发的基础上,新增了商业地产、养生旅游以及品牌输出等三大产业链,极大地拓宽了海口观澜湖发展的产业链,也为将海口观澜湖最终打造成为世界级的国际旅游度假村而持续发力。

朱鼎健

1974年出生于香港,其父朱树豪被誉为“中国高尔夫球之父”。毕业于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获工商管理学士学位,2007年10月荣获母校颁发的名誉法学博士学位,现任香港骏豪集团、观澜湖集团董事局主席。并担任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常委、中国外商投资协会副主席、香港青联副主席、香港工商专业协进会会长。2013当选全国政协委员。

郑文秀用诗歌吟黎族唱陵水

【致敬理由】

作为黎族山水的歌者,诗人郑文秀通过诗歌将海南岛大海、高山、森林、河流以及黎族文化和黎族人民的生活变迁等等进行了挚切和深入的表述、摹描、抒情。2013年出版的第一部个人诗集《水鸟的天空》,被文学界评为“这是继黎族文学创作整体水平提升后的第三次突破”。这里所说的突破,指的是一种超越“黎族”这一特定标签的评价尺度的突破,是创作质量上的突破,也是艺术品质上的突破。他跳出了黎语思维以汉语表达的文化障碍,把民族精神融入了汉语形式的表达中,在他的诗歌作品里,总能找到黎族文化的胎记、内在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黎族是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一个民族,有着璀璨的民族风情和原生态文化,文化底蕴非常深厚,但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同化,黎族的习俗及文化正逐渐被融合或淡忘,许多原有的传统文化和技艺,如黎族织锦技艺、妇女纹身、黎族民歌、船型屋等已经逐渐消失,黎族人民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在大文化与黎族文化,在现代与传统的矛盾与融合中,郑文秀思考更多的是黎族文化的挖掘、保护、继承与发展。因此,在他骨子里有着民族的自我认同感,与对黎族文化继承与发扬的责任。这种认同感一方面来自他对本民族的热爱,对黎族文化和黎族的生活方式有了情感上的认同,另一方面是参加工作后长期在少数民族聚集较多的乡镇工作,对黎族文化从最初的印象认识到了本质的认知,对黎族人民的生活与生产及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对他们的生活的追求和对未来的梦想有了切身的体会。也正因如此,在他的诗歌作品中表达更多的是对黎族文化的自豪,对黎族人民生活与生产的描述,对黎族人民的淳朴、勤劳、勇敢的赞扬。

郑文秀认为“黎族,是一个让我感到自豪的民族,不仅因为她的独特的厚重的民族文化,还有黎族人民的那种淳朴、善良、勤劳、勇敢与较强的大同亲和的人格魅力。随着海南不断开放和发展,黎族文化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现代文化思潮及其生活方式的冲击和融合,许多原生态的民族文化逐步被大潮文化的消解,融合到大民族文化中去,一方面,这是自身对大潮文化的敬畏以及对外部文化的认同与致敬,从而达到自身完善与复兴的过程,另一方面,民族文化本身的保护与传承,乃至发扬光大。做为黎族的一份子,我觉得有责任和义务去保护、传承与发展,让更多的人去关注黎族风情,了解黎族文化,传承和发展黎族文化,了解这个民族,而我选择了诗歌这样的一种形式为黎族的发展而高歌、呐喊。”这不仅是郑文秀民族的自我认同感,还是一个黎族作家的自我认同感,这也决定了他的诗歌形构着一个全新的民族的自我诠释。

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上,郑文秀认为,“对黎族文化、对陵水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靠一个两个人是不行的,还需要更多的人;靠诗歌、散文等文学体裁也是不行的,还需要更多的渠道与媒介。”郑文秀做为黎族的一份子,在其工作的陵水,他积极推动陵水文化发展,一方面他鼓励、支持创办陵水文艺刊物《陵河文艺》,提倡在刊物上刊发有关少数民族文化、本土文化的文章,团结激发了一大批陵水本土的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另外,还多次邀请了省内外及港澳台作家、诗人、学者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共同探索黎族文化的现在与发展。另一方面还组织策划中央电视台将陵水的文化、自然景观等拍摄成纪录片、专题片在央视和相关网站上播出,他还主动与中国作协、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诗刊》杂志社等单位联系拟定举办中国南方少数民族文学座谈会、“青春诗会”等活动,以及邀请岛内外知名画家到陵水采风,让更多的人了解发展中的少数民族地区的风情、人文、自然风貌,让更多的人走进民族地区,走进陵水,了解陵水,感知陵水,使黎族文化得以发展与彰显。

郑文秀

海南陵水人,黎族,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海南省诗歌学会副主席,诗人。有诗歌作品发表于《民族文学》、《广州文艺》、《现代青年》、海南日报、南岛晚报等省内外报刊。诗歌作品《可贵的迹象》曾参加2013年两岸诗会高端论坛诗歌作品展,《歌者》入选《2013年中国新诗排行榜》。曾被《现代青年》杂志评为2013年度读者最喜爱的十大青年诗人。2013年出版的诗集《水鸟的天空》,将陵水的山山水水和独特的黎族文化细腻地描绘出来,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现任中共陵水黎族自治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黄巧灵借文化力,帮文化忙

【致敬理由】

2013年9月25日,仿佛在一夜之间,人们发现在三亚的迎宾路出现了那么一个神奇的地方——这里不仅有三亚传统的黎寨苗寨,还有亭台楼阁,寺院客栈林立,七十二行老作坊鳞次栉比,笙歌管弦不绝于耳。漫步在其中,恍惚间有着穿越时空的感受,而最为重要的是每天晚上还将在这里上演的大型歌舞剧《三亚千古情》。

这个三亚文化产业巨无霸的打造者就是黄巧灵。

1987年海南建省前,29岁的黄巧灵辞去了在家乡的铁饭碗工作,来到三亚成立了天涯海角实业有限公司,开设了度假村与海滨浴场。项目一开业,生意出奇的火爆,每个月居然可以收入一万多元。然而几个月后汛期来临,加之后来两次14级以上的飓风吹走了度假村所有的东西,黄巧灵回到了家乡丽水。第一次海南创业,黄巧灵基本没有收到回报,但逐渐积累起了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诚信。

时隔26年之后,在杭州建立起中国文化产业航空母舰的黄巧灵重新来到三亚,这一次,他希望能为三亚的旅游增加新的模式。

黄巧灵打造的秀场,不是简单的舞蹈表演,而是将当地旅游与文化深度结合,以完美的舞台表演,为观众搭建一个了解当地文化、触摸当地历史的窗口,是一种新的旅游模式。“白天看海,晚上睡觉,这是三亚乃至中国旅游景区普遍存在的现状。不仅仅是三亚,在我们推出景区和演出的任何一个地方,至少可以极大丰富当地的旅游文化特别是夜游市场。让人们在感受秀美山川的时候,用我们的景区和演出满足他们了解当地文化的差异性的需求。”在谈到三亚千古情项目的建设初衷时,黄巧灵说:“我在三亚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既然我曾经从这里走过,那么我和我的企业应该去回馈这片土地,我觉得我们是抱着一种对三亚文化的虔诚和对这个城市的一种情感和责任来做这个景区、这台节目的。”

