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执法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1 01:47:56

土地执法论文

土地执法论文范文第1篇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显著,加强土地的法治化管理。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已成为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为了规范土地的利用与管理,我国陆续颁布了一系列土地管理法律法规。1986年颁行的《土地管理法》,对于规范我国的土地利用行为,加强土地利用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构成了我国改革开放后土地管理法律体系的核心。1988年和199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两次对《土地管理法》进行了重大修改。1994年、2002年、2007年,《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相继颁行。我国的土地管理法律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自《土地管理法》颁行以来,土地管理相关配套法规建设也得到了不断加强,国土资源部先后制定和公布了30多项部门规章,各省(区、市)也先后出台了近150项土地登记、土地规划、土地市场建设、土地执法监察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规章。

尽管我国政府在建立和完善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体系方面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当前我国土地违法的问题仍然严重,耕地保护形势依然严峻,笔者认为这与我国政府官员在土地法治方面受“立法完善主义”的影响有关。从我国土地管理相关法律的立法实践来看。以“立法完善主义”为中心的法律完备化努力,已成为推进我国土地利用法治工作的重要取向。由于我国司法体系秉承大陆法系的传统,其一贯的立法理念是把所有能想到的问题,尽可能详细地用条文的方式写入法律,这种基于推理方式写成的法律条文之间必须保持逻辑上一致,没有冲突,还要保证法律条文足够详细,以便法官在审判案件时能够根据条文推演出判决结果。但问题是。这种基于对人类理性最大化信任而制定出的法律是否真的完备?过分看重由立法者按照逻辑推理制定出的详尽法律,而忽视执法者在实践中对法律进行修正和完善的能力,是否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出现实之需?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对于完善我国的土地管理法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基于不完备法律理论的视角。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并结合理论分析提出完善我国土地管理法治的政策建议。

二、不完备法律理论的基本思想及改进建议

不完备法律理论(hlcomplere law theory)是由卡塔琳娜·皮斯托(katharlna pistor)和许成钢于本世纪初合作提出,该理论提出后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是不完备法律理论从提出至今历经了还不到十年时间,其理论体系尚有不少可资发展和完善的地方,加之该理论初始研究对象是欧美证券市场监管问题,在解读中国土地管理法治时有必要进行适当地修正和补充,以使其在解释和分析中国土地管理法治问题时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与说服力。下文将结合土地管理法治实践。对不完备法律理论的基本思想进行简要梳理,并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一)不完备法律的内涵

所谓完备的法律指的是,面对任何一个案件,任何一个法官甚至是任何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能按照法律明确无误、没有偏差地推断出什么是犯法。以及犯法可能受到什么样的惩罚,否则法律就是不完备的。不完备法律理论认为:既然法律通常被设计为要长期适用于大量的对象,并且要涵盖大量迥然不同的案件,那么它必然是不完备的。

(二)不完备法律的分类

不完备法律理论将不完备法律分为两种类型。第1类不完备法律,即法律没有对特定行为进行界定或仅列举了少数行为,使得对行为结果的限定过于宽泛。第ⅱ类不完备法律,即法律虽明确了应予制止的行为,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原有法律规定已不能涵盖所有相关行为。笔者认为根据不完备法律的定义,上述分类方法并没有涵盖不完备法律的全部情形。为了全面反映不完备法律的内涵,更为科学地区分各类不完备法律,建议对分类方法作如下改进:(1)第1类不完备法律在保留原有内涵的基础上增加“法律对于执法人员的执法手段和执法权限规定不明确,导致执法人员面对违法行为无法采取法定手段予以制止和处罚”的内容;(2)第ⅱ类不完备法律的内涵保持不变;(3)新增第ⅲ类不完备法律,即不同法律对于某一行为给出了互相矛盾的规定,导致发生法律纠纷时,当事各方均引用有利于己方的法律规定,使执法者难以确定纠纷应适用法律的情形。在土地管理的司法实践中,第ⅲ类不完备法律引发的纠纷为数不少。

(三)剩余立法权与执法权的分配

不完备法律理论认为当法律不完备时,法律的阻吓效果会被削弱,而法院天生就被设计成被动执法者和主要的事后立法者,如果没有人就违法行为向法院提讼,法院就无法采取行动制止违法行为并处罚违法者。因此仅靠法院执法难免会导致执法不足。由于监管者在事前和事后都能创设及执行法律,因此引入监管机构主动执法可以改进法院事后被动执法的不足。有效提高执法效率。较之立法者,监管者能更灵活地行使剩余立法权,他们不必通过冗长的立法过程,却可以在其立法权限内,以简单程序改写及变更法律。至于在什么情况下应引入监管者主动执法,不完备法律理论提出了两个标准,即标准化以及预期损害的程度(外部性)。所谓标准化是指一种能力,即以合理成本对损害行为及结果进行描述,以便监管者能有效行使主动式执法权的能力。不完备法律理论认为,只有当行为能够被标准化,而且这些行为可能产生极大的损害和负外部性,使得被动执法无法对受害者进行充分救济时,监管者主动执法才是必要的。由此可见,立法者在引入监管者主动执法也是有条件的,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监管者主动执法所发生的成本不应超过违法行为对公共利益带来的损害,也就是说监管者主动执法不应降低社会福利。

三、我国土地管理法律制度不完备的具体表现

(一)第1类不完备法律

我国现行《土地管理法》有关土地违法的处理方式的规定比较模糊,直接导致了土地管理部门在执法时缺乏具体法律依据,使执法效力大打折扣。例如:《土地管理法》第八十三条规定:“依照本法规定,责令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的,建设

转贴于论文联盟

单位或者个人必须立即停止施工,自行拆除;对继续施工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有权制止”。上述法律条文中“有权制止”的规定太过空泛,既没有规定执法权力的具体范围,也没有说明可以实施的执法手段。1991年颁行的《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六条原本作出了“对继续施工的,做出了处罚决定的机关有权对继续施工的设备、建筑材料予以查封”的具体规定,但1999年该条例修订时,却删去了此条规定,人为地造成了法律的不完备,导致了“有权制止”土地违法行为的土地行政部门,在职责范围内实施的执法行为,反倒可能成了违法侵权。据媒体报道。某省为了督促土地管理部门执法。居然建立了“案件查处目标考核责任制”,对各个地级市每年办结的拆迁案件数量、判刑人数、处分违法干部人数均作出了具体要求,甚至连各个行政级别应处理的人数都做了量化规定。这种荒诞的责任制的出台,说明由法律不完备而引发的我国土地管理部门执法难的问题已经相当严重。

(二)第ⅱ类不完备法律

我国现行《土地管理法》自1998年修改颁行至今已有十一个年头(其间于2004年进行了小幅适宪性修改)。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土地管理法》的一些条款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例如:《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至十倍;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四至六倍。但是,每公顷被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十五倍。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三十倍。这种以农用地平均年产值为基数再乘以倍数的补偿费计算方法。基本上是1953年《政务院关于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的延续。但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地方政府在征用集体农用地时。除了支付货币补偿之外,还需安排失地农民的生活出路。也就是说当时政府对于失地农民的补偿实际上包含了货币补偿和社会保障补偿两部分。而在现行市场经济体制下,地方政府征地时往往只履行法律规定的货币补偿义务,而对于《土地管理法》没有明确规定的社会保障补偿则不再提供。失地农民在无法获取社会保障补偿的情况下。即使得到法定上限的货币补偿,也难以维持失地后的生计。事实上,在我国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农民因土地被征。失去生活来源而返贫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行《土地管理法》的有关征地补偿条款带有浓重的计划经济色彩。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对于被征地农民显失公平。

