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行业研究范文

时间:2024-01-09 17:25:34

教育信息化行业研究

教育信息化行业研究篇1

[关键词]信息指标;业务流程重建;校级数据库;全过程管理

1 引 言

纵观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十余年,大部分培养单位从最早的单机版系统、局域网系统,逐步过渡到基于校园网的多用户数据共享与服务系统。各培养单位由于研究生培养规模不同,管理模式也存在差异,在开发本部门信息系统时或组织本单位工作人员开发,或委托软件公司开发,或购买其他高校或厂商的产品再进行二次开发,基本建成了或在建适用于本部门的信息管理系统。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数字化对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但同时我国高校及相关部门的信息管理存在着共享度不高、不同系统间不兼容、信息技术应用覆盖面不够广、不够深入,重视技术应用、忽视教育理念转变,重视硬件设施建设、忽视软件建设及应用,重视校内的信息化建设、忽视校外的资源等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1]中明确提出要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我们通过研究当前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与特点,分析当前研究生教育管理尤其是医科类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对信息化的需求,通过对重庆各高校尤其是医科类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各环节进行研究,针对研究生教育教学的特点和目前数字化管理方式的不足,进行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出一套教育管理信息指标体系,规范数据采集与管理流程,建立以师生和业务流程为对象的教育管理校级基础数据库,整合各级各类教育管理信息资源,提高教育管理效率,优化教育管理与服务流程,支撑教育管理改革与创新。通过信息化管理,重新规划与之相适应的业务流程,改变传统研究生培养管理模式。

2 教育管理信息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教育管理信息指标设置现状分析

我们已经在前期自主开发过研究生门户网站、研究生培养管理系统,购买单次计费的招生管理系统、研究生成绩系统、学籍管理系统等。由于这些系统有自主开发的,有向专业公司购买的,开发标准、专业规范程度和与实际管理的契合度不强,适应信息化要求的业务流程重建实现度较低。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对信息化管理提出了系统的迫切要求,而现有的信息基础不能实现教育管理的需要,进一步制约了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提升。

2.2 教育管理信息指标构建

为了给后续进一步建设提供必须的基础,我们结合对信息化建设和实际工作把握,经过反复深入调研和反复论证,利用本体构建技术[2]和前期系统建设的相关经验[3]构建了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化的系统化的指标体系。我们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包括数据采集、过程管理、出口上报,信息建设实施操作流程规范,并对数据进一步的挖掘预留框架性的要求。比如"研究生管理信息化标准集中包括研究生招生管理信息子集(考生信息类、招生辅助信息类、入学考试复试分数线类、体检项目类等)、研究生非学历教育信息子集(以同等学力身份申请学位水平考试、综合考试信息类、以同等学力身份申请学位信息类、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类等)。该指标体系的建立与不断完善,规范了数据采集与管理流程,有效的指导和保证了究生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开展和实施。

3 教育管理校级基础数据库的构建和完善

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将以学校、学生、教职工为对象整合分散在国家、省、学校等各级教育机构的教育基础信息数据资源,统一规划内容、统一设计结构、统一制定技术架构,建立健全教育基础信息管理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

业务上:形成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概念模型,确定覆盖业务范围、内容组成、层次结构,以及与关联信息系统的关系。

技术上:设计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的逻辑架构和部署架构,提出海量数据存储、并发访问等关键技术解决方案。

管理上:建立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管理工作体系,形成管理、业务和技术相互配合的工作模式以及相应的管理流程和规范。

3.1 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的组成

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信息,按照教育服务和监管业务的三个对象:学校、教职工、学生为线索进行组织。具体如研究生方面的数据库分为招生库、信息系统管理库等两个库。招生库中分博士硕士两类,信息系统库中包括导师库、培养库、成绩库、招生数据子库、学籍库、奖学金管理库、进修生管理库、论文盲审管理库、学科博导硕导申请管理库、系统代码及基础代码管理库、权限管理库、学位库、毕业管理库、就业库等,各库又由众多二维数据表构成。建立关系视图,对外提供接口,对内提高访问处理效率和便利。

3.2 数据库物理实现

整个校级数据库我们配合学校信息办,学校信息办主要构建中心数据库,我们具体建立校级研究生管理数据库,并与对中心数据库授权访问,与财务确定学生交费和离校信息,与科研人事处同步导师信息和导师科研信息。

数据库平台目前采用的是SQL2008进行开发和管理,并留置了进一步扩展到Oracle的框架。开发了涵盖招生、学生学籍、培养、成绩、奖学金、授位、毕业、就业等数据信息的GMIS库。如下图我们在查询分析器中执行SELECT*FROM sysobjects WHERE (xtype ='U'),查询所建立的表计有728张表,查询结果部分如下图所示。

查询研究生信息数据库信息

4 结 论

本文在提出的一套教育管理信息指标体系、规范数据采集与管理流程的基础上,分析、设计并构建了以师生和业务流程为对象的教育管理校级基础数据库。通过此数据库系统,我们基本整合各级各类教育管理信息资源,形成了事务数据采集处理、业务数据监管、分析评估评价等一体的数据库系统,对研究生教育质量进行全程分析与监控。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学习和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7):1-6.

[2]王体春,韩永国.本体复用方法语义导入的研究与设计[J].自动化与仪表,2008,118(1):8-10.

教育信息化行业研究篇2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current university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management present situation, proposed that affects th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management level some questions, and unifies the current actual situation, proposed that the compulsion unification information standard, builds the nation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formation platform, to strengthen the exchange and the training countermeasure.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 信息化

key words: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作者简介: 陈龙泉(1976― )男,硕士,讲师,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GIS研究等工作

一、研究生教育信息化管理现状及问题

目前国家对教育信息化越来越重视,在教育信息化管理方面,国家加大了投入,并陆续了一系列文件规范指导教育信息化建设。各高校对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也有很清晰的认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信息化建设,特别是自从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进行硬件设备的建设和软件系统的开发与研制。但当前的研究生教育信息化管理方面还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信息化管理水平参次不齐, 缺乏统一的规划

随着教育信息化程度的推进,高校研究生教育信息化建设有了较大发展,大部分院校已建立起了相当规模的管理系统。但除了少数管理人员具有计算机专业知识背景,能够自己开发或改进适用于本职工作的管理信息系统,具有较强的管理功能外,大多数学校的管理系统从信息处理和信息利用深度看,只能应付于上级管理部门上报数据等的需求。管理人员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较低,信息管理能力不足。多数管理人员只能进行简单的系统应用操作和报表处理,对信息收集、整理、处理、应用等仍采用以手工为主的传统信息管理方式,对网络技术、数据仓库技术没有基本的认识,更不能应用于实际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很难提出建设性建议,使得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难以提高,阻碍了研究生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高。

从整体上看,各学校自己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水平差异较大,有些信息系统只具备简单的事物处理功能,缺少较高层次的决策分析支持功能;有些学校设计的信息系统标准,不符合现有的教育信息标准;有些学校的管理软件之间互不兼容,各部门数据不能共享与交换。而且目前的研究生教育信息化建设,不是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而是管理观念不到位,简单认为信息化建设是纯技术问题,而使信息化建设工作没有统一规划。

