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企业发展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02 04:49:03

创新与企业发展论文

创新与企业发展论文篇1

一、当前进一步加强企业审计需要关注的几个重点问题。

(一)要围绕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开展企业审计。

经济结构调整在我们山西省是一个尤为重要的问题。近几年以来,省委、省政府紧紧地抓住经济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做了大量的工作。提出了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目标,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这方面的任务还很重。最近,省委八届七次全委会议提出的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也进一步明确地提出了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总目标。对我们审计工作来讲,特别是企业审计,经济结构调整应该成为我们审计工作特别是企业审计今后应当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对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进行审计,必须和调整经济结构,建设新型能源工业基地这个目标紧密地结合起来。经济结构调整,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目标,重要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应当成为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那些不符合经济结构调整方向,不符合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目标的现象,应该通过审计指出,加以纠正。

我们山西的经济结构长期以来明显地不合理。当然,既有地理等客观条件方面的特点,同时也有指导思想方面的薄弱环节。资源主导型的产业结构,导致了许多地方发展经济主要靠挖煤、靠卖煤。由于有煤,多挖煤是对的,多卖煤也是对的,但是不能光挖煤、光卖煤,必须注意保护资源。一些地方过去在保护资源方面很不重视。产业结构单一化,煤炭的深加工远远不够,第三产业发展很薄弱。这是我们山西经济结构很重要的特点。今后,调整产业结构,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要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加强煤炭的深加工,在煤炭的深加工上做文章。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把我们山西煤炭大省的优势转变成为煤化工大省的优势。这中间有很多工作要做,就是要在煤的深加工上做文章。煤的深加工的效益要比现在卖煤的效益高出好多倍,不是几倍,而是几十倍。我们审计要关注这些问题。

(二)企业审计今后要更多地关注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我们今后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都和企业有着很大的关系,特别是工业企业。我们山西的工业企业现在效益比较好的、发展还比较快的,大部分都是和煤有关的企业。当然也有电力、冶金、焦炭、铝合金等,这个产业链基本上是从煤开始的,煤炭、电力、冶金、化工等产业,有很多是从煤开始的,都离不开我们山西一些比较富有的资源。我们山西最富有的资源当然是煤,还有铁矿、铝矾土等。尽管我们山西的煤炭资源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但是,无论有多少资源,也不是无限的,也有用完的一天。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们不仅要考虑当代人的需要,而且应该考虑子孙后代的需要;不能光顾我们这一代,把能挖的、能用的资源挖完了,用完了,今后发展靠什么?不能断了子孙后代的后路。资源的保护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战略问题。现在世界上许多经济发达的国家都非常重视资源的保护。大家知道,日本在最近几年已经停止在国内开采煤炭,完全依靠进口,为什么这样做?就是为了保护本国的煤炭资源。还有一些国家,大量的进口石油,比如美国,把石油放在海底,就是为了预防在能源日益紧张的形势下,将来出现石油供应的不足,大量地储备。这是现在国际经济竞争的一个重要特点。我们国家的煤炭,在全世界范围来看总量不少,但人均占有量不多,我们山西的煤炭资源,无论在全国,还是在全世界,确实具有十分优越的条件,但是我们要居安思危。过去那种粗放式的管理,粗放式的经营方式,应该说带来的损失是很大的。过去造成的损失,有一些已经难以挽回了,从现在开始,应当高度地重视资源保护的问题。现在我们山西的煤矿,国有的大煤矿还好,一些小煤矿回采率只有10%左右,浪费很大。采一吨煤要浪费几吨,照这样开采下去,有多少资源也不够用的,很快就会用完的。一旦采过以后就不能再采了,资源都被破坏了。煤炭采空以后,企业就面临二次创业。对一个企业来讲,这是很大的困难,甚至是危机。对于一个地区来讲,由一个县到一个市、一个省,也会出现这种变化,在形势好的时候,就要有紧迫感、危机感。如果从现在开始还不注意资源的保护,有一天会尝试这种苦果的。中央和省里都非常重视资源保护的问题,也采取了许多措施。我们的审计工作,一定要围绕中央和省里提出的资源保护等重要的政策和措施来开展工作。审计一个企业,要把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情况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来审计。要注意发现和纠正那些严重浪费资源的问题。

环境保护方面,工业企业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国家多年以前就提出“三同时”的方针,但“三同时”执行得很不好。有很多企业,只顾眼前利益,只顾自己赚钱而不顾长远利益,不顾社会利益。只要有机会,就在严重污染环境的情况下开展生产。当然,作为国家、政府、社会来讲,要采取有效的制约措施,制约企业的这种行为;作为企业来讲,应该遵守国家的环境保护法和各项政策,遵守国家的制度。环境保护各项制度的执行,离不开监督,人的自觉性是有限的。审计监督是一种重要的手段,我们在审计企业的时候不要忘记了解企业贯彻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方面做的怎么样,存在什么重大的问题,如果有必须提出来,采取措施,加以纠正。有很多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发生在企业。所以,对企业这一关一定要把住。我们审计机关在这个方面有很多工作,责任重大。

(三)要特别关注在深化企业改革的过程中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

我们现在看到的国有企业的状况,和十年前比、几年前比,都有很大的变化。可以说,每年都在产生一些新的变化。企业的改革、重组、改组、改制在不断地深化。就在这个过程中,怎么样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是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应该说,过去已经发生的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是不少的。我们审计机关做了一些工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一些方面,我们的职能、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现在,有很多重大的变化。比如,所有制结构的变化。现在再找原来意义上的国有企业,越来越少了。企业内部投资结构、资产结构的多元化将越来越明显。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深刻地改变了资产的构成。一个企业内部,既有国有资产,又有民营企业进入。在企业的经营方式上,也出现了多元化的格局。企业的管理方式也有很多重要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的机会很多。我们已经看到的一些企业所发生的问题,一些企业领导人发生的重大腐败案件,如果对这些案例作一个分析,能够完整地看到国有资产流失的过程,有一些案件令人触目惊心。作为审计机关,审计人员应该认真地思考、反思一下这些案例。我们怎么样通过有效地开展审计,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对我们来讲,这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在县一级,很多县里现在已经没有国有企业了,在市一级还多一点。在深化企业改革的过程中,如何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这是我们审计工作中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要予以更多的关注。

(四)企业审计要更多地关注企业的管理和效益。

我认为,管理和效益是密切相关的,现在国有企业效益不高的现象是大量存在的,主要原因是管理的粗放。审计发现的企业管理方面的漏洞和薄弱环节,是企业效益不高的深层次的原因。通过审计,可以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效益的提高,这方面也是大有可为的。

二、要进一步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

企业审计人员面对一个不断学习和重新学习的问题。经济在不断地发展,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企业的财务制度,企业的体制不断地出现新的变化。我们的审计人员所掌握的原有的一些经验和知识远远不够,为了能够更好地在审计工作过程中回答各种新问题,能够实现审计工作的预期目标,实现审计工作的创新,审计人员必须不断地调整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特别是要加强对新的企业财务制度的学习,企业的财务制度有很多新的变化,二十年前的知识,十年前的知识,都已经远远不够用。近几年以来,国家制定了新的企业财务制度,特别是有一些方面和国际接轨以后又有许多新的变化,对于这些情况,我们必须经常了解,必须熟悉。审计人员必须熟练地掌握国家有关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方面的一些法律、法规和政策,为依法审计提供必要的条件。我们讲依法审计,就必须熟悉法律,如果不熟悉法律,怎么样依法审计?很可能自觉不自觉地触犯了法律。

在新的形势下,要搞好企业审计,审计人员还应当加强对国民经济发展和运行情况的了解和研究。在经济生活中,企业是一个细胞,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和整个国家甚至全球的经济共同发展的,整个国家以至全世界的经济的发展、变化,对于企业的发展,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影响到企业的市场营销,影响到企业的效益,也影响到企业的管理行为,影响到企业的财务。所以,我们对国有企业搞审计,必须熟悉国有企业赖以生存的环境和大背景。这样才有利于我们把一些具体的问题放到一定的环境下,放到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分析、研究,有利于我们提高审计质量,提高审计工作的水平。

我们的企业审计人员既要熟悉企业的财务,还要学习多方面的知识,应该成为复合型人才。在这方面,标准要定的高一些,要自加压力。如果说,现在的知识总量有一斗,那么,你不要认为有一斗就够了,应该有三斗。我们的知识层面,既要满足当前工作的需要,还要有一定的储备,要有一定的超前性。

审计信息化建设必须进一步加强。运用计算机审计,对于企业审计来讲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现在有一些国有企业规模很大,它的财务管理手段也不断地更新。我们的审计手段也必须不断地更新。审计工作的科技含量不能低于企业管理的水平。现在有些大企业,资产总量很大,规模很大,子公司很多,需要我们了解的情况很多,光靠人力往往达不到,必须借助于先进的手段,借助于计算机。而且审计一些管理水平比较高的企业,如果不用计算机,就会出现进不了门,打不开帐的局面。我们必须防止这种现象。在这个方面,不仅是个硬件的问题,有没有计算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有没有人才的问题,是观念问题。现在我们在人才的培养方面远远地落后于硬件的建设,人才严重缺乏。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个问题。还有,我们的观念也不适应,有一些同志觉得,多少年我们就这样过来了,不用计算机也照样工作,不懂计算机、不会使用计算机也照样可以工作。这种认识一定要克服。在不远的将来,就会遇到严重的困难。现在社会上闲置的人才多得很,新毕业的大学生,懂计算机的、懂财务的年轻人多得很,由于机构、编制的原因,进不了机关,进不了审计机关。但审计队伍不是没有后备力量,不是没有竞争者。我们的审计人员要看到这一点。按照现在的状况发展下去,也许有一天,由于种种原因,人员不再更新,不能工作了,怎么办?那时就别无选择,就是谁能干谁来干。所以,我们要有紧迫感,没有永远的铁交椅和铁饭碗,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社会里,无论是搞审计的,还是党政机关,一个必然的趋势就是──能者上,庸者下。你能不能干得了,这是首要的问题。我们的同志一定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用先进的知识和技术手段武装自己,不断地适应新的形势的要求。这是第二个问题。

