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心理培训范文

时间:2023-12-19 17:29:39

儿童的心理培训

儿童的心理培训篇1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儿童画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对儿童画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简单地说儿童画是一种由儿童创造的特殊的绘画形式,只有儿童创作出来的才叫儿童画,成人画的就不是了。因为儿童作画的特征是自然、不规律、幼稚、发自内心的感受,画出来的东西有趣、不造作。而成人思想成熟,绘画作品反而无法达到儿童那种天真无邪的纯朴境界。如何培养孩子学习儿童画也成为广大家长关心的一个话题。

一、学习儿童画的目的

学习儿童画最重要的一点是为了培养创造力、想象力、观察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其次是培养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和耐心。前提是要对儿童画要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早期的儿童美术教育,多将提高审美修养、激发绘画潜能、培养绘画人才作为培训宗旨,即“为画而学”的教育观。近年来,随着国外儿童美术教育观的渗入、影响,随着教育界实施素质教育口号的提出,“为画而学”的教育观受到了强烈的冲击。目前,教育界、美术界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学习绘画技巧、绘画形式不应是儿童培训的主要目的,儿童画培训应将培养和提高儿童的多种能力,如,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记忆能力、分析能力、联想能力和创造能力作为根本宗旨。为了实现这一宗旨,要求教学者必须改变培养小画家的教学思维,要求教学者将过去的重画面形式转变为现在的重训练过程,要求教学者应充分利用多种手段、多种素材和多种方法,来满足孩子的需求。特别在训练形式上,要求教师应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力求多样性、新颖性,让孩子在培训的全过程中,充分体味到寓教于玩的乐趣。

二、如何培养儿童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发自儿童心灵的闪光,不可因为天真幼稚、不合常理而责怪。儿童画中的想象力的方式是全方位的。儿童画中的观察生活可以想象,内容情节可以想象,物体形象可以想象,图案可以想象,色彩也可以想象。

1、生活与想象

儿童学画要学会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体会生活中的特点和变化,并把观察到的东西加以联想,这是生活与想象。

2、形象与想象

儿童画中的物体形象并不和生活中的一个样子,而是把生活中的形象根据想象,画成自己喜欢的艺术形象来表达。

3、内容与想象

儿童画是有内容、有故事情节的。这个故事是可以自由想象发挥的,而且想象得越新奇越好。

4、色彩与想象

儿童画中的色彩也可以想象,它走出写实色彩的范畴,你想怎样画就可以怎样画,这就是创造性颜色。

5、图案与想象

儿童画中要添加美丽的装饰图案,这个图案也要发挥儿童的想象。开发想象力的方法是认识生活心灵的方法。具体的方法也是运用“问号”这把金钥匙。对着儿童的心灵,进行定时、定向、定量的启发引导。教学目的是培养儿童心灵的觉醒,达到想象无限、创意无限的艺术效果,而表现儿童巨大的潜能。

富有想象力的孩子,也富有情感。他们有强烈的表现自身生活的欲望,并以各种自发的方法作画,编故事、画画是孩子们经常采取的方法。

三、描绘形式和训练方法

按照一般绘画的规律,绘制一幅画,在明确主题后,必须考虑构图形式、造型处理、色彩配置以及表现方法(包括工具材料),上述四点构成绘画的基本要求。但当我们走进儿童画的世界,却发现在这里不需要求构图形式的变化,强调的是儿童随心所欲、大胆任意的挥笔;不需要求色彩配置的完美,强调的是儿童想象之翅自由自在地飞翔;不需担心造型处理得可笑,强调的是儿童心灵之窗毫无顾忌地敞开;不需担心表现方法的稚拙,强调的是儿童全心投入、乐在其中地玩耍。总之,在这里,孩子可以自由发挥、信手涂鸦,而不必按照绘画的要求来处理画面艺术形式。

儿童画的训练方式和绘画的训练方式也存在明显区别:前者重视多种能力训练,后者重视基本功训练;前者学习模式自由随意,作画过程中,多遵循个人意愿,后者学习模式规范严谨,习画过程中,多遵循教师意愿;前者教学形式多样化,可能玩中学画,画面效果强调趣味性,后者教学形式系统化,必须为画而画,画面效果强调艺术性。

儿童的心理培训篇2

[关键词] 自闭症;融合教育;师资培养

一、融合教育的意义

融合教育作为一种倡导融合、包容、平等、民主的教育思潮,已经带来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变革。有特殊需要的儿童陆续被安置到普通学校接受一体化的教育,享有与普通儿童一样的受教育权利。其参与者不再仅仅局限于教师,而是由教师、助教、家长、特殊教育专家、学校管理者、康复治疗师等所有相关人员共同参与,他们的工作各有侧重但存在重叠,因此,高效的沟通和合作能力便成为融合教育教师提高教学效率,胜任融合教育工作的首要素质,是所有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

儿童自闭症是对儿童成长有严重影响的发展,融合教育为自闭症儿童的治疗提供了更为良好的生态环境。随着特殊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地都在推行融合教育国外的融合教育师资培养项目主要通过培训形式来体现对教师合作能力的要求和培养。

融合教育理念下的治疗对自闭症儿童尤其是高功能自闭症儿童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以融合教育为训练背景,行为治疗、结构化训练为教学框架,辅以感觉训练及绘画、游戏等治疗,同时配合以环境策略、同伴策略、开放式教学方法的使用,希望在此模式下,除了塑造自闭症儿童的正常行为习惯,发展社会技能外,也希望通过这种有意识的融合,激发蕴涵在自闭症儿童无意识深层的智慧,挖掘自闭症儿童的最大潜能。融合对自闭症儿童来说,不仅是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训练背景,从某种意义上讲更是一种治疗。

二、我国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现状

1、随着全社会对特殊儿童接纳程度的提高,虽然已经有为数不少的普通幼儿园接受自闭症儿童,但是,大多数幼儿园自闭症儿童还是缺乏有针对性的教育干预措施。有的老师因为不理解自闭症儿童的行为和心理,采取错误的教育,从而会引发更严重的行为问题。

2、大部分的自闭症儿童家长由于对自闭症了解的不多,因此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不能及时地察觉和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实现早诊断,早治疗,影响自闭症儿童的最佳康复的时间。如果经过一定的早期康复干预训练,其语言能力、智力、社交能力能够获得较好的发展,存在可塑性。

3、幼儿园中,特殊教育教师的人数较少,不能较好的处理自闭症儿童行为问题的方法,了解自闭症儿童的优点,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

