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研究范文

时间:2024-01-15 11:30:13

教育信息化研究

教育信息化研究篇1

关键词:数字化教育;教育信息;信息资源

G434

引言

在传统板书教育方式下,因不同区域教育资源、教学理念、师资力量的差异性,导致教育缺失公平,教育质量存在较大的地域性。但是,在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打破区域间的教育隔阂,给教育沟通带来便利,凭借现代化技术,实现多样化信息沟通,给教育教学带来海量信息,在教育中分享教育资源成为可能。特e是近年来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在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育改革创新主流趋势。综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为数字化教育发展注入生机、活力,助推教育信息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笔者作为一名电教馆工作人员,深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在此以教育信息资源为突破口,探讨数字化优化路径,全方位优化配置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数字化教育模式。

一、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政府优化

2015年,教育部办公厅颁布《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明确指明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思路,严格贯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以教育改革、教育公平、教育质量为工作重点,以“三通两平台”为抓手,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为现代化教育提供支撑,营造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教育信息化工作在政府的统筹引导下,推进机制创新,合理推进多部门合作,凝聚各方力量,在社会各界积极支持下,完善政策机制,打造教育信息化协同发展格局。

如,2016年,江西省实施《江西省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基本标准》(试行),全面深化江西省建设“三通两平台”工程,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进行有效指导和规范;江西省电教馆召开江西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学校试点阶段工作总结会议,梳理平台建设基本思路,结合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实际,重点汇报了平台功能、平台资源建设和人人通空间开通问题,总结平台试用经验,结合存在问题,提出后续工作建议。南昌市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召开《2016年县区现代教育技术工作会》,在会议中电教站负责人交流与分享教育信息化工作情况,做出了南昌市教育信息化发展工作部署,以“十三五规划”为载体,继续建设智慧校园,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教育信息化能力素养。

二、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市场优化

在数字化教育信息市场中,政府鼓励教育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吸引建设资金,引入先进理念,以商业化的模式经营建设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搭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库,向使用者收取市场价,共享使用教育信息资源,让企业和教育科研机构一起共担风险。让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优化建设,参与市场竞争,合理流动社会资源,提高教育教学效益,真正共享教育信息资源,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增强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优化活力,最大化联接教育信息资源库,拓展教育信息资源共享范围,实现教育效益共享。

如,南昌市网上家长学校筹建于2007年,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家长打造一个南昌市家庭教育平台。在南昌市网上家长学校平台上,有16个栏目,包括86个子栏目,有风采展示、父母课堂、新闻聚焦、育子文苑、心灵导航、专家在线、学子乐园、家长沙龙等,整合了优秀的教育资源,打破家长、学生、学校之间时空界限,平台还有谭教授讲坛、嘉老师热线、视频窗口、多个互动性专栏、论坛,家长可以通过平台第一时间和学校、老师沟通。南昌市网上家长学校作为厚学网的合作会员,有丰富的课程,采用一对一教学形式,参与市场竞争,为南昌学生网上学习提供选择。

三、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个体优化

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个体优化是以互联网技术调拨教育信息资源,发挥互联网教育信息资源效能,实现数字化课堂教育价值。在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教育个体,利用互联网的检索功能,整合丰富教育信息资源,不仅整合教材资源,还可以查阅互联网资源,将多渠道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分享,让互联网资源不再“海量”,浓缩在45分钟课堂内,整体提升学生知识素养。

如,南昌市举办的《第六届中小学教师“班班通”教学资源应用成果展示活动》中,邀请“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学校教师(南昌仅有新建区、安义县、南昌县)、“薄弱学校改造”项目学校教师、具备“班班通”教学设施的其他学校教师,依据现行的课程标准和相应的教材选择一个课时内容现场向评委及观众展示。教师在报名的同时需上传一节5-10分钟的微课视频(格式为wmv或flv)及相关课件、教学设计等(课题自定),作品上传的同时进行公示,需要教师根据所抽取的课题(知识点)内容利用网上的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并完成微课教学课件制作,优化教育信息资源。

总之,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优化是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重要内容,是传统教育信息资源在互联网环境下的拓展和延伸。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从政府、市场和教师三方面优化,整合教育信息资源,提高教育信息资源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发展,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克江,姜华,罗琴,李勇帆. 基于U-Learning的基础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空间模型和学科知识本体资源信息模型设计[J]. 电化教育研究,2015,02:45-49.

教育信息化研究篇2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研究生;应用方法

作者简介:邓丽华(1972-),女,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研究

传统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都是手工管理的模式进行。随着我国近年来研究生群体的不断扩大,若继续采用手工管理的模式来进行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则会呈现出许多的问题。因此,结合信息化管理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减轻了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促进了研究生管理水平的提高。

一、研究生管理工作内容繁杂

对于研究生管理工作而言,与本科生有着一定的区别,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对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相关职能进行分析,其工作主要包括为研究生招生就业管理、个人信息档案管理以及相关的研究生教育环节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内容。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发展,当前研究生教育管理还包括了教育环境以及办公室管理这两个层面的内容。在这两个层面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包括了研究生学籍、教育方向、学生考勤、学生成绩统计以及研究生学位管理等。因此,对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本身就是一项较为繁杂的管理工作,再加上近年来,我国的教育发展迅猛,研究生群体也相应地扩大,同时研究生管理工作人员呈现出了严重短缺的问题。

二、信息化技术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存在的问题

由于工作量增加,研究生管理工作效率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因此,许多高校已经意识到了信息化管理技术的重要性,并且也尝试着把信息化技术应用到研究生教育管理当中,提高了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数据精准度,有效地提高了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效率。目前,许多高校都在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应用了信息化技术。但是,通过对其教育管理工作的分析发现,由于缺少一定的规范化以及标准化建设,这也导致了不同高校之间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着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差异性。从某个角度来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当前许多的院校在应用信息管理技术时,基本都是从管理部门的职能角度出发,对于研究生以及导师的管理需求没有过多的关注,这样的情况导致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应用缺少一定的应用功能。在当前许多院校中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中,还存在着模块独立性、集成性较差的问题,无法体现出信息化技术应该具备的管理作用。总体而言,对于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系统开发,会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而进行变化,但是当前的研究生教育管理软件没有结合新的管理模式以及技术进行及时的更新,许多高校的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还没有进行及时的调整,导致信息化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使用阻碍。

三、信息化技术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1.及时更新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应用功能的简化与扩展

信息化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应该把其系统的应用功能进行简化。简单而言就是需要对原有的管理系统的功能进行整合与统一。让研究生以及导师在使用管理系统过程中,只需要进行一次身份确认,就能够为其提供所需要或者感兴趣的服务。同时,应该统一用户界面以及使用形式,能够按照不同用户的需求,为其提供相应的功能。比如,资料打印、课程内容、材料统计等。当前许多院校的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还没有相应的扩展。这里所提及扩展所指的是让更多的资源实现共享。比如,能够为研究生提供相关专业的精品课程、学习资源等功能,同时也能够满足导师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及时的了解与掌握,能够实现网络远程管理与教学。

2.调整信息化管理系统功能,深化管理决策性

对于一些相对陈旧的研究生信息化管理系统,院校应该进行及时地调整。让管理系统能够提供管理事务的决策数据。能够通过研究生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分析功能对学生的相关数据进分析,甚至对研究生毕业后跟踪数据也能够进行具体的数据分析,为院校后续开展的研究生教育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持。此外,还可以深化研究生成绩以及毕业论文质量分析,通过管理系统给予相应的评分,有助于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成效。同时,对于教学环节也可以实现实时监控与评价,结合当前最新的研究生教学模式进行调整,提供相应的参考。

3.构建良好的管理理念,增强研究生的信息化素养

在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应用信息化技术需要有良好的管理理念,并且要增强系统使用者的信息化素养。第一,要在其信息化管理系统中,把先进的管理模式以及管理经验融入进系统当中,能够让更多的管理工作人员接触到最新的管理模式,有效地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效果;第二,针对导师以及研究生开展信息化素养教育,以便能够更好地发挥出管理系统的作用。总而言之,在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应用信息化技术,是一个长期性、多元化、动态化、复杂化的系统工程。在进行应用过程中,应该针对研究生以及导师的需求不断地进行创新。让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能够得到长远的发展。通过不断地总结与学习,结合自身院校的研究生管理机制以及培养形式,构建起适合于自身发展的研究生信息化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华.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几个热点问题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9).

