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的养成范文

时间:2024-04-19 17:48:57

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篇1

一、认清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培育青少年正确思想观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并指导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观念,它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指导。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青少年教育的全过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青少年,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青少年的头脑,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着民族优良传统,又赋予新的时代特征。

当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剧烈变化。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一些西方腐朽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价值取向也乘机进入国内,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在改革开放迈进深水区的社会大背景下,面对社会转型、经济转轨,人们处在思想观念、文化生活、社会思潮多元化和相互交织、交流、碰撞的复杂局面中,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清醒地看到:“物质文明快速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同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主旋律占主导地位与悖于时代潮流的各种低俗文化和社会思潮并存;先进人物、平民道德模范大量涌现和腐败案件、诚信危机、社会正义感、责任感缺失同在;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改善与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并存;社会大局稳定与局部地区突发事件同在等等”,这些矛盾和冲撞必然冲击和影响人们价值观念的确立和稳定,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更大,为当前培养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添了难度。对此,我们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用全新的理论成果武装青少年,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以适应新形势、新情况。与此同时不断探索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新方法、新手段和新机制,不断提高青少年的思想认识。要针对部分青少年在不良文化影响下所产生的思想信仰淡漠,是非观念混淆,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功利化”等问题,以事实为依据,引领青少年从小树立跟党走,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信念,立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和力量。因此,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宣传和教育必须长期坚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精心构建,就是要按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总体部署,要抓好宣传倡导,要加强道德建设,要丰富文化生活,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依据青少年心理、生理的特点,在青少年中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实施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入耳入脑入心的学习教育,使青少年心悦诚服地认同和接受核心价值观,使之内化为坚定信念和崇高理想。另一方面是以青少年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提升青少年思想境界、净化美化心灵、有益于社会和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道德实践活动,使之外化为行动,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筑牢青少年的思想基础,强化青少年道德修养

在目前科教兴国的大背景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目标,打牢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基础,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发展所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就是要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方式和方法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转化为全社会和全体人民群众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青少年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思维活跃、视野开阔、积极进取,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有热情,但在理想上容易迷惘。在全球化的浪潮面前,“民族虚无主义”的论调应该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我们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青少年,打牢他们的思想基础,使他们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他们为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努力学习。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青少年道德修养,知荣明耻、完善自我。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它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青少年群体年龄小,往往会迷失自我,在道德判断和行为方面会出现一些问题,甚至出现有失道德规范的情况。对此,要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学会做人,明白知荣明耻是做人的基本行为要求,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从小培养正确的道德情感和人格品质;要组织和引导青少年参加社会道德实践活动,通过开展“我健康,我快乐”“访老助残”、“志愿服务”“将军故事”“书香校园”“关爱家乡”“环境保护”等活动,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促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要努力建设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为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成才环境,要充分发挥正反典型的示范作用和警示作用,引导青少年从盲目崇拜明星的追星狂热中走到学习历史英雄、时代英模的正确轨道上来,激发积极向上的热情,远离不良网吧和黄、赌、毒的诱惑,努力成长为有远大理想、美好心灵、健全人格、高尚品质和健康体魄的新一代公民。

三、培养青少年“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青少年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首先要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如果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严于律己,那么我们每做一件事情,我们的道德水平就会得到一次升华。积跬步,以至千里,汇小溪,以成江海。青少年要善于由大及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决不要以微小而不足道,细小而不足为。

在学校、社会,青少年要讲文明、讲道德。同学们不能在楼道里追跑打闹。牢记校园“十不准”。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做到,节约用水、用电。主动开、关灯。不浪费纸张、文具,不说脏话,见了长辈主动问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保持自我清洁,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等,这些都是每个青少年应该做到的。在家里,要尊敬父母。在家中,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为家人减轻一些负担。主动关心父母,做到尊老爱幼,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过分依赖父母,做到少年当自强。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当代的青少年要积极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在思想上积极追求上进,明辨是非;在学习上刻苦努力,精益求精;在生活上勤俭节约,不盲目攀比,在平时热心为家人、邻里、同学服务,大胆创新,在行动上坚决反对有损民族形象的丑恶行为,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遵守社会公德和校规校纪。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把“八荣八耻”作为心灵的准则和行动的指南,用行动书写社会主义荣辱观。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流传着无数感人的美德故事。他们追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境界,他们恪守诚信,与人为善……今天,青少年有必要重温中华优秀的道德文化传统,并在这丰富的道德资源中,汲取到中华民族腾飞的持久动力。俗话说:“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国。”没有诚信的个人是社会的危险品,没有诚信的民族是民族的悲哀。诚信,是中国古代社会人际关系的精神纽带,也是人际关系的最高原则,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

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篇2

关键词:职业道德;就业指导;核心价值观

《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是高职院校德育课中最具特色的一门课程,是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职业道德、求职择业技巧、签约与报到和创业。

高职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是在学习、成长、发展过程中,对现实生活中各种事物、现象进行评价、决定取舍的基本思想观点,它支撑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影响着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并且将对学生今后的工作、人生有重要作用。

一、《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课堂教学现状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高职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养成途径主要有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等,其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是核心价值观养成的重要途径。高职学院开设的思想政治课程主要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国家对大学生就业情况的重视,《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课堂教学出现弱化甚至忽略职业道德内容,学生也普遍更重视求职择业技巧部分。另外,课堂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实践性;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时效性等使得课程失去了养成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二、《职业道德与就业知道》课程内容与核心价值观的养成

