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健康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0-23 17:27:42

儿童心理健康重要性

儿童心理健康重要性篇1

一、存在的问题

1、观念落后,重视不够。尽管国家和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文件,对儿童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划(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学前儿童园工作规程》中就明确提出过“学前儿童园必须切实做好学前儿童生理和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保健工作”),但其被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在具体的实践中,人们的认识还存在着较大的误差,即主观上有高度重视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但在客观上只是部分地实现了学前儿童物质条件和生理健康需要的满足。这主要是由于大部分托儿所、学前儿童园的教师及学前儿童家长缺乏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知识。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分析和认识:(1)一些学前儿童教育工作者把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地用德育工作来代替,他们常常把学前儿童的心理问题片面归为思想品德问题。需要引起我们关注的是,更多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被教育者认为是简单的个人行为习惯,没有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发来分析和引导。(2)部分学前儿童教育工作者将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成人化,他们常常是借鉴中小学校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模式来进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没有根据学前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与引导。

2、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虽然我国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科研水平因为国家的重视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的状况并不乐观,从事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还很少。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现代学前儿童教育发展的历史还非常短暂,尤其是专门针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更为短暂,还不足以发展成为一个较为完善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同时,我国传统的学前儿童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充当了一种保姆的角色,这在客观上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很好地接受一些先进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这些原因直接影响到了我国学前儿童教育的现状:无论是中等学前儿童教育学校,还是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的有关学前教育的专业中,由于系统理论的缺乏而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前儿童教育工作者只能停留在一个较低层次的水平上。在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较高的理论要求与普遍的理论水平不高之间的矛盾就更加突出,具体体现为,各个学前儿童教育的专门机构(包括各种形式的学前儿童园、托儿所及相关的学前儿童教育实验机构等)用于指导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都是一些内容分散、零乱、不能自成系统(大多穿插于其它内容中)的文章和书籍,甚至只是简单地就近借鉴其它中小学或相邻学科的经验,其效果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3、学前儿童教育师资方面的问题。从事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多是学前儿童园教师,但是大多数学前儿童园教师的任职资格都不符合《教师资格条例》规定的学历条件(幼师毕业以上)。由于缺乏扎实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他们常常对学前儿童心理表现出来的种种现象感到手足无措,不能对学前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矫治,也无法预见学前儿童心理可能出现的疾病并加以预防。

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树立以培养“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的教育观念

学前儿童教育应着眼于学前儿童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的培养,达成学前儿童体、德、智、劳、美的全面和谐发展。学前儿童不仅要有健壮的体魄,着重才艺的学习,还要发展生存的能力,乐于与人交往,行为统一和协调,性格特征良好,形成一个能调整内在需要和外在压力保持平衡状态的健康心理。

2、形成一个有利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人文环境系统

学前儿童的成长应该有一个有利于其发展的环境,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环境,主要是指以人际文化为主的人文环境。由于人文环境以“人”为主,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期待性与现实性、相互性与应答性,因此,作为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学前儿童教师和父母,与学前儿童的接触最多、关系最为密切,首先自身得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其次,学前儿童教师和父母要把握好对学前儿童的期待尺度。合理的期待有利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成长;不合理的期待(过高或片面的要求)则会导致学前儿童心理畸形发展。而且,学前儿童教师和父母对学前儿童的各种心理现象应及时地采取丰富多样的应答措施,以预防学前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另外,间接的社会环境有时虽然与学前儿童不直接发生关系,但是它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影响也不容忽视。

3、提高幼教工作者素质,加强学前儿童教师培训工作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学前儿童的成长,教师是否具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将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学前儿童期是人格形成一个重要时期,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可塑性也较大。因此,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会影响一批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在一个情绪不稳定教师所教的班级里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人数也较多。并且一个人在学前儿童期形成的性格特点将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提高幼教工作者的素质,促使他们在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掌握学前儿童的教育方法、技巧,努力提高自己心理卫生方面的有关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卫生、心理咨询、心理诊断、心理治疗等知识,并将所学心理知识积极地运用到学前儿童教育工作中去,是一项迫切而重要的艰巨工作。另外,还应对学前儿童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有关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这不仅有利于学前儿童教师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而且还使他们能针对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更好地促使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地成长。

4、搭建学前儿童园与高校合作的桥梁

当前,学前儿童园的师资培养工作主要由各级中等师范院校和一些高校的学前专业来承担,学前儿童园教师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遇到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也主要由他们自己独立摸索着解决,而缺乏更加系统的、科学的理论指导。高校现在也开设了一些涉及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但这些课程大多是对心理学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学习,其应用心理学部分也就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的知识,没有实践性。所以学前儿童教师有时面对学前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束手无策。因此,要改变我国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就必须搭建学前儿童园与高校的合作的桥梁。可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手:有条件的学前儿童园与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中心合作,高校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应定期到学前儿童园培训学前儿童教师,帮助他们了解掌握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对他们进行定期指导,减少其盲目性,使得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科学化。

儿童心理健康重要性篇2

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自我意识

一、前言

近几年,如何有效地对听觉障碍儿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国家、社会、家庭、心理学家、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二、影响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1.自身生理缺陷因素

由于听力的损失或障碍,导致听觉障碍儿童对自我意识较为敏感,缺乏正确的自我观念和健康、健全的情绪生活,使得他们的学习、交往等方面遇到更多的困难,经受更多的挫折,更易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2.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主要是指家庭环境的影响,包括父母对儿童的态度、教育方式及文化程度等方面。父母对儿童的态度和教育方式将直接影响他的心理发展状况和行为活动特点。父母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导致听觉障碍儿童产生各种不同的心理问题。如果听觉障碍儿童家长文化程度低,也会对他们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如在自责倾向、恐怖倾向等方面会产生较显著的不良影响。

3.学校因素

学校因素包括教师的因素及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等方面。教师因素包括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教师对儿童的评价态度、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等方面,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并且教师的心理健康又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先决条件。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儿童的评价,平时对儿童的态度、教育方法都将会对儿童心理发展产生影响。

4.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对听觉障碍儿童所持的态度、听觉障碍儿童的就业状况等。在现实中发现,社会往往不能正确对待、评价听觉障碍儿童,对他们的态度往往走向极端,使得听觉障碍儿童心灵遭受创伤,发生扭曲,产生不健康的心理问题。就业难、难就业的严峻的就业形势也使儿童心理压力增大,思想包袱沉重,产生悲观、失望、自卑、缺少自信或的心理。

三、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学校及教师要提高对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的认识

目前听觉障碍儿童学校往往忽略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教师在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认识上也存在一些偏差,甚至教师本人还存在着一些不健康的心理。教师如果懂得心理学有关知识就能更好的和儿童沟通,减少导致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的可能。因此,要想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有针对性,要对各任课教师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提高对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的认识。

2.培养听觉障碍儿童的自我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意识水平

自我意识发展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儿童的心理能否健康的发展。一个人只有能正确地认识和了解自我,才能逐步树立起自信心,保持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更强的主观幸福感和表现出更大的生活满意度。而听觉障碍儿童自我意识水平低,自我意识的产生较晚,独立性不强,自我评价的抽象和概括水平低,自尊心强于自卑感,自制力差,抱负水平不高等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的正常发展。因此,要教育儿童正确地进行自我认知,让他们学会正确的自我悦纳,体会自我的独特性,然后在此基础上叫他们去体验价值感、幸福感、愉和满足感;同时教育儿童要学会客观、理智的看待自己的优点与不足。

