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的学习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05 09:34:21

初中历史的学习方法

初中历史的学习方法篇1

    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关键是要把握好三个环节:记忆、理解和运用。这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

    首先,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过程、历史概念等知识的获取是通过记忆来完成的,这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如果没有对历史知识的牢固记忆,理解和运用就无从谈起。这里所说的记忆并不是简单、机械的死记硬背而是多角度、多层次、多情景的记忆。例如,初中历史第二册第十四课《五代辽宋夏金的社会经济》中提到:"从五代起,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北方。"对这句话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设问:一是何时我国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了北方?二是自五代起,我国南北方的农业发展水平发生了什么显着变化?三是我国经济重心是在何时南移的?这样就不仅可以掌握历史史实,而且可以举一反三,考试时才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其次,要正确理解已经掌握的各种历史现象。正确理解史实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如果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出现偏差,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思维结构、思维品质。这样也就不能正确的解决问题和得出新的结论。仍以《五代辽宋夏金的社会经济》为例,"繁华的城镇"的兴起和作用,是这节课同学们理解的难点。北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发展为城镇的兴起奠定了物质基础,农产品的种类和产量的增加需要扩大产品交换的市场,于是城镇应运而生。可见,城镇是商业(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城镇中的主要商品种类大多数是日常生活和劳动工具,随着城镇的发展,无地或破产农民逐渐脱离农业生产,转而从事手工业或经商,投入到工商业发展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行列中。城镇的兴起又促进了工商业(商品经济)的发展。理解了老师对这段内容的分析,同学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商业(商品经济)的发展促成了城镇的兴起,而城镇的兴起又推动了工商业(商品经济)的发展。

    再次,要正确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只学不练达不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典型而精当的练习既能从多角度考察你的学习情况,又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对知识起到查缺补漏的作用,从而使你在记忆、理解的基础上做到前后知识的融会贯通。例如:列举与北宋、南宋同时并存的少数民族政权。做这道题目的思维结构是:首先分别弄清与北宋、南宋并存的少数民族政权有那些;然后再具体分析各政权的交替、传承和相互关系;最后得出正确答案:与两宋并存的少数民族政权有辽、西夏、大理、金、西辽、西州回鹘、黑汗王朝。这样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巩固了知识,又掌握了学法。

初中历史的学习方法篇2

关键词: 预习;导学案;目标

一、关于进一步研究预习及研究的目的

关于预习的研究是培养历史学习方法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最初,我对预习环节的安排是在课后,自从我开始采用“导学案”教学模式后,再加上课后学生预习不够自觉有效,堂上预习更能提高效率。所以现在我将预习任务排在课课内 ,及时检查预习效果。

对预习环节的研究不是刚刚开始的,而是一个经过研究、实践、调整方案、再修改,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过程。对于这一环节的再研究,最主要目的在于提升我们对预习的重视程度。一方面是科任老师的重视,从而让学生也随着重视起来;另一方面就是让学生有所准备。从方法、时间安排和目标等方面做准备,在教学中辅导学生学会看懂教材,包括正文、异体字、图片等材料、资料回放、学思之窗、本课要旨等栏目。学生掌握了方法,学会预先学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关于预习的具体做法

(一)学生课前的准备工作

在每年的初一新生入学时,我都会让学生准备三支笔:红笔用来自己批改作业,黑笔用来写作业和考试,2B铅笔用作考试涂卡或记录预习时的疑难问题。另外要准备一个小夹子,用来整理和收集复习资料。因为各科下来的资料很多,一科一个夹子,每单元装订一次,到了期末就是一本完整的复习资料。

在上课时还有必备“老三样”,即教材、练习册和讲学稿,每节课前我都会提醒学生要准备好上课必备“老三样,一个都不能少”,同时还要一个草稿本。这样,就可以边听课边练习生僻的地名、人名,重要的名词等。比如讲秦朝时,我就让学生在堂上将秦始皇的名字――“嬴政”两个字,在草稿本上写三遍,学生反映比较喜欢这种方法。

