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22 17:27:41

教育管理知识

教育管理知识范文第1篇

一个很现实的理由――被动教育管理老师太累,学生太苦。老师整天把自己拴在学生身上,还担惊受怕,唯恐出乱子。学生呢?对老师也不领情,干嘛老盯着我,我能做好。自主化教育管理就是还学生一个自主成长的空间,给老师一条解放的途径,变被动教育管理为主动发展,从而达到班主任专业而轻松、学生独立而自主的双赢境界。

2 自主教育管理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把学生作为一个真正的人来教育,相信他们能够管理好自己、发展好自己。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发展。

3 班级自主教育管理的心理学基础是什么?

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是自主化教育管理的心理学基础,最重要的理论依据就是马斯洛“五个需要”层次理论。让学生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事情,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我们自主化教育管理的核心指导思想。

4 自主教育管理的管理学基础是什么?

自主教育管理的管理学基础就是现代管理学最新研究成果。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人是可以自制并能自动激发的,管理者的作用就是调动被管理者个人主观能动性,激发个人内在潜力,发挥个人创造性,实行“人本管理”――其精华就是自主管理。

5 自主教育管理的本质是什么?

自主教育管理的本质就是老师对班级基层组织(学生个人及小组、学生社会团体、班级)充分授权、放权,协调学生成长环境,让学生对自己的成长负责,充分发挥学生个人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一种教育管理方式,更准确地说是一种教育管理思想,一种教育改革理念。

6 自主教育管理实验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课题实验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管理、学会做人,同时把老师从繁重的日常工作中解放出来,做一个幸福、自由、健康、专业、纯粹的教育工作者。说具体点,就是让学生生活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社交自主、文化建设自主、文娱活动自主、社团组织自主、成长发展自主,并让老师从以往繁重的日常管理中解脱出来,留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学生,把班主任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变成一种真正的脑力劳动,从而更专业、更纯粹。

7 自主教育管理的意义是什么?

其一,满足了人性的需求。每个人都渴望能够主宰自己的行为,自主教育管理满足了现代学生希望受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舞台,让学生体验到了成长所带来的快乐。

其二,落实了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抓住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自主化教育管理,则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三,解放了教育生产力。它最大限度地解放了学生成长手脚,解放了教师思想,使教和学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提高。

8 自主教育管理在班主任工作上有哪些创新?

一是学生管理的人本化,充分依靠、相信和尊重学生,尊重他们作为独立自主的人来发展和教育。二是班级发展的人格化,自主化教育管理中班级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班主任应该从接班的那一天起,就为班级制定发展规划,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完善,使班级不断向前发展。三是工作措施的人性化,自主化教育管理最大特点是颠覆了以前老师要求学生变成什么样的人,变为老师尊重学生需要,依据学生自身条件、潜能发展成为什么样的人,从提要求变成为学生成长提供服务。

9 自主教育管理主要依靠的手段是什么?

一靠制度。制度是学生自主教育管理的依据。完善的班级自主教育管理制度,至少包括下面五个机制:活动竞赛机制、管理代谢机制、矛盾协调机制、教育引导机制、民主监督机制。

二靠文化。班级文化是学生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是班级活的灵魂。建设班级文化,下面五句话值得推广:(1)“我很重要!”――认识自我、激发自信,培养敢于担当精神的自爱自重武器;(2)“我们与他们不一样!”――防止堕落、防止松懈,守护自我的自律自强武器; (3)“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和谐人际关系、营造集体环境,塑造人格魅力的自知武器;(4)“我能成功!”――持续激励学生挑战自我精神的自立自强武器;(5)“我有自己的准则并奉行不悖。”――培养学生把握自己、形成独立人格的自主自立武器。

三靠活动。活动是承载教育目的、实现教育职能的关键因素,班主任要善于开展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来实现自己的教育管理目的、计划、步骤和任务。

10 自主教育管理下班主任要有哪些转变?

首先要转变思想。要从根本上相信学生。班级自主化教育管理实验,说白了,就是老师要学会做甩手掌柜,如果我们思想意识里不彻底相信孩子,不相信学生能行,这个课题肯定做不好。其次要转变心态。不要为学生出现问题而烦恼,要把问题的出现都当作教育的契机。因为每一个问题背后,都隐藏着学生的一个心理动机,都有有利的教育因素在里面,解决问题就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第三要大胆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激起孩子们不断地向你靠拢,才能使孩子们不断积极前进。第四要改变生存习惯。很多班主任,尤其是老班主任,工作时间越长,资历越深,和学生代沟越大,表面上看起来一片繁荣,其实危机四伏。所以,我们一定要改变一个惯性思维,积极学习,不要一条路走到天黑。

11 班级自主教育管理下班主任职能怎么定位?

自主教育管理形势下,班主任的职能就是十个字――研究、引导、管理、服务和协调,我们就是通过这十个字,完成我们的班主任使命。

12 实行班级自主化管理需要很长的时间吗?

班级是否能够完全实现学生自主管理。没有统一的时间尺度。引导得当,一个学期足够。很多班主任都可能有深刻体会,一个乱班转变为一个好班,实际上一个学期也足够了。

13 做好班级自主教育管理,最好从哪些方面入手?

(1)给一个积极、健康、朴素的成长愿望。这个愿望不一定伟大;也不一定崇高,但一定要来源于学生心灵深处,能引导学生积极向上。

(2)培养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教育的本质是塑造人、影响人、发展人,一个好的习惯会让人受益一辈子,也会让你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受益匪浅。

(3)建立一个放手的好机制。衡量一个机制好不好有“五看”:一看能不能全面激发学生积极性;二

是看能不能确保所有人都参与管理;三是看这个机制能不能实现自身创新;四看学生们能不能在中间获得成就感;五看有没有一个上下沟通的渠道,班情是否开放透明。

(4)建立一个班级文化环境。管理最基本的是权威管理,其次是情感管理、制度管理,最高境界是文化管理,我们要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力量熏陶学生、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发展学生。

14 班级教育管理自主化的尺度是什么?

定性的词语有五个――独立、民主、科学、平等和自主,即学生能独立处理问题,班级管理民主气氛浓厚,管理手段相对科学,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关系平等亲和,学生对自己的事情能够自主决策。定量的词语就是一个――“时间”,学生自我教育管理的时间超过一半,这是初步自主;超过三分之二,基本自主;超过五分之四,高度自主。

15 在学生自主状态下,班主任如何实现自己对班级的教育和管理?

一是树立“教育就是服务,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倾听人性最细微的呼声,达到教育管理深入学生心灵的境界,让学生积极主动成长成为他们呼之欲出的欲望。二是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在班级中找到“家的感觉”。三是决策权充分下移,做到责、权、利相统一。四是把握“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调控”五大关键词,实现班级的教育和管理。

16 实行自主教育管理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层次吗?小学是否能够开展呢?

