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3-11-12 15:39:11

创新创业教育的特征

创新创业教育的特征篇1

在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中,曾先后出现过“知识本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和“素质本位”等体现不同职业教育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学术界对理念内涵的探讨虽处于不断概括与深化之中,但“教育理念创新对教育实践创新的先导功能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2]无论从职业教育理念层次还是从不同职业教育理念所存在方式,我们均可感受和意识到:职业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与变化不仅具有对职业教育实践的反思、规范和指导特征,同样理念也是以职业教育的实践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基础。需强调的是,一种教育理念的提出总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与问题的针对性。综观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导致全球范围内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的转变,出现全球性的工作机会持续成少的状况。为了能尽快摆脱此困境,包括配合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均把创业作为解决青年失业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围绕教育改革和研究项目的创业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从1989年至1991年专门召开了3次国际性会议。依据三次会议所提出的目标、界定的概念和概念框架及三次会议所提供的各国经验,可以推知:创业教育负载着“人们一定的价值倾向和价值选择,其判断性的陈述,相当于‘纲领性定义’”,[3]并具有导向性、前瞻性和规范性的特征。与此同时,作为现阶段“教育理念的本质在教育实践不断发展地积淀、概括与升华”;[4]和教育特殊本质和规律的反映,高职创业教育目标中不仅包含职业教育最终目的中内在“有业”和“乐业”的两个层次,同样具有符合现代社会需要和现代人特征的层次。创业教育本质内涵则反映在通过培养受教育者的自谋职业、创业致富能力和本领、培养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具备知识、技能、能力和心理品质、培养其具有开创性的社会变革参与者等彼此紧密相联却又是逐步递进三层含义,不仅较好诠释了高职创业教育对就业教育的超越,更反映出素质教育和经济社会转型间的特征关系。我们常说能力培养是教育研究的基本问题,然而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职业能力,则是跨越教育系统和经济系统的综合性社会问题,决定权在于社会经济领域的需要。[5]基于此,高职创业教育的提出,与其说在某种程度上是职业教育为适应区域经济生活巨变而主动寻求变化的结果;意味着对职业教育与经济间关系的一种新的认识,是对职业教育经济功能的一种现代注释,[6]倒不如讲职业院校“作为一个以育人为核心的特殊社会组织,其功能必须随社会发展而发展”。[7]

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立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重点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服务产业之需要。这清楚表明:以创业带动就业不仅成为国家层面上的发展战略,同样也应是区域经济转型与实现跨越的战略内容。尤其经济社会形态的巨变,造成区域高职教育体系与市场体系间在人才资源供求关系上存在明显的机制性冲突,在这种冲突受现行教育体制与教育资源严重制约而无法消除的背景下,创业活动已成为一种特殊的劳动行为。劳动者凭借自身经验与发现机会的能力,在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新的劳动岗位。这一特殊的社会就业现象,在扩大就业和治理失业正在成为区域政府各项社会经济政策优先目标的今天,[8]发展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的教育来强化实现对人的劳动能力的开发和提高,以解决就业难题,必然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要求和期望。可见,由“守成教育”“、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转变,[9]着力提高劳动力素质,尽快形成与产业转型相适应的劳动力供给结构已成为高职教育改革和深化中必须面对的重大现实难题。回顾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发现:大多数高职院校均是由中等职业学校升格而来。原职业教育体制中技能型和技术型两种不同的职业教育类型特征或多或少会影响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当前,不同区域高职院校发展不平衡,办学水平、生源质量和不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差异,客观上存有高素质技术型和技术型为主同时培养部分技能型专门人才之分。[10]然而高职教育毕竟是高中后的教育,在办学层次上属于高等教育范畴。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经验层面的技能型人才不同,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策略层面的技能型人才。策略层面的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在理论知识、心智技能等方面都远高于中职教育。而技能型教育与技术型教育本质差异反映在:技能型职业教育培育学生具有在某特定岗位上的操作能力,一般不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操作原理及理论知识;技术型职业教育除具备特定岗位的操作能力外,还应掌握相当的理论知识,具有发展潜能和创造能力。从世界范围内技术模式的演变过程和现实背景下高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规律特征及高职教育培养人才在理论基础、实际操作和应用研究等方面的定位要求来看,高职学生不仅需要掌握较高层次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力,还需具备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11]因此,把握高职教育与中等教育在知识结构特征差异,着力提升高职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以不断满足技术创新阶段对人才的客观需要,应是高职创业教育内容预设和生成的适宜性与科学性的基本前提。

二、高职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从片段思维到系统思考

高职创业教育旨在体现素质教育内涵并以培养学生现在或未来开拓事业所需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活动。作为高职现有专业教育的延伸与补充,创业教育理应成为高职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从表面上看,高职创业教育在实施中的困境主要来源于高职教育教学知识体系如何构建的问题,但更深层次的困境在于如何做出适宜于高职创业教育的制度安排。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机构,它不仅以一种自组织形态存在于社会系统之中,而且通过与社会其他自组织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来维持它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基于此,可以认为,如今高职院校尚未形成较为完善创业教育体系的背后隐藏着制约其实施和深化的机制和体制问题。如同高职教育自身发展受到社会各种因素制约一样,高职创业教育功能的发挥也会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尤其在高职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上,我们决不能孤立地、片面地看待和分析创业教育本身问题,而应自觉地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系统观点渗透到分析问题的过程之中。研究高职创业教育应探究高职教育与社会变革之间的相互规律。社会变革不仅作为高职教育变革的外在环境,更是推动高职教育变革的力量,而且已渗透并体现在高职院校内部,构成高职教育变革的内在因素,规定着高职创业教育的方向。[12]这是我们构建高职创业教育体系中必须直面的问题。唯有通过区域经济发展动力和区域文化深层次内涵的挖掘,才能探讨与高职教育功能延伸互动机理与传导机制;唯有通过行业发展规律和企业成长历程的提炼,才可提示出创业的空间路径,以推进高职创业教育知识体系的建设。现阶段,高职院校在深入观察创业教育“整体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其所形成的复杂现象”,即动态复杂性特征的同时,[13]必须克服过去那种将复杂事物分割片段后加以组合转为整体要素的习惯;从对现状仅只做出反应转为创造未来和从无助反应者转为改变现实主动参与者的思维转换方式过程中,首先应着眼于创业教育机制的有效运行。事实上,高职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自组织形态中的一个子系统,其运行必受制于高职院校系统形态及社会其它子系统的作用和影响,并在社会系统的相互作用和互动中满足趋于社会系统的需要。若使人们对高职创业教育运行机制的社会选择和社会构建,遵循创业教育自身的运行规律并纳入高职院校教育的正常运行范畴内,促进创业教育健康和快速地发展,则必须理顺现有高等职业教育的运行机制,构建和完善政府有效宏观管理、社会广泛参与、市场有效调节和学校主导的高职创业教育运行系统。“政府实现管理”属该运行机制链条中的管理系统,指的是在创业教育中的领导作用。创业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是公共事业。除受教育者受益外,社会也从中受益。发展公共事业又是政府的主要责任。政府要注重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来支持与保障高职创业教育的发展“。学校主导”属运行机制链条中的执行系统。指高职院校针对经济社会的变革和影响,以创业教育为指针,承担为社会提供一大批创业创新人才历史重任的主导作用。“市场调节”属于运行机制链条中的动力系统,它由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

