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学院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12-08 03:43:00

创新创业学院工作计划

创新创业学院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创新;创新学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科技竞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062-02

探索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当前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迫切要求。根据国家教育改革需要,很多高校都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进行了探索和尝试,我们湖北工业大学也加入其中,大胆创新与实践。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首先,我们学习先进的创新教育理念[1],在学校创建“创新学院”,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实行不同的培养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其次,我们确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加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实行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培养专业面广、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创新人才。最后,我们大力支持和鼓励学生参加科技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创建“创新学院”

创新学院是指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实验区。这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近年来,国内很多著名高校已经开始了创新学院的创建、管理和教学。比如北京大学2001年成立了“元培学院”,浙江大学2005年成立了“竺可桢学院”,南京大学成立的“匡亚明学院”等。这些学院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也使得创新学院成为创新教育的一种新途径。我校学习先进的创新教育方法,结合自身实际,对创办创新学院进行了探索。我校创建创新学院依托原有的学院,学院与学院合作,开设有关课程,加大对学生跨专业、跨学科的基础教育。创新学院的管理采取“教务处主管,学院配合”的方式。成立特别的领导小组,小组职务由学校主要领导兼任,便于快速落实先进的创新教育理念,及时修正创新学院创办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最终完善创新改革体系。学校也给创新学院提供了全面的政策和经济扶植。我们在创新学院成立创新班。创新班学生由各学院从新生中选拔,采取“自愿报名,双向选择”的方式,通过面试检验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再结合期末考试的成绩进行选拔。我们对创新班的学生实行不同的教育模式。创新班的学生前期实行宽口径的通识教育和基础教育,广泛学习各类基础课程知识,打牢基础。后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兴趣爱好进行小组教学、个别辅导,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创新班的学生,我们提供了新的考核方式,采用特殊的学分制。这些学生学习新的专业课程和参加导师项目研究,将获得相应的学分,这让学生没有毕业的后顾之忧,更加主动学习,自由发展。对学生的管理,我们除了选择综合素质高、责任心强的老师对学生进行日常教务管理,还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提供一位学识渊博的专业导师进行学术指导。

二、加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根据国家战略需要,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共同实行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这一举措得到了广大高校的积极响应,目前加入“卓越计划”的高校已有近200所。长江大学机械专业加入“卓越计划”,实施了“3+1”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校企双导师”指导模式[2]。这种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下,企业不再只是用人单位,也是培养人才的机构。通过企业的实习,学生在校内学习的理论知识,便能更快地运用到企业实践,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活学活用,即学即用。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为第二批获教育部批准的“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学院领导抓住契机,与长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实施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在前三学年,学生在校内学习与机械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完成相应的理论教学环节,具备基础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在第四学年,学院安排学生去长机科技公司进行实践教学,主要学习长机的先进技术、先进文化,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并委派专业老师长期“蹲点”长机,与长机工程师共同管理和组织教学工作。这一举措也标志着我校机械专业“卓越计划”进入了实质性实施阶段,我校与长机科技公司的合作也获得湖北省教育厅的认可,并成功入选“湖北高校省级实习实训基地”。

三、鼓励参加科技竞赛

鼓励大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我国教育相关部门根据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举办了如挑战杯、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重大科技竞赛,旨在引导和鼓励高校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为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辽宁工业大学构建了多层次的大学生科技竞赛机制,建立了科技竞赛的保证措施,取得了丰硕成果[3]。我校汲取辽工大经验,在校内探索科技竞赛机制。各学院每年定期开展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科技竞赛活动,学校每学年也会举办创新杯等校级科技竞赛项目,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为调动学生积极性,学校把参加科技竞赛作为素质分加分项目之一,并要求各班开班会进行竞赛宣传。对院、校级科技竞赛中表现出色的学生给予奖励,鼓励他们参加省级、部级科技竞赛,并安排有一定工程实践经验和较强设计开发能力的专业导师进行指导。大力宣传和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等重量级科技竞赛,和全国优秀大学生一起切磋、学习,这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参加科技竞赛的学生将接触一个科研项目从收集资料到立项,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从模糊的想法到制作成品的每一个过程,了解学习基础知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这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欲和学习兴趣。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创建创新学院,给学生提供一个优质平台,学院与学院之间的联合培养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和专业面,并且重点培养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能力的强化;加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行校企联合的方式着重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学生参加科技竞赛,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导向,积极加强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塑造。结合以上三点,必能培养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邵贵文.创新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深析——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新实验学院为例[J].新西部,2011,(35-36):43-44.

[2]徐小兵,冯进,周思柱.机械专业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新模式初探——以长江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11):134-135.

创新创业学院工作计划篇2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

一、明确指导思想 加强组织协调

学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下简称“训练计划”)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导师引导,项目驱动,兴趣使然,自由发展,能力提升”为原则,创新理念、创新机制、立体训练,树立“将学习的自交给学生”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观,充分利用学校科研优势和与行业密切结合的特色,建立“教学与科研互促、教师与学生互动、课内和课外渗透、自主与引导结合”的创新创业训练模式,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成才、创业报国”的社会责任感,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学校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领导小组,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担任组长,组员包括本科生院、学生工作处、科学研究部、计划财务处、校团委等职能部门负责人。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有关政策,领导、组织和协调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开展,监督项目经费的使用。

为了更好地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校于2012年7月将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调整并入本科生院,更名为创新与创业教育办公室,并赋予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和研究生创业教育的规划、组织与实施,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体系建设等职能。二级学院设立了创新创业教育专职干部,班级设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委员,建立了校、院、班三级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创新与创业教育办公室具体负责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施与管理。

学校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专家工作组,对各级项目进行评审、检查和验收,并指导相关工作;二级学院成立了学院工作小组和专家组,对学院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进行评审、检查和指导。

二、在全国率先开展创业教育探索

学校在全国率先开展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将大学生创业教育纳入学校改革发展规划、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评估指标,推进创业教育全方位、立体化的实施,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组织与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入创业学分,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作为“个性培养”课程模块纳入培养方案。学校出台了《大学生创新教育行动计划》、《大学生创业教育及创业素质提升工程》等文件,制定了《中南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实施方案》、《中南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管理细则》等规范。