(一)职业道德与核心价值观的养成

通过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成功人物的职业道德事迹作为案例教学,会使学生觉得亲切、可信、可感、可模仿,关于文明礼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勤劳节俭、遵纪守法等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在讨论案例的过程中无形中建立,成熟起来,并且在从感性到理性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得到升华,从而真正掌握本门课的内涵和精髓,并使其认知、意志和情感发生一番刻骨铭心的变化。职业道德是《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要求学生掌握的重要内容之一,“百行德为首”,让学生立业前,通过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首先学会做人的准则,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

部分大学生过于看重自己,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集体以及整个社会的利益,择业求职时,以自我的喜好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喜则行,不喜则弃,完全不考虑其它方面的因素。功利化思想严重。置身于改革的大潮,大学生的商品经济观念日益增强。尽管他们还没有踏入“商界”,但社会上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的投射,使他们对个人利益的关注与反思明显增多。大学生从入学选择专业到毕业择业求职表现出强烈的利益要求。什么专业能够赚钱就读什么专业,毕业后什么单位能够挣到钱就到什么单位去,赚大钱成了部分大学生职业选择中最具诱惑力的因素。价值目标短期化,目前大学生对经济领域的变革十分关注,但是,这种关注有一种重视眼前轻视未来的反理想主义倾向,他们所追逐的是眼前的工作所带来的实惠,缺乏全局的、长远的战略考虑,急于求成。通过具体职业道德教育,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无私奉献、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精神,帮助学生养成文明礼貌、爱岗敬业、勤俭节约等良好的核心价值观。

(二)求职择业技巧与核心价值观的养成

现今的经济形势以及就业状况,求职择业技巧对于即将毕业的高职学生异常重要,学生对于此部分的学习也非常认真。

求职择业技巧主要包括就业信息和材料的准备以及面试技巧两方面的内容。高职院校是以职业为导向,重视求职择业技巧的同时,还应该借此部分着重诚信择业。在自荐材料的准备上,必须做到真实客观,反对弄虚作假和欺骗行为。在择业活动中,用涂改成绩、搞假证书、假材料的手段来欺骗用人单位的行为是不道德的。毕业生在自荐材料中应当如实反映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提供真实的证明材料。使用人单位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真实的了解。在面试过程中的自我评价问题上,必须做到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反对自我吹嘘或夸大其词。在毕业生就业中引入了竞争机制,这就要求毕业生有更高的综合素质。由于毕业生能否通过市场的检验对他们的将来起着决定作用,这就使得毕业生不仅必须具有扎实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而且在择业的过程中也要自觉接受学校和社会的监督,端正自己的竞争行为,遵守一定的竞争法则。利用求职择业技巧方面的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树立诚实守信、爱国主义精神以及良性竞争择业的核心价值观。

(三)签约与报到与核心价值观的养成

签约与报到部分主要内容包括让学生了解签约与就业协议,了解就业法律知识,掌握就业协议的有关规定和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具体法律问题。

毕业生不能随便违约,随意更换单位,否则,学校应视情况予以批评和建议,并征求用人单位的意见,用人单位也可以要求相应的赔偿,这使得毕业生在选择单位时应慎重,不能够任意违约。协议一旦签订,就具有了法律效力,非正常情

况的违约属于不道德的行为,偏离社会所倡导的诚信的道德准则。因此,绝大多数毕业生在签订协议时,都是经过慎重考虑的,也就是说,决定了要到某个单位工作,才进行签约。并且,协议签订之后,都会积极遵守,即使想更换更适合自己的工作,也必须通过正当的途径来解决。签约与报到方面的课堂教学使得学生懂得遵纪守法、诚信签约等,学生能够养成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核心价值观。

(四)创业与核心价值观的养成

创业部分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创业知识、创业的基本流程以及创业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随着国家不断推出的大学生创业的政策,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愿意投入到创业的大军当中,不可忽视的是创业方面的道德教育。存在着越来越多的人是到一些同行业的大公司里“偷艺”,待时机成熟才另起炉灶,自己创业。这个过程中对于不同公司的信息、客户甚至重要资料的流失现象是不断发生的,某些虽然不是违法的,但是毕竟是不道德的。创业教育应该帮助学生树立不断创新、不断学习的理念,有助于养成自立自强、改革创新的核心价值观。

三、结论

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篇3

[关键词]法治视域;物流管理专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素养

自党的十以来,党和政府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践行予以高度的重视。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来看,无论是精神价值层面还是政治理想层面,都充分体现出了社会主义的法治精神,并成为时代思想的主流先驱,这就对新时期的高校专业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在法治视域下有效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得尤为必要。

一、法治视域下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作为高素质、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阵地,应该从立德树人的角度进行考量,高等教育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育人的作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价值观和道德素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更为深刻的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内容,养成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一)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素

在当前法治社会背景下,法治、自由、平等成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成的关键性要素,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价值目标息息相关。从经济发展及社会长远进步角度来看,我国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阶段,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素之一,充分展现了现代法治社会的功能所在。

(二)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保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建设和发展所取得的成果,代表了人民群众对祖国未来发展的一种殷切希望和精神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几个层面中,法治和其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素之间关系密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和践行的基础保障,如果缺少这一坚实的精神保障,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他要素自然无从谈起。

(三)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载体

从我国提出依法治国方针,到十的“三个倡导,”法治已经成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将依法治国理念充分地践行在实际工作中。为了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根本上的法律法规保障,如果缺少了法规的维护和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无法在人民群众内心深处开花结果。

二、法治视域下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其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育人思想,“天行网,匹夫有责”,“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理念中具有十分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即便是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同样不容忽视。

