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教育局要点

时间:2022-09-27 11:20:43

市教育局要点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及市委八届七次全会精神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巩固提高“两基”成果,稳步推进高中教育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扶持民办教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为顺利实施教育“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市委八届七次全会精神,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1.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市委八届七次全会精神,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统筹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统筹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统筹教育的发展、改革与稳定。

2.认真实施**市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按照“十一五”发展规划的要求,以布局布点为重点,因地制宜,认真做好教育发展专项规划,构建与现代新**建设相适应的科学合理的国民教育体系,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3.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转变行政职能。认真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强化教育宏观管理和服务,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和政务信息化。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进一步转变行政职能,创新教育行政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4.营造教育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切实加强和改进教育宣传工作,畅通教育信息沟通渠道,完善新闻通报会制度和教育新闻制度。加强对教育方针、政策、重大决策以及先进典型人物和教育工作成就的宣传。加强对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和难点问题的宣传引导。充分尊重、维护社会各界对教育事业的参与权和监督权,推进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

二、全面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实现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新的突破和发展

5.继续推进教育综合改革。2006年工作的重点是加大改革力度,理顺体制,激活机制。总结五华、安宁、石林三个改革试点县(市)区和市属学校、其他县区改革试点学校工作的先进经验,在已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试点范围。选择条件成熟的4个县区由学校试点转为全面推进教育综合改革。2006年底召开全市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总结会,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一批在推进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中取得突出成效的先进地区、先进单位、先进个人。

6.继续创新干部、人事、分配、评价机制,完善校长公选制,坚持教职工择优聘用制,实行绩效分配制。扩大**市人才服务中心教育分中心的工作范围,逐步建立开放式的用人制度,推动“单位人”向“系统人”、“社会人”的转变,逐步实现人才供求调节市场化、人事服务社会化。

7.完善改革配套政策,逐步形成多元化投资办学格局。积极探索非义务教育阶段办学体制改革,在加大政府财政性教育投入的同时,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改变单一的政府投资渠道,鼓励多渠道筹措资金办学,支持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以多种形式在校内出资新建、改扩建经营教育教学设施。探索改革试点学校预算内经费总额包干,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因校制宜,推进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逐步建立一套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学校自身发展需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利用社会资源服务于学校的社会化后勤体制。

8.大力扶持民办教育发展。认真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实施条例,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依法保障民办学校办学权益,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管理、监督和指导,引导民办学校规范管理、完备条件、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表彰奖励成绩突出的民办学校,营造有利于民办教育自主自律、健康发展的环境,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

三、落实义务教育重中之重的地位,巩固提高“两基”质量,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9.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强化政府行为,进一步落实“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建立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按项目分担经费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新机制,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缩小城乡差距。2006年起,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制学生生活费;对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家庭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同步实施“两免一补”政策。采取有力措施,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工作机制,将其纳入“控辍保学数据库”管理。

10.解决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问题。各县(市)区,特别是主城四区要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纳入本区教育事业发展规划,逐步做到每一个适龄儿童(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都有一个公费学位,都能就近或相对就近入学。认真维护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就学权益,义务教育与本地居民子女享受同等待遇。

11.积极推进农村示范性学校的创建工作。2006年拟安排600万元用于农村示范初中建设,培育农村学校骨干群,完成15所的创建目标。加强民族乡镇创建市级民族中学工作,有条件的县区一中举办“民族班”,指导县区在民族乡镇创建民族小学。

12.积极探索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总结推广石林、安宁等地农村教育资源共享、优化配置、中小学“一体化、一贯制”的办学模式和做法。探索城乡教育一体化,鼓励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结对子,促进城乡教育共同发展。

13.努力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2006年市级安排1200万元,排除农村中小学危房30762平方米;组织实施好教育国债项目建设工程,完成国债项目建设任务。拟安排1000万元新建和改扩建13至15所农村寄宿制学校校舍,建设面积达到2.8万平方米,扩大招生4000名。抓紧实施好第一批7个“明德小学”建设项目。

14.合理布局城镇中小学。尤其要重点编制主城区学校布点布局专业规划,逐步缓解学校设置与人口居住不一致的矛盾和新建小区教育设施不足的问题。尽最大努力使城镇居民子女按户口所在地或实际居住地就近或相对就近入学,解决“上学难”的问题。

15.大力发展勤工俭学。切实抓好农村学校劳动生产实践基地建设和寄宿学校种植养殖基地建设。在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普遍开展以种植养殖为主要形式的勤工俭学,使全市种植养殖试点校达到167个,生产活动面达85%,城镇中小学勤工俭学劳技教育面达100%。发展校园经济,改善办学条件,救助生活困难学生,使农村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16.积极发展农村学前教育。2006年,新建农村幼儿园20所。鼓励教办幼儿园领办、承办、租赁、合作举办民办幼儿园,迅速增加幼儿教育资源和扩大招收规模,将全市幼儿入园(班)率提高3至5个百分点,达65%以上。在城市普及幼儿三年入园率,提高学前幼儿教育质量和效益。