二是建立评估和激励机制。学校把创业教育教学成果写进了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在二级学院目标责任书中增加创业教育内容,在考核中加大对创业教育的关注度;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本科教学考核体系,对二级学院组织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践等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设立优秀学生创新创业奖,对创新创业优秀个人和团队进行奖励。

三是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为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基本素质和知识储备,学校积极整合优化课程体系。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文化素质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在全校性选修课中设置创业教育通识、技能和实训课程86门;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同时,加强创业教育教材建设,积极编写创业教育教材。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营造浓厚氛围

学校积极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突出实践教学,营造浓厚氛围,丰富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内涵,探索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途径。

一是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环节。学校推进科研进入课堂,鼓励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全校实验室24小时向本科生开放。在全国率先设立创业实践学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建立创业依托、实践和模拟基地近千个;开设模拟银行、海关、税务和工商等创业模拟实训;鼓励有能力和条件的学生结合专业创办科技型公司或工作室。

二是实施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导师制。创新训练项目和创业训练项目实施学校导师制,指导学生进行合理选题、实施科学的研究方法、加强科技写作;创业实践项目实施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的双导师制,指导学生创业团队建立企业、优化企业运营、分析并排除企业风险等。

三是营造创新创业浓厚氛围。学校每年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大会,学校专场创新论坛、创业论坛和实践论坛,以及全校所有二级教学单位组织的学院专场论坛,并制作展板在教学区长期展示,同时开通网络项目展示和“网络人气奖”投票,编撰《中南大学大学生创新论文集》,集中反映学校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成果;开展创新教育思想大讨论、创业教育论坛和举办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展;引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创业大赛等,进行创新创业探索,培育典型,发挥榜样带动作用。全校形成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四、强化训练计划项目过程指导和管理

学校不断规范工作流程,建立了约谈机制,加强项目训练过程指导,细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管理,扎实推进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

一是做好项目培育,规范项目选拔。学校加强对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培育,已初步形成学生从“直观感受”到“实践调研”再到“项目申报”的闭合回路。对新生实施“苗圃行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例如每年10―11月,学校组织新生参观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每年寒假组织学生进行“创新创业从点滴做起”实践调研,已有4万多名学生参加;常年组织举办创新创业沙龙、专家讲座、培训等活动;对实施创新创业项目感兴趣的学生提供指导服务。鼓励有创业教育培训和实训经历的学生参与创业类项目,已实现公司化运作的项目优先。

二是建立定期检查约谈制度,实施全方位项目验收。学校对每个项目定期进行检查,对非主观原因在中期检查、结题验收中实施不到位的项目团队进行约谈,了解项目实施的具体困难,请专家为项目进行指导,引导项目顺利实施。例如,2012年项目中期检查时有8个项目建议约谈、1个项目不合格终止资助;2013年项目中期检查时有16个项目建议约谈。

学校组织专家对结题报告进行审查,要求项目全体学生参加项目结题答辩。例如,2014年共有35个二级教学单位举办了41场学院专场创新创业论坛,学校组织了6场创新创业论坛,有605个项目、超过6500人参与学院专场和学校专场的答辩、展示和交流。

三是严格经费管理。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行“滚动式”管理方式,制作项目台账,规范经费划拨流程和报账手续。学校为各二级学院刻制并下发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经费专用印章。

五、创新工作思路 建设多级训练平台

近年来,学校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多级创新创业训练平台,面向参加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学生免费开放。

一是建设创新实验训练平台,包括校级创新训练平台、院级创新训练平台、学科创新训练平台、校企联合创新训练平台。重点建设了物理、化学、机械、电子信息和生物5个校级创新训练基地。

二是建设创业模拟训练平台,包括加强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培训示范基地”和“模拟公司创业实训项目”建设;逐步完善创业模拟实训室――模拟银行、模拟海关、模拟税务和模拟工商,为学生创业训练项目提供商业环境支撑。

三是建设创业实践训练平台。学校加强中国大学生创业网站建设,积极构建网上创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完善网上创业素质测评系统和远程网络交流系统。学校加大了大学生创业园建设力度,为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提供孵化平台,开展项目孵化、企业诊断等服务,促进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目前,学校有72家学生公司入驻创业园。

六、训练计划成效显著

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已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覆盖面大,受益学生多,社会赞誉良好。

一是受益面大,学生积极踊跃参与。近年来,学校学生申报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数量和参与人数都呈上升趋势。2012―2014年,共批准部级立项项目376项(其中创新训练项目254项,创业训练项目112项,创业实践项目10项);湖南省立项项目87项,校级立项项目1754项。学校有超过95%的学生参与各类科技创新创业活动,超过80%的专业教师有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经历。学校专家、指导老师对项目完成情况的满意度高,

二是效果明显,学生能力得到提升。参与项目的学生普遍反映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作风、团队合作等方面受益匪浅,能力有较大的提高。2012―2013年,项目学生公开发表与项目相关的论文、发明专利、采用作品数量701件,参加部级、省学科竞赛获奖645人次。目前,学校在校学生创办公司231家、工作室646个。在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上,我校一个项目荣获“优秀论文”,一个项目荣获“最佳创意项目”。

创新创业学院工作计划篇3

关键词:理工学院 教学秘书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038

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不断深化实施,国家高等教育已处于转型和质变的重要时期。我校提出要围绕“支撑空天事业发展、为国为民育人”的专业定位,继续落实和深化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以“为航空航天事业培养特需型人才”为目标,坚持“强化基础、突出实践、重在素质、面向创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方针,着力培养面向未来发展,富有创新潜质,具备团队精神,善于学习实践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在此基础上,学院教务秘书作为联系学生与学校的纽带,已从单纯的处理日常事务向参与教务和教学管理转变,也对新时期人才培养方面产生一定影响。

教务秘书平时的工作琐碎而繁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协助院系领导制定培养计划,根据每个年级的培养计划指定任课教师、制定课表、征订教材、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②落实日常教学工作、实验实践工作、各类教学考核工作;③做好学生学籍管理、成绩管理工作,负责期末考试的安排、试卷及各类档案的归档工作;④组织和协调毕业论文答辩工作,做好毕业生毕业资格和学位资格审核工作;⑤组织各类等级考试的报名,负责准考证以及各类证书发放工作;⑥及时、认真完成教务处及院、系领导布置的其他各项工作。