2、多头管理,信息标准难以执行

教育部1995年就已经公布了《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研究生管理基本信息集》,到1999年,教育部专门成立了专家组、顾问组和课题组,历时三年,于2002年9月正式颁布了《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配合《标准》的实施,教育部办公厅于2002年11月了“《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实施办法”和“《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建设实施办法”,对《标准》的实施工作作了明确要求。2003年6月,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向各省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贯彻《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工作的通知”,对有关《标准》工作进一步作了明确部署。但在研究生教育信息化这一块信息标准化似乎并没有执行的很好。

研究生教育包括招生、培养、学位、就业等主要环节,但实际管理上却包含了招生信息管理;研究生选课及成绩管理;学籍信息管理;学位答辩及学位信息上报、就业数据统计、上报、导师信息管理等众多比较繁杂的内容。

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按对应归口上级管理部门来看,部级的是国务院学位办和教育部的对应主管部门,学位办负责学位点的申报管理和学位、学籍信息的管理,教育部负责招生、培养、就业等环节的管理和监督;省一级的则包括省级学位办,高招办和就业办等主要管理部门。这些不同的管理部门只考虑自身管理的需要,不遵照《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或则不知道有《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而建立自己的数据标准(或格式),培养单位在进行信息化管理过程中,不同的环节面对不同的群体,由不同上级管理部门归口管理。这样就出现同一个单位同样一批数据,由于处于不同环节,以不同的形式表现,没有一个统一的格式和标准。招生的数据不能传递给培养, 培养的数据不能传递给就业和学位,每个系统都需要重新录入一遍研究生的信息, 既增加了许多额外工作量, 又容易产生差错。[1]

3、软件开发水平不高,重复开发现象严重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趋成熟, 计算机产品种类繁多, 硬件设备已经不是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而软件开发的重要性日益明显。但目前各高校应用软件的开发状况令人堪忧,大部分系统都是由不熟悉具体业务的计算机专业人事开发或则直接由业务熟悉的非专业人事自己开发,开发出来的系统要不就是对教育管理规律不熟悉,开发出貌似不错实际上用处不大的信息管理系统,要不就是很好用,但系统开发的高度不够,没有考虑到软件的后续发展和扩展问题。

除了软件开发的深度外,在推广或普及方面也有不少问题。各个高校之间,由于管理体制不尽相同,开发的管理系统相对分散独立,相互之间很少交流,这样就造成开发一套软件只用于一个单位或一个部门,为了实现同样的功能,其他学校或部门又要自己再开发一个相同功能的软件。同一个高校由于管理人员的变更,原来的管理软件由于人员的调整或者其他种种原因不能被新的管理人员使用,新的管理人员在积累工作经验的前提下再重新开发一套功能基本相同的软件。这种校际与校内的这种管理软件的重复开发现象非常严重。[2]

二、研究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对策与思考

当前研究生教育信息化管理中问题还有很多,但如果能够解决上述三个问题,会对整个信息化建设进程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本人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以来,一直致力于研究生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参与开发了研究生招生信息管理系统、招生调剂系统,学位答辩管理系统等,也使用了很多由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办或其他管理部门开发提供的管理软件,在开发和使用过程中不断思考及总结,认为研究生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要提高,要有质的飞跃,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改进。

1、强制执行统一的信息标准

前面所讲的问题中,实际上最关键的是信息标准化的问题。在信息标准化方面,只能依靠国家的强制执行,但目前最大的障碍反而是来自于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最高层。上级管理部门之间给出的信息标准都不一致,没有完全统一,是造成当前很多教育管理环节数据不能共享,管理软件之间无法对接的主要原因。我们要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问题在哪,是国家颁布的信息标准推广宣传不够,还是颁布的信息标准还有欠科学,不符和研究生教育管理规律。如果是颁布的信息标准不完全符合研究生教育管理规律或习惯,可组织专家进行讨论,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信息标准;如果是宣传推广不够,那就一定要率先在最高管理部门之间强制推广,按统一的信息标准来开发管理软件。从上到下逐级推进,才能实现信息的标准化,以利于数据之间的共享。

2、做好规划,建设全国研究生教育信息管理平台

虽然高校之间情况各异,管理模式不尽相同,但研究生教育管理总的流程及基本规律还是一样的。全国范围内在研究生教育信息化管理方面,可以根据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特点及流程进行统一规划,建设一个从国家到省再到高校三位一体的通用的信息管理平台。平台内包括了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各主要环节所需要一些基本的功能,国家、省级管理部门提供信息的查询、浏览、统计、上报等功能并将学历、学籍认证、就业服务等功能融合进来;对于高校可以采取提供组件的方式,把一些功能打包,供不同高校选择使用,高校也可以在平台提供的功能基础上,根据自身办学需要或办学特色,进行二次开发。通过平台,各高校可以进行信息录入、处理、维护及上报数据等工作。

全国研究生教育信息管理平台一旦建成,不但可以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避免各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节省大量人力物力,还可以规范地方院校的管理程序,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水平,促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3、加强管理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培训

进行信息化管理离不开管理人员的参与。管理人员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具有信息技术知识背景的,这部分管理人员不但是信息平台的使用者,也是信息平台开发设计的参与者;第二类是单纯的管理人员,不熟悉信息技术;信息平台的开发设计只有充分征求一线管理人员的意见和建议,才能真正具有实用性。对于有信息技术知识背景管理人员要创造机会让他们之间加强交流,促进信息平台的建设和优化;对于一般管理人员要加强培训,提高信息平台的操作能力。[3]

三、结语

随着研究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推进,管理过程中问题会越来越多,本文列出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提出采取强制统一信息标准,建设通用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信息管理平台,加强管理人员的交流与培训等措施,以能提高研究生教育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促进研究生教育管理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伊宝玲.规范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标准[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 (7-8):64-65

[2]韩刚,沈伟哉.论高等学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5):95-97

教育信息化行业研究篇3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l-103-03

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2013年,袁贵仁提出:“全面提高教师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科研、服务的能力”,“要制定相应标准,将教育技术能力和运用水平纳入教师资格认证体系。”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有鉴于此,全面认识常见的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对于教育信息化,学界存在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一般认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这样的教育信息化具有信息技术与教育双重特征,技术特征主要涉及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技术层面的特性;教育特征主要涉及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等教育层面的特性。《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2011-2020)提出:“教育信息化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教育理念变革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支撑。”教育信息化就是优化教育过程,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培养适应信息社会的创新型人才,从而促进教育发展与教育现代化。

一般认为,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教师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通过自主学习和专业培训使个体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不断提升,逐渐符合专业标准的过程。随着信息化的普及,信息技术在赋予教师专业发展新内涵的同时,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途径。信息化促使教师提高教学技能,转变知识呈现方式、教学组织方式与教学评价方式,更加重视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学习的培养。因此,信息化应与教师专业发展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及方法现代化,培养信息化背景下急需的创新人才。