[2]孙幸成.高校信息化管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科技风,2010(19).

教育信息化研究篇3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政策;教育信息化构成要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4)01-0025-08

一、问题的提出

信息与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中的渗透。促使世界各国的教育信息化进程日趋鲜明。教育信息化也成为了世界各国推进教育持续发展和变革的必由之路。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再到职业技术教育。从学校教育到企业职场学习,教育信息化实践成为在过去几十年间,国内外政府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和所有关心教育事业的人士共同关注的话题。作为跨世纪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指标,教育信息化不断被世界各国纳入到了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之中。比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信息化促进教学变革”行动计划、欧盟的“尤里卡计划”、韩国的“虚拟大学”、日本的第五代、第六代计算机进入教育网计划、新加坡的“智慧岛”计划等。

为了在教育信息化这一国际浪潮中争取优先地位,并通过教育信息化促进科教兴国战略的有效实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中央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法规。教育部以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信息化相关企业都积极推行了形式多样的教育信息化的实践,在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教学与学习模式的创新以及信息与通讯技术的深层次应用等方面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结合中国教育信息化过去三十年发展的经验与教训,理性省思和系统审视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教育信息化宏观政策,对于促进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系列文章旨在立足我国教育信息化实际,在深入剖析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和借鉴教育信息化较为发达的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机构教育信息化宏观政策,总结和反思国际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成功经验以及发展趋势,着力探讨与构建教育信息化理论和实践框架,以期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

二、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与外延

如果对于一个事物究竟是什么、具有哪些特征都无法达成统一共识。那么。基于此的实践与应用的探讨则略显乏力。为此,我们首先要回答的是关于教育信息化是什么的问题。

(一)教育信息化的内涵

“教育信息化”这个词是伴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实践领域中的应用而逐步产生的,它最初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的一些学术词典中。虽然,在西方的政策文件中很难见到“教育信息化”这个字眼。但是。从西方国家所的有关信息与通讯技术(ICT)在教育中的应用规划方面的文献中,却能反映出西方学界对于教育信息化的理解与认识。比如,美国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信息高速公路”计划(In-formation superhighway)以及“国家教育技术计划”(National Education Technology Plan,NETP);澳大利亚的“数字教育革命”(Digital Education Revolution):东盟的ICT国家计划(ASEAN ICT Master Plan):韩国的“让教育适应信息时代”(Aapting Education tothe Information Age)等等。在这些政策、计划和文献中,人们对于教育信息化的理解着重于教育(Educa-tion)与信息(Information)两个词,侧重于用技术变革教育的程度。从西方国家的一些具体的政策计划与许多学者的大量研究报告来看,西方学术界更常用“教育中的信息与通讯技术”(ICT in Eucation)、“为教育服务的信息与通讯技术”(ICT for Educa-tion)、“数字化教育”(e-Eucation)、“教育信息与通讯技术”(Educatinoal ICT)等等术语,来具体表述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及其水平与程度。

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在各级各类教育情景中的应用,我国学者围绕“教育信息化”开展了大量的丰富多彩的研究工作,议题多涉及教育信息化的本质、特征与价值、历史与现状、基础设施建设调查、信息化教育资源的研究、人力资源培训的研究、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与教育管理的信息化研究、国外教育信息化政策对我国的启示的研究等等。然而,在现有文献中有关教育信息化内涵与外延的论述却相对较少,在这个问题上各家观点也不尽统一,甚至存在较大分歧。总体来看,国内有关教育信息化的内涵的观点大体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突出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将教育信息化定义为系统地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或者系统工程。例如。南国农指出。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黎加厚认为,“教育信息化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教育信息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化或网络化,而是一个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他不仅强调了信息技术对于教育的变革的结果,更强调了教育信息化的过程。2004年,李克东提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

另一类突出教育信息化的结果,强调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教育现代化。例如,2002年,陈小鹰等人认为,“教育信息化就是指在教育与教学中,开发并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建立信息社会需要的教育环境”。2004年,吕耀怀认为,“教育信息化主要是指在教育领域通过广泛运用信息技术。特别是利用互联网,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不同于传统教育的全面变革”。2011年,何克抗将教育信息化定义为:“信息与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和教育教学部门的普遍应用与推广”。

无论是从过程的角度,还是从结果的角度来看,所谓的教育信息化,是运用信息与通讯技术系统地提升和变革教育的一个过程。事实上,从字面上来理解,“信息化”、“现代化”、“工业化”等语汇之中的“化”字本身,应当被理解为一个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一种为人们所追求的状态和境界。因此。教育信息化不是一个“全或无”的两极状态,而是一个渐进的发展历程;教育信息化不是一个孤立的、局部的技术应用,而是一个整个教育系统与各个子系统的系统变革:教育信息化不是一个静止的状态。而是一个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育领域,以促进教学变革为目标,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与实现学习型社会为核心的动态的系统过程。

(二)教育信息化的外延

通常,明确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逻辑方法分别是定义和划分。要弄清楚教育信息化的外延,就必须从对教育信息化的划分入手。而事实上。不同的划分标准。往往会得到不同的分类。具体联系到教育信息化,如果我们将其看作是一个系统,一个动态的过程,那么,它的外延,必然就涉及到教育信息化的子系统是什么?它具体包含哪些内容、涉及哪些领域?这些领域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管理人员,能否正确地回答这个问题,不仅仅涉及到我们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是否全面、深入,更关乎我们所有的实践、评估是否能够科学、有效地展开。因此。对于教育信息化的外延的论证是一个无法逾越的课题。

尽管有关教育信息化报道随处可见,但关于教育信息化本质、内涵与外延的论述。在国内并不多见。其中有说服力的观点则更为罕见。在论及教育信息化要素的时候,比较普遍且通俗简明的一个说法是“路”、“车”、“货”、“人”。其中“路”指的是教育信息化中的基础设施,如,计算机、机房、网络等;“车”指各种平台系统:“货”指为了促进教学而设计开发的各类教学资源:“人”指的是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人,包括教师、学生、其他教育工作者。有了路,车才能够行走,车行走的目的是为了运货。而货的最终价值是为了服务于人。从这个角度看,“路”、“车”、“货”、“人”的教育信息化要素说,似乎能够很好地解释教育信息化的要素及其发展路线。事实上,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路径也确实大体经历了这样的一个历程。

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我国学者对于教育信息化的构成要素也开展了一定层次的研究和探索。张建伟从环境与实施两个层面,分析了教育信息化的构成要素,认为教育信息化包含执行层、动力层。其中执行层包括教育实践、硬件基础设施、软件资源与服务、人件、规划管理。教育信息化的动力层(制约层)包括思想观念、投资、体制、文化。

杨晓宏则从物、人、应用、保障四个维度提出了教育信息化包含信息网络、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其中,信息网络是基础:信息资源是核心: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是目的:而信息化人才、信息技术产业、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是保障。

虽然张建伟与杨晓宏二人对教育信息化构成要素的分析角度不同,但他们都认为教育信息化构成要素包含基础设施、软件资源、人力资源、信息技术的应用、政策的保障。二者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管理、文化、法规和标准三个要素。

