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疏导范文

时间:2023-11-03 11:47:05

教育心理疏导

教育心理疏导范文第1篇

随着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学术界达成一个共识,就是要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发展特点。

1.1心理疏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当代大学生多以自我为中心,个人主义盛行,心理上有叛逆、封闭的特点,所以说仅靠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行不通的,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个性进行心理疏导,诱导他们的身心向健康方向发展。有效的心理疏导像治病一样,可以打开学生的心理情结,引导他们主动思考自身的问题并加以更正,从而使各种心理疾病不治自愈。所以说,心理疏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

1.2心理疏导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针对性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教育学生的,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极强,并且缺乏针对性,特别是针对不同个体的学生,它的作用效果甚微。现代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大学生受社会上各种思潮的影响,传统的宣教方法根本是捉襟见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想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针对性,就必须掌握学生的心理症结,找到对症下药的良方,才能疏通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顺利解决学生的思想障碍。心理疏导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1.3心理疏导使大学生人格更加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格观和世界观。良好人格的形成,首先要针对大学生的个体特征和心理特点来进行心理疏导教育,对心理素质差、有思想障碍的学生,通过心理疏导教育,提高他们的人格,提升他们的德育素质。

1.4心理疏导使思想政治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只重视现实价值,而忽视对象性,其表现为注重理论灌输,把学生当作一个接受知识的工具,虽然学生的脑子里有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知识信号,但并没真正融会贯通,是死记忆、死知识。通过心理疏导,把学生的心理动态、价值倾向、情感情绪、生活经历等联系起来,突出学生的个体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这样才是真正的实效性,才具有更深刻的意义。

2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的问题

2.1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脱节一是理论上脱节。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应该遵守教育的一般规律。然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学、心理学的联系不够密切,而且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高度来教育学生,使大多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与自身的学心、生活没有关系。而且,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是大课形式出现,宏观的教育方式势必会将理论与实践越拉越远。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则避免了这些情况的出现。二是内容上的脱节。心理疏导注重学生个体,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心理障碍和思想矛盾的化解,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是重视理论上的说教,而不从学生知识结构、人生经历等实际问题出发,所以无法真正落实“以人为本”,单一的教育形式必然无法适应新形式的要求。

2.2校园心理疏导机制不完善一是缺乏系统的疏导机制。目前大多高校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心理疏导机制,学生获得心理疏导的管道不畅通,学生遇到困惑后无法通过一种合理的、便捷的管道,接受教师的教育指导。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压抑的情绪就会逐渐积累,久而久之会影响到身心健康,很可能造成无可挽回的局面。二是心理疏导队伍薄弱。高校学生队伍庞大,所以心理疏导机构要有一定的规模。然而,我国大部分高校心理疏导工作开展不够顺利,心理咨询室较少,而且一部分心理咨询教师是非专业的,无法满足工作要求。另外,高校的心理疏导设施也不健全,硬件设施严重不足,如咨询室里的物品设置和颜色环境不够合理等,这些都影响到心理咨询的效果。

3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3.1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相结合了解学生的实际问题并满足学生实际需求是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的关键,我们可以通过将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来完美解决这一问题。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切入点,找出学生产生心理矛盾的根本原因,针对问题制定相应的疏导策略,尽可能为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消解不良情绪,引导其树立健康的思想观念,使其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实效,就必须转变教育方式,注重受教育者的感受。情感互动可以弥补思想政治教育中单纯理论灌输的不足。实践证明,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之间的关系越融洽,教育效果就越好。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注重思想政治与心理疏导的结合,关心、尊重学生,发挥情感的感染功能,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个品德高尚、思想先进的人。

