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教师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4-01-10 17:29:39

核心素养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核心素养教师培训心得体会篇1

[关键词]体育后备人才 职业核心能力 途径与方法

[作者简介]兰茹(1963- ),女,辽宁凤城人,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社会体育与学生素质教育。(广东 广州 510650)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教育中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效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GJA080009)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3-0175-02

一、前言

2004年,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在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学院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73年。其前身国内著名的部级重点中专学校——广州市(伟伦)体育运动学校,是国家体育总局命名的全国首批国家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也是国家游泳队、击剑队、田径队的训练基地。为了探索一条广州竞技体育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真正体现以人为本,解决长期困扰竞技体育发展的关键问题,从2002年开始,我校率先试行了体育后备人才“一贯制”教育。我校也积极探索构建“科学选材、系统学训、求实竞赛、及时输送、紧密跟踪、妥善安置”六个环节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新模式,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

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代职业教育既要培养就业者的岗位胜任能力,也要培养就业者的职业适应能力;既要培养就业者上岗的基本专业技能,更要培养就业者具备适应科技迅速进步、适应经济快速发展、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的精神力量。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提高职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与组成部分,也是当今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顺利召开,对此也有过明确的要求。可见,培养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已逐步成为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共识,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在强调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也是加强职业综合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是促进人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人力资源市场,企业选择用人、留人,首先看重的是职业道德、人品、职业价值观的取向和企业文化的吻合度,普遍反映价值观非常重要、核心能力非常重要。这也说明企业用人对价值观、核心能力有强大的社会需求。因此,着眼世界职业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发展趋势,实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的教育发展思路,明确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开展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训练,是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的必然趋势。

三、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体育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后直接面对的是体育企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是不但需具有必备的体育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需具有与人合作、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同时,还要具有创新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体育类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通过核心技能的培养,不仅可以适应就业需要,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另外,它还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通过终生教育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学生的核心技能可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以适应更高层次职业和岗位的要求。

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根据人才成长规律,把职业教育理念从高职教育阶段前移到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实现了体育后备人才九年义务教育与五年高职教育阶段的“无缝对接”。另外,将已经完成高中学业的退役运动员,通过考试后让他们进入体育高职“3+2”教育队伍,这是运动员“妥善安置”环节中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广州市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稳定器”和长效机制。因此,“十四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顺应了广州市建立“中心城市”的战略思路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竞技体育人才的成长规律选择性强、淘汰率高,各级体校输送的运动员除了极少数人成为竞技体育“金字塔”上的出类拔萃者,绝大多数人未接受正常的国民序列教育,退役后的运动员往往成为激烈竞争社会的“弱势群体”。我院在办学过程中,牢固树立现代职业教育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培养目标,以教育学生做人、做事为核心,因材施教,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使受教育者具备现代社会所需要和学生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实现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与五年高职教育阶段的紧密衔接。

1.制订“系统学训”结合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案,建立高职教育与基础教育职业进阶课程体系和课程衔接标准。根据运动队的实际情况,制订和推行一套既符合运动训练规律,又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教育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保证。制订并实施“9+5”两段职业能力递进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前9年是从小学到初中的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渗透心理素质、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后5年重在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充分发挥体育和职业教育两个体系的优势。重视学训结合,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接受义务教育到高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学训结合、全程规划、分段培养、因材施教、个性辅导”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小学阶段、中学阶段进行职业方法能力的开发与训练,高职教育阶段实施全面的职业核心能力培训(含考证)和职业技能教育。在层次上、教学资源上实现因材施教,在人才培养中遵守循序渐进以及可持续发展原则,实现培养具有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有文化的优秀体育人才目标。

2.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贯彻到人才培养全过程。2009年4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授予我院职业核心能力培训“全国示范试点单位”。我院积极开展职业核心培训工作,通过显性课堂和隐性课堂加以培养:专门课程集中培养;专业课程渗透培养;课外活动和社团活动引导培养;实习实训注重培养;社会实践切实培养,把职业核心能力整合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另外,将职业社会能力(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课程列入全院各专业公共必修课程,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纳入职业生涯与规划课程,信息处理能力纳入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同时,在专业课方面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改革,包括: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改革、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评价方式改革、课程教学团队的构建、学生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活动开发等,通过以任务驱动学生学习实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终身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009年5月,教学团队设计教学问卷,目的在于对体育运动系和体育产业系的运动训练、社会体育、体育服务与管理、市场营销专业的全体学生进行第一次问卷调查。2010年4月,课题组对2008级实验年级和对比年级的四个专业学生进行了第二次问题调查。统计数字结果表明:参加职业核心能力培训,尤其是参加等级测评的学生,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另外,课程改革对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就业能力和岗位转换能力产生了明显的效果(如表所示)。

3.利用第二课堂进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发挥第二课堂活动育人的功能,通过新生军训和入学教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培养贫困学生树立爱党爱国、奋发图强、自立自强、诚实守信、勤俭节约、感恩奉献的意识,不断提升贫困学生的整体素质;过程中引导学生不负众望,健康成长。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知识传授、课余文化活动、实习实践等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每年还可以举办专业技能大赛和校园文化艺术节,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陶冶学生情操,丰富他们的精神内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以服务体育赛事、服务社区群体活动为重点,以学生下乡活动为纽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校每年会利用寒暑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利用假期深入农村,扎根基层,服务社会。将体育知识带入社区或农村,普及体育健康知识,指导群众健身;在“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下乡的社会实践中增长学生才干;在实践服务中锻炼提升学生的工作技能;在实践中提高自我的道德修养。另外,我校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网球公开赛、沙滩排球赛等各类体育活动的观摩或志愿服务工作,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合作能力;帮助学生体会团队合作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举例来说,我校近两年来组织学生积极投身于“安利纽崔莱健康跑”“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横渡珠江——爱护母亲河”等工作,既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责任感和组织纪律性,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境界,还使学生的沟通能力与协调能力得到了提高。

5.利用校园文化创建,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学院是培养世界冠军和奥运冠军的摇篮,具有体育文化的丰厚底蕴和精神内涵。充分利用学院校园文化的优势,打造校园体育文化长廊,开设“冠军讲坛”和“体育文化沙龙”。另外,通过名人讲座也可以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凝聚校园文化气息,打造校园文化的品牌效应,铸造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追求卓越、勇于拼搏,永不言败”的体育精神,彰显了学院作为广州市体育文化交流窗口的风采和功能。

与此同时,还可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实现优秀企业行业文化入校园。通过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严查学生的仪容仪表等活动,强化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现代文明的社会人;通过文化对接提升校企双方在课程、师资、实训和实习等方面的合作深度,巩固提高校企合作的实际效果;引导学生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对接,帮助学生接受职业工作的理念、融入企业文化,提高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职业核心能力认证培训工作

教师在学校教学和管理过程中起引导作用,教师的素质、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学院每年会派老师参加部级培训或者校内培训。这几年,我校先后派了几批教师到北京、深圳、广州等地参加国家职业核心能力师资培训班和测评师培训班,经过培训,教师们掌握了职业核心能力培训的主要内容及教学技能,并取得了职业核心能力培训和测评的职业资格证。为了提高全校教师的职业核心能力,学院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并对小组成员做了详细的分工,同时开展了多次职业核心能力的讲座,通过听讲座和自我学习等方式,教师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核心素养教师培训心得体会篇2

截止2014年8月大亚湾核电共有专职教员56名,兼职培训教员约200余名。大亚湾核电之所以能拥有这样一批无私奉献、爱岗敬业、严谨笃学的师资队伍:一方面是经过几十年的探索总结,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师资队伍“选、育、用、留”机制,另一方面是公司十分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制定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措施。

专职教员职业化培养

在大亚湾核电,专职教员岗位和核电站的运行人员岗位、维修人员岗位一样,有明确的岗位资格要求。专职教员除了要精通本领域的专业技术知识之外,还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熟知成人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技巧。在电站培训实际活动中教员要参与培训的各环节:分析培训需求,设计开发培训课程;利用各种方法(包括模拟练习)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开展技术培训和技能训练;考核学员的表现,评估培训的效果,根据评价结果,改进培训教材、方法、教学环境等。同时,要求教员要收集、总结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向电站提供技术资料的反馈意见,供其考虑是否需要修改电厂的运行规程等。教员岗位的职业发展规划从低到高分级为初级教员、中级教员和高级教员。对初级教员、中级教员和高级教员的技术能力要求和教学能力要求依次递进,教员只有完成本岗位所要求的培训内容,经考核合格获得相应教员岗位的技术授权之后才能上岗。教员的岗位要求和职业发展通道通过《教员职业化培养与技术授权》管理程序予以明确。

教员职业培养规划虽然明确了教员的培养途径和培训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具体执行落实是关键。大亚湾核电在实施教员培养过程中,严格要求,注重教员素质、能力的培养,对教员每一环节的培养都非常重视,严格把关。

