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精神教育范文

时间:2023-11-14 17:28:24

创新精神教育

创新精神教育范文第1篇

高考制度的改革。

有人说:"高考不改革,中国的基础教育很难有根本性的改变。"此话不无道理。不是有人把高考比作"独木桥"吗?现在就是有千军万马急于要通过它,因为只有通过它才可能达到充满希望并获得发

展的彼岸。如果我们不去改造这座"独木桥",不去建筑新的通道,只是一味地宣传、动员大家不要拥挤,那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几十年来,我们从批判片面追求升学率,到反对"应试教育",问题

真正解决了吗?

现在的高考,用一张试卷、一个标准、一个模式来要求和鉴别几百万学生,至少有两个弊端是明显的。第一,在这种统一标准的影响下,因为试卷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复制、迁移、运用能力,学校

教师也用主要精力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结果造成了我国青少年,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创造才能得不到有力的发展和培养。第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人有所长就有所不长,很多创新型人才并不全

面。所以说,这种考试制度在选拔出一大批有才能青年的同时,也扼杀了一批有突出特长、有创造性才能的人。

其实这种统一考试的弊端,早在选拔音乐、美术、表演、体育等特殊人才的过程中就被人们认识到了,而且做了改进,形成了一个细小的通道。实践证明,以上院校按照他们各自的招生方法都挑选

到符合自己培养目标的新生。现在的问题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青少年也应该开辟这样一个通道,使他们的能力得到鉴别,使他们不拘一格地受到重视和培养。

这种选拔工作开始时可以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只有少数的重点高校参加。特别应该强调这种选拔应该不同于过去的保送生,因为过去的保送生绝大多数是通过各种形式不同的考试(如学科竞赛

)来证明他们的继续进入高校学习的潜能。而对具有创造能力学生的鉴别,应该以中学生科研论文答辩会的形式来进行。各个高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种协会以及大的企业集团,每年可以按期组

织一个或几个中学生科学论文评选和答辩会。关键是由学生已经完成的创造性工作的成果来说明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性研究能力。与之相辅可以对他们相应的文化基础做一定的综合考查。如果这样的

通道一旦开通,它的好处是多方面的。首先,这种招生方式是一个指挥棒,它使得所有的学校都来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现和培养。这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作

用,对整个基础教育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第二,高校能招到一批在某一个领域已经自学了相当内容,有一定研究能力和研究兴趣的新生。外国的经验证明,这样的学生在研究领

域的成功率远高于各种学科竞赛获奖的选手。第三,如果这样两种高等学校的录取方式并存,形成一个双渠道的高校招生体系的话,一方面它们可以相互补充,另一方面它们也可以相互竞争、相互影响

。这样势必可以促进原有高考制度改革步伐的加快。

课程和教材的改革。

在学校我们是通过课程和教材对学生进行教育,是通过课程和教材来具体地体现我们的教育目标。每一门课程都是以学科体系为中心,系统深入地介绍本学科的基础知识。虽然因学生的负担过重,

几经删减,但是由于指导思想没有根本变动,学科体系没有改变,删的总是皮毛,负担依旧不变。知识经济的到来,人类创造新知识的速率成几何倍率增加,知识更新的周期在不断缩短,学生在学校所

学的知识,将不再能够适应未来时代的需要。时代的发展,注定了"人为了生存,不得不终生学习"。所以,学校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人类积累的重要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学生如何自己去学习,使他的

终身学习比较顺利。这是一种全新的课程观、教材观。在这种新观念的指导下,我们应该作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1)改变必修课的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是对基础知识的否定,更不是不要基础知识的教学;创新不是异想天开,新知识的发现是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上,运用创造思维能力,通过艰苦的探索和努力才能获得。所以

,我们强调创新精神培养的同时,也要强调学生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为此,我们必须重视必修课的教学,必须把素质教育的要求落实到必修课的教学当中。这就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课

堂的教学方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2)改变必修课内容、科目。

在保证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所必需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删减一些必修课的内容,与此同时增加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内容。必修课不一定都要学得那样系统,可以合并成一些综合的科目;还可

以删减一些必修科目,把一些必修科目改为选修科目。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为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创造能力留下空间;另一方面有利于给开设一些适应新时代需要的课程留下时间。

(3)开设新课程。

实际上,我国的广大教育工作者早已呼唤要开设新课程。在全国各地的教改实验中,出现了学法课、小论文课、科学实验课、创造发明课、科学专题讲座、科学专题讨论会等等。在这一类课程中,

突出的特点是: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去自学,使学生学会在社会实践和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系统地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这样,就把学生的精力引导到进

行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的研究之中,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现在的问题是应该扩大这种教改实验的范围和深度,经过提炼形成新的课程,并最后把这种课程纳入我们的课程体系之中。

教学环境的改造。

二、培养创新人才是基础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自1997年初之后,我国科教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自1997年夏季之后,我国经济界最关注的热点问题是东亚的金融危机。这两件事在20世纪末不期而遇,绝不是偶然的。早在90

年代初,就有位美国经济学家指出:"并没有什么东亚的经济奇迹,他们没有科学上的创新,没有新经济制度突破,整个东亚经济就象一个巨大的肥皂泡,只要用针尖轻轻一戳就会破灭。"这句话今天被

言中了。而这些年来,美国的5000家软件公司高速发展,创造的利润价值使美国经济获得了强大的助推力。连续几年经济上获得高增长,失业率降到历史最低点。这一消一长,反差如此之大,原因当然

是多方面的;但是,除了金融管理方面的诸多原因之外,有一个教训也是深刻的:一个缺少科学储备和创新能力的国家,不可能持久地繁荣。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全党、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的开发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使科教兴国真正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

。"这是主席代表国家对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号召。如果到现在我们仍不觉悟,仍然没有为国家本世纪的腾飞,培养出一代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人,那将是我们教育的重大历史性失误。

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在大家都在议论建立国家的创新体系。教育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一个创新人才既要具备创新意识,又要具备创新能力。首先,创新意识是属于

世界观的范畴。我们知道:一个人的世界观是在十七、八岁的时候形成的,而这个年龄的人正是处在高中时期。不能设想一个从小没有好奇心、对新事物不敏感、对科学新发展没有兴趣、没有批判意识

、没有为事业献身精神的人,长大以后能成为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人才。而人的这些可贵的精神,必须从小经过启蒙、引导、爱护、培养、发展。

另一方面,创新能力是属于思维能力的范畴。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发展到十八岁就基本成熟。而在这之前,整个青少年时期有两次思维能力发展的高潮。一次是在十四岁,正值初

中阶段;一次是在十七岁,正值高中阶段。在这两个阶段培养成的思维习惯,会与人终生相随。这说明创新教育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

我们的教育自古至今,不论大中小学,都太注重继承,都太注重记忆,总认为学习就是吸收知识,把知识记到脑子里就是真正学到了东西。所以,我们大中小学课本的知识容量和难度远大于欧美。

我们的学生学得很苦、很累,他们把功夫都下在强化重复性思维方面。我们的学生发展了这方面的能力,所以参加各种学科竞赛,欧美的学生根本不是我们的对手。但是西方人拿诺贝尔奖的却远远多于

我们。

注重效益的西方人认识到:脑子不是主要用来记忆和计算的。人类不具备鸟类的飞行功能,但却设计出飞机、火箭,比鸟飞得更高更快;人类的奔跑速度和耐力不如很多动物,但能设计出汽车、火

车,比任何动物跑得更远更快;人脑的记忆和计算能力有限,但可以设计出记忆、运算能力无比强大的计算机。可见人类正是利用自己最可贵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自己机体的各种能力得到发展和延伸

,使全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这就是中国教育工作者在本世纪末最应该深刻认识到的现实。今天国家强大起来了,经济上有了一定的发展。唯独深入每个中国人骨髓的传统教育观念没有变。今天,考试

的功能得以进一步发挥,重复、记忆负担比几十年前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样的教育怎能应付本世纪世界经济的挑战?

综上分析,基础教育应该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从国家的最高利益来考虑,改变基础教育现状,实施创新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基础教育最重要的任

务之一。

培养创造性人才,需要改革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但创新教育不是只能在特殊的课程和活动中才能进行,它应该贯穿于学校整个教学、教育活动之中。在我们的学校里应该形成一种培养创造性人才

的环境和氛围。学校的办学思想和校长、教师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是形成这种环境和氛围的重要因素。

由于我们历来重视培养学生重复性思维能力,重视以统一的考试来鉴别学生是否优秀,所以我们传统观念中的好学生就是努力学习,成绩门门优秀的学生。按照这样的好学生标准,那些有突出特长

、有想象力、创造力的学生就可能不在其列。由于我们强调学习前人所积累的知识,所以在师生关系上,我们维持师道尊严,强调趋同性,凡事都要求统一。有人甚至想把军营里一切划一的要求,也移

植到我们的学校里面来,认为只有那样才体现学生素质高。而所有这一切都是和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要求相背的。

学生健康的个性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才能的基础。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求每一个学生都门门优秀,就会把一个天才变为普通人。有想象力、创造性的孩子,总是好奇好问,好突发奇想,具有思

维的批判性,往往会使我们的教师难堪,无法应对。为了培养创新人才,使我们的学校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沃土,我们必须建立一种新的学生观。我们要重视学生对人类过去积累知识的学习,但是,决

不要苛求有个性特长的学生门门优秀,不要以他们在我们眼前表现的不足而过多地责备他们,而应该把他们看成一个个正在发展的个体,尊重他们、宽容他们,要对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每一点可贵倾向

,都给予鼓励和帮助。我们的学校里,要形成一种民主的教学氛围,因为只有民主,才有可能发展求异思维,使有创造性的思想、见解充分地发表出来。

教学方法就是培养人才的方法。不同性质的人才应该用不同的方法去塑造。过去,我们着重培养重复性思维的人才,把学生作为储藏知识的容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法就是用告诉的方法传授知