四、加快普通高中建设与发展

17.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普通高中教育发展。以体制改革、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创新学校投融资体制,实施学校新建和校园改扩建。加大对民办普高学校的扶持力度,对招收公费学位生的民办高中,财政给予生均经费补助,积极推进民办高中教育的发展。鼓励和支持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依托资源优势,多形式、多体制发展普通高中。改革办学模式,建立多元办学格局,扩大普高办学规模,拓展优质教育资源。2006年普通高中招生比2005年净增4500个学位,优质高中招生净增2000人,使全市优质高中招生数占招生总人数的55%,主城区达到70%。

18.加快新建和改扩建普通高中的步伐。加强对列入教育综合改革扩大高中教育项目的新建12所高中,改扩建50所中学的立项、规划、建设的指导工作,特别要做好昆三中呈贡校区、北市区高标准学校、禄劝一中、宜良一中、嵩明实验中学等重点项目的建设工作,启动五华区高标准中学等学校项目立项,完成年内普高学校校园改扩建项目。

19.加强普通高中质量管理。按照重新修订的**市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方案和指标体系,在全市范围内认真开展学校自评和教育行政部门复评相结合的教育质量评价工作。切实把课程建设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和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深入推进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提高学校课程管理和实施的水平。加强高中教育教学的研究和指导,强化高考研究和复习指导。加强高色班的专业训练和文化课教学,努力使特长生培养成为学校办学特色中的新亮点和高考升学率的新生长点。继续加强主城区一级高(完)中对口支援郊县(市)区中学的对口支援工作。继续做好等级学校创建工作,争取创建省一级完全中学1至2所;创建省二级完全中学或晋升等级学校2至3所。

五、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建设现代新**服务

20.优化职教资源配置和布局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市职业教育集团、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内部运行机制,使职业教育向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方向发展。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鼓励和支持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完善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机制。

21.扩大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做强做大7所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集中力量改善学校的技术装备和条件,调整专业结构,加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扩大办学规模。各县(市)区也要结合当地实际,做专做特现有职业学校,千方百计扩大招生规模。2006年全市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在2005年的基础上增加20%。

22.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健全和完善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工程”和“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促进“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

六、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23.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认真开展“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今年3月4日,总书记在看望出席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以“八荣八辱”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即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总书记提出的“八个为荣,八个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阐述了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具体要求,对明确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全市中小学要以“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为载体,结合自身实际大力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外教育基地建设,不断完善德育工作网络,积极探索和增强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进一步规范家长会、家长学校和教师家访工作。

24.大力推进学校课程建设和管理。落实教学常规,加大课堂教学的教科研力度。加强教学科研机构和队伍建设,健全教科研工作网络,指导学校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机制。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25.加速教育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教育信息网络建设,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加强教育教学资源开发、利用,调动和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

26.改革和完善考试评价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学业评价和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强化招生考试规范化管理,确保考试安全。优化服务,提高工作效率,确保招生考试公正、公平,提高社会满意度。

27.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工作。认真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启动全市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深入推进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体育传统校建设,探索体艺特长生管理、培养的新模式。举办第十七届学生艺术节。

28.加强教育督导工作。坚持督政与督学并重的工作方针,加强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确保教育经费按规定增长。继续开展“两基”巩固提高复查年审工作。加强教育督导专项检查和随访随查。积极开展中小学达标晋级工作,提高中小学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29.加强语言文字工作。在巩固和提高一类城市达标验收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二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达标评估进程,年内完成安宁、石林两地评估验收。精心组织第九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完成60所校园的语言文字工作评估验收。加强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管理,完成8000人次的测试任务。

30.创建和谐平安校园。在中小学校开展“争创校园百日安全无事故”活动。把法制教育、诚信教育、禁毒教育、交通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教育、国家安全教育、自护教育纳入学校常规教育,落实学校各项安全和管理责任,建立工作制度。抓好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工作。

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31.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提高师德水准。认真深入扎实有效地开展好巩固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深入实施“云岭先锋”工程,开展“爱心助成长,和谐在校园”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和行风建设工作。强化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和师风检查工作力度,使广大教师切实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成为师德表率、育人模范、教学专家。

32.推进教师继续教育改革与创新。全面推进以校本培训为主体的中小学继续教育,建立健全校本培训的年度考核和管理制度。加强各级培训机构的管理和建设,开展对各级培训机构和评估、检查,提高培训机构的综合能力。切实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工作力度,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多渠道、多层次开展市、县两级校(园)长岗位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和学历提高培训。切实加强省级示范性教师进修学校建设,争取在年内创建3—4所省级示范性教师进修学校。

33.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重视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进一步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建立健全市、县两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养、评选和管理制度。发挥和扩大名师工作室的示范辐射作用。加强城镇学校对口支援郊县区学校工作,组织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促进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我市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评选、表彰第七届杰出、优秀园丁。组织好特级教师评选推荐工作,启动市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动态管理和年度考核。

八、大力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

34.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继续认真抓好干部廉洁自律工作,进一步规范领导干部从政行为,深入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力度,充分发挥案件的警示教育作用。认真抓好教育工作和纠风专项治理工作。健全学校预算、资产、收费和审计等制度,切实加强对学校及基层单位收费、基建工程、物资采购、后勤经济活动等工作的监督。

35.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全面推行中小学收费公示制度,接受人民群众和社会监督。继续完善在公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全面推行“一费制”收费办法,严格执行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三限”政策。继续稳定学校收费标准,清理和规范学校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不得举办或变相举办重点学校政策,探索研究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的措施和办法。

上一篇:上半年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安排意见 下一篇:民政基本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