(三)第ⅲ类不完备法律

我国土地管理法规间一些相互矛盾规定,很容易引发法律纠纷。例如:我国的《土地管理法》与《农村土地承包法》关于农村土地发包主体的规定就不尽一致。对于“已经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以下简称村内集体土地),《土地管理法》第十条规定的经营管理主体,即拥有发包权的主体为“村内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而《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十二条对于“村内集体土地”除了规定可由“村内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发包”外,还规定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发包的,不得改变村内各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所有权”。《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与《土地管理法》相比,有权发包村内集体土地的主体增加了“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假如村民委员会与村民小组对同一宗村内集体土地作出了不同的发包决定,究竟应该适用哪一个法律呢?从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角度来看,《土地管理法》应是基本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的级别、效力应在《土地管理法》之下;从农村土地承包的角度来看,《农村土地承包法》是特别法,而《土地管理法》是一般法,特别法优先适用于一般法。因此,司法部门在面对此类纠纷时也难以确定适用法律。实践中,由于《土地管理法》与《农村土地承包法》在农村土地承包发包主体上的相互矛盾的规定,已导致一些农村土地承包的法律纠纷的产生。

四、法律不完备背景下土地管理法治的完善

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土地管理法治面临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与土地管理法律不完备有关。受“立法完善主义影响”,我国各级政府长期以来在修补法律漏洞方面作出了不少努力。但是法律不完备的问题仍然是困扰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问题。不完备法律理论指出:无论立法者如何努力都不可能设计出完备的法律,而且法律不可能在整个社会层面最有效地威慑各种有害行为。因此要完善我国土地管理法治,在努力减少土地管理法律不完备程度的同时。还应在综合考量成本收益的基础上,向履行监管者职责的国家土地督察,分配剩余立法权和执法权。根据我国土地管理法治的实际情况,笔者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赋予国家土地督察剩余立法权与执法权

不完备法律理论提出的向监管者分配剩余立法权和执法权的两个标准中,具有标准化能力是必要条件,而预期损害程度足够大则是充分条件,只有两个条件同时具备,监管者才存在获得权力分配的空间。从土地管理的实践来看,当前我国从省到市、县、乡镇都已按照《土地管理法》的规定进行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或修编。在土地利用执法中,要判断某项土地利用行为是否违法。只需将航拍图片或卫星图片与土地利用规划图纸进行比对,即可作出初步认定。因此,对违法利用土地的行为作出标准化描述不难实现。而土地违法会严重损害公共利益早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这些损害包括:削弱了国家利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能力;破坏生态环境,威胁国家粮食安全;侵害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激化社会矛盾等。因此,在土地管理中引入监管者进行主动执法具备理论上的必要性。

事实上,我国中央政府为了加强对地方政府土地利用行为的监管。已于2006年正式建立了国家土地督察制度。国家土地督察制度建立三年以来,在保护耕地,遏制地方政府土地违法行为的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中央政府赋予国家土地督察的权力明显偏少。仅包括:调查权、审核权、纠正权和建议权论文联盟。从不完备法律的角度来看。国家土地督察机构实际上已经承担起了监管者主动执法的责任,却没有被赋予主动执法者有效开展监管所必需的剩余立法权和执法权。因此,在监管工作中,国家土地督察难以对地方政府的土地违法行为进行有效遏制。为了提高国家土地督察的执法效率,笔者认为中央政府应该明确赋予国家土地督察剩余立法权和执法权,即中央政府应授权国家土地督察机构发挥一线监管的信息优势,对督察工作中发现的土地管理法律的不完备之处,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及时作出解释或补充说明,以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土地法律不完备程度:同时国家土地督察应拥有对土地违法行为的行政否决权和对土地违法责任人的人事弹劾权。

(二)改革我国土地执法监察体制

转贴于论文联盟

目前,我国土地执法监察工作面临很大困难,具体表现为:对发现的违法行为难制止:对违法行为的处罚难落实;对土地违法的责任人难制裁。笔者认为造成土地执法监察工作陷入困境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我国土地执法监察的法律规定不够具体明确。前文在论述土地管理第1类不完备法律时已对此作出了说明;二是我国土地执法监察工作经常受到地方政府的干扰。在强调地方局部利益的“发展观”和“政绩观”的影响下,不少地方政府为了推动地方gdp快速增长,大力招商引资,甚至不惜违法使用土地,同时又要求土地管理部门“积极配合”。不能拖地方经济发展的后腿。尽管2004年国家实行了省以下土地管理部门垂直管理改革,但改革仅上收了土地管理部门的人事权。其财权和物权仍归当地政府管理,因此地方土地管理部门一般不愿得罪当地政府,其下辖的执法监察机构自然也难以制止当地政府的土地违法行为。

为了解决土地执法监察工作受到地方保护主义掣肘的问题。笔者建议将土地执法监察机构划归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机构主管。土地执法监察机构的行政隶属关系的调整,有两方面积极意义:一方面,能帮助土地执法监察部门摆脱地方政府的干扰,为其创造公正执法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能够使国家土地督察机构拥有自己管理的执法队伍,使其面对土地违法行为能够迅速展开执法行动,有效履行监管者的职责。同时。建议全国人大在修订《土地管理法》时,赋予土地执法监察机构一定范围的强制执法权。并对土地执法监察机构查处土地违法行为方式、方法作出明确规定,以确保土地执法监察机构在制止土地违法行为时有法可依。

(三)大力完善土地管理法律法规

尽管不完备法律理论指出法律是内在不完备的,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放弃使法律变得更完备的努力。而我国《土地管理法》自1986年出台至今,仅在1988年和1998年进行了两次重大修改,其中最近一次重大修改距今已有十一年。十一年里我国的社会经济环境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土地管理法》的不少规定已经不能适应当今土地利用管理的现实需要。尽管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已于2005年将修改《土地管理法》列入了立法规划,但四年过去了,新《土地管理法》仍未出台,我国立法机构应提高立法效率,尽快出台新《土地管理法》。笔者认为在《土地管理法》进行修订的同时,各级政府部门也应在自身职权范围内,为减少法律不完备的程度作出自己的努力。国务院可以根据《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中“国务院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提高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标准”的规定,用国务院文件的方式要求各地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并将失地农民纳入当地社保体系,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最高人民法院可以在国土资源部的协助下,以“司法解释”的形式对诸如土地执法权限范围、执法手段等争议不大的程序性的法律规定作出具体说明。为基层国土资源部门土地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更多的法律保障。

土地执法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在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的背景下,土地作为宏观调控的“闸门”,其重要性日渐明显,国土资源管理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渐突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作为国土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规范管理秩序,保障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职责。从坚持科学发展观出发,就加强我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进行全面论述。

