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物科学技术范文

时间:2023-09-25 16:57:52

现代生物科学技术

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篇1

20世纪后半叶,物理学在此前建立起来的狭义相对论、量子力学、量子电动力学、统计物理和许多重要物理实验基础上,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许多物理学的分支学科,如原子、分子物理、原子核物理、固体物理、等离子体物理以及粒子物理等,都得到极大发展.与此同时,科学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学科间相互渗透和交叉综合.物理学和其他学科相互渗透,产生了一系列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如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大气物理、海洋物理、地球物理等等.物理学的新概念、新理论和新的实验方法向其他学科转移,促成各学科的发展并成为其组成部分.

20世纪后半叶,新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发展之快也是前所未有的.高技术包含的科学知识高度密集,综合性极高,如红外和红外成像技术、激光技术、计算技术、信息技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等等,都无一例外地与物理学等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方法密切相关,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包括物理学在内的各学科的发展.

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的知识密集性、综合性极高,处于科学技术的前沿,近几年来的局部战争向人们展示,现代战争在相当大程度上是高新技术的较量.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离不开物理学和物理学的新成就,如红外夜视、激光制导、激光雷达、三相弹等都与物理学原理和物理学实验技术密切相关.

这一切都表明,在科学技术发展的进程中,物理学不但在历史上曾经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在20世纪是处于主导地位的,而且毫无疑问,21世纪物理学在科学技术发展中也必将处于主导地位,它的作用将会更加突出.

大学物理课是一门重要基础课,它的作用一方面是为学生较系统地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另一方面是使学生初步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这些都起着增强适应能力、开阔刘义洪盈赘大争物双教争敬沮思路、激发探索和创新精神、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作用.学好大学物理,不仅对学生在校学习十分重要,而且对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和在工作中进一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更新知识,都将发生深远的影响.物理课的这一作用,特别为许多专家、教授、高级工程技术专家所强调.

我国工科大学物理的学时一直少于理科.因此,目前实施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传统物理课内容在给定学时范围内一再精选后形成的.总的来讲,工科大学生的物理基础较薄弱,物理知识面也较窄,特别是近代物理和现代工程技术有关的物理基础和现代工程技术方面的新知识更显薄弱.如我们的课程基本要求中没有物性学、分子、原子核、粒子等内容;没有偏振光干涉、核磁共振、穆斯堡尔效应等内容;量子物理、统计物理等近代物理基础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知识甚为薄弱.这些内容,工科一般专业在后续课中多不再涉及,而它们恰恰是当今学习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所要涉及的,有些甚至已成为当今高新技术的组成部分.在这个意义上讲,大学物理课内容“老的多、新的少”.因此,更新内容,加强现代物理和现代工程技术有关知识,特别是有关基础知识,是工科物理教学改革必须面向的首要问题.

二、工科物理课教学改革

工科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很复杂的,也是很困难的,不可能一嗽而就.应该坚持以下原则:不应改变物理课作为基础课的地位和作用,应着力研究现代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应具备什么样的物理基础;要重点研究如何处理好经典物理和近代物理及有关近代内容的关系;应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上加大力度,与研究教学内容改革的同时,还必须系统地研究教学方法、考试方法等教学环节的改革.

工科大学物理课内容改革的重点在于加强物理学基础(包括经典物理基础和近代物理基础),同时适当地介绍反映现代物理和现代工程技术的新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由于工科物理课程教学时数少,只靠课程内容和体系本身改革回旋余地小,改革要将课内课外、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课与课间关系诸方面综合考虑.(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应以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依据.在保证经典的前提下,进一步精选经典物理内容,突出教学内容及能力培养,避免过分强调系统性和严密性等,在整个经典物理教学过程中应贯彻加强近代思想;在近代物理基础的基本要求部分,加强量子力学和统计物理基础知识,以利于学生在校和离校后进一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加强现代工程技术物理基础专题,这部分内容应侧重物理原理,而不要停留在科普水平上,上述三部分内容的讲授学时,分别约占总学时的58%、27%和15%.

(二)开设物理类和技术类专题选修课(或讲座).物理类选修课:如现代物理导论、混沌、原子和分子物理、核物理、天体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嫡和信息、傅里叶光学、非线性光学、非线性力学等、技术类选修课:如现代工程技术专题、激光技术、光散射技术、全息技术、穆斯堡尔谱学、核磁共振技术、薄膜技术、换能器、红外技术、低温和超导等.选修课应着重物理概念、物理思想和方法,不追求数学严密性,不过分强调系统性和完整性.

(三)教学手段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粉笔加教鞭不适应改革的需要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近几年来,有许多院校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实践证明,把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可以改变信息的包装形式,在计算机上把图、文、声、像集成在一起,提高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调动学生主动运用多种感观积极参与多媒体的活动,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发现.同时,这也为教学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为教学的顺畅实施与高效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大这方面的资金投人,多媒体辅助教学必将成为21世纪教学手段的主体.而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也应向智能化方向发展.1997年n月6日,中国物理学会正式宣布中国物理教育网建立.这就为网上教学和科研提供了方便,物理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从网上获取信息服务于教学.名校、名师更应在网上传播自己的教法和经验,使大家受益.

三、教学过程中的一点尝试

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篇2

1 当代世界各国农业科技发展战略

世界各国农业科技发展概括起来,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全面振兴战略。如美国,在建立起完整的农业科教推广“三位一体”的基础上,国家对农业科学技术发展进行全面支持,把开发高新技术和发展新兴产业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以保证世界领先地位;二是引进开发战略。如日本,以引进技术为主,在消化、吸收、改造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创新,即达到短期内加快经济发展的目的;三是重点发展战略。如发展中国家泰国等,其重点是开发发展适用技术,引进新技术和自助研究相结合,有选择、有重点地统筹安排,以适应多层次的产业需求。从当代农业的两大格局和我国的现实情况及产业作用的分类分析,我国现在农业技术产业包括有两大类型的战略产业:一是先导性战略产业。以国家中长期现代化建设方向为发展目标,把产业结构高度化作为实施方针,通过引入现代高技术、新技术,以达到传统农业产业结构的分化,促进现代化农业产业部门的产生和发展。先导性战略产业的主要作用在于把科学研究、扩大示范、开发市场、规模化生产紧密衔接起来,使农业科研以高水平研究成果推动农业产业技术进步,从而获得高的经济效益,并在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在中长期内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先导和支撑作用,并达到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后劲的目标;二是主导型战略产业。立足于近期国内国民经济增长目标的需要,高度重视现有农业技术、资源和管理优势,解决主要农产品结构型短缺和质量安全问,达到农业产业结构协调和安全的发展目标。并依据现代农业基础产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三大部分划分。在资源、技术和人才三种约束条件下,突出现代农业基础产业的发展重点,以“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赶、有所不赶”的指导原则,达到集中力量,集中优势,加快发展的目的。在农业建设中,要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才能完成向现代农业基础产业迈进的目标。

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农业科学技术已成为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基础的多层次、综合性的科学。研究农业发展,完整地认识农业,必须确立大农业概念,这是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解决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随着人类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实现农业现代化,依靠科学技术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率,已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总趋势。目前的农业生产技术可大致分为常规生产技术和“高、精、尖”的新型农业技术。近年来,后者发展很快,对农业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2]。