同时我还让学生准备几本工具书,比如《新华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典》。因为书中还是有一些生僻的字词,我就让学生自己去查阅工具书。讲课时碰到不认识的字词,我也不会直接告诉他们,而是“逼”他们自己去查,这次没查下次一定当成作业来提问。就算我偶尔直接说出某个字词的读音,我也经常会说“不要相信我哦,自己去查,字典会告诉你答案的”。只有学生肯自己动手去做了,才是学习的关键。

做好以上准备,才是预习工作的开始,更关键的还在后面,那就是具体的预习方法,具体为预习素材的整合和使用、预习时间的安排。

(二)预习素材的整合与时间分配

在预习中我主要针对教材、练习册《导学与训练》和导学案三样来进行整合。其中以教材为主,先读再练。而且要告诉学生,辅导资料再多也不能脱离课本,要以课本为主; 同时,我会在每课导学案第一部分编印“预习建议”,建议学生按几大步骤来进行自主预习。以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第1课《俄国向何处去》为例:

俄国向何处去(导学案)

预习建议:

预习时,阅读教材的方法分为通读、查疑、笔记三步骤。

通读教材,即泛泛而读,包括课文的正文、引文、思考题、图片等,用铅笔标出不懂得地方;查疑,即通过查阅工具书或者参考书等,自己先初步解决简单的问题,同时略微思考几个标题之间的联系;笔记,即学生自己先作初步的预习笔记。可参照“学评”填空题和大事年表做预习笔记,把课文内容分层、概括段落大意,进一步思考课文标题和章节标题之间的联系。这一项的落实是比较有难度的,需要学生较高水平的语文基础和文字理解能力,所以到现在为止落实得并不是太好。于是我就尝试让学生利用课前五分钟读书时间,一边读课文一边尝试作预习笔记。经过一段时间后,有相当一部分较自觉的学生逐渐掌握方法,还有一些学生仍然需要进一步努力。由此可见,要形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不断积累和坚持的学习。

在“学评”的使用中,我主要把“学习指导”中的材料题和“知识梳理”填空题当成预习作业,要求课前完成;而“学习评价”中的12道选择题和最后一道大题当成课后作业。同时,预习作业还有备课组编印的讲学稿,讲学稿一般为少量选择题和趣味连线题等,尽量和练习册达到互补的作用,并且本着内容能少则少,越精越好的原则,尽量不给学生增加负担。因为每周课时少,只有两天有课,我就会把作业分开布置,上完一节课的当天会布置家庭作业,第二天再布置预习作业,以合理安排和分配每天的学习任务。

(三)预习目标的设定

要根据学情和进度来设定预习目标,也就是分层水平。

根据预习达到的效果,大致可以分为三层水平:第一层,看完一段或一目再做预习题,边看边做;第二层,看完整篇课文,一边参考课文一边完成题目;第三层:看完书后合上书,独立完成题目,这是比较高的要求。老师要做的是传达目标,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选择方案,进行规划、循序渐进以达到最高层水平。

这一项如果要落实好,需要学生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教师的跟进,也是很有难度的。大部分学生还是会“为了做题而做题”,根本是单纯为了完成预习作业所以才翻书找答案,要改变这一现状还需要时间。

针对上述情况,我就对学生做出了其它的目标设定,比如: 限时训练。即, 让学生无论做题还是看书都要紧张起来,必须要在规定的时间完成相应内容;还有,正答率的要求。让学生学习要有目标,做题做题要有标准,以此为目标衡量学习效果。例如,学评每课有12道题,以过关为标准就要作对至少9-10题,错题少于2题即为优秀。

总的来说,设定这样的目标,还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作为出发点的。

参考文献:

[1]《教育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初中历史的学习方法篇3

随着时代的发展,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作用日益突出,在初中教育体系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创新历史教学方法,深入思考历史教学过程,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

一、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1.初中历史教学理念不完善。

初中历史属于文科教学体系,比较偏重对学生记忆能力的考核。在这样的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往往认为初中历史教学只是一个“知识灌输”的过程,不重视对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这样,初中历史教学效果就难以得到有效提高。由此可以看出,初中历史教师要不断完善教学理念,从“知识灌输”逐步转为“能力培养”。