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是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是国土资源法律法规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对促进和维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进依法行政,确保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结合我们宁夏国土资源管理现状,客观论述了目前宁夏回族自治区国土资源管理面临形势和存在的困难,进行了深刻而详实的分析和探讨。并从存在问题入手,采取摆事实讲道理等手法,阐述了我区目前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论述了在执法监察中的一些具体方法和措施。 对进一步加强全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将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我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及特点

当前,我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既面临着前后未有的好机遇,又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新挑战。

一是从案件发生情况看。土地方面,2002年发案362件,比2001年494件减少132件,比2000年742件减少380件,分别减少26.7%和51.2%;矿产方面,2002年违法案件104件,比2001年33件增加71件,比2000年61件增加43件,分别增加21.5%和70.5%,呈上升趋势。

二是从违法案件种类看。在查处的土地违法案件中,未经批准占地居首,共1073件,占立案总数的67.1%;在查处的矿产违法案件中,违法开采居多,共194件,占查处案件总数的98%,其中无证开采130件,占65.7%。

三是从违法主体看。个人违法用地、采矿多于集体和企事业单位,个人违法用地1427件,占89.3%,个人违法采矿156件,占78.8%;企事业单位违法用地97件,占6.1%;县级机关违法用地23件,占1.4%。

四是从违法案件发生的区域看。农村违法占地问题多于城市,但城市个案违法占地面积大大高于农村。

五是以“建设城市新区”、“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搞养殖业”、“发展旅游业”为名,无限制的扩大城市外延,大量占用耕地和国有未利用土地的现象屡见不鲜。

这种状况,不仅使大量国土资源流失,也给国土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给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二、执法难的集中表现

“执法难”的问题一直是困扰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的一大难题,也是国土资源管理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主要集中表现为以下“五难”:

违法行为发现难。就全区而言,在有限人员编制下,既要监管土地,又要监管矿山,面广量大,加之基本装备缺乏,交通工具等保障条件较差,全覆盖、高频率动态巡查力所不及,致使有些违法案件很难及时发现。

违法行为制止难。表现为土地违法者常常是突击占地施工、矿产违法者常常是突击开采抢运,制止起来非常困难。

违法案件调查取证难。在实际工作中,有些违法者拒不配合,或者借故拖延,而执法人员没有强制调查取证的手段,导致调查工作陷入僵局。

违法案件处理难。由于当前法制环境较差,致使查处案件面临着“严格执法”和“法不责众”的两难境地,特别是对违法责任人的处理更是难上加难。

违法案件执行难。现行法律没有赋予国土资源部门强制执行的权力,实践中种种原因而使案件在执行环节受阻或搁浅。

三、我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存在问题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法制观念不强。一些市(县)领导以发展县域经济,调整产业结构为借口,违法批地、违法用地、非法出让和转让土地,以权代法、以言代法等违法行为不断发生;

二是监察体制不顺。目前这种管理体制,是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只对本级政府负责的“单向”体制,难以形成上级国土资源部门对下级政府及国土资源部门强有力的制约机制。

三是执法手段不硬。现行法律没有赋予国土资源部门以必要的查封、扣押、拆除等强制措施的权力。违法行为不能及时和有效地制止。

四是执法力度不够。普遍存在着重审批发证,轻监督检查的倾向;没有形成自上而下的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执法监察不够经常有力。

四、强化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的对策及建议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必须从我国人多地少、土地供需矛盾突出的基本国情出发,使各级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通过学习宣传法律,使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做到明白合理保护、利用土地资源是对子孙后代负责任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措施。运用行政的手段,建立一套节约集约用地机制,管住总量、控制增量、盘活存量,提高土地容积率和利用率;运用经济的手段,一方面全面推行“招、拍、挂”等市场化配置方式,提高土地取得和保有成本,抑制多占、滥用和浪费土地现象。

(二)以贯彻国务院《决定》和《通知》为契机,始终保持执法监察高压氛围

以卫星遥感执法检查为抓手,突出严肃查处新发生违法用地与政府违法用地两个重点,切实解决基层政府依法用地意识不强和顶风违法问题;建立健全协作办案制度为契机,借助兄弟部门力量,形成国土资源大执法格局;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坚持查人与处事相结合,继续保持严肃查处违法用地的高压态势。

(三)以切实加强执法巡查为载体,努力把土地违法抑制在萌芽状态

违法者的利益有多大,执法的阻力就有多大。查处违法用地只是手段,目的是维护正常的土地管理秩序。因此要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查处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土地动态巡查,进一步狠抓源头防范。构建完整的执法监察网络体系。要做到防范关口前移、预防重心下移,逐步建立“上有卫星,下有百姓”、“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立体防范监管体系,提高案件发现率、制止率和立案率,降低执法成本,提高执法效率。

(四)以严肃查处违法案件为重点,着力提高执法监察效力

有案不查、查案不力、只查事不查人等消极现象是违法用地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执法监察工作要突出重点,提高案件查处率、处理到位率,狠抓查人处事相结合,提高违法成本,使违法者不敢为、不想为、不能为。

土地执法论文范文第3篇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习宣传党的十精神为主线,以“强化有效投入,加快项目推进”会议精神为重点,以“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服务社会”为己任,坚持正确的宣传舆论导向,扎实宣传报道国土资源管理创新和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为全面推进国土资源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二、宣传重点

1.着力加强党的方针政策以及上级决策部署的宣传。学习宣传党的十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重要部署,勇于担当,主动作为,争当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

2.着力加强“创新提升年”主题活动和能力作风建设的宣传。大力宣传在服务我市重点项目用地保障工作以及全系统队伍建设中的工作举措和取得成效,努力树立国土资源部门良好形象;引导社会各界加深对国土资源工作的了解,动员全社会进一步关注、支持和参与国土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3.着力加强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充分利用“4·22”世界地球日、“6·25”全国土地日和“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契机,广泛宣传国土资源国情国策、法律法规,及时宣传和解读农村土地流转、闲置土地处置等配套法规规章情况。

4.着力加强“双保”工作的宣传。深入宣传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的措施和成效,广泛宣传我市在调整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布局、统筹城乡土地利用等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效,进一步增强全市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意识。

5.着力加强矿产资源管理工作的宣传。大力宣传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节约与科学利用并举的法律法规政策,宣传中央和地方出台的各项矿产资源管理政策措施,宣传矿产资源管理取得的新成果,宣传我市砖瓦窑业整治工作取得的新进展。

6.着力加强土地整治工作的宣传。深入宣传土地整治为主要内容的统筹城乡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持续宣传万顷良田建设、土地整治重大项目和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工程所取得的积极成效和典型经验;全面展示土地整治取得的重要成果,大力宣传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规范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措施和成效。

7.着力加强执法监察工作的宣传。大力宣传执法监察转变工作方式、提升效能的新进展和新成效,宣传我市国土资源执法典型事例,进一步提升土地执法的权威和社会影响力;大力宣传干预式执法监管、“12336”违法举报热线等综合监管体系建设和构建执法监管共同责任机制的创新经验,宣传我市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的做法和经验,为强化执法监察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8.着力加强维护群众权益工作的宣传。宣传我市为加强土地市场调控,切实做好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和开发利用动态监管的有效措施和取得的成绩;宣传我市采取有力措施清理低效利用土地、坚决打击囤地炒地等违法违规行为,为抑制地价过快上涨,实现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目标作出的贡献。