“社会广泛参与”属于运行机制链条中的监控系统,指的是创业教育督导评估工作的社会化和社会力量的参与程度。只有当这四个系统处于有效运行过程中,高职创业教育才能健康而有序地发展。其次,高职院校应从职业教育类型结构上,把握高职创业教育成功的本质动力和制肘因素,调动成长要素的发挥。创业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育体系,如同高职教育一样,共同担负着培养职业技能和素质,成为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在目前状况下,创业教育既不可能,同时在将来也完全没有必要形成所谓的创业教育独立的学校制度。高职创业教育的实施必须结合和渗透到现有的高职教育体系之中。其原由是:高职教育为学生提供职业知识,技能和规范是创业教育的基本条件和发展背景;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中的递进,逐级上升的层次体系,完全可以结合和渗透到高职教育的内容与方式之中,可充分依附和利用高职教育系统的现有途经和方式;各种不同的教育思想,不同教育流派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完全符合当今教育发展,改革的趋势和走向。再次,创业教育是一个艰难的渐进过程。现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和定位是围绕核心岗位或者职业群所需相关技能来展开,宏观上缺乏对创业观念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微观上也缺乏对创业计划和创业措施的培养,高职学生自主能力不足、冒险精神不佳和创新意识不敏锐已严重制约高职创业教育的实施和深化。为此,高职院校应按照系统思考的理念和方法:遵循服务社会和服务学生是高职教育发展基石的原则。纠正创业教育仅是实现毕业生和既有岗位对接的狭隘理解,充分认识创业教育是对传统就业教育内涵的拓展与功能延伸;避免把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窄化为职业能力和实用技术、把创业教育与企业家和实业家培养混为一谈偏向,充分认识创业教育是磨砺创业精神、增强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的重要方式。扭转高职教育中“职业性”倾向过于明显的症状。尤其要克服过去那种片面强调岗位技能培养来迎合企业需求、过度削弱甚至取消必要理论课程而忽视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和知识积累过于简单及思维训练不足缺少创新精神等问题。不论是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的结合,还是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统一的课程体系构建过程,必须重视创业能力的培养,切实将创业教育教学的运行纳入学校原有的教学、实践实训课的活动框架之中。

三、高职创业教育深化路径:从推动到调节

首先,构建和完善以创业素质为特征的教学体系高职创业教育得以发展的重要前提,在于创建创业教育的体系。高职院校的学生处、教务处、就业指导处作为创业教育体系中的子系统,各职能部门应遵循分工明确和协调的原则。高职创业教育体系的运作,要以教务部门选定的创业教育内容和安排的创业活动为中心,对学生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循序而行。高职创业教育体系的设计要将创业教育的理念及内容融入学校的一切活动之中。在丰富内涵的基础上,形成课内课外相统一的课程体系。与传统学科教育不同的是,创业教育下的学科课程设置需要实现四个转变:一是要从过去注重狭小的专业知识的传授,转变为不仅使大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特别注意学生了解创业的社会知识和创业经验;二是要从过去单纯传授专业知识,转变为不仅能很好地传授专业知识,而且特别注意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三是要从过去主要根据大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多少来衡量学科设置的质量,转变为注重大学生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的评定;四是要高度重视大学生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因为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体现在创业能力上。上述四种转变所体现的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一种人格精神状态,更是个体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融合。其次,形成与职教培养目标相渗透的实践教学平台创业的实践特征决定了创业型人才培养必须延伸到创业实践的教学平台。通过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平台,理顺职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关系,或者借助于职业教育的实践实训教学平台,在实现职教目标的同时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高职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得以实现的核心。为此,高职院校可依据职业技能和能力演进是由低到高、由简单到综合提高的发展过程,构建出与创业教育相融合“一体化、分阶段、有层次”的实践创新教学体系。其中第一层次为认识性实践。通过边教边学和边做,实现手脑并举、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结合;第二层次为综合性实践。突出理论、职业技能与实际工作经历的结合;重点强调核心技能和综合能力培养;第三层次为创新性实践。实现见习、实习、研习的一体化,以着力培养和提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19]再次,打造践行高水平产学研教育理念的师资团队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难点在于师资。

高职院校创业师资匮乏的主要原因是对创业教育认识不到位,导致师资培训的资金和政策无法落实。作为创业教育主体的高职院校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只有提高教师实施创业教育的能力和水平,高职教师才有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学生创业人格。部分高职院校采取送出去充电、培训和邀请企业经营者讲授创业体验和专题研究等办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创业教育师资不足的压力。但问题是,绝大多数教师没有创业的体会和经验,短时期的培训和上岗,无法促成其从理论研究的行家,演变成有较好实践能力的实干家;加之创业教学课程的编写和选用多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上,缺少实践的具体内容。空洞和说教的教学方式,影响学生对创业课程的学习兴趣,最终导致创业教育不能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高职院校可借鉴美国创业教育成功的经验,采纳著名百森商学院做法,由有创业经验的风险投资家、创业家和实业家、初创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来启动创业教育。同时在校园内设立有一定资金支持配套的相关创业中心或实验基地,让学生真正接触到创业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对问题分析的能力,以真正突破创业教育的成长上限。

创新创业教育的特征篇2

【关键词】创新教育 专业社团 艺术学院 作用 途径

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对高校创新体系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改革浪潮中,高校逐渐走向从传统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变的新路径,如何发挥专业社团的重要作用,培养具备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的人才,赋予高校创新活力,已成为新时代的重要议题。