尽管对于三亚,黄巧灵早已是再熟悉不过了,但要挖掘到能搬上舞台的故事,却是打造旅游演艺项目成功的关键。这一次,他不仅要建剧场,还要建主题公园,要以演艺为主导,结合演艺做景区。挖掘三亚文化的灵魂,依然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这样,才能找三亚文化的根,才能充分体现出不同地方的文化差异。

从三亚千古情项目确定,到2009年开始采风,将近四年时间里,黄巧灵带着团队走遍了三亚的山山水水,遍访了各个黎村苗寨,甚至深入到没有人烟的地方。沙海淘金,千锤百炼,终于勾勒出了穿越三亚的悠悠故事。

在三亚前期采风的数百个日日夜夜里,黄巧灵带领着编创组走平常人没走过的路,体验悬崖峭壁上独一无二的风景,享受攀登艺术巅峰的每一次感动。在他的主导下,经过了上百轮讨论与修改,由《一沙一世界》、《落笔洞》、《冼夫人》、《鉴真东渡》、《鹿回头》、《美丽三亚》七个故事构成的《三亚千古情》的脚本终于基本成形。旅游演艺是一项综合工程,演员、道具、灯光、舞美等多个环节必须配合得天衣无缝,才能呈现一台高水准的演出,而这一切的后背都是努力磨合的结果。为了达到完美的效果,黄巧灵将奥运会开幕式舞美视觉设计师、广州亚运会舞台机械设计者、国际知名服装设计以及宋城艺术团的演艺班底融合在一起,只为了能打造一场美轮美奂的饕餮盛宴。极大地提升三亚乃至海南旅游的文化含量。

三亚千古情是黄巧灵对三亚的感激制作,也是三亚回馈给他的一个舞台。他与三亚之间的情缘不会断开。在黄巧灵这位三亚的旷世知音的妙手装扮下,三亚的文化新地标,已熠熠闪烁在中国的南方。

黄巧灵

宋城集团董事局主席,宋城艺术总团团长,“千古情”演艺系列作品总导演、总策划、艺术总监,被业界誉为“中国旅游演艺导演第一人”,成功打造了与美国拉斯维加斯“O”秀、法国巴黎红磨坊并称“世界三大名秀”的《宋城千古情》。

1987年,黄巧灵弃文从商只身创业海南,成为开发海南旅游业的第一人。2013年9月,黄巧灵带领他的宋城团队在三亚成功推出三亚千古情主题公园与演出。项目推出后广受游客与媒体赞誉,被盛赞为“三亚旅游演艺大片时代的到来”、“开创海南旅游演艺新时代的标杆之作”。

张 涛为海南旅游注入新活力

【致敬理由】

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开园2年,它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一年后,又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海南最早的三家5A景区之一。

呀诺达景区建设之前,海南蓝色旅游一枝独秀,海南丰富的绿色森林资源“养在深闺人未识”,生活在海南岛腹地保亭的黎苗族人民还停留在贫困线上生活。景区的建设不仅让海南热带森林资源得到开发,也让腹地的黎苗同胞有了更多的对外窗口。呀诺达景区先后被评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最大的开放式热带雨林生态博览馆”、“海南绿色生态旅游标本式文化旅游景区”、“海南省重点文化产业园区”等。

百年基业,文化为根。早在景区规划时期,张涛便将景区品牌建设落脚在本土文化上。通过近千名员工热情的“呀诺达”(海南话123)问候各地游客,从而传递出一种正能量,让所有游客进入后都顺着正能量行走,形成呀诺达独有的文化形式。

在张涛的带领下,呀诺达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开发。保持雨林原始东西基本不变,巧妙利用保护性游览设施,将人文与自然景观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大生态、大文化、大教育、大旅游” 发展理念。景区除了建设鲜活的热带雨林生态博物馆外,还将本地黎族文化圆融其中:黎锦、黎族八音、竹竿舞、船型屋式的洗手间、各类图腾等。

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善行旅游”项目与呀诺达有了第一次接触,并定位 “有效促进遗产保护与人的发展”。“善行旅游”是在“生态旅游”、“绿色旅游”、“低碳旅游”以及“可持续旅游”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最后形成可操作性的框架文件,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组织等平台向全世界推广。“呀诺达”是“善行旅游”项目的首家合作者,也是项目基础调研点,更为海南国际旅游岛景区的发展提供了新模式。

张涛

安徽人。曾任海南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现场负责人、佛教文化苑总经理,现任海南三道圆融旅业有限公司(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董事长,并兼任海南大学客座教授、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分院客座教授、海南省旅游协会景区分会副会长、三亚市旅游协会副会长、保亭县第十四届人大代表、三亚市第六届政协代表等社会职务。2012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杨晓民用影像重构海南的文化版图

【致敬理由】

“人生短暂啊,就像山上过路的鸟。思念漫长啊,就像海里漂泊的船。我的家乡,我的天堂。想着,想着,就要掉下眼泪……”一声懒懒的黎语长调,穿过朦胧烟雨,萦绕在老旧的茅草屋旁,黎家年迈的阿婆,正静坐门前。听有人声,她放下手中的黎锦望来,脸上古老的图腾神秘迷人。

2013年12月,《海之南》纪录片一经央视播出便广受好评,没有以人们熟知的碧海蓝天、椰风海韵为切入点,而是在黎族民谣中呈现出“民间叙事”的基调,讲诉一个个极其生动的海南故事,正如担任该片总策划、总撰稿的杨晓民所说“是在用影像的方式,重构海南的文化版图”。

7集纪录片,7个看似没有联系的词语——天堂岛、沉香、花梨、人家、滋味、海口、祖宗海,串联起来的是人们不曾感知到的海南人文之美,刷新的是人们对海南固有的印象。

说到杨晓民的身份,有点“复杂”:他是诗人,曾获得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他也是学者,专著《中国单位制度》的出版,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他又是一个关心文化重建和文化认同的纪录片工作者,有着宽广的文化视野与丰厚的策划经验,从《人在单位》、《徽商》、《江南》、《屈原》、《龙之江》等电视专题片一路走来,他所担纲策划的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在国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说起他与海南的渊源就不得不提到1997年他第一次来海南时写下的诗句:“这就是海南——和我美丽的大陆连在一起/和千年的波涛,和城市的季风连在一起……/我来到海南。这辽阔而明亮的省区/这隐藏的入海口/我还听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寂静。”那时的他没有料到自己会为这片海岛上丰富的文化表情与内涵吸引至此。2001年,杨晓民着手《海之南》纪录片的策划,通过对海南全岛的考察和拍摄,了最初所设定的将海南作为中原农耕文明的末梢与阴影的边缘文化视角,试图再现的是海南人眼中的海南,而不是他者视野中的海南。

