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理论范文

时间:2023-12-05 16:50:21

教育心理学理论

教育心理学理论范文第1篇

为了满足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教育心理学理论充分应用在高职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树立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且可以强化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现就对教育心理学理论如何在高职院校教学中进行有效应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1调整学生心态,增强学生对环境的适应力

高职院校学生由于年龄尚小,经验和阅历都比较缺乏,对环境的适应力较差,在面对挫折时难以保持良好心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将教育心理学理论作为指导的依据,对学生进行耐心的辅导,以便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为了自身的目标不断努力。仔细分析教育心理学理论,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学习活动是学生整个心理活动的一个过程,贯穿于学生认知发展、情感发展、意志发展甚至性格和能力形成的整个发展环节。但是,高职院校却对学习活动存在着十分片面的认识,认为学习活动只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而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着重大关系的心理素质却予以忽略,导致学生缺乏正确的心理认识,情绪和情感发展很不稳定,甚至出现思想畸形的现象,给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离不开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参与,只有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转变落后的教育观念,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尽量避免和减少对学生的责备和批评,而是多鼓励和表扬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由于身心发展水平、性格和环境等各种综合因素的影响,每个学生均具有自身独特的个性特点,教师应该及时和每个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并对学生所取得的进步进行表扬和鼓励,当学生遇到问题和挫折时,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并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信任感和亲近感,在老师的教导下,努力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逐步增强对不同环境的适应力,从而使学生健康的成长。

1.2确定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目标,使期望和效能保持在准确而较高的水平,避免出现由于目标过高使学生力不从心和目标过低对学生的学习起不到督促作用这两种现象。良好的学习目标是学习成功的关键,教师应该辅助学生按照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对知识点进行分解,并根据学生的综合情况为学生量身定做学习目标,以便树立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心理学理论认为,与外在鼓励相比,内在学习成就更激发人们的学习热忱,强化人们的学习动机。使人们为了实现目标而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努力。体现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就是教师应该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放在教学的重要地位,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将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进行结合,并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观察和想象力进行培养,从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另外,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

1.3理素质教育融入整个教学环节

在高职院校教学中,教师要参考认知学派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引导学生利用以往的知识、经验以及心理结构对知识体系进行构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思考和分析,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应该正确看待学生的优缺点,鼓励学生积极发挥他们的优点和长处,从学生的角度来尊重和理解他们的言行。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学生的心理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修养,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同时,教师要善于对课堂内容进行合理的导入,通过语言的魅力使学生尽快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另外,教师还应根据教学内容灵活的采取教学手段,将心理素质教育融入整个教学环节中,照顾到每个学生细腻的情感和心理活动,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压力,避免和降低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隐患的可能性,从而使学生保持平衡良好的心理状态,为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小结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将教育心理学理论在高职院校教学中进行有效应用,可以极大的增强学生的自信,保持心理健康,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教育心理学理论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 G623.7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0—0056—01

心理学研究认为: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学习过程中最为活跃的成分。它推动着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认真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积极地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有助于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下面,笔者就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培养学生写字兴趣的问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行为是由人的欲望或需要发动的。在写字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教师应在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想方设法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明确学习写字的益处,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在每学期第一堂写字课教学中,我都会开宗明义地向学生指出学习写字的益处。如,学习写铅笔字、钢笔字对写好毛笔字有很大的帮助,同样,练好毛笔字也有助于提高铅笔字、钢笔字的书写能力;学习写字还有利于培养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戒除浮躁,缓解不良情绪,并形成坚强乐观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心态;能够使人更为理性地看待生活,对待人生,学会做人和做事。当学生明确了学习写字的意义,具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后,教师再适时地组织他们参观书法作品展览,收集相关学习资料,其写字兴趣则会自然而然地产生。

二、采用直观教学方式

教育心理学认为,儿童具有良好的形象思维能力,其对于形象直观的事物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为此,在写字教学中,教师要坚持直观性教学原则,从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角度出发,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此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

1.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写字教学中,教师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可化抽象为形象、化静为动,使范字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观察、分析汉字笔画的结构特点及书写规律。如,在教学生书写汉字偏旁部首时,播放有关偏旁部首书写方法、书写特征的教学课件,让学生边看边仿写。

2.展示名家书法作品。写字教学离不开示范与欣赏。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可适时为学生展示一些当地著名书法家的作品,并结合作品讲述一些书法文化常识,以此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培养他们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之情。

3.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要加强书写示范,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感知,进而形成动作表象,提高书写质量。如,我在教“撇”时,把撇的笔画形态比喻成“燕子掠水”、“鸟儿啄食”,教“横钩”时,则把横钩的笔画形态比喻成“如鸟视胸”,并出示相关的图片,从而使学生明确了其结构特点和运笔方法。此外,我还适时为学生介绍了一些古今书法家的趣闻轶事,讲述了历代书法大家勤奋练习、坚持不懈的故事。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热爱中华民族文化和传统艺术的情感,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的写字兴趣。

