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0 17:30:43

教育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

教育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篇1

校园信息化存储成亮点

面对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存储产品就成为与教育信息化相伴而行、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图书馆数字化潮流带动下,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已经成为当前的一个热点。作为校园信息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图书馆的建立除了可以将众多图书资源和多媒体信息放在网上供师生共享、检索之外,对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升学校的整体形象,提高学校在教学科研竞争中的地位都大有裨益。此外,一座完整的数字图书馆,显然不会只有图书,而应该是集成音频、视频、多媒体等各种其它形式的媒体资源,创造出一个前所未有的阅读新空间。

从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公布的数据看,最近几年校园网建设蓬勃发展,中国教育网已经联上了1000多所大学,还有很多中小学,包括图书馆等信息资源方面的工作也都蓬勃发展,所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存储。在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的关于教育行业信息存储的研讨会议上,各方也希望业内同行能够进一步探讨技术,共同提高,使教育信息能够得到更普遍的应用。

不难看出,在教育信息化发展逐渐深入的情况下,存储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需求已经基本成熟,拥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成为存储厂商重点关注的一块市场。

“从高校信息化建设进程来看,已经基本完成了基础网络架构和计算平台的架构,现在进入了信息平台的整合阶段。因而,目前高校的存储应用需求主要集中在数据集中、数据存储方面,对此,我们从产品和方案方面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浪潮安徽区总经理陈良明告诉记者,“因此,深耕教育行业特别是高校用户,是我们目前在存储市场的工作重点。”

细分市场以用为本

然而,存储产品在教育行业的应用也受到其自身业务应用特性和行业特征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如何提供具备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就成为IT厂商关注的焦点。

首先,教育用户在网络应用中的重点之一就是多媒体教学资源,同时,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开通,更多教学资料和相关教学资源的数据量更为庞大,需要存储产品具有大容量的支持能力。其次,教育资源在校园网的不同位置分布往往会出现相对的集中,比如网络中心、数字图书馆、分校区都会成为不同教育资源访问频率相对集中的区域。因此,为了减小整体网络的拥塞,就近提供网上教学资源的共享服务,实现分散存储就成为教育存储应用的特征需求。

不仅如此,教育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经费,更多依赖于国家政策性的投入和支持,由于资金投入规模、信息化进展程度等的差别,对存储产品和方案的需求也各有侧重。为此,需要存储设备供应商对其进行细分。陈良明告诉记者:“像211工程等国家支持的重点院校,对新技术的需求强烈,浪潮建议这类高校可采用光纤存储。而对于以自筹资金为主的普通职高、专科院校,浪潮则提供完整的高性价比的解决方案,以帮助其实现存储的网络化。因此,如何在最大化保证用户投资的同时,满足教育用户对存储的业务应用需求也是供应商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

“教育行业市场按照各自特点可以划分成两个子市场--高教市场和普教市场,这两个市场由于信息化建设程度的不同,对存储的需求也有着各自明显的特点。高教市场的信息化程度较高,对于存储的需求是‘用好’,对技术的理解程度较高,容易接受更新的技术;普教市场则是另一种情况,信息化的深入使得存储需求逐渐凸现出来,目前的需求集中在海量存储这个层面。另外,由于普教信息化主体的多样性,因而其采购状况也比较复杂,有以单一学校为主体的采购,也有以区为单位的集中采购。”陈良明表示:“针对教育行业拓展的系统工程被我们称为‘IF计划’,即准备与教育行业各子市场特点相契合的产品和解决方案,灵活可变。同时,在渠道建设上,我们也加强了与教育行业的契合,一方面,吸纳了一部分在教育行业有一定基础和实力的系统集成商,以提升服务高端客户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分销系统的构建继续加强对用户的覆盖,以满足普教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努力构建“大存储”

在去年12月份召开的,由教育部主办的2006年教育行业信息存储秋季大会上,加强教育行业的信息、网络存储应用,探讨教育行业信息存储的新问题、新技术、新趋势成为各方关注的问题。大会以“教育信息存储应用”为主题,有关地区教育部门负责人、高校网络信息中心、图书馆的负责人、专家齐聚一堂,通过教育存储专家论坛、案例介绍、技术交流、自由论坛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使我国教育网络及教育信息的管理者、建设者、使用者,能充分认识信息安全存储的重要性,调整完善信息存储策略、技术与管理措施,加强教育信息的存储应用。

作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长期重点合作伙伴之一,华为3Com公司相关负责人指出:根据权威机构的数据,在今天世界的存储市场,硬件只占了33%,软件占到19%,而服务占到了48%,也就是说,过去大部分的厂商和合作伙伴一起销售的只是纯粹的硬件产品,而不是专门的整体解决方案。而今天华为3Com是把软件、硬件和服务结合在一起,把单一的存储与整体教育信息化部署结合在一起,把用户的业务需求、渠道合作伙伴的中间开发能力、厂商的技术品质结合在一起,为用户提供具有构建整个IT系统基础架构所必需的高可靠、高性能、高扩展性和由网格存储技术、连续数据保护技术、广域网远程复制技术等丰富的数据传输和管理技术组成的“大存储”整体解决方案。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各地城域网和校园网建设进程加快,基于网络应用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以及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应用正在不断加强。为此,教育信息资源的存储已经并将长期成为教育主管部门和各地教育网络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关心的重要课题。

教育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篇2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程;课程实施;信息学;多元评价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5.10.031

〔中图分类号〕G25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5)10-0165-04

Establishment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Multi Information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for the Localiz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Tian Lei1,2Chen Gang1

(1.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2.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32,China)

〔Abstract〕In the view of informatics,the course implementation is the process related to selecting,spreading,communicating,storing,processing,handling and giving feedback of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while the evaluation of course implementation should be regarded as the situ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of course implementation.Establishment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multi information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for the localiz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 is advantageous to the control of the process of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and is beneficial for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curriculum goal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Key words〕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the course implementation;informatics ;the evaluation;system of multi information

由于课程实施过程中涉及的因素更多、更复杂,在实施过程中也有更多的变数,因此对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具有不确定性、复杂性。本文应用信息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课程实施过程评价,使其系统化,进而构建课程实施过程信息多元评价体系。自信息科学诞生之后,信息概念、信息思维方式及其一般原理,逐渐被其他传统学科应用以解决该学科所面临的难题。“当用全新的信息思维方式对传统的学科理论和内容进行重新审视和研究时,便会立即赋予这些传统学科以某种薪新意义的全方位改造或全新意义的阐释。”[1]用信息思维方式、信息及系统科学方法及理论来构建评价体系,对于课程实施的调控以及拉近课程目标与课程实施的现实之间的距离,具有重要意义。

1体育与健康课程地方化实施的信息学释义

体育与健康课程地方化实施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与教学实践信息交流的中介。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主旨体现在着力建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有机结合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和发展上。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的建构以信息的传播和加工为基础,信息传播与加工发生在师生之间、师生与环境之间乃至课程实施的整个过程,因此课程实施是根据主体需求进行信息的选择、传播和加工的过程。体育与健康课程地方化实施是一个既关注国家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对所有地区、所有学校、所有学生的基本的要求,也关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具体情境中体育教师、学生的特殊需求,将相对宏观的国家课程“情境化”、“具体化”创造和丰富的过程。建构符合本地区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与体育发展、学校发展需要和学生需要、体育教师可操作的国家课程的具体形态。一般情况下课程实施具有其潜在的工作流程或程序,地方化实施也不例外。体育与健康课程地方化实施的过程是指发生于国家课程在各地区实施中的一系列事件或环节。对于体育与健康课程地方化实施通过对其实施过程的回顾与反思,寻找事实,使用这些信息去描述、分析和解释体育与健康课程地方化实施的过程与要素,来提升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地方化实施的认识,掌握体育与健康课程地方化实施的一般规律。

2015年10月第35卷第10期现?代?情?报Journal of Modern InformationOct,2015Vol35No102015年10月第35卷第10期国家课程地方化实施过程中信息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Oct,2015Vol35No102评价的目的

斯塔费尔比姆(LDStuff lebeam)从信息学角度认为,教育“评价是一种选择、攫取和提供、描述和判断信息的过程。这些信息涉及研究对象的目标、设计、实施和影响的价值及其优缺点,以便有效指导如何决策、满足教学效能核定的需要,并增加对研究对象的了解”[2]。从信息学来看,课程实施过程中信息评价具有信息反馈的功能。课程实施过程评价为课程实施的效果提供反馈信息,并根据所反馈信息进行价值判断。体育与健康课程地方化实施评价是渗透于地方化实施过程始终的形成性过程。也就是说,地方化实施评价阶段是生成的过程,它不只是一种客观的技术性描述,而是互动的信息反馈,意在发现地方化实施问题的本质及其解决办法的过程。

体育与健康课程地方化实施过程信息评价的目的不仅在于证明地方化实施的正误、好坏、成败,也在于运用地方化实施过程信息评价发展,将地方化实施评价得出的各种判断信息,用于指导实践活动和为地方化实施过程各个阶段决策提供依据,通过对实施状态的信息反复识别和判定,引导调整方向,为地方化实施过程的监督调控和纠错补救服务,引导和改进地方化实施的实践过程。

体育与健康课程地方化实施评价主体与客体信息交流和反馈不断进行,使得地方化实施过程附有评价的功能价值,可以通过嵌入地方化实施过程的内部程序来发挥作用,而无需作为独立的逻辑程序。体育与健康课程地方化实施过程信息评价,一般都要遵循一定的基本框架,课程实施评价较为成熟的模型、方案、设计、途径也都适用于体育与健康课程地方化实施的评价。

3信息评价的阶段划分

31评价的准备阶段

(1)评价目的的确定,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对本地区地方化实施背景性评价。主要是指与体育与健康课程地方化实施有关的政策限度、需求状况、资源基础、师生发展水平等方面信息的综合判断,意在评估地方化实施的方向;二是对体育与健康地方化实施方案本身的评价。评价的重点是方案的内在特征,而不是使用效果。意在考察本地区体育与健康地方化实施方案目标的合理性、目标与内容间的一致性,以及方案内容的准确度、适切性等;三是对地方化实施过程中问题的发现并意在通过评估予以解决。

(2)地方化实施评价对象的确定,体育与健康地方化实施评价作为地方化实施过程中的特殊活动,不仅可以发生在地方化实施过程的任何阶段,还可以指向地方化实施本身、地方化实施运行过程以及地方化实施结果等不同评价对象。至于评价对象的确定,要根据评价目的选定,可以是地方化实施方案本身,也可以是评价的特定部分或环节。

(3)制定评价方案,包括明晰评价目的和要求、确定评价人员、拟定评价活动的时间表、确定评价对象和评价的实施原则、选择评价指标、确定收集信息的渠道、所需的技术和工具、确定用于评价的样本总量、选择或研制收集信息所需的工具、安排评价活动的方法、场所和经费等确保体育与健康地方化实施评价活动顺利开展的各项内容。