二、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

1 观察/评估。观察/评估是研究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一般由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或教研员参与课堂听课、进行评估并提供系统的反馈意见。这一经常应用于研讨会或新教师专业培训的模式,能够实现听课与被听课教师的双向进步,即参与听课的教师汲取了大量新知识,而被听课者在教学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在听取听课教师的意见反馈之后将得到有效的解决和纠正,从而使其教学技能得到进一步提升。观察/评估的缺点是,听课教师的工作量增加了,而被听课教师由于对自己的问题不清楚而不得不依赖于专家意见。该模式还提高了人工、培训、电脑等方面的费用。观察/评估能改善被听课教师的教学技能,促使评估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或革新教学方法。在观察与评估过程中所形成的信息技术、数据记录以及对教师行为录像等,将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2 公开课。公开课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常见模式,一般采用教师上课由同事听课,然后进行课后评议并提出反馈意见,教师再将反馈意见应用到课堂。与课例研究相比,公开课更注重教师行为。由于教学活动的公开性,模式通常以现场评价为主,教师通过同事间的相互听课、评议、反馈等实践活动改进教学行为。该模式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活动发挥了不可或缺的评估与指导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公开课模式离不开信息技术如视频教学片断以及广播等的支持与辅助。由于公开课模式主要由学校内的优秀教师和领导参与指导,成本较低,因此,该模式成为教学资源相对缺乏的地区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模式。然而,其缺点也十分明显:一方面,公开课模式需要有较高技能的优秀教师做示范,否则将沦为平庸;另一方面,该模式作用的发挥依赖教师对批评建议的接受,主观性较强。

3 课例研究。课例研究是一种教师联合起来计划、观察、分析和提炼真实课堂教学的研训过程。这一更加注重学生行为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一般由某一位教师负责教学,而其他教师则通过现场检验、听课、收集数据等来探析这节课对学生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而后,负责教学的教师根据反馈意见,重新改进课堂教学。课例研究模式注重学生的学习行为,通过实验性测试、观摩课等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设计过程,由此,教师之间相互合作学习,进而形成学习和实践共同体。该模式成本较低,基本不需要外部人员提供指导和帮助。但该模式周期长,需要学校内部有一定水平的课程、教学、评估方面专家鉴定,且需要多次重复才能达到高水准。总之,课例研究模式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效果是比较明显的,它将注意的焦点由教师教转向学生学,有利于促进合作与学习。将课例研究录像上传至网络共享,可以为更多的人提供帮助。

4 研究小组。研究小组模式又被称为探究式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是指在研究小组内教师相互合作,对教学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行思考探索,进而寻求问题答案。在此过程中,教师一般需要研究课堂材料(如学生作业)以及问题解决的经验等。该模式以教师实际教学为主,基于研究的教学实践,从而加深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促进教师与学生间的学习与合作。但是,教师专业发展采取研究小组模式需要大量的时间与技术支持,无论哪个研究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导致工作停止,同时需要有水平和经验的人给予指导与帮助。

5 调查/行动研究。调查/行动研究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从实际需要出发寻找课题,一般由教师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从而达到解决问题,改进教学的专业发展模式。调查/行动研究注重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改进教学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素质,从而解决教学情境中存在的问题,实现教学和科研两条腿走路。解决问题的步骤通常是:采用行动、观察、记录结果,对结果进行反思,建立改进计划。调查/行动研究使教师的教学实践及认识走向深入,有利于提高其采取行动、调查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该模式帮助教师创建、收集、使用数据,形成系统、高效的教学决策。当然,调查/行动研究只能解决教师自身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水平的教学技能。因此,该模式在基础比较薄弱的学校难以实施。它不仅需要校外人员的协助、跟踪听课,同时需要大量的时间才能完成任务。总之,调查/行动研究有助于教师发现和解决教学相关问题,建立以学校为基础的实践共同体,增强教师相互帮助、支持、指导的能力。在调查/行动研究实施层面,教师可以利用数据分析工具、显示工具、交流工具等,发现、共享、交流信息,从而形成报告、行动计划、量表等数据系统,当然也可以利用网络与外地专家或有经验的教师进行交流互动。

6 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是指以某一教学现象为研究样本,通过观察反思等反复分析和研究,以案例的形式揭示其内在规律。案例研究有别于公开课,它强调对课堂要素进行深入分析。其中,视频案例研究应用相对普遍,具体表现为教师分析他人的课堂视频,通过观测、讨论、反思,将学习结果吸收并应用到自己的课堂。课堂视频案例可以下载并刻录在DVD和VCD中,或使用数码相机和手机拍摄视频,获取渠道较为方便。这一切都必须有配套的网络系统与之相协调,通常要求较高的宽带连接,这是许多学校都难以实现的;另外,案例研究对操作者技能与经验要求比较严格,而且成本也较高,其中包括计算机、因特网、宽带、数码产品等。总体而言,案例研究值得力推,它有助于教师确定成功教学的本质因素,在教师之间建立一个共享的教学视频库,帮助教师理解如何实施、组织、完成课堂改革。教师不但可以将课堂视频用于案例研究,而且可以从网络上收集课程和教学资源,了解并掌握案例中的教学艺术。

7 师徒制。师徒制是指由年长的、富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对新教师或青年教师进行指导与帮助,促进其专业发展的模式。该模式可以是一对一的,也可以由几个导师和几个没有经验的教师组成一个团体,以多对多的方式进行面对面的辅导或者远程辅导。师徒制力求与本校和其他学校同事间建立密切联系,从而稳定教学工作和教师队伍。不容忽视的是,导师提供的经验与技能很可能与被辅导者的需求并不一致。如果导师和辅导者很少会面,这种师徒关系将难以维持与延续。远程辅导有赖于功能强大的信息技术,如果这一技术条件不能满足,那么,交流与共享将无法进行。师徒制可以为培训、公开课或其他模式提供支持,给新教师以及那些在偏远地方工作或规模小的学校的教师提供持续的反馈、指导。教师利用邮件、在线聊天、手机,或利用教育网或端口提供的在线资源、教师学习空间、电子公告栏、博客、教师维基、电子邮件,与其他教师交流。

8 专业发展学校。近年来,师范大学与附近中学加强了合作。这种融教师职前培养、在职培训和学校改革于一体的特殊模式被定义为专业发展学校,它为新教师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氛围,也为在职教师提供了专业发展机会。专业发展学校兼顾大学研究者、职前教师和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中学与附近的师范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将中学教学和专业化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为新教师提供师范大学的专业化学习,为中学教师的实践指导等提供帮助,将大大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与专业素养。然而,美中不足的是,这种专业发展学校只适用于大学与中学距离较近且优秀教师集中的环境中,同时需要对指导教师和学生结构加以管理,从而保证其连续性。毋庸置疑,专业发展学校中教师通过邮件、在线聊天、手机、电话等方式相互交流,加强了师范大学和中学的联系,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在师范大学和中学之间建立实践共同体。

9 双听众一直接教学模式。双听众一直接教学是教师专业发展中较为新颖的模式,是指用交互音频、交互视频、虚拟学校直接向课堂发送指令,学生按照指令学习,同时指导教师按照步骤上课,课堂上教师和音频、视频教师共同教授学生。顾名思义,双听众一直接教学模式使双方受益,学生可接受高质量的教学,教师践行可丰富课堂经验。该模式技术易掌握,适用范围广,有助于教师探索新方法、组织讨论、熟悉教学技能。因此,它对于那些教学内容偏少以及教学技能薄弱的教师益处颇多。有助于提高乡村或其他封闭环境中的教学质量。但是,双听众一直接教学模式模型结构严密,很难得到升华与改进。同时,该模式的践行离不开畅通的网络环境(音频、电视、因特网等),并且虚拟课堂需要教师掌握文字处理或其他技术,技术依赖性强。

