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现状范文

时间:2024-01-09 17:25:34

信息化教学现状

信息化教学现状篇1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高等学校,实证分析

引言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化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成为21世纪发展的潮流,而教育信息化程度则成为衡量一国教育国际化与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条件。从2010年开始,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已经开始迈入新的发展阶段。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做出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战略部署,将教育信息化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随后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教育信息化情况调查的通知,对全国教育信息化情况进行初步调查,以全面了解各地区、各部门及各部属高等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内容涵盖三个方面:各地区、各部门、各高校的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情况;各地区、各部门、各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各地区、各部门、各高校未来5--10年的教育信息化改革与发展规划或初步设想。借此机会,我校收集了我省各区域高校教育信息化问卷,通过实证调查分析总结我省教育信息化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配合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和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为我省下一步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个可参考的依据。

一、研究思路、方法和内容

在河南省教育管理部门的支持和各高校的配合下,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教育信息化情况调查工作的契机,笔者对河南省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的调查问卷进行了收集与整理,对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展开分析与研究,目的在于理清河南省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探索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方法和机制,为教育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支撑。问卷涵盖包括来自郑州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郑州师范学院、安阳师范学院、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30所院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网络信息中心和电教中心的调查数据,这些调查问卷来自各地区及不同层次的院校,具有广泛的代表性。问卷内容主要涉及机构设置、队伍建设、教师培训、现代化教学、网络建设、教学资源、学术研究和经费等。

二、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

(一)机构设置与队伍建设

1、机构设置

从调查数据来看,我省教育信息化建设67%的高校有统一的管理部门,一般划归到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或者实验中心管理;而另外33%的高校教育信息化有多部门分开管理,一般按照职能分别划归到教务处、网络信息技术中心和电教中心。教育信息化管理部门一般设置3个科室,平均每科室配备4.3名工作人员。教育信息化人均办公用房面积9.8m2,设施用房面积校均690m2,教师培训室面积校均262m2。

2、队伍建设

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得知,我省高校中从事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人员中,从职称角度来看,其中正高职称者占7.8%,副高职称者占21%,中级职称者占55%,过半从业人员具有中级职称,高级职称拥有者占少数;从学历结构来看,博士学历仅占4.5%,硕士学历占43%,本科学历者占37%;从年龄结构看,30岁以下占19%,31-40岁之间者占30%,40-50岁之间者占24%,50岁以上人员占27%。

(二)教师培训

从收集整理的数据分析来看,86%的高校拥有独立的教师培训场地,只有14%的高校尚无独立的教师培训场地;而从所采用的培训方式来看,72%的高校采用随时专题培训的方式进行,有14%的高校则根据每学期培训需求的调查结果来进行培训,另外有14%的高校则将随时专题培训和根据需求进行培训两者结合进行。所进行的培训内容我们设计为九项分别为:powerpoint、二维动画软件flash、音视频播放软件、photoshop、教学平台的使用、网络课程建设、教学录像、电脑维护、网络基础知识。

(三)现代化教学

从被调查高校来看,37%的教室为多媒体教室,生均多媒体教室座位数为0.41个,生均计算机数为0.17个,校均语音教学用计算机为298台。多媒体教室基本能满足教学需求,各类教学用计算机和语音教学用计算机均可以满足教学需要。

(四)网络建设

1、校园网建设情况

31%的高校主干网在万兆以上,69%的高校为千兆以上;汇聚100%在千兆以上,信息点数平均为7200个;100%学生公寓接入校园网。

2、一卡通建设与信息整合平台情况

41%的高校已经建成校园一卡通,59%的高校正在建设或者准备建设;47%的高校已经建成或者正在建全校信息整合平台,而尚有53%的高校准备建设信息整合平台。

(五)教学资源

从调查数据可知,70%的高校建有网上多媒体素材库,尚有30%的高校未建设自己的多媒体素材库,这些多媒体素材库校均容量为1.7T;所调查的高校中校均建有中外文数据库3个;校均网络课程61门,这些网络课程包括校级、省级和部级精品课程。

(六)教学科研

75%的高校承担本、专科生与教育技术学相关的教学任务;就教育信息化管理部门而言,校均在研项目14个,校均著作为4部,在核心期刊校均为25.5篇。

(七)经费

就信息化运行的维护经费来看,受调查的高校中2010年度,在网络运行维持费用平均每校为28.3万元,课件制作维持费为9.5万元/校,多媒体教学运行维持费平均每校为15.3万元;2010年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总维持费校均106万元;而只有60%的受调查高校有教育信息化专项经费,其专项经费平均每校仅为110万元。就调查数据来看,网络运行维持费用最高,多媒体教学运行维持费用次之;就2010年教育信息化总维持费用来看,校均维持费用偏低,而拥有教育信息化专项经费的院校其平均专项经费也不高。

三、存在问题

1、经费投入虽然较以前有较大提高,但是相对于学校信息化建设需求来说,经费还是稍显不足,尤其对大单设备的采购,经费需求量比较多,硬件耗费了较多经费,软件建设和师资建设的投入就跟不上需求,软硬件建设不上很同步。

2、教师对信息化建设的期望较高,但是教育信息化对于改善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并不成比例,大量的信息化设备和资源成了摆设,一线教师的信息化技术和信息化素养没能和技术发展同步。

3、信息化设备和资源的深层次开发与利用尚待进一步加强,仅仅停留在浅层次的利用上将会是信息化设备的巨大浪费。

参考文献

[1] 赵国栋,黄永中,关于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5(8):43-48.

信息化教学现状篇2

关键词:学前教育 信息化 数字化学习

信息化作为一种技术因素对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各国都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然而当信息化研究从城市走向农村、从高校覆盖到中小学,几乎遍及教育实践中的各个领域时,学前教育的信息化却较少引起人们关注。这种研究上的偏失除了因为研究主体的研究背景和研究兴趣外,一定程度上也是源于学前教育本身的边缘化。但社会的发展使学前教育越来越成为一个焦点话题,国家也因此做出积极发展学前教育的决策,并明确指出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1]。在这个背景下,梳理学前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现状和问题,进而找到一些推动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对于推动学前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的现状

随着学前教育地位的提升以及人们对学前教育信息化认识的深化,学前教育信息化取得一定进展。

首先,学前教育信息化有了良好的外部氛围。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首次把学前教育摆在国家教育总体战略的重要位置,这种政策支持给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氛围。

其次,学前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逐渐深入。在早期介绍借鉴国外信息化情况的基础上,我国的学者近年来开始本国、本地区的学前教育信息化研究,并出现一些研究成果,在幼儿园英语教育[2]、礼仪课程[3]等许多领域进行了有意义的本土化探索。