32评价的实施阶段

体育与健康地方化实施评价的实施阶段,主要涉及收集整理地方化运行情况及相关评价信息,分析、处理和总结评价信息,做出评价结论等工作。对于信息的分析,可以采用数量统计的方法或描述的方法进行分析,分析的步骤包括:确定判断体育与健康课程地方化实施成败的标准、确定地方化实施的潜在影响因素、确定实施后可能出现的多种结果、确定地方化实施的各种因果关系。这一阶段是地方化实施评价活动的最关键环节,地方化实施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处理和判断的全过程决定了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全面性和有效性,是得出地方化实施建议和做出行动反馈的依据。

33评价的反馈阶段

体育与健康地方化实施评价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评价的反馈阶段,这一阶段包括将评价结论整理成文形成评价报告的过程,以及对评价报告的运用过程。评价报告不单要对评价结果进行说明,还需要依据结果提出政策建议。除此以外,对评价报告的解读和使用也意义重大,它决定了评价结果能否转化为实际行动,用于完善政策本身或改善政策过程的运作。

4信息评价的层次

41学校层次的监控

体育与健康地方化的实施过程“不是保证某种相对而言己知的和己定的事情”,“而是产生于人们曾经经历过的和现在理解的,是一种创造性和对待即将发生的东西的意图”[3]本次课程改革,各地区、各个学校、教师、学生往往具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由于他们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和评价具有独立的解释能力和运作能力,享有高度的自治,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过程中不同地区、学校乃至体育与健康课堂中呈现的课程改革都是具体的和相互差别的。

一般而言,课程改革的思想和理念不可能是被直接告知的,而是在不断渗透中缓慢形成的,同时真正意义上的改革,不仅仅是有关知识、认知和技能的变化,最关键的还是人们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转变。体育教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转变是对固有的先见观念和习惯的突破,这种突破需要通过群体间的相互激发、引导,形成改革的组织氛围和实践模式。

学校层面的监控,不仅可以从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直接经验出发,具体指向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中的现实问题或是对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进行整体评价,提升和改善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水平,同时也使得体育教师在适应性解读和创造性改造中,逐步使教师形成一种信念,即他们应该作为伙伴来决定他们自己的工作计划或所在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特色化实施。

学校层面监控的内容包括:地方化、校本化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规划;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管理、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中问题的发现、解决机制的建立情况、教师教研、培训、资源建设情况等。

42教育系统层次的评价

体育与健康课程地方化实施评价的一般组织都涉及一系列的程序性活动,需要依靠各级各类教育行政机关进行统筹安排、组织落实。他们不仅负责为政策实施和评价提供各种行政支持,如组织机构设置、人员安排、资源供给和明确权责关系等,还通过他们的行政力量动员并落实多元主体的参与,如政府机构以外的专业研究机构及其人员、大众传媒、社会团体和各阶层的人士等,可见,行政权力的主导在政策实施和评价中是举足轻重的。

43用户取向的评价

社会相关利益团体、社会群体和普通公众也会参与到体育与健康课程地方化实施评价活动中,他们以群体或者个体的身份进行有组织或无组织的评价活动,这类评价有时是非正式的,但是作为社会各阶层不同人士之于改革的重要意见和判断,也会通过大媒介得到广泛地传播,具有反馈及时和辐射范围广的特点,会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地方化的实际运作和实施方案的调整产生一定的影响。

5信息评价多元主体划分

从关于课程实施主体的研究成果来看,对课程实施主体理解经历了由单一主体到多元主体,由仅是自然人到吸纳团体、组织、机构的转变,这种转变是由于对课程实施本质理解的深化。在特定课程实施过程的阶段,实施主体与评价主体不断地进行信息交换,显然参与课程实施过程评价主体也是多元的、复杂的,所以需要我们准确把握体育与健康课程地方化实施过程中信息评价主体进行划分。

51信息传递者

课程实施“是一个创造课程方案者和传递课程方案者之间的互动的过程”[4],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制定后,应用到实践需要一个传递者,是来连接课程方案制定者与课程方案执行者的媒介。传递者转达课程方案的理念与价值取向,课程方案实施的技术信息、课程实施的策略、课程方案实施的实际状况信息等,也同时对所传递的信息进行评价。这种传递是双向的,既包括由课程方案制定者到课程方案执行者,也包括课程方案执行者到课程方案的制定者之间的传递。课程方案传递的具体行为表现为:制定课程实施方案、宣传与动员、组织与培训等。体育与健康课程地方化实施的过程中,传递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需要地方教育主管行政部门、学校、体育教研员、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师等,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理念与价值取向;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在本地区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进行宣传;动员和组织本地区的学校及体育教育单位执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培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师等一系列行为,旨在传递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行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地方化实施过程中,地方文化、本地固有的价值观影响着传递者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理解,以及宣传、组织培训等一系列行为要结合本地实际,使课程传递行为具有地方特征。

52指令执行者

课程改革只有落实到教学中才有意义,所以课程实施最终的归宿也必须是教学。课程实施过程中指令的执行者既可以是课程变革的主体,也可以是教学主体。教师作为课程执行阶段的执行者,体现在教师的“课程执行力”上,在课程教学情境中,课程标准是通过教师教案而得以执行的。教师又依据课程标准,整合课程资源,而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因此,提高教师的“课程执行力”,是提高教师课程实施水平的重要途径。体育与健康课程地方化实施的执行者不仅仅是体育教师,还应包括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体育教研员、校长等。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过程,体育教师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执行者,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师的课程执行力,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

53决策调适者

伯曼与麦劳克林(PBerman & MMcLaugh-lin)认为:“课程计划本质上要求实施过程是应用者与学校情境之间的相互适应过程――即是说具体方案的目标和方法是由参与者本人最终加以具体化的。”[5]不但是与“学校情境”之间,而是在整个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不确定的、复杂的因素影响,完全“忠实”地、机械地执行课程计划,必然导致课程计划不能如期实现。这就需要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调适者”,对课程计划与课程实施的实际情境之间进行“双向”调适。调适行为是以评价为前提的,任何没有经过评价的调适行为都是盲目的,所以,只有作为课程实施的评价主体才能作为决策的调适者。完全照搬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必然使课程实施陷入僵化的境遇,如果能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传递者和执行者的需要,在体育课程实施的方法及技术上,乃至课程实施的目标上进行调整,以促进体育与健康课程有效地实施。

54评价中介

评价中介不参与体育与健康课程地方化实施过程中,只应第三方要求对课程地方化实施过程进行评价。具体来说,评价内容包括课程方案的制定是否基于课程改革的需要;课程的实施过程是否符合实施主体的需求;课程的实际运行是否符合课程方案。评价中介是基于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否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运行的实际需求,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实际运行状态是否符合课程标准,进行双向评价。这种评价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评价,但最终目的是使人们认识到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存在哪些问题,还存在哪些不确定的因素影响课程实施,以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存在哪些不足等。

6信息评价内容多元化

有效的信息评价在于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多元的评价内容能更为全面地反映课程实施的效果。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地方化实施过程的程序来划定评价内容。体育与健康课程地方化实施的程序:地方通过制定课程实施方案组织实施;师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实施。

61地方通过制定课程实施方案组织实施评价内容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课程实施方案是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关键,是课程标准与体育课堂教学的中介和桥梁,是本地区区域内学校制定课程实施方案及教师进行体育教学的重要依据。对地方制定的课程实施方案的评价,应该从是否体现出国家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与理念,是否反映出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即在达成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情况下,是否充分体现出地区自身的特点等方面进行评价。

62师生通过教学实施评价内容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学习目标的制定是否“充分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思想,强调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4个方面目标的有机整合,充分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多种功能和价值”。学习目标的制定是否体现地方化的特征,学习目标的制定是否结合本地区的实际。体育与健康课程地方化实施要求学习目标结合地方实际,遵循地域文化,而这种“基于地域文化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应在基本理念、价值取向、知识与技能学习等方面体现地域性特征和地域文化色彩”[6]。二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以学习目标为依据,贯彻《体育与健康标准(实验稿)》、《体育与健康标准》的“以目标引领内容”的思想,以教学内容服务于目标,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三是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是否合理。《体育与健康标准(实验稿)》提出“在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要根据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等方面进行选择与合理运用”。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是否合理决定着教学质量好差,进而影响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效果。因此,我们保证体育与健康课程有效地实施就必须根据具体实际,选择科学、合理,又符合学生、学校、地方实际的教学方法。

7结论

应用信息思维方式及信息科学理论来研究体育与健康课程地方化实施过程评价问题,使原本复杂、抽象的评价问题简单化、形象化、系统化,为构建体育与健康课程地方实施过程信息多元评价体系提供了可能。体育与健康课程地方实施过程信息多元评价体系是一个与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不断进行信息交流与反馈,它渗透于课程实施全过程,它不只是一种客观的技术性描述,也是反映课程地方化实施问题及其解决办法的过程。构建不同评价阶段、多层次评价方式、多元评价主体和多样评价内容的课程实施过程评价体系的意义,在于引导和改进体育与健康课程地方化实施的实践过程。

参考文献

[1]邬.信息哲学:理论、体系、方法[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460.

[2]斯塔费尔比姆.系统的评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58.

[3]迈克尔・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4:38.

[4]Ornstein,AC.& Hankins,FP..Curriculum:Foundations,Principles,and Issues.Third edition.Boseon:Allyn and Bacon,1998:292.

[5]See MclaughlinM..Implementation of ESEA Title I:A Problem of Compliance[J].Teachers College Record,1976,80(1):69-94.

[6]娄坚强,樊炳有,等.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方案――如何反映地域体育文化特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10):104-111.

[7]任春梅.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课程多元学习评价体系构建[J].情报科学,2012,(1):99-104.

