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课程教学范文

时间:2023-12-01 17:08:56

创新课程教学

创新课程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多媒体 创新课程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 智能化

随着网络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化的电教媒体进入教室和教师办公条件的改善,这些不仅使现在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也使多种创新课程在教学中变得越来越便于实施,因此在我校完善的办学条件的基础上,开设了劳动技术创新课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在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同时也更好地能够帮助学生在今天这个智能化的社会中学习和发展自己。

一、多媒体是实施创新课程教学的平台

传统的劳动技术课程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了,因此劳动技术课程必须与时俱进,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依据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自己创新劳动技术课程,因此我们在参加机器人比赛的基础上,在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课程,这样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接受这种智能化劳动技术课程的学习,以适应这个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社会,甚至为将来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打下一点技能基础。但是由于这种创新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和上级主管部门提供的配套器材,所以教学上所需要的一切都需要自己准备,因此就难免在学生所用教材和设备上准备不到位的情况出现,并且由于种种原因,这种情况持续的时间可能还不会短,这时就需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创造条件开设创新课程,以体现时间上的优势,同时在教材和教学器材不能满足全体学生要求的条件下,多媒体在实施创新课程教学中能够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

二、多媒体在创新课程中必须发挥的作用和任务

1、创新课程中的教学内容需要多媒体呈现

创新课程一般都没有学生用的现成教材,因此需要教师自编后利用多媒体呈现给学生,当然一些时效性比较强的教学内容也只有通过多媒体在第一时间呈现给学生,教师在准备创新课程中用的许多案例,需要通过网络媒体、国内外的各种考察交流、和其他交流活动中获得最原始的资料,通过老师的加工最后以合适的方式利用多媒体的平台展示给学生,例如在给学生介绍各种各样的机器人的时候,就是通过视频来让学生知道目前世界上比较先进的用于军事方面的、医学方面的、生活方面的、以及中学生比赛方面的机器人,学生观看后可以知道机器人的多种多样和总结出机器人的特点。

2、在创新课程中利用多媒体加强合作学习

现在合作学习越发普遍,通过合作可以集中大家的智慧,使某种作品在合作中更趋完美,或者通过合作交流学生们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启发,例如在创新课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教学中,同学们在了解了机器人的特点、结构和各自具有的功能后,请同学们用画图的形式来设计一个比较简单的滑雪机器人,设计完成后请同学们把自己画的机器人通过实物投影来展示,并说出设计的一些想法或者为什么这样设计的目的,通过交流同学们不仅改进了自己的设计,而且在学习了乐高CAD软件后,在电脑上设计搭建出了许多包括一些简易机器人在内的模型,这样不仅提高了设计的能力,也更加实际体会到了电脑、软件对学习的帮助作用,因此我校学生在本学期“分享创意共助青奥”创意作品评比活动中制作出了很有特色的太阳帽作品。

3、在创新课程中利用多媒体有效突破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在创新课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教学中,学生在用乐高编程软件开始编程时,很多同学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要考虑哪些因素、设备工作情况等,这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以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式有序地展示所编程序中设备的工作过程的情况、以及观察工作过程中各种设备所起的作用,是输出设备还是输入设备,各设备的连接情况以及控制条件的分析,这样就可以依据程序结构进行列表分析,这些重点内容明确清楚了,编程这个难点问题也就解决了,因此交通灯程序、冰箱灯程序、路灯程序、冰箱温度自动控制程序,机器人走黑线程序等就很容易编出来了。在用乐高CAD软件搭建机器人等模型时,开始时先学习搭建简单的模型,例如颁奖台模型,学生从设计到搭建完成后,再请大家展示各自的搭建作品,分步搭建的过程情况,在这个基础上,再请同学们来设计用于某方面的机器人,并通过乐高CAD软件搭建出来,这样利用能够直观展示的多媒体解决了创新课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教学中许许多多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4、在创新课程中利用多媒体有效提升学生的科技素养

在创新课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教学案例中,有许多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要用到的智能化产品象冰箱、洗衣机、空调、数字电视、微波炉、电水壶等,以及许多公共场合的智能化产品象感应电梯、自动门、自动出水洗手机等,军事上的智能化产品象战斗机器人、扫雷车、无人机等,学生都是熟悉的或者知道的,因此学生学习了创新课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后,可以更好地感知生活、社会各方面的科技产品,提升自己的科技素养,我国目前正处于产业转型和升级的起步阶段,这就需要大量的具有科技素养的人才,因此借助多媒体开展创新课程教学能够培养更多学生将来在这个智能化程度更高的社会生活和发展。

创新课程教学范文第2篇

一、设疑启智,营造创新氛围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著名教育家蒂斯多惠认为教学的基本方法是一种归纳的或诱导的、分析的、回归的、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设疑,创设科学的诱导源,以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设疑启智的要旨在于“设疑――探疑――质疑――释疑”,在这一过程中,让疑问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解决疑问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与快乐,提高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启迪智慧。

教学必须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教学活动中必须重视学生氛围的营学习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英语,用英语,边学习,边实践,以用促学,学以致用。比如,教家庭成员的词汇时,教师可让学生带来“全家福”的照片,并让学生互相介绍自己的家庭;教人体部位的词汇时,可让学生相互做“摸鼻子,摸眼睛等游戏;教表示颜色的词汇时,教师可让学生互相谈论自己的服装、学习用具、和手表等物品;教表示食品、饮料、运动、课程、等地词汇时,教师可让学生运用这些词汇进行对话,互相介绍,彼此了解各自的爱好。

