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的理论基础范文

时间:2024-01-08 17:22:51

教育信息化的理论基础

教育信息化的理论基础篇1

【关键词】基层党校;信息化建设;社会主义理论;核心价值观

基层党校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理论教学的基础建设中的重要一环,随时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现代移动互联设备的不断发展,加强基层党校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了现代基层党校的重要任务,一方面需要加强基层党校的信息化基础,重点在网络、计算机设备、软件开发等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还要不断强化党校教职员工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充分挖掘信息化教学对现代党校教育的积极作用,将信息化建设与党校实务结合起来,让党员干部接触到最具指导意义与思想教育功能的党校教学内容,才能真正做好基层党校建设工作。

1基层党校在信息化建设上存在的问题

1.1基层党校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上存在着设备老化、软件过时、数据库革新差等情况由于现代互联网技术以及现代软件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计算机基础设施以及基础资源等在几年时间内面临着更新换代的局面,对于党校信息化建设工作来说,部分基层党校仍然存在教学设备老化、教学模式单一、数据库建设滞后等情况,尤其是现代多媒体教学理念以及互动式数据库建设工作缺乏必要的认知与实践,导致基层党校信息化建设覆盖不到位[1]。1.2基层党校教师在党校教学中缺乏信息化教学意识,信息化教学能力弱基层党校教师是进行基层党校教学的关键力量,在社会主义理论学习以及国家政策分析上都具有很高的教学经验,但是对现代教学设备、教学方法、教学能力等方面的学习与使用就存在一定的短板,尤其是缺乏在信息化与互联网环境下的备课与教学能力,进而导致了基层党校在信息化建设中出现教学困境,也直接影响了现代党校教学的整体质量。1.3基层党校在教学资源、理论资源等方面共享能力弱,信息化教学优势未得到激发基层党校不仅需要做好对党员干部的教学工作,还需要做好对现代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国家政策形式的分析与研讨工作,而且需要将这些理论成果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地讲解与宣传,但是由于党校在基础数据库建设以及网络教学等方面信息化建设能力差、技术不过关,导致了基层党校在教学资源、理论资源、理论创新等方面共享能力差,信息化教学优势为得到全面利用。1.4基层党校信息化管理意识淡漠,信息化建设资金不到位与信息化建设标准化难以执行基层党校信息化建设离不开基层党校领导对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视与指导,部分基层党校领导对党校信息化建设工作不重视,缺乏必要的管理规划,进而导致了基层党校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缺乏充裕资金、高质量技术人才、教职工教育培训计划等,不仅影响了党校的信息化基础建设,同时也影响了整个信息化教学与信息化交流的工作进程。

2基层党校在信息化建设中的策略优化

2.1提高基层党校领导对党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提高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与人才引进全面强化基层党校领导对党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重点做好对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规划以及制定相关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引进计划,从技术、资金、人才、理念等方面全面做好党校信息化建设工作,帮助基层党校完成对党校信息化建设的整体布局以及细节设计,进而全面实现基层党校的信息化建设全覆盖[2]。2.2优化党校教师队伍建设,全面优化党校老师对信息化技术的操作与实践能力在做好党校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基层党校还应该系统做好党校教师对信息化技术以及信息化教学理念的培训工作,尤其要做好对党校教师对信息化技术的操作能力与实践能力,实现教师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以及互联网教学背景下的备课能力与教学能力,让党校信息化建设具有更强的教学促进作用,实现党校教学模式的再优化[3]。2.3加强网络视频教学资源建设,促进移动党校与互联网党校建设,完成现代党校教学形式党校在做好党校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对网络视频教学资源的收集与制作,尤其是应该将党校教学与现代移动终端结合起来,利用网络视频播放器、官方教学网站、自媒体等现代网络技术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党校教学活动,让党校教学更加灵活、更加方便更加有效,让党校教育成为党员干部日常学习重要形式。2.4加深对新理论、新思想、新政策的教学研讨,增强教师的理论基础能力以及理论体系革新能力党校还要全面加深对社会主义新理论、新思想、新政策的教学研讨工作,增强党校教师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知深度与实践能力,让党校教育与理论教学结合得更加紧密,也才能更好地保障在进行党校信息化教学工作时可以有更加准确、更加全面、更加科学的理论作支撑,实现党校教育的专业化、理论化。2.5加大党校教学数据库建设,丰富党校教学资源的种类与质量,增强党校资源的共享能力党校还应该做好教学数据库建设,尽可能的丰富党校的教学资源,同时增强党校教学资源的互动性与共享性,让党员干部与基层群众都可以接触到最全面、最系统、最有用的党校教学资源,落实党员干部自学、自查、自由扩展等现代党校教学形式,促进党校教学与理论实践之间的统一与协调[4]。基层党校是我国党校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全面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社会主义理论能力与实践基础的重要场所,因此基层党校必须要立足于党校实际,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教师教学能力培训等方面出发,提高党校在信息化教学、教学资源共享、教学模式扩展等方面的党校管理改良能力,实现党校基础建设与党校教学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昊.新时期地方党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8):17~18.

[2]王永刚.党校信息化建设的意义与对策[J].卷宗,2015(6):595~596.

[3]段冰.推进党校信息化建设的策略研究[J].科学与财富,2015(7):10~11.

[4]陈华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党校信息化建设[J].学理论,2009(2):118~119.

教育信息化的理论基础篇2

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一个具体学科,有其自身的教学规律和方法;通识教育作为一个普遍性的教育理念,是当今高校需要努力实现的方向。这两者的结合可以说是共性寓于个性之中,通过个性得以展现;也可以说是个性依附于共性而存在,突出共性的特点。一方面,将通识教育的理念赋予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能够更加突出课程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为提高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水平服务;另一方面,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通识教育的一个具体实施过程,通过教学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来提高教学质量,可以彰显通识教育的优越性,为通识教育的发展服务。

2计算机基础课程群建设

课程群是指把具有相同培养目标的相关课程编排起来,形成一个系统教授和学习的课程体系。课程群不等同于课程的简单“集合”,而是通过有序的课程安排和完整的技能培训方案来实现统一的教学培养目标。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群要以能力培养和思维养成为核心,通过课程知识点之间的结合来体现通识教育的跨学科特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要注意课程之间的连贯性、递增性和发展性。

2.1培养目标

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的师范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群建设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这要从师范院校的自身特点和通识教育的要求来分析。师范院校在校生是未来教师队伍的骨干,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对于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的要求,师范学生需要有良好的计算思维、过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一定的多媒体网络应用能力,掌握基本的程序设计方法和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哈尔滨师范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群主要侧重以下2种能力的培养:

(1)计算机应用能力。师范学生要掌握扎实的信息技术应用知识,并通过具体操作来提高实践创新能力。从通识教育角度来说,掌握信息技术并在实践中运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帮助他们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方法。信息技术应用主要包括基本理论和应用操作两方面。课程群涵盖计算机原理、网络知识、多媒体技术、信息传递与收集、控制原理、软件开发等相关知识的内容,课程群不仅要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还要教会学生操作、制作、设计计算机软硬件的方法和技巧,并通过一定的实战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在掌握信息化技术理论的基础上,计算机基础课程群要培养学生专业领域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要能够明确自己所需的信息类型和形式,能独立制定获取信息的策略和方法。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化素质,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来提高专业学习和研究的效率,体现了通识教育跨学科培养的优越性。

