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实践教学范文

时间:2023-12-05 16:50:21

创新实践教学

创新实践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创新实践教学;立项;实施

创新实践教学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创新、协作和钻研精神的平台,是学生展现自己、积累经验的舞台[1]。当前,在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高校的发展又步入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迫切需要深入教学改革。如何利用好学院有限的资源开展好创新实践教学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 创新实践教学的立项

开展创新实践教学活动,首先要立项,一个好的课题立项不仅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而且有利于拓宽其学识面,提高其核心竞争力[2]。下面笔者结合多年来带领同学开展创新实践教学活动的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开展创新实践教学的立项问题。

1.1 准确定位

开展创新实践教学,经常感到困惑的是如何创新。此困惑的产生原因主要是出于对“创新”的误解:一是,把“创新”与“创意”混为一谈;二是,一提到它就想到科学的创造发明;三是,认为凡开创一项新项目就是创新。德鲁克先生曾说:“创新是有目的性的,是一门学科。”创新必须基于务实的基础之上,才会是有效的创新[3]。而在校开展创新实践有其特殊性,应基于立足于学生的学识水平这一“实事”和基于实用型的创新,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勇于实践。一味地追求“高大上” 只会让学生望而却步。

1.2 紧扣教学

无论是开展理论教学还是开展实践教学,归根到底,其目的都是提升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和确立未来职业目标,培养其创新思维与工程实践素养,提高专业和职业技能,从而实现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因此,创新实践教学不能游离于专业教学之外。应以创新实践教学为手段,帮助学生认知每门课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的激情。

1.3 激发兴趣

兴趣是动力。如何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最好的方法就是给他们感官冲击,突出可行实用、眼见为实,不至觉得虚无缥缈。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目的性。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通过实践以实现其加深对本专业的感性认知,帮助其明确学习方向,同时对其他学生起示范作用。

1.4 突出“三创”

从本质上说,创新是创新思维蓝图的外化、物化;创意是创出的新意或意境;创业是人们创业意识产生之前到企业成长的全过程。作为校园教学主要支柱之一的创新实践教学,“创新”是教学的属性之一,“创意”才能激发学生从事创新实践的激情,开拓思维。“创业”是其教学的主要归属之一。因此,在校创新实践教学要以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意思维、创业能力以及团队协同实战精神为出发点,普及大学生创新、创意、创业观念,引导学生成长为具有创意创新意识、善于捕捉市场机遇、勇于开拓的创业者。

2 创新实践教学的实施

2.1 突出主体,健全导师制

虽然经常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在传统的课程实验教学活动中,教师还是占主导地位,难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创新实践教学,能从行动上打破这一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通过网络、团体间的讨论与合作及向任课老师咨询来确立实践目标、实践方法、实践反思、知识产权保护及研究报告撰写等。让学生在接受引导的过程中,深度思考、活跃思维,又能静下心来做创新。

学生在创新实践过程中往往存在各种技术与非技术问题。如何行之有效地快速解决这些问题,教师那“画龙点睛式”的指导往往会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若不能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或指导不当,有时会使学生迷失方向、挫伤他们创新的积极性。为此,要建立和健全导师制,让学生在碰到问题时不至盲目或无所事从,给学生铸造一个坚强的技术后盾。

2.2 转变角色,客观评价

在以往的实践教学活动中,学生往往被摆在课题实现工具的位置,大都只是按教师的意图行事,束缚学生了他们的思维与手脚。而创新实践教学有利于把学生的思维与手脚从各种人为束敷中释放出来,转变角色使学生由参与者转变为策划者、组织管理者和学识竞争者[3]。

在创新教学接触的学生中,大部分能理性地对待创新实践活动。但也有些同学对创新成败无所谓,有的实践后则过分看中成败,做得不理想就自我或小组成员间相互埋怨。为此,讲评要少看结果、多看过程,客观并体现激励性,提高同学对实践教学认同感和参与度。

2.3 基础为本,植入竞技

“万丈高楼平地起”。创新实践教学也要规划基本功能和拓展功能,在实现基本功能的基础上,逐步拓展功能,尽量避免“高大全”一定到位。如2016年,由笔者指导同学开展的创新实践项目――人体生理参数远程监护系统,参加“全国高校互联网应用创新大赛”总决赛及之前的省赛,均荣获了不错的名次。这一结果的取得无不是基础为本,植入竞技的体现。首先,指导同学们做出能检测血压、体温、心率、脉膊@样一个只能实现简单功能的人体生理参数检测仪。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同学们加入防走丢功能、PM2.5检测功能、GSM短信提示与一键呼叫功能;之后再引导学生加入血糖,无创血氧,尿液以及心电、吃药提醒和娱乐等功能,就这样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地创作出了“人体生理参数远程监护系统”。在该课题的创新过程中,同时引导多组同学同步实施,植入竞技,对各组在各个步骤进行评比,以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强化创意挖掘。当然,引入竞技模式,只是手段非目的。

2.4 团队组建、培育协作

创新团队的组建在创新实践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团员间通过不断的沟通与交流能实现大家在知识与观点上的分享。它组建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创新实践教学活动的成败。一个好的团队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一个欠佳的团队,相互推诿、相互埋怨现象严重,难有所作为。对团队组建笔者认为可遵循以下几点:

一是,尽量避免强强联合。通常认为,强强联合是取得好的效果的保证。根据笔者带领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的经验来看,在创新实践中,若强强联合往往事倍功半,效果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无外乎就是思法太多且相互不让步,突不出灵魂组员的作用,协作难。其结果就是把大部分时间花在讨论与意见的统一上。如15年笔者选出二组同学参加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在相关同学的强烈要求下,组建一组他们认为的所谓强队和一组弱队。强队用了近两天的讨论与意见统一,把基本功能和拓展功能一股脑儿上,结果在编程调试时发现方案有致命缺陷,想翻盘重来,但时间已不允许,其结果不言而喻。而弱队定位目标低,根据核心组员的建议,以实现基本功能为基础,稳扎稳打,结果还顺利地做出了拓展功能,取得了省赛一等奖,这现象在创新实践教学不是遇然。

二是,以老带新,以优带新,以学促新。毋庸讳言,高年级的创新组员参加创新比赛等活动较多,拥有较丰富的创新经验,这是低年级学生暂时难以企及的,而低年级组员的那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却是高年级学生所缺少的。因此在组建团队时,从解决实际创新技术问题入手,以关注创新团队组员新老人员交替等薄弱环节为着眼点,采取以老带新、以优带新、以学促新,不断发现与培养苗子,全方位、多途径地来培育创新梯队。

三是,F队为重,培育协作。无须讳言,因每个同学知识的局限,思考问题的角度和出发点不一样,在团队合作中难免会因观点的相左而产生碰撞,这时候需以团队为重,以创作为主,全身心投入,充分尊重队员意见,聚集团队智慧,将之充分发挥,创新实践活动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效。

3 创新实践教育取得的初步成效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与实践,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了较大幅度提升,创新实践教学活动成效明显:连续6年申请下“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在“全国高校互联网应用创新大赛”的总决赛、“国际大学生iCAN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个人赛全国总决赛(电子类)” 及“建行杯”湖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均获得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R].

[2]杨向荣,陈伟,编著.大学生创新实践指导[M].冶金工业出版社,2011.

