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0 17:29:35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方案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方案篇1

[关键词]信息技术 档案学教育 观念

早在20多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曾尖锐指出:“像今天这样零星地进行一些教育改革,而没有一个关于教育过程的目标与方式的整体观念,这已不再是可取的了?”①美国学者C,W,莫里斯曾形象地比喻:“观念是人类文化的原子弹,而观念是来自有思想、能说善写的人。”②我国著名教育家刘道玉先生也说:“观念的力量是卜分巨大的,它既可以阻止社会的变革,又可以把社会推向前进。”③这些论断都说明“观念”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我国关于档案学教育观念的认识直接影响到今后档案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关于档案学教育观念的回顾与分析

回顾与分析我国历来关于档案学教育的观念及其对档案人才培养的影响,是研究当今档案学教育观念的基础和前提,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产生于20世纪三、四卜年代,在重政治和强调阶级斗争的年代,档案学教育主要是树立如何为政治斗争服务的观念,人才培养目标界定在政治觉悟高、保密性强、阶级斗争观念强等方面,课程也大多围绕这些目标开设;在刚刚进入市场经济的时代,档案学教育主要强调为市场经济服务的观念,不少学校开设了与经济学有关的课程,如市场营销学、信息市场管理、经济学理论、涉外经济、企业经济等;在计算机技术刚开始普及的时代,档案学教育观念又倾向于培养掌握计算机技术的档案人才,增加了计算机原理、计算机技术、计算机语言、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程序设计等等,有的多达十几门甚至几十门计算机专业课程。在上述这些观念的指导下,档案学教育显示了不断改革发展的轨迹,相对适应了社会各阶段的档案工作需要。但是,在有些时期内,也存在片面甚至错误的观念,如有的认为档案学教育应紧跟社会潮流,社会上什么最热门,档案学教育中就应开设什么课程,追赶时髦的现象非常严重,而不是真正的“与时俱进”、联系档案工作实际发展档案学教育;有的甚至失去“自我”,认为档案学教育可以没有专业内核,没有专业特色,档案学专业似乎是“万金油专业”,档案学人才应该是“百事通人才”;有些还认为只要多学几门计算机技术,档案专业一切问题便迎刃而解,因此,有些学校在这种观点支配下进行档案学教育改革时只注重一味地增加计算机类课程,而不管其是否交叉重复、脱节、适用等。不过总的来说,档案学教育几十年来是在基本正确的观念指导下进行改革,是处于一种发展状态。

在现代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档案学教育界产生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一种认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档案学教育产生了极大影响,带来了发展机遇,应借此契机大力发展档案学教育?开拓档案学研究领域,在档案学专业下开设电子政务、电子公务方向;另一种则认为,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档案学教育举步维艰,IT、管理、法律、新闻等专业才是当今时代的热门,而档案学这种“冷门专业”,应该压缩直至取消。档案教育界内部也有一些人对档案学专业教育持有一种极为悲观的态度,认为没有多大发展前途,应该取消,或者从专业名称到课程设置都将“档案”二字去掉,完全转向行政管理、电子公务、电子政务等专业。这两种观念直接关系到今后档案学教育的存亡,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应该认真研究。

二、应树立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档案学教育必然发展的观念

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档案学教育界应有忧患意识,但不能有悲观情绪。21世纪中国档案学教育要向前发展,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取得共识:

1.充分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档案学教育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及机遇

首先,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处于数字化信息社会的环境中,作为社会信息系统的档案部门也必然向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迈进,数字档案馆建设、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都迫切需要现代信息技术含量高的档案专业人才。这一方面需要现代信息技术渗透到档案学教育的方方面面,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档案学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出综合素质好、现代信息技术能力强的专业人才;同时,档案部门的在职人员也普遍需要接受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档案学教育界必须为开展岗位培训、在职教育作出贡献。

第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档案载体呈现多样化,光盘档案、磁介质档案等广泛使用,过去传统的纸质档案将向电子、数字、虚拟档案方向发展,迫切需要档案学高等教育针对新型档案管理的高新技术问题进行研究与开展教育,如围绕档案专业人才必须掌握的办公自动化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软件开发技术以及设备维护技术等发展档案学教育。

第三,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发展的步伐也会加快。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档案门类将更加繁杂多样,数量也大大增加,档案工作渗透到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迫切需要档案学教育部门传授如何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各类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积极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2.深化档案学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将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档案学教育过程中的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

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档案学教育相对于某些热门的专业来讲,的确面临被削减、压缩的严峻局势及压力,面临着竞争。但是,我们应充分认识到竞争本身就是一种克服惰性的牵动力,紧迫感可以焕发精神、调动潜能,我们要考虑的不仅是防守,不仅仅是维护我们档案学教育的生存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变压力为动力,满怀信心地发展档案学教育。

针对档案教育界外部的压力,我们既要加强档案学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又要研究档案学专业内核,使档案学像有些成熟发展的学科一样,始终在具有档案学科内核的基础上变化与发展;既要联系现实社会需要培养档案专业人才,又要考虑如何适应社会长远需要,培养出在社会变化中具有长久价值的高素质人才。正如哈佛校长鲁登斯坦所说:“社会变化得越快,大学这块变化相对少,思想观念相对独立的领域就越有价值。”“大学绝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现实社会问题和适应当前社会需求而设立的,大学还有它更为重要的任务,主要传授的是一代又一代学生终其一生都需要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思想、知识和方法。”④因此,档案学教育要想长久立于不败之地,始终处于发展状态,必须研究档案学专业学生需要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档案学思想、档案知识、档案工作方法以及与此相关的基本知识,而不是仅仅跟随潮流、追赶时髦,社会上时兴什么,档案学教育就跟随增设什么课程,一个时代一阵风,过了这阵风之后,有些课程又不适应,必须马上砍掉,老师疲于应付,学生疲于接受的局面应该改变;必须克服急功近利,专业方向转换过于频繁、只重形式不讲实质性改革的问题;应使档案学教育在社会变化中具有相对独立的档案学科内核与底蕴,能在社会变化中具有长远价值,而不是随时被压缩与淘汰。

对于档案学教育界内部来讲,主要是应树立信心,看到我们的优势与特点。虽然从规模数量及报考档案学专业第一志愿的状况来讲,档案学专业与有些热门专业比较有较大差距,但是,档案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非常高,就业单位也非常好,从近几年有些档案学专业的毕业生来看,就业率几乎达到 100%,这是许多专业所不能比的。再从就业去向来讲,档案学专业学生有许多不仅能进大都市、沿海开放发达城市,而且还有不少人能进中央国家机关及中外合资企业、名牌企业,这也是许多专业望尘莫及的,这样的好结果是与该专业教育的特点及优势密切相关的,应重视与发展这些优势?