英语课堂教学中每一个教学步骤都应多设信息沟,层层递进,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或语言材料,设计适量灵活性较大的思考题,或让学生从同一来源的材料或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设计此类思考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辩论,既调动了学生积极运用语言材料组织新的语言内容,又训练了他们从同一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求异思维能力。

当学生对这类讨论性问题产生兴趣时,他们会不畏艰难、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造学习英语的氛围,加强语言信息的刺激,营造创新教学氛围。

二、培养自立探究,巧设创新探索机会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过程的自主性:要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新标准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英语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角色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教师要迅速更新观念,“吃透”新标准的实质内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增强服务意识,努力去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要让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发展,使学生学友所得、学有所爱、学有所思、学有所长,真正为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

学生需要获得能够继续获得知识的能力的科学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天赋能力。学生应该是课堂学习活拥闹魈澹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让他们更多地自主学习,拥有独立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如何去学习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创新的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和鼓励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锐意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上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想方设法培养其独立获得知识,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要重视语言的积累。每天一句漂亮的英语,可以是谚语、名人名言,也可以是一句英语笑话,或是学生自己的精彩表达。由学生自己抄写在黑板上,供大家交流欣赏。每周两次“口语秀”,刚开始时由教师指导,以课本内容为素材,表演小品,讲故事,说笑话,在慢慢由学生自己去编,去发现,去表演。每周一歌,发动学生每周学唱一首英语歌曲。日积月累,时间一长学生就能学会不少英语歌曲。每月阅读、欣赏一篇美文,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选读至少一篇精短美妙的英文小品。做值日报告,为了使每一位学生有更多机会练习口语,每天课前五分钟可安排一名学生做值日报告,用英语说出当天的日期、星期、天气、出勤、新闻等情况。它既可以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起到课前热身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新颖别致,并能唤起学生共鸣的问题,让学生自由的求异发散、编写新的内容。如一篇文章教完之后,可以在黑板上出现几个keywords让学生去编一些内容。这样会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交流,从而以创新意识来灵活运用语言知识,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探索解决新问题,掌握新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也得以真正提高。

创新课程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程文化;知识构造;综合体验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42-0015-02

【作者简介】马斌,江苏省教育厅基教处(南京,210024)处长。

自2013年我省提出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工程以来,全省现已有小学建设项目198个。南京市小学特色文化建设一直走在全省的前列,有想法、有办法、有做法、有章法,并取得了让人耳目一新的实际效果。2017年南京市小学特色文化建设示范学校现场交流会,通过高淳区淳溪中心小学和高淳老街现场的网络体验、基地体验、课堂体验、休闲体验和专业体验,让与会者普遍感受到项目学校都在通过特色文化建设项目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展现不一样的精彩。事实证明,小学特色文化建设是成功的、有效的、师生喜欢的、社会称道的,具有平台抓手效应和放大辐射效应。

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工程适应了当下加强文化建设的大势,但仍要勇立潮头,深化建设,创新发展。要进一步围绕课程教学改革深度推进特色文化建设,产生聚合效应。具体表现在,要运用物型课程的理念,打造知识化的立体校园;运用课程基地的理念,促进体验式教与学方式的根本转型;运用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的理念,集聚众创性的群体智慧;运用品格提升工程的理念,构建真实感的立德树人的新范式,在“顶层设计的课程文化导向,整体布局的知识建构导向,造型立象的童心视界导向,工具平台的互动生成导向,在场学习的综合体验导向”的“五导向”上下功夫、见成果,以特色文化引领教学创新,以教学创新实现立德树人。

一是顶层设计的课程文化导向。

小学特色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突破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一般化、普通化、无特色、无感觉的思路和做法,从课程学科文化的视角和切入点,赋予小学校园文化以新的内涵、新的内容、新的创意、新的精神。因此,学校的特色建设项目,从立项开始,就须将顶层设计放到第一位,在项目主题凝练、立意创新、方向路径、实际效能和措施保障上整体谋划。要更多地围绕国家基础课程开展小学特色文化建设,挖掘、展现学科的文化教义,这无疑是一种学科课程文化建设的创新,是基础教育长期以来注重学科教学、忽视学科建设、忽视学科文化的纠偏。在全国几十万所中小学中,能见到诸如数学等学科的学科建设,毕竟极少极少。

二是整w布局的知识建构导向。

“不断增加校园建设中的知识容量和审美含量,着力于构筑向学的立体校园和知识空间”,这是新时期江苏省中小学校园建设、各类项目建设的新定位、新要求、新导向。小学特色文化的整个项目的建设,要强化系统思考,整体建设。前提是要学会和能够进行项目的知识建模,突出空间布局的知识体系和建设模块的建构,在每一点、每条线、每个面、每一块的内容建设上,要从上下、左右、前后的三维空间甚至是多维空间进行立体设计,从学生认知水平、知识掌握、能力提升、素质养成的课程要求进行整体构建,从地方文化、时代要求、未来引领等方面进行系统思考,呈现创意,注重横向联挂,强调内在的逻辑体系和教育规律,使特色项目建设在自成特色体系、并与课程内容融合、与学生需求适应上找到科学的切合点,并使学校成为展现立体知识空间的新型校园。