创新实践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创新 实践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面对社会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近十年来,我国高校教育在办学的数量和规模上发展迅猛,很多院校或专业的招生人数成倍或几倍的递增。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满足人们需要、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综合型设计人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重点,也是根本任务。这几年来,教育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传统教育观念与体制的束缚和影响下,特别是专业课堂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未能得到根本和有效的解决。一些理论知识的传授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学生的需求,所以必须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市场需求,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进行实践教学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独特的学习机会,它的教学计划集中针对学生的智能和实践。它提供的教学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能促使学生去发现问题,以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甚至是发明创造,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2 创新性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高校实践性专业教育有异于其他学科教育,除了注重对学生个性创造和知识能力的培养外,还应注重对学生技术能力、市场及行业运作经验的培养。对于高校技能型教育而言,是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优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作为学校教学的基本任务。培养学生不仅要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有扎实的实际操作技能。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思想认识目标。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飞跃;了解国内外发展动向,熟悉本专业的各项工作,并对本专业在社会经济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作用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2)业务技能目标。通过实践教学,全面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以及综合全面设计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相关专业技能。

(3)道德品质目标。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团结向上的团队精神和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思想理念,形成立足专业、心系公众、关心社会、献身国家的价值取向。

3 创新性实践教学的开展形式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实践对人才的成长与成熟有重要作用。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实践教学活动与方法才对学生知识的掌握、专业的感悟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开发、实践能力的提高产生有效作用呢?

(1)把项目引进课堂,让学生走入市场。技能型的教学应以创新观念为第一要求,在课程设置以及教学中,在贯彻创新型人才培养特色的同时大胆创新。把一些实际的招标项目、课题引入课堂,让课程转为课题,将作业变成实践;使实践与教学接轨,营造一种虚拟的竞争氛围。从而改变了传统的作业式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强调课题的“原创性”。充分开发学生的自主创造性思维,杜绝一切抄袭的行为。以真正的社会实践代替虚拟作业练习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专业的动力更强、目的性更明确,对社会的需求能深入了解,专业学习更有针对性、更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缩短了毕业生与社会接轨的时间,大幅度提高就业率。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外,还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强调教学效果。以把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社会环境为实践教学的主要方法。让他们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在实践中检测自己掌握与运用知识的能力与程度,查找差距,再加以针对性的学习与提高。

(2)把企业引进课堂,把教学放在现场。为更好地实现“教师所教、学生所学、岗位所用”三所对接,使学生真正明白并掌握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能水平,我们的做法是:各专业按照职业能力确定培养目标,根据项目过程重构课程体系;每门课程按照项目过程分为多个学习情景,每个学习情景与企业一起设计开发,将典型的工作过程进行教育整合,将其涉及的知识、技能、企业的管理和职业素质融合在一起,开发学生学习材料。此外,结合“理实一体、做学合一”的教学模式,精心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全”、“实”、“新”、“变”的特点。在课堂里营造一个真实的企业环境。在上课时,要求学生把每次虚拟的作业都当作一次真正的实践来完成。让他们与当地的公司、企业大量接触,在感受到成功的同时又能极大地刺激学习的热情与主观能动性,使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还特地邀请社会上一些公司、企业的一些成功人士到学校开展讲座,与学生进行互动。例如:开展不同类型的实训,使学生们还没走出校门时,就能与企业进行实际的接触,明白用人单位的要求,做到在以后的学习中,目标更明确、针对性更强。

(3)把专家引进活动,构建“双轨制”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境。就技能型专业而言,技术的构思和技能的表现是两个关键环节。构思必须考虑人文、历史、社会、市场等多种因素,这些方面所涉及的问题必须借助理论教学来完成,其结果是解决实践的“概念”层面,而如何将概念层面的构思转化为现实的操作能力,则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如市场需求、成型技术等。当前,我国不少高校技能型专业教学中深入社会和企业的实践教学相当缺乏,教师不熟悉技术流程与要求,不熟悉市场,不熟悉新材料。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必然十分薄弱。为打破这种局面,国内不少高校提出了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想,力图通过此举,培养一批既有深厚的理论修养又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但现实情况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而成就的,而是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因此,我们在教学上采用了所谓“双轨制”的教学,即每一门课程均是由一位“理论教师”的形式导师和一位“技术教师”的导师来共同教授,实现“理论+技术”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同时接受理论与技术的双重影响。“理论教师”负责教授内容,“技术教师”负责教授学生技术内容。在学校课程教学中让学校教师充当理论教师形式导师,另可根据课程的需要,聘请企业一线人员、专家充当技术教师和实践导师,二者共同实施并完成相应教学任务,让学生接受理论与技术的双重影响,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得益彰,实现专业课程教学的目的。

4 创新性实践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将实践教学作为整个教学体系的一个独立组成部分,并不断提高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和水平,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但需要全员(包括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参与,而且需要大家统一认识,更新教育观念和学习观。

实施专业实践教学方案,将会大大增加学生社会实践与实践模拟的机会,同时新的方案注重了各实践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特别是在注重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注重了专业技能之间的整合,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解决学生对知识掌握若即若离、只会说不会做等现实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将实践教学作为整个教学体系的一个独立组成部分,并不断提高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和水平,提高大家对本专业的认识和把握机遇能力。

5 结束语

创新性教育是适应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头脑灵活、见解独到、富于创新的高级复合性人才是高校的培养目标。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技能型专业教育的重点,也是根本任务。技能型专业教育绝不能只给学生传授一些理论知识和技术,它必须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市场需求,开发学生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我们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构建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整合专业优势。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全面地提升技能型类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使其更好地为人类现代生活服务。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加强本科教学工作 提高教学质量若干意见[A].2001.

[2] 朱正伟,刘东燕,何敏.加强高校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7(1):76~78.

创新实践教学范文第3篇

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人才培养手段。对于生物技术类有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务必更应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能够实现传统理论教学难以实现的教学效果,能尊重并提升学习者的主体性和创新意识,把学习者的“体验性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的有机构成[3],对提高生物技术类相关专业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优化设置实践教学课程与项目,合理配置学分予以保证,是实践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为此,成都大学首先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按一体化设计、分层递进、打通课内课外界限为原则,梳理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架构。该实践教学体系架构由专业基本技能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大学生创新与创业实践训练、专业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等环节组成。其次,再以循序渐进、关联贯通的原则,优化设置了实践教学体系架构各环节的实践教学课程、项目与其目标要求。最后,依据其实践教学课程、项目的重要性,合理分配了相应的学分。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体现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目标,大量减少了基础实验课程中的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项目与学分,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项目与学分,使实践教学的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超过了30。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参与创新与创业实践,学校还配套制定了《成都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实施办法(暂行)》,并对取得创新与创业实践成果制定了相应的学分奖励制度:(1)各级各项竞赛奖。获部级奖励,获3个学分;获省级、市级奖励,获2个学分;获校级奖励,获1个学分;获学院级竞赛奖励,获0.5个学分。(2)论文。公开出版学术刊物,获3个学分;在校级以上学术会议上交流论文,获3个学分;(3)科技成果。获部级奖励,获3个学分;省、市级奖励,获2个学分;专利主要完成人,获3个学分,一般成员(限2人)获1.5个学分。(4)科研活动。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取得重大成果(有总结报告),获1个学分;在教师指导下从事科学研究,完成计划任务(有总结报告)获0.5个学分。(5)课外实验活动。设计、制作小产品(限3人),经审核认定,获1个学分;自拟方案进行实验,有规范的实验报告(限3人),经考核优秀获1个学分,经考核合格获0.5个学分。