教育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篇3

培训课程 层次结构 设计模式 教师培训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促进教育信息化的有力措施,是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1],国家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然而,文献研究和现状调查表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一直存在着效率低、效果差的问题。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一项重要职能,是绩效技术中的一种干预措施。对于任何组织,培训都要关注成本效益,因而要求快捷的培训设计和高效率的培训实施。笔者认为影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效益的原因之一是混淆了培训课程与学校教育课程的特点,培训课程的层次结构设计不合理。本文从培训课程的特点出发,依据WPW学习模型提出培训课程层次结构的设计模式,并对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课程进行设计。

一、教师培训课程的层次结构

培训课程一般包含四个层次:课程――模块――课――活动。这里使用模块概念而不用单元概念,是因为模块一般是内容紧密相关、结构相对完整的,便于在内部培训课程体系中交流和互用。在内容少的情况下,为课程――课――活动的层次。也就是说,首先把课程分为多个模块,进而设计模块,然后将模块再细分为多个课时,在每节课中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一般来说,课程大体上可分为3~5个模块,每个模块可再分为2~10个课时,每节课依据课的类型及特点来决定活动的数量。课程、模块、课、活动等层次的含义虽不相同,但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本文对各个层次的界定如下:

(1)课程:能够实施集中培训的一个单位;

(2)模块:课程内能够达成1~2个最终目标,所需要的时间为2~8小时不等;

(3)课:达成1~2个具体目标,1小时左右的教学单位;

(4)活动:为达到每节课的目标而设计的教学单位。

培训课程的层次结构涉及层次的划分和层次关系,包括同一层次的序列和不同层次的递进关系。培训课程的教学是按照预先确定的层次实施的,层次结构会影响教学效果和效率,培训课程的设计最终要落实在各个层次上,而层次结构的设计要受教与学理论和观念的影响。

二、教师培训课程层次结构的设计模式

1.WPW学习模型

美国学者理查德・斯旺森(Richard A.Swanson,1992)等提出了WPW(Whole-Part-Whole)学习模型,体现了学习的“整体―部分―整体”的自然节奏,基本的WPW模型如图1所示。[2]该模型是以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系统化的模型,可以为培训课程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框架。

2.培训课程层次结构中的“整体”

第一个整体有两个主要目的,一是通过先行组织者给受训者提供一个心理支架,便于他们接受新的教学;二是通过与受训者已有经验相联系,使所学内容更有意义,从而激发受训者的学习动机。美国成人教育家诺尔斯(Knowles.M)的研究指出,成人学习者自主性较强,其个体生活经验对学习活动具有较大的影响,更乐于接受学习任务与其社会角色和责任密切相关内容的学习。[3]首先,培训者通过确立先行组织者,使受训者关注将要学习的材料,帮助受训者回忆有关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整合到新的学习中,形成新的图式。[4]由于培训的对象是成人,成人学习的最大特点在于经验基础,受训者是基于经验来理解和接受培训者的观点的,成人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丰富而多样化的经验,因此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与成人已有的经验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整体”,有助于受训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其次,成人学习具有一定的功利性,他们往往对那些能帮助他们解决日常工作问题或能带来回报的学习有更强的动机。因此,在第一个整体教学中要将新学习的内容与学习者已有经验联系起来,让受训者认为自己能驾驭学习材料,并且学习能帮助他们解决对自己的生活很重要的一个问题,这时他们的学习动机最强。

第二个整体是主要成分,在这个阶段主要是为了让受训者通过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完成对教学内容的完整掌握,它把单个的部分结合起来,不仅能更好地掌握每一部分的内容,而且通过“整体”使各部分有机联系起来,增强了对内容的完整理解。只有从教学材料整体出发,才能建立内容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才能保持教学的完整。因此,培训者有必要通过形成教学的整体,如完整概念、完整定义来回顾和强化“部分”教学的结果。在教学整体形成的基础上,教学的“部分”在整体中就有了新的意义。在认知整体形成后,需要安排练习和实践活动来巩固所学。

3.培训课程层次结构中的“部分”

培训课程设计模式中的“部分”,是通过系统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能够有效地教授具体的结构化的材料,从而实现对课程内容的分步掌握和精细加工。受训者在培训者指导下,认识循序渐进地深入,在每个部分中成功地达到相应的行为标准。在这里重要的是,首先,受训者只有掌握每一个“部分”,才能使第二个整体有效;其次,每一个“部分”都要以WPW形式组织,也即每一个部分内都是W-P-W结构,这样在更大的WPW课程设计中有了它的子单元,能使受训者在每节课中都受益。

培训课程层次结构设计模式给培训设计者提供了一个系统化设计框架,适合于各种类型目标的培训课程的设计。这个模式能用于整个课程和每节课的设计。以系统观点来看,课程的每一个成分,无论是作为“部分”还是作为“整体”,都是连续体的一个子系统。也就是说,课程的每一个成分,都是一个教学时段,开始的时段侧重于建立第一个“整体”,随后的时段就自然逻辑地成为“部分”,最后的时段就作为了“第二个整体”,而每一节课或子系统也同样是W-P-W结构,如图2所示。

三、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课程的层次结构设计

信息技术应用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主要内容,涉及三个方面:信息技术应用重要性及应用意识、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和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课程的层次结构设计如下。

1.“课程――模块”的设计

信息技术应用培训课程的目的是让中小学教师通过培训,形成信息技术应用重要性及应用意识,能够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一切技术手段来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并具有解决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技术问题的能力。[5]依据培训课程设计模式,将该课程分为六个模块,依次是:初识信息技术应用、“我”与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设计与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果整理与展示、总结与提高。图3为课程层次的结构设计图。

“初识信息技术应用”为第一个“整体”。在培训开始阶段,引导受训教师通过日常工作中常见的与技术有关的教育现象来了解信息技术应用,一方面可以作为整个培训课程的先行组织者,使受训教师对课程的体系结构形成初步认识,有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促使受训教师把日常工作中的信息技术应用实例与他们已有经验相联系,使他们充分感受到所学课程的重要性及其应用价值,形成稳定持续的学习动机。

“‘我’与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设计与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构成了培训课程的“部分”,培训教师分别从信息技术应用重要性及应用意识的培养、教学设计与实施方法及能力的培养、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三个方面来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实现对信息技术应用培训课程的分步掌握和精细加工,受训教师也在培训师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地学习,更有效地实现学习目标。

“成果整理和展示”和“总结与提高”为第二个“整体”,这一部分是整个培训过程的关键,是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在培训中,把每一“部分”中所学的内容结合起来,制作出相应的作品(包括教案、多媒体课件等),并与其他受训教师分享自己的作品。最后,不仅培训教师要对受训教师的作品进行评价及总结,而且受训教师也要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从而使受训教师得到发展与提高。这样,受训教师不仅能更好地掌握每一部分内容,而且通过“整体”将各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增强了对信息技术应用的完整理解。

2.“模块――课”的设计

下面以信息技术应用培训课程中的模块三“教学设计与实施”为例来说明“模块――课”的层次结构设计。模块结构设计如图4。

在该模块中,第一个整体为“初识教学设计”和“教学设计开发模式”。在这一模块培训的开始,要给受训教师提供一些相关的信息,启发他们回忆教学工作的环节,教学中常用的一些教学方法、媒体,期末对学生进行考试评价等日常教学工作中常遇到的问题及教学模式,成为本模块学习的先行组织者,激活与教学设计有关的心理图式,便于受训教师更深入地认识教学设计。此外,通过把受训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与所学内容相联系,使教师意识到本模块学习对于改进教学和提高个人教学能力的必要性和实用性,进一步巩固受训教师的学习动机。

在模块学习中,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学习者分析、学习目标设计、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设计、教学媒体与学习环境设计、学习过程设计和结果评价与修正设计”构成了“教学设计与实施”模块的“部分”,各个阶段承前启后,相互关联,受训教师只有掌握好每一个环节,才能更好地认识教学设计,掌握教学设计的开发模式,从而更有效地完成最后的“整体”――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和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写。

“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和“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写”是第二个整体,目的是为了让受训教师对“教学设计与实施”这一模块达到完整的掌握。通过对教学设计案例的分析及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写,可以把教学设计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结合起来,不仅能掌握好每一环节的内容、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而且通过分析教学设计案例和编写教学设计方案,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使各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增强对“教学设计”的完整理解,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

3.“课――活动”的设计

在课与活动这个层次上,要从WPW学习模型出发,具体考虑教学目标领域,分解和细化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方法和媒体,划分课的进度和时段。

(1)认知类培训课的活动设计

在认知类培训课中,可以包含多项活动,通常可以设计为案例呈现、问题思考、资料阅读与讨论、师生小结、练习与反思五个教学时段。“案例呈现”为“第一个整体”,侧重于让受训者结合实例理解所要学习的概念、原理;“问题思考、资料阅读与讨论、师生小结”为“部分”,分步骤让受训者掌握所培训的知识;“练习与反思”为“第二个整体”,主要用于巩固前面所学。

例如在“学习者分析”这一节课中,首先,用PPT向受训教师呈现优秀教学设计案例,时间约5分钟;其次,培训教师提出问题“案例中谁是学习者?学习者有哪些特征?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着重分析哪些特征?”受训教师思考后将答案写在纸上,时间约15分钟;再次,向受训教师提供相关阅读资料,让受训教师在阅读后分小组讨论“案例中分析了学习者的哪些特征?还没有分析哪些特征?”从而让受训教师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时间约20分钟;然后,培训教师带领受训教师对本节课内容做出总结,阐述在教学设计中分析学习者的重要性及其如何分析学习者,时间约15分钟;最后,让受训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情况(如所授年级、所授课程等)做练习并反思自己以前的工作,时间约10分钟。

(2)技能类培训课的活动设计

技能类培训课通常设计为系统概览、开始、操作、关闭、系统缺陷、独立完成六个教学时段。“系统概览”为技能类培训课的“第一个整体”,侧重于让受训者理解和接受先前工作系统被修改和取代的事实,初步了解将要掌握的新系统;“开始、操作、关闭和系统缺陷”为“部分”,分步骤地向受训者介绍系统的相关操作及注意事项;而“独立完成”为“第二个整体”,让受训者运用前面所学,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完整理解。

例如在“PPT的基本操作”这一课中,首先,向受训教师演示已经做好的PPT课件,说明它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补偿或取代其他演示媒体,并简要指出制作技能的重点,时间约5分钟;其次,做好准备工作,包括素材的准备,时间约为3分钟;再次,向受训教师进行操作示范,并在操作过程中讲述操作要点,要求受训教师模仿操作,时间约15分钟;然后保存操作,向受训教师演示刚才的操作结果,时间约2分钟;接着小组讨论PPT课件的优势及局限性,教师小结,时间约10分钟;最后,让受训教师独立完成,时间约20分钟。

(3)情感和态度类培训课的活动设计

情感和态度类培训课主要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课程可以设计为接纳群体和个体、问题/机会、角色模型的担忧、解决方案、引导对解决方案的赞同、对成功的期盼六个教学时段。其中“接纳群体或个体”和“问题/机会”这两个时段合起来组成“第一个整体”,主要是为了改变个体基本的价值观和信念,改变原有经验中的“定势”,并为受训者提供一个问题解决的机会;“角色模型的担忧、解决方案、引导对解决方案的赞同”构成了“部分”,目的是根据整体中提出的问题引发认知冲突,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引导受训者赞同解决方案,最后达到改变原有经验中的定势影响的目的;“对成功的期盼”是“第二个整体”,目的是巩固前几个教学时段的成果,达到情感或态度上的稳定。

例如在“培养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意识”一课中,活动过程设计如下:让受训教师通过讨论归纳出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的优缺点,接纳技术对教育有促进作用的观点,时间约10分钟;设置教育情境,提出教学目标,经过讨论选一名受训者扮演教师,其他受训者扮演学生进行教学过程模拟(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时间约20分钟;用视频展示同样目标的优秀教学设计案例,让受训教师分组讨论对比两类教学,写出心得体会,时间约15分钟;选小组代表跟大家分享小组心得,时间约15分钟;培训教师做小结,引导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赞同并激发受训教师学习信息技术应用的热情,时间约15分钟。

综上所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课程层次结构的设计具有科学的理论依据,以及可操作性和直观性,设计过程快速简洁,能使课程形成由环环相扣的内容和活动组成的层次结构,在设计和实施两个方面提高教师培训的成本效益。

参考文献

[1] 朱旭东,宋萑.论教师培训的核心要素[J].教师教育研究,2013(3).