在《海之南》中,他还以诗人敏锐的目光,以资深文化人探寻文明源头的独特视角,寻找海南国际旅游岛背后的文化支撑,捕捉被人们忽略或者说漠视的问题,对现实发出震撼人心的追问。通过《海之南》,他向人们讲述一个人人熟知的海南,也告诉人们一个全然陌生的海南,一个诗意而神奇的海南,一个自在生长的海南。

杨晓民

1966年生,河南省固始县人,武汉大学中文系学士,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硕士,一级文学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诗人、导演。现任中央新影集团党委书记。

担任《人在单位》、《江南》、《徽州》、《嵩山》、《徽商》、《海之南》等大型电视、纪录片总策划、总撰稿,其中《江南》获第十七届(2002年)“星光奖”一等奖、优秀撰稿奖,《徽州》 获第十八届(2003年)“星光奖”一等奖、优秀撰稿奖。出版散文集《江南》、《徽州》等。诗集《羞涩》 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策划过央视2005、2006、2007年新年新诗会。

王 锐用画笔启开望向世界的视窗

【致敬理由】

作为一名画家,王锐用草根性的艺术状态,跳出当代艺术的束缚;以虔诚之心,听命于艺术灵感的召唤;用绚丽色彩,舞动对土地的深情。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热带风情,散发着一股南海椰岛密林浓厚湿润的气息,阳光、椰林、榕树、茅草船屋、黎族少女、木棉花、菠萝蜜都是构成他作品的元素。

实录海岛生态,表达内心情感,王锐在自己划定的创作道路上坚毅前行。作为土生土长的海南人,他深入黎村,探寻最纯正的黎族风情。他的黎家印象的作品被圈内人形象地称为《红土地》系列,诗意而温情。黎家印象作品以红色为基调,深深浅浅的红,恍若随手拾起泥土不经意地涂抹所成,一股原生态芬芳扑鼻而来,但细细看去,每一处落笔却又精心排置,纹理质地描绘得恰到好处。一种新奇的、同时具有乡土风情的意境,一种由淡然而喜悦、由宁静而和谐的气息,在凝视画作的瞬间,慢慢侵入,醉人于无形之间。暗红阳光铺洒下的黎族村庄,可能让你无法看清人物的表情甚至是五官,但是你能轻易的体会到村民、院落、树枝和果实之间的浓浓暖意。台湾诗人罗门写诗盛赞他的画笔是启开海南望向世s王锐还深谙中国传统艺术之道,他自觉追求“油画民族化”,借鉴中国绘画艺术核心的山水画,研究起“油画山水”, 将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精髓(意境、笔法等)融入油画创作之中,画出《湖畔记忆》、《牵手》等一批优秀画作,绿色的田野或山中的小溪,郁郁葱葱的苍翠,有着一种天然的纯粹和自然的温馨。

除去个人艺术成就,他还担负起艺术家的使命,积极推动美术事业的发展。作为打造“海南画派”的重要推动者,2013年,先后推出刘贵宾、潘正沂、刘运良、李生琦等十位旅琼和海南本土画家的研讨会以及作品展,明确海南画派的艺术主张、学术观点和共同审美价值,将“海南画派”从理论推向绘画艺术的实践。

他通过写生计划、学术讨论、巡回展览、出版发行等活动,致力于“海南画派”精品的产生、名家新锐的崛起、美术理论的学术支持。在促成“观澜湖艺术写生计划”后,他先后邀请6批著名艺术家,描绘观澜湖球场周围多个古村落的自然美景,深入挖掘海南本土的文化资源,创作近200多幅油画、国画作品,给本土艺术带来新鲜的血液和养分,同时也为本土艺术家的作品走出去交流创造了很好的契机。

在王锐高举“海南画派”的大旗下,海口市的文化艺术正以整体形象逐步亮相在中国艺坛。

王锐

海南文昌人,国家一级美术师,海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中国美协会员,海南省美协理事,海口市美协主席,南方油画山水画派秘书长、南海油画院副院长、海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团成员、海南省政协书画艺术研究院专业画家、海南省书画院专业画家。

一位海南本土很有潜质的油画艺术家,屡屡获得全国性美术大奖,被誉为“获奖专业户”。

王艳梅为海南抒怀,为时代放歌

【致敬理由】

“请到海南来,这里永远是春天……让椰风吹绿你,让海韵染蓝你……”这首歌唱海南的歌曲《永远的邀请》,19年前在海南诞生并迅速传开,它那富有民族性的亲切旋律是海南人民向全世界发出的诚挚邀请。该作品多次在央视、凤凰卫视及旅游卫视播出,如今已传唱大江南北,已成为宣传海南的音乐名片。

1995年,王艳梅给这首歌谱曲纯属无心插柳。这是川音毕业的她在一次偶然机会中的灵感乍现,是她不到半小时便一气呵成的处女作。1999年的首届全国旅游歌曲大赛中,《永远的邀请》一举拿下作曲单项奖。之后,它作为海南大小晚会的主题歌一再演出,海南的多个合唱团队把它改编为合唱曲参加各类表演和比赛,海南航空公司更是把它作为海航班机进港时的迎宾曲播放至今。

几乎在海南省各个重要时间节点举办的宣传活动中,我们都能听到王艳梅专门为之精心创作的作品。在庆香港回归,纪念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0周年,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纪念海南建省25周年,纪念海南解放60周年,海南省庆祝建党90周年,庆祝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等主题晚会中,王艳梅都呈现了自己的用心力作。在2012年7月举办的海南省庆祝三沙设市“爱我三沙”主题晚会上,王艳梅包揽词曲创作《我的南海我的爱》,深情回望了中国南海的历史渊源,再一次让人们感受到了她心中对祖国南海的拳拳之心以及在音乐作品中所渗透出来的那份肝胆侠气,作品在南海网后,一时间引起热烈反响,人们把《永远的邀请》与《我的南海我的爱》两首风格完全不同的作品称之为姊妹篇。

事实上,王艳梅的音乐之路伴随着海南的发展越走越宽。作为海南省知名的音乐人,王艳梅近年来为海南多个重大文艺晚会和演出创作了主题曲。《都说海南好》、《大海之南》、《因为有你》、《南国木棉红》、《世界的海南》、《感动海南》、《东坡九歌》、《如歌岁月》、《爱我三沙》等一首首佳作在舞台上唱响。

