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方针的具体内容范文

时间:2023-10-07 23:40:12

教育方针的具体内容

教育方针的具体内容篇1

关键词:微课制作;中医教育;针灸学;教学

一、引言

微课主要用以讲授常规教学中出现的重点、难点、疑点等相对独立的知识点[1]。随着电子信息化教育的发展,微课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育新形式,受到国内外教育者的广泛关注[2]。中医药学教育一直是以传统讲授型教学为主,教学内容及理论深奥难懂,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中医药教育一直渴望着应用新型的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效果[3][4]。随着微课教学形式在教育行业的开展与推广,本教学团队探索出了一系列针灸学教学微课的设计理念及制作方法,应用与本科教学及课堂辅助教学效果显著,现予以论述如下:

二、微课产生的背景及内涵

国内研究者对微课有着不同理解,国内率先提出微课概念的是广东佛山教育局研究员胡铁生,他认为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际,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精彩的教与学活动中所需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这是国内第一个微课定义,也是影响最为深远、广泛的定义。紧接着多个学者也对微课定义进行了完善和修订[5]。而对于微课的定义专家们的共识可总结为以下几点:①微课的特点是时间短、内容精炼、目标明确,主要围绕小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展开;②微课载体主要为视频,具有广泛传播的特点;③微课本质是一种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或微小课程[6]。

三、传统针灸学教学的特点及与微课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针灸学是一门重视实践的综合类课程[7],在教学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问题[8][9]:①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兴致不高,课程结束后学生无法深入了解和掌握课堂教授的内容;②教学重点偏移:实践操作内容少,操作教学效果不显著;③教学形式单一:多媒体技术应用不深,课堂气氛沉闷;④教学范围局限:学生自学能力、知识应用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达标。上述问题的出现严重阻碍了实用型中医人才的成长[10][11]。

本研究教学团队通过对微课这种新兴教学模式的研究,发现其与针灸学教学有着诸多可结合点,微课的教学模式的融入可改善传统针灸学的教学效果。首先,微课教学主要以碎片化知识点的教学为主,针灸学的教学知识点全面,多种技能操作相互独立,因此,拆分针灸学教学中的知识点,简化教学内容对于学习重点、疑难点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其次,微课具有多媒体的特征,在多媒体教学元素的影响下,学生注意力更容易集中,学习兴趣更浓。最后,微课可在多种移动终端上应用,具有不受时间、地点、场所等因素的限制,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本研究教学团队根据针灸学教学中各章的内容特点,设计了不同类型的微课系列,在针灸学教学中应用教学效果良好。

四、针灸学微课的设计

(一)针灸学教学内容的选题

微课一般都针对特定的主题,如核心概念、单个知识点、某教学环节、教学活动等,教学目标非常明确,教学内容也十分清晰,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讲解清楚,而且学习者很感兴趣,容易在短时间内掌握[12]。因此,针灸学微课的选题要在众多的针灸学教学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中提炼出重点、难点或兴趣点予以重点解答。例如在针灸学教学中针刺风险较大的腧穴的针刺方法是难点及重点,针刺时需要对慎刺穴位的局部解剖及针刺方法做重点讲解。针刺慎刺穴位知识点在针灸学教学中常常因为是多学科交叉,讲解过程中学生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将穴位主治特点、穴位解剖、错误刺法、正确刺法融合到一个短小的视频中,这将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有利于降低学习难度。

(二)针灸学教学内容的设计

在确定微课主题后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当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一般分为三个环节,首先导入主题,也就是用新颖的方式将主题内容引入,这个过程要具有启发性或者吸引力,能通过短短几十秒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一般都采用提问式、案例式、故事式等方法[13][14]。在医学类教学中问题式教学常常具有优势,在引入主题时注意要尽可能快地进入正题,避免拖泥带水。其次为主题讲解,也就是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动画讲解主题,突出主题,让学生一目了然地学习。最后为小结,也就是通过多种多媒体素材对主题知识点进行重新总结与强调,让学生再一次加深印象,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五、小结

作为一种新媒体、新技术和新事物,微课从诞生之日起,认可与质疑就相伴随行。特别是微课在针灸学教学中的应用,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微课的兴起在中医教学中一石激起千层浪,大部分教育者认为中医药教育应该顺应时代,走上信息化教育的道路,然而也有部分教育者认为中医药教育保持着自身特点,盲目地追求时代热可能并非好事,容易丧失自身特点。面对认可与质疑,本研究教学团队认为我们中医学教育界应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微课,看清微课的本质内涵、优势与短板、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将微课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做详细有逻辑性的设计,这对中医药教育顺应信息化教育时代而又不失自身特色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苏小兵,管珏琪,钱冬明,等.微课概念辨析及其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7):94-99.

[2]张一川,钱扬义.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13(6):26-33.

[3]李长慧,崔光豪,王艳萍.“微课”在中医妇科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科技资讯,2016(14):121+123.

[4]李会丽,杜琰,张春强,等.“药用物理学”微课程的设计、开发与应用――以江西中医药大学药用物理学课堂教学为例[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87-89.

[5]胡世清,文春龙.我国微课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6(8):46-53.

[6]郑小军,张霞.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48-54.

[7]张秦宏,孙忠人,岳金换,等.基于能力培养的《针灸学》教学改革实践[J].时珍国医国药,2013(10):2498-2499.