2全面整合校内资源,建立实践教学综合平台

实践教学体系的实现有赖于校内校外的实践教学资源。由于历史等原因校内资源存在单位分块管理,重复建设,资源利用率低下的现象,严重地制约了新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因此,整合校内资源,构建实践教学综合平台成为改善实践教学条件的必由之路。整合资源并不只是将相关仪器设备简单的拼凑在一起,它既包括仪器设备等硬件的整合,也包括相应的人力资源整合,还包括创新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等软件资源的建设。近年来,成都大学生物技术类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分两步进行:一是先在生物产业学院内进行;二是在全校范围内进行。生物产业学院院内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成立了成都大学生物技术与产业学院基础实验教学中心。该中心由基础化学实验室、基础生物学实验室、现代仪器分析实验室三部分组成。该中心将原本分散在生物产业学院各学科、各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进行了全面清理,根据需要进行整合,淘汰了一些落后的仪器设备,补充了一些先进的仪器设备,切实保证基础实验中心具有先进的教学条件。中心建成后,满足了全校生物技术有关专业的学生从大一到大三的各门基础实验课程的实验教学需求。学院拥有专业实验室及省部级高水平实验室,如农业部国家杂粮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肉类加工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食品加工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药食同源植物资源开发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等,承担了生物技术有关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及大学生创新性项目实践指导。中心与专业实验室形成相互依托、相互支撑,共同满足学校各生物技术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全校范围内生物技术相关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生物医药产业是四川省及成都市“十二五”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为了满足成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需要,2009年,学校又对生物产业学院、医护学院及附属医院的实践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建立了“生物医药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形成了由生物产业学院、医护学院、体育学院、附属医院等单位参与的健康产业大专业平台。该中心采用“行业导向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实验室-工程实训中心-企业(教学实习基地)”三级实践教学体系。目前承担57门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覆盖全校8个专业2000余名学生,年授课14.3万人学时。中心在在基础实验训练的基础上,公布创新性实验课题,选拔部分高年级优秀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创新性研究;并按照行业导向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服务地方的实验室开放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实验中心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的示范作用。

3创新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机制,建立校外工程实践基地

《四川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川办发〔2011〕74号)提出,生物产业是四川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应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及生物技术服务。《成都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2年)提出,力争到2012年成都市的生物医药产业经济总量达900亿元,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80家,销售额过亿元产品30个;建成国内重要的生物医药研发创新中心、产业孵化中心和医药贸易中心,成为特色鲜明的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成都市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四川省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及生物技术服务等,为学校生物技术有关专业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条件。学校利用自身的学科与地方特色,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长期稳定的校外工程实践教学基地,拓展了学生的教学实践及就业空间。其中,包括与成都康弘集团、雨润(内江)公司等长期合作,学校可选送高年级学生进入该企业实习基地实习,其毕业设计、论文可与企业需求产品研发及生产结合,学校教师可与企业进行科研合作等;与成都佳享食品有限公司和成都希望食品有限公司分别签订了共建实习就业基地协议和产学研合作协议,约定在人才培养、就业促进、科研和项目开发、重点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开展全面深入的合作。成都希望食品有限公司从2009年开始在学校生物产业学院设立“美好”奖学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生物学子。

4服务地方,政产学研结合

政产学研结合的理论基础是HenryEtzkowitz于1997年提出的三螺旋模型创新结构理论(TripleHe-lix)。根据该理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创新由政府、产业(企业,含企业性质的科研院所)及大学(含事业性质的科研院所)三种力量相互关联、共同推动。在创新系统中:企业承担的职责以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技术转移及知识应用为主,同时进行知识传播;大学承担的职责以传播知识、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主,同时进行知识创新与知识转移;政府的职责主要是组织创新活动,为创新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及环境,进行宏观调控,提供政策指导及服务,促进产学间交流等[4-5]。因此,有效推动生物技术与生物产业发展的最佳模式是政产学研结合模式。成都市在“十一五”及“十二五”规划中,都将生物医学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成都大学为满足成都产业发展需要,在生物技术及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上,积极探索,整合与利用成都相关企业、成都市政府有关部门及学校生物产业学院、医护学院、体育学院、附属医院等单位的资源,构建了以生物技术支撑的政产学研一体化的“健康产业大专业大平台”。该平台为深度开展政产学研的交流合作,为培养具有创新与创业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创造了条件。利用该平台,学校与政府部门、企业共同讨论、制订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制订实践教学的内容与方案。学校按企业需求,共同培养具有专业特长的学生。学校与企业共同申报过国家、四川省,特别是成都市的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学校与企业进行基础研究与新产品开发联合攻关。学校与行业协会合作,开展行业技能培训,现已建立了成都市质量技术监督教育培训中心食品检验员培训基地、成都大学-岛津培训中心等,通过各个途径完善校内工程实训基地。政府、企业与学校定期座谈,及时交流信息,共同讨论产业发展与政策、行业人才培养、企业技术创新等问题。

5校内校外结合,打造“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建设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团队是决定实践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和教学质量可持续提高的根本保证。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般认为在实验岗位上工作比理论课教师地位低,在同等条件下实验课工作量比理论课工作量少,导致了教师不愿承担教学实验工作任务,队伍不稳、后继乏人。因此,学校打破人事管理制度,在实验中心设置教师岗位,建立了以教授领衔,副教授、讲师、助教、实验技术人员为辅的结构完善、学历层次较高的实验教学团队;并在教师培训政策和工作量认定方面予以倾斜,规定理论课教师进实验室,工作量按1∶1.2核算。由于一般本科院校在选聘教师时大多看中学历和学术水平,导致教学队伍普遍缺乏工程实践经历[6],所以在师资队伍建设时,首先,制定相关制度定期安排教师到工程一线进行实践锻炼,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其次,聘请校外工程实践教学基地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学过程,参加实验、实践课的设计、指导和评价。

6结束语

经过不断的努力,改革已取得实效:实现了生物技术类(本科)有关专业与四川特别是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的衔接紧密;提高了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及就业率;培养的人才在国家、四川省、特别是成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较好作用。近年毕业学生就业率、考研率和考研人数均保持在较高水平并稳步增长。学校生物产业学院在2010~2012年中连续就业率达到94以上,研究生考取人数超过毕业生总数10,为全校第一。在学生科创竞赛中,学校生物相关专业的学生共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奖励2项、省级奖励16项;市级奖励3项,其他各级各类学术竞赛奖项若干。学生公开30余篇。2011年,学校生物医药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已被四川省确定为省级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生物产业学院在教学和科研中成绩显著。近几年完成国家、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在研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82项,发表研究论文若干篇,获得各级政府奖21项,申报及授权发明专利59项,开发产品30余个(项),与30余家大中型企业合作,成果转化价值超40亿元,在杂粮研究、肉(食)品加工、生物制药等方面研究处于省内或国内领先水平。

创新实践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泛动画动画实践教学工作室教学

在互联网时代,随着新技术的涌现,移动终端的普及,多元化制作动画的方式和应用领域将更宽泛,进而出现“泛动画”的概念,它突破了传统动画的艺术范畴,转而与新媒体技术结合,指向动画的应用层面,延伸至社会应用实践领域。动画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随着“泛动画”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日新月异,动画专业尤其应该突出学科优势,强调应用性,加强实践教学比重,加快实践教学技术的更新,构建科学的、创新的实践课程与教学体系。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多数高等院校动画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普遍采用的是先理论、后实践的模式,实践教学被当作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一种附属课程,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自身相对完整且独立的教学体系,更没有对其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因此,实践课程缺乏系统性,考核标准不统一,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和盲目状态,丧失主体性和创新性,能力与行业要求脱轨,制约了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动画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应该是动画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理论教学环节的有力补充,更是贴近时代、贴近市场的重要体现。文章从适应行业发展与人才需求的角度出发,试图建设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实践课程体系,不局限于原来狭隘的动画专业本身的教学,而是针对“泛动画”多类型、多方向、多形式的特点,注重与数字媒体、虚拟现实等技术的交叉融合和应用,将行业新要求渗透到教学的各个方面。