2 未来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21世纪初期未来的30年间,世界农业中主导技术群将发生一些新的变化。研究这种变化,对于预测农业科技发展的根本方向,制定正确的农业科技政策,开展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明确农业科技的投入重点和方向等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和水平为新的农业主导技术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这是决定农业诸多高技术的基本前提。以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以及新材料、新能源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为农业科技的发展和新农业产业革命的发展展示了美好的前景,对现代农业主导技术产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面向未来,世界农业发展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人口过快增长,食物需求压力剧增,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问题更严重,资源退化,森林锐减,水土流失面积扩大,土壤退化和沙漠化;水资源严重短缺,淡水减少;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温室效应增加,气候异常,自然灾害愈发频繁,生物圈的功能遭受到严重破坏。这些问题都要依靠农业科学技术为主才能解决。因此,未来的农业发展的趋势也将成为决定该时期农业主导技术的重要因素[3]。首先,农业的发展必须兼顾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农业将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其次,农业科技进步是解决农业所面临问题的有效途径,依靠科技进步将是世界各国发展农业的普遍战略。再次,农业科技产业将迅速发展,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快,农业产业结构向合理化和高层次化方向发展,在农业生产领域生产对象将由动植物产品转向微生物产品,由初级生物性产品向食品、生物化工、医药、能源产品等方面的拓展,传统的工农业界限将越来越模糊,同时农业经济区域化、国际化趋势将进一步加强。未来,农业主导技术将呈现出群体的形式,将由现代生物技术、农业工程技术和农业信息技术构成主导技术群。

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将在农业科学技术中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标记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各种动植物基因图谱的建立以及基因重组技术的不断完善,使得现代生物技术能够定向地改变生物的某些性状,动植物品种改良的周期将较快缩短,新品种培育的效率将迅速得到提高,对动植物整体单一层次的改良将发展到分子、细胞、组织和个体等多层次的改良,因而可能大幅度地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质量和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当前,国际上生物技术在动植物新品种的培育等方面不断地取得新进展。我国已经在与农业有关的生物技术领域里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如航天育种,生物种子工程;现代生物技术将在动植物新品种塑造、作物远缘 杂交优势利用、快速无性繁殖、高科技核辐射育种、太空试管育苗等技术领域进一步发挥其优点。突变率高,可以有效地选优去劣,突变稳定快速,能缩短育种时间,操作简便成本低。激光治虫除草,激光促长、改性等农用生物技术不断获得新成果。高科技人工种子、种苗制造生产发展迅速,生物固氮菌、生物反应器、克隆技术、动物胚胎移植与胚胎分割,动植物病害基因工程诊断,单克隆抗体病害防治,生物农药等技术都在农业科学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并产生着高产、优质、抗逆的各种动物新品种以及各种抗病虫、抗病毒、抗菌、抗化学制剂、抗旱、抗盐碱、抗寒、抗高温的高品质作物品种。科学家们推测,运用农业生物技术及其相关增产措施生产的粮食将占世界生产量的5/6。农业工程技术将使农业得到全新的武装。由于材料科学技术、先进的制造技术、工程技术、控制技术、生物技术和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和综合运用,使21世纪的工程技术将引导农业科技进入综合集成的新时期,使农业科技上一个全新的台阶。

2.1 农业设施技术迅速发展

传统农业受土壤、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制约。通过借助于农业工程建设设施,自然的障碍得以克服。人工创造的技术高度密集的工厂化、智能化、自动化生产体系,能够使农业减少甚至摆脱对于自然条件和人类劳动的依赖。许多过去无法种植农作物的高寒地带或者不毛之地能够变成良好的农业生产基地。许多过去只能在大田一年一季种植的植物,现在可以一年四季在植物工厂中生产。目前,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大量由电脑来控制的植物工厂。在21世纪,智能化的设施农业将成为重要的农业生产发展方向,并且向更加宽广的领域扩展。

2.2 农业机械的发展将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21世纪,新型的农业机械技术将使农业劳动生产率进—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在各国之间差异很大,但其发展将出现—些共同趋势,农业机械向智能化方向发展,高度智能化的农用机器人的数量将迅速增加,农业领域的各种行业,各个生产环节的农机具品种的系统配套将更加完善。以节水、灌溉施肥、灌溉施药为目的的滴灌、浸润灌溉等智能化、自动化喷灌机械将得到飞速发展,农业机械向功率大型化、运作高速化、作业联合化、操作自动化方向发展。

农业信息技术成为农业主导技术之一。在21世纪,信息技术正在迅速渗透到农业的各个领域,将对整个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以及农村发展和农村文化生活产生无法估量的积极影响。

2.2.1 加速传统农业的信息化改造和农业管理自动化

信息技术可以应用于农业环境与控制、动植物生产、改进动物育种、农业机械、防灾减灾、农副产品加工、农业经济管理等各个方面,使经验性和分散性的农业技术趋于定量化、规范化和集约化,从而改变农业科技和生产管理的经验性强、科学性与精确性不够的缺陷。例如当前正在兴起的“精密农业”就是一种利用信息技术从多种来源获取数据以支持作物生产决策的管理策略,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改善资源利用,增加利润,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信息技术使农产品市场的运作也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

2.2.2 建立农业数据库 农业数据库是把农业信息数据和处理后存储在计算机中的一种信息存在形式。农业数据库领域宽广,有农业资源、生产资料、技术、农产品市场、政策、气象等各种专题性或综合性的数据库。信息网络的发展为克服农业分散性和区域性强的弱点而使信息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成为可能,能够快速方便地为不同地域的用户提供服务。当前许多国家、国际组织、地区甚至农场都在建立各种层次的农业数据库。其中,有许多数据库已经进入全球信息资源网,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

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篇3

关键词:科学技术;伦理道德;技术

“技术”源于古希腊语,意思是“技能”、“技巧”。在我国古代,泛指“百工”。近代科学诞生以来,对自然科学理论的应用导致了技术的理论趋向产生了技术科学。

马克思认为,技术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劳动的进化史就是技术进化史,技术容精神与物质为一体,它是人类感觉思维器官与劳动器官的延长,是主体的知识、经验、技能与客体要素的统一。海德格尔认为,不能把技术简单地归结为手段或人类活动,而是展现一种与自然不同的非自然的展现方式。技术不是自然界进化或协调的结果,而是人通过对自然界的重组制造出来的,改变了自然界原有的物质结构和运动方式,是人们依据对改造对象的认识而制定的方法和应用物质手段。

技术分为自然技术、社会技术及人类自身的技术。技术过程是客观自然的一部分,但技术必须服务于人类,满足社会需要,它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技术活动只有在适宜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才能产生和实现。技术是自身内在的使用价值与现实的社会价值的统一。

科学

科学是科学家对经验事实的普遍描述,是对自然界的一种正确的求真的认识,但科学并不是对世界所发生现象的被动记录,它是科学家利用自己的感官和大脑加上想象、情感对客观世界规律的一种假设。库恩说,科学是解谜。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都将科学看成是已有的知识体系。科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它的内容是客观的,同时科学也是创造知识的社会活动,它从一开始就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来进行的。

