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教育理论范文

时间:2023-11-27 13:12:34

多元智能教育理论

多元智能教育理论篇1

1、智能

加德纳超越了传统智力理论所依据的两个基本假设,即第一,人类的认知是一元的;第二,人类的智力是可以测量的。传统的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在标准化测试中所得到的成绩。智能被视作是固定的、静态的实体,是天生的,伴随人的一生。

加德纳的智能理论,智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创造具有某种产品的能力,超越了传统智能观念仅仅把使用语言和做数学题的能力作为构成智力的元素的误区,从而使智力得以走出书本和学校,而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相联系。

2、多元智能理论

(1)言语/语言智能。言语/语言智能是指用语言进行思维,有效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表达自己的想法和了解他人的能力。这种智能通常表现在诗人、作家、主持人、演讲者以及政治家等人身上。

(2)逻辑/数学智能。逻辑/数学智能是指能够将物体量化、对命题和假设进行思考和推理,有效运用数字和逻辑推理的能力。这种智能常常与科学思维或归纳推理联系在一起。数学家、会计师、计算机程序员、科学家、律师以及研究人员都代表性地展现出了逻辑/数学智能。

(3)视觉/空间智能。视觉/空间智能是指利用视觉信息和三维空间的方式来进行思维的能力,以及对色彩、形状、空间位置等要素准确感受和表达的能力。航海家、飞行员、建筑师、制图师、画家、雕塑家通常表现出极高地视觉/空间智能。

(4)身体/运动智能。身体/运动智能是指灵活地操纵物体、调整身体,善于运用身体来表达想法和感觉和改造事物、创造产品的能力。演员、运动员、舞蹈演员、外科医生和发明家都就有较高的身体/运动智能。

(5)音乐/韵律智能。音乐/韵律智能是指对音调、音色、旋律和节奏进行敏锐识别、运用和表达的能力。歌唱家、作曲家、乐器演奏家、指挥家等人表现出高度发达的音乐智能。

(6)人际交往智能。人际交往智能是指善于理解别人,是以感知和区别他人情绪、动机、意向的能力为基础的,包括在小组里与他人合作和运用语言或非语言手段与他人沟通的能力。我们可以在顾问、成功的教师、政治家、社会工作者身上看到这种智能。

(7)自我认识智能。指个体善于准确自我感知,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并以此来指导和调整自己行为的能力。心理学家、哲学家和睿智的老者是具有高度自我认识智能的典型人物。

(8)自然观察智能。多元智能理论是针对传统智能一元化理论提出的,他认为智力并非像我们以往认为的那样是以语言能力和数学逻辑能力为核心、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种智力,而是彼此相互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的一组智力。按加德纳的说法,每个人的智力=智能都是由10种互相联系却又各自独立的多种能力组合而成。根据该理论,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具有优势的智力领域和智力类型,传统仅以语言文字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来评价学生的优与差的理论是不正确的,因此学校里不存在所谓的“差生”,只是由于单一评价标准才出现了这一错误的名词。

读了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身为一线教师的我感触颇深,我觉得应该从下几个方面转变我们的观念,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做一些改变。

一、树立乐观的学生观,进行因材施教

应该针对不同学生和不同智力特点进行“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即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不仅应该根据不同的教育教学对象而有所不同,而且还应该根据不同的教育教学领域而有所不同。对学生的评价应该从智力的各个方面、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并以此为依据选择和设计适宜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我们对学生的评价确实成为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手段。

二、展示多方面智力领域,促进全面发展

第一,课堂中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的教学应该涉及多个智力领域,从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以调动学生的多方面智力潜能,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

第二,重新思考和设计课外教育教学活动。我们的课外教育教学活动可以根据智力领域或知识范畴的不同划分成不同的兴趣小组,不同兴趣小组的活动时间尽量错开,从而使得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可以向学生展示多方面的智力领域,在真正意义上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重视主流文化所强调的智能的同时,也要发现、尊重、培养学生的其他智能,视每一种智能都同等重要;不要因为学生的行为表现不代表主流文化而否定其价值。要根据学生智力结构中的优势智力,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多元智能教育理论篇2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音乐教育;智能强项和弱项

谈及音乐课堂教学的策略,首先要明确在音乐教学中,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我们想要让学生学会什么,我们要培养学生的什么素质。只有明确了这些,我们才能有方向有目的制定教学策略,才会有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引入多元智能理论的概念,对音乐教学课堂进行创新。多元智能理论已经在国外的教育中展开了一系列的实践和应用,近年来,多元智能理论在国内也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国家教育部也加强了对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并鼓励教育工作者不断创新,将这种理论应用到音乐教学中,提高音乐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领会音乐中独特的情感世界和人文精神,提高我国国民的整体音乐水平。

一、阐述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最早是由哈佛大学提出,顾名思义是指人类有8种相对独立的智能,并且每种智能都有它与生俱来的潜力。多元智能理论与传统的智能理论所不同的是,传统智能理论判定一个人智商的方法比较局限和片面,不能全方位多层次反映一个人的能力,更别说挖掘潜在能力了;而多元智能理论是通过建立一个相对全面的智能判别体系,对个人的逻辑能力、交际能力、语言能力、空间能力、自然观察能力、节奏能力、自省能力和动觉能力等方面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和评价。经过大量的实验和研究发现,个人与生俱来的这些能力是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人在做某件事情的过程中,需要同时调用这些能力来进行。[1]因此在教育研究中,通过研究人的智能判别体系来促使人的各项技能相互协调,发挥潜力,提高教育效率,提升教育对象的学习能力。在对音乐教育的研究中,我们也在不断的实践和总结中探索如何将多元智能理论有效应用到音乐教育当中。

二、探索多元智能理论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想要将多元智能理论有效应用到音乐教育当中,首先要明确在音乐教学中,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我们想要让学生学会的是什么,我们要培养学生的什么素质。只有明确了这些,我们才能有方向、有目的制定教学策略,才会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在音乐教育中,我们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领会音乐中独特的情感世界和人文精神,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领悟能力,使音乐成为他们的一项受益终身的兴趣爱好。[2]

(一)在音乐教育界普及多元智能理论

首先,需要教师理解并认同多元智能理论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要增加对多元智能理论的学习和认识,真正理解多元化智能的含义,并能够融会贯通,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将这种方法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并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模式。[3]

(二)了解教育对象的智能强弱项

想要合理使用多元智能理论,必须要因材施教。要了解教育对象的智能强项,然后利用教育对象的智能强项去发展带动智能弱项,这是想要高效发挥多元智能理论作用必不可少的一步。因为人的8项智能是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人在做某件事情的过程中,需要同时调用这些能力来进行。

(三)探索音乐课程全面提升智能的方法

在音乐教学中,几乎所有的能力都能得到调用,因此也都可以得到提升。在教师准备教案时,应当将这8项能力一一列举,然后合理制定教案,争取这8项能力的调用在教案中都能得到体现。例如,为了提高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将学生划分小组,对音乐的感情主旨进行探讨;为了提高学生的逻辑能力,让学生对自己所在小组探讨出的内容进行总结和阐述;为了提高学生的节奏能力,鼓励学生进行演唱;为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省能力,让学生对别人的演唱进行评价,等等。这样既让学生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更加深刻领会到音乐中独特的情感世界和人文精神,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领悟能力,又在音乐学习中锻炼了8项能力。[4]综上所述,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到音乐教学中提高了音乐教学的效率,并且锻炼了学生的8项能力,反过来这8项能力又会促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有更好的表现。因此,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到音乐教育中有着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秦嘉璐.“多元智能理论”在学前音乐教育中的实践应用[J].戏剧之家,2017,(01):215.