3.2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完善心理疏导机制一是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通过学心专业知识来武装自己,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实施针对性的疏导。此外还要改变重理论、轻心理的教育方式,加强与对象的沟通和了解,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二是心理疏导的“专业化”。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心理问题来设置心理咨询部门,通过针对性的疏导有效缓解和消除心理压力;对于自卑的学生应由专业的教师来疏导,以提高学生得获自信的成功率;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三是课堂渗透式疏导。一名好的教师应该是育人好的导师,从某种意义上讲,任何一名教师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以说,在教书育人中,要在课堂上渗透思想教育观念。各科教师课堂渗透与正面的疏导教育相结合,从而形成一股合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3.3大学生要更新观念,乐于接受心理疏导一是抛弃对心理疏导的“偏见”。要改变学生对心理疏导的偏见,让他们意识到心理问题是一种疾病,心理治疗是对症下药良方,并不是不光彩、见不得人的事。抛弃这种观念,在他们感觉到自己存在心理问题以后,会主动到心理咨询室,与心理教师主动沟通,进而解决内心矛盾,克服障碍。二是将心理疏导看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心理疏导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如果让大学生意识到心理疏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他们就不会觉得另类,主动性就会增加,也就愿意进行心理疏导。教育工作者在平时的课堂上要“言传身教”,即在课堂上多用心理疏导的方式解决问题,不论是思想上的还是心理上的,教师都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沟通,解决学生心理纠结的问题。还要加深学生对心理疏导的理解,多了解心理疏导的相关知识,只有理解了,才更容易去接受。

教育心理疏导范文第2篇

第一,建设良好的文化育人阵地,即优秀的校园文化环境。这是学生精神活动的体现,是培养优秀人才的沃土,能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和人文修养,要构建良好的文化环境,首先要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如开展一些晚会和志愿者活动等,在学校环境的建设中唤醒人文意识。其次要在学校的规章制度、课程设置、师生关系等方面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以人为本,让学生成为校园的主体。最后,要美化校园环境,加大校园绿化面积,保持人、自然、环境、生态的和谐。[1]第二,建设良好的网络环境育人阵地。当前,网络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网络环境是否健康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要加强对网络的建设和管理,确保网络具有正确的舆论导向。其次,要积极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提供专业学习、生活指导、心理辅导、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指导,寓教育于网络之中。最后,要通过网络的反馈来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为进一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专业化水平

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疏导的专业化是可以有多种途径和方式,但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组织教师参与提高自身专业化的活动。第一,通过学习与培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学知识,造就一支心理学知识丰富的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一是脱产学习,提高学历层次,提高教师有关心理疏导的专业知识。二是在岗培训,让在岗教师定期参加心理学课程的培训,通过不断的培训让教师掌握最新的心理疏导方面的资讯,提高自己运用心理疏导方法的能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性。三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加强自我修养。[2]第二,在实践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疏导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疏导能力,必须回到实践中。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师会发现学生存在着不同的心理和思想问题,有些可能是其在书本中也无法找到答案的。因此,教师要在教学工作中积极地把心理疏导运用到其中,不能光有理论没有实践,只会纸上谈兵。通过心理疏导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提高他们思想水平的同时,也可以丰富自己的阅历,使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从而也就提高了自己的应用水平,可以更好的将心理疏导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当中。

三、完善学生心理疏导机制

第一,开设心理疏导专门课程。现在的高校都设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但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是有一定差距的。[3]所以高校在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也要开设心理疏导专门课程。要根据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特点来编写教案,以确保心理疏导实施的可行性。通过心理学的一些手段来了解学生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并进一步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养成自我发泄,自我鼓励,奋发向上的心理状态。因此,不能把心理疏导与心理学教学混淆。第二,设立心理咨询室。大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学习压力,竞争压力,家庭因素等。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为了增强心理疏导的针对性,学校应当设立心理咨询室。以便学生遇到令自己非常苦恼的事情而又无处诉说时,可以到心理咨询室去寻求心理老师的帮助。通过心理老师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可以帮助学生宣泄情绪、调节认知,使学生获得科学化、专业化的心理服务和人生指导,避免因心理压抑而造成不利于自己的发展和危害社会的事件。[4]同时,在与心理老师的交流中,也可以使学生从自身的实践中了解到心理疏导的重要性,学会自我心理调适、进行自我教育。第三,加强心态的监测、评估和预警机制。心理问题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产生的,当积累到一定量产生比较严重后果时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但这时已经为时已晚。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加强心态的监测、评估和预警机制。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同时,也要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对他们的心理是否健康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估,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对心理起伏比较大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了解造成其心理变化的原因,帮助学生化解矛盾,消除障碍,健康成长。总之,想要提高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突破传统的教育方式,实现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机统一,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深入思考,积极探索,这也是新时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使命。(本文来自于《高考》杂志。《高考》杂志简介详见.)