最后,学前教育信息化实践稳步推进。我国的学前教育实践也超越了早期的理念上的数字化学习空间[4],出现许多学前教育的多媒体网络课件,甚至出现一些专门面向学前幼儿的专题学习网站。另一方面,多元主体的加入使学前教育的信息化实践发展迅速。从2001年起,ibm公司就与我国教育部合作,通过“小小探索者”(kid smart)项目,为600多所学前教育机构的信息化建设作出积极贡献[5]。

2 学前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成果固然可喜,但我国开展学前教育信息化工作时间尚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问题突出表现为宏观上区域发展的不均衡,和微观上内部应用不协调,而这不协调根本上是由于缺少一个系统的发展规划和明确的发展目标。

2.1 宏观上区域发展不均衡

各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即使在同一地区,信息化水平也因幼儿园的不同而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学前教育里的“数字鸿沟”已经成为教育公平的严重障碍。例如,在信息化水平较高的上海,截止2009年,上海的各区县园所就已经全面完成信息化设备的升级更新,实现班班有计算机。到2010年,上海的“园园通”公办园覆盖率达到100%,越来越多的民办幼儿园也加入“园园通”系统,其中黄浦、奉贤民办园的应用分别为80%和100%[6]。而在一般城市这些目标还远未达成,更不用说边远地区的一些幼儿园了。

2.2 微观上内部应用不协调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包括教师、基础设施、软件、教学模式以及外部环境等多种要素的复杂系统,如果缺乏规划就容易顾此失彼,导致应用上的低效甚至无效。幼儿园教学中教师滥用、机械使用多媒体等信息化手段不但无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反而会影响师生交流,限制幼儿主体性的发展[7]。实践中常见的信息技术滥用现象其实是教师与信息化设备不匹配的表现。此外,也有一些购置了设备却没有配套软件,导致设备成为摆设的现象,这是硬件与软件不匹配的表现。还有一些不顾幼儿园的教学目标,盲目使用信息技术灌输小学才学习的学科知识,使信息技术成为“电灌”的工具的现象,这是教学模式与信息化不匹配的表现。如此种种不匹配现象,本质上是教育信息化内部应用的不协调的表现。

2.3 发展路径不明确

这种宏观上的不均衡、微观上的不协调,根本上是由于当前学前教育信息化缺少一个明确的发展规划。虽然大家能认识到学前教育信息化的意义,而且往往也将信息化作为幼儿园的办学标准的一个指标,但相关指标的界定不够清晰,就信息化发展本身缺乏一个统筹教师、硬件、软件等各要素的标准体系。这种标准的缺失,直接导致各学前教育机构按自

己方便,随意购置信息化设备,造成信息化发展动力的缺失以及微观上发展的不协调,使学前教育信息化缺少一个明确的发展路径。

3 推动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对策

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教育研究者、教育工作者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除此之外,还要关注软硬件建设,特别是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3.1 加强软硬件建设

硬件设施和配套的软件资源是信息化的基础。许多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较好地区都是以计算机、网络以及配套的资源建设为突破口的。当前,虽然部分地区取得一定成绩,但整体来看软硬件设施建设情况与学前教育的客观需要还有一定距离。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仍然是重要任务。

3.2 建立一套完整的学前教育机构评价指标体系

开展教育信息化评估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立一个综合考虑基础设施、软件、硬件等内容的目标体系,客观评估一定时期学前教育信息化目标的实现情况,能更好地引导教育信息化沿着高效务实的方向发展。当前许多地区的幼儿园办学标准中往往只是将信息化水平作为园舍设备的一个二级指标予以考察,相关指标界定并不准确,往往用电视、计算机等设备数量等片面的指标来代替信息化水平,缺乏整体性,直接导致信息化发展的不均衡和应用的不协调。因此,应该在信息化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建立有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评价指标推动信息化建设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eb/ol]./zwgk/2010-11/24/content_1752377.htm.

[2]温小梅.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英语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导刊,2011(4):39-42.

[3]孙碧华.信息技术对幼儿园礼仪课程的影响[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22):106-107.

[4]张伯邑.数字空间为学前教育提供了新平台[j].学前教育研究,2003(4):48-49.

[5]杨昌江,夏军.ibm和教育部携手推动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迈上新台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0):91.

[6]茅红美.新起点上再出发:上海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回顾与展望[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12-14.

[7]周文颖,王平.利用多媒体手段开展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实践反思[j].教育导刊,2011(2):50-52.

信息化教学现状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创新课程教学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为现代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在全球信息化和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对高职院校“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时代和社会赋予了当前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使命,要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育过程,开发教育资源,着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能够适应信息社会需求的优秀毕业生。

一、信息化教学的现状

(一)高职院校开设专业与信息产业密集的新业态、新行业对接不足

伴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布局的形成,我国的新产业、新商业、新业态模式不断涌现,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互联网+”的新局面,给高职教育发展提出了新任务,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部分高职院校为适应社会需求,新增了部分专业,主要集中在物联网应用技术,与地方主导产业关联度高的专业领域,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领域,如康复治疗、社区管理、软件外包服务、新能源应用技术等,在适应互联网经济新业态及服务民生领域等方面日益发挥作用。但是,目前改革主要集中在一批国家示范和骨干高职院校,部分高职院校信息化教育理念不够完善,在信息化的专业设置、教学管理、教学环节等各方面难以达到要求。

(二)信息化教学的广泛度、融合度停留在基础层面

信息化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育模式。信息化教学要求教师根据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转变教学理念,充分拓展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覆盖面,不断充实和完善教育教学资源,达到教学效果佳、资源配置优、学生获取知识量大的目标。然而,在教学过程当中,部分教师仍以讲授为主,虽然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但只是机械地将课本内容搬到课件上来,并理所当然地认为这就是信息化的教学,显然不能阐释其实际内涵。在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模式上,多媒体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应用程度并不高,尤其是中老年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接受能力和应用能力较差,通常难以适应信息化教学要求。

(三)信息化教学环境有待提高,教育教学资源匮乏

第一,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很多问题。尽管近年来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基础建设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如基本建成了校园网平台,拥有一定数量的网络多媒体教学终端,但由于缺乏顶层设计和资金短缺,所建的校园网在带宽、覆盖面和传输速率上并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网络多媒体教室的建设数量有限,严重制约了信息化教学的开展。第二,教育教学资源匮乏。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库是信息化教学的必要环节,目前较多的高职院校都开发与建设了教学资源库,同时也建设了一批校级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但所建校级教学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高,有的几乎成了摆设,利用率不高。