三、结论与启示

在纷繁多样的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中进行选择,要考虑实际需要与情境,包括学校信息配套设施、教师水平、学校已经实施发展模式等。对于新教师培训,我们可选择观察/评估、师徒制。经济条件较好的学校,由于各种硬件设施相对完善,可以进行开展课例研究、研究小组等方式。而离师范大学比较近的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师范大学的资源,与其结成专业发展学校,共同实施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对于经济欠发达或者教育环境相对封闭地区,我们倡导选择双听众一直接教学模式、公开课。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学校教师自身水平的差异往往也会影响运用各种模式所产生的效果。因此,师资力量较好的学校,可以开展教学的深入研究,如案例研究、调查/行动研究等,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

网络信息技术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网络不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让教师及时了解本专业最前沿的信息,而且为其提供了互动交流的平台。在此平台上教师之间合作处理问题,便于组建教师研究共同体。正如《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2011-2020)指出的:“倡导网络校际协作学习,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逐步普及专家引领的网络教研,提高教师网络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总之,网络的存在,使学校之间乃至国家之间教学资源的共享成为可能。由此,教师在践行以上专业化发展模式时要不断适应信息技术带来的变化。教师是教学活动中信息的传播者,应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和获取信息的意识,积极学习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又要有快速获取信息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迅速地将信息转化到教学、学习、科研中。

教育信息化行业研究篇4

【关键词】研究生管理 信息化手段 高效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3-0063-02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时代形成了一种潮流,信息网络技术正在改变着世界。信息化的发展为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同时也为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研究生的管理工作也要顺应信息化潮流,运用信息化手段,充分发挥信息网络的优势,提高研究生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一 研究生学习生活的特点

研究生的学习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很大区别,大学生主要是广猎知识,采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方式,而研究生主要是针对自己的研究方向进行深入系统的探索,主要学习形式并不是到班里去听讲,研究生大多数时间是在实验室、研究所或图书馆,部分理工科研究生为了实验项目需要到野外去。在时间安排上,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花在课堂学习上,而研究生主要是在以导师辅导为主的问题研究和学位论文的撰写上。在信息方面,大学生以获取书本知识为主,研究生是以书本知识为依托,不断借助先进媒体获取外界信息,增加科研能力。大学生受班级纪律与同学之间的道德常规影响最深,而研究生学习与科研是分开的,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比较独立,依靠学生自我管理,是一个自主的过程。

二 信息化手段的特点

信息化手段是包括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某一领域应用的总称,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在各行业不断地普及。在高校教育教学和信息化管理中,信息化手段的发展和应用也不断深入,并逐渐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为研究生的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载体,与传统管理相比,有以下优势:

1.信息化具有及时性和快捷性

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不受时空限制的计算机、手机等可以联网的现代信息智能化设备,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进行操作,并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形成一种灵活便捷的管理沟通体系。

2.信息化具有交互性和自由性

研究生管理工作可充分利用网络传递信息的互动性,运用多种信息网络媒介进行沟通交流,师生之间可通过多种方式就当前需解决的问题进行咨询与指导,实现学生与管理者的互动。

3.信息化具有容量大和更新快的特征

信息化管理可将日常事务流程化、操作便捷化,各种信息资源得到最大化共享,还可降低工作成本,特别是网络形成的虚拟世界扩大了管理的辐射范围,提高了工作质量效率。对学生的信息建立电子化管理,日常的选课退课、考试报名安排、学籍信息和毕业信息、论文答辩和就业信息等,通过电子网络系统来管理,可以为学生和管理人员带来方便,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 提高研究生管理效率的必然选择

教育本身就处于一个“有组织的无政府状态”,高等学校是教育系统中处于高层次的学校组织,结构松散是高等学校鲜明的特征。高等学校中的研究生群体又是一个特殊性群体,研究生是教育中的最高层次,目的是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和科研人才,更加侧重于培养更高层的科研技术型人才。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保证研究生培养管理过程的科学化、信息化,确保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

1.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事务性

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大体上包括研究生招生就业管理、研究生个人信息管理、研究生教育环节的管理。在实际工作中,最主要的是研究生教育环节的管理,包括学籍、培养方案、选课、成绩和学位等管理过程。随着近几年研究生的扩招,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但研究生管理人员数量没有相应增加,信息化管理手段在这种情况下起了关键性的作用。高校采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管理,一方面规范了各个管理过程,可以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另一方面可以使管理过程科学化,减少浪费在各环节沟通上的时间。

2.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动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研究生招生规模逐渐扩大,学校的管理模式、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也会随之变化。由于学生群体按学年来安排学习生活的周期,制定一项制度,只能对同一届学生起作用,下一级学生就要按新的规定来进行管理。由于研究生的课程安排和学习生活特点的不固定性和不集中性,作为研究生的教学秘书和研工组的老师,没有太多机会向全体学生集中通知一件事或组织大家开会讨论有关问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了解更多关于学生的信息,了解更多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学生的生活心理状况。对于在外地学习或做实验的同学,实现网络远程的管理,保证研究生培养管理过程的科学化和信息化。

3.研究生管理的服务性原则

管理的基本性质就是服务性,管理本身并没有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为了更好地为对象提供服务。在研究生的教育过程中,服务性体现得更为明显。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主体是研究生和导师,学生需要完成自己的学业,通过各个环节的考核,达到顺利毕业。这其中的事务性业务都要由管理人员来指导和监督完成,导师需要从管理部门得到相关信息,完成自己的科研任务和指导学生的任务。作为研究生导师,他们经常到外地出差,参加学术活动或者进行调研等,在办公室的时间很少,所以和研究生导师联系也只能通过信息化手段。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强调,在高校要改进管理模式,促进动态管理。这点在研究生的教育培养管理活动中体现较为突出,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网络化达到普及化的今天,一个研究生从开始的招生录取,中期的专业培养、社会实践到最后临近毕业时的论文答辩、学位授予、就业指导等各个环节,如果都能借助信息化手段进行管理,不仅可以减少繁琐的中间环节,同时可以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实现管理信息资源在研究生中的共享,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总之,目前的研究生管理工作形成了一个鲜明的时代特征,科学化和信息化管理保证了研究生管理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李华.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几个热点问题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05):19~22

教育信息化行业研究篇5

【关键词】小学师资;综合素质;校本研训;发展策略

一、小学师资素质提升的研究意义

新课程改革向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提出了新的紧迫的要求,尤其在现代校本制度建设背景下的小学教师整体素质提升研究,对教师作用的认识也逐步深化,对于提高教师素质内涵的理解也在相应的丰富而深化。比如积极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途径校本研究”。主张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乃是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三大核心内容。已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相继研究“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和“应用信息技术与支持教师专业发展”,此三个维度规范了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准则。但是小学教师素质提升策略校本研究,却相对淡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探究提高小学教师素质提升策略研究将成为本区域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校本课题。怎样才能让小学教师真正融入新课改之中,让广大小学教师在原有业务素质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提升,以提高本校教师整体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成为我校校本研究的重要任务。

