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22 17:27:41

教育管理知识

教育管理知识范文第1篇

一个很现实的理由――被动教育管理老师太累,学生太苦。老师整天把自己拴在学生身上,还担惊受怕,唯恐出乱子。学生呢?对老师也不领情,干嘛老盯着我,我能做好。自主化教育管理就是还学生一个自主成长的空间,给老师一条解放的途径,变被动教育管理为主动发展,从而达到班主任专业而轻松、学生独立而自主的双赢境界。

2 自主教育管理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把学生作为一个真正的人来教育,相信他们能够管理好自己、发展好自己。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发展。

3 班级自主教育管理的心理学基础是什么?

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是自主化教育管理的心理学基础,最重要的理论依据就是马斯洛“五个需要”层次理论。让学生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事情,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我们自主化教育管理的核心指导思想。

4 自主教育管理的管理学基础是什么?

自主教育管理的管理学基础就是现代管理学最新研究成果。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人是可以自制并能自动激发的,管理者的作用就是调动被管理者个人主观能动性,激发个人内在潜力,发挥个人创造性,实行“人本管理”――其精华就是自主管理。

5 自主教育管理的本质是什么?

自主教育管理的本质就是老师对班级基层组织(学生个人及小组、学生社会团体、班级)充分授权、放权,协调学生成长环境,让学生对自己的成长负责,充分发挥学生个人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一种教育管理方式,更准确地说是一种教育管理思想,一种教育改革理念。

6 自主教育管理实验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课题实验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管理、学会做人,同时把老师从繁重的日常工作中解放出来,做一个幸福、自由、健康、专业、纯粹的教育工作者。说具体点,就是让学生生活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社交自主、文化建设自主、文娱活动自主、社团组织自主、成长发展自主,并让老师从以往繁重的日常管理中解脱出来,留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学生,把班主任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变成一种真正的脑力劳动,从而更专业、更纯粹。

7 自主教育管理的意义是什么?

其一,满足了人性的需求。每个人都渴望能够主宰自己的行为,自主教育管理满足了现代学生希望受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舞台,让学生体验到了成长所带来的快乐。

其二,落实了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抓住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自主化教育管理,则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三,解放了教育生产力。它最大限度地解放了学生成长手脚,解放了教师思想,使教和学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提高。

8 自主教育管理在班主任工作上有哪些创新?

一是学生管理的人本化,充分依靠、相信和尊重学生,尊重他们作为独立自主的人来发展和教育。二是班级发展的人格化,自主化教育管理中班级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班主任应该从接班的那一天起,就为班级制定发展规划,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完善,使班级不断向前发展。三是工作措施的人性化,自主化教育管理最大特点是颠覆了以前老师要求学生变成什么样的人,变为老师尊重学生需要,依据学生自身条件、潜能发展成为什么样的人,从提要求变成为学生成长提供服务。

9 自主教育管理主要依靠的手段是什么?

一靠制度。制度是学生自主教育管理的依据。完善的班级自主教育管理制度,至少包括下面五个机制:活动竞赛机制、管理代谢机制、矛盾协调机制、教育引导机制、民主监督机制。

二靠文化。班级文化是学生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是班级活的灵魂。建设班级文化,下面五句话值得推广:(1)“我很重要!”――认识自我、激发自信,培养敢于担当精神的自爱自重武器;(2)“我们与他们不一样!”――防止堕落、防止松懈,守护自我的自律自强武器; (3)“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和谐人际关系、营造集体环境,塑造人格魅力的自知武器;(4)“我能成功!”――持续激励学生挑战自我精神的自立自强武器;(5)“我有自己的准则并奉行不悖。”――培养学生把握自己、形成独立人格的自主自立武器。

三靠活动。活动是承载教育目的、实现教育职能的关键因素,班主任要善于开展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来实现自己的教育管理目的、计划、步骤和任务。

10 自主教育管理下班主任要有哪些转变?

首先要转变思想。要从根本上相信学生。班级自主化教育管理实验,说白了,就是老师要学会做甩手掌柜,如果我们思想意识里不彻底相信孩子,不相信学生能行,这个课题肯定做不好。其次要转变心态。不要为学生出现问题而烦恼,要把问题的出现都当作教育的契机。因为每一个问题背后,都隐藏着学生的一个心理动机,都有有利的教育因素在里面,解决问题就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第三要大胆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激起孩子们不断地向你靠拢,才能使孩子们不断积极前进。第四要改变生存习惯。很多班主任,尤其是老班主任,工作时间越长,资历越深,和学生代沟越大,表面上看起来一片繁荣,其实危机四伏。所以,我们一定要改变一个惯性思维,积极学习,不要一条路走到天黑。

11 班级自主教育管理下班主任职能怎么定位?

自主教育管理形势下,班主任的职能就是十个字――研究、引导、管理、服务和协调,我们就是通过这十个字,完成我们的班主任使命。

12 实行班级自主化管理需要很长的时间吗?

班级是否能够完全实现学生自主管理。没有统一的时间尺度。引导得当,一个学期足够。很多班主任都可能有深刻体会,一个乱班转变为一个好班,实际上一个学期也足够了。

13 做好班级自主教育管理,最好从哪些方面入手?

(1)给一个积极、健康、朴素的成长愿望。这个愿望不一定伟大;也不一定崇高,但一定要来源于学生心灵深处,能引导学生积极向上。

(2)培养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教育的本质是塑造人、影响人、发展人,一个好的习惯会让人受益一辈子,也会让你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受益匪浅。

(3)建立一个放手的好机制。衡量一个机制好不好有“五看”:一看能不能全面激发学生积极性;二

是看能不能确保所有人都参与管理;三是看这个机制能不能实现自身创新;四看学生们能不能在中间获得成就感;五看有没有一个上下沟通的渠道,班情是否开放透明。

(4)建立一个班级文化环境。管理最基本的是权威管理,其次是情感管理、制度管理,最高境界是文化管理,我们要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力量熏陶学生、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发展学生。

14 班级教育管理自主化的尺度是什么?