[2]才剑奇.多元智能理论在我国儿童音乐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音乐时空,2014,(11):162.

[3]侯敏.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的学前音乐教学策略研究[D].长春师范大学,2016.

[4]于惠.儿童音乐剧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D].陕西师范大学,2014.

多元智能教育理论篇3

关键词 多元智能 教育 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在1983年出版了《智能的结构》一书,在该书中他强调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是一组不同智能的组合体。加德纳在该书中只是提出了七种智能,后来他又相继提出了第八种智能(博物学家智能)、第九种智能(存在智能)。当然,最有说服力和影响力的还是早期的七种智能学说。

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科学研究背景,它的诞生开拓了人们对智力研究的视野,更是深刻影响了美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学校教育实践。它让教育工作者看见了学生发展的多元无限性和个体差异性,明确了教育是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充分发挥其智能组合的优势,达到自己最佳的发展水平。在学校教育改革日新月异的当下,重温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仍有其教育价值。

1 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

“智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能够针对某一特定的目标,找到通向这一目标的正确路线。”①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多元的,至少包括七种智能即:语言智能、逻辑一数学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

(1)语言智能。语言智能指人对语言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能力。语言智能高的人能顺利而有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他人交流,如诗人、演说家、律师等。历史上,如李白、曹雪芹、闻一多等人都是语言智能高的典型代表。

(2)逻辑—数学智能。逻辑—数学智能指对逻辑结构关系理解、推理、思维表达的能力。逻辑—数学智能高的人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等关系非常敏感以及能够通过数理进行运算和逻辑推理等,如逻辑学家、科学家、数学家。历史上,如祖冲之、华罗庚、牛顿、爱因斯坦等人就是逻辑—数学智能高的典型代表。

(3)空间智能。空间智能指人对色彩、形状、空间位置等要素准确感受和表达的能力。空间智能高的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非常敏感,并能通过图形将它们表现出来,如飞机导航员、棋手、雕刻家、画家、建筑师。历史上,如吴道子、聂卫平、达芬奇、迪斯尼等人就是空间智能高的典型代表。

(4)音乐智能。音乐智能指个人感受、辨别、记忆、表达音乐的能力。音乐智能高的人对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非常敏感,并能通过作曲、演奏、歌唱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情感,如演奏家、歌唱家、作曲家等。历史上,如冼星海、莫扎特、贝多芬、肖邦等人就是音乐智能高的典型代表。

(5)身体—运动智能。身体—运动智能指人身体的协调、平衡能力和运动的力量、速度、灵活性等。身体—运动智能高的人有着很强的用身体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和动手的能力,如从事体操、表演艺术的人。历史上或现实中,如李宁、刘翔、乔丹等人就是身体—运动智能高的典型代表。

(6)人际智能。人际智能指对他人的表情、说话、手势动作的敏感程度以及对此作出有效反应的能力。人际智能高的人能敏锐地觉察、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并作出适当的反应,如销售员、谈判专家、政治家、心理咨询师等。历史上,如乔吉拉德(汽车销售大王)、林肯、罗杰斯等人就是人际智能高的典型代表。

(7)自我认识智能。自我认识智能指个体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自我认识智能高的人能较好地意识和评价自己的动机、情绪、个性等,并且有意识地运用这些信息去调适自己生活的能力,如哲学家、小说家、律师等人。历史上,如孔子、苏格拉底、海伦·凯勒、哥伦布、林德伯格等人就是自我认识智能高的典型代表。

2 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以后,既有赞扬声,也有批判音。但其对于学校教育实践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时隔30年,再来重温多元智能理论,仍对教育有新的启示。对于多元智能理论,人们至少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深化认识,从而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工作。

(1)多元智能的流行是特殊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创始人及其团队的学术修养与学术风格、跨学科的理论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专门资助机构的资助与推广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创始人及其团队的学术修养与学术风格和跨学科的理论基础应是关键因素。前者是理论创立的保证,后者是理论能够经受时空检验的保证。因此对于多元智能理论,人们更应该把它看成是一种学说,一种经受了一定时空检验的理论学说,这种理论学说有其学说生命力,也会有其局限性,需要根据特定的教育情境灵活地加以运用,切不可“一刀切”。多元智能理论的科学性与实用性,仍需进一步经受实践检验。我们对它的正确态度应是扬弃,不是迷信,也不是不屑一顾。

(2)多元智能的科学性与传统心理学(尤其是智力测量学方面)的科学性有区别,多元智能理论倒更像是社会科学,不像是自然科学,它揭示了关于人的智能多元的科学性,但是关于智能的划分与培育等又是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所以,多元智能理论是一个确定的模糊性,是一个模糊科学。它的操作性不在于可以简单复制或模仿的量化,而在于对于特定情境和孩子的驾驭与引领。与其说多元智能理论给人们提供了七种智能及其多元组合的学说,倒不如说它给人们带来了教育实践改革的另一种理念和思路,让人们以一种尊重、理解的视角去看待孩子、看待学校教育,促使每一个孩子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功。

(3)多元智能之所以能够在教育学界等其他非心理学界受到推崇,主要是因为其理论与实践吻合度高,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大,其确定的模糊性恰恰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提供了广阔的发挥聪明才智的空间。实践的复杂性往往决定了很难有一种科学的、确切的理论与之对应,相反,那些带有一定模糊性、复杂性的理论可能更加接近实践。所以,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绝不在于一一对应的关系,也不大可能给实践指出一条明晰的操作之路。理论之于实践的意义就在于掌握了理论武器的人,在实践中,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实践、能够解释自己的实践、并能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实践。多元智能理论就是给教师一种解释力,让教师明白并尊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理解学生发展的多元复杂性,并不断帮助学生成长为他(她)自己。