近几年我校(小学部)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教师素质提升活动,效果显著,教师的素质得到了明显提升,学校也在此活动中取得了丰富的研训经验,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打造一支适应社会发展和义务教育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是目前教师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步骤,更是有效发挥教师专业职能的研究智慧。同时,小学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策略校本研究,强劲拉动本校教师的校本研训工程建设,在专业引领之下,教师自主发展跟进,有效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师资建设的步伐,也使教师专业成长有一个长足的发展。主张探究的具体目标,是使教师能够认识并理解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的目标、相关政策,树立起全新的义务教育理念;使教师能够理解并掌握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框架结构、基本内容、评价办法、管理体制等,转变其研训行为和教师培训方式;使教师能够掌握并应用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解读、各学科教学实施建议,改革的突破点,更新教学技能,改变教研策略;在课题研究中注重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的适应与提高理念,帮助教师解决遇到的问题;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与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建立一支素质优良、主动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需要的义务教育师资队伍。

二、小学师资素质提升的研究内涵

针对我校小学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现状,按照目前课改的教育资质要求,遵循教师继续教育专业发展建设思路,鼓励小学教师积极开展学习、研训、反思、互动活动。通过培训报告会、专题研讨、读书沙龙、经验互动交流等形式,丰富教师的学习生活,推动教师逐步提升义务教育专业素养;搭建教师网络互助平台,创造教师素质提升校本研究特色。拉近各学科间的素质能力差异,形成能力提升同伴研讨氛围,落实校本科研促进校本教研的工作方略;营造小学教师专业引领机制,提高小学教师综合素质与创新实践。利用我校的名师工作室,搭建名师与中青年教师的互动合作平台,构建名教师示范、灵活、开放的信息化素养和综合素质提升校本研修模式。一是聘请区域知名教育家、名流教师、学科特级教师等为工作室顾问,名师工作室学科领衔人为导师,从教育理论到教学实践,从学科专业到教育专业,实现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典型引领。二是利用网络资源,积极建设名师工作室博客网站,领衔人通过教育博客推介自己的教育经验、教育思想在网站中与教师进行交流和研讨,纾解小学老师信息化素养提升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信息化教学名师工作室成员以及青年教师提供学习与反思的交流平台,激发青年教师的教育热情和智慧。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交流,自主校本研修,形成一种灵活、开放多元的新型协作的信息化教学教研文化;提供展示交流平台,增强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自信心。要搭建两个平台:一个是学校的研修舞台,学校帮助和鼓励进步较快的教师登台亮相,定期汇总经验,形成教学反思;另一个是全体骨干教师参与的具有导向作用的信息化教学“导学案”的研发平台,集中集体智慧,共同参与学习,适时补充修正“导学案”的不适应性实践因素。通过这两个舞台,让教师充分展示高素养和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培养了教师的事业心和成就感,提升了教师的信息化课堂教学水平;引导制订小学教师个人发展计划,造就信息化素养提升校本研究学习型与研究型骨干教师。教师专业发展必须与学校的整体发展有机结合,在学校整体的大环境下形成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把教师的个人信息化专业素养提升校本研修发展规划,作为学校校本制度建设的发展性举措。通过目标指引,让小学教师业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以信息化教学素养提升校本培训为龙头,以教科研为先导,以各科教研为两翼,打造综合性教师研训特色。通过校本研究实践,提高信息化教育教学及科研水平。培养一批信息化素养提升教研型骨干教师,促进自己素质提升和专业发展,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综合教育素质。

三、小学师资素质提升的研究焦点

小学教师素质提升研究的焦点和研究实践的落脚点,集中着眼于校本研修活动学习和校本研修自主实践。要秉持以建构主义教学观学习原理为导向,以校本研训活动和教学课例为载体,彻底摒弃陈腐的教育观念,积极倡导生本化和信息化教学观,把研训提升的教师素质技能,异化为学生的自主能力培养和信息化高效课堂建构的育人智慧。这是教育划时代的课改要求,是小学教师素质全面提升校本研训评价标尺的科学考量。

教育信息化行业研究篇6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7-0089-04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信息科学技术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全球的经济结构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大系统中的高等职业教育也必然受此影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要提高教育信息化程度,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然而,当前的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整体发展水平却成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瓶颈”,制约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同时也制约着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潜力。因此,重视和加强对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的研究,对进一步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向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培养和提升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意义

信息化素养是信息社会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更是职业教师所应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执行者的教师,其信息化素养体现为对信息化教育教学环境的适应与操作能力,对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开发、组织与优化的能力,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能力等等。培养和提升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信息化的需要

高等教育信息化是高等教育为信息化社会培养创新人才,贯彻终身教育思想,促成学习型社会的形成而必然选择的一条发展道路。教育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这就要求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必须具有获取信息的强烈意识,具有对信息好坏进行评判的分析能力,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操作方法,对各类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优化、设计和开发的能力,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较广泛地运用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从而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效益,帮助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获取知识、增长才干。

(二)教学质量提升的需要

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保证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工作有效进行的前提条件。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的个人素质结构直接关系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而教师信息化素养的高低、信息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因此,提升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将有利于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进而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高校发展的生命线,在当今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的时代,教学质量始终是我们强调的重中之重。

(三)科研水平提高的需要

科学研究是高校获得持续发展,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关键。任何教育改革最终都需要教师去落实。高等职业院校要获得持续发展,保持旺盛生命力,其教师必须要成为研究型教师。教育改革要得以实施,就必须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使其成为研究型教师。然而,我国很多高等职业院校科学研究的基础较为薄弱,教师的科研水平亟待提高。因此,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升,可以使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在教育和科研过程中全面、广泛、熟练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从而适应信息化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内涵

信息化素养由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方面构成。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主要指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也指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在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指导下,以信息技术为支持,整合教育技术手段的教学能力。它要求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在观念、内容、组织、技术、模式、环境、评价等一系列教学因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与创新,从而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求,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其内涵由以下四个方面构成:

(一)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信息意识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信息意识是人们对信息的洞察力、敏感性、分析判断和决策的能力,是

们对信息能动的认识和反映。人们信息意识强弱主要体现在能否很好地利用所处环境中蕴藏的各种信息。提高信息化素养的关键是强化信息意识,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和工作中各种问题。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要对教育信息化、信息社会、信息化素养等有正确的理解;对信息有较强的敏感度,认识到获取信息资源对教育工作与科研工作的重要性;意识到学习、教育或者科研工作等问题能够通过获取信息来解决,并且这种信息获取与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大不相同。所以,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应该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

(二)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指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信息搜集的方法及对信息的预测、分析、利用的知识等。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对信息的吸收和利用体现了其信息知识的丰富与否。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要有足够的信息知识和较强的信息利用能力,才能做到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需要具备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知识。现代化教育技术理论知识主要涵盖教育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教育技术的基本内容,各种教育媒体的使用方法与主要特点等;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教学设计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与作用等基本知识;信息化软件开发的基本知识以及信息化软件设计和制作的基本方法和过程等。

(三)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信息能力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获取教学资源后要能结合本专业的教学内容以及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等教学工作的需要,开发制作出有利于开展教学、丰富课堂、培养技能的教学软件,使学生能更加容易地理解知识和掌握技能。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应该具有多维的信息能力,即教育媒体的基本操作技能、信息技术的基本利用技能、课堂教学与多媒体课件的整合技能、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技能、教学设备简单故障的排除技能、多媒体教室的驾驭技能等。同时,要具备六方面的信息化素养,即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评价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利用能力、信息输出能力等等。