识,这是因为单纯就传授知识而言。告诉的方法效率最高,它可以细致准确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剩下的问题就是看哪个学生记忆得最好。可以说从古至今,我们的大多数课堂都是承袭这种教学方法,

而且成为成千万计教师的教学习惯,而今天的时代,要求培养善于思考、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学生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所谓的真理。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是学习的主动参与者,他们应该在积极的思辨中、

在不同见解的碰撞中,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我们要培养和发展他们思维的批判性、发散性,要使他们不仅准确地掌握人类已发现的知识本身,还要他们在课堂上、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体会人类发现

这些规律的过程,要引导学生去自学、去研究、去争论、去自己推理归纳、去做探索性实验。

在培养重复性思维能力的传统教学方法中,还有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教师布置大量重复性的作业。适当的练习对于掌握知识,学习运用知识是必须的,现在的问题是练习太多太重。我们的教师希

望通过学生大量重复性的劳动,形成思维定势,以求学生在头脑中知识复制印象的深刻。这是目前中国学生学业负担沉重的主要根源之一。在这种作业重负之下,学生没有了游戏、没有了学习兴趣、没

有了个性特长,当然也就没有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即使我们中国的孩子最富有想象力,在课业的重负下他们的创造性也会被窒息。这是中国学校的最大悲哀。学生成天在那些题海、题林中翻滚,做那

些与生活、与现代科技相距甚远的习题,其目的就是把知识记住,并会运用这些知识去应付那些权威的考试。这种状况必须改变。

改变考试制度,改变教学内容,改变我们的教学观念,给学生以尊重和宽容,就像给种子以肥沃的土壤。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就像给种子以空气和阳光,会促使创造性人才

创新精神教育范文第2篇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历史使命。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树立创新的教育思想,培养创造性思维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营造创新人才的环境,建立起大学生创新精神教育与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发展和进步,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但是,大学生创新精神不足和实践能力不强的问题十分突出。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视野下,构建出大学生创新精神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成为各大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

1、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意义

1.1创新精神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这是根据世界发展趋势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针对现实教育的不足而提出来的。21世纪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科技,关键是人才,基础是教育。这就不仅要求提高国民素质和加快培养各类专门人才,而且要求培养能够开创新思想、新领域,对社会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拔尖创新人才。高等学校肩负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高层次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要有效地为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最根本的就是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种人才具有创新的思维方法,持之以恒的勤奋,广博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1.2创新精神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根本需要

毋庸讳言,我国的当代大学生们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刻苦学习过,但他们又在苦读什么呢?托福、GRE、计算机等级证、电子商务证、律师资格证等,专业课教材知识陈旧等问题束缚且压抑了我国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严重阻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高等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人,提高人的素质和为社会培养和提供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但目前一部分高等学校专业划分过细,使学生的学术视野不够宽,学术基础不牢;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的人文素质不高;过高的功利主义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与基础训练不够;还有过强的共性,使得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足,形成了所谓“有知识不一定有文化,有学问不见得有修养”的不和谐的现象。

2、我国大学生创新精神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建设

2.1树立现代教育的理念

全新的现代教育理念,就是对传统的、习惯的思维模式进一声真正意义上的革命。大学生应当掌握全面的基础知识,开发自己各方面的潜能,使自己在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得到发展,这是大学生创新的基础和源泉。以素质教育的思想理论为指导,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从思想和行动上都树立起新的现代教育的理念。

2.1.1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大胆改革,将过去的完全由教师讲授逐步转向师生互动,让学生思维活跃主动提问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想象,使学生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上来,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体系。宽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具有开放性与选择性的最大空间。彻底摆脱过去的照本宣科,使学生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加深对专业课的理解。在教育教学评价方面,评价体系的重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标准,向创新能力倾斜,改变过去以分数为评价标准和以学生在校表现为着眼点的状况等。

2.1.2教师应注重培养自身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一个人优良素质的综合体现,是“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重点,是新一轮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来临下,社会对高等专门人才所应具有的素质的新要求。“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所以教师要根据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已具有高深的常识、高尚的情操和不断挑战自我、勇于创新的精神。一名新时期理想的教师可以用自己渊博的知识教育学生,用自己不断追求成功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来培育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和激励学生的不畏风险、勇于创新的精神,使学生在走向社会时成为一名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2.2科学的规划课程体系

2.2.1更新专业课程知识

目前,我国大学生专业课程教材多见知识内容陈旧,更新速度缓慢,对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极为不利的。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应加强学科建设,根据相关知识发展的动态和前沿内容纳入到专业体系建设中去,不断更新和完善学科内的专业程序各种内容。

2.2.2根据市场调整专业结构

目前我国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相互脱节这方面,我们应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推进素质教育,加强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根据市场来调整学术与专业结构,建立社会培养与人才需求相适应的有效机制。

根据市场的需求,一方面可以增设市场适应性强、需求量大的新专业;另一方面要加大对老专业、传统专业的调整改造力度,使学科专业结构更趋于优化,布局更加合理。高校学科专业调整必须面向市场。

2.2.3深化专业培养方向

在知识经济的大潮下,高等教育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在这种前提下,需要各高校从社会实际出发,拓宽专业基础,以专业大类培养人才。例如前两年在同类别的考生中可以不分专业和方向,学生直接进入相应的学院或系进行学习,后两年再根据不同需要,设置不同的专业课程,培养不同方向的专业人才。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由于基础比较扎实,专业面较宽,因而,适应性也比较强。

2.2.4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传统的教育体制是以培养学术研究人才为目标,本科生实践动手机会不多,对企业几乎没有了解和认识,因此,加强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保证。

专业实习是学生对专业课程实践的一次尝试,可以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的能力;毕业实习是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实践环节,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多种实践能力,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了解情况,获取信息,从而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

在新时期,要把高等教育和社会实践合,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高智力和高科技的社会实践,主要组织大学生参加专业对口的生产劳动、社会服务和相关实践活动,增强对社会和专业知识的了解,从中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建设大学生创新精神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程,也是高等学校都在探讨问题,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模式,需要因地置宜,根据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建立起一套符合自身情况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7-09-01

[2]程桂芳.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建设之我见.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5):23

创新精神教育范文第3篇

无论是企业的决策层,还是战略管理者,当他们在识别和完成新的资源整合时,他们的行为就反映出企业家应具备的特质,反映出企业家精神。18世纪后期的重农学派经济学家Quesnay和Baudo认为,创新和承担风险是企业家的两大特质;Say指出,企业家必须有果断的判断力、坚韧的毅力和全面的知识,有监督、管理的才能,务实和能动的特质;JosephAloisSchum-peter把企业家的根本特质定义为“革新”,强调“革新”和“创新”是企业家的准则。RichardCantillion和FrankRnight两位经济学家,将企业家精神与风险或不确定性联系在一起。WilliamB.Gartner于1988年在《美国小企业杂志》上发表了主题极为鲜明的论文《“谁是企业家”是一个错误的问题》,其基本观点是,企业家与非企业家典型的差异在于,前者创造新组织,而后者却并不创造新组织。行为研究方法把企业家精神理解为包括创建新组织在内的一系列活动,而过去那种特质研究方法却局限于企业家所具有的个性特质,因此,WilliamB.Gartner的观点改变了长期坚持的、根深蒂固的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的观点。在WilliamB.Gartner看来,企业家精神的行为论把组织作为一个基本的分析层次,企业家的个性特质只是企业家行为的一种辅助。

二、地方高校企业家精神教育指标体系设置

1.明确指标设置理念理念是行动的指南,行动是对理念的践行。对学生开展企业家精神教育,将他们培养成未来的企业家,锻炼与培养他们具有企业家所具有的那些精神品质,如创新精神、诚信精神、合作精神、敬业精神等,锻炼出像企业家一样的思维与行为模式。由此,该指标的选取要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原则,这样才能保证选取的指标能够全面、系统、客观而科学地反映影响地方高校企业家精神教育效果的显著性。2.企业家精神教育体系设置目标在理念指导下,根据地方高校条件以及学生实际,制定出如下指标目标:使学生懂得认识自我、激励自我、自主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成功信心,养成团结合作、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克己奉献的良好品质;理解创新要义,增强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培育具备健康心理特质及责任感的企业家人格,提高创新实践操作能力。3.企业家精神教育指标体系构成兼顾以前的传统观点与WilliamB.Gartner的新思想,在此把企业家精神教育指标进行系统分类,即分为观念要素、人格要素、思维要素和能力要素4个一级指标。其中,观念要素包括敬业观念、合作观念、学习观念和风险观念;人格要素包括健康的心理素质、强烈的责任感、深厚的科学素养和坚实的知识储备;思维要素包括创新思维、辩证思维、逆向思维和系统思维;能力要素包括应变能力、识人用人能力、沟通能力、抗压能力、执行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交能力。前3个要素分别是企业家能力要素的前提、基础和依据。结合相应评价标准,得出地方高校企业家精神教育指标体系。4.实施过程中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与MBA联动研究关于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特别是本科教育和硕士教育的关系,国内早有研究。2002年,龚巧茹等提出了本科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研究生教育是建立在本科教育基础之上的高层教育。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观点,指出了两者关系的基本事实。2009年,刘培莉等从研究型大学本科培养的角度阐述了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衔接问题,提出对研究型大学本科生要注重逻辑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科技方法技能、写作能力等的培养,并提出了以课程资源整合,教学方式创新和科研项目参与等方法加以实现。另外,2010年,王根顺等也对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在企业家精神教育的过程中,工商管理本科与硕士教育教学中的联动一方面对教学资源整合有一定理论及现实意义,同时MBA学员自身的特质及丰厚的职场经历对本科学生企业家精神培育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三、结语

总之,地方高校企业家精神教育的研究越来越受到教育等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高度重视,部分学校也从全真模拟企业运作等角度开始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但对于企业家精神教育的指标体系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本文构建的地方高校企业家精神教育指标体系,力图从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中得到进一步完善,为我国地方高校科学的认识自身的企业家精神教育现状,客观认知自身企业家精神教育体系的设置情况提供了可操作的依据和理论指导,进一步推进高校教育的创新发展。笔者将继续跟踪国内外有关高校企业家精神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希望能在实证研究方面有所突破。