对于我学院而言,学院共分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和化学三个专业,这三个专业在培养中都非常注重学生基础实验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实践类课程高达46800人学时;同时我学院还承担了全校的《大学化学》课程,其中《大学化学》实验年教学学时总数为66000人学时。这样庞杂的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对学院的教务秘书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但要了解学院各门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体系,还要了解各科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逐步建立适应工作要求的知识结构。只有掌握教学过程和教学规律,熟悉本学院的专业定位、专业特色、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从全局上掌握工作的主动权,才能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提高。

在人才培养上,对于教务秘书而言首先关注的是培养计划制定。比如哈佛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知识结构合理的培养计划,并崇尚百家争鸣,学术自由;牛津则推崇导师制,学生以跟从导师研习为主;MIT则强调整体环境的教育作用,提倡课堂内外学习并重,认为有意识,有节制地减轻课堂学习负担,可以使学生有较多的时间用于计划和思考。与之相比,面对化学、环境专业发展日新月异,结合我校航空航天特色,在培养计划制定上不但要参考国内外一流大学的课程设置,还需要加大培养过程的改革力度,加快提升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能力。教务秘书要及时汇总善于发现本学院的学生和教师对培养计划的意见,熟知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对专业培养计划的要求,把握学校对人才培养规划和未来实行完全学分化、弹性学制引入而产生的变动,及时和教学督导组、培养计划审阅组做好沟通,每学年开始前组织教学院长、各专业教学主任、教授专家修订审阅培养计划并通报学生。

课表安排是落实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面对专业培养计划中大学时实验的要求,学院的实验平台在服务全校《大学化学》实验教学和部分外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实验的同时,面向全学院300余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专业基础实验,以及交叉学科自主创新实验。此外,所有实验室面向全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放,每年为约140余名学生进行部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挑战杯科技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和冯如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等提供实验平台。这就要求在课表编排上,特别是在安排实验方面充分协调各个实验室的开放能力。课表编排上要灵活,如《大学化学实验》《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等涉及院系多的实验可以在课表上安排具体实验时间,专业特色、自主创新实验在学院教学网站上进行学生自行选择实验内容预约实验。如此安排既保证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实验安排出足够的时间,也充分考虑学生个人需求,形成多元、开放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更符合目前提倡 “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人才培养上,学校强调实现把一流学生培养成一流的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和领军领导人才,那么学院教务秘书更应该做好教学质量监控工作。质量监控是学院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关键在于全面化和有效性。全面化就是要建立覆盖教学全过程、师生全员的质量监控和激励机制;有效性是使质量监控能发挥其监督、管理、激励、检查等有效手段。作为教务秘书,要协助院领导成立学院教学督导组,结合学院具体情况制定学院督导组工作条例,邀请校院两级督导组共同参与教学质量与教学规范管理,对学院的本科教学各个环节(包括:课堂教学、教学辅导、实践教学、科技创新活动等一系列教学活动)进行监督。教务秘书需要每学期邀请督导组对每位新教师进行不定期听课,听取学生对教师的授课意见并及时给予反馈;协助组织学院专业课程教学法研讨交流会、申报奖教金和教改项目、讲课竞赛、示范教学等活动,保证学院整理教学质量提升。

实验教学是理工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我学院而言,学院培养的是面向应用层面的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专门人才,实验环节的教学更是不可忽视。对学院教务而言,环境工程、应用化学、化学三个专业中的很多实际问题,往往涉及到三、四门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在学生大三大四期间,会进行大量的综合性试验和课程设计等自主设计实验直至最后的本科毕业设计。

创新创业学院工作计划篇4

一、发挥高校的优势和主导作用,深化协同,强化创新

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所特有的学科齐全、人才资源丰富和科技基础深厚等优势,决定了其在推动协同创新方面的主导作用。目前,学校以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行业核心共性技术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需求为导向,以协同创新为路径,积极找准结合点、切入点和着力点,探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新途径,努力实现学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总体提升。

作为河南省唯一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全国第一所实施省部共建的省属高校,郑州大学经过合校12年来的快速发展,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在开展协同创新方面具备了坚实的基础条件。

学校充分依托自身优势,着力构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理论创新和协同创新四大科技创新体系,在校校、校所(院)、校企、校市和国际合作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在校校合作方面,学校与北京大学、信息工程大学等国内高水平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积极联合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重大科研攻关和学科建设;在校所(院)合作方面,学校分别与中科院、中国社科院等所属的科研机构和中国航天中心、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七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在航空航天、高速列车等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在校企合作方面,学校先后与新飞集团、宇通集团、河南煤化集团等200多家大中型企业合作,建立了郑州大学精密模具关键技术研发平台、高温功能材料产学研基地和河南省煤业化工集团――郑州大学研发中心等研发平台,解决了企业研发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在校市合作方面,学校相继与郑州、安阳、商丘、周口等多个地市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努力解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在国际合作方面,学校分别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所知名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与法国科学院合作建立了中法有机磷功能材料实验室,与伦敦大学建立了中英分子肿瘤学研究中心。

二、汇聚创新要素和资源,积极开展协同创新体的培育和组建

为切实做好“2011计划”的实施和申报工作,学校积极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特别是结合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优先发展领域、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培育组建协同创新体。目前,学校采取多种办法,汇聚创新要素和资源,为培育国家和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努力整合和汇聚各方创新资源。以院士、国家“”、河南省“百人计划”人才为核心,依托学校运行良好的国家、省部级和省教育厅重点科研机构及基地和学科振兴计划的重点学科,面向学科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强化与国内外著名大学、科研院所、龙头骨干企业、科技集团公司等单位的深度协同创新合作,大力培育组建学校协同创新体。

二是积极推进国家和河南省层面的协同创新。例如,联合四川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中国机械研究院以及省内高校和企业,积极开展塑料加工成型装备及新材料协同创新;联合河南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理工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等高校,围绕社会建设与发展需要,成立社会建设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围绕水利与交通基础设施的病害除险加固、黄河和中小河流治理以及国家水利与交通基础设施运行管理的重大科技需求,联合清华大学、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有限公司、郑州优特基础工程维修有限公司以及河南省水利厅、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积极开展水利与交通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针对我国基础研究、临床应用与企业转化间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缺乏协同攻关机制等现状,由郑州大学牵头,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美国明尼苏达大学Hormel癌症研究所、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河南省肿瘤研究院作为核心参与单位,联合省内知名企业(如辅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建立“癌症化学预防关键技术平台”,在癌症化学预防等领域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合作研究。