3.加强档案学教育界与实际档案部门以及整个社会的密切联系,为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档案学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从近几年有些学校档案学专业毕业生情况来看,直接到档案局(馆)工作的人很少。一方面,档案局(馆)很难进,人员饱和、关系网、需要其他专业人才充实等都是原因之一;另一方面,档案专业学生大多不想进独立实体性的档案局(馆)工作,而愿意到附属于国家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的档案部门或其他部门做档案、文秘、行政、人事、培训等工作。有些学生甚至“惟恐专业对口”,与其他专业“惟恐专业不对口”形成鲜明的反差;有些档案学专业的研究生,认为档案学发展前景不妙,到档案部门很难得到较大发展;因此,在校时并不太注重档案学科的改革与研究,对档案学理论以及档案工作技术方法课程也未去深入研究,而是在档案学边界打转转,这些都与档案学教育观念以及档案部门用人政策等具有一定关系。当然,我们并不反对档案专业的学生去从??? 事其他部门的工作,也支持档案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扩大知识面,学习与研究其他学科的知识,但若绝大多数人都不愿从事档案工作、不想研究档案学科,不愿意到边远落后地区发展档案事业,难道不是档案学教育的悲哀与失误吗?档案学教育在这种思想观念支配下能够使档案事业后继有人、大力发展吗?因此,首先还是应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加强档案教育界与档案实际工作部门及社会的联系,从根本上解决一些现实问题,才能使档案学教育得到持续发展。

注释:

①②③转引自刘道玉,关于大学创造教育模式的构建,教育发展研究,2002(12)

④转引自王诺,镇哈佛,读书,2002(12)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方案篇2

关键词:教育硕士;现代教育技术;信息化平台;案例教学;参与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8-0047-03

我国从1996年启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1]以来,为国家基础教育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优秀师资,也受到了中小学教师的普遍欢迎。2004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2]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对教师如何利用教育技术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全方位地推进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是教育硕士公共必修课课程之一。

一、教育硕士的特点

教育硕士普遍为中小学老师或中职学校老师,年龄段大约处于22-40周岁之间,取得了本科学位之后又获得了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教育硕士既是学生又是老师,属于成人学习领域中特殊的一类人群。

1.教学实践经验丰富

教育硕士多数是基层教学第一线的中青年教师,在教育和教学实践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在日常课程的学习中,也直接带着教学的实践经验、鲜活的教育和教学切身感悟。[3]

2.学习针对性强

教育硕士的学习动机主要受两个方面影响:一方面为提升自己的学历层次的功利性影响;同时受工作实际需要或者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的影响。除了一定的被迫学习之外,教育硕士会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来引导学习,在学习中具有很明显的“为工作而学习”和“在工作中学习”的特征。[4]只有当学习活动有助于他们解决真实的问题时,才能唤起他们的学习动机。[5]

3.自学能力强,有较强的参与意识

成人学习都有自我性、适应性和内在性。伴随着经验的增长和抽象反思能力的增强,成人会在学习中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教育硕士一般都是成人教师,具备相对稳定的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管理与监控。同时,教育硕士基本都从事过教育教学活动,在课程学习中有较强的参与意识,主动性和能动性较强。

4.信息素养较高

在本科阶段,接受过计算机能力培养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学习;在实践中又具有教学实践经验和课件制作与应用体验。总体而言,教育硕士信息素养普遍较高。

二、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技术核心能力

“标准”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和素养的基本要求作出了规定,基于这些要求和规定,根据教育硕士的特点以及教育技术本身,我们认为获取教育硕士学位的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技术核心能力如下:

1.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

“标准”中要求的“运用技术优化教与学的过程”、“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的评价”、“运用技术提高教与学的绩效”等这些可以总结为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以学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并且能够应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环境,获取利用信息资源,支持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2.教育信息资源获取与应用能力

教师必须具备获取教育信息资源并能够有效应用于教学的能力。教师要能在教学之前想方设法获取有关教育信息资源,并对这些教育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加工,也能够创造性地、有效地应用于教学。

3.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术与教学研究能力

教学研究能力要求教师要以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以科学方法为依托,以探索教学规律为目的创造性地认识。教育硕士学位本身也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教育技术的本质是利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解决实际的教育、教学问题。信息技术无论是对学术研究还是对教学研究都有很有力的支持,因此要有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术与教学研究能力。

三、面向教育硕士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设计

基于“标准”、教育硕士的特点以及对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技术核心能力的分析,我们对面向教育硕士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进行了规划和设计,特点如下:

1.以信息化平台为支撑

教育硕士(全日制或在职)基本具有联网的条件,信息素养普遍较高;培养教育硕士的教育技术实践应用能力也需要一个平台支持。基于此两点,我们建设了“广州大学教育硕士在线”,通过此信息化平台为教育硕士提供了有效的资源保障,提供了更为开放、灵活的学习环境,有效地解决了教育硕士研究生工作与学习、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实现了教育硕士基于资源的远程学习、自主学习、小组学习、模拟教学,为教育技术课程学习提供了实践平台和长效支持,提高了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绩效。

广州大学教育硕士在线具体模块设置如下:

就“现代教育技术专题”课程来说,采用了国际知名的网络学习平台Moodle。利用该平台构建混合式学习模式,让教育硕士在课后到平台中浏览资源、阅读材料、完成测验、提交作业、研讨话题、协作学习。为了让教育硕士对网络教学平台有亲身的体验以及具有构建以虚拟学习社区为主要模式的远程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我们也开放了课程开设权限,教育硕士在此平台上可以建立自己的远程教学课堂。

2.以模块化专题为课程内容组织方式

考虑到大部分教育硕士在师范类本科阶段已经学习过《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因此必须对面向教育硕士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在内容和体系上都进行提升和优化。这种提升和优化必须考虑到三点:一是以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技术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二是以信息化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课程重点;三是在课程系统性、理论性和实践性上取得平衡。我们以模块化专题作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内容组织方式,课程名称也为“现代教育技术专题”。

课程体系设置如下:

3.以案例教学为中心

案例,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当中所经历的典型的富有多种意义的事件陈述。[6]典型的案例具有真实而复杂的情境、典型的事件以及多个问题呈现。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利用案例作为授课的材料,以案例材料的具体事实和经验作为讨论的依据,通过师生互动来探讨案例事件的行为和原由,引导学习者去探讨案例中复杂深层的意义。[7]在图2“现代教育技术专题”课程体系中,我们以中小学信息化教育教学重点实际问题为主,有针对性地设计与提供案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这些案例的研究,提升教育硕士教育技术核心能力与素质。

一般而言,案例教学由理论引导、案例引入、案例讨论、案例反思四个基本步骤构成。[8]以“多媒体课件设计”为例,首先讲解有关多媒体课件设计的理论基础,如操作条件学习理论、认知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接着是案例的呈现与引入,这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在这里分别展示了语文课件《满江红》、数学课件《正弦和余弦函数》以及历史课件《贞观之治》。然后是对三个典型课件的讨论,这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学生也可以从中发现一些问题,如课件中文本的处理、图片与文本的搭配、动画与视频音频的使用、背景设计与信息超载等问题都进行了研讨和分析。最后是总结与反思阶段,这是案例教学的收尾工作,要明晰课件案例背后有价值的经验(如文本的加工处理)、可以普及的结论(如课件内容的呈现要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体现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和需要反思的地方(如是否一定要把学习内容展示在PPT上),更要探究多媒体课件应用过程中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4.以参与式学习为核心学习方式

