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绘画在线教学范文

时间:2023-10-18 11:20:17

儿童绘画在线教学

儿童绘画在线教学篇1

关键词:儿童早期绘画;教育;影响

儿童早期绘画有着自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作为教师,只有从儿童的角度去看世界,充分观察儿童的作画规律,才能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才能有效地调整教育策略,才能有针对性地对于学生的创造和想象予以正确的点拨和鼓励,从而使儿童在早期教育的过程中,身心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儿童早期绘画的基本特征

儿童绘画通常由线条的描画开始,这一阶段称之为涂鸦,涂鸦更倾向于是儿童的绘画游戏,在经历了涂鸦阶段之后,儿童的绘画开始进入前样式化阶段。儿童会在这一阶段进一步了解绘画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并开始运用除线条以外的圆形和椭圆形,但他们不以基线作参照。儿童在早期绘画中出现的另一个特征就是以简化的原则运用圆形单元,他们会接二连三地使用同样的图画单元。在儿童的前样式化绘画阶段,圆圈是他们普遍所偏爱的形状,这符合心理学对视觉研究得出的结论,即视觉总是对圆形形状有优先的把握,当刺激物比较模糊时,视觉总是自动地把它看成是一个圆形,此外,圆形的完美性也容易引人注意。

二、儿童早期绘画对教育措施的影响

儿童早期绘画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对儿童的早期绘画教育必须要遵循儿童身心成长的客观规律,因此,为了保护儿童的艺术天性,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首先遵循儿童艺术潜能的发展规律。对于儿童绘画天赋的保护要求教师不能损害儿童对于事物的直接性的情感反应,不能过早地将成人世界中的评判标准灌输给儿童,要尽量多为儿童的自由发展创造条件与空间,让儿童能够顺应天性去广泛地感受现实世界的所有事物,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儿童早期绘画对于儿童教育的重要促进作用。教师必须要重视对儿童的教育,这种教育要从对儿童观察生活的引导开始,应当让儿童到大自然中去感受美,积累美的体验,加深对美的事物的主观理解。儿童的艺术创造教育则应当打破传统的以灌输为主要方法、以临摹为主要教育内容的旧思想,积极地提倡让儿童自由创造的新观念。

绘画是一个人对于客观事物以及自身思维的美好想象,对于儿童来说,早期绘画则能够挖掘儿童的潜力,拓宽孩子们的想象空间,更能够有效地提升儿童的动手能力。因此,作为儿童教育工作者,必须要积极研究绘画艺术对于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作用,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儿童能够获得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儿童绘画在线教学篇2

一、为课程设置开辟一片肥沃的土壤——线描教学

作为一名美术老师,我们常常为学生在绘画课上忘记带色彩工具的事烦恼,你会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从小学低年级到高年级,随着年级的增高,带工具的人数会逐渐减少,于是不少的学生回归到“一张纸、一支笔”的原始的状态中去了。苏教版美术课程设置了丰富多样的美术活动内容,其中绘画课程的范作欣赏中也有线描画范作,但纵观整个美术课程,几乎没有设置专门的线描画教学的课程,我因地制宜在美术课程意安排了两到三节线描画课,对于那些不常带色彩工具的学生进行积极引导,让他们在线描画上做足工夫。

二、儿童的本能冲动——用线描绘事物

线描是人类最古老最原始的绘画方式,是在平面上表述客观事物或主观想象。在儿童的眼中,每一根线条都充满了生命。如他们看到一根直线,会说那是一条爬动的蚯蚓,看到一条弯线,会说那是妈妈笑眯眯的眼睛。所有孩子的第一笔都是由线条来表现的。因此运用线条描绘事物能够彰显儿童的生命本质,他们的情感得到宣泄,他们的愿望可以随性表达,他们想象的翅膀自由地翱翔……

三、打造生态课堂——线描画展示魅力

1.感受别样的心灵诉说

在幼儿时期,孩子们就喜欢用笔涂抹各种各样的线条,诉说他们的所思所想,这些线条组成的画面,大人们有时很难看懂,但是孩子们往往把画面的内容讲得头头是道,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了小学以后,孩子们的造型表现能力逐步增强,物象的形象也就逐渐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想象丰富,绘画极富童趣,这是引导他们学习线描画的很好的时期,老师应助他们一臂之力,经常引导学生欣赏丰富多彩的线描画,从这些线描画中感受别样的心灵诉说,开拓学生的视野。

利用线条的长短、粗细、曲直、轻重、疏密进行写实、想象、夸张的有机变化,具体和抽象的充分统一就能使我们的绘画对象更美。一幅优秀的儿童线描画蕴涵着孩子丰富的想象,充满了神奇的线条美的聚集。比如一个孩子画狮子,狮子头上、尾巴的毛发用树叶点缀,用粗线勾画树叶的轮廓,用细线描绘叶茎,重重叠叠组合在一起,显得细腻丰富;狮子的身体用云朵状的曲线来装扮;狮子的爪子黑白分明,点缀着许多小星星……一幅狮子线描画蕴涵着如此丰富的想象!