三、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师资培养

1、构建完备的支持体系,为融合教育师资培养与培训提供保障

融合教育本身就是一个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政策到资金、从专业到舆论的全面支持。同样,完备、健全的支持体系将为融合教育师资培养工作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坚实的保障。在我国,支持保障体系的欠缺大大限制了师资培养工作的开展。近年来,在北京、上海等融合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逐步建立起了市级及区级的特殊教育中心,定期开展随班就读教师培训,建立巡回指导制度,以求最大限度地支持随班就读教师的专业发展,但相关的支持仍需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2、设置核心课程和校本课程

分设核心课程和不同的课程板块以供学生选择,核心课程内包括基本的特殊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儿童发展的知识和技能;板块型课程可以按照障碍类型来区分,基于我国其他干预服务人员的缺乏现状,设置康复训练、语言训练、游戏治疗等不同的板块。

3 、促进家长、学生、教师及相关人员的合作

融合教育涉及人员不只是学生和教师,家长,教师及相关人员需要通力合作,共同寻求在融合中帮助自闭症学生与普通学生更好融合的方式和策略,充分体现了融合教育中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一体化原则。在团体合作的基础上,动员相关的力量对儿童进行诊断、评估、制定与实施干预训练的计划,并且要及时更改IEP计划,对自闭症儿童更加实用。

4、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培养

师资力量非常短缺难以满足自闭症儿童对教育的需求。从业人员主要来自于学前教育师范类,其他专业,特殊教育、心理学以及社会工作者且学历层次偏低。而从业人员的职业专业能力、教学成效都成为影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因素。师资力量的强大也标志着我国融合教育与全球。

参考文献:

[1]冯静雅,国外融合教育师资培训的部分经验和启示[J].

[2]熊絮茸,孙玉梅.内蒙古: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现状调查困境分析及家庭参与的探索[J].

基金项目: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师资培养的实践研究,编号:JG2013020045。

儿童的心理培训篇3

关键词:儿童;舞蹈;教育

中图分类号:J7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241-01

在当代社会教育发展中,儿童素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现在众多家长注重培养孩子在艺术方面的兴趣及才能,舞蹈不仅可以陶冶情操,提升气质,还能塑造儿童的体型,因此舞蹈成了众家长的首选之一。儿童舞蹈可以促进对儿童进行德、智、体、美的综合教育,有助于激发儿童学习舞蹈的潜能,对培养儿童情感、审美、创造力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儿童舞蹈教育的作用

(一)儿童舞蹈可以陶冶儿童的性格和品德

儿童的性格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发展的。我们的生理机能,特别是神经系统,对儿童性格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很小。在实践生活中,孩子的性格被社会各面的影响、多方面的教育等因素长期塑造而形成。长期接受舞蹈的熏陶,使儿童可以自由、愉快的调动肢体语言去表达对音乐的感受;通过面部表情、身体动作表达内心世界,就会潜移默化的形成活泼开朗和热情大方的性格,儿童舞蹈对孩子的性格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经过长期的舞蹈训练,对孩子的优良品德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帮助。

(二)儿童舞蹈可以发展儿童身体运动的机能

舞蹈是经过提炼、组织、美化的人体动作,人体训练动作包括身体协调,在训练动作时通过反复的练习,达到灵活自如的程度,称作技能。形体训练行为的一致性、准确性和灵活性,也是改善儿童智力的过程。如果孩子经常参加舞蹈教育活动,那么活跃的气氛会使孩子心情愉悦,增加他们自身的力量,儿童生理机能的发展,加快新陈代谢,使他们在舒适愉悦的环境中健康的成长。舞蹈动作需要在身体协调和自然的配合下完成,经常进行舞蹈训练,不仅能使少儿的体质得到增强,提高各种身体的综合素质和身体活动的能力,还可以促进成长期的儿童身体各部分器官系统均衡发展,同时可以调节儿童肢体的灵活性。

二、我国儿童舞蹈教育的现状

(一)教学条件不完善

由于学校的办学能力不同,而舞蹈课又需要专门的教室和设备(例如:把杆、垫子等),再者,近年来,各种舞蹈培训机构蜂拥而至,由于办学层次参差不齐,设施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设施简陋、教学规模小、师资力量差、经费投入不足,一些私人舞蹈培训机构以营利为目的,环境设施差,影响整个教学质量。另外,出现一些培训班以考级、提高技能技巧、比赛为主要目的的儿童舞蹈教育观念来面对家长与学生。

(二)教材内容不合理

由于教育体制的不健全,导致教材规划不到位,有些培训机构缺少优秀的舞蹈教材,教师教学内容随意。针对这种现象,要想确保儿童教学的合理性,应选择适合儿童心理和生理特点的舞蹈教材。

(三)教学方法不适

舞蹈是基本技能、技术技巧、身体语言的舞蹈动作来表达内心情感的特点。而不是纯粹展示技巧的表演。由于教师教育观念存在偏差、重技轻艺,扼杀了孩子学习舞蹈的兴趣,导致学舞蹈的人越来越少。

每个孩子都有艺术的天份,舞蹈满足了孩子对美的需求。但是,自从进入专业的舞蹈培训机构或教育设施的不完善培训班后,由于枯燥的教学、训练和较差的环境设施,以至于减少了对舞蹈的兴趣。

三、开展儿童舞蹈教育的趋势

儿童舞蹈教育是一项很有教育意义的工作,儿童时期正是学生个性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通过舞蹈课上的“动手动脚”,可以抑制学生,特别是独生子女性格中的许多弊端弱点;又提高了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灵敏性和身体素质;还可以加强学生与人交往、沟通、协调的能力。这一时期对于儿童的舞蹈教育来说也是最佳的,同时,如果孩子受到了系统的舞蹈教育,他们在形体和心理上与普通的孩子相比也更为健康。这是因为在儿童舞蹈教育的过程中,学生要经常性的进行身体的锻炼,进而可以促进他们的身体和体型在舞蹈教育中逐渐的完善与健美。所以,儿童舞蹈教育的开设,是符合社会发展,学校素质教育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思路的,它必须得到重视,普及和完善。

四、结语

儿童的心理培训篇4

【关键词】《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早期学习标准;教师培训;美国的经验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2)12-0001-06

