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管理范文

时间:2023-12-05 16:50:21

教育知识管理

教育知识管理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根据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分析研究,在教育知识管理和知识管理策略阐释的基础上,提出了多维的教育知识管理策略,并做了进一步的阐述。

教育知识管理是运用信息技术对来自教育资源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序化,通过知识的获取、存储、共享和应用,提高知识的使用率,实现知识创新,在价值上实现个人和组织的提升,以促进教育的进步和教育水平的提高。目前,在知识管理领域根据知识管理的两个维度:人和技术提出了两种策略,分类编码策略和个人化策略。事实,知识管理的组成要素:KM=(P+K)S,包含有四个内容:人、技术、知识和分享。因此,在现状研究基础上笔者把教育知识管理的维度扩充为四个,即:人、技术、知识和文化,由此构建了四维的教育知识管理策略

一、以技术为主的策略

技术在教育知识管理整个流程巾起着重要的作用,如知识的编码、存取依赖于信息技术,知识的获取、共享和交流也要借助技术手段和工具进行设计实现。因此,技术是教育知识管理的重要维度之一。以技术为主的策略主要体现在编码上,因此也称为编码化策略,它是指利用一定的信息技术把知识与知识开发者分离开来,使知识独立存在,再按照一定的标准编码并存储于知识库或资源库中,以实现人与编码知识的连接,便于组织成员的共享或随时反复调用。具体策略如下:

1、制定编码标准

编码标准便于对知识进行统一编码,给知识的存储和访问提供方便。如:对知识的编码格式做统一的要求。使不同的知识工作者在编码时都能做到有据可查,有椐可依。

2、建立分类标准

教育知识的范畴很大,因此应该对此进行非常详细的分类,按照类别进行编码存放,以便实现快速访问。

3、编码简洁化

在对知识进行编码时,力求做到剔除多余信息,将关键知识经过精心编码储存在知识库中,使教育组织中的成员能够方便的获取并利用这些精简的知识。

4、促进隐性知识交流

隐性知识的转化需要借助一定的信息技术,适度投资于信息技术,用于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便于组织中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以技术为主的策略使所有成员可以搜寻和提取经过编辑存储的知识,而无需与最初的知识生产者接触,使得知识可被反复使用,不受任何限制。

二、以人为主的策略

在教育知识管理中,人是最关键因素,不仅仅因为人是知识的载体,是知识创造和传播的内生力量,更重要的是教育组织产品本身也是人一人才。在知识的转化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人的参与。在社会化阶段,人们通过师传生受的方式传播隐性知识,人的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起决定性的作用,在这一阶段技术几乎不起任何作用。在知识的组合阶段,人们应用知识进行知识创新和教育创新,这一阶段人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以人为主的策略是指知识与知识生产者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知识主要通过直接的面对面的接触进行共享,信息技术的作用只是帮助人们更好地沟通知识,而不是储存,具体策略有:

1、提供多种交互方式

知识与知识生产者不分离,为进行知识共享必须和知识生产者进行交流,因此要提供交流的环境。目前常见的有面对面交流,还可以借助技术手段实现在线交流,如聊天工具、论坛、留言簿等。

2、交互工具简单实用

交流工具应该是给人带来方便,如果过于复杂无论是教育者和学生都可能对此失去兴趣,造成交互不利,影响教育知识管理的实施。因此,在交互工具设计时应以简单实用为准则,提供方便快捷的交流方式,促进知识的流动。

在这里知识并未被编码,知识是在交流与实践中发生转移的。为了让该策略行之有效,需要建立网络系统,扩大交流的范围,使知识不仅仅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还通过电话、电子邮件、视频、论坛、博客等形式进行交流与共享。

三、以知识为主的策略

知识是教育知识管理的客体,也是一个重要的维度。教育知识管理的核心就是促进知识共享和创新,知识创新就是知识转化的螺旋上升过程。因此,以知识为主的策略就是促进知识转化的策略,具体有:

1、从教育行政的角度促进知识转化

通过教育行政引导资源积累和配置,它可以从激励、培训制度以及设立教育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及知识资本的有效互动,提升知识的价值。建立平衡高效的组织激励机制,一般从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对那些为知识转化作出较大贡献的个人、团队和部门进行相应的物质或精神激励,促进知识的流动和转化。切合需求的高质量培训,可增加成员的知识存量,提高成员的经验技能,因此组织必须为成员提供持续不断的培训和学习机会,让他们有能力不断获取知识并创造新知识,丰富组织知识资源。同时设立以知识校长为首的组织结构,各负其责,实现合理、有效的知识转化。

2、构建知识转化的价值和规范的组织文化

“认知影响行为”,组织要想鼓励成员进行相互之间的知识转化,就要从整个组织的认知入手,建立支持知识转化的价值和规范的文化氛围。组织文化和知识转化联系得非常紧密。组织文化是决定知识转化是否能够有效运行的重要因素,同时文化问题也是教育知识管理中最难处理却又必须处理的问题。建立有利于知识共享气氛的组织文化,由文化驱动知识转化。

3、加强合作与科研兴教的意识

知识经济时代,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开展科研活动,它不但代表了组织的科研水平,也意味着组织的知识水平。科研活动不是一个人来完成的,一个科研任务需要多种不同的技能,围绕每项任务建立相应的科研团队。在团队内,各种具有不同技能的教职员工被组织起来,运用各自的特殊才能完成特定的研究工作。在研究过程中,成员要分工合作,完成共同的项目。通过合作研究一方面可促进组织向民主、合作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通过组织成员的相互沟通和交流,有效地实现知识的交流、共享、转化和创新。因此,合作与科研兴教可以有效促进知识的转化,特别是隐性知识的转化,而且更有利于实现知识的创新。

四、以共享文化为主的策略

在知识管理要素中,知识分享处在指数级的位置,表明了分享型的组织文化的重要性,组织可以通过创建适宜的组织文化来强化和推动知识获取、分享、应用和创新的程度和速度。因此,在教育知识管理过程中,共享的组织文化也是重要的一维,经研究笔者认为构建共享文化的策略有:

1、创建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就是通过组织成员不断学习而达到改革组织本身的目的,学习和工作同时进展,且两者统一。教育组织通过创建学习型组织,可以促进内部知识的流通、隐性知识的外化、知识的共享,从而提高教育者和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形成有利于知识共享和创新的组织文化。

2、建立教育知识管理系统,营造共享环境

面对面的交流非常有局限性,为不受时间、空间和人员的限制,教育知识管理系统是一个最有效的工具。因此,建立教育知识管理系统,提供多种知识获取和交流的方式,不但可以实现显性知识的共享,还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交流工具,实现异地、异步,与陌生人的知识交流。

3、简化教育组织结构。使共享渠道畅通

传统的组织管理结构等级分明,信息传递慢,在低层和高层人员沟通上存在很大弊端,无法真正实现共享。因此,设计简单的组织层次结构,利于教育组织中成员的沟通,从而形成开放型的组织结构。

4、建立激励机制。促进隐性知识共享

隐性知识是以经验、技巧、信念等存在于个体头脑中,不容易共享。一方面为保障知识生产者的权利,另一方面为达到知识共享,可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如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以实现知识共享。教育组织是知识分子汇集的地方,隐性知识特别丰富,因此应建立一套完善的针对教育者和学生的激励制度,在最大范围内实现隐性知识的共享。

教育知识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教师教育知识;隐性知识;幼儿园教师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4-0029-04

近年来,人们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工作,教师为本。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直接影响教育质量。笔者认为,在众多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中,教师的教育知识是重要因素。因为教师的教育知识是影响教师教育行为的决定因素,而教师的教育行为又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质量。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将更新教师的教育知识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突破口呢?

一、教师教育知识的重要性与教师教育知识更新的必要性

在教育领域,人们一直最关心的问题是教育的质量问题。为了提升教育质量,人们从不同侧面探索了影响教育质量的各种因素,其中教师和教学是大家公认的比较关键的两个因素。我们先分别考察一下这两个研究领域的发展变化情况。

在教师教育研究领域,以前人们常用的是“专家――新手”或“优秀教师――一般教师”的研究范式。人们期盼着把从专家教师或优秀教师身上提炼出来的优秀品质传递给新手教师或一般教师,以使他们少走弯路,迅速成长。但实践证明,这种良好的愿望是不容易实现的。人们发现,从专家教师或优秀教师身上总结出来的“特质”难以“传递”给新手教师或一般教师。因为后者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会对那些所谓的“特质”进行选择、加工和改造。研究者渐渐认识到,只有了解教师个人的思维特点和个人知识,才能有针对性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关于教师知识的研究应运而生(Elbas,1981;Connelly,M.F.&Clandinin,1986;Marland,P.,1998等),教师教育的研究范式发生了转变,即从“专家――新手”型或“优秀教师――一般教师”型的研究转向对教师内在知识的研究。

过去,在教学研究领域,人们注重研究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从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到对教师特征的研究,再到后来对教师有效行为的研究。然而,运用这种“过程――结果”的“黑箱式”研究却难以发现教师的教育行为与学生表现之间的必然联系。“关于什么是优秀的、好的或有效的教师没有统一的定义;教师的特征并不直接影响学生的成绩;个别教学行为之间的差异与学生成绩之间的差异并没有可靠的相关。”〔1〕研究者们逐渐发现,仅仅分析外在的教学行为不足以解释教学过程,因为最终决定教学行为的是教师的知识,是教师的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面临许多复杂多变的信息,教师如何理解这些信息并作出相应的教学决策决定着课堂中发生的一切。美国全国教育研究会在其年鉴中声称,通过研究改进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研究教师知识的结构和表达(被称为“玻璃杯式”的研究)。