教育心理疏导范文第3篇

母的教育常会表现为很不服从,告诉他不能怎么做,他偏要那么做,甚至公开顶撞。这就是逆反心理的表现。

针对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不同成因,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确立适合青少年实际的教育目标和要求。过高的教育教学目标,过重的学习负担,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对学生进行品德行为指导时,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要求,准

确把握学生品德发展阶段和水平,在教育策略上要循序渐进,切忌急躁冒进,尽可能避免师生对抗情绪的产生。

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一是创造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规范和正确舆论的教育作用,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二是积极推进班级管理和教育方式的民主化,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

的积极性。三是针对青少年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展示才华,修正品德,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和教育艺术水平。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很多都与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有关。为此,教育者首先要着力于提高自身素养,包括心理素质、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

等。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育心态,要把关心、尊重、爱护学生放在首位,把学生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在学生出现过激行为时,教师要学会制怒,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和教育策略,巧妙化解师生冲突。

合理利用学生逆反心理的正效应。教师要大胆利用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积极因素,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教师切忌偏颇,讲道理既要讲有利或好的一面,也要讲有害

或坏的一面,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青少年学生逆向思维的特点,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注重对产生负向逆反心理的学生的疏导工作。对学生中已经或既将发生的负向逆反心理,教师切不可采用压制和强制服从的办法,要认真做好疏导工作。学生产生负向逆反心理,内在的原因是他们

缺乏社会经验和识别是非、善恶的能力,看问题容易简单片面,但他们思想开放,单纯耿直,敢想敢说,只要道理明白了,转变态度也就指日可待。对这类学生的疏导重在讲明道理,消除错误的认知因

教育心理疏导范文第4篇

关键词:舞蹈教育;心理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3-0134-01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了关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记载,光绪末年已出现教育心理学著作。心理学前辈们在国内传播教育心理学知识,开展教育心理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历史原因我们的教育心理学并没有走在世界前列。随着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百年大计,近几年作为素质教育有机组成部分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发展成为社会和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在舞蹈美育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利用舞蹈的特殊功能,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校园舞蹈活动,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舞蹈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勇气和自信

初学舞蹈的学生必须接受机械性重复的舞蹈训练课,单调、枯燥充满了艰辛的训练,容易使学生产生畏惧、厌烦的情绪,渐渐失去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心理学教授林崇德认为心理健康标准的核心是:对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动作出积极反应的人,其心理便是健康的。而使学生摆脱这种厌烦的情绪的唯一途径就是培养勇气和自信。

教师在舞蹈教学活动中,首先应用良好的精神面貌、优雅的肢体语言、积极的教学热情去感染学生,努力使舞蹈教学变成学生的一种艺术享受。其次,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恳求别人对自己的关怀”。由于舞蹈基训对柔韧条件要求较高,学生的肢体条件有先天差异,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帮助、关怀并逐渐进步。因此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在舞蹈方面的优缺点,针对学生舞蹈训练中存在的各种差距, 给予激励和期待,通过激励发现优势,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关怀与重视,变得活泼、乐观、自信。例如:对腿短但脚踝小而宽、跟腱有韧性的学生鼓励其一定要发挥弹跳力优势:对形体好但柔韧不好的学生,鼓励其在发挥姿态造型优势;对柔韧、灵敏性好的学生,引导其向转、翻、跳等技术方面发挥长处等等。总之,舞蹈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关切的目光,热情的态度及信任与鼓励,使学生体验了温馨与关怀,自觉地接受舞蹈课的磨练,产生舞蹈学习的兴趣, 变畏惧、厌烦为信心和勇气,从而愉快地应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第二,舞蹈教育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

舞蹈教育可以改善和提高中枢神经的活动能力,通过舞蹈学习锻炼能增强人的中枢神经及大脑皮层的兴奋,从而改善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灵活性,提高大脑皮层的分析、判断与综合能力,增强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学生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随着年龄增长,学习竞争加剧,人际关系复杂。对环境变化、不适应而产生心理困扰,是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刚刚离开家庭进入集体生活的学生更是有各种各样的不适应,并由此产生孤独、茫然与挫折感。通过舞蹈的学习和实践活动,放松心情,流露情感,广交朋友,进而在愉悦平和的心态中理智的对比分析现状,增强各类挫折的承受、应付能力。逐渐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新的群体、新的角色变化。