定性的词语有五个――独立、民主、科学、平等和自主,即学生能独立处理问题,班级管理民主气氛浓厚,管理手段相对科学,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关系平等亲和,学生对自己的事情能够自主决策。定量的词语就是一个――“时间”,学生自我教育管理的时间超过一半,这是初步自主;超过三分之二,基本自主;超过五分之四,高度自主。

15 在学生自主状态下,班主任如何实现自己对班级的教育和管理?

一是树立“教育就是服务,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倾听人性最细微的呼声,达到教育管理深入学生心灵的境界,让学生积极主动成长成为他们呼之欲出的欲望。二是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在班级中找到“家的感觉”。三是决策权充分下移,做到责、权、利相统一。四是把握“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调控”五大关键词,实现班级的教育和管理。

16 实行自主教育管理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层次吗?小学是否能够开展呢?

一个优秀的教育理念应该能让学生从接触教育的开始就享受到好处。从目前实验参与情况来看,小学组是我们实验老师参与最多的一个群;从目前实验研究情况来看,小学群是成效最大的一个群体之一;从实验效果来看,自主教育管理最受小学生欢迎,因为每个孩子都在其中体会到自己的快乐。自主化教育管理实验是否需要高素质、是否需要高年级学生,已经被小学老师实践证明“不需要”,我们需要的是抛开思想顾虑,大胆实践。

17 自主教育管理有没有管理底线?

一切权力归学生,并不是说学生就可以任意所为,如果是这样,那不是自主教育管理,而是放任自流。学生自主,有四根底线不能够任意跨越:一是做一个好公民,不违法;二是做一个好人,不缺德;三是做一个好学生,不违纪;四是做一个心灵健康快乐、身心幸福自由的人,不跨越自己的为人底线。

18 是不是只要进行自主教育管理班级就会成功?

教育管理知识范文第2篇

近年来,“学生教育管理”一词越来越频繁地被提起。在不同的学者那里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但是至少都包括两个方面,即学生教育和学生管理。本文是在这个层面上使用“学生教育管理”这个概念的,即针对学校专门从事学生工作的职能部门而言,学生教育管理的基本涵义是以培养人才为中心,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管理工作,培养造就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二、知识经济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影响

知识经济时代,学生教育管理面临着新的“生态环境”,如:1992年,我国开始建立社会市场经济体制,随后加入WTO,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范围内的分工越来越细化,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化进程逐步加快,人才市场化;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的兴起,促进各大学校积极推进教育体制的改革,努力实现终身教育;教育管理的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实施等等。科学管理时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学生教育管理领域在管理思想、管理方式和管理职能方面也出现重大变化。

(一)在教育管理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

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某种程度上就是人才资源的竞争。人才成为国家各个领域中最重要的资源和财富。在新的“生态环境”下,教育管理已不能像过去那样,重在管理或直接干预,而要以人为根本,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朝着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而努力。因此,在教育管理工作中,首先要承认,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人与人之间的个性、背景存在一定的差异,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材施教,强调管理的人道主义和个性化。其次,教育管理时,一方面要充分尊重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的劳动成果和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学生和教师也应相信教育管理者,接受其的引导和指引,共同建立起一种团结互助、亲密无间的整体和个人关系;最后,知识经济条件下,多元文化的冲击,人们的民主意识越来越强。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还应健全各项监督体制以确保被管理者的合理民主要求得到实现。

(二)教育管理网络化的方式

教育管理网络化,是指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将各种通信手段及互联网技术运用于教育管理工作中,加强过程控制,提高管理效率一种方式。传统的教育管理体系顺应工业社会对效率的追求,强调管理的领导性、程序化,以权力为核心。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各种电信通信手段的发展,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发出命令与执行命令的关系,它更注重的是有效沟通,强调双边互动。中国是社会主义社会国家,本质是为人民服务。在管理体制中,管理者是人,被管理者也是人,都是有着其独特个性和尊严的平等的个体,要充分尊重教育工作者及受教育的公民,激励他们的积极性,为他们服务。建立网络互助平台,教育工作者及学生有良好的建议时,可及时反映给教育管理者,加强互助合作,共同努力实现教育管理的目标。

(三)管理职能与内涵的更新

首先,计划。过去,我国实行计划经济,计划是各项工作开展的首要职能。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知识经济时代,计划仍然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现在西方发达国家里,甚至成立专门的“猎头公司”,它们的任务主要是在各大公司高层中挖掘有长远战略眼光的核心人才,为整个公司制定战略规划。为了教育工作更好的开展,教育管理者也应具有一种全局性的战略眼光,从更宏观的视野制定教育管理目标,指导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协调。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起来的社会,传统的亲情伦理关系作为处理事情的首要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冲击,但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教育管理工作无疑起着作用。随着电信技术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往愈加便利,交流平台除了传统的面对面之外,还可以通过电话、手机、网络等等。传统的呆板的管理体制在新的科学技术面前显得相形见绌。网络系统对传统管理体制的冲击,使得等级制管理体系逐渐趋向对话与交流。权力逐渐分散化,一些教育工作者同时也是教育管理者,有的学校甚至采用以高年级的学生带低年级的学生,便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更好地沟通与协调相处。除组织内部的协调之外,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与外部世界也是一个相互联系着的整体。知识经济时代更是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综合化的整体趋势,它将不同的行业、学科、领域联系起来,彼此统一在高科技这面旗帜下。在这种新的环境背景下,某个人若想单打独斗,完成一项工作,已成为不可能的事。就连一向强调个体性创作与想象的文学创作也已逐步纳入生产、消费的产业链中。这样,整个世界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着的整体。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教育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需要不同领域的人共同合作,这也加强了彼此之间协调沟通。再次,控制。传统的教育管理工作方式是直接控制和管理学生,干预教育教学工作。在知识经济时代,控制的用武之地很少,除了教育管理工作过程外,更多地体现为具体实践中的引导和规范。一方面,把各项管理工作施之以条例,诉之于法律制度,教育管理者必须依法治教,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另一方面,以知识为基础的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增加,各学校要加强素质教育,大力推进课程改革,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培养建设现代化国家的人才。