三、科学开展评价活动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儿童学习成绩的好坏,但其学习兴趣并不稳定。在写字教学中,学生写字兴趣能否长期保持与其练习成绩和所获得的评价有着密切关系。练习成绩提高,获得教师和同学的正面评价,学生的写字兴趣会得到进一步的巩固;练习成绩下降,教师和同学给予过多的负面评价,学生极有可能丧失写字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善于通过评价培养和巩固学生的写字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会对学生的书写姿势和执笔姿势及时予以指导,而且引导学生对自身的学习态度展开自评,对其书写的每一个笔画、每一个字也都给予不同的评价,既肯定他们练习时付出的努力,又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同时,还让他们进行互评、小组评等,并把一些优秀的作品张贴在教室的宣传栏中,以此鼓励学生不断进步,提高他们学习写字的自信心。

教育心理学理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机械制图空间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机械制图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程训练课程,在学习过程中不只是画法几何部分需要通过大量的作题才能掌握其理论和获得解题的能力,制图部分尤其要通过大量的作业才能掌握作图方法和技能”。“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能力是本课程的教学任务之一”。这两段话精辟地指明了制图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即突出“练”字和“想”字。“练”是为了使学生熟练的掌握其技能,“想”是为了使学生建立空间分析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那么在制图教学中如何去体现课程的特点和性质,即如何突出一个“练”字和“想”字呢?

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是教育工作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的心理活动是有其自身的规律的。在教育工作中必须考虑和利用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使教育工作既适应教育者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又在可能的范围内提出较高的而又力所能及的要求,并通过教育措施积极地促进他们心理进一步发展以适应教育需要”。按着这一理论,本文以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为依据,围绕机械制图课程的性质和特点谈一谈制图技能的形成和培养方面的认识和体会,供同行参考。

一、技能的概念及分类

教育心理学明确指出:“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理活动方式,它是通过练习获得的”。技能按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活动技能(简称心智技能)两种。在实际中两种技能是有所区别但又不可分割的互相促进的。动作技能是以外表动作正确,完善,合理的思维方式为主要特征的。

二、技能的形成及特点

技能形成过程是有阶段性的,但各个不同的阶段有其自身的特点。从制图的教学过程来分析,学生掌握其技能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作图技能形成阶段

作图技能是属于动作技能的范畴,它的特点是:活动形式是外观的,可以直接观察到的。与作图技能相关的课程内容主要是,图样的初步知识和图样的几何画法。在专教法上应重视建立正确动作的视觉形象――示范,如制图工具的正确使用,图线的标准,制图字体等和正确的作图方法如圆弧连接,线段连接等,作图的先后顺序和作图方法对提高作图技能有很大的意义。总之,要给学生有一个最完善的动作以利效仿,培养学生良好的动作习惯,教师图板上加以示范,因为黑板上用粉笔作图和在图板上用铅笔作图在动作上是有很大差别的。教学实践证明,示范教学,可提高学生的制图能力,效果明显,学生反映很好。

2、空间概念,空间思维能力的形成阶段

空间概念,空间思维的范畴,属于心智技能,它的特点是内部的心理活动。与之相关的课程内容是:投影概念,点、线、面、基本体的投影,识读组合体视图等。在专教法上我运用表象与实质的内在联系的直观性教学法,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概念,通过教具、模型,有明用简明语言配以手示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如空间坐标,投影体系,点,线,面的方位,位置关系,以“二求三”的图解方法等(即知两视图求作第三视图)。

3、空间分析能力的形成阶段

空间分析能力的建立是在空间概念,空间思维能力之间的一种判断、推理、归纳的综合能力,是借助投影原理从而图解法解决空间问题的一种能力,它的特点是动作技能,心智技能结合十分密切,与之相关的课程内容是相贯彻,截交线作图,组合体的画法及组合体的看图方法。在教学上要十分重视学生的心理状态,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循序渐进,着重形体分析法,线面分析法的讲解和图解技巧等。如截交、相贯线的求解方法――取点、辅助线、辅助平面的灵活运用、补视图、补漏线的解题技巧等等。

4、综合分析能力形成阶段

综合分析能力是指运用课程所学的基本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综合运用。与之相关的课程内容是:视图表达方案、零件图装配图的识读、零件测绘,是课程的最重要环节。在教法上应抓住典型例图讲深讲透,分析类比,归纳出解决问题的共性,分别对待个性问题。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作用,加强指导,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读图、测绘、形体表达方案的选择等等。必要时,我常把学生的作业进行展评,使同学间互相学习。

三、作图技能的培养

制图课中的作图技能是属动作技能范畴。是制图课程的一种基本功。如何培养学生的作图技能是本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教育心理学指出:“动作技能的培养要形成学生正确的视觉形象与动觉表象的结合,又要使其转化。”一般地动作技能的形成到掌握有以下三个过程:

1、建立正确的视觉形象

2、视觉控制与动觉控制相结合

3、基本上有动觉控制

以制图课程中的《2。6平面图形的尺寸分析及画法》为例,教学应体现三个过程:

1、视觉形象,平面图形是由线段、尺寸构成;

2、动觉表象,线段定位、连接、画出图形、教师示范学生抄画,在制图作业中教师个别指导示范是十分必要的;

3、通过多次练习形成动作控制,即掌握作图的基本技能。

四、培养良好的思维方法,促进心智技能的形成和提高

心智活动是一个从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心理活动的转化过程,即内化过程。一般地也可有三个过程:

1、活动定向,即预先熟悉任务和关于活动本身的性质、内容、结果等。

2、物质活动和物质化活动,即借助实物、模型、图表为支柱的心智活动。

3、不依赖物质而借助内部语言――思维,进行心智活动,即从表象到抽象的转化。

从制图课中《组合体识读》为例,教学中应体现这三个过程:

1、了解组合体的分类,组合形式、位置尺寸关系。活动目的是看三视图想象出组合体的空间形状。

2、借助模型、轴测图,对照分析引出形体法和线面分析法两种方法,即强调直观性。

3、不依赖直观,用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分析三机图,想象组合体的空间形状,即完全脱离直观通过空间分析想象力来完成组合体的识读。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应按从表象――抽象――运用到具体这个心理过程组织教学。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是完成组合体识读的法宝,是空间分析、空间想象的有效方法。应作为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反复讲解。在教学实践中我还让掌握这两法比较好的同学当小教员来指导其它同学(当然,必要时给与提前指导)。

总之,教师的教学过程应符合心智发展的过程。下面以组合体识读为例,谈谈二者的对应关系。

教学过程1,提出问题引入教学内容,讲清《组合体识读》的内容,目的,任务及解决问题的实际意义。

心智发展过程1,活动定向,熟悉任务,学习目的,活动的性质和结果,从心理上解决为什么要学习这一内容的问题。

教学过程2,借助模型,实物或轴测图,画出组合体三视图,总结出形体与视图之间的线面对应关系和方位关系的普遍规律。

心智发展过程2,物质活动和物质化活动过程,借助模型,实物以形象的物质进行活动,解决形象与表象之间的对应关系。即学会心智活动的内部语言。

教学过程3,应用线面的对应关系和普遍规律,根据三视图画出轴测图,完成组合体识读中的形体想象问题。

心智发展过程3,不依赖实物而借助线面分析法和形体分析法(内部语言)进行心智活动。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心智活动的能力和心智的发展往往需要多次反复。并且是呈曲线发展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只有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发展到一定的高度。在我任制图教学中,学生的作业量较大,我的辅导量也相应加大,突出一个“练”字,及时发现学生在心智活动中的“迷途”适时地指点“迷津”,令其“豁然开朗”从而引起学生对此课的兴趣。兴趣产生,才能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出他们内在的动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技能是靠“练”出来的。

以上就制图教学过程中围绕制图教学的各个环节,着眼于技能的培养问题,作了点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理论性探讨与实践,更行之有效的做法还有待有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摸索、探讨、总结、形成行之有效的方法。总之,制图教学有其内在的规律和心理学特点。运用其规律,掌握其特点就可以在教学中加以贯彻,使制图教学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梁德本.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教学建议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82.

教育心理学理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第二外语;应用

对于多数中国学生而言,学好外语已经成为了未来成才的必经之路,除了掌握英语外,能够熟练掌握一门其他语言能够让学生在社会竞争中得到更多的青睐。我国第二外语教学工作已经在相关教育者的不断实践与努力中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在教育心理学与第二外语教学相结合的工作中,已经有很多教师有所探索,笔者在前人的实践经验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运用于第二外语教学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专业理论;第二部分,介绍了我国当前第二外语的教学现状;第三部分,重点阐述了教育心理学在第二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教育心理学专业理论介绍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融合的一门学科,主要是为了研究教育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情况,用以提高教学质量。教育心理学有很多学派,比较常见的有行为主义学派、认知主义学派以及人本主义学派。

行为主义学派的观点主要是教师通过外部刺激促使学习行为发生,他们强调的是外部刺激,而对语言学习而言最大的刺激便是听和说,通过周边环境的不断刺激,促使学生掌握要学习的语言知识。

认知主义学派与行为主义学派的观点相反,它主张语言学习要从内而外,要通过自我的认知与判断进行创造,将知识融为自己所有。

人本主义学派顾名思义强调的是“人”,它注重人的感情体验以及人性格因素,包括学生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智能潜能等,通过创设合理的情境达到教学的良好效果。

二、我国第二外语的教学现状

当下我国第二外语发展迅猛,很多学校都配备并设立了良好的硬件设施,为第二外语的顺利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尽管如此,在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最主要的是第二外语的语言环境无法保障,这是无法避免的客观问题。毕竟在我国汉语言是母语,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也相对占据了一定的语言环境,而第二外语学习人数少,有的甚至比较冷门,因此出现了语境差的情形;另外,在第二外语的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以及教育手段较为传统,缺乏创新;最后,第二外语学习结束后,往往存在已经学到的知识无法与实际使用接轨的现象,出现了很严重的学无所用的情形。

三、教育心理学理论在第二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通过对教育心理学不同学派的介绍,以及对当下我国第二外语的现状剖析,笔者提出了将教育心理学运用于第二外语的教学的理念,这既是第二外语教学的创新,也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因此,笔者总结了以下几个应用策略:

1.营造良好的视听环境

根据教育心理学行为主义学派观点,第二外语教师应当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视听环境,通过组织学生看外语电影、组建“外语角”等各种活动,给学生带来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通过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刺激,达到促进学生第二外语学习的目的。

2.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根据教育心理学认知主义学派的观点,第二外语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教师传授元认知策略,促使学生对第二外语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真正从主观因素上达到教学的目的。

3.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情境

根据教育心理学人本主义学派的观点,第二外语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情境,在讲授的过程中,真正把第二外语知识与语言的现实运用相结合,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树立正确的语言应用观念,保证第二外语教学的正常顺利进行。

4.注重教学科研

教育心理学除了关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心理活动外,还倡导研究促进教学的规律,因此,教师在平时除了要努力教学外,还要注重科研,组织座谈会,研究成功案例以及先进理论,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在理论中完成实践。

5.加强师生间的沟通

由于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师生心理活动的学科,因此在第二外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常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过程和心态,同时也要不断总结自身的心理状态,共同努力构造和谐的师生感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综上所述,教育心理学是任何教育行为的理论基础,它不仅仅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机制和心理规律,还为教学的正常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因此,为了提高第二外语的教学质量,教师要做好教育心理学在第二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结合自身情况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合理选择教学方法,真正做到扬长避短,为第二外语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既是对第二外语教师的教学要求,也是我国现阶段培养应用型外语人才的教育要求。

参考文献:

[1]贾冠杰.第二外语教学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胡春洞.外语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

[3]章兼中.外语教育心理学[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2008.