三是围绕国家需求和河南省“十二五”期间优先发展领域以及中原经济区建设,联合省内外高校和大型企业,积极筹建郑州大学协同创新研究院。面向河南省现代产业体系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力提高产业和区域创新能力,建设河南高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实行开放式、国际化的协同创新模式,为建设高水平大学服务,努力成为河南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排头兵。

郑州大学把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种指导思想,把协同创新贯穿于学校的各个环节和过程,汇聚创新要素和资源,积极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开展协同创新体的培育和组建,努力实现高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三、创新机制体制建设,全面推进协同创新

机制体制的创新是“2011计划”实施的核心和关键,是实现教育、科技、经济、文化等领域改革有机衔接的保障。而推动协同创新,就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打破部门、行业、区域甚至是国别的界限和壁垒,推动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组织等创新力量的深度合作,形成协同创新的有机整体。

目前,郑州大学围绕“2011计划”的部署和实施,对组织管理、人事制度、协同创新模式、人才培养等八个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科学的论证和改革创新,并制定了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方案和实施措施,建立了长效资源共享机制,全面推进学校协同创新工作的开展。

一是加强“2011计划”的组织实施和领导。积极组织全校教师学习《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和《“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深刻领会“2011计划”的内涵;同时,深入各学院进行调研摸底,听取各学院“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思路、研究方向、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的意见。学校成立了“2011计划”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和专家评审委员会,负责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方案制定和经费投入等重大事项决策;成立了“2011计划”办公室,具体负责“2011计划”的实施和推动。

二是制定六大工程,创新并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积极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氛围。以优势和特色学科为平台,瞄准国际前沿,紧密结合区域重大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围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问题,会聚高层次人才,凝练出若干个明确的学科研究方向,制定了以领军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后备学科骨干为中坚、青年人才为梯队的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的学科团队汇聚工程;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基础,围绕高水平学术论文、专利、专著、科研和教学成果奖等的培育,强化高水平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的培育和申报机制,制定了重大成果培育工程;以国际合作交流为牵引,围绕国际科研合作领域,强化国际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制定了国际合作协同创新模式的国际合作拓展工程;以研究生创新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抓手,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加强国际交流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推进联合培养与自主培养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制定了创新人才培养工程;以对外合作为结合点,围绕研究方向在人才培养、学科骨干访学、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进一步加大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政府的外引力度,建立了持续创新的外引内联开放工程的科研组织模式;按照协同创新的原则,进一步整合资源、调整布局和优化结构,围绕找准优势学科方向,做强优势学科;提炼学科特色,做优特色学科;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催生新兴学科,制定了资源配置优化工程,全方位推动跨单位、跨院系、跨学科的联合建设。

三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对学校的资源优势、创新要素以及合作基础进行了强有力的整合与汇聚。在校内,依托列入学校学科振兴计划的重点学科和运行良好的国家、省部级和省教育厅重点科研机构或基地,打破机制障碍和学科间的约束,联合校内外优势,面向学科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面向区域发展,建立长效资源共享机制,培育组建了16个校级协同创新体。其中,有4个协同创新体已被确定为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并有1个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被推荐参加国家协同创新中心的评审。

目前,学校正依托已有的优势和合作基础,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特别是结合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优先发展领域、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主动“走出去”“请进来”,拓展合作渠道,扩大合作范围,积极联合国内外更多的创新力量,充分发挥高校的主体作用,全面推进协同创新。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协同创新中心,建立长效资源共享机制,着重建立3~5个高水平的协同创新平台,努力使学校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集聚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文化传承创新的主阵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和对外交流合作的中心,力争在重大战略需求和关键技术领域取得创新性成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更好地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特别是中原经济区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郑州大学副校长)

创新创业学院工作计划篇5

1.1创业园组织机构及运营

对于创业园组织机构的管理及运营,学院要投入专业化的管理人才,以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提高创业项目的质量,对相关创业团队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确定产品线和服务流程。对创业园内入驻公司进行经费划拨、监控、审计与管理;收缴各学生创业公司场地租赁等费用;安排专业的宣传推广工作者,负责创业网站的建设与维护工作。

1.2创业团队资格条件

为了提高创业园区创业成活率和创业质量,管理负责人要提高相关创业团队的审核标准,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审核,排除那些非大学生创业团队。做出明确的行业限制,排除餐饮行业,注重提升创业的品质,保证创业团队的综合实力,对于一些资金短缺,而创业项目良好的团队,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鼓励优秀的创业人才加盟,不断提高创业园区整体的创新能力,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有效的扶持政策。

1.3进驻创业园区申请程序

学校对申请进驻创业园的相关程序做出了规定:先是由有创业意向的同学向创管会提交《入园申请书》和《创业计划书》,向创管会陈述创业计划,由创管会统一评审,确定入驻资格;评审通过的创业者与创业园签署《场地及设施使用合同》及《风险承担协议书》;其次,创业公司履行模拟工商、税务注册手续;再次,创业公司成员需学习创业园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并制订出自己公司的规章制度,创建自己的企业文化。

1.4创业团队监督与管理

创管会对创业公司项目进行监督检查,监督所经营的商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对创业公司实施监控,防止其出现转租等违规行为,并避免园区设施被损坏、转移。创管会对创业公司经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纠正,为创业公司建立考评档案,对创业公司学期、年度运营成果进行检查评比。也依据园区奖惩制度评选优秀创业公司和创业之星,并将学生创业公司在创业实践中的情况通报所在系部。

2创业教育建设的探索

创业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第三本护照”,能提高学生的创业与创新技能,引导学生从把握眼前细小机会做起,培养持之以恒的习惯和果敢的性格。我院在“十一五”期间,积极推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立专门的创业组织机构,打造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形成了良好的创业研究基础,在实践中探索科学的创业教育模式,培养了一批成功的学生创业典型。

2.1实施“TASO”创业教育模式

学院探索出了集课堂教学(Teaching)、社团建设(Association)、导师领航(Supervisor)、经营实战(Opera-tion)于一体的“TASO”创业教育模式,使我院学生创业教育取得了较好成效。