三是造型立象的童心视界导向。

物象有限,意象无限。在特色文化建设中,首先是要“做”文化,物态、物化、物型都特别强调立体的文化造型和独特的个性创意,最难的莫过于立象而取意。因此,从项目的设计到建设的全过程中,既要突出万物的天然性、生态性,注重事物的取象、立象、景象,更要在万物成象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儿童心性特点,从孩子的眼里去建设、去造型、去创新、去寓意,充分体现审美情趣、知识生成的有机统一,以视觉物语形成学生学习的活知识、活学习、活思考。特别是要重视防止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物质建设形式性、装饰性、摆设性、机械性等毛病,而要在建设的人性、人文、人格上出彩,真正体现儿童第一的教育信仰。

四是工具平台的互动生成导向。

世界是物质的,任何物质对人而言皆是工具。人以思维的智慧,凭借工具的力量,才得以主宰这个大千世界。在特色文化建设中,无论是硬件资源的建设,还是软件资源的建设,都要注重工具思维,以教育工学指导实际运用,突出特色文化建设项目在知识获取、原理习得、思维深刻和能力提升上的工具平台和桥梁作用,尤其是以专业化的载体优势,转变课程育人、学科育人模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物态的立体造型、意境形成、精神赋予中,要紧紧围绕教育的使命和育人的天职,力求文科类建出工程技术感、理工类建出人文意象感,涵养学生的文理精神。工具、技术、设备等的建设,在体现技术感、工程感的同时,要重点在人物互动、人机互动、人境互动、人人互动上挖深、做透、创新,努力做到凡是机械的、重复的工作能让智能机器去做的,都要通过信息化的智能作用予以解决,促进学习自主学习的形成和学习效率的提升。

五是在场学习的综合体验导向。

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工程的重点就是建设小学课程基地。课程基地是以创设新型学习环境为特征,以改进课程内容实施方式为重点,以增强实践认知和学习能力为主线,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通过师生做中学、学中做方式,巩固、演示、验证、探究和拓展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发掘潜能特长的综合性教学平台和实践场所;是展示学科文化、学科装备、学科内容的专业化学习场域。因此,无论是室内的建设还是室外的建设,都要有“作场”“作坊”“在场”的特点,以配置小坐凳或莆团等,让孩子们时刻可以席地而坐,在场交流学习。校园里要有较多的大大小小的“场子”。这种“在场”通过多学科的国家基础课程、超学科的专题学习课程、跨学科的文化综合课程,形成组合拳,增强综合性、体验性、实践性。2016年全省共有小学特色文化建设项目152个。其中,语文19个,数学6个,外语1个,美术14个,音乐11个,体育18个,书法13个,综合19个,历史11个,品德17个,科学23个。上述分析可见,小学特色文化建设是以国家基础课程类为主的,而专题学习类、文化综合类课程更多地体现在科学和综合项目中。如,智能机器人就是超越学科限制,集运动学与动力学、机械设计与制造、计算机硬件与软件、控制与传感器、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等学科领域的先进理论与技术,交叉形成综合性的学科;环境教育就是融合地理、生物、化学、物理、天文等学科,从各学科中选取与有关环境科学的概念和内容合为一体,组成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即便是国家基础课程也体现了在场学习的优势和综合性特点。综合学习才能更好地体现基础教育的本质要求。

创新课程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化学;探究;教学;创新

在传统的应试教学中,教师包办了学生的学习,主宰着课堂,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教师将学生当作知识接受的器皿。而新课程教学就是要求改变这种教学方法,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让他们主动学习,不再被动接受知识,学会思考,学会钻研,学会探知。在应试教学中,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与技能,他们除了能应付各种考试以外,没有多少实践能力,走向社会后,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因为他们没有真正地掌握学习的方法,而知识的更新速度很快,当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如果不会掌握学习新知识的方法,是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因此,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的探知能力,培养他们终身再学习的能力,大力倡导以探究式教学为主的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这样,探究式教学就成为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的一个亮点。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要让学生能在化学教学中积极地探索问题,首先应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了学习的积极性,他们才会主动去探索未知。因此,为了使探究式教学质量得到保障,教师要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措施,同时,也要不断地积累各种知识与能力,不能走题海战术的老路。教学实践表明,将化学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收集与生活、生产相联系的信息,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是很实用的,我们的生活是与化学有密切联系的,掌握化学知识能改善和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热情。如在学习酸碱盐知识的时候,与我们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食盐、食醋、小苏打、洗衣服、汽油等,都是化学物品;建筑物的构造离不开石灰、水泥。也可以向学生介绍除去水垢的方法以及久沸的开水不能喝,因为里面含有亚硝酸盐等的生活常识;随便丢弃废电池会污染土壤,因为电池中含有铅与汞。这样,能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就在他们的身边,而且还使他们深刻理解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需要利用化学知识来改善生活的环境。

二、利用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衡量教学质量的高低,不能只看学生记忆了多少知识,也不能只看学生在考试中的考分,而应该看看学生的科学素养有没有得到提高,尤其是要看看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不是真的得到了发展,创新思维能力是不是得到了培养。

因此,在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优化教学措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引导他们设计实验,指导他们开展科学探究,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能为学生一时设计不出实验,一时无法独立进行科学探究而苦恼,因为初中生的知识水平以及生活经验的积累都是很有限的,他们探索的问题在化学界早有定论,想希望初中生有什么惊世之举是不可能的,但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探究,能学习掌握探索新知识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直至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就是教学的需要达成的目标。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时候,要有耐心,不要害怕他们失败,而不怕费时,更不能看到一时做不出实验而采用注入式教学。要知道,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解决的。假如教师采用注入式教学,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无法得到真正的培养的,只能被动接受知识,变成知识的接收器。如学习了O2、H2以及CO2等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方法后,编写这样的题目让学生思考:假如实验室制取的气体是甲烷,你认为可以用什么办法来收集甲烷气体?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甲烷气体的密度以及在水中的溶解性,然后经过思考、分析,找到了假如实验室里制取甲烷气体,该如何收集它的方法。