教师教育研究范式的转变和教学研究的转向可谓是殊途同归。研究者渐渐认识到,教师的教育知识是影响教师行为的决定因素,也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由此,我们是否可以说教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知识的更新和优化。换句话说,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要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师专业化水平,就要对教师的教育知识进行系统的更新和优化。笔者认为,丰富、更新和优化教师的教育知识应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二、以组织知识管理促进教师教育知识的更新

笔者认为,组织知识管理是促进教师教育知识更新的重要途径。因为组织知识管理以知识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知识共享为手段,以知识创新为目的和标志,其最终目的在于达到组织的知识更新,提高组织的竞争力。教师个人的教育知识在此过程中也必然得到不断更新。

(一)知识管理的目标在于知识创新和创新知识个体化

知识管理的实质是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知识管理通过知识共享达到知识创新,并重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换;组织知识管理的目标是,设计、构造良好的组织文化和组织形式,挖掘固有知识,引导知识创新,实现知识共享,并通过对共享的知识进行有效利用,最终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换一种角度讲,知识管理是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管理。显性知识比较容易管理,其主要目标是编码化、数据库化;隐性知识则较难管理,其目标在于显性化。传统的信息管理主要是对显性知识进行组织和处理,未将隐性知识纳入管理的范畴。知识管理则把隐性知识纳入其中,并使隐性知识的管理成为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有学者认为,组织知识中可以表达出来的显性知识只占10%,而企业员工大脑中的隐性知识大约要占企业知识总量的90%。也就是说,企业中的大多数知识存在于个人的头脑中,而不是在组织的文件中。隐性知识的管理既是知识管理的难点,也是知识管理的重点。也有许多研究者认为,隐性知识是知识创新的源泉(Nonoka,1995;RonYoung,1998;Carl Frappuolo,1998)。知识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完善、更能创造价值。对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利用成为个人和组织成功的关键。一个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身上隐藏着大量的隐性知识,挖掘这些隐性知识而不至于使其因个人的调离、退休而流失,这是知识管理的主要目的。

知识管理以知识为出发点和归宿,它以组织原有的知识为基础,以知识共享为手段,以知识创新为目的和标志,其最终目的是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学者认为,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是实现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开始和源泉,因此知识管理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然后为组织所共享的过程(Nonoka,1995; Nijhof,1999)。“学校作为一个知识型组织,它的知识创新也遵循着这样的过程,通过个体知识创新、个体知识的组织共享、组织知识积累、组织知识的个体化的过程,使得学校的知识积累不断扩大,这个知识扩大和积累的过程也就是学校自身实力不断增强、更新和提升的过程。”〔2〕

可以看出,知识管理的直接目标在于知识创新和创新知识个体化,它恰恰契合了教师教育知识更新的需求。因此,笔者认为,知识管理是教师教育知识更新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教师教育知识在知识管理中的更新

在我国,给知识下的比较经典的定义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见《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但在知识管理中,知识往往是指与行业有关的知识。例如,在一家电冰箱制造企业,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中的知识都与电冰箱制造有关,而在一家电冰箱销售企业,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中的知识则与电冰箱销售有关。申继亮等人将教师的知识分为四类: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3〕教育机构的行业知识更多地表现为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因此,教育机构知识管理中的“知识”指的是条件性知识(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它具体分为三个方面: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教与学的知识、学生成绩评价的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时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4〕它们被统称为教师的教育知识。教师的教育知识不仅是教育机构知识管理的对象,也是制约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

日本著名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Nonoka,1995)和竹内光隆(Takeuchii,1995)在《知识创造公司》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换的四种模式(简称SECI模型):(1)社会化(或群化socialization)――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这是个体交流和共享隐性知识的过程。最常见的就是工厂和教育机构中惯用的“师徒制”。(2)外化(externalization)――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通过努力,个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并将其传授给他人。外化是知识创新的关键。这是将主观知识变成客观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常需要使用一定的技术来帮助个体将自己的观点和意象外化成词语、概念、形象化语言(如比喻、类比、描述、图像)。(3)组合(或融合combination)――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这是将概念系统化为一个知识体系的过程,这个知识转化的模式将不同的显性知识融合起来。个人抽取和组合知识主要通过媒体或网络。教育机构中的教育和训练通常采用这种形式。(4)内化(internalization)――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这是把显性知识应用为隐性知识的过程,与通过做来学习密切相关。在实践中,个人结合自身的隐性知识,将接收到的显性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经验和智慧,变成个人有价值的知识财富。

如果对教育机构进行知识管理,那么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换过程既是组织知识创新的过程,也是教师教育知识更新的过程。〔5-7〕“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这个知识基础需要不断创新。知识转换的过程就是知识创新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是在模糊知识和明晰知识连续的能动的相互作用中动态生成的,包括知识的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化和内在化。教师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要把握好知识转换过程的内在联系,不断促进知识基础的创新。”〔8〕从SECI模型里我们可以看到教师教育知识更新的几个关键点。

1.学到别人的隐性知识。在“社会化”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观摩直接从同行或同伴的身上学到一些优秀的教育经验,从而“增添”自己的专业知识。例如,新手教师往往对课堂管理感到棘手,但通过观摩,他会学到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暗示法、冷落法、行为替换法等。

2.使自己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在“外化”过程中,教师通过反思、符号化等手段使自己的隐性经验上升为理性知识,从而使自己的教育专业知识得到“明晰”和“升华”。例如,在实践中,教师多次使用暗示法,发现效果很好。在他把这个方法用语言(口头或书面)总结出来以后,他的这个隐性知识就显性化了。

3.把新近学到的显性知识与原有的显性知识融合起来。在“组合”过程中,教师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参加研讨等把新近学到的显性知识(其中包括同行和同伴隐性知识显性化以后的知识)与原有的显性知识融合起来,以“添加”自己教育专业知识的“库存”。例如,当教师把“暗示法”归为“课堂管理的策略”时,他就实现了知识组合化的过程。

4.把显性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实践智慧。在“内化”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显性知识的运用来内化显性知识。严格地说,只有内化为能指导教师行为的知识才能变成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才是真正得到更新的知识。例如,教师在实践中使用“冷落法”并逐渐运用熟练以后,这个知识就成为他个人教育知识的组成部分。

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知识转换得以实现,“增添”“明晰”“内化”等都是教师教育知识更新的过程。但是,教师教育知识更新的最终标志应是组织创新的知识在教师身上得到体现。也就是说,教师应用了组织创新的知识。这个过程就是组织创新知识个体化的过程。

三、促进教师教育知识更新的知识管理策略

组织知识管理是教师教育知识更新的一条重要途径。笔者认为,在教育机构里实施知识管理,可以使用“以问题为导向”的行动研究方式。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和创新都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这样知识共享的内容就会很明确。知识创新的成果则表现在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得以解决,教育质量因此而提高,这就达到了知识管理的目的,同时也达到了教师教育知识更新的目的。

着眼于促进幼儿园教师教育知识的更新,笔者认为知识管理的策略可以包括以下几种。

1.运用“师徒观摩”促进隐性知识的交流。“师徒制”被认为是隐性知识交流的最重要的方法。在幼儿园实行“师徒制”,即一名具有丰富经验的优秀教师带1~2名新手教师。新手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观摩优秀教师组织教育活动并与其研讨。观摩的主题为研究课题。当然,在此过程中,新手教师还可以学到优秀教师的一些实用的教育技能。在运用这种策略的过程中,应注意面对面交流,这样才能避免新手教师产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

2.运用“反思教学”促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以园本教研作为载体,以每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观课”“研讨”活动促使他们反思自己的实践,从经验中学习,使自己的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变。在此过程中纠正不正确的经验知识,提升正确的经验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通过类比、隐喻等手段挖掘优秀教师的教育经验,并用案例形式呈现出来。运用信息技术,把总结出来的创新性显性知识(反思笔记、经验类文章等)拿到交流平台(BBS,BLOG,WIKI等)上共享。在运用这个策略的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因为教师只有“以人为镜”才容易看出自己的问题。“让一个人仅仅通过自我反思改变思维方式,难度要大得多,但是通过倾听他人对同一事件的认识和感受却相对容易实现思维角度的转换。上述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组织学习。事实上,通过组织学习,个人学习的效果能够实现倍增和飞跃。”〔9〕

3.运用“研究课”促进显性知识的隐性化,加强对创新知识的利用。知识在线公司首席知识官Ron Young(1998)说,显性知识必须很快地再转换为隐性知识,否则它的真实价值就不复存在。运用“研究课”是促进显性知识隐性化的重要手段。作为教师专业发展重要途径的“研究课”指的是为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组织的一种特殊的公开课,它集教学与研究于一体,是一种教师群体有计划、有目标、有理论指导的教学研究与交流的活动形式。在运用“研究课”促进显性知识隐性化的过程中,我们强调运用组织创新的新知识,使教师更加熟悉创新知识并掌握其在实践中的运用策略。我们还应该运用各种鼓励手段促使教师及时运用已有的显性知识以及从自己和他人隐性知识转换而成的显性知识,把这些知识逐渐内化为自己的实践性知识。这样,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才算达到,教师的教育知识才能真正更新。

参考文献:

〔1〕郭良菁.迈向养成自主探究与反思的实践者的教师教育〔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1999:29.