参与式学习指的是学习者基于自身对于知识的爱好以及自身成长中的困惑而主动发起或参与的相关求知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是小范围的个人研究,也可能是参与一个相关的大型社会工作,并从中完善自我、消除困惑的过程。[9]很明显,参与式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是主动积极的学习,能够促进学习者隐形知识显性化。教育硕士的特点之一是在课程的学习中自主性和参与性较强。网络教学法的核心是参与式学习,使学生积极参与并投入到学习过程中。[10]因此,在教育硕士现代教育技术专题的课程学习过程中,我们为学习者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利用技术提高有意义学习以及以有意义的方式建构知识,促进批判性思维以及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创设适合学习者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让学习者和教师以平等的身份自由地选择问题、讨论问题,以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11]在课程专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我们首先提供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分为六个部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论、理论基础、方法、教学模式、评价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展望,然后设置话题“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与对策”,引领性地提出了三个问题,并要求“学生至少提出一个问题,并回答其他同学的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进行讨论,如图3所示。

由于教育硕士有相当的信息化教学实践,所提出的问题是中小学信息化教学中客观存在的困扰老师的问题,因此,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大家都很积极,几乎每个问题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析。我们四位老师也积极参与,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师生平等、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情境,对问题的解决、知识的建构以及核心能力的提升都有所帮助。

四、结语

以信息化平台为支撑、以专题内容为课程内容组织方式、以案例教学为中心、以参与式学习为核心学习方式的面向教育硕士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符合教育硕士的特点。实践也证明,该课程能够有效提高教育硕士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教育信息资源获取与应用能力、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术与教学研究能力,提升教育硕士的教育技术能力与素质,培养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师资。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方案篇3

【关键词】 教育技术;信息化教育技术;教育技术的应用;教育技术培训

一、教师在教育技术应用中的“误区”

目前,在教育技术倡导与应用中,存在三个主要问题:(1)学校只重视硬件建设和使用率,忽视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2)部分教师只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中技术方面的学习,忽视作为教育技术重要部分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设计等内容的学习与研究。(3)各级行政和业务管理部门只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形式,忽视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实质,放弃了对教学需要的深入钻研,这是很可怕的。

二、学校要注重用正确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教师

首先要加强开展以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原理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学习,使教师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并自觉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其次加强教学设计的培训。教师的备课要有“三备”: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让教师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现代教育技术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尤其重要的是,要想使多媒体辅助教学搞得更好,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1)硬件与软件的关系。硬件与软件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两个重要方面。学校宜组建一个综合电教室或一个教师电子备课室,既培训了教师,也使得现代化教学手段容易进入课堂。(2)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克服传统教学的缺点,将传统教学手段的优点与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也能改善师生教与学的环境。(3)“辅什么”与“怎样辅”的关系。进行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首先要明确其地位是“辅助”而不是“代替”,不要以此来盲目地、一律地代替其他教学手段。(4)教师与多媒体的关系。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普及,不是不需要教师,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关系,不能心中只有多媒体教学工具,忽略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6)课件的构思与课件制作的关系。学校要有一支合格的课件制作队伍与任课教师共同研究设计,尽大限度的满足教学要求,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信息化教育技术的学习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有推动作用

(1)学科带头人带头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专题讲座研讨和对比教学等方式,并进行培训;(2)从教师的教学设计或制作的课件中选择优秀者,进行展示、观摩,让全体教师参观学习;(3)宽带网进校,投资少,收效好,必先保障,学校要积极为广大教师提供各种指导和服务,做到有求必应,及时解决教师的疑难困惑;(4)奖励是一种激励强化手段。奖励可以让教师们看到现代教育技术的价值,使他们学习和运用的积极性得以进一步强化,课堂教学就会出现可喜的变化。坚持“五措”并举的制度,学校引导和倡导教育技术的推广,教师们就能在教学中提升专业技术能力,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良性发展得到保障。

四、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教育的整合和应用

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发挥最大效益。信息技术在“整合”层面上的教学应用,将通过信息技术、“任务”和“研究”等线索,将多学科的知识和学生的多方面能力整合,将不同范围的教学或学习要素整合,以此来实现学生个体的符合时代需要的和谐发展。(1)工作主线、活动引领:依据工作线索来安排学习研讨活动,并且以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为背景来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通过这些任务唤起教师的理论需求和应用信息技术的激情。(2)案例支持、理论渗透:注重教学设计案例的利用,将案例作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中介,通过对案例的解读、分析、评价、修订等活动体会和实践相关理论。(3)技术实用、面向应用:根据学习者工作任务提供多种工具选择,有助于形成媒体资源选择意识与决策能力。(4)重在体验、关注过程:在培训过程中,要注重教师在参与中体验技术的教育教学应用过程,通过案例研讨、作品创建、教案设计、经验分享、个人练习、小组研讨、全班交流、课后反思等活动体验到的技术应用方式,能够较为自然地迁移到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中去。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为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使教学更加生动而富有效率。我们应走出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中的误区,在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观念指导下,合理运用好现代教育技术,发挥其优势,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使教育真正走向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尹俊华,庄榕霞,戴正南.教育技术学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5~26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方案篇4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法学教学教学法

[作者简介]鲁峥(1968-),女,河南濮阳人,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政史与法律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行政法治问题。(河南濮阳45700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8-0142-03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法律工作者具有敢于质疑、富于想象、善于决断的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扎实的理论功底,具有批判性、创新性的法律思维能力,具有综合分析法律和事实、运用法律推理进行思维的能力。这样的高素质的法律人才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决定性力量,而高素质的法律人才的培养需要高质量的法学教育。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向传统的法学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成为法学教育中的重要工具,现代教育技术在法学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一次新的教育教学变革。本文针对传统法学教学模式的弊端,根据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对法学教育的影响,探讨新型法学教学方法的选择。

一、传统法学教学模式的弊端

我国的法学教育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比较完善教学体系,但教学模式却没有大发展并存在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落后的教学理念。法学教育的传统教学理念是“以本为本”。这种教学理念是以课本为根本,教师主宰课堂,即向学生灌输课本知识,学生的任务是理解和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以本为本”式教育的弊端在于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束缚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禁锢了学生的逆向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单一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材、教室、课堂为中心,课堂成为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场所,教师根据教材准备教学内容,在课堂上教师以讲演者身份出现,学生是听众,教学过程缺少能开启学生独立思考钥匙的启发性教学环节。这种“填鸭说教式”的教学方法,突出了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了教师的权威,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师生互动不足,课堂下因找不到老师无法交流,这种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师生之间难以产生共鸣。这种教学模式既忽视了对学生法律思维方式的培养,又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既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对学习丧失信心和热情。

3.封闭的教学环境。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室为传授知识的唯一场所,这种封闭的教学环境,使教学与训练封闭化,课堂教学与生活脱节、与社会脱节、与实践脱节。封闭的教学环境最大的弊端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阻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而法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这种教学环境导致学生在遇到一些案例时很茫然,不知道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问题;遇到别人咨询问题,更是手忙脚乱,既激动又害怕,不知从何处解答。在这种环境下培养的学生虽然满腹经纶,却只能纸上谈兵,实践能力矮化,动手能力不足。

二、现代教育技术对传统法学教育的挑战

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教育技术。①主要指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字音像技术、卫星广播技术、远程通讯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电子通讯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也是现代媒体教学法、现代教学媒体、现代教学设计的综合体现。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特别是网络技术的普及,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广阔而自由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持,扩大了教学空间的维度。而且给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的评价和管理带来了科学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必将对传统法学教育提出挑战,使法学教育发生重大变革。一是从教学规律看,现代教育技术克服了传统教学知识结构线性的缺陷,把感知、理解、巩固与运用融合为一体,使得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记忆得到强化,可以有效地促进个体主动参与认知结构不断重组的递进式学习过程。二是从教学模式看,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系统既是一个可以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与系统,同时又是能够形成相互协作的教学环境与系统。多种学习形式交替使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完成自主学习。三是从教学内容看,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集声、文、图、像于一体,使知识信息来源丰富,且容量大,内容充实,形象生动而更具吸引力。四是从教学手段看,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系统主要是指多媒体教学系统。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教材、学生三点一线的格局,学生面对的是图文并茂的音像教材、视听组合的多媒体教学环境。