教育心理学理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示范效应;期望效应;公平理论;木桶效应

中图分类号:G76

特殊教育学校班主任工作纷繁复杂,事物巨细,没有固定的模式。现实中许多特殊学校的班主任大多是“摸着石头过河”,在过去经验的指导下,把班主任工作搞得有声有色,但是,这并不能否认班主任的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这个“章”和“法”就是有关的教育法规和教育心理理论。我认为,在班主任工作中,正确应用以下几个理论是不无裨益。

一、示范效应

我们常说,身教重于言教。在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在以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别人的同时,不知不觉地以别人的言行为参照物,受别人的影响,这种交叉影响,心理学上叫群体相互示范效应。这种示范效应,就学校教育工作而言,我们班主任对残疾学生的示范效应最大。因为班主任是最经常最直接与学生交往,对班级的管理最具权威性,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产生的影响也最重要。因此,作为班主任,一定要重视自身的形象修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只有这样,当你教育学生时,学生才会信服于你。那种苍白无力的说教,学生是不可能真诚接受的。同时班主任还应不断地充实、完善、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品德修养、业务素质以及丰富自己的爱好兴趣,以充分发挥非权利影响力对学生的示范作用。

另一方面,班主任还应该注意学生对学生的示范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就要求我们班主任选拔干部、评选先进等方面要注意选取那些确能起到示范效果的个体作为群体的榜样。只有这样,示范效应才能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发挥作用。

二、期望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佛卢姆的期望理论表明,在期望概率适当的情况下,人们会对目标产生一定的追求意念,期望通过努力,把美好的憧憬变为现实,期望对人们形成一定的压力,造成心理不平衡,就要付之以努力。由此可见,目标能使人产生动力,使人处于追求之中,从而发挥人的潜能。

因此,班主任要善于制定鼓舞人心,又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让全班学生有一个奋斗的方向。这种目标的制定,既要有近期的,如一周,一月,又要有远期的,如一学期,一学年甚至整个小学阶段或初中阶段。

对于班级目标的制定,班主任要在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前提下,具体分析集体的形成情况,让学生共同参与制定适中的目标,这个适中即所谓“跳一跳,接得着。”那种虚无缥缈的好高骛远的目标是不利于班级管理的。

三、公平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表明劳动所需要的满足具有二重性,即客观上的满足和观念上的满足。人们要求是实质上的公平,客观上的满足。只有成为观念上的满足(即实质上的公平)时,才是真正的满足、真正的公平,而实质上的公平是在群体差别所形成的比较中得到的。根据这一原理,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一定要做到尽可能的公平。在管理实践中应尽量避免因为学生成绩的优劣,表现的好坏,家庭经济的贫富,学生家长社会地位的高低等差异而造成实质上的不公平,如果那样,就难管理好一个班集体。

除此之外,班主任还要注意防止人际认知偏见,比如“光环效应”、“定势效应”等,尽可能公平对待每个残疾学生,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氛围。

四、木桶效应

木桶效应所涉及的理论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形成的“协同学”即“合作的科学”。它是以信息论突变论和控制论为理论依据,研究不同系统内各系统之间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的协同效应,既有重要的理论与方法论意义,又有重要的应用效应。

木桶效应即整体效应,木桶理论认为:一个木桶是由多块木板共同组成的,它盛水的多少在于所有木板的共同长度,在于板块之间相互联结的质量,缺哪块或短哪块都不行。

我们的班集体也如一个木桶,每一个学生即是组成木桶的每一块木板。因此,班主任必须对每一个残疾学生都进心进行精心打磨、雕琢,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更应下苦工夫,任何歧视与放弃都是不可取的,这对班级的共同进步都会产生严重影响。

除此以外,对个体积极性调动的需要层次理论,教育评价中的归固理论等都可能对班主任工作产生较大影响。

总之,在教育管理中,特殊学校的班主任应当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实施严格管理遵循教育法规、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来指导班主任工作。这样,一定能事半功倍,产生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心理学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

2、《小学教育学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育心理学理论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随着国内高职院校的示范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推进,教育心理学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得到重视。作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结合与延伸的一门学科,教育心理学如何发挥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本文从教育心理学研究体系的完善,教育心理学理论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以及教育心理学与具体学科的结合来阐述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教育心理学如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自诞生以来,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汲取教育学、心理学及各个领域的最新成果;同时,也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发展,并将其理论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这是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动力也是其存在并飞快发展的重要原因。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同时也是应用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始终与其在教育中的实践过程密不可分。高职教育教学中课堂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授课效果均无形当中受到教育心理学的影响,教师在授课中对教育心理学理论的运用程度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反过来,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真是教育环境的经验积累又促进了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完善和更新。笔者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发挥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一、拓宽教育心理学研究体系,为高职教育教学提供直观指导