〔2〕毛亚庆.知识管理与学校管理的创新〔J〕.教育研究,2003,(6).

〔3〕〔4〕辛涛,申继亮,林崇德.从教师的知识结构看师范教育的改革〔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6).

〔5〕〔8〕阎德明.知识转换过程与教师专业发展〔J〕.课程・教材・教法,2005,(7).

〔6〕王歆军.知识创新SECI模式与教师教育知识自我更新〔J〕.经济师,2004,(10).

〔7〕杨南昌,等.SECI:一种教师共同体知识创新与专业发展的模型〔J〕.中国电化教育,2005,(10).

〔9〕张鼎昆.组织学习与学习型组织〔J〕.现代企业教育,2004,(10).

On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Renewal of Teacher’s Educational Knowledge

Liu Li

(Institute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Beijing 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 Beijing, 100045)

【Abstract】Teacher’s educational knowledge is the decisive factor to influence teacher’s behavior, and the key factor to influence the education quality. Enrichment, renewal and optimization of teacher’s educational knowledge should be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promot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quality.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approach for renewal of teacher’s educational knowledge. Since knowledge management, which starts with and ends with knowledge, with knowledge sharing the means and knowledge innovation the purpose and symbol, aims to renew organized knowledge and to increase competence, during which teacher’s personal educational knowledge will be constantly updated. The strategie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include: apprenticeship which encourages communication of implicit knowledge; reflective teaching which makes implicit knowledge explicit; and research classes which makes explicit knowledge implicit.

教育知识管理范文第3篇

多明尼克大学布伦南商学院(BrennanSchoolofBusiness,DominiqueUniversity)和图书情报学院(SchoolofLibraryandInformation,Do-miniqueUniversity)都有开设知识管理的相关课程,两个学院还联合设立了工商管理图书情报双学位硕士[4],其目的是为大型图书馆和信息中心培养管理者。双学位硕士课程里包含有知识管理,旨在传授盈利和非盈利性组织的知识管理理论和知识基础,讨论知识资产对组织的价值,研究知识获取、评估、评价、管理、组织和传播的分析工具和技术,本课程还要求分析一个商业案例,并且要求学生进行知识管理项目设计和实施的演讲,以获得实践和经验。另外,多明尼克大学还开设有一个知识管理证书的认证课程[5]又称学士后课程(postbaccalaureate)。目的是为给有意从事知识管理者一个知识管理的教育背景,故拥有任何专业学士学位证书者都可以申请该认证课程。其课程体系包括:信息政策、组织分析、知识管理、竞争情报工具和技术。

2马里兰大学

马里兰大学罗伯特.史密斯商学院(RobertSmithSchoolofBusiness,UniversityofMar-yland)的工商管理专业开设有知识管理和全球商务与知识管理研究选修系列课程[6]。马里兰大学信息研究学院是ischools的成员之一,也开设有知识管理课程[7]。这门课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熟悉知识管理的理论、实践和工具技术,帮助学生在盈利或非盈利性组织的信息部门中工作。为了能管理组织的智力资本,学生还需学习如何决定组织的基础架构,具体学习内容包括:知识管理,学习型组织,知识资本和相关术语;知识管理的历史、概念和成功的知识管理系统;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管理分析能力,且以研讨会的形式进行课程。

3澳新及港台地区高校知识管理教育现状与分析

3.1澳大利亚和新加坡高校知识管理教育现状

所调查的3所澳大利亚大学都开设有知识管理的课程。其中莫纳什大学信息技术学院知识管理专业设有知识管理的选修课程,信息和知识管理硕士文凭项目开设了全面的知识管理课程。南威尔士大学的法学院开设了法律服务中的知识管理,信息系统、技术与管理学院开设了知识系统与技术。悉尼科技大学信息学院设有信息与知识管理的硕士学位课程。而2所新加坡高校都开设有知识管理的课程,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还开设有知识管理硕士专业。具体见表4所示。(1)莫纳什大学。莫纳什大学(MonashUniversi-ty)信息和知识管理硕士学位(GraduateDiploma)[8]招收一年全日制或两年在职学生,且只招收已经拥有信息和知识管理对应专业的初级资格证书的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相关概念和知识管理理论,并更深一步学习信息和知识管理领域中的一个或多个方面(例如图书管理,档案管理,档案科学,信息架构,知识管理)。课程目标包括:掌握信息和知识管理以及信息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认识和理解在信息技术领域的技术使学生能更好的适应信息技术领域的持续变革,借助专业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对于信息和知识管理的深层理解,提供符合澳大利亚图书馆和信息协会(ALIA)和澳大利亚档案管理协会(ASA)需求的信息和知识管理知识和技术。(2)南洋理工大学。南洋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SchoolofComputerScience,NanyangTechnologicalUniversity)在硕士阶段开设有知识管理专业[9]。通过研究分析知识管理的文献和课程可以发现管理、技术和信息是知识管理的三个基础学科,而知识管理的专业学习中这三个核心主题领域的覆盖率存在着普遍差异。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有着超过其他知识管理专业的独特优势,因为通信与信息学院还有两个与信息研究相关的硕士专业:信息研究和信息系统,可以有效地支持知识管理的技术与信息需求。该专业把这三个基础学科(管理、技术和信息)并重,并把它们看作知识管理的三大支柱学科。学生可以选择通过课程和论文或者只通过课程来完成学业。选择课程和论文模式的学生要修习3门核心课程,6门选修课程并提交论文;选择只修习课程的学生要修习3门核心课程,8门选修课程。

3.2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地区高校知识管理教育现状

中国台湾地区在被调查的6所大学中有4所开设有知识管理课程。成功大学在本科和硕士阶段都开设有知识管理课程,其中工学院为工程科学系在职硕士班开设有知识管理的课程,管理学院在本科的企业管理、资讯管理和国际工商管理专业开设有知识管理课程,并为管理学院博士开设有一门知识管理开放课程,为知识管理教育提供了新途径。台湾大学管理学院为资讯管理系和商学研究所的硕士和博士开设有知识管理相关课程,该校的图书信息学系开设有知识管理学程,系统教授知识管理的相关知识。台湾义守大学的管理学院也在本、硕、博三个阶段开设有知识管理课程,另外电机资讯学院资讯管理与医学院的医学管理专业在本科和硕士阶段开设有知识管理课程。台湾政治大学管理学院在硕士和博士阶段为咨询科学系的学生开设有知识管理相关课程。中国香港地区有2所高校开设有知识管理相关课程。其中香港城市大学的信息系统学院为商务资讯系的硕士生开设有知识管理课程,同时还设立有电子商务及知识管理硕士学位,该硕士学位针对有本科学历证书且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商务人士开设旨在培养有电子商务和知识管理知识的管理者、专业人士和企业家。香港理工大学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在硕士阶段开设有知识管理课程并设立相应的知识管理硕士学位。具体见表5所示。(1)台湾大学。台湾大学的管理学院和图书信息学系都在研究生阶段开设有知识管理的课程。其中管理学院的资讯管理专业开设有知识管理,商学研究所开设有知识管理与服务创新课程,图书信息学系开设有知识管理学程。资讯管理专业的知识管理[10]旨在给学生一个关于知识管理及实践的综合视角,包括概念、理论和知识管理的技术,开发知识管理方案的流程和策略,知识管理相关的组织,管理和行为学知识。并要求学生参与一个知识管理相关的小组项目,以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学习环节。图书资讯学系开设的知识管理学程源自于英国,是学校为了帮助特定群体的学生达到特定学习主题所规划的学习经验总和,并且透过规划必修、选修科目及修课流程来达到学程教学目标[11]。(2)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在知识管理教学、研究和推动其应用方面设置灵活,开设有香港及全国唯一的知识管理硕士学位[12]。其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拥有均衡的知识管理领域知识,使其对知识管理的工具、方法和设计与实现有深入了解,并熟悉知识管理领域的最新热门话题。该学科毕业生在获得一定的工作经验后可以做首席知识官、首席学习官、创新经理、知识管理员和各种顾问等,或在组织和公司从事知识审计和实施知识管理项目。为了给学生最大的便利,该专业采用两种模式,学生选择其一修完30学分即可顺利得到学位。模式一要求学员修完10门课程,包含5门知识管理必修课,至少三门专业核心课程,和至少两门选修课;模式二要求学员完成7门课程,包括5门必修课,至少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和一门选修课程,另外还要完成学位论文。