二、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解决大学生就业结构型矛盾的需要

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把大学生的就业提上了重要日程。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已成为全社会共识,面对就业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数量大幅上升、城镇失业率急剧攀升,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将培养掌握现代信息化技术的高层次人才,作为办学的目标之一,使毕业生能快速适应社会的要求,与全球企业技术变革更好地接轨。如中国制造2025计划,将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中心,德国提出第四次工业革命计划,工业革命的背后是网络实体系统及物联网的信息技术支撑,通过充分利用网络空间虚拟系统和信息通讯技术结合的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智能工厂”、“智能物流”、“智能生产”需要大量的高层次信息化技能人才,而目前我国低层次人才过剩,具备信息化技术的高层次人才紧缺。培养人才靠教育,培养具有信息化技术的高层次技能人才主要依靠高职教育。

(二)信息化技术是当前企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第一,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随着全球资源优化配置与整合,企业若不能很好地运用信息化手段管理资源、开发产品、服务客户,则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招聘具有信息化水平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加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第二,高职有着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理论知识够用,有比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使毕业生在毕业之时就能达到职业岗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在信息化进程加快的时代,许多企业将信息化技术贯穿到工作全过程,虽然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即可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但是信息化手段运用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毕业生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落后或缺乏是无法适应当前企业的需求。所以,高职院校应当着力培养学生信息化运用的技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第三,就毕业生个人职业素养、能力与职业发展提升而言,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将影响其个人职业竞争力,如计算机应用、信息处理等能力欠缺,可能造成工作中效率不高,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不灵活,甚至无法适应岗位的基本要求。因此,熟练的信息化技术是高职毕业生必备技能。

三、信息化教学的实践方式

(一)构建教学资源的信息化立体结构

教育部在《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中要求“落实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和国务院有关‘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信息惠民、宽带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等重大战略对人才培养等工作的部署”。信息化教育要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构建教学资源的信息化立体结构,提供多维教学资源空间。一是构建学校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开发高效率、低成本可重复利用的资源,突出本校特色,并同时利用好国家、省级教育资源,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提供有利的空间;二是开发远程教育资源。借助于互联网的远程教育,开辟出通达全球的知识传播通道,如开发MOOC、微课等,实现学习者、传授者之间的互相对话和交流,提高教育的效率;三是在人才培养全过程突出信息化理念的培养,促进“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在现场实习安排困难或危险性高的专业领域,开发替代性虚拟仿真实训系统;针对教学中难以理解的复杂结构复杂运动等,开发仿真教学软件,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等。

(二)创新课程教学的信息化手段运用

教育部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提到要“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大量运用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过程的全面革新,使教育教学能够适应信息化的新要求。在信息随处可见、知识随处可搜的大数据时代,课堂上教师不仅需要传授固有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知识辨析与利用能力、信息搜集与整合能力。高职院校教师要将信息化教学手段运用在课前、课中、课后的每一个阶段,如在课前学生通过登陆校园网络平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实现网上答题,老师网上批改作业;在课中通过网络平台点评学生作业,通过大量运用媒体资源如视频、PPT、动画、机器人仿真系统、远程互动教学等使学生掌握新知识;在课后运用网络平台实现在线答疑,完成第二课堂测评与活动,同时与企业共建网络学习平台,掌握学生网上学习进度等。通过使用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

(三)强化基础课程的信息化普适程度

计算机和互联网普及以来,人们日益普遍地使用计算机来生产、处理、交换和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2011年5月,美国麦肯锡咨询公司《大数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下一个前沿领域》报告指出,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为迫切和现实的要求。一是所有课程全部覆盖信息化技术。要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必须要实现所有课程均覆盖信息化的技术与手段,鼓励共享共建,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均应建立信息化平台和使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二是教学全过程贯穿信息技术。在课中利用计算机网络(校园网、城域网或互联网)传递教学信息和教学内容,在课后鼓励学生应用计算机网络收集资料和自主学习。三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计算机普及课程。无论是工科文科专业均应开设计算机网络普适课程,使全体学生都能享受到信息化教学的成果,获得信息化的职业能力。

(四)营造充满活力的信息化教育环境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说“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仍是教育领域的薄弱环节,总体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很不适应,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较大差距。”因此,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职院校必须营造充满活力的信息化教育环境。一是建设运转良好的信息化基础设施。高职院校领导要对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有较高地认识,投入必要的物力、财力、人力建立信息化基础设施系统,通过信息化教学软硬件环境,给信息化教学以保障与支持。二是对学校信息技术使用、监督、管理和激励的制度建设。鼓励、支持教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在学校形成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教学、开发教学资源、设计教学内容、评估教学环节、进行科学研究的良好氛围。三是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对教师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信息化培训,尤其是在教学应用软件、教学设备应用、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意识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四是加快信息化教学改革与实践。结合高职教育办学特点,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探索、创新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改革,提高现代化办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曹晓春.基于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应用状况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5,(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Z].2015-10-19.

[3]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07-08.

[4]邰葆清.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80-82.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Z].2016-02-02.

信息化教学现状篇4

关键词:大学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一、我国大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如今,我国大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数字化鸿沟”现象越来越明显,一些知名度高、资历雄厚的大学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既得到了资金的支持,又得到了信息技术的支持,从而在信息技术方面遥遥领先;但是在一些规模小、资金少的高校中,信息化基础设施落后、人才资源薄弱,使得在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方面越来越落后,最终导致了我国高校之间的信息化建设差距越来越大。

美国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信息化建设对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培养同样有着极大的积极作用。美国很多高校校园都已经实现网络全覆盖,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源,通过信息平台与其他人展开学术交流。但是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则表现出参差不齐、建立力度不足等多种问题,对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产生了极大的制约作用。

二、我国大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分析

(一)重视力度不够

截至目前,我国很多大学教研人员依然采用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没有对信息化建设产生足够的重视,对我国大学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制约作用。例如在教学信息化、资源数字化、学习信息化方面,很多学校没有配置相应的基础设施,使得信息化建设无从谈起;有的大学只是在口头上强调信息化建设,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根本没有得到顺利的执行;很多大龄教师教学方式固化,不善于接受新事物,不会使用信息化设备,因此很多大学的信息化建设只是一种形式,根本没有发挥出相应的作用。

(二)资源利用率低

我国很多大学在教育部的号召下,引进了大批信息化设备,但是在软件配置方面存在极大的短板和不足,很多硬件设备可以兼容多个计算机软件,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只讲解与课堂知识有关的软件知识,对于其他应用软件根本不过问,使得硬件设施的利用率非常低。我国大学教育部门没有对信息化教学模式进行一个系统的管理和规划,导致很多班级、很多科目的信息化建设都处于孤立状态,信息资源共享率十分低下,造成了信息资源利用率低,大学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发展十分缓慢。