第三,舞蹈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情感

优秀健康的舞蹈作品能陶冶心灵、激发学习欲望。学生通过学习与欣赏可以感受到民间舞蹈的璀璨与风情,古典舞的规范与精深;现代舞的纯粹与时尚。从而得到心灵上的冲击和精神上的震撼。有利于想象力、表现力创造力的培养,和世界观、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形成,并最终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例如:《秦俑魂》无论在视觉、文化、影响力上,还是舞蹈家黄豆豆虚心好学,勤奋刻苦,对艺术的不断探索和追求的求学经历,都给了学生深刻的影响和榜样的力量。另外,学生在学习表演群舞中,彼此配合,交流思想,增进友谊,促进和谐。经过长期的舞蹈学习使学生逐渐养成热爱祖国、遵守纪律、无私奉献、关心他人的集体协作精神和良好道德品质。

舞蹈教育对学生健康情感培养,主要表现在培养学生能够善于表达和抒发内心情感的能力。例如,教师在即兴舞教学中,通过选择欢快、抒情等各种性格情绪的音乐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动作抒情性的训练。通过指导学生头、臂、躯干、腰、腿等在不同方向、速度、力度、角度下所表现出的不同情感,帮助学生架构动作与情感间的桥梁,使学生能够将舞蹈动作与情感表现的自然一致,真正做到舞动身心,用舞蹈语言表达内在情感。

总之,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舞蹈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疏导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有重要的作用。舞蹈教师要在学习教育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舞蹈教育活动。不断地学习、思考、探索与总结,使心理教育贯穿于舞蹈教学过程,提高舞蹈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快乐的舞蹈中变得更加自信,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教育心理疏导范文第5篇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阶段中的一个非常重要阶段,是人长知识、长身体,形成完善人格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存在着生理上的逐渐成熟与心里心理发展滞后之间的矛盾。运动员的心理、认知能力和自控能力的有限与他们不断夸大的各类需要之间的矛盾,使这一时期青少年存在许多心理问题。体校运动员性格开朗、外向,心理问题容易被忽视,其实也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表现的更集中、更突出。教练员是掌握学生情绪的第一人。作为教练了解队员心理状态,掌握必要心理学知识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练员要了解队员心理状态,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帮助队员重塑自我。通过近十年的教练员经历,我认为队员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任性。现在的队员大多数是家里的独生子女,虽然已经进入初中学习、训练生活,但一直以来学生的“任性”仍旧存在 。表现为不顾别人,我行我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能很好地适应学校集体生活。例如:有的队员在与教练交往中口气过于生硬、没有礼貌;在与同学交往时总是想自己说了算,想“把尖”。

第二、自卑。原因来自学习成绩较差,而且跟不上当时所在学校的教学进度越落越多;行为上与学校要求有一定距离。消极的心理状态,对于个体发展具有一定危险性,它使人意志消沉,丧失信心,造成心里不稳定。同时,自卑会使人不能正常认识自己,不能面对自己的失败。

第三、焦虑。原因在于训练的压力、比赛前的焦虑等等。所以有的队员在比赛前、训练前是吃不好、睡不好,总担心自己在比赛中会怎么样焦虑是一种情绪状态。随着社会飞速发展,早熟的队员越来越多,他们想处理好与家长、教练、老师、同学的关系,也想以良好的训练成绩、学习成绩来回报父母。然而,主观愿望一旦落空,心理负担则愈加沉重,过分的焦虑会是人身心发生许多变化。如神经过敏、思维迟钝和反应能力下降;如不加以控制就会出现心烦、多疑、失眠等不良反应,以至于无法正常学习和训练。严重的会导致精神疾病。

第四、厌学。队员们之所以厌学,是因为训练压力大、学习基础差、认知水平底等因素。同时随着物质条件的日益丰富,一些学生在充分享受物质丰富的同时,感到体校学生的学习任务也很繁重,承受着巨大精神压力。当队员在学习过程中学不会就无法体会到快乐,物质生活的丰富与精神生活的匮乏就会是学生心灵世界倒向物质享受,于是对厌学情绪就会在心中滋生蔓延,最终导致厌学。