9.着力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基础工作的宣传。大力宣传“八好国土资源所”创建、标准化党支部创建的示范作用,以及工业用地普查、档案数字化建设、基本农田划定等基础性工作所取得的成效。

三、宣传重点

1.全年在部级媒体、国土资源部“一报、三刊、一网”(即《国土资源报》、《国土资源通讯》、《中国土地》、《中国地产市场》、国土资源部网站)上刊登宣传作品、信息、文章不少于15篇,其中:《国土资源报》2000字以上的文章4篇,《中国土地》3000字以上的文章4篇。

2.全年在省级媒体、省国土资源厅“一刊、一信息、一网”(即《土地》、《国土资源信息》、省国土资源厅网站)上刊登宣传作品、信息、文章不少于30篇,其中:2000字以上的文章20篇。

3.全年在市“一报、一刊、两网”(即《日报》、《土地》、市国土资源局网站、市国土资源局协同办公系统)上刊登宣传作品、信息、文章不少于100篇。

4.全年在级媒体累计刊登宣传作品、信息、文章不少于100篇。其中:

(1)《今日》每月至少1篇,力争全年突破20篇。高度重视《通讯》、《情况》、《信息》、《洮湖》等地方有影响的杂志刊物,出色完成市委、市政府交给的宣传任务。

(2)全年在电视台播放专题片4个(即“窗口服务、用地保障、对内挖掘潜力、队伍建设”),真正做到重要活动有新闻记录、中心工作有专题报道、特色工作有影像记载。

(3)电办“金土地”栏目,突出国土资源工作时事报道。

(4)全年在中国网及市电子政务平台上刊登宣传作品、信息不少于60条。

(5)不断完善网(新闻综合门户网)“国土在线”专栏的建设,及时更新信息内容,及时回复群众疑问,丰富专栏内容,不断提升国土形象。

5.全年在局网站和国土资源电子政务系统信息不少于180条。

6.系统干部职工全年每人完成调研论文1—2篇。

土地执法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在国家颁布《防沙治沙法》的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逐渐已颁布实施了一批配套法规,加大了执法力度,使防沙漠化逐步走向法制化。各地方因地制宜的制定沙漠化立法,有着积极的意义一面,但是沙漠化立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在立法中加以完善。

关键词:沙漠化,地方立法,立法体系 ,执法

面对比较严重的沙漠化问题,通过沙漠化地方的立法,来建立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环境协调发展。在立法的基础上来对沙漠化治理加以规定,走生态化和谐的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沙漠化地方立法,使人们树立生态保护意识,实现生态建设的良好发展。以保障生态环境的安全,使人们尊重大自然,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对沙漠化地方立法研究,可以更好地实现我国这地方经济、环境、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防沙治沙的地方立法及条例概况

1、甘肃为预防土地沙化,维护生态安全,治理沙化土地,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结合甘肃省的实际,2002年12月7日甘肃省公布《甘肃省实施防沙治沙法办法》,制定办法主要包括三十二条条例。

2、2004年7月31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办法。自2004年9月1日起施行。主要内为:总则、防沙治沙规划、土地沙化的预防、沙化土地的治理、法律责任、附则 。

3、新疆与2008年5月29日制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办法》,办法在2008年8月1日起施行《实施办法》,新疆是全国沙漠化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危害程度最严重的省区,沙漠化土地占全国沙漠化土地总面积的四成以上。从改变新疆生态环境、为改善居民的生产生活提供良好发展空间出发,在国家上位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相关规定,《实施办法》从防沙治沙基本原则、规划、预防、治理、保障、法律责任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为依法防沙治沙提供了法制保障。

4、《黑龙江省防沙治沙条例》于2008年12月1日起施行。《黑龙江省防沙治沙条例》包括六个部分: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规划与分区管理,第三章土地沙化的预防,第四章沙化土地的治理与开发利用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5、辽宁省自2009年8月1日起施行《辽宁省防沙治沙条例》。《条例》共37条,涵盖防沙治沙的组织管理、规划的编制实施、预防治理、开发利用、保障措施及法律责任等各个方面。各级政府对防沙治沙工作负第一责任,对各级政府在规划制定和实施、任期目标责任、组织治理等方面的具体职责也作出了明确规定。辽宁将对沙化土地实行分类保护。沙化土地分为封禁保护区、综合治理区、适度利用区。

6、《宁夏回族自治区防沙治沙条例》,于2010年12月1日起正式施行。宁夏通过地方性法规的立法,共分6章44条。为了预防土地沙化,治理沙化土地,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主要包括内容:防沙治沙规划与管理、土地沙化预防与监督、沙化土地治理与利用、法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沙漠化地方立法的积极意义

1、沙漠化地方立法是对国家立法补充

我国沙漠化面积比较广,各地方沙漠化分布面积差异大,地区分布不一样,治理方式不一。决定了沙漠化治理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也决定了沙漠化地方立法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沙漠化治理既考虑到国家的整体规划,也要适应地区治理的需要。地方立法补充了国家立法,为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地方立法取得一步取得的成就,为个地方治理沙漠化有着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随着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日益发展,应当大力推进地方立法工作。这只会更加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地方立法工作,有利于地方和整个国家的法制建设。

2、保障了土地资源,促进了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

沙漠化地方立法,为保障合理使用和利用土地防止其沙漠化,对一些生态脆弱的林区和草原加以保护,禁止乱砍乱伐,过度放牧,防止进一步沙漠化,对我这地方地因地制宜地进行土地资源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地方立法与国家的立法的相互补充,各地具体条件、生产发展特点和现有基础的实际出发,根据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生产布局和作物结构,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有效保障了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地方立法的思考完善的方面

1、完善沙漠化生态补偿立法体系

沙漠化治理立法需要一整套完善的法律体系的保障来实现。沙漠化的法律体系已经开始初步形成,但还不完善。各地方依照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水土保持法》、《土地管理法》。要增加法律供给,应该更细致的完善相关的环境保护条例、防沙治沙条例、森林法条例、草原法条例、水土保持法条例、土地管理法条例,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操作性和实用性,尤其是加大环境保护执法程序和法律责任的规定。其相互补充,互相协作,使防沙治沙法律则到位,构建地方的沙漠化的法律体系。

2、地方沙漠化立法完善一些惩罚性措施

目前,各地方沙漠化立法体系中关于关于对沙漠化中的一些惩罚性措施不足,还有法律责任责任不完善。防沙治沙条例中关于承担的法律责任比较少,一些规定并不明确,使执法尺度和执法力度受到一定影响,所以加强沙漠化立法中惩治性的措施。在对破坏土地使其沙漠化的一些行为,规定具体的对惩治措施;对沙漠化管理的行政人员和监督人员的执行不利,惩治措施很缺乏;对一些盈利性治沙企业和个人,对治理措施不到位,造成沙漠化扩张,对于这些个人和企业处罚性规定不明确。对一些惩治性的规定作为立法的重要内容缺失,使对沙漠治理时完全处于一种次要的定位,这对立法的效力和公平,不免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