又如在学习氧气制取的实验过程中,当学生知道氯酸钾不加二氧化锰分解很慢,加了二氧化锰分解很快后,然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如实验室里确实找不到二氧化锰了,如何使氯酸钾还能快速分解呢?很多学生就考虑到,利用某一个物质,它受热后能产生二氧化锰,当然也有很多学生想找到另一种能代替二氧化锰作催化作用的物质。这些问题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努力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将探究延伸到课后

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课后,因为课后是课堂的自然延伸。初中学生有好玩的心理,假如让他们在课后进行科学探究,他们感觉在玩,心情就不会感受到压抑。比如学生喜欢吃一些包装的食品,有些食品是真空包装的,如香干、凤爪等,但有些食品如小蛋糕不是真空包装,而是鼓鼓的气囊式包装。教师请学生在家里探索一下这种气囊式包装袋的气体是什么物质?学生首先进行了猜想:真空包装,是为了不让食品与氧气接触而变质,估计气囊式包装袋里的气体也应该是为了防止氧气与食品接触,防止食品变质。因此,很多学生猜测它是二氧化碳气体。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来了澄清的石灰水,还找来了医用注射器。他们利用注射器吸包装袋里的气体,然后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看看是否变浑浊来确定该气体是不是二氧化碳

总之,探究已经成为化学新课程教学的一个亮点。事实也证明,开展探究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尤其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姜淦萍,项闪飞.化学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化学教育[J].化学教

育,2000(Z1).

[2]徐漓,王传娥.加强中学化学实验研究提高学员的创新能力[J].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2(1).

创新课程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

新课程教学特别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师极度关注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注重向学生灌输知识与技能,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的知识,这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在此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转变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主宰着课堂,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只顾向学生灌输知识与技能,这对学生应付各种笔试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能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因为学生体验不到研究科学的过程,没有体验是不会有创新的。因此,新课程教学要转变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要突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重视学生的体验过程。

二、创造师生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思维必须在轻松、愉快的环境里才能顺利进行。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创设一个师生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围绕问题自由自在地思考,甚至允许他们去“异想天开”,这样才能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

三、优化教学中的各个环节

1.在备课中要考虑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备课,教师思考得很细致,总是想法设法考虑如何将各知识点教给学生,很少考虑学生自身的感受,总觉得将知识灌输得越全面、越流畅就越是好课。事实上,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有自己的想法,而且每个人的思维角度也不尽相同,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而不是把自己的方法强加给学生,让学生无条件地接受,这就等于扼杀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预设各种生成性问题,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自己设法解决。

2.设计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教材上安排了很多探究性实验,这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作用,但对某些物理知识的探索,还是需要教师自己设计探究实验进行教学的。比如,在学习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知识时,可以这样设计教学:

导语:速度这个词对每个人来说并不陌生,但谁能说一说为什么要用它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可不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快慢呢?然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个组选两辆儿童玩具电动车(快慢不要一样)X、Y。

(1)小组同学讨论:如何确定哪辆车快或慢,用什么方法进行比较。

实验操作:把看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并说明比较快与慢的根据:

__________ 。

(2)小组同学讨论:如何用刻度尺进行定量比较两车运动的快慢。__________ 。

实验:记录实验数据,说明实验结论。__________。

实验:记录所测量的物理数据与判断小车快与慢的方法。

交流:请同学们用书面语言表示速度的意思,并说说你测了哪些物理数据,与别的小组交流的心得是什么,能不能用它来表示物理的运动快慢。我们不要小看这些结论,因为这些结论都是学生通过自己实验探索出来的。类似这样的教学,能有效地将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习题教学中渗透创新能力的培养

习题教学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常把习题训练作为巩固知识的环节,很少渗透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精选一些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适合本班学生的习题给学生思考、练习,这有利于让学生从繁重的题海中解脱出来,同时也能使学生从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从而使学生能以发散思维或创新思维的方式来解答问题。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转化教学理念,采取创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处处感受到创新的气息,以创新的、积极的心态去愉快地学习。

创新课程教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化学;实验创新

一、高中化学实验创新的意义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进行创新设计对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能力以及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传统的实验教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却仅存于对概念、原理等方面的验证,老师通常是在讲实验、演示实验,学生则在背实验、看实验,这样却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实验目的,然而新课标实验教学则是注重探究性实验教学,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这样不仅为课堂增添了几分愉快的气氛,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思想

新课标实验教学是探究性实验教学,通过实验不仅提高了学生动手的能力,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通过亲身操作实验,认识到化学学习并不是枯燥的,了解到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这样学生在不断的操作中锻炼出比较熟练的实验技能,有助于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还有利于激发其创新思想。

3.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传统的化学教学中忽略了化学所伴有的探究性、发展性及团队合作性等功能,而新课标实验教学不仅注重探究性和发展性,更将学生间的团队合作发挥得淋漓尽致。回顾历史,化学实验并不是一个自己能够独立完成的实验,它需要一个团队来完成,这就要求学生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同时要求老师应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因为“众人拾柴火焰高”。

二、影响新课程教学中高中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的因素

1.外在因素――学校

学校不仅是实验教学设备的提供者,也是课程安排的操控

者。现如今实行新课标实验教学注重探究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就需要每个实验得做好几组数据,来验证所假设的课题,有时甚至不会出现我们想得到的结论,然而这样就会导致实验过程复杂而漫长,但是学校所安排的实验课程却少之又少,老师和学生只能放弃。既然实行新课标实验教学,那么学校就应先从这两方面进行改革。