一个优秀的教育理念应该能让学生从接触教育的开始就享受到好处。从目前实验参与情况来看,小学组是我们实验老师参与最多的一个群;从目前实验研究情况来看,小学群是成效最大的一个群体之一;从实验效果来看,自主教育管理最受小学生欢迎,因为每个孩子都在其中体会到自己的快乐。自主化教育管理实验是否需要高素质、是否需要高年级学生,已经被小学老师实践证明“不需要”,我们需要的是抛开思想顾虑,大胆实践。

17 自主教育管理有没有管理底线?

一切权力归学生,并不是说学生就可以任意所为,如果是这样,那不是自主教育管理,而是放任自流。学生自主,有四根底线不能够任意跨越:一是做一个好公民,不违法;二是做一个好人,不缺德;三是做一个好学生,不违纪;四是做一个心灵健康快乐、身心幸福自由的人,不跨越自己的为人底线。

18 是不是只要进行自主教育管理班级就会成功?

教育管理知识范文第2篇

1基于市场需求进行人才方向性培养

市场需要是产品诞生的基本原因。高校在对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大多是走的综合路线。但幼儿园等机构在选拔人才时,看重的不仅仅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还会对某方面具有特长的学生尤其关注。对于学前教育管理方向的人才培养需要高校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观念、课程基本体系来确立的,并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性,可以自行选择方向学习,这一方式不仅仅使得方向性培养具有市场基础、教育理念,还能够满足学生的意愿和兴趣。在具体操作中,高校根据自身教育理念,培养出“教育产品”,满足市场需要。产品的定位是通过市场调查,从用人单位这个客户的角度出发,确定方向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将具体的方向罗列,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在课程上,学生是在基本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培养的基础之上,重点学习学前教育管理,才保证学生具有基本的综合素质,又在学前教育管理上有所专长,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学生双重保障,即基本就业方向、重点就业方向的保障。

2确立培养具有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态度的管理人才目标

学前教育管理人才的现状问题中反应出现有学前教育管理人员大多不是学前教育专业出生,也没有受过专业的教育管理训练。可见,学前教育管理人员的专业性是重点值得关注的问题。专业性的缺失,管理随意性过大,导致实际管理存在很多漏洞,这也成为了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阻碍。确立培养具有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态度的管理人才目标,是高校学前教育管理人才的重要目标。具体体现为:一是,专业理念。专业理念是指学前教育管理人才在对教育管理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管理的观念与理性概念,为学前教育管理提供了理性的支点,使得作为专业的学前教育管理人员与非专业人员有所区别。专业的管理理念是学前教育管理的根本性问题,管理行为和管理态度都会受到自身专业管理理念的影响。没有专业的管理理念,学前教育管理就很难有所突破,也更不能将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推向焕然一新的局面。因此,培养学前教育管理人才,要关注于专业管理理念的培养,并将专业理念运用于管理实践之中。二是,专业知识。学前教育管理人员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机智,具有适应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专业素养。专业知识在此重点是指专业的学前教育管理知识。专业的学前教育管理知识包括:全面、正确的观察、了解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知识,学前教育管理方案设计的基本知识;有效地选择与组织学前教育管理运行的知识;与工作人员沟通的技巧;领导和组织学前教育管理活动方式等。学前教育管理人员需要在学前教育管理中充分发挥其自身的调节作用,运用专业的管理知识,统筹兼顾的促进学前教育管理的发展。三是,专业态度。学前教育专业管理人才培养应将具有高尚的管理职业道德作为个人修养的基本目标,以求在学前教育管理的长期进行中有着稳定的动力支持,促使学前教育管理人员具有优良的到得素质。同时,要培养热爱和尊重学前教育管理工作,热爱学前教育管理事业的职业道德,健康的管理心理和良好的性格特征。

3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模式

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适应市场需求,培养出能用、好用的学前教育专业管理人才,是高校培养学前教育管理人才的必选之途。走出具有自我特色的学前教育发展之路,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是高校培养学前教育管理人才的重要环节。传统教育理念中,重点突出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没有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前教育管理人才最终职业走向多为幼儿园管理员,还是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为了使得学生在未来发展中可以适应职场,高校可以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安排上,打破过去按章按节的僵化模式,而是采用单元式的教学模式。每个单元为一个管理方面的主题,把所有的课程内容浓缩成单元教学目标。[1]教学安排上,教师帮助学生选择有代表性性的问题进行探讨与研究,并将学生分成小组,轮流作为管理组长,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对管理有所体会,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教学任务上,教师开始帮助学生确定任务目标,引导学生实现预期目标,也就能够保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避免了学生实践中的盲目性。整体的教育观念转变,重新布局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

4改变原有的课程设置,制定适应学生方向需要的课程

随着新兴的培养目标和方向性的确立,高校对课程设置也应该做出相应的改变。原有的培养目标和招商方式下的课程结构包括:学校公共基础课程、学院专业共同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包括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限选课程、弹性素养限选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三大部分[2]。这一课程机构本身存在众多的不合理因素,也并不适应于现代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中,学前教育专业课程重点是为了培养综合素质强的全能型人才,而现今方向性的确立,需要高校在课程设置中,将学生方向性课程考虑于其中,打破原有课程分割的局面,加强专业管理课程的设置,加强学生专业管理能力训练,调整艺术课程的设置,完善实践管理课程的设置。改变了原有的课程设置,适应了学前教育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将理论课程与实践相结合,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育管理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教育管理;问题;对策

我国社会与经济近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对于人才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管理是为教育事业服务,而高校教育管理的主要目标是提高人力资本,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下面是笔者针对当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1.教育管理的系统性、连续性不强,并未全面认识教育管理工作

当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仍然采用的是消防式工作模式,工作比较单一,很多管理工作都停留于表面,走过场,导致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波动幅度较大,缺乏连续性、系统性,进而导致教育管理效率低下。同时,目前大部分高校教育中都存在“重教学轻管理”的现象,很多教师都将育人视为一项根本任务,个人主观上认为只需要负责教学和科研,确保学生的安全即可,在教育过程中并没有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有的教师错误地认为教育管理工作仅仅是政工干部的工作,导致教育管理工作不全面。

2.教育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低下

我国近年来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越来越强调全面性、层次性、现代性,这就对教育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者仍然沿用的是传统的教育管理方法,并没有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而且学校也没有制订科学的教育管理考核机制,导致教育管理者缺乏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工作上比较懈怠。加上激励机制不足,很少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这样很难提高教育管理者的业务水平。