(三)缺乏长期规划

我國大学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长期坚持下去,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很多大学的信息化建设主动性不强,当上级部门要求时,大学教育部门象征性地开展一些信息化课程;当上级教育部门放松对信息化建设的监管时,大学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就处于搁浅状态,得不到实质性的发展。除此之外,大学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资源,但是我国大学教育部门没有建立起良好的信息化人才培养机制,即便大学拥有很多信息化设备,但是会使用、能用好的人数不多,导致我国大学教育教学信息化的未来发展没有充足的动力。

三、我国大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改善措施

(一)提高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力度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国高校教育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人才质量的根本措施,学校领导、授课老师、在校学生都必须对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产生足够的重视,将信息化建设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学校高级领导层应该根据自身信息化建设现状,设立一个信息化建设部门,加大对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确保教学信息化、资源数字化、学习信息化都能逐步实现。

(二)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

我国高校在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应该结合高校的发展特点和教学情况,制定一个完善合理的实施方案,加大信息化软件技术的引进和开发,帮助授课老师树立良好的信息化意识,摒弃传统落后的灌输式授课方式,充分发挥出信息化基础设施的资源优势,从而让学生掌握到更多的学习知识。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让学生准确快速地找到学习资源的同时,加强与他人的交流沟通,从而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三)注重长期成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国高校教育部门应该摒弃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将大学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落实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并长期坚持下去,授课老师应该将信息化建设当作一种常态,学生应该养成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模式,从而为大学教育教学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长期的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国高校教育部门要注重对人才的培养,积极引进社会上的信息化优秀人才,提高自身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使得信息化基础设施得到充分的利用,帮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四、总结

首先对大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进行阐述分析;然后对我国大学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了解到重视力度不够、资源利用率低、缺乏长期规划是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问题;最后利用综合分析法提出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国高校应该提高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力度、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注重长期成效,从而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曾盛渝.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4(2). 

[2]侯元鑫.浅析多媒体技术在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2015(1). 

[3]赵莎莎.关于提高教育信息化投资效益的若干思考[J].工业设计,2016(3). 

信息化教学现状篇5

一、影视产业迅速发展带动影视艺术类学校的发展

纵观当今国内大众的日常生活方式,看电视、看电影已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咨询获取、信息传递、娱乐放松的主要手段。中国电影诞生于1895年,比世界电影诞生晚10年,中国电视起步于1958年,比世界电视诞生晚20多年,而且由于六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的耽误,使得中国的电影、电视的发展一度陷入停滞状态。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我国的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都刮进了改革开放的新风,广播影视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科技进步和社会需求四大力量的推动下,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获得了长期以来的快速、持续、全面发展,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提高,对精神层面的娱乐要求也日渐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国的影视艺术产业迅速发展。

截止2010年,我国已拥有广播电台227个,电视台247个,广播电视台2120个,教育电视台44个。全国有线电视用户18730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8798万户。2010年全年广播电视总收入为2,301.87亿元。2010年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78%;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62%。2010年全年生产电视剧436部14685集,动画电视221456分钟,故事影片526部,科教、纪录、动画和特种影片95部。[1]2009年,我国电影产业生产故事片456部,仅次于印度、美国两大电影生产国,成为世界第三。要支撑如此庞大的影视产业,人才需求量之大可想而知。

在我国,现在很多影视行业的中坚力量都非科班出身,而是半道加入的,这必定会大大影响影视作品的质量。并会影响到整个影视行业的生存本文由收集整理状态。专业人才的缺乏,已成为影响影视行业快速健康发展的致命伤。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大量影视艺术职业院校或相关专业应运而生。但是这些雨后春笋般涌现的院校创办之初可能更多的是为一些利益的目的而存在的,这就很难保证教学质量,教学水平亟待提高。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影视艺术类的专门学校应运而生,一些综合型学校、非艺术类学校也开始纷纷尝试设置影视类专业,或者在一些社科类专业中增设影视类课程,或将影视类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限制性选修课。各种影视作品的大批量面世,学生数量的迅速增加,学生对影视领域知识的渴求,学生对影视作品鉴赏能力的普遍提高等等,这些因素都为影视类课程的开设提供了许多有利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影视类课程的教学和管理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与传统学科不同,影视艺术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与技术的发展进步分不开关系,当它走入课堂后,更是极大的依赖现代教育技术而存在的。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中国社会开始关注信息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教育信息化”的提法也开始出现,这种影响也在影视艺术类课程的教学中体现出来。所以影视艺术类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之间存在着无法割舍的联系。

《基于网络环境的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被教育部、中央电化教育馆列入“十一五”全国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规划的重点课题之一。该课题是在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施行,进一步加强现代教育资源建设,积极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推进信息技术与新课程的有效整合的大背景下重新提出的。课程信息化、信息化资源建设是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信息化是提高实践教学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从事影视艺术类工作不同于其他行政事务工作,它要求从业人员具有极强的动手实操能力,作为影视艺术类的中等职业学校所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后多进入到影视产业的第一线岗位上,是否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成为了他们是否能与比他们学历高的毕业生同场竞争的重要砝码,所以在学生的培养上,中职学校往往都比较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锻炼。实践教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当前我国中职学校的影视艺术类课程的实践环节在教学及管理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急需要解决,而解决问题的核心是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实现实践教学管理的信息化。

实践教学在影视艺术类中职学校里已开设多年,形式也比较多,但因为在管理层面上一直采用普通理论教学的管理模式,导致实践教学的管理比较混乱,没有最大限度的把实践教学的作用和意义发挥出来。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不断渗透及广泛应用,其在教育中的应用也不断深入,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当今社会不能回避的热点问题之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从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的效率及教学效果,并能够实现许多传统教育手段无法实现的教学模式,为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三、实践教学信息化管理与研究的现状

1、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信息化”(informationization)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一些学术文献中,当时对“信息化”这个概念主要是从产业角度进行阐述和界定的。到了20世纪70年代,德国、欧共体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家及国际组织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推动信息技术在社会中应用和发展的规划,这些规划都把信息基础设施作为重要一环。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

的。在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中,特别把it在教育中的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美国的这一举动引起了世界各国的积极反应,许多国家的政府相继制定了推进本国it在教育中应用的计划。

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在教学工作中的应用,它包括三个方面:课程教学的信息化、教育管理信息化和学习信息技术知识。