教育心理学是在教学与和心理学结合并逐渐走向独立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来源于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发现与经验积累,而形成其对教育教学有巨大实际指导作用的教育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为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教学环境;以及受教和施教双方的心理现象等,每一个研究对象都会对教育教学过程和效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高职院校中,教育特色即为教育的专业性和方向性较为明显,如何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成果在高职院校的专业性教育中作用最大化,这成为高职院校心理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将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不仅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基本心理规律,更要有针对性的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其问题和教学特点结合起来建立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因此,拓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体系,让教育心理学成果在不同院校中发挥其特色的引领作用,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理论问题提供科学的依据,努力构建起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框架。

二、以理论指导实践,深化教育的改革和完善

(一)以理论指导实践,着眼于高职教育实训课程

现代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是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学校教育将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专业性突出的社会成员和用人单位的合格员工,因此学校的教育活动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管理等都需要应用教育心理学对认知、能力和人格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来使其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最终使教育实践取得如下成效。

众所周知,高职教育的特点是专业性和方向性,实训课程在高职教学中占有巨大的比例,根绝国家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高职院校的专业实训课程占到总的教学任务的30%-50%。试训教学既是专业性教育的特色和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实施部分。由此可见,实训课称的开展和质量对于高职院校培养合格的专业型人才起着决定性作用,

实训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把探究学习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摆到突出位置,强调培养学生的自我体现学习和实践能力。实训课程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课堂中通过自我体验发现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目前,在实训课程中已经将教育心理学中很多理论,例如:自我体验、以学习者为中心等应用其中,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融入大高职的实训教育教学中,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专业型人才。教育心理学理论中的全面发展心理研究为多元课程设置提供了心理科学依据,多元化和应用型是当今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衡量指标,因此在实训课程中更多的引入教育心理学理论对于培养多元化、专业型、应用型人才是非常必要的。

(二)以理论指导课堂教学,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实训课程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课堂教学始终是教育教学的中心,因为无论是提高教学质量,还是创办国家示范性院校特色院校,都要求深入地进行课堂教学心理规律的研究。教育心理学认为,有效教学主要取决于课程施教内容在多大程度上对学生有意义。当代教育心理学把学习看成是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结果主要取决于学生的积极认知活动,教师则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有效的认知活动。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一个显著特点是课堂组织的灵活性和专业性相结合,因此需要将教育心理学理论引入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三)将理论融入高职德育教育,促进德育发展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中也不例外。德育关系着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培育和社会未来发展方向,因此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引入德育教学,提高德育效果对于学校、学校和社会都有重要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德育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体现在:激发学习主体的潜能,改革德育教学内容,为迁移而学,遵循动机与学习的辨证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师素质,丰富德育教师教学技巧,重视隐性课程作用,塑造教师健全人格,结合德育内容改革,优化教师知识结构,结合大学生认知特点,丰富教师教学技巧。高职院校德育教学过程是德育教师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学生,启发学生自觉接受教育并转化为个人品德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基本特点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双方的努力程度为条件,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共同完成教与学两方面任务。

(四)将教育心理学引入教师管理,从施教主体实践素质教育的理念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重要实施者,因此将教育心理学引入教师的教学水平管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践行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教育心理学认为"在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在心理准备阶段,学生对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因此学校的德育教师更要充分意识到自身修养和价值取向中的德育意蕴,既要以学识教人,更要以人格育人。

三、加强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各层次的应用

加强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各层次的应用和指导,主要体现在对公司员工的职业培训、英语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

职业培训是高职院校教学部分的延伸,职业培训对于职业技能更新、职业动向指导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担负着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高职院校培养的专业型人才的职业培训对于职工的技能更新、技能考核及学历晋升都有着重要作用,也是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一直在考虑如何更加有效的组织英语教学,如何提高英语课程的受教效果,施教者认识到课程内容的有序组织和精彩进展离不开学生心理的把握和揣摩,将教育心理学知识切合实际的应用到英语教学中,对于英语教学效果的如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代,教育心理学密切结合英语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为了满足我国教育改革的需求,跟上时代步伐,了解教育心理学,大力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在英语教育中,教师不仅要传输知识,而且要研究学生的心理,这样,英语教学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现阶段的教学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摸索,科学教师们越来越意识到,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将课堂内容与教育心理学结合起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所在,把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运用到科学教学过程中去。目前,教学现代化多媒体的应用对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提供了可行性,有了这些条件的支持,我们就能够设计一个完整的学习情境,开展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刺激,并得到知识的强化,科学课程的教学也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我们在重新设计课堂结构时一定要符合这些学习理论。

总之,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越来越多的培养着社会专业型应用人才,因此如何提高其教育教学的成果是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体现,同时,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和教学事例又对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完善和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力求使高职教育赶上时代的潮流,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是当前推进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实施的基本途径,而做为研究教育领域心理现象和规律的教育心理学对于教学发展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将教育心理学中符合高职教育教学发展的理论充分应用到各项教学中,使我国的高职教育事业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黄晶. 浅析教育心理学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j]. 职业时空. 2009/06

[2]南金光. 教育心理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影响与应用初探[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03

教育心理学理论范文第7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心理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001-01

