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1-27 17:21:42

创新发展的重要性

创新发展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 工艺创新 产品创新 知识产权

重大的科学发现和产品的开发都离不开工艺技术,工艺创新对于现代企业的发展是一项必不可少的环节。工艺创新大部分是在原有工艺技术基础上的革新改进、完善和提升;也包括新技术的创造,从无到有。从广义上说它与新产品的发明、新理论的创立、重大的科学发现一样都是创新,不过工艺创新的产生更多地取决于需求。

1 工艺创新的内涵

技术创新按其内容可以分为两大类: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产品创新是指企业提供某种新产品或新服务,而工艺创新则是指企业采用某种方式对新产品及新服务进行生产、传输,主要是企业研究和采用新的或有重大改进的生产方式,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降低原材料及能源消耗或改进现有产品生产,从而最终实现企业产出的最大化的创新活动。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都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社会经济效益,但二者途径不同,方式也不一样。产品创新侧重于活动的结果而工艺创新侧重于活动的过程;产品创新的成果主要体现在物质形态的产品上,而工艺创新的成果既可以渗透于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中,还可以渗透在各种生产力要素的结合方式上,即诸多生产力要素的整合上。

根据产品创新决定工艺创新,但又受制于工艺环境的规律,从创新活动的源与时序着手,把工艺创新分为三个层次:

(1) 源于企业发展战略的工艺预创新。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未来产品型号发展必需的关键工艺;二是从技术发展趋势看必然要发展的技术(如CAD,CAPP,FMS,CMS)等;三是为提高产品技术水平而需要解决的一些关键工艺。其创新源是企业的发展战略,目的在于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主要为未来产品创新服务。

(2) 源于产品创新的工艺实时创新。即产品研制阶段的工艺创新,其创新源于产品中当前产品设计投入生产的技术瓶颈,主要为正在研制的产品服务。这一阶段的工艺创新更多的利用现有技术进行二次开发。

(3) 源于规模经济的批量工艺创新。即批量生产阶段的工艺创新,其创新源是规模经济,目的是使试制的产品达到批量生产的质量和效能的要求,其实质是科技成果的工程化。

2 工艺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重视产品创新而忽视工艺创新的倾向和行为,不仅在我国,即使在发达国家中也普遍存在。这是一种同市场经济发展状况相联系的现象。企业为了使自己的产品早日进入市场取得较大经济利益,必然首先把资源投向产品创新,尤其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更是如此。然而,过分注重产品创新而忽视工艺创新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首先是产品市场周期缩短,很多新产品上市后还没有站稳脚跟,就因质量、性能、价格等问题被淘汰了,没有取得应有的效益。不断地转换产品也使企业成本增加。其次,最主要的负面影响是产品质量滑坡,能耗物耗居高不下,使企业效益滑坡。由于忽视工艺创新,某些进口商品一旦实行了进口替代,即国产化之后,质量明显下降,产品竞争能力降低,有的很快就退出了市场。因此工艺创新在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2.1 工艺创新是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客观要求

工艺技术水平不仅对企业的产品质量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且影响着企业生产的物耗、能耗和效率。也就是说,企业的工艺技术水平直接决定着各种投入资源在生产过程中的变换效率,决定着企业经济效益的优劣。在企业工艺技术不变的情况下,尽管可以通过强化管理及其他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但这种可能性是有限的。一定的工艺技术水平决定了企业经济效益的大致区间,要持续不断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就必须不断地开展工艺创新。

2.2 工艺创新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提高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力及市场竞争力

在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中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依赖性和交互性,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同时可以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并能更好地推动产品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商品化,实现产品创新效益。反之,如果工艺创新能力弱,企业生产设备陈旧,生产工艺落后,会导致企业产品创新因为生产工艺“瓶颈”而不能实现,或是因为效益差而缺乏应有的市场竞争力。例如,在医药生物技术领域,我国的上游基础研究可能仅比国际水平落后3~5年,在某些领域如转基因技术、干细胞技术等方面还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但是下游工艺水平却至少相差15年以上。上游研究成果转化为生物技术产品寥寥无几,据报道,两者的比例不超过0.5%。因此,工艺创新是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要手段。

2.3 工艺创新可以延长创新企业的领先时间

新产品是一把双刃的剑,一方面它开辟了新的市场,企业获得高额回报;另一方面也吸引着大批的模仿者。企业一般采用专利来抵御这种迅速的进攻,但专利的保护具有时间性,专利失效后,产品在市场上就不再具有垄断性。同时有些专利技术到技术商品化的过程所需时间很长(比如新药的研制),许多专利在新产品生命周期的初期就已经失效。而工艺创新却可提供较为长期的保护。因为工艺创新企业的工艺过程比较复杂,生产效率较高,模仿者在短期内无法企及,客观上存在一个模仿的时滞,制造技术的扩散速度要比产品技术慢。

3 促进工艺创新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企业与国外贸易交流更加频繁,将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参与国际竞争,合作伙伴与竞争对手不再局限于周边地区的国内企业,而是为数众多的外国或外地区的现代化企业,这些企业拥有的先进技术、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先进的生产工艺流程。在此情况下,我国企业首先要进行观念创新,确立、增强工艺创新意识,充分认识到工艺创新对于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和时间上的紧迫性,重视、加强企业的工艺创新能力,以此来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和降低生产成本,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综合市场竞争力。在此基础上,加大对工艺创新的资金投入,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有限的工艺创新资金的利用率。并且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除此之外,以下几点也是我们在促进工艺创新过程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3.1 保持工艺创新的连续性

与产品创新相比,工艺创新通常不是通过一些重大的跳跃式步骤及突破式完成的,而是通过稳定连续的、渐进的创新完成。在工艺创新过程中,有时也有可能采取一些重大的变革步骤,如采用新的生产系统或改进组织的信息处理系统。但总的来说,企业长期成功的工艺创新来源于连续不断的渐进式变革。企业在工艺创新的过程中如果缺乏连续性和长期性视角,将最终导致企业所采用的工艺与企业的具体环境脱节,从而降低企业的总效率。

3.2 注意区分工艺创新中的要素

与工艺创新相关的要素有两类:结构性要素和基础性要素。结构性要素包括一些具体的工艺要素:生产设施的数量、位置、尺寸、质量等;生产设备的类型和生产能力;生产工艺的基本组织形式;生产配套服务的状态,如水、电、排污设施等;外部供应和分销网络的状态。基础性要素主要包括:生产控制系统;质量管理系统;生产流管理系统。同时基础性要素也包括人力资源方面的因素,生产人员的素质、年龄、经验等;生产任务的组织方式;不同职能部门的合作倾向;企业的沟通模式以及总体的控制和管理模式。最后,基础性要素还包括文化的因素,如生产部门员工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以及传统的行为模式。与前者相比,基础性要素略为抽象,但它对工艺创新同样具有很大的影响。把握这些要素对工艺创新过程的实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3 注重工艺创新过程中知识产权的开发和保护

知识产权已经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它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之一。在工艺创新过程中将所产生的新技术、新方法采用专利的保护方式,而对于解决“瓶颈”问题的特殊方法则可以以技术秘密的方式加以保护。这种将工艺创新成果固定为知识产权资产的方式,一方面可将成果从隐性知识状态转化为显性知识状态,进行及时有效的保护,形成排他占有权,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另一方面有利于企业将人力资源中的个人知识资本转化为企业知识资本,促进企业对知识资本的更有效控制和利用,并可以减少由于人才流动带来的知识资本的损失。