一、创新教育的涵义及与专业社团的关系

(一)创新和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关键。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与知识经济的新时代要求,创新成为教育界的焦点议题,处于创新链条高端的高校,如何培养知识与技术创新的开拓者与领跑者成为时代变革的必然选择与追求目标,重要性与紧迫性日益凸显。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造就源于教育,创新教育的使命是培养创新能力、开发创新型人力资源,成为全面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与服务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战略基点。

“创新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部分,运用教育技术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贯穿在教育教学与学校管理之中,按照创新型国家的时代建设要求与适应创新社会的需要,以培育和造就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进行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为基本价值导向,综合运用创新教育方法与手段优化教育资源,建设开放、动态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行为实现的前提条件与动力机制是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挖掘,创新教育实施的关键是创新人格的塑造,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则是创新教育的核心目标与价值追求。创新过程是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是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是思维过程中的高级属性形态,它有异于固有的思维与观念,通常具有批判性、求异性、随机性、特异性、认知性、多向性、形象性等特征。创新人格主要是具有创新技能素质与创新精神的人才特征,创新人格作为个体的人格发展要素,主要包括“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意志力、洞察力、敏锐度、事业心,能经受挫折、失败的良好心态,以及坚忍顽强的性格”。创新人格特征以世界观与价值观为核心,是创新活动的载体,大学时期作为创新人格特征的重要形成时期,创新活动决定着创新人格的培养与发展。

(二)专业社团在艺术学院创新教育方面的作用

艺术学院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通过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特色清晰、管理规范的校园文化体系,从而实现文化与创新育人,无疑对学院创新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大学生专业社团作为贯彻素质教育的有效平台,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助于构建“一体两翼”式的校园文化工作格局,并一定程度上提升创新教育的层次空间与实践效果,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时空延伸性。专业社团的存续是以一批学生毕业离校,另一批新生入学进行承接,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专业社团作为广阔的知识储备平台,覆盖渗透在学生大学的全过程,这是学生专业社团创新教育持续开展的基础条件;另一方面,专业社团的开放性、包容性、广泛性、自由性、类型众多等特点,使学生具有广阔的活动选择空间,通过多层次、横向交流,有助于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内驱力调动创新积极性,并内化凝聚为锐意进取的专业社团文化。

2.自主开放性。专业社团属于大学中的学生自治组织,充分强调社团自主性与大学生主体意识,并未设置刚性约束,学生参加或退出专业社团都是基于个人兴趣自觉自愿进行选择,专业社团活动开展仅在大体方向上接受学校指导,完全自主策划、自主组织、自主实施、自主服务,这种充分尊重学生意愿与个性特征的活动开展方式,将学生追求自我独立与自我实现的内在需求有机结合,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充分彰显创新教育个性化的要求。与此同时,专业社团活动内容的开放性,为学校与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搭建沟通桥梁,在合作协同创新过程中使高校创新教育接受企业监督与评价,从而进一步在高校育人过程中推动创新教育向更积极的方向发展。

3.氛围激励性。专业社团作为创新教育载体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能使创新教育在空间上实现课外到课内的延伸、校外到校内的延续,并最终拓展至社会层面,为创新教育构建立体交叉的平台体系。在显性作用层面,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结构;在隐性作用层面,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在创新活动过程中的自主性与驱动性。

4.活动实践性。由个体目标的高度聚集统一为纽带形成的专业社团,其活动从形式到内容均标新立异、丰富多彩,其强烈的实践性与趣味性、生动性是社团的生命力所在,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积极性,并在活动中互相取长补短、相互激励、锤炼品质、形成合力,充分激发个人的创造力与凝聚团队的智慧。

二、以艺术学院的专业社团为案例进行深度分析

艺术学院通常紧紧依托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撑,努力培养适应传媒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要求,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艺术创新人才,需一直重视创新教育,不断加强专业社团建设,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热情,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使隐性课堂功能显性化。目前,上海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有“菁英计划”“创意实践训练营”“知名系列五个一”“支点工作室”等专业社团。

(一)科学定位,宗旨明确

创新创业教育的特征篇3

【关键词】高校;创新;实践教育 The enhancement practice education, advances the university innov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pattern diligently the unceasing transformationZhang Quan

【Abstract】The modern university's specializ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traced the type to satisfy the society to professional's need, actually and the creative display took insufficiently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raise. Therefore innovates educates into the education fundamental research a hot topic, the university is exploring the innovation talented person's raise pattern positively. Raises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practice ability, the enhancement practice education system research is the university implements the important way which the innovation talented person educates.

【Key words】University; Innovation; Practice education在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时期,高校也在对传统的大学教学思想和方式进行反思,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出台了一系列创新教育理论和改革举措,其中加强实践教育,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能力成为许多高校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

1. 创新人才的素质特征创新人才所具有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不是完全独立发展的,它们与人的其他素质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创新人才的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完整性发展。创新人才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

1.1严谨的科学态度。表现在能够客观地认识和分析事物,实事求是,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勇于和善于克服创新过程中的各种挫折、困难和压力,这一点也是大学教育的科学性特征。

1.2高深的专业知识与深厚的文化积淀相互结合。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以充分的知识准备作为支撑和基础,并及时把握学科的发展动态和趋势,没有知识的支持,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同时由于知识的所有分支都是相互联系的,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整体,大学教育不仅让学生掌握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而且要掌握人文科学知识,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效的创新知识体系,从而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1.3创新人才要具有合作精神,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强烈的个人责任感。创新过程虽然是一个个人探究、充分展现自我的过程,但同时也是一个与他人合作的过程,如果在专业探求中孤芳自赏、侍才自傲,缺乏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就会妨碍创新目标的实现。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把“学会共同生活”作为未来教育和人才成长的重要支柱。因此大学的任务是在智力领域提供各种工具和可能性,引导学生达到科学的前沿的同时,培养发挥学习者的个性和能力,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责任感,使其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高度融合,成为一个现代社会中全面发展的人。把创新作为人生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是因为创新人才必须把创新活动同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紧密结合起来,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和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树立正确的大的评价标准,自觉运用道德评价标准规范自己的创新行为,使创新成果为人类造福,为社会发展服务。

创新创业教育的特征篇4

关键词:人才识别; 回顾; 多维特征; 识别模型;启示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 A

一、引言

对创新型人才的识别,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起点。梳理以往创新型人才研究和实践的相关研究,可供借鉴的文献并不多。通过对已有国内外关于创新型人才识别的理论与实践重要文献进行回顾,归纳提炼出具有共性的人才识别特征模型。