近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正式颁布,国家层面的针对《指南》的教师培训也随之展开。此举表明教育部对《指南》的落实有很高的期望。在提升学前教育质量呼声日益高涨之际,《指南》的颁布及相关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可谓顺应时势,非常及时。然而,基于《指南》的教师培训到底应该培训什么,如何开展,都需要进行具体分析、深入思考。本文借鉴美国实施基于早期学习标准的教师培训的相关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对我国实施基于《指南》的教师培训提出以下思考和建议。

一、从早期学习标准到《指南》:国际潮流与中国国情的结合

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美国中小学生的基础学力大幅下滑,引发了全美基础教育界对有关中小学生学习内容的标准化运动。这项运动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延伸至早期教育领域。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里,早期学习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成为美国早期教育改革和质量提升的一大特色。截至2010年,美国各州均已颁布了本州的早期学习标准。

2002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遍及全球”项目启动。该项目旨在协助发展中国家制定早期学习标准,以推动教育公平,帮助发展中国家儿童作好入学准备,也反映了国际社会对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关注。此外,早期学习标准的制定还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缺乏合适的儿童评价工具,难以有效监控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质量的问题。2006年,中国加入这一项目,正式启动《指南》的制定工作。

《指南》的制定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对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诉求,是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战略目标的重要抓手。2010年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明确提出要“建立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管体系”,以“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这一文件把《指南》的制定与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密切联系起来了。

由此可见,《指南》的制定不仅顺应了国际潮流,而且满足了我国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在需要。现在,如何有效贯彻落实《指南》,成为当前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美国落实早期学习标准遇到的问题及其启示

美国早期学习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对提高早期教育质量、促进儿童的学习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具体而言,在目标方面,早期学习标准明确了特定年龄的儿童应该知道什么,会做什么,从而帮助教师、家长及社会就此达成共识;在课程方面,早期学习标准使早期教育的课程设计更加有的放矢,也更有利于教师有效开展活动,从而提高儿童的学习效果;在评价方面,早期学习标准为教师、家长有效观察与了解儿童提供了指引。或者可以说,在各种早期教育项目中落实早期学习标准的核心意义在于促成了早期学习标准、早期教育课程及儿童学习与发展评价三者的一致化,进而确保了教育公平,提升了教育质量,并使早期学习标准的其他诸多意义得以实现。〔1〕

尽管早期学习标准有诸多价值,但美国的经验也告诉我们,早期学习标准的落实会遇到实践层面的许多问题。例如,有的是对培养目标的困惑,比如还需不需要进行个性化教育;有的是对培养方式的担忧,比如还要不要强调对游戏或方案教学的重视;有的是对儿童学习与发展评价方式的疑虑,比如还能不能提倡真实性(表现性)评价,等等。在追求落实早期学习标准和绩效责任的过程中,教师的信念、情感与教育行为之间的不匹配问题也时常出现。〔2〕

要解决上述问题,有效落实早期学习标准,必须有效开展基于早期学习标准的教师培训。尽管我国的《指南》与美国的早期学习标准在目的、功能及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是《指南》的落实同样会碰到实践层面的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化解同样需要相关培训能够跟上。十多年来,美国基于早期学习标准的教师培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我们落实《指南》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三、美国基于早期学习标准的教师培训:系统的视角

过去一年,我们对美国数个州基于早期学习标准的教师培训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总的印象是,有效的培训均是从系统的视角来规划和实施的。所谓系统的视角至少包括五个相互关联的方面:教师专业发展政策、教师培训组织与管理、教师培训内容、教师培训形式、教师培训效果。以下分别就这五个方面介绍基于早期学习标准的教师培训的特点。

1.教师专业发展政策

教师专业发展政策明确了早期学习标准的作用,强调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并且为教师培训指明了途径,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激励。具体来说,教师专业发展政策涉及如下内容。

(1)进行一致性分析

各州根据州早期学习标准检视早期教育课程、儿童发展评价与早期学习标准的一致性。一致性分析一般包括两个方面:横向一致性分析,即分析标准、课程(州早期教育项目推荐的课程)、评价(儿童学习与发展评价工具)之间的一致性;纵向一致性分析,即分析各年龄段之间的一致性,包括早期学习标准与小学学习标准的一致性等,是PreK-12年级一体化建设的基础。例如,宾夕法尼亚州早期学习标准出台之后,该州主管早期教育的儿童发展与早期学习办公室于2008年对该州从出生到小学三年级的儿童学习与发展标准进行了纵向的一致性分析,同时对学前教育阶段的学习标准与儿童评价标准进行了横向的一致性分析。这些分析保证了早期教育与儿童发展评价的统一,也有效促进了幼小衔接。〔3〕

(2)修订职业标准

美国各州首席教育官员理事会(2009)的调查表明,已有33个州基于本州早期学习标准制定或修订了早期教育工作者的专业能力标准,将教师对早期学习标准有关指标的理解及对儿童学习的支持纳入其中,明确了教师应该掌握的儿童学习与发展内容,也明确了一名优秀教师在有效支持和促进儿童学习与发展时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4〕

(3)设立专项培训项目

专项培训项目的设立可以为教师学习、理解早期学习标准提供机会,并为教师将早期学习标准融入实践提供支持。与设立专项培训项目相配套,各州的教师专业发展政策还非常重视实践支持系统的建设。以康涅狄克州为例。该州在制定了早期教育课程框架、评价框架后,教育主管部门自2009年开始在全州开展了名为“培训车轮”(training wheels)的教师培训项目,致力于早期学习标准和儿童学习与发展评价框架的有效结合,以提升教师培训的有效性。

(4)投入资金支持

在设立培训项目的同时,州政府需要借助政策来多渠道组织专项资金,用于培训项目的落实,鼓励教师参与培训,并为实践支持系统的建设提供条件。

(5)建设数据系统

建设与完善数据系统,可以反映早期学习标准的实际落实情况,也可以用于分析相关教师培训的效能。以马里兰州为例。该州的早期儿童数据系统一方面记录了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状况,便于了解儿童在标准方面的达成度,另一方面对教师专业成长的相关信息进行了记录,以便综合分析教师培训对提升儿童学习与发展效果的作用。〔5〕

2.教师培训组织与管理

具体包括确定教师培训主管部门,建立教师培训层级网络,遴选培训教师,落实培训计划,提供教师培训资源等。总的来看,美国早期教育教师培训的组织与管理体现了集约化、整合化的特点。以马萨诸塞州为例。该州2005年成立早期教育与保育部,全方位管理涉及早期儿童的各项事务。州政府的教师培训组织与管理职责更加明确,效率也有所提高。