三、加强对审计成果的开发运用。

尽管在企业改革的过程中,国有企业的总量在减少,但是一些大企业、大集团在不断地发展。企业审计的任务也还是很重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我们审计机关力量不足和审计任务重,这个矛盾是一个长期的矛盾,企业审计同样面临这个矛盾。我们不可能每年对所有的企业都审计一遍,做不到的,从来也没有做到过。再增加多少人也做不到。那么,我们的思路就要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我们每年只能有选择地审计一部分重点企业,这就要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审计这些企业?怎么样审计?审计以后还应该做什么?比如,在省厅,我们一年也许只能安排两个、三个大企业的审计,一个市也许就安排一两个、两三个企业的审计。审计这两三个企业以后,有很多后续的工作要做。我感到,现在这些后续的工作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如果仅仅就事论事,审计哪一个企业,就给哪一个企业出一份报告,下一个审计决定,罚点儿款,那么两、三个月就完成了审计的过程,从程序上来讲都够了。但是如果按照更高的标准来要求,我们还有很多工作应该做。在这个方面,我们还必须有创新的思维,要创新,也就是审计方法上的一种创新。当然在审计的组织方法上也要不断地创新。审计的企业数量不多,但是究竟应当怎么样审计,却是值得研究和改进的。我主张,我们审计企业的数量不一定要多,但是质量一定要高。我们有力量就多审计,没有力量就少安排一些审计任务。但是既然要审计一个企业,力量就要保证,就要组织一只精良的队伍上去,用一种科学的方法去工作。然后对于审计的成果再来一个深加工,加工、转化、用好。要解剖麻雀,即使我们只审计了一个企业,发现这个企业的问题,依法处理、处罚,这是必要的,但是更重要的在于,通过审计这一个企业,对于从这一个企业看到的一些问题,怎么样来做一种更深层次的分析,来预测和判断,在别的类似企业也可能存在的问题。对别的企业,对于那些我们没有能够及时地去审计的更多企业,也起到一种预警的作用。我认为这个方面是更重要的。对这方面的工作,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同时,通过对一部分企业的审计所掌握的情况,发现的问题,所做的分析、研究,我们还可以对于政府和有关部门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管理,完善有关方面的政策,深化改革,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这方面有很多工作可以做,应该成为我们企业审计的一个重点。企业审计的创新,今后要在这方面下更大的功夫。衡量我们企业审计的成效怎么样,不能只看你审计了多少个企业,不能简单地以数量来论成效。同时应该以质量论成效,而且看待质量,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看对审计成果的深度开发、运用是不是做到位了。比如我们审计了阳煤集团,或者审计了太钢,那么我们通过对阳煤和太钢的审计,发现了一些什么重要的问题,就要分析,联系当前更多的企业经营管理和改革方面一些共性的问题,再来分析其他企业的情况,对其他企业起一种预警的作用,就有关的政策性问题向政府提出建议。如果后面的这些工作做好了,我们的审计质量就显示出来了,我们审计工作的水平也就体现出来了,就提高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努力方向。如果这方面的工作做得好一些,即使我们的力量不够,我们每年不可能审计很多企业,但是通过对少数企业的审计,就可以对更多的企业进一步加强管理、深化改革、对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发挥很好的作用,起到一种导向和预警的作用,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后我们每年都可以选择一些各种不同类型的、有代表性的企业实施审计,在审计的基础上提出有分量、有水平的分析报告。这个报告要有别于过去那种传统的综合报告。要在反映情况和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重点,从宏观方面和深层次上,回答一些应该回答的问题。

创新与企业发展论文篇2

【关键词】创新;公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引言

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增强凝聚力、构建和谐企业的有效手段,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人员高度分散、施工环境多变、机构设置相对不稳定公路施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许多开展的内容、现念、方法已经过时,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公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亟待创新,积极探索新时期大背景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方法,使其更好的为整个公路企业的运行服务,是公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的一项新任务。

1 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创新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是新时期企业发展的基本保证,公路企业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跟紧时代的步伐进行创新,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作为企业重组改制新形势的现实需要,还兼具提高企业凝聚力的重要作用。在国家改革进入深水区的新形势新情况下,公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必定要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首先实现理论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创新,即解放思想,一方面

要以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作为武装职工的头脑的武器,确立其公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理论指导地位。另一方面要将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发展、文化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正确处理好,结合学与用、知与行,运用信息论、控制论等现代有效的科学理论进行方式方法的创新。

2 公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内涵的创新

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公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将重视基层、强基固本作为工作的鲜明导向。首先要抓紧时间整顿涣散的基层组织,认真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再要做好思想意识的转化教育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密不可分,要让干部职工释疑解惑,统一思想,主动发现思想和工作中产生的各种新问题。其次要抓好抓实企业干部职工的爱岗敬业教育。充分利用好各种政治思想宣传载体,在实践工作中组织广泛有序地学习和宣传教育,坚决扼制形式主义、作表面文章的风气形成。另外,必须改进形势教育,要及时作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解释以解决改革和发展中遇到突出问题,积极引导职工从社会发展大趋势、改革开放大格局的角度正视改革实践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增强职工对各项改革的心理承受能力、社会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适应能力在局部的、暂时的困难面前不被吓倒。

公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的创新的实现,要重视思想工作的艺术性,开展互动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其真正深入人心,思想工作组织者要进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说服教育,要使广大职工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握时机,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

3 以公路企业自身实际为基础创新思想政治工作

了解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要从公路企业自身实际出发,须注意公路企业人员分散、难以集中的特点,开展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情况时,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适应公路企业中建路、养路、管路和收费工作中的干部和员工的需要是新形势下的公路企业思想政治开展的基本要求,可在其中寻找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要结合思想政治工作与公路企业工作实际,解决工作中的难点、重点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避免教条化和公式化,要从解决员工存在的实际问题,务必做到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给员工带去温暖和关怀,保证员工全身心的投入公路事业中。

(2)应长期持续的开展和保持公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不是面子工程,长此以往会导致员工对企业失去信任在工作中不负责,所以在公路企业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是长期持续的。

4 创新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支柱。要帮助企业职工释放压力,卸下包袱,员工才能轻松地工作,才能充分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以促进企业良好发展。为此,企业要着力营造出和谐的工作文化氛围,创新的加入现代主流文化的一些新元素,紧跟时代潮流,另外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好企业文化。

目前最为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进行思想政治创新的有效措施。通过影响企业里最为活跃的“人”来改造职工精神状态、职工的行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制度,进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并使企业的经营活动形成长久性和系统性,这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的共同特点,企业文化为企业的活动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因此,创新公路企业思想政治文化需从创新企业文化建设着手,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应该向企业文化建设转移,赋予企业文化企业活动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之外的创新性内容。

然而,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并不是企业文化替代品,公路企业文化建设创新也不是完全排斥传统文化建设,因此.为发挥企业文化的独特作用,公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以适当的切人点融入企业文化建设的局部。思想政治工作的范畴要囊括企业文化建设,要适当调整工作内容、方法和措施,以开拓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道路。企业要加大企业文化建设的投入,加强建设所有硬件设施。要经常组织职工参与各种丰富多彩的职工喜爱的娱乐活动等以丰富职工的精神生活。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公路企业是一类具有明显的特征企业,公路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有针对性、主动性、灵活性能有效解决新形势下出现问题,化解内部矛盾,企业上下达成共识,建设和谐企业,提高公路企业的效率,更好的为经济建设做出贡献,但由于路桥企业自身的特点及时代的发展变化,公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的创新道路仍然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严桂金.如何创新公路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J].大科技,2014(07).

[2]宋娟.试论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J].企业管理,2008 (05).

[3]韦涛.试论公路行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J].改革探索,2013(08).

[4]张红梅.浅议如何发展创新公路施工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J].企业论坛,2014(17).