对于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我尝试采用几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与教育,是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一、学会倾听。

教练员在管理队员是应当学会认真倾听他们的述说,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当一些队员在学习、训练生活中遇到一些困难,产生了交往障碍时,当他人对自己产生误解使,迫切需要向他人述说,这时教练员就应该耐心去听,听完帮助作出判断。要知道有的时候队员把事情说完,要比讲“大道理”还要有效果,所以教练员要做最好的听众。

二、学会欣赏。

队员是鲜活的、发展中的个体,每一个生命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绽放艳丽的色彩。如果教练员使用欣赏的眼光、用爱心看待队员的闪光点,善于捕捉任何一次转瞬即逝的教育契机,不失时机地给予鼓励,让每个队员更自信。因为每个学生都需要鼓励,渴望得到赏识。例如:我队的队员在训练中有长进了,很希望也很在意得到教练员的认可,这时我就及时表扬、鼓励,带给学生希望与自信,他认为自己会做得更好,以点带面,以此契机让他在各方面有所发展,争取进步。

三、学会暗示。

现在的队员对于正面的道德“说教”有明显的抵触情绪,逆反心理比较强,如果此时“说教”由“明示”转变为“暗示”,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个学期,有的队员掌握学校、班级一些规律,所以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诸如迟到、早退、旷课、不讲卫生等不守纪律现象时有发生,此时,根据她们的特点,采用“暗示”方法来提醒队员,用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手势等,通过这些暗示,学生判断出自己行为的对与错,也就达到了教育的效果。

四、学会放弃。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享受教育,享受教育是求真的教育、向善的教育。享受教育意味着一个处在自发状态的人,逐渐成为激烈一个在教育上达到自由自觉的人。而要实现这一目的,作为教练员要学会适当的放弃。队员因异往过密而焦虑时,教练员首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发展而放弃说教;当学生为了自尊而说谎时,教练员要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而放弃对其诚信教育,这样的教育会因选择而艳丽,会因放弃而精彩!

教育心理疏导范文第6篇

留守学生目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留守学生”监护的方式比较多。二是上代监护,即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

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留守学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学习状况一般;心理情感不健全;道德行为差; 打工父母的一些观念存在负面影响。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村留守学生关爱和服务体系,健全动态监测机制。加快农村寄宿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学生住宿需求。采取必要措施,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就学困难等原因而失学,努力消除辍学现象。

1、要求家长努力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发挥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关心社会教育,帮助子女养成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学生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

2、学校要加强管理,施以爱心。“科学安排学习、生活、锻炼,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提倡合理膳食,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水平。”学校要加强管理,完善制度。要针对留守儿童不断增多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定期对学生进行访谈,加大对留守学生的心理教育,加强学校与留守儿童监护人的联系,使学校及监护人都能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思想动态。我们把 “留守学生”的教育已经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建立起“留守学生”个人档案。

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的时间。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

3、针对“留守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学校要求各班让亲子间保持电话联系,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让孩子与父母取得联系,每月定期通电话,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石,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学生家长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给学校和老师,是出于对学校和老师的信任,希望能把他们培育成才。因此教师应该主动自觉地与学生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经过各种形式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的表现。毕竟是父母所生,父母所养,他们还是怕他们的家长。因此我们把与家长的沟通,联系作为坚实的后盾,我们才能成为家长满意的教师,当好一名教师。

4、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常言道:“严师出高徒。”又说:“严是爱,松是害”。对学生不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是难以培育出跨世纪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的建设者。教师对学生的爱,即是敬业精神的核心,又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自我表现,既是育人的目的,又是教师教书这个职业的具体表现。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班主任、任课老师与村组干部取得联系,加强沟通,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学校对留守学生应进行多元化教育,学校应该增添一些课程内容和生活能力训练内容,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增强生活自理能力。也可以说是如果我们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多一份关心,负起了责任,我相信你所教的学生一定是好学生的。他们也会在背后称赞我们对他们的理解,他们也会愿意和我们做最好的朋友。

5、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学校要建立完善符合法律规定的学校章程和制度,依法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尊重教师权利,加强教师管理。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对学生实施的奖励与处分要符合公平、公正原则。健全符合法治原则的教育救济制度。