[2] 张军征,樊文芳,张晓红.培训设计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 陈肖庚.ADDIE教学设计模型在成人教育培训中的应用[J].成人教育,2011(1).

[4] Roberte E.Slavin,Educational Psychology Theory and Practice[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5] 韩瑛,寇海莲.农村中小学青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状况调查[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5).

教育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篇4

"信息化教育"是指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育形态。它是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结果。"信息化教育"这个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来的。1993年9月,美国克林顿政府正式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 NII), 俗称"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的计划,其核心是发展以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把IT在教育中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美国的这一举动引起世界各国的积极反应,许多国家的政府相继制定了推进本国教育信息化的计划。我国政府也相继下达了《关于建立首批"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实验区"的通知》、《"校校通"工程》等文件,力图把握时机,使我国的教育迅速发展,科教兴国。[1]

在国家政策大力扶持之下,我国的信息化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由于资金、人员及对信息的认识、技术历史发展等原因,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些因素中,人是最根本的制约因素。如果教师、领导没有转换观念,不具备相应的信息技术素质,即使硬件设施得到了很好的建设,那么这些硬件设施也是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实现教育信息化。所以要迅速实现教育信息化,促进我国教育腾飞,关键还在于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育素质。

如何才能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育素质呢?通常的解决办法就是对目前和未来的教师进行专门的信息化教育培训。目前已经有不少地区和学校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开始举办以信息化教育为主题的多种培训。但是这些培训方式都存在以下几个缺点:

1、 培训成本高,增加教师负担。

常规培训往往是在固定时间、地点进行集中培训。这种培训一方面需要聘请有关专家来授课,并且需要多次培训才能完成培训任务,这将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另一方面,参与培训的教师有可能是脱产培训,不能正常工作,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从而隐性增加培训成本。也有学校或单位将培训时间安排在休息日,虽然不影响正常工作,但是占用了学习者的休息时间。学习者既要应付工作又要应付学习,负担十分沉重,有可能学习学不好,工作效率也不高。

2、不能较好的因材施教,培训效果不好

常规培训的培训内容往往是固定的。即使培训教师在培训前曾认真分析过培训对象的特点、信息化教育目标。有的学习内容可能是部分学习者已经掌握不需要学习,而学习者在工作中碰到的难题却得不到解决。不能因材施教是集中培训的最大弊端。此外信息化技术知识更新迅速,这些培训无法及时、迅捷地向学习者传递最新知识,

3、培训内容脱离实际情景,且不符合人的记忆规律。

这些培训通常都是压缩饼干式,学习内容太多,培训时间太短,学习者难于消化吸收所学知识,并且培训内容多脱离实际情景,有的学习内容学习者在现阶段根本就用不上的,时间长了学习者就遗忘了,等到用的时候还需要重新学习。所以培训效率并不高。

那么怎样才能克服些弊端呢?本文试图提出一种新的解决办法,即通过开发信息化教育电子绩效支持系统来帮助教师完成信息化教育。

二、电子绩效支持系统(EPSS)简介

1、 电子绩效支持系统的定义

Epss(electronic perfomance surport system)产生于1991年,是Gloria Gery首先在其著作《Electronic Perfomance Surport System》(Electronic Performance Support Systems, Gloria Gery, 1991, Gery Performance Press)中提出。其后受到了组织开发、人力资源、绩效技术以及职业训练等领域的重视,在几年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电子绩效支持系统是一种整合了多种技术的电子环境。通过它,每个员工可以方便地对各种信息、软件、指导、建议和帮助、数据、图像、工具、评价以及监视系统进行即时的、个性化的在线访问,从而实现以最低的成本,最少的人员介入来完成工作。(Gloria Gery ,1991)[3] 电子绩效支持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 以绩效为中心:电子绩效支持系统以绩效技术思想为指导,它根据企业需要,分析员工工作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异,通过结合硬、软件设施,支持、帮助员工的工作,让员工在尽量少地向其他员工获得帮助的情况下,用最短的时间完成工作,最终提高整个企业的绩效。

* 及时的信息传递:电子绩效系统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及时地向用户传递所需信息。通常,员工在工作中碰到难题时可以向书本、向专家请教。但是书本内容是事先印刷好的,它不能及时更新、补充新信息。而专家也有可能不在现场,即使在现场也可能分身无术,不能立刻帮助每一个有问题的员工解决困难。而电子绩效支持系统却可以作到一对一的服务,同时由于它是基于web的电子产品,可以及时不断地更新、补充信息,及时、全面地给予员工工作支持。

* 智能性:最初的电子绩效支持系统仅仅是一个电子文档帮助手册,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电子绩效支持系统也具有了一定的智能性。即使工作人员不主动请求帮助,它也可以根据工作人员的每一个工作步骤自动地向工作人员提出工作建议,帮助。例如,大家非常熟悉的OFFICE小助手就有一定的智能性。

* 经验共享:电子绩效支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工作系统。无论是设计人员、专家还是用户都可以方便地将自己在工作中积累的经验输入到系统中,使电子绩效支持系统的信息不断扩充,丰富,成为该工作领域的知识宝库,让每一个使用人员从中获益,从而提高整个企业、行业的工作绩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 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者为中心是指电子绩效支持系统是根据每一个用户的具体情况提供具体信息,是一种真正个性化的培训系统。

所以,电子绩效支持系统实质上是硬件与软件的组合体,它整合了知识、工作、数据、工具和通讯设施,向员工提供及时的指导,使员工在付出最少代价和需要最少支持的条件下高效的完成工作任务。在传统培训中员工在培训时不得不离开工作岗位。而电子绩效支持系统却可以在员工工作过程中进行培训。不论何时、何地,只要需要,电子绩效支持系统都可以向员工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是一种高效的适时培训系统。它与传统培训方式的区别见表格一。

表格一 EPSS与传统培训方式的区别

传统培训方式 Epss 没有与工作紧密相连 把所有资源都整合到一个软件中,可以是实时学习或支持 职责由教师承担 员工自己负责自己的学习 固定的学习内容和学习顺序 由工作、任务或学习者积极确定学习的内容和顺序 学习结果由考试测量 学习结果由工作结果测量

传统培训方式 Epss

没有与工作紧密相连 把所有资源都整合到一个软件中,可以是实时学习或支持

职责由教师承担 员工自己负责自己的学习

固定的学习内容和学习顺序 由工作、任务或学习者积极确定学习的内容和顺序

学习结果由考试测量 学习结果由工作结果测量

2、 电子绩效支持系统的种类与组成

按照电子绩效支持系统外在呈现形式的不同,可以把电子绩效支持系统可以分为三类:

* 内嵌式:这种绩效支持系统嵌入到某种具体的应用软件中,与该应用软件结合为一整体。学习者在使用软件的过程中,只要碰到难题就可以及时地获得绩效支持系统的帮助,学会解决某个难题,从而快速、熟练地使用该软件,提高工作绩效。例如, office小助手和ASSISTWARE就是这样一个绩效支持系统。

* 链接式:这种电子绩效支持系统同样与某种应用软件相关联,其目的不仅仅为了帮助用户快速掌握该应用软件,同时它还要解决用户工作中的其他难题。例如银行工作人员在使用某应用软件为客户办理外汇转账时不知道具体的操作步骤,那么它就可以教用户如何完成工作。这种电子绩效支持系统与其支持的应用软件相互独立,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可以通过某个图标或者是按钮启动电子绩效支持系统,从而完成对某个知识点的学习,提高工作绩效。例如CoachWare 就是这样一个电子绩效支持系统。

* 独立式:独立式电子绩效支持系统是一种内容和形式完全独立的电子绩效支持。这种电子绩效支持系统是为切实提高员工的某一具体实践工作例如,MEPSS?(Maintainer’s Electronic Performance Support System MEPSS?)就是这样一个电子绩效支持系统。

尽管电子绩效支持系统种类繁多,应用领域也各不相同,但不论哪一种电子绩效支持系统至少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分:

* 工具--使用模板和框架的著作软件,如word、execl等。学习者可以利用这些工具可以记录自己的信息,作一些简单的工作。

* 信息库--它提供与工作相关的信息查询和参考,包括在线参考信息,超文本连接帮助系统、静态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和案例历史数据库。

* 咨询--一种交互性的多媒体专家系统,它向用户提供专家咨询与指导、基于案例的推理系统和通过演示步骤、和决策向使用者提供帮助。

* 学习--基于计算机的培训(compute-based teaching,简称cbt),它通过生动、直观地讲解或者是示范向用户传授相关的知识,类似于常见的计算机课件。例如交互性的教师、使用模拟和情景的多媒体培训等。

电子绩效支持系统适合用于涉及大量复杂判断、需要查看大量的参考信息、办公地点分散、员工的变动率较高等工作场合。电子绩效支持系统它可以降低企业培训的成本、提高培训的绩效、减轻员工的负担、提高企业的绩效。

二、 信息化教育电子绩效支持系统(IEEPSS)的设计与实现

1、信息化教育电子绩效支持系统的内容设计

开发信息化教育电子绩效支持系统(Infermatization Education Electronic Performance Support System,简称IEEPSS)的目的是提高教师进行信息化教育的工作绩效,所以设计信息化教育电子绩效支持系统时应首先明确信息化教育的内涵及其组成。通过深入分析可知,信息化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其内容非常广泛。它不仅设计教育领域,还涉及计算机和网络领域。它不仅有理论知识还有实践活动。所以本系统把信息化教育的内容分成以下几个部分:

* 信息化教育的基本概念:什么是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教育的提出与发展、信息化教育的意义、信息化教育在世界各国的发展状况等。

* 信息化教育的理论基础:包括信息化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技术、信息化教学评价等。

*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基础知识、Microsoft OFFICE、网络信息检索知识、网页制作等。

* 信息化教育案例:比较成功的信息化教育案例,为教师提供形象、直观的实例,为其实践提供直观指导,增强教师对信息化教育的感性认识。

* 信息化教育资源:信息化教育的素材、资料,信息化教育的政策与文件、以及与信息化有关的著作、专家以及网站介绍。

信息化电子绩效支持系统的开发和设计将围绕着以上五个方面的内容展开。在设计时尽量使系统能够囊括每一方面的主要内容,使系统信息全面丰富、系统科学,成为教师的好助手。

2、信息化教育电子绩效支持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

明确信息化教育的组成内容之后,接下来就是设计IEEPSS的功能模块。由于这个系统建立在网络和计算机基础之上,并且为了便于用户使用,本文根据EPSS系统的组成结构将系统分为以下几个功能模块:

* 经验交流模块:这是一个让用户介绍自己工作经验的模块。由于用户在信息化教育过程中会提出一些创建性的方法或是一些特别的意见。通过这个模块,用户可以相互交流各自的经验,扩充EPSS中的经验。