4中国大陆地区高校知识管理教育现状与分析

在对于中国大陆高校的调查后发现,很多高校课程信息化建设还不够全面或不够公开,甚至是信息更新不及时,导致调查不够准确详细,只有少部分学校在其网站对本校的部分精品课程给出了较为详细的课程大纲。在通过电话或邮件等方式联系后,综合得到中国大陆开设过知识管理课程的情况如表6所示。(1)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知识管理课程全部开设在研究生阶段[13]。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以授课、课题研究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为普通在校研究生和MBA学生开设知识管理课程。课程从知识管理与职业生涯设计、资源层面的知识管理、组织层面的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战略设计这四个角度设计课程内容,其知识点主要包括:认知模式和自我知识构成诊断、知识社区与团队写作、知识创新与组织文化、知识和能力的价值链分析等。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为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生(博士和硕士)开设有知识与创新管理课程。采取课程讲授、案例教学与学生参与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从知识与创新管理的概念、理论研究和实践三个维度,阐释知识和创新管理的系统研究成果,并以知识与创新管理的前沿问题为核心,引导同学通过案例研究,发现知识与创新管理的真谛。课程以三个案例和一个测试为核心,重点讲述知识管理的战略选择和创新的机制与方法。具体内容包括:创新类型与竞争优势;创新思维与创新环境;创新体系与创新架构;创新过程管理:从创意到财富;创新范围:从产品创新到商业模式创新;知识管理战略:从模仿到超越;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信息技术驱动的管理创新;组织学习与创新;知识与创新团队的管理。(2)武汉大学。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作为国内图书情报教育的先驱者,提供从本科到博士多层次、全方位的知识管理教育[14]。表7为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知识管理课程概览。对于本科生阶段的知识管理教育,学院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和档案学专业学生开设了“知识管理”选修课,由不同教师任教,教材选用邱均平教授所著《知识管理学概论》[17],参考张润彤、柯平、董金祥等所著教材[18-20]。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知识管理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管理的基础理论、方法和应用工具,学会运用理论方法与工具来分析和解决知识管理领域中的实际问题,为今后的工作和研究打下应有的基础。创造性地从理论、方法和应用三个视角全方位地构建了知识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在硕士阶段,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有知识管理与商务智能研究方向,情报学开设有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研究方向,档案学开设有知识管理与数字档案研究方向,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开设了知识管理与知识科学研究方向。博士阶段设立有知识管理、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以及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研究方向,研究知识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知识管理流程和实施步骤、公司再造、业务流程重组等,并开设多门知识管理相关学位课程如知识管理与数据挖掘、知识管理与科学研究。

5国内外知识管理高等教育对我国大陆的启示

我国于2009年和2010年相继颁布了六项知识组织相关国家标准[15],充分体现了国家对知识管理的高度重视,知识管理教育和研究的蓬勃发展也是可以预见的。然而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大陆地区知识管理教育虽取得丰硕成果但仍有很多不足,对比国外及港台地区知识管理教育,给我国大陆知识管理教育的启示如下:

(1)尽快制定完善的知识管理学科体系,及早设置知识管理专业。国外和港台地区的多所高校在硕士研究生层次已经设立了独立的知识管理专业;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的管理学院设立了知识与信息系统管理专业;台湾大学也开设了知识管理学程等等,这些知识管理专业拥有更大的自,能更好的根据自身需要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达到知识管理的教学目标。目前我国大陆地区的知识管理教育通常是依附于其他专业下,作为一个研究方向或仅是一门课程,不存在独立的知识管理专业,这是制约我国大陆地区知识管理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构建一个具有一般指导意义、完整、全面、系统的知识管理学理论体系,对促进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管理实践活动的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学科意义和价值[21]。

(2)完善知识管理在高等教育中的培养层次,丰富知识管理的教育形式。国外和港台知识管理的高等教育覆盖了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而且知识管理教育形式丰富,形成了以正规教育为基础,远程教育、证书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为辅的多元化的知识管理教育。完备的高等教育培养层次使国外及港台地区的知识管理教育形成了合理的格局,多元化的知识管理教育弥补了正规教育的不足[22],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知识管理教育,使得知识管理教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增强了知识管理学科的活力,促进了知识管理的良性发展。我国大陆地区的知识管理教育大部分集中在硕士层次,在承担培养大批次优质人才的本科阶段只有极少机构开设了知识管理课程。且教学形式上大都局限于传统正规教育模式,只有清华大学的总裁培训班开设了知识管理的培训课程。但这并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对于知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不利于为硕士和博士层次的知识管理教育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也不利于知识管理教育的快速发展。因此,应该完善知识管理教育在我国大陆高等教育中的培养层次。

(3)依托相关学科,发展知识管理教育。国外及港台地区的知识管理高等教育分布在信息科学、管理类、计算机科学、图书情报科学等多个学科,很多高校在不同的学院,不同专业下同时开设了多门知识管理课程,如台湾大学在图书信息学系开设了知识管理学程,又在管理学院开设了知识管理、知识管理与创新服务课程,这些课程与所在学科相联系,使得知识管理课程的内容丰富,满足了社会对不同方向知识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是这些学科自身发展和融合的需要[23]。我国大陆地区知识管理还没有形成单独的学科专业,知识管理高等教育现阶段也处于依附其他学科的教育形式,但仅出现在管理学院和图书情报学院,鲜有其他学院开设知识管理的相关课程。而这些学院中的知识管理课程数量少,基础薄弱,往往只能传授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我国要发展知识管理教育首先要在相关学科中根据本学科与知识管理的联系广泛开设知识管理相关课程,与其他学科融合,形成一个知识管理的就业方向,扩大知识管理的影响力,夯实知识管理的专业化基础。

(4)明确知识管理教育目标,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国外及港台地区的知识管理教育都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英国克兰菲尔德大学的创新知识管理硕士旨在培养能在专业领域内通过有效的组织知识管理进行战略创新的技术和商业领导者,因此它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发展商务需要的管理实践技能。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指定合理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也更利于使知识管理教育与岗位对口,利于学生就业。教育目标的设置要结合社会需求和院系自身的强项,使得知识管理在本院能够良性发展。国外及港台地区的知识管理课程设置中专业技术课程和专业应用课程占了很大比例,而我国大陆地区现有的知识管理教育多是进行知识管理理论教育,相关的技术课程和应用课程明显少于国外。知识管理是一个有着明显技术性和应用性倾向的学科,在制定知识管理教学目标和课程体系时要充分重视技术类课程和应用类课程所占比例。

教育知识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教育;信息化教育

信息化教育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全新教育形态。然而,信息技术的支撑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教育带来一系列的革新,如服务于个别化学习、拓展了教育内容、丰富了教育方式等,但同时也给教育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人类的信息量空前浩繁,大量的、无序的信息混于学习、工作之中,反而让人无所适从,无法快捷有效地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信息疲乏综合症”“知识匾乏”等现象受到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事实上,我们的问题不是缺少信息,而是如何管理、利用信息使它们价值最大化的问题,这也就是信息化教育中知识管理的本质问题。

一、知识管理概述

知识管理理论产生于21世纪90年代初,最初出现在管理学领域,其思想逐渐被其它领域广泛接受,并日益显示出其强大价值。知识管理是将可得到的各种信息转化为知识,并将知识与人联系起来的过程。它通过创造、储存与运用知识来促进组织绩效。知识管理是一个动态化的进程,这一过程具有程序及序列性。知识管理的基本功能在于有效地促进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特别是促进内隐知识的外显化。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组织的优化。知识管理的目标在于实现知识传递的最优化。它借助于一定的技术手段,力图能够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合适的时间传递给最需要的人。知识管理关注知识的共享和交流。组织成员所拥有的知识具有相当个性化特征,但只有将知识进行共享才能发挥知识的价值增值作用。如何将其转变为一种资源,从而在组织成员中进行广泛的共享,是知识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信息化教育概述

在信息化教育中,教育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教育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相关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进一步得到发展,从而促进了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以至教育观念的变化,进而引起教育形态的改变。信息化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造就适应信息时代和国家信息化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信息化教育必须强化素质教育,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信息素养的提高。信息化教育使教师逐渐从前台走到后台,由“以讲为主”变为“以导为主”。信息化教育使得教师传授知识的方式、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信息化教育要达到的目的就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促进教与学的最优化,即将教师头脑中的知识、智慧以最佳的方式传授给学生。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深入,最优化原则由教育信息传递过程最优化扩展到教育信息资源配置最优化和教育质量效益最优化,建构信息化教育必须把学习最优化作为行动的出发点和基本目标。

三、教育信息化中实施知识管理的途径

(一)明确个体对知识资源的需求

虽然知识管理过程是一个循环上升的过程,但个人知识管理可以以确定需求作为知识管理的起点,师生个体对自己在工作学习中所需要的知识进行分析,明确自己需要的知识资源,以及获取知识资源的渠道。可以通过搜索引擎进行检索,也可以通过新闻论坛(Usenet)、新闻组(News Group)、电子公告栏(BBS)、网上即时通讯(如QQ,MSN)等进行资源交流、获取。

(二)选择知识管理工具

个人知识管理工具能帮助个人存储、组织知识资源,方便与他人之间共享与协作。一般可以采用树形文件夹的方法,它的优点是完全个性化设置,个人独立管理,自由调整,但功能过于简单。现在开发的专用个人知识管理的软件在功能上拓展了许多,如网络日志软件Blog (Browse log)作为一种个人知识出版和个人知识管理的工具,用来对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瞬时思想进行捕获,减少了知识的流失,而且也能通过用户连接,查看到其他用户开放的信息,在有相同兴趣的读者之间分享信息。其它一些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如INota、知识宝典等都比较方便灵活,在功能上也各有千秋,支持自动编码、支持自动分类/索引、搜索/过滤等。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目标和需要,从现有的管理软件中遴选出适用于自己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

(三)与组织的知识管理系统互动

人不是孤立的个体,都是处于一个人际网中,即存在于一定的组织中,如网络社群、学校等。通过在网上社区中展示个人知识管理的成果,可以更好地共享知识。因此,在实施个人知识管理的同时,师生还应该积极地参与推动学校知识管理,以及参与跨学校的校际网上知识交流。从学校知识资源库提取所需的专业知识资源,补充个人知识体系;通过交流平台获得专家咨询意见和同行同道的经验交流,满足个人学习和工作的特殊需要;将个人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资源,尤其是独有的专业研究和实践经验(包括成功经验、失败教训和创意构想等)推荐给学校知识资源库;为学校知识管理平台的运作提供有益的建议,协助其提高运作水平。通过这些知识互动,既可以实现对个人知识管理体系的必要补充,也能够为个人发展和人际网络扩展争取更多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陈燕.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网络教育资源库[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9,(02).