二、构建动画专业创新性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1.以工作室教学为导向,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在我国,工作室教学模式主要集中在一些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艺术类专业,如动画、数字媒体、平面设计、服装等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尤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符合当代“泛动画”背景下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动画工作室教学模式对低年级学生主要承担专业基础知识的传授,对高年级学生通过引入不同类型的项目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使其深入地了解行业内的操作模式,训练其团队协作能力。结合行业要求将项目教学与专业技术课程、专业技能课程等进行对接,对不同阶段的课程设立不同要求的项目内容,最终通过工作室平台形成“基础课程专业化、技术课程案例化、技能课程项目化”的特点,一步步将实践教学向前推进,切实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注重项目引进和课内培养的有机结合,拓展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研究型学习培养空间

把项目引入工作室的实际教学,可以让学生直接接触实际工作案例和公司的工作模式,以项目的具体要求进行实践课程模块的划分,可以更好地构筑学生的技能,使之与行业标准统一,符合新时代对实践教学的需求。由于动画制作是一个复杂的艺术创作过程,学生通常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按照工作流程和项目要求共同商讨方案、分工合作以完成整个项目,这样可以有效培养团队成员的集体精神与合作能力;教师的作用也不仅仅局限在教学的层面上,更增加了项目引入者、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在制作过程中控制和启发实践过程的顺利实施,同时针对教学对象的个性差异,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注重整体性培养与个性化教育相结合,因材施教。因此,整个专业实践过程的学习和交流在一种平等和专业的氛围中完成,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得到提高,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操控和执行能力都有大幅度提高,在讨论、质疑、探索中学会思考和创造,通过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有价值的经验积累。

3.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有利于突破专业界限,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1)构筑校内相互关联、网络状分布的实践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平台是动画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动画专业为例,根据动画的制作特点、研究方向、应用要求,对工作室进行模块化建设,如前期策划和剧作工作室、漫画工作室、二维动画工作室、定格动画工作室、三维动画工作室、后期编辑配音工作室、衍生产品研发工作室、虚拟现实实验室等,基本涵盖了动画专业教学的要求。实验室实行开放式管理,由不同方向的专业教师担任导师,学生以项目组或课题组的形式进入工作室学习并参与日常管理。每个工作室除了承担基本的教学任务,更要以独立研究、任务驱动为主,要求独立运行,成为具有教学、科研及产业服务功能的开放式实验室,成为学生多方向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

(2)提升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水平为了迎合“泛动画”时代文化产业发展和产业布局的需求,必须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的创新活动、专业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向学生提供各种专业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培养和社会需求接轨,从而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

4.组建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创新创业团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成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创新创业团队,主要通过学科竞赛、专业大赛、展览、横纵向课题开展实践性教学。创新创业团队由工作室平台衍生而来,同时又独立于工作室。工作室教学是长期的,是根据教学计划执行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创新创业团队是应项目课题而产生的,是短期的、灵活多变的。因此,两者相辅相成、互通有无,可以使实践教学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从而成为紧密连接学校和行业的一个有效途径。

结语

在“泛动画”时代,动画片制作技术和工具蓬勃发展,数字内容产业的外延更为丰富。动画专业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以培养适应文化产业发展和满足行业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提升实践教学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动画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应用,注重项目引进和课内培养的有机结合,搭建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和创新性学习的平台,共同构建系统的动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解决了动画专业学生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技能之间的脱节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项目执行力,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郭赛.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动画专业实践教学探究.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

[2]陈支武,张德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8).

[3]黄苏瑾,朱晓峰.动画工作室教学中的激励制度构建.科技创新导报,2010(2).

[4]林江湧,魏农建,段明明.项目教学:应用型教学模式的选择.中国大学教学,2010(10).

[5]王永生,刘拓,章梓茂.建设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国高等教育,2006(22).

[6]余洪.动画专业综合性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研究.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6).

[7]李静.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初探.中国高校科技,2011(6).

创新实践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改革;探究式教学;创新能力

1.引言

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指出,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各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不少于25%、高职高专类专业不少于50%,师范类学生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不少于半年。要全面落实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这充分说明了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是本科院校教学工作重点之一。我们在加强实践教学的指导方针下,对原教学计划进行了完善和改进,进一步突出了实践教学的地位。在教学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数据库类课程是计算机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程序设计和软件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库技术是支撑计算机应用的一个重要技术平台。面对高等院校加强实践教学的主流趋势,我们一直在探讨计算机专业的数据库类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由于数据库课程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应建设结构合理、系统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在教学中我们形成了“一个核心、两段教学、三个模块”的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体系结构,重视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我们制定的新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形成了理论教学、课程实验、课程综合实践一整套教学链条,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起着核心的作用。

2.实践教学的改革模式

在实践教学中我们以实际应用为目的,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采用“理论―实践”两段教学模式,形成“理论(36学时)―应用(36学时)―综合实践(36学时)”3个教学模块,立足基础知识,突出能力培养,强调基本知识和动手实践双重训练,在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大力度的改革。

为了实施数据库的实践教学,我们把整个教学环节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阶段。在理论教学阶段,我们主要以数据库原理、方法和技术为主,精讲重要的知识点,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理解、消化理论知识。

在实践教学阶段分数据库应用基础实践和综合实践两部分。在数据库应用基础实践中有两个分支:一是应用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一是Oracle数据库管理系统。无论是哪个分支,教师都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来实现教学。课程全部使用多媒体网络机房,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与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方式,僵尸精讲学生多练的教学思想,直观教学,然后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学生通过任务驱动方式下的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讨论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来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使学生学会学习。整个教学以实践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展开,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综合实践环节,我们设计了一系列切合实际的课程设计实训项目。这些项目都和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以加强学生的感官理解和认识。学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原理、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用处、表现,增进其学习兴趣和动力。综合实践设计的完成分小组进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变适应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

3.实践教学的措施和方法

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合理地综合使用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中心,采取案例、任务驱动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自学机会和创新机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创造的兴趣,鼓励学生独立探索,促进知识的加深和迁移。在教学中我们实施的重要方法如下。

3.1 实践设计

实践教学目标是在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实现数据库系统技术的同时,使学生具有设计和开发数据库的应用系统的实际经验。

实践教学围绕教学设计总的培养目标,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制定能力培养分目标,采用多种实践教学的形式,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分3个层次进行,保障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

(1)单个知识点的实验实践

在应用基础实践教学中把每个知识点贯串在一个综合实例中,课程结束时,整个系统也建立起来了。有利于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并帮助学生树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心。本教学单位实践设计的原则是:

每个知识点都配有一定数量的实验。

实验要体现基本原理,也要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

实验要有可操作性,方便实现。

实验要分层次,循序渐进,逐步建立整个系统。

(2)综合案例的实践应用

在应用基础实践教学中设计一个实践方案。在每一章学习之后进行章节综合实践,课程学完了,系统也就开发出来了。这样将知识有机地整合为一个综合的体系结构。本教学单元时间设计的原则是:教师精心组织并设计具有现实应用背景的案例,展现项目场景,启发学生分析研究。

设计不同类别的开放实践题目,以便学生根据兴趣选择并发挥主动性和创造力。

尽可能反映新技术、新方法、新工具。

(3)独立任务实际开发

用一些相对独立的数据库项目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将以学到的知识技能与实际研究相联系,从而提高知识技能的应用能力。