2、国外现状

(1)美国在实践教学信息化管理建设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开始了计算机辅助教学。1993年9月,克林顿政府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简称nii)”,俗称“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该计划的目的主要是发展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并且把信息化管理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在其带动之下,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从而带动了全球信息化建设的浪潮。

在实践教学管理方面,美国从多方面入手:首先是实现了教学过程的信息化管理中,如电子邮件、bbs、课程网页及各种电子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也建立了“学习/课程管理系统”(lms/cms)。其次是完善了信息化管理制度,制定了严格的制度,运用法律来保护信息资源的知识产权;组织教育工作者参加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整个教育系统人员的信息素养。

(2)德国在实践教学信息化管理制度保障方面不甘落后

德国的教育在二战后快速发展起来,信息技术也迅速得到普及。尤其是德国的职业教育,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德国在全方位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也非常重视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信息化管理的建设。特别是信息化管理制度保障的建设方面十分完善。1996年12月德国政府研究通过了世界第一部《多媒体法》,拟定20世纪末使1万所中学加入互联网络,让大批师生步入计算机时代。从而在国家政策与法律上为全面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了强力的保障。由于强大的经济实力,加上法律保障,短短几年,到2000年前后,德国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等课程实践教学信息化管理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在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方面,要求实践教学工作者不但懂得如何操作和运用信息技术,而且更要加强对信息资源的创新和教学软件的开发上做出努力,从而促进了德国教育信息资源开发,这也是德国人善于研究创新的重要表现。

(3)日本在具体实施方面处于领先水平

日本之所以在信息化管理实施方面能处于领先的地位,主要由于日本能源和自然资源比较缺乏的情况下,政府特别重视吸收和利用他国的信息资源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和提高国际教育竞争力,它的信息化发展的速度是十分惊人的。

日本在1996年年7月召开的第十五届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的咨询报告《21世纪日本教育的发展方向》认为:“应把在轻松愉快中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作为根本的出发点”。1995年日本组织111所中小学校参加以“100所中学联网”为主题的研究项目,其主要目的是要构建基于网络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创新教学模式,促进教学与管理的提高。

3、我国现状

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整个社会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们越来越关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社会信息化”的提法开始出现,联系到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提法也开始出现了。现在,政府的各种文件已经正式使用“教育信息化”这一概念,并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工作。

但是在我们的各级学校里,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1)很多学校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重硬件,但轻应用,基础设施跟上了,但是观念、意识跟不上,最终使教学管理信息化流于形式,成为了没有意义的摆设。

(2)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经费无保障,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硬件与软件都需要不断更新。很多学校一次性投入后,无后续投入的资金保障,使得一些信息化管理的硬、软件陈旧、落后,濒于淘汰。

(3)在很多学校还存在着教学管理人员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既能熟练使用信息化技术,又具有一定管理水平的人员并不多。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还是在大量的使用电话、电子邮件等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而计算机技术及网络平台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的作用还不十分明显。

信息化教学现状篇6

关键词: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信息技术技能;观念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8-0064-04

一、问题的提出

2012年3月,教育部正式颁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工作方针之一。教育信息化从提倡“整合应用”转向倡导“深度融合”,亦即不是简单地在课程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更要使之与课程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融合为一体,真正成为课程教学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实现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创新。在《规划》中,“加强队伍建设,增强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是发展任务之一。对于教师能力建设而言,在于“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帮助教师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因此,这一时期的教师培训更为强调教育技术的深层应用。自然而然,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内涵也有所深化,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提升为“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能力”。受这一时代背景的驱使,信息化教学能力呼之欲出,并成为当代教师教学能力的核心内涵,其中也包括作为教师后备力量的大学师范生。那么,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具体指什么?由哪些要素构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怎样?目前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如何?研究和回答这些问题,对提高大学教师教育质量水平以及基础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

对于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和结构,国内并没有统一的界定。本研究认为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实质是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运用ICT将学科知识“转化”成学生有效获得的一种知能结构体,其目的在于实现技术促进型学习(technology-enhanced learning)。其不仅应具备媒介与信息素养(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还必须涵括根据具体而真实的教学情境所生发的“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目内容”三者融通转化的能力。其中,教学设计能力、实施能力与评价能力是三大内核。[1] 本研究邀请10位高师院校从事教育技术、教师教育研究与实践工作的专家发表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的看法。绝大多数的访谈只提一个问题:您认为师范生应具备怎样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对访谈进行全程录音、资料整理后,将文字文本反馈给受访专家审阅和修改,然后采用提取关键词和关键词归类的方法对资料进行编码,最后将专家的看法概括为表1中三个维度。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以广东省某高师院校的三年级和四年级师范生为研究对象,他们来自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美术、教育技术、计算机12个学科。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1103份,有效问卷为1103份,三年级535份,四年级568份。

2.研究工具

依据表1编制出研究工具《关于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调查问卷》,问卷的第一部分关于个人基本情况,共3道题。第二部分是一个包括三个维度和48个题项的量表,全为单选题,题目赋值范围为1-6分,3.5分为中间值,主要考察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所有题目根据受访专家所提及的具体信息化教学能力内容编写,要求师范生对自己的现状做出判断并据此进行回应,得到的结果应该是自我报告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第三部分涉及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发展状况,如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影响因素等,共13题。

三、研究结果

1.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

信度检验结果显示,无论是全量表还是各维度的信度都很好( =0.956、 =0.902、 =0.930、 =0.950)。全体被试所有问题得分的平均值是4.02,观念、技能和能力3个维度得分的平均值分别是4.80、3.99、3.58,观念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两个维度。由此,师范生自我报告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只是略高于中间值,并不十分理想。

(1)三个维度的现状分析

可将观念维度的10个题项分成三组, 第1-4题属于对信息技术的教学价值认可的问题,得分略低于维度均值;涉及道德伦理观的第9、10题得分明显高于维度均值;其余是关于信息化教学的信念问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必要组成部分”和“师范生应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的评价结果低于维度均值,而“师范生应会运用信息技术收集教学资料”和“师范生应尝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高于维度均值。总之,师范生对信息化教学的职业道德和伦理认可度比较高,对信息化教学的价值和信念略低一些,尤其对“信息技术带来良好教学效果”并不十分肯定,但也明显高于其他两个维度的得分。

从整体技能维度得分情况来看,师范生对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一般,局限在常用教学软件和常见网络操作技术上,如文字、数据处理软件(如Word、Excel)、课件制作工具PowerPoint、常用搜索引擎(如百度搜索);对于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有关的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观念知识认识不够;对于较为深入的专业软件、工具、设备和平台,如课件制作工具Flash、常用图象处理工具(如Photoshop)、视频展示台、多媒体教学系统等,掌握程度不高;关于应用信息技术识别、筛选、分析、加工教学信息资源的题项得分低于本维度均值。这表明师范生的信息技术操作基本技能状况还处于一种较低的发展水平。