3.4 加强工艺创新与产品创新组合

技术创新组合是20世纪80年代由浙江大学许庆瑞教授提出的。许多事例都说明单纯的产品创新难以长期维持其竞争效益,必须依靠工艺创新,在产品创新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现有的工艺基础。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之间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且产品技术与工艺技术呈交替式地发展。形成这种交替转换模式的基本原因就在于产品技术与工艺技术的演进之间存在依赖性和交互性。所以在技术创新的实施过程中要正确理解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相互作用,保证两者的协调发展,这样才能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3.5 企业应从战略高度对工艺创新加强管理

当企业只着眼于短期的工艺应用,而对未来的工艺模式缺乏准备,会导致企业花费大量资金来发展先进的工艺系统,但最终却无法融入企业原有的生产系统的情况发生。而当工艺创新缺乏统一规划时,企业的产品将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由于这种不稳定性,企业可能将最终失去市场竞争优势。所以,工艺创新必须为企业的总体战略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晓朋. 高技术企业应重视工艺创新[]J. 科学管理研究,1997(5)

2 卢建波、王颖、伦学廷等. 我国中小企业工艺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4)

创新发展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林业技术;林业建设;重要性

1现代林业发展中林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1.林业技术发展是林业建设完善化的基础支持

林业技术发展是林业建设完善化的基础性支持,具体表现为林业建设处于不断的发展阶段,存在的不足之处较多,对林业建设的推动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这对于林业建设的目标达成以及林业建设的重要性体现都产生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林业技术发展能够逐渐缓解这一现象,控制事态的进一步恶化,促进林业建设的进一步完善,林业技术发展方向主要为结合信息化技术,提升林业技术的自动化程度,减少人为参与度,增加管理力度以及保证建设的整体流程管理,能够全程了解林业建设进展。对于林业建设中出现的植物种类配置不合理,如相邻植株生长相互抑制、植株种植间距不合理,或者植株种植土壤类型不合适等,利用信息化的林业技术以及自动化的林业技术在第一时间内确定改进方案,保证林业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控制,实现林业建设整体流程完善化、林业建设整体化以及林业建设质量保证化。同时,能够使林业建设达到预期水平,对环境的调节以及对生态保护发挥相对应的作用,切实缓解环境问题以及生态问题,为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2促进现代林业从业人员的优化

在现代林业发展中,进行林业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意义是可以促进现代林业从业人员的优化。比如:在传统的林业生产中为了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对于林业从业人员的工作量要求非常大、而进行林业生产往往凭借的是林业工人的技术经验。但是,进行林业技术创新后运用具有现代化信息化的林业生产技术设备不仅可以有效的减轻工人的工作量、还可以有效的保障劳动的效率与安全。

1.3推动可持续发展

通过技术创新,可以引入科学的管理模式,解决林业产品不易存活、花期受到损害、光合作用减少等缺点。科学、准确地调整林业产品生产中所需要的光、水分、肥料等,也使得管理人员更加轻松地进行管理。同时,也推动林业产品可持续发展。新型技术包括生态环境重建、防沙漠化技术等,能够有效地推动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推进人与环境友好相处。

2林业技术创新在现代林业发展中的展策略研究

2.1逐渐完善我国林业技术创新体制

首先,提高对林业技术创新工作的重视程度,进而加大在该领域的资金使用数额,与此同时,政府林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情况与企业之间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有效融合,从而有效避免由于林业技术创新环节资金不足所导致的后续问题。其次,林业相关部门必须颁布降低税务的方针政策,因为我国林业发展的实质是确保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共同发展,所以通过减少林业发展的相关税务,能够为林业技术创新工作带来便利,该环节也是完善我国林业技术创新体制的重要途径。我国林业领域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必须全面贯彻以科学技术为主导的发展理念,可以通过开展有关林业技术创新沟通活动来加以实现。政府需要规范与林业相关的企业的行为准则,并要求其遵守国家制定的法律条规,只有这样,政府才能发挥引导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作用,使企业的先进技术与林业领域有效结合,进而推动林业的发展速度。

2.2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体现在为技术创新创造出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提供有效的政策。具体地说,政府和林业部门推动创新的关键是解决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如增加科技和教育的投资,制定税收优惠等一系列政策,促进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企业、中介机构的紧密联合,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改善创新条件,办好几个事关全局并对行业有重大影响的创新基地,加强林业系统职工的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水平,等等。总之,要通过这些手段,建立良好的创新环境,搞好创新资源的配置,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更好结合,加快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进程。

2.3加大对林业科技技术创新装备的研究与开发

加强林业科技创新装备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能够促进林业技术的发展。主要指在以下几点:(1)提高科技创新成果实际使用效率;(2)通过资源整合加强林业科技创新;(3)建立良性、和谐、开发的创新机制;(4)提高林业科技装备更新换代的速度与效率。此外需要加强合作交流,以知识产权创造为核心,共同研发科技创新成果,打造完善的技术体系。

2.4林业科技创新需要加大对人才的培养的重视

林业科技创新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持,所以林业科技创新需要培养更多高知识、高素质、高技术的人才,为林业科技打下良好基础。林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素质教育,这是实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当前我国素质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课程结构上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完善,高素质、高技术人才为林业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保障。

2.5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发展林业产业,一方面可以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改善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存条件,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当前已经逐步出现了可持续经营技术、生态系统恢复、荒漠化防治技术、森林资源培育技术、重大森林灾害有效控制技术、湿地生态系统及森林生态系统等林业创新技术,其目的都是把自然环境与林业从相互影响变成相辅相成,从而达到生态系统、动植物多样性系统、林业系统、可循环系统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和谐统一。

结语

林业技术创新对于现代林业发展的影响涉及到各个方面,只有充分了解林业创新的重要性,才能重视林业技术创新,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加大林业技术创新投入,最终促进林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邱雪芹.林业技术创新在现代林业发展中的重要性研究[J].北京农业,2014(27):244-245.

创新发展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和谐发展;双赢

中图分类号:F272.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2-0113-02

1 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挑战

1.1 保险主体的增加使人才竞争日趋激烈

随着保险市场的逐步开放,为行业人才带来了莫大的机遇。保险市场新主体不断增加,保险业的“人力资源争夺战”越来越激烈,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保险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外资保险公司也开始与国内保险公司一起“逐鹿中原”,已经成为国内保险业这场争夺战的又一支“主力军”。外资保险公司诱人的发展前景、培训机会、先进的管理体制和较高的薪酬,对保险业内人才具有相当的吸引力。调查显示,保险业已成为金融人才流动最频繁的行业之一,这对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在稳定人才队伍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 保险业经营环境变化对队伍素质提出挑战

政府人力资源观趋于全局化和结构平衡。未来政府将以更加全局的方式协调不同群体之间的人力资源发展和投入。保障弱势群体并限制垄断部门,在价值创造、价值评价和价值分配中寻求公平与正义。以《 公务员法》 和新《劳动合同法》 为代表,政府为推动宏观人力资源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正在加紧建章立制。未来政府将为各方利益主体提供一个公平且规则明确的博弈空间。在此背景下,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将面临从内部制度建设到外部法律规范的转变。在“法制管理时代”,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加强自身的法律理解等能力。同时在现行的保险教育观念、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师资状况等有待实现根本性转变。