技术与科学的关系

科学与技术是相互联系的,特别是资产阶级革命以来二者几乎已连成一体。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对象都是物,其目的都是利用、控制、改造和保护自然。科学认识自然是前提,技术原理往往是应用科学的研究成果,是对科学知识的实践与运用,是从科学的认识世界过渡到改造世界。

但不能笼统地把科学与技术合二为一,科学活动是认识活动,是知识的生产和交流;技术是经济活动,是商品的生产和交换;科学是潜在的生产力,它本身不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科学对生产力的影响需要以技术为中介,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

科学技术的影响

科学技术帮助资产阶级在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创造了比过去一切世代都多的物质财富。科学技术已加入生产过程,直接转化为现实的物质生产力。

科学技术带来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技术成为劳动手段,具体化在人、原料、设备、程序中。现代技术已成为企业、地区乃至国家的一种战略性资源,它能改变竞争态势与产业结构,是经济与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力量之一。在现代技术条件下,生产日趋高度自动化,技术利用和各种自动装置已取代和优化了人的体力劳动,把产品设计、工艺编制、加工制造、管理决策等各部门综合化为一个自动化系统。高新技术的出现进一步拓宽了人类的生产生活领域,高度的创新、竞争、效益已给人类带来了最强的福音。高技术旗下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带来了巨额的经济利益。如转基因羊的半升奶中就含有10克人体AAT蛋白,每天创造价值100万美元。

当代生产的主题是提高效率和方便人的生活需求,而技术内在具有的功能与效用恰好满足现代人的这一要求。技术不仅加速了传统产业的发展,而且带动了高新产业的发展,现在出现了第四产业---创造社会精神财富的行业。正如霍而巴赫所说,科学技术越发达,物质财富就越丰富,就越能使个人得到幸福。

在享受技术带来的美好社会时,我们必须正视一个现实,那就是技术的灾难。卢梭认为“科学与艺术的诞生,是出于我们的罪恶。[1]”科学光芒升起,德行也消失了,技术的专门化操作造成了文化和个性的毁灭。

技术扩展了人类的劳动对象与劳动范围,越来越多的客观实在成为了被改造的对象,上至太空下到深海都留下了人类活动的足迹。对一项新技术人们首先权衡利弊,趋利避害,追求利益最大化,这样以来就导致了对被改造对象的过度开发利用直至无利可求为止,生态环境危机、不可再生资源枯竭都源于此。

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篇4

关键词:世界;农业;科学技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2-0003-03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高度聚焦农业科技。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要实现农业现代化也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才能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率,已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总趋势。纵观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成为世界各国科学技术革命的一个显著特征。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在21世纪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制定了一系列计划和措施,高新技术的发展,新技术的商品化和产业化,以便掌握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和主动权。而以研究和掌握有生命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生长发育的规律为主体的农业科学,通过与现代科学尤其是生物技术的交融,在种植、养殖、特殊农用化学品、能源生产、生物电子及环境应用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形成了—批新的生物技术产业群,农业成为现代生物技术应用最广泛、最活跃、最富有挑战性的领域[1]。

1 当代世界各国农业科技发展战略

世界各国农业科技发展概括起来,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全面振兴战略。如美国,在建立起完整的农业科教推广“三位一体”的基础上,国家对农业科学技术发展进行全面支持,把开发高新技术和发展新兴产业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以保证世界领先地位;二是引进开发战略。如日本,以引进技术为主,在消化、吸收、改造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创新,即达到短期内加快经济发展的目的;三是重点发展战略。如发展中国家泰国等,其重点是开发发展适用技术,引进新技术和自助研究相结合,有选择、有重点地统筹安排,以适应多层次的产业需求。从当代农业的两大格局和我国的现实情况及产业作用的分类分析,我国现在农业技术产业包括有两大类型的战略产业:一是先导性战略产业。以国家中长期现代化建设方向为发展目标,把产业结构高度化作为实施方针,通过引入现代高技术、新技术,以达到传统农业产业结构的分化,促进现代化农业产业部门的产生和发展。先导性战略产业的主要作用在于把科学研究、扩大示范、开发市场、规模化生产紧密衔接起来,使农业科研以高水平研究成果推动农业产业技术进步,从而获得高的经济效益,并在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在中长期内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先导和支撑作用,并达到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后劲的目标;二是主导型战略产业。立足于近期国内国民经济增长目标的需要,高度重视现有农业技术、资源和管理优势,解决主要农产品结构型短缺和质量安全问,达到农业产业结构协调和安全的发展目标。并依据现代农业基础产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三大部分划分。在资源、技术和人才三种约束条件下,突出现代农业基础产业的发展重点,以“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赶、有所不赶”的指导原则,达到集中力量,集中优势,加快发展的目的。在农业建设中,要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才能完成向现代农业基础产业迈进的目标。

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农业科学技术已成为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基础的多层次、综合性的科学。研究农业发展,完整地认识农业,必须确立大农业概念,这是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解决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随着人类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实现农业现代化,依靠科学技术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率,已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总趋势。目前的农业生产技术可大致分为常规生产技术和“高、精、尖”的新型农业技术。近年来,后者发展很快,对农业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2]。

2 未来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21世纪初期未来的30年间,世界农业中主导技术群将发生一些新的变化。研究这种变化,对于预测农业科技发展的根本方向,制定正确的农业科技政策,开展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明确农业科技的投入重点和方向等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和水平为新的农业主导技术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这是决定农业诸多高技术的基本前提。以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以及新材料、新能源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为农业科技的发展和新农业产业革命的发展展示了美好的前景,对现代农业主导技术产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面向未来,世界农业发展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人口过快增长,食物需求压力剧增,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问题更严重,资源退化,森林锐减,水土流失面积扩大,土壤退化和沙漠化;水资源严重短缺,淡水减少;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温室效应增加,气候异常,自然灾害愈发频繁,生物圈的功能遭受到严重破坏。这些问题都要依靠农业科学技术为主才能解决。因此,未来的农业发展的趋势也将成为决定该时期农业主导技术的重要因素[3]。首先,农业的发展必须兼顾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农业将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其次,农业科技进步是解决农业所面临问题的有效途径,依靠科技进步将是世界各国发展农业的普遍战略。再次,农业科技产业将迅速发展,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快,农业产业结构向合理化和高层次化方向发展,在农业生产领域生产对象将由动植物产品转向微生物产品,由初级生物性产品向食品、生物化工、医药、能源产品等方面的拓展,传统的工农业界限将越来越模糊,同时农业经济区域化、国际化趋势将进一步加强。未来,农业主导技术将呈现出群体的形式,将由现代生物技术、农业工程技术和农业信息技术构成主导技术群。