[8]宋厚盼,黄惠勇,凌智,等.微课在中医诊断学教学中的运用和评价[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7):95-97.

[9]茅骏霞,李艺.案例教学法在中医针灸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J].上海针灸杂志,2015(11):1131-1134.

[10]孟培燕.关于《针灸学》教学中几个常见问题的讨论[J].中国针灸,2005(7):501-503.

[11]朱英,陈日兰,杜艳,等.《针灸学》课堂理论教学改革初探[J].中医药导报,2012(5):124-125.

[12]魏晓燕,杜荣.我国高校教师微课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获奖作品的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6(7):67-72.

[13]吕翠田,任靖娟,陈晓辉,等.“脾主运化”的微课制作实践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16-17.

教育方针的具体内容篇2

关键词: 体育 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关键阶段,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没有这样一支高技能、专业化的劳动大军,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也很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建立了一批重点示范院校,为高职院校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的发展仍然是薄弱环节,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只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发展,忽视了整体人的发展;只重视专业课程的设置,忽视了体育课程的设置,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无法有健康的体魄承担高强度的工作。因此,本文试图通过研究,并根据当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现状提出课程改革思路,为培养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做出贡献。

一、高职体育课程设置现状和新课设置思路

1. 高职体育课程设置现状

1.1课时安排情况分析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体育课时数主要有64学时―72学时,即开一学年;96―108学时,即开一年半;128学时―144学时,即开二学年三种,以第一种为多,第三种最少。绝大数院校未按照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安排课时,课时量明显不足。

1.2课程内容安排情况分析

课程内容与中小学基础体育教学改革有些区别,未能进行有效的衔接,仍然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许多高职院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大纲仍然在学蹲踞式起跑、蹲踞式跳远、铅球等,没有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就业方向选择终身受益的教学内容,无法形成终身体育思想。

1.3课程安排情况分析

课程一般分为必修课和选项课两个部分,给学生必要的自主选择权利,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1.3.1必修课情况分析

必修课项目多,针对就业方向的职业体能少,重点不突出并缺乏锻炼方法与手段的内容。

1.3.2选项课情况分析

由于学校场地器材的缺乏,给予学生选择的项目较少,无法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1.4教材情况分析

教材仍以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教材为主,内容陈旧,不符合时展的需要,不具备高职院校的特色,不适应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改革。

1.5教学方法情况分析

高职院校仍主要采用讲解―示范的教学方法,很少运用探究性等现代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学习方法的学习,未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严重影响了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2. 新体育课程设置思路

2.1体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关注。2002―2005年国务院提出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若干决议,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围绕这个核心进行体育课程的设置,以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为核心分析学生的普遍和特殊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职业教育的学生比其他高校学生在体力和耐力上付出更多,这是由其所从事的职业决定的。因此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要灵活、有变化和创新,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2指导思想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设置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职业教育为方向,以培养目标为主线,并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和以终身体育能力的形成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置。

2.3课程目标

根据职业教育的特色,课程和教材要具有科学性、针对性、适应性、灵活性和先进性,有利于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针对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体育课堂内容,加大体能与耐力项目的课时,开发综合性项目作为选修内容(如工间操等全民健身的大众项目),帮助学生学会一种或几种长期锻炼的方法,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习惯。

2.4教材选择

教材内容要反映体育教育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采用先进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动态的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针对职业院校教育的特点,体育课程应对学生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供基础性的保障。

二、以学生为主体,针对不同专业设置不同体育课程内容

针对不同专业设置不同体育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专业要有目的性地增加相关内容,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适应能力。而且,体育教师要讲明所学专业体育课的具体要求、要达到的标准,使学生明确方向,有目的地进行体育运动,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

1.静坐型专业

财会、计算机、文秘是高职院校中较多见的静坐型专业,并以女生居多。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该有针对性地注重搏击操、健美操、韵律操和羽毛球等项目教学。

2.久站型专业

机电、机械制造、烹饪等属久站型专业。其特点是长时间站立,且低头含胸动作较多,常使人体协调机能和各个器官的负担过重,易出现下肢淤血、血流不畅、静脉曲张和心血管疾病等症状。该专业主要以男生为主,因此,要增加健身走、慢跑、搏击、长拳和棍等项目教学。

3.综合型专业

导游、汽车维修、市场营销等属综合型专业。其特点是有静坐、有站立、有长蹲、有走动,劳动时间长和强度大,多为户外或车间工作,条件较为艰苦,容易使运动系统和心肺功能负担过重,导致部分肢体过度疲劳以及心血管疾病。因此,要注重力量素质和耐力方面的练习,加强台阶练习、重复跑练习、越野跑练习。有条件的可开展长定向运动教学。

三、注重能力培养

高职院校培养的目标与高等院校的目标不同,对身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提高学生的体育综合能力,还需要多方面工作:定期进行卫生保健知识普及教育,包括体育卫生、心理调节、运动损伤处理、体育活动中的自我保护等,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身体锻炼方法。结合实际专业开发新内容,利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开设工间操、体育按摩、气功、自我足疗法等单项课。同时结合厂矿企业的具体情况,掌握拔河、棋类、乒乓球、篮球、羽毛球等比赛方法和组织手段,多方面提高学生能力,为未来活跃企业体育活动和自觉参与健身活动打下基础,塑造既是企业技术人才,又是企业体育运动的活跃分子的高素质人才,实现终生体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Z].