1.现代教育技术必然引起法学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法学教育理念是法学教育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现代教育技术要求在法学教育中树立创新的教育理念,把“以本为本”教学理念转化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把“专才教育”理念转化为“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才能培养出既具有全新的法学观念,又具有牢固的专业知识;既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又有较高素质的复合型的法律人才。

2.现代教育技术使法学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法学教育的目标从传统的以知识掌握为中心转移到以创新素质发展为中心,因而教学目标的转变要求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传授法律知识,培养学生先进的法律思想观念,使学生养成具有批判性和创新性的法律思维。传统的法学教学是以教材为依据,把对教材中的内容的讲解作为教学重点,形式单调。主要采用演讲式教学法、讲授式教学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一般只是被动地做笔记、被动地接受知识,形成了“讲—听—记”的模式。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提供了开放的、先进信息传输方式,使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例如: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利用网络资源播放一些典型案例,即案例式的教学方法;借助法律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课堂讨论;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模拟教学。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从图像、图表、声音等多个角度去刺激学生,引导学生对讲授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主动地去理解、思考、记忆,掌握新理论、新知识、新观点。

3.现代教育技术丰富了法学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手段即通过面授(示范、模仿、练习等),利用黑板、粉笔等简单的辅助条件进行教学。这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最主要的教学手段。这种传统的教学手段形象、直观、概括性强,学生理解起来较为便捷,尤其是作为理论性较强的法学课程更需要这种传统教学手段的强化传授。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制作word文档,PPT文件和教学光盘,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图像和声音更形象、生动、逼真地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尽可能多地把相关教学内容和资料网络化;另一方面,组织课件设计工作,利用科技手段提升教学质量。

三、面对挑战,积极探索新型法学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技术在法学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表现在教学内容上,它不但可以集声、文、图、像于一体,使知识信息来源丰富,而且容量大,内容充实,形象生动更具吸引力;第二,表现在教学手段上,它强调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群的作用。由传统教法中抽象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立体多元组合形式,使得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状态。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条件下,面对挑战,必须积极探索,根据法学教学的目标要求、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等差异,利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把“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完美整合,取长补短,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功能,在不同的教学环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取得教学最佳效果才是良策。

1.“讲”的环节——案例教学法。“讲”是传统法学教学最主要的方法,在目前法学教学中仍然是最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但传统的“讲”是“灌输”。为了在“讲”的环节彻底改变学生“被灌输”的现象,必须在继续发扬法学传统教学方式“讲”的优势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法学教育的先进理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讲”进行重大变革。而较有益的也是比较成功的教学方法就是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就是在“讲”的过程中,用具有典型性的案例来分析法学原理,讲解法律知识。案例教学有较强的综合性、客观真实性、深刻的启发性、突出的实践性、明确的目的性。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把抽象的法学理论与具体的案例结合起来,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法律的理解和掌握;以案说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判断、辨别、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进一步突出法学教学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课前认真准备、精心设计,课堂上有效地组织教学。首先,教师要充分做好课前的准备。教师精心挑选具有典型性、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案例,然后教师提前将所选案例通过电子邮箱分发给每位同学,要求学生在上课前通过网络了解案例、查阅资料等,进行相应的准备。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摒弃传统教学方法中的僵化模式,采用分组讨论方式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此时教师并非以知识讲授者的角色出现,而是以讨论引领者的身份指导学生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围绕案件的疑点、难点、焦点问题,从各自角度分析案例,畅所欲言、百家争鸣,在讨论中求真知,在争论中辨是非,并最终使法理精神在思辨中更加清晰明了。同时使学生在接触真实的典型案例的基础上提升法律运用能力,逐渐领悟和把握法学的基本理念、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制度框架等专业基础知识,提升对抽象问题的认知能力。最后,教师点评,要重点突出、语言精练,将案件材料与所涉及的法律条文、法学理论结合起来,要突出一定的学术性,通过教师总结归纳,达到提高升华的效果。同时,布置学生撰写案例分析论文,以培养其书面写作能力。

2.“看”的环节——“影视观摩”教学法。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尧学曾指出:“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和切入点。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教学方法产生了革命性变化。许多用传统方法讲授起来枯燥无味、难以理解的东西,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直观易懂地表现出来使人们在充满趣味性和想象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②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的现代教育技术的成果,将影视元素渗透到法学教育的“教”与“学”的实践中去,“影视观摩”的教学方法便应运而生。“影视观摩”教学法是指以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手段,教师采取把教学内容与影音视频资料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富于创造性、充满时代气息、具有良好教学效果的现代教学方法。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播放《今日说法》《庭审现场》《经济与法》等多种法制电视节目和法律电影,通过电视、电影文字语言展现的法律条文和法律事实更加清晰、明了,展现审理一些大案、要案的真实过程更加形象,观摩办案具体程序更加准确、具体。影视播放后,教师结合法理和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揭示影片背后的法律理念和法律精神等,以传达法学思想,进行法治教育。然后,由学生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以及影片和教材的内容展开讨论,并写出总结。

3.“练”的环节——模拟法庭教学法。“学以致用”是对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和目标。模拟法庭教学法则是贯彻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用”的能力的一种新型法学教学方法。它是指为了培养法学专业学生办理案件的实务操作能力,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根据精选的典型案件,由学生担任不同的法庭角色,以法庭审判为参照来模拟审判,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的一种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法。

法庭审判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即庭前准备、法庭审理。与此相对应,模拟法庭教学法应当包括庭前准备、模拟庭审、模拟庭审总结和反馈。首先,庭前准备具体是指在模拟庭审前的准备阶段,由指导教师精选真实案件,在模拟开庭前1~2周发给学生,让学生熟悉案情;然后对学生分配相应的角色,并按照角色的要求分别进行准备;由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严格按照办案规定的方法、步骤规范实施,如授权委托、、立案、取证、司法文书送达等,确保模拟法庭的实战性和逼真性。其次,模拟庭审就是要求学生在模拟庭审过程中,对真实的法庭审理做一次全程的演示,仿真性是模拟庭审的最基本要求。法庭设置审判席、原告方席、被告方席、证人席等,配备法警,法官、律师等必须按规定着装;庭审过程严格按照诉讼法规定的庭审程序逐步进行。逼真的庭审效果,使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现场感受法律程序和法律适用的基本方法。最后,模拟庭审总结是指庭审结束后,指导教师应当对本次模拟法庭活动进行点评,对角色的表现进行评议,指出亮点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

一次完美的模拟庭审,实际就是一部诉讼法律的展现。模拟法庭教学法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分析法律问题的能力、辩论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等有着其他教学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