二、国外的主要人才识别理论

(一)推孟的天才少年研究和人才测试的应用

20世纪20年代,推孟主持了美国当代第一项天才儿童研究。作为美国当代教育心理测量的开拓者之一,推孟对“天才少年”操作定义是:在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中得分处于前1%的早慧儿童。推孟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赋予了“天才”永久化和绝对化的性质,也奠定了心理测试量表在人才识别中近乎不可撼动的地位。在此之后的许多研究都将学生在单次、单一心理测试中的获得的极高得分作为人才识别的唯一标准。然而,随着研究这对心理测量量表的有限性的理解日益深入,对其在人才识别领域中的应用效度和垄断地位的质疑声音也日渐凸显。除却心理测量工具本身的局限性,推孟传统的关键问题在于将能力视作一种单一、固化的特质,而非多元、持续变化的状态。而英才教育的使命,不仅仅在于关注那些幼年时期就展现出高成就和天资的早慧儿童,同时也体现在帮助那些有突出潜能的学生将自己的能力转化为一种学术成就或创造生产力(Renzulli, 1978, 2005)。

(二) 三环理论指导下的动态人才识别方法

20世纪80年代初期,兰祖利及其研究团队基于三环英才理论(Renzulli, 1978, 2005)提出了“旋转门人才识别模型”(Revolving Door Identification Model; Renzulli & Reis, 1986; Renzulli, Reis & Smith 1981)。三环理论假设才能由对任务的执着(Task commitment)、创造力(Creativity)和高于平均水平的能力(above-average ability)三元素组成,将准入智力门槛设定为高于平均水平,即表现水平处于所在领域前15%左右。这是颇具划时代意义的创举,在极大程度上颠覆了标准单一且近乎苛刻的传统人才识别准入要求(例如,推孟的研究中依据智力测试成绩甄选的英才录取率是1%)。另一方面,有别于“一考定终生”的传统英才鉴别概念,在旋转门人才识别模型中,判断学生是否英才取决于学生是否在特定的课题或挑战中表现出创造力并全情投入。

二、国内的主要人才识别理论

(一)刘道玉先生的创新型人才二维素质特征理论与基于创新性个性的创新型人才识别方法

刘道玉先生是国内较早研究创造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著名教育家,对于创新型人才的识别有其独到的见解。他在其《创造教育概论》和《创造教育新论》两本专著中[1-2],提出了创新型人的二维素质特征理论和基于创新性个性的创新型人才识别方法。他认为对创新型人才主要是通过两个维度的创新性素质特征来进行进行描述的,第一个维度是创新性个性素质特征,第二个维度是创新能力素质特征,在创新能力素质下又分为三个二级创新能力素质要素,分别为创新性的观察能力、创新性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性的实践能力。并进一步指出,在创新型人才还在成长的过程中,并且还没有做出创新性成果之前,识别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是基于第一个维度的素质特征,即创新性的个性。刘道玉先生的研究为识别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指明了方向。

(二)刘云的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征描述模型及创新人才成长路径

刘云在其专著《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成长研究报告》[3]中对我国的拔尖创新人才的素质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狭义上讲,创新型人才应是从事科学技术活动的(尤其是从事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活动),具有强的创新意识、高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并取得显著的创新绩效,对国家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乃至世界科学文化的进步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和杰出人才。研究中将拔尖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征分为三个维度,个人品质素质、文化修养和专业素质以及创新素质。

1. 个人品质素质

个人品质素质包括浓厚的科学兴趣和严谨的科学态度、高尚的爱国情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强的毅力、良好的合作精神。

2. 文化修养和专业素质

文化修养和专业素质包括文化修养和专业素质包括文化素质、智能素质和专业素质。

文化素质是指博学多才,广泛涉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具有广博的专业及相关领域知识基础、较高的文化素养和高雅的艺术审美情趣等。

智能素质是知识、能力、智力的有机结合体。专业知识包括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知识,也包括文、史、哲等社会科学知识,同时还包括自身的专业知识等;能力从不同的角度可分为各种类型,诸如学习能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智力是人脑的高级功能,包括语言能力、观察力、记忆力、逻辑推理能力、想象力、注意力等。

专业素质是熟练掌握并能运用专业技术知识、技能来处理和解决科技问题。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和效率。

3. 创新素质是指创新人才为社会增添、设计、创造新知识和新的物质或精神财富的品质及能力,它包括创新主体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能力和合理的知识结构。

四、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多维特征识别模型

通过对以上人才识别理论与实践文献的归纳和提炼,可以建立对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多维特征识别模型,识别模型将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性素质分为三个维度,分别为创新性个性素质特征、智力与知识素质特征、创新能力素质特征。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多维特征识别模型的建立,能够打破过去唯考试分数选拔人才的偏颇观点,强调创新型人才的识别要以创新性个性素质为突破口,这为高职院校人才识别与选拔提供了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 刘道玉. 创造教育概论[M]. 湖北: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

[2] 刘道玉. 创造教育新论[M]. 湖北: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创新创业教育的特征篇5

1)西部城镇化进程与职业教育的动态契合特征。从职业教育理论基本原理和城镇化的特征出发,运用类比分析、交叉移植等研究方法研究城镇化适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特性和本质。重点研究城镇化适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依据西部城镇化特征研究城镇化适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相似性,建立职业院校为西部城镇化服务的城镇化适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可行性分析框架。

2)构建西部城镇化进程与职业教育的动态契合模型。从西部城镇化进程中的职业教育的本质出发,提炼城镇化所需适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性概念体系和能力进化的框架模型。包括职业院校固有的城镇化适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理论和城镇化要素的各个概念。各要素的内部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以及各要素在城镇化适用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的相互耦合与功能定位,建立完整的城镇化适用技能型人才培养能力进化模型。

3)西部城镇化进程与职业教育的动态契合的基本模式。城镇化适用技能型人才培养依靠课堂理论学习、工学结合、社会实践调查和实训等方式进行。利用比较教育学的思路和案例研究,探寻城镇化的适用技能型人才的基本培养模式。分别论述每种模式的特征、创新流程、对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的要求及其适应性,揭示出城镇化的适用技能型人才能力形成与决定的规律和内在本质。

4)西部城镇化进程与职业教育的动态契合内在机制。西部城镇化进程中的职业教育特征决定其创新过程和结果受内外环境的影响,该部分研究职业院校为西部城镇化服务的优势来源、影响因素、产生机理,进而导出城镇化适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演化的动力机制。