[2]杨进.论职业教育创新与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

[3]张骏,李靖.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之思路[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5).

教育方针的具体内容篇3

论文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 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不仅对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起着方 向保证和精神动力的作用 ,同时对塑造和坚 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 ,新时期我们必须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不断开拓创新,以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

一、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纵深发展,我国经济成分和利益群体 、社会生活方式、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呈现多样化趋势,人们的价值取 向也日益呈现 “多元化”趋势。道德失范现象 、腐败现象屡见不鲜 。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扩 大以及大众传媒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西方国家的思想文化纷纷涌入我国,国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主流文化受到冲击,人们的精神归属显得无所适从。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不但要求我们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而且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

二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长期以来 ,我们党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并出台了一 系列政策措施。许多专家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问题也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一些 比较有创新价值的方法 ,如以“启发式”、“渗透式”、“隐蔽式”取代 “填鸭式”教育 ;以有的放矢的理论联系实际,讲真话 、实话,取代“空谈”、讲“官话”、 “套话”;注意运用“情感陶冶法”、“心理咨询法”、“实践锻炼法”、“自我教育法”;采用多媒体教学,建立红色网站 ,等等。这些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不断变化的社会实际要求 我们不 仅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创新 ,内容也要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内容历来都是相辅相成 的,方 法创新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 内容创新,关乎整个思想 政治教育目标 和任务的 目标的实现,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关键。

三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

思 想政治教育 的内容 主要包括 思想教育 、政治教育 、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政治教育是导向性内容 ,思想教育是根本性内容 ,道德教育是 基础性 内容 ,法纪教育是保障性内容 ,心理教育是前提性内容。这些内容涉及了政治学、社会学 、哲学 、伦理学、法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知识 。所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 ,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必须坚持党性原则

从根本上说 ,任何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社会 阶级或集团的政治目的。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必然具有强烈的 阶级性 、党性 ,这是不 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的。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内容创新必须坚决坚持党性原则 ,牢牢把握住社会主义方向,决不能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教育 内容中的中心地位 。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既要具有超越性、又要体现现实性

思想政治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帮助人们确立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塑造出理想的人格是提高整个民族精神文明水平的一项基础工作。它不仅要关注现在,更要关注未来 ,因而不 可避免地具有某种理想性、超越性。但是这种理想,这种超越 ,必须建立在现实之上。我们的教育内容只有充分反映时代的要求、符合实际,才具有科学性。再者,我们的教育对象是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人,如果我们的教育内容“过高”、“过空”,跟他们生活的现实社会和实际的精 神需求反差太大,就会失去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所以,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 育的内容创新要深深扎根于现实之中,真正挖掘 出体现时代要求、符合社会和个人发展需要的东西 ,创新出既具有超越性又充分体现现实性的内容。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应坚持社会和个人并重的价值取向

笔者认为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过程中,应该坚持社会和个人并重的价值取向,应该对个体给予充分的尊重与关注 ,注意研究个体现在到底需要什么;对合理的需要予以满足,对不合理的需要加以正确引导;如适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平等意识、诚信意识、创业意识、创新意识、团队意识、义利统一观念等,这些既有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又能满足个人价值实现的内容,就应该及时充实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之 中。

(四)思想政治教 育内容创新应体现层次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情况错综复杂、千差万别,表现 出非常明显的层次性 。从年龄上看,教育对象可以分为老年、中年、青年和少年 四个层次 。我们应该根据年龄结构,合理地确定 出不 同层次 的教育 内容。从文化知识层次上看,教育对象有知识比较渊博 、知识水平较高、知识水平一般、半文盲、文盲之分。从思想道 德状况上看,教育对象有思想先进、思想道德素质一般、思想落后、思想道德素质差之分。如果我们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采取 “一刀切”,势必严重影响教育的效果 。另外,从地域上看,教育对象有城乡差别,东、中、西部差别,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差别。这同样要求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必须体现层次性。

(五)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应具有针对性

教育方针的具体内容篇4

【摘 要】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身体素质与职业综合能力培养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体育教学作为体育教育实施的重要环节,结合职业院校的自身特色,突出职业性和应用性,应从明确设置合理教学目标、开发以职业特点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构建多元化体育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实用性构建,将体育教育与职业技能有机融合,创建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实用性体育。

关键词 高职院校;实用性;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4-0099-01

高职院校是培养面向基层、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具有理论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院校,其设置办学专业的依据为社会职业岗位的发展需要,人才培养的目标具有明确的实用性、针对性与专业性。而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基础课的体育教学目标,是由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决定,其目标重要价值取向是发展实用性体育,满足体育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

一、体育教学目标

高职院校实用性体育课程应该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结合学生未来职业的需要和个人兴趣爱好,将体育与工作相结合、与生活相联系。围绕“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的基本目标,开展体育教学。

1.目标导向:体现体育课程要求,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将体育课程目标划分为效果、领域、课程、水平目标四个层次,而其中领域目标又分为五个目标: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体育教学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途径的体育学习过程,多数高职院校只是定格在培养学生运动技能和增强体质为单一的教学目标,其他领域目标易被忽视,这种现象的存在直接也导致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降低。因此,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目标导向应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不仅要结合指导纲要规定的五个领域目标,还应重视学生需求,重视学生自主体育锻炼、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的养成,以帮助学生获得高质量社会生活能力,即以培养“社会人”为主要目标。

