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创业发展方向范文

时间:2023-11-02 09:57:49

现代创业发展方向

现代创业发展方向篇1

第一,农业科技创新具有创造性。创造性既表现在其应用的农业科技是首次成功使用的新技术,或者是通过改进现有农业中的某些技术,从而得到更加完善的并且具有更加明显效果的技术。又表现在创新的过程中,通过对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的过程,创造性地把新技术应用于生产经营的实践活动中,实现技术形态的转化。

第二,农业科技创新具有高风险性。农业科技创新活动本身涉及许多相关环节和方面,加上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约束较大,众多因素的影响容易使得创新的结果呈现出不确定性,这也就意味着创新本身具有风险性。

第三,农业科技创新具有高回报性。随着国际贸易自由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对国内农业生产的保护政策将受到严重冲击,农业科技创新将是降低农产品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从而达到占领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的最关键因素之一,其高回报性是显而易见的。

第四,农业科技创新具有阶段性。农业科技创新在不同的技术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创新内容,这也是农业技术创新和生产不断进步的结果。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为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率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化学技术的普遍应用,促进了农业增产;以杂交种为重点,生物技术开始在农业科技创新中全面兴起;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等的综合运用,环保、安全的农业生产和技术发展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标志。

1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意义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充分利用科技创新成果,推广新技术的有效应用。科学技术通过对生产力诸要素的物化,使生产力发生质的变化。科技创新在农业生产中可以提高劳动者的能动性,同时,转化劳动者的技能;科技创新加速了劳动手段的现代化,加速了劳动资料的物化,使生产工具更加便捷先进;科技的飞速发展也使劳动对象的效能得到提高,促进劳动对象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科技创新使农业生产工艺流程更科学更先进;科技创新还可以使生产要素达到最优组合,使农业生产过程的组织形式更加科学合理;科技创新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改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方法和农业生产经营手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的不断突破与应用,科学技术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不断增加,新技术成为现代农业的先导和发展动力。近年来的基因技术、生物工程技术、遥感遥测技术、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以及激光技术等最新科学技术方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使现代农业的增长方式由单纯地依靠资源,转到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方向上来,使单位农产品产量得到了提高,农产品品质得到了改善,劳动强度减轻,并节约了能耗,改善了生态环境。现代农业的科技创新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向前推进的,是人类更好地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手段。

2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状

2.1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成就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技术获得了长远的发展。农业科技体制不断深化,科技投入持续增加,重点农业科研院所的建设加快,并逐步形成了庞大的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队伍;下大力气加快重大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农业技术创新的推广模式和服务方式不断创新;积极鼓励和发展农村各类专业技术协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组织,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农业技术;不断提高农民文化科学素质,农业科技基础和实力显著增强,现代农业技术与常规技术结合不断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国家统计局的《关于2011年粮食产量数据的公告》指出,2011年全国粮食单产达到5166公斤/公顷,总产达到57121万吨,已经达到了丰年有余的水平。

2.2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21世纪,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加速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和产业化进程,满足新阶段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将是我国农业现阶段的重要任务和历史使命。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一是先进、适用科技成果的推广,满足了农村与农业生产一线的科技需求,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和推广,推动了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二是通过广播电视讲座、现场示范、科技宣传、技术咨询、科技下乡等多种途径,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把科学技术送到农村的千家万户,提高了农业的科技文化素质;三是科技产业化推进了科技体制改革,经过多年的努力,农业科研单位创办的科技企业管理逐步规范,科研与开发形成了良性循环,增强了科研单位自身实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加快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但是,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仍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一段距离,我国农业科技成果最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科技成果适用性较差,一些农业科技成果不能直接应用于生产,可行性差,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进展[4]。

2.3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制约因素

目前,我国农业资源方面利用率、生产效率、劳动产出率偏低、生产和经营方式较落后,其产生的主要的原因。(1)农业科研部门提供的科技成果科技含量低、欠成熟,真正具有推广价值的成果不多,大量成果均属无效供给[4]。这又归结于我国现阶段农业科研管理体制,我国目前还是政府主导型,不是市场主导型,计划经济色彩仍然贯穿于农业科研中从选题立项到推广应用的整个过程,结果就是选题与生产实际需求脱节。(2)农民采纳新技术的条件和能力有限,对农业科技的有效需求相对不足。农民是农业技术的最终需求者,但要使农业技术顺利地推广到农民手中,就农民本身来讲也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低,接纳新技术的能力差;同时,农民采用新技术的机会成本如果太高,他们也会消极对待农业技术科技成果;此外,我国农业经营规模小,耕种的土地分散,不利于农作物的田间管理,不利于农户采用新技术。(3)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三者之间缺乏良好的合作机制。我国的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和农业推广三部门在促进我国农业科技进步方面应该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但由于各种原因,三部门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难以形成整体优势。

3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对策

3.1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原则和方向

3.1.1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基本原则

利用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推动现代农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其核心是全面落实邓小平同志关于“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思想和江总书记提出的“中国农业问题、粮食问题,要靠中国人自己解决,这就要求我们的农业科技必须有一个大的发展,必须要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等指示精神,把农业科技实力变成现实的第一生产力,使我国的农业科学技术迎头赶上国际先进水平,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根据国内外农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现状,借鉴世界农业科技的发展趋势,我国实行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必须坚持以下原则:(1)可持续发展原则。我国当前面临耕地减少、人口增多、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决定了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路径选择时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2)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组装配套原则。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组装配套,既有利于农业高新技术充分发挥其技术功能,又实现了经济效益最佳、成本最佳。(3)引进技术与现有技术相结合原则。既坚持推广我国已有的成熟技术,又重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既有利于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又能做到投资少、见效快。