5)西部城镇化进程与职业教育的动态契合保障机制。城镇化所需的适用技能型人才培养必须有满足人才培养要求的内外条件。本部分研究课堂理论学习、工学结合、社会实践调查和实训等的保障机制。主要包括城镇化对适用技能型人才不同的要求以及职业院校内外横向的教学保障,对职业院校内外技术、人才、资金、设备、管理、政策等要求进行研究。

6)西部城镇化进程与职业教育的动态契合优化途径。运用实证和案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比较教育学的视角,论述城镇化的适用技能型人才能力的优化途径。具体包括西部城镇化进程中的职业教育微观创新优化(创新资源的配置)、外部宏观创新环境的完善(政府政策资源的提供模式)和社会外部关系型基础环境的优化(理论知识、动手操作能力、思想品德、观念等创新氛围的引导与培育),针对西部城镇化进程中的职业教育提出具体的可操作性建议。

二、职业教育与西部城镇化进程的契合可以操作的模式,笔者认为有如下六点:

1)西部城镇化进程中的职业教育的需求、生成和演化具有特定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本研究利用比较教育学理论体系,剖析城镇化所需适用技能型人才特性,为西部城镇化所需适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这也是一种全新研究范式的尝试和拓展

2)西部城镇化进程中的职业教育是由职业院校教育资源要素与外部城镇化需求环境因素的动态契合决定。研究城镇化所需的适用技能型人才的技能提高、熟练和市场选择是适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提高的基本模式。

3)从培养机制、保障机制和推陈出新机制分析西部城镇化进程中的职业教育动态演化的规律。技能人才培养水平提高的动力存在于职业院校对城镇化所需技能人才的应激性反应;职业院校教学能力的保障必须遵循环境适应性,满足城镇化创新活力要求;培育西部城镇化适用技能型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优化城镇化适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结构和职业院校内外创新生态环境。

4)西部城镇化进程与职业教育的动态契合机制特征与运用比较教育学基本理论研究结合的可行性分析。这是该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该问题决定研究项目的整体可行性。国内外相关理论的研究成果为我们的研究成功提供了研究思路和理论基础。

5)西部城镇化进程与职业教育的动态契合机制的城镇化适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型构建。从城镇化所需的适用技能型人才特征出发,构建基于城镇化所需的适用技能型人才特征模型。该模型预计从培养模式、操作方法和理论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

6)新形势城镇化所需的适用技能型人才动力机制、外部保障机制及优化机制的渐进模式设计。对目前职业院校要素、环境、动力以及效率问题进行实证调查研究,设计出优化城镇化适用技能型人才的可行方案与建议。

创新创业教育的特征篇6

在我区教育变革发展的活泼理论中,创新既是推进科学发展、构建调和教育的成功经历,也是起劲打造“学在”品牌的主要行动,更是推进教育事业领先发展、持续走在前列的必经之路。在教育创新中,我们容身于教育实践,进一步整合优质资本、增强内部治理、深化教育变革,积极推进以“低担负、高质量”为中心的本质教育,依照“谋创新、求质量、强服务、促调和”的工作主线,全力促进教育平衡化发展,起劲办人民称心教育。

一、以创新发展形式促进平衡发展

区地处中心城区,区域面积小、人口密度大、基本前提好、居民本质高的区情实践,决议着教育必需走平衡发展之路,才干不时知足人民群众日益增进的教育需求,才干符合建立科教文卫中间区的目的要求,才干把“学在”这个品牌打造好、坚持好、发展好。为此,我们一直坚持硬件与内在双举偏重,一起提高的准则,不时创新发展形式,从鼎力施行“信息技能现代化,优质资本平衡化,教员步队专业化”三大工程动手,起劲推进教育平衡发展。

(一)信息技能现代化

作为全国中小学信息技能教育实行区,在全省创始教育信息网、教研在线网的基本上,鼎力施行了“校校通”、“班班通”建立工程,为具体普及中小学信息技能教育打下了扎实基本。当前,全区共有核算机教室33间,多媒体教室22间,语音室20间,教员电子备课室18间,学生电脑2147台,生均装备数列全省首位。一切学校完成了“校校通”,一切学校均完成了“班班通”。还,充分发扬资本共享和收集治理的优势,建立了收集治理中间和教育材料库,开设了网上沙龙互动平台,树立下场域网备课、说课系统,完成了信息技能运用由“静态”向“动态”的改变,为教育教育的每个环节服务的功用日益增强,外延不时丰厚,真正完成了信息技能全掩盖。

(二)优质资本平衡化

依照“高投入改建单薄学校、高规范全体革新校园、高起点打造示范学校”的要求,积极争夺区委、区县政府对学校建立的搀扶力度,先后新建了北湖小学、黑暗学校、小学等学校教育楼或综合楼,异地或旧址重建了南京路小学、豫章小学二部、阳明学校、青桥学校等,学校办学前提和校园情况不时优化。还,坚持“一手抓单薄,一手抓特征,全体抓标准,重点抓示范”的工作思绪,启动了以“做有思想的治理者和教员,办一校一品特征学校”为首要内容的特征立校工程,将进步前辈的办学理念与特征的校园文明相结合,优质的教育资本与调和的发展气氛相结合,不时丰厚校园文明内在,推进区域教育平衡发展。

(三)教员步队专业化

一直坚持“高进、严管、优出”的准则,鼎力开展学校干部人事准则变革试点工作,面向全省公开雇用了两百多名优异教员,为教育注入了新颖血液。鼎力施行“主干教员步队建立‘双新’工程”,出力培育掩盖一切学科、一切学校的“教育嫩芽”和“教育新秀”步队,为教育持续发展供应了人才储藏和保证。具体启动“学科带头人”和“名校、名科、名师”评选,积极开展“师徒结合”等传、帮、带活动,初步构成了教员人才培育的动态机制。还,注重教员步队的专业化发展,倡议小我终身学习准则和学习型教员培育,从教育教育理论素养、教育设计创新才能、教育案例点评反思才能等方面动手,不时提拔教员专业素养和技艺,以顺应一日千里、日新月异的飞速时代。还,持续建立好“骏马杯”、“花匠杯”等教育竞赛平台,创新竞赛方式,丰厚交流内容,做到常赛常新、特征光鲜,不只让很多优异青年教员锋芒毕露,也让每一位教员取得了历练和经历。