2.价值导向:突出高职院校职业特点,丰富和发展体育教学目标。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虽然都是属高等学校的办学层次,但在办学理念和方向、培养目标等方面有着较大不同,很多高职院校存在着一直沿袭本科学校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并没有突出显示高职学院的专业和未来职业的特殊性。因此,在完成提高学生运动技能水平和促进身体健康发展等内在目标的同时,要结合自身专业特点与职业岗位属性来设置一些具有专业针对性的身体练习,培训注重实践能力,结合专业培养方案,加强职业运动能力教学和训练,学习与未来所从事职业相关的基础保健知识,为学生的发展适应未来职业需求作准备,即为培养“职业人”为主要目标。

二、体育教学内容

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是教学理念、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教学内容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载体,选择正确合适的教学内容是顺利完成教学活动的重要保障。实用性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选择,既要考虑到实际教学的需要,也要兼顾到未来的生活、工作等综合因素。

1.针对性与实用性取材。根据高职院校的自身特点,紧扣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课程内容的出发点,教学内容的选择一方面要结合学生的需求和社会需要,针对职业特点将有长期健身价值的体育内容引进课堂,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职业特点,选择针对性强的运动项目开展体育教学,让学生感到体育课对将来职业学习、工作生活有所帮助,今后用得上。另一方面应考虑到本校办学的实际,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以灵活、多样的职业化体育课程内容吸引学生的参与。

2.自主选择与实践性体验。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更加突出学生个性,更加强调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终身体育的养成,因此内容更加广泛。而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在内容的选择上应更具有职业导向性、发展技能性和实用性。课程内容的选择过程中强调是学生未来职业中可以直接运用的运动技能,基础型(包含走、跑、跳具有支撑、爬越、平衡等一般基础技术)和拓展教学型内容(表1)相结合。学生根据具体的专业在相关的课程内容内进一步选择,强调实践体验,重视知识的综合运用,以达到体育课程促进其职业能力提高的作用。

三、体育考核方式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要发挥考核标准的正面导向功能,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进行客观判断。

1.评价内容。一般来说,体育课成绩的评定包括出勤、身体素质、运动技能、理论知识和学习态度等方面,评价的内容不应该只考虑学生的运动成绩,而是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教育效果的评价。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考核应根据课程制定相结统一的评价标准、多项考试内容。内容应尽量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考核应该尽可能与学生专业特点和未来职业生涯实际紧密联系;考核指标可以在一般体育知识、技能和能力考核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职业体能素质、职业实用性理论知识的考核内容。

2.评价方式。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评价要随着教学的实际情况做相应的调整。传统的体育评价模式偏重结果,轻过程,这种评价方式对学生来说既不公平,有不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方式一般采取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需要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例如:对于学生的成绩考核,运动项目的技评具体按授课计划执行,课堂表现按课堂规章制度执行,体质理论知识可以通过达标测试,考核采用等级计分等。

可以让身体素质好的学生感受到体育学习的成功,又可以让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同时按照职业教育要求,为适应现代职业劳动对劳动者素质的需求,评价可侧重于职业所需的特殊体能和对职业操作技能有促进作用的运动技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Z].2004.

[2]王玉扩,陈庆合,李会增.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7).

[3]吴慧倩.突出职业特色是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8.

[4]林桂池.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探讨[J].山东体育科技,2009,(3).

[5]施伟忠.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改革探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8).

[6]翁慧根,庞正志.高等职业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整体设计[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8).

教育方针的具体内容篇5

1.1高职体育教育内容的设计

高职体育教育内容改革中不仅要致力于满足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实际发展需求,同时也要将终身体育教育贯穿于整个高职体育教育阶段,在兼顾不同专业学生、不同身体素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展基础上,借鉴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体育教育课程体系成果,对我国高职体育教育内容进行整体统筹规划与针对性设计安排。该文建议当代高职体育教育中可以将课程体系划分为必修基础体育、必修职业体育以及选修职业体育等内容,其中必修基础体育内容主要以培养学生体育知识、运动技能、体能发展、体育态度以及终身体育意识等5个方面,确保每一个高职学生都能通过基础体育教育来实现健康发展。必修职业体育教育内容要结合不同专业学生工作岗位对身体素质的特殊需求,致力于学生入职后可以快速适应工作岗位要求。选修职业体育教育内容主要是为了满足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而设置,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群体来说其在受教育阶段均具有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基础体育教育内容和必修职业体育教育内容很难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所以通过选修课程内容的设置来满足学生开阔视野的需求,并帮助学生充分掌握体育教育与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这对激发高职院校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和参与兴趣有着重要作用。

1.2高职体育教育内容的基本架构

建议高职体育教育内容在设计阶段可以设置体育文化素养、专项运动技能以及职业身体训练等3个大模块,其中体育文化素养模块的教育内容主要以提高学生体育知识为重点,帮助学生准确意识到体育运动对个体综合素质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确保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在受教育阶段与职业生涯中积极的参加体育锻炼。专项运动技能模块主要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对于学生所热爱、希望深入了解的体育运动作为教育内容,帮助学生掌握该项体育运动基本训练和基本战术知识,确保学生利用所收获的知识可以更好的参与该项体育运动,这对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有着重要作用。职业身体训练模块是基于不同专业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求而设置的,以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的特殊性作为主要设计依据,力求通过职业身体训练活动来提高学生对未来工作岗位的适应性,该模块内容在设计过程中要选择与学生未来职业相关的身体素质训练、动作技能为主,并将这一部分内容列为高职院校学生受教育阶段必修的体育教育内容体系。