3.加强对听觉障碍儿童的听力与言语训练

实践表明听觉障碍儿童的听力损失及言语障碍,是导致他们心理问题及社会适应能力差的主要原因。必须采取各种方法加强对儿童进行听力与言语训练,矫正言语发展缺陷,提高他们的言语表达能力。

4.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有一定的载体,其主要教育渠道就是学科渗透。这就要求各任课教师要针对自己的学科特点有意识创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境,把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寓于本学科教学之中,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5.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活动课或提供个别辅导

听觉障碍儿童学校必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并由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授课。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儿童进行挫折教育、青春期教育等。学校还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作为对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补充形式。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要注意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去认识,不断创造机会让儿童去展示自己,张扬个性,完善自我,从而培养其健康的心理素质。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参观访问、做社会调查、节假日慰问、义务劳动、各种体育锻炼和野外训练等活动,在活动中逐步养成自制、坚持、刚毅的意志品质,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挫折承受能力。

学校要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由受过专门培训的专职心理咨询教师为儿童提供心理咨询、辅导。

6.给听觉障碍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听觉障碍儿童创设轻松、和谐、乐于自主学习的愉快的课堂环境。教师对儿童的学习要给予更多的激励和赞许,让儿童能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教师和儿童之间要建立起一种和谐、融洽、民主、平等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把儿童从惧怕权威、缺乏自信心的卑微感中解放出来,儿童的心理品质就会在学习中得以健康发展。

7.给听觉障碍儿童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保障系统

(1)国家与政府层面。国家与政府要为所有特殊需要儿童提供政策、法律、法规、制度等方面的支持与保障,要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法律依据和保护。

(2)社区层面。良好的“社区照顾”会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听觉障碍儿童情感需求,更有利于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社区要为儿童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要改变对儿童不正确的态度和看法,真正把它们当做社会的一个成员来看待,让他们加入到社区的各种活动中来,让儿童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

(3)组织层面。主要指听觉障碍儿童学校。良好的学校支持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保障。学校除了对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最大限度矫正其心理缺陷外,还要做好对儿童就业前的培训与指导,为就业做好心理与技能上的准备。

(4)家庭层面。主要是指家庭内部对听觉障碍儿童的支持,包括情感支持、精神支持、家庭教育与指导、经济支持、社会交往的支持、朋友的社会网络支持、志愿者支持等。家庭层面的支持是距离儿童最近的社会支持形式,在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美贞.聋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分析.中国特殊教育,2004,(4).

[2]李柞山.听觉障碍儿童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的研究.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

[3]李慧聆等.聋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手册.绿时代出版社,2006.

[4]李瑞江,季俊昌,张广利.理论·实践:残疾儿童实践能力培养研究.济南出版社,2008.

儿童心理健康重要性篇3

【关键词】社区;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母乳喂养;高危儿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156-0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社会医疗体系中扮演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了儿童保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为了发现目前社区儿童保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社区儿童保健的工作绩效,本文对近年来我社区儿童保健工作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社区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参加儿童保健的约3862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318名,女1544名,年龄(0-4)岁。

1.2儿童保健方法:

社区儿童保健工作的开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社区配置1名具有医师资格的专职儿童保健人员,定期接受相关保健知识的培训。(2)儿保医生为社区内儿童提供医疗保健,每年对社区儿童进行身高、体重、心肺检查等。(3)为儿童家长提供健康咨询服务,教育儿童跟母亲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及喂养方法,儿童营养搭配注意事项,儿童日常卫生指导,意外伤害等。(4)配合上级单位工作,对社区儿童的健康状况进行入户调查及电话随访,对社区儿童的常见病、多发病进行预防和监测。为社区0-4岁的儿童建立4-2-1卡,进行系统化管理。(5)不定期召开儿童健康知识讲座和各种形式的亲子活动。(6)对儿童智力进行早期筛查,对高危儿、出生缺陷儿进行专项管理和综合干预。

2结果

各年的建卡率、母乳喂养率和系统管理率均有上升趋势,目前辖区内0-4岁儿童建卡率已为100%,母乳喂养率为85.9%,系统管理率已达90%以上。对中重度贫血、体弱儿、重度肥胖、佝偻病、出生缺陷儿及高危儿的检出人数较前几年明显增加。

3讨论

3.1社区儿童保健的现况分析:

社区儿童保健是对社区范围内的儿童进行持续性、整体化的健康管理,以保证儿童健康的生长发育,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心理。为儿童提供更好的健康保健服务,是整个社会对卫生保健工作的基本要求。社区是儿童生长的主要场所之一,社区儿童保健工作的好坏,与儿童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息息相关[2]。我们为社区儿童提供医疗保健、健康知识教育等多方面的医疗服务,以全科医学的观念指导儿童保健工作的开展。从本研究的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儿童保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辖区内0-4岁儿童已建立4-2-1卡,建卡率为100%,定期对儿童进行健康体检,母乳喂养率已达85.9%以上,系统管理率已达90%以上。对中重度贫血,体弱儿,重度肥胖,佝偻病等疾病进行了专案管理,对常见病和先天性疾病的检出人数得到提高,发育异常、高危儿、体弱儿童得到了及时的诊断,每年的智力筛查人数稳定上升,儿童健康状况得到了保证,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说明社区儿童保健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首先,儿童保健人手较少,检查仪器设备受到限制,仅能进行简单的身高、体格检查、心肺听诊、智力筛检等,对儿童生长发育情况进行简单的评估。其次是母乳喂养率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家长对母乳喂养的重要性认识尚有不足。这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有的家长缺乏育儿知识,文化层次较低,也不愿意学习相关知识[3]。另一方面有的母亲即使通过健康教育,知道了母乳喂养的重要性,但为了保持产后体形,仍拒绝母乳喂养。因此母乳喂养的宣传力度还有待于加强,宣传重点和方法还有待于改进。再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流动人口的增多,给社区儿童的管理带来了压力。流动人口的住所和联系方式频发更换,限制了儿童保健工作的持续性和系统性。

3.2提高儿童保健工作的成效:

针对以上发现的一些问题,我们认为应积极做好产后访视工作,进一步加强对母乳喂养的宣传。儿童家长对母乳喂养重要性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应从产前健康教育做起,扩大健康教育的范围,使整个家庭对母乳喂养加深了解和认同,形成良好的宣传教育氛围。从医院、疾控中心、社区等多个层面为每位母亲或准母亲提供宣传教育,使其从观念上真正接受母乳喂养[4]。社区儿保人员应促进儿童家长的交流沟通,增加彼此了解和信任。儿保工作应继续将患有中重度贫血、佝偻病等疾病,和体弱儿童,重度肥胖儿童作为社区儿童保健的重点之一,为其提供定期的检查。对每一位儿童每年的健康档案进行统一整理,归纳总结,对儿童的身心健康状况进行纵向的评估和横向的比较,从而提出符合本社区儿童实际情况的保健干预措施,找准本社区儿保工作的重点,并从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体检筛查出有问题的儿童,应及时转诊进行进一步检查。通过与上级单位合作,增加儿童保健的服务范围,开展血微量元素检测等项目的检测。在现有流动人口管理体系下,社区保健医生应增加社区调研次数,了解儿童的去向,更新联系方式,以提高系统管理率。

总之,应充分发挥社区儿童保健的地区性和可及性优势,加强完善社区儿童保健工作,提高社区居民对儿童保健的认识,将儿童保健工作系统化,及时发现儿童的健康问题并加以预防控制,促进儿童健康发育成长[5]。

参考文献

[1] 田爱红.社区儿童保健服务对儿童健康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08,15(11):1932-1933.