2.2组织结构

在明确计算机基础课程群的培养目标之后,我们根据通识教育的要求和本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以计算思维培养和师范信息化教学为核心,面向“知识一技能一思维”一体化的课程群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计算机基础课程群包含一系列与师范专业相关的信息化学科课程,根据课程知识的主次和关联关系分为通识教育必修、通识教育核心、通识教育选修3个层次。3个层次的课程相辅相成、逐层递进,紧紧围绕课程群的培养目标展开教学。课程群的知识结构涵盖了计算机基础知识、信息处理、多媒体应用、网络技术、美工动画和程序设计等多个和师范专业息息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并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达到通识教育培养综合能力和实践创新意识的要求。

2.3课程内容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群中,通识必修课主要讲解计算机基础知识,用来普及信息化理论;通识核心课将信息技术和专业教育融合,实现师范专业技能核心知识体系的基本覆盖;通识选修课用于拓展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建构核心知识体系的完整覆盖,并帮助他们提高综合素质。通识必修课程知识点是课程群建设的理论基础,突出计算机解决问题思维模式的形成和应用软件的使用技巧,如教会学生使用Word制作教案、使用Excel设计成绩汇总表和使用PowerPoint设计课堂演示文稿的技巧、运用网络收集和分析教学资源的方法等。通识必修课的课程内容还要与时俱进,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不断迁移,比如随着操作系统的不断更迭,教学内容也要由Windows2003向Windows7、Windows8转变,各种应用软件的版本也要尽量跟随时代变化,这样才能体现通识教育的先进性。经过通识必修课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软硬件的使用技巧,这为通识核心课的教学打好了基础。通识核心课程内容要突出通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通过实践教学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技术应用的方式方法,构建计算思维的知识体系和核心思路。通识核心课的教学要结合现代教学理念,在教会学生信息化知识和技术的同时帮助他们掌握专业知识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基本方法与思维模式,达到提高综合能力的教学目的。

通识选修课是在课程群和主干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专业特点来自主选择课程学习,通过若干领域技术延伸教学来体现通识教育的“全人教育”理念。通识选修课的课程内容涵盖了程序设计、网络技术、美工知识与工具和多媒体动画等多个领域的知识点。这些技术和知识都涉及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实践、数据分析的思维方式和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构建计算思维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系统级应用开发技术都能实现相关专业学科的知识拓展,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这也符合通识教育倡导的跨学科教育理念。

3结语

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的师范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群建设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是一个兼顾基础性、技能性和素养性的课程体系。计算机基础课程群从计算思维和专业拓展的角度出发,通过计算机基础理论、多媒体应用、信息化教学、网络技术和程序设计等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对信息化技术的认知,教会学生面向计算环境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方法。学生在经过几学期的学习之后,对计算机本身机器应用环境有了深刻的理解,学会使用信息化技术来为自己的专业服务,还通过构建计算思维的核心知识体系提高了综合素质。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的师范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群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已经实行了多年,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一步,我们还会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环境改善和教学方法改进等方面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真正把通识教育落到实处,培养一批又一批具备信息化素养的师范专业人才。

教育信息化的理论基础篇3

【关键词】计算机公共基础课 教育价值 信息素养 价值理性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147-03

“信息素养”提出有较长时间,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还是更多定位于“工具理性”的视野下,教学目标仅仅定位于学生能操作电脑进行学习,能运用电脑适应将来工作,能取得计算机一级或二级证书等。笔者认为,与专业课程不同,作为公共基础课的计算机课程不应以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为主,而应该以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为手段,对学生心智进行启发,促成其智能发展和精神升华,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科学价值观的确立及健康情感与态度的形成,最终实现职业能力的培养。高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教育价值应定位于“价值理性”的视野,并在该视野下开展教学改革。

一、高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教育价值定位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概念均由马克斯・韦伯提出。在“工具理性”的价值观指导下,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就像一个“工具箱”,老师采用“短、平、快”的教学手段,塞给学生自以为 “必需、够用”的基础知识,并以此设定教学目标。虽然通过精炼讲解、重复操练,学生能快速掌握必需够用的知识,但这种以功利性为主导的实用主义从根本上忽视对高职学生德育素养、能力素养、文化素养以及健康体魄、健全心智的全面培养。正如工具理性带来人的异化和物化,“工具理性”的教育价值观也正在把学生培养成单一的、片面的、机械化的只能局限在狭窄专业领域内且仅会做单一工作的“机器人”。

高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不仅要教会学生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而且要使学生明晰计算机原理,为进一步应用奠定基础,并能在专业课程学习和今后工作中长期受益。因此,高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应该建立在“价值理性”的视野下,无论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均要体现学生作为“人”而非“容器”的教育价值定位。

高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教育价值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德育素养价值

21世纪的社会是信息社会,而信息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要求并不是简单的信息技术掌握和运用,而是要具备在信息技术所创造的工作环境或学习环境中的独立学习能力、创新意识、批评精神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即具备完整的信息素养。因此,帮助学生提高信息素养,形成良好的信息道德不仅是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等课程的教育任务,也是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重要教育价值。根据的研究,高职高专学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下的信息道德包括:知道应遵守的信息道德并能付诸实践;对信息安全常识有所了解,并能积极维护信息安全;知道对特别重要信息进行保护处理;具有较强的信息免疫能力,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袭;能合法地获取、储存、传播文本、数据、视频和声音信息等。计算机公共基础课需要将教学内容与信息素养教育、信息道德养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突破空洞、教条的道德教育模式,在培养学生信息运用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正确的信息道德观。

(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能力素养价值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德育首位、能力本位、文化品位”三位一体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能力本位”是高职人才培养不可忽视的重要目标。高职学生的能力素养包括通用职业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培养主要由专业课程承担,公共基础课则对通用职业能力培养有重要意义。

通用职业能力包括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高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对于高职学生通用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全方位的、立体化的。例如,学生利用PPT进行课堂讨论能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能培养开拓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参与网页设计比赛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等。

(三)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文化素养价值

当今社会,知识量激增,产业和技术结构调整迅速,社会分工细化,职业岗位不断细分、变化,终身只从事一项工作几乎越来越不可能。高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中很重要的一个章节就是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这些知识涵盖了当代高职学生必须了解的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必须掌握的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数据通信、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有效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为学生适应职业变化和提高职业竞争力打下基础。

(四)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健全心智价值

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习惯等心理因素在高职学生的成长中起着巨大作用。很多学生往往是因为考试失败而进入高职院校,他们或多或少带着失落、自卑、孤独、不满等消极心理进入大学第一年的学习。初入大学的第一年,与他们首先接触的是公共基础课教师,首先学习的也是公共基础课。公共基础课教师的师德典范、教书育人,以及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设置,将从不同角度磨练学生意志,培养学生自信心以及帮助他们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从而使他们具有健全心智和健康体魄。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师作为新生大学阶段的启蒙老师,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十分了解新生的心理状况,很好地扮演着亦师亦友的角色,在教学工作的同时自觉地、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调适心理,树立信心。如在课堂展示学生的PPT作品、鼓励学生参与各类计算机技能比赛、组织学生交流和分享上网技能和经验等。