随着教育信息化实践的不断深化,人们对于教育信息化构成要素的理解和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在2012年3月,国家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国家教育部就围绕基础设施、软件资源、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对未来十年的中国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了整体设计和全面部署。此外,规划中还强调了平台、支撑环境的建设。然而,遗憾的是,在这个规划中对于教育信息化的评价却较少涉及。

我们通过比较发现,无论是一些学者所提出的教育信息化要素,还是我国政策中所体现的教育信息化的内容。都有一些共性。其中,基础设施、软件资源、人力资源、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政策是大家所认同的构成教育信息化的基本要素。从逻辑的角度分析。作为一个系统,教育信息化中首先包含有物、人。从物与人的关系考虑,就涉及到人对于物的作用。以及对于这个活动过程的管理与评价。此外。国家的政策也是整个活动过程的一个导向与保障。因此,教育信息化的顶层中包含有物、人、应用、管理、评价、政策这六个要素。在物这个要素中,又包含有基础设施、软件资源的建设。在人这个要素中包含教师、学生、教育工作者以及对他们的培训活动。应用方面则主要指课程的开设、教学模式的创新、学习方式的变革等。管理主要是指教育工作者对于整个教育活动的管理。那么。从逻辑分析的角度,我们认为教育信息化包含的最基本的要素是基础设施、软件资源、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教学的变革、学习的变革、教育信息化的评价、政策。

为了站在国际的视角对教育信息化的构成要素展开分析,我们需要了解各个国家在进行教育信息化规划时的方向与侧重点。我们选择了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这七个国家,以及国际组织如UNESCO、东南亚国家联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ASEAN)、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简称IEA),对其ICT运用于教育的国家政策、评价的报告作为分析对象。由于政策是我们分析的抓手,其它七个要素都分别在政策中有所体现。因此。我们从以上七个要素展开横向分析。再者。教与学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将教与学的变革合为一个专题来考察,观察文献中是否会涉及到这六个部分,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分析,我们发现,关于基础设施、软件资源。这些国家、组织都将其作为文件中重要的一个模块来描述。关于人力资源方面,只有英国没有在其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oint InformationSystems Committee,简称JISC)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但是。在其它重点投资的四个模块中,除了共享的基础设施和资源这一模块外,其它三个模块即“高效的、具有影响力的机构”。“对教学和增强学习体验的有效、创新的方式”,“增强研究质量、影响和产量并以创新的方式来支持研究过程”,无不渗透着对于人员适应信息化环境的要求、标准、培训。关于管理方面,英国没有在投资领域的四个模块这一级维度中明确提出,但是在“高效的、具有影响力的机构”这一模块的子模块中明确提出了“在机构管理中的技术的角色”与“信息化管理”这两个维度。

关于评价方面,是很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在政策、规划中所缺失的内容,包括中国、日本、东盟、英国、澳大利亚。IEA也未将每个国家的评价体系这一模块纳入到其评价体系中。而美国、韩国、新加坡则在政策中明确提出。美国在NETP中重点讲解了五个领域,包括“学习”、“评价”、“生产力”、“教学”等。可见评价在美国的国家规划中的重要地位。其中。除了包括“提供反馈评价”、“技术支持下的评价能力建设”以外,还有“评价的标准制定与信息安全”。新加坡在1997-2002的总体计划1(MasterPlan1,简称MP1),2003-2008的总体计划2(MasterPlan2,简称MP2)。2009-2014的总体计划3(MasterPlan3,简称MP3)中,始终将ICT运用于教育中的课程与相应的评价,作为国家实施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维度。韩国则从ICT融入教育的评价的开发历史、评价指数、ICT融入到教育中的评估系统、国家ICT融入到教育中的评估系统、ICT融入教育项目的自我评价等多个方面,来描述其对于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的重视。因此。评价对于教育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都至关重要,它为下一阶段的教育信息化的规划提供借鉴。为下一步的实践指明方向。是每个国家衡量教育信息化的绩效并进行投资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为了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最终实现教学的创新。进而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因此。教与学的变革也是教育信息化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除了澳大利亚没有在其《数字教育革命》中的领导力、基础设施、学习资源、教师能力这一级维度中明确提出以外,其它国家都纷纷在其规划中将教学的变革作为重要章节来讲述。但是,澳大利亚在“教师能力”这一维度的二级维度中指出,“在对高质量的教育内容的传授中。能够有效地驾驭数字资源来教学的典型案例的推广”。可见,澳大利亚在教师能力中,对教师有效运用数字资源来变革教学予以充分重视。除了以上谈到的几个要素以外。政策这一要素本身也起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顶层设计、导向的作用。由于各个国家的文化、经济、政治的不同,导致每个国家的政策各有异同,尤其是在政策的二级维度的具体落实中差异更为显著。因此。对于教育信息化来说,政策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

基于以上的探讨与分析。我们提出。教育信息化的要素主要包括政策、基础设施、软件资源、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教育信息化评价、教与学变革、学习变革等八个部分。

在明晰了教育信息化的构成要素之后,我们还需要对这几个要素的关系做一个探讨,进而全面的认识与理解教育信息化。作为社会的重要领域,教育信息化的目标是变革教与学的方式,提升教育生产力。它的发展受到外部因素和内部要素的共同影响。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的发展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外部社会环境。其中,技术是推进教育信息化最活跃、最具影响力的因素。作为教育信息化系统工程的构成要素,基础设施、软件资源、人力资源、政策属于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得以推进实施的基础保障。政策是保障层中的关键因素,因为它会对基础设施、软件资源、人力资源的建设起引导和促进作用。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最终体现在对教学、学习、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的变革中,我们将其称之为应用层(或实施层)。其中评价贯穿在其它三个要素之中,对教育信息化的落实起反馈和调节作用。

三、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回顾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来的。1989年,中国正式颁布了《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规划纲要》,1993年,着手建立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相继颁布了一些与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政策、文件。召开全国性的信息化工作会议。在实践中,我国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展开教育信息化建设。我国学者也不断地对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丰富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认识。然而。从教育信息化的构成要素的视角来分析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的研究却较少。

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看,硬件设施的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首要内容。在基础设施的政策方面,总体呈现出以网络建设为重心,对公共服务平台、信息化支撑平台逐渐重视的发展脉络。例如,从1998年的《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的“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强调“扩大中国教育科研网的传输容量和联网规模”;2000年,教育部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工作会议”中提出“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用5至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2003年,国家启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示范项目”,开始重视天网与地网相结合。2004年。国务院颁布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不仅对于网络的建设加以强调,而且对硬件、公共服务平台也予以重视。2012年。在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十年规划中,确定了2020年的教育信息化目标之一是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

在人力资源的政策方面,除了重视对信息技术教育这一师资种类的建设以外,国家还重视师资质量的提升,尤其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在2000年的工作会议中,教育部提出要加快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师资队伍。2004年,国务院颁布《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促进“人网”、“天网”、“地网”及其他教育资源优化整合,共建共享优质教师教育课程资源。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水平。同年,教育部制定《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并于2005年正式启动“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旨在利用多种途径和手段,促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水平。

在软件资源的政策方面,建设内容从最初的软件建设,逐步转向到对媒体素材、网络课程等资源的建设,到最终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与支撑服务体系的建设。在建设模式上,从资源数量的积累。逐渐转向重视种类丰富的优质资源的建设、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例如。1998年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要开发高质量的教育软件。2000年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工作会议”,强调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建设要以媒体素材和网络课程为主要内容,并用5至10年的时间,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2004年,《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加大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信息资源开发,形成多层次、多功能、交互式的国家教育资源服务体系。2010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作为重要模块予以强调。在2012年的十年规划中,将“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作为2020年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目标与任务之一。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建设重心逐渐从基础设施建设、软件和人力资源建设转向教学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和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视。例如,2000年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工作会议”强调,“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2004年,《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加信息技术教育,普及信息技术在各级各类学校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为全面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提供技术支持。”2012年3月,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指出教育信息化的目标是,到2020年,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充分显现。