二、进一步完善高校教育管理的建议

1.建立人本教育理念

人是高校教育管理的主体因素,想要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该树立人本管理理念。首先,应该建立学生本位管理模式,对大学生加强人性化关怀,在传授大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大学生的心灵感悟能力,真正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同时,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还需要明确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大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教育活动,使大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实现,从以往的被动管理转变成主动管理、自主管理,进而实现高校教育管理的连续性。

2.建立个性化教育模式,突出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具体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高校教育管理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全方位、分层次的教育,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策略,尽可能满足大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差异、社会阅历差异建立阶梯式的教育方案,有计划、有目的地协助、指导学生顺利毕业。

3.加强教育管理团队整体素质建设

教育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和教育管理成效有直接的联系,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强高校教育管理团队的整体素质建设。首先,学校应该鼓励教育管理人员平时多学习一些先进的管理知识和管理理念,不断完善自己,学习创新性的管理方法。同时还应该加强教育管理人员培训,多为他们提供一些学习、进修的机会,通过理论知识教育丰富他们的管理知识,通过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其次,还应该制订科学的考核机制,每学年考核教育管理效果,督促落实各项教育管理活动。

教育管理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隐性人力资本;高校教育管理;路径;策略

之所以会产生教育管理人才,这实际上与高校培养特定的人的措施密不可分,而生成隐性人力资本是培养教育管理人才的重中之重,因此根据我国现阶段高校教育管理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分析隐性人力资本的路径机制,并找到对应策略则成为关键所在。

一、高校教育管理隐性人力资本的路径机制

根据我国现阶段高校教育管理隐性人力资本的发展情况,可以将其演化过程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对国外高校教育知识体系和管理理论的学习;第二步是对现有教育知识与管理理论应用能力的培养;第三步是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客观需求,促进自主隐性人力资本的形成。首先,模仿。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学生对东西方高校的教育知识和管理理论的熟练试用,简单的模仿和使用相对成熟的知识体系,这种内化过程实际上是传承高校教育管理隐性人力资本的过程。其次,改进。其他国家高校教育管理的创新行为和创新思路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和目标,从成功的案例中借鉴经验,从失败的案例中汲取教训,在对教育管理模式进行适当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进。这种改进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整合与外化的过程,是转化高校教育管理隐性人力资本的过程。最后,创新。这一阶段也是形成自主隐性人力资本的阶段,学生获取新的知识可以通过实践、模仿和观察来实现,并将其转变为自己的隐性知识。这种创新过程要想潜移默化的实现,各大高校必须属于自己的核心人才隐性人力资本生成模式和平台,使创新网络、创新团队不断地完善,从而为教育管理隐性人力资本独树一帜的格局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构建高校教育管理隐性人力资本的策略

1.高校教育管理人才知识内化能力不断提升内化机制实际上是让显性知识不断地具体化、形象化的过程,是在实践中不断地积累和学习从而使得自己的知识水平有所提高的过程。组织成员对显性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将其转变为隐性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促进课程内外的知识内化,如校际合作、校府合作、校企合作等。各大高校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务必要对实践性给予高度重视,实验及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要不断地强化,整个课程体系涵盖了实践教学际实验教学,使之成为一个系统的、科学的体系。启发式教学方法的采用,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实践中的经典案例,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激发非常有利;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并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举办现实问题的讲座,增强大学生与专业人士的交流和沟通;学生深入调查和研究事先设定好的调研计划和目标,使社会调查不断地强化,在调研报告撰写的过程中带着问题思考;教育管理实习基地的建立,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高校皎月管理人才知识外化能力不断提升外化机制实际上是用显性化的语言和概念清晰地表达出隐性知识的过程,常用的转化手法有概念、类比、隐喻等,教育管理知识通常用显性形式如图片、文字等表达出来,这是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变过程。为确保这一过程的顺利实施,高校必须为此提供良好的激励机制和平台环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确保教育管理知识库的建立健全,实现在相对稳定的平台上共享和传播隐性知识,同时在必要的条件下,适当地引入物质奖励,对更多输出隐性知识的学生给予鼓励。3.高校教育管理人才整合能力不断提升整合机制实际上就是显性知识从分散转化为有组织的过程,因此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应该有利于转化、接受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使得知识的共享和交流不断地强化。尽管不同的知识接受者,其自身的知识背景略有差异,但是如果异质化的知识可以被重构,并增强其重构的有效性,那么个体的创造力就会极大地激发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创新个体隐性知识,有利于打破传统思维方式和观念的束缚,有利于生成隐性人力资本。因此,在开展知识交流过程中要注重形式多样化,突出教师的辅导作用,在学生知识整合能力提升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队伍的主导作用;科学方法的掌握和学习不断地强化。此外,还可以对网络海量信息加以利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激发隐性人力资本的生成。

三、结束语

高校教育管理的人才培养要以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充分结合教育管理实践,构建创新社群,并以学生、教师、专家的知识共享、交流互动、团队合作为主要特征。在这种形势下,高校教育管理隐性人力资本培育机制的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姚峥嵘.高校教育管理隐性人力资本的生成:路径、机制及策略[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5

[2]郭英帝.人力资本、显性和隐性人力资本辨析[J].理论学刊,2014

[3]杨清润,朱义令,章逸等.大学生人力资本差异的成因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5