严把“入口关”。只有选好了人,才能用好人。为保证能选拔到最合适的教员人选,核电站教员来源必须是多途径的,有来源于新毕业的大学生,现场运行、维修等各专业领域的技术人员,也有来自外部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专家,同时选拔考核过程也是非常严格的。教员的选拔和招聘过程除满足人力资源部门的标准考核流程外,培训中心还成立专门的考评小组增加“试讲答辩”考核,以全面考察候选人的综合素质,特别注重“敬业”的考察。

严把“成长关”。按照专职教员的职业化发展培养路经,培训中心针对每位教员的特点,制订详细培养计划,提出阶段性培养目标,发挥“传帮带”作用,使教员顺利成长进入教员岗位的角色。例如,一名新招聘的技术理论教员培养,根据技术理论教员的职业培养规划,首先被派送到核电站运行部门进行一年的跟班实习,并要求取得运行初级现场操作员的授权。一年后,他们结束了运行实习回到了培训中心,培训工程师为他们量身订制了一份详细的岗位培训计划,并且安排了老教员作为对口指导教员。整个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对口师傅考核、试讲、技术授权考核,只有通过这四个阶段的培训与考核,才能顺利拿到了课程授课授权以及初级教员的岗位授权,获得迈上讲台授课的资格。

严把“教学关”。企业培训教员大多来自核电领域的运行、工程技术人员,他们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技术经验积累,而且也希望把自己的知识、经验传授给别人,但如何教、如何讲是他们感到困惑的事情。培训中心开发了系列《通用教学技能》授权培训课程,要求每个教员在走路上讲台前必须完成该训练课程培训,使教员具备基本教学技能。同时,通过试讲考核、教学观摩、教学研讨、教学督导、鼓励教员获取企业培训师资格认证等一系列措施来不断提高教员的教学技能。

通过实施教员职业化培养有效保持、提升了教员的技术能力和教学能力。

推行专职教员与现场岗位交流制度

大亚湾核电结合自身培训特点建立了一套良好的专职教员与现场岗位交流机制,实现了技能教员、模拟机教员和电站维修、运行部门人员的有序交流,通过岗位交流保证了教员队伍的活力。例如现场运行部门推荐综合素质好的持照人员交流到培训中心模拟机教员岗位从事模拟机教学工作,几年后再返回现场,其岗位得到晋升。另外,培训中心按照岗位需要提前招聘应届大学生,并将其补充到现场运行部门,以便和现场有运行经验的持照人员进行岗位置换。现场持照人员从事教学,其丰富的现场经验可用于完善和优化模拟机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促进持照人员整体水平的提高,同时模拟机教学工作有助于其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加深对各类规程理解和应用,使其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进一步锻炼。模拟机教员交流到现场持照岗位,可在现场工作中利用自身理论水平高、综合分析能力强的特点和优势,为机组的安全和稳定运行发挥积极作用。同时,现场的实际工作有助于其增加实际操作经验,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模拟机教员与现场持照人员进行岗位交流,实现人才的有序流动,对于提高模拟机的教学质量,健全并稳定整个模拟机教员队伍,保持并提高所有执照人员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素质,确保机组的稳定安全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兼职教员

兼职教员已成为核电培训工作必不可少的一支师资力量,现在大亚湾核电培训中心涉及的兼职教员约200余人,他们承担着部分授权课程、技能课程及其它课程的教学工作,在大亚湾核电要成为一名兼职教员需要经过推荐、选拔、培养、考核聘任环节,要求兼职教员应具备的条件是:首先,热心培训工作,为人师表,工作责任心强,这点对兼职教员来说尤为重要。其次,有核电站现场工作经验,精通所授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最后,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核电站兼职教员在实际工作在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如何处理好现场日常本职工作和教学任务的矛盾,每年初培训中心和现场专业部门共同落实兼职教员的授课计划,保证兼职教员的按照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但在实际教学中兼职教员需要牺牲大量的业余时间来进行教学准备。

兼职教员来自生产一线,广泛覆盖核电各专业面,在教学过程中他们把丰富的现场实际经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不但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也促进了专业理论的总结和推广。兼职教员参与教学从根本上弥补了培训中心专职教员力量的不足,降低了培训成本,也有助于现场技术问题的交流和解决。大亚湾核电通过制定《兼职教员管理》程序,来鼓励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际经验的员工积极参与培训工作,同时把兼职教员的选拔、培养、教学跟踪等几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系统的、合理的兼职教员管理制度,有效保证了兼职教员队伍的教学力量。另外,核电站的高技术岗位专家规定每年都要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

现场师傅

核电站员工除了参加培训中心组织、实施的各种培训外,大量的培训是以“传帮带”方式开展的现场在岗培训。因此,培育一批认真负责、关心学员、以身作则,为学员树立良好的榜样的现场师傅是保证在岗培训质量的关键。那么如何做才能成为一位优秀的现场培训师傅呢?大亚湾核电的经验是:作为现场老师傅,首先要树立你的威信。威信从何而来?来自你掌握的知识,来自你积累的技能,来自你的人品,来自你对工作的态度。带徒弟首先要让徒弟学会做人,作为现场老师傅,言传身教很重要。同时,要求现场师傅掌握必要的带徒弟方法技巧。为了将多年来“师带徒”成功经验进行固化,培训中心会同现场各专业执行处共同编制了《培训对口人培训与管理》程序,对一名合格师傅的资质与能力、需接受的培训内容以及约束和激励机制作了明确规范。

为了对默默无闻奉献在培训一线的现场师傅们进行宣传和表扬,为促进现场“传帮带”水平的持续提升,不断浓郁企业“学习型组织”氛围,大亚湾核电每年在公司举行师徒签约仪式,开展生产线技能型优秀师傅评选活动,设立5名生产线技能型优秀师傅金奖,对评选出的5名生产线技能型优秀师傅给予表扬和奖励。另外,培训中心还组织“现场优秀师傅双月评选”活动,通过新员工、外培学员以及现场专业处的推荐,结合培训中心在岗培训监察人员走访、核实,每次评选出一定数量的现场优秀师傅,并在生产线范围内给予现场优秀师傅通报表扬以资鼓励。为了提高师傅带徒弟的技能,培训中心开发出“师带徒技术培训课程”对师傅进行培训。目前,大亚湾核电拥有了一大批以身示范、细心辅导、着力培养新人的现场师傅,为运营人才的培养提高了有力的保障。

激励保障机制

为了满足中广核集团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集团进一步完善了激励政策吸引优秀的员工从事教书育人工作。了《集团教员管理制度》,开展教员通用技能认证培训(GTT),开发并应用集团教员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由六大功能模块、18个子流程组成,涵盖教员的年度计划、选拔(师资库建设)、培养(认证培训、课程授权)、积分管理、教员资质管理(铜牌、银牌、金牌和钻石)和教员激励(津贴和奖励)等管理活动。

大亚湾核电在落实集团相关政策基础上,制定有《专职培训工作者激励管理暂行规定》《兼职教员管理》《培训补贴管理》《高技术岗位人员参与教学活动暂行规定》等一系列程序和管理制度,鼓励专职教员、兼职教员、现场师傅、高技术岗位人员积极承担教学、开发新课程及创新教学方法,以持续提高培训质量。

同时,大亚湾核电为了在广大员工中提倡“尊师重教”,形成一种争当培训教师的风气。每年的9月10日都要举行教师节表彰大会,对辛勤工作在公司培训战线上的专职教员、兼职教员、现场培训师傅、培训工程师进行表彰,公司总经理亲自为优秀教员、培训工作者颁奖,并勉励广大教育培训工作者勇挑重担,在教育培训工作岗位上与公司共命运,有一份热,发一份光,确保“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

核心素养教师培训心得体会篇3

如今,学生核心素养这个概念体系正在成为深化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方向。为适应现代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四川省攀枝花市东区(以下简称东区)聚焦核心素养,不断实践与探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一、聚焦核心素养,优化育人模式

提炼学科核心知识,促进育人模式变革。教师是课堂的实施者,新课堂教学改革向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如何“因材(教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如何“因才(人才)施教”?东区教育局以核心知识、关键内容教与学的研究为突破口,加强对教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的研究,编印了文化学科《核心知识与关键内容教与学》丛书,对文化学科的教材进行了重组、梳理,进一步提炼了学科核心知识,形成了可供借鉴的教学策略和研究方法,给教师实施课改提供了指导。

打造学科课型模式,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学科壁垒的“溶化剂”,它依赖各个学科育人功能的发挥、学科本质特征的发掘。在区、校两级模式的基础上,东区将视线聚焦于立足学科价值,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学科课型模式构建上,着力打造具有东区特点、学校特色、学科内涵的绿色课堂。各学校教研组结合学校模式,挖掘学科核心素养,把握学科课型教学本质,从原则、要素、操作流程等方面自主探索、构建具体的学科课型模式。目前,全区共推出学科课型模式40个,涵盖小学、初中各门学科,推选出19个“2016年度东区学科模式构建示范教研组”。如“构建思路清晰,针对性强”的攀枝花市第二小学校教育集团龙珠学校的“小学数学‘图形的认识’课型模式”“有理论、有思路、补短板、有创新、易操作”的市攀枝花市第二十中小学校的“初中语文‘读、评、议、结’作文评讲课课型模式”,等等。