4.“干”的环节——法律诊所教学法。实践性教学是现代法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法学实践性教学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使教师和学生能够正确把握运用法律知识与解决法律问题之间的平衡点,具有单纯的理论教学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开设法律诊所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也是学生实践实训的重要平台。法律诊所既可以在校内实地设立,也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网络上设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法律诊所“坐诊”。一方面,由教师结合其办案经验教授学生办理诉讼业务的基本方法、诉讼技巧、诉讼文书的制作技巧、证据规则等,全部以真实案例分析,讲授实战经验。另一方面,法律诊所的同学通过各种方式参与案件实践,如接听来电咨询为学校的师生解答法律咨询,应他人要求撰写法律文书,参与谈判、起草合同,主持参与调解,参加诉讼,提供力所能及的法律服务,也可以通过网上法律诊所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

法律诊所教学法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注重对学生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改变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充分认识并落实实践教学在学校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的地位,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统筹协调的理念和氛围。学生在体验中不仅掌握了法律的职业技能,而且成为一个自觉的、主动的学习者。最终把学生造就成既具备法律理论素养、社会责任感,又具备法律实践能力的复合型法律人才。

新型法学教学法的探索,是一个任重道远而又艰辛的任务,需要教师根据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使法学教学方法不断得以完善。

[注释]

①孟祥增,刘兴波.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2.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方案篇5

提要:目前,高职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总体水平未能适应教育信息化形势发展的需要,还不能完全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框架,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也存在不足,因此在现代教育技术下高职教师如何转型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高职教育课堂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了“现代教育技术”这个术语。现代教育媒体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丰富表现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达到切实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效果。因此,教育技术手段再高超,如果没有一支现代化的教师队伍去运用,仍然不能实现教育的现代化。随着信息社会中教育改革的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高职院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现状

(一)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形式化。大部分教师对现代教育理论及信息技术的概念只停留在感受性的低层次的理解,未能真正掌握现代教育理论精髓。为了实现课堂现代化,都热衷于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由于缺乏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入学习,对多媒体计算机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给学生展示教学内容的层面,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对课程内容的呈现,而忽视教育技术与学科内容的融合和整合。教师只有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储存、管理、呈现与交流信息的实际运用能力,没有能熟练使用教学和科研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进一步形成自主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在科技日益进步的形势下,难以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变化。

(二)教学活动上仍然以教师为中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发展,一切教育活动都应该围绕如何使学生成材。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的身心活动才能起作用,离开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而在传统教学设计思想的影响下,教师的课件制作到运用,都是围绕如何“教”做文章的,以教师为中心,过于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成了教师“满堂灌”的新手段,整个教学活动体现着教师的意志,教师事先确定学习内容,设计好教学过程,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这样,学生只能依附于教师,被动地接受“灌输”,不能发挥主体性、自主性。

(三)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只做表面功夫,难以达到实效。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渐渐认识到了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重要性,不同程度地亲自组织或安排教师在校接受或外出参加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收到了一定成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教育教学应用的深入进行,这些培训愈加暴露出自身的缺陷,培训效果大打折扣,致使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远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

1、定位不准确,培训设置不合理。目前,许多学校的培训在不同层次上陷入技术误区,把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与传统信息技术培训等同起来,全然忘记了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目标应是:通过培训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掌握并应用适当的教育技术理论与技术,实现教学最优化。在设置培训课程时,仅仅将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技术培训内容罗列出来,搞清一色的技术培训。有的学校对自己教师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不甚了解,为了减少“麻烦”,采取统一步调,使用材。但参加培训的教师在年龄、已有的知识结构、专业发展、计算机水平等方面有诸多的差距,不仅难以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往往还会造成培训进度混乱,教师“开小差”,培训效果可想而知。

2、培训组织不合理,考评激励机制不健全。目前,多数培训是以教师面授为主,方法上主要是专家讲授和辅导的“讲座式”培训模式。这种“一人讲、众人听”、团体推进、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显然没有考虑到教师作为成人的学习特点,更没考虑到职业院校教师的群体特性,忽视了他们的个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差异性,致使教师对培训索然无味,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他们学习积极性的提高。而且也没有相应的考评和激励机制,培训完后没有后续跟进工作,教师学与不学没有差别。

二、现代教育技术下高职教师如何转型

(一)注重教学设计,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计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个计划过程,直接影响着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影响着教学过程各相关因素的安排以及教学效果。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应当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设计,能够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资源,但不能滥用现代教育技术,要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

教师应构建正确的教学活动和教学项目,使学生的学习中心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对象,而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师应作为辅导者和合作者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索和知识建构。因此,教师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时,要注意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学媒体的直接作用对象,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把教学重点放在“以学生发展为本”上,多考虑学习者的特点,从方便学生获取和掌握知识的角度应用教育技术,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提升高职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培训的途径

1、设计个性化、多样化的培训内容。

由于高职院校教师的起点水平、学习风格通常与其从事的专业有很大相关性,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其信息化应用环境也不尽相同,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师个体培训目标是由教师个体针对自身教学需求而确立的。因此,高职院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可分为基础班和提高班两个层次。通过基础班的培训,使教师接受现代教育理念,具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基本满足教学现代化的需要;提高班的培训目标则是在实现基础班目标的基础上,使教师具有现代意识,能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之成为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现代型教师。培训内容可采用积木式课程设置模式,把学习内容分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单元模块,如可分为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信息化教学设计、多媒体教学设备使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计算机网络等五个模块,根据需要还可将其中的某些模块细分为必修和选修内容。学完一个模块后,让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再选择其他模块的学习,从底层到高层,把学习的知识结构形成积木式的堆砌。这样既能充分尊重教师的个性差异,又能充分尊重他们是具有较高学习能力的成人这一实际,从而设计和制定出符合教师特点的个性化、多样化的培训内容。

2、采用先进高效的培训模式

(1)案例教学模式。案例式培训是基于案例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在借鉴其他众多培训经验基础上,运用先进教学理念的一种全新教师培训方案。在案例教学模式中,建立丰富的案例库是关键。它包括培训内容各模块的案例以及学科教学案例,同时还需要正反面案例。受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与其他学伴共同研讨教学案例,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验证案例,在分析或验证的过程中找出案例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以改进教学中的不足,同时还可以作为课题开展研究。

(2)合作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一般以4~6人为一个小组,组内成员均来自具有相同专业背景,但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教育技术水平的教师,这种小组的组成方式,既为成员提供了丰富的智力资源,又为他们营造了共同的研究氛围。实践证明,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绝大多数内容,利用合作学习模式培训可以达到短时、高效、低耗、愉快的效果。

(3)混合学习模式。混合学习是把传统学习、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实施教学的一种策略。将培训内容全部放到网上,以教师自学为主,这样教师就可以自由调整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和学习时间,并开展在线学习、在线讨论答疑、在线提交作业等教学环节。培训管理机构可定时组织集中辅导和讨论,解决教师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李秋青.浅谈提升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途径.农业网络信息,2009.3.