她为海南建省20周年包揽词曲创作的歌曲作品《大海之南》,旋律悠扬回肠荡气。“我曾闻见你的气息,于万里之遥……大海之南,我深爱着你,千里万里我走近你……”,歌词缓缓道出对海南的深情和赞美。她为三沙市创作的《爱我三沙》,则以激昂的旋律抒发了中华儿女爱我三沙的深厚情感,“爱我三沙,三沙我的家,多情土地生出幸福的花:爱我三沙,江山如画,灿烂阳光下你迈开新的步伐……五星红旗下你和太阳一同出发”,对作为祖国最南边界的三沙坚决捍卫之情一览无余。她为海南建省办特区25周年创作的《海南宝贝》:“宝贝,我的海南宝贝,正是花开的年岁……”歌曲深情柔美,用心灵对话般的纯真,表现出了闯海者对自己下一代的叮嘱和寄托,对海南美好未来的希望和憧憬。王艳梅坦言这首歌融入了她闯海20余年的心情和感受,也寄托了她对美丽海南的美好祝愿。

随着海南的飞速发展,王艳梅的作品无论数量和质量都有了越来越大的提升。海南每时每刻发生的变化,都给了她无尽的创作素材和艺术灵感,也是她坚持不懈创作不息的动力,王艳梅说:为海南抒怀,为时代放歌,这是自己永远的使命。

王艳梅

文化产业管理论文范文第8篇

>> 中国进入县域经济大发展时代 房地产基金将进入大发展时代 金融大发展时代已经到来 “共享单车”时代的大发展 中国航空航天工业进入大发展的大时代 旅游大发展 煤化工行业:迎来大发展时代 智能化大发展时代前夜 王树田:2014年纺机出口进入大发展年度 开放赢得大发展 大跨越 大发展 大洼 大船 大发展 小习惯 大发展 选准项目大发展 民营医院大发展 小制作 “大发展” 小活动 大发展 站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地方志事业走进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代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代的科学与文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管理 > 进入股权大发展时代 进入股权大发展时代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乔嘉")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企业家和投资者都应该把过去6 年来利用负债增加资产总规模的模式扔掉,我们应该更多地走进依靠货币以外的资源去盈利的领域中去。

最近笔者经常提及的一个词就是新时代。

“4万亿”后的6年是一个在政治上、经济上、金融上、投资上的6年,这样走到2014年,我们终于再次步入了物极必反的时刻。 诡异的过去

在2014年的最后一周里,许多微信群里出现了金融圈人士争相转发的央行“387号文”《关于存款口径调整后存款准备金政策和利率管理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似乎没有当时预期的那样影响中国的金融体系。可能很多固定收益从业者或债券金融从业者都在过新年的那几天里,对过往冷静思索了一遍。其实仅仅需要几分钟,就可以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靠借钱过日子,到底能活多久?

大家都很清楚印钱和吃药一样,吃得越多越不起作用。在2008年第一次接触到“万亿”这个词后的几年里,恨不得连普通百姓都对英文单词trillion(万亿)和RMB的组合习以为常了,如今一个中等省份制定的地方经济发展规划里也都能频频出现“万亿”之语,印钱的事实已不需要用广义货币M2等晦涩名词来说明了。

但吊诡的是,被如此巨量资金涤荡下的实体经济,竟然没有任何通货膨胀的迹象。其中的奥妙何在?就在于中国的国有金融体系有不可想象的指导资金去向的能力。要知道,在过去的五六年里,资金几乎是齐刷刷涌向国有体制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这反映在资本市场上,就是被媒体疯传的65万亿的非金融企业负债。它同时解释了银行资产总规模的快速上涨,债券市场的迅猛扩容,和以信托行业为主力军的非标准化债务的疯狂膨胀。

换句话来形容就是,增发的货币在通过债务方式,将经济实体里基础建设资产的价格,和资本市场里的金融资产的价格高高地维持住。但是,这些资金并没有真正进入其他经营性的经济实体之中,这正好解释了前几年股票市场的低迷。因为上市公司的利润是社会经营性收益的反映,在债务推动的公益基础设施为主题的背景下,经营性企业属于边缘受益者而非直接受益者。 控制债务

经济周期可以粗略分成这样3种周期:6个月左右一次的企业总体库存周期、2―3年一次的信用周期、10年左右一个轮回的资产负债周期。从2008―2014年底,中国刚刚经历了图1中资产负债周期的左侧,整个社会以各种杠杆方式增加负债。大家随处可闻的城投融资平台、城投债、钢贸、信托产品、理财产品、固定收益产品,以及P2P网贷等,无一不是这个过程的体现。

但2015年,我们要开始全面走入资产负债周期的右侧。因为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央政府开始全力打压和整理整治各级政府信用滥用和债务扩张,同时大力推广公私合营制(PPP,Public-Private-Parternership)的管理结构创新,这些都是在推动以股权方式解决债务问题的大方针大策略。这种解决现有债务的方式是科学的也是合理的。从经济角度分析,如果我们把中国经济当作一个上市公司,那么其资产负债表的左边是总资产,右边上部是债务,下部是股权。

如果我们需要解决右上部的债务问题,最好的方法不是降低左边的总资产。因为总资产下滑的同时如果债务不下滑就等于是走向资不抵债的境地。所以,在控制债务的同时,我们只可以增加权益。

而且假如一个经济主体的债务和权益的比是在100比1的高负债区间,那么只要稍微增加一点权益,其降低总体负债比例的效果就是最大的。也就是说,例如杠杆是100倍(债务:权益=100:1),当100的债务减到80,权益仍旧是1,那么杠杆倍数仍然在80倍的高位;而如果把同样的幅度加在权益中,把权益的1增加到20,那么就算债务仍是100,更新后的杠杆比例也快速降到5了。所以,在高杠杆的今天,提升权益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因此要给中央政府100个赞。

在走入了图1资产负债周期曲线的右侧后,企业家和投资者都应该把过去6年来利用负债增加资产总规模的模式扔掉,我们应该更多地走进依靠货币以外的资源去盈利的领域中去。正是在这个大环境下,严格治理银行体系,央行从大撒把的散钱到今天定向的流动性支持,财政部踊跃推进PPP,证监会让IPO走向注册制度,一系列变革措施预示,中国马上就要迎接一个无法用当代历史作为参考的股权大发展的时代。

如果我们非要拿近期的经验去形容这次变革,那么上世纪90年代的国有企业改革或可以作为借鉴。从这个案例中我们更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两个股票交易所就是为了彼时国有企业改革而创建的,而现在政策再次重复,因此有了IPO注册制的改革。

文化产业管理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全球化”这个学术界的热门话题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广告与“全球化”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经济、文化、传播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对“全球化”浪潮中的广告略作分析,分别探讨了经济全球化与广告、文化全球化与广告、传播全球化与广告的相互关系。