3、沙漠化生态补偿中的环境监察与执法完善

沙漠化中关于环境监察与环境执法的规定比较少,完善的环境执法和环境监察是沙漠化立法中重要组成部分。环境行政执法是沙漠化生态补偿的最重要的手段,环境行政执法是环境主管部门和其他有权行使环境管理权的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共同管理环境事务,并且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惩罚。在沙漠化的法律法规当中也应该规定环境行政执法,从而使得沙漠化行政执法活动形成一种制度,可以联合执法,扩大执法的范围,要严厉的打击毁坏森林,无计划的乱砍乱伐和开垦等种种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以此来促进环境产业的良性发展,也促使沙漠化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对于沙漠化环境的监督也不能放松。行政机关、组织和公民对沙漠化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监督和管理。

四、结语沙漠化比较严重,面对比较严重点沙漠化形势,各地方经过一个漫长的实践研究,使沙漠化立法,逐渐的走向正规化、系统化、全面化。这对各地方的生态环境和经济长远发展提供保障。(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

参考文献:

[1]程楠 《我国防沙治沙法律体系的完善》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2]王彬辉.《防沙治沙法》三项基本原则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土地执法论文范文第5篇

一、高度重视,开展普法基础工作扎实有效

一是建立健全了法制机构。2002年6月,按照*市机构改革三定方案,增设了政策法规科,与办公室合署办公,设副科长一名,科员两名(法律专业毕业)。

论文百事通全科人员参加了*市法制办组织的行政复议人员资格考核培训,拿到了行政复议人员资格证。二是健全普法工作机制。2002年年初,根据省委、省政府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整体部署和*部“四五”普法规划的要求,结合我局工作实际,制定了*市系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四个五年规划》。每年均制定下发全市*系统年度法制工作要点,并要求各县(市、区)局制定自己的普法年度工作计划。为加强对“四五”普法工作的组织领导,市局和各县(市、区)局均成立了“四五”普法领导小组。为“四五”普法规划的实施和各项任务目标的落实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三是经费物质保障到位。为搞好“四五”普法各项具体业务工作,他们从经费、物力和人力上给予保障。坚持把普法经费按要求列入预算,专款专用,足额到位。“四五”期间,市*局累计投入经费达50万元,相继为普法工作人员配备了电脑、打印机、电话、传真机、资料柜等办公用品、设备,并使之保持了良好的状态。建立普法档案,指定专人负责,经常清理有关法制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设立了法律法规咨询电话,对外提供优质的法律咨询服务。

二、注重落实,开展普法宣传活动深入到位

首先,注重宣传投入。市局和各县(市、区)*局充分发挥各种宣传舆论工具的作用,积极开展“送法工程”、法律咨询、法律知识竞赛、举办图片展览等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了宣传教育的效果。几年来,共购买指定或自购普法学习、宣传书籍、画、标语、手册等近10万册,其中主要有《政策法规汇编》、《执法监察手册》、《依法行政读本》、《公务员许可法读本》、《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行政处罚法配套规定》以及地球日、土地日宣传手册等。

其次,注重普法日宣传活动。在每年的“4?22”世界地球日、“6?25”全国土地日、“8?29”测绘日、“12?4”全国法制日,都组织全市*系统集中开展有声有势的宣传教育活动,较好地增强了法制宣传教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几年来共发放法律法规宣传资料100余万份,在全市刷写固定标语5000多条,悬挂宣传横幅500多条,出动流动宣传车1000余次,提供法律咨询服务近5万人次。

第三,注重宣传方法。多措并举,搞好普法宣传,在每年的“6?25”全国土地日宣传工作中,*市电视台在当天播放市人大领导的讲话,*日报刊登市政府领导的属名文章。在乡村,推行“法律三进家”活动,把法律条文送到家,学法用法抓到家,守法责任定到家。几年来,全市*系统共送法下乡进村10000人次,送法律法规手册等近万册。全市*系统各级也分别签订责任状,把普法宣传作为国土部门的重要责任。

三、加强教育,系统内部普法效果明显

“四五”普法以来,*狠抓学习培训制度的落实,采取以会代训、集中培训、借鉴学习等形式,加强人员培训,不断提高系统内部干部职工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提高广大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的能力。新晨

一是领导授课,专家辅导。建立了双休日法制学习制度,依托机关党校为载体,采取领导授课与外请专家讲座相结合的形式,大力开展学法用法活动。责成专人负责,每年制定相应学习计划,明确参加学习的人员范围,做到组织、计划、人员、效果四落实。据统计,共组织局以上领导干部授课16人次,外聘法律专家、律师讲座12场次,收到了良好效果。二是结合实际,专题专讲。每年组织1-2次全市*执法人员培训,还组织新进入局机关的人员进行专题授课。“四五”普法期间,先后组织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籍管理、市场管理、地矿管理、执法、收费等专项业务培训。针对《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国家赔偿法》、《行政许可法》等法律的出台,专门聘请法院资深法官给予授课辅导,讲解执法要点,逐步规范*执法行为,保证了*系统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和公正执法。2004年修改宪法和土地管理法时机,及时组织副科以上领导干部学习《宪法修正案》和《土地管理法修正案》,使各级领导随时掌握最新政策和法律法规。

四、大力治理,确保国土管理文明执法

土地执法论文范文第6篇

杨述河是陕西省榆林市勘测规划院院长、高级农艺师。多年来,杨述河致力于西部地区、尤其是陕北榆林地区土地资源利用、规划及评价研究工作,系统地提出土地利用必须走科学规划、科学评价和优化配置的路子;提出开展土地适宜性、经济性、持续性及功能、耕地专题评价的时空演化规律及其机制;提出开展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人工技术途径和构建多元化的结构模型及从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次的实施措施;提出自然因子作用下的榆林土地利用转换呈U字型的规律,与土地利用直接相关的政策因子是榆林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主导人类驱动因子,它推动和塑造着榆林土地利用格局,与生态建设相关的人类驱动因子在土地类型转换中起决定作用。通过土地详查解决了榆林有史以来土地数量不清、耕地面积不实和权属紊乱的问题;通过对榆林土地利用及评价研究,解决了不同层次开展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人工技术途径和措施方法;通过土地开发整理研究解决了生态脆弱区开展土地开发整理的理论问题和实施问题。

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杨述河主持编制了《中国西部地区土地退化及其防治研究》、《长城沿线沙地利用及其研究》、《国家能源重化工地区土地利用研究》、《榆林市土地资源类型转换及优化利用研究》、《区域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研究》、《榆林市土地利用规划及其研究》、《榆林市土地利用规划修订及其研究》、《榆林土地资源利用与评价研究》、《榆林土地开发整理利用研究》等重大课题研究。五年来据应用单位统计取得经济效益63.5亿元。