3.教师培训内容

各州情况基本相仿,培训内容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是统一理念,如早期学习标准与发展适宜性原则的融合,早期学习标准与教育质量提升的关系等。二是培养能力,具体包括准确理解标准的各项指标,并将其运用于教学计划的制订与实施,以及对儿童学习行为的观察、记录与评价;对自身教学实践的反思;对学习资源的利用;尝试开展基于早期学习标准的家园沟通等。

4.教师培训形式

培训强调实践导向,重点是打造面向实践的学习共同体。〔6〕基于早期学习标准的培训强调有效整合集体式的非现场培训和现场培训,强调参与式培训,重视工作坊和师徒制等现场培训模式的运用,同时也强调信息技术在培训中的积极作用。比如康涅狄克州的“培训车轮”早期学习标准培训项目,借助“Wiki空间”技术,使基于早期学习标准的教师培训不断深化。

5.教师培训效果

基于早期学习标准的教师培训效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对培训的满意度,二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落实早期学习标准的能力提升情况,三是通过有效的培训使儿童在各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水平得到提升的情况。

以上五个方面环环相扣。教师专业发展政策是基础,只有政策方向明确,教师培训才能有的放矢。教师培训组织与管理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培训的效果,而培训的内容与形式实际上反映了早期学习标准在早期教育中的基本定位。教师培训效果是上述前四个方面进一步改善的依据。需要强调的是,上述五个方面彼此关联,共同构成基于早期学习标准的教师培训系统。从美国的经验看,相关教师培训应当综合考虑上述五个方面的承继性和协调性,发挥系统的优势,提高培训质量。

四、基于《指南》的教师培训:思考及建议

目前教育部已经明确提出要把《指南》作为当前幼儿园教职工、学前教育教研人员和管理干部培训的主要内容,要开展全员培训。此外,教育部还明确各地要切实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以便贯彻落实《指南》。教师培训对于《指南》的贯彻落实具有重要意义,但其中存在一些尚需进一步明确的问题。我们从系统的视角分析基于《指南》的教师培训,考察现阶段基于《指南》的教师培训的基础条件,并对基于《指南》的教师培训的基本环节、内容与形式等进行了深入思考。

教师培训相关政策的出台可以为培训的内容和形式提供指引,也是落实培训工作的前提条件。必须承认,各地在儿童发展水平、语言、文化习俗、现有教育基础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那么,《指南》的落实是否需要适当考虑本地化问题?事实上,在教育部出台《指南》之前,不少省市都曾经制定、出台过本地区的有关儿童发展水平、发展目标的文件。《指南》颁布之后,应如何处理各地已经出台的相关文件与《指南》的关系,教育部目前似乎尚未作出指导。这种不确定性可能会影响到各地的培训内容设置以及开展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以上海市为例。2008年上海市教委出台了《上海市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指南》,其中幼儿发展部分明确了大班儿童的发展内容及水平。我们认为,教育部《指南》出台之后,上海市教委面临的一项亟待开展的任务是对本市已经出台的有关幼儿发展的文件与教育部新近颁布的《指南》中的有关目标及指标进行一致性分析,同时结合本市的儿童发展水平及地域文化特点等,修订或重新制定上海市的儿童学习与发展文件。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幼儿园课程与本地儿童学习与发展文件之间的一致性,即考察特定年龄的课程内容设置是否能有效支持儿童各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这项工作并不简单,可能需要多层面来完成。例如,商业化的课程需要企业完成这一分析,提交政府相关部门审核;幼儿园要对幼儿园课程与当地儿童学习与发展文件进行一致性分析,等等。由此可见,一致性分析应当成为当前以幼教干部、幼儿园管理层为对象开展的相关培训的一项重要任务。

此外,教育部颁布的《指南》针对小、中、大三个年龄段,指标全面且具体,为幼儿园更好地开展儿童学习与发展评价提供了依据。在《指南》的基础上,建设系统性的儿童学习与发展评价框架,并指导教师有效评价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是《指南》推出之后的又一项重要工作。对于这项工作,美国的做法是,既可以由政府独立承担,也可以通过采购商业机构的相关产品等方式来实现。目前《指南》业已推出,但尚未推出相应的儿童学习与发展评价框架(包括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我们认为,儿童学习与发展评价是《指南》落实的核心内容之一。当前的问题不在于需不需要建设儿童学习与发展评价框架,而在于由谁来做这项工作。目前看来,不论是政府、商业机构,还是幼儿园做,都需要一定的时间,都不会很快完成。美国各州在落实早期学习标准时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如康涅狄克州早期教育负责人Harriet Feldlaufer曾谈及,“虽然在1999年,康涅狄克州就出台了州的早期学习标准(年幼儿童的课程目标和发展指标),但这仅仅只是一些指标,能起到一定的指引作用,除此之外,作用有限。只有到了2008年,州的儿童发展评价框架出台之后,培训才开始活跃起来。可以说,只有借助早期学习标准观察了解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情况,并使其与课程有效整合,培训才有实质意义”。

开展基于《指南》的教师培训的核心任务是,帮助教师理解儿童的学习与发展目标,据此设计并实施课程,观察与评定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情况,而《指南》、幼儿园课程及儿童学习与发展评价之间的一致性又是有效开展教师培训的基础。显然,目前基于《指南》的教师培训的基础工作还有待抓紧落实。我们认为,从《指南》的推出到有效落实,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培训什么,如何培训,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

基于以上分析,对当前我国开展基于《指南》的教师培训,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因为《指南》的落实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分阶段、有层次地开展培训是一种较为合理的做法。现阶段宜先针对幼教干部、教研人员及幼儿园园长开展相关培训,应重在指导其开展《指南》、幼儿园课程、儿童学习与发展评价的一致性分析,即分析各地原有的有关儿童发展目标的文件与《指南》的一致性问题,研究如何将《指南》本地化,如何从《指南》的指标中提炼出适合本地区儿童的学习与发展评价框架,如何梳理现有课程内容对《指南》所制定的目标及年龄指标的达成程度,如何分析《指南》的年龄指标在入学准备方面的有效性等。《指南》作为一份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引领性文件,在我国的出台是里程碑式的事件。这也意味着需要给各地一些时间来消化理解这份新文件的精神。各地政府需要进一步做好开展基于《指南》的教师培训的相关基础工作,幼教工作者也需要时间来思考自己应该如何行动。总的来说,面向一线教师的全员培训时机可能尚未成熟。我们认为,目前未必急切地需要开展如何借助《指南》来设计教育活动,如何利用《指南》来观察儿童、评价儿童等技术性、操作性较强的培训。在政策定位、一致性分析、评价框架建设、本地化等基础工作有所成就之后,再开展教师培训也为时不晚。如果现阶段一定要组织开展全员培训,或许一般的告示性培训即可,重在让各地教师了解《指南》的主要精神。