二、聚焦核心素养,实施绿色德育

1.以拓展“学生绿色成长空间”为愿景,实施“家校互动建设工程”

现代教育不是一个孤立、封闭的过程,而是开放、现实、全方位的社会活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学生生活和成长的基本环境。为进一步集聚家校教育合力,东区启动“家校互咏ㄉ韫こ獭保分学段编印《家教指导手册》,邀请知名家教指导专家举办讲座,组建“东区家教讲师团”,提升家庭教育科学化水平。家长委员会、家长教育协会、家长志愿者、家长学校等一系列完善有序、推陈出新的工作机制,成为家长、社区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的常规,编织起了“三结合”育人绿色网络。

2.以“全员育人”理念为导向,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更是德育工作的主力军。“技能大赛”是东区班主任多维展示、深层感悟的实训舞台。从2013年的班主任治班策略、班级活动方案撰写、学生心理个案分析、班主任礼仪规范比评,到2014年的“情景再现”架设家校沟通桥梁;从2015年的“交换空间”班级文化环创大赛,到2016年的“沟通无极限”网络媒介育人能力展示,东区班主任技能大赛一年一个主题,促进了班主任队伍德育能力迅速提升。

3.以“绿色班级”创建为契机,推进“一班一品”的建设

东区以“绿色班级”创建为着力点,助推“一校一品”建设。要求校长对班级文化建设做好顶层设计,班主任围绕“校品”建设打造班级文化,学校以课程化的方式推进“班品”创建等,上下互动、内引外联,打造“班级学生人人有品,实践体验快乐成品”的“绿色班级”。“国学诵读” “经典养德”“成长社团”等校园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在东区这片教育的沃土上生长,方兴未艾。

4.以争做“阳光少年”活动为重点,拓展德育活动内容

丰富的活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催化剂。自2013年以来,东区就启动了以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涵盖爱国主义教育、文明礼仪、艺术活动等德育内容的“争做阳光少年”主题活动,努力营造起“让每一个孩子都阳光灿烂”的良好氛围。

5.以构建“绿色教育评价体系”为依托,加强评价育人导向

《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发展性评价,发挥评价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东区教育局大胆尝试,积极探索评价改革,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形成了具有东区特色的“绿色教育评价”体系,即以教育质量“绿色”指标(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为关键指标,以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促进学校绿色生态发展的新的学校评价体系,该体系包含学生品德修养、身心发展、学习状况、兴趣特长、学业负担五个指标。这种以“基础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的全新评价框架,树立起了不以学业成绩作为唯一指标的学校教育质量观,推进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目前,东区教育局“实施‘绿色教育评价’,推进管办评分离”的省级课题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6.以开发“多元校本课程”为载体,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学校深化素质教育改革,调动学生发展积极性,促进学生协调发展、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东区教育局编印的《德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指导纲要》明示,养成教育课程化、传统教育课程化、成长指导课程化、实践活动课程化、家庭教育课程化等,给“十三五”东区“绿色德育”指明了方向。攀枝花市第一小学校、攀枝花市第四小学校、攀枝花市第二十五中小学校教育集团作为课程研发试点率先展开,区属各校相继积极组建课程研发团队、制订课程研发方案、培训课程实施师资,层层推进,将以思品课、班会课为代表的学科课程,以专项活动、节日活动为代表的活动课程,以校园文化、班级文化为内涵的隐性课程,整合、固化、序列化,建构起多元开放的德育课程体系。目前,区属共计25所学校已编印了校本课程。

三、聚焦核心素养,强化队伍建设

加强师德修养,提高师德水平。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关键在教师。东区始终坚持建设教育、考核、奖惩相结合的师德评价机制,完善学生、家长和社会参与的师德监督机制;每半年开展一次师德师风自查、督查行动,建立师德失范行为责任追究机制;以《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为依据,弘扬专业精神、敬业精神、创业精神,树立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开展“三心”“三爱”教育;结合“做人民满意教师”主题活动,弘扬优秀师德风尚。

建立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积极性。教师队伍管理的核心是激发和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出台《关于加强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十条措施(试行)》,该措施明确了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以及教育人才引进、教师培训等措施,切实保障了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

搭建研训平台,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同时也是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东区通过选派领导干部和教师送外培训,依托东区教师培训中心,研训结合,抓好区级、学区、学校三级培训。2016年,|区教师送外培训、校本培训、学区培训、学科教研、专项培训共计11670余人次,先后开展了“新分教师岗前培训”“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培训”等培训活动,促进了各层次教师的专业发展;举办东区第二届课堂教学改革展示活动,以“教研员上观摩课”“绿色课堂主题沙龙”和“教学副校长课堂展示、校长评课”等为载体,进一步引领教师加强教研教改。

四、聚焦核心素养,弘扬学术科研

以科研为先导,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教育创新的必由之路。为指导、引领学校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共寻实现核心素养培养转化和落地生根的新路径、好方法,弘扬学术科研精神,东区以校长论坛为载体,以“学生核心素养与学校教育变革”为主题,成功举办了四届校长论坛,区属各校管理干部也紧紧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提出学校教育的变革与创新的思路、点子和措施。论坛中,“优化德育校本课程,助推学生核心素养落实”“改进评价方式,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等有代表性的教育主张各具特色、成果斐然,引导学校管理干部对“核心素养下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我们的学校、教师如何让核心素养在课堂生长”进行深层次思考,使思维在不断碰撞和交融中得以深化和拓展。

核心素养教师培训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德国双元制;高职师资;双师素质;入职资格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5-0140-03

以“双元制”为标志的职业教育是德国应用性技术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对保证德国劳动者的高素质,产品的高质量,以及德国经济在国际上的持久竞争力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德国职业教育之所以成效显者、举世闻名,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拥有高素质的职业教育师资。

1 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

在德国,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师资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具有国家公务员身份的各类职业学校的专职教师,另一类是教育培训机构(企业和跨企业职业培训中心)中的实训指导教师。尽管专职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的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不同,但他们都经过严格而规范培养而成。

1.1 职业学校教师的培养

德国职业学校的专职教师有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之分。理论课教师培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五年大学学习阶段,学习内容包括教育科学、职业技术专业、普通教育副专业三部分,同时参加规定时间的实习和社会实践。第二阶段为两年见习期,职业学校进行实习教学,担任少量的教学任务,并参加各种研讨会,接受更高层次的师范教育,掌握教育理论。两年见习期满,参加国家组织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者获得正式岗位资格证书,应聘到职业学校独立任教。职业学校实践课教师所占的比例较小,他们在接受普通职业教育的基础上,还必须参加1~2年的师傅或技术员培训和有关的职业教育学培训。

根据德国各联邦州的法律规定,职业学校教师要不断接受新技术知识、新规范的继续教育,以更新知识、提升管理能力。教师进修深造和继续教育包括知识更新培训和管理能力类培训。

1.2 企业或企业培训中心实训教师的培养

根据德国《职业教育法》和《实训教师资格条例》的规定,实训教师必须年满24岁,接受过相关职业教育,通过国家承认的相应专业的考试,具有该职业一定的实践经验;具备必需的职业教育学和劳动教育学知识,通过主管部门(如工商业联合会)组织的考试。实训教师的培养包括业务资格培训与职业教育学、劳动教育学进修。业务资格培训是在国家认可的各种培训机构进行,职业教育学和劳动教育学培训由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根组织,内容包括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职业教育的计划和实施、法律基础知识等。

2 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特点

德国以“双元制”为标志的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在企业和职业学校两个教育培训场所进行职业教育,这也决定了德国职业教育师资结构的双元性。在师资培养上,德国职业教育主要有以下特点:

2.1 健全的法律制度是职教师资高质量的前提条件

从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过程看,政府立法是德国建立高素质职教师资队伍的前提条件。德国关于职业教育以及师资培养方面的法律法规非常健全,包括《职业教育法》、《职业促进法》以及各种继续教育法规等。通过立法手段,明确规定和严格执行师资任职资格的具体素质要求以及进修培训内容,从而保证了职教师资队伍的高质量。

2.2 “双师”素质是职教师资培养的核心

在德国虽然没有明确的“双师型”教师的概念,但是从教师的任职资格可以看出,双师素质是核心。不管是企业或跨企业培训中心的实训教师,还是职业学校的实践课教师甚至理论教师,都必须经过严格的职业资格培训和职业教育学、劳动教育学的学习与进修。实训教师和实践课教师不仅要接受严格的职业技能训练,掌握实训设备的操作规程,同样要掌握职业教育学和劳动教育学知识。