[2]张岚,史新荣.高职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内涵发展的几点思考.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方案篇6

档案管理作为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教学工作高效开展的基础。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化、信息化已经成为当前时展的主流趋势,实现对教育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对教学工作开展有效性的提高大有裨益。本文对现代教育中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案,以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

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实现对教育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能极大地保证信息传递的及时性与准确性,为教学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保障。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档案类型越来越多样化,数量也大幅度增加,使用频率越来越高,这使得档案管理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因此,各高校要积极推进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1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认识不清

信息化技术为各类工作的高效开展都提供了极大便利,尤其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在教育工作中的应用时间较短,因此,很大一部分工作人员对这一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清。再加上档案管理在学校各项管理工作中所占的比例较小,学校管理人员未从根本上重视这一工作,进而导致教育资金分配不到位、信息化建设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对教育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造成不利影响。

1.2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信息化技术在教育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具有较高要求。但从当前教育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现状来看,大部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对信息化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也比较有限。受传统档案管理思维的影响,工作人员在学习信息化技术时就存在较大难度,学习效率低下,应用能力不高。因此,如何有效提高教育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1.3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时间比较短,无论是从管理人员的专业性上来看,还是从管理体制的完善度上来看,其都处于较低发展水平。档案管理在教育工作中的关注度较低,且没有建立统一的管理标准,各个学校的信息管理相对比较独立,信息共享不畅,这对信息传递的及时性造成不利影响,最终导致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性降低。

1.4教育档案信息化系统的安全系数不高

教育档案信息化在建设的过程中经常会利用网络与学校或者是教育机构进行频繁的联系或者说是信息输送,传输的信息可能包含较多机密信息,这些机密信息应得到充分保护。但很多学校或者教育机构在进行教育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没有注意到这方面问题,导致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若信息在传输过程中被盗取,将会给国家或教育部门的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2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计算机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很多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都广泛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管理。教育机构也是如此。在信息化时代,各教育机构都存在大量信息,如果利用传统方式进行信息管理很不现实,这就需要我们对教育档案的管理进行信息化建设,使用最方便快捷的方式进行信息处理,以保证教育信息处理的效率。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符合时代潮流且满足教育需求的,因此,加强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尤为必要。

3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3.1提高对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树立对工作开展重要性的正确认识,是保证教育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高效开展的基础。首先,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各个学校档案管理信息的统一化管理,使各个学校管理人员提高对这一工作的认识,为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开展奠定基础;其次,科学分配教育资金,及时购进相关设备,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准备条件;最后,完善教育档案管理体制,实现对各个学校的统筹管理。

3.2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随着科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机技术、信息化技术及网络技术等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展。在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档案信息的管理难度日益加大,对档案管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满足时展的需求,为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保障,就必须打造出一支专业的管理团队。首先,当地教育部门可以定期举办一些信息化技术培训活动,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其次,建立考核机制,使相关工作人员认识到开展这一工作的重要性;最后,加快引进专业的技术人才,通过“帮扶制”“激励制”等方案的制定,提高工作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打造一支优秀的教育档案管理团队。

3.3建立健全教育档案管理体制

一套完善的档案管理体制能使各项工作的开展更加规范化、合理化。教育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摇篮,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是企业招聘人才时的一项重要依据,实现教育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对社会的稳定发展十分有益。首先,为教育档案管理建立统一的标准。教育档案的数量较多、种类不一,如果没有建立统一的管理标准,会造成档案查阅、编辑难度增大,不利于档案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其次,建立一套完善的工作人员行为管理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能使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更加规范,防止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出现懈怠心理,提高档案信息安全系数。最后,在对教育档案进行管理时,还应该按照国家信息安全标准,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完善档案信息数据库建设,为各类信息的交互提供可能。信息化技术在教育档案管理中的应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信息的共享性,但同时也使信息安全面临更大地挑战。因此,必须加强档案信息的安全化管理。

3.4提升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建设的安全系数

首先,在进行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要认识到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在进行信息传输时不断加强信息的安全程度和保密性。其次,对网络的安全性进行实时监督和管理,保证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安全性。最后,教育机构在传输保密信息时要慎重,保证教育机构内部的局域网与外部网络相对隔离,杜绝信息泄漏事件的发生。

4结语

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符合当前时代的发展需求,不仅能为企业提供更加准确的学生档案信息,而且能有效降低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难度。因此,必须加强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实现我国教育水平与社会发展水平同步提升。

主要参考文献

[1]陈航.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失范”与相关对策分析[J].卷宗,2014(5).

[2]姬鹏华.论继续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8).

[3]闭线林.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城建档案,2014(5).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方案篇7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专业教学资源库是互联网时代教育教学理论、专业知识、教育教学技术三者协调发展的产物,其核心是给广大应用者提供丰富、详实、实用的学习资源。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不但是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方式改革的要求,还是职业教育对学习方法改进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综合平台。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在近10年取得飞速发展。作为财政专项资金,2010年到2015年投入专项资金4.7亿,立项64个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大部分建设项目已通过验收并相继投入使用。但在使用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诸如资源质量参差不齐、资源创新性不足、利用率不高、资源架构不清晰等。“双轴线”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构建过程中,可提高资源的有效性筛选,合理串并资源素材,创建清晰的导学线路。“双轴线”把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项目、考核标准等衔接成线,贯穿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始终,可明显提高建设质量。

一、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现状

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教育规律为引导学生掌握在某一特定的职业(行业)中从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认识,通过一定的职业教育方式对相关资源进行有效利用,达到促进社会生产方式进步和人类自身再生产提高的一种实践活动,是以人为本和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活动。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得到迅速发展,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是近年来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

教育部在2010年正式启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目前建设立项64个专业教学资源库,验收通过43项。承借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国家示范(国家骨干)院校建设的东风,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取得飞速发展,带动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促使学习方式改变,不断提高職业教育质量。经验收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在实践应用中,发现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存在资源堆积、资源质量不高、应用效果不佳、持续更新差等诸多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中存在最为突出的问题是重建轻管、重量轻质及缺乏统筹规划、建设思路不清。简单地说就是各种资源无序混乱堆积,资源库资源素材原创性差,质量良莠不齐,互动性差,资源素材针对性、实用性不强,教学资源库建设者能力有限,参与度低。由于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质量较低,持续更新不及时,造成用者不乐用、不愿用,利用率低等不良后果。

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内容及特性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从技术角度分为资源内容建设和资源平台建设两个方面。资源内容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基石,而一个规划科学的教学资源库平台就似一座建设精美的图书馆,若没有丰富的馆藏图书资料(教学资源)就没有其存在的价值。资源平台建设是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实现对资源科学共享,使其适宜不同环境、不同群体应用学习,提高创新技能素养。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内容按其功能,笔者认为分为专业教学资源库和专业教学技能库两大库,专业教学资源库主要包含:课程库(专业必须课程)、图片库、仿真模拟库、媒体库、案例库、文献资料库、试题库、自测库等;专业教学技能库主要包含:实训库、职业标准库、技能考核库等。两库密切联系、密不可分,在不断发展中完善。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具有多元性、开放性、交互性、先进性等特性。专业教学资源库多元性是指参与建设主体和应用主体多元化,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不但包括原创性专业教学资源,还包含专业教学资源应用环境建设,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者应是个建设团队,这一团队应有行业专家、专业课程教学精英、企业能工巧匠、行业技术能手、一线生产人员、程序员、专业摄影师、网络美工等建设主体构成。该团队协同研讨,沟通交流,分享经验,共同解决问题。同时,应加强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府合作,吸纳其中的精英人才加入建设团队,保障专业教学资源库质量,满足教师、学生、行业、企业、技术人员、经营者等应用主体需求。专业教学资源库开放性显示在专业教学资源库内容创建上,要充分发挥国内外行业企业作用,利用企业资源,引入企业标准,反映行业企业需求;专业教学资源库内容创建引进国内外先进院校优秀资源,并分享原创性资源;专业教学资源库内容创建是项可持续工程,要加强原创性,特色资源不断纳入专业教学资源库,把专业独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专业教学资源、成果融人教学资源库,引领高等职业教育潮流。专业教学资源库交互性是指专业教学资源库资源要科学化、标准化,适用不同应用环境条件,实现教师、学生、行业、企业、技术人员、经营者等应用主体应用学习,达到应用主体与应用平台互为相融。专业教学资源库先进性是指专业教学资源库构建应有前瞻性,预见该专业未来发展趋势及不同专业岗位需求,承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的资源网络平台应是最成熟、最稳定、兼具代表性、先进性,以发挥专业教学资源库最大效率,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