1.3必修职业体育教育内容的选择

必修职业体育教育内容在选择中要紧紧围绕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最终人才培养目标,对于高职教育体系来说其在教育内容设置上要突出专业技能的专项培养要求,发展和提升每一个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其中心点,所以建议必修职业体育教育内容在体育教育内容选择上,要以发展学生适应生产劳动必需的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为主,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可以具备良好的适应性能和发展潜能。必修职业体育教育内容的设置要以充实和完善职业活动有益的运动技能为主要方向,尤其是一些职业岗位对学生的身体能力有着较高要求,所以该部分体育教育内容设置的核心便是提高学生身体活动水平的稳定性,进而提升学生在劳动环境条件下的耐受力和适应能力。例如,可以结合不同职业活动特点来对一般体育运动项目进行改造,使学生通过这些改造后的体育运动项目可以进行实用身体训练,有针对性的高职体育教育内容可以提高学生具体职业活动的效果。本文建议必修体育教育内容中要加强职业相似环境的适应性练习,以具体职业实用身体训练手段为主,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未来职业生产必要的身体机能能力、运动能力以及环境适应能力。

2适应学生职业发展需求的针对性体育教育内容的实现

布卢姆等人将体育教育领域的学习活动概括为认知学习、动作技能学习以及情感学习等3个主要方面,并且其在研究过程中十分强调学习过程中要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并且不同层次的体育学习活动中要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因此,基于这一理论研究成果可以将适应学生职业发展需求的高职体育教育针对性内容,分为认知教育内容、技能教育内容以及锻炼教育内容等,其中认知教育内容和技能教育内容是高职体育教育内容设计的主线,锻炼教育内容主要是出于培养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高职体育教育内容在设计过程中要将差异性培养、个性化提升作为主要起点,彻底打破传统高职体育教育内容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模式下的局限性,体育教育内容实施过程中要以创设“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实践过程中为最终教育目标,尤其是家庭参与、社会力量参与对成为高职体育教育发展中新的动力。适应学生职业发展需求的高职体育教育内容要充分贯彻教学目标,以体育知识模块、运动技能模块,作为高职体育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的先后顺序,在教学计划编制过程中要结合一些具体专业需求的特殊性体育教育内容,只有这样才能通过体育教育实践来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对于高职体育教师来说在新的教育内容下,必须要对高职体育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形式以及教育手段进行更新,短时间内可以沿用当前体育教育体系中较为先进的教育模式,但是要将创新出适应改制体育教育内容需求的体育教育模式,作为高职体育教育内容改革后的一个关键内容,体育教师需要更多的时间、精力以及政策支撑来完成该领域的创新。高职体育教育内容创新实践中可以广泛借鉴国外发达国家体育教育体系的发展经验,取彼之长、补己之短,对于一些民族地区的高职院校来说可以融合传统体育锻炼项目,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体育教育内容的针对性设计并不意味着拷贝与复制,而是将积极推动高职体育教育内容的持续创新。

3结语

综上所述,沿用普通高校体育教育内容体系的高职体育教育事业发展存在较多问题,其很难满足我国高职体育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具体要求,因此,高职院校要结合学生职业发展需求来对体育教育内容进行针对性设计。

教育方针的具体内容篇6

关键词:网络环境;思想政治教育;预测

1 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1.1 教育形式的新颖性与虚实性

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其新颖性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更加综合,几乎可以实现全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表现更加活泼,包括有文字资料、动画图片、影音图像等;采集信息更加便捷,通过网络可以更好地进行信息调查、分析、研究,更好地传播信息,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交流更加直接和便捷。同时,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所依赖的网络技术是虚拟的数字技术,由它所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虚拟的数字环境,由它所营造的各种各样的网上教育空间都是虚拟的数字空间,置身于网络环境中的大学生面对的一切内容和场景都是由虚拟的数字技术创造的。但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却又是实实在在的:①教育内容真实;②教育的主客体都是客观实在的人;③教育针对的思想具体、教育目的明确;④虚拟的教育环境来源于现实且受制于现实。

1.2 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与隐育性

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针对性。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生动,就在于它能够在一个虚拟的空间内展现几乎所有的内容。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根据现实,通过设计不同的思想教育专题和专区,对各种问题专门进行具体解答和解释。同时,教育内容具有隐育性。我们知道,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划分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两种类型,“网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的新载体”。这种隐性教育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引起教育对象的感情共鸣,理解和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且不会引起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触。

1.3 教育方法的综合性与互动性

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综合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有信息获取与分析方法、实施方法、调节评估方法、研究方法等。”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综合性表现在网络功能运用的综合性上:利用网络调查等方法采集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利用网络技术对信息进行归纳分析,利用网站或网页的点击率分析评估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同时,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又具有互动性。网络本身是一个互动

的平台,相应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在网络上就成为互相促进、互换角色的一对矛盾。