“全球化”被《经济学家》( econnomist)杂志称为“21世纪被用得最滥的词语”。广义的全球化,是指自环球地理大发现和资本主义兴起就已开始出现的社会变迁现象,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类史变为“世界史”的过程。而狭义的全球化,主要是指二战以后,尤其是冷战结束以后,由金融业跨国企业、通讯技术和大众传媒等方面的发展所导致的全球经济走向一体的趋势和过程。本文所说的全球化指的是狭义的全球化。

综观世界,广告瞬息万变,可以说,它们越来越“全球化”。这种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发展迅速的跨国媒体和全球通信系统开拓了全球市场并日益依赖全球市场来维持生存,同时也是由于随之而来的多元文化的影响,而这一切的出现则是因为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传播技术进步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和目的。下面从经济、文化、传播三个方面来分析“全球化”背景下的广告。

一、经济全球化与广告

戎殿新在《世界经济年鉴(1998)》序言中写道: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际金融领域的全球化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国际金融市场交易额和国际贸易交易额超过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标志。在1990一1995年间,世界生产增长了1/3,而金融市场交易额则增长了230,出口增长了50倍。自从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形成以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世界经济是以贸易的国际化为特征的;而当今,各个经济体互相依赖加深的主要纽带是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各经济体之间的分工越来越多地体现为企业内部的分工,巨额资本在国际间以秒速流动经济全球化与广告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广告全球化,广告主的跨国经营要求广告公司提供跨国服务。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国企业追求市场的全球最大化和利润的全球最大化,它们在统一的全球战略下,要求广告宣传的全球化、商品推广的全球化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广告宣传、市场营销机构的单一化和广告宣传、市场营销成本的集约化。美国福特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20世纪初,随着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吉列公司的全球扩张,美国的广告公司也跟着他们的客户进入了国际市场。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跨国公司及其广告公司实现国际扩张的一个高潮。美国广告公司国际收入的增长速度首次超过其国内收入的增长速度。在美国头10家最大的广告商中,国际收入占到了其总收入的46 % 80年代,美国的广告公司又在大兼并中继续实现国际扩张。1986年,几家广告公司通过合并形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广告公司—盟集团旧mnicom group )。福特公司的广告预算每年上十亿美元,2004年高达16.435亿美元。在实现广告传播全球化以前,像福特这样的跨国公司需要在世界各地聘请上十家广告商来进行全球广告宣传。这样既费钱又费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全球广告宣传的整体效果。在传播全球化的过程中,它就可以聘请单独一家跨国广告公司—英国的金塑集团(wpp)来实施统一有效的全球广告宣传动和市场营销活动了。

另一方面,广告作为一个服务产业,是经济全球化的一部分,它本身能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又能提供服务以促进经济的发展。日本传播学者八卷俊雄的研究表明:从广告的发展可以考察到全球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广告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广告和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广告费支出增加,消费受到其刺激也会增加;反之,消费支出有宽余,广告也会变得活跃起来。e在国际贸易中,广告业也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全球四大广告巨头的海外收益均占它们总收益的40%以上。正如英国学者郝尔曼和麦克切斯尼所指出的:“跨国传媒(包括全球广告市场)是全球资本主义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

二、文化全球化与广告

费孝通先生在描述20世纪的局面时说:"20世纪是一个世界性的战国世纪,而未来的21世纪将是一个个分裂的文化集团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文化共同体、一个多元一体的国际社会,而我们现在的文化就处在这种形成的过程中。”关于文化的全球化问题虽然争议颇多,但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可能表现为冲突或融合)的加深已经成为事实。文化全球化与广告的关系,我们也可以从两方面考察。

一方面,各民族文化中共性的部分越来越多,这就减少了沟通障碍,为广告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文化的差异可算是跨国广告经营中除了政策壁垒外的最大障碍。广告往往要迎合当地—而非全球性—的口味和观念;实际上,有的广告一旦照搬到其他地方,就会引起非议,甚至酿成恶果。例如,越南电视台在转播2000年欧洲国家杯赛时插播了平田消费品公司的一则广告,由芝加哥市李奥贝纳广告有限公司制作的这则广告把越南军人在“美国战争”期间穿的鞋—用轮胎做的浅帮鞋—跟这家越南造鞋厂最新推出的运动鞋进行了对比。李奥贝纳公司的总部说,它和越南某广告公司建立了伙伴关系,它们无意揭越南和美国历史上的伤疤,而只是想通过越南人所熟悉的形象来达到推销的目的。李奥贝纳公司的代表说:“看过这则广告的人都觉得它并没有讽刺的意思。它抓住了越南人们所珍视的历史成就感。”这则广告在越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假如在美国播放,后果将不堪设想。9在文化的全球碰撞中,世界文化朝着多元一体的方向发展,各民族文化中的共性越来越多,为广告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共同的经验范围和意义空间。这就是为什么麦当劳能够在全球使用统一的广告语“i’m loving it"。

另一方面,广告本身承载着文化信息,是文化的一部分,它影响着全球文化。广告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和消费文化,而且更潜移默化地影晌着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社会观和生活观。美国学者理查德·奥曼认为,“也许所有的广告都包含或者意味着某种意识形态。它们试图让观众做或者相信符合广告商利益的一些事情。观众与广告商默契的地方是关于优裕和美好的社会等笼统的观点或形象。”另一位学者朱迪斯·威廉姆逊在《解码广告》一书别指出“广告除了很明显地向我们售卖商品外,还具有另一个功效—创造意义结构。我相信在很多方面广告已经取代了传统艺术或宗教的功能。在全球传播格局中,广告日益与新闻报道、电视剧、电影等无缝拼接,不仅成为在全球推销产品和服务、大规模占领市场、获取高额利润的主要手段,更重要的是在其经济表象背后具有潜移默化地影响全球各国广告受众思想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舆论形成的重要作用。最终,它导致了消费文化、流行文化、大众文化在全球的盛行。

三、传播全球化与广告

全球化时代的传播最突出的特征,一是全球信息传播基础设施的网络化、数字化;二是传媒的跨国经营和传媒产业的高度集中。这两方面均对广告产生了巨大影响。

其一,全球信息传播基础设施的网络化、数字化使广告传播方式变得更为多样。全球化的传播首先表现在信息输网络全球化,表现为在全球传播基础结构上的电视网、电信网和互联网的全球覆盖。全球电视广播网主要包括地面电视广播网、有线电视广播网、卫星广播电视网,它们综合覆盖全球范围。电话电信网络,依据国际电信联盟2007年公布的统计数据,截止到2005年底,全球206个国家地区共64.7亿人中,共有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超过34.26亿,平均每百人53.25部电话。至于国际互联网,根据联合国互联网管理论坛2007年11月中旬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上网人数已增加至12亿人。这些信息传输网络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和手机等传播新技术、新媒介的出现,使得进行广告传播的资金成本大大减少,技术门槛大大降低,原来只能由资金雄厚的广告主、设备先进的广告公司、媒体才能进行的广告视频传播、音频传播和印刷传播,现在任何团体甚至任何个人只要有一部电脑、一部手机再加上互联网连接就能完成。过去广告在电视、广播、印刷媒体上传播都受到地域和国界的严重阻碍,只能传播到部分地域和部分人群,现在通过手机和互联网可以将广告信息传遍世界的每个角落,传递给每个电脑、手机的持有者。