(一)内化为精神追求和动力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和践行中,党和政府强调通过法律为其提供保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发展。从中不难看出,在社会生活中各个层面、各个领域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践行均需要通过法律的强制性手段来提供有利条件,促使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同步,获得长远的发展。将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根本目的是在社会改革进程中为进一步优化制度设计、决策部署,提供更为坚实的价值依据。

(二)外化为自觉行为和活动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和践行中,应该树立正确的认知和态度,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还需要从社会各个角度上深入落实和完善。在整个过程中,法治的推进和保障十分关键,通过法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在立法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地位,形成更具建设性的制度设计,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法律内涵和特性,切实在实际工作中贯彻和落实。

三、法治视域下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对策

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和践行已经成为普遍共识,通过对不同阶层上的引导和规范,提升凝聚力,共同朝着目标前进。总的说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和践行过程中,应该充分结合当前物流产业发展现状,明确物流市场发展中对于优秀人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在法治视域下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过程中,首先应该注重思想上的认同,提升全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认知,加强宣传教育和示范引领,同时配合政策上的保障、制度建设和法律约束,有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方方面面,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思想保障。

(二)提高法律知识储备

在法治视域下,由于法治本身就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基本内容,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主要途径,这就需要在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能够充分结合专业发展现状,明确专业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使学生掌握法律知识。

(三)强化现代法治意识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和践行中,法治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实际工作中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上,而是应该追求更高层面上的实践行动,只有这样才能营造更为浓厚的法治氛围,提升学生的现代法律意识,能够自觉去践行法律要求,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扶正祛邪,养成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为后续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综上所述,在法治视域下,物流管理专业应该明确当前专业发展前景和发展目标,有针对地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法治作用,促使广大学生欣然接受,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推动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晓晨,李卫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大学生法治教育研究[J].普洱学院学报,2016,32(2):121-122.

[2]王忠宝,杨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大学生价值取向引领[J].现代教育管理,2015,14(11):124-128.

[3]姜仕华,汤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高校法治文化培育研究[J].理论观察,2016,31(4):144-145.

[4]熊杰,刘亚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大学生法治教育[J].安顺学院学报,2016,18(1):47-50.

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篇4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涵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10.030

Abstract Socialist core value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t requires both discipline and guide external forces, but also from their own individual needs to actively accepted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which is to make students into sets of values within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e ways to self-cultivate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include basic school ways and individual initiative way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external schools and the actions of individuals from their own sides, college students mak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ternalized as part of their own cognitive "schemata", making it to be their own code of conduct.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self-cultivate ways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生活中的最根本的价值准则,是每个人都应该遵循的核心观念。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重强调社会成员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念,养成内在的价值习性和素养。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正处在关键时刻,加强大学生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想建设的应有之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过程中,既需要学校的外在影响,又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的学校影响途径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教学、进课外活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途径的完善提供了基础。学校教育在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也为个体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多种途径。

1.1 课堂教学强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

学校的教育最基础的渠道就是课堂教学,教师通过课堂教育学生最基本的理论知识,促进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感不仅体现在高校政治课中,也体现在各种专业课教学中。在高等院校,必须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结合起来,融入到大学“两课”教育中。

(1)学校要加强“两课”教育。向大学生讲授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正确的价值观,加强对“两课”教学的探索与研究。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材、教学和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教育方法,不断改革教育内容,使教学过程更加贴近现实生活,贴近国家现实发展。教师尤其要重视学生对国家时事的关注,并能够结合现实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鼓励其发表看法,促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

(2)重视专业课程的价值观渗透。在高校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提升理论教育的重要地位,挖掘价值观对社会生活的指导作用。在进行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核心价值观理念渗透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价值对于人生的本体意义。在注重教学内容的同时,关注教学过程中的价值判断,使大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中的意义。

1.2 校园文化熏陶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大学生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离不开校园文化的熏染、陶冶作用。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价值观养成、精神风貌往往具有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作用。校园文化既包括有形的环境、制度文化,又包括校风校纪、校园精神等无形的精神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对学生感染作用,使学生对校园环境产生情感认同,从而进一步对校园环境背后的文化氛围产生情感认同,这就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融入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三个层次的要求成为学校的精神要求,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篇5

关键词: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6-0187-02

党的十八大报告顺应当代中国发展需要,高度凝练了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高屋建瓴地回答了社会主义中国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问题。高职学生作为各行各业生产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肩负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是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骨干力量,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同和践行不仅影响到他们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更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水准及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高职院校必须构建有效的导引策略来引导高职学生认同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实际行动贯彻和落实十八大精神。

一、当代高职生的价值观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95后”青年高职生已占整个大学生人数的一半左右。相对于普通本科学生,高职生由于文化水平的差异及培养目标的差异,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调查显示,当代高职生有强烈的民族观念、集体观念和公德意识,自主、自立、公平、竞争、民主、法制等现代意识明显增强,他们中的大多数认为个人的价值大小是由其对社会贡献的程度决定的。通过学习提高学识和技能,力争成为有益社会的人才是大多数高职生的共同目标,他们对生活、社会已经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其价值观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崇高理想,实用主义严重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科技信息化的国际背景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西方国家的政治主张、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强烈影响着当代高职生,导致他们不同程度上怀疑共产主义信仰,觉得实现共产主义遥遥无期,再加上社会风气受到冲击,社会中充斥着实用主义思想,功利主义价值观滋长。在这种背景下,部分高职生马克思主义的信念淡化、政治意识不强,缺乏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崇高的理想,他们未曾认真规划自己的未来,学习以及参加工作并不是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仅仅是为了混一张文凭,或获得一技之长,以便将来拥有富裕的物质生活。当面对现实问题需要做出价值判断和选择时,他们更多的是从个人的情感和自身利益的角度做出选择,表现出个人本位、讲求实用的倾向。