二、基于价值理性视野下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探索

信息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要求是具备在信息技术所创造的工作或学习环境中的独立学习能力、创新意识、批评精神及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即具备完整的信息素养。高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必须突破“工具理性”的教育价值观,探索和实现“价值理性”指导下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多个角度培养高职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信息文化、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

(一)当前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现状

由上海师范大学青年学院公共基础课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可知,我院高职学生有一定的信息素养能力,但学生的信息素养总体水平不高,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信息道德认知有限。学生对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的内容认识有限。他们可能了解“计算机犯罪”属于违法行为,但他们不清楚“对知识产权的侵犯”“对个人隐私权的侵犯”“网络上的人为恶习”等也是违法或不道德的行为。有些学生由于不清楚或不遵守网络社交的安全规则,会出现不文明的网络行为,如低级粗俗的网络语言、传播小道失真信息、网络成瘾等;有些学生没有知识产权意识,通过不合理的方式获取软件、视频和音乐等;有些学生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较弱,会错误地下载或浏览不良信息。

信息文化基础较弱。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弱,也导致了他们信息文化水平有限。如学生很少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对计算机的常识知晓有限,很少通过电子图书馆和电子期刊网查询需要的知识信息,缺乏信息整合的能力等。

信息意识比较淡薄。不少学生对于计算机的认识仅限于上网聊天、打游戏、看视频或电影、下载音乐等娱乐方面,对于如何利用计算机支持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意识淡薄。当学生面对不懂的东西或学习中存在困难时,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寻求老师或同学帮助,而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网络去寻找答案,他们不知道到哪里并且用什么方法去寻求答案;当面对很多信息时,学生往往缺乏对信息的分析、判断和评价能力,经常在信息的海洋中迷失。

信息操作能力不强。学生对于软件工具的学习往往是机械掌握的,迁移能力和灵活应用能力均很弱,如学生已经熟练掌握EXCEL报表软件的各种功能,但却不能运用该软件对当天股票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也不会灵活地使用各种图表分析说明问题。学生对于信息资源的利用则往往是盲从无目标的,他们缺乏信息资源的收集和积累,常常在急需完成某一项任务时匆忙查找资料,不鉴别、不筛选,应付了事。

(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

由上文分析可知,目前我院高职学生的信息素养总体水平不高,他们的信息道德认知有限、信息文化基础较弱、信息意识比较单薄以及信息操作能力不强。我院计算机公共基础课需要在“价值理性”的教育价值观指导下进行教学改革,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多个角度培养高职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信息文化、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

1.提升学生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信息素养的首要品质。良好的信息道德表现在遵守信息道德、了解并维护信息安全、保护重要信息、抵制不良信息、合法获取和使用信息等多方面。信息道德的宣传教育不仅仅是德育课的内容,也是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重要内容。利用学科优势,计算机教师可以选择鲜活的案例如WIKI解密事件、MSN盗号事件等,与学生交流和探讨什么是正确的信息道德观、如何不侵犯他人利益、如何不做垃圾信息的者和传播者,等等。借助信息处理、收集、利用和创作的课堂教学内容,计算机教师可以在传授信息操作和计算机技能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信息操作行为规范,养成正确的信息道德意识。

2.全面了解信息文化

高职学生不仅仅要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而且需要对计算机原理和进一步应用奠定较好基础,从而在后续课程学习和将来工作中获得长期收益。指导学生全面了解信息文化可通过如下具体措施进行:首先,选择一套集基本理论、操作技能和自我拓展于一体的合适教材,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该应用基础教程集中概括了高职学生必须了解的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基本理论,以及必须掌握的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数据通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基础知识。其次,将理论学习和操作学习进行有效结合,教师可以在相关的内容章节就涉及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进行集中介绍,如在学习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时介绍色彩属性、图像分类、图像格式、图像压缩、图层等知识和概念;在学习网页设计时教师和学生交流云计算、三网合一、物联网等互联网发展新趋势。再次,通过练习和测试帮助学生巩固和记忆计算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如每个模块测试中均包含该模块相关的信息文化知识,期末考试内容则包含所有必须掌握的信息文化知识,从而强迫学生多次记忆、反复学习。

3.强化学生信息意识

良好的信息意识能够促进学生信息需求、信息获取和信息利用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如下的教学改革措施可以起到强化学生信息意识的作用:

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各种信息工具,并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积极使用。计算机、笔记本、上网本、手机等电子设备在学生中已经普及,而这些电子设备也都具备信息浏览和信息搜索的功能。如可以告知学生外出时利用手机定位功能和导航功能查询目的地址;可以利用上网本查询火车时刻表;可以利用QQ软件发送大文件等。

整合学院信息资源,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告知学生除了使用学院图书馆的纸质图书,学院电子期刊数据库如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电子资源也是学生极好的学习资料,并对学生进行图书检索技能的简单培训;在学习新软件如Photoshop、Flash时介绍相关专业网站,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拓展知识范围,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在丰富学生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信息发现、检索和评价能力。

开展各类学习比赛,鼓励学生创新意识。组织开展主题宽泛的网页设计大赛、家乡风情PPT展示等活动,不仅锻炼学生利用所学技能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完成任务学生会进行信息搜索,会对相关信息进行决策、取舍,并对信息进行整合、创新,因而学生网页设计作品往往风格迥异、各具特色,而优秀作品的展示又给予学生互相观摩学习的绝好机会。

4.培养学生信息能力

根据高职学生的培养方案和要求,学生的信息能力包括能熟练掌握自动化办公系统(如Word、Excel)进行各种信息处理;能熟练掌握演示文稿工具(如PowerPoint)制作演讲或报告;能熟练掌握网页设计(如FrontPage);能熟练进行多媒体创作(如Photoshop、Flash);能查询搜索需要的信息等。

信息能力的培养是以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提高为目标,我们尝试建立起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并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新探索。具体包括: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如演示操练、任务驱动、案例学习等,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历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促进学生操作能力和运用能力提高;发挥信息技术工具在教学和学习中的作用,从技术运用中提升能力,如指导学生利用手机和视频软件拍摄编辑微电影,利用数字化网络资源制作个人主页,利用移动学习工具随时随地学习等;根据高职学生的专业特点创设真实学习情景,促进学生知识建构和知识迁移;将课程划分若干模块,实行模块化学习和考核;利用网络资源展开协作学习,鼓励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高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教育价值并不是以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为主,而是以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为手段,对学生的心智进行启发,促成其智能发展和精神升华,其教学目标是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科学价值观的确立及健康情感与态度的形成,最终实现职业能力的培养。基于价值理性视野下的高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研究工作,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需要体现在每一位任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需要体现在每一堂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上。

【参考文献】

[1]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 高职高专学生信息素养能力评价体系研究[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6)

[3]李洁,李小娟. 高职生责任教育内容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5(31)

[4]张宝全.论公共基础课在高职院校中的作用与方向[J].中国成人教育,2011(20)