2.主体因素――老师

老师是学生和学校联系的纽带,老师可以将学生比较好的想法和要求反映给学校,同时老师还是知识的传授者,新课标改革后,要求老师改变以前死板的教学方式,采用一种科学创新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以前实验课程的设置是验证性实验多于探究性实验,导致实验的作用受到限制,另外还重视学生对课题的认识,忽略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体验。

三、改进高中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的方法与途径

1.实验中学生有时会因为没有注意实验要求而造成药品浪费

我们将这些实验转化成微型实验,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还节省了成本,减少了污染,使得学生真正做到绿色化学。例如,进行原电池与电解实验时,用1号锌锰电池的碳棒替代石墨电极,用盛放石蕊试纸的小塑料盒替代U形管或小烧杯做电解槽效果就很好。装置中两个电极的距离比在U形管中小很多,省电省时。塑料盒与小型U形管容积相当,而且材质无色透明,便于观察实验现象。使用时应用双面胶固定在塑料板或木板上,防止倾倒。

2.打破常规的实验教学内容

由学生选做实验,实验内容不应受教材的限制,这样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探索性,有利于让学生更容易记忆知识,同时拓宽知识面。例如,学习了淀粉与葡萄糖的知识后,教师可以布置家庭小实验,让学生自酿甜酒。这个实验看起来简单,但是仅凭课本知识却无法完成。学生通过询问酿酒师傅、查阅资料、互助合作等手段,经过反复尝试后完成实验。当在课堂中讨论该实验时,不仅加深了知识点,更品尝到了探索、创造、成功的甘露以及失败的苦涩。

3.传统的实验教学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新课标教学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设计问题和实验内容,同时老师再对他们的问题和实验内容进行辅导,使得学生明白自己的设置有什么地方不合理。例如,学习了浓硫酸以及稀硫酸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浓硫酸与稀硫酸具有哪些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如何区别这些性质,并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探讨。教师将学生设计好的方式做成纸条,让每组派代表进行抽签选择,自行进行装置设计,所需要的容器与药品汇报给教师并由教师提供。操作过程中,教师加以引导、协助和点拨,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实验协作探究;实验结束后,学生就观察到的现象、分析的思路以及得到的结论进行相互交流、展开讨论;对出现错误和偏差的实验进行分析总结,找出失败的原因。

综上所述,通过对传统与新课标教学进行简单对比,可以看出,在世界发展的不同时期,教育的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化学实验教学也在不断地改革,所以实行新课标改革实验创新设计是很有必要的,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关注当今的环境问题从化学开始,从简单的实验室开始。

参考文献:

张新锐.高中化学实验现状与实验创新式教学研究[J].才智, 2012(25).

创新课程教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 教学方法 创新

当前社会教育背景下,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在有序推进,如何更好地完成课程教材的编写、课堂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的创新,一直以来都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应当前教育发展水平,不能满足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所以教师要不断创新自身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实现高中物理课堂的效率的提高,有效实现当前教育水平的总体改革,在教学过程加强创新,下文就提出了几点具体教学创新的措施,希望能够给予当前的教育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当前物理学习过程,教师必须要打破传统讲授式教学观念,引导学生进行更好的物理学科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转变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不断进行现代化教学方式的实施,关注自身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高中物理教师必须结合当前物理教学目标,根据学生自身特点以及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制定出更加符合当前需要的教学方案和课程计划,进行各项学科实验的研究,对物理知识的总体教学有所把握,提高教学质量,进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更好的实现高中物理教学的方法创新。

二、理论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随着当前教学改革的推进,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在高中物理课堂上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有效的推动着当前物理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具体实践的过程,教师要对教学的深度给予足够的重视,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加以引导,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在对问题的发现、探索和解决的过程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同时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教学过程进行不断反思和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信心,实现当前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培养出综合能力较高的综合性人才。

三、课堂教学方法创新要结合学生实际,避免形式固化

课堂的教学方法也不能一味的盲目追求创新,虽然创新能为当前教育带来新鲜的血液,但也要结合实际,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同时也要对社会发展进行审时度势,保持高度的社会敏锐度,掌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对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进行突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改变原有只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教学模式。将物理知识的难度进行划分,较容易的交给学生去探讨,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较难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避免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学生学习兴趣,使得学生的好奇心以及学习的探索欲望都有所削弱。所高中物理教学方法创新要结合实际,避免出现套路和固化的形式,为我国的教育改革有效推进做出一定的贡献,培养出来的人才更符合时代的发展需要。

四、合理创设课堂情境

当前的高中物理教学教学方法有着一定的科学性和专业性,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高中阶段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就要求教师要对这门学科充分的认识,根据教材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在课堂上创设合理的情境,合理设置所要探究的教学题目,逐渐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满足高中生对物理知识的需求,合理设置课程要求教师不能偏离知识重点,使得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学到理论知识,同时也塑造了自身符合时代需要的能力,实现个性化的发展,在当前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为国家培养出更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性人才。