(四)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信息道德

所谓信息道德就是指涉及信息开发、传播、利用和管理等方面的道德准则和要求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关系。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信息道德素质才能做到为人师表和以身作则。因此,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要具有较强的信息责任意识,能够理性地选择信息,保证向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传递信息的思想性与科学性;要重视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进行信息道德教育,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的道德意识,维护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身心健康。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不可分割的整体。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培养路径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要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趋势,在信息化进程中更好地扮演教师的角色,更好地担当起教师的责任,以期培养信息化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提高自己的信息化素养。具体而言,可通过以下几方面培养和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信息化素养。

(一)强化信息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培养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前提条件是改变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传统思想观念,强化其信息意识,培养其对信息的敏感度。信息化素养这一指标在传统的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素质结构中一直被忽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各高等职业院校领导、管理人员和教师的信息意识尚未到位。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角色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发生了转变,但还是难以适应信息化时代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需要。有些高职院校教师甚至缺乏信息学的基本知识,对信息不敏感,信息思维能力不强,对现代教学手段不会使用,导致教育教学质量和成效低下。因此,在信息化时代,重视强化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信息意识,加强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营造良好环境

良好的环境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要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信息化素养,需要同时搞好软件和硬件建设,营造有利于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的优良环境。高等职业院校应根据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为课堂教学配备各种常规的教学媒体,为教师提供足够的并且使用方便的多媒体教室,为教师配备足够多并能

与因特网相连的计算机,使之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通过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要求高等职业院校的师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来应用网络,为他们提供多种形式的教育信息源和方便快捷的网络服务,使他们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使用网络,为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能力的提升提供便利条件。良好的网络环境只解决了信息传播的载体问题,要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还必须解决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问题。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还需要建立多媒体资源库。资源库的组成要包括音频素材库、课件库、案例库、基础教育资源库、习题库和vod视频点播等系统。高等职业院校还应配置相应的现代化教学设施,购进必要的软件和教学资料,建成适应高职教育教学的教学资源库。

(三)制定规章制度

要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从制度层面对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作出规定。

首先,各高等职业院校在教师信息化素养能力培训方面应该建立明确的制度。高等职业院校可根据本院校的实际情况邀请信息化方面的专家来校开展培训和讲座等,具体培训内容可由各高等职业院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但要有相对稳定的工作规章制度,并且要严格执行。

其次,各高等职业院校要定期更新、修订培训的内容。在确定培训内容时,要依据信息化时代对教育教学的要求进行整合式培训。同时,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更新速度快,针对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进行的现代信息技术培训的内容应该经常更新。

最后,培训要有的放矢。在培训前应对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评定,在此基础上,根据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能力水平和教育教学需要科学地确立培训目标,设计有效的培训方案,制定相应的分级培训大纲,进行分级培训。

(四)完善激励机制

要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信息化素养,还应该建立起一套科学可行的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评价激励机制,促使整个教师团队产生应用信息技术于教学实践的外部动机,调动广大教师的应用积极性。对于积极参与教育信息化相关工作的教师,高等职业院校应予以鼓励,要坚定教师对信息化教育教学技术的学习信心和不断深入探索的精神。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评价应多以肯定、鼓励的方式给予积极引导和激励。高等职业院校可鼓励骨干教师积极开发网络课程、制作教学课件、建立个人教学主页,并在一定程度上把教师应用信息化教育教学情况与教师工作总体考核结合起来。同时,可把取得相关的教育技术培训证书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入职、晋职、晋级的重要考核条件,对于不接受教育技术培训或培训未合格的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不得评优评先以及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虽然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目标的实现需要较长的时间,但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和评价体系是十分必要的促进手段。

(五)参与科学研究

教育信息化试图把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从知识传递者的角色上解放出来,但传统教育制度仍把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束缚在知识传递者的角色上。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在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使得教学内容无论在内在结构上还是在外在形式上都有所变化,教学手段也愈加科学和高效。因此,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应积极参与有关高等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课题的研究。这样做有利于帮助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学会学习,有利于培养和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与效益。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应充分利用在教学一线从事教育教学的有利条件,拓展研究思路,积极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实践向前快速发展。当然,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信息化教育教学课题研究,也将鞭策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更多地应用信息技术,从而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

高等职业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制高点,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要想在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主阵地上取得最终的胜利就必须占领这个制高点。因此,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信息化素养,刻苦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掌握信息技术技能,并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岗位上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创造性地应用信息技术,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婧.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实现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关键[j].江苏高教,2004(4):109-111.

[2]马淑芳.对高职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方式的构想[j].教育信息化,2006(6):69-70.

[3]王丽娟,吴陈.高校教师信息素养评估体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3):102-103.

[4]罗辉.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及其培养途径[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5(2):15-17.

[5]翁国秀.论信息时代的教师信息化素养及其培养[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2(2):150-152.

[6]王玉明.试论教师信息素养及其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4(2):21-24.

[7]王威扬,刘庆治.论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12):86-87.

教育信息化行业研究篇7

 

对网站网络影响力进行评价是网络时展的需要,不仅有利于网站自身建设,也有利于网络的和谐发展。教育技术学作为大教育学科中的技术中坚,其网站建设不仅是学科特性的体现,也是专业发展的必要途径与保障。

 

1 网络影响力评价设计与实施

 

关于对网站网络影响力的评价,一般是应用网络计量学方法进行量化研究。本研究认为,由于网站的动态特性,网络计量学研究仅能反映一个时间段的情况;同时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及其用户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更能有效体现专业网站的网络影响力,定量与定性两种手段皆不可或缺。基于此,本研究同时采用网络计量学方法与访谈法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进行研究。

 

1.1 基于网络计量学方法的网络影响力指标体系

 

关于网站网络影响力的量化研究,一般从网页情况与链接情况进行分析,本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扩充和细化,

 

通过各级指标测算可以得出综合指数,作为网站网络影响力的评判依据。

 

关于访谈法,本研究确定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生以及中小学一线信息技术教师为访谈对象,主要依据是:①经过初步的问卷调查,发现本科生大多不浏览教育技术专业网站。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处于学习高涨期,比较关注专业网站,对研究生进行访谈针对性更强;②信息技术教育是教育技术学的主要实践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方向,对这些扎跟一线教学实践的教师进行访谈更具有实践意义。

 

本研究于2013年上半年通过面对面和电子邮件的方式访谈了45名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生,15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

 

2 基于网络计量学的分析

 

在样 本 选 取 方 面,本 研 究 基 于Alexa、AltaVista以 及Google、baidu等搜索引擎对各网站的收录情况,综合考虑各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数据搜集的可行性与真实性,选取了12个国内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分别是中国教育技术网、中国技术教育网、中国教育技术研究网、中国教育技术装备网、教育技术学科网、教育技术资源网、中国网络教育技术中心、中国教育技术学、惟存教育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教育技术热线和在线教育资讯网。

 

本研究于2013年2-4月集中收集以上样本网站的数据。在此要特别说明,网络计量数据来源于某一时间段,具有相对意义,只能表示某一时间段内的状态。

 