五年来,杨述河的科研成果获得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二等奖一次、省政府科学技术二等奖一次、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市政府科学技术一等奖二次、科技进步一等奖二次(以上奖项本人均为首位人员)。获得国家土地局先进工作者一次,省国土资源厅和市政府先进工作者六次。发表了《榆林土地资源利用与评价》(2002年中国大地出版社40万字)、《榆林土地利用规划》(2002年中国大地出版社15万字)、《土地开发整理与土地购储备动作实务全书》(2002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320万字)、《田土资源执法实务全书》(2003年台海出版社250万字)、《榆林市土地资源类型与转换及优化利用研究》(2004年云南科技出版社)等专著10余本,800余万字,30多篇。目前正与中科院地理所和美国、新西兰科学家合作研究“中国西部地区土地退化及其防治”、“中国能源重化工地区土地利用”和“长城沿线沙地利用”三个研究项目,其中“中国西部地区土地退化及其防治研究”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正准备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其他两个项目于2004年5月由中科院邀请美国、新西兰5位专家到榆林作了成果评议工作,专家们对这两个项目给予很高评价。2004年7月21日,杨述河应邀参加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在昆明召开的中国土地资源势态与持续利用研究研讨会,所发表的论文《榆林市土地资源类型转换及优化利用研究》获优秀论文一等奖。杨述河具有很高的研究水平,特别是在《中国西部地区土地退化及其防治研究》中提出了不少很有创见性的学术观点和方法,解决了西部地区土地利用方面的重大课题,填补了我国在此研究领域的空白,受到中外专家的一致好评。

由于在调查研究和理论创新方面的杰出贡献,杨述河连续两年被评为市级优秀共产党员,被评为省“三五人才工程”人才、市“152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

土地执法论文范文第7篇

1.前言

土地管理制度是国家为了使土地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科学合理的调整土地管理而制定管理制度,是一个国家合理使用土地资源的准则与规范。土地管理是政府机构通过行政手段、法律等方式对单位、社会团体的土地资源进行管理的一个过程。

2.中国土地管理制度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土地管理制度主要有占地补偿制度、土地登记制度、保护耕地制度、用途管理制度等。现阶段,我国土地方面的主要法律有《土地管理法》,是规范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基础性法律,为国内建立土地管理制度起到很大的支撑作用。但目前我国土地管理制度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和城市两个方面。

2.1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方面

2.1.1土地管理制度中的执法问题执法问题是目前国内土地管制度中十分关键性的问题,目前,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政府为了发展市场经济,提升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对法律法规的重视程度不够,对行政方面的执法力度不够严格,没有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和标准行使相应的权利和履行相应的义务,以至于造成执法混乱的局面。

2.1.2制度立法方面的问题突出近年来,在国内的土地管理制度方面,各个地方的政府有权对土地实行征收管理,进而制定相对应的征地补偿机制。但在真正的土地管理工作中,各个地方政府即是土地政策的制定者,同时又是政策的协调者与执行者。尽管很多地方政府的土地所有权归村小组所有,但在实际的土地工作中,村小组已经没有对土地管理的权限,最终难以保障土地被征收者的经济利益。

2.2城市土地管理制度方面

2.2.1缺乏相应的地价机制随着经济市场的不断发展,土地市场逐渐被政府垄断,并且国内的地价制度没有得到足够的完善,缺乏动态的土地调整机制,很难准确的调整基准地价,造成土地制度管理难以适应经济市场的价格波动,导致相关的土地征收部门征收的地价比市场价格要低的多。

2.2.2缺乏完善的土地产权制度《土地管理法》只明确指出,土地归国家所有,任何单位与个人无权占有,土地资源的使用权由国务院代为行使,地方政府没有权利进行干涉。但是,在实际的土地管理过程中,地方政府可以转让土地使用权,并从中获取相应的利润,掌握着真正的土地权使用职能。

2.2.3土地征地制度不合理在《土地管理法》中明确规定了,土地归国家所有,直接由国家实施管理,政府想要征用土地时,国家会给被征收地者相应的经济补偿,但是,在“公共利益”没有明确的情况之下,部分地方政府滥用自己的职权,在征地时,完全没有考虑到经济市场的发展情况,并且地方征收的土地补偿非常低,这就造成在各个地方征收土地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钉子户”的情况,导致土地征地制度出现不合理。

3.完善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具体措施

3.1完善土地的管理制度

我国要想加强土地管理措施,就必须要进一步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建立合理土地管理制度,政府部门要以土地市场为核心,增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并制定相应的土地管理法。我国的土地转让是通过土地协议来开展实施,各个地方的土地交易中心将交易中心的流程简化,这样开发商能够依靠土地合同直接向政府部门领取相应的审批手续,方便了交易商与政府部门的土地管理工作,同时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构建良好的土地管理制度。

3.2优化我国的土地规划体系

政府部门在构建我国的土地管理制度时,必须先优化土地规划体系,加大对土地执法监督的力度,要学会科学、有效的规划土地,并加强土地规划制度的约束性,在满足社会对土地需求的同时,结合经济市场的发展规律,严格的执行监管机制。同时,要考虑到群众的经济利益,土地管理制度同时要结合国内经济发展的状况,规划合理、科学的土地使用方法。此外,国家要加大对土地规划体系的执法力度,增强执法者的监督工作,使土地执法能够高效的实施,进一步建健全、完善土地规划系统。

3.3完善土地权利体系

相应的部门在进行土地管理过程中,要不断健全土地权利体系,进而约束地方政府的征地行为。国家要保证群众的土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必须要保障国家的土地财产权益。但是,在我国目前的土地管理体制中,对农村土地产权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在一些实际的土地管理过程中,部分地方政府和企业都一直征占农民的土地,导致很多土地滥用、浪费的现象出现,对农民的经济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国家要不断健全土地权利体系,合理规划土地资源。

3.4改革土地财政税收

我国应该对相应的税收管理单位实施绩效考核,监督政府部门在保护人们的土地资源的同时,也能够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进而保障人们的经济利益,建立全新的土地财政制度,保障土地财政制度的可持续性发展,避免出现闲置的土地。

4.总结

土地执法论文范文第8篇

“数字城管”是“数字郴州”投入应用的第一个系统,标志着其城市管理从人工管理大步迈入了数字化时代。

“请不要占道经营,我们论文联盟正在实施监控,请配合我们工作”。

4月13日,在郴州市数字城管指挥中心,劝导员在远程劝导系统中对国庆南路罗家岭综合市场占道经营的游商进行实时劝导,以威慑无证游商的违法占道经营行为。

远程劝导是郴州市“数字城管”其中的一个功能。

3月28日,郴州市委书记向力力在市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局正式宣布“数字城管”投入应用,这标志着郴州城市管理从由人管理迈入了数字化时代,如同为城市装上一个“智慧大脑”。

“数字城管”于2011年2月启动,是“数字郴州”投入应用的第一个系统,它有效整合了“平安郴州”视频监控、城市地理基础数据、电子政务信息等各种城市资源,全面覆盖北湖区、苏仙区、郴州经济开发区、郴州有色金属产业园区约60平方公里范围,建成9个基本子系统和13个拓展子系统,网络终端连接40多个部门和单位。