第二,基于《指南》的教师培训的根本任务在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前期的各项工作都应为这一根本任务服务。我们认为开展基于《指南》的教师培训的核心,是把《指南》、幼儿园课程以及儿童学习与发展评价有机整合在一起,使三位一体成为幼儿园教育的常态。更重要的是,要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所指明的教育过程与《指南》所指明的儿童学习与发展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以共同促进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见下图)。具体来说,教师应该恰当理解《指南》的发展目标和年龄指标,并结合《指南》对儿童的学习进行观察、记录与评价(表现性评价);针对《指南》的具体发展目标和年龄指标,结合《纲要》和对儿童的具体了解,设计课程并有效实施;根据《指南》与《纲要》,并结合儿童评价结果与课程内容,反思自身的教学实践,并明确如何改进,以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尽管目前各地在园所条件、师资和生源状况、经验积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是这些差异不应阻碍把课程、评价和《指南》一致起来的文化创生,也不应妨碍把了解儿童、支持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当作教育实践的常态。应当说,《指南》的推出是个契机。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指南》对实践的影响是一柄双刃剑。如果忽视长期以来积极推行《纲要》的成效,照本宣科,把课程变成致力于达标的工具,那么不仅违背了《指南》推出的初衷,也将毁掉多年学前教育改革的成果。唯有进一步转变观念,反思传统,将《指南》与《纲要》的精神有机结合起来,以《纲要》对教育过程的理解实现对儿童学习与发展结果的期待,才能达成基于《指南》的教师培训的真正目的,推动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第三,选择实践导向的培训方式。高强度、集中式、层层落实的集体培训或许并不是落实《指南》的最佳培训方式。从国际范围看,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模式表现出由知识型向实践型转向的趋势,强调教师培训的有效性要以实践为基础。〔6〕尽管目前我国开展基于实践的教师培训的基础还不是很扎实,经验也不够丰富,但是要保证基于《指南》的教师培训能真正长期有效地开展,必须转变当前的培训方式,着重加强以实践为导向的培训方式。具体来说,一是要加强现场培训的机制和支持条件建设,比如因地制宜的设计培训模式,提高现场培训的参与度和管理效果,强化对现场培训人员的资质挑选和培训等;二是要为基于《指南》的教师培训提供长效支持,要加强实践研修、帮带指导的长效机制建设,要把信息技术视为长效支持策略;三是要加强对现场培训方式和效果的科学研究,要以系统建设和全面管理的思路来评估培训的质量和有效性。

《指南》的推出及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揭开了我国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新篇章。不过,《指南》可能并不十全十美。根据美国早期学习标准实施的经验,《指南》在与实践领域结合的过程中一定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我们将来很可能会对《指南》作进一步的修订。然而,我们不能因此低估《指南》在提升教育质量、确保教育公平中的重要作用,我们也不能将《指南》简单视作一个单一的文本,而应把《指南》及其落实视为通往高质量学前教育的一项系统工程。这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开展《指南》解读工作,提供教师学习资源,开展教师培训,更需要在系统观的指导下,从政策制定到实践指导各环节力量的通力合作。总之,前景是光明的,任务是艰巨的,需要中国学前教育界同仁作出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KAGAN S L.Early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standards: An elixir for early childhood systems reform〔M〕//KAGAN S L,KAUERZ K.(eds.)Early childhood systems: Transforming early learning.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2012:55-70.

〔2〕GRONLUND G, JAMES M.Early learning standards

and

staff

development〔M〕.St. Paul, MN: Redleaf Press, 2007.

〔3〕KAGAN S L,SOTT-LITTLE C,REID J.The Pennsylvania early learning standards alignment study:Executive summary〔R〕.Harrisburg: Pennsylvania Office of Child Development and Early Learning,2009.

〔4〕郭力平,谢萌,王晓菊.早期学习标准与教育质量:美国的经验及启示〔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2,559(9):42-46.

〔5〕STEDRON J.A look at Maryland’s early childhood data system〔R〕.Denver,CO:National Conference of State Legislatures in Partnership with the Early Childhood Data Collaborative,2010.

〔6〕ZASLOW M,TOUT K,HALLE T,et al.Toward the identification of features of effectiv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early childhood educators:Literature review〔R〕.New York: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10.

On Teacher Training Based on Chinese “Guidelines for 3-6 Year Old Children’s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A Reflection

on American Experiences

Guo Liping, Zhou Jing, Yu Fang

(College of Preschool and Special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Abstract】The promulgation of “Guidelines for 3-6 Year Old Children’s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has conformed to the international trend of the times and also has satisfied the need of preschool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Employing the experience of teacher training based on the early learning standards in United States as reference, together with Chinese context, this paper propounds that we must consider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olicies, th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raining, the content, methods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raining as a whole in order to plan and implement training based on the Guidelines systematically. At present, the Guidelines need to be localized and the alignments between the Guidelines,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s need to be done. Hierarchical training strategies should used step by step.

儿童的心理培训篇5

一、儿童福利视角下的非正规学前教育

日本儿童福利研究专家中田照子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社会保障体制下的儿童福利制度与学前儿童保教制度。据介绍,日本的《儿童福利法》非常重视对儿童的生活保障,尤其是对贫困、残疾等弱势群体儿童的生活保障。日本政府对儿童权利的保障并不只是中央政府从上而下推进的政治行为。它与民间力量自下而上的推动有很大关系。为此,中田照子希望中国的民间力量要充满信心,坚持为保障儿童权利作贡献。学前教育具有福利性、公益性、补偿性、社会服务性等属性。中国政府已经签署《儿童权利公约》,但是缺少具体的实施措施,例如,没有《儿童福利法》,儿童的福利保障仍然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日本《儿童福利法》对儿童尤其是弱势群体儿童的保障,对当前中国解决流动儿童学前教育问题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全国妇女联合会新近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当下,我国城乡流动儿童已达3581万人,与2005年比,增加超过四成。报告指出,学前流动儿童普遍面临入园难问题。原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认为,当前我国仍处在高速发展时期,教育不能被动等待,而应积极回应时代变革的要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朱慕菊特别指出,目前很多人对非正规学前教育的认识还不到位。她认为,非正规学前教育不仅能够有效促进社会稳定,而且是学前教育多元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她对四环游戏小组坚持9年努力探索出的非正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