2 网络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预测的必要性

2.1 为制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计划提供依据

计划是为了达到预期目的,对未来所做出的安排和部署。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计划要经得起现实情况和未来情况的考验,就必须首先通过思想预测,对未来的思想状况进行陈述。

2.2 更好地研究社会的快速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课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形势下的新情况层出不穷,这就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要想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持续的有效性,就必须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强化超前性,强化思想预测,在不同层次、不同对象、不同内容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有预见性地进行教育,认真地研究由外部的社会发展给高校内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课题。

2.3 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对滞后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在人们的思想问题的防范、矫正和反思三个环节上开展教育活动,并且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又只注重矫正和反思两个环节,而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防范环节,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短期行为。这主要就是由于在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没有预警防范系统和引导沟通系统,往往是出现问题和矛盾激化后再去解决,因而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只发挥了事后的惩治和疏导作用。因此,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加强思想预测。

2.4 警惕“西化思想”有可能引起的具有消极影响的社会思潮

当前,我们在经济、政治、学术等领域都与西方进行了广泛交流,这些交流活动对我国许多事业的发展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这也使得许多西方的社会思潮涌入我国国门。但大学生中,往往存在着一些对西方社会思潮不加分析、不加评论的引进,这些不良倾向的思想,造成了西化思潮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泛滥,严重冲击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结果使一些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上出现了种种混乱。

在这种形势下,只有认真地跟踪和研究西方各种政治、经济、哲学和文艺思潮的发展和演变,把握这些思潮的本质以及可能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对这些流行的思潮进行科学的分析、评价、批判,才可以将其消极作用降低到最低点。

3 在实际工作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3.1 努力提高高校思政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增强职业敏感性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职业敏感应做到:①思想政治上的敏感:即在大是大非面前要立场坚定、态度鲜明,有较强的是非辨别能力。②理论政策上的高水平:能准确、生动、及时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能很好地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和疑虑。③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热心于本职工作,并时时注意研究探索新的工作方法。

3.2 深入实际,分析热点

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深入到一线的实际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各项具体活动中,才能丰富占有思想的材料依据,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学生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思想动态,杜绝经验主义和主观主义。大学生的情绪对社会存在具有反映速度快、灵敏度高的特点,往往能及时反映他们对现实生活中各种社会现象的感受、认识和态度。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一定要把社会热点作为观察和透视大学生情绪的镜子,并通过对社会热点的了解和分析展开思政预测,从而做到预测工作的有的放矢。

3.3 遵循时效规律,做到教育工作适度超前

思想问题同其它任何事物一样,其产生发展过程是矛盾不断展开的过程,对于矛盾的解决来说客观上有一个最佳时期,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做到适当超前,找准最佳时机进行教育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要善于把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现代调查技术和系统科学应用其中,分析、预测思想行为的性质强弱、发展深度和广度、影响的大小、扩展趋势等数量关系,更精确地把握大学生思想行为的规定性,并遵循时机效益规律,及时到位地发现与解决问题,从而建立现代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预警机制。

参考文献

[1]谢其梅.增强实践意识,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7,(12):34-35.

[2]何志峰.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7,(9):63-64.

教育方针的具体内容篇7

关键词: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针对性课堂;操作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12-0032-03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课程改革:表层——核心的深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正日趋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但不可否认,由于教师对新的教育观念理解与把握上的偏差,导致了课程改革浮于表层。“课改必须改课。”[1]“没有课堂教学层面的改革,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新课程实施。”[2]因此,进行针对性课堂教学探索,不应拘泥于课程和教材,应追寻课堂教学本真,应放眼学生发展,使改革真正焕发生命力和创造力。

2.以人为本:形式——内在的蜕变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针对性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独特体验,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真正体现“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生本教育价值理念和实践智慧。

3.教育理论:启迪——实践的契合

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从顺利解决教学任务和合理消耗师生时间的观点出发,有科学依据地选择和实施既定条件下最佳的教学方案。巴班斯基力求以耗费最少的必要时间、最少的必要精力,花费最少的经费,取得最大的可能效果。

迈克尔·富兰、彼得·希尔和卡梅尔·克瑞沃拉指出,提高教育效率居于前三位的因素有:学习动机与挑战性期望;足够的时间和有效学习的机会;针对性教学。[3]只有当教学足够精确并直接建立在学生已有基础之上时,且将学生带到更高一层能力时才是有力的。教师必须做很多事情,但最关键的是设计和组织指导,从而使教学有针对性。[4]

基于以上认识和思考,我校进行了“基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构建针对性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期望通过务实的行动,来寻觅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指导下的针对性课堂教学理论体系的内涵,构建一套由理论到实践、操作性较强的针对性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策略,使得课堂教学能足够精确地建立在学生的所需之上,以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来获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同时有效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的双赢目的。

二、课题的内涵解读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是巴班斯基教学论思想的核心,教学过程最优化不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而是科学地指导教学、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的方法论原则;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教学任务、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教师对教学过程作出的一种目的性非常明确的安排,是教师有意识地、有科学根据地选择一种最适合于某一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整个教学过程的模式,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以保证教学过程在规定的时间内发挥从一定标准看来是最优的作用,获得可能的最大效果。

“针对性课堂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地把握课程标准、准确地捕捉学科特点、精确地把脉学生学情,以求得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媒体辅助、评价手段等,始终对应三极:纲(课程标准)、本(教材内容)、人(学生需要)。针对性课堂教学是学科教学富有科学性、人文性的生动表现,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一种理想追求和教学理念。