2.2理实一体创业课程体系

全院各专业全面开设《职业规划与创业就业指导》课,部分专业开设《企业模拟经营沙盘》、《创办企业实习》、《创新概论》等课程。同时我们尝试将创办企业方案设计引入学生毕业设计环节,部分学生以创业企业设计方案作为毕业设计课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3学生社团主动参与实践

学院各系部学生会分别成立了“金梭”、“起航”、“雏燕”、“鹰翔”、“霓裳”等五个大学生创业社团,在导师引领下,积极开展创业计划方案竞赛活动和各类自主创业创意活动;组织学生在创业实践网上进行模拟创业活动。

2.4专兼结合打造导师队伍

学院打造了一支具有一定创业教育与实战经验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学院专职教师10人,企业兼职教师8人。不但满足了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需要,还对学生的自主创业与创意活动予以指导。

2.5创业教育评价研究

学院从创业教育模式、创业教育评价等方面入手,深入开展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完成了江苏省高等教育课题《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高职院创业教育有效性研究》和多个院级创业教育研究课题研究任务。20多篇创新创业教育论文在《教育与职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江苏高教》等杂志上发表。编写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创业教育》教材并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3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创业教育特色

校企合作共同建设集“创业认知、创业体验、创业模拟、创业实战”于一体的“四层递进式”“金字塔形”创业型实训基地,使每届毕业生创业知识学习人数达100%、创业成果体验人数达80%、创业过程模拟人数达50%,参与创业实践的人数达10%,建成具有省内示范性的高职院校创业实训基地。

3.1建设创业认知中心

基地创业认知中心的基本功能是创业展示(典型创业人物展示、创业成败案例展示)、创业讲坛(定期邀请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创业教育专家等开设创业讲坛)、创业交流(定期邀请创业人员、学生创业团队、学生创业大赛团队等进行创业交流)、创业研究等。认知中心由100m2创业展示区、KAB与SYB培训专用“U型”教室、150m2创业讲坛与交流区构成。进一步完善我院“TASO”创业教育模式,构建适合于高职院学生创业教育的教育体系。

3.2建设创业体验中心

基地创业体验中心的基本功能是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企业创业体验。体验中心主要由各类企业工作站4个、校企合作导师工作室10个、成功创业企业4家构成。在创业体验中心引入家纺设计工作站、汽车服务工作站、物流工作站、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站等4个以上的合作企业基地工作站;建成家居装潢设计业务工作室、服装设计工作室、家纺设计工作室、汽车销售业务工作室、旅游业务工作室、报关报检业务工作室、小型企业会计业务工作室、勤工俭学业务工作室、电子商务业务工作室、物流规划业务工作室等10个以上工作室。

3.3建设创业模拟中心

基地创业模拟中心的功能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创业模拟训练。中心由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业网、12组ERP企业模拟经营实训室、60座计算机模拟创业实训室与创业模拟系统软件构成。中心每年组织学生创业大赛、学生营销策划大赛、企业模拟经营沙盘训练与大赛6次以上,组织学生参与中国创业实习网训练400人次以上,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创业模拟训练。

3.4建设创业实战中心

基地创业实战中心的功能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训练机会。鼓励在校大学生进入基地自主创业,由创业园管委会派员并邀请企业专家,对学生自主创业项目进行论证,选择创业前景好的大学生自主创业项目进驻创业型实训基地,并给予政策扶持,促进其发展。鼓励学生开设非法人形式的校内注册公司,学生向创业园管委会提出申请,由创管会组织相关专家论证,符合基地进驻管理规定的项目,可批准成立非法人形式的校内注册公司实施创业实践。

4结束语

总之,开展高校创业教育、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事业,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主体在学校、基础在学校,但离不开企业、政府等多方支持。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校必须创新教育理念,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课程为基础,以载体为依托,以实践为支撑,整体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我院将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统筹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全面提升我院毕业生综合素质,加强大学生科技创业园基地建设,全方位打造我院大学生创业支撑平台。

创新创业学院工作计划篇6

近年,黄淮学院围绕“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发展有后劲、深造有基础”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创新创业文化建设为引领、以创新创业制度建设为保障、以创新创业学分制为基础、以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为载体,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园建设,构建起了具有黄淮学院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一、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思路

21世纪是创新、创业的世纪。纵观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趋势,黄淮学院党委行政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必将成为未来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趋势。抓住时机,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必将成为黄淮学院创新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使学生受益终生,还有利于引导更多的人才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同时,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加强创新教育;主要目的应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因此,黄淮学院坚持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是:并非每个学生都要创业,但人人都有接受创业教育的必要;创新创业教育更重要的是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的培养。

目前,黄淮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任务总体来讲是按照“面向全体、培育精神;分类培养、强化实践;立足专业、创新创业”的原则,结合专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培育创新创业精神;面向创业学生,强化创业素质能力;面向新形势,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方法。

二、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经验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供坚强保障

2009年以来,黄淮学院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将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为学校教育基本特色之一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方法,提出了“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发展有后劲、深造有基础”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学校成立了以一把手为组长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由主管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的校领导担任,成员由学生处、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教务处、招生就业处、科研处、财务处、团委主要负责同志和各系院总支书记组成,形成了完整的、行之有效的组织机构,为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坚强保障。

2009年以来,校领导分别带队赴浙江大学、江南大学、温州大学、宁波大学和台湾中华大学、静宜大学等高校考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进一步开阔视野,更新观念,也使黄淮学院有效地汲取了众多高校的先进经验。

(二)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使创新创业元素有效植入教学过程

黄淮学院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努力从顶层设计反映创新创业教育特色,强调“注重实践、加强选修、专业发展、突出创新、兼顾创业”的改革思路,科学设计专业教学课程平台,加强教学、实践与创新创业的有机结合,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为一体;丰富实践教学的创新创业内容,特色鲜明地体现了黄淮学院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人才培养特色。

学校同时还开设了专题创新创业教育与培训课程,主要有:《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础》国际标准化创业培训课程,《电子商务》《商务礼仪》《广告设计》《创业教育基础》等创业选修课,《创新学》等创新教育选修课程。

(三)增设创新创业学分,开辟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使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融为一体