二、以创新教育理念推进平衡发展

理念的创新,往往带动切实践的创新。经过创新教育理念,使我们在学校建立、教育教研、教员生长等方面都获得了收成,尝到了甜头,更在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的喜人场面中,感触到了深入的领会。

(一)善于理念更新。面临教育发展的新状况、新问题和新应战,既要坚持一切从实践动身的思想定势,更要依据不时发展转变的客观实践,开辟视野,发散思想,在理论中发明,在发明中逾越。启动“一校一品”工程,就是在“量体裁衣中创新发展”理念不时深化的基本上,由试点到推行发展而来的。经过几年的起劲,全区各校都已构成了主题光鲜的办学特征:如喜欢国路小学的“浅笑教育”、茂发小学的“以诗育人”、北湖小学的“科普教育”、青桥学校的“棋艺提德,竞技促智,棋战强体”、滨江学校的“警校共建,普法育人”等等,办学特征的逐渐构成,减少了学校之间的差别,促进了学校教育全体程度的进步,推进了学校教育平衡发展。

(二)善于学习借鉴。要创新理念,就要善于学习,然后引进和借鉴别人的聪明,巧借“参考之资”来“攻玉”。为此,我们以校长步队建立为中心,采纳“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举行优异校长高级研修班和校级干部持续教育专业培训班、钻研班,将目光投向京、沪、港等地,分批组织校长到北师大、华东师大学习培训,到北京、上海、杭州等进步前辈地域挂职磨炼。年我们与喷鼻港小学校长赞助会开展互派挂职校长活动,遴派了8名校长到喷鼻港挂职磨炼。年,我区育新学校、邮政路小学、南京路小学辨别与北师大“校长专业化与学校发展”、“现代学校准则建立与学校发展项目”专家组开展为期三年的教育科研协作。区每年都举行“校长论坛”钻研会,从分歧旁边面就治校经历和治理经历进行交流和讨论,推进校长步队专业化发展。

(三)善于吸取经历。总结经历是不时推进创新的基本。作为全国全国中小学信息技能教育实行区,加速教育信息技能现代化措施,逐渐完成了信息技能与课程理论的整合,我们既是走在了前列,也是在探究中提高。每一步都需求实时总结和吸取经历,然后按部就班式的再创新、再总结、再发展。理论证实,这种按部就班式的稳步推进是实行区工作不时获得优异成果的主要包管,也是推进学校教育平衡发展的主要经历。“十一五”时期,全区教员学历达标率小学为100%,初中为98%。全区现有全国优异教员4名,省级特级教员2名,省、市级学科带头人37人,名师3人,区级学科带头人34人。经过各种行动,我们打造了一支师德本质好、营业程度高、创新才能强、让市民称心的教员步队,为我区教育事业供应了人才智力支撑。

创新创业教育的特征篇7

[关键词]音乐专业大学生 个性特征 教育管理

音乐专业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特殊的群体,与其他大学生群体比较既有其共性,也体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只有针对音乐专业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准确把握学生的心态和行为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管理,才能进一步培育新时期音乐专业德艺双謦人才。

一、音乐专业大学生个性特征

音乐人才是社会的特殊人才,音乐专业大学生既有一般高校学生的共同特点,又有自身鲜明的个性特征。两者的共性:热爱祖国,拥护党的政策;有较强的进取心,思想活跃,求新意识较强等等。在认识音乐专业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共性特征的同时,还应当看到音乐专业大学生鲜明的个性特征。

1.思维活跃,但理想信念淡薄

音乐专业大学生由于自身性格特质,思维敏锐,容易接受新事物,善于思考问题,但普遍存在不关心政治的心理,他们很少关心时事,特别是“两课”理论学习,认为“两课”教学方式枯燥,离他们生活较远,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浪费时间学习“两课”知识不值得。正因为如此,他们大多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虽崇尚远大理想,但对人生价值、生命存在意义感悟不深,容易受社会不良现象和多种价值观念的影响,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不强,理想信念淡薄,缺乏诚信和奉献精神。

2.崇尚自由,但团队意识较差

音乐专业大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表现意识强烈,崇尚艺术自由,个性张扬,在学习、生活中融入一种个性化的色彩,在专业上能够有创新思维,从而创作出有感染力的艺术作品。但他们在考虑问题时多从个人才能的发挥、个人利益的获得、个人价值的实现等方面出发,从而滋生以自我为中心,以实现个人价值为取向的个人主义思想。他们在崇尚艺术自由的同时也表现出对自身要求不高,团队意识较差的现象,例如:缺乏团队精神,对集体活动缺乏热情,集体荣誉感不强;喜独来独往,向往所谓绝对自由,随意迟到、早退、旷课;学习纪律松驰等。

3.自信心强,但抗挫能力较弱

音乐专业的大学生大部分从小学习音乐或舞蹈,对艺术有较强领悟力和实践力,再加之自身条件的优越,使学生形成了较强的自信心,对未来充满憧憬和成功的渴望。但由于经历的人生磨练较少,人生体验不够丰富,心理承压能力较弱,使之在遇到挫折、困惑、失败时往往容易陷入一种悲观、失望、痛苦的情境中,在人生的海洋中找寻不到可以引航的明灯,感觉前途一片渺茫,从而颓废、不思进取,将希望搁浅。

4.重视专业,但文化基础薄弱

音乐专业大学生在考入艺术院校后,由于在浓郁艺术氛围的熏陶中,对音乐的兴趣被进一步的唤醒和强化,在这种兴趣的驱动下,学生在专业的学习上孜孜不倦,他们大多数认为只要专业学好了,毕业就能找到好单位。加之音乐类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学生要参加较多的艺术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长才干,出真知。

因而在对待专业技能课程和其他文化课程的态度上,学生往往更重视专业技能课程而相对轻视文化课程的学习,从而导致音乐专业大学生文化课缺勤比例严重,尤其英语、计算机、马哲、中外音乐史等文化课的重修的比率较高。由于长时间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致使一部分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影响了他们的专业技能向高水平方向发展。而且对文化课程的忽视使他们的整体素质和艺术修养难以提高,间接地影响了他们对艺术的领悟和表现。

二、音乐专业大学生教育管理策略

音乐专业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给教育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教育并引导他们扬长避短,成为管理工作中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教育管理应结合专业特点,强化教育、管理、服务和发展并重的意识,以创新教育为主题,以拓展学生素质为目标,不断增强音乐专业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