其二,传媒的跨国经营和传媒产业的高度集中,降低了广告经营的成本,提高了广告传播的水平。目前,全球传媒市场、娱乐市场和文化市场及其影响下形成的舆论市场,主要集中在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几个屈指可数的跨国传媒集团手中,形成了跨国传媒巨无霸。美国《财富》杂志(中文版)2007年10月公布的《世界500强排行榜》,以2007年3月31日或此前以某日为截止日期的财务年度营业收入排列,全球娱乐业四强公司依次为时代华纳(447.88亿美元)、沃尔特·迪斯尼〔342.85亿美元)、新闻公司(253.27亿美元)、贝塔斯曼(242.11亿美元)。它们在《世界500强排行榜》中分别名列第137,191,266,281位。这几家跨国传媒巨无霸的经营业务范围多半都横跨报纸、杂志、图书出版、电视、广播、电影、互联网和主题公园等众多传媒领域,海外收入在总收入中都占有相当比重,分别是23.13%、50.89% .50.83 % .69.4 % o⑩这些传媒业巨头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有利时机,在全球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传媒业,在广告、电信等传播业,在影剧院院线、游乐园、游戏等娱乐业,积极寻求崭新的投资集会或合作伙伴,在全球媒体业进行了一轮又一轮兼并和收购,将媒介产业、传播产业、文化产业的经济规模和市场效益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阶段。

四、结语

文化产业管理论文范文第10篇

精品源自教学论文

[摘要]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后期,尽管微型企业发展依然面临市场有限、税收及税外负担沉重、融资艰难和创新不足等困难,但同时也为微型企业发展带来了熟练劳动力资源、技术资源、城镇化内需增长、信息化便利性和产业结构调整等良机。微型企业发展转“危”为“机”离不开政府支持、采用微型企业集群模式增强竞争实力、寻

找市场“空白”、促进微企“能人”向“准企业家”转变、谋求与大中型企业共生、利用网络资源虚拟化经营企业、“小题大做”和精细化经营等措施。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金融危机;微型企业;机会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6-0168-04

由2008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美国尚未喘过气来,欧洲已然风雨飘摇,直到现在,欧债危机仍不见明显转好迹象,我国经济总体依然在艰难前行,与最困难的时候相比有所好转,人民币对外加速升值,国内物价水平居高不下,中央政府频频采取紧缩银根政策进行调控,姑且称目前所处的非常时期为“后危机”时代,即金融危机后半场。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大中型企业凸显出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优势,而在经济危机的严冬中,最难受的莫过于微型企业。微型企业如何创业和发展就显得更为微妙而重要。

一、“后危机时代”微型企业发展仍被“危”所困

(一)市场有限,缺乏可行性分析

微型企业本身市场就狭小,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很多小微型企业经营者在进入市场之前几乎都没有认真地进行可行性分析,完全是凭借着一种感觉加激情辅助以少量的科学依据进入市场的。而在金融危机警报未解除之时,物价上涨造成消费者消费欲望降低,进入市场以后才发现自己的原来的想法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导致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遇到一些事先没有预料的困境。

(二)税收及税外负担沉重

尽管金融危机重重,但目前针对小微型企业的税收项目依然众多,微型企业由于经营额度有限,不太被税务机关特别重视,税收负担不如中小企业沉重,被企业所得税、土地使用税、增值税和营业税等所压。但是,由于人手少,部门也少,面对税外的一些诸如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检查和乱培训等潜规则式的负担就比较重。这些部门涵盖各级政府管理机构,每个部门有权对微型企业进行管理、指导,都有权收费,设立的收费名目五花八门,隐性负担沉重。

(三)资金不足,融资艰难

融资困难是微型企业发展中遇到的最艰难的困境之一。企业只有实现资本循环,才能保证生产和商品销售循环顺利进行。我国还没有形成特别有效促进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微型企业的贷款苛刻条件要远远大于其它企业,能获得政府政策资金扶持和银行贷款的微型企业数量非常有限。“后危机时代”国家紧缩货币政策,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超过20%的前所未有的高度,贷款额度大幅萎缩。尽管国有商业银行有数据表明2011年中小企业贷款增长幅度超过大中型企业,但考虑银行在贷款审核中对“中型”规模理解模糊等因素,使得实际增长幅度应该更小,具体到微型企业就更显得“微乎其微”了。

(四)竞争不公致地位尴尬

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中,垄断国企和大中型企业占据了产业链的高端,而民营中小企业则在产业链下游过度竞争,微型企业就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利润微薄。无论是品牌知名度、宣传渠道、媒介关注度、国家及地方各项政策,微型企业都处在表面上重视,实质上“爹不亲、娘不爱”的尴尬境地。尽管解决大半就业人数,却依然社会地位、公众认可度均较低。

(五)多重因素导致创新不足

这里所指创新不足有两个含义。其一是指新创建企业数量不足。新建企业不足,原因比较多,其中在我国目前创业门槛高、启动资金不足和创业风险大等使现有企业家自身创业激情下降,支持微型企业创业激情和支持力度也自然变小。调查显示,目前城镇居民有创业意愿的不到5%,大学生有创业行动的也不到2%,农民工创业不足一成。另外新增微企数量再扣除倒闭的数量,实际增长不得而知。其二是指现有小微型企业限于技术、人才、信息和市场等原因减少了新产品开发计划,减弱市场开发力度,整个企业发展陷入被动。在市场经济竞争大潮中,不通过创新发展就会被创新的对手所替代,微企本身抗风险能力低,在金融危机没有结束之前更不敢对创新投入太多。

二、“后危机时代”为微型企业创业发展带来良机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增长为微型企业创立带来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随着 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村隐性失业人口迅速显性化,大量 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镇寻求新的就业机会。而绝大多数微型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正好可以很好吸纳以劳力擅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二)众多中小型企业倒闭或裁员为微型企业创立带来丰富的技术资源 由金融危机引发的沿海中小企业倒闭潮、裁员风,使得数量不少的有经验有技术的员工返乡发展;此外沿海和内地员工待遇的

差距拉近,也使部分员工不愿意背井离乡,而留在当地就近就业或创业。这些都为微型企业创业和发展带来了丰富的技术资源。

(三)人口城镇化引爆内需快速增长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化已经经历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以乡镇企业为就业目的地的就地转移、“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的以城市为目的地异地暂居性流动转移两个阶段。目前第三阶段的特征是进城务工民工第二代已经在观念上发生了巨大变化,长期居住并举家迁移到城镇已经逐渐成为一个主流趋势。