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将在农业科学技术中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标记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各种动植物基因图谱的建立以及基因重组技术的不断完善,使得现代生物技术能够定向地改变生物的某些性状,动植物品种改良的周期将较快缩短,新品种培育的效率将迅速得到提高,对动植物整体单一层次的改良将发展到分子、细胞、组织和个体等多层次的改良,因而可能大幅度地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质量和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当前,国际上生物技术在动植物新品种的培育等方面不断地取得新进展。我国已经在与农业有关的生物技术领域里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如航天育种,生物种子工程;现代生物技术将在动植物新品种塑造、作物远缘杂交优势利用、快速无性繁殖、高科技核辐射育种、太空试管育苗等技术领域进一步发挥其优点。突变率高,可以有效地选优去劣,突变稳定快速,能缩短育种时间,操作简便成本低。激光治虫除草,激光促长、改性等农用生物技术不断获得新成果。高科技人工种子、种苗制造生产发展迅速,生物固氮菌、生物反应器、克隆技术、动物胚胎移植与胚胎分割,动植物病害基因工程诊断,单克隆抗体病害防治,生物农药等技术都在农业科学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并产生着高产、优质、抗逆的各种动物新品种以及各种抗病虫、抗病毒、抗菌、抗化学制剂、抗旱、抗盐碱、抗寒、抗高温的高品质作物品种。科学家们推测,运用农业生物技术及其相关增产措施生产的粮食将占世界生产量的5/6。农业工程技术将使农业得到全新的武装。由于材料科学技术、先进的制造技术、工程技术、控制技术、生物技术和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和综合运用,使21世纪的工程技术将引导农业科技进入综合集成的新时期,使农业科技上一个全新的台阶。

2.1 农业设施技术迅速发展

传统农业受土壤、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制约。通过借助于农业工程建设设施,自然的障碍得以克服。人工创造的技术高度密集的工厂化、智能化、自动化生产体系,能够使农业减少甚至摆脱对于自然条件和人类劳动的依赖。许多过去无法种植农作物的高寒地带或者不毛之地能够变成良好的农业生产基地。许多过去只能在大田一年一季种植的植物,现在可以一年四季在植物工厂中生产。目前,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大量由电脑来控制的植物工厂。在21世纪,智能化的设施农业将成为重要的农业生产发展方向,并且向更加宽广的领域扩展。

2.2 农业机械的发展将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21世纪,新型的农业机械技术将使农业劳动生产率进—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在各国之间差异很大,但其发展将出现—些共同趋势,农业机械向智能化方向发展,高度智能化的农用机器人的数量将迅速增加,农业领域的各种行业,各个生产环节的农机具品种的系统配套将更加完善。以节水、灌溉施肥、灌溉施药为目的的滴灌、浸润灌溉等智能化、自动化喷灌机械将得到飞速发展,农业机械向功率大型化、运作高速化、作业联合化、操作自动化方向发展。

农业信息技术成为农业主导技术之一。在21世纪,信息技术正在迅速渗透到农业的各个领域,将对整个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以及农村发展和农村文化生活产生无法估量的积极影响。

2.2.1 加速传统农业的信息化改造和农业管理自动化

信息技术可以应用于农业环境与控制、动植物生产、改进动物育种、农业机械、防灾减灾、农副产品加工、农业经济管理等各个方面,使经验性和分散性的农业技术趋于定量化、规范化和集约化,从而改变农业科技和生产管理的经验性强、科学性与精确性不够的缺陷。例如当前正在兴起的“精密农业”就是一种利用信息技术从多种来源获取数据以支持作物生产决策的管理策略,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改善资源利用,增加利润,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信息技术使农产品市场的运作也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

2.2.2 建立农业数据库 农业数据库是把农业信息数据和处理后存储在计算机中的一种信息存在形式。农业数据库领域宽广,有农业资源、生产资料、技术、农产品市场、政策、气象等各种专题性或综合性的数据库。信息网络的发展为克服农业分散性和区域性强的弱点而使信息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成为可能,能够快速方便地为不同地域的用户提供服务。当前许多国家、国际组织、地区甚至农场都在建立各种层次的农业数据库。其中,有许多数据库已经进入全球信息资源网,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

2.2.3 信息技术为未来农业科技研究提供重要手段 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通过系统方法、信息方法和控制方法等将在农业科研中发挥巨大作用。信息技术为农业科研开辟了全新的领域,农业各行业均有待于开发出大量的应用软件。全球信息资源网将为农业高新技术的跨国家、远距离的研究、交流和转让创造条件。农业信息技术将使未来农业产生一系列不同于现在农业的特征,使资源的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农业信息技术主要是从管理的角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益,这将使农业的主导产业信息发展迅速,并将带动整个农业科学技术体系发展到一个全新的水平[4]。■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1世纪初的中国经济[M].人民出版社,2001.

[2]王东阳.现代农业基础产业化[M].北京:农业科学出版社,1995.

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篇5

现在就农业科学技术这个侧面,分析一下它在近代落后的过程、原因和教训。

一、过程

中国的农业科学技术源远流长,汇集丰富。在秦汉时期,传统农业科学技术体系已经初步具备,后来又在这个基础上不断改进、完善。中国古代三百多种农书就是这一过程的真实记录。当欧洲人还在使用木犁时,中国已推广了铁犁。十八世纪他们把条播机当作新发明,而我国汉代已经有了这种东西。当欧洲农业还是休闲制时,我们已进人轮作复种阶段。中国古代农业在能量循环利用、用养结合、多种经营、提高土地利用率以及制造精巧的农具、利用自然力,特别是水利工程方面都有很多创造。凡是深人研究过中国古代农业的外国学者都是叹为观止的,他们称为中国农业历史之谜,认为中国古代农业是创造了奇迹的。可以说在经验科学范围内,中国传统农业科学技术成熟较早,水平较高,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中国的农业科学技术什么时候开始落后了呢?这得先从十八世纪英国产业革命说起。英国产业革命和农业革命是同步发生的。农业革命既是生产关系的革命,也是农业科学技术的革命。当时在农业科学技术上的变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具改革,推行条播机、中耕机等马拉农具,二是实行轮作制,用牧草、根类作物、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轮作,代替过去的休闲制;三是家畜由放牧到舍饲。因此改善了管理,增加了肥料,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这些变革和欧洲中世纪比是巨大的革命,但它仍然属于传统农业,在技术水平上并没有超过中国,可以说是中国古已有之的。十八世纪中国的农业科学技术并不比欧洲落后。

历史到了十九世纪中叶,欧洲农业科学技术有了新发展。比较突出的事件是蒸汽机开始用于农业的固定作业,也有了蒸汽动力的绳索牵引犁。笨重的蒸汽机在农业上虽然没有象工业上使用那样成功,但不失为第一代农业机械动力。再者农业化学对植物营养、土壤、肥料进行了研究,企图用科学理论来指导生产,用实验方法来探明农业中的因果联系。这说明欧洲农业开始由手工向机械作业,由经验向理论过渡。这时,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和欧洲比,不但发展速度落后了,而且水平也落后了。如果以李比希1840年发表“有机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上的运用’作为欧洲农业实验科学的开端魄话,这刚好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巧合,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就是在中国的历史转折时期开始落后了。虽然十九世纪中期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开始落后了,但当时的差距不是很大的。欧洲、北美洲的农业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前并没有很大的变化,拿美国来说,本世纪三十年代前仍然是马拉农具,施肥很少,产量不高。中国农业科学技术与西方比真正出现大的差距是在二士世纪三十年代,特别是五十年代以后。这时西方推行农业机械化,农业科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这是半个世纪来发生的事情。