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败观

学生在进行高中物理知识的探索过程遇到失败是在所难免的,教师对学生正确的成败观加以指导,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教师可以通过对科学家伟大发明背后经历的无数心酸加以介绍,并教导学生科学家在经历这些失败后是如何百折不挠、继续进取的,任何一个发明在成功之前都会经历失败,大部分成功都是经过了无数次的试验,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败观,教导学生面对失败坦然对待,失败乃成功之母,对这句话深刻理解,鼓励学生在失败中冷静思考,寻找原因,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以后的人生奠定强大的心理素质基础,在人生的学习和工作当中内心强大,面对一切遇到的困难,使得遇到的所有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物理的教学过程重要,教师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转变教学思路,尤其高中物理是高中学习阶段必修的重要课程之一,也是当前教育体制下高考必考的科目之一,所在的分值比例也比较高,所以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理解能力,在较短时间内帮助学生提高物理成绩,激发学习兴趣,减少对失败的胆怯心理,在学生理论和实践结合教学的过程,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空间,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学方法的创新也给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带来了促进的作用,给予学生更高效的掌握理论知识方法,促进当前教育背景下学生学习的能力,为他们以后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学习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国才,姜天云.最新十年高考试题分类解析:物理[M].沈阳:|宁人民出版社,2002.

[2]石志中.浅谈物理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物理教师,2000,(01).

[3]谢春生.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J].在线聚焦新课程,2008,(03).

[4]邓李娟.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思考[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2).

[5]姜楠.探讨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思考分析[J].亚太教育,2005,(12).

创新课程教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 新课程 教学创新

一、人教版必修化学教材“科学探究”栏目的主要特点

1.突出实验在探究活动中的基础功能。人教版必修教材中共设置了14个“科学探究”栏目,其中有11个栏目,教材明确了其探究的基本方式为实验探究。教材的这种安排保证了实验作为主要探究方式的基础地位,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在做中学”的基本理念,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科学思维、训练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多种活动形式相结合,强化科学探究的复合功能。在教材安排的“科学探究”栏目中,往往设置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参与,如实验操作、方案设计、方案评价、数据分析、科学推理等,意在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亲自动手搜集有关材料,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全手、全脑参与到探究中,从多方位、多角度经历和体验探究活动的全过程,从而培养其多方面的能力。

3.渗透思想和方法,在探究活动中培养科学品质。 教材“科学探究”栏目的设置还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就是在活动中渗透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思想和方法。真实地“再现”科学家的科学探索历程,让学生了解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充分感受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思想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这对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科学世界观的形成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二、人教版必修化学教材“科学探究”栏目的教学策略

1.灵活安排教学时间,适度整合探究内容。在听课调研过程中经常听到不少教师抱怨课时紧张,没有时间安排探究活动。对此笔者认为,整个教学设计要做到科学安排,合理预留探究时间,为学生的探索发现提供足够的空间;同时对于教材中的探究栏目也不能盲目套用,而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对相关栏目进行适度的整合或改造,更好地践行“用教材教”的理念。

2.预先设计探究方案,提高科学规划能力。科学有效的探究方案是成功进行探究活动的必要前提或基础。因此在探究之前,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明确探究目的,预先设计可行的探究方案,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规划能力是十分有益的。科学的探究方案应包括探究目的、科学假设、实验用品、实验装置、操作步骤等几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切不可为节省时间而省略设计过程,使得科学探究有名无实,变成“照方抓药”式的低效活动。

3.理论实验相互结合,突出实验探究方式。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开展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在科学探究中离不开必要的理论假设与逻辑推理,但实验探究仍是科学研究的必由途径之一。因此,在利用“科学探究”栏目进行教学时,必须凸显实验的基础地位,让学生尽可能通过动手操作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出路,切忌将探究活动搞成纯理论推导的过程。

4.关注过程中生成的问题,激发继续探究兴趣。在探究活动中,教师是激发、鼓励、促进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引导者、促进者和支持者。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或异常现象,并激励其进行积极思考或进一步的探究,必要时可提供一定的指导,以保持或进一步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热情,充分发挥教学生成资源对开发学生思维、拓展学生视野的独特作用。

5.重视思想方法渗透,提高学生科学品质。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引导学生体会科学方法、培养科学品质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在“科学探究”栏目的使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实验、观察、资料收集、数据处理、类比、对比等科学思想方法的理解与体会,增进对科学探究实质的深层把握,并且在探究活动完成后还要督促学生及时对探究过程进行总结反思,完成探究实验报告,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科学的探究精神,全面提高其科学素养。

探究学习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而现行新课标教材的探究栏目则为我们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提供了多样的形式和丰富的素材,对于我们落实新课程理念,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利用价值。作为一名化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认真研究并充分利用新课程的这一“阵地”,使学生在“探科学之奥秘,究问题之根本”的实践中,切实培养起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从而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根本诉求。

创新课程教学范文第9篇

【关键词】创新能力 兴趣 物理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81-01

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像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创新意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对于学生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是十分重要的。物理学的创立和发展无处不体现人们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物理课程对培养学生这些素质具有独特的优势。在物理教学活动中应该也能创造更多的机会,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

我们在使用物理新教材的过程中,如何依据物理学科的特点,找出创新教育突破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理