创新与企业发展论文篇3

关键词 创新;技术创新;企业发展

现在企业已进入了全面创新的时代,企业的竞争也转变为创新能力的对抗。创新已经成为企业获得长足而稳健发展的最有力的武器,技术创新是企业探寻未来利润源泉的法宝,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手段。

一、熊彼得的“创新理论”

世界经济学家熊彼得在他的经济学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著名的经济学理论――“创新理论”。《经济发展理论》的涉及范围很广,但“创新理论”可以说是熊彼得“经济发展理论”的核心。该理论认为,创新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它包括――引进新产品、引用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供应来源、实现企业的新组织五种情况。

引用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也就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理论是从50年代以后,逐步从熊彼得的创新理论中分化出来的。技术创新就是企业家抓住市场潜在的盈利机会,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重组生产条件和要素,推出市场认可的新产品的过程。作为一个企业来讲,要想在未来竞争中取得长足发展,获取未来的利润空间,积累资本,不断的技术创新是其必备的法宝。

二、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性建设

企业要进行技术创新,总是在一定的环境氛围中,由一定的群体(人才),在生产过程中完成的。环境因素与人才团素,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两个基本条件。

1.企业组织文化建设――活跃创新思维

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首先要有活跃的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的形式和潜能的发挥,与企业组织文化有很大的关联度。所谓企业组织文化,就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充分体现本企业的价值理念、总体目标、管理哲学和价值观的文化体系,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组织文化是动态的,需要不断的补充和完善。能否充分激发组织员工的创新思维是现代企业组织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为此要做好两个方面工作。

(1)“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塑造

尊重每一位员工,让每一名员工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体现自身价值,充分体现企业的人文关怀,从而调动每一位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LG公司提出的“尊重人格”的经营理念。

(2)增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激发员工的创新思维潜能

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资产,优秀的企业文化需要员工不断感受到,从低层次到高层次,从物质到精神。为此企业要有组织有秩序的采用各种形式做好宣传和学习。如海尔集团通过《海尔企业文化手册》等企业内部刊物,通过对新员工的教育,日常案例教学、漫画教学等形式,向员工灌输海尔文化,让员工真正融入到公司中去,激发员工创新思维的活跃和发挥。

2.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吸引创新人才

未来企业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更多的优秀人才,谁就在竞争中胜出。为此,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制订详细的人力资源规划,不断吸收优秀人才到自己的企业中来,为企业将来的竞争做好人才储备,奠定企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三、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的辨证关系

技术创新的过程总是在一定的组织结构及其管理下进行的,随着技术创新的不断变化发展,曾经与其相适应的组织模式会渐渐变得无法适应技术创新的步伐,这时,组织创新就成为必然,否则就会严重阻碍技术创新的发展。这种阻碍作用有时表现为技术创新的停滞;有时表现为达不到应有的规模和速度,潜力得不到发展。可见,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是企业内部创新系统的共同体。因此,要通过不断变革创新组织来保障技术创新的进步。

四、技术创新过程是不确定的,多风险的,技术突破是技术创新的关键

技术创新是企业把科技进步和市场要求结合起来,以提高企业效益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产生、创造和应用的进化过程,更是一种创造性的破坏过程,是打破原有技术模式下的一种技术突破,促使资源从低效率、低附加值利用的方面向高效率、高附加值利用的方面转变。这一过程往往是不确定的,通常伴随着创新――失败――再创新的反复循环。因此,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要做好风险控制。

五、企业技术创新是推动企业发展的灵魂

企业技术创新实际上包括两个层次,即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工艺创新,也称过程创新,它是产品的生产技术革命,工艺创新与产品质量的提高,原材料能源的消耗以及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密切关系,它会便企业的利润空间增长。产品创新是指为了给用户提供新的或更好的服务而发生的产品技术的变化,是企业创新的核心活动。如:从收音机产品到组合音响的发展,就是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是低层次的,产品创新是高层次的。工艺创新往往使企业使用有限的生产元素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而产品创新则可以为企业的发展开辟广阔的市场前景。

改革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迅速,但我国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了吗?我想只能是在某些领域得到了发展。因为经济发展靠的是技术的不断创新。而如果经济仅仅是由人口或资本的积累而引起的“增长”,不能算作“发展”。

我国现在提倡“自主创新”,就是要求我们的企业摆脱“核心技术”的对外依赖性,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使企业得到持续发展,实现我国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的转变。

张瑞敏在《中国企业如何应对跨国竞争》中讲到,海尔的白色家电在国际上排名第五,要想实现目标前三强,“要靠创新来追”。

在目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许多企业举步维艰,有的被迫关门停业。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企业要走出困境,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开辟新市场,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资料

[1]《经济发展理论》作者:熊彼得北京出版社.

[2]《创意中国》作者:林伟贤北京大学出版社.

创新与企业发展论文篇4

1.中美高等院校医药方向企业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

2.企业导师制在工商管理硕士(MBA)培养中的创新与完善

3.美国企业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新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

4.浅析中国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行为取向——从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的教育培养谈开去

5.华北电力大学“电力企业管理”方向工商管理硕士(电力MBA)项目介绍

6.企业管理人员在职攻读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报考工作正在顺利进行

7.国际医药商学院企业管理硕士点顺利通过评审  

8.他迈出了走向社会的第一步——记工业企业管理硕士魏长霖

9.素质教育与创新型农业管理人才的培养——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农业企业工商管理硕士”教育介绍

10.食品与涉农企业工商管理硕士招生 

11.企业管理硕士点

12.内蒙古财经学院企业管理硕士点简介

13.美国的企业管理硕士学位

14.企业管理方法在硕士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讨

15.农业综合企业工商管理硕士教育浅析  

16.新形势下企业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发展

17.浅谈现金流量分析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18.企业管理质量的评价模式研究 

19.企业管理人员组织忠诚度现状及培养对策研究 

20.中国企业发展与职能战略创新研究——第三届中国企业管理创新案例研究前沿论坛观点综述

21.将办公自动化系统融入企业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22.论会计在企业管理中职能的转变 

23.我国民族企业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24.企业管理模式的变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分析——以家族企业为例

25.IT企业管理职能部门成熟度研究

26.企业管理的有效性、管理效率与管理变迁 

27.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六大趋势 

28.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管理创新

29.对企业管理沟通定律及其创新应用之研究 

30.企业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31.浅析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32.国有文化企业管理体制改革:从主管主办制度到出资人制度 

33.中外企业管理模式比较研究

34.转型升级期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思考 

35.传统企业管理与学习型企业管理特点对比分析

36.企业管理中的跨文化沟通障碍刍议  

37.基于精益生产的制造业企业管理创新模式探讨 

38.论企业管理中沟通不畅的改善策略 

39.大数据时代企业管理会计面临的挑战与解决对策 

40.激励理论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运用分析 

41.权变视角下的互联网时代企业管理创新

42.论企业管理创新 

43.新时期企业管理创新问题思考 

44.党建工作融入企业管理的有效路径分析 

45.我国企业管理创新模式研究 

46.集团公司企业管理人员薪酬问题探析——以中信集团为例 

47.企业家个体特征影响企业管理创新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小民营企业的数据

48.价值驱动:当代企业管理伦理实现的重要方法

49.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50.试论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51.新时期企业管理创新思考 

52.论传统文化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53.企业生态与企业管理范式  

54.探讨企业文化创新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 

55.企业管理模式的成熟度分析模型 

56.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激励机制探讨 

57.大数据时代 企业管理决策的发展探究 

58.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59.SWOT与平衡计分卡在企业管理中的集成方法 

60.试论行为科学在企业管理及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61.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新的企业管理模式 

62.企业管理的道德选择 

63.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匹配生态因子体系构建

64.未来企业管理研究方向和主要趋势 

65.浅谈如何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66.企业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 

67.论柔性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68.日本企业管理模式及其人本内涵探讨 

69.企业管理决策科学化与决策合法化的思考

70.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进程研究 

71.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72.浅析企业管理信息化对财务内部控制的影响 

73.民营企业党建与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理论——兼对温州民营企业党建实践的思考 

74.浅析创新高速公路企业管理 

75.论企业管理标准化 

76.企业管理中管理者与员工有效沟通的技巧 

77.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对中国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78.企业管理信息化问题分析及改进措施探讨 

79.绿色管理:21世纪企业管理研究的新领域 

80.对我国企业管理创新问题的探究 

81.论管理会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82.依托内部控制建设 提升企业管理会计水平 

83.企业管理创新机制与创新空间的建构 

84.中德企业管理文化对比 

85.微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探索

86.企业管理制度内生性的经济学分析 

87.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以人为本

88.中国企业管理的道德困境及其对策 

89.基于CSSCI的企业管理研究发展脉络及前沿的可视化分析

90.中小知识型企业管理模式的策略选择 

91.中国企业管理科学化的实践历程 

92.中外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比较分析 

93.谈企业管理创新  

94.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关系研究  

95.浅谈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中提高绩效的作用 

96.论十年建设时期薄一波的企业管理思想 

97.论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 

98.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初探

99.制造企业管理模式:国际发展趋势与我国创新状况

100.企业管理模式的理论与发展研究  

101.混沌理论对企业管理哲学的启示 

102.基于ERP的企业管理信息化研究

103.企业管理信息化探析 

104.企业管理标准化分析

105.电力企业管理中的法律风险以及合同管理对策分析 

106.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和思路

107.论我国中小企业管理模式及其体制创新 

108.浅谈我国企业管理创新体系的构建

109.现代企业管理创新研究 

110.企业管理中的财务比率分析及运用

111.经济新常态下的企业管理创新——在“2015年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上的讲话