1.3 人才竞争向专业化和复合型的竞争趋势发展

其特点有二:一是人才的需求趋向专业化,市场竞争必然使经济、管理的技术朝专业化方向发展,人才发展本身也朝专业化方向提升。二是专业人才的竞争朝高新科技信息、保险营销、精算、理赔、保险法律等专业转移,使人才专业的门类更加齐全,专业之间相互融合、渗透,人才向一专多能发展。据调查,我国目前保险从业人员大概有120 万人。但就全国而言,整个保险从业人员在数量、结构、素质等方面跟不上保险市场发展的需求。保险行业的精算、核保、投资、理赔、展业等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累积的过程,而我国保险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也仅仅是近几年才起步的。目前,我国各方面的保险人才都严重不足,尤其是保险精算师等专业技术人才和了解国际保险市场情况、熟悉国际保险法律法规的复合型人才更为短缺,市场严重缺乏高学历、懂管理、重服务的高级管理人员。

2 保险公司自身人力资源管理存在较多问题

(1)目前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为各级领导干部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学习和研究不够,人力资源观念及人力资源制度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公司仍有部分领导干部还停留在把人仅仅视为成本的传统人事管理理念上,仍然停留在“以事为中心”、因事择人、重事不重人的传统人事管理理念上,在管理上多采用“管、卡、压”的方式。

(2)公司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在人力资源层次方面,若以塔型来形容保险公司人才队伍的结构,那么目前公司不仅缺乏构建“塔尖”的高、精、尖复合型人才,而且需要大力加强铸造“塔基”的多类型、素质优良的整体人才队伍。一方面,优秀的高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市场营销人员十分短缺;另一方面,无法适应新形势发展和做强做大战略需要的低层次员工却形成了较大的冗余。在员工岗位结构方面,管理岗位员工远远多于业务岗位员工。人才短缺与人员“富余”的现象并存,管理、业务岗位倒置现象严重,人力资源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3)员工激励机制效果不明显。在竞争激励方面,未能充分发挥岗位与岗位间的竞争、职位与职位间的竞争作用,致使保险公司岗位工作效率和积极性偏低;在考核激励方面,员工绩效考评机制还不完善,考评办法缺乏量化指标,在操作上仍有感情的因素;在长期激励方面,尚未完全建立员工的长期激励体制,使员工对个人未来的信心缺失。虽然天安保险公司在员工激励措施方面作过不少的尝试。但总体效果却不明显。

(4)人力资源储备明显不足。现下公司内部各岗位均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或“一个萝卜几个坑”的状态,一方面迫于人力成本的压力,一方面苦恼于人力储备的严重不足。同时,在某种程度上还采取组织安排的做法,对部分员工“一岗定终身”,从而制约了公司人力资源潜能的充分发挥。

(5)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度面临严峻考验。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的种种不足导致员工信心的衰退;另一方面,市场新主体的不断进入使员工的选择趋于多样化;再一方面,保险公司现有员工有一部分考虑问题感性化,认人不认同公司的情况还存在。这些,对公司现有员工的忠诚度均有较大的影响和考验。

3 对构建保险公司内部和谐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议和对策

3.1 重塑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建立大人力资源管理格局

不同的管理理念,导致不同的管理方式;不同的管理方式,导致不同的管理结果。在和谐环境下,重塑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是实现企业和谐发展的基础。

(1)公司系统上下,尤其是各级领导要真正树立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人才先行”、“快乐工作”的理念.不是仅停留在口号的层次上,而是真正将员工视为管理的主要对象和公司的重要资源,将员工视为工作的合作伙伴,充分尊重个人价值。(2)各级人力资源管理者要真正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充分重视人的管理和发展,真正扭转人力资源管理“重要”但不“主要”的尴尬处境。(3)将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培训纳入培训日程,将非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纳入人力资源课程培训范畴、树立“人力资源管理是所有负责人的第一工作”的理念,形成了以各级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为主力,以公司各部门共同参与为推动的“大人力资源管理”格局。

3.2 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者素养,塑造人力资源管理新形象

(1)建立在工作中提升的机制。以前,公司各机构人力资源工作人员多数出身于行政、文秘、人力资源等专业,还有一部分是刚走出校门不久的大学毕业生,他们的社会工作经验和管理经验、业务经验普遍不足。针对这种情况,公司要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其在岗位历练方面进行特别处理,建立一套符合公司实际的使其在工作中提升的机制。有效地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者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2)建立外部提升鼓励机制。鼓励和支持公司人事专员参加外部较长期的教育培训,接受比较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公司在制度政策上给予了必要的费用和时间的支持;这种培训方式的优点在于系统化、规范化,极大地提升了各人事专员的理论修养。

(3)将人力资源专业培训列入公司短期培训课程。定期由公司组织各级人事专员参加较短期的、人力资源管理专题性的培训,提高其在某一方面的能力和技巧。短期培训针对性非常强,是及时“充电”的有效方法。

3.3 实行差异化人力资源处理,实现公司与员工双赢

(1)树立全员人才观,根据员工个人情况,将公司现有员工进行科学分类。把员工分为领导人才、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营销人才、辅助人才等5 类人才,实施激活管理,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2)根据人才分类和岗位的特点以及专业属性,对公司现有岗位序列进行重新划分。(3)针对各级各类人才、各岗位序列特点,构建差异化的教育培训体系、差异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和差异化的绩效薪酬体系,逐步实施分类、分层的员工发展通道差异化管理,最终实现员工与公司的共赢局面。

3.4 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培养公司自己的后备军

(1)保险公司必须重视人才梯队建设。明确人才梯队建设制度的重要性,明确后备人才的任职资格、培养方向、培养过程,将后备人才体系视为公司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2)公司领导班子必须亲自参加对后备人才的培养,参与制订后备人才的培养计划,并亲自宣讲企业文化、战略发展规划、后备人才职业发展规划等内容,充分显示公司对后备人才制度的重视.并让后备人才有较多机会接触公司高管,以强化后备人才对公司的认同和对公司发展目标的理解和领悟。

(3)公司必须为后备人才的培养设计有效的培养计划和考察计划。既注重对后备人才能力和知识的培养和考察,又注重个人品行和公司文化认同方面的培养和考察。

(4)对待后备人才要真诚和开放。公司高管和培养计划具体执行人定期与后备人才沟通,帮助后备人才分析知识、能力、经验方面的不足,并校正后备人才对公司不良的理解和职业素养方面的问题。

(5)对后备人才采取定期考核制度,采取高管面谈和书面考试或者按照培养方向的业绩考核,考核结果在后备人才中公开,使每位后备人才有压力和动力以提高业绩。

(6)给后备人才确定合理的薪酬,至少达到培养方向的职务最低限工资水平。合理的工资可以吸引高素质的后备人才,也可以增加其他中高层经理的压力意识。

(7)大胆起用后备人才。按照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岗位空缺、人才需求进行储备,同时敢于放手让后备人才担任实际管理职务。

(8)后备人才不仅从外部招聘,更注重在内部培养.尤其是各级机构领导班子职位,应从有经验的骨干员工中选拔培养对象,使原有基层员工有机会成为中高层管理人员,从而带动基层员工的上进心和积极性。

创新发展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 学生 想象力 创新能力 重要性

学生的想象力,就像大厦的基石,是基础、是依据。那什么是想象力?当我们仰起头看到天空中云彩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它像牛、像马、像羊、像山峰、像波涛;看小说会想象出小说中描写的场景,这种将原来的事或物在大脑中加工为新形象的能力就是想象力。想象使生活充满希望和色彩,对未来切合实际的想象是理想,它是人的奋斗目标和学习动力,也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美术这一学科的特点,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上进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美术课生动形象,充满生气。