(二)缺乏创新精神,享乐主义泛滥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及计划生育政策背景下,一部分高职生倍受家长溺爱,不思进取、享受当下,在日常消费中追求时尚、个性,甚至炫耀消费、超前消费、攀比消费和冲动消费,个人行为表现出严重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倾向,专业技能学习则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创新求变根本未曾想过,更遑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价值目标功利化,诚信缺失

部分高职生价值取向“短视”,把挣钱作为人生最高目的,思想和行为功利化严重,认为个人价值的实现,仅决定于个人的学识、才能、机遇和人际关系,而与个人品德关系不大,“重才轻德”倾向严重。在道德评判、学业发展、择业就业、友情婚恋选择等问题上过多注重物质条件,注重实惠和好处;在学习生活中只关心学识技能的提升,而忽视德行修养,不讲道德,为谋求个人利益而做出见利忘义,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行径。个别高职生为了物质利益而充当考试、替人上课,考试作弊、抄袭作业则是“家常便饭”,诚信缺失现象严重。

二、培养当代高职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高职生作为最富有创造精神和超越意识的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

(一)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兴衰成败

新世纪新阶段,面对全球意识形态活跃、碰撞、交融的国际背景,面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严峻的考验和挑战,面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不言而喻,培养作为祖国发展的主力军的当代高职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

(二)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今天在我国大力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的精华,是科学先进的价值观,适应当代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和要求。富强和民主推动着社会的文明与和谐,文明与和谐有利于社会的富强与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推动了近代西方文明的发生和发展;敬业诚信友善是我国儒家忠孝仁义理智信的体现。青年高职生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带动人们正确认识和自觉遵守社会的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形成爱国、守法、敬业、奉献,明礼、诚信、团结、友善的良好社会风尚。

(三)有利于坚定当代高职生的理想信念

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相连,青年学生树立一种什么样的信仰,归根结底受价值观的支配。坚持正确的政治信仰,才能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面实现,使每个人自由而充分地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职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奠定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指导有助于促使高职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信仰,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爱国精神,坚定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四)有利于培养当代高职生的社会责任感 高职生将践行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首要的社会责任,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容了全中国人民的普遍而合理的价值目标追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高职学生的自觉价值追求,能够有效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而要践行核心价值观就必须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不断增进,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就能更到位,就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人民。

三、培养当代高职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讨

(一)建好校园文化,净化德育环境

健康、向上、有序、和谐的校园文化能提升青少年的政治素养,潜移默化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有效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将促使高职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内化为自觉行动。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物质文化,能通过高职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发他们积极的思想道德情感,促使他们在无形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体现与时俱进和时代性的校园精神文化能找准与高职生思想的共鸣点,用校内模范学生、教师的先进事迹和感人精神来唤起他们心底蕴藏的善良道德意愿和情感,促使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的校园制度文化,能将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融入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使其转化为高职生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根本立场、观点、方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的人生追求;渗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行为文化,能将行为准则目标有意识地渗透到高职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通过健康向上的体育比赛、团学活动等,促使他们心甘情愿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

(二)上好思政理论课,发挥主阵地作用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价值观培育主阵地的神圣使命,加强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高职院校思想道德建设的首要任务。首先,必须由具有较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教学意识的教师在思政理论课的课堂中向学生有效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政教师所具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高职生的政治素养。高校思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切实做到笃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身体力行。其次,必须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方法,才能有效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导向功能,实现教育目标。当前,新媒体环境下,新媒体已经成为青年学生与他人沟通、互动的重要渠道,思政课堂的“慕课”“微课”等也风起云涌,今后在思政课堂将思想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建设新媒体平台、设计新媒体平台活动等,方能有效推进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三)融合职业素养,培养核心价值观

职业素质包括职业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两大部分,高职院校要将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与其职业素养培养相融合,不仅注重培养他们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更要注重培养他们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使其不仅具有知性,更兼具人性与德行。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必须更新理念,注重结合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培养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思政教师尤其应当展现“行为世范”的良好职业形象,以身作则地以榜样形象向学生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职业道德素质结合践行的魅力。

(四)注重实践养成,内化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就是一种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青年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只有融入社会实践,才能帮助他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高职生的精神追求。高职生的发展目标是高端技能型人才,我们要高度重视实践活动的锻炼作用,充分开发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课程,引导高职生积极参与有益的实践活动,帮助他们在体验中开阔视野、锻炼意志,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除技能训练和到对口企业顶岗实习外,支教扶贫、爱心活动、植树环保、勤工俭学、社区服务、自主捐献等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公益事业也是培养高职生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这些社会实践活动能有效丰富他们的社会阅历,并潜在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体验自身的价值,在亲身体会的基础上实现情感的升华,从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自觉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

参考文献:

[1]王炜.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3(10).

[2]袁友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青年干部的信仰[J].岭南学刊,2015(1).

[3]徐欢.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1).

[4]周润.刍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高职生敬业精神的培养[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3(9).