(4)在多元智能理论面前,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聪明的,更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一样聪明的。所有的孩子在多元智能面前,是差异的多元,他们的先天遗传仍然十分重要。“我从来没有说过‘按照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都是聪明的。’我不相信生活是公平的:有些人很幸运,具有多方面的智能强项,而另一些人则不幸运,没有任何一方面的特殊强项。当然,几乎所有的人都可能在某些方面相对擅长一些。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们的特长不是平面的,也就是说某一方面可能是你的强项,另一方面可能就是你的弱项,而在其他一或两个方面你很一般。比如说你在语言智能方面很‘幸运’,而在音乐智能或者人际智能方面可能就不那么‘幸运’。”②的确,大多数人的七种智能都是处于常模水平,只是相对而言,自己的七种智能组合中,某个方面的智能是较好的,其他方面的智能可能处于一种相对稳定与平衡的状态;有相当一部分人七种智能中至少有一种智能是高于常模水平的,只有少数人的七种智能都低于常模水平,也几乎未见有人七种智能都处于超常模水平。这样与《学记》中说得的“长善救失”、“因材施教”就有很多共通之处了。教育所要做的不是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那些差异,相反则是让这些差异的个体实现个性化的全面发展,达到自己所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在各自的类型与层次中找到合适的归属。正所谓: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最适合的教育。

(5)多元智能理论的创始者可能力图价值中立,但一方面这本身就有困难,另一方面,正如加德纳所说,“我后来慢慢体会到,人一旦将自己的思想向世界公开,就再也不能完全地控制这个思想了。这就像人不能控制自己基因的“产品”——自己的孩子一样。多元智能理论是我最知名的、最有智能的“孩子”。③所以,加德纳虽然是多元智能理论之父,但是,现在看来,对于他最引以自豪的孩子——多元智能理论的发展,尤其是该理论在各国的实践与改造,是加德纳本人难以控制的了。这就是理论的生命力与致命力的辩证统一,一方面,理论的生命力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另一方面,回到实践的理论往往又会变得难以驾驭,超出理论者原初的预想,可能成为一匹脱缰的野马,难以按照既定的轨道奔跑。这样反而会断送理论本身,但也有可能会孕育新的理论。所以,在加德纳多元理论盛行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冷静的分析,避免被脱缰的野马撞伤,而在其被人渐渐遗忘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温情的回顾,以免与新的智慧之花失之交臂。

注释

① 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第二版)[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16.

② 沈致隆.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国与世界的现状和未来[J].全球教育展望,2007(1):7.

多元智能教育理论篇4

加德纳博士对神童、脑损坏的病人、心智不全却有特殊技能者、正常的儿童、正常的成年人以及不同领域中的专家和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都做了仔细的研究。通过对这些人群研究结果的整理和分析,他认为以前人们对智力的定义过于狭窄,人们往往认为在科学研究领域有所成就的人才是智力发达的人,而对那些心智不全却有特殊技能的人,人们基本上都会忽略这些特殊技能,片面地人文这样的人智力低下。加德纳认为社会大众的这种判断方法是有失偏颇的,人们过去对智力所下的定义过于狭窄,过于片面,不能够反映一个人的真实能力,一个人的智力不应该是仅仅看在某一固定方面的成就,而是要综合考虑。他提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七个范畴(后来增加至八个):1.语言智能。这种智能在作家、演说家、记者、主持人播音员、律师等职业上有更加突出的表现。2. 逻辑数学智能。从事与数字有关工作的人特别需要这种有效运用数字和推理的智能。他们寻找事物的规律及逻辑顺序,对科学的新发展有兴趣。3. 空间智能。空间智能强调人对形状、形式、空间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敏感性很高。这种智能为画家、建筑学家的特长。4.音乐智能。这种智能在作曲家、歌唱家、等人员那里都有出色的表现。5. 人际智能。领导者更需要这种智能。6.内省智能。具有这种智能的人能正确把握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这种智能政治家、哲学家、、教师等人那里都有出色的表现。7.自然探索技能。自然智能强的人,在打猎、耕作、生物科学上的表现较为突出。8. 其它类型智能。包括记忆力、形象力、抽象力、信仰力、创造力等等。

过去的人们所提倡的多元智能发展主要集中在幼儿园阶段,有不少从事学前教育的专家们认为,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应该从人的儿童期开始培养,在此基础上并慢慢推广至更高、更深远的层面。然而,从现实出发,多元智能理论的框架单能在学前时期推广是毫无意义的,在中学、大学、甚至研究学院或在继续教育的培训中也是非常合适的。近年不少国际MBA的课程都加入了创意思维的课程,以加强学生在新时代的适应力和创意方面的开发,这正正就是加德纳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的其中一个范畴。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学生智力发展的多元性、强调学生个体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性、强调教师教书育人和学生接受知识的创造性、强调新课程和教学评价标准的开发性。

多元智能理论对现阶段中国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也具备了一定的现实意义。

(1)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智力观。

多元智力理论强调智力的多元性,智力并不是单纯只有一种,在前文中提到的八种智力都应该被关注。真正的素质教育必须充分认识到智力的全面性和多样性,并使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不是单纯用某一种能力作为衡量标准。

(2)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教师转变错误的教学观。从古至今我国的传统方法就全面依靠教师。一节课基本上以“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沉默是金”为主要形式,再加上枯燥乏味的“题海战术”,而忽视了各个学科之间和学生各种能力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多元智能理论与此存在着本质的差别,这一理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以上提及的八种智力,而且每种智力之间都没有形成一对一的联系,在这八种智力中,任何一种智力的缺失或不发达都不能影响其他智力的存在或是发展。因此,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就不是固定不变的,这就需要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一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让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而灵活多样,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

(3)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评价观。

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及家长,都认为在课堂上的反应的能力和考试成绩的高低才是衡量学生智力能力高低的唯一标准,这是一大误区。传统的智力测验都是以考试的形式进行,过分强调语言智能和逻辑数学智能,只采用纸笔、或口头测试的方式,这种测试方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应试教育,在这种教育制度下成长起来的学生也只会啃书本、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都很差。大家都知道这种类型的教学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是不利的,因此,中国的传统评价方式是片面的、有局限的。多元智能理论的进步思想就在于它认为人的智力不是单纯的,而是有很多种能力构成,因此,学校的评价指标、评价方式也应多元化,用不同的方法评价不同的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因材施教,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也应如此。

(4)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转变学生观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能力,这就导致了每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所以,固定模式的教学并不适用于所有学生。多元智能理论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积极乐观的学生观,俗话说人无完人,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与缺点,反过来看也一样,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教师应从多角度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其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