[2]李华伟,等.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2.

教育知识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教育 培训 管理体系

广东电网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是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网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省级电网公司。为承接网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公司提出通过创“一优二先”,争当服务好、管理好、形象好的国际先进省级电网企业的排头兵,以“三个发展”为思路,实施“四个转变”,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促进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这对公司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进一步加强公司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并促进教育培训提升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

1.教育培训存不足

教育培训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公司积极开展教育培训管理工作,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果,然而仍存在几方面不足:

1.1培训资源管理不当、难以高效利用

公司培训资源缺乏规范管理,难以有效地查询和获取,得不到动态、高效的利用,不能很好促进公司培训工作的改善。

1.2内部沟通不畅,隐性知识难以显性化

公司的隐性知识如员工个人工作经验、创意或心得等,由于缺乏知识分享激励机制,无法被记录保存,容易流失。

1.3平台建设不完善,知识共享困难

公司教育培训体系中缺少知识管理模块,教育培训系统中也缺少支持资源共享的功能,公司内部知识共享意识淡薄。近年来,公司教育培训工作得到飞速发展,但相关资源建设未同步发展,资源建设落后于培训工作,阻碍教育培训的进一步发展。

基于上述不足,对于如何加强公司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并实现转型,以满足公司战略目标实现的要求,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将知识管理思想纳入教育培训工作中,通过加强培训资源开发与管理、拓展员工沟通渠道、完善相关平台建设等工作,助力公司教育培训体系转型。

2.知识管理建体系

公司从2013年开始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的知识管理体系建设。围绕教育培训体系转型需求,搭建“以知识层建设为基础、以流程层建设为核心、以支持环境层建设为支撑”的知识管理体系架构,提升培训资源建设水平,支持公司建立“四位一体”的标准培训模式,助力公司成为学习型组织,提高核心竞争能力。

2.1知识库建设

以岗位胜任能力为依据,利用各序列各专业的岗位培训规范,根据分层分类的原则,形成相匹配的知识树。充分利用已有的教育培训成果资料,以知识树为引导,根据完全穷尽、相互独立原则,形成包括课程库、试题库、师资库、培训基地信息及公司文化、制度等的知识库。各类知识库通过知识标签建立联系,形成员工和组织知识共享和应用的基础。

2.2知识运营机制建设

知识有效运营指通过知识获取、知识固化、知识共享、知识应用及知识动态管理的闭环运作,达到知识在个人与组织中流动,并不断回馈到知识系统,促使知识不断累积的目的(见图1)。

知识获取,外部知识内部化。指将企业外部环境中的知识转换到企业内部,并能够为企业所用的过程。知识获取包括采集、认证、储存和更新四个阶段,对应设立知识采集机制、知识认证机制、知识存储机制和知识更新机制,以完成获取知识的任务。

知识固化,巩固知识防遗忘。通过个性化课程学习、课后及时复习和试题考核等手段,鼓励员工在工作中有意识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做到服务实践、学以致用。

知识共享,管理效益最大化。为有效实现知识共享,公司构建并加强多种知识共享途径,畅通多方沟通的渠道。

知识应用,实践提高生产力。知识只有在组织中得到应用时才能增加价值。公司通过搭建教育培训知识管理平台,将知识应用的效率发挥到最大化。

2.3流程及信息功能设计

知识管理的顺利实施离不开企业组织、制度、文化等环境因素的良好支持。公司在知识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重点进行制度、流程、信息系统等建设工作。

知识管理流程。以业务驱动力为出发点,以利益相关者价值为最终导向设计管理流程,包括知识抽取流程、知识利用流程、知识评审流程及知识管理考核激励等流程。公司根据员工的知识贡献制定不同级别的奖励,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公司知识管理。

信息系统建设。知识管理系统是集课件库、试题库、案例库、师资库、基地库、文档库等为一体的教育培训知识管理平台,以网络培训实体化运作为手段,构建实现公司知识协作、知识收集、知识传承等功能的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系统还紧密联系公司的生产业务、培训和评价等工作,帮助提高培训管理效率、公司知识协作共享,提高员工岗位胜任能力,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见图2)。

2.4知识动态管理运行

知识动态管理包括线上及线下知识管理。线上知识动态管理主要包括建立岗位知识学习包、学习效果验证、建立学习档案、培训需求再分析等内容。建立个人学习档案,为下一阶段的培训需求分析提供参考。

线下知识动态管理主要包括制定培训计划、培训实施及考核、培训服务实践、课程开发和创新等内容。公司按照培训计划对员工进行培训及考核,并反馈工作过程中的新问题、新需求反馈,公司根据反馈信息进行培训课程开发和创新,进一步丰富知识树和知识库的内容。

3.知识管理显成效

3.1建立公司知识库

知识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开展,为公司搭建了层次分明、覆盖率高的知识树框架,并以此为基础,梳理公司几大序列包含课程库、师资库、试题库、案例库等内容的知识库,并定期邀请公司相关专业的专家对知识库内容的正确、合理性进行评审,组织人员对知识库进行更新维护。将公司知识体系内容导入信息系统,设置知识标签链接,实现知识查询和学习等功能。

3.2营造知识创造氛围

通过制定知识更新、创新、认证、共享等流程以及相关考核激励制度,鼓励员工对知识库中的知识进行维护、修改,让员工角色由知识使用者转变为知识管理者,从被动到主动,激发员工知识创造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定期的班组内部分享会,实行轮讲机制,锻炼每位员工的讲授技能,促进了知识共享,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积累公司知识资产,预防人才流失的潜在风险。

3.3优化公司培训运行

通过信息系统中的岗位学习包推送、学习与测试关联、员工学习档案建立及培训需求再分析等功能,实现了员工学习、测评、档案记录、需求分析的全自动化管理,极大提升教育培训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有效推动公司教育培训的优化。同时,知识资本的积累和良好学习行为的培养、巩固,是建立学习型企业的重要基础。

4.结语

教育知识管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教育知识管理教育知识管理策略

教育知识管理是运用信息技术对来自教育资源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序化,通过知识的获取、存储、共享和应用,提高知识的使用率,实现知识创新,在价值上实现个人和组织的提升,以促进教育的进步和教育水平的提高。目前,在知识管理领域根据知识管理的两个维度:人和技术提出了两种策略,分类编码策略和个人化策略。事实,知识管理的组成要素:KM=(P+K)S,包含有四个内容:人、技术、知识和分享。因此,在现状研究基础上笔者把教育知识管理的维度扩充为四个,即:人、技术、知识和文化,由此构建了四维的教育知识管理策略

一、以技术为主的策略

技术在教育知识管理整个流程巾起着重要的作用,如知识的编码、存取依赖于信息技术,知识的获取、共享和交流也要借助技术手段和工具进行设计实现。因此,技术是教育知识管理的重要维度之一。以技术为主的策略主要体现在编码上,因此也称为编码化策略,它是指利用一定的信息技术把知识与知识开发者分离开来,使知识独立存在,再按照一定的标准编码并存储于知识库或资源库中,以实现人与编码知识的连接,便于组织成员的共享或随时反复调用。具体策略如下:

1、制定编码标准

编码标准便于对知识进行统一编码,给知识的存储和访问提供方便。如:对知识的编码格式做统一的要求。使不同的知识工作者在编码时都能做到有据可查,有椐可依。

2、建立分类标准

教育知识的范畴很大,因此应该对此进行非常详细的分类,按照类别进行编码存放,以便实现快速访问。

3、编码简洁化

在对知识进行编码时,力求做到剔除多余信息,将关键知识经过精心编码储存在知识库中,使教育组织中的成员能够方便的获取并利用这些精简的知识。

4、促进隐性知识交流

隐性知识的转化需要借助一定的信息技术,适度投资于信息技术,用于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便于组织中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以技术为主的策略使所有成员可以搜寻和提取经过编辑存储的知识,而无需与最初的知识生产者接触,使得知识可被反复使用,不受任何限制。

二、以人为主的策略

在教育知识管理中,人是最关键因素,不仅仅因为人是知识的载体,是知识创造和传播的内生力量,更重要的是教育组织产品本身也是人一人才。在知识的转化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人的参与。在社会化阶段,人们通过师传生受的方式传播隐性知识,人的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起决定性的作用,在这一阶段技术几乎不起任何作用。在知识的组合阶段,人们应用知识进行知识创新和教育创新,这一阶段人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以人为主的策略是指知识与知识生产者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知识主要通过直接的面对面的接触进行共享,信息技术的作用只是帮助人们更好地沟通知识,而不是储存,具体策略有:

1、提供多种交互方式

知识与知识生产者不分离,为进行知识共享必须和知识生产者进行交流,因此要提供交流的环境。目前常见的有面对面交流,还可以借助技术手段实现在线交流,如聊天工具、论坛、留言簿等。

2、交互工具简单实用

交流工具应该是给人带来方便,如果过于复杂无论是教育者和学生都可能对此失去兴趣,造成交互不利,影响教育知识管理的实施。因此,在交互工具设计时应以简单实用为准则,提供方便快捷的交流方式,促进知识的流动。