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篇6

[关键词]学校核心价值观;学校核心价值观l体系;价值生态

一、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

现代学校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代,此时的学校不能单纯依靠办学软硬件的改进来获得发展,而是要通过提升组织活力和凝聚力来实现可持续的内涵式发展。在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过程中,打造作为组织灵魂的学校文化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而价值观建设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Ⅲ因此可以说,打造既能规范更能引领学校成员行动的学校核心价值观是现代学校发展的热点主题,也是优质学校有别于普通学校的一个基本特征。

但是,打造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有很多不同的理解。什么是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学校应把哪些方面的价值取向上升为学校的核心价值观?这些问题在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并没有一个共识。诚然,不少论者在学校核心价值观内涵上提出过很多有一定见地、也被很多教育实践者付诸于实践的说法,如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就是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直接反映、学校核心价值观就是学校的追求和目标、学校核心价值观就是学校期望学生掌握的基本价值等。但是,这些说法没有真正认识到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多元构成,即没有看到“学校核心价值观并不是学校目标(目的或使命)或学校目标的一部分,而是实现诸多学校目标必须遵循的若干价值原则”。但是,这里并没有明确说明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学校核心价值观应该是一个价值观体系,最为核心的成分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人才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及相应的价值原则。厘定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内涵需要从学校的结构入手,看看学校的哪种成分是学校的核心成分,因为只有核心成分的价值取向和需求才能上升为整个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从现代学校管理学对学校的认识来看,作为共同目标的文化系统是学校的核心成分。正是这种共同目标通过认同感的形成把学校的各种成员聚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共同目标上的价值追求和价值理解应该成为整个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因为价值观就是关于价值的理解和追求。那么,学校应该追求什么样的根本目标?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应再次审视学校的基本功能。从根本上说,学校是一个规范化的教育组织,就是专门把各种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因素组织起来的特殊环境。学校自出现以来就是作为人才培养机构而存在的,其最根本的目标是培养人或促进人的发展,这是学校组织社会规范性的根本体现。培养具备特定素养的人才是整个学校的根本价值所在,学校的所有因素都应该围绕这一目标,因此人才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及相应价值原则构成了整个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必然成分_--。

第二,学校发展目标的价值取向及相应的价值原则。由于人才培养目标作为学校的根本目标并没有直接反映学校的战略目标,即不能直接为学校发展提供方向性的蓝图,学校还应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提出能直接指导学校办学方向的学校发展目标。由于学校发展目标本身直接就足以作为统合学校成员的核心,而且从根本上说它也是为了实现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任务,因此也作为工具继承了人才培养目标的一部分“核心”地位。

第三,学校基本办学方式上的价值取向及相应的价值原则。要发挥学校核心价值观的组织统合功能,仅有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发展目标层面的价值取向与价值原则还是不够的,对从事具体工作(如教育教学工作)的学校成员还需要更为具体层面上的核心价值观规范和引领。对学校机构而言,它本身还包含着办学的一整套技术流程(主要为教与学),而且是处于核心地位的机制。因此,学校的基本办学方式本身就构成了学校的核心成分之一,可以发挥着统合学校成员的功能。而且,学校的基本办学方式本身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办学目标的核心途径,也从这两方面继承了一部分核心地位,作为核心“工具价值”而存在。

二、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生态基础

打造富有活力的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首先需要厘清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不仅要求明晰影响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因素,更需要定位这些因素与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之间的关系性质。可以说,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存在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生态基础,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正是学校成员在对内外环境的有机适应中生成的。

从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三层成分来看,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更为直接相关的生态要素有学校系统定位、生源状况、领导者惯习、办学条件、教育知识状况和学校历史文化传统等。下面简要分析这些要素对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影响。

第一,学校系统定位。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各级各类学校所构成的学校体系。就学校体系中的某一学校而言,它们都会被规定针对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受教育对象,因此学校系统定位是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发展目标和基本办学方式的基本制度规定。学校系统对一个学校的定位有两种维度:一是纵向层次的维度,如小学、中学、大学等;二是横向的维度,一般学校、示范学校、中心学校、特殊学校等。

第二,生源状况。生源是学校人才生产的“原材料”,也向学校提出了在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发展目标以及基本办学方式上的规定性。虽然,国家规定了人才培养的一般目标,但这种目标并没有细化和具体化,在不同类型的生源上还有个性化的空间。同样,生源状况也影响着学校发展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及基本办学方式,如针对外来务工子弟的学校在办学目标以及教育教学方式上就应有别于针对城市白领子女的学校。

第三,领导者惯习。即便在崇尚“民主平等”的今天,学校领导者对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也不会丧失掌控期望和能力,因为学校领导者在学校组织中的中心地位并不会因为“民主平等”呼声而被轻易削弱。这里所说的惯习主要是指领导者个人的喜好、品味以及倾向性之类的生活风格,它会内在地影响领导者对学校内外环境的理解,进而从根本上影响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打造。

第四,办学条件。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核心成分是价值取向,这些取向作为目标需要具有一定的理想色彩。但是,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理想性并不能否定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现实性,制约这种现实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校的办学条件,既包括软件也包括硬件。办学条件制约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那些不可能的人才培养目标只能暂时被放在现实的价值追求之外。同样道理,办学条件也影响着学校发展目标和基本办学方式。

第五,教育知识状况。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是学校对自身不断加深认识的结果,因此能够影响学校自身认识的教育知识状况就构成了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重要生态要素。教育知识的发展能够让学校加深对人才内涵的理解、学校使命的解读并提供新的办学方式选择,学校对新教育知识的应用可以真正进一步引领学校在这些方面的价值取向,有助于打造更有生命力的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