2.笔笔线条留真性

在线描画课上,选取绘画对象很重要,要让孩子画他们想画的东西。儿童眼中的世界很独特,比如一朵小花、一片绿叶、一只小兔子在他们的心中总有许多美好的想象——为它们营造一个个童话般的世界。我认真地体会他们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常常选取儿童比较喜欢的素材,绘声绘色地讲一段有趣的故事,采取灵活多样的游戏形式,营造情境,契合孩子需要,他们自然而然地被情境中的主人翁所吸引,思绪主动地围绕素材去想象;儿童非常感性,教师要引导他们注意观察生活,认识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素材,这些素材真实可感,自然而然易被儿童接受。学生对绘画内容感兴趣,他们能够调动主观能动性,以极大的热情用线条装扮物象,笔笔线条不矫饰,带着童真、童趣、童味,都是孩子们真实性情的流露。

此外,在线描画教学中需要考虑儿童能力发展的阶段性,尊重不同层次的儿童对事物的观察方法以及用线描造型的能力,线描画教学应该遵从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这样学生才能学得容易,画得轻松。

3.与线条一起漫步

(1)孩子逐步拥有一双会审美的眼睛。学习线描画的过程,也是不断地增强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一幅优秀的线描画是学生笔下划过的一条条线痕美的聚集,在运用线描作画的过程中,线条的多与少、疏与密、顿挫与流畅等都会时时触动学生的审美神经,扩展学生的审美视野。另外,让学生观察欣赏不同的范画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孩子直觉很敏感,他们能很受到范画的美,教师再适时引导,挖掘美的元素,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好习惯。儿童对线条特有的兴趣、观察和表现,是儿童绘画的一个显著特征,线描绘画方式简单方便,儿童只需一支笔、一张纸就可凭着直觉对感兴趣的事物进行线条表现,开始与生俱来的涂鸦行为,而教师要做到的就是帮助学生涂鸦得更好,因此在线描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学生便会主动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津津有味地运用线条表现物象,学生耐心细致的好习惯就能够逐步养成。

儿童绘画在线教学篇3

[关键词]儿童涂鸦 发展特点 心理基础

儿童大约从14个月开始就会自发性的乱涂乱画,这种行为一般要维持到3-4岁。由于儿童此时的“绘画”行为表现得不系统、无秩序,我们把它称为涂鸦。有研究表明,儿童涂鸦行为的出现具有跨种族与跨文化的普遍性。正如苏联教育家德廖莫夫所说“并非所有的儿童都会做诗和唱歌,然而所有的儿童都会画画”。儿童的绘画反映出儿童的肌肉协调性、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发展。通过对儿童绘画的内容与行为方式的深入观察,我们就能更好地了解儿童。因此学校美术教育工作者与家长很有必要了解儿童涂鸦行为的发展特点与心理基础,从而引导儿童在涂鸦过程中获得绘画的基本兴趣与技能,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成长。

一、儿童涂鸦的发展特点

研究表明,儿童的绘画发展具有阶段性,涂鸦行为是儿童绘画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在研究几百甚至几十万、几百万张儿童画的基础上,许多研究者提出了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这些理论详细说明了儿童出现涂鸦行为的年龄、涂鸦的主要内容以及涂鸦的动作方式。

1.儿童涂鸦的年龄差异

儿童开始涂鸦的年龄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既来自于研究者观察视角的不同,也有儿童自身条件的不同。柯思修泰纳认为,2-4岁儿童处于涂鸦期,此时的儿童只会画事物的局部,整幅画面无系统、无秩序。白特认为,2-3岁儿童处于涂鸦期,3岁时为涂鸦期的巅峰。赫伯特?里德认为,4岁以前儿童绘画的阶段是错画期,即乱涂乱画的阶段。维克多罗恩菲尔德认为,2-4岁儿童处于涂鸦期。杜玫认为,1-2岁的儿童就开始会画波形线、乱丝线、直线、圆形线等。屠美如认为,1岁半至4岁的儿童,会出现无目的的乱笔画,反映在画面上是杂乱的线条。还有人基于更为细致的自然观察后认为,儿童在15-20个月时开始出现无规则、无目的的乱涂乱画。贝利量表测量的结果显示,有90%的儿童会在10-21个月期间出现了乱涂乱画的现象。

儿童涂鸦行为的出现,标志着儿童动作技能得到了发展,儿童的认知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不论国别、性别,儿童涂鸦行为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但是由于儿童动作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儿童在家庭中受到绘画的刺激因素不尽相同,如儿童接触绘画工具的机会不同、家长引导状况也不一样,所以儿童出现涂鸦行为的时间自然具有差异性。当代绘画治疗研究表明,如果儿童出现涂鸦的时间过晚或者4-5岁以后仍然处于完全无控制的涂鸦水平,那是值得家长引起注意的。

2.儿童涂鸦的主要内容

根据儿童绘画内容的不同以及动作的灵活程度,研究者们对儿童从一开始有涂鸦行为到基本有能力绘图之间划分了更为细致的若干阶段。维克多?罗恩菲尔德将涂鸦期细分为几个子阶段:未分化涂鸦,即无控制的涂抹;经线涂鸦,重复性地上下方向涂直线;圆形涂鸦,即重复画圆,并用它来表现一切事物;命名涂鸦,即认识到绘画内容与外界物的关系,受画面象征符号启发而命名绘画内容。陈鹤琴认为涂鸦期可以分为波形图、乱丝图和圆形图三个阶段。波形图是一种从左到右的连续弧形线条,而且这些线条总是略微向上的;乱丝图是由于儿童无法表现不同方向的直线和曲线而画出的类似于乱丝状的涂鸦;圆形图是在儿童执笔作画有了相当经验以后出现的,儿童画圈的方向一般是顺时针的。屠美如认为1岁半至4岁儿童,无目的的用笔乱画,反映在画面上是杂乱的线条。在涂鸦后期,已有简单的目的,但不能成形,不注意色彩的变化,常常使用单色笔,偶尔换一种颜色笔涂画。杜玫认为涂鸦的儿童开始画出的线有波形线、乱丝线、直线、圆形线等。