(5)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发展观

多元智能教育理论篇5

一、 多元智力理论为新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

多元智力理论对传统的智力理论主要实现了以下两个突破:第一,智力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以语文和逻辑为核心的智力,而是我们今天的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第二,智力不是一种能力或以某一种能力为中心的能力,而是多种智力平行发展,每种智能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彼此互补、统筹运行。这给我们现在正在实施的新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几方面的有益启示:第一,把智力定位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在解决问题中展现的创新能力,为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方向即如何来评价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的学校和教师再也不能光凭分数来衡量学生,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核心,重点培养并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初步创造的能力;第二,把智力置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之中,为我们今天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新依据――我们的智力观和智力培养观或课程观、教学观应该是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第三,把智力结构看做是多维的和开放的:我们的课程改革应该保证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不能只围绕着某几种智力设置课程,把“副科”当做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应该使我们的课程保证学生的多元智力都得到有效发展,使我们对教育方针的学习变为实实在在的课程;第四,把每一个体的智力结构看做是差异性的和个体化的:我们的教育应该在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关注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优势智力领域或特长,使我们的教育成为发现差异、因“才”施教、培养特长、树立自信的教育。爱迪生、爱因斯坦的经历表明,许多有天赋、有才能的学生被我们视作不合格的学习者。这就产生这样一个问题:智力测验或任何形式的标准化测验是否公平?答案无疑是否定的。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必须改变对特殊群体孩子的偏见,认识到每个儿童都是最优秀的,个体间的差异是一种可利用的资源;更重要的是,要改变传统的单一纸笔测验方式,树立多元化和情境化的评估观,使得每个学生都能通过适合其智能特点的途径在自然的情境下展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二、 警惕走入误区、实行拿来主义

多元智力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针对美国教学现状提出的,到目前为止已经经过了20年的时间。我国目前在多元智力理论的研究方面虽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但对于如何在实践中真正开展和落实这样一种蕴涵重要价值的理论,还没有深厚的底蕴,略嫌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盲目接受倡导多元情境化的教学,在实践中最容易走入的误区之一是华而不实。在近几年的观察中,我发现大多数教师设计教案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情感目标”设计不恰当或偏离课堂教学目标,单纯为满足所谓“情感目标”的情况。而且“误把动作当智能”,教学活动只要是用了图画就是空间智能,只要有背景音乐就成了音乐智能,为了“讨论”而要求学生展开“讨论”,甚至“种了人家的田,荒了自家的苗”。其实,多元情境化的教学方法,并不是多元智能理论首创的,长期以来老师们多用来作为激发兴趣的手段。而多元智能理论在此基础上又赋予它新的功能:其一是为因材施教服务,其二是为深刻理解而教。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加德纳认为,任何一个重要的复杂的概念都可以运用多种方式来理解和表达,多元情境化的教学恰恰是为深刻理解这些重要的复杂的概念服务的。对多元情境化教学功能的重新定位,有助于避免走入误区,把乐玩误当乐学。在实践中容易走入的误区之二是将会学与学会相对立。在贯彻素质教育的初级阶段,在我国教育界一直在流传一句话:从学会转变为会学。的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是,这二者绝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需要完全改变教育程序,由一端转向另一端。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教学必须关注学生如何思考,也就是会学。但是,它所谓的“会学”的标准是能够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这不就是“学会”了吗?这一理论将“会学”与“学会”辩证地统一起来了,值得我们借鉴。在实践中容易走入的误区之三是机械地理解、盲目地崇拜,将研究性学习的优越性绝对化。加德纳在强调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价值之后,却语重心长地告诫道:世上并没有医治教育百病的灵丹妙药,也没有通向知识高峰的平坦大道。有的知识需要背诵,那就应该背诵;有的知识需要计算,那就应该计算。各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教学方法应该是多元的,而不能认为研究性学习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当前教育尤其是农村中学教育的所有问题。

三、 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由知识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千百年来教师都履行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并以此为自豪。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输出源,而是和学生一起探究知识、应用知识的参与者、引导者。每个个体的智力特点和表现形式是不同的,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是有差异的,这就要求教师改变原有单一的接受式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2)教师由完成教学任务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在一般的教学中,教师只要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就可以了,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基本属于教学任务的执行者。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8种智能是以多元化形式存在的,8种智能同等重要,不能将言语――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置于最重要的位置,学校“每天都要激发每一名学生的多元智能”。为了开发学生的多种潜能,学校的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范围必须广泛和多元。面对新的形势,教师必须由教学任务的执行者,逐步转向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创造新的校本课程。

(3)教师由教学效果的检查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评价者。现行的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对学生成绩检查和评定,通过作业、单元测验和考试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映教学效果。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是教学效果的检查者,是学生学习成绩评判者。而这种评价主要表现在学生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的方面,并不能反映学生所有智能的发展情况。教师应当了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展示的智能优势和弱势,采取措施将优势智能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能领域中去,进而更大程度地促进学生发展。评价学生参与学习的态度,应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合作精神和探索精神、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学习方法和研究角度等方面对他们进行适度的和引导性的评价,即教师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评估学生。

(4)教师由教学生学习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无论传统的课堂教学还是研究性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学生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促进其发展。在我们的周围,总有这样一些学生因自己的成绩差而不能完成作业或借口能力不足而不去完成要求较高的题目等。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有责任对需要学生克服困难并付出意志努力才能完成的任务加以格外关注,并鼓励、帮助学生树立完成这一任务的信心。

多元智能教育理论篇6

关键词:家庭教育;多元智能理论;教育观念与启示

一、问题的提出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接触到的第一个微型社会,孩子的素质、成就更多的来自于家庭教育,家长采用怎样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将决定孩子的未来。我们时常听到家长在孩子面前埋怨:“你看某某孩子,他多优秀啊!”试图通过这样的言语,刺激孩子,使自己的孩子也能同样优秀,可是过马路时,家长却硬拉着孩子一起闯红灯;参加英语培训班的家长指责自己上幼儿园的孩子说不准英文句子,于是便揪着一句话练习20分钟,可还是徒劳无功;虽然每年暑假,新闻中都在播放一些孩子的溺水事件,但是来年这样的事件报道却并没有减少;高中阶段,在面对孩子文科成绩好、理科成绩弱的事实面前,家长因为将来就业或者升学等因素执意要求孩子放弃文科选理科。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知识大爆炸,家庭教育模式层出不穷,赏识教育、快乐教育、情境教育,舞蹈、书法、声乐、英语等培训机构进行得如火如荼,由教育引发的各种消费急剧上升。今天的家长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唯恐自己的孩子落人之后,于是便不惜代价培养孩子,然而太多的选择、太多的培训既让父母们应接不暇,又让我们的孩子疲惫不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无数个家庭共同的希冀,但是怎样的家庭教育是成功的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一些人片面地认为孩子学业有成、考取名校便是成功的教育。笔者认为培养一个身体、心理健康,有良好修养和品德、有远大抱负、能够适应社会的孩子的家庭教育是我们所应追求的。