112.企业管理的重大变革 

113.论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

114.电子商务模式对企业管理的影响分析

115.从加强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做起 加快企业管理现代化步伐

创新与企业发展论文篇5

论文摘要: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运行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极大变化,相应地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企业内部要求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必然促使企业管理的管理理念、经营战略、组织机构、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创新。因此,对企业管理创新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以现代管理理论、管理创新理论为研究指导,探讨了管理创新的内涵,提出了管理创新是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总结我国企业创新取得的成绩和不足,重点探讨制约企业管理创新的“瓶颈”因素,认为企业管理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管理观念模糊不定位、战略制定非科学性、组织结构僵化落后和企业文化的“不适应”等。在借鉴和引进西方先进管理理念和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企业管理创新的实现途径,即树立适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的科学管理观念、提升管理主体的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建立学习型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能本管理等。最后,引述了在企业管理创新方面较为成功的案例“上海振华沈阳电梯管理创新之路”,为企业实施管理创新提供一些借鉴与指导。

本文从企业的视角看问题,研究对象源于我国企业管理创新中的实际问题,全文紧紧围绕企业管理创新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提出了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解决方案。对当前新形势下,管理创新状况相对落后的我国企业实现管理创新,具有较强的启发和指导意义,同时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第1章 序言

1.1问题的提出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的管理思想、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方法等必然发生改变。这种变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以日本制造业的生产组织方法变革和企业管理变革所代表的“管理革命”为标志;90年代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企业管理也掀起了生产组织方法和企业管理的变革。这些管理的新变化表明,管理创新已成为世界性的潮流。

我国企业目前正处在一个巨大变革的时期,即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期,对我国企业而言,既是一种很好的发展机遇,也是一种严峻的挑战,并相应地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企业内部要求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必然要求企业管理的管理理念、经营思路、组织机构、管理制度、管理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创新,建立起崭新的机制,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因此,管理创新成为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对企业管理创新问题进行研究,为我国推进企业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总结,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愈义,这就是本文选题研究的缘由。

1.2研究的目标

本文以当前形势下我国企业管理创新中的主要问题为研究对象,借鉴西方国家在企业管理创新方面的先进思想和成熟经验,通过对企业管理创新问题进行研究,力图构建一个符合我国现实情况的企业管理创新理论分析框架,为我国推进企业改革提供发展思路和经验总结,这就是本文选题研究的目标。

1.3研究的内容

本论文在内容安排上,循序渐进,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首先,表明了研究企业管理创新问题的缘由及意义;其次,简要的论述了管理创新理论和内容;然后,根据我国企业的现状,对创新中的管理观念、战略制定、组织结构、信息化建设和企业文化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根据管理创新理论、内容和国外在企业管理创新实现途径方面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我国现代企业的现状,制定了相应的对策,即树立适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的管理观念,提升管理主体的创新能力,重视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建立学习型组织,创建人力资源有效的激励机制,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并引述案例进一步深化主题,为我国企业实施管理创新提供参考和有益的指导。

1.4研究的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一是采用实证研究和二手资料研究,通过对我国企业管理创新发展及现状的相关资料分析,归纳总结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二是理论研究与案例研究相结合,通过理论研究与实际案例分析,使两方面能够得到相互的说明和支持,为企业管理创新实践提供指导.

1.5研究的意义

企业管理创新是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其对企业的意义和价值,体现为它在企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也正是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之所在。管理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可简要归纳为:

(一)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管理创新的目标是提高企业有限资源的配置效率,这种效率最终体现在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上。管理诸多方面的创新,有的是提高目前的效益,如生产组织优化创新,有的是提高未来的效益者,如战略创新与安排。都增加了企业实力和竞争力,有助于企业下一轮的发展。

(二)降低交易成本。“在一个企业内把许多营业单位活动内部化所带来的利益,要等到建立起管理层级制以后才能实现,即管理层级制的创新,使得现代企业可以将原本在企业之外的一些营业单位活动内部化,从而节约企业的交易费用,降低交易成本。

(三)稳定企业、推动企业发展。管理创新的结果是为企业提供更有效的管理方式、方法和手段,形成新的管理层级制,“管理层级制一旦形成并有效地实现了它的协调功能后,层级制本身也就变成了持久性、权力和持续成长的源泉。”(钱德勒1987)即管理层级制的这一创新不仅使层级制本身稳定下来,而且使企业发展的支撑架构稳定下来,这将有效地帮助企业长远的发展。

(四)提升企业竞争力。企业通过管理创新,更新管理观念、改善组织结构、创新企业制度、采取新的管理方式方法,促使企业建立起有效的竞争机制,从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

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在借鉴引进国外先进管理理念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企业管理创新的实现途径,对我国/!/企业管理创新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1.6论文的结构

SHAPE \* MERGEFORMAT

第二章 理论综述

2.1 管理创新的定义

管理创新的概念应源于管理的概念。管理是组织为了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和利用,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的动态创造性过程。从经济学的观点看,人类始终面临着稀缺资源与无限需要之间的尖锐矛盾,需要做出抉择来恰当配置和充分利用稀缺资源以满足人们的需要,组织在动态的社会经济环境中生

存,必须不断调整系统活动的内容和目标,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这就是管理的创新职能。

创新理论源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Joseph A. Schumperter, 1883—1950)在其1912年发表的着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他影响深远的创新理论。熊彼特所说的“创新”是一种从内部改变经济的循环流转过程的变革性力量,本质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新组合,创新包括以下5种情况:(1) 生产一种新的产品,或者开发一种产品的新属性。(2) 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新方法既可以是出现在制造环节的新工艺,也可以是出现在其他商务环节的新方式。(3) 开辟一个新的市场,不管这个市场以前是否存在。(4) 控制原材料或配件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不管这种来源以前是否存在。(5) 实现任何一种产业的新的组织,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或者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我国着名的管理学者芮明杰教授将管理创新定义为创造一种新的或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这种范式可以是新的有效整合资源以达到企业目标的全过程管理,也可是某方面的细节管理,至少可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情况:一是提出一种新的经营思路并加以有效实施,如果经营思路可行就是一种管理创新;二是设计一个新的组织机构并使之有效运作;三是提出一个新的管理方式、方法,它能提高生产效率,协调人际关系或能更好地激励员工;四是设计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五是进行一项制度创新。

还有学者认为管理创新就是在建立和完善扎实的管理基础工作、加强实物资源和有形资产管理的同时,不断采用适应市场需求的新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以人为本,重点加强知识资产管理、机遇管理和企业战略管理,有效运用企业资源,把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完善的动力机制、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企业管理创新包括思想与理念创新、经营战略创新、组织结构创新、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机制与模式的创新、运作流程创新、技术与方式方法创新、市场与产品创新等内容。管理创新是决策层创新、执行层创新和操作层创新的全方位有机结合。

由上可知,从不同的角度定义管理创新有一定的差异。本文认为,丙明杰教授指出了管理创新的本质即是创造一种新的资源整合范式。所以,本文将以之为基础,结合其他学者的观点,给出管理创新的定义。管理创新是指企业在现有的资源的基础上,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一种新的或更经济的方式来整合企业的资源,并能有效地加以实施,以达到管理效益最大化的动态过程。

2.2 管理创新的内容

就其内容来说,管理创新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体现在更新岗位设计和工作流程,更体现在对经营观念、经营战略、组织结构、激励和约束制度、组织行为、管理规范、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及至在企业文化整合上进行系统性的调整。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观念的创新

管理观念的创新也即管理思想的创新,很多学者将之看作管理创新内容之首。如王连娟(2000)、冯务中(2001)、李建鸣(1996)等认为观念创新是管理创新的灵魂,没有观念的创新就无法奢谈其他方面的创新。叶裕祥指出观念创新是企业管理创新的源泉,企业必须在内部组织机构、固定资产投资、激励、成本、时间等方面加强观念创新。杨清(2001)认为管理观念是在管理过程中所持有的思想和价值判断,它指导和影响管理者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行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导致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必须引起管理观念的变革。葛玉辉、娄洁民(1999)也指出了观念创新是管理创新的灵魂,因为管理创新首先要求管理者从自身的角度认识管理职能发展的核心在于创新,管理者应改变重维持、轻创新的观念,在管理活动中追求创新,追求与众不同,追求制度规范与现存社会生活的最佳配合。

管理观念是企业从事经营管理活动的指导思想,体现为企业的思维方式,是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灵魂,企业要想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首先在管理观念上不断创新。而要更新观念,管理者必须打破现有的心智模式的束缚,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思维、逆向思维、开放式和发散式思维的训练,并通过综合现有的知识、管理技术等,改进和突破原有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管理者只有勇于创新,敢于追求新事物,乐于解决新问题,才能使管理活动成为一种乐趣,其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也是难以用价值衡量的。而这一局面的创造,其最根本的在于管理者和管理组织的观念创新。

2.战略管理创新

也有一部分学者针对我国大部分私营企业缺乏战略目标,导致高死亡率的现象,提出了私营企业战略管理创新将是管理创新的重中之重,如索艳丽似(1998)、方有余(2000)、费志敏(2000)等。

树立战略思维是企业管理创新的灵魂和核心,战略管理关乎企业的发展方向.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知识经济兴起所带来的外部环境深刻而巨人的变化,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在战略创新方面下功夫。企业战略创新首先是指企业战略的制订和实施要着眼于全球竞争。今后企业的竞争态势将是国内竞争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国内化,因此,任何企业的战略都必须放眼全球。其次,企业战略的制订和实施要在捕捉外部环境机遇的基础上更多地立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核心竞争力也叫核心专长,就是拥有别人所没有的优势资源.今后企业的竞争是围绕培育和形成核心竞争力来展开.培育和形成核心竞争力必须适应企业外部的环境因素,如顾客价值,竞争者和替代品的变化。面对变化了的顾客价值,重新选择与核心竞争力相匹配的经营环境和业务领域,不断建立新的核心竞争力,预测、跟踪并满足不断变化的顾客需求。面对经济全球化、贸易壁垒减少带来的企业竞争对手数量增加与规模扩大,企业必须及早确立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战略,以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持续发展。面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受到替代品的威胁,企业必须不断创新竞争方式和运作方式,在形成核心竞争力方面有突破性进展,使自己永远走在前列。