2.3 政府、社会、学校、企业形成合力,共同参与职教师资培养

德国的职业学校属各州所有,联邦政府负责校外及企业内的职业培训及职业教育。职业学校与培训企业各司其职,发挥积极作用,共同参与职教师资的培养。联邦教育与科学部是政府一级的职教师资基本立法与协调主管部门;州职业教育委员会由雇主、工会及州文化部等主管部门的代表组成,就职教师资培养方面的问题向州政府提供咨询;综合性大学负责培养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师;工商业联合会等行业协会都有自己的办学机构,负责本地区或企业内职教师资培养以及检查、审核(包括考试)等事务。培训企业的雇主代表对实训教师的聘用享有参与表决权。大型企业独立培训自己的实训教师。

教师在企业实习进修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教师也利用其长期工作和教学中积累的经验为企业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企业的经营理念进行理论上的指导。

3 我国高职教育师资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高职教育师资队伍不断壮大。但相比国外特别是德国的职业教育,我国高职师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 师资数量与素质不能满足高职教学需要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师总规模增长很快,高职教师数量显得不足;在教师结构上,“双师型”教师不到30%,不能满足高职教学的要求;企业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的比例为30.2%,也达不到教育部“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的要求。由于判定标准上的差异,其中真正符合双师能力要求的比例更低,许多“双师型”教师只有“证书”但缺乏实际指导学生技能训练的能力。

3.2 职称评审标准与教师素质能力要求不相匹配

目前高职教师的职称评定标准的设定上与普通高校区别不明显,仍强调学历、科研论文数量和进入核心刊物的级别,而对教师职业技能的掌握程度、教师的实践能力等缺少考评指标体系,重理论、轻实践,重文凭、轻技能的倾向还十分明显。这势必造成高职教师素质能力低下,教学活动大多只停留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实践指导变成纸上谈兵。

3.3 缺乏入职标准,技能型教师引进渠道不畅

目前我国缺乏专门针对高职教育教师的入职标准,致使在教师的入口上,很难按照职业教育“双师”素质的要求把关;新进教师基本没有受过专门的职业教育培训,缺乏职业技能指导的能力。由于目前教育体制和人事制度方面的原因,学校从企业引进的人才在取得教师身份和职称评审方面困难重重,使得已经引进的人才不能安心工作,继续引进人才困难。此外由于学校待遇相对不高,也缺乏对人才的吸引力。由此导致高职教育发展越快,“双师”素质教师的培训任务越沉重,总体上影响到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

4 对进一步加强我国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

结合我国高职教育师资队伍的现状,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优秀成果和经验,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

4.1 完善高职教育法律法规,严格高职教师入职资格

在国家宏观层面上,要加强有关职业教育与师资队伍的法律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法》及配套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建立科学有效的高职教师培养模式,逐步建立高职教师教育标准体系;要研究制定和完善教师资格标准,从教育理论、高职教育教学能力、企业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等方面设定高职教师入职资格条件,从源头上保证教师队伍的基本素质。

4.2 提高教师社会经济地位,稳定高职教师队伍

在逐步完善高职教师资格制度、培养模式的同时,要稳定师资队伍、吸引优秀人才投身高职教育,社会地位、福利待遇是关键。我国可以借鉴德国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在规范高职教师培养模式、严格高职教师任职资格的前提下,赋予高职教师国家公职人员(或类似)的身份和待遇,使高职教师安心从教,潜心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4.3 重视教师深造和继续教育,以“双师”素质为核心建设师资队伍

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开发具有针对性的高职教入职和继续教育的培训体系和培训内容,通过合格的专门培训机构实施,使高职教师的深造和继续教育常态化、专业化、终身化。高职院校要根据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学校发展的中长期计划,制订科学又切实可行的师资培养计划,落实教师外出进修培训所需资金,保证每一位教师都能接受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的熏陶,提高教育理论水平、执教能力和管理水平,提升职教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学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师资团队,通过深造、继续教育等形式进一步强化教师所任教的职业(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积极寻求与相关大企业合作,建立专项经费建设教师挂职锻炼基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专任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使教师在实践中积累行业经验和职业技能,切切实实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

4.4 广开渠道大力引进行业专家成为专任教师

企业一线的行家能手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熟悉企业发展现状,了解企业组织管理机构、生产经营方式,熟练掌握相应的实际操作技能。要打破教师必须是高学历的观念,从企业引进能工巧匠,并辅以教育理论的培训,使其成为合格的专任实训教师。

4.5 建立相对稳定的企业兼职师资队伍

随着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进一步扩大,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的时间相对延长,许多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移到企业来完成,其中实训教学部分基本由企业兼职师资担任。加强兼职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其执教能力是关键。

4.6 加强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培训

生产结构和服务结构发生变化,技术与企业组织、企业管理理念对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为了达到高绩效目的,要求从业人员很好地掌握技能并能及时更新、补充和扩展自己的知识与技能,并具有适应市场变化的灵活性和创新性等。在职业教育中要大力推进“行为导向”教学法,通过项目教学、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模拟教学等具体形式的实施,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胜任职业岗位工作要求。

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更新观念,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建设一支职教理念先进、专业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整体素质高的职教师资队伍,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明昆.英、法、德职业教育与培训模式的社会文化背景比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8).

[2]杨勇,贾云楼.德国职业教育考察及启示[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3).

核心素养教师培训心得体会篇5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society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the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 core competence for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Logistics management profession should be employment-oriented, and the core of whichis the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 core competence, strengthen the practicality, openness and occupation of teaching links, and conveys high-quality skilled talents with "fine operation, being able to management, understanding business" who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for logistics industry.

关键词: 高职高专; 物流管理; 职业核心能力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logistic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core competence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4-0269-01

0引言

职业核心能力是学生就业的敲门砖,也是伴随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作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要按照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课程建设和改革力度,积极推行订单培养和双证建设等,不断提升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素质。

1围绕职业核心能力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要以教育部[2006]14号和教育部[2006]16号文件精神为指导,体现现代高职教育理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适应国家及西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吸纳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突出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终身教育理念。

2围绕职业核心能力构建教学组织模式和课程体系

2.1 “三三型”教学组织模式“三三型”教学组织模式是指“三个模块”和“三个阶段”。“三个模块”就是将高职三年分成三个培养模块: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块、工学交替教学模块、顶岗实习教学模块。“三个模块”通过以下“三个阶段”进行实施。第一阶段:第一、二学年完成“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块,内容包括课程学习和技能训练部分,课程学习内容涉及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学习,技能训练部分包括基本技能、专业认知和专业技能的训练。第二阶段:第五学期完成“工学交替”模块。利用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一边进行岗位技能训练,一边学习职业素质培养课程。第三阶段:第六学期完成“顶岗实习”模块。利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生产综合实践,完成企业顶岗实习。

2.2 “一个平台,两个系统”的课程体系一个平台就是校企合作平台,根据职业岗位及技能需求,成立由学院专业教师和企业业务骨干组成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共育人才。两个系统分别是理论教学系统和实践教学系统。按“必需、够用”的原则重新设计理论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由公共学习领域和职业技术学习领域构成。按“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规划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由公共训练领域和职业技术训练领域组成,包括基本技能训练、职业基本技能训练、职业核心技能训练、职业方向能力训练四个层次递进式组成,体现“多方向、分岗位、重操作”的实践教学特点。

3围绕职业核心能力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3.1 实施双专业带头人和双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在物流管理专业现有教师中选拔具有副高以上职称者作为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通过教学、科研、下企业锻炼、出国进修学习,承担专业改革项目、课程开发项目等,强化专业带头人培养;与物流企业密切合作,聘请合作企业专家为兼职专业带头人,与学院专业带头人形成校企合作“双带头人”机制。

3.2 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在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过程中,选聘合作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兼职教师主讲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和指导学生顶岗实习。

3.3 提升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每年安排专业教师到知名物流企业进行实践锻炼,鼓励通过各种途径参加国内外各种新技术培训和认证考试,加强校企生产科研部门的联系与合作,使教师成为行业技术专家。

4多渠道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4.1 营造真实的职业情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实训基地具有职业的属性和情境育人的教育功能,真实的职业情境是职业素养养成最有利、最有效的环境。

4.2 改革教学方法,增强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增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自主性、灵活性和实效性。

4.3 通过技能大赛,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瞄准国家大赛、省级大赛比赛项目,在训练过程中重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按照技能大赛的比赛要求,引入企业真实的运营项目,使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管理模式下,强化职业技能,提升职业素养。

4.4 通过订单培养,打造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根据订单企业职业岗位及技能需求,成立由学院专业教师和企业业务骨干组成的订单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工学结合”的订单班人才培养方案。

4.5 推进双证机制,增强学生职业技能通过与权威认证机构以及劳动保障职能部门密切合作,开发针对高职学生的物流职业资格培训认证及考核系统项目,将职业资格与岗位技能考证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获取学历证书的同时考取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和叉车操作证书等岗位技能证书,增强学生职业技能。

5结束语

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应围绕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不断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黄丽娃,王庭利.高职高专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2).