从上文分析可以发现,研究者认为儿童涂鸦内容也存在差异,但儿童涂鸦内容一般都会经历从线(直线、弧线)到形(有缺口的圆、封闭的圆)的发展,从单一形(圆或连续的线)到形的组合(圆表示太阳、两条交叉的弧线代表鱼或圆上添加线条表示蝌蚪人)的发展。

3.儿童涂鸦的动作方式

儿童涂鸦动作的进行依赖于儿童握笔与运笔的过程。所以从握笔与运笔两方面可以了解儿童涂鸦的特点。

从儿童握笔的手姿势的发展来看,最早握笔的动作包括整个手和手臂的运动,表现出“手掌向上的抓握动作”,即儿童在握笔的时候,手心向上,手掌和手指一起活动来抓握笔。用这种笨拙的握笔动作形式,儿童很难进行有目的的绘画动作。随着在绘画活动中偶然的尝试以及在家长与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学习调整握笔动作,儿童“手掌向上抓握”的握笔动作逐渐被“手掌向下抓握”的动作所代替,拇指和其他四指开始在绘画技能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儿童运笔姿势所调整的部位来看,刚开始学会握笔的儿童一般会通过手臂和肘部的运动来调整笔的位置。在手指的协调运动能力发展后,儿童逐渐习惯于用手指来调整握笔姿势和笔的位置,手臂和肘部的运动频率下降。赫伯特里德分析4岁以前儿童绘画时运笔的情况:一是无目的的笔画,通常由左至右、由上而下,依赖肩部的肌肉动作。二是有目的的笔画,依赖肘部与手臂的运动,能说出所画线的名称。三是模仿的笔画,手腕的动作代替了手臂的动作,手指的活动代替手腕的动作,通常努力模仿成人作画的动作。杜玫也认为1-2岁的儿童作画时大部分由肘部、腕部用力,从左到右,顺时针方向进行。

儿童涂鸦时,无论是握笔还是运笔,都遵循从大肌肉到精细肌肉的过渡,从躯干中心运动到远离躯干的肢体运动,遵循“经济性原则”。研究表明,2-3岁儿童就可以握住靠近笔尖的部位,主要运用肩关节的活动来进行绘画,然后逐渐发展为用肘部来控制笔的运动,最后发展为用手指的活动来控制笔的运动。

二、儿童涂鸦的心理基础

儿童出现涂鸦行为的原因非常复杂,既有生物遗传的因素,也有文化教育的影响;既有儿童个体动作发展的原因,也有儿童认知水平的状况所决定。我们试从心理学对婴儿早期的研究结果中寻找儿童涂鸦的心理学基础。

1.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人类这一物种生来就对新奇刺激感兴趣。在研究婴儿知觉过程中,研究者就发现婴儿对新奇刺激具有天生的偏爱,这是人们所称的习惯化和去习惯化学习。当出现一个新奇刺激时,婴儿最初是一个强烈的反应,然后刺激重复出现时,婴儿就逐渐减少对它反应的强度,也就是不再引起他的注意。这表现为注视时间的减少、心率降低、呼吸变缓等,即为习惯化。习惯化发生后,当刺激发生了改变,再次变得新奇时,婴儿兴趣重新出现,又使有机体的反应恢复到一种较高的水平,即为去习惯化。

习惯化与去习惯化表现了婴儿惊人的学习能力,婴儿不是被动的听从成人的摆布,而是非常敏感的注意周围环境事物的变化,并对这些变化立即做出反应,他在不断地习惯新刺激,并把注意力不断地转向更新的刺激,这就保证了他不断地汲取环境中的新信息,从而扩展他对环境的知识,提高了认知的能力。与麦独孤的观点一致,一般认为这种学习能力是人类的一种本能。

儿童大概在1岁的时候第一次握起了笔。笔,对儿童来说是一种新奇的刺激。儿童握笔乱涂乱画的时候会被涂画出来的各种出人意料的线条、图形所吸引,对儿童来说这是非常新奇、好玩的。儿童在乱涂乱画之前确实没有明确的目的,仅仅是一种游戏而已。但儿童对绘画的运动会感觉兴奋,对纸上出现的线条从视觉上感到愉悦。由于涂画在不同材质上的绘画会有不同的效果,这正是儿童在墙壁上、床单上、家具上乐此不疲地涂画的兴趣所在,儿童在这个过程中探索到了笔带给他的快乐。