[2] 蔡虹.社区儿童保健情况调查分析[J].医学信息,2009,1(5):247.

[3] 赵春然.面向社区走向家庭服务人群[J].中国妇幼保健。1996,1(1):19.

[4] 徐志浩,曾艳红.广州市颐康园社区儿童保健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6):36-37.

[5] 田爱红.社区儿童保健服务对儿童健康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08,15(11):1932-1933

儿童心理健康重要性篇4

调查过程采用团体测试法。以整班为单位参加调查,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统一发放问卷,统一指导语,由学生自行填写问卷,当场作答、回收并逐一核对,发现漏填或误填,当场返回本人核对。回收问卷的数据统一采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数据录入采用双人双录入的模式,并进行交叉核对。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对2组心理问题的检出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检出率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2组心理健康各维度得分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心理健康和心理弹性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心理健康的测量共包括以下8个维度: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心理弹性的指标为心理弹性总分。

2.1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检出率的比较

有心理问题的儿童有63人,占调查总人数的6.8%。留守儿童有心理问题的有43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7.4%。非留守儿童中有心理问题的有20人,占非留守儿童总数的5.8%。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阳性检出率高于非留守儿童,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393,P=0.084)(表1)。

2.2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比较

留守儿童8个因子的得分及总分均高于非留守儿童,其中总分、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身体症状得分存在统计学差异(表2)。

2.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心理弹性的相关性分析

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总分及8个子因素得分与心理弹性总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除去学习焦虑和自责倾向这2个子因素之外,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总分及另外6个子因素得分均成显著负相关(表3)。

3讨论

重庆市三峡库区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当地耕地条件差、工业化水平低,因水库失地的农民在当地就业无门,被迫外出打工以增加家庭经济收入。有调查显示,部分重庆市三峡库区社区中,留守儿童户占长期外出打工户的100%[5]。这些儿童的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留下大批家庭结构不完整的儿童群体。儿童尤其是中学生,正处在自我意识形成的阶段,易产生心理问题。对于三峡库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其面临的自然、社会环境变化较大,加之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可能更易出现心理问题。但是并非所有的留守儿童都存在心理问题。有相关资料显示[6],我国有10%~30%的中学生存在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某些研究中这一比例更高,有的达到77.9%[7]。在重庆三峡库区农村中学生中所做的1项调查研究显示其心理健康阳性检出率为67.4%[8]。由表1可以看出,本研究中所有库区儿童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6.8%。这一比例低于全国儿童的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也低于在三峡库区农村中学生群体中所做的类似研究的结果。另外,本研究的非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为7.4%,也低于全国水平及同类群体的研究结果。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也存在同样的情况。并且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本研究在设计、实施到数据整理和分析的整个过程都进行了严格的质量控制,因此研究结果是真实可靠的。本研究数据较其他研究低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与普通儿童相比,三峡库区儿童经历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变化,有可能这些不利因素起到了相反的作用,让库区儿童变得更加坚强,抗压能力随之增强,心理健康水平也由此升高。因此,与非库区儿童相比,三峡库区儿童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库区的环境对库区儿童心理健康影响很大。库区儿童又分为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但是与库区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改变产生的影响相比,留守与否对于库区儿童的影响较小,两个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各个研究所使用的检测心理问题的问卷或量表有所差异,因此这也可能导致了心理问题的检出率的差异。此外,本研究结果提示,虽然三峡库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与非留守儿童没有统计学差异,但是二者的心理健康总分存在统计学差异,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情况较差。具体来看,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孤独倾向及身体症状上得分都高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在以上3个维度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差。留守儿童缺乏完整的家庭结构,父母教育不够完全,因此较易出现学习焦虑。另外,由于父母单方或双方外出打工,留守儿童较少有机会与父母进行沟通交流,因此较易产生孤独感。心理的不适有可能最终导致身体的不适,从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身体症状。本研究结果与有些研究的结果一致[9~11]。比如在重庆市永川区农村留守儿童中所做的调查[10]显示,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总分、恐怖倾向、冲动倾向上分数高于非留守儿童。这与本研究的部分研究结果一致。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都比非留守儿童要差,但是具体差异的维度略有不同。这提示,即使同一个省/直辖市的农村留守儿童,其心理健康也存在差异,在统筹省级下达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时,应当先进行现场调查,了解具体情况后,在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特色,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但是,也有研究[12-14]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与非留守儿童无统计学差异。这与本研究的研究结果相反,这些研究认为,留守与否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没有影响。但同时表示,在某些具体的心理健康的因素上,二者是有差异的。对于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本研究结果显示,三峡库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水平与学习焦虑和自责倾向没有显著相关性,与心理健康总分及其它各因素间都存在显著负相关。目前,很少有研究同时使用本研究所使用的MHT量表和RY-DM量表来分析二者的相关性。所以,无法将本研究的结果与其它研究的结果直接进行比较。但是整体来看,本研究结果与其它研究的结果一致,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总分呈显著负相关,但是由于各个研究的问卷所包含的维度有所不同,因此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具体维度的相关性存在差异[15-16]。由于心理弹性是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人的健康发展[17],因此,当库区儿童面临不利因素时,就会充分利用来自各个方面的保护性因素和优势资源,来维持并且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免受到不利影响。对于三峡库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并非与所有心理健康的维度都相关,因此在制定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时,应当有所侧重。总之,三峡库区农村儿童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低于全国水平,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但留守儿童的整体心理健康、学习焦虑、孤独倾向和身体症状较非留守儿童问题严重。而且心理健康心理弹性较高的留守儿童,其心理健康水平也较高。

儿童心理健康重要性篇5

经济快速发展,新的健康问题逐步成为三峡库区儿童保健的主要内容,突出表现在环境因素、社会因素、新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对儿童健康的影响。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一点对做好三峡库区儿童保健工作十分重要。

1 儿童的健康状况

1.1 三峡库区儿童的死亡原因:儿科疾病的流行病学在不断变化,以前,急性感染性疾病和烈性传染病、严重营养不良是三峡库区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如今,由于儿童保健事业的进步,这些疾病均已大大减少,而先天性畸形、意外损伤和中毒、恶性肿瘤、遗传代谢性疾病和环境因素所致的疾病显得相对突出,逐步成为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

1.2 儿童感染性疾病出现新的特征:近年来,儿童感染性疾病虽然在发病的数量上已大大下降,但表现出新的特征。一些已经得到控制的传染病(如结核病)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死灰复燃,临床上以结核性脑膜炎为最多见,细菌性痢疾多呈暴发驱势,严重地威胁着儿童的身体健康。

1.3 儿童的营养状况:儿童营养问题从以前的单纯的营养不良转变为营养失衡,由于营养过剩和生活方式改变等而致大量的肥胖儿出现,微量元素缺乏或搭配不当所致的各种营养紊乱。生活中人们受到广告及各种宣传的影响,给孩子大量补钙,造成孩子生长发育迟缓,引发各种疾病。过多营养品的摄入,使孩子肥胖,使儿童血液中血脂升高,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2 儿童保健的任务

目前,全国儿童保健工作的发展很不平衡。三峡库区属于偏远的欠发达地区,儿童保健的基础较差,保健工作起步较晚,加上三峡地区经济较落后,大多数家长、儿童保健意识不强,故开展此项工作还有相当大的困难及阻力。如何把儿童保健工作进行下去,宣传到家喻户晓,使大家都懂得儿童保健的重要性,这将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工作。