二、多元智能理论

自从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霍华健•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后,近年来该理论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和认可,也对各国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理论提出人的智能不是单一的IQ,而是至少包括7种:语言符号智能(指对语言文字的掌握能力)、数学逻辑智能(指对数学和逻辑推理的能力,及科学分析的能力)、空间智能(指在脑中形成一个外部空间世界的模式并能够运用和操作这一模式的能力)、肢体运作智能(指运用整个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音乐智能(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人际智能(指处理自己的认识或社会关系的能力)、内省智能(指对自己的认识、体验和控制调节的能力)。虽然每个正常人都拥有这些智能,但是每个人的优势智能和劣势智能各有差异。伟人并不是样样都出类拔萃,他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智能,在某一领域超越常人获得了成功。我国长期的考试选拔制度对个体的语言和数学逻辑这两种智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但却忽略了个体其他的一些智能。作为家长,应当正确看待孩子的差异,关注孩子,辨识孩子的优势智能和劣势智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让孩子能够充分发挥其所长,同时带动其它方面的发展。

三、多元智能理论带来的启示

(一)我国家庭教育的误区

1.盲目从众,期望子女样样出众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孩子从生下来就披上了离高考还有多少天的“外衣”。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在将来的社会上出类拔萃,家长不自觉地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钢琴、书法、画画、外语、围棋、主持人、奥数等等,这些几乎成为了孩子业余生活的全部。家长要求孩子什么都要学,而且什么都得学好,目的是“全面发展”。但实际上,这样的做法忽略了孩子的个性和喜好,结果导致孩子没有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甚至可能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因达不到父母的期望而屡屡受挫、失去自信,并造成一定的厌学情绪。2.以分数为惟一评价标准由于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以及相关的考试制度,很多家长把分数作为判断孩子是否有出息的惟一标准,以追求高分为家庭教育的最高目标。当孩子成绩较好时,家长在亲戚朋友面前到处炫耀,感觉面子十足,并且为使孩子取得高分,以高额的物质奖励作为诱惑;当孩子成绩不如人意时,就唉声叹气,处处埋怨,甚至在公众场合高声训斥、挖苦孩子。这种以分数论英雄的评价模式使得孩子处于紧张和焦虑之中,也造成了孩子“高分低能”的现象,影响了他们在社会上的发展。3.忽视道德教育,忽视以身作则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向母亲和父亲讲,从儿童懂事的初期起,就应该让公民的品质在儿童心灵中形成、树立和巩固起来。公民意识和公民情感发源于儿童时代,播在儿童心灵中的一粒小小的种子,会长出茁壮的幼芽,长出生根。”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很多家庭不自觉地给孩子施加各种学习压力。为了孩子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学习,他们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在家里孩子只要学习就行,一切家务劳动都不需要做,只要学习好,家长在物质上能做到有求必应。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孩子只要成绩好,就觉得一切理所当然,于是变得自私,不仅不懂得感知他人的情绪,也不能感知他人的爱与奉献,缺乏感恩之心。还有的家长本身素质有所欠缺,学校教育孩子要遵守规则,例如交通规则,但是在家长这边,却不能以身作则。也许,短期内孩子并没有意识到家长的错误行为,但长此以往,他们势必会分不清状况,对道德判断模棱两可,甚至形成负面价值观。

(二)多元智能理论下的家庭教育观

1.尊重差异,树立多元评价观加德纳的研究结论指出,7种智能虽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的,但它们错综复杂地存在于每一个个体身上,而且在个体身上的表现也是千差万别。家长需要客观地看待自己孩子的“优秀问题”,只有树立了这样的观点,才不至于在孩子取得成绩时沾沾自喜,也不会因为孩子在表现不如意时而认为自己的孩子什么都不行。由于个体的智能发展能力从学龄前就出现了,所以家长要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观察孩子。例如: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家长可以尽量给孩子提供多种游戏类型,通过观察孩子在游戏别是和同伴们一起参与的游戏中的表现,从而全面地评估孩子的能力和兴趣倾向。2.学会赏识孩子,给孩子以展示自我的机会我国教育因为历来重视对语言符号智能及数学逻辑智能的培养和开发,所以容易导致这方面处于劣势的孩子沦为“差生”,而他们在其它方面的智能却得不到发现和重视。作为“差生”的家长尤其要学会赏识自己的孩子,帮助孩子发现身上的闪光点,树立自信。要知道在他们身上一定有自己的强项。胡适、季羡林、钱钟书的数学几乎是一窍不通,但这些不妨碍他们成为一代国学大师;马云、俞敏洪的数学也是极差的,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商界巨人;艺术家罗丹考了三次都没能进入艺术学院,但却最终成就卓著等等。所以鉴于以上事例,家长一方面要以平常心接受孩子在某些智能方面表现出来的短处,尤其忌讳的是,拿自己孩子的短处与别人孩子的长处做比较,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孩子产生严重的挫败感,不利于其身心发展;另一方面家长应多创设有利条件使这些智能尽可能得到更多的发展和提高。加德纳认为每种智能都存在多种表现方式,如给予适当的鼓励,提供丰富的环境与指导,每个人都有能力将这7种智能发展到较高的水平,也就是说对智能的发展我们是可以及时进行干预的。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运用自己的优势智能作为突破其弱势智能的关键,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战胜自我、赢得自信。3.创造多元化环境,在实践中培养孩子的品质及多种能力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家长要想塑造好孩子,首先就要自己把自己塑造好。正如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尤其是幼儿时期,他们的知识经验的获得和能力的培养、智能的开发离不开自身和外部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加德纳建议,在学龄前和小学低年级阶段,应尽早给孩子创设多种条件和机会,因为儿童往往就是在这一阶段发现自己最感兴趣和最强的领域的。家长要多创设条件,让孩子有机会尝试各种各样的体验。例如:父母可以提供探索和思考的环境,带孩子参观博物馆、天文馆、动物园以发展孩子的数学逻辑智能;为孩子提供乐器、抽时间听音乐会、一起听歌唱歌来发展孩子的音乐智能;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玩各种体育游戏,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来发展孩子的的肢体运作智能;鼓励孩子参加兴趣小组并结交朋友、让孩子参加团体活动、让孩子到游乐场与其他小朋友一起游戏来发展孩子的人际关系智能;通过拼图游戏、走迷宫、涂鸦等发展孩子的空间智能……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孩子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要把眼光放长远,用积极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帮助孩子成长,我们有理由相信每个孩子在未来的某个领域中一定能做得很精彩。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援多元智能[M]援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2]李勉嫒援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家庭教育的启示[J]援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多元智能教育理论篇7