3.组织机构创新

几乎每位研究管理创新的学者都将组织创新作为管理创新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组织创新意味着打破原有的组织结构,并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对组织的目标加以变革,对组织内成员的责、权、利关系加以重新构置,使组织的功能得到完善和发展,其实质是资源的重新配置。从众多学者,如索艳丽(1998)、方有余(2000)、王连(2000)、杨清(2001)、冯务中(2001)、吴肇光(2001)等的研究成果中不难看出,组织创新呈现三大发展趋势:扁平化、柔性化、虚拟化。

学习型组织是以共同愿景为目标基础,以团队学习为特征、对顾客负责的扁平化的横向网络系统,是一种精简、扁平、网络化、有弹性、能够不断学习、不断白我创新的组织。学习型组织和传统型组织相比具有扁平化、柔性化、虚拟化的特征(见表2.1)。因此学习型组织是企业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国际化的竞争需要而进行的管理创新。

表2.1 学习型组织与传统型组织的比较

传统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

公司结构

· 繁琐的汇报要求

· 庞大,僵化

· 灵活的分支机构

· 较小,分散化

决策过程

· 不明确的联系途径

· 视野狭小的资源配置

· 完备的交流系统

· 分享与交流知识

职能部门

· 部门之间的界限与隔阂

· 不同地方/任务的员工互不联 系

· 团队拥有数种职能

· 大量任用边界跨越人员

奖励制度

· 各机构自行制定

· 严格的数据标准

· 系统的制度

· 与风险行为相联系

经营的改进

· 各分支机构间极少交流经验

· 网络对个人发展无关紧

· 鼓励分支机构间交流经验

· 网络是最重要的

企业文化

· 不鼓励学习与风险

· 鼓励个人的学习与发展

4.人力资源创新

随着市场经济、知识经济、信息知识的快速发展,管理工作应当在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过程中,逐步走向对人的知识、智力、技能和实践创新的管理。因此,在“以人为本”的管理过程中,正在逐步形成一种以人的知识、智力、技能和实践创新的能力为核心内容的“能本管理”。

能本管理就是建立一种“各尽其能”的运作机制。它是通过采取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能力,从而实现能力价值的最大化,把能力这种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作为组织发展的推动力量,并实现组织发展的目标以及组织创新。

能本管理源于人本管理,又高于人本管理。能本管理的理念是以人的能力为本,其总的目标和要求是:通过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能力,从而实现能力价值的最大化,并把能力这种最重要的人力资源通过优化配置,形成推动企业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巨大力量。

5.企业文化创新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任何企业都会倡导自己所信奉的价值理念,而且要求自己所倡导的价值理念成为员工的价值理念,得到员工的认可,并且在实践中认真实施,从而使自己所信奉的价值理念成为指导企业及其员工的灵魂。也就是说,企业文化实际上是指导企业及其员工的一种价值理念,这种价值理念体现在每个员工的意识上,当然最终就成为指导员工行为的一种思想,因而企业文化最终作为企业的灵魂存在。纵观世界成功企业的经营实践,人们往往可以看到,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常胜不衰,归根到底是因为在其经营实践中形成和应用了优秀的、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我认为企业文化就是在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延续性的共同的认知系统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企业文化可以用企业文化同心圆图来表示(见图2.1)。

图2.1 企业文化同心圆图

SHAPE \* MERGEFORMAT

企业文化可以描述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最深层,是企业的共有观念和核心价值观;第二层次是中间层,是企业的具体行为和习惯,既“我们做事的方式”;第三层次是最简单最易见的标识、文字。这种共同的认知系统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使企业员工彼此之间能够达成共识,形成心理契约。企业文化是组织成员思想、行为的依据。文化具有独特性、难交易性、难模仿性的特质,使得文化成为企业核心专长与技能的源泉,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驱动力。

2.3管理创新的主体

自从上世纪初熊比特提出创新理论并在其着作中认定创新主体为企业家以来,理论界和企业界都深受其影响,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创新主体是企业家。但从企业管理创新的实践来看,创新主体绝不仅仅局限于企业家,只要是企业中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并将自己的创意付诸实施的人,都可以成为创新主体。具体地说,管理创新主体是由企业家、管理者和企业员工三部分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1)企业家。厉以宁指出企业家是必须有创新意识、新的决策方法和有利益导向的经营思想的人,他们并不一定是企业资产的终极所有者。企业家是企业的核心,也是企业管理创新活动的主导力量。在现实的企业管理经营中,并非所有的企业家都是管理创新的主体。因为许多有水平的董事长、总经理未必都有管理创意,因而也就不可能进行管理的创新。然而,企业家往往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地位,总能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把握创新目标,对创新活动进行直接或间接控制。可以说,企业家是创新活动的统领,没有这一统领,再好的创意也会因无序而难以产生应有的创新效果。

(2)管理者。企业中有许多管理者,在专业分工条件下对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务、人员、资源进行管理。这些管理者具有实际管理经历和业务专长,思维活跃,社会价值实现的愿望强烈,创新的动力较大。因此,从事这些领域管理工作的管理者可以成为管理创新的主体。然而,由于管理者处于企业最高决策层与基层的中间结合部,他们的行为要受到上级领导的约束,受到自身权限的约束,所以,并非所有的管理者都是管理创新的主体。只有当他们的创意得到上级的认可,并且在企业中顺利实施时,才能成为管理创新的新的主体。

创新与企业发展论文篇6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64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36-0042-05

2015年11月25-26日,第二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IFIE)秋季分论坛在江苏省常熟市举行。此次分论坛的主题为:服务创新、致力创业――应用技术大学的职责与使命。围绕这一主题,大会进行了主场报告、专家演讲,并分“拥抱‘创’时代,教育发展新十年”“创新创业教育与地方院校转型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技术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应用技术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经验分享”五个专场展开交流研讨。论坛共收到论文40余篇,来自全国各地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以及德国、美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地的近20位专家、学者作了主题发言。本文旨在通过对论坛相关主题发言及提交论文中的主要观点进行概述和评析,梳理各高校、企业等在产教融合方面的实践经验并形成共识,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

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建设现代职教体系、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核心所在

党的十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明确提出要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多次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造就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总理多次强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核心在于激发人的创造力,尤其在于激发青年的创造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也明确提出,要“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本次论坛开幕式上,围绕应用技术大学的责任和使命这一主题,论坛主办方及承办方代表作了大会主场报告。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在其主场报告“预见未来 勇敢前行”中,回顾了我国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历程,强调高校转型发展要关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产业和新技术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走开放融合发展之路、加快现代教育体系建设以及当下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明确自身使命,坚持创造价值的导向,坚持应用导向的创新发展。他指出,校企合作不能被简单地看成为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或者一个企业的公益事业,校企合作中更要强调互利共赢。高校没有创造价值的能力就没有分享价值的权力,必须自力更生构筑一个具有融合性、集成性、创新性、开放性的平台,把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落实到整个人才培养的流程中,统筹思考学科教育、继续教育、技术创新、科技服务、社会服务功能,在某一领域形成自身的优势,获得政府与行业、企业的支持,进而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

常熟理工学院院长朱士中作主题为“理念与实践:应用型视域下的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场报告,以实践、融合、转变等关键词介绍了常熟理工学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其核心观点是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他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在某种意义上更需要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能力的结合或者说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到应用型人才应用培养过程之中,已成为当今高校发展中必须重视和思考的一个问题。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创业者是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特征,只有当创新创业的行为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与课程体系相衔接,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创业者和具有创新精神的就业者。另外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过程中,层级化的引导和推动在落实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建设的融合可发挥很好的作用,对于一年级的学生主要是观念的引导,二、三年级学生主要是能力的积累,高年级学生则是真刀实枪的应用实践,让每个年级的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都能够找到所对应的平台。

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郭延生在报告中提出“教育发展新十年”的概念。他认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两扩”即扩建、扩招时代已接近尾声,一个以“两业”即就业、创业为特征的时代已经开始,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也将从过去的以“两扩”为使命转为以服务“两业”为使命,也即是服务学生更好的就业、创业,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十年将是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发展的新十年。他强调,大学生“双创”的核心是要创新,大学生创业需要训练和引导,但其最终落脚点一定还是创新。他从企业的角度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的关于政、校、企一体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设,认为在当前的转型创新阶段,创新的路径有很多种,校企合作有很多着力点,可以通过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建设来实现不同的分工,发挥政、校、企各自的长处,分别履行不同的职责,而企业的创新发展如何跟高校专业建设相结合,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让有创业能力的人实现成功创业,则是今后校企合作的一个重要结合点。