三、知识经济背景下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建立

面对新的“生态环境”,我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固步自封还是率先突围?惨痛的历史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新时期,跟随时代的步伐,教育管理思想、教育管理体系、管理职能的变化,我国教育管理模式积极寻求突破、创新。学生教育管理思维方式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工作方式由“单纯管理”向“服务为主,管理为辅”转变,教育方法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由此,新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应用而生。传统的学生工作模式,以管理为主,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扼杀了同学们的天赋以及多种多样才能的培养。毕业后,采取统一分配工作,久而久之,人们以为只要进了大学便无后顾之忧,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大大降低。在知识经济条件下,随着学生生活方式和就业方式的变化,国家的培养目标最终成为一种需求而具有市场知识化的色彩。这种知识市场化的需求必然通过竞争来满足,竞争的结果则使培养目标的变化。这种模式管理目标明确,它基于对“人本理念”在教育领域的理解,是在“以人为本”教育原则的指导下,基于对学生的主体作用、社会价值和思维方式充分尊重的教育的理性回归的新方法探索。如今采用“管理———服务———发展”学生工作模式,管理目标明确,发展学生是核心,采用管理与服务并重的工作方式,重视学生的个性,通过双向互动关系,实现管理目标。这种新型的工作模式,目标明确,能集中精力做某件事,注重发挥学生的自觉性与创造性,积极性更高,有利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毕业后,学生在市场经济体制中自主择业,公平竞争。这样,有效地将学校管理者的教育管理目标与学生自我完善的价值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一)推行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

知识经济时代,全球联系日益密切,国外多元文化的冲击,民主意识显著提高,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教育管理者也应与时俱进,体现在实践中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在管理工作中,过去多片面地使用“以管代教”,培育顺民、中才的手法在如今越来越不受欢迎。现在,我国管理方式从刚到柔,主要通过关心学生,以感情联络激励大家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教育方面的投资亦向人力资本倾斜,尊重人的价值和劳动成果。为此,学校制定《教育学二学位人才培养方案》(2012年版),以期进一步创新教师人才培养方式,加大教师教育投入,不断完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方案。

(二)完善学生基本管理机制

当前国内学生工作的环境基本呈条块分割的状态,这不仅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也不利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为保证学生能够享受到一流的教育,学生工作部门应该能够统一协调一切与学生活动有关的资源,统筹管理。通过创建和完善新的学生工作机制,采用新的教育观点和管理思路,把现代网络技术、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管理中,对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注重管理系统的完整性和过程的控制性。如:把过去的“管———教———导”转化成“教———管———导———育———评”这种五位一体的闭合式自我监控学生工作运行机制,把学生教育管理看作一个完整的过程和系统,用思想教育塑造、用行为管理养成、用政策导向激励,用良好坏境和文化陶冶、感化,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培育高素质人才、加强学风建设这一中心任务,加强过程控制,充分发挥各个环节对教育管理工作的作用。

(三)创建学生自主实践平台,培养学生学习、实践能力

让学生在校园所创建的平台下全面、高效、可持续性的发展,应从如下几点来考虑:首先,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创新教育。通过建立电子政务实验室、模拟法庭等学生实践平台以及包括学生思想创新基金、科研课题立项、创新成果奖励等制度,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然后,要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训与发散思维锻炼。设置学生对外服务咨询机构,制定服务咨询制度,建立服务咨询网络,并通过个别服务、团体服务、网上服务等多种形式提供咨询与指导。最后,要加强学生就业、创业指导。通过开设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建立就业、创业服务与咨询平台,向学生提供近年来人才交流市场的一线资料,提供就业单位的需求信息,与相关就业单位签订协议,建立学生就业基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掌握正确的择业方法和就业技巧、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实力与社会适应能力。

四、结语

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个人、组织、社会机构乃至整个国家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驱动力。教育管理者不仅要能敏锐地察觉到新的“生态环境”的变化,而且要与时俱进,迅速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以更加积极主动地姿态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教育管理知识范文第3篇

1基于市场需求进行人才方向性培养

市场需要是产品诞生的基本原因。高校在对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大多是走的综合路线。但幼儿园等机构在选拔人才时,看重的不仅仅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还会对某方面具有特长的学生尤其关注。对于学前教育管理方向的人才培养需要高校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观念、课程基本体系来确立的,并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性,可以自行选择方向学习,这一方式不仅仅使得方向性培养具有市场基础、教育理念,还能够满足学生的意愿和兴趣。在具体操作中,高校根据自身教育理念,培养出“教育产品”,满足市场需要。产品的定位是通过市场调查,从用人单位这个客户的角度出发,确定方向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将具体的方向罗列,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在课程上,学生是在基本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培养的基础之上,重点学习学前教育管理,才保证学生具有基本的综合素质,又在学前教育管理上有所专长,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学生双重保障,即基本就业方向、重点就业方向的保障。