一、想象有助于创造力的培养,想象是创造的闸门

美术教学不像数学等其它学科有一加一等于二等条条框框的限制,它思维方式不受任何条件的束缚,有很大的自由性和可选择性。当我们任凭想象的翅膀在天空中自由翱翔时,创造能力也就得到了培养,想象力不是仅属于诗人作家和科学家的,每个人都有可以在实践中培养自己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如果一个人的想象力得到了极大的利用和表现,那么你就是一个极具创造才能的人,我们的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成千上万有创造才能的人才,是一个创造历史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重复传播历史的人。任何想象都是以原有的形象为基础的,著名的动画片《米老鼠和唐老鸭》中的米老鼠、唐老鸭的原形就是老鼠、鸭子,经过大师沃尔特的艺术加工,使它们变成既淘气又可爱的艺术形象。想象在设计领域中是无所不在的,任何创造发明初始都是一些不太成熟的想法,世界上很多伟大的发明创造是由一些在当时被看作不可思议的想象中获得的。如火箭的发明就是美国科学家被称为“现代火箭之父”的布劳恩在小时候的试验中受到的启发。试验是这样,用六支特大的焰火扎在一辆滑车后,点火后车像离弦之箭直冲,布劳恩长大后经过多年的研究试验成功。美术课上老师对学生的一些“怪异”的想法应该鼓励,“异想天开”也好、“糊思乱想”也好,应把它视为一种创新,不能把学生变成知识的容器,应去思考、去探究,压抑个性就是压制创造欲望,埋没创造性人才。如美术课本第十五册《缤纷家用电器》一节,学生设计电视机的造型,有的把电视机设计成圆的、椭圆的,有的为电视机设计了一个门,不看时就关起来保护显象管,有个学生设计了一个儿童电视,采用动物小胖猪的造型,耳朵作为开关,这就很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还有一个学生设计了一个双画面的电视,戴上耳塞二个人看电视互不干涉免得抢遥控器了。这些想法都非常地有创造性,难说那大商场里会真有这种电视机。教师应对这种求异的想法大加赞赏,把这样的作业展示出来让全班甚至全校同学观模,很可能这样一个偶然的机会奠定了学生以后的光辉历程,也许这个学生就是未来的设计师。

二、想象有助于激发、培养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

青少年某一方面的特长、才能往往从兴趣开始,而稳定的兴趣又能使人形成能力。想象分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不管是有意想象还是无意想象,通过思维活动会产生某种满足感、成功感,这种感觉如把它引发出来放到学习中其产生的效果将是非常神奇的,就像一个事业上成功的人士穿上名牌服装的感觉,他办事就更自信,成功的机会就更多,在学习上老师如能经常对学生的这种想象予以适当的强化刺激,学生成绩将可能从原来的基础上呈跳跃性的发展,因为他总是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真正水平,这是人性的一种自我表现欲,就像三岁儿童你说他歌唱得好他会很高兴重复地再唱给你听。对中学生也是一样,要在不经意中让学生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多给一些鼓励,增强他的自信心,而不要去贬低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第一,是鼓励;第二,是引导、点拨。教师首先应是鼓励者,对学生每一点小小的创意都要及时肯定,一旦学生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体验,就会激发起更高的学习积极性。应该说美术是培养创造才能最好的学科,因为它必须通过手、脑的协同劳作才能使一件东西完美,美术可以培养想象力,想象力丰富了又会提高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就有了动力,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也就更深更透。

三、在学习中,想象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无论哪一门学科的学习,均离不开想象,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该如何利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把课堂气氛搞得活跃一点,让学生感觉学习是一种轻松愉快的事情。例如,初中第一册美术课本中《花圃》一节中相似形的置换,我先要求学生采摘一片树叶写生后进行变形至少六个以上,尽可能地发挥想象力,越多越好,越新奇越好;然后选一常规图形保持其物体特征将物体中的某部分用叶子变形得到的图案去置换,大部分学生的作业都很精彩。

四、想象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个问题从多个角度去考虑,解决的可能性就更多,像大侦探福尔库斯探案一样利用想象、假设而使案子破获。一个物体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考虑得到的结论是复杂多样的,如可以想象成田螺、蜗牛、一卷铁片、一片刨花、一根布条、盘着的蛇、指纹、漩涡等等。平常多作这种思考对于开阔思路非常有帮助。如第四册标志一节,设计标志首先必须根据设计素材设计很多的设计方案,然后进行筛选,没有丰富的想象如何能设计出众多的方案,又如何使设计的标志具有简洁、美观、易识易记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吸引力等特点。布诺夫斯基有一句这样的名言“所有伟大的科学家都自由地运用他们的想象,并且听凭他们的想象得出一些狂妄的结论,而不叫喊:“停止前进”。

五、小结

美术课是学生尝试创造力的一片实验田,在这片土地上,让学生尽情地爬、摸、滚、打,去摸索、探究,把好奇、幻想、探索的种子洒下,用勤劳去耕耘,用汉水去浇灌,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可见发展初中生想象力和培养创新能力是何等的重要。

参考文献:

[1]相毅敏.美术新课程教学设计[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严育洪.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创新发展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创新发展;自主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10日

一、创新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系

(一)定义

1、创新是指对原有事物进行继承性的发展,以新的思维去描述新生事物,是“无中生有”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它是指为了满足大众的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加入新的元素、方法、观点、路径等,从而发现事物切入点,以此达到改善原有事物或者创造出新事物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它根据现有条件,以不同于往常的思维模式去探索新天地,这往往也是一种获取经济利益的行为。在国际舞台上,创新扮演着“促进世界经济共同繁荣”的角色,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保障。在我国,“创新”一词通常会用来表示改革的结果,这是因为创新在很多领域的研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刻影响着各领域的前景。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供给体系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变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改善当前的经济状态,提高供给质量,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这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正确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另一方面既要提高生产力又要改善生产关系,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二)两者之间的关系

1、创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创新反作用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上就是一项重大的创新实践。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三者的核心都是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是在内部要素条件及外部经济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对生产要素进行创新性重组及改良,对管理的模式进行创新性完善,优化交易结构,降低交易成本,以实现经济在“质量、效益”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

3、创新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是改革的驱动力。中国经济多年来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但是经济进入新常态后,要素红利逐渐消失,投资环境不断恶化。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使经济发展方式符合基本国情,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创新通过培育新的增长动力推进了供给侧结构性的进一步改革,更好地挖掘我国经济的潜能和强大优势。

4、正确处理好两者关系,就要做到将创新贯穿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全过程。两者相互作用下,会产生奇妙的现象,即创新会驱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朝着一个高效、高端的方向发展,进而创新的内容则不断得到优化和丰富。

二、创新的重要性

正如鲁迅先生所认为的,要想做出改变,要么是创造新的东西,要么就恢复到以前的现状。显然,时代在进步,“复古”不能继续受用,与时俱进的革新才是当下发展的趋势。美国著名管理学大师托马斯・彼得斯也认同创新的重要地位,他认为创新是为了置之死地而后生。可见,创新是不分国界不分种族的,创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于一人,创新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垫脚石,是通往成功的大门;于一个民族,民族创新能力制约着民族的发展,创新更是凝聚着数不胜数的智慧与心血,当集结民族中大大小小的创新,便会呈现一幅欣欣向荣的态势;于一国,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各个国家的竞争愈演愈烈,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放眼人类社会,人类演变的进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一)创新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是着眼于要素的优化配置与素质提升,体制机制创新与科学技术进步,来发展新主体、培育新动力、塑造新优势,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当前,世界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孕育新突破,引领社会发展成为时代使命,在这种环境之下,创新担起了引领社会进步的重担,所以必须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点放在创新上,将创新资源集中到重要领域、重要部门、优势产业,完善创新机制,注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细节,避免创新资源的浪费,充分发挥创新的“创造能力”,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添色彩。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问题,供给侧结构性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供给侧而言,其面临的困难就是创新不足,只有坚持不懈地进行创新,才能解决眼前的困难,这正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灵魂所在。为了更好地创新,需要增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效率,使供给体系由无效供给和低端供给转向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创新是很有必要的,任何时候,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想要更好更强,就必须紧密联系创新。唯有创新,才有出路。