“基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构建针对性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是以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为科学地指导教学、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的方法论原则,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课堂教学为载体,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需要,合理地选择能体现教养、教育和发展三者相结合的教学任务,采取适合学生的最有效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形式以及实现这一过程的条件,使得课堂教学针对于、服务于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每个学生学习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以付出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相对最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的实践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操作要点

1.构建针对性课堂教学操作策略实践研究

教学最基本的要点是:只有当教学足够精确并直接建立在学生已有基础之上时,且将学生带到更高一层能力时才是有力的。为此,教师在运用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进行设计和组织指导课堂教学时,必须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不同年级提出的具体目标,把握每一课教材提出的相应要求,通过与每堂课学习目标相匹配的预学单、工作单或其他检测工具等,了解不同学生,积累个别化的分析经验,来设计针对性教学措施,从而使教学达到最优化。

研究的具体内容:

(1)童心课堂构建的策略研究。童心是指儿童的天性和天赋资源,有了它才维持人最初的本真。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学会呵护童心、滋养童心和培育童心,构建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满足儿童需求,唤起儿童天性,回归儿童本真的教学。

(2)基于先学先做构建针对性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以先学先做后反馈的信息为切入点进行教学,改变以往课堂遮蔽生命意义的僵局,立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发真正有效的针对性学习活动。

(3)基于学生个性差异构建针对性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每一个学习者都是一个具体的人,他有自己的历史和个性。教师要针对学生差异,为每一位学生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以促进其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同时将学生之间的差异作为可供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去造就课堂教学的斑斓。

操作要点:

(1)把握好学生关。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做到心中有“人”。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在“十一五”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完善“预习手记”,设计“先学先做”预学单;其次,开发制定学生主体性发展目标体系和测评指标体系;再次,以“先学先做”预学单及主体性发展目标体系和测评指标体系为载体,结合平时的观察、访谈等手段,掌握学生认知基础、认知发展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读懂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和主要困难,明了学生真实需求,使课堂教学精确地建立在学生所需之上。

(2)把握好教师关。潜心领会课改纲要,研读课程标准,掌握各学科各年段各主题要求,进行比较分析,充分体会年段间的区别和联系,做到胸中有“纲”。吃透和挖掘教材的育人因素,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解决全面育人问题;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知识体系,解决知识的结构问题;吃透教材中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解决因材施教、“差异教育”问题;吃透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与应用全过程的脉络和布局,把握住知识的停靠点、能力的生长点和思维的激发点,解决学生思考、参与、探求的问题。

(3)把握好课堂关。教师以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为指导,在课标、教材、学情的有机联结处准确定位三维目标,明了的教学内容,明晰的教学过程,明畅的教学方法,明快的媒体辅助,明慧的评价手段,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始终对应三极:纲(课程标准)、本(教材内容)、人(学生需要),让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以求得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相对最佳的教学效果。

2.构建针对性课堂教学评价方法创新研究

贯彻各科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将教学评价的关注点转向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情绪体验、过程参与、知识获得以及交流合作等方面,使教师的“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研究的具体内容:

针对新课程理念、“以学定教”和“针对性教学”的基本要求,科学设计评价体系,合理分配权重;着眼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综合评价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操作要点:

(1)对原课堂评价体系进行修改,制订出具有导向性、可操作性强的“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2)采用追踪研究的方法,选择教师中的典型个体进行较长时间的追踪调查,力求能立体地凸显其进步轨迹。

(3)充分利用教师间的相互听课、评课,利用校园网,组织教师上网评课等手段,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不断提升教师教学的智慧与能力。

3.构建针对性课堂教学师资成长培养研究

课程革新的成败最终取决于教师,没有教师思想的变革、专业的发展,也就无从推进针对性教学,实现有效教学。因此必须点燃教师激情的火种,激活教师思想的电光,力求让教师萌生发展的自觉,促使其不断审视教育理想和教育使命,更新自我,突破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身的生命价值,酿就师生的幸福。

研究的具体内容:

根据教师的个性、气质、学识、特长的不同,打造教师,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教师自身不断提升教育素养,追求教育价值的体现,书写自己的教育生命之路。

操作要点:

(1)打造“名师工作室”“青年教师培训中心”“青蓝工程”等学习共同体,不断强化备课组、教研组、课题组的建设,孕育、历练、提升教师智慧,造就名师群体,深化课题研究。

(2)通过读书研修、集体备课、学术沙龙、个案研究等多种活动使教师提升教育自觉,在实践中突破陈规,不断以陌生化的眼光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大胆进行实验的创新和开拓,从而获得实践智能,达成对专业发展、自我生命成长的追问与反思。

(3)强化以“磨课”为主的校本教研活动,结合“名师展示课”“同课异构课”“辅导区展示课”“年级组校级展示课”“星级评定课”、“QQ群研课”,搭建专家骨干引领平台、青年教师锻造平台、全体教师提高平台,让教师在课堂变革中不断体验新鲜的刺激和创造的,实现对教育本真意义的追寻。

参考文献:

[1]成尚荣.课改必须改课:课程改革十年断想[J].基础教育课程,2010(1/2).