* 问题解决模块:这个模块主要是解决用户在难题的模块。这个模块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常见问题模块。这个模块将信息化教育中经常碰到的问题分门别类地组织在一起,供用户做简单查询。另一部分为用户提问模块,通过这个模块,用户可以将自己在工作中碰到的难题提交给系统,系统利用关键词技术获取用户的问题,并做出简要回答。如果这个答案在该系统中可以查找到,那么就直接做出回答。如果系统中没有,可以提示用户是否通过网络进行获取答案,其提供方式有决策树等。这个部分实际上类似与答题系统,其实现涉及到关键词检索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目前有一定难度。比较简单的实现方式就是通过输入关键词或者是目录索引方式来实现。

* 培训模块:利用多媒体向用户演示信息技术以及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的教学过程。演示中的情景与实际情景完全一样,并对一些重要步骤、容易出问题的步骤进行特别的提示,以引起用户的警觉。

* 导航模块:导航模块可以使用户方便地操作该系统。在设计这个导航系统时,要充分考虑到使用者的知识水平和经验。

* 帮助系统:这个模块是帮助教师熟练掌握这个电子绩效支持系统。

* 自主学习模块:这个模块以主题索引的形式出现,它就像一本书的索引,目的是方便用户操作。它允许使用者寻找一个依字母顺序的索引查找和浏览学习内容。如果使用者选择一个某一主题,系统将会打开相应主题的子标题供用户继续选择浏览内容。每个主题内容之间可通过超链接相互访问。

* 案例库模块:案例是最形象直观的学习对象。虽然信息化教育目前只是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在一些信息技术发达地区已经有不少成功的案例,而且随着信息化教育都不断深化,还比较涌现不少成功的案例。为此有必要专门建立一个模块把所有成功的案例集中在一起。让用户观摩、借鉴,从中获得灵感。

* 素材模块:教师编写信息化教案时会需要不少素材。为了节约教师的时间,在信息化模块中汇集丰富的视频、音频、文字、图形等素材。此外还向教师提供一些较好的信息化教育资源库网址,以供教师进一步通过网络查找需要的资源,从而提高教师的工作绩效。

3、对信息化教育电子绩效支持系统的要求:

由于这个绩效支持系统主要是针对中小学教师开发的,且假设这些中小学教师善未全面掌握信息化教育的理论知识与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所以在设计时,应该满足以下要求:

* 便于使用:系统应该以用户为中心,界面简单,操作简便,具有较好的导航系统。

* 信息丰富,教学形象、直观。具有丰富的案例、信息化教育素材,采用多种媒体形式向教师解释信息化教育的有关知识和实际的案例以及直观形象的信息技术基本知识讲解,成为教师开展信息化教育的好助手。

* 较强开放性:EPSS与CAI的最大区别就是用户与系统是互动的关系,可以相互扩充,教学相长。即用户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将自己的经验贡献到绩效支持系统中,实现经验的共享。同时该系统是基于WEB开发的,它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共享的优势,实现系统信息的共享。所以,这个电子绩效支持系统应该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可以让用户方便地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添加到系统之中,可以方便地获取网络上的资源。

此外,信息化教育绩效支持系统的本质特征是一种应用软件,因此它还应该满足一般软件的开发要求:例如要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可维护性等。

三、 结束语

如何实现教育信息化仍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话题,而信息技术也是日新月异。因此该系统的完善尚需研究。本文仅在此提出一种设想,还请多多指教。

参考文献:

1、 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 祝智庭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育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元认知;学会学习

1.前言

目前,元认知在教育学领域中备受关注,元认知一般区别一般的认知过程,它是“个人对认知领域的知识和控制”,既是一个知识实体,也是一个认知过程。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为出发点的,元认知也开始成为当前信息社会化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支撑。元认知能力影响学生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教育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信息技术教育中元认知的发展和应用来研究其重要性,提出关于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的相应对策和建议。

2.信息技术教育的涵义

信息技术主要是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处理、管理、表达、传递、评价等的有关技术,是对信息进行操作的技术。信息技术教育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的一种现代教育方式,信息技术主要是通过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媒体技术,结合教学案例,解决教学问题,促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将学生培养成与时代接轨的,成为信息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3.元认知的具体涵义

3.1认知与元认知

认知,作为一种大脑的活动,主要是指人们利用大脑进行听、说、读、写、看、记忆、理解、思考等活动的过程。认知是一个人的信息处理处,用于感应外界发生的一切,接收后再进行一定的整理和处理保存在记忆中的信息。

元认知的实质是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身的一个认知思维加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自我反省、自我察觉、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元认知主要是由知识和控制这两者构成,元认知的知识主要包括自身的知识体系,而元认知的控制是对认知活动的一切计划,监控和调节。

3.2认知与元认知的区别

认知主要是对外部世界所有的事物现象进行接收并作出反应,而元认知是对认知本身的一种认知思维;认知是对认知对象的具体操作,而元认知是对认知一切活动的计划,监控和调节。两者虽然存在着不同却又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认知是元认知的基础,元认知又是对认知的检测和调节,相辅相成。

4.信息技术教育中元认知的主要应用

4.1“学会学习”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为培养“学会学习”能力的元认知思维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信息技术教育实践中需要让学生自身学会通过对事物观察和收集,利用现有的经验和知识认知新的知识,进行高层次的思维锻炼,激发自身的认知能力和技能,学会学习多种教学方式,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的支持下多元化地学习知识,建立属于自身的认知体系,真正培养出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4.2问题解决学习

问题解决学习是学生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所采用的学方式,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该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在教学中出于教学的需求,设定一定的问题让学生自身利用信息技术去解决问题,累积自己的学习元认知,驱动自我学习能力,通过对有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处理,实现对事物的认知,形成自己的认知思维。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认知到自身的能力,预测到问题解决的结果,学会自我反省,对自身行为的认可和评价,对问题解决最后的结果会有一个自我判断。

5.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5.1关注问题解决过程的整体

在信息技术教育中,通过问题解决来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时,应在教学环节和学习行为给予更多的关注,在将问题给予学生后,应当和学生一起收集有关问题的主要背景和资料,让学生能够通过信息技术更好地认识问题的关键和求解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应该预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们互相讨论,集思广益,一起进行问题的设计规划制定,共同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和整理,形成方案,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通过对方案的评测得出最后的问题解决策略,让学生真正学会认知能力的应用,最后再让学生回忆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复述出整个问题的解决过程,再互相进行评价彼此的方案和结果。在这整个学习过程中,在信息技术的指导和推动下,学生会逐渐形成一种自我认知思维,掌握元认知能力。

5.2审视目标,自我监控,反思评价

当今时代迅速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已经成为时代的标志,信息技术教育不仅仅可以培养学生熟练地掌握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还可以让学生完善自我知识架构,充分发展自身的元认知能力。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自我监控是元认知的核心,它不仅仅是一个学生能够不断审视自己学习行为的过程,也是元认知能力作用于学生的基本途径。在元认知方面,能使学生确认自身所学的知识在信息技术中处于什么位置,自己所学的东西应用于实践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审视整个学习目标,学习自我计划和监控,将新的知识技能定位并且合理地安排在自我构建的认知体系中,在学习过程不断自我检查自己是否有按照计划进行,是否能够真正领域知识技能,在回顾知识的过程中反思和累积自己的错误和失误,不断地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和认知,建立更加完善的认知系统,。

6.总结

近年来,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不断促进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发展,培养元认知能力已经成为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元认知能力是学生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调节合和反馈,它是信息技术教育所特有的技能,也是独一无二的教学方式,它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体系,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自身的技能,建立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元认知不仅仅是信息技术教育成立的重要依据,更是学生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在现如今的教育发展模式中,元认知的教学模式将会使信息技术教育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全新的水阶段。

参考文献:

[1]傅德荣,王忠华,蒋玲.信息技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基于元认知的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2013(10):10-0019-05

[2]范德举.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4):14-0138-01

[3]骆怡.认知 情感 元认知――谈“学会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5(3):71-72

[4]李峰,王吉庆.信息技术教育:历史的考察与现实的追问[J].中国电化教育,2013(2):22-30

教育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篇6

摘要:学校体育档案工作的好坏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的归纳和发展,很多学校在体育档案管理方面不够明晰档案的重要性,造成档案管理混乱,分工不明确,把体育档案看成可有可无的部分,为了解决学校体育档案的建设和管理问题,通过查阅文献、工作实践和对比分析,从档案管理模式、分级分类理论和满足各方需要来解决学校体育档案建设和管理问题。

关键词:学校体育档案;档案建设;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1.019

1.学校体育档案建设和管理的现状和问题所在

学校体育档案的建设和管理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校开展体育工作提供重要依据。虽然,学校体育档案的完善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学校体育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档案建设和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缺乏专业的管理技能;第二,档案建设和管理意识薄弱,不能明晰档案的重要性和意义;第三,档案建设和管理没有形成制度化,体系不健全;第四,管理模式和标准不统一,档案运用价值有限;第五,信息化管理水平低。档案建设和管理存在的这些问题,影响学校体育工作的科学决策、体育教学的综合考察和体育科研的资料缺失,不利于学校体育的开展和创新。

2.建设和管理学校体育档案的方法

为解决学校体育档案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发挥档案在学校体育工作中价值,从数字化、规范化和动态化管理模式运用、分级分类完善档案管理、档案的运用和价值分析等四个方面来解决问题。

2.1数字化、规范化和动态化管理模式运用

随着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全面落实,学校体育工作内容的丰富,体育档案的内容也越来越复杂多样,运用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模式是档案建设和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是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的产物,建立体育档案的计算机网络和共享信息平台是实现体育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前提条件。数字化模式下强调数据库建设、数据压缩和整理、资料拷贝、数字录入等技术和手段,把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介质档案替换成数据型的计算机阅读文件。档案管理数字化的优点在于数据储存容量大、查阅快捷、便于保存等。规范化的档案建设和管理涉及档案管理的全过程,它包括档案库建设标准、档案收集整理制度、档案保存技术、档案查阅制度和档案保密制度。只有建立规范化的档案制度,才能有力保障档案建设和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避免档案的丢失和损坏。任何事物总是在发展前进的,那么,体育档案的建设和管理也是一样,随着体育信息资料的发展而出现动态化的调整,动态化的档案建设和管理强调的是在工作中依据档案建设和管理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调整管理方法和手段,更好地满足档案建设的需要,为全面完善档案工作提供互补性的技术支持。如新的数字技术运用、查阅档案面的扩展、丰富档案内容和利用档案能力提高等。