[4]张莉莉,胡祥培.基于人力资本竞优结构的“团队——作业对象”匹配决策模型[J].管理工程学报,2015

教育管理知识范文第5篇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后现代教育管理思想,将后现代主义中关于权力、对话、知识等观点运用到教育管理理论,为教育管理实践活动提供了更宽阔的想象和创新空间。当前后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一些学者基于对后现代主义的不同理解和研究偏好,提出了各自的思想和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格林菲尔德、霍金森、英格里西、麦克西等。正如后现代主义反对理论“迷信”、崇尚知识开放,对不同学者提出的教育管理思想,我们也需要批判性地理解和接受。笔者认为,这些后现代教育管理思想的基本观点和启示可以从教育供给、教育指导思想、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性理解。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教育组织处于供给方的地位,而教育对象则是教育的需求方面。作为供给方的教育组织,应该适应教育对象和外部约束条件变化而不断调整和发展,没有统一的、放之四海皆准的形式和本质。该观点的核心内涵或者启示在于,教育组织不能一成不变,一方面由于不同性质的学校,由于教育的目标、对象及所处的环境存在显著差异,教育组织必须随之适应变化并形成新的特色。另一方面,同一学校中,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教育对象的属性和需求存在阶段性差异,需要教育组织根据不同的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从教育的指导思想看,理论指导实践,好的教育工作需要有“好”的教育管理理论作为指导。但是,何为“好”的教育管理知识和理论?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理解和认识。从宏观层面上说,好的教育管理知识和理论需要紧跟世界教育潮流,及时引进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并进行“本土化”改造和实践;从微观层面上说,由于教育组织的性质和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学校、专业、年级的教育组织需要具有各自的特色和针对性,用先进的教育管理知识和理论针对教育组织的调整进行创新。教育组织的变革和知识理论的创新和调整,最终都反映在教育过程之中,换句话说,教育过程体现着教育组织和知识理论创新的成果,这是由教育管理的特殊性决定的。教育管理是事实和价值统一的过程,把教育管理的价值问题排除于教育管理过程之外只重视教育管理的事实,长期以来质问“事实怎样”,而不关心事实背后为什么会这样及应该怎样的问题,把复杂的教育管理问题有意简单化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现代教育管理学把重点放在管理技术的研究上以提高管理效率。所以,教育管理不能仅仅注重事实,而是要把关注点放在过程之中,更加注重对价值问题的考察和研究。如果说教育知识理论及教育价值关注的是“好的教育管理应该是什么”,那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则解决的是“好的教育管理应该怎么做”。在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看来,教育管理的方法也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样化的。因为组织本身的动态性决定了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把权力变为管理的实践需要有效地对话和沟通,而对话和沟通从根本上说是对教育需求的一种“市场调查”,其最终目的是通过这种调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高校学生主体特征变化与后现代教育管理理论运用路径

从以上几方面看,后现代教育管理思想对高校学生工作是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的,它更注重对学生主体属性的尊重及对学生主体特征变化的及时反应。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理论运用到学生工作中,要求正视后现代主义思潮下高校学生主体特征的变化,更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工作的成效。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下高校学生主体特征的变化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一些非主流的、多元的文化思潮通过网络媒介冲击思想尚未完全定型的当代大学生,对他们的文化观、信息观、价值观、竞争观、民主观等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影响最直接的是青年尤其是青年学生。学生的主体意识强,独立性强,有创造性,能够熟练使用网络媒介,方便地与外界沟通,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大大提高,生活上比较休闲、随意。但我们也发现他们在行为上,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享乐,不愿吃苦,戒备心强;精神上,缺乏远大理想与抱负,缺乏精神支柱与坚定的信念;心理上,由于多重价值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其他阶层人群及处于同一年龄段的其他群体明显要差,多数处于“浅灰色区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各种心理压力和矛盾冲突时,容易产生适应与情绪障碍。

(二)后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运用路径

1.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创新学生工作理念。后现代主义崇尚差异性、偶然性及文化多元主义,不一味寻求“同一性”,强调各种各样的“差异性”。从这点出发,高校学生工作者在具体工作中,要充分承认学生是独特的、唯一的个体,建立差异性的学生发展观和多元化的学生评价观。以人为本,从学生个体需求出发,构建差异化的学生发展思维。不得不承认,在现今的高等教育中,依然还存在教育的价值取向忽视个体需求的问题,按社会需求塑造学生,把他们看做是知识的容纳器,并按社会需求塑造学生。在学生工作中,强调学生按照统一的步伐、统一的思想、统一的规格学习和发展。学生工作者在很多时候扮演“灭火器”、“高级保姆”等角色;学校往往以“不出事”、“求稳定”为评价学生事务管理的标准,力求“管住”学生而不是激发学生的潜能,忽视培养学生能力的全面性和满足学生需求的多样性。差异化的学生发展观承认学生都是“不同”的,每个学生都是由生物的、地理的、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和职业的因素构成的复合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实现学生个性和谐的发展,激励学生在思想、知识、思维、能力等方面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和多维性。主体平等,从学生主体差异出发,构建多元化的学生评价观。学生不是标准化的商品,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人。对于学生评价,后现代主义认为,教育者面对多少个学习者,他就必须建立多少种不同性质的关系,产生多少种不同的影响,接受多少种不同的评价。而在学生管理中,学生工作者按照自己的预期要求学生,按照自我设定的标准评价学生,如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等,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学生不仅受到或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不平等对待,更受到排斥和贬低。事实上,在我们认为的好学生之外,有很多学生毕业后在他的工作领域中做得非常出色。所以,建立多元化的学生评价理念能激发个体存在和发展的潜力,使其发挥更大的积极性与创造性。2.尊重学生内在需求,提高学生工作实效。满足学生身心素质和能力发展的需求。大学课堂上,学生可以学到专业知识,包括一些思想品德课程。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绝不仅仅是专业素质,高校的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就充当了提升综合素质、提升学生能力的重要载体。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是学生工作者的主要阵地,如何设计、架构“课堂”内容,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创造性,非常值得深入研究、探讨,如很多高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的是让学生有健康的心理和明确的生涯发展目标,把注意力吸引到思考自己的内心和职业发展上来,把各种学习转化为自己内在的需求,这样,高校学生管理已事半功倍。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学生的差异客观存在,也是管理的基本前提。我们尊重世界的丰富与多元,尊重学生的差异与个性,在多样化管理的同时,实行“平等”管理,倾听各种不同的声音,不要用所谓的“好学生”的管理方式“雕刻”所谓的“边缘人”,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促进他们个性发展。3.树立平等包容的师生关系观,创新师生交流模式。后现代主义反对权威,推崇对话,强调开放性、平等性对话,倡导不同认识者之间的平等交往关系,主张一种开放、公平的对话,以消除人我之间的对立。它追求教育过程中主体间“我—你”的关系的内在生成。它认为教育过程中,学生与老师的地位是平等的,即二者作为两个主体在交往中发生相互作用,谁也不是客体,谁也不能操控谁,亦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另一方身上。在传统观念中,教师是以一种权威的方式出现在学生面前,“师为上,生为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封闭的,缺乏对话和交流。这种人治管理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很少有创造精神。后现代主义为我们重构了一种平等、对话、宽容、理解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创新师生交流模式提供了可能。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共同学习、相互影响、包容的互惠式关系,人格上是平等的、朋友式的;教育过程中是民主的、双向的;教育方法上应是服务的、“教学相长”的。和学生平等交流对话,其目的不在于证明一种立场的正确性,不是为了消除差异,而是将不同观点联系起来,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通过真诚对话寻求真知,达成共识。同时,应该宽容学生在知识和行为上的错误,理解、帮助他们,而不是打击他们。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以德服人、以理服人、以智服人,走进学生的心理,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对他们在成长、成才、学习、生活、就业、交友、娱乐及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等方面,给予正面引导和帮助。只有让学生体验到教师的尊重和真诚,他才会走近教师,聆听教师教诲,接受教师影响,真正从内心认同学生工作。