在信息化管理方面,我国在政策中并未给予重点关注。只是在2010年开始有所强调。2010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这个模块作了重点强调。在2012年的十年规划中。也将“整合信息资源,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作为发展任务之一,并把“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行动”列入计划中。

近几十年来,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取得了重大进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然而,由于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起步较晚,且是人口大国,资源分布不均衡,所以导致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依旧面临很多问题与挑战。正如祝智庭在其文章中强调的,目前中国整体教育信息化竞争力是比较令人担忧的,仅略比印度好些。还不如巴西,更远远落后于英国、美国、韩国和日本。突出表现为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不深入,教育信息化发展缺乏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多媒体、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利用率低,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表现尤为突出: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设了“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的视频公开课”等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了诸多学校、区域层次的“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库”,然而资源利用率不高、共享率低,“资源孤岛”现象普遍存在;在管理方面,学校、地方、国家的教育管理呈现孤岛化,信息化管理的效率与效益还有待提升。在教育信息化评价方面,无论从规划还是实践,对于教育信息化的评价重视不够。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中国教育信息化20年发展历程予以反思、总结。同时借鉴其它国家的一些经验。

四、教育信息化宏观政策与战略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过去一、二十年来,世界各国以及许多国际组织都为信息与通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政策规划和行动计划,确立了相应的行动方案,新政策实施的积极影响正在进一步显现出来。与此同时,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及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化,我国教育信息化实践中也暴露出许多的问题与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借鉴和吸收国外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宏观政策与战略,对于丰富教育信息化的理论,深化和加速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必将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为此,“教育信息化宏观政策与战略研究”系列文章的主要目的是:第一,从宏观政策、文献以及逻辑的角度出发,归纳和总结世界各国教育信息化的成熟经验。深化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与认识。从而为推进和发展教育信息化理论奠定基础。第二,以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教育信息化宏观政策、调研报告为抓手,从有关基础设施、软件资源、人力资源、教学与学习方式变革、信息化管理、教育信息化评价这六个专题进行横向与纵向对比分析,为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实践提供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促进我国教育信息化更好、更快、更高效地发展。

(二)研究对象

教育发展是政策指导下的发展,教育改革首先是政策改革。在长期关注和追踪世界各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中,我们收集和积累了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教育信息化宏观政策文件和具体的行动计划文献。为此,我们选取了在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一些国家,分别是英国、美国、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日本,同时也选取了一些关注教育信息化的国际组织,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EA)以及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等,以这些国家和国际组织在教育信息化或者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数字化国家方面的政策、规划和各个国家教育信息化状况的调查报告、评价报告为研究对象。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教育信息化一词自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开始就备受关注,许多专家学者、一线教师都致力于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与实践之中。如何做到以一个全新的视角。为读者呈现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深入解读,而不是简单的介绍,是我们一直考虑的问题。在基于对教育信息化的本质与构成要素分析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教育信息化宏观政策与战略研究”系列文章的分析框架与研究内容。以各个国家的教育信息化宏观政策、行动规划、研究评估报告为研究对象,从基础设施、软件资源、人力资源、教与学变革、信息化管理、教育信息化评价几个专题,对教育信息化理论和实践发展进行系统解读。本系列文章研究团队在研究中将采用以下方法:

1.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历史和逻辑的一致是辩证思维的普遍原则和基本方法之一。它反对把思想和现实、理论和实践、逻辑和历史等对立和割裂开来。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既适用于对大自然的认识,也适用于对社会历史的认识。运用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去探寻与揭示教育、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本研究重要的方法论基础。它要求在科学研究中辩证地处理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的相互关系。它既是保证思维正确性的客观基础,也是我们研究新事物。总结新成果,建立科学理论体系,传播科学知识的有效认识方法。

教育发展是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发展与繁荣的体现。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与文化的演变密切相关,所以,只有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视域中研究教育信息化,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各个国家的教育信息化政策内涵以及教育信息化实践。此外。在研究中也要注意运用逻辑的方法,系统分析考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内涵,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完备性。只有把历史方法与逻辑方法统一起来,才能真正透视和折射教育信息化的外表直观特征与内在抽象规律,全时空考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线索,了解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与脉络,把握教育信息化的总体发展进程与发展趋势。

2.比较研究

为了对每一个研究专题都有深度理解。在具体研究实施中,主要以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调研报告等文献为抓手,从纵、横两方面对教育信息化理论和实践进行比较分析研究:(1)对每一专题发展进行纵向对比分析。教育信息化是一个渐进的演变过程。本研究从信息社会发展的视域中,系统研究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年代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内容、资金投入、实施效果、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内容分析和对比分析,从中分析总结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时代历程。(2)对教育信息化专题进行横向对比分析。针对教育信息化的每个研究内容。对各个国家、区域的教育信息化政策规划与实践进行横向的对比分析,以总结不同社会文化、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信息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总结教育信息化实施的经验。遇到的困难以及下一步的发展趋势。旨在在对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宏观政策和实践发展分析的基础上。构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理论框架。为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建议。因此,本研究以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论为指导,在具体研究中采用对比研究、案例研究以及内容分析等方法,以期对教育信息化发展进行系统化解读。

五、教育信息化宏观政策与战略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在教育全球化与信息化的背景下,教育信息化是每个国家在世界这个舞台中衡量自身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如何能够让教育成为信息社会的领航者,而不是追随者:如何让每个学生成为信息时代的弄潮儿,而不是新时代的“文盲”;如何让教师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教育者、研究者,而不是知识的贩卖者:如何让学校的管理者成为信息时代中先进教育的掌舵者。而不是一个被动者:如何让国家在原有学习文化的基础上,顺利地建构新型学习文化,这是信息时代给每个国家的教育所出的一道道难题。为了积极应对这一挑战,每个国家都展开了不同层面的规划与实施,并在实践中基于本国国情形成了对教育信息化的独特认识,积累了丰富的教育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案例,为本系列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宏观政策与战略研究,对于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与学习型社会建设。对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

(一)系统构建教育信息化理论。有助于对教育信息化的深度理解和顶层设计

对于教育信息化宏观政策与战略规划的研究,是构建教育信息化理论体系的基础。通过对不同国家、区域在教育信息化理论和实践的深入对比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全面地了解和把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脉络。揭示教育信息化存在的经验与问题,准确把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有利于丰富教育学的理论,从而把握教育信息化在促进教育变革方面的内在规律:教育信息化理论体系和建设框架的构建直接影响教育信息化的顶层设计和战略实施规划。

(二)深化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有助于指导教育信息化实践

从国家层面来讲,对教育信息化各个要素的理论与实践的分析及建议,对于我国今后的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推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于地方来讲,对每个要素的深入分析以及可操作性的建议,可以为其区域教育信息化的规划与实践提供具体的借鉴。对于学校来讲,可以引起其关于校本教育信息化建设方向与如何提升教学绩效的思考。对于推进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研究人员与教师来讲,可以对其如何展开信息化教学、教育信息化研究有指引作用。

[作者简介]

焦建利,博士生导师,教育技术学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教育信息化、移动学习、教育技术基础理论;贾义敏,讲师,研究方向:学习科学与技术、教育信息化;任改梅,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教育信息化、移动学习、学习科学与技术。

教育信息化研究篇4

关键词:物联网;数据挖掘;协同学习;信息化教育;本体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244-02