2010年和2012年,黄淮学院两次修订完善《黄淮学院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培养方案》。该方案分为创新创业等模块,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培养与学生课外专业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构建起了基于专业能力培养的“实践+创新+创业”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使黄淮学院的第二课堂活动处处彰显着“实践、创新、创业”特色,成为学校特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

同时,学校规定:学生参加一门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程将获得2学分;学生参加KAB、SYB、IYB、EYB创业教育课程考核合格可获2学分;参加创业计划竞赛等创业实践活动,获校级三等奖以上者可获2学分;在校学生自主创业成功可获4个创业学分。

(四)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建设,构筑创新创业教育阵地

学校为提升学生创业实践能力,先后建立了大学生实践创新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供学生开展创新与创业实践。

黄淮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于2012年6月建成投入使用,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是黄淮学院投资建设的集学生创新创业、实习实训、科研孵化、综合服务为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的建设,吸引了区域行业企业打造产学研联合发展平台,加强了学生创新创业锻炼,提高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推进了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创业园在发展中成为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合作共赢的平台,实现育人平台、创新平台、集聚平台、服务平台四大功能。截至目前,园区入住企事业达43家,成功打造“微建筑”工作室、“易团队”等创新型项目团队,其中“易团队”承担的项目总金额近200万元。未来创业园将筹建“四创学院”,建立KAB、创新创意、创业就业等三支教师团队,争取让“四创”教育成为黄淮学院的办学特色;打造软件、文化传媒、电子商务等4~5个产业链,深化与企业的合作,充分发挥优势,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供更加宽广的舞台,为地方经济、科技、社会发展服务。

(五)培育创新创业师资,强化创新创业育人能力

学校针对教师多数缺乏实践能力与创业经历,教学过程中从理论到理论的现状,选派了部分理论水平较高、责任心较强的优秀教师到大中型企业参加实践和锻炼,提高教师本身的实践教学能力,丰富了实践过程体验,培养了一批既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实践教学能力的创新创业型师资队伍。

(六)设立创新创业基金,以“三项计划”为引领,广泛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围绕学生的实践、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学校分别设立了“每年20万元的创业竞赛奖励基金”“每年20万元的创业项目孵化基金”“每年10多万元的创新成果奖励基金”三项创新创业基金,实施了“大学生实践创新计划”“大学生科研立项训练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计划”三项人才培养计划,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撰写学术论文、申报国家专利、出版著作等,广泛开展创新创业竞赛、“挑战杯”系列竞赛、黄淮大讲堂、创业讲堂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创新创业活动。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文化催生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电子商务协会等15个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他们逐步成为创新创业校园文化传播的又一生力军。

(七)加强创新创业制度建设,形成创新创业教育长效机制

近年,学校陆续制定并出台了《黄淮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实施办法》《黄淮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管理办法》《黄淮学院学科竞赛建设管理办法》《黄淮学院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培养方案》等一系列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建设制度,有力地保证了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规模化、持续化发展。

(八)研究创新创业教育新形势,谋划未来发展新篇章

近年,学校组织教师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省级课题23项,市级课题19项;完成论文45篇;13项科研成果获奖;在河南省大中专院校就业创业教育与实践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黄淮学院荣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9项。

(九)加强创业文化元素建设,形成创新创业校园文化

经过几年的改革与发展,学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正在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具有特色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具有黄淮学院特色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初步形成;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使校园文化闪耀着创新与创业的精神品质;努力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会实践、能创新、敢创业的应用型人才的良好文化氛围初步形成。

三、创新创业教育硕果累累

(一)学生创新能力大大增强

在学校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引导推动下,黄淮学院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素质得到了极大地培养和提升。近三年来,累计1万余人次参加了各类创新实践活动,300余人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学生发表学术论文350多篇,5项学生科技成果获得国家专利。2009~2013年共有306项校级学生创新项目立项、740多项系级项目立项。大批优秀成果的涌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进行创新实践的信心和兴趣。

(二)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显著提高

黄淮学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扎实开展,使学校学生的创业精神与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在全省大学生校园经营实战赛中,黄淮学院夺得河南省季军;在全省首届创新创业竞赛中,黄淮学院有8件作品获奖。2010年,黄淮学院在全省第八届“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中,取得了特等奖1名、金奖1名、银奖2名的好成绩,并夺得全国第七届“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铜奖。2012年学校“挑战杯”创业竞赛,参与学生3000余人,在全省第十届“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中,取得了2金、1银、2铜的好成绩,并荣获“优秀组织奖”。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计划”实施4年来,投入资金90万元,立项孵化创业项目46个,截至目前,31个项目办理营业手续,走上了持续盈利的道路,涌现出来了像“苹果皮”发明者潘泳、“最牛女大学生”连瑞、“剪纸艺术家”陈明杰、“节能先锋”王乙丞等一批大学生创业先进典型。

(三)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受到广泛关注

近年,学校先后设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金,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增设创业学分,筹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园,构建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做法和成果先后受到省政府、省教育厅、驻马店市政府以及中央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河南日报》等政府部门和新闻媒体的关注,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反响,部分高校多次来电或来校学习学校的经验做法。

(作者单位:黄淮学院)

创新创业学院工作计划篇7

一、引进对象

1、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进入国家“”、省“百人计划”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的技术带头人。

3、拥有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发明专利,且产业化开发前景广阔,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能力强,对我市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作用大的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及团队。

4、在汽车及零部件、钛及钛合金、机床工具、石油装备、煤化工、酒类、轨道交通、航空安全装备、太阳能光伏等九大产业集群和国家、省确定的新兴产业领域内,我市高新技术企业、中小民营科技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急需的具有正高以上职称,具有科研开发能力的科技创新人才。

5、自带科研成果的海归或海外高端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6、具有理工科博士学位应届毕业的专业技术人才。

二、引进方式

坚持单位自愿,政府鼓励,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的原则,实行灵活多样的引进方式。一是办理正式调入手续,在我市落户的刚性引进方式;二是聘用、兼职、咨询、科研与技术合作等柔性引进方式;三是我市企业与高校或科研院所联合引进方式。

三、主要载体

高新区、蔡家坡开发区,现有和建设中的各类产业园区、县区科技工业园,高新技术企业、中小民营科技型企业,院士、博士后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重大科技平台。