二、复杂的因果链条

中国有成功的农业历史,但没有发展为现代农业科学,而且在近代变得落后了,这又是一个历史之谜,更需认真总结。

从欧洲近代的发展来看,有几个因素促进了近代农业科学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改变,工业的兴起,基础科学的产生,国际交流,农业教育和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欧洲之所长,正是中国之所短,我们可以从它的反面来分析中国近代农业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

1.农业生产的停滞和农业科学技术的衰落

在明代,江南农业有新的发展,水田作业的水平是相当高的,同时手工业和商业也很繁荣。在这种背景下,涌现了一批伟大的科学家和科学著作:有徐光启的总结农业生产方面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总结农业、手工业方面的。天工开物》等,这些著作和同时期正处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相比都毫不逊色,互有长短。问题在于中国始终没冲破旧的束缚,带着沉重的封建枷锁步履维艰地爬行着。帝国主义的人侵又中断了中国资本主义的独立发展。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政治、经济内外交困,农业生产日趋凋弊,从而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就停滞了。1639年出版的《农政全书,,是中国传统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峰。此后再没有什么新发展。除1742年由皇帝授命编辑出版的,并没有多少新东西的《授时通考》外,不过出现了些小型地方农书。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后,连小型农书也没有了。直到二十世纪初的辛亥革命前后,才开始零星地介绍西方的农业科学技术,然而这己是移植过来的技术体系。从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初,有多半个世纪中国的农业科学技术处于空白阶段,旧的东西停滞了,新的东西还没有产生。当然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的要从农业生产中去寻找。没有生产提出新要求、提供新经验,科学技术就会枯竭。当我们处在空白时期时,欧洲农业科学技术却迅速赶上来,相比之下我们就落后了。

2.工业的落后使农业机械技术始终处于手工阶段

由机器作业代替手工作业,使农业越来越带有工业的特点,这是近代西方的趋势。资本主义初期,农业曾支援了工业。当工业发展起来以后,使农业这个古老的生产部门显得逊色,后来工业又反过来支援农业,使农业成为用先进技术武装起来的产业。没有工业的发展,农业技术的改造是不能实现的。中国在宋代就有比较繁荣的工商业,到明代工商业有进一步的发展,纺织业、陶瓷业、采矿治金都是很发达的,在国际上享有盛名,以致于十九世纪初英帝国主义拿不出象样的产品和中国抗衡而求助于鸦片作武器。中国并不是不具备发展为工商业大国的基础,但是中国的封建统治者把工商业发展看作是农业的腐蚀剂,有动摇自己统治基础的危险性,竭力推行“重农抑末”的政策,打击了工商业的发展。“重本抑末”在古代保护过农业的发展,但在近代不但起不了保护农业的作用,而且危害了农业的发展。因为工业发展不起来,农业只能停留在手工阶段。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工业虽也有些发展,但总是带着殖民地的特点。帝国主义只允许殖民地提供原料,发展轻工业,不允许重工业,特别是机器制造业有较大的发展,以便控制殖民地的经济。发达国家的农业机械化都是在钢铁产量和机器制造业达到一定水平时才实现的,中国近代始终没有具备这样的条件。

3.农业基础理论科学没发展起来,农业生物技术处于经验阶段

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史,是各基础理论学科不断向农业科学技术渗透的历史,也是农业科学不断形成自己的基础理论的历史。十九世纪中叶,化学继办学之后,成为带头学科之一,化学也带动了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技术的突破,就从化学的运用开始的。二十世纪初,农业各基础理论学科先后成熟并独立出来,它们是:微生物学和病理学、土壤学和肥料学、植物生理学和动物营养学、遗传学和育种学、昆虫学和农药学及农业气象学等。这些学科既区别又联系构成了农业科学技术体系。这是西方近代农业科学技术发达的原因之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多出于匠人之手,有讲究实际的传统,有较高的技艺,这是中国古代经验科学水平较高的原因,但匠人们由于条件的限制而轻视理论,一些科学家也不乏高度的哲学概括,而理论上总显得空泛,没有实验科学的根底,这又是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以农业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植物学为例,可以看出近代中国和西方在科学发展上的区别。1858年由李善兰和英国传教士韦廉臣合作翻译的.植物学,,是中国首先介绍西方近代生物学知识的书,原本是英国林德利(Iindely,2799一2565)的代植物基础》(ElementsofBotany),它和中国传统的偏重于实用方面的植物学(如本草学)有相当大的差别。它介绍了包括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植物的内部构造,各种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不是按实用而是按亲缘关系的分类。这已经是近代建立在观察、实•验基础上的普通植物学内容,是基础理论著作,偏重于自然规律的阐明而不着重于经济价值。这是西方生物技术发达的基础。中国的农业科学技术局限于经验,拘泥于实际,跟着生产跑,无法完成自身体系的完整性,农业生物技术没有能够达到普遍的理论认识。

4.经济的封闭性抑制了农业的发展,断绝了农业科学技术的交流

近代科学是在相互交流中发展起来的。十八世纪英国的农业革命,在技术上接受了低地国家的成果,德、法、意则受到英国农业革命的影响,而美国农业是直接来自欧洲的。英国在农作制方面,德、法在农业化学方面,美国在农业机械方面,俄国在土壤学方面,在近代都各有长处,它们的交流共同促进了近代农业科学技术的繁荣。海外的贸易既刺激了农业的发展,也推动了农业科学技术的交流。新大陆的发现,世界航道的开辟,是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生物资源的一次大交流。近展起来的国家都是航海业发达的国家。中国古代为了扩大政治影响,常接受朝贡或派出使节,保持着半开放的状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古代科学技术的交流。自郑和以后,中国的航海业不行了,西方强大起来了。封建统治者害怕与国外接触会动摇自己的地位,妄图关起门来做世界中心的美梦,不知道国际交往、国际贸易的重要性,不知道海外发生的巨大变化。在近代科学发展如千帆竞发的形势下,中国却在孤立中沉没了。中国的锁国政策是小农经济保守性的反映。小农经济曾促进了中国古代集约农业的发展,到了近代它又阻碍了资本主义大农业的发展。它自给自足,规模狭小,再生产能力弱,没有专业分工,基本上是封闭的农业经济。这种封闭性不仅表现在国内,而且表现在国际交流方面。当帝国主义打开中国的大门时,我们不得不和国外发生关系,然已处于被动地位。帝国主义的入侵,强制农业商品化,进行不等价的掠夺性的交换,使农业生产恶化。这时虽然开始介绍国外的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然而在如此低下的农业生产条件下,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是无法扎根的。