【作者简介】张 丽,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

教育信息化的理论基础篇4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教学 信息素养 大学生

一、引言

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信息、知识已成为社会中的基本资源,信息产业也成为社会中的核心产业之一。信息素养包括熟练运用当代信息技术获取、识别、加工、传递和创造信息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当代信息技术所创造的新环境中独立学习的能力、创新意识、批判精神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信息素养逐步成为信息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是信息社会对高校毕业生培养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之一[1]。然而,许多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却面临本专业学习时依然难以适应信息快速发展的问题。一方面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竭尽全力地培养学生的高级信息化技术,另一方面却是一些学院痛感学生的信息素质不高。旺盛而迅速变化的特定专业需求和计算机学校教育的人才供给之间形成了一条鸿沟。

“大学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中最重要的课程之一,也是理论性、实践性最强的学科之一。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入学后的第一门信息化技术的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理论深度和应用水平会在他们今后的专业学习和毕业工作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在非计算机专业信息教育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仍是最薄弱的环节之一。

如何提高教学水平,使毕业生能够具有更强的信息素养,以适应本专业和适合社会的需求,对每一位从事信息基础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探索了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如何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及对信息技术的认知能力,改进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地满足今后本专业学习和工作需求的问题。特别是近几年,许多院校都对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进行了要求,因此,本文对如何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课程建设,加强信息技术理论与实践环节等进行了探讨。

二、国外对学生信息素养的标准

信息素养的概念是从图书检索技能演变而来的,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 Zurkowski)于1974 年提出的,当时他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此后,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素养不仅包括熟练运用当代信息技术获取、识别、加工、传递和创造信息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当代信息技术所创造的新环境中独立学习的能力、创新意识、批判精神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完整的信息素养应包括三个层面:文化素养(知识层面)、信息意识(意识层面)和信息技能(技术层面)。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所大学制定出自己的信息素养能力标准, 国外的研究成果比较多, 其中比较著名的是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其出版物《信息能力:创建学习的伙伴》中提出的学生信息素养九大标准:第一, 能快速和高效地获取信息;第二, 能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第三, 能精确地、创造性地利用信息;第四, 能探求与个人有关的信息;第五, 能欣赏信息并进行创造性的表达;第六, 能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得更好;第七, 能认识到信息对民主化社会的重要性;第八, 能履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第九, 能积极参与活动来探求和创造信息。

三、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探索

可以看到,国外对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是相当高的,但这也正是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如何接近和达到这样的目标,是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需要认真探索的。

国内存在的问题是计算机基础教学还是以程序设计为主线,以计算机文化知识、操作系统、硬件和软件、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等基本理论为基础。对理论知识和程序开发具体应用虽在教学大纲范围之内,但学生能够真正理解的还是很少,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主要表现在:(1)学生信息意识淡薄,不善于主动地表达自己的信息需求并付诸实践;(2)实践机会少,导致信息技术能力偏低;(3)对信息的依赖性强, 尤其是网络信息, 采取“拿来主义”。学生常反映:在学习时,学的东西不知做什么用,到应用时用的东西不知去哪里找。各专业学院也很难将这些学生立即投入到实际的学习研究之中。

如何提高教学水平,使毕业生能够具有更强的信息素质,以适应和适合社会的需求,对从事教育工作的学校来说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全面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需要政府和学校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而言,本文认为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1.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意识,制定合适的信息素养能力标准。

学校的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对大学人才的培养更应该如此。信息时代的知识爆炸,要求人们快速发现并掌握有用的知识,如果过分着重于基础理论的教育、书本知识的教学,很难处理和解决现实生活和实际学习工作中的复杂问题。加强学生对信息素养的认知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动手与创新能力,可以使学生进入本专业学习后,迅速承担起科学研究的重任。

目前,国内院校基本上没有对学生素养的培养给出参考标准,因此,在具体的操作中就很难保证学生信息素养提高的质量。计算机基础教学可以说与信息素养的培养息息相关,因此,我校结合实际情况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以计算机基础教学为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突破口,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重点,制定出适合我校教育的信息素养能力的标准,使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质量和具体实施有坚强的保证。

2.加强师资队伍的信息素质建设, 加大课程内容改革,突出创新思维。

时代的变化与科技的迅速发展,正孕育着教育的深刻变革。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要以教师的信息素养为基础,现代教师要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需要进行系统的大学生信息素养理论的学习。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就是知识面广,内容更新快,这就需要教师具备敏锐的信息意识、前瞻性的目光和超前的思想,才能及时从中发现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时调整教学理念,更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限制的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从教师授课为主变为授课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任务驱动、交互式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个人主页、博客等模式的个人作品展示等多种形式,能使学生产生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动手能力。

在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说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以往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喜欢直接讲解计算机技术的各种成果,忽略了这些成果的创新历程,这样使得学生没有自主分析和独立思考信息的过程,也使得我们错失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意识的时机。因此,在信息素养培养的教学中,可以重点突出计算机科技进步创新的具体历程,通过成功创新的实例,培养学生对创新能力的意识。只有有意识地运用基本原理,才能使学生具有自我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才能取得最后学习研究上的成功。

3.形成信息素养教育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计算机基础教育面向全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覆盖面非常广,很容易在校园里面形成一种学习氛围。因此,注重校园文化在学生信息素养中的培养,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学院可以经常举办专家讲座和培训,推出学术交流会,介绍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及一些最新软硬件的使用,引导学生对新技术发展的关注与评价。同时,利用计算机学院的优势,组织学校范围的网页与软件设计比赛,参与我院校机器人足球的竞赛和电子竞技等各种赛事,让学生关注社会最新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逐步成为积极深入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成功者,从而也更好地促进校园文化对学生信息素养的潜移默化。

4.充分发挥考试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导向作用。

学生是信息活动的主体,采用行之有效的考试手段不仅可以衡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可以激励和指引学生在知识掌握上的侧重点,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充分理解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并熟练运用计算机来有效地解决学习和今后工作中实际问题,在计算机等级考试更加突出强调了要顺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对学生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也应做到对二者的兼顾,具体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考试改革体现出来。

通过不断探索和改革我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现学生考试最终成绩由校内成绩和等考成绩两部分构成:

(1)校内成绩采用笔试、机试、平时成绩按照6:3:1 相结合的考试形式。通过笔试的形式使学生将所学计算机基本知识的理解程度,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机试中利用已经建好的题库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操作能力,不局限于理论点的基础上,而能融会贯通,并给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创新的思维提供空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平时成绩是平时考核学生的到课情况与课堂表现的主要方面。校内考试成绩占学生最终成绩的80%。

(2)等级考试成绩根据学生参加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的分数,分为三个级别,即0(不通过)、15分(及格)和20分(优秀)。学生课程的最终成绩=校内成绩×80%+等考成绩。

应该说,这种考核方式既考核了学生对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又考查了学生的课后实践、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充分发挥了考核对教学的检验功能与导向作用,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不断深化无疑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四、结语

本人从事了近十年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深感到在新形势下,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信息素养要求的迫切性和毕业学生对工作的不适应性。本人在进行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工作过程中,一直在探索和尝试如何使学生信息素养得到有效提升和毕业生与社会需求更好接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把计算机基础课程看做是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突破口,同时,作为信息技术的核心基础课程,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也将为计算机基础课程今后改革成功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桑新民.探索信息时代人类文化与教育发展的新规律[J].人民教育,2001.

[2]陈爱璞.信息素质概念研究综述[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6).