6、“监护人”应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要求“监护人”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一定要嘱咐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留守学生家长要尽量为孩子提供健康成长的环境。

教育心理疏导范文第7篇

1.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脱节

一是理论上脱节。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应该遵守教育的一般规律。然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学、心理学的联系不够密切,而且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高度来教育学生,使大多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与自身的学心、生活没有关系。而且,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是大课形式出现,宏观的教育方式势必会将理论与实践越拉越远。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则避免了这些情况的出现。二是内容上的脱节。心理疏导注重学生个体,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心理障碍和思想矛盾的化解,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是重视理论上的说教,而不从学生知识结构、人生经历等实际问题出发,所以无法真正落实“以人为本”,单一的教育形式必然无法适应新形式的要求。

2.校园心理疏导机制不完善

一是缺乏系统的疏导机制。目前大多高校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心理疏导机制,学生获得心理疏导的管道不畅通,学生遇到困惑后无法通过一种合理的、便捷的管道,接受教师的教育指导。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压抑的情绪就会逐渐积累,久而久之会影响到身心健康,很可能造成无可挽回的局面。二是心理疏导队伍薄弱。高校学生队伍庞大,所以心理疏导机构要有一定的规模。然而,我国大部分高校心理疏导工作开展不够顺利,心理咨询室较少,而且一部分心理咨询教师是非专业的,无法满足工作要求。另外,高校的心理疏导设施也不健全,硬件设施严重不足,如咨询室里的物品设置和颜色环境不够合理等,这些都影响到心理咨询的效果。

二、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1.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相结合

了解学生的实际问题并满足学生实际需求是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的关键,我们可以通过将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来完美解决这一问题。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切入点,找出学生产生心理矛盾的根本原因,针对问题制定相应的疏导策略,尽可能为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消解不良情绪,引导其树立健康的思想观念,使其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实效,就必须转变教育方式,注重受教育者的感受。情感互动可以弥补思想政治教育中单纯理论灌输的不足。实践证明,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之间的关系越融洽,教育效果就越好。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注重思想政治与心理疏导的结合,关心、尊重学生,发挥情感的感染功能,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个品德高尚、思想先进的人。

2.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完善心理疏导机制

一是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通过学心专业知识来武装自己,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实施针对性的疏导。此外还要改变重理论、轻心理的教育方式,加强与对象的沟通和了解,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二是心理疏导的“专业化”。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心理问题来设置心理咨询部门,通过针对性的疏导有效缓解和消除心理压力;对于自卑的学生应由专业的教师来疏导,以提高学生得获自信的成功率;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三是课堂渗透式疏导。一名好的教师应该是育人好的导师,从某种意义上讲,任何一名教师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以说,在教书育人中,要在课堂上渗透思想教育观念。各科教师课堂渗透与正面的疏导教育相结合,从而形成一股合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3.大学生要更新观念,乐于接受心理疏导

一是抛弃对心理疏导的“偏见”。要改变学生对心理疏导的偏见,让他们意识到心理问题是一种疾病,心理治疗是对症下药良方,并不是不光彩、见不得人的事。抛弃这种观念,在他们感觉到自己存在心理问题以后,会主动到心理咨询室,与心理教师主动沟通,进而解决内心矛盾,克服障碍。二是将心理疏导看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心理疏导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如果让大学生意识到心理疏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他们就不会觉得另类,主动性就会增加,也就愿意进行心理疏导。教育工作者在平时的课堂上要“言传身教”,即在课堂上多用心理疏导的方式解决问题,不论是思想上的还是心理上的,教师都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沟通,解决学生心理纠结的问题。还要加深学生对心理疏导的理解,多了解心理疏导的相关知识,只有理解了,才更容易去接受。

教育心理疏导范文第8篇

摘 要: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日趋增大,心理上和思想上容易出现障碍,既往的以理论教育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不易解决学生的实际心理和思想问题,由此,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疏导 教学应用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心理健康教育又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有关心理疏导方面工作的开展,对于解除大学生的思想疑惑、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关系的探讨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的内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方式是通过课程中的理论学习,引导大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实际是强调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心理疏导最初是医学心理学方面的一个概念,建立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础上,由经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咨询师或心理专家,运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相关技术和理论,以缓解或消除求治者的心理问题或人格障碍,促使其人格向健康、协调方向发展的过程。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相互作用。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政治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在工作目标、原则、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有效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心理背景,思想政治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指明了方向,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使之相互借鉴、加强协作,发挥它们的联动效应,塑造大学生健康完整的人格,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合格人才。