5.人口的激增既加大了农业的压力又成了运用农业科学技术的限制因素

中国的人口问题是近代才突出起来的。据估算中国历史上人口是在五、六千万上下波动,人均耕地至少在十亩以上,人多地少的问题是不存在的。封建的传统观念是鼓励多子多孙,把人口增加视为兴旺发达的表现。康熙时人口突破一亿,道光十四年(1834)达到四亿,清代时不到二百年人口增加了八倍,人多地少的问题暴露出来了。近代史上工业革命前后,发达国家人口巨增是普遍现象。但是欧、美发达国家工商业发展很快,城市吸收了大量的人口,农村人口相对减少,劳力短缺是主要问题,迫切需要改进技术提高效率。中国的工商业一直没发展起来,城市容纳的人口很有限,增加的人口主要留在农村,人多地少是主要问题。大量的人口给农业增加了压力,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拼命复种和垦殖,恶性循环就从这里发生了。因为农村有大量的劳动力,对农业科学技术,特别是机械技术的要求就不那么迫切。人们宁愿去雇用劳动力而不愿使用机器。这是中国近代一直靠投人大量的劳动而进行集约经营的基础。中国近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和中国社会在近代的发展变化相联系的。我只说到了与农业科学技术直接有关的因果链条,而那些原因的原因基本上没有涉及,需要历史学家去作更深入的研究。

三、应吸取的经验教训

近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丰富的经验教训,“悟已往之不鉴,知来者之可迫”,总结这些经验教训虽无补于过去,却有益于今天和明天。西方近代如何发展的,我们如何落后的,今后应该怎么办,都需要历史地加以总结。

1.西方近代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首先是西方社会发生的一系列革命性的变化造成的,这一点,我们经过社会主义革命以后已经解决了,而且在制度上超过了资本主义。随着“四个现代化”的发展,我国的农业科学技术将会出现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繁荣时期。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我们是在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的。我们的物质墓础薄弱,旧的影响较重,经验不足。好的社会制度还要有好的组织形式,好的管理方法。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各种农业经营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扫清各种障碍。

2.农业机械技术是由工业技术武装起来的,要提高农业机械技术,必须实现国家的工业化。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是先搞工业化,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最后不得不返回头来武装农业。我们不能走这样的路,我们必须工农业同时发展,既不能掠夺农业来发展工业,也不能发展农业不强调工业。工农业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不是对抗的关系。就发展中国家来说,在实现国家工业化时,农业应该受到更大的重视。

3.农业科学技术要不停留在经验阶段,就得发展基础科学理论。我们既要重视应用问题的研究,也要重视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技术的突破是以理论突破为前提的,从达尔文发现杂交优势到杂交玉米的育成,从李比希的“归还说”到近代化肥工业的建立,都经过了半个世纪的理论准备。直到现在农业科学中还有不少领域是经验性的东西,还不能称为科学。只有在基础理论科学基础上,才能建立起科学的农业。

4.重视农业科学教育,普及农业科学技术。西方国家发展农业时十分重视农业教育,培养农业人才。英国在1790年就在爱丁堡大学设农业讲座,1845年成立了农学院。美国于1862年在各州普遍成立了以农业教育为主的赠地学院。日本明治维新时提出了“启迪民智、振兴实业”的口号,1870年创办了第一所农业学校。大批有才干的农民的成长是农业科学技术发达的基础。有农业教育的发展,才能有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农业科学要变为生产力,首先要使农民掌握农业科学技术。在近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中,那些热心宣传推广新技术的科学家,热心应用科学技术的农场主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应该说我国当前农业科学技术并不算十分落后,只要把现有的成果加以推广,就会产生很大的作用,农业科学技术也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大普及中不断提高。

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篇6

关键词:科学技术;渊源;未来趋势

恩格斯认为:“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科学史的研究结果也认为科学的发展通常是由社会的物质生产条件所左右的。科技的发展来源于生产的发展,从人与自然实践关系的历史发展角度来看,科技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一、人与自然的原始混融和初步分裂:科学技术的孕育或起源(或者“天人合一”:前科学或经验科学和生存技术时期)

在远古时期,人类基本上像其他动物一样完全受制于自然规律,其最基本的实践形式就是渔猎―采集活动。随着工具的改进和生产关系的改善,人类逐渐进入农耕―畜牧文明时期,开始日益广泛而深入地改造自然。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再向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的进化,是人与自然实践关系状态逐步改善的标志。然而“天人合一”总体上仍是“天”(自然)迫使人服从它,而人基于自己对自然的最初认识而对自然采取的一些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实践态度,已深刻表明人与自然的初步分离及人“天”的局部对立与冲突,科学尚处于哲学、神话乃至自然宗教的母腹当中。

二、人与自然的截然对立:“物性科学”与“物化技术”的蓬勃发展(或者“人天对立”:分析科学和机械技术时期)

随着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发展,近代科学技术应运而生。在大机器工业的直接驱动下,人类运用培根―笛卡尔―牛顿的工具理性,通过三次技术革命及相应的工业或产业革命,从太空、海洋、地表及地壳深处开发、改造和征服自然,创造了发达的物质文明,人在自然界中获得了空前广阔的自由。但同样无可否认的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打破了地球自然系统的内在平衡,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商品、货币、资本乃至现在的电脑、信息及网络的拜物教更是全面地控制着人的时空存在,物性科学和物化技术仍在更加迅猛、精细地使人全方位地成为物的奴隶,甚至物的随葬品。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个时期,人主动地与“天”对立,以形式逻辑理性形成分析科学,以物化目的形成机械技术。正是这样的矛盾使得未来科学的发展趋势就是科学发展的第三阶段。

三、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性科学”和“人化技术”的萌芽生长(或者“人天合一”:综合科学和有机技术时期)

面对物性科学及其技术的巨大成就和令人思之颤栗的罪孽,人们不得不说: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因而,我们应该意识到:自然界可以更好地实现其满足人的生存发展的基本物质需要、创造美、欣赏美的需要及人对宇宙奥秘的探奇需要等价值;同时,人作为自然界的“自我意识”,作为自然界的真正的主人,当然地负有维护、建设、调控自然使之平衡、和谐的责任,“人不是存在的主宰”,人应该积极地成为“存在的看护者”(海德格尔语)。这样的科学以人与世界关系的本质和规律为对象,因而也自在地成为被人性化了的“整体性科学”或“人性科学”。总的来说,生态学综合的整体性科学是从自然、社会之“外”向人之身心整体之内探究人之自我的本质和规律,那么,作为人学综合的人的科学和人性科学则从自我内部三种属性及其关系向“外”探究人与自然、社会整体的实践联系的本质和规律。也只有这样的科学和技术才能真正实现人天和谐与共进共荣。这种“人本”走向使科学技术不再仅以创造物质基础和条件的形式间接地造福人类,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来巨大的灾难性副作用,而是直接造成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人的自我内部的和谐及人性的统一和升华等。这就是科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宏观视角来看,科学技术的未来将朝着“人本”走向发展。当代科技发展,仍然是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当代科技革命正在全球蓬勃兴起,标志着人类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历史性的跨越。这种革命性的变化微观视角当中,科技进步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将会表现出六个方面的特点:

(一)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呈现知识爆炸的现象

人类在近代所取得的科技成果,比过去2000多年的总和还要多。以此推算,人类在未来所拥有的知识当中,有90%以上现在还没有创造出来。当前人类知识呈现爆炸现象。伴随着知识爆炸现象的出现,科学技术研究的规模也呈指数函数增长。

(二)科学技术创新的速度日益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周期大大缩短

在19世纪,电的发明到应用时隔282年,电磁波通信时隔26年,而到了20世纪,集成电路仅仅用了7年的时间得到应用,而激光器仅仅用了1年。到了现在,这种速度进一步加快,其中信息技术是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呈现指数增长的代表性领域。尤其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光纤技术。人类已完全处在信息时代。