1.引言

当前,由于小学教育心理学理论应用研究起步较晚,大部分内容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实际应用过程与小学教育体系、教育心态、素质教育、6-12岁小学生个体思维存在一定差异,实际应用中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加强当代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完善教育教学体系,对于提高教育心理学实际教学质量、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水平,改善教学方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小学教育心理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教育心理学整体内容缺乏系统性、完整性。目前,小学教育心理学存在的首要问题在于,整体内容过于庞杂、体系繁复、个别课题专业性不强,缺乏实践性、无法解决实际教学中,小学生心理出现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小学教育心理学发展起步较晚,忽视了小学生心理存在的逆反性,实际应用存在一定盲目性。后期教育心理学发展主要方向在于学科教育、品德心理学、教学心理等,同时糅杂大量遗传、生理构造、发育、心理卫生等其他学科内容。由此可知,小学教育心理学涵盖了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发展心理等多个方面,整体的教育心理学过于复杂、教学情景过于多元化,忽略了个体实际发展需求,缺少小学生个性调查环节等。无法针对小学生年龄、行为、情绪以及实际心理活动进行分析,数据支撑不足,理论与实际教学相脱节。

2.2 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关系模糊不明确。由于小学教育心理学内容过于庞杂、整体结构凌乱,因此导致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关系模糊、划分不明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教育心理学与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法等内容,没有明确的划分,部分学者认为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附属产物。然而,实际教学表明,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独立完整的学科,它具有特殊的内容、特殊的现象、特殊的教育作用等;第二、学科方法应用方面,多借鉴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缺乏对6--12岁小学生性格、年龄、行为的深入研究,应用的方法脱离小学教育实质。

2.3 教育心理学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程度偏低。教育心理学在日常教学活动重视理论教育,缺乏教学实践。实际研究与应用过程,缺乏对小学生年龄、心理活动、教育背景、家庭环境、个性等相关内容资料的搜集与研究。实际德智体美劳素质教育与心理教育,方面严重欠缺,积累经验不足,理论应用存在不科学性,缺乏相应的实践依据。同时,受到传统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影响,小学教育学理论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导致缺乏对先进科学技术与手段的应用,大部分教育学理论局限在学科教学、校园服务。小学教育心理学应用层次不高,缺乏多元化发展,忽视家庭教育,应试教育心理学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程度偏低,不利于其平衡发展。

3.小学教育心理学未来发展对策与建议

3.1 优化教育心理学理论、合理整合体系结构。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拥有特定的服务对象、基本原则等。小学教育学理论实际应用发展过程中,必须优化理论内容,整合体系结构,保证其具有核心教学内容。具体改进措施如下:第一,明确教育心理学实际研究目的、合理制定理论框架、满足实际教育教学目标;第二、根据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特点、实际教育需求,安排相应的学科内容,各学科应保证具有互联性、交叉性、共性等,具有深层次、多元化的特点,满足个体差异性要求,同时弥补单一学科的短板,优势互补;课程设计、内容覆盖应保证均很发展、体系建设应满足当前信息化时代要求,教育心里学理论与时俱进,与当前社会发展心态、小学教育相吻合。满足以三点后,仍需注意,教育心理学发展是一个是持续、漫长的过程,应不断更新理论,保证其平衡、向上、可持续研究。

3.2 严格与邻近学科界定、科学运用研究方法。小学教育心里学理论实际应用研究,应秉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科学与邻近学科进行界定、合理运用研究方法,具体实施措施如下:第一、严格界定区分教育心理学与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法,使学科教学明确化;第二、科学运用教育学方法,如"多方法三角测量"、"多特质多方法模型"等。运用定量研究与实验研究等方法,从不同角度,更为客观、真实,分析小学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现象、整体特征,并不断完善,优化;第三、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先进的小学教学思想,开放式思想理论,改善传统小学思想,合理把握小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特点、分析心理发展的异同点等,切实提高小学教育心理学应用实际效率。

3.3 基于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展教育心理学教育。随着小学信息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先进科学技术运用到心理教育学中,可以有效加强理论深度,提高心理教育学研究与应用的实际质量,应始终依据素质教育作为教育心理学的指南。具体措施如下:第一、明确以"小学生"为本,重视小学生个性化发展,利用多元化的教学实验,收集各年龄段小学生或研究对象的心理特征,活动规律、教育背景、家庭背景等内容,从以上几方面出发,抽样调查取证,根据相应的特征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第二、教育学理论应贯穿在素质教育中去,在日常学习中,认真观察心理活动,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三、建设既满足校园环境,又满足家庭环境的教育心理学理论,打破传统教育心理学的枷锁,以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为基本原则,推动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4.结语

通过对小学教育心理学基本理论展开深入探究,仔细分析了小学教育学理论发展现状、特点,重点对小学现存的教育讯整体内容缺乏系统性、完整性、与邻近学科关系模糊不明确、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程度偏低等问题进行细致讨论。明确,小学教育心理学应用发展,应秉持科学发展观,以人文本的发展理念,借鉴外国先进的教学经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体系,切实推动小学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小学教育心理学应用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胡东武,陈爽.当代教育心理学最新进展综述[J].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01).