1.把握导向,突出重点,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稳定和发展的基本保证。要根据青年学生思想教育的阶段性和音乐专业学生的个性特点,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为核心构筑学生的精神支柱,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社会公益活动为导向,如青年志愿者活动、军民共建活动、文艺进社区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爱校、爱专业教育;要以感恩教育、感恩行动为主题,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要以高品位、赋有创新性的特色团日和团组织生活为载体,如:诚信考试模拟、放飞理想畅谈等,切实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要重视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队伍的建设工作,改变他们的工作方式,从根本上对学生干部进行人格提高和素质培训,引导他们在服务他人和自我利益之间寻找契合点,让他们在实践中丰富阅历、接受考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2.坚持“严格管理”与“以人为本”相结合的育人思路,倡导同理心

尽量处理好严格管理与展示个性的关系。在按照校纪校规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的同时,要照顾到音乐专业的特殊性,兼顾学生个性发展,要在严格管理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路,促进学生的全面成才。

音乐专业的性质决定了要发展个体的个性化色彩,然而这种个性化色彩是一种能融入群体利益的个性化,而不是绝对的。因此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中,教育者必须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价值,不能单纯的采取严加管理的办法约束学生的行为,应该给学生一定的可以施展才华的空间及创作的时间和空间。管理上应以疏导的方式,经常性与学生小范围的交流,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和专业发展,及时给予指导意见,避免开大会,开长会的灌输式教育。

同时,教育者要有同理心,即宽容之心。要学会换位思考,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沟通与交流,尊重音乐专业学生的人格和尊严,要与学生交朋友;加强对有问题学生(单亲、贫困生、有心理问题等)的心理辅导,多鼓励,少批评,多给予温暖,少冷眼冷语相待,让学生从内心里接受你的人,感受你的温暖,从而以主动积极的态度接受你的教育。

3.进一步完善导师制,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

音乐专业教学主要采用小课教学方式,师生之间因经常的沟通与交流,更容易形成一种亲近、融洽的师徒关系,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很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道德风貌等往往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来。因此在音乐专业大学生中实施并完善导师制更能有效地进行“育人活动”,起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

导师要在帮助学生熟悉本专业和相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籍管理条例时,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特点,帮助学生制定个性化的修读计划,确定每学期的修读课程;要关心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和心理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次的教育与引导,如帮助低年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方法,了解、热爱本专业,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高年级学生进行力所能及的科技和文化创新活动,使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有明显提高;导师要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始终不渝地把育人工作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做到寓思想道德教育于艺术教育之中,用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人格魅力影响和感召学生,成为学生的楷模,从而达到教育和感化学生的目的,有效地培养和提高音乐专业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4.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拓展学生素质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不仅是贯彻教育部、财政部“质量工程”中关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更是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结合音乐专业学生专业特长突出的特点,教育者有意识地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有兴趣、有机会、有时间、有动力参加创新活动;要制定《音乐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结构,减少通修课程总门数,加大艺术实践课时数,增加音乐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分模块,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科学合理、灵活有效的制度平台;要建立音乐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训基地,为学生参与创新能力锻炼提供基本保障;要将音乐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及成果与学生综合测评、奖助学金评定、团组织推优、主修资格申请、免试推荐攻读硕士研究生等挂钩,激励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精心组织和支持学生参加全国、全区有影响力的音乐赛事,如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大学生艺术展演、“珠江杯”五项技能大赛等,使学生得到更多创新能力的锻炼机会。

5.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航,让学生理解“事渔”的价值

教育是因人的发展需要而存在的,它对人的意义,不仅在于“予鱼”或者“予渔”,而且是要让更多的人理解“事渔”的价值与快乐。也就是说,教育者不仅要给学生生活的知识和技能,还要传授学生对生活价值的理解方式,从而让学生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保持健康和向上的生活态度,以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去创造和发展让自己的生命都能快乐的生活方式。

因此,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教育者应在充分了解并理解其追求个性自由、渴望在艺术上有所造诣的基础上,将生命和生活的价值的教育落实到生涯过程,将生涯过程提升到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的层面上去理解,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航,使学生带着爱心、带着喜悦心、带着进取心规划自己的人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兴趣偏好,智能优劣等,从而定位自己,使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强化人生成功可能性的价值。让学生在一种生活的体验中去感悟职业生涯规划,将随之带来的对生命价值、职业追求、自身的思考融入到整个生涯过程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在学习中成长心智,在实践中成就人才,在锻炼强壮体能,在自我修养中完善人格,在思考判断中追求正确的信仰。

参考文献:

[1]王群.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及管理对策.北京教育(高教),2007.5.

[2]骆巧凤.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思想政治工作对策[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4).

创新创业教育的特征篇8

中图分类号: G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作为普通职业教育学校图书资料的职能管理部门,在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科建设、教学科研以及学生素质教育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的服务功能越来越强,对职业教育的提升也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也得到了前所未有快速的发展。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作为知识和技术传播纽带,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现代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要求提出了挑战,也对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信息时代下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新特征

1.计算机网络技术新特征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现代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数字化的重要手段。在知识爆炸时代,知识量非常大,信息交流非常频繁。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大量储存知识资源,快速传播知识,扩大知识信息平台利用,促进知识和技术更新。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超文本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快速发展,也为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优质服务功能提供了重要技术手段。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现代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重要特征之一。

2.图书资料数字化建设新特征

图书资料的数字化采用的知识信息的结构和系统化,借助存储介质新的全文存储与全文检索技术,能够存储海量的知识信息资源。全文存储的新方式光栅扫描方式,能够存储大量全文文本,综合利用现代各种技术手段,提高全文检索性能和速度。因此,数字图书馆建设是现代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图书资料数字化也是现代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新特征之一。

3.光盘检索系统新特征

光盘检索系统能够及时、快速、准确地处理光盘存储资料,从而变革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光盘检索系统能够查阅图书馆业务处理的各种信息及其变化,以及这些信息的各种账表,设计操作方便,数据安全,易于维护和升级。光盘检索系统包括读者信息数据库、光盘信息数据库、借阅信息数据库。因此,光盘检索系统是现代图书馆资料管理的重要模式,也是现代图书馆的重要特征。

4.学科专业化借阅模式新特征

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需要为学校不同学科专业的师生提供专业资料信息服务,而图书馆专业化借阅模式更能满足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要求。因此,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要打破传统的藏书模式,除旧布新,加强专业化借阅模式的创新,从而提高图书馆借阅水平。需要加强学科专业资料的梳理和归类,图书馆下属各个部门如流通部、阅览部、采编部要密切配合,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学科专业化借阅模式的探索,建立一套新的图书借阅制度。