三、“双轴线”内涵特性及“三性一化”

“双轴线”即人才培养方案与现代职业标准。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在一定教育教学理论、教育教学思想指导下,按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用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培养工程的总称,是人才培养思路的具体再现,是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具体化、实践化的形式,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主旨,是开展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现代职业标准是对从业人员知识、技能、职业道德等规范性的要求,它来源于工作岗位剖析的结果,每项表述都与真实的工作环境相贴近,并且从内容上来看,某一个具体职业的现代职业标准均包含有相应岗位的工作原理、工艺流程、工作方法、工具材料等知识,强调从业人员应具备工作岗位所要求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等。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有针对性、职业性、导向性、共享性等特性。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的针对性,人才培养目标有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制订,合理规避了用人单位急功近利思想,也尽可能满足用人单位(企业)对人才素质要求,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能反映我国经济增长点对人才需求,以地域经济发展为蓝图,以现有学生特质为参考,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而进行的科学有序的教学活动,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具有职业性,课程设置依据培养目标、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设置,建立学生的基础知识,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课程设置还要围绕学生的职业能力及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等,通过课程学习来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人才培养方案以输出技能和就业为导向,训练技能设定以就业需求为基础来设置技能项目,技能培养能促进就业,二者形成良性循环发展。人才培养方案共享性体现校企共同参与培养,共用校企资源,促进教学相长,共育人才,实现校企资源共享最大化。

现代职业标准具有整体性、实用性、规范性、可操作性等特点。现代职业标准整体性要体现行业发展整体水平,既有当前主流技术、技能要求,也满足一般职业活动需求,还须兼顾地域性差异和未来职业发展趋势。现代职业标准是职业活动的基本依据,能达到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人力资源管理要求,并且各项标准要求可执行、检验、有具体量化指标,达到实用性、操作性强的目的。现代职业标准的规范性主要表现在所用技术术语与文字符号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内容结构、表达方法科学化、规范化。

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教学资源库的“三性一化”是指普适性、区域性、特色性,资源冗余化。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教学资源库是面向种子行业产业建设的教学资源库,只有以资源冗余化为前提,实现资源数量、规模、质量上的冗余,彰显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教学资源库的特性。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普适性要保证在不同平台、不同系统、不同对象及同一行业、产业链不同阶段等不同环境下持续满足广大学习者应用,提高自身素质的需求,显现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教学资源库普适性的基础地位,同时还兼顾不同种植区的区域性要求。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教学资源库的特色性体现在涵盖种子产业过程的实训演练、实体训练、模拟仿真,达到便学易学的目的。

四、“双轴线”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关系

涉农类专业课程教学研究的对象是有生命的植物体,其生长发育易受时空影响而千变万化,其生长发育周期长,难以全程观察记载,体内生长发育过程的微观动态难以及时捕捉和表现;工程类、信息类专业课程存在结构繁杂、工作原理复杂难懂、信息传递难以直观察觉、运动形式多样化难以再现表达等问题;农类专业课程涉及的部分案例因事过境迁而不易重现,而传统的现场观测方法又存在费时费力、效率低下的问题,因而,采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和媒体技术等,建设高等职业院校涉农类专业教学资源库,研发和应用多样化的可视教学资源,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双轴线”是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基础。通过对种子选育一生产一加工一推广一服务产业链条剖析,形成种子生产人才培养方案,按照普适性、区域性、特色性、资源冗余化总体架构思路,进行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教学资源库构建。培养具备作物品种选育、种子(苗)生产经营管理基本知识和技能,从事新品种开发、种子生产、检测、加工贮藏和营销工作,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技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通过专业教学资源库载体贯彻落实(见图1)。种子生产技术、种子检验技术、种子贮藏加工技术、种子营销技术等构成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课程体系,具体内容在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的课程库、图片库、仿真库、媒体库、文献库等专业教学资源库中得以体现。

现代职业标准是在开放、科学、共享、认同环境下形成的,应不断修改和完善,要把企业各个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融入具体职业标准,在学校教育培训中实施,培养既有实用技能又有较高文化素质,既懂种子生产技术又懂经营管理,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能服务生产一线的高技能型种子生产与经营人才,持续完善现代职业标准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种子生产经营专业主要有种子生产、种子检验、病虫害防治、农业技术指导等职业岗位,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实训库、技能库、职业标准库、模拟仿真库、考核库等专业教学技能库,进行实践训练、模拟训练、模拟考核,淬炼学生职业技能,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五、“双轴线”作用机理

“双轴线”是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生命线,是专业教学资源库和专业教学技能库的骨架(见图2)。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和培养方式的整体设计,是高等职业教育保证教学质量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是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核心维度。现代职业标准能及时准确反映职业岗位、技术知识、工作过程、职业活动分环境动态变迁所需的技能与要求,由职业特定技能标准、行业通用技能标准、跨行业职业技能标准和核心技能标准四大技能标准构成,是一个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成熟度标志之一,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骨干维度。现代职业标准是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依據,是对岗位知识、技能、态度要求的具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是现代职业标准制订的基础,是现代职业标准的社会化、教育化,二者构成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顶层设计,优化架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的专业教学资源库与专业教学技能库,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内容质量。

人才培养方案要紧密结合地域产业格局和支柱产业分布,与地域内的主导和优势产业相适宜。人才培养方案要依托产业定专业,利用好行业企业纽带作用,向社会不断输入高附加值人才。人才培养方案在对产业充分调研基础上,分析产业产前、产中、产后各职业技术岗位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需求,经行业专家、教育专家论证后,形成清晰的人才培养方案,确立专业教学资源库核心内容。

现代职业标准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通过工作过程分析,描述胜任各种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反映当前职业对从业人员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源于生产一线及工作过程,反映了“岗位职业”的技能结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要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教育制度。高等职业教育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确立职业岗位的技能训练库、现代职业标准库、考核库、模拟操作库等,这些是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技能库的骨干内容。

六、“双轴线”构建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议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方案篇8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应用;推广;因素

一、前言

在1990年代中期以前,电教媒体价格昂贵、操作不便、软件稀少,导致西部现代教学手段落后,电子设备在教学中视为可有可无的工具。到了20世纪末期,由于高校的扩充,导致毕业生的就业环境的日益严峻,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绪。从事实出发,西部普通高校的学生在学习上应付出更多的努力,这样会学业有成,高人一头,适应社会,今后才有可能找个好工作,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究其原因有社会的、学校的、家庭的、个人的等等。笔者认为普通高校中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信息技术对现在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手段等的冲击。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应用相当广泛,而在西部普通高校的教学中并不重视。即使个别教师在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但备课时“投入”较低,相关资料整合研究很少,传媒手段(如多媒体计算机利用)仅仅代替黑板或者教材,教学信息的设计几乎看不到。