(三)各学科、各技术领域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

最近几十年来,科学的发展越来越依赖多种学科的综合、渗透和交叉,用于解决在科学发展上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也导致了一系列新的跨学科研究领域的出现。比如环境科学、信息科学、能源科学、材料科学、空间科学等等。学科分支已经从上个世纪初600多门,发展到现在6000多门。

(四)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密切结合

科学的发展提示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所存在的内在的紧密联系。“混沌理论”的研究表明,在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巨系统中,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会带来以后状态的巨大偏离。心理学中的蝴蝶效应很明显的显现了这点,假如在大气环流中,如果北京有个蝴蝶扇动一下翅膀,有可能几星期后导致纽约的一场暴风雨,也就是微小的不确定因素或系统外一个微扰有可能导致巨大的、不可预测的波动。这种科学观念启示我们,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经济问题,都可能由于微小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干扰而引发重大事件,因而人的及时干预和调控极为重要。这就要求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密切结合。

(五)研究与开发的国际化趋势明显加快

全球性的信息网络,促进了世界各国的科研人员、科研机构以及仪器、资料等基础设施的共享和信息流动,大幅度降低了研究开发的成本,使得全球的研究开发资源有了可以充分流动和利用的巨大空间,出现了虚拟实验室等多种新型的研究组织形式,逐步形成一个“全球研究村”。

(六)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时至当代,生产、技术和科学的相互作用机制出现了逆转的现象。科学理论不仅走在技术和生产的前面,而且为技术生产的发展开辟了各种可能的途径。比如,先有了量子理论,而后促进了集成电路和电子计算机的发展。所以当代重大技术、工艺或工程往往是理论超前性的,也是知识密集型的。现代科学技术这种特点,就决定了它在经济发展中成为先导力量。

总之,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对社会和经济等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李海峰. 科学:一把双刃剑――世纪之交的科学挑战[M] . 吉林:长春出版社,1998.

[2]吴文新.论科学技术的“人本”走向――从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发展来看[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1:第22卷第1期,58

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篇7

关键词:农业科技化;应用现状;重要意义;农作物种植

毋庸置疑,中国农业发展由来已久,农业发展情况更是关乎国家与人民的福祉。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产业的转型升级,农业的发展以不断朝着现代化、科学化的方向前进。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上的广泛运用,使得农作物在产量和品质方面都有了很大程度上的进步,由此,带动了农业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所以,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就需要不断地把生物技术等科技的最新成果合理有效的运用于农业种植生产中。

1生物技术对于农业种植的实际意义

为了加快推进农业种植的发展进程,生物技术正不断地广泛应用于作物生产种植当中。生物技术的发展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提升农作物的品质,满足市场供应需求,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在当下的生物技术的运用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不合理的应用会导致环境破坏,不利于农业的科学发展道路。所以,如何做到农业发展的现代化与科学化是当下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与此同时兼顾现代科技与绿色发展的结合,积极地学习借鉴西方的科技成果与实践经验,并综合考虑我国农业发展的现实状况,科学合理的促进农业的长足发展,从而为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发展助力[1]。生物技术对于农业种植方面的贡献主要包括提高产量、提升品质、预防病虫害3个方面。提高产量方面,我国作为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国,在粮食供应方面一直以来都是与人民切身生活息息相关的。生物技术在我国还未发展开来的时期,粮食问题一直以来就是阻碍我国全方面发展的巨大障碍,直到杂交水稻的发明,我国的粮食问题才有了巨大的突破,粮食产量上去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才有了基础性的保障。提升品质方面,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人们开始重视产品自身的品质问题。尤其是在当下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阶段,粮食的质量问题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预防病虫害方面,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一直以来是困扰农业生产的头号问题之一,然而,有效运用生物技术就可以在一定限度上提升农作物的成活率,较好的做好病虫害的预防工作。

2探究当下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运用路径

2.1生物技术中在农业种植方面应用最广的便是转基因技术

当下转基因技术毫无疑问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诸多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提取出优良的农作物基因,转移至缺乏此基因的农作物之中,这种先进的生物科学技术给农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2]。但是随着进一步的发展研究,有部分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对此技术产生质疑,认为这种技术从长远来说会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带来一定的影响,然而,根据近年来的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我国并未发现该技术的危害之处。面对这种质疑之声,应该进一步对这种生物技术进行研究,更好的完善转基因技术。

2.2农药的使用可以有效地预防病虫害的影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但是于此同时农药给环境带来的污染也是十分严重的。随着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绿色科学可持续的发展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要求。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忽视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在这方面,广泛开发生物农药可以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生物农药把生物自身的新陈代谢与农药相结合,极大地减小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又能很好的做到预防病虫害[3]。但是,这种新兴的生物技术目前也有一定的问题,由于制作成本过高,影响了生物农药的广泛运用,所以,生物科学家们还需要不断研究,进一步把该技术完善成熟,最终将这些新型科研成果应用在农业发展中来。

3结语

生物技术的运用对于农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通过利用转基因技术、生物农药技术、杂交技术等实现了农业的长足发展。然而,在农作物的种植生产中新问题也层出不穷,这需要进一步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发展生物技术,实现农业发展的可持续化。

参考文献

[1]陈继侠.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的应用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5(9):122-123.

[2]严昕辉.浅析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J].吉林农业,2014(17):39-40.

[3]陈继侠.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的应用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5(9):122-123.

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篇8

【关键词】意识形态;科学技术;异化;单向度性

现代人生活在一个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里,人们拥堵有的智慧,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无所不能的媒介世界。渐渐地,人们学会用电脑屏幕打字,而忘记在现实中该怎样执笔书写;仅会在虚拟空间上与不认识的陌生人敞开心扉,而忘记怎样与身边的人交流沟通;仅会在BBS上对某件事进行评头论足,而忘记该亲自锻炼去体验大汗淋漓的快乐……类本质的丧失,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发生的。马尔库塞在他的《单向度的人》谈到,人的异化,认为其创造的客观的分离。技术给人虚拟出了一个热闹繁荣、物质世界极端丰富的多彩世界,通过“物质”的充溢把人渐渐“非人”化,使之渐渐失去了“自然人”的自由。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技术分析之后,马尔库塞认为在当达工业社会中科学技术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已成为了第一生产力,并在实践中改变了现代社会的结构与体系。马尔库塞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之所以成为第一生产力,是因为在社会发展的经济体系中,作为物的因素的生产工具与作为人的因素的劳动者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小,被越来越弱化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并在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在此情况下体力劳动相应的减少了,物质生产越来越依赖于脑力劳动者,体力劳动者正在逐渐的被技术工人、科学家、工程师、企业管理者所代替。总之,科学技术已成为价值与剩余价值的源泉。现在,自动化似乎从本质上改变着死劳动与活劳动的关系,自动化的发展趋势是:生产率要由机器而不是个人的力量来决定。

科学技术作为工业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与延续的首要决定性力量,已引起了整个社会的阶级结构的变化,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相对立的状态已经被其一体化说置换了。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给工业社会带来的是无知的丰富与全社会公民生活的福利化,大量的“蓝领工人”正转变为“白领工人”或有产者,原先物产的无产阶级已不复存在了,工人阶级不再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现存的对立的阶级而存在,相应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也在消失。