能力维度的平均得分是三个维度中最低的。第33、42、46、47、34、39、48题与现代教学理论中较新的知识范畴和较高层次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学目标设计以及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有关,师范生的反映都低于维度均值,且前四题得分均低于中间值;涉及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的题项得分仅略高于维度均值;关于信息化教学设计所强调的一般知识和能力的得分显著高于维度均值,但均低于3.8分。上述调查结果表明,师范生只是对信息化教学设计所需的“传统”知识和能力方面表现出相对较好的自信心,如教学设计基本理论与方法、教学过程设计。而对现代教学与学习理论、新型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设计流程等知识,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所包含的较高层次的教学资源开发、目标设计、学习者分析、任务设计、教学方式设计能力以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等方面,师范生的反映非常一般。

(2)三个维度之间的相互关系

技能和能力两个维度的相关程度很高,达到0.693,这是一个非常合理的现象。人的技能和能力不是同一回事,但技能和能力的生成是相辅相成的,能力以技能为基础,并通过技能的内化、升华、应用而表现出来。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应以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能力的发展为中心,但首先要形成过硬的信息技术操作的基本技能。观念维度和技能、能力维度的相关程度分别为0.397、0.199,尽管都达到显著水平,但相关程度非常低。事实上,技能和能力都与认知密切相关,观念却是独立于认知之外的一个领域,认知对观念肯定有影响,但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决定人的观念,如兴趣爱好、外部环境、文化归属等,因此调查结果是很合理的。

(3)不同“年级”、“学科”的差异比较

三、四年级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总得分的平均值分别为3.90和4.13,存在显著差异(P=0.001),四年级比三年级对自身水平的认可度更高。用独立样本t检验检测两个年级间的差异,各维度的差异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四年级显著高于三年级。研究将可以获得理学学位的学科定义为理科,其余归为文科。按文、理科统计,信息化教学能力总得分的平均值为4.05和4.01,不存在显著差异,而且三个维度的得分也均不具备显著差异。

2.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现状

(1)课程与教学方面

《现代教育技术》、《学科教学法》、《教学设计》是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负责传播信息技术、信息化教学相关知识。针对这些课程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效果,由表2可知,极少数学生表示非常满意,超过一半的学生表示不确定、不太满意或者非常不满意。鉴于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以传统教授法(910人)为主,实践教学法(591人)、小组讨论法(526人)、网上教学(409人)为辅,学生建议增加实地见习、实践操作训练、创设问题情境等教学环节;增加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技术、信息化教学设计流程、信息化教学评价技术等教学内容。

(2)学习与实践方面

对于能否应用上述三门课程知识指导教育实践(如微格教学、教育实习),仅有48%的学生给予肯定回答,表示不能或不确定的分别占19%和33%。具体到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的知识,32%的学生认为能够运用它们指导教学,表示不确定的达到49%。关于在教学实践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情况,经常使用的接近一半(47%),偶尔使用或很少使用的占38%和13%。至于使用何种信息技术,绝大多数学生表示使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电子讲稿和使用微软Word写作教案、制作试卷等,少数学生使用Flash等制作多媒体课件(310人)和使用Dreamweaver/FrontPage等工具建立教学网站(310人)。而且27%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对教学非常有帮助,68%认为有一定帮助,表示没有帮助的占3%。对于在教学实践中所采用的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方式,学生提及最多的是帮助教师讲授、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自学等。

(3)影响因素方面

绝大多数学生对自身信息化教学的效果并不满意,认为影响信息化教学能力形成的外部原因包括课题体系中的实践环节(83.2%)、任课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66.3%)、教学方式(50.8%)、与时俱进的课程内容(46.9%)、评价方法(44.6%)、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39.3%)、学习环境(29.0%);内部因素有学习目标(70.5%)、学习方法(49.3%)、学习兴趣(49.5%)、学习信心(41.1%)等。学生对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不满的方面是指信息技术水平不高(61.6%),缺乏与教学内容配套的信息化教学资源(56.3%),缺乏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52.8%),大学相关课程学习效果不佳(34.7%),缺乏现代教育理论与方法(33.3%)。

四、思考和讨论

1.厘清各维度关系,构建信息化教学能力关系结构

本研究认为信息化教学能力包括观念、技能和能力三维度,观念是指信息化教学价值观、伦理观和信念;技能是掌握信息技术并应用其处理教学资源的基本技能,即信息技术操作的基本技能;能力则包括高层次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能力。这一结果与顾小清等学者有关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成果[2]在结构要素方面基本一致。统计结果显示,三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而能力维度中的三个指标亦存在高度相关性,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与实施能力、评价能力的相关程度为0.809、0.738,而后两者之间达到0.770的相关度。因而,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一个动态的知能体,观念和技能是基础,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能力是核心,高水平能力在知能转化、整合中得以生成发展。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建构出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关系结构(如图1),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要素之间的动态转化关系,可作为培养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指导框架。

2.促进知能转换,发展高水平信息化教学能力

作为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核心内容,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能力获得师范生相当一般的自我评价。如何发展高层次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呢?对技术的学习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而学会将技术作为工具来提高学习和交流的效果才是最根本的目标。[3] 信息化教学能力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这就涉及到信息技术可能“怎样”地被用于支持教与学这一问题。安格里(Angeli, C.)和瓦兰奈德(Valanides, N.)构建了“网络化课目教育学知识”框架(ICT-TPCK),包含五个知识域:课目主题知识、教育学知识、信息技术知识、有关学习者的知识(Knowledge of Learners)和有关情境的知识(Knowledge of Context)。[4] ICT-TPCK有助于我们从教师教学知识的视角探讨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根本解决途径,其中,ICT是增强或转变学生经验的认知工具,发挥教学示能性的重要价值。[5] 由此可见,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形成有赖于具有整合、动态特性的知识体,包括信息技术知识和现代教育教学知识,而这正是师范生缺失的部分。在“五个知识域”的习得、整合、转化基础上,形成ICT-TPCK,大力加强教学实践,深化对技术与教学整合的理解,积累用技术解决教育问题的“实践性知识”,实现知能转化,这是发展高层次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一种有效策略。

3.正视多重因素,改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状况

师范生应理解教育信息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刻影响,认清信息化教学不仅是整合了技术支持的教学,更是一种革新的教学――涉及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和现代教学方法的应用,只有通过自觉的信息化教学知识习得和实践行动,才能实现从传统教学能力到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转型。同时,深层次的理性思考和文化支持不可或缺,高师院校应直面信息时代教师教学能力的解构性变化,更新教育理念、变革培养模式,在政策性文件中渗透“信息化”理念;进而开发能够有效支持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公共课程,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采用问题解决、任务驱动、案例学习等教学策略以及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等学习方式,从与教学相关的信息技术到教学资源设计开发的工具和方法,再到与具体学科融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的综合知识逐层开展培养,完成信息化教学知识的普及与渗透;建设与实践领域对接的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环境,实现课堂教学自动录播、远程见习、在线互动以及资源共享,破解信息化教学技能的训练难题,完成信息化教学知识的应用与转化。

参考文献:

[1]刘矗尹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与提升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4(10):31-36.