3 三峡库区儿童保健工作的重点

3.1 要使儿童的身体健康,首先要预防出生缺陷和先天性畸形的发生。出生缺陷和先天性畸形的预防有赖于有效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要把优生优育知识送到各社区、乡镇,使每个孕妇都知道产前检查的重要性,主动到医院进行产前检查,目前已开展的唐氏综合征就是很好的产前筛查项目。出生后进行新生儿苯丙酮尿症新生儿听力筛查、新生儿智力测试等,可有效的控制部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3.2 儿童精神卫生和心理发育问题:现代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儿童的压力越来越大,临床上表现出来的心理行为问题也越来越多。儿童孤独症,学习困难等。因此,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问题势在必行。在我国,这一领域和其他儿童保健的领域相比,起步晚,基础差,因此,这项工作任重道远。

3.3 环境对儿童健康的影响:环境应该是当前儿童保健的重要议题: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大自然的污染中,大量汽车尾气的排放、房屋的装修、旧家电释放出的有害物质。使许多儿童出现血铅升高,甚至中毒。造成儿童智力下降、多动症、生长发育迟缓等表现。尤其是三峡库区处于山区,终年雾大,日照少,加上气温变化大,很多人没有户外活动的习惯,所以,儿童免疫功能下降,佝偻病发病率也相当高。

3.4 儿童的健康是提高人口素质,推动人们树立健康意识和观念的形成,儿童健康的保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协助。为了促进儿童保健工作的实施,需要制定有利于儿童健康的公共政策,创建有利于儿童健康的环境,提高民众对儿童健康的保护意识,提高人民群众对儿童健康知识和技能的认识,改革儿童医疗和保健服务,推动社区儿童保健。这些都是儿童保健的新内容,尚需要在不断的总结过程中提高。

儿童心理健康重要性篇6

【摘要】目的:探讨广州市萝岗区儿童家长健康教育需求。方法:设计自拟问卷,对广州市萝岗区260例儿童家长进行健康教育需求调查。结果:该地区基本的儿童保健已得到满足。但社区儿童保健面临诸如:儿童心理行为、肥胖、影响母乳喂养的社会因素等新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适宜的健康教育方式在儿童保健的实施上起着重要作用。结论:应进一步拓展社区儿童保健工作的服务内容,满足新时期儿童家长对儿童保健的需求,做好儿童保健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使儿童得到良好的保护和健康的全面发展,是今后儿童保健研究和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儿童保健;服务需求;健康教育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health information needs of 260 parents in Lokong District of Guangzhou city

DongHai-peng Ma Xin-liSu Hong-mei Yuan Hui-rong Zou qing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health education needs of parentsin Lokong District of Guangzhou city.Methods:Design the questionnaire to investigate the health education needs of parents. 260 parentswere enrolled in Lokong District of Guangzhou city.Results: The region basic children's health care been met. But the community of children's health care many problems such as: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behavior, obesity, the social factors of influencing breastfeeding , these to further study and to solve. Appropriate health education mode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hildren's health ca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Conclusions: We should further expand community children's health care service contents, meet the children's health needs of parents in new period,completes the health educa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 of the child health .To make children get good protection and health all-round development, is the future of children's health research and focus of the work.

【Keywords】 child health;health service demand;Health education 我国人口众多,中国儿童人群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3(约3.42亿),以农村地区为主[1]。2010年我国儿童保健事业持续发展,约2/3 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3岁和<7岁)已进入儿童系统管理[2],儿童健康状况显著改善。

随着人们经济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城市家长对儿童保健的需求越来越高,儿童的健康及婴幼儿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重视,“每个儿童有权拥有最佳人生开端”[3],如何才能做好儿童保健? 今后儿童保健的发展方向如何? 为此,我们做了以下调查,以了解社区内儿童保健服务现状;母亲育儿知识、态度、行为;母亲对儿童保健的需求,提高今后儿童保健的工作质量。

1对象和方法

1. 1对象:在广州市萝岗区夏港街道社区,对在辖区内本市户籍509名儿童进行随机抽样,抽取6 个月~3 岁儿童260例。对这260名儿童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

1. 2 方法:采用面对面调查的方法,于2009年12月进行调查。为了保证调查质量,调查员经统一培训,严格操作规程,问卷填完后当场校对。资料采用SPSS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1.3 问卷内容:调查内容包括四个方面:①被调查者的年龄、职业、孕产次和家庭情况;②家长对儿童保健健康教育及其方式的需求,对健康教育方式设12项内容;③ 家长对儿童保健健康教育内容的需求,共设28项内容;④婴幼儿期保健知识的需求,设16项内容。

2结果

2. 1 儿童基本情况:260 例婴幼儿有230例为足月产,占88.46%; 其中自然分娩为118例,占51.13%;平均出生体重(3 165.87 ±437.95)g。对被调查儿童进行体格测量,用2005年九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结果评价结果:发育正常儿童231例,占88.85 %;肥胖儿童23例,占8.85%;营养不良儿童6例,占2.31%。被调查儿童母亲、父亲的文化程度以大学及大专以上为主,占64.5%和74.6%。

2. 2 儿童期保健服务提供及利用情况:被调查儿童新生儿期访视次数为0~3次,平均为(1.87 ±1.08) 次;其中接受过1次以上的占86%。被调查儿童中257例(占98.85%)参加定期体格检查,其中207例(占80.54%)儿童在体检中未发现过问题。94.6%的母亲自认为了解有关母乳喂养、辅食添加、常见病预防等育儿知识。了解这些知识的渠道依次是:书籍或宣传册90.5%、家属朋友介绍44.5%、孕妇学校或家长学校等讲座42.5%、广播、电视、VCD 34.5%、医生个别讲解或咨询31 %、医生入户访视时宣传15.5 %、热线电话14.5 %、宣传栏板报8.5 %、上网及其他3.0%。

2.3 母亲育儿的知识、态度、行为:调查问卷中母亲对育儿知识回答的正确率分别为:保健常识88.5 %; 心理行为发育82. 34%;喂养(母乳喂养及辅食添加) 方面75%;疾病预防57.88%; 其中母亲的文化程度对一些问题的正确率差异有显著性( P< 0.05) 。在处理儿童自立能力和外界交往的态度上,母亲的文化程度对其正确率差异无显著性( P>0.05) ;在处理儿童不合理要求哭闹态度上,母亲的文化程度对其正确率差异有显著性( P< 0.05) 。被调查儿童中81.5%喂过母乳,3 个月的纯母乳喂养率为50% ,4 个月的纯母乳喂养率仅为19 %。第4个月内纯母乳喂养率急剧下降的原因是有职业的母亲产假大多为3个月甚至更短,城市中职业母亲工作中的紧张因素和事业压力等种种社会因素是造成各种“奶不足”的主要原因,也是城市中母乳喂养率难于提高的重要原因,母乳喂养率的提高有赖于一些社会因素。调查儿童开始常规添加半固体食品的平均时间(4.39 ±0.88) 个月。断奶的平均月龄为(6.07 ±5.42)个月。