创新精神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文精神;藏语文教学;挖掘教材;爱国之情;人格力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269-01

我认为人格精神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它是以关怀人的思想、行为、发展为主的教育。而藏语文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就是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激起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弘扬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发展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一、挖掘教材中生命现象,培养学生纯洁的思想感情。

无论是汉语文、还是藏语文,在教材的内容安排上都选有一定数量的具有人文精神思想的课文,只要教师有意地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这些人文精神品质来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那就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感情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人文精神教育的范畴比较大,对学生进行“善待生命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以及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友情观、亲情观、世界观”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精神、创新精神、实践创新”等等都符合这一范畴。课文中各具特色的生命现象,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爱心和耐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珍惜一些生命。现在学生中存在很多异常现象,有的学生因一点小事情,就伤害他人,甚至剥夺他人的生命;有的因受不了一点刺激,就产生自杀的念头等等,存在这些现象的原因,我认为跟学校教育有直接的关系,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方法的传授,缺少人文精神思想教育,为什么在语文教学中不充分利用课文中的人文思想对学生进行爱惜生命、珍惜生命、善待生命的教育呢?我看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重视的问题啊。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为此我们作为藏语文教师要特别重视挖掘藏语文课本教材中的人文精神思想,激起学生的内心情感,以达到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的目的,使学生真正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生命乐章, 通过引导学习,学生对世界、对人类、对他人以及对弱小生命的真正爱意和敬意,也是对自己真正的爱意和敬意,通过学习一篇篇的文章来熏陶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学生懂得珍惜生命,知道生命的可贵,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是新时代赋予我们藏文这门学科的新使命,我们教师要抓住这个有利的时机,在课堂实践中一定要融入人文精神教育,把学生培养成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合格中学生。还可以给学生介绍并朗读一些有震撼心灵,引起共鸣的善待生命,构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的文章,引导他们关爱身边的每一种生物,让每一个动物在大自然中和平共处,与人做朋友,弘扬民族的人文精神,从而让学生深刻认识自然界中的各种动物,提高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使学生学会用一种“人文关怀”的心态对待世界、对待大自然中的动物,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善待生命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和纯净美好的思想感情。

二、把作品中的强烈的爱国之情融入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师的知识面广,作为藏文教师不仅要掌握藏语言文学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了解和掌握其它学科的知识,特别是要掌握汉语言文学知识,在汉语言文学中有许多关于强国的爱国方面的人文精神,在藏文教学中不仅要运用藏文教材中的人文思想来教育学生,而且可以把汉语言文学作品中的爱国人文精神融入藏文教学的课堂内来引导教育学生,从而加强学生的爱国之情,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做好人文精神教育的工作。如:汉语文中的“楚臣去境,汉妾辞官”,表现了对乡土的眷念,对国家的执著深情;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表现出了一种以社稷民生为重的民族精神;从文天祥的《正气歌》到岳飞的《满江红》,无不体现爱国、报国的情怀,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把这种基于民族土壤上的人文精神教学的全过程中,用民族精神渗透到学生的心田,让学生胸怀祖国,将来用自己的一切来保卫祖国,爱护国家,维护民族精神。我国的文化遗产和遗留的文化精髓中随处可见对故国、故乡思念的这个永恒的主题,如《诗经》、《楚辞》等。还有崔灏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在胜迹中引起对故乡的思念;郑振铎的《海燕》中“乡愁啊,那轻烟似的乡愁”,更唤起多少海外游子对故国、故乡的思念……,这种对故国、故乡的思念和乡国情怀,正是我们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最好切入点口。藏文教师要把握时代精神的内涵,开启教育实践与研究,努力运用课文佳作中所包含的真挚感情,扣击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掀起学生从心底爱恋祖国山川的情感波澜,增加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山河的情感。

三、发挥教师人格力量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

创新精神教育范文第5篇

为进一步巩固和深化“红盾工程”建设成果,全面营造以“剑胆琴心”为核心的人文环境和共同价值观念,逐步建立系统和谐生态和干部健康心态,根据省、市局的部署安排,经局党委研究,决定从现在开始到年底,利用近_个月的时间,在全系统深入开展以“树和谐理念,倡人文之风”为主题的人文精神教育活动。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动员大会作专题部署,也将正式拉开人文精神教育活动的序幕。对于我局的此次教育活动,市局党委给予了高度关注,今天市局××、××两位领导在百忙之中专程到会指导,并还要作重要讲话。在此,我代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对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根据局党委研究的意见,重点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统一思想,端正态度,充分认识开展人文精神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开展人文精神教育活动是构建系统和谐的重要之举。“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和睦”、“和为贵”、“和气生财”、“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和平共处”、“家和万事兴”等等,都是“和谐”内涵的延伸。在我们系统内部,和谐已成为主流,成为方向,但其中也不凡掺杂着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这些不和谐的声音,从根源上讲,就是个别同志人文精神的缺失、人格尊严的缺失,具体地说,这是理解、宽容、诚信、友爱等各种传统美德和精神意识的缺失。开展人文精神教育活动,就是要大力弘扬人文精神,积极培育人文关怀精神、诚实守信精神和互助互爱精神,用这种精神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进而提升系统的耦合力和亲合力。一方面要讲求理解和宽容,让大家经常换位思考,做到与人相处,不求全责备,以宽大的胸怀,去容纳容忍同志间的差异,多想想他人的长处、多想想他人的困难,从根本上树立起理解人、宽待人、容忍人的意识,不能跟着感觉走,让感觉变成意见和成见;另一方面要讲求诚信和友爱,要端正自己的品行,做到以人之长,补已之短,讲究求大同、存小异,提倡退一步,海阔天空,以自己优良的品行、实在的业绩、踏实的作风去成就事业和融合友情,真正做到气顺、心和、业兴。

其次,开展人文精神教育活动是深化作风建设的必由之路。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实践表明,健康的人文的学习工作生活方式是作风建设的基础,健康的人文生态才是好作风的生长土壤。近年来,我们通过开展先进性教育、“红盾作风建设年”等一系列活动,针对性地解决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干部队伍作风有了很大转变。但必须清醒看到,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企业群众的期盼相比,我们在思想境界、精神状态、大局观念、工作标准、工作作风、办事效率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多问题。有的干部宗旨意识淡薄、衙门作风严重,对待群众安危冷暖视而不见,还没有真正把群众当主人、当亲人;有的干部缺乏开拓创新精神、自我感觉良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有的干部作风漂浮、工作不实,习惯于做表面文章,热衷于搞形式主义,定目标不求实,作部署不切实,抓工作不落实;有的干部纪律松驰,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有的同志对领导、对党委有意见不通过正当渠道或当面提出,而在背后作小动作,使奸计;等等。开展人文精神教育活动,就是要营造人文环境,培育人文精神,用人文阳光照耀干部心灵,用人文精神陶冶干部情操,自觉抑制功利诱惑,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树立核心价值观、正确的政绩观,干本分事,持平常心,做自在人。这不仅有利于增强干部的党性观念,进一步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更有利于增强干部的责任意识,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牢固树立“为民、开拓、务实、清廉”的良好作风形象,精心打造最具政治智慧、最具大局观念、最具宗旨意识、最具创新精神的××工商干部品牌。

第三,开展人文精神教育活动是助推事业发展的动力之源。当前大家茶余饭后都在议论同一个话题,就是共同关注某省台风损失。去年的汶川大地震,面对灾难,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心连心,手牵手,众志城成共同抗击,广大企业、社会团体、人民群众纷纷解囊奉献爱心,国际友邻也高度关注,无私援助,截止_月__日,捐赠达___.__亿元。这些都是人文精神的显现,正是这种人文精神,使灾区各项工作进展如此顺利,恢复如此之快。当前从我们工商事业来讲正处于改革发展、转型创新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经过历届班子和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我们已经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工作基础,同时也站在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成绩只能代表过去,现在我们最紧迫、最需要的就是把握好当前,谋划好未来,在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形势下,找准定位,明确目标,创新发展,乘势前进。开展人文精神教育活动,就是要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人文教育、人文照耀,激发全体工商人的改革动力和创新活力,使每一个工商人成为阳光的人,在执法中敢于亮剑,在服务中显现琴心,在正人时强调修已,不断增强为民行政、阳光行政、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本领;就是要大力弘扬公平公正的使命精神、勤奋进取的开拓精神、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清正廉洁的公仆精神,使我们的干部队伍始终保持励精图治、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树立抢抓机遇、敢为人先的竞争意识,强化依法行政、服务发展的大局观念,在系统上下形成想干事、会干事、努力干成事的良好氛围,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推进工商行政管理事业的改革发展和持续创新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二、围绕主题,突出重点,深入开展“树和谐理念,倡人文之风”系列教育活动。

_月初,省局下发《关于在全省工商系统开展人文精神教育活动的实施意见》后,县局党委高度重视,积极筹备,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多次组织召开党委会进行专题讨论,进一步明确主题,研究方案,并于_月底印发了《××县工商局人文精神教育活动实施方案》,提出了以“树和谐理念,倡人文之风”为主题,分三个阶段、五个专题深入组织开展人文精神教育活动。

第一阶段:精心准备,动员部署阶段。时间安排为_月下旬。期间,我们认真组织学习并深刻领会了省、市局有关会议及文件精神,进一步明确了开展人文精神教育活动的目的意义、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成立了人文精神教育活动领导小组,今天又组织召开了系统人文精神教育动员大会,进行全员发动和专题部署。

第二阶段:创新载体,整体推进阶段。时间安排为_月下旬至__月底。这一阶段共分五个专题开展。

第一专题:让读书成为习惯。一是每天读书一小时。巩固和深化“书香四月——红盾读书月”活动成果,向广大干部职工发出“让读书成为习惯”的倡议,提倡大家每天读书一小时,每天记录一小段,每天前进一小步;二是每周夜学两小时。以所(分局、科室)为单位,采取学习讨论、专题辅导、电化教育、研讨交流等多种形式,组织开展“周一夜学”活动,每次夜学时间不少于_小时。三是每月共读一本书。组织开展“好书荐读”活动,每月在政务网上推荐一些参考书目和一本共读书目,引导大家进行自主学习。同时还举办“读书沙龙”,进行读书心得和学习体会的互动交流。