根据加纳德提出的多元智能化理论可知,我们每个人都拥有7种以上的智力,但是每种智力占比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就会出现优势智力和劣势智力,对新事物的接受方式就会有很大的变化[1]。有的人会第一时间通过声音记住新鲜事物,但有的人可能会通过样子记忆,这就是不同智力的表现,也是加纳德多元智能提出的现实依据。

一、多元智能的含义

传统意义里我们一直用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来衡量一个人的智力水平,而忽略了视觉感官、运动感知、节奏控制等方面的智力。但是随着我们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这些智力对人类的发展具有相同的重要性。而多元智能理论就是各种智能的集合体,它主要包括[2]:

(一)语言智力

它是传统智力智力评判的重要指标之一,主要是指可以巧妙地运用语言口头或是书面表达事物或者思想的能力。具有这种智力优势的人会在阅读和写作方面优于其他人,还会有很好的记忆力,超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逻辑思维能力

这是传统智力评判标准的另一重要指标,主要是指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具有这种智力优势的人一般都擅长分类、推理和归纳。

(三)动觉能力即身体智能

这是传统智力所不包含的智力评判标准,它主要强调肢体运动中各种协调能力,如弹跳、速度等等。在这种智力有优势的人一般都是动手能力、表演能力强的人。

(四)人际交流能力

这也是现今社会最重要的一种智力,它主要是指能够快速理解他人的意思并快速做出反应,灵活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一般具有这种智力优势的人都拥有很强的领导和组织能力,因为他们会善于洞察他人的情绪变化,分析他们的动机和企图,第一时间做出有效反应,从而调节冲突和矛盾,带动身边的人根据自己的思路活动。

(五)自我认知能力

这是一种自我剖析了解的能力,具有这种智力优势的人可以很清晰地知道自己的优势、劣势,并能很好地扬长避短,从而良好地发挥个人优势。

二、多元智能理论在体育教育中的应用

随着多元智能理论的不断发展完善,其在教育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一直以动觉智能为主要培养方向的体育教育也深受其影响,也在不断寻找多元智能在体育教育中广泛应用之路。

(一)语言智能在体育教育中的应用

体育教学一直忽视文化课教育,这是不合理的。我们应该努力将语文学科和体育教育相结合,用文学知识融入到体育教学中,进行情景教学,将需要学生学习的枯燥的体育动作通过影片、故事或是舞蹈等方式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对所要学习的动作产生兴趣,主动学习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和诠释。这样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开发了他们语言智能[3]。

(二)逻辑思维能力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在体育教育中,会涉及到各种各样的数字、数据,他们往往是枯燥无味的,如果我们在教学中知识单调的把数据念给学生,只会让他们感到无聊和乏味,但是如果我们可以利用一些趣味数字,逻辑推理,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学习目标,同时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身体智能在体育教育中的应用

体育教学身体智能的开发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我们不再单纯地要求动作的一致性和完整性,我们在练习中要更加注重身体各部分协调性的发展,要锻炼学生利用身体各部分完成动作的主观能动性。就例如一个简单的跳绳,我们保证脚步起跳和手部摇绳的完美结合才能完成一个跳绳动作,如果手和脚不能协调,那就无法完成这个动作。

(四)自我认知智能在体育中的应用

每个老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起初都是同一种方式,因为他们没有办法在一开始就掌握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智能,从而因材施教。所以作为学生,我们要有很好的自我认知能力,能够知道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在学习中可以主动避开那些影响自己进步的方式方法。这样不仅可以使我们在体育学习中少走许多弯路,同时也会使其自我认知能力得到进一步开发,让他们更加积极地剖析自己,掌握自己的优势劣势,获得更多的成功。

(五)人际交流智能在体育教育中的应用

人际交流智能强的学生会有很强的组织和领导能力,他们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一般都会在班集体或者体育社团中担任领导干部。而且他们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领学生更好地完成老师安排的各种任务,会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所以在体育教育中融入人际交流智能,提升学生在人际交流智能的能力,会更有利于老师教学任务的完成。

三、结束语

多元智能教育理论篇8

    一、多元智能理论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最好的理论诠释

    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运用最为擅长的方式学习,这无疑是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最具魅力的理念和最激动人心的理想。如何能够彰显个性、适应差异,如何能够针对学生的强项和优势开展最为适合的教育,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渐推进,个性化教育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个性化教育“是一种十分重视个别差异的教学方式,它是建立在了解每一个学生智力特点的基础上的,强调在可能的范围内发展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具有不同智力的学生都能受到同样的教育。”[1]多元智能理论为开展个性化教育的实践提供了最为合理、恰当的理论诠释和支撑。

    (一)尊重个性差异的学生观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于人所具有的不同的智能组合,而面对智能组合方式“各具特色”的学生时,教育便需要因材制宜,以最大程度适应个性化的方式来进行。因此,加德纳主张在尊重并了解学生智能的差异性的基础上,使教育最大程度地适合每一位学生,从而保证学生的优势智能得到充分发挥,弱势智能得到适当弥补,让每个人都可以获得个人最优发展。

    (二)促进个性发展的整合式课程观

    课程是教育内容的重要载体,个性化教育有效实施需要构建个性化的课程予以保障。传统的课程设置,主要关注学生的语言和逻辑数理两种智能的发展,而忽视了对其他优势智能的开发和培养。“如果我们的教育是着眼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儿童,那么我们必须关注适于儿童整体发展的教育方法。对于诸如自然科学、数学、社会学、文学等相对独立、内容区别明显的学科而言,大部分学生难以发现这些学科之间的联系。我们需要用整体性的教学方法教授知识,并让学生积极参与这种方式的学习活动,以便让他们在未来的实际生活当中能够切实运用这些知识。我们最终必须将所学课程加以整合”[2]。多元智能理论以项目学习作为实施个性化课程的主要渠道。加德纳认为,项目学习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在应试教育中以考试为本的学习倾向,摆脱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对学生的绝对束缚,将视野扩展到学生更多的智能类型,促使学校和教师去发现学生的差异性的智能构成,为实现个性化教育提供行之有效的手段。在整合课程内容的过程中,通过拓展重要主题,将生活技能贯穿于学科领域,学科界限开始变得模糊。

    (三)适合每个学生的个别化教学观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特别要根据每一种智力的特性创设适合于学生的教学策略、方法和手段,真正体现出个性化教育。“现今的课堂需要教师改变其教学法,从而迎接现今学生变化多端的挑战。当我们开始认为学生的聪明才智是多种多样的,而不是借助一种过时的手段依靠单一固定的标准可以测量的,也不是数理逻辑智商测试的时候,我们将会开始从学生的表现中观察到真实的改变。”[3]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向学生展示的智力领域应该是全方位的,是能够在真正意义上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4]。与之相适应,根据每一项智能的特点及其要素设计多元的教学活动,是实现教学多元化的有效途径。