教育心理学理论范文第8篇

【关键词】应用教育心理学教育成效

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研究已经开展多年,很多理论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因此,很多教育领域尝试着将大量的教育心理学理论运用于教育活动当中,研究当前教育心理学的使用现状,并对科学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但是,我国很多教师虽然对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具备一定的水平,在将教学经验和教育心理学进行结合的方面却并没有充分的经验,造成教育心理学在应用的过程中不能更好的发挥重要作用。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依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已有的教学理念,并没有将学到的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在教育活动中进行尝试,一些教师虽然进行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尝试,但依然将传统的经验作为提升教育等级的主要方式,造成教育过程中的理论与实际情况联系不紧密[1]。因此,很多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研究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却难以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发挥较大的作用,一些刚刚担任教师职务的教师,由于具备较强的表现欲望,愿意将教育心理学进行充分的实践,但是,一些教学机构将学生的学科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主要参考因素,造成了教师不能完全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

二、使用教育心理学提升教学质量的具体举措

(一)提升教师对教育心理学的重视程度

首先,要转变教育机构对教师的业绩考核制度,将教育心理学的运用纳入教师的业绩考核体系,使教师加强对教育心理学的重视程度,并将其运用到教育活动当中[2]。要保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进行教育心理学的应用方式计划,首先,教师要对课程所要传递的知识进行研究和分析,制定完整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在时间安排方面需要预留足够的空隙。教师要在完成课程设计之后,将教育心理学的使用方式进行规划,并按照既定的方式在教案的空隙处进行教育心理学的实施。要结合教育活动的具体目标,采取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教育心理学使用细则的规划,并保证教育心理学的使用方法能够适应学生当前的心理需求。例如,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在心理健康课程的问题的提出之后,教师要组织全体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不仅要保证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问题的回答,也要保证学生能够独立进行相关问题的处理。学生可以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对自己的问题回答情况进行了解,教师在此期间要将引导作为主要的工作内容,避免过多的进行问题的讲解影响了学生的信心。如果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进行了其它思路的探索,教师不要对学生错误的思路进行否定,而是要将学生在回答心理健康课程相关问题的思路当中存在的错误进行耐心的解答,并对学生思路当中的正确性因素进行保留,使学生能够充分的总结思路的不足之处,并对问题保持充分的信心。

(二)加强教师对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的深度

首先,教师要在保证教学任务完成的情况下,加深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既包括对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的研究,也包括教师对教育心理学最新研究成果的了解,使教师能够将理论研究与最新的教学实际相结合[3]。教师要选取最新的理论知识作为研究的对象,保证研究工作具备足够的前瞻性特点。教师在进行理论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具有较高争议性的理论的研究,不能轻易将尚未成熟的理论在教育活动中进行实验,使教学活动的质量得到充分的保证。教师可以通过对教学方案的调整突出教学活动的质量,使教育理论使用的流程具备一定的灵活性特点,可以及时调整教学活动的模式,通过对教育心理学的运用,提升理论使用过程中教学模式的科学性,以便教学活动的质量能够同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共同完善。

(三)加强对教育心理学应用经验的交流

教师不仅要保证教育心理学的正确运用,还要对运用的实际效果进行记录和分析,以便相关经验可以成为具备参考价值的理论。在进行教育结果分析的过程中,教师要将不同状态下的教育心理学运用情况进行归纳总结,通过时间、环境、教育主体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教育心理学使用情况的归纳,并且将教育心理学在应用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分享,使教师团队能够拥有更多的参考依据,并通过对相关经验的探讨提升教育心理学的使用质量。教师要将信息交流作为交流互鉴的基础,使研讨活动的参与者都能够将自己的教育心理学使用经验进行交流,并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使教师在经验交流的过程中切实了解不同教师的理论应用情况,并通过对相关理论的研究,增强教育水平。教育心理学是提升教育水平的重要理论,将教育心理学更好的运用到教育活动的当中,能够使教学工作的质量得到充分的保障,因此,研究教育心理学运用过程中的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是提升教学工作质量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罗伯特•斯莱文.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5).

[2]唐卫海,刘希平.教育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4).

[3]黄铃.我国中小学心理教师身份认同感现状分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

[4]罗凤礼.心理史学•西方心理史学发展态势[J].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教育心理学理论范文第9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探究

中国分类号:G621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依然属于一种新型学科,其研究也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其中也存在一系列的争议性问题,也有一些难题。基于这一背景,全面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现状、热点问题既是这门学科的发展需求,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渠道。

1.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面临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新型学科,处于初级研究阶段,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科学体系不完备

科学体系对于学科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兼具思想政治与心理学两个学科的特征,这一问题已经受到了相关学界的认可。但是,对于其具体的内容体系与学科体系,依然处在一个探索性的阶段,不同的学者都有其各自的间接,论证也不够权威。

1.2 缺乏实证性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诞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上产生的学科,该门学科有着极强的实践性,需要面向教育实践、面向社会大众,同时,要注意解决社会中存在的各类现实问题,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的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传统的研究将重点放在了理论研究上,对于实践活动并无较大的指导作用。

1.3 理论整合不充分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开展的现实与理论基础就是人的思想与心理的一种相通性,但是,就现阶段来看,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德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尚未实现科学的融合,就现阶段的研究成果来看,目前的研究依然是将心理学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分开研究,两者的整合严重的不足,这就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体系不科学,此外,在实际研究工作中,将心理学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还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

1.4 缺乏人员支持

在现阶段下,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多数学者都处在一个个体研究阶段中,整合协作困难重重,在讨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问题与前景时,也都是各自为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还未形成统一的定论,缺乏必要的沟通,这就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2.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发展策略