[2]顾小清,祝智庭,庞艳霞.教师的信息化专业发展:现状与问题[J].电化教育研究,2004(1):14-20.

[3][美]Beverly Abbey主编,丁兴富等译.网络教育:教学与认知发展新视角[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206-207.

[4]Angeli,C.,Valanides,N. Epistemolog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 for The Conceptualization,Development,And Assessment of ICT-TPCK:Advances in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J]. Computer & Education,2009,52(1):154-168.

信息化教学现状篇7

[关键词]高师生 信息化教学技能 调查 对策

[作者简介]刘小天(1972- ),女,河南南召人,平顶山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基础教育。(河南 平顶山 467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平顶山学院校级教研项目“教师教育专业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JY0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8-0181-02

一、问题的提出

信息化教学是指教师和学生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方法进行的双边教学活动。随着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信息化教学技能越来越成为高师生具备教师资格、胜任未来教师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备素质之一。但笔者在指导教育实习工作和历届校级省级说课比赛活动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缺乏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素养和技能,因此调查和了解高师生的信息化教学技能的现状对高师院校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设计的问卷主要涵盖师范生的信息化意识、对信息化知识的了解、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等内容。为增加调查结果的信度,选择一所重点师范院校和一所普通师范院校的学生作为样本,从大四年级本科生中随机抽取400名学生(文科和理科生各200名,计算机及相关专业除外)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96份,有效问卷为390份,有效率为97.5%。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高师生的信息化意识。关于信息化意识,设计的问卷包括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和了解、学习信息技术的态度、应用信息技术的热情三个方面的内容。表1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高师生已经具备一定信息化素养,有88%的学生对网络有较多的接触,并能在生活里经常利用,为自己的学习和发展服务;63%的学生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会想到利用网络来搜集教学资料。但也看出他们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水平和应用能力还比较有限,学生对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还不够充分,主要用来浏览新闻(32%)、聊天和发邮件等信息交流(31%)和游戏娱乐(22%),对数字图书馆的利用率较低(34%)。这说明还有很多学生没有认识到互联网是一个无比巨大的知识库、可以搜索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和信息,没有形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意识和习惯。

2.高师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信息化学教学能力从三方面调查:运用网络资源整合教学内容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和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能力。

高师生运用网络资源整合教学内容和交流信息的能力。调查了解高师生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意识以及对多媒体功能的认识。182页表2结果显示,学生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信息化意识较强,大多数在教学中都会想到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对多媒体的功能也有较全面的认识,有95%的学生认识到多媒体能提高学习兴趣,87%的学生体会到多媒体便于教师呈现教学内容。还有部分学生对多媒体“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功能的认识不够深刻,说明这些学生的教学理念不够新颖,还不能借助于现代多媒体技术有效变更教学内容和结构、实现教科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机融合。

高师生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表3调查显示,学生虽然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及教学技术等课程,但对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了解还比较缺乏,有近40%的学生只能记起一种常用的教学模式;在制作课件时仅有18%的学生会考虑教学方法的有效性,34%的学生在制作课件时处于比较盲目的状态,认为制作课件就算利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没有思考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教学设计,师范生的教学理念还较落后,不能有意识地应用所学的先进教育理念。通过访谈得知,一些师范生的教学观念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在教学设计中,仍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掌握知识建立在教师的单向传授上,运用多媒体教学由原有的“人灌”变成了“机灌”,课件制作也只重视教师如何教学,在发挥学生主体性,促进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以及指导学生学习等方面都较为欠缺。

高师生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能力。调查显示,多数学生还停留在能利用PPT编辑文本、呈现教学内容的阶段,有32%的学生会利用Authorware制作课件,分别有11%和5%的学生会利用Flash和3Dmax制作动画;有76%的学生不熟悉音频和视频素材的处理;有近80%的学生不会利用网页制作电子教案。说明学生对多媒体素材的获取与处理能力还比较初级,编辑和处理各种素材的能力还较弱,对常用教学软件的使用还较生疏。

四、建议

1.要营造信息化教学的良好氛围。高师院校应营造信息化教育的探索和研究氛围,改革高师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使高师教学成为真正的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是教育者和学习者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传递、接受与交流教育信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教育者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搜集、加工、处理和传递教育信息,学习者也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查询、探索、接受和加工教育信息。通过教师身体力行和教学示范让学生感受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让学生逐渐熟悉和掌握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型学习模式和教学方法。良好的信息化教学氛围,学生耳濡目染,会不自觉地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

2.改革课程设置,加强信息技术的培养。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中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知识技能内容,为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打下基础。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对信息知识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开设“计算机基础”“现代教育技术学”等公共课程来进行,这有利于师范生了解一些基本的信息技术理论。但对于如何将这些基本信息技术理论与具体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提高师范生对于信息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水平一直不够重视。据了解,除了教育技术学专业及个别教育学专业开设教学设计课程外,其余专业均未开设,绝大多数师范生没有系统学习过教学设计课程。师范院校教育课程应在培养师范生信息素养方面下工夫,开设“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等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应增加多媒体技术部分,特别是音视频文件的录制、编辑、加工和处理等内容,强化PowerPoint课件制作,进一步完善师范生的信息知识结构,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

3.帮助高师生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改变课堂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必须帮助高师生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主要包括:对基于网络技术的新型学习模式的了解,如研究性学习、任务驱动学习、基于问题学习、基于资源学习、网络学习、协作学习;对先进教学理念的了解,如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知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等;对信息化资源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了解,信息化课程资源非常丰富,必须与课程有机结合,,如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获取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等。

4.为师范生提供信息化教育的硬件支持。进一步创造优良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使用计算机和上网的机会,为教师教学提供更完善的软件和硬件支持,这是推动学生、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条件。