2. 4 母亲对儿童保健的需求:98.0%母亲想了解有关养育儿童方面的知识,需要得到的育儿知识依次是:儿童智力发育90. 5%、儿童心理保健81.0 %、常见病的预防73.5%、儿童营养66.0%、辅食添加23%、母乳喂养5.5%。母亲自认为适合的健康教育方式主要顺位是:书籍或宣传册74.0 % ,医生个别讲解或咨询51.5 % ,广播、电视或VCD 46 .5 % ,孕妇学校、家长学校等讲座37.5 % ,热线电话18.0%等。被调查的母亲希望儿童保健门诊开设的项目依次是:常见病的预防84.0% ,营养咨询80.5 % ,心理咨询75.5 % ,智力筛查74.0% , 眼、耳、口腔保健70.5%。母亲在育儿过程中常遇到哪些问题? 有73 %的应答率,主要问题依次是:42. 46 %属于儿童智力、心理行为方面的问题;29.45 %属于常见病的预防和处理; 28.08 %属于喂养、营养与保健方面的问题。母亲希望解决的途径最主要还是咨询医生或寻求权威医疗机构的帮助等。

3讨论

该文调查的社区地处广州市萝岗区,经济文化水平较高,因此,社区儿童保健工作,以及家长的儿童保健意识正在逐步提高。调查结果显示: 64.5 %的母亲和74.0 %的父亲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被调查的儿童新生儿期访视率为84 % ,参加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率达到99 % , 其中,81 %的儿童在体格检查中未发现问题,可见该地区基本的儿童保健已得到满足。然而,随着居民经济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儿童保健服务的需求已超出了其基本的保健工作范围,拓展儿童保健工作的服务范围,满足人们对儿童保健知识日益增长的需求,使儿童得到良好的保护和健康的全面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

3. 1 探讨社区内儿童保健有效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方式,满足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和科学的育儿方法的需求:调查结果显示:高达95.5%的母亲自认为了解常见的育儿知识,但调查中育儿知识正确率均低于这一比例( 57.9%~ 88.5%) 。这一结果与家长获得育儿知识的渠道有一定关系。调查显示获得这些知识的主要渠道首先是“书籍和宣传册”(占90.5%) ,其次是“家属朋友介绍”( 占44.5 ) ,而与社区儿童保健工作相关的渠道占的比例均不足50 %。单纯通过市售的“育儿书籍”让非专业的家长得到育儿知识有时难免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容易断章取意;而通过“亲属朋友介绍”,尤其是长辈朋友的介绍,获得的育儿知识往往缺乏科学性,有时还会造成误导。这可能就是大多数家长自以为很了解儿童保健知识,实际上很多方法都不科学的原因。由此可见,健康教育应是儿童保健的重要内容;健康教育的方式在儿童保健的实施上起着重要作用。“只有当传播内容和情感冲击之间架起桥梁,联系这两个同等重要的因素, 有效的传播才可能发生[4]。”诸如:经常在社区举办育儿知识讲座(调查显示91 %的母亲愿意参加此类知识讲座) ;给予家长更多机会、多种形式的咨询和讲解。总之,如何更好地做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是今后儿童保健研究和工作的重点。

3. 2 重视儿童的心理、发育保健工作,促进儿童健康的全面发展:据文献报道,全国22个城市儿童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达12.97 %[5] 。儿童心理行为健康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5 ,6 ] 。相关研究表明:早期教育能促进婴幼儿心理及智能发育, 提高其运动、认知、语言和社会交往能力, 并有利于儿童良好气质的培养和适应行为的形成[7]。专业指导人员更应以传播学的理念和方法对儿童健康知识普及进行指导, 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使儿童获得必要的卫生知识,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培养和巩固健康行为[8]。本调查中“儿童心理发育行为方面的问题”排在育儿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中的首位:“儿童早期智力开发和儿童心理保健”是问卷中母亲最希望得到的育儿知识;母亲的一些育儿态度正确率只有63. 5 %~78.0 %;而且该地区儿童保健在儿童心理行为方面的服务很少。

因此,社区儿童保健的服务内容应拓宽、加深,应由原来只对儿童躯体健康保健,发展到不仅关注儿童躯体健康和营养状况,而且加强对儿童心理发育行为保健的服务,满足新时期儿童家长的需求。这也正是今后儿童保健的发展方向。

3. 3 应该重视儿童肥胖问题:目前肥胖已成为城市儿童常见的健康问题,有资料表明,儿童期肥胖的发生率从10 %~20 %不等,而且近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9] 。本调查结果显示, 儿童肥胖的发生率达11 % ,更重要的是,从问卷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家长对肥胖的认识不够,其中有54.5 %的家长不认为“过胖”应该去看医生。因此,儿童保健工作应重视儿童肥胖发生率逐年升高的现象,在社区内加强儿童肥胖的防治、探讨儿童肥胖的管理方法。

我国目前保健知识普及率不高,医院只能针对就诊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及出院后保健指导, 而儿童保健工作的服务对象是辖区所有散居儿童, 由其所开展的散居儿童健康教育具有覆盖面广的显著优势, 对促进儿童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有研究表明, 通过加强基层散居儿童健康教育工作, 使家长接受新的保健理念,增强了家长的保健意识, 使其建立了正确的育儿态度, 改变旧的、不良的养育习惯和方法, 促使婴幼儿身心两方面都得以健康成长。因此, 在基层散居儿童保健工作中开展健康教育干预可以提高婴幼儿的行为发育水平, 适应社会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10]。早日构建完成健康知识普宣教的大环境, 就能让儿童健康这一社会工程得以实施,为创建更加和谐的社会、为公众及下一代的健康幸福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 The State of the World's Children[R/OL]. Special Edition. New York: UNICEF.(2009-11-20)[2010-02-22]. http:// unicef. org/publications

[2]2009 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EB/OL]. (2009-10-01)[2010-02-22]http:// moh. gov. cn /publicfiles/ business/htmlfiles/mohbgt/ s8274/200905 /40765. htm

[3]鲍秀兰.塑造最佳的人生开端: 新生儿行为与0~3岁潜能开发指南[M].北京: 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1. 2

[4]Harry E. Chambers.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skills: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rofessionals[M] . Perseus Publishing ,2000.26

[5]姚凯南. 大家都来关注儿童心理行为保健工作[J] .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1998 ,6(3) :141-143

[6]潘黎明, 唐剑波, 叶掌梅. 湖州市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效果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4, 12 (3) : 229

[7]季成叶,刘宝林. 儿童少年卫生学[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171 - 173

[8]许积德. 在社区卫生工作中开展儿童保健[J] .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1998 ,6 (1) :123

[9 ]丁宗一,蒋竞雄. 儿童期肥胖的危险因素及对健康的损害[J] .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1997 ,5 (2) :112-113

儿童心理健康重要性篇7

关键词:健康;留守儿童;延边

自1991年我国加入《儿童权利公约》以来,政府就十分重视儿童合法权利的落实,并为此制定了一系列维护儿童权利的政策和法律。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和法律主要针对孤残儿童,因社会转型出现的留守儿童问题近几年才得到政府、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国内外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心理和行为问题方面,对于健康问题及健康政策维护的研究较少,并且我国现行的留守儿童政策保障也是基于孤残儿童的救助政策开展的。全国妇联《关于开展“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关爱行为”的通知》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共有5800万留守儿童。由于独特的区域、民族、语言等优势,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内大批劳动力向境外流动。