国内外用于链接分析和流量分析的工具大多使用AltaVis-ta,本研究则选择了Alexa,AltaVista,Google和Baidu等进行综合考量与评价。一方面,选取Alexa、AltaVista、Google获取网站链接原始数据;另一方面,利用百度权重以及Google PR查询的功能对该网站进行百度权重及Google PR值查询(百度权重最高10分、Google PR值最高10分)。网站综合指数测算方法与步骤如下:

 

(1)通过Alexa、AltaVista、Google等获取原始数据。

 

(2)调整后的数据乘以通过计算得出的网络影响力指标体系的权重,得出各网站综合得分。

 

(3)调整数据,标准化数据无量纲化,把其中的一些数据小数有效位取9位。

 

指标权重采用直接定权法,即通过专家访谈,由每个专家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直接给出各指标的权重,且权重之和为1,然后求多个专家所给权重之和的平均值,作为各指标的权重。

 

本研究一方面参考相关网络计量学文献中专家给出的指标权重,一方面通过电话访谈、网络咨询方式得到专家所给权重,经过统计计算各项指标权重分别约为: 网页数10%,总链接数20%,内链接数5%,外链接数10%,网络影响因子10%,内部网影响因子5%,外部网络影响因子10%,百度权重15%,谷歌 PR值15%。具体来说,假设网页数为a,总链接数为b,内链接数为c,外链接数为d,网络影响因子为e,内部网影响因子为f,外部网络影响因子为g,百度权重为h,谷歌PR为i,它的线性回归方程为:Z=a*10%+b*20%+c*5%+x*10%+e*10%+f*5%+g*10%+h*15%+i*15%。

 

也就是说综合指数Z受到网页数、总链接数、内链数、外链数、网络影响因子、内部网络影响因子、外部网络影响因子、百度权重和谷歌PR值的影响。为了便于计算笔者忽略百分号,直接以各项指标数乘以权重系数,计算得出综合指数。

 

经过计算得出国内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网络影响力数据,如表3所示。通过EXCEL生成柱状图如图1。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网络影响力排名情况如表4。从表4可以看出:(1)面向一线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相关网站在虚拟空间里具有较大的网络影响力。排名前两位的是中国技术教育网 、中 小 学信息 技 术教育网,均与信息技术教育有关。中国技术教育网网站内容分为技术教育基础、K-12技术教育、高等技术与工程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培训、技术教育装备等几个部分。该网站涉及面广,兼顾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同时对职业技术教育及其培训、以及硬件装备亦有涉及,大而全是该网站的主要特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内容包括课程标准与解读、信息技术课案例分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教材同步支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坛等内容。主要面向对象为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相关工作人员。

 

这两个网站的综合指数远高于其它网站,除网站内容外,网站的有序化管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如中国技术教育网是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技术教育发展办公室指导,由南京师范大学技术教育研究所承建,有官方领导,学术机构承办 ,这样使得网站建设有效、持续,从而保证了网络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由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主办,同样具有规范化的管理与建设。

 

(2)资源装备类网站也具有相当的网络影响力。资源与装备建设是教育技术的立足点之一,排在第三的是教育技术装备网(15.30303788)。教育技术装备网是由北京中版国际教育技术装备有限公司承办的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制作教育教学类电子图书和教育音像的网站。面向对象为全国各类中小学、大中专院校、社会书店以及各类社会公共图书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企业化运营方式是该网站的成功之道。

 

(3)学术研究网站(如教育技术学科网、中国教育技术研究网等)的网络影响力相对较弱,原因是多方面的,教育技术长期以来的实践取向使得学科研究相对滞后,尽管近年来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上升迅猛,但与虚拟空间里广大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师生相比,在数量上差距较大。而且学术研究网站大多由学术机构承办, 其建设动力更多是自主的或自发的。

 

3 基于访谈的分析

 

3.1 对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生的访谈

 

经过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生的访谈,发现75%的受访对象表示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有一定程度的了解,11%十分了解,14%不了解。关于了解的途径,大致两类,一是教师与同学介绍,二是无意中搜索得知。在问及是否把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加入网络收藏夹时,只有2位同学给了肯定的答复,其中一位Q同学还加了网络书签。

 

Q同学表示,教育技术学专业人员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更应该懂得利用技术进行学习。从了解程度看,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生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有一定的认知度,但对于专业网站尚未形成应有的信息敏锐力。

 

在浏览频度方面,有55%的受访对象平均一星期一次浏览相关网站,24%平均一星期两次,21%平均一个月一次。在问及现有教育技术专业网站对学习是否有帮助时,有15%的受访对象认为对学习很有帮助,73%认为帮助有限,12%认为没有帮助。

 

Q同学表示,教育技术资源网、教育技术学科网等有很多专业信息,对这些网站进行浏览对学习帮助较大。

 

ZH同学表示,很想加入网站的相关论坛进行讨论,认为这样才能深入学习,但由于申请不成功,也就没有继续。这说明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还需要进行面向用户的深度设计,特别是交互设计。

 

在问到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的满意程度时,有13%的受访对象表示十分满意,69%基本满意,18%不满意。问及具体原因以及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有何建议时,W同学表示:“浏览这些网站可以得到一些信息,网站信息大多是文献信息或领域内的动态信息,总体来讲与我的论文选题相关度不大,我更想了解一些前沿专题性的信息。”L同学答复是:“浏览知名博客获取的学术信息比专业网站更及时,如浏览华南师大焦建利老师的博客经常可以快速获取教育技术学相关会议信息、学术前沿信息等。”S同学则表示希望能通过网站与国内知名专家的研究团队进行交流与共享。

 

从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生的访谈可以总结出: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在研究生群体中有一定影响力,但影响力还远远不够,对研究生的学习帮助也十分有限。原因可以归纳为:一是针对性不强,缺乏前沿性、专题性内容;二是时效性不强,更新不够及时;三是推广度不够,没有形成有效的扩散途径;四是交互性不强,难以满足用户通过网络进行交互的需求。

 

3.2 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访谈

 

经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访谈,我们发现,65%的受访对象表示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有一定程度的了解,11%十分了解,24%不了解。关于了解的途径,大多为同事介绍,也有教师表示在搜索资源时偶然发现。

 

在浏览频度方面,有41%的受访对象平均一星期一次浏览相关网站,8%平均一星期两次,51%平均一个月一次。D教师认为,上大学时对这些网站有些了解,但上班后工作繁忙就很少浏览这些网站了,而且网站内容更新不多,所以基本上一个月才去浏览一次。

 

在问及现有教育技术专业网站对教学工作是否有帮助时,有11%的受访对象认为对工作很有帮助,70%认为帮助有限,19%认为没有帮助。在问及原因时,L教师认为,有些网站内容是不错的,但因为教材版本不同,网站内容参考价值不大,因此更多从本省或本市的教育资源网上下载资料。在问到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的满意程度时,仅有28%的教师们表示基本满意。F教师认为,网站内容看似很多,但很难找到有用信息。

 

通过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访谈,可以总结出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建议如下:①网站内容适用性不强,建议根据教材版本或地域特征来对资源进行开发与分类;②界面友好度不足,导致用户难以快速找到有价值的信息,建议从用户需求出发,建立适用用户的友好界面;③更新不及时,建议形成定期更新机制。

 

4 提升网站网络影响力的策略与建议

 