二、技术合理性的进程

马尔库塞认为技术合理性的进程就是政治的进程。他通过对科学技术的剖析认为,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里,科学技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领域,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按照技术理性的逻辑来加以改造。发达的工业社会使生活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和资本主义社会平面化,淹没了人与社会的“第二向度”。现代文明在一切方面都蜕变成单向度的,无论是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还是科学、工艺、哲学思想、日常思维和艺术。简言之,即只存在一个向度,而缺乏了第二个向度,从而使人变成了“单向度的人”,使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变成了一个“物质丰裕、精神痛苦”的摧残人性、压抑人性的病态的社会,一个单向度的社会。造成这种单向度社会与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虚假的物质需求,而忽略了人类真正的精神需要的满足,把人的本质与物质性或物质上的满足相联系,使人失去了人之为人的真正的本质。

马尔库塞从弗洛伊德的立场出发对人的本质做了自己的解释。他认为我们应该向弗洛伊德那样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人的本质做出规定,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一种,一种追求快乐的普遍属性。人的这种需求是“双向度的”,既有物质需求又有精神需求,既与物质性满足又与精神性满足相联系,因此人也就是一种“双向度的人”。马尔库塞认为追求物质享受并不是人的真正的本质特征,物质需求的满足并不能给人带来幸福与自由。人的真正的幸福与自由是与精神性需求相联系的。同时,人的本质是随着需求的发展而发展的,当人类本质的物质性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满足之后,人类精神性需求的本质就显得更加的可贵。

马尔库塞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引发的生产力的发展、物质产品的丰富使西方社会变成了高度物质文明与极度精神堕落并存的病态社会。物质性需求的满足消弭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与反抗,丧失了对社会的否定力、批判力。在这样的社会里,“思想的独立性、自觉性及政治对立的权利,在一个似乎日益能够通过对其组织起来的方式满足个人需要的社会里,正逐渐被剥夺了基本批判功能。”马尔库塞认为造成这种单向度社会的根源也在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虚假的物质需求,而忽略了真正的精神意识的需求。当代资本主义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的需求与自决的能力在“一个极高的效率和一个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的双重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压抑。这种压抑一方面采用了高新技术和高度发达的生产率使公众生活与私人生活、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的对立消失了;另一方面高度社会化的工业生产迫使劳动者服从社会劳动的分工,使劳动者成为工业生产中的工具。这种单向度的社会在满足个人的各种需求的过程中,剥夺了人的精神需求与自由。单向度的社会也造就了单向度的人。

三、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

马尔库塞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技术进行剖析与分析之后,提出在发达的工业社会中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一种新的控制形式,一种意识形态的控制形式。在前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作用的更多的表现为思想观念,而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里科学技术已代替了传统的思想意识形态而成为一种新的形式―科技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已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控制形式。“科学是一种先验的技术学和专门技术的先验方法,是作为社会控制和统治形式的技术学”。马尔库塞在上个世界50年代就开始意识到:“在工业发达的国家,科学技术不仅成为主要的生产力,而且成为与群众脱离的、使行政机关的暴行合法化的意识形态的新形式。”由此,“技术理性已成为政治理性”。那么是何种原因使马尔库塞得出科学技术是意识形态的结论的呢?

一方面是因为,科学技术在当达工业社会中具有了统治功能。在人类社会中,人们在不断征服自然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得到了进步,人对自然的征服力量大大加强了,但这种统治最终以对人的统治为代价,也就是说,科学技术既是人控制自然的工具,反过来也成为控制人、统治人的手段。当代的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使社会的统治原则发生了变化,原来的野蛮力量与血亲的传统的统治原则让位于科学技术手段,统治者的意志和命令内化为一种社会及个人心理,科学技术已成为控制社会各个领域的手段和工具。“在一种新的意义上来说,正盛行的社会控制形式是技术的。可以肯定,生产性设备和破坏性设备的技术结构和效率,已经成为现阶段使人民隶属于既定的社会劳动分工的一个主要工具”。

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发挥着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合法性作辩护的功能。在马尔库塞看来,意识形态就是为统治阶级、为社会现状和为非正义行为做辩护,论证其合法性和正当性的。当代工业社会的科学技术进步是物质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于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就是他们的理想社会和幸福的天堂。在这种情况下科学技术不自觉的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合理性做了论证与辩护。“在这个世界上,技术也使人的不自由变得非常合理,并证明技术使人不能成为自主的,不可能决定自己的生活。这个不自由既不表现为不合理的,也不表现为政治的,倒不如说是表现为服从技术机制的。”从而可以看出科学技术已被用于维护社会的现存统治制度,异化为政治意识形态统治的辩护工具。

马尔库塞认为,科学技术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发挥意识形态的功能,这是技术理性的胜利。马尔库塞认为理性是黑格尔思想的基础,黑格尔的理性是一种否定性、批判性与颠覆性力量,理性按照自身的原则不断地否定不合理的现实,以达到现实与理性的一致。这种理性决定世界的一切,决定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并决定着国家、民族的发展。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的发展所呈现出来的图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理性思维的结果。人类的真善美与自由都是以主题性的理性为前提条件的。在当代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中,理性的这种否定、颠覆性精神出现了危机,这种批判性理性正在被技术理性所取代,具有否定本性的哲学正在被否定否定性的实证主义所淹没,科学技术的工具理性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技术的工具理性已取得合法性地位,技术的合理性已成为技术拜教物并充当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技术的合理性日益成为统治的合理性。“不仅技术的应用而且技术自身,就是对任何自然的统治―有计划地、科学的、可靠地、慎重地控制。统治的特殊目的和利益并不是‘随后’或外在地强加于技术的,它们进入技术机构本身。技术总是一种历史社会工程:一个社会和它的统治利益打算和对人和物所做的事情都在它里面设计者。这样一个统治‘目的’是‘实质的’,并且在这个范围内它是属于技术理性的形式。”

四、启示

在发达工业社会条件下,技术已经变成了统治社会的手段,在高速发展的科技的掩盖下,人们的生活似乎变得越来越好,科技的统治也愈加获得合法性的外衣。即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科学技术让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本领加强,使人们的生活越加充足、便捷、丰富。与此同时,我们必须关注这一事实背后正在悄悄发生的关于人自身的变化,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变化,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变化。

参考文献

[1]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2] 马尔库塞.理性与革命[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3] 哈贝马斯.对马尔库塞的答复[M].法兰克福,1968.

[4] 张姝.论《单向度的人》中的社会批判理论[D].辽宁大学,2012.

[5] 邹玉兰.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理论研究[D].南昌大学, 2011.

[6] 胡红生.技术异化与“人”的失落[J].江汉论坛, 2004(2).

[7] 李艳霞.当达工业社会的“单向度”―马尔库塞“单向度”理论评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8] 挑战单向度的意识形态――《单向度的人》的文本解读[J].南京社会科学,2007(10).

[9] 赵建军,曹欢荣.技术理性化的反思与超越[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12).

上一篇:大专的园林绿化专业范文 下一篇:市政园林景观工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