无论金融危机如何演变也无法阻止城镇化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持续发展的动力。农民转变身份成为城市人,潜在消费需求巨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甚至不亚于出口增长。而这些拉动内需的任务就需要新增房产中介、餐饮、小商业店铺、旅游和家政服务等微型企业的大量发展来具体分解消化。由此看,人口城镇化将是微型企业发展的一大长期的机遇。

(四)企业信息化发展为微型企业创业带来更多的便利性 目前,企业信息化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电子商务的迅速扩散,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仅大大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了经营效益,而且带来了潜在的巨大市场空间。2009年淘宝网上所实现的创业和就业达到80万人,2010年达到100万人。这些创业者几乎都是微型企业业主,借助电子商务的东风,将会有更多的微企收益。

(五)产业结构调整给高素质的大学生创立微型企业带来机遇

从国际经验来看,每一次全球性的金融经济危机之后都会导致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转型升级。比如说第一次石油危机使新加坡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转为知识密集型;使日本产业结构由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资源节约型转变;亚洲金融危机使韩国、台湾地区从低附加值的产业向高附加值的产业转变。而目前正经历的全球金融危机也让欧洲希腊、意大利等国对此前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反思。从中国的经验来看,我国的经济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从短缺走向过剩,二是国内走向国际,三是现在正处于从制造走向创造的阶段。

全球金融危机尚未结束致使就业需求大幅下降与我国大学持续扩招导致的大学生待业人数激增的矛盾,使很多大学毕业生并不能一帆风顺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创建微型企业只需很少的创业资本,这就大大降低了创业者所承担的创业风险。再加上微型企业进入壁垒低、建设周期短、经营灵活、易于管理、雇员少、规模小、产权私有和组织结构简单等特性恰恰适用于整体创业实力薄弱、缺乏实际管理经验、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创业者,这就决定了微型企业自然会成为大学生首选的创业组织形式。

三、“后危机时代”微型企业亟需创新思路避“危”捉“机”

(一)政府支持是微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壮大的基石

1 限于体制、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经营者和政府管理者的传统思维习惯等原因,微企发展绝对不能脱离政府支持。毫不夸张地说,在经营方向、项目选择、行业准入和市场开拓等各个方面,微型企业可谓“顺大势者昌,逆大势者亡”。各级政府应当在市场准人、土地使用、信贷、税收、融资、进出口、人才引进和能源配置等方面,让微企享受与国有、集体企业同等待遇甚至应该给予优先处理。在微型企业创业和发展中遭遇资金困境时,不妨由地方政府成立专门的担保公司为有产品、有市场、有效益、成长性良好的微型企业贷款提供信用担保,或与银行合作,设立小额贷款公司,针对性地启动小额贷款,让民间的无序资金有序地流动起来;有条件地可以设立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专门为微型企业服务的民营中小银行,释放民间资本的市场活力,有效解决微企融资难问题。设立中小银行不是中国的专利,美国专门成立小企业管理局、西班牙设立从属于经济财政部的中小企业专门机构、日本成立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德国和法国则直接成立为小微型企业服务的中小企业银行。对能带动地方经济明显发展的行业龙头微型企业可以通过安排专项扶持资金方式,通过政府给予企业提供无偿资助、贷款贴息和资本金注入等支持,放大政府扶持资金的杠杆效应。

2 政府及时调整思路变“抓大放小”为“抓大支小扶微”。微型企业往往是大中型企业的“摇篮”,一度名列全国饲料工业百强第一和全国五百家最大私营 企业第一的希望集团,现有雇员数万人,年销售额超过200亿,创业之初仅仅是刘永好四兄弟合伙筹资1000元,办起的“育新良种? 薄1幻拦渡桃抵芸菲牢?1991年“中国最成功、最雄心勃勃的企业家”、号称是我国企业家中的不倒翁的浙江万向集团公司董事局主席鲁冠球其领导的万向集团,雇员3万多人,年销售收入200多亿,创业之初也仅仅是6个

工人,资金4000元的,面积不到100平米的简陋“铁匠铺”。

3 面向微型企业实行“微型企业共济制度”。政府、保险机构等可以考虑设立专项保险产品

精品源自教学论文精品源自教学论文

,成立“微型企业共济制度”,防止微型企业破产、转产或经营者意外事故给业主引发的损失提供必要的保障措施。

4 地方政府应当视微型企业创业为区域经济发展之源、地方富民之要。在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鼓励支持微型企业发展,以创业带动就业。重点支持大中专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农转非”人员、残疾人、城乡退役士兵、文化创意人员和信息技术人员等群体自主创业,确定合理的指标,支持微企由量变向中小企业质变的升级。

5 为微型企业的设立与经营提供宽松环境。各级政府都应清理和 修订现有法规中已不适合微型企业发展的内容:简化微型企业创办手续,简化工作流程,降低登记费;清理不当收费与乱收费,比如,微型企业本身已是社会弱势群体,就不应缴纳残疾人保障金;允许微型企业在自有住宅经营,且免除房产税;地方金融办要强制银行机构给微型企业开设账户,且不附加其它条件;减税轻费财政扶持,适当降低税负水平,并采取“免、抵、退”税收政策予以扶持;针对目前货币紧缩政策,银行贷款额度减少的影响,不妨给予“微型企业专项贷款”,不占整个贷款额度指标等。

6 建立全民创业服务微型企业的技术支持与经营服务平台。借鉴香港特区政府的职业训练局,下设各具特色的培训基地,由政府负责解决资金、场地问题,联合地方高校和相关咨询、研究机构解决师资问题(包括组织志愿者服务与大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建立常设的针对社会贫困和失业人员进行操作性技能培训机构。尽量有效解决目前培训形式化,培训基地远离用工地区,效果有限的问题。

(二)采用微型企业集群模式增强竞争实力

1 对信用良好、渠道关联紧密的微型企业采用集群式融资。在微型企业实际运作过程,常有“独木不成林”的困惑,长期的合作使得一些包括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制造商、经销商以及投入相关技术、技能、培训服务和信息研究等的微型企业形成一种松散的微型企业集群。他们相互支撑,相互制约,利益均沾,不希望其中的任何一个成员受到伤害,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面对金融紧缩政策时,松散的非正式“微型企业集团”利用相互担保,联手融资。由于微型企业集群增大了每个成员企业的守信度,降低了逃废债务的可能性,降低了银行贷款风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银行由于企业信用方面的顾虑而引起的“恐贷”、“惜贷”心理。同时企业集群中的信息集聚效应,降低了银行收集企业信息的交易成本,集群融资的规模效应也增加了银行放贷的积极性。 2 微型企业集群容易形成并增强区域特色经济。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在每一个地方都存在剪不断的亲戚关系、相邻关系。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剩余劳动力可以通过在家族圈内由家族成员组成小共同体,利用亲缘关系、地缘关系,采用“亲帮亲、邻帮邻”、“户帮户”、“一家做,家家学”特有的传导方式,在各个区域培养出一大批“一县一品”、“一乡镇一品”、“一村一品”的区域特色经济,形成各具特色富有竞争力的地方微型企业集群。