4.1技术层面

 

(1)增加总链接数从而提升网站知名度。网站的总链接数是一个网站是否被用户认知的关键因素,一个网站的总链接数是用户对其认知的最好体现,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增加总链接数,从而提高网站的知名度。具体有:增加网站的友情链接、在各大搜索引擎推广方面进行投入、投入网络广告费用、在各大BBS论坛中进行宣传、改进一成不变的网站、建设英文版面进而更易被各大引擎收录。

 

(2)通过推送服务提升注册用户的忠诚度。建议通过向网站注册会员推送教育技术相关研究的邮件服务来吸引更多的用户。信息推送是海量信息时代增加信息注意力的有效途径,教育技术学相关网站可以在此方面做些工作。

 

4.2 设计层面

 

(1)提高网站的可见度增强网站的质量建设。网站可见度的另一个关键方面是网站网页的框架内容。从网站的框架建设看,网站架构一定要合理以便于后台整理,整站页面的结构布局要合理有助于用户提高浏览效率,网站的更新频率要快速、有效、稳定这样才能吸引用户经常性的浏览样本网站。从网站的内容建设看,除了拥有良好的框架建设和友好的界面,还应在网站内和容质量方面开展大量的工作。只有网站的内容质量提高了,才能可持续性地提高网站网络影响力,形成良性循环。

 

(2)增加交互设计。通过对研究生的访谈可知,用户具有较强的交互需求。如果能在结合论坛、博客等加强交互的经营,网站的网络影响力将大大提升。

 

(3)加强内容的多元检索设计。从前文信息技术教师访谈可知,用户的检索需求差异较大,如有的希望按教材版本来进行资源分类,有的希望按地域来进行分类,因此网站在设计时应该进行多元检索设计,以满足不同用户的检索需求。

 

4.3 内容建设层面

 

网站内容是网站建设的源泉,对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来说,线下的内容建设是网站网络影响力提升的基石,如教育技术装备网通过企业化的内容建设大大提升了网站网络影响力。对于以研究学习为主要目的的学科建设类网站来说,可以建立首席专家负责制,提高内容的深度与前沿性。建议网站根据自身定位,与相关专家建立联系,要求专家及时该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确保网站信息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同时也保证了资源的及时更新。

 

4.4 管理层面

 

网站建设不仅需要学术研究团队的经营,更需要行政机构的支持。建议通过行政支持、制度建设等加强网站的有序化管理与资源支持,使得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建设制度化、长效化。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中国技术教育网,正如前文所述,中国技术教育网是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技术教育发展办公室指导,由南京师范大学技术教育研究所承建,“行政+学术”网站建设途径使得该网站的网络影响力综合指数排名第一。

 

学科专业网站不同于商业网站,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进行评价更具有特殊的价值与意义,这不仅有利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的质量提升,更有利于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建设和全面发展。本研究并无排名之意,而且基于某一时间段的网站数据也仅仅反映该时间段的状况,仅具有相对意义。本研究旨在发现问题和改进问题,从一个侧面探察学科专业在网络时代的发展情况,希望能为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提供一些数据参考与启示。

 

参考文献:

 

[1]邱均平,程妮.中国重点大学的网络影响力评价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9(2).

 

教育信息化行业研究篇8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5-0013-02

一、研究背景

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中指出:以教育信息化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加快促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全面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和国家教育管理、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努力形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以信息化促进教育的现代化,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机遇和崭新课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也悄然带动了教育革命,微课,慕课,翻转课堂大批量地涌现出来,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改革。教师作为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人们越来越准确的意识到,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教师。只有随着教师专业能力的不断提升,才更能持续的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优质教育的持久性发展。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为目标,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上强调“工学结合”和“就业导向”这要求高职教师既要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又要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自我发展意识,所有这一切在信息时代是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

二、信息化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内涵

信息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不同于以往的教师专业发展,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它面向教育信息化。张传燧,王中华(2007)指出教育信息化包括六个方面: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与培训;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教育信息产业化和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建设。以教育信息化为龙头,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信息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具有新内涵和新特点,相应地,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也应做出适切性调整。曹立明(2013)认为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应包括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素质体系上的变化,具体来说就是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应该具备专业的知识体系主要涵盖学科专业知识、专业实践知识以及信息化技术知识;能力体系主要涵盖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科技研究能力、基础实践能力以及信息管理能力;素质体系主要包括教师对高职教育的认同和信仰、所从事专业的专业素养、与职业资格相对应的职业素养以及与时俱进的信息素养等。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特性和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的实践特性决定了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特性。

三、信息化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现状与问题

顾小清(2004)研究发现,目前多数的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多是短期的或者说期望短期见效的。这些项目实际上对教师的教学实践没有产生真正的影响,至少是没有显见的影响。这不能不说是给培训者带来“受挫感”的体验。曹建霞(2008)通过问卷调查指出,信息化环境已经初步显示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技术的发展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便利,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荣誉感,促进了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和意识,使教师实现不断的自我调整和“更新”,将自我发展纳入职业生涯。但是在调查的过程中她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大多数人对信息化时代自己的职业规划不甚清晰,有人希望能够给他们提供一个支持本学科的网上教学平台。有些老师甚至选择回避,沉默或者寥寥数语带过。这说明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随之而来的新要求新标准,很多老师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四、信息化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对策

唐国华(2005)从职业规律的角度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可以通过横向晋升、内部交流、团队建设、职业道路引导等措施来促进信息化下教师的专业发展。金鑫(2009)从制度层面探究了政府在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平台效应,建议建立并完善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完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提高高职教师的专业待遇,赋予教师更多的自和责任,提高教师的专业地位,保证教师参与教育变革,为高职教师创建了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并且促使各项政策制度不断地走向制度化、规范化以及完善化。曹立明(2013)提出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树立现代信息化职业教育理念;加强基于“双师型”的教师专业培训;开展基于现代信息基础的教学与科研;组建基于网络合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以及推进信息化环境下的数字教学资源建设。

除此之外,很多研究者还利用信息化的一个或某个方面来探讨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例如王英让(2012)等以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虚拟学习社区在教育教学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王丽(2008)的基于教育博客的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个案研究。还有针对专门学科进行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如戴炜栋,王雪梅(2011)的信息化环境中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路径研究,阐释了信息化环境中培养外语教师专业能力不断发展的信息以及通信技术素养的不断提高。研究发现,教师们对于信息在专业发展中的运用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理解和认同,反映出教师在信息技术整合的整体观念方面具有个体性和差异性,这与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对专业发展的认识和投入,对技术的兴趣和知识等因素都有很大关系。

五、小结

综上所述,通过学者们的研究我们发现对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的研究不仅限于理论基础的介绍研究,很大一部分还专注于个案研究,研究视角相对比较开阔,研究内容较为翔实,研究队伍也逐渐扩大。这些多样化,专门化的研究无疑会将研究向更深更广出推入。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国内关于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的文献中,针对中小学教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的多,针对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少。在已有的文献中,更多讨论的是浅表层面的技术使用和基本教学功能的实现,深度整合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所占的比例小;很多是对已有专业发展模式的丰富和改进,而不是从根本上改变信息技术与自身专业发展的关系,形成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

上一篇:信息化教学现状范文 下一篇:信息共享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