2.模仿与强化

人们发现,新生儿对成人的面部表情有惊人的模仿能力。国外研究表明,出生2-3周的新生儿对人类面部表情就具有模仿能力,如成人伸舌头,婴儿也跟着伸舌头,成人张嘴,他也跟着张嘴,成人笑了,他也表现出高兴的表情,等等。跨文化研究表明,尽管婴儿模仿的精确性并不高,但世界上许多不同种族和文化的婴儿都具有模仿成人的面部表情及头部姿势的能力。婴儿在1岁半左右开始出现延迟模仿的能力。皮亚杰对他女儿学会发脾气的行为进行研究分析后认为学步儿已经学会了延迟模仿。学步儿已经能够记住和再现过去看到过的原型的行为。这种行为的发生,一定是记住了过去经验过的事件,并产生和保持了有关的心理表象。

人们不难发现,儿童在1岁半左右就会很频繁地模仿成人的行为。当一个成年人在扫地、搬椅子、写字……的时候,儿童就会模仿成人的动作,甚至会与成人抢夺有关的用具。与此同理,当儿童看到别人绘画或写字时,他也会从事与此相仿的动作,握起笔开始乱涂乱画,甚至能够画出类似他曾经见过的事物。由于动作技能较差,所画的“原生态”的作品往往非常抽象,但也总能引起家长的兴趣。家长此时表现出来的兴奋、喜悦与鼓励,恰恰强化了儿童的这种涂鸦行为。所以模仿是儿童的又一种强有力的学习手段,而家长的强化促使儿童更投入的从事涂鸦活动。

3.动作与认知建构

皮亚杰认为,动作图式是婴儿认知结构的基石,个体心理既不是起源于先天遗传,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环境,而是源于主体对客体的动作。动作是联结主、客体的桥梁,主体为认知客体就必须对客体施加动作,在动作过程中主体与客体发生相互改变、相互适应,从而使得个体的心理结构不断改组与重建。他指出,个体与环境最早实现的平衡是以最初动作——先天性无条件反射为中介的。个体从出生到1岁左右的时间里先后经历了动作习惯和知觉形成阶段、有目的动作形成阶段以及协调阶段。在1岁到1岁半的时间里,儿童已经能够通过尝试错误发现新的动作方式。此时的儿童认知处于前运算阶段,已经出现象征符号机能,可以凭借符号对所指向的客观事物进行象征性表达,儿童绘画——涂鸦就是象征性表达的一种具体方式。

儿童最初的无目的的涂抹以尝试错误的方式增加了动作经验。当儿童手与眼的协调能力得到加强的时候,就有能力画出类似于经线的线条,随后又以连环弧线的方式画出了半封闭或封闭式的圆。儿童会画圆形的时候并会用圆来指代具体的事物,这说明儿童已经进入命名涂鸦阶段,其象征符号的机能得到了发展。但是儿童一开始的时候总是以圆形来指代一切事物,这也说明儿童绘画的符号象征机能相对比较弱,这种绘画活动还是属于涂鸦行为。

参考文献

[1]方富熹,方格.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89. 

[2]董奇,陶沙.动作与心理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5.

[3]林琳,朱家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7.

[4]陈梵娅.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适宜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6.

儿童绘画在线教学篇4

孩子的绘画兴趣应该是从入学前就有的,就像他们从小就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一样,他们对绘画也有天生的兴趣。孩子很小就会拿着可以画出颜色的器具在他所认为可以画的地方随便乱画。如墙壁上,桌子上,地板上,路边的栏杆上,到处都可以看到孩子的“作品”。但孩子们因为没有绘画的技巧和知识,他们所画的东西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当学生进入一年级时,这种兴趣并没有减弱,相反,还在不断增强。但这时,如果他们的绘画技巧得不到指导和训练,可能很快就会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而淡化了学习绘画的兴趣。因此,提高低年级儿童的绘画能力就成了小学低年级美术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那么,如何提高他们的绘画能力呢?笔者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1)教会学生学会简单的线型绘画技巧。低年级的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还不具备绘画复杂线条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首先应该以线造型能力为主,让他们学会用各种线条来组织画面,因为线条是比较简单的一种绘画技能,低年级的儿童很容易掌握。线造型能力的训练,不但可以锻炼学生小手的灵活性,同时也为以后的儿童绘画创作积累了一定的素材,便于学生在绘画创作中有东西可画,有东西会画。例如,让他们画小兔子或者其他的一些小动物,经过训练以后,很快就能掌握画这些小动物的技巧,说不定回家后他们还会在家长面前显摆他们的绘画能力呢!

(2)提高学生的画面组织能力。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画面的组织能力还很差,他们只是随手画,对于画中的远近关系,大小关系,比例关系还掌握得不是很好,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就应该从这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这些训练尽量让学生在平面图中进行,因为这时的学生还不具备理解立体图形的能力。教师除了让学生进行绘画训练以外,还应该让学生观察已有画的资料,让他们从已有的现成画中去了解画面的结构,从而更好地为他们今后的绘画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3)训练学生的涂色能力。孩子对颜色的敏感度是比较高的,但由于他们对色彩的不了解,往往只会在画面上随便涂,而没有规律性。因此,教师除了教会学生能够用线条绘画和认识画面结构以外,还应该教学生如何认识颜色和涂色。

首先,应该从色彩的搭配说起,让学生明白哪种色与哪种色搭配在一起效果更好,当然也可以告诉他们哪些颜色搭配在一起并不好看,另外还应该告诉他们,在颜色搭配时应该要注意的比例。当然,这些颜色的搭配,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慢慢去领悟和了解,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出较好的引导。