第二专题:让文化滋润心灵。一是培育素质文化。根据不同需求,注重贴近实际,通过科长讲坛、视频点播、网上论坛、实地培训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培训活动,内容包括十七大精神、办案技巧、计算机技能、责任区监管业务等等,全面提高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二是提炼精神文化。自觉践行“剑胆琴心”的工商人文精神,立足××实际和工商特色,从核心价值观、人文精神和执法理念等几个方面,广泛征集系统共同语言,进一步提炼工商精神,丰富文化内涵和外延;三是塑造形象文化。贯彻落实《××省工商行政管理所标志标识规范指导意见》,结合“星级”创建,加快工商外观形象标准化建设,统一规范工商形象标识,同时在有条件的单位设立工商文化长廊,形成富有工商特色的形象文化,增强干部职工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第三专题:让礼仪规范言行。一是学礼仪明荣辱。组织学习《某省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职业文明礼仪规范》和“百家讲坛”中鲍日新的《礼仪讲座》等内容,组织开展“文明礼仪知识竞赛”、“文明礼仪形象大讨论”等活动,通过礼仪知识的学习普及,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荣辱观,自觉做到用礼仪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二是重礼仪树标兵。组织开展“查找身边陋习、倡导文明礼仪”活动,做到人人自查、边查边改。同时结合“每月一星”评选活动,评选出若干名“礼仪标兵”,在全系统积极营造“讲文明、重礼仪、优形象、树新风”的良好氛围。

第四专题:让和谐遍布系统。一是结对共建筑和谐。深入开展“牵手结对、共建和谐”活动,建立基层“一对一”结对关系,实行优势互补、人员互派、工作互动、成果互享;纵向上,由基层申报重点工作,以此确定业务联系指导科室及分管领导,构筑系统“和谐共建网”;二是畅通渠道促和谐。成立由局班子成员组成的人文精神宣讲团,深入到基层单位进行巡回宣讲;开辟网上论坛,分“缘份”、“家和万事兴”、“个人与集体”、“团结互助友爱”、“理解与支持”等几个专题进行交流和探讨;同时在各基层单位设立党委征求意见箱,畅通交流渠道,广泛征求干部职工的意见建议;三是人文关怀保和谐。落实倾斜基层、倾斜山区政策,提升福利待遇水平,完善健康体检、健康疗养及年度休假等制度措施,体现组织的人文关怀,提升干部职工的幸福指数。

第五专题:让文体丰富生活。一是才艺展示添活力。结合工商重建__周岁纪念活动,在全系统组织开展歌咏比赛、读书演讲比赛和书画摄影比赛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广大干部职工在活动中充分展示才艺,全面娱乐身心;二是体育竞技强体魄。举办系统运动会,设置篮球、羽毛球、登山、游泳、驾私家车倒库等项目,集趣味性和竞技性于一体,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又增强团队协作精神;组织干部职工学做工间操,提倡在办公室进行适度活动,避免因久坐办公室引发各类疾病。

第三阶段:总结经验,提升效果阶段。时间安排为__月份。在五个专题教育活动结束后,县局将组织召开系统人文精神教育总结交流会,全面总结活动成果,交流经验体会,并编印《××县工商人文精神图文集》,进一步营造和谐理念,倡导人文之风,不断提升教育活动的效果。

三、把握关键,落实措施,确保“树和谐理念,倡人文之风”教育活动取得预期效果。

开展人文精神教育活动,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一项重要工作,系统上下对此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为此,我们既要把它搞得轰轰烈烈、丰富多彩,又要做到扎扎实实、稳步推进,力争达到预期目的和效果。

一是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搞好人文精神教育活动,关键在领导,根本在落实。为加强对教育活动的领导,县局专门成立以我为组长、其他党委委员为副组长、局机关科室负责人及基层“一把手”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专设了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指导、协调和检查督办等日常工作。各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协调力量,细化目标,明确任务,落实职责,以积极主动的态度、严谨务实的作风、科学有效的措施、深入细致的工作,稳步推进人文精神教育各项活动。

二是要注重结合,整体谋划。人文精神培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简单突击,一蹴而就,必须与工商职能特别是队伍建设的其他工作结合起来,整体谋划。要将人文精神教育融入“为和谐站岗,为发展助力,向人民报告”主题活动之中,加强依法行政、为民行政教育,全面贯彻一字工作法、十条基准线、深化开放日、述职述廉、“三评四警”等活动,强化公仆意识,夯实规范权利运行的思想基础;要将人文精神教育纳入干部行政能力建设之中,统筹抓好集政治理论、业务知识、人文精神为一体的教育培训工作,优化知识结构,加强能力储备,提高工作技能,更新思想观念,培育创业创新文化,弘扬创业创新精神,激发和释放系统干部创业激情和创造活力;要将人文精神教育与红盾系列创建有机结合起来,以创建优化人文环境,以教育创新人文理念,把“剑胆琴心”的工商人文精神,灌输落实到全员的思想认识和工作关践之中,实现依法行政敢于亮剑,文明行政以民为本,诚心正义修己安民的教育目的。

三是要创新载体,营造氛围。各单位要着眼教育特点,结合自身实际,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涵,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引导干部职工参加“阅读人文丛书、写好人文论文、参与人文交流、弘扬人文精神,争当人文标兵”等系列教育活动,力求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受益、人人提高。同时要依托局域网络,发挥系统优势,注重上下联动,健全教育机制,共享教育资源,全面形成系统教育的整体合力,积极打造一支富有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的干部队伍,着力营造文明、团结、和谐、互助、向上的人文环境。

四是要借势助力,展示风采。各单位要从服务发展的大局出发,紧紧围绕“两创”总战略,切实找准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结合点,当前要重点立足争创“省级文明县城”这一目标任务,主动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的沟通和联络,争取支持,借势助力,全面推进人文精神教育活动,充分展示工商系统的价值观念和精神风貌。同时要切实加强信息报送和宣传报道工作,及时报送工作进展情况,全程式、多角度、多层次地宣传人文教育活动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和新成效,进一步展示××红盾新风采,树立和谐工商新形象。

创新精神教育范文第6篇

为进一步巩固和深化“红盾工程”建设成果,全面营造以“剑胆琴心”为核心的人文环境和共同价值观念,逐步建立系统和谐生态和干部健康心态,根据省、市局的部署安排,经局党委研究,决定从现在开始到年底,利用近_个月的时间,在全系统深入开展以“树和谐理念,倡人文之风”为主题的人文精神教育活动。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动员大会作专题部署,也将正式拉开人文精神教育活动的序幕。对于我局的此次教育活动,市局党委给予了高度关注,今天市局××、××两位领导在百忙之中专程到会指导,并还要作重要讲话。在此,我代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对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根据局党委研究的意见,重点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统一思想,端正态度,充分认识开展人文精神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开展人文精神教育活动是构建系统和谐的重要之举。“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和睦”、“和为贵”、“和气生财”、“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和平共处”、“家和万事兴”等等,都是“和谐”内涵的延伸。在我们系统内部,和谐已成为主流,成为方向,但其中也不凡掺杂着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这些不和谐的声音,从根源上讲,就是个别同志人文精神的缺失、人格尊严的缺失,具体地说,这是理解、宽容、诚信、友爱等各种传统美德和精神意识的缺失。开展人文精神教育活动,就是要大力弘扬人文精神,积极培育人文关怀精神、诚实守信精神和互助互爱精神,用这种精神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进而提升系统的耦合力和亲合力。一方面要讲求理解和宽容,让大家经常换位思考,做到与人相处,不求全责备,以宽大的胸怀,去容纳容忍同志间的差异,多想想他人的长处、多想想他人的困难,从根本上树立起理解人、宽待人、容忍人的意识,不能跟着感觉走,让感觉变成意见和成见;另一方面要讲求诚信和友爱,要端正自己的品行,做到以人之长,补已之短,讲究求大同、存小异,提倡退一步,海阔天空,以自己优良的品行、实在的业绩、踏实的作风去成就事业和融合友情,真正做到气顺、心和、业兴。

其次,开展人文精神教育活动是深化作风建设的必由之路。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实践表明,健康的人文的学习工作生活方式是作风建设的基础,健康的人文生态才是好作风的生长土壤。近年来,我们通过开展先进性教育、“红盾作风建设年”等一系列活动,针对性地解决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干部队伍作风有了很大转变。但必须清醒看到,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企业群众的期盼相比,我们在思想境界、精神状态、大局观念、工作标准、工作作风、办事效率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多问题。有的干部宗旨意识淡薄、衙门作风严重,对待群众安危冷暖视而不见,还没有真正把群众当主人、当亲人;有的干部缺乏开拓创新精神、自我感觉良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有的干部作风漂浮、工作不实,习惯于做表面文章,热衷于搞形式主义,定目标不求实,作部署不切实,抓工作不落实;有的干部纪律松驰,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有的同志对领导、对党委有意见不通过正当渠道或当面提出,而在背后作小动作,使奸计;等等。开展人文精神教育活动,就是要营造人文环境,培育人文精神,用人文阳光照耀干部心灵,用人文精神陶冶干部情操,自觉抑制功利诱惑,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树立核心价值观、正确的政绩观,干本分事,持平常心,做自在人。这不仅有利于增强干部的党性观念,进一步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更有利于增强干部的责任意识,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牢固树立“为民、开拓、务实、清廉”的良好作风形象,精心打造最具政治智慧、最具大局观念、最具宗旨意识、最具创新精神的××工商干部品牌。