[2]王艳玲.儿童本位:中国课程发展的转型——钟启泉教授访谈[J].基础教育课程,2010(1/2).

教育方针的具体内容篇8

关键词:事业单位 思政教育 现状 改进措施

随着我国新时期发展建设目标的提出,全面深化的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工作也在不断落实。在这种形势下事业单位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面临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思政教育工作效果,甚至对其基本社会职能的发挥形成了不利影响。因此,当前我国事业单位思政教育工作水平的提升成为迫切要求。

一、事业单位思政教育工作的意义

(一)提高单位职工的思想稳定性

在当前我国全面开展事业单位改革的进程中,各单位职工都面临着日益明显的紧迫感与心理负担,职工思想波动与变化成为主要的思想特点。而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正是稳定职工思想的有力手段,通过对思政教育的有效开展能够促进职工建立起健康、稳定的工作态度,树立科学、正确的工作心态。

(二)促进社会和谐关系的构建

事业单位思政教育工作的主题是以促进社会和谐关系为基础,无论对事业单位自身的发展来说,还是对社会的发展来说,思政教育有效开展都能够保证职工思想品质的提高,保证事业单位社会公共职能的顺利发挥,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建设。

(三)利于事业单位深化改革

事业单位的思政教育工作是落实深化改革的基本要求,只有对职工的思政进行教育才能转变其意识观点,才能促使职工配合各项改革制度的落实。

二、事业单位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问题

(一)工作理念落后

事业单位思政教育工作应当与时代同步发展,才能取得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然而目前我国事业单位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普遍存在工作理念落后的问题,使得思政教育工作的效果受到明显影响。一般来说思政工作应当做为各项工作开展的首要任务执行,而当前事业单位其他工作步骤先于思政教育工作落实,造成思政教育效果明显不足。

(二)实效性不足

思政教育工作应当根据职工的具体思政教育需求来进行针对性的内容与方式选择,这样才能保证思政教育的实效性,然而当前思政教育工作无论从内容选择上还是从方式选择上,都与职工的具体的需求脱离,使思政教育工作无法取得良好成效。职工对思政工作的意识更是因此而受到影响,认为思政教育与个人切身需求不符,出现严重的参与性不足现象。

(三)缺乏针对性

无论任何单位的职工都有着各自的思想认知习惯和特点,这是由人的思想自主性决定的,因此,事业单位的职工在面对思政教育工作时的观点和态度也是呈现多元化特点的,思政教育工作应当能够契合这种多元化思想需求,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当前事业单位“一刀切”的思政教育模式必然无法取得良好成效。

(四)思政教育人才素质不足

无论是思政教育工作内容的选择还是教育方式方法的设计都需要有专业的思政工作素质,目前事业单位由于对思政工作认识理念缺乏科学性,因此,也忽视思政教育人才的素质建设,导致高素质水平的人才缺失,影响思政教育工作效果。

三、事业单位思政教育工作改进措施

(一)建立科学的思政工作理念

科学的思政教育理念要求“以人为本”,只有根据职工的具体思政教育需求展开各项工作才能实现其良好的工作成效。首先,应当以职工的基本需求为原则进行思政教育工作内容与方式的选择,具体来说要对职工的生活、工作状态及需求进行全面地了解,才能确定科学合理的工作落实方案。其次,应当对职工工作内容及环境有全面掌握,了解职工具体工作行为中的问题,并针以这些问题为核心开展思政教育工作,这样才能使思政教育与职工的切身需求相符,进而取得良好的工作效果。另外,“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应当做为思政教育工作的基础,体现在每一项具体的工作内容中,提高广大职工对思政教育的认知水平。

(二)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

新的时代背景决定着思政教育工作应当对其内容进行全面调整,才能满足其实效性要求。思政工作的开展应当保证与时代同步、保证与职工思想提升需求同步,因此需要根据时展变化及职工的思想认知水平及时对思政教育工作进行调整,这样才能时刻保证其工作实效性。例如,在不同事业单位改革时期职工对改革的认知与态度是不同的,如果不能把握职工的认知态度变化而盲目性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必然无法取得良好效果,因此,只有随时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与认知变化,并随时进行思政教育工作调整,才能发挥其实效性。

(三)加强思政教育针对性

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主要是指思政教育的内容,应当针对职工工作来进行设计。在具体的思政教育内容选择上需要根据不同的工作职能进行针对性强的思政教育内容设计,保证思政教育工作能够实现针对性效果。例如,对于基础服务性职能与管理职能的职工在思政教育内容选择上就应当有不同的选择,基础服务性职能职工需要加强其服务意识,满足服务水平提升的需求,而管理职能职工的思政教育内容则应当从提高管理工作思想认识上入手。

(四)提高思政教育人才素质

思政教育人才素质的提升是保证思政教育工作效果的基础条件。当前事业单位应当在提高现有思政工作人员素质水平的同时,提高对新进人才的素质考核标准,实现思政教育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深化改革使得许多职工的思想存在各种问题,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才能能效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当前思政教育工作应当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提高思政教育效果,促进我国事业单位的深化改革。

参考文献:

[1]王展.有关事业单位思政建设存在问题剖析及其对策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4.

[2]钱红珍.事业单位思政工作难点及策略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015(9).

[3]王平.当前事业单位思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管理观察,2013(28).

上一篇:景观设计构思范文 下一篇: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