一、引言

近年来,国内中学教育中基本普及计算机教学辅助平台建设,但现在大多的使用平台都是由一些教育软件公司开发,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术语规范,致使各系统之间共通之处甚少,无法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在使用的教学辅助平台中,资源相对不足、信息交换比较困难、难以保证学习质量、不能给学生创造更好的互动空间。同时,平台原有的简单信息浏览和检索已经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需要提供新的服务方式,因此要提供基于不同读者的兴趣,有针对性地提供信息资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中学教育信息服务的质量和信息资源使用效率。

二、本体在教育资源共享中的应用

中学信息化教育的核心是教学资源的建设,目前国内中学教育信息资源存储标准比较混乱,信息抽取比较困难,共享性差,无法实现重用。而本体(Ontology)是共享概念模型的形式化规范说明,能把现实世界中的某个领域抽象成一组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对某一问题领域的普遍而共享的知识表示,并且这种知识能够在异构并且分布的计算机系统中交流和理解。本体在网络资源中的利用率、消除服务器瓶颈、理解信息含义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1]。国外对网络教学的教育信息资源库及建立在其上的远程协作课件开发系统、智能教学系统等项目的研究已经成为近期研究的热点[2],并且已经开始研究基于语义Web和本体的教学资源库的结构及其实现方法,其中教育资源领域本体库的建立对教育资源信息的共享交互起到重要作用,可以有效解决教育资源信息的规范性、相互共享与兼容性问题[3]。基于本体的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通过捕获主题领域的概念语义提供增强的、基于概念的Web课件开发,它潜在支持自动或半自动的课件开发话动、智能的课件开发向导、课件单元的组装和重用、不同本体之间的融合等[4]。将现有的课程库建立成本题库可以解决现在普遍采用的网络教学网站的异构问题、教学资源的共享问题,更有利于使学生在课堂之余复习、预习以及自测试,充分掌握所学知识。

三、物联网技术在中学协同学习中的应用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各种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5]。物联网的概念最早是在1999年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上提出的,经过几年的发展和完善,在2005年由ITU联盟在《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中被正式提出。物联网概念的核心思想是借助于RFID等各种传感设备,将物理世界中的各种实体与信息世界互联互通,并通过对传感设备功能的升级和拓展,实现信息世界中的指令能够直接对物理世界各种联网设施进行管理和控制,形成一个更大范围的统一系统。物联网技术已在中学图书馆、教学设备管理、学生考勤管理、宿舍门禁系统中应用。在教学中,基于物联网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研究相比于以往的各种教学模式,具有更加开放和创新的特征。可以依托物联网强大的物质和信息资源优势来建立基于物联网的科学探究模式。在该模式中,学习者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物联网资源,并在发掘物联网信息的同时促进高级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在虚拟社区的学习交互模型中,基于物联网的模式要比基于互联网的模式更能激发出学习者的深层思考,并产生交互。该模式更能引导学习者在每次知识建构、剖析、探讨和问题解决中进行反思、总结和提炼有价值的内容,并在物联网上与其他学习者共享。

四、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学成绩管理中的应用

数据挖掘(Data Mining,DM)是从大量的、无规则的数据中,进行数据整理,提取出有效的、新颖的、有价值的信息或知识[6]。近年来,数据挖掘成功应用于各种决策支持系统中。作为一种决策支持过程,数据挖掘用于中学生成绩管理中的目的是为了寻找各科成绩中体现出的某些内在规律。比如可以通过数据挖掘关联规则技术分析生源地对学生某科成绩的影响。《中学信息化》课程是基础课程,但是每学期的成绩却参差不齐。原因是有些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小学的时候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基础较低,根据分析结果可以对学生聚类,因材施教,课程的课时、教学方法根据不同学生而改变。此外,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科目成绩之间的关联,改进课程设置,修改培养方案。

五、RSS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

RSS是“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真正简易聚合)”。RSS通过XML标准定义内容的包装和格式,使内容提供者和接受者都能从中获益。RSS可以及时传递学生需要的最新信息,客户感兴趣的网站内容,能够按照内容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并且将最新和最重要的内容置于顶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对教学资源进行定制,并且能够随时掌握最新的相关信息等。作为一个新的未来交互平台,由于其较强的实效性、个性化、可操作性和互动性而对传统的平面和互联网媒体产生着强烈的冲击。中学教学资源根据开放网络的特点随时更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如果每次都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教育资源中寻找更新的资源是非常不现实的,会造成学生兴趣点下降,放弃使用信息化教学平台。相反,RSS可以根据学生上次的浏览兴趣,借助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出特定学生的爱好和兴趣,等有相关信息更新后就自动推荐给学生,不会因更新快而让学生错过最新的学习资源。本体、物联网技术、数据挖掘在中学教育中的应用并不是孤立的,它们可以相互结合促进教学的进程,比如数据挖掘和本体结合,可以产生基于本体的数据挖掘,根据挖掘结果可以分析出影响教学的潜在因素,从而在教学辅助平台上为不同兴趣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物联网环境下的信息存储亦可以转换成规范化的本体,有利于智能化的查询和追踪。

六、结语

信息化是中学教育的趋势,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尤为重要。论文主要从当前研究的信息热点着手,探讨了中学教育中涉及到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并着重介绍了本体、物联网技术、数据挖掘、RSS在中学教育中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这些技术势必会融合演化,使得中学教学辅助平台更加智能化、个性化,智能化的教学平台、个性化教学模式势必推进我国中学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志鸿,等.Ontology研究综述[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9).

[2]祝智庭.中国网络教育技术标准化在行动[R].北京: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中国教育峰会网络技术教育论坛,2003.

[3]Ong SK,Mannan MA:AVRML-Java-based approach to teaching APT programm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Education,2001,(4):345-360.

[4]Michael Stollberg,Holger Lausen,Ruben Lara,et al.Towards Semantic Web Portals.WWW2004 Workshop on Application Design,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Issues in the Semantic Web,CEUR Workshop Online Proceedings,2004.Online at http://CEUR-W /Vol-105/.

[5]刘强,崔莉,陈海明.物联网关键技术及应用[J].计算机科学,2010,(6):1-4

[6][美]George M.Marakas.数据仓库、挖掘和可视化――核心概念[M].敖富江,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76-78.

基金项目:山东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专项研究课题立项(2012EI094);山东省统计科研重点课题(KT12059、KT12060);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J12LN39)资助

教育信息化研究篇5

【关键词】干部教育 信息化发展模式 研究

一、干部教育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对信息化发展认识不足

干部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较为单一,对信息化认识不够深入,仍采用传统的多媒体教学,缺乏对信息化建设长期深入的研究,忽略了与干部实际工作相结合,单纯的认为信息化发展是一种短期,且独立的工作。

2.缺乏全局统筹,信息化发展“各自为战”

缺乏信息化教育的全局规划,干部沟通交流较少,并且在考核评估、信息化标准等方面缺乏统一的机制,使得干部教育信息化水平差异较大,管理效率低下,严重阻碍了干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3.研究滞后,信息化发展缺乏科学指导

我国的干部教育信息化起步较晚,发展速度较慢,目前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科学的指导、系统的发模式和标准,缺乏完整的信息化体系,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严重的照搬照抄现象,使得干部学习的效果差,形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

4.经费投入不足,缺乏长效保障机制

在信息化的发展中,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使得信息化硬件设备陈旧落后,软件系统更新速度慢,对设备没有及时维护,教师技术水平较低,缺乏高水平的技术人才,阻碍了干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二、加快干部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的研究