综合实践题目来源于真是课题和学生熟悉的领域,教师在开学前拟订实训方案,在方案中明确项目内容、项目目的和项目要求,利用开学后的第一次课堂时间和学生共同探究方案的可行性,修改不符合要求之处,形成项目实训方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手机调研需求方案,确定任务,然后自由组合,自主设计,要求学生自行开一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应用系统。项目训练也给学生以自由选题、自行设计的空间,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开发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设计的综合实践使学生有机会综合运用数据库原理和Web程序设计、软件工程、MIS系统与数据库设计等多门课程的知识,融会贯通,多人合作完成一个相对复杂的信息系统开发,转变学生在各单门课的学习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定期提交阶段性成果,教师及时回答、解决实验中一些问题,以保证实践项目的高质量完成。

3.2 实践教学组成新形式

课程实践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关键环节。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组织课程实践活动:

分组:课程采用分组方式进行,每组4―5人,选定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题目,组内可以进行讨论,互相学习提高。

要求:每个学生必须明确分工及各自工作量。组长负责总体协调和系统联调。组员分别做一个或几个具体模块。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开发的全过程,并鼓励学生选择做更多的功能,作为创新设计的尝试。

选题:给定题目和自选题目。一是规定题目,规定较详细的要求(相当于确定了需求分析文档),学生按照任务要求,一步步完成实现。二是设计任务目标,由学生自己调研、自主选题,编写出简要的选题报告,然后自己进行需求分析、设计、编码,直至运行。学生可以通过相互讨论、交流、探究式学习完成任务,教师也需要在整个过程中提供更多的指导。最后通过答辩取得成绩,而任课教师和助教应随时给予答疑和知道。

3.3 实践教学手段

(1)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和资源共享

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优势,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把课程教学大纲、电子教案、教师精心制作的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上网供学生自学,并不断补充增加新的课程资源,并利用电子邮件、系网站的交流园地与学生进行课外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为学生提供更为广泛的沟通渠道和环境。

鼓励学生参加网上讨论,师生互动,自己解决遇到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群体创新思维、相互交流等合作能力及团队精神。

鼓励学生将各自设计的设计方法和实验方案进行交流,包括开发中遇到的问题,从中获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使自己的思维过程更趋合理。

(2)进行个性化探究式实践活动

考虑学生的不同情况,对一部分学习能力较强、学有余力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入科研实验室,参加教室的科研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实现个性化教学。

(3)建立案例库和项目库,为实践环节提供参考

根据实践内容设计本课程的案例库。该案例库覆盖了数据库体现的知识点,由简单到复杂的各种案例种类。同时开发数据库雷课程的从学习资源库和项目库,对实际项目提出需求,供学生学习和参考。

3.4 实践教学考核

课程实践教学的考核,以操作技能考核为主,考核内容包括: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源代码,使用说明文档,课程设计论文。另外,还要求每组演示效果,进行答辩,从而也避免了抄袭现象。

课程考核办法:大论文占30%,要求每人独立完成一个自己的工作任务,要有详细的设计报告,包括数据流图、数据库设计报告、功能模块设计、UML设计报告(类图、用例图、时序图等)。设计和编程占40%,演示答辩占20%,考勤占10%。

在考核标准上,要注意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知识性评价和技能性评价相结合。因此,考核应以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是否真正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是否能对新的知识和技能深刻理解、灵活运用为标准,同时考核要特别注意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激励学生的兴奋点和成就感。

考核中改变了过去以个人成绩为评价标准的做法,只有当小组所有成员都达到目标时,系统才能完成,才能算获得成功。这种共同的目标促进了学生相互帮助,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能力。

4.结束语

随着当今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知识、能力、技巧等综合素质的要求,实践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高等院校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一直在探索实践教学的新模式,以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创新实践教学范文第6篇

在高职教育体系中,美术作为一门热门专业,受到学生的喜爱。为提高美术教学质量,应对教学体系进行不断创新与完善。该文就高职美术教学中的创新实践进行分析。

关键词:

高职;美术教学;创新实践

美术是一门重要的艺术学科,主要培养学生对美的领悟力与把控力。新时期,为提高高职美术专业学生的美术水平,应重视美术教学的创新与实践。实现美术教学的不断创新,是提高美术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

一、高职美术教学中创新实践的价值与意义

1.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如今,高职已成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职业性、应用型人才为主,在专业课程设计上也偏向职业性与技术性。在高职阶段,美术是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为实现高职院校美术教学的实效性,应强调美术教学的创新实践,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重要前提。创新实践要素的融入,既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使学生在美术训练中受到熏陶,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对学生整体艺术素养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传统美术教学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点的灌输,导致学生审美能力不高,对美的敏感度不强。因此,将创新实践的理念渗透在教学中,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2.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

每名学生的艺术天赋是不同的,拥有不同的艺术风格。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提倡学生以表达自身个性为主,创作出真正属于自己风格的美术作品,这是学生美术实力提升的重要表现。将创新实践理念渗透到美术教学中,能及时开发学生的思维,实现对学生思维的科学培养。从美术素描教学开始,教师就应及时捕捉学生的个性特点,让学生学会捕捉自己眼中的事物形象,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与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美术水平,使学生具备更活跃的艺术思维,最终实现学生综合艺术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高职美术教学中的创新实践策略

以往的高职美术教学以灌输式为主,主要以教材、教师为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有效凸显,课堂教学缺乏创新性,且学生参与课堂实践的机会较少,教师忽视了学生在美术方面的个性化发展,最终导致美术教学质量不佳。若想实现对美术人才的科学培养,应重视美术教学的开展,及时将创新实践理念渗透其中,实现美术教学的全面改革,从而提高美术教学质量。

1.创新美术教学内容

为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美术人才,应对人才培养模式予以创新,更新教学目标,继而提高美术教学质量。美术是一门艺术学科,若想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必须使其具备足够的审美能力。因此,教师应将美学色彩渗透到教学内容中,锻炼学生对美术的把控能力,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创新思维。当看到同一事物时,不同的学生能解读出不同的内容。教师应提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对绘画技巧进行教学时,教师应对学生的画面意识予以指导,了解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及时鼓励学生,继而加深学生对实物的印象。

2.创新美术教学方法

新时期,为提高高职美术教学效果,教师应及时对美术教学方法进行创新,重点开展课堂实践教学,选择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进而让学生创作出美术作品。如,在素描课上,教师应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心中的偶像,然后找寻相关的照片,让学生画出各自偶像的素描画。或者可以指定一些现在比较有名的明星,这会引起学生绘制美术作品的兴趣,还可增强美术课堂的趣味性,对学生的美术能力也是一种训练。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野外写生,到一个景点,就要求学生将内心最深刻的印象绘制下来,学生所领略的自然美不同,所绘制出的情境也不同。在写生的过程中,可以大大增加美术教学的趣味性,有利于学生产生美术学习的动力与欲望,也能让学生在轻松、状态极佳的条件下实现美术能力的训练。

3.强调美术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以往高职美术教学的评价模式过于单一,始终采取终结性评价模式,形式较为固定,评价模式缺乏创意,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为了应付考试而开展美术训练,进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为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重视美术教学的科学开展,实现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将学生日常的课堂实践情况作为评价学生美术课堂学习效果的一项指标。教师要为每名学生定制个人档案,将学生的日常表现及时记录到档案中。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互结合,并渗透一定的激励性元素,就会大大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参与课堂的动力与积极性,不能仅靠最终的美术考核评定学生的美术水平,而是要依照学生的日常课堂实践情况与最终考核两个方面,得出合理的考核结果,凸显教学评价模式的人性化与公平性,这也是提高美术教学质量的有力方式。

结语

为改变当前的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对美术教学体系进行不断创新,强调课堂教学的实践性,结合美术学科的性质与特点,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训练机会,这对学生美术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马培 单位:许昌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郑豪.探讨高职美术教学的创新及其实践.现代装饰(理论),2016(7).