教育信息化的理论基础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整合;必要性

1 绪论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学校教育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家庭电脑的普及,整个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的又一个崭新阶段。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促进教育技术现代化。为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预示着教育将迈上信息化之路。实践证明,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在教育中的应用,为教育信息化、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由此我们认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了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变化,由此带来的是教学内容呈现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因此,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优化改造,学校教学方式的变革成为了教学改革的制高点、新的教学模式的生长点。我们通过对“整合”的深入研究,探索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育教学手段和课程模式,旨在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发展。

2 信息技术是中小学教学广泛采用的必然要求

现代教学是为了培养创造性人才,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共同发展。只有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知识的掌握、素养的形成,才能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网络信息技术为传媒的三维目标的落实。在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着重要作用。在社会信息量急剧增加的今天,作为信息主要载体的学校教学活动,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和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形式,从而适应今天的信息化社会,否则就会失去它在基础教育中的应有地位。所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就显得尤为重要,采用信息技术来解决以往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优化教学手段,推进课程改革,这是时展对学校教学活动提出的必然要求。

3 理论依据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中强调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重视信息技术对于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积极作用,确定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将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课程改革的着眼点,强调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和独特化,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协作与交流的能力。这些理念将是我们开展研究的重要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为我们正确定位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生的关系、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提供了理论依据。学生只有在信息化环境中,成为学习的主体,将信息技术变成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开展个性化学习的工具,才能使学生在学科学习过程中,形成新的学习方式,进而形成信息素养。

现代课堂教学研究成果表明: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了信息技术,能够以一种超越传统的教学法的方式,一方面使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励和支持,另一方面,可以使既是学生自我引导,又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活动受到鼓励,使学习活动充满活动化的色彩,使学习充满了好奇与挑战。

简言之,本课题研究是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本课题研究的哲学基础,以当代课程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作为课题研究的课程学基础和模式理论基础,并以实验心理学基础为本研究的理论支撑。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探索并研究“整合”的基本规律、原则和方式方法,进而形成可供操作的教学模式。

4 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信息技术教育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网络化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学习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由过去的被迫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的能力大幅度提高,能够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和各类信息资源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实现了学习的彻底革命,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通过几年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当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整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课堂教学时,不仅优化了教学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容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 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认为21世纪的教育是全新的教育。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带来教育观念、教学组织形式的又一次革命。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可以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达到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比拟的良好效果,能加快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信息技术和数学学科的整合,还有大量值得探讨的问题。我相信,只要信息技术运用得恰当,必定能为新课程改革“插翅添翼”,大幅提高学校教学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上海市教科院智力开发研究所,美国教育部教育技术白皮书,2001年4月。

[2] 。

[3] 《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8月16日的教育信息化专刊,其中有关美国著名信息技术教育专家观点的报道。

[4] 何克抗,儿童思维发展新论,/学者专访/何克抗,2004年8月。

教育信息化的理论基础篇6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问题分析 对策方案

[作者简介]孙莹莹(1981- ),女,吉林吉林人,北华大学信息技术学院教育技术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学过程设计与媒体开发。(吉林 吉林 13201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3-0163-02

人类的新世纪已经走过了十年,在这十年间,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逐渐改变着世界的经济结构与增长方式,改变着世界政治的格局,还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学习方式。在我国,信息化已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教育系统承担着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以及为社会成员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技能的重要任务。“十一五”期间,我国教育部门将信息化放到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上来,以期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要求,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以教育的信息化带动整体教育的现代化,目标在于实现信息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一、教育信息化的意义

1.教育信息化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理论发展。教育信息化过程,即是现代科学技术实践于教育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现象,需要结合教育信息化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综合分析与解释,在分析解释的同时推进相关理论和方法的发展与完善。因此,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也就是相关教育信息化理论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2.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终身教育的必要条件。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一次重要变革,在解决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技术、人才、内容和管理等多方面问题的同时,不仅能极大地丰富现代化教育内容,还将对与教育现代化相对应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管理、教师的素质和技能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使得信息技术更加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现代化。

3.教育信息化有利于缩小不同年龄层劳动者的教育差距,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有效途径。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周期急剧缩短。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依靠在学校课堂中获取知识的单一途径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因此,学校教育工作者必须运用信息技术改革现有的教育手段,并同时引导学习者学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自我知识更新,把传统单一的学校教育方式改革为以传统教育为根、以现代教育技术为途径进行终身学习的终身教育体系,保证每一位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教育信息化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由于年龄差异或教育经历不同而产生的教育水平差距,是实现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有效途径。

4.教育信息化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培养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标。第一,教育信息化为终身教育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得学习者能够更方便、快捷、高效地接受教育,帮助学习者获取知识。第二,利用教育信息化提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通过鲜明的形象,帮助学习者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第三,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网络资源的共享性、交互性、灵活性等特征可以帮助学习者实现异地交流、讨论和协作,培养学习者的团队意识和相互协作的能力的同时还可以提升学习者学会分析和利用资源的能力。

5.教育信息化可以促进教育信息产业的发展。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当今社会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教育系统中广泛、合理应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极大地推动教育信息产业的发展;反过来,教育信息化有利于在全社会大范围、快速有效普及信息技术知识应用技能,为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另外,教育信息化担负着培养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急需的初、中级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的任务,在加快信息化科研成果和信息技术优势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分析

1.技术应用问题。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虽说可以极大地满足教育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的需要,但对于如何将信息技术正确合理地应用到教育信息化过程,如何确保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教育的发展提供正向推动力量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大部分一线教师在其教学的过程中没有主动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不够灵活,没能从传统的知识教授者转变成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启发者,在教学模式与信息技术结合的问题上容易走极端;二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能灵活利用信息技术,许多学习者在面对新型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时没有主动调整学习方式,还是采取被动式的学习模式,以单一的获取途径获取知识,导致理论和实践存在严重脱节现象的出现,使得信息技术的运用没有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人才缺失问题。如果我们将教育体系看做是一个“产业”,那么教育和教育信息化主要取决于教育人员的知识结构、思想观念、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所以,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人才的培养才是整个产业的关键。然而,相关人才匮乏是当今信息科技时代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相关教学硬件、软件的研制开发需要人才;对教育者和学习者使用信息技术的观念和技能的教育培训也需要相关的人才。但我国目前面临的情况却是人才需求量大、优秀的专业人才少、人才结构较单一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着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深入,使得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改革停留在表面或较浅层面,没有实现教育信息化改革的预期目标。

3.思想观念问题。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思想观念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错误观念出现在许多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重视硬件建设,轻视软件开发。认为硬件建设是有形的、摸得见看得着,而忽略了与硬件配套的软件的开发运用。使得缺少教学内容的硬件虽然有很好的配置,却也不能很好地运用于教育实际。(2)重视一般应用,轻视教学应用。教育信息化不单单是简单地将新型媒体引入教学领域,媒体不单单只是呈现教学信息的工具。从事教学工作的教育工作者除了要将新型媒体作为一种呈现信息的媒介运用于传统教学,还应根据新型媒体的特点改变教学方法及手段,突破传统教学方法的制约,真正实现信息化教学。(3)有“为应用而应用”的问题。部分学校领导思想观念陈旧,不愿意推动教育信息化改革,导致学校不愿在教学人员培训上投入更多的资金,严重影响人才的培养。(4)理论研究成果脱离实际,在实践中很少能有效应用。由于从事教育信息化技术层次人员大部分不是一线教学人员,因此会出现技术人员研究内容与成果脱离于实际教学,而一线教学人员又不懂如何将技术引进实际教学而加以研究,不同人员在自身领域内进行封闭研究而不愿沟通、交流的情况。