(二)在当前国情下自主创新的重要意义。当前,我国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模式升级的重要历史任务。面对新时期的挑战以及国内外严峻的形势,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党和人民共同做出的选择。因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自主创新是新时期国家富强、民族繁荣的关键。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制约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需要由一个资源型国家转变为一个创新型国家,使之在以创新和技术升级为主要特征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优势,为进一步发展国家经济做准备。自主创新是发展科技的主要助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以创新力量革新生产机制,进行必要的技术革新,努力实现重要领域的整体突破。同时,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把握好创新的节奏,紧跟经济发展的步伐,最终实现科技发展的飞跃。自主创新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关键。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才能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品牌,以“质量”取代“数量”,优化外贸出口结构,将“中国制造”上升为“中国创造”,才能巩固国门,保障国家的安全。

三、创新的方向

传统上我国的创新主体主要是科研机构、企业研发部门及高等院校,以创新驱动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力更需要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将各方面的创新相互交织在一起,厚积薄发转化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巨大动力。

(一)制度创新。主要是政府管理经济方式的创新。创新政府的行权方式,明确政府的权力边界,减少行政干预,严格监督政府执法,做到文明执法。实施科学的经济管理方式,明确市场和政府的作用,促进两者的统一。

(二)产业创新。产业创新对传统产业来说,要想有效提升其供给质量,促进产业朝着中高端化发展,满足消费者多层次、高质量的消费要求,就得对传统产业内部结构进行创造性改善;对新兴产业来说,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需要把握好“互联网+”时代产业发展的特点与规律,鼓励大众纷纷投身于创新时代潮流之中,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三)技术创新。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因为技术创新是一个基础和决定性因素。现阶段,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顺应时展潮流,谁掌握了技术谁就掌握了壮大自身实力的主动权。如果企业能够将自主创新贯彻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那么该企业会迅速占领一定的市场,从而使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牢牢掌握主动权,这是优胜者的姿态。

(四)管理创新。一个优秀的管理者通常能一针见血地指出管理制度创新的必然性,当然,也会兼顾具体的管理技术方法的可行性。我国企业深化改革的重点是管理创新,做好管理创新需要激发员工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一系列创新活动更好地提升员工创新能力。面对严峻的竞争市场,管理创新要充分发挥“带头效应”作用,顺应生产关系逐渐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趋势。

(五)文化创新。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不同于物质,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文化在实践中产生,又指导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这就是文化创新的意义所在。文化创新体现了新时代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而优秀的民族文化能够促进民族经济、政治的繁荣,以及维持社会的稳定和谐。

四、如何做好创新发展

当前,我国的创新意识普遍有所增强,但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做好创新发展,不仅关乎国民经济,而且与未来我国发展规划有紧密联系,有利于将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因此做好创新发展刻不容缓。

(一)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要构建知识产权体系,就必须加大投入研发资金,创造新的知识产权,以技术武装自己,沉重打击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我们还要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激发创新意识,坚定不移地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这种环境下,迫切需要通过创新驱动来取代传统的要素驱动。创新是技术升级的重中之重,通过它可解决升级中遇到的阻碍,是创新发展的最好选择,任何时候,都必须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三)聚集高端要素,培育发展新动力。面对新旧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既要保留传统动力新能量,又要培育出现在的新动力,加快实现发展动力的转换。优化要素配置,培育发展新动力,这些都是我们目前的努力方向。

(四)生产高端产品,构建新产业体系。形成发展优势是创新的目的,而发展优势最终要体现在产业优势上。利用先进技术生产出高质量产品,使得生产得以科学化,从而引发产业链的更新换代;发挥关键产业带头促进作用,协调好其他产业的良性发展,共同构建新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逐步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五)推进农业现代化,注重经营方式创新。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农业的发展关系着经济发展的程度,基于此,就必须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对农业进行技术革命,以科学合理的经营方式促进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创新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保障了生产的有效性。

(六)促进科技要素在国际范围内的流动。随着科技资源的国际化,越来越多的技术及创新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我国应把握时机,积极吸收国际科技资源,以最少的成本获取各种国际市场科技资源;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借助国际力量革新我们自己的技术。显然,实行开放式创新是迅速提高我国科技水平的重要方式。

主要参考文献:

[1]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新重庆,2016.1.1.

[2]古龙高.统筹兼顾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

[3]温晶媛.浅析中小企业管理创新[J].山东纺织经济,2011.6.

[4]李太淼,肖天乐.科技人员自主创新内生机制研究[J].许昌学院学报,2011.3.

[5]韩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县域工业和经济发展思路探析[J].知识经济,2011.19.

[6]解桂红.试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涵义和意义[J].沈阳干部学刊,2010.3.

创新发展的重要性篇6

一、深入理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报告在论述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放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部署的突出位置,把创新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位置提得更高,适应了时代的迫切要求,必将产生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建设,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制造业规模已经是全球第一位。但是,现阶段很多行业的生产能力严重过剩,问题已经比较突出,特别是在基础建设领域,比如钢铁、水泥、机械制造业等行业的产能差不多达到了最高限度,到了必须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合理资源配置的关键时刻。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放在科学发展观这一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来理解。同时也要看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项涉及科技、经济和全局的系统工程,必须全面谋划、统筹推进。要把推动科技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作为关键环节,把推动经济实力和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作为首要任务,把推动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为根本目的,把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作为重要动力,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回顾黑龙江省的发展历程,科技创新是贯穿我省建设、改革和发展始终的一条主线。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黑龙江省依托一大批国家重点项目,依靠从全国各地调集的大批科技专家和优秀人才,开展了大规模的科技研究和科技应用,创造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无数辉煌和骄人业绩。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由于长期积累的体制机制性和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凸显,作为黑龙江省经济主体的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科技资金投入不足、大量科技人员外流、技术装备落后、产品陈旧老化、市场竞争力不强的问题,相当一部分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进入了艰难的发展阶段,陷入了低谷,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次不断后移。进入新世纪,黑龙江省伴随着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的实施,经济社会迎来了新一轮发展的良好机遇。黑龙江省紧紧抓住这一重要发展契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打好调整龙江工业改造攻坚战的基础上,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我省经济全面振兴的重要动力,以科技创新引领结构调整和优化,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逐步摆脱了在全国贫穷落实的刻板印象,社会经济发展等各项事业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特别是近年来,黑龙江省坚持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的发展思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科技发展步伐和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驱动能力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当前,在我省经济向纵深方向发展的关键时刻,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住党的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深刻理解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快科学发展步伐,为实现建设富强、文明、和谐、大美、幸福龙江的奋斗目标有更大的作为。