四、扶持政策

1、薪酬纳税奖励。用人单位对引进的高端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协议薪酬制,报酬和待遇应与其能力、贡献挂钩,并随其贡献大小调整。正式调入我市的高端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其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市级留成部分,前5年予以全额返还奖励。聘用、兼职及企业与高校或科研院所联合引进的高端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原则上不少于3年,每年在我市工作时间累计不低于6个月,在我市工作期间所取得的薪酬,其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市级留成部分,前3年予以全额返还奖励,后2年减半返还奖励。引进的高端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在我市得到的政府奖励奖金,免征个人所得税。

2、技术攻关支持。引进的高端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围绕产业发展,在我市企业领衔承担国家、省重大关键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项目的,给予10—50万元的项目资金配套支持。

3、科技创业扶助。高端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带资金、带成果、带项目,联合或独立在我市新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的,经专家评审,在产业化生产过程中流动资金不足的,根据项目资金投入总额,可给予不低于100万元的资金担保。依据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产生的效益,按产品投放市场当年销售额的1%,一次性给予不超过100万元奖励。

4、科研成果奖励。对博士工作站引进的科研项目牵头负责人或项目主要研发人员(课题组前三名),并进站工作2年以上的博士,给予2万元生活补助(分年度补助);按合同完成科研开发并小批量试产的、科研成果批量生产的,分别给予3万元、5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5、财政资金补贴。引进的高端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是国家“”、省“百人计划”和市“2155计划”的,按照《市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宝市办发[]4号)规定执行。引进的海归或海外高端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但没有进入“”、“百人计划”和“2155”计划的,参照市“2155计划”高层次人才政策,给予30万元的一次性资助(视同政府奖金)。其他引进的高端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含企业与高校或科研院所联合引进的教学研究在高校或科研院所、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在我市的高端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其引进费用按照《市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宝政发[]44号)规定执行。

对与企业正式签订合同工作不低于3年的应届博士毕业生,给予3万元生活补助(分年度补助)。

6、人才公寓居住。由高新区建设人才公寓,作为周转用房,用于安置在我市工作1年以上、用人单位确实无法提供住房的高端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年内免收租金。引进的高端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子女入学入托、养老、医疗、工伤保险等优惠政策按照《市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宝市办发[]4号)规定执行。

7、工作环境保障。用人单位必须为引进的高端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提供必要的科研生产场所。特别是高端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在我市独立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的,根据本人意愿,由高新区、蔡家坡开发区或县区科技工业园区提供必要的科研生产场所(孵化场所),3年内免收租金。

对本政策涉及的所有奖励、配套支持、补助资金等,按有关规定从市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基金和市创新专项资金中列支。

五、引进程序

创新创业学院工作计划篇8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创新创业;重点实验室;仿真平台;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121-03

2015年6月11日,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成立大会暨首届全国创新创业教育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和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出会并致辞。在首届全国创新创业教育论坛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的<已д呔汀按葱麓匆到逃模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作了主题发言,来自全国137所高校的代表交流了各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做法。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一直都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实施好、开展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也成为了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创新创业项目提升个人创新意识,增强自身实践能力更是广大同学的迫切需求。

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展,创新精神是灵魂,专业技术是基础,政策、资金扶持是保障。从以上三点来看,国家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班(以下简称“卓越班”)的学生较之其他大学生有着突出的优势。选拔进入“卓越班”的学生对工程技术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和较强的创新意识,有更多的实践机会检验和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并且得到了重点培养,理应在创新创业项目中崭露头角,为其他同学做出示范、形成榜样。广西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入选专业,该专业从2012级学生开始选拔有志于工程技术研究、综合能力突出的学让组建试点班,并依托资源,利用优势,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上有了初步探索。

一、科学选拔学生,重点配备师资

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制定了精密、科学的方案,从能源化工与制药类2012级开始选拔优秀学生进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卓越班”。学院采取课程成绩和面试成绩相结合,兼顾学生兴趣方向、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专业水平的选拔方式,成立了以王立升教授、周立亚教授、陈小鹏教授、粟海峰教授、王琳琳教授五位专家为成员的评审小组。首先依据学生的加权平均成绩和专业排名确定入围人选,再对入围学生进行逐一面试,通过考察他们对“卓越计划”的理解,对工程技术的兴趣和化工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程度以及实验操作技能,最终从能源化工与制药类200位学生中选拔出33人进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卓越班”。

对于“卓越班”,学院重点配备了师资。聘请广西教学名师、博士生导师陈小鹏教授担任班主任,邀请童张法教授、王琳琳教授、廖丹葵教授、黎铉海教授按照工程问题、工程案例和工程项目的教学内容为“卓越班”学生加授《化工热力学》、《色谱分析》、《化工设计》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们的工程意识,拓宽他们专业领域的知识面。同时邀请广西梧州日成林产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前先生等一批工程技术应用专家担任“卓越班”创新创业项目的校外辅导教师。

学院科学的选拔方式和师资配备确保了“卓越班”的质量,是其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得以高质、高效开展的基础。

二、依托重点实验室和仿真平台助推创新创业项目开展

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现拥有“广西石化资源加工及过程强化技术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并正积极申报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仿真平台为“卓越班”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提供了优越的实验条件。

在重点实验室,“卓越班”的学生更早地接触并操作了一批高精尖的设备,利用气相色谱分析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气―质联用仪分析物质的成分,利用改进的Ellis平衡釜测定气液相平衡数据。对于如何进样、如何检测、如何分析以及设备的构型、构造都有了全面的了解,为日后利用精密仪器开展创新实验进行了先行演练。

“卓越班”的学生在对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工艺流程有了全面的认识后到模拟仿真教学中心进行仿真训练,仿真平台有品牌机的硬件支撑和我院自行研发的“化工单元操作”的软件支持,让学生们在十分逼真的环境中获得对工艺路线的深度理解和对实际操作技能的熟练掌握。学生们在学习了机械制图、化工仪表及其自动化、化工原理、化工分离工程相关章节的课程后进行液位控制、离心泵、换热器、精馏塔等单元仿真训练,在学习精细有机合成及其工艺学、石油炼制工程、香料工艺学的理论课程后进行合成氨生产工艺仿真、催化裂化冶炼技术仿真、桂花浸膏提取工艺仿真等多项仿真训练。在仿真训练中,学生们学会了开停车规程、故障的分析与处理,强化了对单元操作、化学反应工程、传递工程、化工系统工程、过程动态学及控制的认识及对工艺流程的理解。由于化工行业具有易燃易爆、高温高压等不安全因素和连续化、高技术操作的生产特征,仿真训练便是工科学生真正进入企业实习的预热。通过仿真平台的操作训练,同学们初步树立起生产的连续性、设备的维护等工程意识和从生产实际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为创新创业项目的高质量开展奠定了实践基础。