中兴通讯教育合作中心总经理姜善永阐述了中兴通讯对于“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创新战略”支撑中国经济重构的三大战略的理解,指出创新是其中最核心、最重要的驱动手段,没有创新就不可能实现制造业大国向强国的转变。围绕“开展应用技术科研”“服务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师资培养”“企业化运营机制”“专业核心能力构建”等产教融合创新基地项目内容,他强调应该改变校企间过去单一方面或单一角度的产教融合形式,致力于实现校企间全面而深入的合作,达成多维度共赢的局面,并希望未来校企之间可以基于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开展多层次深入合作,推动传统教育模式向互联网+教育生态模式升级,组织一切资源真正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常熟理工学院顾永安教授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与创业型大学建设”的报告中认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必须置身于国家引导和推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之中,不能仅仅就创新创业谈创新创业,应当拓展视域、开拓思路,要学习和借鉴国外创业型大学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和转型创业的实践经验,高度重视“创业型反应”,以积极主动的心态面对外在环境和内在发展的变革需要,敏锐地捕捉和分析市场需求及其变化,积极寻求和实现使学校精神理念、管理制度、组织架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体系等与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协调一致的内部变革,而不能坐等外部环境的改善。在向应用型转型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进程中,地方本科院校还要逐步培育具有院校特色的大学创业文化,形成“反对平庸、追求卓越;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创新创业,争创一流;敢于超越,后来居上”的创业精神品格和创业文化氛围。

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需要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把双创教育纳入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

近年来,许多地方高校在研究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实践。论坛期间,许多参会代表以自己所在高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工作为例,分享交流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双创教育措施和模式。

黄淮学院牛耀堂教授从六个方面介绍了黄淮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实践。他认为,首先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要做到五个融入:融入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实现培养方案+创新创业;融入课程体系,实现课程教学+创新创业;融入学科专业建设,实现专业建设+创新创业;融入实践活动,实现第二课堂+创新创业;融入学生发展评价体系,实现学生工作+创新创业。其次是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做到机构+载体,形成教育合力有效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化水平。第三是打造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做到众创+微创,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第四是建设双能型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做到群体+骨干,加强教师培训。第五是支持教师投身创新创业,做到专业+企业,建立起教学、科研与创业创新之间的耦合机制。第六是扶持学生创新创业落地结果,以项目+团队为形式的创新创业实践模式培养青年创客,激发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热情。

常熟理工学院冀宏教授等人在提交的参会论文中提出,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培养能适应国家产业发展需要的、主动服务于经济转型发展的具有创造力和创业精神的应用型创新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应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特征,以教学为中心建设“用以致学”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以服务为依托搭建条线协同、产学融通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以产出为核心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估评价体系。

兰州财经大学王学军教授对兰州财经大学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建设方面的工作作了介绍。创新创业教育中心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和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总体架构由教学团队、实训学生、实训室三方面组成,运营机制首先是培养创新思维,然后再进行能力训练,最后到企业的运营模拟、项目评估、项目孵化。通过创新能力实训、企业运营实训、创业成果展示和创业企业孵化等8个实训环节,进行全流程、体验式、多环节、重实践的创新创业路径模拟,实现创新创业意识、素质、能力的有效拓展和深度融合。

白城师范学院曲殿彬教授在论文中介绍了该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些实践做法:以课题研究为先导推动创业教育理论研究,明确创业教育组织、政策、制度以保障全面推进创业教育;以开设创业教育系列课程为载体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以创业实践基地为平台开展创业实践活动;以创业赛事为载体推动创业教育活动开展;以宣传媒体为中介大力营造创业文化氛围;以国家制定的教育政策为导向,推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西安外事学院陈爱民教授在主题演讲中介绍了该校建立“区分三个层次,构建三个模块,注重三个结合”、全程“孵化链模式”创业教育体系的实践举措。“三层次”的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即“普惠教育+创业人才重点培育+创业精英提高教育”三个层次;“三模块”的教学方法即创建“理论教学+技能培养+实践训练”三模块相衔接的教学法,将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三结合”的教学氛围即内容的点与面结合、专业与创业结合、教学与实践结合,为学生点燃创业激情。同时创立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训实践体系的“双元”与课堂理论教师和企业家导师的“双师”相结合的双元双师型教学师资队伍;搭建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为一体的创业教育孵化链平台;建立“校内+校外”创业实践教育机制等。

遵义师范学院曾伯平教授提出了类似的包括普及层、创新层、孵化层在内的关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三层次架构方案。其中,普及层以创客空间为支撑,由创新创业课程、就业沙龙、创新创业比赛、创新创业辅导和创客空间的系列活动组成,通过宣讲政策,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兴趣;创新层以实训中心为支撑,通过创新创业导师指导,让通过普及层的教育并具有一定创新创业想法的学生进入学校的创新创业实训中心进行实践,形成产品样品或作品雏形,达到小试目的;孵化层以科技园为支撑,对通过小试的产品或作品,结合市场调研、考察论证和风险评估后,使其中有市场潜力的产品或作品进入大学科技园孵化培育。三个层次逐级递进,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有序、健康发展。

三、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应该以校企紧密合作为基础,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实现校企共赢发展

企业作为促进产教融合发展的重要主体之一,在校企合作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关于如何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实现校企之间的合作共赢,培养富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许多参会代表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副总裁邢国强博士提到,阿特斯公司于2009年通过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合作成立了江苏省首家光伏科技学院,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政、校、企协同育人,创建了企业深度参与和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主要按照企业的需求进行模块化设置,以满足不同企业对各种各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探索工程背景下的师资队伍能力、结构转型,形成一支校内专业教师与企业专职教师相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探索合作教育背景下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新体制,构建政府、学校与企业共同负责与管理的教学管理机制。他总结了行业学院的特点:第一是教育的共同体,融合政府政策的资源来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第二是机制和体制方面的创新,使人才培养组织与管理能够比较好地适应业界的市场化机制;第三是业界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催生了教育方法、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方面的全面改革;最后是协同发展机制的创新,面向地方优势产业和战略发展的需求,通过校政企合作带动相应学科发展。

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院长黄桢院长作为能源产业的参会代表,重点从企业的维度探讨了如何与应用技术大学共同培养人才。基于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层面,他认为创新人才的培养,仅仅依靠国内的应用型大学是难以完成的,它还需要企业的大力参与。需要校企紧密合作,构建共赢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培育创新人才的良好氛围。他以西南油气田的行业需求为背景,介绍了产教融合的具体案例,强调校企合作培养创新人才,需要共同打造创新人才培养的支撑点,使企业、大学发挥各自的能力优势,整合互补性资源实现各方的优势互补;需要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订单式培养、共同修订核心专业课程、共同打造创新创业基地、合力打造师资队伍、企业及高校人才的双序列流动等,并打造国家“联队”,形成区域优势互补,呈现多赢效益。

浙江海特科技有限公司人事总监张明文介绍了大数据时代下传统机床制造以及机器人发展的行业背景。海特科技公司与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江南大学等开展合作,共建实践基地,建造机器人多功能虚拟仿真数字实训平台,使学生可以在虚拟仿真过程中接触到机床加工的相关工艺。校企双方通过组建教师、学生团队,集机器人研发与教学于一体,公司则负责进行技术指导,实现双方的共赢发展。

来自中国台湾朝阳科技大学的林均烨教授介绍了创新创业的两种主要模式―技能型创业和商业模式创业,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一定要跟产业界结合才能够落地,并提出了以跨领域产教融合的学习模式开展创新创业的教育。他认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要兼具创新和创业两方面的课程,例如技能型创业的教育除了让学生接受技能培训之外,还应接受经营管理能力的培训,要学习涵盖生产、销售、人力资源、研发、财务、信息以及法律的管理知识,还要让学生知道未来世界会如何变化,在了解这些变化的基础上做好未来创业及就业的应对准备。他希望通过跨领域的学习,通过产教融合的方法,让学生发展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起改变世界的创新创业教育根基。

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中国首席代表Auge先生介绍了德国在功能性教育和实践培训方面的突出特点,强调德国的实践教育体系最为关注的就是学生未来所就业公司的需求。美国社区大学联盟中国总代表郭雅琴女士围绕课程建设这个核心问题同与会者分享了美国社区大学如何在校企合作方面进行应用课程的开发,以及企业如何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和经济形式的特点,同专门培养技术人才的社区大学进行深度合作。此次论坛中,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美国社区大学联盟分别与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举行了合作备忘录签约仪式,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建立起更为密切的合作交流关系。

德国德中教育文化交流协会李学军、范俊华等在其所提交的论文中,剖析了德国企业在应用型科技大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包括:企业的人才和技术需求促进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向;企业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实训实习的场所;企业直接参与大学教学内容的制定;企业技术骨干被高校聘为大学教师;企业直接参与高校的科学研究,为高校提供最实用的研究课题、研究经费及设备;企业是新技术的优先使用者;企业也是高校办学质量的推动者和重要评判者,等等。

四、结语

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是以产教融合为主题、以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为主线,旨在建立教育界、产业界、学术界与各级政府共同推动中国教育改革创新和全球教育合作交流的平台。此次秋季论坛在“服务创新、致力创业”的主题下,来自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的参会代表以国内外应用技术类高校开展创新创业的成功经验为借鉴,以研究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探求,进行了充分的研讨交流,在促进中国应用技术大学改革发展,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合作,加快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进一步明确了应用技术大学在高等教育新常态下的职责与使命。当前,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培养链的融合发展,已成为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国家发展战略、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增强发展的长期动力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举措。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完成自身转型发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建设现代职教体系、走应用型人才培养道路,是其适应高等教育新常态、服务驱动创新国家战略的重要职责所在。