2.与学生特点不契合。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学习特点的调查,这就会使学生感到初中历史教学枯燥、乏味。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调查,摆脱传统初中历史教学模式的束缚,开展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优化初中历史教学方式,促进初中历史教学不断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成初中历史教学目标。

二、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策略探析

1.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思路。

为了有效解决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特点,制订创新的教学策略,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与学生的学习特点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二者的紧密结合,教师可以对初中历史教学进行创新,促进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提高,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要在考察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探究初中历史教学思路,创新初中历史教学。

2.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创新。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制订教学创新策略。针对这样的情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要在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对初中历史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果。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让学生背诵历史知识,就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降低学习主动性。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知识,深刻理解历史知识。

例如,在教学“五四爱国运动”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历史事实,提出问题:为什么会爆发?爆发的导火索是什么?这样学生就能结合问题思考相关历史知识,从而提高历史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由此可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创新初中历史教学内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提高。

3.初中历史教学形式的创新。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实际特点,探究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方法。针对这样的情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创新初中历史教学形式,促进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红军长征”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搜集红军长征时期的史实资料,讲述相关历史故事,加深学生对历史基本概念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有效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

初中历史的学习方法篇4

关键词:新课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7-0127-03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是历史教学界的一个老话题,也是高中历史教学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课题。新课程背景下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一方面是学生基于学习方法层面的转变,基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升华,基于知识方面的结构化、系统化。另一方面,则是强调“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提升。

一、研究初高中历史课标是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基础

高中与初中历史课程都属于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两者的联系与差异如下:

1.课程理念的联系与差异。初、高中的历史课程标准理念都包括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形成对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可见,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指导思想上具有统一性。在此基础上,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增加了对“关注现实、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课程设置的多样性”的理念,体现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特点和要求。

2.课程目标的联系与差异。在知识方面,初中历史课程兼顾了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系统性;高中则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在能力方面,初中要求掌握基本的历史能力,高中除了进一步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方法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之外,更强调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初中主要要求学生通过探究、合作学习,在积累历史知识的同时感知历史、对历史的发展形成初步的认识。高中则重点强调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探究的方法、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同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习的能力。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都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放在首位。但在初中,主要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科学的态度和一定的国际意识;高中则强调了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和历史意识的培养。

3.课程内容的联系与差异。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内容都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初中主要以主题的形式,基本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要求学生初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高中课程对历史知识的体系进行了重新组合,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的形式构建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内容。这样,避免了初中和高中历史知识的简单重复,更有利于高中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但主题是专题学习的基础,专题是主题学习的提高和深化。

二、研究学生是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前提

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要围绕学生的学而展开,因此研究学生是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前提。

1.研究学生历史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古人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高一学生刚从初中走过来,他们在初中阶段历史学习的状况怎样?基础如何?高中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对这一主体的历史学习情况必须有所了解,否则,衔接就无从下手。同时,高中新课程历史内容多、涉及面广、跳跃性大、课时有限,老师往往感叹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如果我们了解学生在初中所学、所知,那么,高中历史教学则可在“心中有数”的基础上,使我们的教学详略得当,从容调控。

2.研究学生历史学习的思维差异。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而研究表明高一年级就是学生思维转型的关键期。高中历史新课程恰恰注重对学生的历史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研究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处在从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转变的过程中, 初中生依赖性较强,更多的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他们普遍养成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的学习模式。但是,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完成学习任务。而大部分学生还以老一套的被动学习方法对待高中历史学习,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听课方法,上课听不懂,跟不上,不得要领,不能很好的理解知识。

总之,教师是否对刚进入高一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认知等规律有清醒的认识,这是决定初高中历史教学能否顺利实现衔接的关键。

三、采取正确的对策是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中心环节

要顺利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要求教师必须采取正确对策:

1.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好奇心出发,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去体验学习的快乐。这样,学生既可以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又能够感悟历史所带给他们的丰富知识和深刻的人生哲理。以历史教材中丰富、高尚的人文品格、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学会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矫正学生的心理偏差,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使高一年级,成为学生人生中一个新的健康完美的起点。

2.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关键。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中心,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创设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倡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但学生刚刚升入高中,仍存在依赖性,只有让其自立,辅以学法指导,学生才能迅速进入角色。因此,历史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学法指导,一开始就指导好学生预习、听课、笔记、作业、复习等环节。

初中历史的学习方法篇5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探究式教学法;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299-01

探究式教学法主要就是指,教师结合初中历史实际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相应的探究任务,要求学生利用手里的一切资源,包括,教材、课外学习材料以及各种移动终端开展历史的学习,并且积极的完成教师布置的探究任务,在探究的过程中,尽量独自解决遇到的问题,从而确保学生探究学习的有效性。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历史这门学科的教学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的学习需求采取有效的策略积极的开展探究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水平。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初中历史探究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创设相应的情境,以不断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学生只有具有探究兴趣,才能充分的参与到探究学习中,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利用与本堂课教学知识有关的三个问题进行引导,而这三个问题要难度适中,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教师提出问题之后,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究,学生可以利用教材以及其他的学习资料寻找问题的答案,而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是非常高的,其主要的原因在于问题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同时问题难度不高,能够使学生更加积极的投入到探究学习中,以实现最佳的探究效果[1]。

2.阅读教材充分的挖掘探究资源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探究服务。因此,教师应该充分的阅读材料,结合本堂课具体的历史教学内容,充分的挖掘探究资源,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探究任务,从而供学生探究之用[2]。在实际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还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水平,由于很多学生的历史基础不扎实,同时历史学习水平较低,进而在历史探究的过程中,任务难度过大,学生无法高质量的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历史学习的自信心,也影响到探究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需要科学的把握探究任务的难度,确保设计的探究任务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样才能够实现最佳的探究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历史学习上不断的进步。

3.对学生的探究学习方法进行指导,确保学生探究学习的质量

教师对学生探究学习方法的指导非常重要,而这也是确保学生探究学习质量的关键。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对学生的探究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指导。例如,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关键词、表格、比较等方式进行相应知识的记忆,并且利用相应的历史知识解决实际的历史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效率[3]。此外,学生还应该在探究的过程中自己总结探究方法,结合自身实际的学习情况,寻找适合自己的探究方法,这样才能够将探究学习的效能发挥到最大,实现最佳的探究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历史学习水平的快速提高。

4.运用多种方法优化探究环境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还应该运用多种方法优化探究环境,为学生营造优质的探究氛围,有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提高探究学习的效果。例如,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自学,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下20世纪70年代的具体外交成就,再思考取得突出外交成就的原因以及我国在处理对外关系时一贯坚持的原则[4]。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的思考,且思维是较为活跃的,通过有效的实施,能够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此外,在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评价的时候,教师应激励学生为主,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进而学生才能够努力的克服在探究学习中的困难,确保学生探究学习的有效性,促进学生长远发展[5]。

5.结论

综上所述,从本文的研究中发现,探究式教学法是一种较为科学的教学方法, 将其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中,全面的提高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效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不断提高,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学生不再依赖教师,而是主动想方设法的解决,有助于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从而夯实学生的历史基础,促进学生历史学习上不断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罗亚岚.信息化条件下的初中历史策略探析[J]. 文学教育(中). 2012(05).

[2]魏文娟.浅谈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与技巧[J]. 文史月刊. 2012(08).

[3]顾三花.初中历史复习应避免"多、快、好、省"[J]. 文史月刊. 2012(08).

[4]彭永群.如何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J]. 文学教育(中). 2013(03).