非正规学前教育具有社区化特点,即依托社区,因地制宜。四环游戏小组的实践证明,非正规学前教育不仅能满足流动儿童接受教育的需要,还有助于外来务工人员更好地融入社区。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燕提出,发展社区非正规学前教育不仅有利于满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需求,而且可以使更多城市人关注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状态并施以援手,帮助外来务工人员走出封闭隔离的状态,提高其文明素质,促进外来务工人员与当地城市居民和社区的融合。当然,要从根本上实现外来务工人员群体与城市居民的融合仍然任重而道远,需要加大户籍制度的改革力度,推进劳动就业、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相关制度的改革。从而形成外来务工人员与当地城市居民身份统一、权利一致、地位平等的制度体系。

此外,还有学者指出,非正规学前教育不仅适合流动儿童,也适合农村留守儿童。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院吉执来的研究表明,非正规学前教育所具有的针对性、灵活性、开放性、高效性、社区性等特点与农村的地理结构、教育现状和环境条件契合,在农村地区有极大的推广价值。

二、面向流动儿童的学前教育道路探索

本次论坛会聚了致力于解决流动儿童学前教育问题的专家学者、民间组织等,他们积极分享了各自基于中国国情以及不同地区实际情况进行探索的经验。

什么是好的学前教育,什么是适合流动儿童的学前教育?要想为流动儿童提供适宜的学前教育,需要深入了解这些流动儿童,深入了解他们的发展需要。民族学院讲师、原四环游戏小组志愿者张怡,结合自己在四环游戏小组做志愿者的经验,对学前流动儿童的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这些儿童既有高度流动性,又在流动中保持相对稳定,他们受到城市与乡村双重文化的影响,往往活动能力和自理能力比较强,而语言发展比较缓慢。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教授吕苹认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应该由政府、社会和市场三方共同构成。其中,市场的作用很大,而目前最需要加强的则是来自社会、民间的力量。她认为,可以适当普及以适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服务对象,以保育为主兼顾教育的学前教育看护点。

面对数量庞大的学前流动儿童,深圳市教育局学前教育管理办公室主任马芹娣介绍了深圳市政府为解决流动儿童学前教育问题进行的探索,即淡化公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的界限。淡化户籍幼儿和非户籍幼儿的界限,既大力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又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为解决学前流动儿童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深圳市政府把扩充幼儿园学位作为市政府的重点民生工程来抓,并发放学前儿童健康成长补贴,相关费用由市、区政府筹措发放。

社会公益组织“千千树”针对流动儿童学前教育问题,在课程研发、家长学校开办、网络产品制作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致力于为城乡妇女和学前流动儿童提供服务的成都“爱达讯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则针对学前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尝试依托社区,以非正规学前教育方式开展行动研究,既关注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又关注家长家庭教育知识和技能的提升。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则分享了他们在昆明开办社区公益幼儿园项目的经验。北京师范大学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中心则以四环游戏小组为依托,历时9年探索出了非正规学前教育的本土经验。

三、“种子计划”培训项目经验交流

北京师范大学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中心受北京市教委委托,承担了“种子计划”培训项目的工作,为北京市城乡结合部打工子弟幼儿园(以下简称“自办园”)提供教师培训服务,借此提高流动儿童学前教育质量。

“种子计划”培训项目自2012年3月启动以来,以四环游戏小组数年来形成的非正规学前教育基本理念为指导,与“自办园”教师就幼儿教育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展开研讨,以引导教师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培训采用集中培训、培训员现场指导、观摩培训基地(即四环游戏小组)等方式,努力解决“自办园”教师教育方法简单、小学化倾向严重、保教工作不到位等问题。

“种子计划”培训项目坚持以参与者为中心,重视激发教师的内心力量。在持续开展了一年多的多样化培训后,参与培训的十几所“自办园”的办园质量及教师素质等都有了大幅度提高。

儿童的心理培训篇6

人才是最重要的生产力。为了保证康复项目的实施质量,中心从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优化康复质量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康复师团队服务能力。

1. 抓职业精神培养,树立良好团队形象。大力倡导“敬业、博爱、兢业、进取”的职业精神,鼓励敢为人先,力创佳绩。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强政治理论和先进人物事迹学习,培养岗位责任意识。结合上门康复指导服务,开展访贫问苦活动,增强爱心奉献意识。强化制度引领,进一步完善了《康复中心奖惩办法》,制定了《康复中心月度爱心奉献奖励制度》,从优化服务细节入手,促进康复师职业精神的养成。

2. 抓业务技能培训,提升康复服务能力。康复水平和质量是康复中心提高儿童参训率和有效率的重要保证。中心通过加强投入,落实举措,不断提升康复工作的能力。一方面,主动派出多名康复师外出进修。通过参加上级残联组织的孤独症、低视力、智力、肢体类康复治疗和辅具使用等专业培训,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另一方面,注重强化中心内部培训。坚持好每周五下午集中开展的业务学习制度,做到“五定”,即定教研时间、定教研地点、定专人负责、定教研主题、定学习要求;确保培训活动正常化、形式多样化、主题系列化,突出评估这一重点,强化实践意义。另外,不定期开展机构间业务活动。每年12月份与常州天爱儿童康复中心开展教学研讨活动。

3. 抓学历资质进修,提高员工素质层次。我们努力引导员工学习,通过员工工资结构规范化,并将学历和职称与工资水平挂钩,鼓励康复师参与学习进修和资质考试,并对外出学习人员主动关心,协调安排好工作。今年就先后安排4人去南京儿童医院进行为期2个月的脱产培训。目前,康复中心10名康复师中,本科5人,本科在读3人。

4. 抓志愿服务队伍建设,服务日常工作。我们在中心幼儿园、特校、区人医、区中医院发展近20名志愿者,对中心日常工作,尤其是开展引导式教育起到积极作用。我们注重加强志愿者管理,建立起有关档案。

“为每一位残疾儿童的明天着想,为每一个残疾儿童家庭排忧解难”,这是中心员工的共识。中心强调:“中心无闲事,事事训练人。”中心坚信:康复细节决定成败,康复质态决定口碑。

1、规范实施项目训练。中心坚持“项目训练课程化管理”。具体做到“四定”:(1)为每一位服务对象定制个性化训练计划。每一位儿童每次来中心至少参加4个以上项目的训练,确保上下午都能接受训练。(2)为所有项目定好训练时间。(3)为每一位参训儿童定好参训课表。(4)为每一个项目训练定好阶段目标。目标上墙,家长人手一份。