创新活动需要创新动机来激发和维持。由于内在动机是个体评价工作与自己的兴趣匹配时形成的,所以在创新过程中内在动机与兴趣直接相联系。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巨大动力,它可以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满自信,主动探索,勇于创新。如教学《流速与压强的关系》一课时,我演示了吹风机托乒乓球的实验。打开吹风机向上吹风,并在吹风机的出风口放一只乒乓球,乒乓球不掉下来,左右移动吹风机时,学生意外地看到,乒乓球随着吹风机移动,或快或慢。这个现象大大出乎学生意料之外,使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不需要教师多讲,他们就立即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兴趣的先导是好奇心,好奇是创新意识的潜能,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往往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爱因斯坦就曾说,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值得注意的是好奇心如不加以培养和扶持,就会逐渐衰退和枯萎。因此,当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而提出各种问题或做出某些不合规范的事情时,作为教师,应该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给予鼓励。在教学《电路的初探》一课时,当讲到连接电源两极绝不允许用导线直接相连,以免造成电源短路,损坏电源。调皮的学生会故意将两节电池短路了,此时不能训斥否定他们,而应让他们摸一摸导线的铜丝,引导他们体会手的感觉,会发现手感到烫。接着告诉他们这是电流的热效应。学生不仅巩固了学过的知识,而且学到了新的知识,还满足了好奇心,这样,他们上课更喜欢动手和提问题了,创新意识得到了加强。

二、重视物理实验,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创新意识

物理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自然现象的一种科学方法,它是人们根据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目的,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知识和实验手段,有计划地实施研究性实践活动的过程。因此,实验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地探究过程,物理学发展的历史也充分证明了物理学的任何一项重大的突破,无一例外都是经过实验而取得的。正如波义尔所说:没有实验,任何新的东西都不能深知。当实验被用作学习的途径时,实验的创造性和探究性便充分显示出来。物理课堂实验所要达到的目的,不必像科学工作者那样做出巨大的发明和发现。物理实验对新问题、新知识的发现,新思想和新方法的形成的过程类似于科学家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同时通过实验过程的亲历和体会及实验故障的排除等,让学生体验创造的艰苦和成功的欢乐,其本身就是一种收获。而且实验的目的,不只是在于结果,能得出一个颇有价值的结论固然很好,但对于学生学习而言,更重要的还是在实验过程中开阔眼界、拓展思路、关注现象、发展个性、培养能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自己主动动脑动手,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所以,物理新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实验这个手段来进行新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创设宽松环境,诱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初次学习物理的学生一般都对物理比较有兴趣,这是因为物理知识、物理现象来源于生活,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许多物理实验都能让学生浮想连翩。但过不了多久,一部分学生就会对教师自认为是很精彩的物理现象、物理知识麻木,甚至是讨厌。这是因为教师在讲解这些知识时没有及时满足学生好奇的各种提问,折断了学生联想的翅膀,把学生的思维一个个地抓进了他们不情愿进去的知识框框中。

爱因斯坦在回答别人问他为什么能作出创造时说:“我没有什么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问问题罢了。”所以,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让位于学生的学,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而不是主宰者。宽容待人,让学生都能平等地参与教学,使学生能克服心理障碍,大胆地质疑问难。其次在教学中,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不要以成人的行为和成熟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世界。多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求异质疑,激励学生多提问题,鼓励他们以研究者和创造者的姿态去独立思考。

四、充实课外活动 ,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课外科技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它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及良好的情绪和环境。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和教师倾向的束缚,独立地、自主地发展。因此,课外活动要讲究内容丰富、新颖,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如举办科技制作比赛,从而发动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制作、小创造。每周布置适当的课外探究小实验,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小实验,让学生动脑、动手,多思、多做,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使学生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观察课内教学所不曾看出的道理,去领悟课内教学所来不及深透的奥秘,去触摸课内教学所无法获取的东西。通过小制作和小实验等物理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动手、动脑和自我发展的机会,能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还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技能。

创新课程教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健康第一 教学内容 创新与变革

中图分类号:G8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6(c)-0172-02

《课程标准》以“健康第一”思想为指导,根据身体、心理和社会三维健康观、体育科学的特点和现代课程的发展趋势,将体育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5个领域,拓展了体育课程的学习内容,顺应了时展的需要。

1 运动参与

运动参与是指学习者主动参与体育学习的态度和行为表现。它包括了使学习者“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态度是学习内容的核心,它直接影响着学习者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行为。

态度是个体对于事情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动。作为一种学习结果,是指习得的、影响个体对某事物、人或活动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在《课程标准》里,运动参与既是体育学习内容,也是学习领域的目标。那么,作为体育教学目标,是使学习者形成先前未有的态度或改变现存的态度,这意味着我们要求学习者从事一项态度(运动参与)的学习任务。

从体育学习内容分析的角度来看,要对态度学习内容分析,需要研究的是,为了达到使学习者形成或改变一定态度的教学目标,学习者应学习什么和如何习得积极的态度?心理学研究表明,态度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成分。据此,目前其他学科教学设计实践中,一般从两方面分析态度学习内容:一是当学习者形成或改变态度后(表现出教学目标所要求的态度时)应能做什么?二是学习者为什么要培养这种态度?前者实质是动作技能或智力技能学习内容的分析,后者则要求学习者了解培养态度的意义。这些同样适用于体育教学设计实践。所以,体育态度学习内容分析可以从运动技能学习内容的分析着手。而积极的体育态度的习得,也是通过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学习者自身对成功学习的体验直接获得;另一方面通过学习者效仿榜样人物而间接获得。

2 运动技能

运动技能是指“在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包括神经系统调节下不同肌肉群间的协调工作能力”。运动技能学习是体育学习内容的主体,包括了使学习者“获得运动基础知识,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

心理学研究证明,运动技能不是简单的外显反应,而是受内部心理过程控制的。也就是说运动技能中包含着认知成分,故又称为心理动作技能。例如,学习者想参加任何一项体育活动并取得成功,仅有运动技能是不够的,他还得学习要领、规则、策略和良好的态度。所以,运动技能的学习往往与认知学习交织在一起。《课程标准》将获得运动基础知识纳入运动技能学习领域,是符合运动技能学习规律的。