中共延边委延边州人民政府《关于做好留守儿童工作的指导意见》显示,截至2011年6月,全州共有外出务工人员15万余人,留守儿童就有51127人,在全州311754名0-18岁未成年人中占16.40%,较2007年的31405人增长了62.76%。其中,农村留守儿童4980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9.74%;留守儿童群体中,0-6岁的占22.37%,7-13岁的占46.71%,14-18岁的占30.92%。由于缺乏有利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和有效的管理机制,多数留守儿童面临亲情缺失和安全隐患,其身体健康、学习、心理、行为等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改善和维护留守儿童的健康现况势在必行。本研究从留守儿童的心身健康角度出发,对延边州留守儿童进行实证研究,分析留守儿童的健康现状,明确影响因素,探讨留守儿童的福利政策,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资料来源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第一阶段在延边州随机抽取2市1县3个样本区;第二阶段在上述3个样本区随机选取朝、汉中小学各1所,参与调查的中小学共12所,作为初级样本单位;第三阶段按照年级分层,其中初中每个年级抽取150人,小学每个年级抽取100人。

1.2研究方法

所用调查问卷包括2部分。①一般资料问卷,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居住地、是否独生子女、零用钱、父母外出类型等内容。②由JanesWVarni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开发的儿童生命质量评定量表系列(ThePediatricQualityofLifeInventoryMeasurementModels,PedsQLTM4.0),包括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交功能及学校表现4个方面,共23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法(5=从来没有问题;4=几乎没问题;3=有时有困难;2=经常有困难;1=几乎一直有困难),得分越高,生命质量越好。该量表总体Cronbach’ɑ为0.91,本研究中该量表Cronbach’ɑ为0.83,各维度Cronbach’ɑ均大于0.60,除了用于测定2-18岁患有某些急慢性疾病的儿童或青少年的生活质量外,还可应用于健康儿童的生存质量评定。

1.3资料收集与质量控制

首先获得延边州教育局发公文宣传本次调查的重要性,以提高研究对象的参与度。调查前对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避免调查员引起的信息偏移。2012年10-12月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资料,回收后的问卷进行逐条检查,剔除不完整问卷。共发放问卷3900份,回收有效问卷3166份,问卷有效回收率81.2%。其中将留守儿童的1069份作为研究样本。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留守儿童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健康生命质量指标的描述均采用平均数及百分率表示;利用Amos17.0构建留守儿童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结构模型,用分层回归模型分析留守儿童健康影响因素差异,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留守儿童的人口学特征

参与本次调查的留守儿童共1069人。其中,小学生464人,初中生605人;男生444人,占总人数的41.5%;女生625人,占总人数的58.5%。汉族及其他民族儿童占15.8%,朝鲜族儿童占84.2%。年龄以12-17周岁的儿童为主,占83.2%;11周岁以下的儿童占16.8%。城市留守儿童占主体,大多数为独生子女,父母双方均外出占43.4%,仅父亲外出者占36.5%,仅母亲外出者占20.1%。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较为密切,大多数为1周1次,达70.0%以上;1个月及以上1次者仅占13.0%。父母均外出时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主要为隔代监护(占40.2%),仅父母一方外出时主要为单亲监护(占44.8%),同辈监护、自我监护及其他监护仅占14.9%。80.0%以上的留守儿童有3个以上的好朋友,一半左右的留守儿童每天零用钱在5元以下,仅有10.0%左右的留守儿童不使用手机。

2.2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

留守儿童HRQL平均得分为(3.70±0.51),生理功能得分(3.86±0.68)高于社会心理功能,而社会心理功能又以学校表现得分(3.95±0.56)较高,其他依次是情感功能(3.53±0.87)、社交功能(3.40±0.51),表明留守儿童的社会心理功能较弱。基于以上数据,利用Amos17.0构建留守儿童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结构模型,结果显示整个模型的χ2=2411.768(P<0.05),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0.178,非范拟合指数NNFI=0.704,相对拟合指数CFI=0.914,证明留守儿童整体健康水平欠佳。

2.3留守儿童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影响因素的差异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留守儿童健康影响因素的差异,分别将人口学统计变量(性别、年龄、居住地)、零用钱多少、朋友数量、父母外出类型及与父母联系频率等指标纳入分层回归方程。在7个回归模型中,性别、年龄、零用钱多少、与外出父母联系频率对留守儿童健康状况影响更显著。

3讨论

3.1延边州留守儿童健康状况欠佳

延边州留守儿童HRQL的4个维度平均得分为(3.70±0.51),表明留守儿童的整体健康水平欠佳。留守儿童普遍感到其他孩子不愿意与自己做朋友以及同龄孩子能够独立完成的事情自己不能独立完成,因此在该维度中社交功能的得分最低,其次为情感功能。这一点又通过进一步构建留守儿童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结构方程模型得到验证,结果同样显示留守儿童心身健康状况不乐观。因此,留守现象作为留守儿童的应激源之一已在其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显著影响,在国内同类研究中均得到证实。目前,国内外关于留守儿童健康现状的实证研究均较少。西方国家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留守儿童的营养健康和心理行为问题方面,例如留守儿童滥用药物、未成年怀孕、心理问题和暴力行为等一系列问题上。国内研究由于研究者关注因素不同,因此结论也不尽相同。例如关于留守儿童体格生长发育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内研究者认为留守儿童生长发育迟缓与母亲产后不久便外出务工,母乳喂养率偏低有关;还有研究称隔代养育是留守儿童营养不良的主要因素,指出可能与监护人的文化水平、精力、经济状况低下等原因有关。总之,留守儿童生长发育水平不如非留守儿童的现象确实存在,而且由于长期营养不良,留守儿童染有慢性疾病的机率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如贫血、传染病等患病率较高。有必要加强留守儿童健康问题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

3.2性别、年龄、零用钱多少、与外出父母联系频率对留守儿童健康状况影响更显著

性别对留守儿童健康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即男孩HRQL得分好于女孩,这可能与女孩生长发育比男孩早,在家庭生活中较早承担家务,心理成熟度早于男孩且心思缜密的特点有关,叶曼等人的调查也说明这一点。其次,年龄差别也对留守儿童的健康影响显著。随着儿童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心理活动逐渐复杂,开始更加关心他人对自己的评判,而留守儿童的标签或多或少给他们带来不同程度的烦恼,因此小学生HRQL得分普遍好于中学生,国内同类研究中也同样描述了这一点。再次,零用钱的多少对留守儿童健康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即零用钱较高的儿童健康水平相对较好,与史莎莎的调查结果一致。最后,与父母的联系频率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水平,即联系频率高的留守儿童HRQL的各维度得分较高,说明情感领域得到适当补偿后,其心身健康发展较平衡。因此,留守儿童与父母、老师、朋友关系越好,在心理上、生活上、学习上就会得到更多支持,在遇到困难挫折时也能够有足够的力量去很好地解决,其心身健康及各维度得分越高。另外,国内同类研究指出,由于留守儿童父母监护长期缺失,家庭和学校的弱势状态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心身健康发展。因此,为保证留守儿童的身心茁壮成长,避免躯体因素的干扰,加大弱势儿童救助力度势在必行。

4建议

4.1深化权利机关监管力度,建立健全弱势儿童法律体系

政府应承担起主导角色,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份内责任和应尽义务。国内现有的儿童保护法律体系中,缺少关于儿童营养、儿童游戏权益保护、预防虐待等专门的法规,而且我国至今尚未颁布专门的儿童福利法。在这方面,西方国家有很多较为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例如,美国历来注重儿童福利保障体系的建设,从贝萨斯达福利院建立至今,美国政府出台一些列的政策、法规等,呼吁全社会建立国家儿童局和发放母亲养老金,为弱势家庭及弱势儿童提供资金保证。英国政府通过国家立法的途径为弱势儿童提供更多经济支持,先后推出《确保开端计划》、《每个孩子都重要》、《儿童保育十年计划》等一些列立法政策,倡导每个孩子在起点上达到公平的观点。