第三,开展人文精神教育活动是助推事业发展的动力之源。当前大家茶余饭后都在议论同一个话题,就是共同关注某省台风损失。去年的汶川大地震,面对灾难,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心连心,手牵手,众志城成共同抗击,广大企业、社会团体、人民群众纷纷解囊奉献爱心,国际友邻也高度关注,无私援助,截止_月__日,捐赠达___.__亿元。这些都是人文精神的显现,正是这种人文精神,使灾区各项工作进展如此顺利,恢复如此之快。当前从我们工商事业来讲正处于改革发展、转型创新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经过历届班子和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我们已经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工作基础,同时也站在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成绩只能代表过去,现在我们最紧迫、最需要的就是把握好当前,谋划好未来,在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形势下,找准定位,明确目标,创新发展,乘势前进。开展人文精神教育活动,就是要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人文教育、人文照耀,激发全体工商人的改革动力和创新活力,使每一个工商人成为阳光的人,在执法中敢于亮剑,在服务中显现琴心,在正人时强调修已,不断增强为民行政、阳光行政、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本领;就是要大力弘扬公平公正的使命精神、勤奋进取的开拓精神、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清正廉洁的公仆精神,使我们的干部队伍始终保持励精图治、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树立抢抓机遇、敢为人先的竞争意识,强化依法行政、服务发展的大局观念,在系统上下形成想干事、会干事、努力干成事的良好氛围,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推进工商行政管理事业的改革发展和持续创新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二、围绕主题,突出重点,深入开展“树和谐理念,倡人文之风”系列教育活动。

_月初,省局下发《关于在全省工商系统开展人文精神教育活动的实施意见》后,县局党委高度重视,积极筹备,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多次组织召开党委会进行专题讨论,进一步明确主题,研究方案,并于_月底印发了《××县工商局人文精神教育活动实施方案》,提出了以“树和谐理念,倡人文之风”为主题,分三个阶段、五个专题深入组织开展人文精神教育活动。

第一阶段:精心准备,动员部署阶段。时间安排为_月下旬。期间,我们认真组织学习并深刻领会了省、市局有关会议及文件精神,进一步明确了开展人文精神教育活动的目的意义、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成立了人文精神教育活动领导小组,今天又组织召开了系统人文精神教育动员大会,进行全员发动和专题部署。

第二阶段:创新载体,整体推进阶段。时间安排为_月下旬至__月底。这一阶段共分五个专题开展。

第一专题:让读书成为习惯。一是每天读书一小时。巩固和深化“书香四月——红盾读书月”活动成果,向广大干部职工发出“让读书成为习惯”的倡议,提倡大家每天读书一小时,每天记录一小段,每天前进一小步;二是每周夜学两小时。以所(分局、科室)为单位,采取学习讨论、专题辅导、电化教育、研讨交流等多种形式,组织开展“周一夜学”活动,每次夜学时间不少于_小时。三是每月共读一本书。组织开展“好书荐读”活动,每月在政务网上推荐一些参考书目和一本共读书目,引导大家进行自主学习。同时还举办“读书沙龙”,进行读书心得和学习体会的互动交流。

第二专题:让文化滋润心灵。一是培育素质文化。根据不同需求,注重贴近实际,通过科长讲坛、视频点播、网上论坛、实地培训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培训活动,内容包括十七大精神、办案技巧、计算机技能、责任区监管业务等等,全面提高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二是提炼精神文化。自觉践行“剑胆琴心”的工商人文精神,立足××实际和工商特色,从核心价值观、人文精神和执法理念等几个方面,广泛征集系统共同语言,进一步提炼工商精神,丰富文化内涵和外延;三是塑造形象文化。贯彻落实《××省工商行政管理所标志标识规范指导意见》,结合“星级”创建,加快工商外观形象标准化建设,统一规范工商形象标识,同时在有条件的单位设立工商文化长廊,形成富有工商特色的形象文化,增强干部职工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第三专题:让礼仪规范言行。一是学礼仪明荣辱。组织学习《某省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职业文明礼仪规范》和“百家讲坛”中鲍日新的《礼仪讲座》等内容,组织开展“文明礼仪知识竞赛”、“文明礼仪形象大讨论”等活动,通过礼仪知识的学习普及,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荣辱观,自觉做到用礼仪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二是重礼仪树标兵。组织开展“查找身边陋习、倡导文明礼仪”活动,做到人人自查、边查边改。同时结合“每月一星”评选活动,评选出若干名“礼仪标兵”,在全系统积极营造“讲文明、重礼仪、优形象、树新风”的良好氛围。

第四专题:让和谐遍布系统。一是结对共建筑和谐。深入开展“牵手结对、共建和谐”活动,建立基层“一对一”结对关系,实行优势互补、人员互派、工作互动、成果互享;纵向上,由基层申报重点工作,以此确定业务联系指导科室及分管领导,构筑系统“和谐共建网”;二是畅通渠道促和谐。成立由局班子成员组成的人文精神宣讲团,深入到基层单位进行巡回宣讲;开辟网上论坛,分“缘份”、“家和万事兴”、“个人与集体”、“团结互助友爱”、“理解与支持”等几个专题进行交流和探讨;同时在各基层单位设立党委征求意见箱,畅通交流渠道,广泛征求干部职工的意见建议;三是人文关怀保和谐。落实倾斜基层、倾斜山区政策,提升福利待遇水平,完善健康体检、健康疗养及年度休假等制度措施,体现组织的人文关怀,提升干部职工的幸福指数。

第五专题:让文体丰富生活。一是才艺展示添活力。结合工商重建__周岁纪念活动,在全系统组织开展歌咏比赛、读书演讲比赛和书画摄影比赛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广大干部职工在活动中充分展示才艺,全面娱乐身心;二是体育竞技强体魄。举办系统运动会,设置篮球、羽毛球、登山、游泳、驾私家车倒库等项目,集趣味性和竞技性于一体,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又增强团队协作精神;组织干部职工学做工间操,提倡在办公室进行适度活动,避免因久坐办公室引发各类疾病。

第三阶段:总结经验,提升效果阶段。时间安排为__月份。在五个专题教育活动结束后,县局将组织召开系统人文精神教育总结交流会,全面总结活动成果,交流经验体会,并编印《××县工商人文精神图文集》,进一步营造和谐理念,倡导人文之风,不断提升教育活动的效果。

三、把握关键,落实措施,确保“树和谐理念,倡人文之风”教育活动取得预期效果。

开展人文精神教育活动,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一项重要工作,系统上下对此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为此,我们既要把它搞得轰轰烈烈、丰富多彩,又要做到扎扎实实、稳步推进,力争达到预期目的和效果。

一是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搞好人文精神教育活动,关键在领导,根本在落实。为加强对教育活动的领导,县局专门成立以我为组长、其他党委委员为副组长、局机关科室负责人及基层“一把手”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专设了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指导、协调和检查督办等日常工作。各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协调力量,细化目标,明确任务,落实职责,以积极主动的态度、严谨务实的作风、科学有效的措施、深入细致的工作,稳步推进人文精神教育各项活动。

二是要注重结合,整体谋划。人文精神培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简单突击,一蹴而就,必须与工商职能特别是队伍建设的其他工作结合起来,整体谋划。要将人文精神教育融入“为和谐站岗,为发展助力,向人民报告”主题活动之中,加强依法行政、为民行政教育,全面贯彻一字工作法、十条基准线、深化开放日、述职述廉、“三评四警”等活动,强化公仆意识,夯实规范权利运行的思想基础;要将人文精神教育纳入干部行政能力建设之中,统筹抓好集政治理论、业务知识、人文精神为一体的教育培训工作,优化知识结构,加强能力储备,提高工作技能,更新思想观念,培育创业创新文化,弘扬创业创新精神,激发和释放系统干部创业激情和创造活力;要将人文精神教育与红盾系列创建有机结合起来,以创建优化人文环境,以教育创新人文理念,把“剑胆琴心”的工商人文精神,灌输落实到全员的思想认识和工作关践之中,实现依法行政敢于亮剑,文明行政以民为本,诚心正义修己安民的教育目的。

三是要创新载体,营造氛围。各单位要着眼教育特点,结合自身实际,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涵,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引导干部职工参加“阅读人文丛书、写好人文论文、参与人文交流、弘扬人文精神,争当人文标兵”等系列教育活动,力求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受益、人人提高。同时要依托局域网络,发挥系统优势,注重上下联动,健全教育机制,共享教育资源,全面形成系统教育的整体合力,积极打造一支富有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的干部队伍,着力营造文明、团结、和谐、互助、向上的人文环境。

四是要借势助力,展示风采。各单位要从服务发展的大局出发,紧紧围绕“两创”总战略,切实找准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结合点,当前要重点立足争创“省级文明县城”这一目标任务,主动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的沟通和联络,争取支持,借势助力,全面推进人文精神教育活动,充分展示工商系统的价值观念和精神风貌。同时要切实加强信息报送和宣传报道工作,及时报送工作进展情况,全程式、多角度、多层次地宣传人文教育活动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和新成效,进一步展示××红盾新风采,树立和谐工商新形象。

创新精神教育范文第7篇

为进一步巩固和深化“红盾工程”建设成果,全面营造以“剑胆琴心”为核心的人文环境和共同价值观念,逐步建立系统和谐生态和干部健康心态,根据省、市局的部署安排,经局党委研究,决定从现在开始到年底,利用近_个月的时间,在全系统深入开展以“树和谐理念,倡人文之风”为主题的人文精神教育活动。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动员大会作专题部署,也将正式拉开人文精神教育活动的序幕。对于我局的此次教育活动,市局党委给予了高度关注,今天市局*、*两位领导在百忙之中专程到会指导,并还要作重要讲话。在此,我代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对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根据局党委研究的意见,重点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统一思想,端正态度,充分认识开展人文精神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开展人文精神教育活动是构建系统和谐的重要之举。“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和睦”、“和为贵”、“和气生财”、“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和平共处”、“家和万事兴”等等,都是“和谐”内涵的延伸。在我们系统内部,和谐已成为主流,成为方向,但其中也不凡掺杂着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这些不和谐的声音,从根源上讲,就是个别同志人文精神的缺失、人格尊严的缺失,具体地说,这是理解、宽容、诚信、友爱等各种传统美德和精神意识的缺失。开展人文精神教育活动,就是要大力弘扬人文精神,积极培育人文关怀精神、诚实守信精神和互助互爱精神,用这种精神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进而提升系统的耦合力和亲合力。一方面要讲求理解和宽容,让大家经常换位思考,做到与人相处,不求全责备,以宽大的胸怀,去容纳容忍同志间的差异,多想想他人的长处、多想想他人的困难,从根本上树立起理解人、宽待人、容忍人的意识,不能跟着感觉走,让感觉变成意见和成见;另一方面要讲求诚信和友爱,要端正自己的品行,做到以人之长,补已之短,讲究求大同、存小异,提倡退一步,海阔天空,以自己优良的品行、实在的业绩、踏实的作风去成就事业和融合友情,真正做到气顺、心和、业兴。