三、校企合作――做新、做强创新创业项目

化学工程师的任务是把化学家在实验室的研究成果“放大”为可以获取经济效益的商业化生产工艺,“放大”便是化学工程技术的核心问题。工科学生尤其是“卓越计划”的学生只有在企业全面、系统、深入地学习“放大”过程,才会真正树立起工程意识和工艺创新理念,才能真正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水平,才能真正锻炼出创新创业能力。

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与柳州化工控股有限公司、广西梧州日成林产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知名企业不断拓展校企合作,为“卓越班”校企联合培养搭建平台,让“卓越班”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学用相长”的培养模式下得到大幅度提升,把创新创业项目做新、做强。

(一)项目化

对于生产实习,学生到企业大都是毫无目的、走马观花式地观摩见习。实习就是用手机拍下企业的技术资料和工艺路线,回校后抄过完事的过程,根本没有达到实习的目的。针对这种现象,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对于“卓越班”的学生提出了“带着项目下工厂”的要求。例如胡静和王洋团队的创新创业项目的课题是相平衡数据的精密测定及关联,在到广西农垦明阳生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实习时他们便专门就酒精精馏的相平衡问题与厂方技术人员展开深入交流,依靠学到的成熟工艺推演、创新,并依托广西梧州日成林产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和中试车间开展创新实验;再例如罗涛团队的研究项目是矿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到中国铝业广西分公司实习时,该团队便具体了解了铝矿的开采技术和氧化铝的最新生产工艺,以期为日后项目开展提供参考;还例如王晓惠等同学积极报名参加“全国化工设计大赛”,在去南宁统一糖业明阳糖厂实习时她们便向厂方重点学习了厂区布置、管道布置和设备选型的知识,为设计大赛积累经验。

“带着项目下工厂”的要求让同学们明确了课题方向,有了针对性的学习重点,让大家基于问题去学习,基于项目去学习,基于案例去学习,敦促大家延伸企业成熟的技术工艺增加训练计划项目的创新点,利用企业的试验条件把实验室成果转化为生产工艺,“真刀真枪”地做创新创业项目。

(二)基地化

做新、做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中介,必须有一个保证双向多边活动得以展开和深入的载体。实习基地便是这个物质中介或载体。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在柳州化工控股有限公司、广西梧州日成林产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检集团广西分公司、防城港海洋局、桂林集琦生化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设立实习基地,动员和组织“卓越班”的学生在寒假和暑假去深入实习。

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认识企业、参与生产的窗口,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不再是纸上谈兵,他们对于书本上知识的认识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一个鲜活的生产过程;实践基地为学生开创了一条拓展视野、培育创新精神的渠道,让他们了解了多种化学品生产的现状,对现行工艺的优缺点有了自己的思考,更加明晰了新工艺、新方法对于利润提升、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实习基地为学生们创造了一个检验理论知识、提升创业能力的平台,企业的每一次技术改造、产业升级都是“二次创业”的过程,在实习基地有幸参与其中看到所学知识应用于工程实践和商业运作是提升创业能力最快捷的方式。

(三)长期化

利用校企联合培养的优势做新、做强创新创业项目,充足的实践时间是保证。只有确保企业实践活动“长期化”开展,学生们才能把自身融入到企业产品研发、工业生产、运销经营及行政管理的实际环境中,这才是对创新创业能力的高质量培育。只有坚持了企业实践活动“长期化”,学生们到企业的实习效果才能避免浅尝辄止、水过地皮湿。

与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建立密切合作关系的广西梧州日成林产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检集团广西分公司、桂林集琦生化有限公司等企业为“卓越班”的学生提供了时长超过一个半月的实习机会,让大家学习在工厂,工作在工厂,生活在工厂,真正感受工业生产的氛围,切实提高实践能力。

(四)成果与建议

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卓越班”的学生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下的创新创业项目得到了高质量的开展,“卓越班”现有三支团队在“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获得立项。在“广西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申报和立项中,化学化工学院排名前五的团队三支来自“卓越班”。截至目前,多数项目已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多人在《高校化工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研究文章;2012级创新创业项目将于今年8月结题,研究成果将以专业论文和专利形式呈现。

教育部于2011年1月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等学校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2013年11月又联合中国工程院下发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意见》和《标准》都要求入选“卓越计划”的各高等学校“优先保证卓越计划所需优秀生源,在工程硕士推免政策上向卓越计划倾斜”。对于“卓越计划”的学生,坚固树立其创新意识,扎实培养其创新能力,贯通培养是最为有效的途径。“本―硕”贯通培养、“硕―博”贯通培养、“本―硕―博”贯通培养能让学生在持续性培养模式下最大限度地夯实理论基础,提升实践水平,培育创新能力。在贯通培养模式方面,北京理工大学等部分高水平大学已经做出了有益探索,将这种培养推广到“卓越计划”的其他入选高校,将整体提高“卓越计划”的培养成效。

国家实施“卓越计划”的目的在于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多类型的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点,“卓越计划”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都是基于这一点出发,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铺就了一条全方位、多层次的“绿色通道”。“卓越计划”是手段,“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是载体,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卓越计划”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高质量开展汇集了优势,“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卓越计划”的培养效果提供了检验平台,并使“卓越计划”学生的实践技能得到了锻炼和发挥。因此,重点在“卓越班”中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是必要选择。

参考文献:

[1]李晶.卓越工程师师资培养的探索[J].广东化工,2014,41(05):186,192.

[2]吴彩金,韩虹,周苏敏.化工仿真实验室建设与教学实践探索[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0,(02):62-64.

[3]康蕾,彭桂莲.化工仿真在工学结合《化工单元操作》课程中的应用[J].广东化工,2012,39(09):220.

[4]洪焕福.化工仿真在化工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5,(24):121.

上一篇:学院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医学院办公室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