二、以创新驱动战略理念引领区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战略的全局的位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落实这一国家战略,必然要以战略思维来思考,对于地处祖国北疆的黑龙江省来说,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的重大机遇面前,要全力加快推进科技强省建设进程。十报告中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说明中国共产党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为新时期科技创新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我们只有加快创新驱动,加快产业转型,才能把过去依靠资源要素大规模高强度投入的发展方式进行有效的转换,当前我省经济回稳基础还不牢固,只有通过高科技创新才能实现新的驱动,才能赢得时间和空间,黑龙江省有条件在驱动创新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为国家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目前,黑龙江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在全国排名从2007年的第14位现已经跃升为目前的第12位,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在全国排名升至第11位,科技正在有力地引领黑龙江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十二五”期间,我们要更加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与发展,优化战略布局和结构。一是进一步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在新的发展模式下,我省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科技创新基础上,通过科技创新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强重点领域自主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把科技创新驱动纳入我省“经济区”、“十大工程”和“十大重点产业”的发展战略部署之中,大力实施科教兴省的发展战略,到2020年切实把我省建成科技强省的发展目标。二是进一步实施产业创新战略。产业结构调整决定资源消耗结构与环境质量,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迫切需要,我们要大力深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体来说,要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的步伐,淘汰落后产能和项目,推进工业结构合理调整,真正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进一步实施制度创新战略。一个地区的发展建设不仅仅需要科技、人才、资金等硬实力的支撑和保障,更主要的是要拥有完备、健康和科学的制度保障,我省应在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和模式上,在运行机制、人才队伍、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要上不断推进制度创新,以制度创新保障科技创新规范和严格的实施。

三、充分发挥政府、高校与企业间的“三位一体”的创新驱动体系作用

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过程中,要加快建设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高校为支撑的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驱动体系,进一步提高科研机构创新创业的服务能力,整合组建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和平台。要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创新优势,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大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全面实施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推进计划,围绕产业需求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要进一步提高协同创新能力,着力建立政府搭台、高校院所和企业转化“三位一体”的良好的合作共同驱动创新的架构。党的十七大以来,虽然在许多重要科学领域产生了一批重大创新成果,但是许多生产企业缺乏原创性技术,创新能力比较薄弱的问题并未解决,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以我省近年发展较快的装备制造业为例,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要实现科技创新能力,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应在政府主导下搭建的创新驱动发展平台和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高校、院所的专家学者们,要走向社会,面向企业,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强与企业协同创新,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政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做出应有的贡献。一是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等科研机构的战略支撑作用。要围绕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的现实需求与战略需要,结合我省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在一批创新型、高成长型重点企业技术中,有重点、有针对性地选拔一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给予重点培养支持。要尽快建成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合理,各学科和各专业的人才梯队层次结构合理的产业技术创新创业人才队伍,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在产业、行业和区域间的分布要更加优化,切实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围绕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基础性培养和战略性开发,要培养和造就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形成适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带头人队伍和科研梯队。二是要切实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来自创新,黑龙江省这几年工业发展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正是抓住了科技创新的结果。创新必须立足国内、放眼世界,以全球的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同时,企业创新也要立足于抢占行业技术制高点,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由研发、生产、销售等部门共同参与、分工合作的产品研发和科技攻关一条龙体系,打造具有自己特色的核心技术,使产品结构向精品化、科学化、高端化迈进。必须强化企业创新驱动方面的主体性地位,大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能力,真正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科研投入、成果落地转化的主体。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促进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研发机构流动,增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以企业为主导深化产学研结合,不断提高企业和产业技术素质和产品质量,加快推动我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大力重视中小微型企业科技创新,建立健全资金支持体系,千方百计调动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和本土化相结合的原则,加强科技创新交流合作和开发利用转化,切实提高中小微企业的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三是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优化“三创”的干事创业氛围。各级政府要把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投入作为财政预算的保障重点给予支撑,加大财力、人力和物力的投入,确保省级财政科技创新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和一般性收入的增幅,充分发挥政府的重要保障作用。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驱动的有效管理,将科技创新驱动战略任务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之中,实行奖惩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全省上下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好科技创新驱动人才推进计划,抓好人才培养、使用、选拔和引进,最大限度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要加强科技创新驱动宣传和舆论引导作用,营造全省上下大力开展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和进行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作者简介:李秀波(1978-),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讲师,法学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形势与政策研究。

创新发展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SWOT分析;对策;武汉城市圈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3)-08-19(7)

引言

熊彼特(J.A.Schumpeter)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中将创新(innovation)定义为新生产函数的建立、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及联结技术与产业的一种企业经济行为,包括引入新产品、采用新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应来源、实现新的工业组织形式等;并用以解释超额利润的来源、经济发展的动力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原因。在全球化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创新已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更是区域持续发展与占领世界发展高地的核心动力,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的核心战略选择,创新能力是国家核心竞争力、发展潜力与活力的主动力。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发[2005]44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中发[2006]4号)主导下,各省相继出台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政策与项目,创新驱动发展正在成为区域发展的主旋律。城市作为国家发展的承载空间,是区域成长与发展的核心,决定和影响着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软实力与活力。因此,创新型城市建设与发展成为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内在动力与决定性因素,并服务于创新型国家战略,是引领区域快速、持续、和谐与包容性发展的核心,既体现了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需求,又体现了新型城市化的路径依赖与动力机制,还体现了城市化与创新双轮驱动发展转型的基本要求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和决定性因素。

1 国内外创新型城市发展概述

1.1 创新型城市

Charles Landry(2000)认为,创新城市必须是:开放思想、多样化与宽容性;独立个性;可达性;弹性、有活力的公共空间;高质量的人居环境;源于地方的全球导向(locally derived globally oriented);动力机制包括富有创意的人、意志与领导力、人的多样性与智慧获取、开放的组织文化、对本地身份的强烈的正面认同感、城市空间与设施和上网机会等要素。创新型城市是孕育知识经济的地方,知识经济要求城市创新,一个富有竞争力的城市是集聚性、多样性、不稳定性和良好声望的结合体(Gert-JanHospers,2003)。杨冬梅等(2006)认为,创新型城市是创新资源高度集聚于城市空间的一种城市发展形态,是城市发展知识化和高级化的产物,是在新经济条件下,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一般是由区域科技中心城市发展演变形成,是知识经济和城市经济融合的一种城市演变形态,完善的城市创新系统是创新型城市的主要特征,在集聚和配置创新资源不断形成自我平衡调整和发展功能的基础上,推动建立创新驱动的集约型城市经济增长,最终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创新型城市是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基于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要素驱动,受市场规律与机制作用,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自主创新为先导、以创新文化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和城市经济融合的城市演变形态,具有创新性、系统性、内生性、可持续性、集聚性和开放性等特征,主要包括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创新环境与创新绩效等要素(图1),体现在技术创新、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创新、机制体制创新、对外开放创新、城市文化创新、企业管理创新、营销创新和城市管理创新等方面,是城市实现跳跃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关键举措。

1.2 创新型城市研究概述

世界银行(2005)“东亚创新型城市”研究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创新型城市的必备条件:拥有优良的交通电信基础和功能完善的城市中心区;拥有充足场所设施;拥有研究、开发与创新的能力;拥有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力队伍;政府治理有效,服务高效;拥有多样化的文化事业基础设施和服务;拥有高质量的居住选择;切实重视环保;社会多元化,能接纳各种观点的碰撞,各种文化的融合和各种体验的交汇等等。

英国Comedia创始人Charles Landry(2000)是创新城市研究的国际级权威,他认为城市中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构成了创意生活圈,要为创意提供最适合的成长环境。从而提出创新城市的组成要素,包括富有创意的人、意志与领导力、人的多样性与智慧获取、开放的组织文化、对本地身份的强烈的正面认同感、城市空间与设施等。为此还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战略框架和实施机制,为其他城市实施创新战略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方法。Simmie James(2001)揭示了创新与城市之间的复杂性以及其欧盟经济与社会研究计划组发起的关于城市竞争力和结合力的这个国际间的可比性项目的结论。