创新实践教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金融统计;实践教学;改革;创新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市场化进程的推进,金融业取得了大的发展,社会对金融统计理论及实务知识的需求也愈来愈迫切。随着金融行业的飞速发展,金融专业受到了各大高校的重视,开办金融学专业的大学数量快速增加,同时各高校也加强了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在专业理论课程建设不断完善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金融统计是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管理和金融行业发展的需要,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金融统计是我国统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以货币信贷和金融运行的各种数量关系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对金融运行数据和经济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反映金融业的发展情况和国民经济的运行情况,并预测金融及相关情况的变化趋势。最终为中央银行进行货币政策决策提供理论支持。本文就金融统计课程实践教学的创新原则及途径作一探讨。

一、国内外金融统计教学的现状、存在问题分析

1、侧重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内容缺乏

当前的教学型本科院校中开展金融统计课程大多只注重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进行的比较少,而发展成熟的金融统计实践教学体系更是寥寥无几。大多金融统计实践教学还只是流于形式。因为实验和实践性的操作随意性都很大,更多的是为了实验而实验,为了实践考核而实践,所以,这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分析问题能力和动手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内容的设置明显不足。对于校外的实践活动而言,由于缺乏有序的、系统的实践设计安排,并且对于学生的管理大多都是松散式的管理模式,在校外实践的内容上也是规定不明确,导致校外实践的专业性不明确,实践效果不理想。

2、实践教学的条件有待提高

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是以具备完善的实践教学条件为保证的。由于各大学的办学时间、办学质量还都存在一些缺陷,因此,大多数的院校存在这样的一些情况:一是对于理论教学团队建设而言,总体的教师水平都比较薄弱。通过走访调查,在各大院校中的金融统计专业中,具有高学历、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比较少,所以金融统计实践教学开展的不太顺利。二是实验室资源有限,教学软件的研发和使用滞后,尤其是金融统计的实验软件研制滞后。

3、缺少独立的实践教学考核系统

目前,各大学为保障实践教学质量出台了一系列管理措施,通过设置实践课程、建立实践组织、完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等措施来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但是却忽略了对影响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的监控。长期以来,对实践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价主要使用的依然是理论课程的考核方法和考核标准,以学习成绩作为考核的唯一指标,这种考核办法不能对千差万别的实践教学做出客观而公正的评价,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养成是非常不利的。

二、金融统计创新实践教学的目的

1、让学生及时了解金融系统的新变化与金融市场的新发展

在过去20年里,金融系统发生巨大的变化,创新步伐的急剧加速已经极大地改变了国际金融体系。由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等多方面因素推动的金融创新最终都可以落实到金融工具的创新上。金融统计工作应如何应对这些新情况?让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和实习以增强学生对于社会、国情和专业背景的了解,才能拓宽视野,为培养具有求是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优秀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2、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劣是能否培养出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关键,所以,金融统计实践教学体系必须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来,并且按照金融行业的用人标准来构建金融统计的实践教学体系。因此,我们可以在金融统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过程中有目的性地进行相关内容的实践,满足金融行业的需求,以求适应市场对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3、以实践教学为主要途径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金融统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实践教学把基础理论、统计方法和分析能力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教师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融会贯通相关金融知识,培养学生分析经济问题、金融问题的实际动手能力,达到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有机统一。

三、金融统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途径及措施

相对于理论教学体系而言,实践教学体系是由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构成的整体。大学金融统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既是为了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也是为了使得金融统计学科自身不断发展。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不仅要考虑金融行业的实际需求,而且不能脱离实践教学活动,又因为金融统计是应用性课程, 金融统计学科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其必须注重实践的特性,通过实践去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完善金融相关理论。因此本科院校应针对金融统计学科的这一特点,结合金融行业发展的需求,设置科学的、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1、加强实践教学内容,把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

金融统计是融金融理论、金融数据、金融现实问题、金融统计指标和统计分析方法为一体的学科,与其他课程相比,该课程更加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清楚我国现行金融市场的数量特征,而且能够运用统计方法和统计分析技术对一些金融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能够为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经常引进和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大胆吸收外国优秀教材的优点,适当增加应用前景良好的统计方法,结合常用的统计分析软件,并给出相应的数据,使学生不仅学习了统计理论和方法,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尽可能的使用我国的真实数据作为案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金融统计学应将国际统计标准规则和中国实务相结合,以分析研究货币信贷及金融运行的各种数量关系为主要内容,因此,教学素材要定期更新,足够丰富,以满足学科教学需要;课程的实践环节可以采取科研型实践模式,即通过专题调研、论文写作、课堂讨论等实践教学形式,将课堂理论教学、金融业务实践、课外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和对金融现实问题的了解。

2、改进实践教学的条件

实践教学条件的改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校外实践基地。通过学校和企业合作共建的方式,建立比较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的校外实践提供较好的机会和条件。比如,可以和银行机构、证券机构、保险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成立教学实践基地,使学生到这些相关部门参与实际工作,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二是校内实验室建设的完善。校内实验室是模拟实际工作场景的而建的,它能为学生的专业实习提供仿真的实践平台,使学生就像在真实的环境中工作一样,会遇到现实中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提高和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学校应改善实验条件,购买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三是加强实践教学师资的建设,师资是实践教学完成的保障。目前,大多数大学的实践教学的任务都是由原来的理论教学老师来完成的,因此,实践教学师资的培养,应成为学校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举措。在提高现有实践教学人员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的同时,还要鼓励高水平师资投入到实践教学中来,改善现有实验教师队伍结构,提高其业务能力。

3、建立新型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而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客观地公正地评价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对实践教学进行评价时既要注重课堂上的教学效果的评价,也要注重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既要考核理论知识,也要考核实践能力(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要重视实践结果的评价,又要关注对实践过程的评价。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生的创造能力,在进行实践考核时,应该增加案例分析的数量、关注金融方面实际问题的探讨、统计分析指标体系的构造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在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考核时,还应该考虑到知识竞赛活动的参加情况、社会调查活动的参与度、课外科研活动的参加情况以及科研课题的参与度等都应该根据其参与度的大小、工作质量的高低给予相应的学分。为使实践教学能够落到实处,还应加强实践教学的规范管理, 修订和出台一系列有关实践教学方面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比如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的设计、毕业论文的规范化要求及有关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等。总之,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 以利于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更客观、更全面、更切合实际。

【参考文献】

[1]喻淑兰.深化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江苏高教,2003.4.

[2]洪燕云.谢忠秋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10.