初中历史的学习方法篇6

关键词: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果

G633.51

在教育体制不断改革和深化的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法已经难以满足教育体制的需求,为了进一步优化教学|量,必须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继而为教学效果的增强创造良好条件。在初中教学阶段,历史作为一门科目,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知识,能够形成正确的观念,对历史有全面的认知,学生只有学习好初中历史知识,才能为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1]。在全新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历史教师应当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采取有效方法展开历史教学活动,从而为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发挥重要作用。

一、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效果的重要性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为了提升历史教学质量,并满足全新教育体制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在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对初中历史教学进行优化,可以进一步增强历史教学效果。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期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而且对历史脉络有清晰的认知。同时,在历史人物的影响下,对其意识和爱国观念的增强奠定了良好基础,学生在学习时能够形成正确的情感意识和历史观念,因而促进学生明确历史和当前的关系[2]。

对于历史科目而言,其与其他科目相比还是有很大差异性的,在初中历史教学期间,有助于有效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并且促进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等有深刻的了解。此外,历史学科中蕴含了较多的情感因素以及实践的起因和背景等,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知识,能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对其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历史课程未能有深刻的认知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由于部分学生对历史课程未能有深刻的认知,认为历史课程并没有语文、数学和英语等课程重要,所以在学习历史知识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较少,并且一些学校在安排历史课程时,将历史课程安排在下午,但不是学习的最佳时间,教学效果偏低[3]。学生对学习历史的重视程度不足,所以在课堂上并没有认真学习,因而导致教学效果并不良好。当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不端正时,必然难以找到学习历史知识的最佳途径,对学生学习初中历史知识产生了不良影响。

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由于对历史课程缺乏深刻的认知,所以在历史教学期间,教学效果不良好,未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导致初中历史教学效果偏低,不能满足全新教育体制对教学的要求。

(二)教学方法不完善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的背景下,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为了满足教育体制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期间,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对教学方法予以创新和优化,通过采取完善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活动,进而为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有利保障[4]。然而,在初中历史教学时,部分教师在授课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学效果不良好,未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在单一的教学模式下,不利于历史教师展开教学活动,导致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积极性和主动性偏低,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产生了不良影响,从而降低了初中历史教学效果。

(三)学习自主学习意识不足

在初中历史教学期间,为了提升历史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予以高度重视,当学生的自主学习历史知识的意识有所提高时,才能为其学习初中历史内容做好铺垫。然而,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有显著提升,所以不利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5]。

同时,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由于自主学习的意识淡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过多的依赖于教师,跟随着教师的教学思路学习,尽管学习到了相应的历史知识,但整体学习效果不良好,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三、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果的科学措施

(一)加大历史地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为提高历史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历史教师应当在全新教育体制的指导下,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活动,从而为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6]。

对于历史地图而言,其是在人类历史时期,将政治、文化、经济等多方面内容用地图的形式真实反映出来,所以和人类相关的地域和空间等差异性都能够以地图的形式展示出来,那么,将历史地图应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其提高历史教学效果的作用,为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秦汉开拓的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教学效果的提高,应当将历史地图合理的应用在教学中,从而为教师开展教师活动提供有利条件。历史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先是向学生讲解相关内容,使得学生对秦汉开拓的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理解,向学生阐释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以及过程,并且讲述丝绸之路形成的原因,再向学生提出问题分析丝绸之路的具置和丝绸之路的作用,当学生带着问题深入思考,能够对历史知识有深刻理解,为提高历史教学效果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教师向学生展示“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历史地图,其中,图1是“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结合历史地图,有助于学生对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有明确认知,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历史内容奠定了良好基础[7]。总之,加大历史地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对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图 1“张骞通西域路线图”

(二)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互动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初中历史教学效果的增强,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在全新教育体制的指导下,转变教学观念,通过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互动,从而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

因此,在实际教学期间,教师要改变授课方式,尊重学生,与学生友好的相,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学习平台,在讲解相关内容时,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广阔的学习空间,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合理的问题,具有针对性的向学生提问。同时,师生根据问题共同探讨,师生共同解决问题,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初中历史教学效果的提高发挥重要作用[8]。

(三)运用多媒体和文史资料展开教学活动

在初中历史教学时,教师为了向学生展现丰富的课堂,提高教学效果,应当运用运用多媒体和文史资料展开教学活动,从而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提供更多的途径。历史教师在讲解有关历史事件过程中,可以搜索与其相关的文史资料,并查找与其相符合的电视剧和电影等,然后运用多媒体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有关内容,通过此方式,更加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

结束语: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为学生提供最佳的学习途径,应当采取科学的手段对初中历史教学进行优化,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进而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总之,通过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果,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促使学生掌握更加丰富的历史知识。

参考文献:

[1] 程祥平.运用历史图片辅助初中历史课堂教学[J].时代教育,2013(20):173-174.