在这里知识并未被编码,知识是在交流与实践中发生转移的。为了让该策略行之有效,需要建立网络系统,扩大交流的范围,使知识不仅仅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还通过电话、电子邮件、视频、论坛、博客等形式进行交流与共享。

三、以知识为主的策略

知识是教育知识管理的客体,也是一个重要的维度。教育知识管理的核心就是促进知识共享和创新,知识创新就是知识转化的螺旋上升过程。因此,以知识为主的策略就是促进知识转化的策略,具体有:

1、从教育行政的角度促进知识转化

通过教育行政引导资源积累和配置,它可以从激励、培训制度以及设立教育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及知识资本的有效互动,提升知识的价值。建立平衡高效的组织激励机制,一般从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对那些为知识转化作出较大贡献的个人、团队和部门进行相应的物质或精神激励,促进知识的流动和转化。切合需求的高质量培训,可增加成员的知识存量,提高成员的经验技能,因此组织必须为成员提供持续不断的培训和学习机会,让他们有能力不断获取知识并创造新知识,丰富组织知识资源。同时设立以知识校长为首的组织结构,各负其责,实现合理、有效的知识转化。

2、构建知识转化的价值和规范的组织文化

“认知影响行为”,组织要想鼓励成员进行相互之间的知识转化,就要从整个组织的认知入手,建立支持知识转化的价值和规范的文化氛围。组织文化和知识转化联系得非常紧密。组织文化是决定知识转化是否能够有效运行的重要因素,同时文化问题也是教育知识管理中最难处理却又必须处理的问题。建立有利于知识共享气氛的组织文化,由文化驱动知识转化。

3、加强合作与科研兴教的意识

知识经济时代,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开展科研活动,它不但代表了组织的科研水平,也意味着组织的知识水平。科研活动不是一个人来完成的,一个科研任务需要多种不同的技能,围绕每项任务建立相应的科研团队。在团队内,各种具有不同技能的教职员工被组织起来,运用各自的特殊才能完成特定的研究工作。在研究过程中,成员要分工合作,完成共同的项目。通过合作研究一方面可促进组织向民主、合作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通过组织成员的相互沟通和交流,有效地实现知识的交流、共享、转化和创新。因此,合作与科研兴教可以有效促进知识的转化,特别是隐性知识的转化,而且更有利于实现知识的创新。

四、以共享文化为主的策略

在知识管理要素中,知识分享处在指数级的位置,表明了分享型的组织文化的重要性,组织可以通过创建适宜的组织文化来强化和推动知识获取、分享、应用和创新的程度和速度。因此,在教育知识管理过程中,共享的组织文化也是重要的一维,经研究笔者认为构建共享文化的策略有:

1、创建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就是通过组织成员不断学习而达到改革组织本身的目的,学习和工作同时进展,且两者统一。教育组织通过创建学习型组织,可以促进内部知识的流通、隐性知识的外化、知识的共享,从而提高教育者和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形成有利于知识共享和创新的组织文化。

2、建立教育知识管理系统,营造共享环境

面对面的交流非常有局限性,为不受时间、空间和人员的限制,教育知识管理系统是一个最有效的工具。因此,建立教育知识管理系统,提供多种知识获取和交流的方式,不但可以实现显性知识的共享,还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交流工具,实现异地、异步,与陌生人的知识交流。

3、简化教育组织结构。使共享渠道畅通

传统的组织管理结构等级分明,信息传递慢,在低层和高层人员沟通上存在很大弊端,无法真正实现共享。因此,设计简单的组织层次结构,利于教育组织中成员的沟通,从而形成开放型的组织结构。

4、建立激励机制。促进隐性知识共享

隐性知识是以经验、技巧、信念等存在于个体头脑中,不容易共享。一方面为保障知识生产者的权利,另一方面为达到知识共享,可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如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以实现知识共享。教育组织是知识分子汇集的地方,隐性知识特别丰富,因此应建立一套完善的针对教育者和学生的激励制度,在最大范围内实现隐性知识的共享。

教育知识管理范文第7篇

英国著名哲学家、科学家波拉尼(Polanyi)在1958年出版的著作《个人知识》中提出了知识的二分法,即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能够用语言、文字、图表、数字等清楚表达的知识,此类知识可编码化、易于整理与存储。隐性知识是与特定情境相关的知识,是存储于个人头脑中的隐含于过程和行动当中的知识,比如个人所拥有的难以言传的经验、诀窍、技巧、心智模式等,此类知识难于觉察,难于编码,也难以交流与共享。

正如波拉尼所说的“我们所知道的比能够说出来的要多”,显性知识只是露出海面的冰山的一角,隐性知识则是沉入海水中的冰山的绝大部分,隐性知识是知识创新的源泉。

信息管理关注的是对显性知识进行收集、编码和分类存储,为团队活动决策提供支持服务。其忽视了对占个体知识绝大部分的隐性知识的挖掘、共享和利用。

知识管理不仅要实现对显性知识的管理与利用,更重要的是实现个体间隐性知识的深度共享与交流,实现对隐性知识的开发与应用。笔者认为,知识管理应着重强调采用与实施什么样的策略、方法、工具保障团队内部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传播共享渠道的畅通,促进团队知识的获取、积累、传播、共享、利用和创新,从而提升团队智慧。如何实现个体间隐性知识的交流共享,如何将个体隐性知识转换成显性知识,使每一个团队成员的隐性知识汇集为团队的知识资本,以转化为团队的生产力,提升团队智慧是知识管理理论的中心课题。

知识管理强调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区分,强调两者的转化在团队学习中的重要意义,这为我们研究教育虚拟社区中社区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与转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独特的视角。

二、教育虚拟社区

教育虚拟社区是基于跨时空的、开放的、自由的网络虚拟环境,社区成员(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专题研修、交互协作、资源共享,从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最终形成的具有共同社区文化心理的、生态式的社会关系共同体。[1]

2005年至今,笔者所在的曲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一直在专业课程《学习科学与技术》中开展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http://itc.qrnu.edu.cn/class/index.htm)。社区成员借助教育虚拟社区平台,共享优质的学习资源,围绕主题开展社区研讨。在社区平台中,学习者还可以根据专题方便地组建自己的学习团队。实践证明,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能有效地促进社区成员显性知识的积累和传播,促进社区成员隐性知识的共享和转化。

三、教育虚拟社区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已有的社区学习案例进行文献调研和分析,结合自身的实践体验,笔者认为目前教育虚拟社区内的知识管理主要存在如下两大问题。

(一)隐性知识传播失效

隐性知识传播失效是指社区成员间的隐性知识难以交流和共享。社区研讨是社区隐性知识交流和共享的最好途径,然而在实际的社区研讨中,很多学习者更多的是持观望的态度,他们不愿意参与社区研讨,不愿意共享和交流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不愿意共享和交流自己的隐性知识。他们参与社区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和资源以加强自身的学习。社区隐性知识传播失效主要原因归于以下几点。

隐性知识高度情境化的特点决定了其不易被共享。隐性知识是与情境相关的、是隐含于问题解决的过程和行动当中的。只有在对真实问题进行解决和研讨的过程中,隐性知识才能够被共享和转化。这就要求教师在发起社区研讨主题时,一定要综合考虑社区成员的自身特征、课程目标和社会需要,选择成员感兴趣的、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问题。例如:在教育虚拟社区研讨中,笔者发现,相当一部分学习者存在着交往动机不足,交往深度不够,交往策略欠缺等突出问题。课程中正好有一个专题是与学习交往相关的。在综合考虑学习者社区交往实践、课程目标和社会现实需要的基础上,教师发起了讨论话题“你认为制约你参与社区研讨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才能提高社区研讨效果?”学习者对这样一个与社会、自身密切相关的真实情境中的问题非常感兴趣,研讨的积极性特别高,研讨中涌现出了一大批高质量的帖子。

社区成员不愿共享隐性知识。教育虚拟社区的研讨更多的是基于某一门课程的,其成员由某一个班级或几个班级的学习者构成。在目前的教育评价体系下,考试依然是衡量学习者学习成败的重要方式。很多学习者为了自己能考高分,不愿意别人分享自己的知识,他们参与社区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和资源以加强自身的学习。为了提高社区成员的发帖积极性,鼓励社区成员共享知识,我们采用了一定的激励机制鼓励成员发帖,比如:将好的帖子“加精”、“置顶”,推举那些发帖数量多且质量高的成员为社区意见领袖,将发帖数量和质量与考核挂钩等等。

(二)隐性记忆丧失

隐性记忆丧失是指隐性知识没能转化为显性知识,存储在个人头脑中的知识没有被显性化,没能以代码的形式存储在社区中,而是随某次学习的结束而被遗忘。

除了完成课程所要求的学习目标之外,在社区学习和研讨实践中,社区成员经常会瞬间涌现出一些好的想法、闪光的思想;在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很多学习者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例如:如何快速获取所需资源,如何与团队成员融洽相处,如何建立社区信任关系等等。这些问题是每一届学习者在社区学习中都将面临的问题,由于未能及时记录下这些宝贵的经验,未能及时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很多宝贵的经验都随着某次学习的结束而丢失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求每个学习者都要写学习日志,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习得的经验、获取的教训,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好的问题解决方法以日志的形式记录,以方便下一届学习者查询使用。

四、利用知识管理促进教育虚拟社区知识共享与转化

教育知识管理范文第8篇

在知识管理实践的过程中,孔子教育思想通过学习交流与共享、全员性与动态性、以人为本三原则的影响作用于组织的知识积累、员工有效获得所需知识、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激发员工的学习热情与能力、实现知识在组织内的扩散及共享等知识管理的目标并促使其逐步实现,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取和利用知识提高组织竞争力。