2.2分级分类完善档案管理

学校体育档案是指学校从事与体育相关的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和物品,为今后学校体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参考依据和借鉴经验。随着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档案内容也复杂多样,如何对档案进行分类是档案建设和管理的首要任务,在档案工作的实践中,运用文化视角下的体育档案分类是一种高效途径。卢元镇教授将文化大结构大体分为三个层次:外层的物的层次、内核的心的层次、中间的物和心相结合的层次,即外层的物质文化形态、中间的制度文化形态、内层的精神文化形态。结合卢元镇教授的文化结构理论和吉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孙丽的分类方法,将体育档案第一级划分为外层的体育物质文化档案、中间的体育制度文化档案以及内层的体育精神文化档案。把这三类档案分为一级档案,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二级档案分类。外层的体育物质文化档案下的二级档案范畴为以具体物质形式表现的体育设施设备、体育参考资料、学生考评资料等,内层的体育精神文化档案下的二级档案范畴为部门工作档案、体育活动档案和人事信息档案;中间的体育制度文化档案下的二级档案范畴为政策法规档案、管理制度档案和程序档案。依据文化结构理论模式和档案建设和管理的需要,我们可以对下一级档案进行更详细的分类,从而,理清档案内容的结构层次,为档案管理提供便利。

2.3重视档案在体育工作中运用

学校体育档案的建设和管理是为了学校今后更好地发展,满足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学习的需要,从需要的角度出发来加强档案的运用,明确档案的价值。首先,档案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依据学生的个人学习档案和其他体育档案内容,从学生个人信息中提取学生考核资料、学习过程资料、学习态度资料、学习能力资料和个人兴趣爱好等制作学生学习信息表,在结合现有体育设施设备、科研资料、教学资料和政策制度要求,制定学生学习计划和目标,指导学生更好参与学习。第二,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档案中与体育教学有关的内容包括学生现状、教材分析、教学参考文献、教师的备课听课记录、教学评价和教研组活动记录等,这些内容都可以为教学提供参考,有利于改进教学组织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第三,满足科研的需要,体育教师要发展要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体育科研是不可少的,档案中大量的教师文献,为教师撰写论文提供参考;学校体育发展历史、体育教育趋势、体育活动方案等可以反映学校长期以来的体育文化建设,为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分析学校体育发展历程,提供实际依据;体育档案健全,存档时间长,学生活动内容记载丰富,为各项研究的开展提供大量的真实数据和佐证。第四,满足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学校体育发展涉及各个方面,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重要的一方面,档案中详细记录着学校体育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提取校园活动中好的积极的事例作为基础,大力创新开展校园体育活动,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实现学校育人发展目标。

3.结果与分析

学校体育档案的建设、管理和运用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从档案管理模式、分级分类理论和满足各方需要的三个角度展开分析和论述,探讨如何建立健全学校体育档案工作,有利于学校体育档案制度化管理,有利于理清学校体育档案范畴,有利于学校体育档案的开发与运用。

4.结论与建议

学校体育档案工作的健全对体育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辅助作用,深刻理解档案的重要作用和价值功能,能为今后体育工作开展指明方向。因此,体育工作者要正确认识档案的重要性,努力培养自身的档案保护和管理意识,提高利用档案的能力,更好地实现档案价值。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233.

[2]孙丽.传承体育文化创新档案管理[J].当代体育科技,2012,25.

[3]王彤瑜,叶明.体育档案管理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11.

[4]何斌.体育档案利用价值初探[J].体育教育,2012,56.

教育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篇7

CISCO IPTV承载网解决方案

在各厂家提供的IPTV解决方案中,人们更多地把目光集中在IPTV业务系统及家庭终端方面,承载网络的作用则被忽略了。并且,从目前来看,运营商仍然采用IP数据网络的建设及运营思路来开展IPTV业务,旧瓶装新酒,是否合适?

方案描述

一、实现基于业务的监测与控制

思科服务控制平台SCP(Service Control Platform),能够帮助运营商掌握网络中各种业务对带宽的占用情况,从而依据一定的业务模型,对网络中的各种业务流量实施灵活的带宽分配策略,以保证IPTV业务得以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实现网络品质的量化及主动运维模式

思科在IOS中提供的SLA Agent功能可以帮助运营商通过网管软件实时地监测网络中任意两点间的时延、丢包率和抖动。

CISCO路由和交换平台中的NetFlow服务可以提供网络流量统计功能。为了更好地运营IPTV业务,运营商可以利用CISCO Netflow技术对IPTV业务流量进行精确的统计和分析,建立一套完整的适合IPTV业务的流量模型分析机制。

三、实现IPTV业务的安全保护

从安全性的角度来看,IPTV业务承载网不同于传统宽带网。它不但需要像传统宽带网一样防止网络病毒和网络攻击,同时对用户向网络发送的内容是否合法也一定要严格地控制,并对IDC中节目源进行保护。

CISCO Guard解决方案提供完整保护来防御各种DDoS攻击,甚至那些还未出现的DDOS攻击。以积极缓解性能为特色,快速检测攻击,从合法业务中分离出恶意数据包,CISCO Guard解决方案提出以秒计而不是以小时计的快速DDoS响应。该方案容易布署在关键路由器和交换机附近,并且不影响现存的网络部件的性能和可靠性。

点评

CISCO的IPTV业务承载网解决方案,从业务的监测、网络品质的量化以及业务的安全保护等方面,为运营商的提供全面的保障,帮助用户应对IPTV业务中出现的承载问题。

Juniper IPTV多重播放解决方案

据估计,在今后五年中,在用的IPTV线路将从现在的200 万条增加至3000~5000万条,使 IPTV成为非常吸引服务供应商眼球的盈利机会。但是,如想充分把握住这个良机,服务供应商不能只提供单纯的IPTV服务,而是必须将IPTV看作是创新的、开放的多重播放服务网络上部署的众多多媒体服务之一。

方案描述

Juniper网络公司开放的 IPTV多重播放架构能够在一个灵活的端到端解决方案中兼容其他供应商平台,使运营商能够为用户提供可定制的捆绑服务,包括视频、游戏、个人通信和其他多重播放应用。

Juniper的开放解决方案能够灵活地支持任何类型的接入(ADSLx、VDSL2、xPON) 与汇聚(ATM、以太网)技术,从而简化服务部署工作。

Juniper E系列路由器同时满足基于ATM汇聚和基于以太网的汇聚的业界标准,因此服务供应商能够在网络边缘混合部署最佳的接入与汇聚产品。除了支持TR-069并在生产代码中执行IETF第2层控制(L2C)协议外,E系列还是满足DSL论坛TR-101要求的第一款宽带业务路由器(BSR)。这种突破性的组合可促进服务供应商为多重播放网络制订开放的配置和管理战略。此外,为DSLAM通信提供L2C支持还使E系列宽带业务路由器能够准确调节服务,以便与瞬息万变的本地环线速率保持一致。支持广泛的标准还使E系列宽带业务路由器能够像现在的ATM接入网络一样,将自动的批量设置功能扩展到E系列BSR上的以太网接口,以简化网络配置。

Juniper Service Policy Manager(SDX)能够与第三方应用互操作,以便使第三方应用具有网络感知功能,从而使运营商能够为每名用户提供灵活的高优先级服务组合。实际上,许多应用供应商都已开始在其VOD、游戏和视频会议应用中使用SDX OpenIP API。应用可使用SDX API决定何时设置新服务,以及何时使用呼叫准入控制来确保新服务请求不干扰现有的高优先级应用。

通过Juniper网络公司解决方案,服务供应商能够与市场趋势保持同步,根据需要部署新服务,以满足瞬息万变的需求。此外,Juniper解决方案,还能针对所有应用为每名用户提供满意的质量保证,避免用户流失。

点评

该解决方案,能够动态控制所有服务的带宽分配,从而使运营商能够通过一个平台支持几乎无限数量的服务,提高创收潜力。

经纬中天网络视频会议解决方案

现代社会的高效率、快节奏促使人们对时间、会务、设备等各种机会成本重新进行评估。传统的会议形式无论从成本还是效率方面考虑都已经落后于信息时代低成本、高效率、快捷的商务环境。由此,网络视频会议带来了一种新的会议形式,使得在地理上分散的用户可以通过实时的图形、声音等多种方式交流信息,如同共聚一处进行开会讨论。

方案描述

经纬中天视频会议系统实现的网络会议功能包括:视音频会议、电子白板、文档共享、文本交谈、桌面共享、会议保存、视音频广播等功能。

在系统设计中,经纬中天网络视频会议系统采用B/S/D三层体系结构,基于Java实现,具有良好的跨平台性,可以运行在Unix、Linux和NT平台上,系统采用基于Java的一系列标准,通过使用第三方厂家提供的中间层产品,从而使本系统可在各种硬件平台、操作系统、Web Server平台上进行方便的移植。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可扩展性和灵活性,能够很好地实现客户视频会议系统提出的安全性、稳定性、实用性、先进性、标准性和可扩展性的设计原则。

经纬中天网络视频会议解决方案,可以让用户高效地实现音频、视频、数据、应用等各种信息的同步交互,并以网络时代最先进的沟通方式满足内部在远程会议、远程培训、协同工作等跨空间交流协作中的应用需求。它应用灵活,可以实时共享多种形式的数据;同时具备很强的网络自适应性,可穿越不同的防火墙或设置。

经纬中天网络视频会议系统(BroadVision RealWork)可以满足从桌面到会议室等不同级别的应用需求。通过配备不同的音视频外设,可以方便的将终端会议点部署在桌面、会议室中,提供给各种层次和规模的应用平台。多会议室的结构满足了在同一个会议系统中同时召开多个会议的实际需求。

点评

通过经纬中天视频会议系统,用户可方便地召集和举行多人远程会议和培训等,实现基于Internet的高质量、高可靠性的音视频通讯。同时,该方案所提供的数据共享功能使更深层次的信息交流和工作协同变得更加方便和全面,进行音视频会议、电子白板、文档共享、文本交谈、会议保存、实时调查等应用,从而节约时间和费用,缩短了领导决策周期,提高了整体的工作效率。

视频会议系统是指通过现有的各种电气通讯传输媒体,将人物的静、动态图像、语音、文字、图片等多种资料分送到各个用户的计算机上,使得在地理上分散的用户可以通过图形、声音等多种方式交流信息,增加双方对内容的理解能力。

华平网络视频会议解决方案

网络视频会议系统为政府行业带来了一个虚拟的交流平台,它可以实现智能化的远程数据传输,清晰的视音频交流,解决政府行业因机构分布广泛而造成的交流不便、会议成本过高等问题,帮助政府通过便捷的桌面会议沟通各类改革事项、强化公务员教育、方便老百姓建言献策。

方案描述

AVCON网络视频会议系统采用视频编码技术,应用H263+、H263++、自创的X264 CBR、X264 VBR网络视频编解码技术和G723.1、AVCONWB多媒体压缩技术,每路可提供高达704×576的分辨率、32bit的色彩深度、30帧每秒的网络视频帧率,音频支持GIPS算法,具有高保真的语音品质,质量达到DVD效果。AVCON网络视频会议系统还拥有回音消除(AEC)、自动增益(AGC)、噪音抑制(NS)、静音检测(VAD)、平滑处理(JitterBuffer)等功能,可以有效的保证在网络环境比较恶劣的情况下会场音视频效果照样清晰流畅。