在国内,创新型城市建设与发展战略已成为各级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共识,北京、上海、深圳、重庆、南京、青岛、武汉、杭州、成都等重点城市都提出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思路,成为创新型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典范。在学术界,金吾伦等(2006)认为,创新型城市是以其持续不断的创新,推动整个城市在新技术突破及其产业化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更大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旧的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使国际竞争力得到空前提高。胡钰(2007)认为,创新型城市的核心内涵是城市自主创新能力较强,具体表现为科技创新制度设计较完善,科技投入较大、基础条件较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较强。重点分析了深圳、上海、大连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基本经验。杜辉(2006)认为创新型城市的指标包括区域技术对外依存度、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发明专利占全社会专利申请量的比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研发投入经费占GDP的比重、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乌兰察夫(2005)认为深圳已经具备建设自主创新型城市的基础和条件,从人才、公共管理体制、财政税收及中介服务等方面提出了建设自主创新型城市的战略措施。卢小珠等(2007)用3个指标来衡量城市创新能力:人才资源(人才素质和人才总量)、物质基础(研发投入和教育投入)和创新成果(科研成果和技术进步)。戚湧(2006)认为,加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战略规划,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形成有利于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建立城市多层次的自主创新支持系统和公共服务平台,提升科技在城市管理、建设中的应用水平以及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引领地位,使创新型服务业成为提升城市功能和辐射能力的主要驱动力。

2 武汉城市圈创新型城市群评价指标设计

在科学性、综合性、可双性、应用性、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等原则指导下,根据创新型城市构建要件,按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创新环境与创新效率4个方面,基于数据可获取性筛选确定了33个解释性指标。

3 武汉城市圈创新型城市群发展思考

3.1 SWOT分析

根据各中心城市发展的基础、条件,确定SWOT分析矩阵。

3.2 总体思路

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着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坚持科技和人才为引领,致力于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创新,以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抓手,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和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浪潮为契机,突出科技驱动、城市引领、民生导向、生态保障、社会和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高端生产性与生活经济主导、内生增长为主转变,由投资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与城市化驱动为主转变,按照“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集群推进、对接周边”的原则,形成核心-枢纽式放射状、网络化空间联动发展格局,并以世界先进城市、多中心大都市区为标杆,进一步彰显创新、生态、人本、法治、和谐理念,突出科技驱动、城市引领、产业化带动、民生导向、生态保障,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总体思路上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为支撑,以建设创新人才队伍为根本,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思想文化创新,着力构筑和完善城市创新体系,把武汉城市圈建成优势明显、特色突出、产业结构合理、人才汇集、创新氛围浓厚的创新型城市集群区。

3.3 发展对策思考

根据创新城市系统,构建创新城市群发展路线图,实现创新型城市建设与发展,即以重点工程为依托,以创新文化品牌与文化软实力提升为纽带,构建创新体系系统、创新产业系统、统筹城乡系统、创新环境系统4大创新系统,促进与提升城市发展创新能力。同时,通过打造区域性创新孵化基地、技术转移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和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在创新要素聚集、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环境优化、创新优势转化等方面获得突破,以自主创新为主线、高新技术产业为依托,创新、城市化与产业化三轮驱动,围绕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任务,依托武汉·光谷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东湖高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园区培育创新企业主体,重点抓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服务业超越、新兴产业倍增、制造业竞争力提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载体建设、科技金融服务、生态环境治理、民生改善幸福等主题工程,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进程。

3.3.1 创新体系系统:创新型城市群建设的基础

3.3.1.1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协调作用,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以供需关系基准,加快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培育创新型企业,形成优势产业集群,推动优势产业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与发展。

3.3.1.2 加强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服务机构建设

以东湖高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园区、光谷产业园区为基础,深化园区管理体制改革,加强软环境建设,抓好光电子、装备制造、新材料及制品特色产业等基地建设,努力使其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带动产业整体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加强国家光电子及其相关产业知识产权信息中心建设;积极与城市圈内高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大学科技园与基地协作,构建共享、共用协作网,并向社会提供“开放、共享、竞争、协作”的公共研究开发与实验服务平台;以科技中介机构建设为重点,形成市、县、乡三级综合性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服务和技术转化体系。

3.3.1.3 加强政策支撑体系建设

根据《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方案,科学制定区域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在整合现有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围绕创新型城市建设,在财政科技投入、税收、金融支持、政府采购、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知识产权保护、创新人才培养、科普和教育发展、成果转化与应用推广、政策保障(考核、监管、参与)等方面,制定和完善有利于推进创新的地方性政策法规,形成符合区域发展实际、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政策体系。

3.3.1.4 加强创新平台协调运行管理

建立科学的考核、监管、参与机制,完善创新平台运行管理模式,打破条块分割与利益博弈,推动多中心城市区域资源、行业、部门整合,以激活科技资源存量、优化增量,实现科技资源的战略化重组,形成联合、开放、共享、流动、竞争、激励和约束的组合化运行机制。建立科技信用制度与科技创新成果认证机制,最大限度的利用公共科技资源与提升科技创新成果的有效转化。

3.3.2 创新产业系统:创新型城市群建设的关键

3.3.2.1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依托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与东湖高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战略,按照“创新驱动、重点跨越、产业集聚、规模发展”的要求,努力提升产业信息化水平,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根据城市圈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和市场前景,以光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节能环保为核心,集中力量发展先进装备制造、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节能环保、新能源、新一代移动通信、生物、激光、新能源动力汽车、软件及服务外包、动漫、地球空间信息、半导体照明、数控机床、消费电子、新材料、现代物流、金融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启动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滚动扶持,集中力量突破和掌握一批对产业发展具有明显带动作用的关键技术,形成主导产品,培育龙头企业,培育产业集群。

3.3.2.2 创新驱动促转型,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加快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嫁接。按照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总体趋势,以信息化技术全面提升企业的设计、装备、生产和管理水平。重点抓好企业的示范带动和应用推广,促进全市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在能源开发、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等方面重点攻关,实现突破,促进能源结构优化,水平提升,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持,加快我市传统产业向现代新型生产形态转变。

3.3.2.3 推进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产业化

加大力度推进农业产业模式化、标准化、轻型化和无公害化栽培和养殖技术的集成创新;支持特色农业支柱产业的良种选育和新品种的引进试验、新技术、新成果推广示范,支持农林副产品精深加工、资源化综合开发利用、循环农业相关产业链接等技术创新活动;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支持重大病虫害和森林生物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水平。同时,在社会事业领域统筹实施科技发展计划,加快公共卫生、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的开发和推广,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技术支撑。

3.3.2.4 有序推进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

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和技术资本三位一体的资本体系;构建权责对等的专业化分工体系,放松管制、降低产业进入壁垒、引入市场机制、强化竞合;加大对生产者服务活动的投入,构建大公共服务平台,促进服务业集聚式发展;加大服务业的开放力度,通过引入竞争打破服务业的行政垄断,通过开放引进国内紧缺的关键性人才,促使有条件的服务业企业“走出去”等,积极利用国际市场培育竞争优势。