2确立培养具有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态度的管理人才目标

学前教育管理人才的现状问题中反应出现有学前教育管理人员大多不是学前教育专业出生,也没有受过专业的教育管理训练。可见,学前教育管理人员的专业性是重点值得关注的问题。专业性的缺失,管理随意性过大,导致实际管理存在很多漏洞,这也成为了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阻碍。确立培养具有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态度的管理人才目标,是高校学前教育管理人才的重要目标。具体体现为:一是,专业理念。专业理念是指学前教育管理人才在对教育管理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管理的观念与理性概念,为学前教育管理提供了理性的支点,使得作为专业的学前教育管理人员与非专业人员有所区别。专业的管理理念是学前教育管理的根本性问题,管理行为和管理态度都会受到自身专业管理理念的影响。没有专业的管理理念,学前教育管理就很难有所突破,也更不能将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推向焕然一新的局面。因此,培养学前教育管理人才,要关注于专业管理理念的培养,并将专业理念运用于管理实践之中。二是,专业知识。学前教育管理人员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机智,具有适应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专业素养。专业知识在此重点是指专业的学前教育管理知识。专业的学前教育管理知识包括:全面、正确的观察、了解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知识,学前教育管理方案设计的基本知识;有效地选择与组织学前教育管理运行的知识;与工作人员沟通的技巧;领导和组织学前教育管理活动方式等。学前教育管理人员需要在学前教育管理中充分发挥其自身的调节作用,运用专业的管理知识,统筹兼顾的促进学前教育管理的发展。三是,专业态度。学前教育专业管理人才培养应将具有高尚的管理职业道德作为个人修养的基本目标,以求在学前教育管理的长期进行中有着稳定的动力支持,促使学前教育管理人员具有优良的到得素质。同时,要培养热爱和尊重学前教育管理工作,热爱学前教育管理事业的职业道德,健康的管理心理和良好的性格特征。

3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模式

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适应市场需求,培养出能用、好用的学前教育专业管理人才,是高校培养学前教育管理人才的必选之途。走出具有自我特色的学前教育发展之路,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是高校培养学前教育管理人才的重要环节。传统教育理念中,重点突出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没有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前教育管理人才最终职业走向多为幼儿园管理员,还是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为了使得学生在未来发展中可以适应职场,高校可以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安排上,打破过去按章按节的僵化模式,而是采用单元式的教学模式。每个单元为一个管理方面的主题,把所有的课程内容浓缩成单元教学目标。[1]教学安排上,教师帮助学生选择有代表性性的问题进行探讨与研究,并将学生分成小组,轮流作为管理组长,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对管理有所体会,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教学任务上,教师开始帮助学生确定任务目标,引导学生实现预期目标,也就能够保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避免了学生实践中的盲目性。整体的教育观念转变,重新布局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

4改变原有的课程设置,制定适应学生方向需要的课程

随着新兴的培养目标和方向性的确立,高校对课程设置也应该做出相应的改变。原有的培养目标和招商方式下的课程结构包括:学校公共基础课程、学院专业共同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包括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限选课程、弹性素养限选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三大部分[2]。这一课程机构本身存在众多的不合理因素,也并不适应于现代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中,学前教育专业课程重点是为了培养综合素质强的全能型人才,而现今方向性的确立,需要高校在课程设置中,将学生方向性课程考虑于其中,打破原有课程分割的局面,加强专业管理课程的设置,加强学生专业管理能力训练,调整艺术课程的设置,完善实践管理课程的设置。改变了原有的课程设置,适应了学前教育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将理论课程与实践相结合,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育管理知识范文第4篇

1基于市场需求进行人才方向性培养

市场需要是产品诞生的基本原因。高校在对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大多是走的综合路线。但幼儿园等机构在选拔人才时,看重的不仅仅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还会对某方面具有特长的学生尤其关注。对于学前教育管理方向的人才培养需要高校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观念、课程基本体系来确立的,并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性,可以自行选择方向学习,这一方式不仅仅使得方向性培养具有市场基础、教育理念,还能够满足学生的意愿和兴趣。在具体操作中,高校根据自身教育理念,培养出“教育产品”,满足市场需要。产品的定位是通过市场调查,从用人单位这个客户的角度出发,确定方向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将具体的方向罗列,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在课程上,学生是在基本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培养的基础之上,重点学习学前教育管理,才保证学生具有基本的综合素质,又在学前教育管理上有所专长,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学生双重保障,即基本就业方向、重点就业方向的保障。

2确立培养具有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态度的管理人才目标

学前教育管理人才的现状问题中反应出现有学前教育管理人员大多不是学前教育专业出生,也没有受过专业的教育管理训练。可见,学前教育管理人员的专业性是重点值得关注的问题。专业性的缺失,管理随意性过大,导致实际管理存在很多漏洞,这也成为了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阻碍。确立培养具有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态度的管理人才目标,是高校学前教育管理人才的重要目标。具体体现为:一是,专业理念。专业理念是指学前教育管理人才在对教育管理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管理的观念与理性概念,为学前教育管理提供了理性的支点,使得作为专业的学前教育管理人员与非专业人员有所区别。专业的管理理念是学前教育管理的根本性问题,管理行为和管理态度都会受到自身专业管理理念的影响。没有专业的管理理念,学前教育管理就很难有所突破,也更不能将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推向焕然一新的局面。因此,培养学前教育管理人才,要关注于专业管理理念的培养,并将专业理念运用于管理实践之中。二是,专业知识。学前教育管理人员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机智,具有适应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专业素养。专业知识在此重点是指专业的学前教育管理知识。专业的学前教育管理知识包括:全面、正确的观察、了解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知识,学前教育管理方案设计的基本知识;有效地选择与组织学前教育管理运行的知识;与工作人员沟通的技巧;领导和组织学前教育管理活动方式等。学前教育管理人员需要在学前教育管理中充分发挥其自身的调节作用,运用专业的管理知识,统筹兼顾的促进学前教育管理的发展。三是,专业态度。学前教育专业管理人才培养应将具有高尚的管理职业道德作为个人修养的基本目标,以求在学前教育管理的长期进行中有着稳定的动力支持,促使学前教育管理人员具有优良的到得素质。同时,要培养热爱和尊重学前教育管理工作,热爱学前教育管理事业的职业道德,健康的管理心理和良好的性格特征。

3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模式

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适应市场需求,培养出能用、好用的学前教育专业管理人才,是高校培养学前教育管理人才的必选之途。走出具有自我特色的学前教育发展之路,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是高校培养学前教育管理人才的重要环节。传统教育理念中,重点突出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没有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前教育管理人才最终职业走向多为幼儿园管理员,还是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为了使得学生在未来发展中可以适应职场,高校可以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安排上,打破过去按章按节的僵化模式,而是采用单元式的教学模式。每个单元为一个管理方面的主题,把所有的课程内容浓缩成单元教学目标。[1]教学安排上,教师帮助学生选择有代表性性的问题进行探讨与研究,并将学生分成小组,轮流作为管理组长,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对管理有所体会,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教学任务上,教师开始帮助学生确定任务目标,引导学生实现预期目标,也就能够保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避免了学生实践中的盲目性。整体的教育观念转变,重新布局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