其次,开展人文精神教育活动是深化作风建设的必由之路。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实践表明,健康的人文的学习工作生活方式是作风建设的基础,健康的人文生态才是好作风的生长土壤。近年来,我们通过开展先进性教育、“红盾作风建设年”等一系列活动,针对性地解决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干部队伍作风有了很大转变。但必须清醒看到,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企业群众的期盼相比,我们在思想境界、精神状态、大局观念、工作标准、工作作风、办事效率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多问题。有的干部宗旨意识淡薄、衙门作风严重,对待群众安危冷暖视而不见,还没有真正把群众当主人、当亲人;有的干部缺乏开拓创新精神、自我感觉良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有的干部作风漂浮、工作不实,习惯于做表面文章,热衷于搞形式主义,定目标不求实,作部署不切实,抓工作不落实;有的干部纪律松驰,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有的同志对领导、对党委有意见不通过正当渠道或当面提出,而在背后作小动作,使奸计;等等。开展人文精神教育活动,就是要营造人文环境,培育人文精神,用人文阳光照耀干部心灵,用人文精神陶冶干部情操,自觉抑制功利诱惑,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树立核心价值观、正确的政绩观,干本分事,持平常心,做自在人。这不仅有利于增强干部的党性观念,进一步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更有利于增强干部的责任意识,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牢固树立“为民、开拓、务实、清廉”的良好作风形象,精心打造最具政治智慧、最具大局观念、最具宗旨意识、最具创新精神的*工商干部品牌。

第三,开展人文精神教育活动是助推事业发展的动力之源。当前大家茶余饭后都在议论同一个话题,就是共同关注某省台风损失。去年的*大地震,面对灾难,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心连心,手牵手,众志城成共同抗击,广大企业、社会团体、人民群众纷纷解囊奉献爱心,国际友邻也高度关注,无私援助,截止_月__日,捐赠达___.__亿元。这些都是人文精神的显现,正是这种人文精神,使灾区各项工作进展如此顺利,恢复如此之快。当前从我们工商事业来讲正处于改革发展、转型创新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经过历届班子和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我们已经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工作基础,同时也站在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成绩只能代表过去,现在我们最紧迫、最需要的就是把握好当前,谋划好未来,在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形势下,找准定位,明确目标,创新发展,乘势前进。开展人文精神教育活动,就是要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人文教育、人文照耀,激发全体工商人的改革动力和创新活力,使每一个工商人成为阳光的人,在执法中敢于亮剑,在服务中显现琴心,在正人时强调修已,不断增强为民行政、阳光行政、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本领;就是要大力弘扬公平公正的使命精神、勤奋进取的开拓精神、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清正廉洁的公仆精神,使我们的干部队伍始终保持励精图治、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树立抢抓机遇、敢为人先的竞争意识,强化依法行政、服务发展的大局观念,在系统上下形成想干事、会干事、努力干成事的良好氛围,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推进工商行政管理事业的改革发展和持续创新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二、围绕主题,突出重点,深入开展“树和谐理念,倡人文之风”系列教育活动。

_月初,省局下发《关于在全省工商系统开展人文精神教育活动的实施意见》后,县局党委高度重视,积极筹备,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多次组织召开党委会进行专题讨论,进一步明确主题,研究方案,并于_月底印发了《*县工商局人文精神教育活动实施方案》,提出了以“树和谐理念,倡人文之风”为主题,分三个阶段、五个专题深入组织开展人文精神教育活动。

第一阶段:精心准备,动员部署阶段。时间安排为_月下旬。期间,我们认真组织学习并深刻领会了省、市局有关会议及文件精神,进一步明确了开展人文精神教育活动的目的意义、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成立了人文精神教育活动领导小组,今天又组织召开了系统人文精神教育动员大会,进行全员发动和专题部署。

第二阶段:创新载体,整体推进阶段。时间安排为_月下旬至__月底。这一阶段共分五个专题开展。

第一专题:让读书成为习惯。一是每天读书一小时。巩固和深化“书香四月——红盾读书月”活动成果,向广大干部职工发出“让读书成为习惯”的倡议,提倡大家每天读书一小时,每天记录一小段,每天前进一小步;二是每周夜学两小时。以所(分局、科室)为单位,采取学习讨论、专题辅导、电化教育、研讨交流等多种形式,组织开展“周一夜学”活动,每次夜学时间不少于_小时。三是每月共读一本书。组织开展“好书荐读”活动,每月在政务网上推荐一些参考书目和一本共读书目,引导大家进行自主学习。同时还举办“读书沙龙”,进行读书心得和学习体会的互动交流。

第二专题:让文化滋润心灵。一是培育素质文化。根据不同需求,注重贴近实际,通过科长讲坛、视频点播、网上论坛、实地培训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培训活动,内容包括十七大精神、办案技巧、计算机技能、责任区监管业务等等,全面提高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二是提炼精神文化。自觉践行“剑胆琴心”的工商人文精神,立足*实际和工商特色,从核心价值观、人文精神和执法理念等几个方面,广泛征集系统共同语言,进一步提炼工商精神,丰富文化内涵和外延;三是塑造形象文化。贯彻落实《*省工商行政管理所标志标识规范指导意见》,结合“星级”创建,加快工商外观形象标准化建设,统一规范工商形象标识,同时在有条件的单位设立工商文化长廊,形成富有工商特色的形象文化,增强干部职工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第三专题:让礼仪规范言行。一是学礼仪明荣辱。组织学习《某省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职业文明礼仪规范》和“百家讲坛”中鲍日新的《礼仪讲座》等内容,组织开展“文明礼仪知识竞赛”、“文明礼仪形象大讨论”等活动,通过礼仪知识的学习普及,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荣辱观,自觉做到用礼仪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二是重礼仪树标兵。组织开展“查找身边陋习、倡导文明礼仪”活动,做到人人自查、边查边改。同时结合“每月一星”评选活动,评选出若干名“礼仪标兵”,在全系统积极营造“讲文明、重礼仪、优形象、树新风”的良好氛围。

第四专题:让和谐遍布系统。一是结对共建筑和谐。深入开展“牵手结对、共建和谐”活动,建立基层“一对一”结对关系,实行优势互补、人员互派、工作互动、成果互享;纵向上,由基层申报重点工作,以此确定业务联系指导科室及分管领导,构筑系统“和谐共建网”;二是畅通渠道促和谐。成立由局班子成员组成的人文精神宣讲团,深入到基层单位进行巡回宣讲;开辟网上论坛,分“缘份”、“家和万事兴”、“个人与集体”、“团结互助友爱”、“理解与支持”等几个专题进行交流和探讨;同时在各基层单位设立党委征求意见箱,畅通交流渠道,广泛征求干部职工的意见建议;三是人文关怀保和谐。落实倾斜基层、倾斜山区政策,提升福利待遇水平,完善健康体检、健康疗养及年度休假等制度措施,体现组织的人文关怀,提升干部职工的幸福指数。

第五专题:让文体丰富生活。一是才艺展示添活力。结合工商重建__周岁纪念活动,在全系统组织开展歌咏比赛、读书演讲比赛和书画摄影比赛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广大干部职工在活动中充分展示才艺,全面娱乐身心;二是体育竞技强体魄。举办系统运动会,设置篮球、羽毛球、登山、游泳、驾私家车倒库等项目,集趣味性和竞技性于一体,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又增强团队协作精神;组织干部职工学做工间操,提倡在办公室进行适度活动,避免因久坐办公室引发各类疾病。

第三阶段:总结经验,提升效果阶段。时间安排为__月份。在五个专题教育活动结束后,县局将组织召开系统人文精神教育总结交流会,全面总结活动成果,交流经验体会,并编印《*县工商人文精神图文集》,进一步营造和谐理念,倡导人文之风,不断提升教育活动的效果。

三、把握关键,落实措施,确保“树和谐理念,倡人文之风”教育活动取得预期效果。

开展人文精神教育活动,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一项重要工作,系统上下对此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为此,我们既要把它搞得轰轰烈烈、丰富多彩,又要做到扎扎实实、稳步推进,力争达到预期目的和效果。

一是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搞好人文精神教育活动,关键在领导,根本在落实。为加强对教育活动的领导,县局专门成立以我为组长、其他党委委员为副组长、局机关科室负责人及基层“一把手”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专设了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指导、协调和检查督办等日常工作。各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协调力量,细化目标,明确任务,落实职责,以积极主动的态度、严谨务实的作风、科学有效的措施、深入细致的工作,稳步推进人文精神教育各项活动。

二是要注重结合,整体谋划。人文精神培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简单突击,一蹴而就,必须与工商职能特别是队伍建设的其他工作结合起来,整体谋划。要将人文精神教育融入“为和谐站岗,为发展助力,向人民报告”主题活动之中,加强依法行政、为民行政教育,全面贯彻一字工作法、十条基准线、深化开放日、述职述廉、“三评四警”等活动,强化公仆意识,夯实规范权利运行的思想基础;要将人文精神教育纳入干部行政能力建设之中,统筹抓好集政治理论、业务知识、人文精神为一体的教育培训工作,优化知识结构,加强能力储备,提高工作技能,更新思想观念,培育创业创新文化,弘扬创业创新精神,激发和释放系统干部创业激情和创造活力;要将人文精神教育与红盾系列创建有机结合起来,以创建优化人文环境,以教育创新人文理念,把“剑胆琴心”的工商人文精神,灌输落实到全员的思想认识和工作关践之中,实现依法行政敢于亮剑,文明行政以民为本,诚心正义修己安民的教育目的。