5.图书建设模式新特征

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服务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职业教育学校师生。各个职业教育学校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均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专业。但各个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在图书建设方面浪费与闲置普遍存在,同时,职业教育学校对图书建设投资有限。因此,在图书建设方面如何根据本校学科专业特点和学科需求,充分利用有限资金,建设适合本校学科发展的图书建设模式也是各个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思考的问题。因此,在图书建设方面,应依据本校各个系、各个专业特色加强对专业学科文献信息筛选和科学整理、加工,从而建设适合本校学科需求的专业学科文献信息图书馆。根据本校学科优势和学科特征、图书馆馆藏规模,创新地探索适合本校特点的建库模式,扩展文献信息资源采集渠道,及时更新信息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适合本校学科发展的图书资料体系。

二、信息时代下职业教育学校图书管理员素质要求

1.较强的计算机技术综合能力

现代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馆藏图书的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图书的编码、借阅、网络服务等功能均需要借助计算机技术。因此,现代信息环境下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管理员需要全面掌握与现代信息技术密切相关的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图书馆发展的要求。当前,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管理员计算机技术掌握的水平不高,导致信息检索、信息共享等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难以适应信息资源快速、有效的传播和服务。因此,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素质是信息时代下对图书馆管理员的基本素质要求,也是建设高水准图书馆的重要保证。

2.较强的文化知识和信息加工能力

随着世界学术和知识的广泛交流,英文文献是目前世界文献的主流文献,深入挖掘网络信息资源,了解最新学术动态,提供更高质量服务,需要具备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此外,学科发展使各学科知识体系逐渐交叉融合,这要求图书管理员不断更新文化知识,扩展视野,加强信息的更新,对新知识信息具有敏锐的判断力和洞察力,能够挖掘信息资源,实现信息的深加工,及时有效地对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推荐,实现信息资源高效开发和利用。因此,文化知识的素质和信息加工能力是图书建设中图书管理员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要求。

3.主动创新和服务意识

创新是信息时代科学技术进步的原动力。图书管理作为知识储存、传播、交流的载体,更离不开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信息时代下科学技术发展速度迅猛,新的科学思想和技术不断涌现。图书管理员只有不断学习、主动创新图书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扩宽创新思路,才能积极挖掘信息资源的服务功能,使图书馆成为新知识信息资源和信息传递桥梁。因此,建设信息时代的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离不开主动创新和服务意识的素质要求。

4.较强的知识交叉综合能力

信息时代下要求图书管理员具备广博的知识背景、图书情报、计算机和外语知识的交叉综合能力。信息时代下图书馆借助现代信息,使文献资料信息化,采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使图书管理方式进入信息化管理模式。因此,信息时代下图书馆管理模式需要管理员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文献资料传播和利用机制把握、文献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和处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英语等技能的交叉综合能力素质要求。因此,管理员知识交叉的综合能力素质是信息时代下图书文献信息进行高效交流和传递,加快科技创新的重要保证。

5.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服务态度

随着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的规模越来越大,藏书越来越多,新旧更替频繁,专业越来越细,图书管理工作日趋繁重,这就要求图书管理也要走专业化道路。面对庞大的知识库,图书管理员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这就要求图书管理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图书管理员在工作中要主动探索文献信息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耐心细致地整理规范图书资料,面对读者同样需要耐心周到地解答相关图书资料借阅问题,并耐心认真按管理流程借阅图书资料。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服务态度也是图书资源有效管理的基本素质要求。

三、信息时代下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管理员素质建设

1.加强新技术培训

信息时代下新技术不断涌现,特别是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兴起,加快图书资源数字化和文献信息资源管理加工,为职业教育学校学科建设、教学和科研提供全面快捷的数字资源信息服务。因此,需要加强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管理员的相关计算机技术和手段的培训,并加强对科普和外语文化的学习,通过多种模式和途径对图书馆管理员进行系统化培训,以适应信息化和网络化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管理的要求,不断创新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

2.加强创新思想培训

信息化时代下,需要打破传统的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单一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在管理和服务中积极主动探索新的模式,树立优质服务的目标;需要加强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培养,提高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图书馆管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通过现代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管理的信息技术的培训和学习,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实践,不断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及时掌握知识信息资源的信息动态,创新地提高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适应信息时代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管理的要求。

3.加强激励机制改革创新

提高信息时代下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管理质量,需要加强激励机制模式的创新。探索新的激励模式,是以提高职业教育学校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素质为目标,促进管理人员主动创新的思想和动力。图书馆管理工作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需要掌握多种专业技术技能,如检索工具、情报文摘、数据库、光盘、声像等高科技信息服务手段,也需要上架整理书库等繁重的体力劳动。当前,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管理员待遇差、职称晋升难、社会地位低,缺乏良好的激励机制。因此,如何建设完善的激励机制,调动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提高图书馆管理员的待遇和地位,尊重图书馆管理员的工作业绩和精神需求,鼓励赞赏图书馆管理员个人价值和劳动成果,物质与精神激励融合,创造一个和谐自尊奋发进取的气氛,加强工作环境的建设,使管理员在舒心健康的工作环境中迸发自己的思想从而根本上提升图书馆管理员的精神素质、文化素质和技能素质。

4.建设良好的工作环境

良好的工作环境是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工作环境包含图书馆硬件建设和人文环境建设。干净整齐的图书馆场地既是图书管理员快乐工作的重要条件,也是吸引读者乐于奔波图书馆的重要因素。同时,图书馆在人文建设方面加强对图书管理员的正面心理疏导和鼓励,加强对管理员心灵的交流,激励图书管理员积极探索图书管理的新模式。

5.加强职业素养教育

图书管理员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还需要较高的思想道德职业素养。管理部门除了提高图书管理员的专业技能培训,还需要加强图书管理员的职业道德素养的综合教育。只有提高图书管理员思想素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图书管理和服务水平。因此,加强培养和提高图书管理员的思想政治和业务技能的综合教育和培训,全面提升图书管理员综合素质。

信息时代下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的服务职能对管理员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管理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不断优化知识结构,创新图书馆管理和服务模式,加强技能培训和素质教育,才能为职业教育学校教学科研对文献信息需求提供多元化现代服务模式,才能适应信息时代下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管理员综合素质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大光. 论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建设与管理.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1(1)

上一篇: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范文 下一篇:历史和文化的关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