相对而言,干部是一个这样的群体,除了工学矛盾突出等成人教育的共同特点以外,干部培训还具有培训内容多样和重视政治理论学习的特点,有的省市已将教育培训情况作为中层干部和后备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 所以必须加强干部信息化教育的技术平台、资源建设、师资力量等方面深入研究。

1.提高对干部教育信息化的认识

从的党的建设和发展的角度出发,充分理解信息化的重要性,理解和认识信息化对于党员干部工作的积极作用,将信息化发展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建立完善的学习计划和培训目标,实现干部教育信息化的实现。

2.加强教员信息化教育培训

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西方思想的强烈冲击,使得传统的教学方式受到了严重的质疑,加强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的提升,提高教员的专业水平是保证干部教育信息化实现的重要因素。实现教育信息化过程,必须要加强教员在授课过程中熟练操作相关的信息化设备,能够将复杂、抽象的信息化技术较为精炼、客观的表述出来,并且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能够充分调动起广大干部的学习热情,真正的将知识掌握,提高教学质量。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生产和生活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干部教育过程中,必须加强教员对计算机的系统的操作水平,对常见的办公软件必须熟练应用,能够更好的为使广大干部讲授计算机知识,同时,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实际课程中,一些青年干部对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快,并且对信息化技术操作较为灵活,一些年龄较大的干部,对于现代化技术接受程度较慢,所以,教员必须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提高干部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3.把教务纳入到教育信息化中来,提高管理水平

“教育的重点是教学,教学的成效看管理”,良好的教学质量离不开好的教务管理。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党校教务管理的信息化也将是必然趋势。党校学员学习的性质和方法相较于全日制国民教育学校区别较大,学员年龄差异大、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学期较短、流动性强,学员都是在职干部存在较难调和的工学矛盾等等,这些问题都给教学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就本省各地市级党校教务管理实际情况来看,80%以上的党校教务信息缺乏统一的管理,信息的流转很多都是以电话通知、口头通知、打印课表、文件等形式进行的,形式比较散乱,管理环节容易出错,这都显示出党校教务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4.师生的交互学习活动

引领式在线学习强调教师的引领,因此师生的交互学习活动是引领式在线学习中的主要内容。学员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只是面对“机器”的交流,需要的是在线的实时交流,从而使在线学习更具交互性和开放性。引领式学习模式中提到“在课程设计上从注重内容设计转向注重交互设计,并且提高了教师与支持服务人员个性化的主动的学习支持服务”。所以有目的、有计划、高质量的交互学习活动与协作学习,可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也可尽量弱化学员在在线学习中的“孤独感”和“距离感”。

开展干部在线学习,目的是通过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方式,有效解决工学矛盾,满足广大干部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实现更大规模、更广范围的培训,提高干部队伍整体能力素质。 目前在线学习基本上采用的是自主式学习模式,即学习者自己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学习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控制学习进程、评价学习结果的一种体现主体能动性的在线学习方式。

自主式学习模式强调的是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行为,更多的是以人本主义的思想为基础,其实质仍然属于自学的一种形式。自主式学习模式最大的优势是学习者可以享有充分的自由、数字化学习资源,可以充分复用、可大幅度节约有限的师资资源。自主式学习模式强调的是学员自主学习的行为,其本质即在线学习的学员与装载着丰富多彩的数字化内容的培训平台之间的交互。这种没有人引导的交互模式对学员的要求高,交互性差,学习效果并不理想。所以一些单位和学员中出现了学风不正的问题,“代学代考”、“挂机学习”等形式主义现象时有发生,违背了干部网络培训的初衷和目的。如前所述在自主式学习的基础上加入引领式学习会是行之有效的办法,而作为其中的引领教师在干部在线教育中党校教师理所当然的应成为主体力量。

总结:新形式下,必须加强党员干部的信息化教育工作,提高广大干部的思想意识,转变传统的工作模式 ,创新思路,加强信息化体系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加强信息数据的共享,加强干部群众之间的沟通交流,使广大干部与时俱进,顺应时展,更好的为群众服务,实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勇.网络环境下干部教育研究性学习研究[J].继续教育,2013(9)

教育信息化研究篇6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大学美术;教学特点;价值;措施

本文探究分析了在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美术的教学特点,并提出了几点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大学美术教育教学中的方法和措施,希望给有关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美术教育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受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等因素的中和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在社会性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大学教育也受到了影响,在教育教学方法上不断显露信息化特征。本文归纳总结了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美术教育的突出特点,详情如下。

1.多元化

多元化是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美术教学的突出特征之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区域甚至是全球范围内实现了资源共享。大学美术教学工作者足不出户,就能够利用互联网收集和筛选先进有益的教学资源,使学生们接触到的教学资源更加丰富。教学资源的丰富,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扩宽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方向,实现百花齐放,从而促进了大学美术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2.自主性

在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美术教育教学的自主性更强。上文提到,受到网络资源共享的影响,大学美术的教学资源会更加丰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发展方向也更加多元。除了能够在课堂上跟着老师学习,学生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促进了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的整体培养。

3.交流性

在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美术教育教学的交流性增强。伴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世界各地的交流联系变得更加便捷,交流活动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互联网,可以实现师生间交流、校际交流以及国内外学校的交流。交流的主要方式有网上教研、教学资料共享、网络课程等。

二、分析信息技术应用于大学美术教育的价值

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实现了网络资源的共享,也在一定程度上大学美术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网络交流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促进了世界各地的交流与合作,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学教育的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完善,也促进了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的改革,能够利用多种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大学美术教育教学的改革,离不开信息技术。对此,有关人员一定要高度重视,并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和先进经验,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大学美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信息化技术的进步,刺激了远程教育、多媒体教学等新型教学方式的衍生和发展,也丰富了现阶段大学美术的教学方法。此外,大学美术的信息化教学,也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资源贡献条件,促进了自主学习的发展,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发起了猛烈的冲击。

三、探究信息技术应用于大学美术教育的有效措施

1.完善信息化设施

首先,应该建立健全完善的大学美术信息化教学措施。学校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对美术课程的教学设施进行信息化调整,主要的实施方法有兴建多媒体网络教室、规划区域教学网络等。利用多媒体网络,将不同的教室联系起来,实现资源的共享。除此之外,授课教师也能够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及时、了解每一位听课学生的实际需求,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和不解,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学习。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让学生收获到了更多的知识;也缓解美术教师上大课的压力,减轻了教师的实际工作强度。本文认为,学校建立的多媒体授课教室应该具备以下功能,分别是广播功能、转播功能、监视功能、私信功能等。广播功能是指授课教师可以将屏幕上的内容呈现到每一位学生的屏幕上,避免大屏幕授课的简单杂乱;转播功能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某一位学生的屏幕内容呈现在其他学生的屏幕上,这一功能主要是适用于示范教学、提问等;监视功能是指教师的主机能够监控所有学生的电脑运行情况,防止学生用电脑做与教学无关的事;私信功能是指教师能够接收到从学生电脑中发出的私信,主要适用于答疑环节、或者是学生向老师提出建议等。

2.收集资源

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来收集各种积极有益的教学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同时,也应该建立校内的教学资源共享系统,将收集到的资源存储在专门的数据库内。在授课过程中,教学可以随时访问资源数据库,调取信息资源,丰富教学资源,提高实际的教学效果。学生也可以利用数据库来查询自己所需的资料,用于学习研究、写论文等。

3.实践能力

大学美术教学的信息化发展,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信息技术为媒介。联系美术教学和其他学科,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如美术教师可以知道学生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绘画,为将来从事艺术设计的学生丰富实践能力。

四、结语

大学美术课程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大学美术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突破固有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信息技术在大学美术教育教学中的参与度;充分合理的利用信息化技术,不断提高大学美术的教学水平,促进我国美学教育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邢澄.综合性大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15(17).