4.实际管理问题。教育信息化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信息技术管理教学”,而应该是教育的一个信息化教学模式。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实际管理非常重要。一是需要注意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问题。二是需要注意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利用过程中的管理问题。例如,如何使得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中得到充分利用,如何处理闲置设备,如何处理好设备的购置与更新等问题。

三、解决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利用与更新,提高设备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保证,只有在建设过程中以实际教学需要为基点,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才能搞好教育信息基础设施资源的建设工作,才能保证教育信息化体制的良好实施。在建设过程中需注意几个方面:

首先,重视前期整体规划工作。在进行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之初,应着重分析本地区学校的教育现状以及未来信息化教育发展模式与发展进度等相关问题。在此基础上,合理规划、尽量做好能够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的整体性建设规划,使教育信息化建设既能够解决当前本地区教育的实际需要,同时,又能为信息化教育发展留出一定的空间,以满足因信息技术手段更新或教育模式转变而产生问题时进行进一步发展或改革的需要。

其次,结合实际情况建设基础设施。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切忌脱离实际情况的出现,避免因标准过高造成建设中的资源浪费。基础设施建设一定要以满足并略高于当前教育信息化需要为标准,不做“标杆工程”或“面子工程”等高标准投入,不规划建设当前根本不需要的基础设施,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教育资金浪费,以建设节约型社会及可持续发展为理念。

最后,统筹资源,合理安排设备更新。经过几年的使用,一些仪器、设备等基础设施部件可能已经满足不了所在地区或所在学校的信息化教育教学现状,所以,设施更新是必须要进行的。但更新不等于将仪器、设备简单的作废,而是应根据其实际情况做阶梯性调整。比如,本地区或学校学习设备更新时,可在替换下来的设备中挑选出情况较好的设备,更新到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较薄弱地区或学校继续使用,提升薄弱地区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这样,既解决了信息化发展设备更新问题,又带动了周边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保证了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造成资源浪费。

2.大力开展培训工作,培养教育信息化所需人才。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了教育信息化中的基础条件,但实施教育信息化的关键问题在于培养掌握着有效使用信息化设施进行教育信息化工作推广的人才。因此,在进行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应着重培养一批掌握先进技术、能够灵活应用信息化设施的教育信息化培训教师,帮助他们能够灵活使用信息化资源,能够顺利将教育信息化工作展开,使教育信息化工作从理论走向实际。

3.努力使硬件、软件设施与教育应用紧密结合,更加关注软件建设。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重视教育技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效果反馈,通过分析反馈结果形成的原因,找到教育信息技术在教育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教育方式、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此同时,重视教育软件的开发与利用,使得教育信息化能产生出更加丰厚的教学效果。

4.加强教育信息化管理,努力使各个组成部分良好结合。加强教育信息化各个组成部件的统筹规划,重视教育信息化的科学管理,使各个组成部分能有机配合、良好运转,保证教育信息化实现整体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安宝生.我国高校信息化体系的四大支柱[J].教育研究,2004(2).

[2]韩广琳.现代教育技术探索的理论与实践[J].煤炭技术,2011(1).

[3]蔡连玉.教育信息化管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J].中国远程教育,2007(2).

[4]平.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J].煤炭技术,2010(10).

[5]孟汇海.教育信息化:为继续教育加油[J].中国教育报,2003(27).

[6]马延霞.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发展的推动作用[J].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4).

[7]王耀.素质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研究[J].经济经纬,1999(1).

[8]王建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2).

[9]徐麟.教育信息化研究[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4(4).

教育信息化的理论基础篇7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8-0068-03

一、引言

国家发展,教育先行;教育发展,教师教育先行,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教师职业发展日趋专业化的今天,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体现。2004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下文简称《标准》),《标准》分别对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各高等师范院校积极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对职前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进行培养。但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课程20余年来,因我国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发展以及传统教学理念的原因,《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教学内容几乎囊括教育技术学学科所有内容,成了教育技术学学科内容的“精简”版。教学内容的庞大繁杂,给教师教学带来了很多尴尬局面,深入细讲内容多讲不完,简略泛讲学生只是略懂皮毛,不利于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因此,文章通过深入分析《标准》对教学人员提出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提出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内容体系重新构建的一些认识。

二、《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内容现状分析

从目前各高等师范院校所开设的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情况来看,大多数院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所采用的教材和教学课时设置都不尽相同。为了能够更详细地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内容现状,我们通过图书馆和网络书店共收集到32本名为《现代教育技术》(教程或理论与应用)的公共课教材。通过分析这些教材的内容,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1.教学内容基本是教育技术学专业主干课课程的浓缩

我们对收集到的教材进行内容归类分析,得到图1所示的教学内容分布情况图。可以看出,众多院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教育技术概述、教学系统设计、教学媒体应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和素材获取、教学环境和资源、教育技术基础理论、远程教育与网络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内容。其中教育技术概述、教学系统设计、教学媒体应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和素材获取、教学环境和资源这些内容在超过一半以上的课本中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讲解。通过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专业课程相比较,我们发现它们基本包括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几乎所有主干课程,且每个章节只是对每门专业主干课程的概括介绍。

2.课程主要内容存在陈旧现象,不能及时体现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动态

在一本教材中,越是重要的内容介绍的就越详细。笔者按照这样的脉络,梳理了诸多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发现多媒体课件制作和素材的获取是公共课教学的主要内容,其次是教学设计和教学媒体的使用。在多媒体课件制作和素材获取部分主要讲解的是处理相应素材的方法及其软件操作,然而很多教程中介绍的方法以及所用到的软件仍然是以往的低版本,相对陈旧,不能与现实的发展相适应。

3.对信息检索利用和信息道德培养不重视

信息检索和利用能力是信息时代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而信息道德则是信息时代任何一个公民都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如图1所示,我们可以看到,只有很少的几本教材包括信息检索利用和信息道德方面的内容,更多的教材内容偏向于介绍媒体的应用和课件的制作。这方面知识在教学内容中如此少,可见我们的公共课教学对于信息检索利用和信息道德的培养不够重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信息检索利用和信息道德培养比学会某种媒体和课件的制作更重要。在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这门课程时,我们应该思考职前教师开设《现代教育技术》的目的或者说开设课程的重点是什么,是简单的对媒体的使用和课件的开发,还是培养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解读

为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教育部于2004年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这是我国目前唯一一个关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包含内容做出明确规定的文件,也是我国《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开设的重要依据。

1.《标准》让我们明确了公共课开设的目标

《标准》的颁布不仅说明了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在教师教学能力中的重要地位,而且丰富了职前教师教育专业知识的组成,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标准》分别对教学人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提出了不同的能力标准。就公共课教学而言,我们注重的是中小学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标准》对教学人员的能力标准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四个方面做了详细的要求。通过对《标准》的分析发现,需要教师能够达到思想意识上高度重视教育的信息化发展,有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和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识;在知识技能方面,能够掌握各种信息检索、加工方法,熟悉各种媒体工具的使用,并且能够在教学、科研、交流合作等方面恰当的、创新的应用各种技术;同时在教学和工作中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使得各种信息技术能够公平、规范、健康的使用。《标准》中对意识、知识技能、应用创新等方面的要求为公共课教学提供了明确的目标。