[2]杨明.论职业核心能力及其培养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7,(24).

核心素养教师培训心得体会篇6

一、专业建设背景

鄂东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于2010年6月,经湖北省教育厅遴选为湖北省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建设点,并要求通过三年时间,建设成为湖北省高职教育重点专业。目前我院的新校区建设以及黄冈市职教园区、黄冈市高新开发区、黄冈市城东新区的开发,都为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建设环境和发展机遇,对高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地提高都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高职院校肩负着为所属地区经济和行业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作为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建设改革势在必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强调实践性、应用性、职业性,着眼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大多数从事工程技术、施工管理、工程预算、工程监理、质量检验等一系列专业性较强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要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适应区域经济和行业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遵循从实际出发、开放、创新、多元化原则,形成以提高综合素质为本,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对专业建设、课程设置、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二、专业建设目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和布局的调整以及高等教育发展重心下移,无论是过去的职业大学、转升高职的高等专科学校,还是新成立的高职院校,都在面临企业参与度不够、理论与实践很难做到无缝对接、不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培养出来的人才实际动手能力弱、与人才市场的需求严重脱节等问题。因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经成为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也是对高职教育的专业建设改革进行着有益地探索。结合自身实际,我们制定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目标:通过3年建设,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成为专业建设理念领先、人才培养模式先进、课程体系完整合理、教学内容紧扣职业能力形成、师资队伍结构适当、实验实训条件优良、专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好、就业率高、社会服务能力强的特色专业,成为辐射鄂东乃至“1+8”武汉城市圈,在建筑工程专业建设和发展中起示范和引领作用的湖北省省级高等职业教育重点专业。

三、专业建设改革与实施

根据专业知识结构新的发展方向,针对社会职业岗位群的新变化,在坚持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以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培养为核心,产学结合为手段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未来三年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实施方案。1.调整专业培养目标立足鄂东,面向“1+8”武汉城市圈,辐射全国,以服务建筑行业为主,以一线施工员岗位(群)为就业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本专业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掌握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测量、质检等核心专业能力,以及良好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能够胜任建筑行业施工员岗位,或质检员、安全员、资料员、测量员等相关职业岗位工作,“懂技术、会施工、能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2.修订专业培养计划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工学交替、产学合作”、“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和“毕业即就业、就业即上岗、上岗即顶岗”等教育理念;从为建设行业生产一线培养“施工型”、“能力型”和“成品型”的技术与管理人才出发,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经过认真研讨论证,听取多方意见,结合多年来的具体实践经验,制定出在实际教学中可行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培养计划。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计划是在对黄冈和武汉“1+8”城市圈以及一些沿海发达城市、省份的建筑行业企业及人才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岗位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并经过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委员会充分论证形成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3.实施教学模式改革全面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全真模拟、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全真模拟实际工程为背景,根据工作过程导向的能力要求来设置相应教学项目,每个项目采用真实工作任务,按“任务布置、计划、决策、实施、评估、信息反馈”一个完整的项目实施行动导向教学。4.开发工作过程导向的系统化专业课程体系围绕工学结合、项目导向、全真模拟,基于施工员岗位(群)工作过程,以典型工作任务为核心,进行课程开发,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有效性。在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面向岗位(群)调查的基础上,确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工作过程和阶段产品特点,确定课程及课程内容,实现课程与岗位任务对接,实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真实工作过程的一致性,从根本上解决学用脱节的问题。我们依托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下,根据课程所涉及的工作内容以及完成该项工作的具体要求,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同时在课程中导入湖北省施工技术标准和施工员岗位职业标准。根据工学一体化培养人才的要求,我们与湖北长安建筑股份公司、湖北玉环建筑公司等密切合作开发核心课程,聘请企业行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围绕“双证书”和企业需求,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强化实训环节,加大对课程体系尤其是实践性课程改革的力度,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专业操作技能。新的培养计划打破了传统的课程体系,围绕职业活动、操作技能设置课程,构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系统化课程体系。5.开展课程建设改革我们优化课程体系,调整课程结构,重组课程内容,不断加大精品课程建设力度,抽出专人,组织专班,成立项目组,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目前,本专业已建成3门省部级精品课程、8门校级精品课程,课程建设资料正在逐步上网。根据专业核心技能设置核心课程:核心课程既要充分体现岗位技能要求,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又要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专业核心课程要编写与专业理论相应的教材,同时,要编写与实训环节一致的培训教材。为此,必须要制定与核心技能相适应的课程标准,在编写好教材的基础上,做好各种教学配套资料、电子课件、案例库、习题库等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工作。到2013年,争取将4门核心课程建成优质课程。本着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有机结合,提高课程内容的针对性、适用性、先进性,我们对原来的一些专业课程进行了整合与拆分:(1)将原先开设的《建筑制图与识图》、《建筑CAD》、《房屋建筑学》等课程整合为《施工图识读与会审》核心课程。(2)将原《建筑力学》、《建筑结构》等2门课程整合为《建筑力学与结构》核心课程。(3)将原《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拆分成《地基基础工程施工》、《主体工程施工》、《建筑装饰施工》、《钢结构工程施工》等4门核心课程。(4)将原《建筑电工》、《房屋设备》等课程整合为《建筑设备与工程》课程。(5)将原《建筑工程概预算》、《工程量计价》等整合为《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6.实行实践教学改革根据建筑施工企业岗位需求,围绕工学结合,完善基于全真模拟、生产实训为背景的由课程训练、专项训练、综合训练、毕业顶岗实习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以全真模拟为主,虚拟工艺和虚拟实验为补充,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相结合,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积极推行订单培养,进一步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全真模拟、顶岗实习等。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具体改革方案是:(1)安排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岗位技能综合训练和毕业顶岗实习等三种实训环节,以培养专业核心能力。(2)安排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训环节有机结合,理实一体,工学结合,相互融通,实现教、学、做一体化。(3)安排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等职业岗位技能培训与考核,把获得施工员证书必须具备的知识内容融入到课程教学中。(4)提高实训课时的比例,增加到50%以上,适当删减一些较难或应用较少的理论课程,力求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5)采取技术升级,设备更新等手段,完善已有实验实训室功能,强化内涵建设,逐步完善和更新已有实验实训条件,新建实训室,并将原有校外实训基地扩建成为10个能实施教学功能的校外实训基地。三年内,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成为系统性强、仿真度高、环境真实、能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满足区域服务要求的生产性实验实训基地。7.“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学校的灵魂,是教学工作的执行者,也是教学改革工作的实践者。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是实现教学改革目标的先决条件。学院以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为核心,以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制定了教师队伍建设目标和措施,力争建立一支素质良好,结构合理,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高水平教师队伍。经过三年的努力,建设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和从行业、企业聘请的行业专家、技术骨干构成的专兼结合的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2012年力争申报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条件合适时争取申报部级优秀教学团队:包括2名校内外专业带头人,12名专业骨干教师,教师总数达到30人,师资队伍形成合理的年龄结构、学源结构、职称结构及职业资格结构。8.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相融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该体系由“二级督导四方参与六级评教”组成。(1)二级督导:完善教学督导制度,增强院、系两级教学督导功能,严格执行督导通报制度和教学事故处理制度,提高教学督导效果。(2)四方参与:即学院、企业、学生、行业主管部门四个方面参与,把社会评价机构、上级主管部门的评价与监控等外部教学质量监控,同学校内部的教学督导与评估、各部门的检查与考核、学生评教与教师评学等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以及教学质量信息的收集与反馈、纠正与预防等对问题的跟踪反馈与落实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对教学质量的全过程、全方位和全员性的管理,确保学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3)六级评教:即领导评教、系部评教、学生评教、社会评教、专家评价、教师互评等,针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采取网上评价、问卷调查、现场抽查等多种评价方式,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态度、教师教学水平、教学环节规范程度、课堂教学质量、实践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并将对教师提出的具体意见以适当的方式反馈给教师,以便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语

核心素养教师培训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中职学校 核心竞争力 建设 实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B-0060-04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来源于经济领域的企业管理,最初应用于企业,后来在经济学、管理学、教育等领域也得到广泛应用。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的是高层次的人才和教育的发展路径与方法,而中职学校核心竞争力研究的则是一种基础性的人才和教育的发展对策。当今中国的产业结构依然以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庞大的劳动力要成为合格优秀的产业工人,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中职学校的培育。仅从这一点上看,中职学校的责任无疑是十分重大的,提高中职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迫在眉睫。

一、中职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中职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可以分为基础竞争力、管理竞争力、教师竞争力、人才培养竞争力、文化竞争力等五方面。