【作者简介】

创新实践教学范文第8篇

一、引言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伴随着中职院校规模的不断发展扩大,中职学生生源来源越来越广,这就形成了专业技能课程增多、教学模式亟需变革等问题。通过对中职美术教学模式中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过程等方面的问题发现,教学模式的改革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中职院校美术教学乃至中职院校学生未来走向,可以说具有巨大的影响。要较好适应当前时展、学生需求和国家战略,创新改革美术教学模式,就需要从当前教学模式的现状、成效中找准问题、发现问题,由此拓展出美术教学模式的创新路径。

二、当前中职美术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一)提升升学率:当前模式的教学目标

中职学校在办学宗旨上是以就业为教学导向的,提倡通过大力转变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和教学导向,实现思想上的转变,面向市场办学。同时,也有不少学校喊出了“瞄准市场、跟踪市场、适应市场、服务市场”的办学口号。但通盘来看,职校的美术专业一般都是学校的拳头产品、王牌专业,教学目标一般都是定位于高考升学这个指挥棒。职校学生既可选择参加全国的统一考试实现进入普高或大学升学的目标,也可选择进入对口的高一级职业院校。提高教学模式转变的目的一般都是以提升高考升学率为导向,尤其是提高高考的本科录取率,将优秀的美术专业学生输送进高一级学校。

(二)学科体系为中心:当前模式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决定于教学目标,中职学校的美术专业教学目标既然是瞄准升学,那么教学内容为高考服务就成为自然了。整体来看,高考要考什么,教学内容上就针对什么着重讲解,以期实现美术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通过集中强化美术的专业训练,课程设置上向高等院校的大一美术专业课程看齐,保证学生在考试和入学后的无缝链接。由此,课程设置上仍是以学科体系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的职业活动为中心。

(三)知识与技能传授:当前模式的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组织的运用都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美术知识与相关技能。通过采用示范法、临摹法、讲授法等方式进行成块的训练。上课过程中通过与示范画相结合的方式,以每次3节课、集中时间上课的形式保证学生的技能学习。教学中,教师注重美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主要培养学生的绘画技能和观察能力。采取长期大量的练习基本绘画技能,正确的照着石膏、水果或风景等模型的样子作画,让学生能够不走形的画出来,用“像”还是“不像”作为学生学习成功与否的标准。

三、当前中职美术教学模式的困境分析

(一)与实践的需求不符

一是大部分中职学校缺乏职教特色,普遍上搬用普教模式。由于没有脱离一直以来的应试模式,只强调接受经验知识,不重视中职学生的技能培训和提高。二是大部分教师不思进取,且较少进修机会。通过对泸州市江阳高级职业学校美术教师进行的简单问卷调查来看,80%的教师认为这个专业现在发展形势不错,完全无需改革。如果设置新的就业课程,教师的教学内容就需要调整,教学方法也要重新摸索,在他们看来,这很麻烦,竭力维持现状最合适不过。

(二)教学模式单一枯燥

虽然中职院校的教学设备不断完善,多媒体在其教学中也得到了大量的运用,能够保证教师能够将知识直观、生动、形象地传达给学生。但是,这就造成了另一个极端,部分教师现在十分依赖多媒体,就连教学简笔画也拿多媒体应付,完全无法体现手绘美术在艺术中的美感。由此,过于单一枯燥的模式教学,让学生对美术学习失去了兴趣。

(三)实践能力的培养还不够

当前美术课堂中仍然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困境,部分教师认为只要掌握好理论,就可以保证学生日后的发展,殊不知实践才能保证学生对美的感知力和敏感性,这才能为学生日后发展打下基础。不少教师在美术教学中,“照本宣科”、“一言堂”的现象在课堂上仍然存在。这使学生对于线条、图片、色彩等感知度下降,学习兴趣下降,难以清除地认识美术对学科的价值和未来升学就业的作用,得不到实践能力的扩展,也认识感受不到美术的魅力。

四、实践探索的创新路径

(一)提升教师素质:专兼职美术教师的双重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提高专职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教学制度以及奖惩措施,为培养“双师型”美术教师队伍创造良好条件。学校应加大力度开展在校教师的技能培训,鼓励教师多参加继续教育。通过常态化的教改教研活动,促进各校教师间的横向交流。原因在于,因为教师的个性特质、学习背景以及培训经历都会形成教师间的教学模式差异和教学专长。二是保证师资队伍的来源多元化。通过加快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保证师资队伍多元化。学校通过从行业第一线聘任一批实践能力强、专业基础扎实的一线人员补充到专业教师队伍中来,改善师资结构,提升专业技能,适应专业需要。同时,这些兼职教师可以形成鲶鱼效应,带动、刺激专业教师加强自身实践技能提升。

(二)教学模式创新:拓展信息技术的利用与校内外实习场所

一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现代化网络通信技术和其他新兴手段,推动中职美术教师在教学模式改革上的区域合作。学校要扩展开去,探索建立区域合作平台,促进国内外职校间的教学和实践培训经验交流,学习、借鉴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二是开辟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实训(实习)基地在美术教学模式创新中具有重要地位。不仅仅是硬件和场地的变化和提升,更是培养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保证学生实践能力,为其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学校一方面要加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购置新型专业设备,更要大力开拓校外实习场所,与相关专业公司共同创建实训基地,拓宽学生实习实训空间,保证资源共享,让学生在真实职业情景中学知识、长技能,为毕业后能迅速上岗或进一步学习深造打下良好基础。

(三)实践能力提升:产学一体化的校企合作

通过提供良好的内部和外部条件,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实现产学结合,与领域内的专业企业共同培养学生。由此,才能够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真实情境的学习机会,更有利于解决部分学校设备短缺、场所不足的窘境,也有利与促进学生从学校到企业(STCStudy-to-Company),再在企业变成美术实践技能的专家(CTEWork-to-Expert)的过渡,提高学生就业率或升学率。具体方法上,可采用“订单教育”、短期培训或联合开发项目来吸引企业的合作,实现学生、学校、企业的三赢。

创新实践教学范文第9篇

关键词:《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模式;五结合;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312-02

一、教学模式的特点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的精神,立足于使《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通过对教师队伍、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的研究和构建,形成了“五结合”教学模式,取得一系列教学成果,整体推进了课程建设。这一教学模式具体包括:建立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充分发挥专职教师的理论优势与兼职教师的实践优势,实现教师队伍的高素质多元化;设计理论讲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环节,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感性认识,为理论学习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安排课上原理学习与课下原著阅读相结合的教学内容,突出重点与拓展视野相结合,实现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拓展;运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方面进行探索,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采取过程考查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有利于考出学生的实际水平,实现考核的科学化和有效化。

二、教学模式的内容

1.专兼职优势互补的教师队伍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为适应“概论”课开放性与实践性强的特点,组建由专、兼职教师组成的高素质的多元化教学队伍,把专职教师的理论优势与兼职教师的实践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在聘请兼职教师方面,坚持从课程需要出发、以教师队伍知识结构合理化为原则,教师队伍由有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哲学和工学背景的教师组成,实现了教师队伍知识结构的优势互补,有力地支撑了“概论”课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领域多学科知识的需要。教学过程中,由专职教师把握课程主线,将教材内容准确传授给学生。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增强理论的感染力。通过定期的集体备课,专兼职教师共同就学生疑问较多、理解困难的部分进行讨论,避免了教师在理论教学上出现盲点和误区,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2.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环节

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优化整合,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加强对实践教学的指导,是社会实践活动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和基础。课程组教师全程介入到实践教学中,精心设计实践大纲,注重考察主题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提高社会实践的针对性。社会实践题目通过校园网络向学生,学生自由选题并参加公开的“竞标”,由教师组成评委进行“评标”,保证了社会实践的科学性。教师亲自参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在实践结束之后对学生继续进行指导,形成完整的实践报告。通过“点”“面”结合,实现了全员参与社会实践。所谓的“点”,就是每年组织“理论之光”社会实践小分队,由学校拨出专项经费,由教师带队,进行集体社会实践。所谓的“面”,就是由课程组教师拟出社会考察参考题目并提出基本要求,通过网站,要求全体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学生的社会实践成果除了在校内进行展示外,还到课堂上去宣讲,扩大社会实践受益面。