教育管理知识范文第6篇

一、现代校长要有深厚的教育管理知识

校长的专业化发展,必须依靠校长不断地学习、吸收新的信息和专业知识,才能应对日益复杂的学校管理工作。校长的专业知识,不仅包括原理、规律等书本知识,而且包括富有价值、情感、审美等因素的“个人特征”知识。现代校长应该是一专多能的通才,应当构建以教育管理专业知识为核心的通才型知识结构。校长的教育管理知识,不仅涉及学科知识与管理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涉及教育管理的实践性知识。

校长的专业化发展不像教师和医生那样起始于系统的学历教育,而是更多地依赖自己的经验和反思。但经验和反思往往又是琐碎和浅显的,所以,科学、系统的校长专业知识培训是校长专业化发展的捷径。

同时,学习是校长实现专业化的必由之路。校长都有一定的教育实践经验,这是实现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基础,但还需要深入学习,尽快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力争成为一名有思考力、有创造力的校长。专业化校长应该是教育专家,应该有专业、广博的知识结构,应该树立敏而好学的学者形象。

专业化校长要成为学校文化的引领者,不仅自身要有完善的知识结构,而且要促进学校领导群体构建系统、优化的知识结构,将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

二、现代校长要具备高超的教育管理能力

现代校长,最基本的专业能力是管理人、财、物的能力,更高的要求则是具备独特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智慧。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现代校长必须在学校的教育实践中潜心提升自己的素养,努力锤炼自己的教育管理能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领导,首先是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校长不能只用权力去管理、调控学校,而要用思想来影响、引领学校。人们常说,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思想有多大,我们的舞台就有多大。校长最重要的是提出思想,把握好教育思想的领导权、教育改革的发言权、教育教学的指导权,并将校长鲜活的思想及时转化为师生不竭的精神动力,转化为师生自觉的教育教学行为。

专业化校长履行管理职能,是与人打交道,尤其需要高超的管理智慧。专业化校长最基本的管理智慧,就是要淡化管理,强化服务;淡化检查,强化引导;淡化批评,强化激励;淡化刚性管理,强化人文关怀。专业化校长要有超乎寻常的亲和力、凝聚力和辐射力,通过自身的行为,努力去建设有活力的教师队伍、有个性的学生群体以及有文化内涵的校园。一位有思想、有智慧的校长,一所想有所作为的学校,无不以培育优秀校园文化和成就“顶天立地”的人为基础。

三、现代校长要有高尚的教育专业情意

校长的专业情意,主要包括校长专业情感、专业精神、专业品性等内容。其中,校长的品性对于学校管理乃至一所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现代校长要以清新完美的形象、高尚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和带领师生,建设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学校。

现代教育以人的发展和解放为最高使命,这就要求专业化校长必须有深刻的人文理性和深切的人文关怀。现代校长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通过“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可能地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提升人的价值,促进每一位学生、每一位教师的生命发展。专业化校长应该具有“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思想,从具体的事务管理转向利用规章制度来管理、依靠学校文化来影响,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提高行政执行力。

总之,现代校长应具有教育家的头脑、思想家的眼光、企业家的胆略、学者的见识、宣传家的技巧、外交家的风度。现代校长的专业化发展,不是一个静态的终极结果,而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现代校长的专业化发展,不是校长个体自然而然地生长,而是由校长、教师、学生和学校所组成的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其中,校长在自我定位、创新学习、教育反思中形成的内在发展需求,是校长专业化发展的原动力。

教育管理知识范文第7篇

【关键词】学校 安全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086-02

学校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关联着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联合国将2006年10月11日第17个“国际减灾日”的主题定为“减灾始于学校”。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学校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教育部又下发了《关于做好2015年中小学生安全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把安全工作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贯彻落实,确保师生安全。国家减灾委、教育部、民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学校减灾工作的若干意见》,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加明确的目标、任务和要求。

近年来,文县学校安全教育管理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文县境内山大沟深、交通极差,暴雨、泥石流、山体滑坡,地震等自然灾害频繁;进入春季,正是各类地质灾害多发期。农村学生离开家长监护在县城上学,路途乘车无法监控,夏天去大河、水库游泳较多,冬天用电和木炭取暖增加了隐患,互联网等传媒的发展,色情、暴力不健康内容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学校安全教育管理难度增大;管理者对安全教育管理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有的仍存侥幸心理,只是将责任层层下压给了学校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而一线工作的老师在教学任务和安全责任指标的双重压力下难以招架;宣传教育不普及,缺少基本的避灾、自救、互救的安全常识;校舍建设规划选址不当,建筑质量达不到防灾标准要求,抵御灾害的能力弱;应急预案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演练不够,大多数学校的应急预案只是为了应付差事,学生和老师都缺乏实际演练;资金投入不足,设施不完善,用于学校安全教育管理的经费有限。

面对问题,必须搞好以下工作,才能构建安宁祥和的平安校园。

一、要充分认识学校安全和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做好学校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学校是社会的缩影,学校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关系到数以万计学生的生命安全,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我县社会的和谐和健康发展。学校和少年儿童在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面前是防范能力最差,是最易遭受危害的人群,学校和少年儿童的特殊性和脆弱性对学校的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是国家综合安全管理和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应切实负起责任,全面加强学校安全教育管理,提高学生避灾自救能力,保障生命和财产安全,把学校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抓紧抓好。

二、要加大宣传培训力度,使减灾、自救、互助的安全知识深入人心。

一是使安全管理、灾害风险教育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要将安全教育管理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增加灾害风险教育的内容,编写专门教材,安排专门老师和专门课时进行学习,保证教学内容和时间。二是加强对教师培训。每所学校应配备一名具有公共安全和减灾专业知识的教师,负责本校安全教育管理和培训工作,加大对教师全员培训力度,使他们切实掌握有关知识。三是开发宣传资源,创新宣传教育形式,采用知识讲座、教育园地、班会课、安全课、黑板报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在学生中普及公共安全管理知识。编制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公共安全管理知识科普读物、张贴画、动漫课件进行宣传;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多媒体教室、广播电视等宣传阵地普及公共安全管理知识;要通过学生会、团组织、少先队等学生组织,采取征文、绘画、演讲、文艺节目、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开展以公共安全教育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活动。四是要扩大宣传范围。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全体群众的环保意识、公共安全意识,为加强学校安全教育和管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加强校舍规划和建筑质量管理,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新建、改建、扩建校舍要严格按照当地土地利用规划和建设规划,选址要从安全方面综合考虑,要请专业部门的人员进行灾害风险评估,坚决避免在有安全隐患和灾害高危地区新建校舍。校舍建筑要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防灾、减灾标准,一定要完善避灾、减灾设施建设和相关配套项目,全面加强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提高校舍抗灾能力。