[关键词] 知识管理目标 孔子教育思想 人力资源管理解决方案

一、引言及相关概念

作为中国历史上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的思想及学说直至今日仍有深远的影响,如仁,和,中庸,都包含着深刻的管理思想。

从现代应用的角度,可以把孔子思想分为政治、教育、文化、哲学思想等几乎涵盖社会生活各方面,对现代社会生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就孔子教育思想与现代知识管理课题进行初步探讨。

关于知识管理的定义,储节旺等在《知识管理概论》中有如下阐述:“知识管理就是获取、利用并创新知识,提高组织创新和创造价值的能力,保障组织生存发展的活动。它包括知识的获取、整理、保存、更新、应用、测试、传递、分享和创新等基础环节,并通过知识的生成、积累、交流和应用管理,复合作用于组织的多个领域,以实现知识的资本化和产品化。知识管理的出发点是把知识看做最重要的资源,把最大限度的获取和利用知识作为提高组织竞争力的关键。”进一步,储节旺等对知识管理的目标做了说明:“确保组织的知识积累;确保员工有效得到所需知识;激发并增强员工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激发员工的学习热情与能力;实现知识在组织内的扩散并共享。”

二、孔子教育思想与知识管理

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得出知识管理的核心是围绕着知识以及拥有知识的人,同时以一种知识契约(明确知识的拥有、使用、传播等问题的契约)的形式为基础构建的知识共享和创新。知识管理所要求的组织,具体地来说,即是由学习型员工个体组成的学习型组织。这里将知识管理的目标概括为以下原则:学习交流与共享原则;全员性与动态性原则;以人为本原则。而孔子的教育思想在知识管理的实现过程中,可以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同时为知识管理原则的操作执行提供借鉴。

1.学习交流与共享。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侧重的角度并不是单向的教授式学习,他更重视自由交流式的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在学习型组织内部的知识链中,各环节的成员,都要进行知识交流,使组织的知识效用最大化。“学而时习之”,不仅仅是个体对自身知识的练习,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组织中不断进行交流,共享,同时获得新的知识“温故而知新”。同样,学习型组织之间也要通过参与知识联盟的知识交流与知识共享,不断丰富组织知识库。

2.学习全员性与动态性。孔子教育思想中,通过树立组织的学习氛围,学习型组织的构建,作为自由交互式学习的保障:“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论语・颜渊》)。提拔重用正直、有真才实学的人,弃置品德不良、无真才实学的人,可以形成崇尚正直、崇尚真才实学的风气,从而促成后者向前者转化“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使人才脱颖而出,造成向上的风气;学习的动态性,提倡终身学习:“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泰伯》)――学习要永不满足,即使这样,还怕有所遗漏,“学无止境”。在组织内建立开放的组织知识平台,研究管理组织的各个环节,培养、甄选符合要求的人才,确保各项工作有效运转,使组织充满活力。

3.以人为本学习。孔子教育思想中,把人才作为最重要的资源:“才难,不其然乎?”(《论语・泰伯》)。在孔子所处的物质资源极其匮乏,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历史条件下,孔子高度重视人才在治国、管理上的决定作用,大力宣扬将“举才”作为首要任务,并有长期的平民教育实践,培养和推举了各具能力的大批人才。“文武之政,布在方略。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礼记・中庸》)。孔子认为治国、管理的根本,要依靠人才去实施,是孔子“仁者爱人”思想的理论基础。

知识存在于人的实践过程中,人既是知识的载体,又是知识创新的主体,对人的管理也即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使人尽其才,各得其所,使组织的成长契合个人能力的发展,实现组织的愿景于个人的目标有机的统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也体现了人才决定组织发展前景的理念。

三、孔子教育思想的人力资源管理

组织知识来源有两个:内部员工的知识储备和外部信息的交流。从第一二两原则的分析可知,组织知识的增加要通过员工个人的学习和组织学习两个途径。从这个层面上来看,人力资源管理要在提高员工和组织的学习能力和获取外部知识的能力上提供解决方案,这主要包括对员工的选拔、培训。培训包括显性知识学习和过程学习,它们和隐性知识学习共同组成了组织学习。

1.选拔。对如何展开管理工作,孔子有如下阐述:“先有司。教小过,举贤才”(《论语・子路》):首先选拔各种人才,并把它们放到合适的岗位上去“在其位,谋其政”――设立主管下面的系列职能管理者;选拔人才的标准,要看主流,看专长,不纠缠于枝节,容忍人才的弱点。考核人才的标准应言行兼顾,“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在此基础上孔子提出“三看”考察人才:“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观察人当前的行为,对人从过去到现在的历史全面考察,从他目前和过去去分析人的动机、特点,把握本质。

举贤才,把组织看成一个整体,而不是划分为少数精英与普通员工两个部分。“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论语・里仁》)“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管理者不分亲疏,人尽其才,团结大多数人,而不偏袒少数人。在此基础上,形成组织成员积极协作,达到充分信任。

2.显性知识可分为组织内部显性知识和组织外部显性知识。组织外部显性知识对组织而言,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与组织的核心能力关系并不紧密。但它是组织生存并与社会进步保持一致所必需的,否则组织将落后于社会生态环境的发展而被淘汰。同样的,组织内部显性知识对组织员工而言,对短期的个人能力提升贡献有限,但通过对组织内部显性知识的学习、消化吸收,将理论知识实用化,进而创造出具有创新性的专有知识,从而形成新的竞争力。

因此,通过组织学习培养人才,首要的是面向全体的组织文化教育,培养符合组织发展需要的员工:“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经过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步人才选拔的筛选,将与组织价值观较契合的员工通过进一步的组织文化教育,逐步实现员工个人发展目标与组织愿景的统一。在这个过程中,将组织的价值观等核心文化与组织发展历程相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对员工进行教育,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身正,不令而行”“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3.过程学习。在组织实践中的学习,也就是“干中学”。在实践中学习的效果好于单纯的理论学习,“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学习型组织在组织实践中的过程学习,可以实现组织知识的增值。增值的数量,和组织学习的能力成正向关系。

由此,组织在培养人才的问题上,应有战略眼光,稳固基础,注重人的素质提升,既有利于组织的长远发展,也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论语・卫灵公》)。 正如孔子所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管理者对人不培养只使用就是“以不教民战”,是“弃之”,是不负责任的行为,也是对事业不负责任,先教后用,教用结合,培训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训的标准是什么?关于成才,孔子主张“君子不器”(《论语・为政》)要成为杰出的通才。从“文,行,忠,信”的“四教”,孔子的育才思想是知识、技能培训和思想、道德教育并重,也就是“德才兼备”。“学而优”,不但要通晓业务知识、技能,更要通晓世务,掌握事物发展规律并能运用自如,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孔子对人才培养的标准的阐述指出,人才素质的四个方面: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做事以道德为原则,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有真才实学:“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义”(《论语・述而》)――有坚定的信念和追求;工作立足点放在实现组织纪律、组织目标、组织精神上;将个人与组织其他成员的人际关系正确定位,妥善处理;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不断提升的才能。

同时,培训不搞统一模式的“一刀切”。针对不同对象采用不同教育方式,以致于针对不同人才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侧重点:“因材施教”。组织培训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基础,不同问题,培训内容,方式,时间就应该进行权重区分。进一步分析,培训应契合组织市场营销进行的原则,不同员工,不同需求,对应不同的细分市场,培训内容、方式、时间等安排上要以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不同细分市场企业要开发不同产品去占领,对应员工培训上,要有不同内容,不同教材,不同的方式。

而隐性知识的学习主要表现为员工之间的相互学习。隐性知识属于组织核心能力,通过内部学习课扩大其适用的范围。这也是前面所述的学习交流与共享原则的集中体现。

组织除了充分挖掘组织内部员工的知识资源外,对“外脑”的使用也是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的重要手段。组织外专家、学者等人才资源也应包括在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范围内,特别是一些小型组织,尚未有足够的资源支持专门的培训机构时,完全可以通过外部专业机构进行人力资源开发。

组织不断培养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使人才资源不断扩充,人才结构趋于合理,适应组织发展的需要。以上人力资源管理的持续进行使知识的资本化和产品化得以不断的发展。

四、结论

从本文的分析可以得出,在知识管理的实现过程中,孔子的教育思想作为指导思想的重要地位应得到确立。在知识管理实践的过程中,孔子教育思想围绕着知识以及拥有知识的人这一知识管理的核心展开的选拔、显性知识学习、过程学习和隐性知识学习等进行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导知识管理的重要方针;孔子教育思想通过学习交流与共享、全员性与动态性、以人为本三原则的影响作用于组织的知识积累、员工有效获得所需知识、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激发员工的学习热情与能力、实现知识在组织内的扩散及共享等知识管理的目标并促使其逐步实现,从而最大限度的获取和利用知识提高组织竞争力。

同时,相关组织制度建设应与之保持同步,才可以保证已有知识管理的成果不断巩固,并对下一步的知识管理工作深入进行;孔子教育思想其务实性、可操作性强的特征为知识管理原则的操作执行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褚节旺 周绍森 谢阳群 郭春侠:知识管理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第一版