此外,鼓励师范生积极参加相关的学术交流活动,通过网络媒介等形式经常与专家或导师进行联系沟通,还应该注重开展校内和校际间经常性的信息化教学观摩和研讨活动,以不断提高师范生信息化教学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孙宽宁,刘长伦,朱岭仁.高师信息化教学技能和教学理念调查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

[2]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信息化教学现状篇8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英语;信息化教学

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是当代社会不断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高等职业院校提供的优质人才资源。高素质的人才应该具备基本的应用技能,更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能在新社会建设的过程当中贡献自己的力量。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不断深入发展,使用电子计算机的人员数量越来越多。高等职业院校的外语人才培养需要电子计算机技术给予一定的辅助。学校通过高水平的电子信息化技术的辅助,能够培养出更多创新型的外语人才。

一、高等职业院校外语信息化教学现状

高等职业院校的外语信息化教学,目前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解决了很多传统高等职业院校外语教学当中的难题,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多高职院校运用信息化技术辅助日常外语教学。在高等职业院校的外语信息化教学中,外语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技术,在教学实践以及其他方面的教学层面上运用了信息化教学的手段,以此提高高等职业院校的外语课程教学效果。高等职业院校的外语信息化教学实际上存在一些需要不断提升和改进的空间,这些部分实际上是在创新型的高职外语人才培养过程当中需要给予一定程度重视。通过积极的反思和学习,高等职业院校的外语信息化教学更加具备效率,能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首先,高等职业院校的外语信息化教学存在一定的困境,一些教师没有创新信息化教学的一些方法。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日常的生活接触了信息化的学习手段,这对信息化教学的多层次化创新提出了一些改革和创新的动力。一些高等职业院校的外语教师没有真正意义上改革自己的信息化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容易陷入被动,特别是日常的课程学习,没有创新信息化教学的手段和方式,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学习上的疲态,影响外语课堂的教学效果。其次,高等职业院校的外语信息化教学,在对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上缺乏系统的思路和机制。因为很多高等职业院校已经运用各种信息化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外语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很多学生对外语信息化教学不陌生。一些高等职业院校的外语信息化教学随意性较大,一些教师选择信息化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忽视学生在学习外语知识方面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缺乏一种自主引导的能力,一些学生感觉高等职业院校在外语信息化教学上存在一种随机性强的问题,一些教师没有抓住学生在学习外语方面的实际需求进行针对性辅助教学。高等职业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里面产生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制约了外语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体系化发展。再次,高等职业院校的外语信息化教学,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方面缺乏一定的手段和方式。一些高职院校虽然采用了外语信息化教学的手段和模式,但是教学还以外语教师作为主导,学生服从、跟随外语教师的教学而学习。这无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精神。外语是一项应用型的技能,如果学生没有真正掌握一些外语方面的技能和方式,容易出现问题,特别是学生不愿意开口进行语言表达,无法从教师所设定的知识框架中跳出,容易出现语言运用上的困境,影响教师的全面发展。因此,高等职业院校的外语信息化教学需要从多个方面出发,让学生掌握自主探究的能力。信息化教学是一种辅助手段,教师不能反客为主,影响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和动力。当前高等职业院校虽然在外语信息化教学方面做出了相对较多的努力,特别是已经形成并且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这些经验实际上缺乏一些系统性和整合思维的促进。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外语教学而言,学生依靠信息化的教学技术掌握更多的外语表达技巧,能够培养出创新型的外语人才。外语人才在依靠外语进行表达的过程,应该抓住当前社会实践的实际状况,因地制宜地运用外语进行表达。这是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在英语信息化教学的过程当中需要把握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高职英语信息化教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耦合策略

高等职业院校的英语信息化教学应该注重对外语人才的创新型培养,这种创新应该从信息化教学本身的教学方法创新、模式创新等角度出发,帮助高等院校的外语人才逐渐形成一种多元化和系统性的学习思维,使高等职业院校的外语人才可以在具体的社会实践当中自主地表达自己,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和市场的要求。当前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方面,创新高等职业院校英语信息化教学的教学手段。教学手段会影响学生在学习外语课程知识时候的积极性。高等职业院校的英语信息化教学应该注重对教学手段的调整,以此使调动英语课程不断创新和发展。高等职业院校的英语信息化教学,不能够仅局限在传统意义上的电子计算机辅助教学,而是应该让学生感觉到通过信息化学习可以掌握英语的表达技能,这种表达技能的培养应该是各种不同场景下的表达。高等职业院校可以让学生利用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登陆一些外国的购物网站,或者是尝试在外国的电子商务平台上和其他的外国人进行英语交流,这样学生能够更直接地接触这些信息化环境下的英语语言,使英语信息化教学更具有创新型和挑战性,让学生能够适应不同具体条件下的英语语言表达技巧和交流模式。第二方面,创新高等职业院校英语信息化教学的互动模式,让学生成为英语信息化教学当中的主宰者。高等职业院校的英语课程教学,主要是把握住学生本身的学习特性,让学生能够成为英语信息化学习的主体,调动课程教学的灵活性,让教学资源能够在课堂教学中自由流动。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应该自己主导信息化外语教学的进程,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学习的计划和流程。通过分组研讨和信息化网络小组学习等方式,学生共同解决一些英语课程当中的课题。网络学习小组可以依靠移动互联网学习本身的优势,让学生跨区域甚至是跨专业进行探究,接触不同专业领域需要运用到的常见外语词汇和表达,让高职外语信息化教学更具备多元化的特征。人才的培养实际上是一种耦合思维,要让高职英语信息化教学和日常的创新性应用结合在一起,让高等职业院校的外语人才更具备社会和市场的适应性。当代的高等职业院校的外语信息化教学是一种多元化资源调动和学习的过程,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善于应用个信息化的资源,让信息化教学更具备互动性和多元性,以此培养出现代化、创新型的外语人才。

三、结束语

高等职业院校的外语信息化教学是一种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上的创新。高等职业院校的外语教师应该把握当代外语教学的趋势,促进外语课程教学的信息化发展,抓住市场经济当中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有的放矢地运用外语信息化教学模式和资源,提高高职院校外语人才的适应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外语学习者需要把握学习的主控权,成为课程学习当中的主导者,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此在课堂学习中抓住有利资源,不断提升自己的外语应用技能,成为当前社会和市场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修平.从网络学习空间的角度研究高职外语教学方案[J].江苏商论,2016

[2]徐军.信息化环境下知识传授型高职外语教学改革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

[3]徐兴华.多模态教学互动在高职外语教学当中的运用[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5

上一篇:三农问题的本质与核心范文 下一篇:教育信息化行业研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