4改变原有的课程设置,制定适应学生方向需要的课程

随着新兴的培养目标和方向性的确立,高校对课程设置也应该做出相应的改变。原有的培养目标和招商方式下的课程结构包括:学校公共基础课程、学院专业共同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包括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限选课程、弹性素养限选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三大部分[2]。这一课程机构本身存在众多的不合理因素,也并不适应于现代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中,学前教育专业课程重点是为了培养综合素质强的全能型人才,而现今方向性的确立,需要高校在课程设置中,将学生方向性课程考虑于其中,打破原有课程分割的局面,加强专业管理课程的设置,加强学生专业管理能力训练,调整艺术课程的设置,完善实践管理课程的设置。改变了原有的课程设置,适应了学前教育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将理论课程与实践相结合,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育管理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教育管理;问题;对策

我国社会与经济近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对于人才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管理是为教育事业服务,而高校教育管理的主要目标是提高人力资本,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下面是笔者针对当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1.教育管理的系统性、连续性不强,并未全面认识教育管理工作

当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仍然采用的是消防式工作模式,工作比较单一,很多管理工作都停留于表面,走过场,导致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波动幅度较大,缺乏连续性、系统性,进而导致教育管理效率低下。同时,目前大部分高校教育中都存在“重教学轻管理”的现象,很多教师都将育人视为一项根本任务,个人主观上认为只需要负责教学和科研,确保学生的安全即可,在教育过程中并没有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有的教师错误地认为教育管理工作仅仅是政工干部的工作,导致教育管理工作不全面。

2.教育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低下

我国近年来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越来越强调全面性、层次性、现代性,这就对教育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者仍然沿用的是传统的教育管理方法,并没有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而且学校也没有制订科学的教育管理考核机制,导致教育管理者缺乏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工作上比较懈怠。加上激励机制不足,很少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这样很难提高教育管理者的业务水平。

二、进一步完善高校教育管理的建议

1.建立人本教育理念

人是高校教育管理的主体因素,想要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该树立人本管理理念。首先,应该建立学生本位管理模式,对大学生加强人性化关怀,在传授大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大学生的心灵感悟能力,真正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同时,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还需要明确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大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教育活动,使大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实现,从以往的被动管理转变成主动管理、自主管理,进而实现高校教育管理的连续性。

2.建立个性化教育模式,突出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具体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高校教育管理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全方位、分层次的教育,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策略,尽可能满足大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差异、社会阅历差异建立阶梯式的教育方案,有计划、有目的地协助、指导学生顺利毕业。

3.加强教育管理团队整体素质建设

教育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和教育管理成效有直接的联系,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强高校教育管理团队的整体素质建设。首先,学校应该鼓励教育管理人员平时多学习一些先进的管理知识和管理理念,不断完善自己,学习创新性的管理方法。同时还应该加强教育管理人员培训,多为他们提供一些学习、进修的机会,通过理论知识教育丰富他们的管理知识,通过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其次,还应该制订科学的考核机制,每学年考核教育管理效果,督促落实各项教育管理活动。

教育管理知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隐性人力资本;高校教育管理;路径;策略

之所以会产生教育管理人才,这实际上与高校培养特定的人的措施密不可分,而生成隐性人力资本是培养教育管理人才的重中之重,因此根据我国现阶段高校教育管理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分析隐性人力资本的路径机制,并找到对应策略则成为关键所在。

一、高校教育管理隐性人力资本的路径机制

根据我国现阶段高校教育管理隐性人力资本的发展情况,可以将其演化过程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对国外高校教育知识体系和管理理论的学习;第二步是对现有教育知识与管理理论应用能力的培养;第三步是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客观需求,促进自主隐性人力资本的形成。首先,模仿。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学生对东西方高校的教育知识和管理理论的熟练试用,简单的模仿和使用相对成熟的知识体系,这种内化过程实际上是传承高校教育管理隐性人力资本的过程。其次,改进。其他国家高校教育管理的创新行为和创新思路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和目标,从成功的案例中借鉴经验,从失败的案例中汲取教训,在对教育管理模式进行适当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进。这种改进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整合与外化的过程,是转化高校教育管理隐性人力资本的过程。最后,创新。这一阶段也是形成自主隐性人力资本的阶段,学生获取新的知识可以通过实践、模仿和观察来实现,并将其转变为自己的隐性知识。这种创新过程要想潜移默化的实现,各大高校必须属于自己的核心人才隐性人力资本生成模式和平台,使创新网络、创新团队不断地完善,从而为教育管理隐性人力资本独树一帜的格局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构建高校教育管理隐性人力资本的策略