其次,可以讲一下涂色技法和要求。学生涂色往往随心所欲,想怎么涂就怎么涂,想在什么地方涂就在什么地方涂,毫无章法可言。但在学前阶段,因为孩子的智力等因素,我们很难对他们进行指导。那时只能让他们随心所欲的乱涂。但进入小学后,随着孩子智力水平的提高,教师也就应该对涂色这一技巧给学生较好的指导。如涂色的运笔方法,颜色的深浅、浓淡、明暗等,对颜色和画笔的选择等,教师都应该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和要求。

(4)展示学生的绘画成果。孩子的天性就是好表现,每一个孩子都有一种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的欲望,因此教师也应该满足孩子的这一心理需要。可以对孩子的绘画成果在班级的某个部位或者校园的某个角落进行展示。这样的展示既让孩子们满足了自己的表现欲望,同时也让他们看到了自己与别人绘画水平的差距,这样,他们既能从别人的优点中学到经验,同时也能从别人和自己的缺点中吸取教训。虽然展示学生的绘画成果不能提高学生绘画的能力,但可能提高学生绘画的兴趣,从而为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准备心理优势。

儿童绘画在线教学篇5

摘 要:儿童时期的绘画教育,是早期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有益于儿童身心发展的启蒙教育。儿童绘画能力的提高与教师的恰当指导密不可分。如果教师在上课时采取的方法得当,就会在课堂上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儿童;绘画能力;教师;塑造与培养

儿童的绘画教育,对开发儿童智力、培养儿童的形象思维以及陶冶儿童的情操有特殊作用,对儿童的全面发展以及身心成长有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助推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素质教育的深入,作为一门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的美术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其中,教师在其中起到必不可少的作用。

一、教师的正确导入

在绘画活动中,教师的导入方法很重要。妙趣横生而又服务于目标的导入方式,能在顷刻间引起儿童的兴趣,提升课堂效果,是组织好儿童美术活动的关键。

1.游戏导入法。游戏是一种最有效,也是最便捷的提升方法。儿童热衷于追求游戏过程的快乐,游戏也是儿童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审美活动,通过儿童游戏和亲身实践,调动儿童的学习兴趣,激发儿童内在的学习动机,让儿童愉快地接受教育,成为学习的主体,促进思维想象的独特发展。如画小鸭时,出示玩具小鸭以游戏口吻说:“有只小鸭,从来不知道自己长得怎样,它很想知道自己长得怎样,小朋友你们说该怎么办呢?”于是,儿童说:“我们给小鸭画像。”这样儿童主动学习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

2.猜谜导入法。儿童对猜谜非常感兴趣。儿童谜语可以用最浅显的拟人、比喻、夸张或暗示等形象化手法拐弯抹角地描绘出事物或物体的外表、形体、性质、色彩、音响、出处、用途等各方面突出特征,让儿童根据谜面所提供的条件、线索等参考元素,通过联想、推理、判断来猜中谜底。猜谜活动,可以让儿童了解物体的特征,这样儿童就容易把物体的特征画出来。如画小兔时,老师就让儿童猜这样一个谜:有只小动物耳朵长、眼睛大、尾巴短、爱吃萝卜、爱吃草。儿童一下就猜出来是小兔,这样加深了儿童对小兔特征的认识,因此画小兔时就把小兔不同于其他小动物的明显特征画出来了。猜谜语的过程中能使儿童智力得到开发,使儿童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得到深化和提高。

二、教师的示范讲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应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充分调动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从最基本的几何图形演变的物体开始教画,如在正方形的基础上加天线,圆形小按钮,就画好了电视机,圆形上画一条弧线就成了苹果。先让儿童练会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等基本图形,为以后打下基A,然后对儿童进行由几何图形组成的物体练习,将抽象物体变为具体形象。如教师画直升飞机,孩子们以为很难,于是问:“它是由什么形状组成的?”经过启发指导后,儿童知道飞机是由正方形的机身,三角形的机尾,一大一小椭圆的螺旋桨和一个弧形的底座组成,这样一来,孩子们画起来就容易多了。

1.变色游戏法。找三个小瓶子,分别装上红、黄、蓝三种颜色水,再找一个空瓶,先倒入少量的红色水,再倒入同量的黄色水搅拌一下,儿童就会发现瓶中水变成橙色了。用同样的方法把不同颜色的水混合一起还会变成紫色水,绿色水等不同颜色的水。让儿童根据教师演示的方法和步骤连续做几次,这样儿童在玩中就了解了绘画中简单的色彩知识。

2.故事游戏法。儿童最喜欢听故事,故事中的动物形象都是儿童绘画的内容。形象教学能让儿童增加对事物的认识,并激发相应的兴趣。如:“小猫钓鱼”,教师边讲故事边教儿童画,这样儿童既听到了故事又学会了画小猫、鱼,甚至画有关情节的背景,如蜻蜓、蝴蝶、小草等。还可以从中受教育,使儿童融入故事中,可以说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三、正确评价儿童的绘画作品

如何正确评价儿童的绘画作品是培养儿童绘画兴趣,调动儿童强烈的创作热情及提高儿童绘画作品水准的关键。儿童的绘画作品是儿童的心理活动,是儿童个性的表现,有的工整细致,有的泼辣粗狂,有的生动形象,有的丰富多彩,有的富于想象。对于这些优秀作品,应多给予鼓励和表扬,而另一些形象简单化、概念化,色彩单调平乏的也要少指责,要通过欣赏好作品,婉转指出儿童努力的方向,多选些优秀的绘画作品来讲评,这样既可以给学生本人以鼓励,也可以使其他儿童意识到绘画的确不难,优秀的“小画家”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打消画好画可望而不可即的思想。

参考文献:

[1]章永生.现代儿童心理学[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256-278.