(一)基础竞争力。基础竞争力指基础资源,主要是指学校办学的物质资源,它包括办学的财力资源和基础设施。这些财力资源和基础设施是中职学校办学的“硬件”,是学校开展一切教育教W活动的物质条件。可以说,不同的中职学校的物质资源的差异会直接导致它们之间核心竞争力的竞争优劣。

中职学校除了诸如教学楼、办公楼、图书馆、运动场等基本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实训条件和信息化工程建设对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也尤为重要。因为在人才培养中,技术与技能的训练对教学资源的依存度特别高,实习实训基地是中职学校最具特色的硬件配置。而网络信息系统是中职学校对内保证一切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对外及时获取各种有效信息的重要战场。总之,一个中职学校的基础资源是构成中职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第一要素,是重要的物质基础。

(二)管理竞争力。管理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管理团队和管理机制。学校管理是中职学校核心竞争力各构成要素的纽带,科学的管理制度能够整合并支撑学校的各种核心资源,从而凝聚成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它一般包括学校管理团队和管理机制。

管理团队一般包括决策层和管理队伍。决策层即学校的领导班子,领导班子的专业视野、职业素养、决策判断力和政策执行力是学校管理效果的关键。一个强有力的决策层能够引领整个学校的发展方向,建设具有竞争力的品牌专业,建设高水平的专业教学团队,从而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决策层是人才要素中的核心要素。良好的决策需要良好的落实才能真正转化为竞争力,因此,学校的管理队伍也必须训练有素,拥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能力,具备优良的执行力和协调力。

学校的管理制度是指学校管理者通过对教育方针、教育发展方向的把握,制定学校发展方向,组织、实施、协调教育教学活动等所依据的规范形式的总和。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有利于使学校的管理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规范化。因此,学校管理制度深刻影响着学校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决定着学校人力资本能否有效发挥作用,资源配置、资金使用是否规范,进而影响着学校的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中职学校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制度是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中职学校自身管理滞后的问题日益突出。市场的最大特点是变化,主动适应市场的变化,是中职学校管理面临的首要问题。

从中职学校作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的角度来看,中职学校必须注重其办学效益才能保证其持续地发展。中职学校的办学效益包括办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以前中职学校主要将工作重点放在社会效益方面,即注重中职学校是培养社会和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的地方,相对忽视中职学校作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应该也要考虑的经济效益。其实,中职学校和企业一样,本身也是一个包含“投入”和“产出”的系统,也是一个要注重投入和产出比的系统。科学、合理的高效管理运行机制,能在投入有限的条件下达到中职学校办学的最大效益,而不完善、不健全的管理运行机制必然导致“高投入低产出”的低效率现象。中职学校的管理体制至少应该起到以下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有利于中职学校的发展,获得各种资源,促进学校的蓬勃发展;二是有利于学校人才的成长和其才能的发挥,能吸引人才,留得住人才,让人才安心为学校提供智力保障和生力军。因此,中职学校需要建立一套适合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科学、合理、健全的管理运行机制,以提高办学效益,从而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

(三)教师竞争力。教师竞争力主要是指师资力量的强弱。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是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他们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主导性的影响。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能保证一个学校的专业教学质量。因此,可以说教师竞争力也是中职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力量。

中职学校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这就要求中职学校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还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过硬的动手能力和改革意识、前沿意识,是爱岗敬业的“双师型”教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要求教师“学习专业知识、职业教育理论与职业技能,学习和吸收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理念与经验;参与职业实践活动,了解产业发展、行业需求和职业岗位变化,不断跟进技术进步和工艺更新;优化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和职业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因此,中职学校应改善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建设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以培养出符合市场和社会需要,能适应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四)人才培养竞争力。人才培养竞争力是指人才培养的能力。良好的人才培养能力是一个学校的品牌和名片。人才培养的作用是把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直接实化和物化,让社会看到学校毕业生的真正价值。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机制主要包含专业与课程设置、实习实训、校企合作、就业与升学等方面。

1.专业与课程。学校特色是与它的特色专业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专业与课程的设置对一个学校来说显得尤为关键。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必须明确学校在当地经济社会的地位,为当地特色经济发展服务,培养适合当地经济需要的特色人才。在特色专业发展中,要抓好专业发展方向、专业带头人、专业梯队、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要保持专业的稳定性、前沿性,既要考虑社会的需要和毕业生的出路,又要考虑保证自身有充足而优秀的生源。树立品牌意识,确立品牌发展定位,建设品牌专业,使其在一定区域内具有较大影响力。

2.实习实训。实习实训是中职学校核心竞争力重要体现的内容,对促进中职教育改革与发展意义重大。但在现实中,许多中职学校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或者由于学校不重视实习实训,或者由于实习实训条件所限,相当的中职毕业生实践操作能力不强,离企业真正的要求相距甚远,因为企业需要的是动手能力较强、上岗即能适应的技术人员。为了适应这一市场的迫切需求和用人形势,中职学校必须建立健全实习实训基地,教师在实训基地进行现场实践教学,学生在实习基地进行实践应用,切实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3.校企合作。校企联合办学模式是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合作,按照“订单教育”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办学模式。《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有关法规和激励政策,深化产教融合,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对职业教育明确提出:“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说,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已经成为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基本的教学模式。

4.就业与升学。《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把“服务需求、就业导向”作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原则之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重点提高青年就业能力。”这不仅揭示了现实的要求,也反映了中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因此,中职教育应该为提高中职学生的素质特别是他们的职业能力服务,加强就业与创业教育,建立和完善中职学校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推又兄敖逃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无论是从当前现实还是未来发展来看,中职教育都应该以就业为导向和首要任务。显然,就业率的高低,就业质量的好坏为成为衡量中职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而升学同样也是就业的另一种途径。

(五)文化竞争力。文化竞争力即学校文化的水平。学校文化是一个学校的师生体现出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师生的行为习惯、工作学习态度、各种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表现出来的校风、学风、教风等。学校文化涉及学校的整体品位和在社会上的声望,反映着学校的办学水准和文明程度,透射出独特的校园精神的凝聚力、感染力和震撼力。孙其刚《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建设实践与研究》一书认为,学校文化包括校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三部分。属于物质文化的主要有教学楼、实训楼、图书电教馆、文娱体育活动设施,以及优美的校园环境;属于精神文化的主要是校风、教风、学风、班风,以及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精神状态、群体心理、人际关系等;制度文化主要是校训、校纪、校规、班规、学生守则、入队入团条件、劳动制度、清洁卫生制度,以及考试规则、保卫制度、就业制度等。

校园文化对全校师生具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它能通过改变师生的原有价值观念,使个体的行为习惯、情感思想、信念理想等与整个学校的文化理念有机统一起来,培育起他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在全校形成相对稳固的文化氛围,凝聚成一种向心力,激发每一位师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了自己和集体而努力工作。校园文化是一个中职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源,是核心竞争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内涵发展的体现,最终体现出这个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水平。

二、中职学校核心竞争力建设案例

下面以玉林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为例,对中职学校核心竞争力建设进行剖析和思考。

(一)基础竞争力的提升。玉林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制定了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规划,在逐步实施过程中改善实训条件。

学校目前拥有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 146.05 亩。其中,东校区位于玉东新区,占地面积 70.58 亩;南校区位于石子岭工业园区,占地面积 75.47 亩。校园环境幽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气候宜人。如今,已建成 1 栋学生宿舍楼及 2 栋实训楼,1 栋教职工宿舍楼,2 个高品质的学生运动场。学校教学设施齐全,教学设备价值 8000 多万元。拥有玉林市同类学校最先进的 3 个校内汽车维修实训基地;拥有玉林市唯一的现代幼儿教育实景教学中心――玉林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附属幼儿园;拥有广西最大的电工电子实训基地。还新建了电子商务、服装设计与工艺、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建筑技术 4 个自治区示范性特色专业实训基地。学校有实训大楼三栋,80 多个实训室,1000 多台先进的电脑,实现了图书资料、教学办公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并初步建成了现代数字化校园。

(二)管理竞争力的提升。为了构建现代学校管理体系,玉林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制定了“十三五”常规管理规范化工程规划。学校秉承务实、创新的精神,加强顶层设计,形成管理共识,从部门结构、管理制度两大方面逐步建立起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和学校实际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依法治校、规范管理,不断提升学校管理水平,促进学校优质、均衡、协调、特色化发展。通过管理改革,学校管理取得了初步成效。

第一,管理意识明显提升。整个学校管理层形成共识,深刻意识到管理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对于管理改革高度支持。国家职业教育有关政策法规得到落实,人才培养质量意识普遍增强,办学行为更加规范。

第二,管理能力显著提升。管理队伍不断调整,专业化水平得到提高,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得到改善,办学活力显著增强,学校管理越来越规范、特色显著鲜明、办学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声誉不断提升。