1.高校教育管理人才知识内化能力不断提升内化机制实际上是让显性知识不断地具体化、形象化的过程,是在实践中不断地积累和学习从而使得自己的知识水平有所提高的过程。组织成员对显性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将其转变为隐性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促进课程内外的知识内化,如校际合作、校府合作、校企合作等。各大高校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务必要对实践性给予高度重视,实验及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要不断地强化,整个课程体系涵盖了实践教学际实验教学,使之成为一个系统的、科学的体系。启发式教学方法的采用,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实践中的经典案例,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激发非常有利;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并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举办现实问题的讲座,增强大学生与专业人士的交流和沟通;学生深入调查和研究事先设定好的调研计划和目标,使社会调查不断地强化,在调研报告撰写的过程中带着问题思考;教育管理实习基地的建立,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高校皎月管理人才知识外化能力不断提升外化机制实际上是用显性化的语言和概念清晰地表达出隐性知识的过程,常用的转化手法有概念、类比、隐喻等,教育管理知识通常用显性形式如图片、文字等表达出来,这是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变过程。为确保这一过程的顺利实施,高校必须为此提供良好的激励机制和平台环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确保教育管理知识库的建立健全,实现在相对稳定的平台上共享和传播隐性知识,同时在必要的条件下,适当地引入物质奖励,对更多输出隐性知识的学生给予鼓励。3.高校教育管理人才整合能力不断提升整合机制实际上就是显性知识从分散转化为有组织的过程,因此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应该有利于转化、接受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使得知识的共享和交流不断地强化。尽管不同的知识接受者,其自身的知识背景略有差异,但是如果异质化的知识可以被重构,并增强其重构的有效性,那么个体的创造力就会极大地激发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创新个体隐性知识,有利于打破传统思维方式和观念的束缚,有利于生成隐性人力资本。因此,在开展知识交流过程中要注重形式多样化,突出教师的辅导作用,在学生知识整合能力提升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队伍的主导作用;科学方法的掌握和学习不断地强化。此外,还可以对网络海量信息加以利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激发隐性人力资本的生成。

三、结束语

高校教育管理的人才培养要以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充分结合教育管理实践,构建创新社群,并以学生、教师、专家的知识共享、交流互动、团队合作为主要特征。在这种形势下,高校教育管理隐性人力资本培育机制的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姚峥嵘.高校教育管理隐性人力资本的生成:路径、机制及策略[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5

[2]郭英帝.人力资本、显性和隐性人力资本辨析[J].理论学刊,2014

[3]杨清润,朱义令,章逸等.大学生人力资本差异的成因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5

[4]张莉莉,胡祥培.基于人力资本竞优结构的“团队——作业对象”匹配决策模型[J].管理工程学报,2015

教育管理知识范文第7篇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后现代教育管理思想,将后现代主义中关于权力、对话、知识等观点运用到教育管理理论,为教育管理实践活动提供了更宽阔的想象和创新空间。当前后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一些学者基于对后现代主义的不同理解和研究偏好,提出了各自的思想和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格林菲尔德、霍金森、英格里西、麦克西等。正如后现代主义反对理论“迷信”、崇尚知识开放,对不同学者提出的教育管理思想,我们也需要批判性地理解和接受。笔者认为,这些后现代教育管理思想的基本观点和启示可以从教育供给、教育指导思想、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性理解。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教育组织处于供给方的地位,而教育对象则是教育的需求方面。作为供给方的教育组织,应该适应教育对象和外部约束条件变化而不断调整和发展,没有统一的、放之四海皆准的形式和本质。该观点的核心内涵或者启示在于,教育组织不能一成不变,一方面由于不同性质的学校,由于教育的目标、对象及所处的环境存在显著差异,教育组织必须随之适应变化并形成新的特色。另一方面,同一学校中,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教育对象的属性和需求存在阶段性差异,需要教育组织根据不同的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从教育的指导思想看,理论指导实践,好的教育工作需要有“好”的教育管理理论作为指导。但是,何为“好”的教育管理知识和理论?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理解和认识。从宏观层面上说,好的教育管理知识和理论需要紧跟世界教育潮流,及时引进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并进行“本土化”改造和实践;从微观层面上说,由于教育组织的性质和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学校、专业、年级的教育组织需要具有各自的特色和针对性,用先进的教育管理知识和理论针对教育组织的调整进行创新。教育组织的变革和知识理论的创新和调整,最终都反映在教育过程之中,换句话说,教育过程体现着教育组织和知识理论创新的成果,这是由教育管理的特殊性决定的。教育管理是事实和价值统一的过程,把教育管理的价值问题排除于教育管理过程之外只重视教育管理的事实,长期以来质问“事实怎样”,而不关心事实背后为什么会这样及应该怎样的问题,把复杂的教育管理问题有意简单化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现代教育管理学把重点放在管理技术的研究上以提高管理效率。所以,教育管理不能仅仅注重事实,而是要把关注点放在过程之中,更加注重对价值问题的考察和研究。如果说教育知识理论及教育价值关注的是“好的教育管理应该是什么”,那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则解决的是“好的教育管理应该怎么做”。在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看来,教育管理的方法也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样化的。因为组织本身的动态性决定了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把权力变为管理的实践需要有效地对话和沟通,而对话和沟通从根本上说是对教育需求的一种“市场调查”,其最终目的是通过这种调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高校学生主体特征变化与后现代教育管理理论运用路径

从以上几方面看,后现代教育管理思想对高校学生工作是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的,它更注重对学生主体属性的尊重及对学生主体特征变化的及时反应。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理论运用到学生工作中,要求正视后现代主义思潮下高校学生主体特征的变化,更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工作的成效。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下高校学生主体特征的变化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一些非主流的、多元的文化思潮通过网络媒介冲击思想尚未完全定型的当代大学生,对他们的文化观、信息观、价值观、竞争观、民主观等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影响最直接的是青年尤其是青年学生。学生的主体意识强,独立性强,有创造性,能够熟练使用网络媒介,方便地与外界沟通,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大大提高,生活上比较休闲、随意。但我们也发现他们在行为上,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享乐,不愿吃苦,戒备心强;精神上,缺乏远大理想与抱负,缺乏精神支柱与坚定的信念;心理上,由于多重价值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其他阶层人群及处于同一年龄段的其他群体明显要差,多数处于“浅灰色区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各种心理压力和矛盾冲突时,容易产生适应与情绪障碍。