其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纳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逐步培育创业文化。地方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需要结合自身教育的发展基础与特点,探索相适应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和创业的能力,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富于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进过程中,要与推动向应用型转变紧密结合,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创业型大学的发展理念与发展模式,高度重视创业型反应,逐步培育创业文化,形成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要关注对大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的分层次培养,注重理论教学、技能培养与实践训练相衔接,以及专业学习与创业实践相结合,在校企合作基础上设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打造产学融通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明确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估标准等,最终构建并完善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第三,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需要加快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行业、企业应该积极介入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过程,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市场化优势,与高校在专业课程建设、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开展深入合作,构建共赢机制,共同为培养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以及推动中国应用技术大学改革作出贡献。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还应积极借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美国社区大学等先进的教学与产学研合作经验,在与国外应用技术类高校的合作与交流中,不断提升中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能力。

Abstract The Autumn Sub-forum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BBS of Production-education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with “serving innovation, dedicating to entrepreneurship” as the theme, addressed the duty and mission of applied technology university. The core viewpoints communicated in the forum can be briefly summarized as the following 3 aspects. Firstly,to carry out the creative education, is the core for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o transform and develop, build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and cultivate applied talents. Secondly, for achieving the reform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cultivate undergraduates’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ship consciousness, adopt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to the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process. Thirdly, to train applied talents with innovative spirit, it is necessary to be based on deep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promote production-education depth integration, to achieve a win-win result on development.

Key words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pplied talents cultivation; production-education integration;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创新与企业发展论文篇7

企业文化是产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一种新的企业管理理论。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情况,目前对企业文化大致有两种看法。它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所创造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所形成的具有自身个性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1]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和价值观。这里的价值观是指企业中人们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基石,它为企业全体员工体现了共同的思想意识,信仰和日常行为准则,这是企业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美国哈佛大学佛睿思特教授在1965年发表的《企业的新设计》一文中首先提出来的学习型组织的概念,而全世界真正掀起学习型组织的建立热潮却是在1990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彼得•圣吉教授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出版之后。在这本被誉为“21世纪管理圣经”的管理学经典著作中,彼得•圣吉更加系统完整地提出了“学习型组织”这一管理理论。彼得•圣吉教授在书中指出:“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不是一种神妙和高不可及的艺术,而是有其具体可行的做法、技巧,与经由不断修炼便熟能生巧的一种艺术”。[2]“我们称这五项学习型组织的技能为五项修炼。”[3]具体来说,学习型组织是以系统思考为主线,把自我超越和改善心智模式这两项理念的突变与团队学习这项组织制度结合起来,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动力机制———共同愿景,并以此形成一种组织长久生存、发展的信念和精神力量,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符合人性的、高度柔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学习型组织的特点可以概括为:(1)学习型组织是愿景驱动型的组织;(2)学习型组织是善于不断学习的组织;(3)学习型组织是自主管理的扁平型组织;(4)学习型组织是具有创造能量的组织;(5)学习型组织是员工家庭与事业相平衡的组织。

二、企业文化建设与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关系

企业文化和学习型组织都是20世纪末产生的现代管理理论。二者倡导的价值观是一致的,他们主张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重视人的价值观力量、精神因素和共同理想,旨在通过变革人的思想、激发人的智慧与活力,来促进企业快速而健康的发展。它们在理论上“大同”而“小异”,在实践中存在着很多交融性,有着血脉相通、功能互补、作用倍增的关系。

(一)企业文化建设是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基础

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育形成群体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系统思考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把企业文化比作大树,那它就是学习型组织的“树根”。要创建学习型组织,必须依靠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精神、企业形象、企业价值观等形成的企业文化建设这个根基。从理论层面上看,它们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重视人的价值观力量,重视人的精神因素,重视建设组织、团队和个人的共同愿景等等。企业文化中“以人为本”、“重视群体”、“团队精神”等概念都是学习型组织的重要理念,特别是塑造企业核心价值观,注重企业与人的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观点,更是学习型组织的核心理念。从实践过程上看,我国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盲目追求企业文化的形式,而忽略了企业文化的内涵,我们常见到“奋进”、“争创一流”之类词语。一些企业只是把标语贴在墙上,却没有写进员工的心里,这些外在形象、豪言壮语不过是企业文化的表象而已。只有表层的形式而未表现出内在价值与理念,这样的企业文化是难以持续的,不能形成文化推动力,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了深远的影响。因此,一方面要用企业文化建设来促进学习型组织理念的普及和深化,另一方面可将学习型组织理论导入企业文化建设,建立共同愿景,形成共同价值观,培养团队精神,加强员工培训,激励员工超越自我,改善心智模式,使学习型组织与企业文化建设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二)创建学习型组织有利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

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告诉我们,文化的传承要靠教育和学习。要促使企业文化提升,需要广泛学习借鉴其他理论和技能。学习型组织研究的正是企业文化中最重要的内容———人与团体素质不断提高的渠道和方法,所以在研究的广度上有所加强,并更有针对性。创建学习型组织的过程,也是组织文化的提炼过程。企业文化更多的是通过企业精神的凝聚力、企业制度文化的约束力、企业行为文化的影响力、企业物质文化的表现力和集体组织、宣传教育以及机制激励、职工参与等方式来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而学习型组织则注重通过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和系统思考五项修炼,促使个人和组织逐渐增强学习力、创新力和竞争力。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应用为企业文化建设丰富了内涵,增加了深度,是企业文化的新的发展和深入,是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塑。无数事实告诉我们,企业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推动企业创新发展,也可能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障碍。要打造与时俱进、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企业,就应该“嫁接”优秀的“理论基因”,而学习型组织作为一种“21世纪最具竞争力的管理技术”,正是企业文化创新、发展的最合适的利器。

三、创建学习型企业文化的路径选择

把企业文化建设同创建学习型组织有机结合起来,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同,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说:“企业文化要保证所有员工的认同,就需要形成一种学习型组织。21世纪的企业应该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企业文化不是学习型组织理论与企业文化理论简单的相加,而是在把握两者内核和真谛基础之上的创造和发展。学习型企业文化,就是在企业文化发展过程中导入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引领和支撑企业成长为学习型企业的一种组织文化。

(一)进行总体规划、明确学习理念

在学习型企业文化建设之前,灵活运用学习型组织和企业文化等相关学科理论,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目的要求和客观环境,预先策划、制定实现目标的方法、途径的文本和图样,形成学习型企业文化建设的规范和依据。教育引导员工弄懂什么是学习型企业,学习型企业有哪些核心内容,创建学习型企业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等等。教育员工树立与学习型企业相适应的新理念:一是树立学习是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理念。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果不学习,不掌握新知识、新本领、新技能,就会失去生存与发展的能力。二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知识更新扩展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必须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坚持终身学习,否则就会跟不上时代的进步,被社会淘汰。三是树立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理念。根据岗位职责和工作性质提出学习要求,将学习融入工作,通过学习来实现工作创新,使学习与工作有机结合。[4]

(二)组织丰富多彩的学习形式

创建学习型企业要有好载体,才能吸引员工广泛参与,才能不断增强员工的参与性、吸引性和实效性。学习载体应该是多层次、多领域的,应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对象,确定不同的主题和学习内容,可以从以下几种形式进行探索和尝试:构建多层次的学习网络,根据企业员工年龄、文化程度和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等实际情况,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学习和专业培训。其次要创新学习的方式,如何能激发大家的学习热情,关系到学习的效果。如:开展小组讨论、读书心得交流、讲座、观摩和网络教育等;建立学习日或学习周,搞好主题学习;设立学习园地,建立企业内刊和相关的学习网站,坚持在网站上和内部刊物上编发学习型组织有关知识、推介好文章、好经验、好作法;开展练兵活动,鼓励学以致用,激发员工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开展名师带徒、技能竞赛等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等,都是行之有效的载体。总之,要用员工能够接受的方式深入浅出地培养员工的学习意识,通俗易懂地融入学习的内容,寓教于乐地形成文化特色,使企业文化建设与学习型企业建设交相辉映,只有将学习内容与各种载体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激发员工的学习动力。

(三)加快学习型企业文化创建的机制建设

在学习型企业文化创建的过程中,要保证学习目标和任务真正落到实处,必须建立协调、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一方面制定激励政策,激发员工的学习热情,对学习型科室、车间、班组,对参加教育、培训学业优良或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员工,要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另一方面,要制定规章制度,营造竞争氛围,突出学习绩效在竞聘、晋升等工作中的作用,引导员工主动学习,建立健全有利于公平竞争的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用学习型企业文化引领学习型企业的创建,是一个有始无终、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必须建立一套鼓励学习、保障学习的组织机制。一是要建立知识和信息宽松交流机制。利用已建立起来的内部沟通网络,增强员工间、团队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促进知识和信息宽松交流机制。二是要建立开放的知识交流机制。与采取网络、研讨、恳谈、参观学习或建立项目小组等方式进行交流,使企业和员工能够多渠道获得各方面的知识和信息。三是要建立外部知识内化机制。按照长、中、短期发展规划的需要,请专家来讲解最新的业务技术、管理技术和经营思想,并将其加以整理,使之成为成员共享的知识。