“数字郴州”是湖南省第一个通过省级验收的数字城市,目前已建立了覆盖全市域、多尺度、多类型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搭建了数字郴州地理空间公共平台以及基于公共平台开发的数字城管、土地储备、地质灾害防治、招商引资等8个应用示范系统。

“大城管”格局

郴州市“数字城管”的建设速度与质量并重。

2011年2月,郴州市委决定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3月市政府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并出台系统建设实施方案;5月完成项目的立项、招标等工作;12月基本建成并投入试运行。

今年3月28日,经过一年多的开发建设、普查建库、机构组建和教育培训,开始正式上线运行。

郴州市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局城市管理综合调度中心主任易晨荣介绍说:“‘数字城管’ 共有9个基本子系统以及视频监控管理等13个拓展子系统,形成了完整、闭合、互通互联的城市综合管理系统。对市区60平方公里进行了基础地理数据测绘和部件、事件普查,共普查城市管理部件40.8万个,划分单元网格1305个、工作网格45个,网络终端连接40余个部门和单位,形成了完整的‘大城管’格局。”

郴州市“数字城管”整合“平安郴州” 视频监控资源,使城市管理监控全城覆盖;整合了电子政务审批资源,实现审批与执法联动;共享国土资源地理信息基础数据资源,避免了重复测绘。

这些措施,既优化了现有各类信息资源,又降低数字城管建设的成本。

井盖的“身份证”

郴州市“数字城管”利用地理编码技术,将路灯、桥梁、户外广告、垃圾台(站)、果皮箱、井盖、绿化树木等诸多城市部件逐一精确编码,纳入城市信息化管理的范畴,如同给每个城市部件配上一个“身份证号码”。

在现场模拟演练中可以看到:在井盖上安装有无线射频识别标签后,实时将被监控的井盖状态信息传送到指挥中心,使城市管理部件拥有类似人类感知的效果。当井盖发生盗窃或破坏时,井盖将自动发送报警信息至指挥中心,相关部门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置。

这是郴州市“数字城管”技术创新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唯一内容,因为在技术上的创新,可圈可点的还有很多,如率先在全国引入智能图像分析识别技术,对市容环境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控,并对问题进行图片抓拍,实现可视化管理;率先在全国将非公共区域纳入数字化城管普查范围;率先在全省第一次将数字园林纳入普查范围;率先对户外广告部件进行普查;率先将渣土运输等作业环节进行精细化管理等。

郴州市所有环卫车辆、城管执法车,都安装了gps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全方位全天巡查车辆的行驶轨

转贴于论文联盟

迹。

易晨荣总结说:“‘数字城管‘建设按照国家行业标准,整合应用3s技术、物联网、无线通讯等多种技术手段,集成地理空间框架、单元网格、城市部件、地理编码等多种数据资源。”

“千里眼”与“顺风耳”

“数字城管”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数字监管。

资料显示,郴州市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局论文联盟在城区主次干道重要节点、重要公共场所,一共安装了80个城管专业摄像头,并融合公安、平安等700多个专业摄像头,确保对城市重要部位的监管。

“真正能做到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问题,”易晨荣的信心马上得到了印证。

4月13日下午4点左右,郴州市“数字城管”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实时打开了国庆南路罗家岭综合市场的视频,这里的占道经营现象比较严重。

果然,两个擦皮鞋的小贩大摇大摆把椅子放在综合市场入口的人行通道上开始招揽生意。很快,一名男子就坐在椅子上擦皮鞋,将人行道占了一半。

工作人员的声音立马响起:“请不要占道经营,我们正在实施监控。”

安装在综合市场的喇叭清晰地将劝导声音传递给两位擦皮鞋的小贩耳边。

小贩起初听到劝导声,脸上全部是“不相信”的表情,当劝导声重复响起时,他们终于发现了视频和喇叭,立即搬开了放在人行道上的椅子,带着擦鞋工具离开了五岭广场。

“‘数字城管’就是给城市安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演示完这一幕后,郴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指挥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说,“以前一些占道经营、乱摆摊设点、乱停乱放、损坏公用设施的违规人员,在城管执法人员出现时转移阵地,当执法人员离开后又卷土重来,给城市管理工作带来难度。现在不用再担心了。”

更重要的是,“数字城管”的视频都具有摄影、拍照并存档的功能,可以为城管执法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信息采集员的轨迹

“同时,“数字城管”还招聘了专门的信息采集员。计划招聘130人,目前在岗培训99人,全市划分45个网格,由不同的采集员在不同的工作网格,进行全天候24小时实时巡查。”易晨荣说。

郴州市信息采集采用服务外包形式,采集公司由市级服务平台统一指挥管理,做到监督指挥相分离。

为了验证,易晨荣随机定位了一名采集员,在大屏幕中可以看到这个名叫曹文胜的采集员目前正在国庆南路一带巡查,然后,他点击了曹文胜的巡查轨迹,可以看到今天主要在国庆南路以及香雪路巡查。

继续点击,可以看到,曹文胜今天一共上报案件5例,有效上报案件3例。

这些案件由市级平台立案,派遣至北湖区指挥中心到城管执法队处理,在当天就会得到解决,平均解决一个案件的时间不会超过半个小时。

郴州市委常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瞿海曾说:“数字化城管涉及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组织,涉及市直职能部门47个,市委、市政府将把数字城管评价结果作为综合绩效考核、行政效能监察的重要依据,对交办事项延期办理或拒不办理的,将严格问责。”

如此快的速度和效果,对瞿海的命令是一个很好的诠释!

土地执法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关键词 土地 农村土地 土地污染 法律制度

一、农村土地污染的概念

(一)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在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围内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结构总体。从法律的角度来看,我国还没有以立法的形式对土地作出个明确的定义。就土地的生态价值和自然属性,从有效的防治土地污染的目的出发,可以将土地的涵义界定为“土地是地球表面上由土壤、岩石、气候、水文、地貌、植被等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活动结果。”土壤是由许多层厚度不同的矿物质成分所构成自然主体。土地的涵义与土壤的涵义不同,土地比土壤的范围要广,土壤只是土地的构成土地许多因素中的一种。

(二)农村土地污染农村土地污染,主要是指农村地区农业用地的污染。从目前农村地区土地污染的实际情况和大家所关注的农村土地污染情况来看。农村土地污染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化、土壤酸化与盐碱化、工程荒漠化、湿地与优质土壤资源的减少等地退化问题。

二、我国农村土地污染的现状

我国目前农村地区的土地污染相当严峻,土地污染面日益扩大,土地染物的种类多,而且污染的数量日渐增高,甚至有些地区还出现了新型的复合污染。如:镉米问题、高浓度农药污染蔬菜、地下水等。我国农村地区土地污染总体现状是点面源污染并存、生活污染与工业污染层叠。农村土地污染有以下几种:

(一)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农药、化肥、动物粪便、生活垃圾等污染在目前阶段,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每年都施用大量农药、化肥,其大部分都是没有被植物所吸收,而是渗入到土地里。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我农药使用量为162.3万吨,为1990年使用/!/量的2.2倍,化肥的施用量已达5107.8万吨,是1990年施用量的两倍;农用薄膜使用量大约193.75万吨,是1990年的4.1倍。豍另外跟国家发改委统计,我国目前农田施用化肥量平均每公顷达360多公斤,分别是德国、美国的1.6倍和3.3倍,其中氮肥的利用率为25%-30%、磷肥利用率为10%-20%,比发达国家低20-30个百分点;平均每亩农田农药量使用为150克左右,是欧盟国家的3倍,在农药使用率上只有30%上下,相当于欧盟国家在农药使用率上的一半。过量的施用农药化肥,会直接导致农田土壤的养分失衡和土壤物理性质的劣化,同时也会对地下水自然造成连锁污染。

在现阶段农业生产生活过程中农用化学剂大量使用和有效的使用概率底下,使得农村地区的土地污染的范围不断扩大。这些污染物从单一的污染逐渐演变成点污染和面源污染相结合的新型复合污染。

(二)农村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对土地进行污染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逐年增加。我国农村地区由于基础建设落后和环境保护设施的不到位,对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简单。农村农户产生的生活垃圾随意乱丢,使得农村地区的环境更加严重,从而出现了脏、乱、差现象。据统计,大约每年产生的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基本是全部露天堆放。生活垃圾是由可分解的有机物质、不可分解的物质构成,但是大部分生活垃圾的分解率底。污水灌溉也是农村土地污染的一种重要污染。合理使用生活废水及工业废水中含有的氮、磷、钾等多种植物所需养分,对农业生产增产增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这些废水中同样含有重金属、氯化物等许多有毒物质,在没有处理的情况下直接使用于农田灌溉中,致使基本农田丧失生产力,成为“毒土”。根据我国农业部2006年对全国污灌区调查统计,大约140万km2的污水灌溉区中,遭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面积占污水灌溉区总面积的64.8%,其中,严重污染的占8.4%,中度污染的占9.7%,轻度污染的占46.7%.这些污染对环境生态链上的人而言,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三)城市的污染物向农村地区转移除农村生产生活所导致的土地环境污染之外,城市污染物向农村地区转移也是构成农村地区土地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城市污染物向农村地区转移的主要形式有两个方面:第一,面污染物的企业转向农村地区,随着城市环境法律制度的建立健全以及国家对城市规划设计要求等方面的因素,一些高污染企业纷纷转移农村地区。这些企业大部分是一些生产设备简陋,环境污染物处理能力低下,所产生的废弃物、工业废水、生产生活垃圾等对农村地区的土地加剧的污染。第二,生活垃圾等污染物由城市向农村地区转移,随着城市规划建设及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居民生活所带来的垃圾数量不断攀高,从而大部分城市生活垃圾没有处理就直接运到城郊附近或农村地区,在某些靠近城市附近的农村地区大部分空置地自然就成了城市垃圾放置地,甚至一些耕地也成为污染物放置地。

(四)农村地区的工业化污染及城镇化污染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乡镇企业在农村地区迅速的发展壮大。农村乡镇企业像雨后春笋一样扒地而起,给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能量 。但是同时也给农村地区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乡镇企业污染是农村土地污染源的主要之一。乡镇企业中的工业污染大量排放,远远超出农村现有环境生态的承受能力和分解能力。

工业生产后的废渣占用土地,工业生产后废水被迫灌溉当地农田,这都对我国的耕田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这个工业污染物中含有镉、砷、汞等有毒重金属和石油类有机物污染,致使许多土地中的土壤基本丧失生产力,成为“毒土”。

三、完善我国农村土地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建议

(一)完善农村土地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必要性农村土地污染不仅制约着农村生态的发展,其农村污染物污染的土地所生产的农产品质量也受到污染的影响。这些农村土地生产的农产品,在国际交易市场中严重的阻碍着进出口贸易。土地污染的演变过程难以察觉却,这些污染危害最终指向的是人。直接危害人体健康,特别是重金属在蔬菜、粮食中的累积,将处于食物链顶端的人类置于危险位置。随着农村地区经济谋求快速发展,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给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农村土地中的污染物种类不断增多,并且在新形势环境下变化成新型的一种复合型污染物。甚至转向立体农业污染,使得农村土地环境进一步加剧。目前我国在土地环境污染立法上,关于农村环境污染的法律法规比较少,在国家层面上没有系统的污染控制法律法规,更没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理农村土地污染的环境法律制度。在这个方面法律制度的缺陷致使农村地区土地污染的程度进一步恶化,要想控制农村土地污染这个趋势,保护现有的农村土地自然资源,维持农村土地生态环境,急需在法律制度及法律法规上建立健全。

(二)完善我国农村土地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建议1.加强农村土地污染防治专项性立法我国农村地区土地污染问题需要根本上解决,立法是根本。针对现在农村地区的环境现状以及法律控制不力的情况下,必须要借助于系统的法律制度进行管理。我国现阶段的土地污染防治法律制度与规范存在着很多缺陷与不足,不能与现有的情况相协调,必须加以修正和完善。

2.完善农村土地污染防治的执行与监管体制执法是依法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而法律是否有效执行又依赖着完善的行政管理体制制度。目前我国针对农村土地环境污染问题的相关法律法规相当少,致使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土地污染不断加剧扩大。这些都与现今农村地区环境保护法律制度执行关系密切。诺要使我国农村地区土地污染防治得到行而有效的执行,必须规范好我国农村土地防治行政管理机制。我国目前的行政监管体制存在着多头管理的混乱局面,出现“九龙治理”的局面,得不到有效的控制。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应该明确行政管理机制中的职权和各自分工,才能够在执法管理中有效的落实,才有效的保护好了农村土地生态环境的安全。

3.完善农村土地污染预防制度我国农村土地污染的严峻形势以及农村土地污染特性都在警示着应该对农村土地生态环境重视预防,从污染的最源头来控制污染事件的发生,从预防到治理来完善农村土地污染事件的发生。对预防制度的四点意见:第一,土地污染预警制度;第二,废弃物农用许可制度;第三,农业清洁生产制度;第四,土地污染物处理制度。

土地执法论文范文第10篇

[摘 要]旅游规划关系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规划的编制和实施需要法律的保障。本文主要运用法律解释学的方法,针对旅游规划

>> 专项资产管理计划法律问题浅析 北京市可持续发展中的土地规划法律问题研究 旅游者行程前任意解约行为的若干法律问题探析 探析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 赠扶养协议法律问题探析 船舶融资租赁法律问题探析 小产权房法律问题探析 外商隐名投资法律问题探析 公司设立瑕疵法律问题探析 公司捐赠法律问题探析 微电影的法律问题探析 股权继承的法律问题探析 城市规划法制问题分析 规划保险信托所生法律问题分析 城乡规划执法法律问题研究 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法律问题研究 亚轨道旅游法律问题研究 旅游合同相关法律问题思考 旅游合同若干法律问题探讨 新旅游法之法律问题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旅游规划法律问题探析 旅游规划法律问题探析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旅游规划关系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规划的编制和实施需要法律的保障。本文主要运用法律解释学的方法,针对旅游规划中存在的法律问题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关键词]旅游规划;法律问题;完善[中图分类号]P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006(2004)04―0074―05

上一篇:数学课堂教学范文 下一篇:司法审查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