[2] 杨馥菲.巧用趣味化教学,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果[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4(z1):615-615.

[3] 程胜利.如何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效果[J].学周刊B版,2013(12):85-85.

[4] 孔维萍.刍议应怎样提高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效果[J].动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2012(9):10.

[5] 程胜利.浅议如何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质量[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3(12):55-55.

[6] 杨永.如何有效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果[J].北方文学(中旬刊),2012,(12):189.

[7] 葛静.浅谈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果[J].读与写(上,下旬),2013(7):231.

初中历史的学习方法篇7

但是,问题不仅限于此。当前不少高中历史教师习惯了旧教材中“满堂灌”的教法,还难以适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知识和经验相对欠缺。再加之初中历史教学的“先天不足”,高中历史教学面临穿新鞋走老路的尴尬局面。而且,初高中历史教学在广度、深度、教法、考查上都存在很多差异。

1)课程广度的差异。和初中课程相比,高中历史容量大,要求学生学习的时间长,学习任务繁重。

2)课程深度的差异。高中课程在学习上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知识的记忆,更是知识的升华和能力的培养。这是新教材高考的要求,也是对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上的目标要求。

3)初高中教学方法的差异。初中历史教学只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基本的思维能力,而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则是: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要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还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许多学生习惯了初中的死记硬背,不理解教材的内容,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高中骤然加深的知识难度的面前立刻感到有一种“失重”的感觉,造成部分学生刚上高一便掉队的现象。

4)初高中历史考试的差异。初中历史考试以基础知识的考查为主,初中平常考试甚至中考,都以课本内容考查为主,许多教师满堂灌,给学生划范围、圈重点,让学生死记硬背便能取得高分。而高中历史考试以能力考查为主,试题源于课本但又高于课本甚至远离课本,以课外知识为主,死记硬背只会使学生按图索骥,最终出现郑人买履的一幕,让学生在考试后对历史课产生一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失落感觉。

这些巨大的差异,已成为制约高中历史教学的“瓶颈”,此之谓“后天畸形”。高中历史教师如何应对这一全新挑战,已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采取哪些措施来弥补“先天不足”,避免“后天畸形”呢?

1)深入了解学生在初中的学习情况。可采取谈话或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要及时将所掌握的学生情况加以综合分析整理。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才能对症下药,对以后的教学做到游刃有余。

2)要了解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

首先,要研究课标教材的变化,明确教学的目标要求。在教学前应对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哪些知识在初中讲过,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得在高中进一步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在自己的教学中加以调整,做到成竹在胸。了解了这些情况,可使高中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连续性,并做到“新旧知识”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其次,教师应根据高中课程标准的要求,联系初中相应的历史知识,进行适度的拓展和深化,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高中新知识。

再次,注意指导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增强通史意识,为正常教学做些必要的铺垫。这既是对初中的“补课”,也为高中历史的学习提供必备的通史基础。

3)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历史教学氛围。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接受式的被动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冷落和忽视对问题的发现和探索,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摧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新课改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尽管高中生的理解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比初中有一定的提升,但仍然很欠缺,所以在教学中要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把现实与所学历史内容联系起来。同时要充分利用如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把枯燥无味的知识点用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示出来。再加上教师深厚的知识积淀和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艺术以及幽默诙谐的语言,寓教于乐,寓教于学。这样才能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指导学生学习、理解历史内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方法才是好方法。