[2]王凯.中日美术教育的比较——以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的教学模式为例[J].美育学刊,2010(1).

[3]林叶红.广西高等师范美术教育课程探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

[4]曹国洪,牟云刚.对综合性大学美术教育专业发展现状的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1(5).

[5]刘靖君.综合性大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

[6]殷会利.发展中的民族美术教育——记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J].美术观察,2005(4).

[7]王利.大学美术教育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讨[J].才智,2015,07:37.

[8]袁佳琳.分析综合性大学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大众文艺,2015(7).

教育信息化研究篇7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推进策略;深度融合

一、鄂尔多斯市基础教育信息化概况

“十二五”以来,鄂尔多斯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始终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坚持“深化应用”和“机制创新”两个工作方针,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地位得以确立、基础环境建设日趋完善、蒙古文教学资源建设卓有成效、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提升显著、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程度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进展显著、教育管理信息化和教育网络安全稳步推进。2012年11月,鄂尔多斯市教育局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第一批区域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和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专项试点单位。2015年5月,鄂尔多斯市作为全国唯一获邀的地级市参加了全国教育信息化应用展,受到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2016年6月,受邀参加国际教育信息化创新产品与应用成果展。

二、鄂尔多斯市基础教育信息化推进策略

1.做好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源动力,顶层设计的内容是成立好组织、定好目标、做好规划、制定好政策,顶层设计的核心是“服务全局、融合创新、深化应用、完善机制”。教育信息化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主线,以优质教育资源和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信息技术环境下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为核心,以机制创新和教师信息素养提升为保障。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形成与教育现代化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鄂尔多斯市政府先后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的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市教育局分管副局长担任鄂尔多斯市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主任,协同多部门共同推动教育信息化工作。2015年7月,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与中央电化教育馆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充分发挥中央电化教育馆的资源优势和地方政府的组织领导优势,为“十三五”期间全市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2.加强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

“融合创新、深化应用”的基础是良好的教育信息化环境。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包括硬件建设、资源建设、制度建设,硬件建设是基础、资源建设保障、制度建设是动力,只有形成良性循环的机制,才能真正步入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快车道。以硬件建设为例,鄂尔多斯市建成连接各旗区与各学校273个接入点(包括中小学、公办幼儿园、中职学校与教育管理部门)的教育城域网,全市所有中小学、中职学校全部接入互联网,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100%的班级实现了班班通。

3.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决定着区域教育信息化水平,教育管理者、校长、教研员、教师都是教育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的核心。教育管理者、学校校长作为基础教育的领导者,其信息化领导力水平决定了区域教育信息化水平。教研员的信息化教研能力决定了区域内这一学科的信息化教学应用水平。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决定了课堂教学水平,对学生发展具有最直接的影响。在以往的教师培训中,往往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参训学员集中在一起聆听专家的报告。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发现专题讲座式的培训效果并不理想,虽然培训时参训学员都感到收获颇多,但在培训结束后很难对实践产生实际影响。而让参训学员深入教育信息化特色学校的校园,通过实地观摩和专家解读的方式,会令参训学员产生巨大触动,能有效转变教育观念,参训学员也很容易将所观摩教育信息化特色学校的做法迁移到自己的学校实践中,从而有效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鄂尔多斯市与中央电化教育馆联合举办基于融合理念创新课堂教学混合研训系列培训,多次组织教育管理者、校长、教研员、骨干教师到常州、深圳、厦门、昌乐等地的学校中,观摩课堂教学和创新应用实践,有效提升了教师信息素养,很多教师由抵触信息技术支持教学转变为积极研究、积极探索,培训效果非常显著。

4.利用网络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及《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都提出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主席在致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提出要“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可以看出国家已经将“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作为推动教育均衡的重要措施,“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是必然选择。鄂尔多斯市2006年开始探索建立远程视频互动教学研平台,2008年至2010年期间鄂尔多斯市学校与深圳市宝安区学校多次开展远程视频互动教学研活动,2011年开始在市内中小学间开展远程视频互动教学研活动,2013年建成全市远程视频互动教学研平台,在全市蒙古语授课学校间开展远程视频互动教学研活动,2014年实现民族学校与幼儿园远程视频互动教学研的常态化应用,开展幼儿园、小学、中学各学段精品课程互动观课评课,2015年开始为全市所有中小学配备远程视频互动教学研系统。通过开展远程视频互动教学研活动,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逐步缩小了区域、城乡和校际间差距,有效推动了全市教育均衡发展。

5.开展创新应用

在全面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同时,还要开展创新应用,探索深度融合的新方式,培养创新应用的骨干教师、示范学校,以点带面推动区域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创新应用要着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四个节点,即教学、学习、管理、评价,一般不统一推行某一个应用,而是因地制宜,针对区域、学校的特色推荐不同的应用。鄂尔多斯市自2010年被中央电化教育馆选定为“中国国际动漫人才培养计划”首批动漫教育实验基地以来,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思维为起点,开展课题研究、组织教师培训、举办中小学动漫节,全市已有5万余名学生接受了动漫教育,创作的动漫作品获市级以上奖项的有1000余件,其中24件获得部级奖励。动漫教育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丰富了学生的生活。

三、结束语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发展过程,区域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服务全局、融合创新、深化应用、完善机制”核心理念,做好顶层设计、加强环境建设、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利用网络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开展常态化应用和创新应用、形成长效机制,为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教育信息化研究篇8

关键词:陕西省信息技术现代化

作为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教育信息化在我国综合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育的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推进我国科教兴国的必由之路。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在硬件环境建设、信息化管理、教师信息素养、学生信息能力、新型教学模式的创设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教育信息化也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使教师的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方式都得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方式等都改变,从而实现教育改革的发展。

一、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概况

对于教育信息化概念的界定,我国学者都有不同的见解,以下为几个有代表性的概念如下:

李克东认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在教育中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新型人才,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

祝智庭认为:“教育信息化是指深入地用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

南国农认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来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从以上几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信息化的共同特征,它规定了教育信息化的应用领域是教育,其使用工具指定是信息技术,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促进教育的现代化,突出了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革的过程。

通过对多个教育信息化定义的整合,我们可以较为全面地来概述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指为了改善教师的教育方法、教育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方式,在新课程的理念下使用新型的教育工具,开发合理有效地信息资源,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加速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教育信息化是在各种媒体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发展的,自从计算技术、网络技术的引进,教育信息化就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先进的技术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依托,起到非常重要的重用,使人们开发教育资源的路径更广,时间更短,速度更快。正是由于教育信息化这种新的教育形式的到来,使传统的教育思想方式、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教育方式得到了冲击,网络化的教育资源、先进的教育技术、超前的教育思想、创新性的教学方法都应运而生。在信息化的社会,用信息化来促进教育的现代化,再用教育现代化来推动信息化,因此,教育信息化就是不断循环、不断前进、不断更新换代的动态过程。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光靠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资源是不行的,这只是些浮华的东西,而真正起到升华作用的还是人们的意识和思想,这是活的灵魂。将两者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做到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而最终的目的就是培养具有新型思维和实践能力,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二、陕西省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发展进程和水平上看,我省教育信息化虽然硕果累累,各项建设都逐渐步入正轨,许多地区都开始重新规划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步伐,但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引起各方面的关注。

1. 地区发展不平衡。

陕西省教育信息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中部地区发展快速,陕南、陕北相对落后;城市发展快速,农村发展缓慢。据教育厅统计,152所西部大学校园网建设将凸显热度。据统计,在我省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中学基本建立了多媒体教室,高校基本上都拥有自己的校园网。但在我省的南部和农村偏远地区仍然在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上比较落后,由于经济的差异,随之而来的就是观念和态度方面的差异,这样的差距还在继续加大。发达城市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不断提高,而在更多的贫困地区,学校如果能有几台旧电脑也是梦想。这样一来,青少年掌握计算机能力处理信息也产生越来越大的差距,不懂的人一点也不会,而熟练的人却轻而易举,从而又影响到地区之间经济的发展。