儿童绘画在线教学篇6

【关键词】儿童绘画;涂鸦期

美国儿童教育家维克多.罗恩菲德把儿童绘画发展分为六个时期:2到4岁的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称为“涂鸦期”。4到7岁称为“前图示期”。即这个阶段的儿童只能画一些没有形象线条,渐渐涂鸦从无意识到有意识表现,进而出现象征符号表达意念。2岁-4 岁儿童绘画处于涂鸦期至象征期的过渡阶段,是儿童绘画的最初级阶段。幼儿绘画教学应该遵循儿童发展的自然规律,循序渐进,重视并鼓励儿童从事涂鸦和符号活动,满足儿童涂鸦期的需要,使他们心理得到充分满足,绘画兴趣得到培养,要让处于这阶段的孩子有机会自由涂抹,享受“机能的快乐”,让儿童从涂鸦期,渐渐进入下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给儿童创设涂鸦的环境准备。让涂鸦成为儿童的一种快乐游戏

两三岁的儿童处于“直接行动”思维阶段,而涂鸦只是作为一种动作、一种游戏,他们享受在纸上涂抹的,在随意涂抹的过程中摆动手臂在纸上流下的痕迹,伴随这种愉快的"自我发现"的感觉经历,随之产生浓厚的兴趣冲动。从中获得精神上的安慰和满足,获得乐趣。同时,涂鸦宣泄出孩子们的心理感受和心理变化,对孩子的心理有一定的调整作用。

1.给孩子一面涂鸦墙、一个涂鸦工作区

在合适的地方给孩子准备一面涂鸦墙,在涂鸦墙上贴上宽宽的白纸,高度要和孩子的高度相仿,让可以自由在墙纸上涂鸦,涂满后再更换白纸。对于较小的孩子站着涂鸦远比趴着在纸上画,更自由,更有趣。

另外,孩子在活动室内创设了涂鸦工作区,让涂鸦工作区成为孩子的天地,尽情享受“涂鸦”的乐趣。

2.准备丰富的涂鸦材料:

让孩子有机会尝试各种绘画材料,使其对材料本身感兴趣,乐意投入到玩色活动中去。而且,投放材料要注意适度,材料的种类、数量应按婴幼儿的活动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补充。涂鸦材料:

各种颜料――水粉、水彩、水墨……

纸类――报纸、手工纸、彩色纸、广告纸、餐巾纸、皱纸……

笔类――油画棒、水彩笔、刷笔、……

玩具类――印章、车辆……

自然物――蔬菜瓜果、树枝、树叶……

生活用品――棉签、吸管、线、布条、梳子、勺子、各类瓶罐……

3.把世界级大师绘画作品挂在墙上让孩子欣赏:

美术欣赏不是为了让每个孩子成为大师级的人物,但通过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可以让孩子既有审美的眼睛又有审美的耳朵,更有审美的大脑,能够运用艺术家的眼光去欣赏周围的各种事物。

比如像中国的水墨画,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达利的作品《sleep》,荷兰印象主义画家梵高的向日葵、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西班牙立体主义画派代表画家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法国印象派人物画家德加的芭蕾、法国野兽派画家马蒂斯的舞蹈、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的睡莲...那些大师的艺术作品能够带给他们无限的想象空间与美的熏陶。潜移默化中熏陶孩子的审美能力与感受,为日后绘画创作打下基础。

二、满足儿童反复操作需要,涂鸦是训练儿童手、眼协调的一种学习活动

在涂鸦活动中,纸上出现的线条、色彩、形象不断刺激着儿童的视觉,增强着他们对涂鸦的兴趣,在反复练习中,他们的手、眼逐渐开始协调,脑对手的指挥能力不断增强,纸上的线条渐渐成为某些有意味的形状。因此,儿童的涂鸦实际上是他们的感知和动作有了一定的发展与协调之后,对周围环境做出的一种新的探索,是一种新的动作练习。

三、开展各种涂鸦活动,快乐游戏

在涂鸦期,不主张在孩子涂鸦过程中直接干涉,过早介入与干预,就是提早剥夺孩子想像的自由,而孩子将可能会失去可贵的原创性,要重视孩子自己的游戏性活动,来体会自己的活动效果。

1.从色彩入手,设计点、滴、印、甩、滚、吹画等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玩色游戏,来充分满足儿童涂鸦期的需要,激发幼儿兴趣。有趣的玩色游戏既能吸引幼儿参与活动,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又能让幼儿轻松获得成功而建立自信心。