3.突出重点与拓宽视野有机融合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实践中,根据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关系及理论体系的内在联系,既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完整地展现给学生,又对每一理论的阐述进行科学安排、有取有舍,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完成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机转化,极大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在教师消化教材的基础上,采取集体备课和教师说课等方式加强对教材的理解,对授课内容和体系合理布局,突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经验、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理论、突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和理论精髓。每章安排一名主讲教师介绍该章的重点阅读文献和这些篇目的主要内容,分析原理、原著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统一性,坚持理论的讲授从历史文献中寻找依据。

安排学生课下学习经典著作和重要文献,指定重点阅读篇目,在期末考试中通过文献分析题考核学生读原著的效果。根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不断创新,对每学期的重点阅读篇目进行适当的调整。从“概论”课实践性强的特点出发,将“六个为什么”、“划清四个重大界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读本”等内容引入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党的理论,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传统与现代和谐统一的教学手段

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及教学手段的改革,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实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结合教学内容,收集大量资料,建立课程资料库,发挥集体智慧,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尽量做到文字清楚、疏密有间、页面优美、链接准确,使一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形象、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教学时,大量使用事先输入的内容,容易造成教学节奏过快,出现“满堂灌”的状况;过多依赖多媒体教学,也会削弱师生的情感交流。针对此种情况,注重发挥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势。课堂上,教师们的精心设问、灵活应变、师生间的对话、教师的板书等等,在提高教学效果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组织针对理论学习难点、社会热点、争论焦点的讨论,并加以启发引导,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教师对问题的深刻阐述、对理论的精彩诠释,和对多媒体课件的有效利用,实现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和谐统一。

5.过程考查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对考核方法进行大胆的研究和探索,一改传统的考核方式,形成了一套多元化复合型的考核体系。课程总成绩由社会实践报告成绩、平时成绩以及期末考试成绩三部分构成。

量化平时考核指标体系,把学习态度、学习过程纳入考核内容。根据学生的出勤、旷课、事假、病假等不同情况给出相应的出勤成绩,鼓励学生多看书、勤思考、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这种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表达能力的机会。社会实践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善于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提高学生认识社会、体察民情的自觉性,课程组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将社会实践情况和社会实践报告的评定纳入期末考试成绩。期末采取开卷考试的方式,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期末试卷采取了辨别分析题、文献分析题和材料分析题等主观题型,侧重联系社会实际的实证型、案例型题目,重点考察运用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全校统一考试形式进行,同时出A、B两套试卷,交叉发放。考试中允许学生查阅资料,但要遵守考试纪律,不可讨论和相互抄袭,必须独立完成。

三、教学模式的创新点

1.实现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机转化

“概论”教材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课程组的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不但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所包括的重大理论完整地展现给学生,又对每一理论的阐述进行科学安排,有取有舍,使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更全面的认识,对党的创新理论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深刻认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增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性。

2.实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统一

“概论”课的教学内容实践性强,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问题,这些既是社会的热点问题,也是当代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将基本原理讲清楚;另一方面科学设计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开展全员性的“理论之光”社会实践,为理论学习奠定感性基础,并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3.实现了课堂学习与课下深化的紧密结合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理论的内涵又极为丰富,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为达到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原著和文献是十分必要的。课程组教师根据课程进度安排,精选部分经典文献推荐给学生,督促学生学习原著,并将其纳入教学计划,要求学生写出读书笔记,期末考试设计文献分析题,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课程组的教师还经常利用业余时间,通过“青马工程”培训、为学生上党课、开设形势报告等方式,参加学生的理论学习与研讨活动,把课堂的理论教学延伸到课下,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热情。

4.实现了理论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协调

创新实践教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机械制造 实践教学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b)-0026-01

1 机械制造类专业传统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实践教学与方法陈旧

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的实践教学带有其固有的弊端性:例如应用陈旧的内容教学且教学方法无创新性、多样性,缺乏工程实际训练和专业技能的操练。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熏陶下,学生对于新知的学习往往却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不利于培养学生探索新知和勇于创新的能力。而且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程的内容设计对于创新性和改革性的应用不够广泛,导致学生在进行事物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的能力往往差强人意,难以达到快速发展的现代制造业所需人才的标准。

1.2实践教学基地缺乏,难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基于现代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诸如企业的生产任务、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等因素对于学生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等实践活动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学生在进行实践活动时可观察到的信息越来越少,能够动手实际操作的机会也更加难得,因此,学生的实习效果就难以得到保障。毕业实习及社会实践活动大多是由学生自己找寻单位来完成这些教学环节的,但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到如此,有的学生则找不到实习的单位。即便是那些有幸找到实习单位的学生,也难以从实践过程中获取一些实质有效的信息和经验,起不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可以说,制约大学生提升其实践能力的一大阻挡因素就是实践教学基地的缺乏。

1.3管理制度不健全,教学评价不科学

随意性是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不规范的一个特征,这主要是因为教学过程监控体系缺少制度化,且完善的实践教学制度体系还没有真正的形成。传统实践教学模式中的教学评价标准主要参照学生理论学习成绩的高低,这种注重理论成绩的考核评价体系区别干独立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但后者尚未形成,由此,不论是教师的时间能力或者学生的实践课成绩均不能被公正而科学的评定。

2 实现机械制造专业教学创新的路径选择

2.1教学创新理念和思路

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使学校和企业相合作,以此二者作为实现教学创新的切入点入手。具体来说,以机械加工试验中心作为实践教学基地,借助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学习和操作、学习和生产的结合,应用教学创新理念设计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从而使教学资源和条件得到保证。

2.2基干岗位需求革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在教学中,课程的教学主要是以真实的产品加工为基础进行的,集中显现出了职业性及实践性。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用实际生产出的产品零件作为材料进行工艺分析及加工制造,重点进行产品零件生产的核心技术的讲解,在对理论知识进行实际训练操控中要以真实生产的零件为实训材料,通过观察、讲解、分析等,提取出和课本内容相关的知识,使学生能在实际训练中接触到将来在职业岗位上会面临的客户需求。

教学内容要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教学内容覆盖了有关机械加工制造行业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基础内容以及可能会遇到问题的处理方式,在学生学完本门课程后,使其有能力进行中等复杂零件的工艺设计,掌握机械制造行业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与此同时,为填充社会对机械制造人才的需要的空缺,教学还将相关工种职业资格取证的条件及需要加入到考虑的因素内,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2.3合并重组实验室,建立一体化的创新训练平台

变更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独为某一课程或者专业服务的现状,依据所具备的功能和专业特点进行整合、合并,取消不必要的设置,增设专业性较强、符合地方产业发展的实验、训练平台,诸如先进技术综合操练平台、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综合实训平台等。这些平台的建立将有利于学生提高独立设计和开发的能力,并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和人生发展夯实基础。

2.4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生产实习

合理使校外的实训基地的企业设备、技术等发挥其优势作用,积极组织学生投入到生产实习中,使之灵活掌握机械设计制造工艺的全部技术;更加了解机械加工企业的生产经营、组织管理及技术质量控制的基本程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之亲身经历到见习工程师的现场锻炼。

2.5加强设计类环节,提高学生工程设计能力

课程设计主要是指以培育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模拟处理工程实际所面临的问题为目标的训练过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计包括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和专业课程设计等。在课程设计的具体应用过程中,若课程设计题目过少,则不利于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还易出现互抄等恶性风气的盛行。关于选题,教师应该尽力使这些题目接近工程实际,并尽量使学生的设计内容不重复,以增强课程设计的综合性,提升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

上一篇:教育心理学理论范文 下一篇:教育知识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