(四)努力塑造企业核心价值体系

创新与企业发展论文篇8

[关键词] 企业文化 自主创新 构建和谐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重要论述,揭示了自主创新的重要性,说明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塑造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因此,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企业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一、企业文化自主创新的紧迫性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现代管理学理论的奠基人彼得·杜拉克曾说过:创新是赋予资源创造财富的新能力,使资源成为真正的资源。英特尔总裁葛洛夫也说过,“不创造,便死亡。”在现今社会条件和环境下,一个企业不进行自主创新,就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就无法生存。而创新力的形成须由企业与个人共同努力,但是企业也可营造适当的环境来激励企业内的创新活动。一个成功的创新活动必须是在企业愿意采取的前提下方能进行,无论是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或企业中所弥漫的气氛,都会影响创新活动的成败,而企业文化正是塑造这些非正式的人际关系与企业气氛的主要动力。企业要提高创新成果,产品迅速推向市场,必须借以企业文化之协助,使企业中产生求新求变的需求与共识。另外,企业文化若能激励与支持创新活动,将能进一步增进创新产品或服务商业化的机会。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它是凝聚、规范、引导、激励员工为实现企业共同目标而奋斗的精神力量和行为准则,是企业的软资源,是现代企业的第一资源,在现代企业中居于首要位置,关系到企业持续发展的成败。与此相适应,作为企业运行支撑和激励机制的软资源的企业文化体系也不是僵死不变的,必须进行自主创新,必须随着企业经营理念和市场变化的情况而不断更新和修正。因为任何一个企业的优秀企业文化是在继续中发展,是在积极中创新而实现的,如果离开了创新就跟不上发展,缺乏创新就不会有蓬勃的生命力。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世界环境下,企业文化自主创新应具有时代性和战略性。“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自主创新包括管理、技术、文化、团队等各种要素,而最重要的是,通过自主创新打造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品牌,这样企业才能发展壮大。用文化提升产品的气质,用科技增加产品的品质和功能。从做产品到做品牌的跨越,也就是从发展到科学发展的跨越。

二、自主创新是构建企业文化的核心

随着新世纪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深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现代企业文化理论已日益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成为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

1.新世纪企业竞争的核心是企业文化的创新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尤其是企业竞争的核心内容因时代的不同各不相同,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企业硬件的较量已经逐渐开始淡化。上世纪60年代竞争的核心内容在于技术,70年代在于管理,80年代在于营销,90年代在于品牌。继技术竞争、管理竞争、营销竞争、品牌竞争之后,21世纪企业竞争的核心将在于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能使企业在新世纪保持长久的竞争力,企业文化创新也由一种全新的文化理念,转变为对提高企业竞争力有决定性作用的新型经营管理模式。企业文化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因此,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其思想观念,它决定着企业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能够激发员工的士气,充分发掘企业的潜能。一个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建立后,它所带来的是群体的智慧、协作的精神、新鲜的活力,这就相当于在企业核心装上了一台大功率的发动机,可为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2.企业文化自主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

创新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一个重要指标和鲜明特征。它与以往在企业内部广泛开展的企业文化活动的一个明显区别是,现代企业文化更紧密地把企业文化活动与企业的实际收益联系在一起。因此,它在企业的地位就愈见重要和突出。当企业内外条件发生变化时,企业文化也相应地进行调整、更新、丰富、发展。成功的企业不仅需要认识目前的环境状态,而且还要了解其发展方向,并能够有意识地加以调整,选择合适的企业文化以适应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依靠文化带动生产力,从而提高竞争力。

3.塑造自主创新的核心是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既要有可触、可感的鲜明的标识符号刺激,又要有潜藏于心的理念与价值观念作为动力。坚持企业文化创新对于企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它可以摒弃原有的不合理的思维和行为,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新思维来创造新的成果。文化创新会直接作用于人的观念意识、思维方式,进而影响人的行为。一个企业无论实力多么雄厚,它的企业文化建设一旦停步不前,失去了创新的动力,这个企业必将会成为强弩之末。因此,企业文化塑造与自主创新有利于不断提升竞争力,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企业文化构建与自主创新的实践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企业竞争已不仅仅局限于企业产品、技术、服务等方面,而是逐步形成企业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竞争态势,尤其是集各种竞争内容于一身的现代企业文化竞争将更加凸现,在知识经济时代,现代企业文化已成为企业的生命线,成为现代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坚强基石。

1.构建和谐企业,必须创新企业文化,以人为本凝聚发展力量

在构建和谐企业的实践中,应坚持围绕生产经营中心,服务大局,用先进文化打造企业之魂,深化精神文明建设,把创新员工思想观念和改革、生产经营中的重点难点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着力点,不断推进企业文化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为推动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精神支撑。一方面,企业要把员工培养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支持国家为民造福的一切事业,坚持开拓进取与改革创新的精神,把搞好企业经济和造福社会结合起来。另一方面,企业内应当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通过各种活动提高身体素质,调节心态、陶冶情操、增强团队的合作和企业的向心力。经常开展“三德三观”教育,积极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使企业内部员工形成融洽的相处氛围,进而将自身的理想奋斗目标与企业的宗旨、目标融为一体,使企业的员工形成和睦相处的大家庭。

2.企业文化自主创新经营管理的实践意义

它的实践意义在于,企业经营管理真正具备了人性化属性和智慧的神韵,企业文化真正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灵魂和内在支配力量,它们共同合成一种新型经营管理方式。这种新型管理方式把“价值观念、人性关怀、制度和机制”纳入企业经营实践过程,极大地拓展了企业发展和创新的资源。因此,只有企业具备了软资源和硬资源,才能逐步促进企业的发展。

四、对企业文化自主创新的几点认识

企业文化是企业立足社会的软资源,成功的企业必然要求创新型的企业文化,一个支持创新的企业文化应该具备下列四个特质:(1)个人方面:强调自我导向、尊重个体的差异、注重个人需求与企业需求的平衡对等;(2)人际关系方面:强调信任、亲密、平等、开放与合作的关系;(3)对权威与决策的看法:尊重决策的参与,强调上、下距离的缩短,加强上、下及平行的沟通;(4)对环境适应的看法:认为创新、改革、学习与成长是克服危机的不二法则;资讯的取得、分析与决策则主张采取问题导向及顾客取向。

转贴于 1.高官参与营造创新气氛

企业文化创新的关键是企业家基于知识与素质基础上的学习创新。一方面,从企业家的角度来看,企业文化创新的关键是企业家素质的创新。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即知识经济的到来对企业家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企业家完成从专家型的领导向综合创新型的领导风格的转变,企业家不仅需要古今中外多样化科技文化知识的综合,更需要因为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所带来的对各国生活习惯和民风习俗的综合性了解和把握。一个企业家只有具备了融通古今中外科技知识和人文知识、管理经验与民风民俗,善于应对各种市场变化的实践智慧,才能具备不断创新的实力,获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另一方面,从企业普通员工的角度来看,在市场竞争的新形式下,如果一个企业的员工素质仍然停留在泛泛的知识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技术技能的培养层面上,则无法形成人力资源能力上的优势。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不仅使企业面临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而且将使高科技和高知识成为企业新一轮竞争的制高点,企业要在日益严峻的挑战面前保持持续和快速的发展,就必须实现职工素质创新,打造富有主动性、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企业创新主体。

2.企业的社会定位是培育企业自主创新文化的客观基础

企业作为社会大系统的一员,培育企业自主创新文化必须处理好同整个社会的各种关系,可以说,企业能否处理好自己同社会的各种关系,既是企业能否生存的前提,也是企业培育自主创新文化是否有竞争力的客观基础。因此,企业的社会定位极其重要。企业的社会定位包括七大主要内容:第一,企业与政府的关系;第二,企业与市场的关系;第三,企业与社会的关系;第四,企业与宏观经济的关系;第五,企业与产业的关系;第六,企业与社区的关系;第七,企业与环境的关系。因此,企业在培育自主创新文化的过程中,必须找准企业社会定位,处理好以上七大社会关系,可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企业哲学是培育自主创新文化的主观保证

企业哲学是企业的安身立命之本,是培育企业自主创新文化的主观保证。企业哲学包括七大主要内容:第一,立身哲学,即企业价值观,包括企业如何对待财富、处置财富和如何对待诱惑,如何对待选择、如何对待环境等;第二,用人哲学,包括用人的原则及用人中的辩证关系等。第三,资源哲学,包括创造资源和控制资源、组合资源、使用资源、配置资源等;第四,生存哲学,包括生存和生存基础的再造等;第五,差别哲学,包括服务差别和技术差别及成本差别、价格差别等;第六,危机哲学,包括反危机与危机管理等;第七,共赢哲学,包括与社会价值共赢及客户价值共赢、竞争价值共赢、发展价值共赢等。因此,培育企业的创新文化,形成企业良好的哲学,就要从上述七个方面做好思想理论基础,做好主观保证。要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和营利能力,就要培育自主创新文化。通过上述分析,更明确了怎样以人为本,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来培育企业自主创新文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慧平:如何打造成功的创新文化(企业文化)[N].市场报,2002年9月12日第六版

[2]陈丽琳:自主创新是现代企业文化的核心[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05)

[3]王庭文:企业文化创新的基本思路[J].科技创业月刊,2005,(04)

上一篇:企业规范化管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工商企业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