第六,学校历史文化。学校组织本身还是一个历史的存在,是在或长或短的历史积淀中成长发展出来的。学校历史文化对学校的作用可以理解为一种“组织惯性”,学校的任何变化发展都要与这种“组织惯性”互动,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存在和发展也不例外。一个学校对自身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发展目标以及基本办学方式的理解总有一个发展的过程,现在的理解总是建立在以往理解的基础上,这就是“组织惯性”的一种体现。

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生态性意味着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体系处于一个生态环境之中,生态环境的其他各种要素与它形成紧密联系的体系,能够对它的存在和发展构成影响。这里需要特别强调,这种生态性的影响不同于物体间的直接作用,这种影响的基本特征是有机的:学校能够在理解这种影响关系的基础上,调整自身的核心价值观姿态,甚至是改造这些影响因素,从而作出更为积极、更富生命活力的价值观适应姿态。

三、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确立和变革的生态路径

打造出富有生命力的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些学校提出的核心价值观因过于高位而流于形式;一些学校提出的核心价值观因不能回应社会环境的需求而在根本上被质疑;一些学校提出的核心价值观因内在的相互矛盾而被遗弃;一些学校提出的核心价值观因强硬要求所有人短期内接受而被抵制;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对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生态性的忽视,要顺利地实现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确立和变革,必须坚持生态化的思维和路径。

首先,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确立和变革需要采用整体性的视角。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生态性特征指示着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确立和变革要采用整体性的视角,要关照生态的多方面影响和需求,这样新的变革才不至于因与生态环境有抵触而不能落实甚至被拉回原处。具体来说,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确立和变革要采用整体性的视角,要求学校充分考虑学校系统定位、生源状况、领导者惯习、办学条件等要素为这一过程带来的影响,不能过于强调某一个方面或少数几个方面。从另一个方面说,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完整性也是这种整体性视角的必然要求,因为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每一个层次都对应着关键的生态要素,如果缺少了某一层次就不能很好地回应生态环境,最终违反了整体性视角的要求。

其次,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确立和变革需要采用有机适应的姿态。由于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生态关系是一种有机适应的关系,那么它的确立与变革也应该在面对生态环境时采用有机适应的姿态。何谓“有机适应”?这里主要是区别于物物之间的直接影响,是指有机体对外界环境影响的选择性接受和回应。具体到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确立和变革而言,有机适应一方面意味着学校能够也需要区分生态环境各方面的影响是否可以忽略或改变。就一个学校而言,它需要区分:现在所受到的哪些方面的生态环境影响是可以忽略的,哪些影响虽然现在很薄弱但今后会增强,哪些影响当前没有存在但今后一定会存在。这都需要学校在确立和变革核心价值观体系前作出清晰的判断。另一方面,有机适应意味着学校可以创造性地回应生态环境的影响。具体而言,学校可以通过改进生态环境来应对某一方面的影响,如调整生源结构、更换领导者;学校也可以根据对生态环境未来变化趋势的把握提出超前『生的核心价值观体系。这种有机适应姿态为学校提供了更多的学校价值观体系选择和可能。

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篇7

在当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不能忽视系统理论知识的传授,尤其是应该利用思想政治理论对他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系统培训相结合,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是对所有群体都一样的简单化、通俗化,当代青年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能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体系,能够有效把握社会的本质,只有不断加深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管的把握,才能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与践行者。

(二)创造有利于当代青年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环境

当代社会是信息高速发展的年代,人们的学习与生活已经与网络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系,构建良好的网络环境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建立培养当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专题的宣传教育网站,可以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互动讨论区或者论坛,帮助他们及时解答各种价值困惑;其次,在网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网络课堂,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进行专题讲,提升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度;最后,可以开设网络社区,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或者有关价值观的问题进行讨论,充分调动起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观能动性。

(三)增强当代青年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与自觉行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导向性,培养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当代青年的精神引领作用,能够增强社会主义凝聚力,正确认识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想性与社会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并且可以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要为他们提供更多服务社会与了解社会的机会,改变主流的价值观。当代青年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和平年代,缺少历史的积淀就会造成对社会主义价值观认识的偏差。因此,要积极引导当代青年多学习历史,不断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行为,同时把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对青年的基本要求和应承担的历史责任。

(四)积极创建有利于当代青年的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氛围

当代青年处于社会大发展环境中,无时无刻不受到周围文化氛围的熏陶和感染,因此,积极创建有利于当代青年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文化氛围至关重要。第一,强调文化建设中要包含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文化教育除了给学生带来精神和心灵上的影响外,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于文化建设中,在文化熏陶中加强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第二,定期举办符合社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知识讲座、学术研究、报告会、演讲征文等等,借助多样性的文化活动教育和感染他们;第三,利用各种传播渠道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事件进行广泛传播,营造浓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氛围。

(五)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与践行当代青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对于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断提升青年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程度,使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才能够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做贡献,从而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篇8