2.我们利用手工与绘画相结合的形式,结合泥工、折纸、粘贴、结构游戏等活动加强幼儿三维空间观念,激发幼儿的兴趣。这些方式让幼儿体验到动手操作的乐趣,为幼儿所喜爱,幼儿还可以从中获得的对物体的感知,有助于他们在绘画时表现此物体。

参考文献:

[1]《儿童绘画与智力启蒙》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儿童绘画在线教学篇7

儿童出现涂鸦期的年龄是在1.5岁。在儿童执笔的过程中,一般会随意在纸上进行涂鸦。有时地面、墙面也是他们进行涂鸦的场所。对于儿童产生的涂鸦行为家长也会出现不同的态度,有些家长虽然十分欣慰儿童的涂鸦行为,却没有指导的切入点;有些家长却根据自己的思维对孩子涂鸦行为进行绘画指导;有些家长则是斥责孩子在家里随意涂鸦。一些家长与一部分教师会对涂鸦产生更为偏颇的看法,其中问题的关键就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对儿童涂鸦进行审视,认为儿童涂鸦所作的画缺乏美感、比例不协调、残缺不全面、与实物形态不符合等。从这个角度分析,成人很自然就对儿童绘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校正,甚至不由自主的进行嘲讽,套用成人绘画的方法指导儿童绘画,或是要求儿童反复的临摹。这样的指导通常会收获相悖的效果,甚至对儿童心智成长造成了负面影响。将赏识教育应用在儿童绘画涂鸦期,有助于儿童成功渡过心智发育未成熟阶段。

赏识具体是指对别人的工作才能与价值深刻认识进一步对其实施尊重或者表扬。人的需要主要包含了生理、社会交往、安全、实现自我等需要。其中尊重需要属于一个更高水平的需要,主要是指对自己的尊重与获得他人的尊重需要。赏识教育属于一种理解和鼓励,它不仅仅使儿童充分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尊重,更是指导儿童收获自我价值、发展自我能力的前提条件。

2儿童绘画涂鸦中赏识教育的应用问题

儿童涂鸦的作用中最重要的是对孩子观察能力进行培养,基于这个之上获得科学的艺术表现手法。在绘画过程中,儿童能逐渐体会到很多技巧,老师或家长通常会很早教导儿童绘画的技巧与规则,无形之中对儿童的天性的发掘造成了阻碍。对于儿童来讲,这些成人绘画技巧掌握起来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与理解偏差,由于儿童的心智还未成熟,在他们心中绘画修饰技巧与想象世界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2.1赏识教育的应用基础就是不干扰涂鸦

要为儿童提供一个绘画创作的轻松环境,为儿童准备绘画材料与工具就能够自由进行涂鸦,可以随时让儿童投入创造。初期涂鸦目的主要是对运动肌肉的协调程度进行锻炼,促使儿童应用最清晰的方法表现出丰富的运动经验。儿童在此年龄阶段中最显著的成就是肌肉的协调性,在这项活动中发生的任何挫折都会引发压抑;儿童在涂鸦期除了需要在画纸上涂抹之外,并没有其他的创作目的,儿童的全部满足感都来自于肌肉的动感以及熟练程度。

在最初的涂鸦阶段,老师或者家长除了对儿童的动作进行鼓励之外,还要不断的从其他方面进行刺激,不应当干扰涂鸦,这一原则对儿童之后的成长过程十分关键,因为干扰涂鸦不仅仅会无法获取非常关键的经验,并且对儿童今后绘画能力的发展产生约束。假如在儿童绘画作品中成人无法立即观察到写实,极有可能对儿童的涂鸦行为进行干扰。儿童涂鸦期老师与家长实施美术指导时,应当充分尊重儿童创作与表达意愿,并且为儿童设计一个相对自由的创作环境,以便引发儿童的绘画灵感。

2.2应用赏识教育的方法就是对儿童与涂鸦的理解

理解儿童与涂鸦是互相联系的,对儿童的生活教育背景充分了解是非常关键的步骤。对绘画中的儿童进行观察十分重要,准确记录儿童的每次修改、犹豫、出神以及所描绘的全部故事内容,这些内容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基本上每一次分析都包含了两个过程,分别是分析画面中的绘图相关元素以及假定与证明整体内涵。布置画纸是非常有学问的一件事,画面的充实程度也可以体现出智力或者精神方面的信息。绘画中出现的细长线条,下笔过程中的犹豫不决一般可以判断为内向的儿童,而绘画放任自由的下笔、浓重笔触的多数为大胆且争强好胜的儿童。个性柔和的儿童一般喜欢曲线而头脑现实的儿童则偏好对角与直线进行选择。性格外向的儿童偏爱红、黄等奔放的颜色,并且可以搭配应用自如;性格内向的儿童则喜欢几种少数的暗色调颜色。

一幅充满生机色彩的绘画作品充分表现了儿童各个方面的平衡发展。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可以解读出儿童的个性以及当前儿童的精神状况。儿童早期对自我进行的评价具有极大的受暗示性,成人对其进行的评价具有极大的影响,因此,鼓励赞赏的语言是不可或缺的工具。积极、向上的语言与行为,可以将性格懦弱、缺乏自信的儿童变得开朗与勇敢。

3结束语

人性最根本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可以赏识自己。儿童在绘画涂鸦期过程中适当应用赏识教育可以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激发,唤起儿童潜在的绘画能力,促使儿童心智健康的发展。当儿童无法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欢快、恐惧时,或许可以借助于涂鸦。对儿童涂鸦期高度重视,对儿童绘画作品进行赏识以便能够让儿童拥有愉快的成长氛围.