高一学生刚刚从初中升入高中,身心发展都有所变化,开始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对历史的理解还停留在直观感性阶段,缺乏全面、深刻分析探究的能力。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这一情况,以兴趣引路,注重基础能力的培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把学生领进学习历史的大门。

4)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生刚入高中阶段是培养良好学习方法的关键时期,同时兼顾到这一阶段的过渡性,教师学法指导的重心应放在求同存异、巧妙过渡上。所谓“求同”,就是寻找初高中教学的共同点;所谓“存异”,就是适当保留初中学习的一些方法,使学生适应高一历史学习,有一个心理过渡。但“存异”并非抱残守缺,而是为了平稳过渡,达到除旧布新之目的。

高一学生学会创新的重点是学会自学。当今是网络时代,互联网包罗万象,可以让人随时获取自己想要获取的任何知识,所以高中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电脑等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接触和感知大量的历史知识,拓宽知识面,为思维能力的培养做好深厚的知识储备,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历史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5)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还在于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大力加强中考制度的改革,以中考这根“指挥棒”来正确引导初中历史教学趋于正常化,为高中历史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初中历史的学习方法篇8

关键词: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研究

一、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的必然性

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反思性教学,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1.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程的改革,新课程不断强调提高教师的素质,建立教师不断反思与自我评价的体系,相关部门要求教师在不断反思中学习与进步,实现教学实践,努力使得教师成为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

2.学生发展的需要

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反思性教学,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教育发展基本在于学生的发展,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符合初中学生的成长特点,因为处在青春期的初中学生,他们的身心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些学生的好奇心和探讨问题的欲望比较强烈,因此,老师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并使行为符合学生的切实需要,从而进一步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3.教师发展的需要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发展的需要。历史老师要在教学中获得良好的突破,就需要经常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进行反思,这样才能够不断地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吸取新的营养,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从而进一步促进自身的成长。因此说,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反思性教学是一种必然,并不是偶然,是时展的需要。

二、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进行反思性教学

1.教的反思

要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进行反思性教育,首先就应该进行教的反思。作为一名初中历史老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反思。在教学准备工作方面,教师应该保证历史教学内容的充实,借助信息技术以及网络媒体来丰富教材。并且还应该把课堂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更好地去感受其中的奥妙。再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不断反思,反思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恰当,反思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过程与环节,结合学生的反应情况,如果遇到不合适的环节,要适时地做出调整。在教学后,教师依然要进行反思,找出前一堂课中的优点与不足,扬长避短,来不断地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

2.学的反思

要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进行反思性教育,还应该进行学的反思。初中历史教学工作是教与学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不仅要在教的方面进行努力,还应该在学的方面进行努力。反思是努力的一种途径,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不断促进教学的进步。第一,对学习态度进行反思。因为学习态度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基础,学生能够端正态度,必然会使得学习效果得到提高。第二,对学习内容进行反思。通过对学习内容的反思,才会明白自己知识掌握的程度。现在很多学生依然喜欢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其学习效率并不高。老师应该督促学生积极地开展学习反思,学才能真正致用,才能不断地提高学习成果。第三,对学习方法进行反思。初中历史的学习应该尝试多元化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够提高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对学习方法进行反思,能够找出学生学习中的不足,然后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学生的改进,提高学习效果。

3.教与学的反思

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进行反思性教育,还应该进行教与学的反思。在我国现阶段,初中历史反思性教育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实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除了对教的反思与学的反思之外,还应该进行教与学的双向反思,从而提高学生与老师之间的配合程度。初中历史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采用新的指导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还应该在学生反馈方面进行努力。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与交流,开展积极、广泛的沟通交流,了解其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采取一定的方法或者手段去补救,使得初中历史教学能够顺利进行。在此过程中,老师要避免对学生采取生硬的管理方法,以免影响教学效果。

三、结语

在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反思性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进一步落实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保证学生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地获取知识,同时让知识更好地运用于实践。

作者:陈惠忠 单位:江苏省常熟市滨江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刘学鸿.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2]白桦.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7).

上一篇:多元智能教育理论范文 下一篇:平面设计创业方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