政府在对内培训或对外与市民互动交流时,可以采用AVCON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的“双流”技术,实现文档共享,支持所有格式的文档,并可随时进行标注、修改。“双流”技术还可共享桌面,支持远程控制共享的桌面,轻松实现远程培训。同时可在所有视频会议终端中任意进行视频画面和屏幕视频的组合,并可为各路信号自由分配带宽和调节图像分辨率,使视频会议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AVCON网络视频会议系统还拥有强大的录像功能,任意客户端可对多个或某一个场景进行录像,客户端程序中内嵌AVX文件的播放器,可通过视频工具完整回放出来,使学习培训更方便。

随着政府部门OA系统的渐趋完善,办公自动化无纸化已成定局。然而政府部门文件众多,种类复杂,网络传输中文件格式多样。AVCON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强大的功能开发能力,实现视频通讯、电子文档演示、网络资源访问、静态图文传输、电子白板传输、多媒体演示、会议记录、局域网共享会议等多方面的功能,轻松构建政府协同公办智能化数据传输。

AVCON视频会议系统使用统一、完备的权限控制体系,保证每一个用户在系统中身份是唯一的。整个网络采用WEB页面数据传输使用的加密算法,同时通信和流传输采用了MD5和DES加密技术,可以有效的隔绝来自外部网络的攻击和信息的窃取。

点评

支持“双流技术”是该方案的一大亮点,系统在提供视频画面的同时,单屏/双屏输出可以做到灵活操控其内容的PC画面;支持摄像头远程操控,实现即时录像,VOD点播、视频直播/组播等特殊会议需求。

中兴交通行业多媒体监控解决方案

中兴交通行业多媒体监控拓扑结构

交通视频监控是了解交通状况和治安状况的重要科技手段,是公安交通指挥系统不可缺少的子系统。监控系统需要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所监视路口、路段周围的车辆、行人的流量、交通治安情况等,为指挥人员提供迅速直观的信息,从而对交通事故和交通堵塞作出准确判断并及时响应。

方案描述

中兴多媒体集中监控系统采用MPEG4 图像压缩技术,支持多种有线和无线传输方式:IP、E1、HDSL、CDMA/GPRS、BWA、微波、3G等。

通过系统可以将监视区域内的现场图像传回指挥中心,使管理人员直接掌握车辆排队、堵塞、信号灯等交通状况,及时调整信号灯显示及更改电子情报板信息来疏导交通,改变交通流的分布,以达到缓解交通堵塞的目的。管理人员随时掌握交通警卫录像,大型集会活动的交通状况,及时调动警力,以保证交通警卫录像畅通。

该解决方案中,单个客户端最多可同时显示16路视频,提供单画面、4画面、9画面、16画面及全屏显示方式。 同时,该方案支持“点播”方式,能够提供个性化的播放列表,登录时自动播放。提供自动轮巡列表,在用户指定窗口进行切换,画面停留时间设置。

方案支持数字录像功能,可手动启动录像或告警联动录像。支持多种录像模式,可连续录像、定时录像、告警联动录像和动态感知录像。本地视频服务器可同时将多路视频信号保存,并支持监控中心集中保存。

除了有效的监控功能,该方案还可以设置多个动态感知区域,分别设置有效时间。提供短信、告警箱(声音、灯光)、实时打印等多种告警提示手段。告警与视频联动,包括告警时自动切换视频、保存视频、自动抓拍。

点评

中兴网络多媒体监控解决方案,不再局限于简单地完成对视频信号的处理、传输、控制,其为基于IP网络的多媒体信息(视频/音频/数据)提供一个完备的综合管理控制平台。该解决方案以网络为依托,以数字视频的压缩、传输、存储和播放为核心,以智能、实用的图像分析为特色,并将报警系统整合到一个使用平台上,可以说视频监控行业的一次技术创新。

宽带网多媒体监控系统是将图像信号处理技术、宽带网络传输技术、计算机多媒体、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技术相组合的多网络多任务系统。

科达“平安城市”视频监控解决方案

科达“平安城市”视频监控方案拓扑结构

社会面治安监控系统需要满足的多方面要求。首先,需要涵盖社会众多场景和领域;其次,需要完成各类应用的整合与调用;再次,社会面治安监控系统需要结合分级、分层、分权的管理机制进行图像资源的合理化调用;最后,社会面治安监控系统需要保证资源的保密性、运行的稳定性。

方案描述

科达公司所提供的社会面治安监控系统解决方案主要包括:

1.多级级联的平台架构

对于一个覆盖全省的社会面治安监控系统,采用省、市、县分级的多级平网架构,这样可以实现分级、分层管理,同时也易于实现监控图像的分级、分层调用。

2.前端、后端系统的整合

首先是前端监控资源的接入。对于新建的监控点,配置视频编码器与监控点摄像机直接相连,图像信号经编码压缩后通过传输网接入本级的中心平台。

其次是后端的图像显示与存储。前端监控资源以数字码流形式接入本级中心平台后,将被同时分发到多个方向。

最后是系统的统一管理。在各级中心平台处配置管理系统,一方面实现系统中所有相关设备和线路的状态、告警及日志等网管功能,一方面实现登录用户的认证、授权及计费等用户管理功能。

3.各类应用系统的整合

通过应用层接口对接,可在视频监控系统中充分利用公安现有或拟建的各种应用系统,加强社会面治安监控系统的作用。

4.第三方报警系统的整合

一种是由中心报警主机通过以太网等方式将告警信号转换成控制信号实时送到中心平台;另外一种是在现场将传感器信号一分为二,一路仍然连到报警前置机,而另外一路送到视频编码器。

点评

从前面的需求分析来看,社会面治安监控系统涉及非常广泛的视频监控技术。

上述解决方案具有较好的接入能力,可以实现大规模、大范围的监控点覆盖;接入方式也较为灵活,可以适应各个监控点网络传输条件的差异性;能够整合已有的、分散的各个监控网络。可以较好地实现城市治安视频监控的功能。

华为远程教育解决方案

华为远程教育方案拓扑结构

远程教育系统是建立在现代传媒技术基础上的多媒体应用系统,它需要通过现代的通信网络将教师的图像、声音和电子教案传送给学生,也可以将学生的图像、声音回送给教师,从而模拟出学校教育的方式;同时还需要利用现有的网络条件建立虚拟的班级,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

方案描述

华为ViewPoint EduCentre远程教育系统从系统功能层次上分为三个部分:

管理控制层主要完成网络设备的管理、远程教育用户的管理、业务的受理功能。管理控制层负责整个远程教育业务的受理和网络资源的调度,提供主叫呼集和Web预约教学的支持,使得用户可以灵活的使用远程教育业务。

系统核心层是整个远程教育系统的核心层,支持实时交互视讯终端的接入,完成远程教育业务中图象、语音、数据的交换,提供教学会场多点控制、电子白板讨论、应用共享、媒体流的直播与点播等功能,具备丰富的教学管理和课件管理功能,使教师教学和学生上课、自习、测试完全实现电子化。

用户接入层,学校可以利用华为公司提供的多种视讯终端产品,组建专业的电子化教室,提供强大的实时网络视讯教学功能。

点评

上述方案整体组网基于H.323协议,可以覆盖全省市地县高校、职校、电大、中小学校,帮助用户实现内部视讯会议、远程教学、各市地县的远程教育等功能。

远程教育作为教育行业信息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能够帮助学校快捷地实现信息检索、信息和信息交流,同时还能够直接帮助教师为教学、管理、科研服务。

瑞福特远程教育解决方案

瑞福特远程教育方案拓扑结构

教育行业经常需要召开行政会议、远程教学或教学观摩等,在传统模式中,需要参与者长途跋涉,既浪费了时间,又增添了费用,给会议召开增加困难。

另外,远程的实时可视化课件系统备受关注,学生既需要看到多媒体课件,又要通过老师的肢体语言来体会,这些都可以通过远程教育平台来完成。

方案描述

瑞福特远程教育解决方案目的是为用户提供一个集“视频、音频、数据、流媒体”为一体的视讯教育平台、即时通讯、网络电话服务平台、流媒体平台系统。该系统可以实现的功能包括:

1.远程教育培训

通过视讯教育平台系统即时传送远程教室点的音频、视频和数据, 便于信息传输和知识传播,利用瑞福特视讯平台培训系统,可实现大量业务应用,学生可以更全面获取信息,提升学生学习成绩。

2.异校远程教学

师生互动是模拟实际教室的体验,因此课程本身不会分散精力。瑞福特的录制和播放能力,教授们能够轻松地录制全部或部分的虚拟教室的实况,用于随后的播放,这个特性可使在线学习非常灵活,而且可对学生的需求进行回应。学生能够回顾错过的课程并复习课程的特定部分;有特殊需求的学生也可以“自己调整”他们的学习情况。

3.远程学术交流

瑞福特视讯平台实现了集视频交互、音频交互、文字交流、电子白板、图像处理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多媒体远程教育系统。这对促进学科发展、改善师资力量、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参与者利用平台,可以很方便地开展实时的会议、讲座、答疑等多种教学模式。

点评

教育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篇8

【关键词】绩效技术;绩效技术模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7―0068―05

绩效技术,又叫做人类绩效技术(Human Performance Technology,简称HPT),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应用于绩效技术的很多理念都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主要来自于Thomas Gilbert、Joe Harless、Robert Mager和Geary Rummler等人。作为教育技术领域不断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绩效技术从80年代开始对教学设计产生影响,到90年代时就极大的影响了教学设计,同时许多训练组织和教学设计者也将注意力从设计训练项目转到了设计电子绩效支持系统。当把绩效技术的有关概念引入到“整合”事业中来,我们可以发现,“整合”的发展问题其实也是一个绩效差距的解决问题,我们在HPT模型的基础上设计基于整合的绩效技术模型为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培训系统提供支持。

一 绩效技术的有关概念

绩效是指个人或组织的行为和行为产生的结果。其中“行为”是为了完成某项工作或某个任务所做出的行动,“结果”是行为达到的实际状态与预期状态之间的关系,体现行为主体的业绩水平的高低。

绩效技术目前还没有确定的定义,许多学者或权威都对人类绩效技术进行了定义。本文介绍一些典型的定义,由此来探讨绩效技术的基本特征。

一些人,如Rosenberg等,强调其过程和方法:“人类绩效技术是一套用来解决问题或抓住机遇的方法和程序,这些问题或机会都与人们的绩效相联系。人类绩效技术可应用于个人、小的团队或大的组织。”

Benefit和Tate则认为“绩效技术是一种系统程序或过程,以此来识别绩效改进的机会,设定绩效标准,确认绩效改进的策略,进行投入产出分析,选择改进方案,保证对现存系统进行整合,评估绩效改进方案或策略的有效性,以及该方案的执行情况。”

Jacobs侧重于人类绩效技术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原则:“人类绩效技术代表着以各种不同形式对统方法的运用,这些形式取决于问题的性质和活动需求。”