三是要创新载体,营造氛围。各单位要着眼教育特点,结合自身实际,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涵,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引导干部职工参加“阅读人文丛书、写好人文论文、参与人文交流、弘扬人文精神,争当人文标兵”等系列教育活动,力求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受益、人人提高。同时要依托局域网络,发挥系统优势,注重上下联动,健全教育机制,共享教育资源,全面形成系统教育的整体合力,积极打造一支富有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的干部队伍,着力营造文明、团结、和谐、互助、向上的人文环境。

四是要借势助力,展示风采。各单位要从服务发展的大局出发,紧紧围绕“两创”总战略,切实找准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结合点,当前要重点立足争创“省级文明县城”这一目标任务,主动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的沟通和联络,争取支持,借势助力,全面推进人文精神教育活动,充分展示工商系统的价值观念和精神风貌。同时要切实加强信息报送和宣传报道工作,及时报送工作进展情况,全程式、多角度、多层次地宣传人文教育活动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和新成效,进一步展示*红盾新风采,树立和谐工商新形象。

创新精神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时代精神;大学生;“基础”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4-0044-03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在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全面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的新形势下,对大学生开展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已势在必行。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旨在通过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的教育,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把他们培养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四有”新人。这门课的开设,对大学生时代精神的培养具有独特的意义。因此,有针对性地通过“基础”课进行时代精神教育,已经成为本门课程教学与研究的重要课题。而要充分发挥该门课程的教育功能,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把握好切入点是关键。

一、展示我国改革开放巨大成就和面临的挑战。明确当代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进行改革创新精神教育

马克思曾说过:“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当代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时代赋予他们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每个青年大学生都要具备勇挑重担的勇气,自觉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要使大学生圆满完成历史使命,应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进行改革创新精神教育,这不仅是由改革创新精神的重要作用决定的,更是我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新的挑战决定的。

众所周知,改革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我国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它充分吸纳了时代要求,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发展注人了鲜活的力量。就连新时期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出了新的要求,它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突飞猛进的成就告诉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靠的就是改革创新。无论是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创立,还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无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还是当前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逐步推进,这些举措和成就不无脱离改革创新。正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冲破重重阻碍,勇于革新,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但我们也要看到,当前我国的发展还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这些挑战,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挑战,也是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挑战。在当今时代,科技文化竞争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谁首先占据科技知识创新的优势,谁就能够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世界各国尤其是各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把发展本国文化作为重要任务,努力增强科技文化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当代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和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理应奋发学习、努力成才,培养创新精神,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发展我国科技文化的历史重任,为我国早日建成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同时我国还面临新世纪新阶段发展任务的挑战。党的十提出的我国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当代大学生所肩负的特殊责任;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也要靠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努力;新时期十八届三中全会所开启的新一轮改革开放更加需要大学生去领航。

以展示我国改革开放成就和面临的挑战作为切入点进行时代精神教育,使大学生自觉承担起其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去迎接挑战、战胜挑战,自觉践行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致力于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立足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境界。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

党的十报告指出:“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当前,为了更好地弘扬时代精神还要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增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引导他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总体来讲,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状况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他们关心祖国的前途,能够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他们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但我们也应清醒的认识到,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如潮水般汹涌涌入的多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某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诚信意识淡薄、价值取向扭曲、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社会责任感缺乏、心理素质欠佳、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等问题。对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方面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既不能忽视,也不能回避。

创新精神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企业家精神 管理整合力 工商管理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7-138-02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既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中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国民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各专业毕业生或多或少都面临就业困难,其中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总体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已经开始出现下滑的趋势,在2011年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数据中,就业率区间连续三年处在B-至B+阶段。在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不少大学生在面对就业问题时选择了“创业”,随之而来的将是高校如何应对大学生“创业”的教育改革。创业教育的核心是企业家精神教育,我国现阶段大学生创业的现实表明,企业家精神是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必备素质,培养企业家精神对于大学生创业至关重要。因此本研究立足于企业家精神的内涵,总结国内外企业家精神培育的理论和实践,结合管理整合力理论,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企业家精神培育模式问题进行研究。

一、企业家精神教育的内涵及发展现状

1.企业家精神教育的内涵。美国考夫曼基金会创业领导中心将企业家精神教育进行了如下定义,即是向个体提供把握别人没有注意到的机会所需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是培养学员在别人犹豫不定的问题上具有洞察力和自信心的过程。企业家精神教育要在机会识别、整合资源以应对风险、创建企业方面给学员以具体的指导,同时要在新创建企业管理方面提供学员必要的知识,如商业计划的编写、资本开发、营销和现金流分析等。

2.企业家精神教育的发展现状。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信息经济等新经济形态所带来的变化,迎接新经济时代带来的挑战,美国兴起了企业家精神教育,这是理论界和实践界共同努力尝试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产物。1945年哈佛商学院首先开设企业家精神课程,20世纪60年代后期,企业家精神教育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起来;1970年,美国大约有25所高等教育机构提供企业家精神方面的课程;1980年这一数字增长到150家。据百森商学院和伦敦商学院联合的全球企业家精神监测报告显示,2001年美国超过1500所四年制大学和学院提供了创业课程进行企业家精神方面的教育,而近年来几乎所有工商管理类专业的高校都开设了企业家精神教育的相关课程。美国的企业家精神教育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萌芽阶段,1947-1970年;起步阶段,1970-1990年;发展阶段,1990-2000 年;成熟阶段,2000年至今。

国内工商管理教育基本上照搬了国外的工商管理教育课程体系,表现为课程体系与内容上的大同小异,课程设置的层次比较模糊,缺乏鲜明的特色。国内许多高校工商管理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导向和人才培养质量观上存在误区,大部分重点高校的工商管理本科教育以学科和科研为导向,相当一部分高校本科毕业生存在素质缺陷,无法较好地适应社会需求。这些问题导致高校一方面不能提供企业急需的高素质人才,即高素质人才有效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很多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甚至无法就业,即一般性人才供给相对过剩。由此可见,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模式应当及时改革。根据发达国家高校的教学经验,企业家精神教育能适应新经济形态所带来的变化,形成了与以往不同的教学目标、方法和模式,应当成为传统工商管理教育的改革方向。但国内高校在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企业家精神教育研究较少,没有形成理论体系和成熟可行的教育模式,培养有企业家精神的人才方面相对滞后,使部分有创业打算的毕业生缺乏创业能力和创业基本素养,不得不放弃或以失败告终。因此,对工商管理专业企业家精神教育模式进行研究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管理整合力的理论基础

从工商管理教育的角度,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解释管理整合力。广义方面是根据管理理论、管理技术和管理实践构成的管理的三维结构解释管理整合力。管理理论是对管理实践规律性的总结,法约尔是第一个提出一般管理理论的人,他把管理理论定义为用一般管理经验去尝试和检验管理规律、规则、方法和程序的总和;管理技术是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包括计划、组织、决策、绩效考核等技术方法;管理实践是指对企业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对供应链进行整合的具体活动。管理活动是管理理论、管理技术和管理实践的有机融合,三者互相依存、互相转换,缺少哪一维管理都是残缺的,所谓“管理整合”,是指对管理结构及其内在联系进行重构并形成新的一体化过程。因此管理整合力就是对管理理论、管理技术和管理实践整合应用于具体管理工作的能力。

从狭义方面解释管理整合力是从管理实践的角度出发,将管理整合力理解为管理实践中管理者在其权限许可范围内有效整合组织内部与外部资源,达到预定管理目标的能力,包括资源的整合意识与整合能力。狭义的管理整合力主要从五个方面度量,包括资源的拥有度、对资源的了解度、对资源的沟通度、对资源的使用度和对资源的拓展度。

三、基于管理整合力的工商管理专业企业家精神教育模式

目前各高校的企业家精神教育主要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模式和体系需要创新,教学主体和方法需要改善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以广义的管理整合力为基础,将狭义的管理整合力嵌入广义的管理整合力概念中,使之充实完善,据此进行工商管理专业企业家精神教育模式的探讨。

1.培养目标的设定。根据信息经济、网络经济等新经济形态要求,设定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使学生成为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熟悉经济管理领域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的管理人才。在此基础上确定企业精神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增加学生对新事业创始与管理过程的认知,增加对创业生涯的职业选择的了解。企业家精神教育既要在机会识别、整合资源以应对风险、创建企业方面给学员以理念和决策逻辑方面的指导,同时要在新创建企业管理方面提供学员必要的技能知识。将管理整合力意识细化在企业家精神教育中,融入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中,要求学生在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学习中培养知识整合能力, 在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中培养思维整合能力,在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中培养沟通整合能力。

2.课程设置及课程体系建设。企业家精神教育的核心在于培育学员在识别和把握机会、承担风险、迅速整合资源等方面的隐性知识。根据管理整合力的要求,在课程设置模式上,更加突出以企业家精神为核心的管理教育创新与整合的特征;强调以企业家精神为核心的整合课程设置模式和向管理职能活动的渗透;强调与环境的互动和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在此根据广义管理整合力三维结构中管理理论、管理技术和管理实践构成的解释,改进企业家精神教育的圆形课程模式,构建基于管理整合力的企业家精神教育课程模式。如图1所示,以企业家精神教育为核心,以管理整合中的管理的三维结构为视角,其中的管理技术和管理结构中相关课程注重学生的基础教育,管理实践的教学中强调互动的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以期望学员从基于现实模拟的教学方法中逐步锻炼其企业家能力。该模式不割裂管理的三维结构,注重包括校内外导师、校友、战略联盟和网络关系在内的多渠道、多元化的知识获取。