儿童绘画在线教学篇8

数字美术进课堂遭遇的瓶颈

儿童天性好奇,对于新生事物总是充满向往。儿童第一次接触数字美术,使用计算机进行绘画创作活动时热情高涨,兴趣盎然。然而,随着对计算机绘画软件的使用,发现自己根本驾驭不了绘画软件,无法应用计算机软件快捷、方便地创作出自己的美术作品。“用鼠标画画,太难画了!还是铅笔好用”儿童开始对数字美术进行排斥。尽管教师已经非常细致地讲解了绘画软件的使用方法,儿童仅能简单的使用绘画软件中的工具绘制简单图形,作品缺乏整体性、灵动性和造性,难以与传统绘画作品相媲美。

现状分析

输入设备对儿童创作数字美术的限制 往往在小学,计算机教室是为信息技术课所配备的。对于数字美术的专用输入设备――数位板,并没有专门的配备。作为主要绘画设备只能是用鼠标来操作,然而鼠标并不具备数位板模拟用笔在纸上画画的流畅度与力度大小。因为输入设备的限制,儿童只能运用鼠标,借助于绘画软件中的直线、曲线、矩形、椭圆等工具进行绘画创作。局限性与操作难度极大,从而极大地打击了他们对创作数字美术作品的兴趣。

教师教学中过于强调软件操作,轻视美术知识与技能 由于小学计算机教室,计算机操作程序标配是Windows XP系统。作为最基础、最广泛的绘画程序,数字美术教学中能提供最基本的绘画功能,非常适合刚刚接触数字美术的儿童。如果在教学中过于强调发挥画图程序中不同工具,并发挥各自特点的综合运用,则对于儿童来说过于困难。比如:用曲线工具画弯曲的线条,每个儿童都可以迅速地掌握。但是,将曲线工具与椭圆工具综合运用,再利用选取工具将画出的形体进行移动、复制、组合,则对于绝大多数儿童来说困难重重。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提供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绘画软件方便快捷的功能得不到发挥,对于儿童来说仅仅是换了一种时髦但不好用的绘画工具而已,这样对于培养儿童对数字美术的兴趣只能起到相反的作用。

建立有效性策略

数字美术创作从构思、起稿、绘制、修改到完成的过程,看起来和运用传统绘画工具创作没有太大的区别。在数字美术创作过程中体现这些强大功能,使儿童从中体验快乐,便能激发他们对数字美术的兴趣。

送个“魔术镜头”,激发儿童对数字美术浓厚的兴趣 为能够让儿童从伊始阶段便切身感受到计算机绘图程序的有趣功能,创作出自己喜爱的数字美术形象,对于培养儿童对数字美术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数字美术《海底世界》一课中,通过信息技术教室的教师系统,向学生们演示一个小魔术:先利用画图程序中的曲线工具画两个三角形,用选取工具选取其中一个三角形移动组合成一条热带鱼的形象;再用椭圆工具将这条热带鱼框在其中,用颜料桶将椭圆形倒色成黑色,一个“魔术镜头”便绘制好了。在“画纸”旁边选取自己喜爱的颜色画不同颜色、形状的圆形并将其组合。用选取工具将热带鱼形状的“魔术镜头”移动到上面,再选择“白纸”的颜色用颜料桶倒色,奇迹发生了――一条色彩艳丽、图案丰富的热带鱼便出现了!他们被计算机画图程序神奇的功能吸引了,通过教师系统的文件分发功能将制作好的热带鱼“魔术镜头”送给大家,并请他们进行尝试,这就引发了他们对数字美术的兴趣。

应用网络,使儿童体验创作数字美术的快乐 计算机绘画软件可以使画面形象方便的分割与组合,并且可以随意的改变大小。这种特点是传统纸面绘画所不具备的绘画方式,正是数字美术具有这样的特点,使数字美术创作具有预览的功能,这对培养儿童在营造画面中层次感、构图、色彩的搭配有着方便有效的教学效果。通过教师的引导,他们可以利用计算机绘画程序中“撤销、移动、色彩填充”的功能,不断地尝试自己画面前后遮挡的层次、构图、色彩的搭配,直到直观地找到自己满意的效果。这是在传统纸面绘画中需要大量的经验积累才能达到的。其次,利用计算机网络传播的优势,使一些需要投入较多时间与精力的绘画创作可以分成不同的小作业、小尝试,形成具有主题色彩的资源库,通过网络再汇总,组合成一幅作品。在活动中,同学之间既有通力的合作――完成自己单个的造型元素,又在最后的主题创作中利用资源独立完成最后的创作,使每个孩子在活动中的合作性与独立性结合在一起,避免了在传统美术课小组合作中部分能力强的儿童是主角的位置,而其他孩子是配角的现象。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基础教育改革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数字美术虽然是如今“高大上”的美术教学形式,但未必需要多么昂贵的设备与设施。如何运用好学校现有的设施、设备,开展丰富有趣的数字美术活动,是所有美术教师在这个信息时代面临的课题。

上一篇:儒家学派的思想核心范文 下一篇:儒家思想主要观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