2.1 进行理论整合,完善理论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兼具思想政治学科与心理学学科的特点,思想政治学科是一门涵盖管理学、教育学、哲学、社会学、行为学科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心理学则具有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德育心理学以及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这些学科共同有机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对其学科体系的构建有着重大的影响。这也增加了这门学科的复杂性,学科体系的构建也较为庞杂,要想构建出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体系,就需要将思想政治学、心理学、德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理论进行有机整合,将心理学的理论贯穿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中,从人的思想意识着手来分析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心理因素。

此外,要想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就需要在借鉴以上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挖掘,构建出一种独特的内容体系与理论体系。

2.2 扩展研究领域,加强动态研究

社会的发展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必须要扩展研究领域,针对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开展动态性研究,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让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能够跟上社会的发展脚步。

2.3 注重操作性研究,突出实践的指导性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对于社会实践有着一定的指导性,在未来阶段下,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重视道德教育,注重操作性研究,研究生活中的课题,做好资料的整理与收集工作,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应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这样即可有效消除教育对象的逆反情绪,让他们可以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环境中接受教育。

2.4 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帮助受教育者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这种道德品质的形成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过程,是受教育者对于社会舆论、政治规范、思想规范、道德规范的自身整合,这种过程的本质就是一种心理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认知过程和意志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工作时,必须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心理与个性倾向。但是,由于各类因素的影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都是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未注意到受教育者的心理规律。考虑到这一因素,在下一阶段下,必须要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心理规律的分析,从心理矛盾来着手,深入的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规律。

3.结语

总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在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有效吸收了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的优势,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效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空间,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始朝着科学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各类因素的影响,这门学科的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相信在相关学界专家学者的努力下,这一学科定可以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辛辰.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所存争议和问题的几点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

[2]李小宁.浅谈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向[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2)

教育心理学理论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发展;策略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精华并受到多方关注的特殊的一门学科,既属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范畴,又属于心理学科领域的分支。从这门学科的发展历程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经过多年的研究取得了初步的进展,建立了基础的科学体系,同时基础理论知识不断被深化,研究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展。然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发展还不够成熟存在着较多的不足,面临着许多探究性难题。

一、重视本土化理论的构建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属于我国所独有的一门实践性教学活动,虽然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其他国家也曾有过类似的实践活动,然而从其根本上来说,人类思想发展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所从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其他国家相比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因此,我国所改革创新并不断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其特点和规律不仅符合我国实际情况更是以我国实践为基础的,并在此基础上所发展并探索出的理念更加本土化,也为我国日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相较于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而言,已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以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并以其为主要指导思想,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推动了课程的初步建立,然而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其借鉴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应该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并在借鉴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立足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进一步提高,形成具有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研究成果。

二、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科学研究

科学性的研究有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快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以心理学理论知识为指导,并以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交叉性、边缘性具有科学性的学科。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知识的过程中,虽然科学的探究方式并不是有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快速发展的唯一方法,却是最为有效的一种方法。然而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本质上来说,内容具有交叉性,而且上文也提到了其发展存在着借鉴心理学理论知识的情况,此外还存在着较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现象所进行的一系列理论研究、分析和推论的现状。因此,科学化的研究能够有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快速发展,对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整合出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更加具有科学性,同时也是其发展的必然性。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专业队伍的建设

学科的发展建设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只有人才队伍建设好了,学科才能发展的更快,走的更好。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性和边缘性的学科,在前进发展的道路上也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而培养专业性人才就是其中较为明显的困难之一,突出为培养跨学科专业性人才的时间较长。针对其困难,借鉴培养其他专业性人才的规律,丰富学科领域的资源,培养大量的专业性人才作为其后备力量。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还处于不断上升发展和个人初步探究的时期,因此缺乏深入的研究和他人共同合作交流的机会,使得资源无法进行重组。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起步发展的时期,曾经有大量的心理学专家共同编写教材,但是最近几年以来,出版的著作多数都是由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研究的专家来编写的,导致学科出现片面、闭塞的现象。,同时由于学科与学科之间缺乏交流和研究。从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当前最大的阻碍就是对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性人才的方式和培养心理学专业人才的方式是有差别的,使得培养出既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十分清楚、又对心理学理论知识有所了解的多样性人才比较困难。因此,要打破这些桎梏,就需要加强对本学科领域的人才培养,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心理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得这两种学科互相合作,互相配合,共同攻克难关,从而有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改革创新和进一步的发展。

四、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建设

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进行课程建设不仅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日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不断发展的重要条件。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进行课程建设,首先可以通过编写统一的教材和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制作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多媒体课件、组织团体活动、开展一系列相关的培训等方式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建设,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五、整合研究力量,加强交流与合作整合

各高校的研究力量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形成合力、加强国际、校际的交流与合作,使得不同思想进行碰撞,各种观点相互融合,在碰撞中产生火花,在融合中提高思考的维度,在不断的思想交流和脑力激荡下促进新思想的产生,形成深刻且富有内涵的新认知,从而进一步促进其理论知识的深化和科学且正确的发展。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经过长期的发展和不断的研究,在吸取了各学科的精华后,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不仅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和发展的空间,而且也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向着科学且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并完善,在未来的发展中将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成就。

【参考文献】

[1]姜相志.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

[2]张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上一篇:经济思想概论范文 下一篇:创新实践教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