另外一些学者则强调结果,比如Ilbert认为:“人类绩效技术的目的是增加人力资本,一种时间和机遇的产物,在此,技术是指某种潜能转化为资本的程序”。

Geis认为:“人类绩效技术是对大部分有效影响人类行为和成就的序或方案进行选择、分析、设计、发展、执行和评估的过程”。

Foshay和Moller强调定义的相关与范围,将人类绩效技术看成是主要由工作场所的绩效问题所构成、综合各种解决绩效问题的学和惯常性方法、以及其他应用性领域,它们综合在一起构成人类绩效技术的独特范围。

Dick和Wager为人类绩效技术提供了一个更为概念化的定义:“一种基本的承诺,以便识别组绩效问题,并发展出最为适当的解决措施”。该定义与Carr“诊断组织病状,并在组织内改进效”之说基本一致。

Harless经过对各种不同观点进行总结,并参照Stolovitch and Keeps的点形成了一个较为全面的定义:“人类绩效技术是一种操作方式,它通过确定绩效差距,设计有效和效率的改进活动措施,获得所期望的人员绩效。”

本文认为:绩效技术是一种系统程序或过程,以此来识别绩效改进的机会,设定绩效标准,确认绩效改进的策略,进行投入和产出分析,选择改进方案,保证对现存系统进行整合,评估绩效改进方案或策略的有效性,以及该案的执行情况。

绩效支持概念包含在绩效技术当中,其目的是针对已经明确的绩效问题提供支持策略,从而提高个人或组织的绩效水平。电子绩效支持系统是绩效支持的一种实用工具,是绩效支持系统(PSS)的电子化对应物,属于把信息技术和绩效支持相结合形成的软件产品,是人类绩效技术领域最新的干预策略工具之一(Stolovitch & Keeps,1999)。

二 HPT模型与绩效技术的研究领域

1 HTP模型

ISPI(Deterline and Rosenberg)在1992年了HPT模型。其目的是向绩效技术从业人员阐明在工作中提高绩效的几个基本操作步骤。该模型主要包括5个过程阶段:绩效分析、原因分析、干预选择与设计、干预实施与变革、评价。这5个阶段环环相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统一的整体结构,它以一种结构化(而不是线性的文字描述或列表)的形式,为提高人类绩效提供指南。如图1所示:

下面是对HTP模型的简单介绍

(1) 绩效分析

依照组织发展的目标与期望达到的能力检测其绩效需求,这是一个识别某一组织内部当前(或隐藏)的劳动力绩效/能力缺陷和不足的过程。预期理想状态,即该组织完成任务所需的劳动能力水平;该组织目前的实际状态,即劳动力现有的实际能力和水平。绩效差距就是两者之间的差别,它代表了一个需要解决的绩效问题,或指出了组织绩效进一步提高的可能机会。绩效技术最终的目标是以最适当的成本-效益比消除这种差距。

(2) 原因分析

原因分析阶段寻找并确定引起绩效差距的因素所在。很多时候对绩效问题解决的失败往往是由于只看到了组织表面的症状而忽视了深层原因的分析。当我们能找到并能根除引发问题的根源之时,绩效问题解决的可能性自然就大大提高了。选择分析是连接识别绩效差距和对其适当干预的关键环节,是绩效技术强有力的支柱。

(3) 干预的选择与设计

在明确了企业绩效差距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鉴别之后,就到了这一阶段。干预选择包含针对绩效问题、引起问题的原因及可能的解决机会所进行的一系列系统的、广泛的、综合的考虑。通常,选择的方案是多种干预的综合,需要考虑组织内部相关的方方面面。方案的制定是建立在成本-效益比及对于组织整体利益的综合考虑之上的,干预成功与否主要看是否缩小了原来的绩效差距。

(4) 干预的实施与变革

经过绩效分析、原因分析,选择了正确的干预方案,但这并不意味着成功在即。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企业变革实践都证明,变革的失败更多是由于实施不力所致,而非方案不优之故。实施干预方案成功的关键是对变革过程的管理。干预意味着组织和个人的某些改变,而改变会遇到阻力。阻力或是来源于利益冲突,或是来源于旧的观念和行为习惯,或是来源于不安全感等等。在设计干预方案时需要考虑到其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并先行想好对策。一般而言,领导者的支持,充分的宣传和沟通,严密的步骤是保证干预成功的重要因素。

(5) 评价

在干预方案实施之后,并不意味着任务的完成。结果评估就是对干预结果进行评价,以确定其是否实现了消减绩效差距的目标。Kirkpat-rick提出了结果评估的四个水平:反应、学习或能力、转变和结果。

2 绩效技术的研究领域

目前绩效技术广泛应用于企业,教育技术界目前对绩效技术基本停留在简单介绍及个别应用阶段。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在教育技术界我国有学者将它译为“作业技术”(张祖忻,1990;郑永柏,1997),后来考虑到企业界约定俗成的术语用法(张祖忻,1990),绩效技术这个概念逐渐被认可与接受。国内教育技术界对绩效技术作较为系统介绍并在实践中开展应用的,是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张祖忻教授,国内对绩效技术的理解基本上源于张祖忻教授:“绩效技术是运用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的系统方法来提高个人和组织机构的工作业绩的研究领域。”北京大学高利明教授主持了教育部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子课题“教育技术、绩效技术和人员培训”,这些都是我国目前在绩效技术领域进行的初步研究与实践。

进入21世纪,特别是在教育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领域的研究与实践者明显地感觉到:我国教育技术的实践与应用领域正在迅速扩展,远远超越了传统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的研究范畴。实践的不断扩张和发展呼唤对绩效技术理论系统、高层次研究的开展和重视。当前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三个重要主题:面向学校教育所进行的关于信息技术整合于学校教育的研究、面向企业培训所进行的绩效技术研究以及远程教育与远程培训研究。但从目前教育技术人关注的程度来看,更多的是信息整合与远程教育。于是我们将绩效技术引入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发展培养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

三 基于整合的绩效技术模式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社会对现代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继而推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达到全面提高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就是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进而优化教学,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在课堂上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情况下研究制定的,它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教学内容和学生层次的不同,教师要灵活变换方式。教学中不必刻意追求过程的分段性和完整性,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说运用现代技术,教师就没有太大作用。事实上,在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电脑控制是核心,但它再重要也是辅助教学,因而教师要发挥好语言功效,并注意和学生的交流活动,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生课堂注意力明显提高,二是对教学信息的反馈比较积极,三是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不再把学习当负担。以上种种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设了有利条件。

(4)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结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为学生创建了良好的认知环境,为学生掌握新知识提供了捷径。学生在知识的掌握上存在三准,即课堂回答问题准,知识点掌握准、习题答案准。这就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5)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创设了一种数字化学习的方法,即有效的整合可以创设出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支持真实的情境,不受时空限制的信息资源的共享,信息的获取快速而灵活,交互方式的丰富多样,协作交流打破了地区的界限、非常有利于学习者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在此基础上就有可能实现一种能真正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全新学习方式,而这种学习方式的建立是其他的教学方式很难,甚至是没有办法完成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模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向,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绩效思想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问题其实也是一个绩效差距的解决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社会对现代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继而推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主旨就是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进而优化教学, 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全面教育――这是“整合”的预期绩效。而“整合”的现状告诉我们,它的实践并不如人所愿,种种问题制约着它的进一步发展――这是“整合”的当前绩效。两者的差距构成了一个绩效问题,需要设计干预策略进行绩效支持。

3 整合的绩效技术模型的设计

依据现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教学系统论,以及同组所做的调查报告在HTP模型的基础上我们提出设计了基于整合的绩效技术模型,模型如图2所示:

(1) 绩效分析

绩效技术的实施始于绩效分析。依据素质教育目标、新课改目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目标得出教师“整合”教学的预期绩效。通过问卷调查、教师访谈等形式了解到当前绩效状态,主要从客观环境、教师现有的培训模式三方面来分析,得出绩效差距。

(2) 原因分析

原因分析是确定造成绩效差距的原因特别是那些影响较大的深层次原因。原因分析是绩效分析与最后确定解决方案之间的关键步骤。通过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针对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得出影响整合能力的原因,其具体内容是: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很多时候对绩效问题不能理想的得以解决,往往是由于只看到了组织表面的症状而忽视了深层原因的分析;分析教师的实际情况与期望水平之间的差距,寻找并确定引起绩效差距的因素。事实上,影响绩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个体素质方面,需要分析教师的知识技能水平、教师的基本理念、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与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水平、整合实践能力、教师整合的动机;在环境方面,需要考虑学校当前支持整合的设备、分析当前的奖励机制是否仍然适用等等。除了这些因素外,还应分析现阶段培训教师的方式。

(3) 干预措施的选择和设计

干预措施是具体的实施方法。良好的绩效支持手段是达到目标的必备条件之一。干预是一种计划措施,目的在于解决整合中出现的问题,由此提高绩效。绩效支持手段分为教学支持与非教学类支持。

本次研究的主要是非教学支持手段的开发,主要是电子绩效培训系统的开发

在系统中针对教师出现的信息技术能力的不足,教学理念的偏差等设置功能模块让教师在教学设计工作中完善自己的整合能力。另外还有信息化教学设备的补充,教学设备的维护需要学校经费的支出,教师的积极性的提高需要校方加强激励政策。

(4) 干预措施的实施和变革

这个阶段需要真正的实施,将选择出来的干预付诸于实践。在这个阶段,交流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必须理解组织的期望。此外,交流不仅传递变革的期望,还减少教师的恐惧,并使教师关心干预,使实施更容易。但选择了正确的干预方案,但这并不意味着成功在即。实施干预方案成功的关键是对变革过程的管理。

(5) 评价

根据现代教育评价理论与绩效技术理论,培训的反馈与评价应随时贯穿于整个培训的始终。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评价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不同的培训子目标进行多样化的制定。由于培训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达到预期的绩效,因此评价也应围绕这一核心目标进行也就是从理论素养、学科专业素养、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素养、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进行。

结论

在现有的绩效技术理论和模型的基础上设计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绩效模型,用绩效技术模型分析教师的信息技术与整合能力,将绩效技术与课程整合联系起来,为电子培训系统提供依据,我们做的并不完善,还需改进。

参考文献

[1] KentL.Gustafson.设计绩效技术系统支持系统[EB/OL].

[2] 张祖忻.从教学设计到绩效技术[J].中国电化教育2000,(2):

9-13.

[3] 梁林梅.绩效技术的起源与发展[J].现代教学技术,2003,(2):

25-28.

[4] 刘世清,关伟.基于绩效技术的高校教师绩效开发与考核方法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5,(4):49-56.

[5] 张建伟,师书恩.中小学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绩效标准研究[J].论著选摘,2003,(4):25-16.

[6] 王枫,江北战.绩效技术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对绩效技术和电子绩效支持的分析和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2,(8):

9-13.

[7] 梁林梅.教育技术实践发展中一个活跃的领域: 绩效技术[J].教育发展研究,2002,(8):68-72.

[8] 殷雅竹,李艺.关于绩效技术――论教育绩效评价[DB/OL].

[9] 朱从娜,杨开城.李秀电子绩效支持系统及相关概念探究[EB/OL].

上一篇: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范文 下一篇:乡镇干部教育培训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