2. 教育信息化成为一种摆设

在我省,虽然大部分地区都已配备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及软硬件设施,但在使用过程中仍然出现了一些问题。由于学校及教师不够重视教学设备的维护及教师人员的培训等,使软硬件的使用率大大降低,而不能达到它所应有的价值。再加上有些学校的管理较松散,经费的欠缺,学校只顾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教师的效果,使教育信息化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只能成为领导参观和展示的机器摆设。许多地区虽然购买了新的教学设备,但昂贵的电费、上网费、设备维修费用仍然难以解决,造成了机器的浪费,这就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

3. 信息技术人员能力欠缺

像其他西部地区一样,我省在信息技术教师能力上仍然较薄弱。现在普遍存在信息技术课程及信息技术教师不受学校领导的重视,以及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和责任分配不合理,使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上丧失了一定的积极性,教师本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较为先进的理论知识和思想,但由于种种限制,使他们在处理教学材料、教学方法和方式上缺乏创新和探究,从而使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大大下降。而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改变教学观念,而不是实行“电灌”甚至“电灌”加“人灌”的“人机共灌”的新技术和新手段。加之许多信息技术教师都是从别的专业转过来的,缺乏对教育技术知识最本质的理解,无论是理论上还是技术上都有所不及,很难将教育技术发挥到至高点。

4. 师资力量短缺

由于陕西省属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许多高素质的人才,例如刚毕业的大学生都不愿意呆在艰苦的边远地区和农村,而去了沿海较发达城市,这样,陕西省高等专业素质的教师就比较缺乏。有一部分信息技术教师以前所学的专业与信息技术无关,因此,他们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根基较弱,技术能力也不过关,另有一部分教师尽管在教育技术的动手操作能力方面较强,但较难将技术与教学理论相结合,很难达到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能在教学中熟练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国际互联网搜索、检索所需信息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在我省,能将信息技术课程最大发挥的专业教师非常少,因此,总的来说,这方面的师资队伍较薄弱。

5. 学校领导理念上的偏差

我省属于西部较落后地区,而一些学校领导很少接触教学第一线,对教学的管理观念和教学理念还存在偏差。他们还使用一些较陈旧的观念,没有将新课程的理念应用进去,或者只关注表面功夫,而没有从教学实际着手来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还停在较为落后的层面。有的学校还处于传统的学校教学,使用传统的教学用具和教学方法,这样学生的思维也受到禁锢,致使学校管理滞后,与社会相脱离,这成为信息化的重要障碍,也很难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三、加快陕西省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要重视人才的培养

人才培养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信息技术作为我国的第三产业,在国内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许多学生也对信息技术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为学生的就业方向起了导向作用。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院校也在如火如荼的创办着,但是有些专业还是存在结构不合理,不能与偌大的市场需求相结合,从而使许多学生毕业后很难找到与所学专业相对应的工作岗位。因此,学校应该在开设专业前做详细的市场调查和策略分析,尽量避免人才的流失和浪费,为陕西省培养大量有用的信息化人才。网络技术方面的人才也是比较急需的,相关院校可以根据需要增设,加强对网络资源的管理,提高投入使用效率,是陕西省教育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一些专业院校的培训,还可以选择远程教育学习,使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范围扩大,方式更加自由和多样,提高更多更有效的方式学习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和技术,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合作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2.转变教育观念

首先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有待进一步提高。变应试教育为新型的考核制度,真正落实新课改的教育观念,更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使学生成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新型人才。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信息技术在各个部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应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利用信息技术,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促进教育现代化。其次,各类学校的领导应转变教育观念,切实加强对教育信息化的领导,要勇于改革创新,不断改善教育理念,推出新的学校制度,紧跟教育信息化步伐。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作出符合本校发展的管理制度,并且监督和调控教师在课程实施上做到有效性,将教育理念落到实处。最后,是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师的任务已不再是只教学生学习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适应社会的需求,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操作实践能力强的学生,转变教师的地位,使学习者自主构建学习知识,要树立现代教育意识。

3.合理有效使用教学设备

教育资源的建设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陕西省经济相对落后,要解决大量软硬件投入的问题还比较困难。一方面,对于教学设施的配备还有一定的滞后性,可以通过与政府部门的协调进行资源共享和资金的申请,如可与政府或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共享,或者共同合作项目,以减缓学校资金投入的压力。另一方面,还要合理利用这些资金,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一定要追求实用、好用、够用。总之,应从人、财、物等全方位地支持教育信息化建设。

4.加大教师信息技术培养

只有教师具备了信息技术的基本素养和技能,才能在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进行学习。大力培养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师资队伍是目前的重要工作。信息技术学科具有自身特殊的一面,它的知识和技术更新速度较快,应用范围更广,这就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定期接受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和学习,使自身从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策略及教育方式等都得到提升,从思想上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从技术上学习检索、处理、加工和评价信息的能力,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因此教师一定紧紧跟住教育信息化的步伐,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学校在评职称方面也要将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作为考核的一方面,这样才能督促教师努力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把抓教师的计算机等级考试,扩大多媒体设备和互联网技术的使用培训作为重要内容,尤其是在偏远地区,使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5.政策上倾斜,保证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

陕西省各政府支持城市学校教师去农村地区,把重点放在薄弱环节,深入小学和中学以各种形式进行支教工作,支持刚毕业的大学生去农村边远地区支援,并给以特殊对待,发放支教证书,减免学费,缩短转正时间,发放补助等等,转变大学生及专业人才的就业去向,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认识到我省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并为我省的教育发展做出一份贡献。通过鼓励政策来平衡我省人才不均匀的状况,改善农村偏远地区落后的教育现状,不仅使人才在落后地区也能有用武之地,而且还解决了农村偏远地区的教育信息化的问题。政府应该更倾向于教育中的弱势群体,哪里薄弱从哪里抓起,多吸收优秀的信息技术专业人员,使各地区的师生多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分享教学资源,逐步拉小陕西东、西部以及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

6.多开发信息技术试验调查

我省教育信息化的进程较慢,比较重要的问题在于一直限于陈旧的教学模式里,而缺乏常识一些新的研究和探索,没有找到自己所适合的教育信息化之路。教育人员更多的是在别人提出的问题上进行探讨,而缺乏在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并找出可行的策略和途径。也就是说,我省还缺少相关的调查研究,没有具体的现状分析,而套用别人的应对策略就如同不合脚的鞋子会磨脚一样。因此,多对教育信息化进行调查研究,尝试新的解决方案是非常重要的。应该多开发可行的实验项目在我省进行试用,引进优秀的案例共同学习,用来发现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要不断的实践与探索,将理论运用实际,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以便提出更好的改正措施,加快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注释:

① 常环.陕西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及问题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8:23-24.

参考文献:

[1]杨改学.教育信息化的西部发展路[J].中国电化教育,2007,(2):34-38.

[2]冉新义,李华.推进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对策[J].基础教育,2007,(4上):60-62.

[3]张雪绸.对西部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观察与思考,2007,(4):55-57.

[4]耿才华.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发展策略[J].教育信息化,2006,(11):7-8.

[5]桑新民,郑文勉,钟浩梁.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战略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3):8-11.

[6]卢玉珑.中国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思路[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2):163-167.

[7]梁林梅,桑新民.基础教育区域信息化现状及问题调查分析和反思[J].中国电化教育,2004,(8):21-24.

上一篇:社区工作考察报告范文 下一篇: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重点任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