4.2全面推动弱势儿童教育均等化,充分发挥学校的引导作用

弱势儿童的经济救助与公平教育权利是密不可分的。学校教育理念、教师授课方式等问题都会直接影响本身就处于敏感状态的留守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学校应该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形成互惠意识,学会相互尊重;教师要尊重留守儿童的意见及正确的行为,当他们出现不正常的言行时,应当在尊重的基础上给予正确引导;另外,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中应更加注重公平,不要给留守儿童造成被轻视或受冷落的假象。留守儿童在学校的表现得到认可,相应的心身发展、社交功能就会得到健康成长,即使在父母缺席的情况下,其情感功能也会得到不同程度的补偿。例如美国政府为促进教育的公平惠及,从20世纪60年代起,一直致力于教育机会均等的维护,其中2006年对《开端计划》的再次补充就是实现美国教育均等目标的有力证明。再如新西兰的全纳教育理念是全世界各个国家效仿的榜样,在其教育立法中,强调完善弱势儿童法律保障,实施全方位教育方案,保障特殊儿童的受教育权利。相比之下,葡萄牙的学前教育虽然不是义务教育,但政府特别重视弱势儿童享有平等教育的机会,并以此为重点进行教育改革,在课程构建、师资培养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特点。除此以外,经济欠发达国家也在进行积极探索,例如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资助的儿童发展综合计划在印度的开展就是一个成功尝试,形成了独特的平民式教育理念,强调教育要面向平民、大众和整个民族。这些国家和地区成功的经验,为改善我国弱势儿童的教育现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及实践依据。

4.3引入专业人才带动弱势儿童保护事业的发展

弱势儿童的支持与保护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还必须大力发展专业人才如社会工作者、学校保健教师、心理咨询师等的积极促进作用。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制度的外延,与社会制度具有同构性、同源性和共生性的依存关系。早在英国《济贫法》、德国汉堡制与爱尔伯福制中就已充分证明社会工作的重要地位。国内社会工作的发展时间虽然较短,但在救助弱势群体方面进行了不同的尝试,例如在我国重庆市南川区开展的“还原家庭教育”、“留守儿童之家”、“社区联动”、“家长”等为困境儿童提供帮助,并且“家长”的工作方法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河南省漯河市创办的“四老”家长学校改善了隔代抚养的不足等。由此可见,专业社会人才是社会工作良性发展的关键所在,吸收、培养优秀的社会工作者是解决弱势儿童问题不可缺失的举策之一。

4.4加快区域经济发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从资源保存理论的角度来看,由于父母外出务工这一刺激源长期存在,留守儿童的个人资源、社会资源及环境资源将处于一个严重失衡的状态,久而久之便出现各种心身不适。只有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留守儿童健康状况。随着这一路线的逐渐明朗化,自2003年以来,国家已经开始采取措施积极引进国资或外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使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本地区的发展做贡献,使儿童可以在父母陪伴下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佩.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弱势儿童社会保护政策[J].甘肃理论学刊,2010(5):120-124

[2]李丽辉,赵丽丽,张金峰,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J].医学与社会,2008,21(3):40-41.

[3]黄英,彭建,杨旭,等.农村留守儿童营养状况调查[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33):116-117.

[4]陈明霞,何武,富振英,等.2000年中国不同地区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的影响因素分析[J].卫生研究,2003,32(3):249-253.

[5]赵桂让,李蓬.漯河市留守儿童预防接种及监护人知识调查[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1,22(6):450-451.

[6]叶曼,张静平,贺达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思考[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6):67-69.

[7]张浩.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利研究[D].四川大学,2007.

[8]史莎莎.延边地区留守儿童社会资本对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影响研究[D].延边大学,2013.

[9]顾颜.吉林省留守学生健康素质、心理韧性及前瞻性适应的关系研究[D].延边大学,2012.

[10]常雅慧.从危险到成长———西部弱势儿童保护的问题与出路[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3):65-67.

[11]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的社会福利和保险计划[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8.

[12]莎莉.国际学前教育法律的研究:特点、经验及其启示[D].北京师范大学,2008.

[13]孙亚娟.葡萄牙学前教育的改革及其启示[J].教育探索,2011(3):158-159.

[14]徐选国,阮海燕.试论我国适度普惠社会福利与社会工作的互构性发展[J].天府新论,2013(1):109.

[15]谷生华,严敏.“家长”、“留守儿童之家”与“还原家庭教育”———重庆市南川区关爱留守儿童的理念与实践[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4):117-119.

[16]郭久辉.“四老”学校,教爷爷奶奶教育好留守儿童[EB/OL].[2016-06-12].

儿童心理健康重要性篇8

Based on a Survey of Guzhu Town,Guangdong Province

Wei Wenwen;赖东锐 Lai Dongrui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640,China)

摘要: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问题,是缓解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政府、家庭、学校等多方面配合,共同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及生活教育环境。文章通过对广东省河源市古竹镇的实地调研,深入剖析当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从政府、家庭、学校三个角度出发,构建了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

Abstract: The issue of left-behind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health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alleviating the conflict between this group and the society. In order to solve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problem of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a good social and living condition needs to be created with government, family, school and so on. Considering the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of the current psychological health conditions of the local left-behind children in Guzhu town, Heyuan city, Guangdong, the paper proposes a trinity mode respecting the roles of government, family and school, constructing an educational pattern towards the left-behind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health.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心理教育模式 古竹镇

Key words: left-behind children;psychological education mode;Guzhu town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9-0240-02

0引言

留守儿童问题一直是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所关注的问题。2008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共计约5800万人[1],并仍在迅速地增长。庞大的基数以及广阔的地域分布,使留守儿童问题成为了当代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解决,为缓解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了保证。

本文的主体研究对象为农村留守儿童,其概念界定为: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1]。基于广东省古竹镇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研分析,我们从政府、家庭、学校等方面出发,寻找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最终构建了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

1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1 留守儿童社会背景介绍留守儿童现象产生的关键原因是我国特有的城乡经济差异。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始终从属于城市经济,农民为求谋生只能进城务工,导致了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近年来,面对留守儿童问题,我国各级政府纷纷做出相应的政策支持。2004年,教育部专门召开了研究留守儿童问题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座谈会,并于2005至2010五年间实施了包括《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2]在内的各项政策,着手解决留守儿童相关问题。留守儿童正处在心智成长的关键时期,成长过程中缺乏来自父母的直接关怀,容易出现消极情绪及心理自闭现象。监护人给予留守儿童的精神关怀及行为引导不足,农村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培养意识的缺失,逐步造成了儿童心理健康成长路径的偏离、心理健康问题的不断恶化。

1.2 古竹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为深入了解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建议,我们在广东省河源市古竹镇开展了实地调研。本次调研对象为古竹镇留守儿童,年龄集中在10-17岁。本次调研共访问留守儿童183人,回收有效问卷157份,有效率达85.79%。根据问卷回收情况及调查结果得知,本次抽样调查访问对象数量较多,访问地点分散,涉及各村村民家中、古竹镇镇中心区域、古竹中学校内等。本次调研结果,有代表性地反映出古竹镇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得出的对策和结论具有针对性,可推广到其他农村地区。调研结果显示,古竹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如下:

1.2.1 情绪状况欠佳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精神上得不到满足,情绪状况欠佳,形成了焦虑、忧郁、怨恨等不良情绪状态。据调查,26.43%的留守儿童担心外出务工的父母,希望他们能够平安归来。在自身情绪方面,29.03%的留守儿童表示在生活中常感到心里烦躁,33.06%的留守儿童感到容易激动和烦恼。在调查中还发现,42.17%的留守儿童表示有不同程度的忧郁情绪,具体表现在做事畏缩不前,胆小怕事,行为不积极,表情木然等方面。

1.2.2 人际关系不合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反映在日常情绪、性格上,直接影响了其人际关系的发展。在“是否愿意和同学一起参加集体活动”的调查中,有31.21%的留守儿童表示不愿跟同学一起参加集团活动。高达64.44%的留守儿童表示不会主动与陌生的人交谈,显得内向,不积极;13.34%的留守儿童表示不希望与陌生人交谈,甚至抗拒与任何陌生人的交流。留守儿童交际面过于单一,人际关系不合理。

1.2.3 自我认可程度低留守儿童自信心普遍不足。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自己很优秀的留守儿童仅占1.52%,认为自己一般的留守儿童有46.97%,认为自己很差的留守儿童多达16.67%。由于学习成绩、家庭经济等各方原因,留守儿童普遍存在自卑心理,古竹中学的受访者普遍感到己不如人,认为考上重点大学是“不可想象”的事,因此学习热情不高,产生自暴自弃等极端情绪。

1.2.4 学习心态不稳定根据调查统计,留守儿童中,51.01%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监护,23.04%由亲朋好友代为监护,20.14%为独立生活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有64.93%的留守儿童表示学习的热情忽高忽低,极易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劲头不足等不良心理。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心态不稳定,自律性不强,主动性不高,成绩不理想,不受学校和老师的重视。

2构建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

2.1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的提出中国社科院孙春晨博士指出,留守儿童问题是政府不应忽视的社会问题[3],基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留守儿童问题仍将长期存在,全社会必须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并积极地寻找有效解决方案。以古竹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为基础,文章从政府、家庭以及学校方面出发,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制定解决留守儿童心理教育问题的对策。

2.2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的分析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是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受到来自家庭、学校以及政府等方面因素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从间接作用上看,政府提供相关政策支持。一方面,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引导学校进行心理教育、培养家庭教育意识,共同为留守儿童构建良好的生活教育环境。从直接作用上看,学校作为留守儿童的主要学习环境,应构建完善的心理教育机制,对留守儿童进行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及辅导;家庭作为留守儿童最直接生活环境,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负主体责任,应树立起家庭教育意识。从相互作用上看,应重视学校、家庭与留守儿童之间的相关关系。学校与家庭相互配合,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二者相辅相成;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家庭及学校提供反馈。

2.3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的意义图1直观地展示了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本次项目研究的主要成果之一。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由古竹镇实地调研结果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得出,对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提供建议与参考,可推广到我国广大存在留守儿童问题的农村地区。

3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的实施

3.1 政府方面政府面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时应做出可行的政策支持。针对政府对学校、家庭及整个社会的引导作用,对政府提出如下建议:

3.1.1 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引导学校建立相关体制留守儿童的时间多半在学校度过,学校教育的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儿童的心理健康程度。政府应引导学校构建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机制,鼓励学校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常规性工作。只有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到制度层面,才能保证执行的力度。同时,政府应给予学校一定的资金、设施支持,定期抽检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建设工作,保障法规的落实。

3.1.2 提供家庭培训交流平台,强调家庭教育重要性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监护人本身文化知识水平有限,家庭教育意识不强。政府应针对此根源性问题进行逐步的改革,为留守家庭提供家庭教育的培训交流平台,即按区域设立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培训交流会,并配设一定比例的培训指导人员。定期地向儿童的监护者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同时鼓励监护人之间的相互交流。

3.1.3 扫除学校周边不利因素,提供良好成长环境社会各方面的高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增加了许多政府亟须扫除的不利因素。目前我国普遍存在以下现象:有学校的地方就有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相较其他儿童而言,家庭教育普遍缺失的留守儿童更易沉迷网络、流连娱乐场所。政府应严厉查处不合法娱乐场所,扫除学校周边的不利因素,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和谐有利的社会环境,有效遏制留守儿童心理迷失。

3.2 学校方面如前所述,学校教育是组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部分之一。学校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3.2.1 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构建心理教育新体制学校应积极拟定适合本身的、面向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体制,强化政府的政策指引作用。具体表现为: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常规工作,筹建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组、心理辅导办公室等。儿童心理教育组定期、适时地向全校同学传达心理健康知识,保证全校学生一齐健康地向前发展。针对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办公室应安排定期谈心活动,实时了解其心理动态并采取相应措施。

3.2.2 定期回访监护人,信息交流促进健康教育学校应设定班主任定期回访制度,定期与留守儿童监护人进行沟通交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对留守儿童进行全面教育,做到信息的双向互动,有利于及时发现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寻找解决方案。

3.2.3 开展各类课外活动,加强师生同学间交流学校应开展多样化的课外活动,增加留守儿童与同学交流接触的机会,引导留守儿童敞开心扉,接受集体的关怀。同时,通过活动加强留守儿童与教师的沟通交流,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及信任,有利于教师更好的扮演“学校教育者”这一角色,在日常生活中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指导。

3.3 家庭方面作为留守儿童的直接及最终生活环境,家庭对留守儿童心理教育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为建设良好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环境,家长可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3.3.1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家长应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纠正“为孩子提供金钱和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的认识偏差。物质支持必须与精神引导相配合,家长应重视对孩子的精神引导,保证儿童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3.3.2 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家长在委托监护人之前,应该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如思想道德水平、身体状况、经济收入水平等。家长应把孩子托付于较为亲近的人,确保监护人能够真正起到家长的作用。家长应保持与留守儿童的密切联系和沟通,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心理状态、学习情况等,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足够关爱。对于父母外出时间较长的情况,鼓励经常性地将子女接到身边生活一段时间。如果条件允许,尽可能地将孩子带到自己务工地区上学,让孩子在自己的身边成长。

3.3.3 保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连贯性外出务工的家长要与学校,特别是孩子的班主任保持经常联系,定期沟通,随时了解孩子的动态,共同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3.4 留守儿童个体作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最终主体,留守儿童面对自身心理健康问题的态度是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留守儿童应正视自己的个体心理健康问题,消除自身的心理抵制情绪,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行为;积极参与学校活动,与周围同学交流;敞开心扉,配合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留守儿童在自我约束、疏导的基础上接受多方的帮助,保障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

4小结

留守儿童基数庞大,社会分布广阔,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影响我国下一代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正确处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解决留守儿童个人发展问题的关键,同时为解决农民工问题提供了强劲助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在短期内难以根除的社会问题。政府应就此问题进行全面规划,将其作为发展的长期目标,完善相应制度。重视政策引导作用,引导学校和家庭正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家庭和学校,直接作用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承担了教育的责任。政府、家庭、学校等方面相互配合,共同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教育环境。以政府、家庭、学校和留守儿童个体的有效配合为前提建立的心理教育模式,能直接且有效地显示问题的相关影响因素,政府可从宏观角度进行调控,最终保证模式的有效实践。

参考文献:

[1]全国妇联.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J].中国妇运,2008,(6):35-37.

[2]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J].劳动保护,2007,(02).

[3]孙春晨.“留守儿童”:政府不应忽视的社会问题[D].2004,(24):22.

[4]吴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R].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发展研究部,2004.

上一篇:室内团建策划范文 下一篇:酒店管理行业现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