【关键词】 法律信仰;核心价值观;语境;统一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架构了理论框架。2012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又一次强调要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进一步凝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2013年3月,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上,在报告别强调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些重要的论述是我党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践作出的重大理论概括,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最新认识,体现了党高度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觉,必将极大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法律信仰”一词源自伯尔曼所著的《法律与宗教》一书,“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将形同虚设。”然而究竟什么是真正地法律信仰,国内目前并无一个公认的学术概念。不仅如此,一些学术研究得出“法律信仰是误译”、“中国不可能产生法律信仰”的断论,引来社会对于法律信仰更大的精神困惑。笔者认为,法律作为一种事实已然存在,这是我们研究法律信仰的正当性理由;法律信仰的研究不仅针对法律信仰的哲学追问,也已开始了在全国范围特别是各类高校的广泛宣传、自觉培养的实践活动。关于法律信仰的多视角学术研究在不断地进行。纵观不同的理解和见解,笔者认为,法律信仰是指人们在法治实践中,通过认知和实践形成的对法律的认同、相信、信赖、坚定的主体心理内化并外显于主体行为对法律的遵守、服从、维护的主客观结合状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治国理政基本方略。中国要走向法治社会,既要在道德层面着力用核心价值观引领人们的价值诉求,同时又要在核心价值观中找到其蕴含的精髓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伦理、社会伦理和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其核心是必须树立社会主义法律信仰。因为宪法和法律反映一个国家和社会最主流的价值观,既是外在的制度规范,又源于人们内心的道德良知。正如指出的,“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如何认识并协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律信仰在建设法治国家的相互关系,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法律信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同语境

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进入决定性阶段。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提出,为核心价值观和法律信仰的相互作用提供了相关的历史条件。构建一个有着广泛意义号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人民大众的法律信仰,有利于整个社会法治精神的形成,有利于法治社会的构建。

1、共同的文化背景

目前,我国正处在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复杂,各种意识形态斗争十分激烈。面对现实,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地带领中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开创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伟大事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法治经济得到完善。法治精神体现的法律文化作为一个民族或国家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所认同的、相对稳定的、与法和法律现象有关的制度、意识和传统学说的总体,其在精神法律文化层面上所表现出来的法律心理、法律观念、法律思想、法律信仰等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具体要求不谋而和。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全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2013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确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法律信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坚定法律信仰,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推动中国先进文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共同的价值引领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结构性或者说是框架性的一些问题,但是法治不光是以一种制度形式而出现,更多的是体现在一种生活方式和相应的文化模式。因此,法治需要我们把公正、自由、秩序作为价值取向的人文关怀,只有这样才可以形成公民所需要的法治生态坏境和理性诉求,从而最终内化为公民文化中的精髓意蕴和法律信仰。因此,以法律信仰引导与促进公民法治文化建设,并形成以民主与法治为核心的社会主流价值观。而“两个倡导”是全面建设现代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最根本的思想基础,是我们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在目前我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里面处于核心的位置,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目前我国整体价值体系的发展方向。因此,积极构建有着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导和整合思想意识及社会思潮多样化的必要要求。二者在促进社会主流价值观方面都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在引导文化思潮,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

3、共同的核心

以人为本,公民权利至上,不仅是法律精神的体现,也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法律信仰就是人类对于社会公平正义价值的不懈追求,公平正义构成了法律信仰内在的质的规定性。法律不仅仅只是一整套规则体系,而且也是合理分配权利义务、创造互利共赢和谐关系的社会生活秩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并通过相关的法定程序,将公民的意志上升开始上升为国家意志,将公民的权利奉为宪法的第一权利。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法律里开始不断地把国家本位向社会本位、个人本位进行过渡。

事实上,在我国,法律文化语境中的公民权利至上,与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一脉相承。这样的社会必然是充满创造活力、人与人平等互助和睦相处、民风淳朴崇尚正义、以法为止纷定争的和谐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人应该拥有自由、全面发展的权利,社会应该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中国共产党一贯以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终极目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奋斗宗旨,并为之做出不懈奋斗。民主要求人人平等,平等了人民才能积极参政,实现民主;民主是平等的理论基础。公正、法治的社会才会真正享有自由、平等,真正实现文明、和谐,公正是评价所有价值的道德标准,法治是实现所有价值的强制保障。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感受到国家强大的凝聚力,必然更加爱国,敬业,践行诚信、友善。这样的社会,既是国的缩影,也是家的放大,有利于体现人们的生命价值、实现人们的最大幸福。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灵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法治国家的应有之义。

二、法律信仰与核心价值观的相互统一性

一般认为,法律信仰是法治建设的内在要求,核心价值观则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两者各属于不同领域。其实,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法律信仰与核心价值观并非不相干,反而在各个方面相互统一。

1、目标的一致性

首先,法律的信仰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都在于实现社会的正义。对法律的信仰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公民对于法律信仰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法治社会的建设实现人类正义、自由、平等、秩序等价值。但依法治国不是目的而是途径,旨在建设一个和谐社会,只有在和谐社会里,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才能达到和平相处、共同维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理想状态,社会正义才能得到形式与实质的双重实现。而核心价值观的建立,无疑也是旨在通过个体、社会、国家的共同努力,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实现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实现公民人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样的社会是和谐的,这样的社会里正义才得以实现。同时,法律信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目标是人的自由和幸福。社会是由人与人的关系构成的,社会正义的实现就是要让所有的人都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由发展,拥有优秀的道德品质、端正的劳动态度、高超的劳动技能,文明的精神素质,物质与精神生活相得益彰,生命价值得到实现。这是法律信仰和核心价值观价值取向的最高境界。

2、内容的渗透性

法律信仰是一种精神状态,但其中所蕴含的信仰内容,又何尝不是客观的价值目标。我们信仰法律,是因为信仰法律所包含的正义以及自由、平等、秩序、权益、效率、和谐、幸福等价值,这是人类的共同目标,在一定条件下又转化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从另一个角度看,法治是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之一,政治民主、社会公正、人与人之间自由、平等,都是社会法治的体现。而法律信仰又是法治的精神要素,可见,两者内容水融,不可分离。