四、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健全和完善学校安全教育管理体制。

学校安全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并不单纯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光靠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老师是不可能完成这项工作任务的。县上应组织教育、公安、消防、运管、城建、质检、安检等相关部门成立专门管理机构,综合负责全县学校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公安机关应该建立主要时段校园巡逻守护机制,在校园门口一定区域划设隔离区,设置减速带,禁(暂)停区和明显的警示标志标示,切实保障学生的出行安全;公安机关与城管执法大队、食药局、工商局、文化局、教育局等部门密切协作配合,对影响校园周边环境的网吧、旅店、小卖部、小吃摊点、娱乐场所等进行清理整治和规范,创建文明、有序、整洁、安全的周边环境。继续推行派出所民警兼任各辖区学校法制副校长制度。建立完善校园内部安全防范机制:辖区派出所配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督促学校(幼儿园)配齐安保人员和必要的安防设备;学校必须建立门卫值班室,校园警务室,配备必要的安防设备,也可以成立护校队,建立联络员制度,抽调专人负责联络、协调、配合和指导全校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应明确责任、各司其责、上下联动、协调配合,共同构建安宁祥和的校园。

五、制定应急预案,加强平时演习和演练,积累实际经验,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学校要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自然灾害求助应急预案》等预案,结合学校所在地环境、灾害规律、学生特点,制定和完善学校应急预案。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降低灾害风险。县上管理部门要加强预案编制工作的领导和监督检查。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紧急疏散、灾害救助、逃生自救等方面应急预案的演习、演练,每学期应组织活动2-3次,演练结束后要及时总结,针对演练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对预案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动态管理,不断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防震救灾教育,普及抗震救灾知识与技能,普及灾害自救、互救知识,把师生安全教育与防震减灾科普、应急避险演练有机结合。

六、加大投入,完善制度,推动我县学校安全教育管理深入开展。

教育管理知识范文第8篇

对课程的界定有很多种,每种有代表性的课程定义都有一定的指向性,都隐含着作者的一些哲学假设和价值取向。

在美国学者古德莱德看来,人们在谈论课程时,往往谈的不是同样意义上的课程,他认为存在着五种不同形态的课程。一是理想的课程,即指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二是正式的课程,即指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也就是列入学校课程表中的课程。三是领悟的课程,即指任课教师所领会的课程。四是运作的课程,即指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五是经验的课程,即指学生实际体验到的课程。古德莱德认为,当人们谈论课程时,就预设着人们在谈论着不同意义的课程。在他看来,课程不是事物,也不是事物的结果。课程是对特殊环境中的特殊对象施加特殊手段和特殊方法而形成的事物过程。课程即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发生着这五种课程形式之间的四种转换。课程从规划、设计到实施,从课程决策者、编撰者到教师和学生,经历了好几种转化。[1]

这五种课程体现了两种主体(教师与学生)的课程的动态生成过程。笔者认为第五种课程还可改为“学生领悟的课程”与“学生运作的课程”两种。之所以这样分是认为课程是教师与学生所掌握的课程理论与实践整合的结果,也是对教育管理整合论所倡导的实践与理论整合观点的应用。

教育管理整合论大致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经十余年系统而深入的阐发,成为当今一个颇具影响的理论体系。它试图建立一门新型的管理科学,通过宣称系统整合,从而使教育管理学成为一门整体合法的科学。它强调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建立一种更富有成效的关系,反对在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之间做简单的二元划分,呼吁从一元的、整体的观点审视它们的关系。[2]笔者认为教育管理整合论所持的理论与实践观对我们理解课程会有不一样的启示,并试图给出自己的阐述。

二、教育管理整合论的理论――实践观对课程与教师关系的启示

1.许多的实践知识不是以符号形式所能表现的――生成教师领悟的课程

教育管理整合论认为主观主义和传统科学的管理理论都是通过符号或语言呈现管理知识。将这样一种知识呈现形式运用于反思决策的内部过程,那么决策就表现为通过符号或语言进行的以某种规则为基础的操作过程。虽然,这是呈现管理知识的一种不错的方式,但它并不是所有实践知识的表现形式。

同样,对于课程不能只通过描述课程是什么以及包括什么来理解。我国目前正在进行一场史无前例的课程改革,要问新课程的理念、目标是什么,大部分教师都能回答得很流利。要说相关的培训也很多,但是这些培训都试图用符号文字的形式来解决老师们对课程的重构式的理解,这必然产生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划分和分离,其结果只会事倍功半。笔者认为老师们需要的是在知晓新课程知识的同时,不断反思研究自己的课程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寻找解决的方式。只有这样,才会动态生成教师领悟的课程。

当然一个人的经验和反思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我们也要利用教材等文本材料。这些符号表现的形式化知识打开了他人过去和现在的经验,使得我们可以推测未来,如做计划、确定使命、形成政策等。[3]在教师课程向学生课程转化的过程中,教师自身也要注意同样的问题。

2.整合论根据各种激活模式来解释知识――教师推动课程循环

尽管教育管理研究者时常会劝服成功的管理实践者将他们所拥有的实践知识以语言或符号形式表达出来以便他人学习,但是这些实践者却很少能够以语言或符号的形式将自己的成功经验呈现出来。显然,许多的实践知识并不是以符号或语言的形式呈现于管理决策过程之中的。也就是说,人们可以试图以语言或符号来表述自己的技术活动,尽力描述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但是这种意图对于实践活动的表述往往并不成功。在这种情况下,就必然产生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划分和分离。

因此,教育管理整合论认为,要解决理论与实践分离的问题,创造更好的管理实践,第一步就是要认识到许多的实践知识并不是以符号形式表现的。一旦符号和非符号、主动和被动知识之间的区分被消解,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问题就变成了一个试图澄清符号表现功能的问题。

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以及教师的课程经验都会对领悟的课程产生影响,因为这些因素的信息或多或少改变了教师关于课程理解的内部配置。而这些远不能使课程的生成到此为止,课程运作的过程中,学生的反映以及学生表现出的问题,都会影响课程的生成。

在这里,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的课程能力还是有差别的。整合论发现,专家型的人总能在没有经过很多思考时作出明智的决定。这是因为他们对课程生成过程中的信息的权重有比较合理的分配。而这需要新手教师不断地学习、反思掌握这种权重分配并予以加固才能做到。

人的大脑能够设法令人相当满意地去完善一个不完全的模式,就像一个人看到某个耳朵就能认出他是自己熟悉的人一样。当一个模式有足够的节点出现时,这个模式就被激活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节点都必须出现。这意味着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时间,不同节点却可以促成相同的激活模式的出现。[4]