第三,质量保障机制更加完善。学校章程逐步建立,信息化管理手段V泛应用,学校的管理“大数据”初步建成,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自我诊断、反馈、改进机制基本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及社会等多方参与学校评价的机制更加健全。

(三)教师竞争力的提升。为了提高学校教师竞争力,玉林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工程规划。规划通过加强师德建设、完善教师聘用和管理制度、引进人才、加强教师培训,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结构优化、一专多能、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兼备,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和管理能力、适应职业教育改革要求和满足学校可持续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第一,建立专业带头人与教师培养的长效机制。根据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需要,研究制定学校培养专业带头人和专业教师的长效机制。培养教师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切实解决教师生活和工作困难;制定教师专业成长规划,形成名师成长的长效机制;按照规定的数量、层次、知识结构更新、技能水平配备教师;完善常规管理手段,形成考核激励机制和待遇保障机制。

第二,建立特聘教师和兼职教师管理制度。积极推进技能型教师的引进工作,面向社会、企业、职业教育先进地区聘请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担任特聘教师或兼职教师,优化教师结构,形成一支业务精良、技术过硬、结构合理和相对稳定的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

第三,实施名师培养计划,加快构筑科学合理的优秀人才梯队。制定和启动名班主任、名师工作室培养计划,开展梯队式名师培养活动,构建名优教师培养新模式,努力建设一个高质量的教师团队。加强班主任队伍专业化建设,成立班主任工作室,建立名班主任培养对象的培训机制,完善并实施好《班主任工作量化考核方案》。建立学校名师工作室,定期开展教研和研讨活动,通过名师引领、团队互助,提升整个工作室成员的专业水平。

第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切实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树立科学正确的职业教育观,增强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深入开展崇教厚德、为人师表主题教育活动,教育全校教师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时,把师德表现摆在首位,大力表彰和宣传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

第五,教师专业成长信息支撑平台。记录跟踪教师专业成长过程,提供教师继续教育和网络研修服务,通过校本培训与网络研修整合培训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开展网络教研,支持协同备课、评课,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以“结对”方式开展青年教师的培训,着重加强师德、教学技能、实践技能、科研能力的培养。推进“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选派骨干教师赴区内外培训;建立教师实践培训基地,落实专业课教师每年不少于两个月到企业参加实践的制度,通过校企合作途径提高专业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四)人才培养竞争力的提升。为了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增强人才培养竞争力,玉林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制定了教学改革与质量提升工程规划。

首先,从本地劳动力市场分析和职业岗位分析入手优化专业设置,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根据职业活动的内容、环境和过程探索专业培养模式,落实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模式。探索中高、中本教育贯通、产教融合道路,实施教学改革与创新工作,基本建成与产业发展相匹配,中高、中本衔接,以就业升学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

其次,以适应区域产业的特色专业为骨干,组建专业群。围绕玉林市属广西第二大机电产品制造业基地,玉柴集团及玉柴集团在玉林本地有近两百家配套厂的产业链,开设机电产品安装与维修、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制冷设备安装与维修、汽车运用与维修等专业,由此形成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围绕玉林市是华南地区中药材、桂东南日用品集散地,玉林市福绵区是服装加工基地等,开设电子商务、会计、市场营销、计算机应用、文秘、服装设计与制作等专业,由此形成电商专业群。围绕玉林市是广西人口大市,学龄前儿童数量多,幼儿教育发展快,幼儿教师需求量大,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由此形成学前教育专业群。围绕玉林市是广西人口大市,汽车保有量大,开设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由此形成汽修专业群。围绕玉林市是广西人口大市,农村人口数量大,城镇化进程在加快,城市(镇)建设高速发展,房地产市场较大,开设建筑工程施工、楼宇智能化设备安装与维护等专业,由此形成建筑专业群。

玉林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就业有能力,升学有基础”。学校畅通就业升学双渠道,为学生创造人生美好未来。学校积极促进学生就业,建立社会实践、以工助学专人管理机构,委派专人管理。建立就业平台,群策群力安排毕业生就业。在“万众创业,大众创新”的召唤下,鼓励学生创业。近年来,学校毕业生每年(下转第64页)(上接第62页)就业率保持在 98% 以上,为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德能兼备的技术人才。学校非常重视升学工作,为学生深造铺路。玉林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每年约有 30% 的学生走向升学方向。学校每年组织三年级部分学生进行对口升学考试辅导,效果很好。

(五)文化竞争力的提升。玉林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规划并逐步实施了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全面建设具有时代性、职业性和地域性的特色职业教育校园文化,推动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位一体全面发展。

通过在全校范围内集中并长久地开展“凤凰涅,自信圆梦”自信文化建设活动,提出“建校园自信文化,创自信教育特色”的发展目标。学校从实际校情以及自信教育理念出发,用“凤凰涅”的精神来教育鼓舞广大师生,以“自信教育”为核心,贯穿学校静态文化与动态文化,辅助学校品牌传播,重点突出自信文化内涵、职业教育特色,着力打造精神理念引领,进行整体顶层设计,构建立体、交互的校园自信文化生态系统,以唤起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使学校的自信文化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实现自信文化的“气态化”,让自信文化弥漫在校园的空间,达到“润物细无声”文化育人的效果。经过几年的实践,玉林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自信文化,提升了学校的文化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邵艳杰.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2]孙其刚.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建设实践与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

[3]王利利.中等职业学校核心竞争力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0

[4]郑耀涛.信息化背景下中职学校核心竞争力系统构建研究[D].广州: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4

[5]成长春.赢得未来――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重大课题“中职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建设与就业创业平台融合的实践研究”(2015JD107);2015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中职计算机专业培养学生‘能学、想学、乐学’对改善流失问题的研究”(GXZZJG2015B197);2015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中职学校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实践研究”(GXZZJG2015B193)。

【作者简介】沈德海(1967― ),男,玉林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长、书记,中学高级职称,在职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教育。

核心素养教师培训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教学研究 速录 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叶群声(1955- ),男,浙江开化人,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行政法学。(江西 南昌 33001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6-0115-02

速录,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用手指追赶声音”。在许多国家,速录师不仅是一种称谓,更是作为一种职业存在的。“美国市场有一个统计,美国基本上有200万左右的速录师从业人员。目前北京速录相关从业人员有一两万人,他们的职业包括职业速录师、秘书、司法类书记员等等。”①然而,速录师的培养却出现了一种非常尴尬的情况:一方面,市场对速录人才的需求量相当大;另一方面,社会培养速录师的机制又无法提供足够的、能够令人满意的速录师。借用经济学的概念,就是供给与需求严重脱节。这不能不促使我们对速录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反思,并找到一条能够解决这种供需矛盾的培养路径。本文试图在此方面进行一些探讨,希冀对完善我国速录人才培养机制有所裨益。

一、速录人才培养的特点

1.速录人才培养的长期性。速录人才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速录技术将“讲话”直接演变成文字的技术性人才。速录师要完成一场高质量的速录任务,必须具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即身体器官必须协调一致。一个合格的速录师“必须能够快速反应信息,做到心、脑、耳、眼、手等各部分高度协调配合,‘一心多用’,边听、边记、边整理,而且还要做到‘耳朵里听一句、手指上打一句,脑子里存一句’;不仅要采集语言信息,还要采集非语言信息(掌声、微笑、手势、情景等)。同时,还需要有很强的语感和语言逻辑推测能力,应能从语境中准确推测讲话的内容。”仅从速录技能上讲,速录不仅仅是简单的打字,而是各种能力的综合反映。这些能力包括“听”的能力、“记”的能力以及对所录文字的迅速整理能力。而对这些技术或者能力的掌握是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完成的,它需要长时间的磨炼。事实上,如果以专职培训时间计算,高级速录师(220字/分钟)的培养周期至少需要一年,甚至更长时间。因此对速录师的培养不可能做到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

2.速录人才培养的复杂性。毫无疑问,速录师应当具有快速的文字录入能力。其实,速录师除具备较强的协调能力外,还必须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即克服生理上的干扰和心理上的干扰。生理上的干扰主要是要改变已经形成的打字习惯。首先是输入方式的不同,其次是手指的按键方式不同,不是交替而是同时按键。另外,一般打字键盘放在桌子上,而速录机需要放在膝盖上。克服这些生理上的障碍大概要一个月的时间。而心理上的干扰,是在训练的过程当中,从初学速录时的兴奋、好奇到感觉厌烦,从速录水平逐渐上升到停滞或退步,从坚持忍耐到突破再突破,每一次心理的变化都是一次挑战。在学习速记的过程中,从速录员到速录师,从速录师到高级速录师是两个重要的瓶颈,每次突破都要花费很多的心血。但不是练习的时间越多就越容易通过,这跟心态有相当大的关系,急于求成的结果反而是事倍功半。②因此,对速录师的培养不仅要练技术,而且要注重生理和心理的训练。