3、本质与培养方式的相似性

从本质上看,法律信仰与核心价值观都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具有形而上学性。法律信仰是对法律价值理性思考的精神化;核心价值观同样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观念化、意识化。它们都是由一定物质生活方式决定的上层建筑。核心价值观包含了更丰富的内涵,是指导国家、社会以及个人发展的价值观和方法论,直接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相对而言,法律信仰旨在保持对法律的忠诚,这种忠诚通过心理、意识、行为得以体现,并贯穿法治每一个环节间接作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培养方式看,法律信仰需要在法治实践中进行,通过法律价值的学习和法律行为的遵守,再结合法治成就的体验形成法律信仰情感,然后通过理性认知和价值判断形成对法律信仰的态度,再在法律信仰心理基础上再次外化为法律行为,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以法治精神为核心的法律信仰。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先有心理体验,再将心理认知内化为观念形态,从而指导人的行为。

三、法律信仰与核心价值观的相互促进性

法律信仰与核心价值观的相互促进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法律信仰对培养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作用;一是核心价值观对培养法律信仰的积极作用。两方面结合,更加有利于核心价值观及法律信仰的养成。

1、法律信仰对核心价值观培养的促进作用

尽管十提出的核心价值观通俗易懂,切合我国人民的价值渴望,一定程度化解了理解的难度,但毕竟这是一个经过提炼的指向未来的理想目标观念群,其本身体现了较高的价值期待,仍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与一般社会成员的理解力还有些距离。同时,观念形态不可能以强制的方式灌输,也不可能通过枯燥的学习讲座、宣言式的告示就自然形成,必须遵循心理过程形成规律,根据人群的不同素质,选择不同路径进行培养。笔者认为,法律信仰的培养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首先,法律信仰的培养,其本身就是核心价值观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法治作为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之一,本身就要求全社会普遍地遵守法律规范,要求社会成员养成法律信仰。而一旦人们养成了法律信仰,则会进一步促进其他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公民养成了法律信仰,必然遵纪守法,以法律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充分享有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利,自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宪法》规定,公民有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保卫国家等基本义务;劳动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基本义务,各种职业道德要求更是有利于要求公民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民法不仅要求公民按照法律规范进行民事活动,而且必须遵守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可见,人们信仰法律,就会心甘情愿服从法律的约束,遵守法律的效力,形成良好的法律素质,树立科学的法律价值观。这里,法律价值观已成为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

其次,法律行为的先行,是核心价值观培养的有效途径。宪法和法律反映一个国家和社会最主流的价值观,既是外在的制度规范,又源于人们内心的道德良知。社会主义法律体现的完整构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现行条件。法律具有的国家意志性,国家强制力,有利于人们的法律行为的养成。而具有法律信仰指引的法律行为,更是体现为与核心价值观一致的价值理想、信念、尺度、原则。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教育规律必将在习以为常的法律行为中,一点点积累并形成核心价值观。

2、核心价值观对法律信仰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首先,核心价值观是法律信仰的道德基础。核心价值观包容了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理论、运动和制度对社会的各个方面的价值,其在价值体系的核心地位决定了它的统摄、辐射作用与法律信仰双向互动。核心价值观传播了法治观,必然强化了法律信仰培养的正当性,这在当今法律信仰遭受质疑的困境下,特别具有稳定作用。法律是道德的最低限度。法律信仰也是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之上的。核心价值观吸纳、整合的主流价值是与宪法和法律所反映的广大人民主流的价值观在道德良知上的重合。

3、核心价值观是法律信仰形成和巩固的环境条件

作为代表一个国家时代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发挥着引领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积极作用。如此,国家的国民经济基础更加坚实,民主法治建设更加完善,人民的精神文明水平得到极大提升。国富民强、自由民主、公正文明的社会,既体现了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也包含了法治建设的成就。这必将为法律信仰的养成提供更大的实践推动力。法治成就体现了法的价值,法的价值赢得人们的信赖、尊敬和满足。人们践行法、忠诚于法,已经培养的法律信仰得到巩固,更多的人选择了对法律的信仰。这样,必然促进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环环相扣,互生互长。

4、法律信仰是核心价值观培养的核心内容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伦理、社会伦理和公民道德建设的最重要内容,其核心是必须树立社会主义法律信仰。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理论,首先是1982年宪法确立的,特别是宪法确立的社会主义法治,是我国改革开放最重要、最根本的法律制度保障。社会主义法治是党的领导、人民主体地位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它科学地回答了我国对于处理国家、社会、公民三者关系的基本原则。它被历史地证明是我国目前和以后应当坚持的正确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之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三者之中,社会层面是基础,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核心则是法治。只有公民在观念的形态上明确了法律的权威性,我们才能更好地去遵守法律;只有我们用法律的信仰来推动法治社会建设,这样才能是持久的。因而在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中,法律信仰的培养是及其关键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中国人民优秀的传统道德的凝练和追求,又是一切现代国家和社会中公民的基本行为准则。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中,既需要人们对法律的尊重与信仰,也要构建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凝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 范进学.权利:从法律到信仰的路径选择[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7(03).

[2] 任强.法律信仰转型中人的主体性[J].现代哲学,2006(06).

[3] 许娟.与法律信仰的价值偏差与共契[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4).

[4] 杜鹃.中外价值观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济宁学院学报,2009(06).

[5] 夏红莉.在社会思潮的多样化发展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02).

【作者简介】

卫绒娥(1964.06-)女,山西人,大学政法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民族法学.

上一篇:城乡居民社会医疗保险范文 下一篇:跟踪审计实施的重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