可见,教师在运作课程时教给学生的应该是一种认知模式。这样,学生在领悟了教师运作的课程后,能灵活运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去。学生在实践中,同样要经历权重体系的重构,教师要起的作用就是点化他,同时使课程进入不断的循环中。

三、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和领导者

教育管理整合论将语言的功能描述为一种经验的压缩算法,并将其划分为个人语言和文化层面的语言。文化层面是人们必须加以考虑的层面,因为个人总是社会存在(社会的人),他们被文化所塑造,自然反过来塑造文化,这里的文化包括其制度(机构)、人造物品、物质和对象。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教师在被新的课程文化塑造的同时,他们也重塑着课程文化。教师面临的课程环境永远是最复杂的,他们要将所谓的新的课程理念运用到课程实践中,这本身就是创造。另外,新的课程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也许只有教师最清楚。我国新的课程理念虽符合世界发展的潮流,但也有操之过及和转变过于极端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教师创造性的平衡。

注释:

[1]施良方.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9.

[2]张新平.教育管理学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32.

[3]罗建河.论教育管理理论的知识论基础[D].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4]张新平.外国教育管理学理论发展50周年[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4).

教育管理知识范文第9篇

教务员的教学管理工作主要包含了成绩、课程、专业、毕业、实际等,教务员还需要协助学院的一些领导进行有关数据以及报告的整理,或者帮助院系制定教学大纲以及教学计划,这些都是教务员的工作协。处在教学管理第一线的教务员工作十分复杂,同时其工作任务还必须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这就导致了工作的复杂性[3-5]。

2职业高校教务员的工作内容

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总结了职业高校中教务员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管理教材。教务员每个学期需要进行教材的订购工作,同时要将以前使用的教材存档备案,还需要筛选优秀教材以及国家推荐的教材;2)教学管理。教务员在每个学期需要进行教学任务的安排,如教学周程表、教务系统排课、教学计划维护、协助教务科进行上课教师以及时间的安排、向辅导员、学生班级以及任课教师发送课程表等;3)管理选修课。在每个学期快结束的时候或新学期开始以前,需要向教师和学生介绍选修课的有关课程要求以及主要内容,让学生开始进行选修课的预选工作,然后根据选修的实际情况确定选修课的课程,同时提前做好开课准备;4)其他的教务工作,如考试安排、成绩管理、学生挂科补考等工作。

3当前职业高校教学管理问题

3.1不合理的结构

高校教学管理的工作人员来源十分复杂,导致了结构的不合理,如知识结构、学历结构以及年龄结构等。管理人员往往是低学历或非专业的人员较多,无法构成有梯度的人才管理队伍[6]。

3.2管理思路不开阔

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人员往往会存在事务观以及部门观较为严重的现象,仅仅只局限于解决平时的教务管理工作,缺少宏观把握教务管理以及和其他兄弟院校的沟通,导致教学管理工作的视野不够开阔。

3.3管理队伍人员不稳定

高校教学管理队伍每天都是从事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工作人员的成就感肯定是较低的,另外,这些人员的待遇普遍偏低、地位不高等,直接导致了高校管理队伍的不稳定。

3.4科研能力不强

职业高校中的教务员每天都是在进行繁忙的管理工作,没有太多的时间与精力去进行科研工作,另外职业高校中也是缺少相对应的要求与规定,一些教学管理者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标准。

3.5教学管理工作效率不高

很多教学管理者的观念落后,缺少创新性,工作方法单一,缺少奉献精神以及服务意识,对业务不熟悉,疲于对付琐碎事务,职责不清,另外缺少协调与沟通,直接导致了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低下[7]。

4职业高校教学管理对策

4.1加强服务意识能力

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本质就是服务,因此教务员就应当加强服务意识的培训工作,注重大局,高效、及时、主动地进行高校管理的服务工作。首先,教务员应当培养自己的大局观,明确教务员的工作职能以及职责,发挥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妄自菲薄或好高骛远,尽最大的能力做好学生的把手、教师的帮手以及院长的助手[8]。一旦权、利及责发送冲突时候,必须强调管理的职责。其次,教务员应当具有主动服务的意识,只有统筹兼顾才能够忙而不乱。第三,努力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众所周知,服务性行业的根本就是效率,教学管理者在面对学生、领导或教师的各种问题时,必须第一时间进行反馈及有效地解决,切记不能采取拖拉手段或者推卸责任。第四,管理工作可以适度超前,教学管理工作具有规律性以及循环性,管理者可以提前做好计划。

4.2培养教学管理者心理素质

由于高校教学管理者每天面临的事务十分繁琐,因此教务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9]。首先,教务员应当树立为学生及老师服务的心态;其次,要培养正确的管理方法;最后,要锻炼自己的奉献精神,把从事教务的成功管理作为自我价值实现的心态,避免工作的患得患失。

4.3明确岗位职责与责任

学院的教学工作运行与规划是由教学院长来整体负责的,因此,教学院长的工作十分繁忙。因此,具体的教学管理者需要明确岗位职责与责任。在出现比较紧急的突发事件时,应当独当一面地去处理问题。教务员还需要不断地学习业务知识,例如一些常规的法律意识,运用法律知识来强化教学管理工作并约束自己。

4.4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教务管理工作者必须具有很强的专业基础,笔者认为教务员需要具备以下一些知识的储备:1)扩展教务管理知识。这就要求教务员在了解其基本含义的基础上还要熟悉其内容,明确其意义与目的,进而去摸索教学管理的基本逻辑,以达到提高管理的效率;2)扩展教育管理知识。教务员的教育管理知识储备是必需的,因为教务员管理的对象是学生与教师,教育管理知识包括心理学、教育管理学以及教育学等技术和理论知识;3)由于高校的教育有很强专业性的特点,因此教务员需要十分熟悉院系的教学计划、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大纲,并同时了解不同院系课程的任课教师;4)增加外语表达能力以及基本的信息技术处理,例如教务员需要掌握基本的办公软件、教务管理软件以及别的管理软件。

4.5增强科研能力以及创新管理

过去很多的教务员都是经验管理者,但是新时期的教学管理工作还要求教务员摸索出一套具有效率的工作规律,不断地加强创新意识,把科研活动以及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并不断地关注教务工作的改进[10]。比如教务员要及时关注新的教学管理方法以及办学方向。高校的各级领导需要不断地组织教务员进行培训与进修,并组织一些参观学习与业务学习,不断地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4.6管理团队合作