2、着力抓好机构训练。务实做好现状评估,将新进中心的儿童现状录好视频保存,坚持由负责儿童康复的各位老师集体评估,认真制定个性康复训练计划,积极开展项目训练,定期留下训练视频,定期进行训前训后对比达标检测,适时调整训练计划,坚持儿童家长参与训练,年末聘请专家规范认真开展评估。

3、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千里行”活动。对全区各乡镇确有困难不能来康复中心参训的儿童,中心坚持常态指导,上门回访服务。从2012年起,中心一直持续开展“优质服务千里行”活动,利用暑假和寒假时间将康复师分成几组下乡上门回访指导。在回访前,康复师做到先电话联系家长,告之上门回访时间。在回访中,请各镇康复室人员陪同中心康复师深入村组,上门入户,了解儿童康复实际情况,对照其具体现状,制订相应的家庭康复计划,发放相应康复器材,现场指导家庭康复器材的安全使用。平时要求镇康复室人员定期上门指导,康复师电话随访,每月电信发送相应的康复知识和训练计划,指导家庭训练,实施阶段评估,进行宣传沟通。此举既让有实际困难的儿童正常享受免费的康复服务,又积极宣传了康复训练的理念和知识,更树立了良好残联工作者形象。今年对家庭康复的72名残儿采取一年两次以上的上门指导、回访慰问方式,共发放慰问金近20万元。

4、搭建康复网站信息互动平台。为了让康复中心的服务伴随残疾儿童身边,中心投入近12万元,建起了康复中心网站及“康复服务信息平台”,向近100儿童家庭每户免费发放一部手机,给予200元话费补贴,享受集团内免费通话。经常与残疾儿童家长进行信息、通话联系,提供了宣传、沟通、咨询、指导等服务。今年康复中心发送给家长的各类信息有百余条。免费给76位家康残儿配备了平板电脑,为他们缴纳网络费,让家康残儿及其家长网上自由获取我中心康复训练情况,更好地进行远程家长培训及互动。

5、编制《康复课程流程》手册。智力组、肢体组、感统室、OT室老师各自整理形成自己的康复课程流程,认真梳理,形成文字内容,说出每天八节康复课程操作流程等,进一步提升康复项目训练规范化程度。

6、注重提供便民服务,拉近与家长的距离。为解决儿童家长电瓶车充电问题,提供了50个电瓶车充电插座,还免费提供四季校服、理发券、洗澡券、午餐、茶水、上下午副餐、针线包及简易药箱等,做到一切从残儿及家长的角度考虑,一手抓康复训练,一手抓便民服务,让残儿及家长感受到“家”的温暖。对在机构康复训练的残儿,每年为他们办理免费意外伤害保险,最大保额3万元;每月补助100元,今年共补助了139名在各类康复机构康复训练的残儿,共发放补助金166800元。同时实施临时救助,全区共实施救助10人次,共发放慰问金1万余元。

7、加强残儿安全保护管理,确保无责任事故。儿童安全保护重于泰山,区康复中心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成立安全督导小组,实行专人负责,并签定责任状。充分利用每周五学习、每月

例会及日常检查机会,加强对康复师(员)经常性的安全常识教育工作,要求每天检查器材安全、活动场所安全及设备用电安全,定期消毒各个功能室及相关器材,并落实岗位安全责任制,做好记录、交接。加强对传染病、流行病的预防。在流行病多发季节,每日测量残儿体温,发现异常,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每周对整个机构区域进行2次消毒,努力做到儿童少生病、不生病。对于食堂食品安全同样不放松,根据食品卫生安全条例,严把食品来源关,与销售方签署质量保证协议,杜绝安全隐患并严格按照每周菜谱执行。通过这些方法,强化安全管理,确保无任何安全责任事故发生。1、注重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利用春节及助残日,我们在电视台及移动电信打出滚动字幕,向儿童家长做宣传,宣传残疾儿童残疾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今年助残日,我们在__电视台做了孤独症等类别儿童康复的专题宣传节目;在《__日报》上开辟专栏,系列介绍各类别残疾儿童康复知识以及优秀康复师风采。

儿童的心理培训篇7

为响应国家体育总局号召,国家体操管理中心编制了一套儿童《体操普及训练大纲》,该训练大纲结合了儿童各个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等方面特点,制定了1―10个等级标准。其内容丰富、简单易学、趣味性强、寓教于乐,通过系统的学习,儿童协调性、灵巧性、反应时、节奏感、弹跳性、形体、力量、柔韧和意志品质等综合身体素质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1推广《体操普及训练大纲》的意义

1.1现实意义。国家体育总局推广全民健身计划已收到良好效果,如政策上鼓励国民采取广场体育、家庭体育、趣味性体育、运动场馆体育等多种活动形式,并制定相关措施,极大地推动了群众性体育的发展。但在少年儿童体育锻炼方面,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方法和手段引导少年儿童参加体育运动。国家体操管理中心编制的儿童《体操普及训练大纲》,正顺应当前发展趋势,采取社会办体育的形式,让成千上万的儿童根据趣味性强、有助于增强体质和运动技能的体操训练大纲进行运动,可以培养儿童从小锻炼身体的良好意识。让全国儿童行动起来,从小参加体育运动,参与体操训练,必可促进当今和未来体育比赛有更多儿童参和更多的观众参与其中。

1.2长远意义。多年来,我国体操早期专门训练,促使运动员早出成绩,但同时埋下了缩短体操运动员运动寿命的隐患。一些有才华的运动员因伤病或运动心理障碍等原因过早地退出体坛。这些都与幼儿时期过早地从事单调、超负荷、专门的体操训练有关。有的业余体校让儿童刚开始接触体操时,便采取“可怕”的压腿和枯燥、不断重复的、较难的技术动作练习,使儿童感到体操既苦又难。《体操普及训练大纲》则给了我们全新的幼儿体操训练的发展空间,其内容丰富、简单易学、趣味性强、寓教于乐,有助于儿童生理、心理的全面发展。如:大象走、袋鼠跳、小兔跳、猴子跳、跳橡皮筋、韵律操、柔韧、辅助练习等活动内容,很自然地让孩子过渡到正式体操中,让幼儿在玩耍中认识和学习到什么是体操,提高了孩子们学习体操的兴趣,为体操选材及将来儿童未来从事这项运动,打下良好的思想和物质基础。