    (四)指向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情境化评价观

    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智能是一个人在现实生活情境中解决问题和创造新产品的能力,评价要为培养这种能力服务,要真实有效地反映这种能力,也必须在一种实际或类似的情境中进行。只有在实际或类似实际的情境中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才会对个体的最终表现做出较好的预测。因此,加德纳提出了指向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创造新产品等能力的多元化、情境化的评价观。他认为这种新的评价思想和方法应该具有八个主要特征[5]:第一,重视评估胜于重视考试;第二,在学生参与学习的情境中简单、自然而且定期开展评估;第三,体现评估的生态学效度,即评估要在接近个体的实际情境中提高预测的效度;第四,设计“智能展示”的评估手段,不通过语言和逻辑的能力,而直接观察人在运作中的智能;第五,使用多种测试方式;第六,评估方案要体现对个人的差异、发展水平和知识形式多样化的重视;第七,评估方法要多使用有趣并具激发作用的素材从而创设有趣的学习体验;第八,评估要为学生提供有助于其识别智能强项和弱项的有益反馈及未来发展的建议。

    (五)以学生为本的学校观

    加德纳认为,实现个性化教育首先需要学校转变自身的角色,成为评估专家、学生课程人和学校-社区人。三种角色要求学校首先需要正确把握每个学生的兴趣特点,尊重并理解不同学生智能组成的个性差异,并积极寻求与每个学生智能组成相适合的教育机会,使学生的智力潜能在最大程度上被挖掘。“多元智能型学校会为学生提供学习现有课程、达到学习目标的多种不同途径;多元智能型学校会同时关注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对自我的理解;多元智能型学校的教职员工常常会在一起工作、学习。我们不能确定将来会发生什么,但我绝对相信从多元智能型学校出来的学生将来获得成功的几率会更大,因为学校现在正在培养他们各种终身学习的技能”。[6]以学生为本的学校能够为孩子们创造出丰富多彩和自由探索的学习氛围,从而进行富有个性化的教育和指导,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自己专长的领域收获自信并获得成功,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业成功者”。

    二、个性化教育实践与多元智能 理论之间存在明显的现实悖离

    多元智能理论的确为个性化教育的理念构建和实践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现实依据,但透视并反思个性化教育的实施现状,不难发现实践与理论相互矛盾和悖离的现象依然不容忽视。

    (一)套用和搬用多元智能理论等同于个性化教育

    自多元智能理论引入我国以来,人们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大张旗鼓的褒奖,欣喜它为我们带来了观念上的转变和实践变革的依据,但同时也对这一理论及其运用产生了一些急功近利的思想。一些牵强附会、贴标签式的研究和应用一度走红甚至迅速蔓延,出现了简单套用和搬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而为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等人们早已耳熟能详甚至很大程度上被认为已经老生常谈的理念重新注入生机与活力的浮躁做法。

    一部分人将多元智能理论的一些观点简单套用和搬用到素质教育及个性化教育的理论体系之中,认为多元智能理论为个性化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心理学依据,把多元智能理论看成是个性化教育的一个理论支撑点。借用多元智能的理论对素质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的有关问题进行理论包装和内涵扩充已成为一种研究的风潮和取向。比如,在实施个性化教育的途径上,在各地开展的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改革课堂教学的活动中,出现了不少这样的现象:教师只要运用了图画就是在培养学生的空间智能,看到小孩在地板上爬行就是身体—运动智能的开发,活动中配以背景音乐就成了音乐智能的体现,让学生找朋友相互交流就是培养了人际交往智能;还有的老师认为语文课训练学生的语言智能,数学课训练学生的逻辑—数学智能,音乐课训练学生的音乐智能,将不同的学科指向某一种智能类型;有些老师刚一接触和尝试多元智能理论,就自认是“多元智能”老师,所进行的教学就是多元智能教学;不少学校也纷纷声称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甚至自称为“多元智能学校”。

    对于这些令人不可思议的现象之蔓延和扩展的程度,连加德纳本人都感到惊异,他通过阅读和传闻了解到,“一些学校分别建立了七八个学习中心或者专用的教室,每个学习中心或教室专门针对一种智能;一些学校决定集中精力培养某一种被忽视的智能;一些学校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提出的七八种智能,采用七八种方式进行教学;一些学校引进了若干新的方法评估这些智能;一些学校将表现出某一种智能强项的所有学生,集中起来进行教学;另一些学校则根据学生的智能弱项,将他们分别编组进行教学;还有的学校认为,只有将具有各自不同智能轮廓的学生,编到一个教室里学习,才是最佳的教育方式”[7]。

    加德纳指出,所有这些应用多元智能理论的方法,他本人既没有介绍,也没有提倡,他认为这些想法都未揣测到他的真正意图,也没有探讨出多元智能理论的真谛。说到底,这种将教育策略和手段与智能类型简单化一一对应的做法,看起来一段时间里似乎成为教育改革实践中颇为引人注目的实验或者创举,或者被认为是开展个性化教育最为领先和时髦的改革与实践,但实质上只是对多元智能理论的简单套用和搬用。

    (二)培养智能强项等同于个性化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个性化教育是引导个体生命独特性发展的教育,它以尊重差异为前提,以提供多样化教育资源和自主选择为手段,以促进个体生命自由而充分的发展为目的。”[8]一些学校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开展个性化教育的实践和探索,把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当作个性化教育的目标,陷入了“为智能而智能”的误区;或者将智能强项或优势智能的培养当作个性化教育的内容,走入了“为多元而多元”的歧途。

    比如有的教育工作者片面地认为,在个性化教育中体现多元智能思想,就意味着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培养和发展学生七项或八项智能为教育目标,而实现了这些目标,个性化教育就能成功。但是,多种智能类型的培养和训练从来就不是个性化教育的直接目的,个性化教育也并不意味着要为了绝对培养学生的某种优势智能而教学,而在于把多元智能的培养作为促进学生成长的途径与手段。实际上,多元智能理论可以是个性化教育的一种重要理论依据,也可以为个性化教育的开展提供方法与途径的启示,但绝对不是个性化教育的全部内涵和唯一内容。“多元智能和教学内容的联系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任何一种智能特点都会在多种不同的教学内容里表现出来。例如,语言能力几乎渗透在一切教学内容的掌握之中。同样,数理逻辑智能不仅表现在我们解答数学问题的时候,也表现在我们辩论、写作、提出假设、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另一方面,任何一种教学内容都需要运用并且可以促进发展多元的智能。这里,我们面对三个问题:1.如何在一种教学内容中促进多种智能的发展;2.如何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发展某一特定的智能;3.如何利用多元智能来促进儿童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或理解”。[9]