3.3.3 统筹城乡系统:创新型城市群建设的路径依赖

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主线与关键动力,应坚持在优化多中心空间结构与布局的基础上,紧抓城市化在带动区域转型中的抓手功能,以城乡平等互利的统筹机制为主线,建立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社会城市化、结构城市化四度空间整合的长效机制,围绕“生活方式的转变与都市文明的渗透”主线,促进多中心基于人流、经济流、信息流实现“经济结构转型、社会结构转型、文化结构转型、空间结构转型”的现代新型城市化之路,促进人口、城乡空间联动,从而实现多中心共存、共生、共赢。武汉城市圈城市化呈中心高、四周低、东边高、西边低的不对称、不均衡态势,应把城市空间拓展、产业转移与园区分解、人口转移同身份转型与地位转型相结合,寻求城乡发展的联合模式,实现人口的双向流动、产业双向交流、发展红利的双向分配,从而形成空间城市化、经济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生活方式城市化、文明城市化的健康的全方位城市化道路,促进城乡空间整合、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乡生态文明。

3.3.4 创新环境系统:创新型城市群建设的支撑

根据创新型城市系统与创新路线图,确定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环境支撑系统,主要包括资源环境、制度环境、文化环境与市场环境等方面。创新环境系统主要通过培育创新文化、知识产权、信息化、创业环境、制度保障为引导,围绕建设辐射全国的创新孵化基地、技术转移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和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的目标,通过整合武汉城市圈多中心资源、要素、人才、技术、产业等优势,实现多中心互补的联动与协作创新,并通过创新调控与评估,实现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多中心一体化与互惠互利的区域效应。

资源环境方面,着力抓好人才、资金、物质资源、基础设施等基础条件;制度环境方面,从服务与推进机制、政策制度与服务供给等方面提供支撑;文化环境方面,以价值体系、文化观念、舆论,创新精神、包容心态、竞合关系为主线,构建和谐创新性文化氛围;市场环境方面,构建成果交易、转让、推广的市场运作体系,促进成果转化、推广,服务于发展。

3.4.5 创新文化:创新型城市群建设的品牌与氛围

从城市系统演化角度讲,创新的文化是创新型城市的题中应有之义,文化的繁荣和进步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良好的文化氛围是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一方面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产业,一种能够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新型产业;另一方面,良好的文化氛围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温床,是提升城市形象、培育和吸引人才、吸引国内外投资的重要条件,也是决定其他创新能力的隐性因素,对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武汉城市圈而言,着力抓好如下环节:一是深度挖掘楚文化资源、打造创新城市文化;挖掘乡村、地域特色文化资源,打造品牌文化引领发展。二是提升文化创新能力,激活文化活力。三是注重文化产业发展,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整合文化产业资源、探讨适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具有楚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并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形成繁荣的文化市场,为文化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3.4.6 重点工程:创新型城市群建设的核心载体

重点工程是实现城市创新发展与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突破口与优先路径,通过重点工程的推进,实现以点带面、以面带区、以区带圈的联动效应。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根据创新型城市系统与路线图,确定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十一大重点工程:创新体系(创新主体、创新基地、创新平台)、产业创新(高新技术、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社会事业(教育、公共卫生与医疗、公共文化、生态)、创新人才(引、育)、技术攻关(研发、应用)、智慧城市、知识产权(制度、保护、服务、应用)、创新环境(政府服务、宜居宜业、创新文化环境、金融服务)、创新辐射工程(核心、、场)、产学研联盟、转化与测评中心。

4 结语

武汉城市圈创新型城市群建设,应坚持以武汉东湖高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园为龙头,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创新型企业为重点,充分发挥中心城市武汉科技创新策源地、科技成果集散地、创新人才汇聚地、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地的示范与引领功能,联手圈内高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企业,集中优势人才、优势要素、优势资源、优势环境,着力打造多中心联动的创新品牌,通过创新投入,在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推动产学研合作、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创新人才培养与创新教育模式等方面取得更大进展,大力培育与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创新驱动先行战略中,必须把教育模式改革与人才培养作为重点,把企业作为创新驱动的重要伙伴,按上、中、下游关系建立创新联动、互动协作模式,通过人才培养与企业联合构建合力创新攻关;建立创新联动长效机制,中心城市武汉以国家需求为导向,把高端创新、原始创新、集成性创新作为主攻方向,城市以实用型创新与协作联合创新为主,着力解决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为教育提供人才实训基地、为人才提供研发平台;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联动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Charles Landry. The Creative City: 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ors[M].Earthscan Ltd,2000.

[2] Gert-Jan Hospers. Creative Cities in Europe: Urban Competitiveness in the Knowledge Economy [J].Intereconomics,2003(Sept./Oct.):260-269.

[3] James Simmie. Innovative Cities[M].London: Spon Press,2001.

[4] Schumpeter, J. A.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34 (Original in German, 1912)。

[5] 杜辉.创新型城市的内涵与特征[J].大连干部学刊,2006,22(2):10-12。

[6] 胡钰.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内涵、经验和途径[J].中国软科学,2007,(4):32-38,56.

[7] 金吾伦,李敬德,颜振军.北京如何率先成为创新型城市[J].前线,2006,(2):43-45.

[8] 卢小珠,等.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及标准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10):51-60.

[9] 戚湧.创新型城市建设对策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11):12-15.

[10] 世界银行.东亚创新型城市的研究报告[R].2005.

[11] 乌兰察夫.建设国家自主创新型城市的战略选择[J].南方论坛,2005,(12).

创新发展的重要性篇8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广大职工中开展的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活动(以下简称“创新工程”),调动企业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是适应当前形势,抢抓发展机遇,推动企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开拓企业工会工作新局面的有效切入点。为此,必须进一步激发职工创新热情,深入开展“创新工程”活动,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请记住我站域名/力,开创企业工会工作新局面。

一是要进一步提高对开展“创新工程”活动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企业得到了快速健康发展。然而,各企业中人才资源缺乏、科技含量偏低等因素,已成为影响企业长足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因此,在企业中开展“创新工程”,是工会履行建设职能,服从服务于经济工作大局,开创工会工作新局面的重要举措和有效切入点,是加快职工队伍知识化进程,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迫切需要,这必将推动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做优,实现经济新跨越。因此,各级工会要统一思想,提高对开展“创新工程”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把“创新工程”作为贯彻落实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具体体现,作为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尊重知识的具体体现,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继续深入开展。

二是要加强宣传,营造“创新工程”良好氛围。要引导教育广大职工转变观念,树立和增强经济技术创新意识。原创:同时,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和各类宣传阵地,广泛宣传开展“创新工程”的意义,宣传在“创新工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创新成果,激励广大职工投入到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来,不断扩大其社会影响力,为深入实施“创新工程”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是要认真调查研究,坚持分类指导。各级工会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注重研究企业实施“创新工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并根据企业的不同特点,分类指导。要走科技兴企之路,突出创新、创先、创优。同时,还要抓住企业和员工共同关心的问题,围绕企业的发展目标,针对企业发展的难点、重点问题开展活动。

四是要建立和完善开展“创新工程”的激励机制。工会要主动会同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领导研究和制定“创新工程”的表彰、奖励办法,充分发挥劳模、技术能手、能工巧匠等在“创新工程”中的骨干作用。对在活动中取得优秀成果的员工,在其待遇上应予以倾斜,扩大激励效果。

五是要整合资源,加强教育培训工作,努力提高职工素质。要充分利用社会各类教育资源,培养适应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要求的知识型人才。同时,还要以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为有效载体,开展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构筑企业员工施展才华、提高技术素质的平台,培养和造就一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促进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

上一篇:高血压中医药健康指导范文 下一篇:商品经济最基本的规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