[2]孙聚友:儒家管理哲学新论.济南:齐鲁书社,2003,第一版

[3]潘乃樾:孔子与现代管理.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第一版

[4]董根洪:儒家中和哲学通论.济南:齐鲁书社2001,第一版

[5]朱贻庭: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第一版

[6]知识与价值-成中英新儒学论著辑要.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第一版

教育知识管理范文第9篇

1知识管理在信息化资源教育中的意义

信息化的教育要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老师要把自己掌握的知识用最合适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老师对于知识进行管理的最终目标是要在最合适的机会,用最好的方法把知识用恰当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如果我们在开展教学的时候把知识管理的理念方法和技术都会促进信息化教育的发展。现在数字化的资源管理是开展信息化教学实训的基础。

1.1在信息技术极速发展,知识大爆炸的情势下,教师需要面对的是多样化的,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以及千变万化的各种问题。同时知识的增长非常迅猛,知识的老化速度也特别明显。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必须要帮助广大教师更好地适应新的教育形态,不断地学习和更新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将新知识传授给广大青年学生。另外,许多珍贵的知识都被限制在教师、教授个人头脑里,封存在图书馆和实验室中,优良的教学经验总结和推广也非常不够,必须要通过知识管理,将隐性知识显性化。这样才能将优秀的知识和经验充分的利用起来,发挥其最大的价值。

1.2.现代的科学,已经不再像最初的那种分门别类的单一的发展形式。现在的科学,都以综合化的发展为基本模式。跨学科的研究已经成为每一门学科研究的重要方法。而科学研究,也不再是个体的行为,已经转变为共同体的组织行为。所以,在这种情形之下,运用知识管理,有效的组织和开发群体智力资源,加强彼此的联系、沟通与协作,实现知识共享,拓展合作的领域与范围已势在必行。

1.3学校最重要的因素即是知识资源的战友、配置、生产、分配和使用。所以,学校只有加强知识管理,才能明确本校的知识状况,才能对症下药,通过引导、组合、辅助等措施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智力资源。需要往往都采用集中管理的模式,这样会导致校园文化单一保守,民主性不强,缺乏知识共享。因此,要运用知识管理来改善现有的知识状况,实现知识共享,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合理化,并制定和实施一整套的管理模式,才能使学校在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信息化条件下知识管理在教育中的应用措施

2.1直观性的体现在我们的课本中有大量的精明图片,这些图片可以让学生更多的领悟化学知识,如果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更多的运用多媒体技术,把那些静态的彩图变成动态的视频画面,就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牢固的对知识进行掌握。比如进行铁的冶炼这节课的时候,教材当中已经有彩图的印制,但是是静态的图像,还有就是很多学生没有真正的参观过炼铁厂,所以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不能很好的进行掌握。我们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这节课的内容,可以运用flash课件来让学生学习炼铁高炉的结构以及炼铁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还可以给学生看一段举世著名的上海宝山炼铁厂进行铁的冶炼的全过程,我们可以在信息技术的动态演示过程中,让学生对铁的冶炼进行全面了解,还有在学习物质在水中分散这课内容的时候,因为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是微观的,有很多的抽象性,学生马上不能进行理解,所以我们可以用动态展示形式,这样学生对物质的溶解的含义就能够有更加深刻的理解,真正的做到事半功倍。

2.2课程资源的拓展因为我国幅员辽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差异,每个地区的学校对有很大的课堂资源,所以我们可以进行网络多媒体教学设施和网络资源来进行学习,我们可以运用网络资源来扩大学生的视野,因为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获取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来进行知识的积累,网络上的知识相对于课本知识会有很强的阅读性,所以更加容易被学生接受。化学的知识最好要在生活中有所体现,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如何让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积累化学知识是很重要,在网上有很多化学反应的有趣视频,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观看,这样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还培养学生的求知能力,让学生在进行有趣实验的基础上来增强学习自信心。其实很多时候学生也要有求知欲的,但是很多时候都不好意思开口来问,如果学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来进行探究这个问题就能够有效的解决。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师生互动平台,如上图,学生可以用匿名的形式来进行提问,这样可以打消学生心理障碍,很多时候学生不了解的问题其实是不难的,但是学生只是不好开口问,老师根据知识点很容易理解,在讲解的时候就错过了,我们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也会知道那个环节要注意。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来看其他地区和其他学校的课堂教学情况,让学生感受一下不一样的教学风格,了解同龄的其他同学都是怎么样来进行学习,现在学习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这样可以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了解到自己的实际情况,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

3结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教育形态已经逐渐被信息化教育所取代。信息化教育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一种全新教育形态。比如现在普遍使用的多媒体教学,和网络在线教育等。这种教育形态拓展了教育内容,丰富了教育的形式。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知识的整合是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整理、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这样老师在开展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信息技术和化学进行有机的利用。我们要了解信息技术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的直观性进行体现,建立互动的教学平台。

教育知识管理范文第10篇

本文的目的是针对在当前新形式教育发展过程的背景下,如何理解目前正在发生的信息革命和认知这个过程领域。并揭示教育活动在高等教育系统中最主要的形式是学生及教师的知识管理。众所周知高等教育目标和内容的研究,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即是语境教学。如何将常规的语境教学融入到信息社会中,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是当前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欠缺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认知知识;知识信息;能力

信息革命所带来的认知革命,促使人们重新对约定俗成的观点进行反思,重新认知世界对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作为教师所要关注的是本人所涉及的教育领域中,其教育目标、教育特点、教育内容以及参于受教育的学生,其教育手段是否不同于以往的教育方式,是否符合现代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教学管理原则。而实施的教育活动方式是否违背了客观和客观观念的教育内容。此外,在教育过程的转变中,往往是导师要深刻改变教育方式来影响学生,其问题是有前瞻性教学,但组织教育模式的教师很难与所受传统教育方式模式的学生能协调一致。

首先,认知革命极大地改变了我们对知识的了解与认识,而教育是我们对知识认知的一种手段和方法,而且又是一种实践,二者是紧密相连的。当代认知革命表明,教育的本质和内容在其传统形式上,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世界的发展。之所以不适应,是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世界里,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在发生变化,认识知识和知识认知在经历一个转型。

其二,知识的意义在改变,其内容包含了关于世界的整个数据以及所要认知的对象及过程。另外知识已成为一种建设性的单位,是人类创造性工作的一种模式。我们对知识认知的过程,是主动的与社会进行互动,是与世界互动。而不是局限地,限制其认知意图,更多的是丰富其过程,并带有创造性的运作。通过知识的认知和更新,它所展示的是创造、运作和储存的一个过程。而我们对知识中掌握的重点不再是结果,而是它的程序性,是一个揭示认知的过程。而揭示这原理过程的,是发现它的产生和它在以往转化过程中是如何进一步转变成为新的信息知识。其原理是因为现代认识论把重点放在了认知过程,技能,能力以及发现内在规律上。

其三,知识信息化的目的是从原有学习主体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使它能够更新现有的知识,并通过它的形式来提升自由人认识和执行力。正是由于这一定义使认知革命让观察者处于一个被动的状态。这些都是要通过教育来完成的,也说明为什么教育要作为一种工具成为社会化和培养的一项要求,今日教育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个人终身学习的策略。作为当前主要的传统的教育体系是建立在知识传播的原则之上的。知识从一个有经验的人转移到一个不那么有经验的人,这在传统教育中是最好的体现。传统的教育是一种社会文化,是知识的产生、积累、存储、传输和转换而成的。在当前以信息主导阶段为主导,以认知革命为代表(知识转化为信息)的社会发展过程,表明单纯的传统教育机制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的社会功能,其更多的形象世界传播受到了局限,这就需要更多的知识不断的传送和接收来进行必要的补充,这就是非传统教育系统目标功能中的一部分。非传统教育是以知识和经验为操作的一种新方法,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工具。

另外,教育目标是让一个人能在未来的社会活动中作好准备,教育的内容是掌握人类活动中的一般方法和形式。必须明确指出,传统的教育手段中还是离不开知识和经验管理,如果排除经验管理这一基础,教育活动也不复存在。更确切地说,主要的教育水平和中学的教育仍将以传统的教育形式进行。然而高等教育是非传统教育方式为目标原则,是知识和经验为管理能力,这些注定为认知革命和信息社会所形成的条件作了工作准备。那我们应该如何组织在传统的传输情况下培养学生(最值得注意的是高等专业的学生),同时考虑到他们之间的目标和方法。首先,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应把自己设定在学生的位置,这样可更好地了解什么可以做,并给予合理的建议,以便帮助学生。这样在与学生产生互动的同时,不仅教了学生,教师本身也得到了教育,师生间也就成为了共同经营的主体。但对于非传统的教育体系似乎仍然是一个模拟结构,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势必作为思想反映在教育过程中。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不能为学生提供能力培养的传统教育仍然作为社会培训的主体,以理论训练占主导地位的学生,虽有大量的认知知识,但他们在实践中既不知道该怎么做,也不知道如何应用所获得的知识去实践。而我们的教育应该是使毕业生能够纵横谜一样的世界,并在实践领域中能运用他们丰富的知识解决碰到的问题。

最后,作为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不但可以建立自己的教育轨迹,同时也建立了自己的生活轨迹,并在当今信息社会中,使这二轨迹重合形成教师独立的世界观,这就可以更深理解学生,实现对学生的形象管理和控制,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教书育人。

作者:严如刚 单位: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冯青来.从教育的过程到教育的文化——解读布鲁纳的教育思想转变[J].全球教育展望,2007.02.

上一篇:创新实践教学范文 下一篇:生物学教学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