2.《标准》有利于规范公共课教学内容的组成

《标准》为《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提供了明确的教学目标,但是如何实现这些目标,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只有严格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才能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提供条件。通过对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材的分析,笔者以为,以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主干课教材的浓缩组成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内容是不够科学合理的。首先专业学生和非专业学生所培养的目标不同,其次,专业学生和非专业学生所学内容的侧重点不同。

四、《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重构

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已是世界各国所公认的,推进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是当今国际教育领域普遍关注的话题。在基础教育信息化推广应用阶段,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已经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在当前信息化教育环境下完成教学活动所必需的能力之一。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动力。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信息化社会中指向了实践性知识的教师教学能力,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1]目前我国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和提升主要通过职前学习和职后培训两条途径,职前学习主要是在师范院校中为非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进行理论和实践学习,职后培训主要是通过各种方式对在职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短期培训。[2] 面对快速发展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如何培养和提高职前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以适应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这已经成为当前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教学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下笔者给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内容重构建议:

1.课程内容应与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相适应

基础教育信息化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发展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使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适应信息时代对新一代公民教育的基本要求。[3]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不仅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促进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基础教育改革,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教师是关键因素,教师的意识观念和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教学质量的高低。高等师范教育是我国培养基础教育教师的主要途径,因而在师范教育中对学生思想观念和教学能力的培养直接决定着学生毕业后的职业素质。但是,教师的培养与信息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的,高等师范院校对职前教师的培养必须要以基础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实际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使培养出来的教师能够胜任未来基础教育发展的工作需要。《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主要是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是对未来基础教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因此,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和发展方向紧密结合。

2.教学内容要具有实用性和前沿性

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是当今高校的重要职责。面对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应用性高等教育应运而生。为了适应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高校教师需要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把新颖性、前沿性、综合性和应用性内容引入到教学中,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实行因材施教,强调课堂民主,使用现代教学技术,把各种考试方式方法结合在一起,提高考试的科学化水平,全面推进教学改革。[4]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是以信息时代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为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学内容必须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课程从教学内容的组织到教学方法的安排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估等都要注重对实际应用技能的培养和考察。[5]内容要具有实用性,首先内容应紧跟教学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不能太陈旧。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信息技术工具更新换代也很快,因此不能重复已经淘汰或过于老化的知识。例如课件制作软件Authorware虽然具有图标控制流程及实现良好的交互功能等优点,但是与lectora等软件相比已远不能满足网络时展的需要,却仍然在教学内容中涉及。正如Adobe公司在2005年对Authorware软件停止开发时,强调“由于科技日新月异,电子学习与传统学习模式的界线变得愈来愈模糊。所以,现时学习管理系统并不再适用,反而应该着眼于推广其他可以让教学人员作快速学习的工具”,《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内容选择应该以实用和体现教育技术发展动态为基础。

3.教学内容应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

培养学生对教育信息化高度重视的意识,培养学生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和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识等等,对这些意识与态度的培养不能仅仅从理论上去告诉学生,更重要的是要从实践中使学生领悟这种意识。分析发现,许多教材是通过对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及掌握它的重要性等方面的理论说明,以期达到培养学生对教育信息化和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与态度。这正如我们不要期望能够仅仅通过做作业达到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一样。[6]我们应该设计更多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教育技术对现代教学改革的重要作用和现代基础教育改革中现代教育技术起到了哪些作用,去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和价值,学生自然会意识到学习它的重要性。因此,意识与态度的培养更应该以理论为基础,注重从实践活动中培养。

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是信息时代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我国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明确指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内容,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培养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但是目前公共课的教学内容组织更多的是依据教育技术学专业核心课程的形式组合,教学内容成了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的“精简版”,没有切实以《标准》的要求为目标依据。为了能更好的促进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对公共课教学内容进行重构,要以《标准》对教学人员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为目标依据,与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相适应,注重前沿性和实用性,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对信息化教育重视和教育技术能力掌握的意识。

参考文献:

[1]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92.

[2]朱永海等.《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融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体系的设计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2):105-109.

[3]刘德亮. 黎加厚博士谈教育信息化[J].中国电化教育,2002(1):3-9.

[4]周叶中,胡甲刚.论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校教学改革[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369~372.

[5]衣学勇.高师《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课程目标和实施策略探讨[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教育信息化的理论基础篇8