根据运动技能的这一特点,对运动技能领域学习内容的分析,不仅要剖析教学目标所要求掌握的各项从属运动技能,揭示它们之间的联系,还要列出学习这些运动技能所需掌握的相应知识,包括运动技能的性质、作用、要领、规则、动作难度、动作过程和注意事项等。

对运动技能学习内容的分析,可运用层级分析法,使复杂的运动技能学习内容经过分析后,变为具体化的一系列学习步骤,便于学习者循序渐进的学习。

运动技能的学习条件包括,为学习者提供动作程序的指导;重复训练;及时反馈动作的准确性;鼓励运用脑力训练。

3 身体健康

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观是党和政府在新时期向教育战线提出的任务,它不仅是体育的指导思想,而且是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所以,在体育课程实施的全过程都要将增进学生的健康贯穿始终。“健康”在这里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指“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并且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

身体健康是健康的下位概念,是指“人的体能良好、技能正常、精力充沛的状态”。身体健康学习内容包括,使学习者“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发展体能;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在体育教学中,身体健康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习者只有在长时间中才能使身体健康得到增进,而不是在一节课、几节课、几个星期或几个月内就能完全实现的。

身体健康学习经常与运动技能学习及认知学习交织在一起,所以对其内容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

第一,通过身体健康知识学习,使学习者关注自己的身体,养成良好的健康意识和懂得营养、环境、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是基础因素。

第二,通过运动技能学习,改善学习者身体姿势,发展技能,是培育因素。

第三,学习者理论联系实际,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自身的学习生活,养成良好的学习卫生、营养膳食卫生、作息制度卫生、体育锻炼卫生和环境卫生的习惯,是养护因素。

4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概念至今还没有一个很确切的阐释,较多的只是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准。《课程标准》中将其解释为,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种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契合和谐的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并规定了心理健康的学习内容,包括使学习者“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和品质”。

在国家颁布的体育教学文件里将心理健康作为一个学习领域的规定,在我国还属首次。这不仅适应了时代的需要,而且从我国当前中小学生的实际出发也是很必要的。有人对北京和香港地区2 009名10~18岁的青少年心理压力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有80%以上的青少年学生在考试、学业、个人前途、环境污染、金钱、同学关系、家庭、师生关系、生理问题等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辽宁教育学院1995年对北京和上海的独生子女进行的调查表明,心理表态率竟高达50%以上,有35%的中小学生和20.3%的大学生存在心理异常现象。这种心理压力的困扰不仅会给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造成伤害,而且也对他们的健康带来严重影响。

无数事实证明,体育活动可以调节身心状态,增进心理健康。上述对北京和香港地区2 009名青少年所做的调查也表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心理困扰程度明显低于不经常参加运动的人。《课程标准》将心理健康作为一个学习领域,意味着从此要求学习者要从事此能力健康的学习任务。心理健康学习同身体健康学习一样,往往与运动技能学习、认知学习交织在一起,所以对心理健康学习内容的分析,不仅要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使学习者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而且要在运动技能学习中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学会通过体育活动调控情绪;形成客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教学中,应通过营造课堂心理气氛、运用心理规律、考虑学习者特点、创设多种情境,培养心理技能。

5 社会适应

社会适应是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社会适应学习内容包括,使学习者养成良好的合作与竞争精神;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掌握现代社会中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教育和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伴随着运动心理学的发展和大量的新兴的体育社会学科的诞生,人们对体育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体育的功能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开发,它不仅具有促进青少年学生身体健康、体质增强的生物学功能,而且具有促进青少年儿童从自然的人向社会化的人转化的社会学功能,还具有培养人的意志、情感、个性,发展人的认识能力的心理学功能。体育教育从单纯的生物体育观发展到生物、心理、社会体育观。

几乎是同一年代,教学论研究对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有了新的发展,即教学具有一种社会性的交互作用。因此,“教学不仅仅是一个认识活动系统,还是社会活动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有着一定的社会交往结构,有着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络,它们作为教学过程的社会情境,给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以各种影响”。于是,教学过程的社会观被提出并被确认。

总之,无论是体育教育理论的发展,还是教学理论的发展,都要求体育教学理论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我们认为,将社会适应作为体育学习内容的一个领域,是体育教学论的进步。

社会适应作为学习者的学习任务,从学习内容分析的角度看,它属于态度的范畴。如前所述,学校教育目标中涉及到态度的是多方面的,如良好的社会交往态度,对某种活动的肯定和喜欢,与公民身份有关的态度等。所以,社会适应学习与运动参与学习、运动技能学习、认知学习等也都交织在一起。

社会适应学习的理想条件是有一个良好的学习集体。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说,良好的学习集体应具备三个社会心理学特点:(1)集体成员间的积极交往与相互依赖;(2)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一致奋斗、人人参与;(3)通过一定的社会结构进行交往、相互影响。教学中,教师如何做到按这些特征组织好学习?首先,树立民主化的教学生活(包括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对全体学习者一视同仁、重视教授方式上的“间接影响”);第二,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第三,多样化的课堂教学空间形态。

以上五个类型的体育学习内容,虽然性质不同,但相互联系,每个内容都不能脱离其他内容而独立实现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 汤利军.我国基础教育新体育课实施效果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2] 谢晓玲.对体育新课程“健康第一”教学指导思想的认知[J].文教资料,2006(5):147-148

[3] 王淑英.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上一篇:现代精细化工技术范文 下一篇:伦理学概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