二、现代教育技术及其与教育信息化的关系

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⑴。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一个分支,是在教育技术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内容包含“现代教育媒体、媒传教学法、教学设计”(2)。当然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中强调了现代教育媒体的使用,并不排斥传统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促进了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网络化、数字化、多媒化、智能化、共享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促使国际教育成为可能。西部普通高校面对经济全球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国际化所带来的压力,以及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促进素质教育的趋势,必须有在发展中求生存的行动。加强西部普通高校教育信息化,可以帮助西部普通高校解决一些诸如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教育改革等的实际问题。同时是培养学生适应经济全球化、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手段。

教育信息化在西部普通高校中的实施,主要表现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西部普通高校的教育主管部门非常重视高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对广大中青年教师采用离职培训,并建立严格的考评、考试制度,所以,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应该能熟练的利用多媒体计算机上课,利用Powerpoint、Autherware等多媒体著作工具来制作课件不存在任何问题。但事实是教育技术手段在普通高校教学中的应用,有许多问题如使用比率、使用方法、使用要求、使用时数等亟待解决。

在西部,普通高校与一般中小学之间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相比较,存在较大差距。在西部城市中小学课堂中,可以看到好多老师使用PC机、数码投影仪、VOD等先进的现代传媒进行上课,但进入西部普通高校或师范大学,目前还是利用粉笔+黑板的教学方法为主,现代教育媒体很少在课堂中使用。究其原因,并不是国家对西部高校的投资少于中小学,或者老师不会使用PC机的问题,而主要是教师思想观念和学校制度问题(如高校的教师不存在升学压力),这就造成了教师不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近几年的大众化教学实践中,好多教师提出,加强普通高校的考试制度,是提高普通高校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从教育目标来说,这显然存在重大问题,因为我们不是为考试而培养学生的。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情绪,必须从根本上下工夫。从普通高校学生的求知上来看,大多数学生轻视公修课、教育性失业的专业、或者实用性较低的学科,即使这些学科的任课老师学识渊博,他们的厌学情绪也不会降低。而一些被他们认为较好的专业或者实用性较强学科,即使教师的水平低下,教学环境不好,而他们也乐意学习。为此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看待实用性较低的学科,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无疑是一个较好的教学方法。

当然,网络世界、虚拟课堂、虚拟学校等的发展使西部普通高校的学子目光看得更远。也养成了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求知心态,这里不再赘述。

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上课的几个典型的案例

在西部普通高校中,部分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但从使用过程和教学效果上看,不是很好。下面我们从几个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1.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制作课件进行教学,在备课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利用课件教学,并满堂灌,效果并不是很好。

案例2.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制作了课件进行教学,所谓课件仅仅是将教材内容移植到电脑上,100分钟的教学内容,他在50—80分钟内讲完,其余20—50分钟的时间学生看书。学生不满意。

案例3.丙教师由于感到利用多媒体上课,单位时间传递的教学信息量太多,自己备课内容不够讲解,故采用粉笔+黑板的传统方法进行上课。学生不太满意。

案例4.丁教师完全利用他人制作的电子教案(教材),不吸收消化,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播放。学生意见很大。

案例分析:

可以说,以上四种案例是当前西部普通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课堂中的应用主要是助学还是助教,作为课件制作者并不是很明朗。同时也由此反映出西部普通高校的一些实质性问题。

1.西部普通高等学校现行的政策法规滞后。西部普通高校的法规、制度是健全的,为了防止个别教师不正常上课,故要求所有教师必须遵守,这务必也限制了教育信息化的推广和应用。

2.西部普通高校的对教育技术的应用,缺少激励措施或激励不到位,缺少评判人才和评价标准。

3.加大新兴学科与教育技术的整合。西部不仅缺乏优秀教师,而且也缺乏新型专业教师,尤其是适应时代变化发展的专业教师。为适应社会发展,西部普通高校每年派出年轻教师进修,教师带回了许多先进知识和教学经验,也促进了所学专业与教育技术的整合,但由于资源库、设备、技术等原因的限制,教育技术的应用存在许多困难。

四、影响西部普通高校现代教育技术推广的几个重要因素

1.教师的流动与学校的扩充使得西部普通高校教师的就业环境宽松,导致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受到限制。

近几年,各级学校教师流动增加,从根本上看,教师是由西部向中部和东部流动。特别是高学历和高职称的教师的流动相当明显。人才的流失和高校扩充带来西部高校教师就业环境宽松,从而增加了高校教师教学的惰性,直接影响教育信息化。这种状况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加之一些教育管理者、教师思想观念落后,又直接影响教育信息化推广。

2.西部普通高校用于购置现代教学设备的资金缺乏,是制约教育信息化的又一个因素。

由于西部普通高校资金的缺乏,各种教学设备投资不到位,教学环境不理想,教师的教学能简则简。

3.教师之间的模仿,也影响教育技术的应用。

五、如何推动西部普通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1.培养教师养成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行为,是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使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根据个人的走访,大多数教师认为,教师的教学是凭良心上课、备课、管理学生。为此建立教育行业自律,或许教师良心行为会受到遏制。如何培养年轻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仅仅会操作媒体远远不够,还要学会利用媒体展示教学内容的方法、方式,学会对教学信息的设计、整合、评价等等。

2.根据实际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增加教学内容,减少课时量,是促使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授课的必要。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上课,最明显的就是单位时间传递的教学信息量增加,为此在制定新的教学计划时,在教学内容不压缩且增加的情况下,适当的减少课时量。这是迫使教师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的另一个方法。

3.加大西部普通高校现代教育设备的投资,根据实际使每个教室配备现代教育设备,是推动西部普通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物质保障。

西部普通高校根据专业、学科等在不同,在教室中配备不同电教设备,方便教师使用,并不定期的抽查、调查使用情况,迫使教师使用现代电子设备上课。并将现代教育设备的应用与教师的评奖、晋升职称等有效的结合起来。

4.增加专业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质,是推进西部普通高校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手段。

西部高校将教师的继续教育纳入晋升重要条件,这无疑对教师的继续学习起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如何防止继续教育形同虚设,使其真正的发挥作用,难以保证。若继续教育与专业结合,需要大量的经费、时间的支出,对于西部普通高校来说压力较大。

5.建立高校间标准的免费共享资源库。

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和选择起主要作用的还是老师,所以西部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推广者仍然是教师。任何院校的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现代传媒对于学生起到耳濡目染之效果,不知不觉培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利用计算机为工具进行工作和学习的方法。

六、结束语

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等于教育信息化的实现,但可以带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西部普通实现高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需要硬件、软件与潜件地互建、互帮、互带。

注释:

⑴尹俊华,庄榕霞,戴正南编著.教育技术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第72页.

⑵南国农,李运林主编.电化教育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5、32页

【参考文献】

[1]郭炳.21世纪西部地区教育资源和信息传播的变革[J].教学与管理,2002第21期,5-6

[2]邱婧玲,郭炳.改革考试方式,促进素质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年第3期,46—47

[3]吉严波.考试管理是“第三世界高校”教学管理的关键环节[J].河西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97—102

[4]郭炳.传媒形态与文化入侵[J].河西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62—64

上一篇:配网安全管理工作思路范文 下一篇:光纤通信具有的特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