>>四川2014年自考报名时间 | >>四川2014年自学考试时间

2014年四川自考科目安排(自学考试各个专业的考试科目不同,具体点击查看:自学考试科目) 专业 层次 学制 主要课程 音乐教育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声乐、基础和声、合唱与指挥基础、基础钢琴、艺术概论、民族民间音乐、音乐欣赏、中学音乐教学法、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基础钢琴实践、基础声乐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音乐史、中外音乐欣赏、和声学、音乐作品分析、歌曲写作、音乐教育学、音乐美学、简明配器法、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实践、视唱练耳实践、毕业论文 经济法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公司法、经济法概论、刑法学、合同法、税法、国际经济法概论、劳动法、计算机基础、人力资源管理 本科 两年 英语(二)、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学、国家赔偿法、经济法学原理、企业与公司法、行政法学、劳动法、金融法概论、房地产法、环境法学、税法原理、行政诉讼法、财务管理学(辅修) 市场营销 专科 两年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财经类)、大学语文(专)、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消费心理学、谈判与推销技巧、企业管理概论、公共关系学、广告学(一)、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二)、市场营销策划、金融理论与实务、商品流通概论、消费经济学、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企业会计学、国际市场营销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含实践) 公共关系 本科 两年 人际关系学、公共关系口才、现代谈判学、公共关系案例、国际公共关系、公关政策、企业文化、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领导科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现代资源管理(一)、广告运作策略 行政管理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专)、政治学概论、法学概论、现代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市政学、人力资源管理(一)、公文写作与处理、管理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社会研究方法、秘书工作 、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西方政治制度、公共政策、领导科学、国家公务员制度、行政组织理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社会学概论、中国行政史、中国文化概论、普通逻辑、财务管理学、秘书学概论、企业管理概论 汉语言文学 专科 两年 文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外国文学作品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等 本科 两年 美学、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外国文学史、语言学概论、英语(二)、两门选修课、毕业论文 涉外秘书学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专)、公共关系、外国秘书工作概况、涉外秘书实务、涉外法概要、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文学作品导读、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经济法概论、秘书语言研究、公关礼仪、交际语言学、国际商务谈判、中外秘书比较、口译与听力等 对外汉语 本科 两年 现代汉语、实用英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外国文化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英语表达与沟通(实践环节)毕业论文等 英语翻译 专科 两年 英语写作基础、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笔译基础、初级英语笔译、初级英语口译、英语听力 本科 两年 中级笔译、高级笔译、中级口译、同声传译、英汉语言文化比较、第二外语(日/ 法)、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毕业论文 日语 专科 两年 基础日语(一二)、日语语法、日本国概况、日语阅读(一二)、经贸日语、日语听力、日语口语 本科 两年 高级日语(一二)、日语句法篇章法、日本文学选读、日汉翻译、第二外语(英/法)、现代汉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日语口译与听力、毕业论文 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二)、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听力,口语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外贸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英语听力、口语、外贸英语阅读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外贸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公共事业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社会学概论、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关系、社会调查与方法、行政管理学、文教事业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秘书学概论、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公共事业管理、公共经济学、非政府组织管理、行政法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管理信息系统、毕业论文等 工商企业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国民经济统计概论、企业管理概论、生产与作业管理、市场营销学、中国税制、企业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经济法(辅修)、民法学(辅修);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国际贸易管理与实务、管理学原理、财务管理、金融理论与实务、企业经营战略、组织行为学、质量原理、企业管理咨询、合同法(辅修)、行政法学(辅修)。 国际贸易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法律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商法、中国对外贸易、WTO知识概论、市场营销学等 本科 两年 国际市场营销学、世界市场行情、国际商务谈判、企业会计学、国际运输与保险、西方经济学、外国经贸知识选读、涉外经济法、经贸知识英语等 金融管理 专科 两年 证券投资分析、保险学原理、银行会计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经济法概论、基础会计学、管理学原理等 本科 两年 管理会计实务、国际财务管理、公司法律制度研究、英语(二)、电子商务概论、组织行为学、风险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审计学、政府政策与经济学等 会计(电算化)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数据库及应用、财政与金融、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本科 两年 高等数学(二)、、英语(二)、数据结构、审计学、管理学原理、通用财务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财务报表分析(一)、金融理论与实务、高级财务软件、操作系统。加考课程: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学、成本会计、基础会计学、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人力资源管理 专科 两年 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学、人力资源经济学、企业劳动工资管理、劳动就业论、社会保障、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公共关系学、应用文写作等 本科 两年 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人力资源培训、人事测评理论与方法、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绩效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理论与策略、管理信息系统等 文化事业管理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写作、中国文化概论、文化管理学、文化行政学、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经济学、文化策划与营销、艺术概论、社会学概论、民间文学、计算机 文化产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国文化导论、文化产业与管理、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文化市场与营销、外国文化导论、媒介经营与管理、文化服务与贸易 经济信息管理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经济信息导论、计算机信息基础、信息经济学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应用数学、中级财务会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社会研究方法、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数据库及应用、电子商务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应用数理统计、经济预测方法。 游戏软件开发技术 专科 两年 英语(一)、高等数学、计算机游戏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游戏作品赏析、计算机网络技术、游戏软件开发基础、市场营销、动画设计基础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游戏创意与设计概论、可视化程序设计、艺术设计基础、多媒体应用技术、DirectX、Java语言程序设计、游戏开发流程与引擎原理、游戏架构导论、软件工程、游戏心理学等 电子商务 专科 两年 电子商务英语、经济学(二)、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基础、市场营销(三)、基础会计学、市场信息学、国际贸易实务(三)、电子商务概论、商务交流(二)、网页设计与制作、互联网软件应用与开发、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综合作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数量方法(二)、电子商务法概论、电子商务与金融、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原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互联网数据库、网络营销与策划、电子商务安全导论、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商法(二) 信息技术教育 本科 两年 英语(二)、物理(工)、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计算机系统结构、软件工程、数值分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辅助教育、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字逻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 计算机及应用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英语(一)、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计算机应用技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导论、计算机组成原理、微型计算机及其接口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操作系统概论、数据库及其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物理(工)、离散数学、操作系统、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电子政务 专科 两年 行政管理学、公文写作与处理、公共事业管理、行政法学、经济管理概论、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电子政务概论、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公共管理学、电子政务理论与技术、政府经济学、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网站建设与管理、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电子政务案例分析、信息与网络安全管理 电子技术 专科 两年 英语 (一)、电工原理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线性电子电路、非线性电子电路、数字电路、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电子测量、音响技术、微型计算机原理 及应用 、办公自动化 设备、 电子工程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工本) 、物理(工)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工程经济、信号与系统、计算机软件基础(二)、数字信号处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自动控制理论(二)、声视频技术 服装设计 专科 两年 构成艺术、服装工艺、服装结构设计、服装款式设计、服装纸样设计、服装市场营销等 本科 两年 服装设计、服装纸样设计、服装图形设计、服装计算机辅助设计、服装立体剪裁、展示工艺、企业形象设计、服装饰品设计等 数控技术 专科 两年 机械设计基础、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数控编程与操作、CAD/CAM、电工学等 本科 两年 模拟数字及电力电子技术、传感器与监测技术、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机床数控原理、CAD/CAM软件应用、模具与现代加工技术等 视觉传达设计 专科 两年 构成艺术、插图艺术设计、包装结构与包装装潢设计、平面广告设计、机构形象设计( VI )、商品摄影、POP与DM广告设计等 本科 两年 书籍装帧设计、包装工艺与设计、创意网页设计、影视广告、方案与脚本、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展示设计、家具设计 动漫设计 专科 两年 构成艺术、字体设计、动画基础、动画运动、电脑图像设计、动画概论 本科 两年 漫画设计、动画场景设计、动画分镜头、二维动画制作、三维动画制作动画特效合成、动画创作 生物技术 专科 两年 普通生物学、食品分析与检验、发酵工艺学、生物制药技术、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工程、基因工程、酶学、病毒学、现代生物技术导论等 生物工程 本科 两年 英语、工程制图、化工原理、生物工艺学、微生物遗传与育种、生化工程、生物制药学、生化分离工程、高等数学等 食品工程 专科 两年 基础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工艺学、食品分析 本科 两年 食品工程原理、食品营养、食品加工技术、酿造食品加工、食品法规、食品包装与设计、农产品储藏运销学、计算机应用基础 景观园林 本科 两年 英语、园林工程制图、园林艺术原理、景观生态学、园林建筑学、园林CAD、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学、3DMAX、园林植物保护学、园林美学 新闻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汉语基础、社会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事业史、新闻采访写作、报纸编辑、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广告学、新闻心理学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新闻评论写作、新闻摄影、外国新闻事业史、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传播学概论、公共关系学、新闻事业管理、文学概论 应用心理学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心理测量、普通心理学(含实践)、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认知心理、心理学研究方法、心理学史、变态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心理咨询原理与技术(含实践)、学校心理学、心理诊断、行为改变技术(含实践) 小学教育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教育原理、科学技术社会、小学教育心理学、小学科学教育、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小学语文教学论、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班主任、素质教育导论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课程与教学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中外教育简史、中小学教育管理、比较教育、小学艺术教育、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中小学教育信息技术、学校管理心理学、教学设计、德育原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学前教育学 专科 两年 学前教育学、学前发展心理学、学前卫生学、儿童文学、学前教育心理学、幼儿园组织与管理、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科学技术社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教育学原理、学前游戏论、幼儿园课程论、学前比较教育、中外学前教育史、幼儿园活动设计、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家庭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教学设计、教育电视系统、教育电视节目制作、计算机辅助教育、多媒体教学系统、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教与学的基础原理、教育传播方法研究、教育电声系统及软件制作、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 教育管理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教育管理原理、教育评估与督导、教育经济学、教育统计与测量、教育法学、教育预测与规划、中外教育管理史、管理心理学、高等教育管理

上一篇:生产管理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下一篇:毕业联欢晚会活动策划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