(二)后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运用路径

1.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创新学生工作理念。后现代主义崇尚差异性、偶然性及文化多元主义,不一味寻求“同一性”,强调各种各样的“差异性”。从这点出发,高校学生工作者在具体工作中,要充分承认学生是独特的、唯一的个体,建立差异性的学生发展观和多元化的学生评价观。以人为本,从学生个体需求出发,构建差异化的学生发展思维。不得不承认,在现今的高等教育中,依然还存在教育的价值取向忽视个体需求的问题,按社会需求塑造学生,把他们看做是知识的容纳器,并按社会需求塑造学生。在学生工作中,强调学生按照统一的步伐、统一的思想、统一的规格学习和发展。学生工作者在很多时候扮演“灭火器”、“高级保姆”等角色;学校往往以“不出事”、“求稳定”为评价学生事务管理的标准,力求“管住”学生而不是激发学生的潜能,忽视培养学生能力的全面性和满足学生需求的多样性。差异化的学生发展观承认学生都是“不同”的,每个学生都是由生物的、地理的、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和职业的因素构成的复合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实现学生个性和谐的发展,激励学生在思想、知识、思维、能力等方面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和多维性。主体平等,从学生主体差异出发,构建多元化的学生评价观。学生不是标准化的商品,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人。对于学生评价,后现代主义认为,教育者面对多少个学习者,他就必须建立多少种不同性质的关系,产生多少种不同的影响,接受多少种不同的评价。而在学生管理中,学生工作者按照自己的预期要求学生,按照自我设定的标准评价学生,如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等,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学生不仅受到或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不平等对待,更受到排斥和贬低。事实上,在我们认为的好学生之外,有很多学生毕业后在他的工作领域中做得非常出色。所以,建立多元化的学生评价理念能激发个体存在和发展的潜力,使其发挥更大的积极性与创造性。2.尊重学生内在需求,提高学生工作实效。满足学生身心素质和能力发展的需求。大学课堂上,学生可以学到专业知识,包括一些思想品德课程。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绝不仅仅是专业素质,高校的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就充当了提升综合素质、提升学生能力的重要载体。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是学生工作者的主要阵地,如何设计、架构“课堂”内容,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创造性,非常值得深入研究、探讨,如很多高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的是让学生有健康的心理和明确的生涯发展目标,把注意力吸引到思考自己的内心和职业发展上来,把各种学习转化为自己内在的需求,这样,高校学生管理已事半功倍。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学生的差异客观存在,也是管理的基本前提。我们尊重世界的丰富与多元,尊重学生的差异与个性,在多样化管理的同时,实行“平等”管理,倾听各种不同的声音,不要用所谓的“好学生”的管理方式“雕刻”所谓的“边缘人”,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促进他们个性发展。3.树立平等包容的师生关系观,创新师生交流模式。后现代主义反对权威,推崇对话,强调开放性、平等性对话,倡导不同认识者之间的平等交往关系,主张一种开放、公平的对话,以消除人我之间的对立。它追求教育过程中主体间“我—你”的关系的内在生成。它认为教育过程中,学生与老师的地位是平等的,即二者作为两个主体在交往中发生相互作用,谁也不是客体,谁也不能操控谁,亦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另一方身上。在传统观念中,教师是以一种权威的方式出现在学生面前,“师为上,生为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封闭的,缺乏对话和交流。这种人治管理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很少有创造精神。后现代主义为我们重构了一种平等、对话、宽容、理解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创新师生交流模式提供了可能。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共同学习、相互影响、包容的互惠式关系,人格上是平等的、朋友式的;教育过程中是民主的、双向的;教育方法上应是服务的、“教学相长”的。和学生平等交流对话,其目的不在于证明一种立场的正确性,不是为了消除差异,而是将不同观点联系起来,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通过真诚对话寻求真知,达成共识。同时,应该宽容学生在知识和行为上的错误,理解、帮助他们,而不是打击他们。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以德服人、以理服人、以智服人,走进学生的心理,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对他们在成长、成才、学习、生活、就业、交友、娱乐及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等方面,给予正面引导和帮助。只有让学生体验到教师的尊重和真诚,他才会走近教师,聆听教师教诲,接受教师影响,真正从内心认同学生工作。

教育管理知识范文第8篇

一、现代校长要有深厚的教育管理知识

校长的专业化发展,必须依靠校长不断地学习、吸收新的信息和专业知识,才能应对日益复杂的学校管理工作。校长的专业知识,不仅包括原理、规律等书本知识,而且包括富有价值、情感、审美等因素的“个人特征”知识。现代校长应该是一专多能的通才,应当构建以教育管理专业知识为核心的通才型知识结构。校长的教育管理知识,不仅涉及学科知识与管理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涉及教育管理的实践性知识。

校长的专业化发展不像教师和医生那样起始于系统的学历教育,而是更多地依赖自己的经验和反思。但经验和反思往往又是琐碎和浅显的,所以,科学、系统的校长专业知识培训是校长专业化发展的捷径。

同时,学习是校长实现专业化的必由之路。校长都有一定的教育实践经验,这是实现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基础,但还需要深入学习,尽快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力争成为一名有思考力、有创造力的校长。专业化校长应该是教育专家,应该有专业、广博的知识结构,应该树立敏而好学的学者形象。

专业化校长要成为学校文化的引领者,不仅自身要有完善的知识结构,而且要促进学校领导群体构建系统、优化的知识结构,将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

二、现代校长要具备高超的教育管理能力

现代校长,最基本的专业能力是管理人、财、物的能力,更高的要求则是具备独特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智慧。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现代校长必须在学校的教育实践中潜心提升自己的素养,努力锤炼自己的教育管理能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领导,首先是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校长不能只用权力去管理、调控学校,而要用思想来影响、引领学校。人们常说,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思想有多大,我们的舞台就有多大。校长最重要的是提出思想,把握好教育思想的领导权、教育改革的发言权、教育教学的指导权,并将校长鲜活的思想及时转化为师生不竭的精神动力,转化为师生自觉的教育教学行为。

专业化校长履行管理职能,是与人打交道,尤其需要高超的管理智慧。专业化校长最基本的管理智慧,就是要淡化管理,强化服务;淡化检查,强化引导;淡化批评,强化激励;淡化刚性管理,强化人文关怀。专业化校长要有超乎寻常的亲和力、凝聚力和辐射力,通过自身的行为,努力去建设有活力的教师队伍、有个性的学生群体以及有文化内涵的校园。一位有思想、有智慧的校长,一所想有所作为的学校,无不以培育优秀校园文化和成就“顶天立地”的人为基础。