3.速录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在现代社会,速录岗位已经从过去单一的打字员岗位变成了一种综合性岗位。速录师不仅需要快速的文字录入能力,而且需要从事秘书、书记员工作等方面的能力;同时,从知识层面上讲,速录师还应当具有广博的知识。因为速录师面对的是各行各业的语音信息和文字信息。因此,重要场合、重要场所、重要人物、重要事件的速录,对速录师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特别是随着社会对速录行业认识的深化,用人单位不仅要求速录技能,更要求有一定的学历以及具有英语、计算机应用、法律等专业知识的速录师。一言以蔽之,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具有速录技能的大学生。这就要求速录师的培养单位应当跳出以单纯培养“速度”而忽视其他素养的模式,强调对速录师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

4.速录人才培养的职业性。所谓速录人才培养的职业性是指培养单位不应当仅仅把学生(员)当作“大学生”来培养,更重要的是将之作为“职业人”来培养。在校学生(员)实际上是一个“准职业人”。“大学生”和“准职业人”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强调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而后者要求在掌握必备够用的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必须掌握大量的实际操作技术或技能。培养单位所培养出来的速录师应当能够立即上岗,并胜任速录岗位,否则无论是对培养单位还是学生(员)来讲,都是一种失败。另外,速录师培养的周期性和高投入性也决定了对速录师不可能进行“回炉”,否则既会增加培养单位的负担,也会增加学生(员)的负担。这就要求在培养过程中,必须实行培养单位与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

二、速录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目前,对速录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专门培训和学历教育两种途径来实现的。专门培训是指社会培训服务机构对高中毕业及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学生专门培养速录技能,其特点是培养目标的单一性,即只培养速录技能而不涉及其他任何领域;学历教育则是指由各类高校将速录课程融入某个专业而培养学生的速录能力,其特点是将学历教育与速录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学生在校既要学习速录技能,又要学习其他知识。从目前情况看,速录课程所依托的专业主要是书记官专业和文秘类专业。但是两种培养模式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1.培训机构专门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一是学员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由于培训机构没有向学员发放毕业文凭的资质,因此培训机构招收的学员大多为中学水平(包括高中生和初中生),他们的知识结构、心理素质等都无法与大学生相提并论。虽然培训机构也乐于招收大学生,但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后急于就业而无心再进行该项技能的培训,从而导致培训机构无法招收到高学历人才作为自己的学员。二是学员综合素质不高,技能较单一。应当承认,培训机构培养的速录师在文字录入的绝对速度方面要高于高职院校培养的速录师。这可以从首届全国速录信息处理大赛的获奖情况得到验证。在获得第一名的12名选手中,有8名选手是由培训机构培养的,由学历教育机构培养的只有4名。但是,衡量一个速录师水平的高低并不只有文字录入速度这项单一指标。事实上,“一个速录师水平的高低不能完全看速度,个人综合文化素质也非常重要。”“培训机构培养速录人才,过于注重速度的提高而忽略其他方面,而高校培养速录人才,则是将速录技能融入某个专业中,培养出的人才除了具有速录技能外,还懂得某方面专业知识,具有较为宽广的视野,从长远看,这样的人更有发展后劲。”③从速录实践来看,培训机构培养的速录师如果不进行综合知识的学习,不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那么对于专业性较强的会议服务是无法胜任的。

2.高职院校学历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一是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目前,高职院校的速录教师主要来源于两条途径,即自己培养和从培训机构引进。高职院校自己培养速录教师,主要是将非速录教师送到培训机构培训一段时间后从事速录教学工作;而后者则将培训机构的高级速录师引进到学校从事速录教学工作。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无论是哪种途径,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果学校自己去培养速录老师,由于学习时间短、培养成本大,受训人员根本达不到高级速录师的水平,从而无法提高教学质量。如果从培训机构引进速录师,由于其没有经过教师岗位的培训,缺少教师岗位的基本职业素养,即不知“如何教”,从而也会影响着教学效果。二是技能培训时间不足。前文已经提及,速录师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必须提供大量的培训时间,才能实现教学目标。但是,高职院校属于学历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是一个知识系统而不仅仅是速录技能。这就形成了速录课程与其他课程在教学时数分配上的矛盾。如果速录课程教学时数过多,必然影响到其他课程的开设,而课程的开设达不到一定的数量,又不符合学历教育人才培养要求;反之,如果其他课程的教学时数过多,势必会挤占速录课程的教学时数,而速录课程的教学时数太少,又无法培养出合格的速录师。三是教学方法缺少职业针对性。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应用型职业人才为己任的。因此,在高职院校中,每门课程的教学都应当与工作岗位相衔接,实行课程教学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速录课程的教学也不例外。从目前的情况看,许多高职院校的速录教学是在校内实训室完成的,其教学方法只是让学生进行单一的速度练习,很少对学生进行职业养成教育,从而使学生变成了一个机械的速录工。当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时,却无法完成速录服务。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少职业针对性,形成了教学工作与工作岗位之间的脱节。

三、速录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在满足用人单位需求方面,通过学历教育所培养的速录师较培训机构所培养的速录师更具优势。但是,培训机构的集中培养方式又值得学历教育机构借鉴。因此,学历教育机构必须取其精华,对速录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

1.教育理念创新。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教育理念是一个集合性概念,对教育的不同理解,就会产生不同的理念。那么,在速录人才培养中,哪些理念才是最重要的?同样会有多种不同的理解。但我们认为,主体性理念在速录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主体性理念的核心是充分尊重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教”始终围绕“学”来开展,以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内在潜力与学习动力,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性客体变成积极的、主动的主体和中心,使教育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自觉的活动和自我建构过程。然而,“教”与“学”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教”服务于“学”的前提是老师会“教”。在速录教学中,必须要有一个好的老师,遵循“速录师—学生—速录师”的教学规律,让速录师培养速录师。但是,在学历教育机构中,速录老师不是速录师的情况大量存在,很多院校都是由普通老师经过短时间的培训即进行授课。由于老师的速录水平不高,只会打字而无速度,造成了学生的水平与老师的水平处在同一层次。因此,学校必须花大力气从社会培训机构引进高素质、高技能的速录师来校任教,并为他们的成长提供足够的空间和舞台。只有这样学生的速录水平才会有质的飞跃,才有可能取得高级速录师的从业资格证书。

2.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核心内容是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也就是说,为了达到培养方案所规定的目标,需要何种课程来支撑,分配多少学时才合理。在学历教育中,速录课程毫无疑问应当成为核心专业课程,但是,分配多少学时才合理呢?就某一门专业课程的设置而言,其学时数一般为每周4课时,至多8课时,该门课程的学习即告结束。但是,速录课程的开设显然不能遵循这一惯例。前面的分析已经显示,速录人才的培养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完成,而应当作好长期培养的准备。就高职院校而言,这个长期过程就表现为“三年”,而且不能像其他课程一样只安排72学时或者144学时。因此,必须对其他课程进行大规模整合,该合并的合并,该减少的减少,提高速录课程的课时数,才能保证学生达到高级速录师的水平。一般说来,培养方案设定的速录课时数,应当约占总课时数的50%~60%,否则无法培养出合格的速录师。

3.教学模式创新。每一门课程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取决于课程本身的性质和内容。情景教学法就特别适合于速录这类课程。情景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在模拟场景中扮演和体验不同角色,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获取知识或技能,并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发展的方法。将情景教学模式应用于速录课程,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它要求教师根据速录师的技能要求和工作要求,设置具体的工作环境,让学生扮演速录师,并对相关服务项目的内容进行全程速录。学习情境的设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急躁、枯燥的心理状态,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也可以缩短“学校——社会”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能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并高质量地完成各项速录任务。

4.考核方式创新。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往往是以试卷的形式进行。但是,速录课程的考核却无法使用试卷,因为学生的文字录入速度及准确率只能通过实践即“上机”才能得到反映。尽管速录课程也有理论知识,但这些理论知识完全可以在学生的上机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反映。因此,速录课程必须抛弃试卷考核的方式,将实践成绩作为学生的考核成绩。不仅如此,在考核成绩的确定上,完全可以引入速录师资格考核成绩。速录资格证书实际上是行业准入资格证书,只有取得了相应资格证书的人员才能从事相关的速录工作。因此,作为培养速录师的学校,应当要求学生参加速录师国家资格考试,以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并将从业资格考试成绩作为学生的学业成绩,使两者统一起来。人才培养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速录人才培养也不例外。但是,将不同的培养组合起来,吸收各自的优势,形成一个更好的模式却是可能的。因此,作为学历教育机构,应当吸取专门培训机构对速录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并将其移植到学历教育中,从而提高速录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益。

[注释]

①孔悦.速录师培训:除打字速度外更重综合素质[N].新京报,2011-10-31.

②宋德松.速录师:把声音变成文字的实践者[N].天津日报,2005-03-30.

上一篇:年度培训学习方案范文 下一篇:医保基金协议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