(三)找准市场“空白”有效切入市场

目前的中国市场,收入水平差距大,贫富分化严重,人们的消费习惯和行为越来越多地受到因地域、信仰、文化、偏好影响,完全的寡头垄断市场没有形成的土壤。而变动大、更新快、不稳定的日益细化的小市场被大家所接受。微型企业可以专注于那些差异性大、市场占有率不高、适宜小规模生产、市场尚处于“空白”或者“准空白”的小众化产品。

1 为少数民族独特的消费偏好和习俗定制的生产民族日用品的微型企业,设计和生产少数民族风格旅游产品的微型企业。

2 采用原始技术生产“原质原味”无污染的绿色产品,充分发挥微型企业擅长的领域和原始劳动力密集型生产模式,以满足人们低碳环保需求、健康消费需求、生态等需求。

3 涉足与知识、信息等相关的行业,借助知识化、智能化、信息化平台,创立并发展诸如音乐、美术、语言、动漫和游戏等服务性微型企业。满足人们渴望学习、求知的欲望消费需求。

4 支持并大力 发展家政服务、基础社区医疗和养老服务等微型服务机构,解决我国老年化进程加速,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造成的传统养老方式滞后的后遗症平以及城镇化进程中的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等问题。 (四)培养提升并促进微企“能人”向“准企业家”转变 准确地说,微型企业业主并不能称为“企业家”,而是在自己所从事行业里

某一方面或诸多方面具有超群能力的人即“能人”。在微型企业里,生产、管理常常是“能人”的“个人表演”,常上演“成也箫何,败也萧何”的企业发展悲喜剧。企业“能人”的身体状况、寿命长短、家庭、婚姻状况、子女受的教育和自身素质的提高程度直接影响企业的延续和发展。要促使微型企业“能人”向“企业家”转化,至少需要做三件事。

1 坚持创业后的进取精神。经济、社会环境的快速变化,促使所有微型企业家要适当地摈弃初始成功的路径,辩证思考所谓的“以不变应万变”,跳出过分依赖过去已有经验的思维,坚持创业后继续学习,不断进取的精神。

2 坚持回报社会和消费者的理想。创业者能够成功应该感谢消费者对其关爱,没有消费者购买其产品和劳务,创业者就不能实现其价值的飞跃。没有回报社会和消费者的理想,企业就不太可能做大。

3 努力创造并达成实现成功企业家的条件。微型企业的业主要成长为成功企业家至少应该具备几个条件:眼光独到、胆识过人、擅长组织、社会责任;政治素养高、管理方法得当、了解市场变化、决策正确恰当;善于学习、善于决断、擅长管理和善于维护。

(五)依托大中型企业,谋求与大中型企业共生

虽然金融危机对大中型企业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就微型企业而言,其生存方式仅靠孤军深入占领消费市场太难,最捷径的方式是与规模相对大的企业采用联动方式谋求合力共生。充分享受社会分工的优势,依靠众多企业在空间上扎堆的区域文化,化解因规模小而引发的生存危机。具体而言,部分大企业欲谋求利润最大化或成本节省摆脱“大而全”生产体制的桎梏,去追求与其外部(下游承包厂家)协作的完美。一般一个大企业有最高达八成的零部件为下游协作厂家生产,部分下游的协作小企业又将业务向下属微小企业转包。日本企业常称此现象为“企业系列”,如丰田系列、松下系列、日产系列和NTT系列等。我国微型企业不妨利用自己的微小优势,争取进入属于大企业领导体制下的“企业系列”,以专用资产与大企业合作,依靠合适的“靠山”以求“大树底下好乘凉”,做到以最小风险达到最大利益的行业“隐性冠军”。

(六)利用大中专毕业生优势谋求虚拟企业市场化和扩大化

金融危机延续时间越长对大中专学生就业越不利,企业人力资源招聘与企业发展效益和规模息息相关。具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大中专学生具有满腹经纶、网络技术基础扎实但是缺乏创业实力的特点。创设没有固定办公地点,没有固定业务,没有固定的产品,没有正式的健全组织结构的虚拟微型企业不失为一种较好选择。虚拟企业把生产职能、新产品开发、销售、财务管理职能“虚拟化”交给外部完成,仅仅需要少数几个人负责业务联系,一旦出现市场需要,可以在瞬间招募临时员工。业务完成,又恢复常态。虚拟组织利用分工协作、组织结构简单的优势,避开自己缺少部分硬件和软件的劣势,节约交易成本,节约组织成本。

大学生利用自身网络基础优势,创办微型企业实施的可行性越来越高。基于互联网环境的虚拟,微型企业在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人群中逐步具备了独立制作、发行、销售、最终面向用户完整产业链的条件。大学生在文化产业、高科技产业的创业发展,一旦政策得当, 将逐渐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发展、扩大大学生就业、刺激国内消费的一支生力军。

(七)经济不景气的“后危机时代”更需要“小题大做”的创业方式

所谓“小”,一方面,指产品小,做一些不起眼、投资少的产品;另一方面,指创业规模小,家庭式或家族式的微型企业。所谓“大”则是指这些微型企业凭着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一旦形成集约式发展实现大市场、大配套、大行业、大集群。当未来经济明显好转,政策利好之时即可将现有小微型企业做大做强。“小题大做”的关键,表现为“六低、五散、三小”。六“低”,即创业起点低、知名度低、企业组织形式低、科技含量低、资金门槛低、产业层次低;五“散”,即参与人员散、资金流动性散、涉及行业散、发展思维散、销售渠道散;三“小”,即企业规模小、产品小、市场小。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创业者应当探索适合自己的、适合所在区域和经济、社会环境的微型企业发展路子。

(八)危机关头微型企业更需要“精细”经营

金融危机的到来,使微型企业饱受金融、人才、技术等各种压力,必须想方设法降低成本赢得市场,保证生存,改变初创时候的粗放式管理模式自然迫在眉睫。企业业主不能再继续扮演处理经营和管理环节中突发事件的“救火员”、处理企业内部杂乱问题的“裁判员”、无事不管的“清洁员”、全权决策和对计划执行的“督察员”角色。应当告诫所有成员在金融危机来临之际,大家所承受的压力,为避免员工失业,企业倒闭,全公司人员当同舟共济,荣辱与共,应当在无形中采用精细化的管理方法。

总之,尽管金融危机尚未结束,而是进入了“后危机时代”,微型企业创立和发展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威胁,只要政府、创业者配合得当,认真分析目前形势,创新思路,必然能顺势而为,避“危”捉“机”

上一篇:嘻哈文化论文范文 下一篇:河洛文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