三、现代校长要有高尚的教育专业情意

校长的专业情意,主要包括校长专业情感、专业精神、专业品性等内容。其中,校长的品性对于学校管理乃至一所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现代校长要以清新完美的形象、高尚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和带领师生,建设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学校。

现代教育以人的发展和解放为最高使命,这就要求专业化校长必须有深刻的人文理性和深切的人文关怀。现代校长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通过“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可能地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提升人的价值,促进每一位学生、每一位教师的生命发展。专业化校长应该具有“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思想,从具体的事务管理转向利用规章制度来管理、依靠学校文化来影响,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提高行政执行力。

总之,现代校长应具有教育家的头脑、思想家的眼光、企业家的胆略、学者的见识、宣传家的技巧、外交家的风度。现代校长的专业化发展,不是一个静态的终极结果,而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现代校长的专业化发展,不是校长个体自然而然地生长,而是由校长、教师、学生和学校所组成的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其中,校长在自我定位、创新学习、教育反思中形成的内在发展需求,是校长专业化发展的原动力。

教育管理知识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校;教育管理;隐性人力资本;实践途径

人力资本主要有显性人力资本和隐形人力资本两部分组成。在传统的人力资本分析过程中,往往重视显性人力资本而忽视隐形人力资本,而在实际上对社会经济发展其关键作用的是隐性人力资本,因此,高校在发展教育管理人才过程中,要充分重视隐性人力资本的生成。

一、高校教育管理隐性人力资本存在的问题

首先,对高校教育管理隐性人力资本的生成不够重视,对生成工作缺乏创新精神。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已经呈现出大众化的发展趋势,但是对所提出的“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以及市场就业机制的变化”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校教育管理人才的培养与社会乃至实际应用存在脱节的现象,也就失去了与社会进行沟通的情境和条件,因此,隐性人力资本的形成缺乏足够的动力支持。其次,课程设置不合理。其在具体的设置上还是沿用传统的课程设置方法,在事务性和技术实践性的课程设置方面相对缺乏。甚至在理论课程当中也缺少对教学研究的内容,对学术前沿领域方面的内容很少,在学科交叉和融合方面的课程更加缺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很难接触到新知识和新技术等隐性要素,也就很难通过一定的而学习研究达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化要求。最后,师资队伍方面存在问题。在整个教师队伍当中其知识结构存在不合理性,对现有理论、新型学科以及跨科方面的研究不深入,并且还存在与实际状况脱节的现象,在学术交流方面缺乏更加深度的沟通和理解,缺乏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了解,有些教师甚至是将自身知识作为私产并实施垄断,从而达不到其引导、带领的作用。

二、高校教育管理隐性人力资本的实践途径

(一)增强高校教育管理隐性人力资源的知识内化能力

所谓内化能力就是将那些显性知识不断形象化和具体化,本质上就是通过知识的积累不断提高自身知识水平的过程。显性知识在一定条件下被其它组成部分消化吸收,形成了具有实践性的隐性知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得到完善和丰富。在这个环节当中,可以对教学方式进行不断丰富,比如:加强学校和政府、学校和企业以及学校和国际社会之间进行合作,有效推动课程内部和课程外部之间的知识内化。在教学中还要强化实验和教学环节的内容,并把实践和实验教学环节融入到整个教学课程体系当中。在课程教学中还要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对管理实践当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让学生舒服自身对案例的观点,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举办针对现实问题的各种类型的讲座,邀请那些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以及丰富的教育管理实践知识的专家进入高校,与学生展开面对面之间的交流。加大有助于实践经验提高的教育管理实习基地建设,从而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二)加强高校教育管理隐性人力资源的知识外化能力

所谓外化能力就是在一定环境中将那些隐性知识通过外化的方式表达出来,通常情况下采用类比、模型或者概念等方法,在具体的运用中,利用文字或者图片等方式将教育管理知识明确的表现出来,在一定条件下将隐性知识转化成显性知识。这样做不仅要求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同时还要求高校针对教育管理人才培养制定完善的知识课程体系。对现有的教育管理主干课程进行完善和丰富,利用模块化的方式将原来的知识体系进行重新组织,从而突出教学的重点课程和内容,在教学中通过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具体的时间情境当中获得丰富的隐性知识,然后将这些隐性知识不断转化为对显性理论的认知,培养学生相应的教育管理素质和能力。为了能够较好的实现这一过程,高效要善于提供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实施平台,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建立教育管理知识数据系统,让隐性知识能够在稳定的平台上实现共享的目的。

(三)加强高校教育管理隐性人力资本的知识整合能力

知识整合能力是将那些分散的显性知识通过一定条件转化成具有一定组织性的显性知识。其实质上就是对显性知识的收集和整合的过程,通过对相关知识的重构来实现知识的交换和再造,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也要具有针对性,尽量选用那些有助于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被接受和转化的方法,从而加强知识之间的共享,推动高校教育管理隐性人力资本的形成。由于知识接受者在具体的知识认知上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如果将那些异质化的知R进行一定条件下的重构,就会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推动学生隐性知识的不断创新和完善,并且还可以对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观念进行打破和创新,进一步推动隐性人力资本的生成步伐。

三、结语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对学生学习当中遇到的问题给与及时的引导和沟通,还要善于为学生提供能力培养的实践途径,并通过对学生和老师内化能力、外化能力以及整合能力的培养,推动高校教育管理隐性人力资本机制的形成,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实践方法的完善。

参考文献:

[1]邵长侠,孟祥增.高校教育技术人力资本绩效培训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21(3):31-34.

[2]郭玉林.隐性人力资本的价值度量[J].中国工业经济,2002,(7):84-90.

[3]赵士军,葛玉辉,陈悦明.基于隐性人力资本价值因子的高层管理团队与团队绩效关系模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16):135-137.

作者简介:

上一篇:生物科技知识范文 下一篇:教育教学知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