2 教学计划的制定与测验

2.1教学计划的制定。普及训练班教学计划安排,第一阶段为8节课,计划一个月完成。第二阶段为12节课,计划一个月完成。第三阶段课时适当增加。

2.2教学测验。测验安排在每个阶段完成后进行。一般采用随堂进行的方式。通过测验给予表现好的孩子纪念品,以提高儿童学习的积极性。

3 《体操普及训练大纲》训练班教学对儿童的影响

3.1心理影响。实践表明,开展体操普及训练班教学工作后,儿童学习体操的兴趣明显提高,绝大多数儿童对体操很感兴趣,每次上课孩子都高高兴兴的来,下课后高高兴兴的走。学习积极性也不断提高。教学反馈信息表明,很多孩子表示,平日里可以不上幼儿园,但不能不上体操课,很多孩子已将学会的大象走、袋鼠跳、韵律操及仰卧起坐等动作带回家,在家中进行表演,还有一些孩子在帮助家长做仰卧起坐时被跷了起来。

3.2生理影响。实践显示,通过两阶段训练班的学习,幼儿园的孩子身体素质水平得到较大提高。由于训练大纲编写得既简单又有趣,孩子学习起来兴趣很高,在玩耍中,得到心理和身体素质的良好发展。

4 未来的发展

4.1推广《体操普及训练大纲》训练班。开设更多的《体操普及训练大纲》训练班,让更多的孩子在心理和身体素质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4.2培养师资。培养师资,开设教学骨干培训班,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普及和推广体操运动。

4.3选拔人才、搭建梯队。开设业余训练提高班,从普及班中挑选有发展前途、并有兴趣的苗子,参加业余体操训练班。业余体操训练班对普及班成果形成有力支持、构成梯队。通过训练,使有天赋的儿童成材。

5 小结

儿童的心理培训篇8

【关键词】儿童教育;舞蹈教学;展示课;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0-0224-01

我国目前对儿童的舞蹈教育存在一定偏见,多数家长认为只有女生才需要进行舞蹈训练来培养气质,而往往忽略了男孩子同样需要进行舞蹈锻炼来完善自身发展。因此,幼儿园教育方针的制定就显得十分重要。然而现阶段多数幼儿园由于设备或者环境不允许,儿童不能进行相应的舞蹈课程学习,又或者是学校对这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想要改善这种局面,就需要从根基抓起,通过进行幼儿园展示课,帮助儿童上好舞蹈课。

一、幼儿教育的目标以及主要的特点分析

(一)现阶段我国幼儿教育的主要目标分析。作为教育事业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幼儿教育受到各领域的关注。现阶段我国幼儿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孩子在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同时也需要为儿童未来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以及打下坚固的根基,进而培养出适合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幼儿教育的特点以及注意事项分析。由于幼儿的年龄很小,理解能力也就有很大的局限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授过程中保持充分的耐心,授课时也要抓住重点来进行讲解,通过简单的示范来让学生进行学习,除了上述因素之外,对儿童进行授课要求内容简单且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这也有助于培养孩子这方面的能力,帮助其更好地发展。

二、目前幼儿舞蹈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一)现阶段幼儿舞蹈教育的发展状况以及缺陷分析。现阶段多数幼儿园不能很好地提供必要的条件,主要原因首先在于资源的缺乏,这包括人才的缺乏和设备的不足两个方面。虽然现在幼儿教师都要求会至少一门才艺,但是受过专业舞蹈培训的幼儿教师却十分匮乏,同时,专业的舞蹈设备在幼儿园中非常少见。其次,幼儿园对舞蹈教学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过于死板,不适合现阶段儿童的舞蹈学习。

(二)舞蹈教育展示课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分析。舞蹈在儿童整体的协调能力以及对美的认知方面有相当重要的影响作用,同时也可以让儿童得到足够的锻炼,展现新时期幼儿的健康面貌。舞蹈教育对学生整体气质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可以纠正儿童站、坐姿不良等问题,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好,对其整个人生都十分有帮助。同时,展示课有助于家长理解学校教育的目的,使他们更好地配合学校项目的开展。

三、幼儿园舞蹈教学展示课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

(一)对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确保教育质量。现代家庭对孩子的培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家长开始注重儿童的艺术素质培养。舞蹈教学是幼儿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教学内容,它有助于锻炼儿童的协调能力,提升幼儿对美的正确追求,培养幼儿自身的创新能力,帮助全面开发儿童智力。在对幼儿进行舞蹈教育之前,需要先对教师进行专业化培养,确保教给小朋友的是正确的知识。要系统地学习舞蹈,请专业从事舞蹈事业的人员进行培训,鼓励老师积极接受;同时教师也要接受儿童心理学的训练,保证能够从幼儿的角度出发,采取正确的处理方式来进行展示课,让家长对学校的实力放心。

(二)把握好舞蹈课堂的节奏,松弛有度。因为幼儿的理解能力有限,一次接受太多知识既会造成心理排斥和厌烦心理,同时对他们的记忆能力也是考验,因此,要合理安排课程,一节课要有学习新动作的时间,也要留出拖耙郧把Ч的内容的时间,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所学习的内容,也能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印象。

(三)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开展展示课,上好舞蹈课。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幼儿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舞蹈的优美,或者通过动画的方式分解舞蹈动作,引起儿童的注意力和兴趣,以便于舞蹈课堂的开展;也可以借助网络技术,让儿童跟随音乐完成舞蹈训练,从心理上产生对舞蹈课的向往,从而上好舞蹈课。

四、结语

舞蹈能够培养儿童的气质,帮助其找到正确的站姿,有助于儿童骨骼发育,促进儿童的良好发展。幼儿舞蹈展示课的开展,能够向家长展现儿童在学校的进步,看到学校整体舞蹈教育的意义所在,使他们更好地协助幼儿园工作的开展。展示课很好地适应了当下对幼儿教育的需求,是我国幼儿舞蹈教育新的里程碑。

参考文献:

[1]王可心.奥尔夫音乐教学理念在幼儿园舞蹈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6):247-249.

[2]王印英.幼儿园舞蹈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来自兰州市五所幼儿园的调查[J].大众文艺,2013,(18):179-182.

[3]李丁辛.浅议幼儿园舞蹈教学的创新性与规范化[J].学前教育研究,2014,(05):32-36.

作者简介:

上一篇:关于低碳的建议范文 下一篇:森林巡护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