    也就是说,智能的培养不仅不应该作为教育的目标或内容,它只是达成教育目标或者完成教学内容的一种方式和途径,至于如何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应该和教学的具体效果相联系,教学的具体成效才是最终的目的和意义所在,而且多元智能理论所研究和倡导的多元教学切入方法与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有效的其他传统教学途径和方法并不是矛盾或者对立的。如果只是“为智能而智能”、“为多元而多元”,把智能强项或优势智能的培养当做个性化教育的目标或者内容,则不仅是对多元智能理论的片面认识,同时也是对个性化教育的肤浅理解。

    三、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中的个性化教育重构与超越

    在借鉴多元智能理论丰富和完善个性化教育实践的研究和探索之中,需要理性认识并回归至多元智能理论与个性化教育实践真正契合的精神内核之中。既不能简单照搬,更不能过分拔高,误用滥用。尤其在教育的实践中,广大教师在践行这一理论时要立足于自身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对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正确定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理论本身的本土化重构,最后把握个性化教育的实质,才能够在真实鲜活的个性化教育实践中实现对多元智能理论的超越。

    (一)理论观念的适切定位

    实际上,多元智能理论自问世以来,国内外不少学者对其科学性一直存有巨大的怀疑和争议态度,就连加德纳本人也坦率承认此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还只是一个理论构想与框架,在提出这一理 论25年之后,他还修正了智能的种类,补充了智能的内涵,厘清了其中令他自己和外界都倍感混乱与困惑的问题。而对于理论本身,他自己都表达了这样的认识,“作为多元智能理论的责任人。我可以毫无隐瞒地声明,当年我绝对没有想到这个理论会如此声名显。因此,这个理论是什么?它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借鉴和运用这一理论?有多少问题是其能够解释和解决的?尽管多元智能理论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比较适宜的理论视角,但是如何借鉴这一理论开展对于个性化教育的研究和实践,首先还需要对多元智能理论本身进行科学的研究从而为其寻求正确的定位以及对理念进行明确的解读。一方面需要经由科学研究去修订和完善源自于美国的多元智能理论,从而将有关的研究结果转化为中国的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需要不断深入研究中国教育改革和实践中面对的实际问题,从而提炼出有关的理论议题,进而形成指向中国教育实践问题的多元智能理论研究体系和框架。

    (二)扎根中国当下教育实践的本土化重构

    有人将国内有关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论文大致归纳为四种类型,“第一类是介绍多元智能(理论)本身的论文,涉及其基本涵义、基本结构、主要依据,多元智能实验,多元智能学校,多元智能课程;第二类是结合当前的教育改革,认为多元智能理论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创造教育)的理论依据(支撑点);第三类是探讨多元智能理论对某个领域(如幼儿教育、基础教育、特殊教育)的重要启示或借鉴意义;第四类是结合某门具体学科(如语文、数学、音乐、体育),讨论如何借鉴和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具体学科的教学改革”[11]。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文献,不难发现在已有的研究中,进行理论阐释和解读、评析多,探讨应用和实践、反思少。即使是有关理论的借鉴和运用的研究,也是以介绍或者翻译引进美国经验与实践多,或者将理论、理念与中国教育改革实践进行拼加,戴帽子、贴标签的多,真正对理论进行本土化重构,脚踏实地开展实践性改革与实验的探索少。多元智能理论若想真正融入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实践之中,在经过了最初的匆忙认同、盲目崇拜和一味照搬之后,今天,我们更应该冷静地思考、客观地评论,对其意义和价值进行更为本质的解读,既要避免误读,也要避免夸大。尤其是必须深深扎根于中国当下教育的特殊实践与具体情境之中,重新建构基于我国教育事实的“中国化的多元智能”理论,才能使其发挥更有价值的影响。因为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实践不能脱离自身特定的脉络,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维度是深藏于中国特定的文化、传统与观念之中沉淀而成的行为模式和思想模式,它是中国教育现状与问题的构成性因素,在中国教育的实践环节以不同的方式呈现,经常在一定程度上挑战“引进”的教育理念和理论。尤其是一线的教育实践工作者迫切需要更加贴近中国实际的教育理论,而这样的理论离不开本土思想资源的支撑。多元智能理论作为舶来品,只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加充实、更加完善。用“多元智能”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实际上同时也是在结合我国的教育现实和实践进行理论的建构和创新[12]。

    (三)个性化教育的实践性超越

    个性化教育不仅是方法论方面的变革,不仅体现为要在方法策略上开展个别化教学,在办学思路上创办特色学校等,它更应该是教育目的论、教育价值观方面的整体改进和深度更新,它是教育价值取向的根本转变,是教育教学自身个性的凸显与张扬。因此,借鉴多元智能的理论开展个性化教育,根本的认识应该是借助于发展学生的优势智能促进其个性和素质的全面提升,应该是让学生在自身个性与人格健康完整习得的过程中同时获得智能强项的开发。多元智能本身既不是教学的内容,也不是教育的目的,而是认识、发现和充分利用个体智能差异、进而找到恰当教育方式与教学策略的一种路径和框架。从这个意义上说,建构中国的个性化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可行路径,既需要从本土思想资源中寻求智慧,同时也需要对外来的理论借鉴进行创造性转化。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从来就不缺乏有关因材施教的论述,这些都是个性化教育的聚焦所在。检视个性化教育的本土思想资源无疑具有更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它既可以为中国的个性化教育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更为恰当的理论框架,同时也有可能为建构一个本土性和世界性兼有的个性化教育体系与框架提供基础。

    总之,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基于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教育一定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目标。但如何有效开展个性化教育,则需要深入研究当前及今后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宏观背景与时代特征,深入研究各地各校教育发展的外部基础与内部条件,深入研究教师的专业心态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形成一大批有特色、有个性的教育理念与策略、方法,才能真正实现多元智能理论与个性化教育的完美结合。

    注释:

    ①加德纳最初确定的智能类型为七种,即广为人知的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在提出这一理论10年之后,他又反思并深入探讨了增加其他新的智能类型的可能性,如自然观察者智能和存在智能,但相比于自然观察者智能,加德纳明确表示对于存在智能尚存犹豫,并认为暂不能宣布确认其存在。原因在于还没有找到证据,说明大脑中有相关的部位来运作这种与深刻哲学思考有关的智能。因此,有关智能的类型,确切的说法应该为“八又二分之一种智能”。有关论述可以参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出版的加德纳最新中译本著作《多元智能新视野》。

上一篇:手术室护理新技术新业务范文 下一篇:初中历史的学习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