笔者认为,新时期的教学管理工作面临着很多新的问题,需要教务员具有多种管理能力,例如与人的沟通协调能力、灵活与有原则的统筹协调能力以及团结协助能力等。另外,教学管理工作是一个协作配合工作,需要不同部门的合作,因此,管理需要明确分工以及团结合作,不能各自为政。学院要进行统一的部署和规划。

教育管理知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继续教育 管理干部 能力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终身教育的发展对继续教育从业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我国在制定继续教育相关法规制度和继续教育从业者准入制度方面已经开始起步,但尚未出台。人力资源的能力是继续教育事业未来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因此,深入研究并探讨作为继续教育管理干部,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并且如何提高继续教育管理干部队伍的能力,是我国当前继续教育改革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此笔者用一个能力金字塔(见图1)来阐述继续教育管理干部队伍的能力模型,该模型包括价值观、知识、技能三层,正如我们对于金字塔结构的理解一样,每一层的能力要素是上一层的基础,越处在底层的能力要素说明对本职业的稳固性越重要,而越往上层的能力要素说明对本职业的专业化提升越重要。

一、继续教育管理干部队伍的能力金字塔第一层――价值观

价值观包括人生价值观和职业价格观,在此我们只讨论职业价值观。职业价值观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对职业活动所带来的利益的社会判断取向,是一个人对各种职业价值的基本认识和基本态度。继续教育管理干部工作的环境和面临的形势是不断变化的,也长期面临着合作方的诱惑和市场的考验,良好的管理绩效和行业的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职业价值、道德与态度的坚持。对继续教育管理干部来说,符合三观的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技能一样重要,良好的职业价值观能够使继续教育管理干部从社会利益和职业利益角度出发进行职业判断、履行工作职责,从而维护并促进继续教育行业可持续发展。

二、继续教育管理干部队伍的能力金字塔第二层――知识

继续教育管理干部队伍的能力模型的第二层次是知识。在此我们将知识分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基础知识,包括基本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是作为企事业单位工作者基本应当具备的常识性底子。专业知识是指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知识,不同的行业要求从业者具备不同的专业知识,而继续教育管理干部队伍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和管理知识、财务、法律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在此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21世纪这一知识经济时代,作为知识工作者的继续教育管理干部队伍,是否能够胜任本职工作的决定因素不再是他们当下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他们能以多快的速度学习和更新知识。因此,继续教育管理干部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成为终生的学习者,不仅仅是要掌握已有的知识,而且要有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和觉悟,才能成为真正成功的管理者和领导者。

三、继续教育管理干部队伍的能力金字塔第三层――技能

知识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而过时,但技能却是支持继续教育管理干部在越来越复杂、苛刻的环境中克服困难、主动创新、履行工作职责的必备能力。处于金字塔塔尖的技能是继续教育管理干部队伍能力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当的职业技能能够帮助继续教育管理人员正确地运用他们通过教育所获得的知识。技能通常不是通过学习一门具体的课程而学到的,而是通过继续教育课题研究和继续教育培训实践的综合作用而获得的。下面本文将重点介绍几项当前改革形势下继续教育管理干部队伍应当具备的技能.

1.宏观分析政策的能力。作为基层的继续教育管理干部,需要具备一定的政策水平。他们必须熟悉国家教育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掌握教育相关理论及本领域业务的管理知识,以适应经济发展改革对继续教育工作的需要,更好地胜任本岗位的工作。中国的继续教育改革与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密切相关,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受国家经济宏观调控影响深远,因此我国继续教育管理干部队伍应当密切关注宏观政策,传达、贯彻和落实国家、教育部、省市各级政府的继续教育文件政策和精神,把握重大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相关政策出台的背景、意义、原则和理念,着力分析政策所带来的影响,探讨未来的发展对策以及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时调整步伐,才能做好行业的转型升级工作。

2.人际交往能力及沟通协调能力。学会与人相处 (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美国前总统罗斯福也曾说过:“成功的公司中,最重要的一项因素是与人相处。”有效的沟通者传递出的信息明确、强有力、具有说服力。作为信息掌握者和提供者的基层继续教育管理者,每天需要接触大量的人、事,展开无数次的沟通和协调,他们需要和继续教育内部从业人员进行沟通,协调各方利益;也需要有效地与政府主管或监管部门、企事业负责人等高层领导进行沟通,争取良好的外部环境;更需要带领团队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使自己成为国际化办学大潮中的一员。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将为继续教育管理干部更好做出决策奠定扎实的基础。

3.管理和监督能力。作为管理人员,首先最需要履行的工作职能就是管理。随着继续教育行业管办分离的改革趋势越来越清晰,继续教育管理干部已经逐渐从传统自身既办学又监管的角色中脱身,专注于管理一职。裁判员不再兼任运动员后,管理和监督的能力愈加重要。具体而言,继续教育管理干部需要肩负起审批教育培训项目,组织引导和协调各相关单位共同创建品牌项目、开拓培训市场;审核远程教育招生、教学、考试等计划,核查学习中心的建立、调整;组织协调全校自学考试的命题、评卷、实践性环节、毕业审核、学位审核等各项主考工作;审核与颁发各类教育培训证书,远程教育学历、学位证书;以及规范和督查各院系等办学单位的办学活动,查处违规办学行为等多项管理和监督职能。

4.分析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作为管理者,每天面临各种需要做决策的场合。根据事物的表象、数据,运用判断思考、逻辑推理做出相应的决策,要求决策者要具备较高的思维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继续教育管理干部角色的转换决定了他们必须具备分析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不能仅仅局限于日常的办事管理流程实践,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入地分析现象后面的教育规律,将一部分精力投入到对于继续教育的研究上去,通过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工作,组织参加继续教育各类学术活动和调查研究,进一步增加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5.国际化竞争能力。21世纪,日渐增强的相互依赖或全球化已经成为现代世界的一个特征。经济全球化后,继续教育培训市场面临的不仅只是国内竞争,同时还面临着更激烈的国际竞争。在国际化竞争中,继续教育管理干部需要的能力包括优秀的外语能力、熟悉国际法律规则的能力、掌握国际商务谈判技能、跨境项目运作和管理能力、开阔的国际视野和适应能力等等,这些原本未有人做过或者承担过的重任,将落在我们未来的继续教育管理干部队伍肩上。我们是否需要坚定地问自己一声,国际化,你准备好了吗?

以上就是对继续教育管理干部必须具备的职业价值观、知识及技能的探究。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看到具备以上能力的继续教育管理干部队伍出现,带领我国继续教育事业做大做强,做出大国风范。

参考文献

[1]OECD(1996),Science,Technology and Industry Outlook 1998,OECD Publishing

[2]郑洁,阎力.职业价值观研究综述[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11)

上一篇:生物科技知识范文 下一篇:教育教学知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