二、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现状

1.受教育者对心理疏导的认识具有片面性。

受教育者对高校思政教育开展心理疏导工作缺乏科学理性的认识,通常将心理疏导与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甚至心理治疗相混淆。某些学生认为心理疏导对象是有心理疾病或者精神疾病的群体,这说明这些大学生对心理疏导对象存在误解,对心理疏导的认识停留在治疗心理疾病层面,忽视心理疏导是从心理层面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思想意识等实际问题的深层次的重要内容。

2.教育工作者心理疏导能力水平参差不齐。

某些从事辅导员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是非科班出身,没有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背景,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对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停留在初级阶段。一方面没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日常工作中忙于日常繁忙的事务性工作,没有时间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缺乏专业的心理疏导技能。

3.高校心理疏导机制不完善。

心理疏导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高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各个阶段,需要学校多方面的心理疏导资源,拓展心理疏导的新空间,形成目标统一、相互配合、全方位的心理疏导网络。另外,心理疏导机制还需要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及整个疏导环节的和谐。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证明:一个机构或者团体若有着健全的心理疏导机制,即使在各种条件极端差的情况下,学生也能保持好的心态,进而克服种种困难,甚至创造出奇迹;相反,心理疏导机制不健全,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心理状态,不能解决遇到的心理问题,即使在优越的条件下进行学习或开展活动,也不能取得成效。因此,心理疏导机制的健全与否,事关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整个高校工作的重要一环。当前我国高校的心理疏导机制建立虽然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这种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心理疏导

1.教育工作者要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论水平。

大学生处于特定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还不成熟。他们进入大学后,身边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生活环境、新的同学、新的课程、远离家乡,生活自理能力较弱,感到无所适从,再加上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势必会造成巨大的心灵冲击。近年来,有些大学生心理上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并自觉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学校应定期对教育工作者进行培训,并鼓励相关教师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证。

2.高校应完善心理疏导机制。

当代大学生,心理障碍和疾病的出现,与多个诱因有关联。近年来,某些高校学生因为心理障碍或是精神疾病导致各类事故时有发生,所以高校要不断完善心理疏导机制。要以人为本,从关心、爱护的前提出发,切实帮助学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实实在在地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耐心细致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学校应进一步完善心理咨询中心,构建各级心理危机识别干预工作体系,加强个体心理排查工作。

3.需要创新心理疏导方式。

传统的心理疏导方式为:教育工作者一味地与学生谈心,通过交谈的方式解决学生的问题。但在现实中,心理问题的发生发展常与躯体疾病有关,躯体疾病常伴有心理问题的出现,心理问题常呈现躯体化表现,二者在生理解剖上存在一定的关联。建议学校适当增加健身设备、营造体育锻炼氛围,注重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从而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灵协调、健康发展。高校还应开展形式多种多样的群体活动,在活动中与学生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为以后的交流打好基础,可以通过活动使学生之间加强思想交流,树立团队合作精神,还可以通过相关的专题讲座,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懂得如何做人、如何与人相处,慢慢地敞开心扉,融入集体。

4.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使之乐于疏导。

教育工作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工程师更注重的是实践,既要会说,更要会做。要做好大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就要深入探索学生的心灵,切实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做到心与心的触碰,这样学生才会和教师面对面地交流、倾诉、提问,自觉地接受传递给他们的信息,这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系无声”的影响,比单纯的说教更容易滋润大学生的心田。心理疏导的目的是防止学生出现过激的行为,所以要消除学生对于“心理咨询很丢人”的误解,让学生明白:心理咨询是一种勇敢的表现,并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建立自信心和正确的自我评价;给学生提出建议,加快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韩小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探索――实现心理疏导与思想引导的有机结合[J].商,2015(3):66-67.

[2]姚念龙,刘颖.简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07-110.

[3]杨芷英.浅谈心理疏导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价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104-108.

[4]董军明,张丽丽,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r值及其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4):63-64.

上一篇:学校网络管理范文 下一篇:校园活动管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