在课程体系的具体建设方面,按照工商管理专业企业家精神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采用实践导向型课程体系,要求大学生紧密联系创业实践活动,通过撰写创业计划书和与真正的企业家进行互动等方式来提升学生对市场获利机会的识别、评估、捕捉和应对“不确定性”等方面的能力。根据课程设置中管理实践的内容,实践导向型课程设置主要是围绕着创业设计、案例研究、专题文献阅读、嘉宾演讲、教师课堂传授等教学环节来展开的。学生在校期间要有意识地多接触社会和企业,利用寒暑假和更多的业余时间,到企业去锻炼,从最基层的工作做起,积累从业经验,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创业能力和创业基本素养,提高这样在求职时才会具有竞争力,也能为创业和走上管理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3.教学主体与教学方法。在教学主体方面,实践导向课程体系较理论导向课程体系更强调教学主体的实践经验,特别是已创办企业的教授或企业家成为了主讲教师队伍的主体,弥补高校专职教师实践经验缺乏的不足,管理理论和管理技术课程的教学以高校专职教师为主。

在教学方法上,企业家精神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讲授方法。从目前的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来看,管理理论和管理技术课程的教学多采用传统的讲授、习题、考试的模式,一些课程虽然加入了案例教学,但还往往只是针对单独章节的习题式案例,不能使学生对整个学科体系有系统的认识。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学习各章节知识的脱节,“学”与“用”的脱节,所学的内容只是停留在理论认知的阶段,而不知道这些理论在具体实践中何时应用、如何应用,如何系统的用好。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用大案例背景下的多种教学手段相配合的方式,将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首先给出课程知识的应用情景,即基本涵盖整个课程的大型案例,再据以进行各章节基础知识的讲解,使学生有目的的掌握基本理论。第二阶段针对各专业学生的特点将大案例分解,设计对应大案例各个组成部分并与学生专业密切相关的小案例,使学生学会基本应用。第三阶段是培养学生独立实践和团队协作的能力的阶段,不再由教师设计案例,而由学生去寻找相关应用课题,按照前两个阶段的理论方法进行具体的管理实践,并以课程小组或创业大赛的形式去完成。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团队设计并推荐商业计划书,邀请成功创业者向学生讲授现实创业的经验;组织学生进行个案分析,鼓励学生演讲,组织学生完成企业课题,定期召开课程研讨会和文献探讨等。

企业家精神教育是工商管理专业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培育具有创新性、创造性与理性承担风险能力的、适应新经济时代的企业家精神的管理人才,它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为核心,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基础,是培养和提高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企业家精神教育并不是让所有的受教育者都成为企业经营者的教育,它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全体受教育者的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开拓能力。企业家精神教育具有终身教育的特征,要通过这一教育过程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等综合素质,为将来的就业和创业打下一定的基础。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基于管理整合力视角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企业家精神教育模式研究,课题编号:GZB1212018】

参考文献:

1.赵纯均.工商管理研究备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张玉利,杨俊.国外企业家精神教育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3.侯锡林.企业家精神:高校创业教育的核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2)

4.李显君.关于管理整合的初步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4)

5.程宏伟.基于管理整合力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现代化,2008(6)

6.罗春元.基于企业家精神教育的工商管理创新教育模式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9(9)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7)

创新精神教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红色资源;精神教育;干部

一、干部精神教育的内涵

干部精神教育,就是促进干部的道德、理想、心理、审美、生活和情感等精神发展的教育,即是促进干部的精神世界发展的教育活动的总称。干部精神教育是干部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干部的精神面貌主要体现在党性修养、工作作风、学习作风、生活作风等方面。这些方面都有其自己相对独立的任务和内容,但它们又是互相联系、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的有机统一,就构成了一位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领域内的主要状况。思想指导人的行为,因此,干部的精神面貌及思想境界如何,对个人、集体、国家的发展极其重要,对干部进行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精神教育,在干部培训工作中的地位就显得十分重要,它应是干部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红色资源的价值

红色资源在当代具有以下五种价值:

(一)教育价值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优质教育资源。它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功能独特。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理想信念的导向功能、高尚道德的教化功能、创新素质的锻造功能和健康情感的陶冶功能等四个方面。

(二)审美价值

美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一种判断和感受。红色资源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处处体现了美的意境、美的魅力。从审美的角度看,红色资源是美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精神之美和自然之美的综合,在于追求人生理想和共产主义信仰的艰苦奋斗过程。具有净化思想、陶冶情操、提高境界、完善人格的作用。

(三)经济价值

红色资源的经济价值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衍生的价值形态。红色资源作为稀缺的精神文化产品具有良好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为大众所熟知,必定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红色资源已发展成为新型文化产业经济,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1]

(四)政治价值

红色资源对党的执政实践有着重大的政治价值。第一,红色资源有益于坚定党的执政理念。第二,红色资源有益于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第三,红色资源有益于筑牢党的执政基础。第四,红色资源可以促进党的优良作风在新时期的有效传承。第五,红色资源可以夯实党内先进文化创新的思想根基。第六,红色资源可以增强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动力。[2]

(五)文化价值

红色资源蕴含着大量的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是一种历史文化,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并在后来加以整理开发的革命历史文化,包括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硬件方面是指革命时期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遗址等历史遗存及后来修建的纪念碑、纪念馆、纪念堂等;软件方面包括革命事迹、革命文献、革命文艺等在内的革命历史记录及蕴含其中的革命精神。[3]

三、用红色资源对干部进行精神教育的思路

(一)用红色资源对干部进行精神教育的前提

用红色资源对干部进行精神教育,其前提和基础就是要充分挖掘好、整合好各种红色资源。不断地提升红色资源价值,提高其在教育中的效果。挖掘好、整合好红色资源应当遵从以下三个原则:

1.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是指在挖掘和整合红色资源的过程中要坚持系统化,一方面是要对全国各地的红色资源统一挖掘、整合,形成一个系统的红色资源库,对各种精神要保持系统性和连续性。另一方面是在对具体单个的红色资源进程挖掘和整合时,其实物、资料、图片的挖掘和整合也要系统化。

2.统一性原则

统一性原则是指在挖掘和整合红色资源过程中,要坚持继承和发展相统一的原则,继承和发展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红色资源必须与时代相结合,赋予新的时代内容。

3.一体性原则

一体性原则是指在挖掘和整合红色资源过程中要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不能在经济建设中以牺牲红色资源为代价。由于红色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一旦毁损,将无法挽回。

(二)用红色资源对干部进行精神教育的对策

首先,要将红色资源提炼转化为教育资源,形成优质特色的精神教育内容体系。

红色资源是一种静态的、抽象的历史资源,历史是需要解读和提炼的,红色资源要成为教育资源,也需要提炼转化,要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方式路径来加以解读和表现,使其具体形象,富于时代气息,易于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形成优质特色的精神教育内容体系。

提炼转化的过程对于声光电等相关技术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提炼转化不能使得红色资源的本质内涵发生改变,改变的只能是其外在形态和表现形式,提炼转化的目的就是要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引起受众的共鸣,这是提炼转化取得成功的一个前提。红色资源有的部分能很好地实现教育教学功能,有的部分不能很好地实现教育教学功能,提炼转化的对象就是红色资源中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功能的这一部分内容。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提炼转化,其过程不能一劳永逸,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红色资源的提炼转化也将是一个阶段性与长期性并存的辩证前进过程。

其次,要探索“贴近干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实践教学新路径。

体验和实践是红色资源教育的重点,运用红色资源对干部进行精神教育的教学过程中,要创新思路,坚持贴近干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以红色资源为内涵和载体,把实践教学与干部的现实和学习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探索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式和途径,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实现干部精神教育的价值,使之寓教于乐,在引导干部自主参与的实践教学中彰显红色资源教育的独特魅力。

按照学员自主参与实践的程度,实践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第一,躬行体验式实践教学。主要是利用红色资源的各种物质载体,让学员在客观真实的史迹文物面前去亲自感知和体验,获得真情实感。第二,学术思考式实践教学。主要是开展红色革命文化和历史知识的课外实践教学,开辟学员在课外的红色资源专题学习园地。第三,欣赏娱乐式实践教学。主要是通过欣赏红色经典文艺作品和开展红色文艺活动,让学员在休闲娱乐中受到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的教育和熏陶。第四,研究创作式实践教学。主要是结合干部自身特长开展以弘扬红色文化、红色历史教育为主题的学术研究和专业创作活动。

再次,要通过利用现代先进信息技术,创新精神教育形式和内容。

红色资源是历史的、静态的,现代科学技术可以把历史变为现实,静态变为动态。充分运用先进的科技成果,取材一批干部耳熟能详的红色历史故事,比如《地道战》《平原游击战》《淮海战役》等,将它们打造成一批3D或4D产品,使人们身临其境,切身体验,实现红色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的转变。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可以整合红色资源,建立红色资源网站,构建远程教育新模式,使红色资源借助网络形成“燎原之势”,让更多的人通过远程的方式受到红色资源的熏陶。鉴于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地红色资源在全国红色教育资源中的崇高地位,建议由中央宣传部门指导,由相关省的宣传部门牵头,由当地院校、博物馆、烈士陵园等单位合作建立“红色井冈山网”“红色延安网”“红色西柏坡网”等,打造远程自我教育平台。各红色网站除了及时与当地红色资源有关的新闻和消息之外,还可利用网络的优势,将革命圣地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到网页上,供人们浏览下载,进行自我学习和教育。另外,为了解决红色资源著名景点接待人数有限的问题,还可以利用全维模拟技术,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开发网上全维虚拟游览系统,使观众远隔千里就能达到对红色资源的“近距离接触”,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彭波,张丽等.整合红色资源提升江西文化力[J].求实,2006,(1).

[2]张泰城,刘浩林.红色资源的时代价值论析[J].求实,2011,(5).

上一篇:财务风险控制理论范文 下一篇:人文关怀教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