3.1.2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方向

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要围绕世界农业科技创新的新趋势,形成适应各地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创新模式,加快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

(1)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要向综合化迈进。21世纪农业科技将在探索农作物、林草业、畜禽、鱼虾等动植物和微生物生命活动奥秘,以及挖掘生产潜力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从而使高产、优质、多抗和高效目标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同时,现代农业科技要与其他众多门类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经济科学不断渗透、交融,从而形成新的科学交叉点和生长点,拓宽农业的领域。

(2)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突破带来了农业知识经济领域的扩展。现代农业将由动植物向微生物,农田向草地森林,陆地向海洋,初级农产品生产向食品、生物化工、医药、能源等多种产品生产方向拓展,形成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产生一批新的高技术产业群。

(3)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将成为21世纪的两个支柱产业。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新材料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主导21世纪产业的基础性技术将会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并呈现出相互渗透,齐头并进的新局面,而生物技术产业和信息技术产业无疑将会成为21世纪举足轻重的两个支柱产业。

(4)可持续发展农业技术体系建设越来越受重视。可持续发展农业是兼顾生态、技术和社会经济效益并具有持久性发展能力的集约化、多样化、综合化农业发展和经营的体系,能围绕防治污染、保持生态平衡、节约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资源再生潜力,支撑农业持续发展,因此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上建立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技术体系。

(5)农业科技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将大大加强。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以及农业新技术革命的推动,国际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愈来愈频繁,协作攻关的项目和规模将会越来越大,从而加快农业科技发展的国际化。未来的国际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方式能对农业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而且技术交流和新技术转让将会更加制度化,将建立起更加持续发展和平等的国际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

3.2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对策建议

(1)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强度和工作力度,建立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历年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充分说明了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农业的高度重视,要求各级政府部门要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首先,政府应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宏观调控体系,确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模式,支持重点建设和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建立农业技术创新的投入支持体系[6]。其次,要增加政府对农业科技研究和开发的投入,各级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应确保高于财政收入的年增长速度,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国家财政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强度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同时,各级科技三项经费的30%以上用于农业科技,政策应确保落实,以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的经费总量[7]。再次,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重点,应向具有研发能力的优势机构和新时期农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倾斜,通过政府投入导向,引导研发机构布局和专业结构的调整。

(2)实施人才战略,提高农民素质确立“人才强农”的基本国策,解放思想,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科研观念。针对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新情况,研究新对策、寻找新策略,用长期、动态、战略的眼光去研究市场,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转”的创新思路[8],培养多层次农业科技人员;农村中小学应根据本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开设一些农业相关的理论和实践课程,加强学生的劳动技能;建立健全农民职业教育体系,利用各级各类农业教育培训资源,逐步建立起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和健全的培训制度,利用发挥现有资源优势以及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中等农业教育要重点扶持农村急需而又薄弱的中、初等专业技术教育项目;高等农业教育要坚持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方向,为农村输送更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永久牌”农业技术人才。

(3)将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使农业科技研发与农业生产经营融为一体,必须克服传统的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经营相互脱节的弊端。结合区位优势,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本着因时、因地、因物制宜的原则,面向市场需求,优化和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做到以当地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做到农业科研与生产的实际需求相结合。

(4)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作为科研成果转化的突破口农业科技示范园,就是以农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农业院校及技术推广单位为技术支撑,在具有一定产业优势、经济相对发达、交通方便的区域,引进国内外优质品种和先进的高新技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对农业新产品和新技术集中投入、集中开发[8]。同时要供群众参观学习,不断扩大技术应用的社会影响,使农民群众看到技术应用的效果后跟着学、跟着做,产生辐射效应,以此推动农业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园,可以说是科技走向千家万户的紧密结合点,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兴组织形式,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迅速发展,对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起到了较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尤其是在推动农业科技新成果转化应用、探索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模式途径、提高农业和基层技术人员对技术的吸纳能力等方面成效显著。

(5)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把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推进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提高农业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制定指导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性文件,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加工或流通型龙头企业。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广泛吸收社会资本和国外资本参与,加快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高科技、精深加工型龙头企业。促进农村非农产业向城镇集聚,企业和龙头企业到小城镇发展,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4结语

21世纪是我国农业进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农业科技创新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面向世界农业新技术革命的潮流,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握时机,结合我国国情,加快农业技术改造,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这一项伟大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加速发展。

现代创业发展方向篇2

一、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构建优质的物业服务

在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下,物业服务行业的竞争性日益加剧,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核心竞争力,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坚持“以科学需求”为导向,搭建更加人性化的服务平台,建立更加柔性化的服务机制,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优质服务。一方面,当前的物业服务同质化问题比较突出,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主动权,关键在于如何立足于客户需求,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与客户构建更加紧密的关系;另一方面,物业服务企业应以品牌战略发展为驱动,通过提升服务品质,塑造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进而在客户心理形成信任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因此,物流服务企业的创新性发展,要着力于走出服务同质化的瓶颈,转而以创新性发展为导向,逐步优化服务品质,转变服务模式。塑造好企业品牌形象,培育更加忠诚的客户群,为企业业务开展创造良好的基础。

二、逐步实现“个性化”服务,契合物业服务的发展需求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单一的物业服务形态,显然无法满足现代人的物业服务需求。特别是近几年,“个性化”物业服务日益受到“宠爱”,并逐步成为物业服务发展的重要方向。菜单式的服务模式,不仅满足了现代人的物业服务需求,也进一步“以人为本”,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且人性化的服务。因此,相比于传统物业管理模式,“菜单式”的个性化服务无疑是创新性发展。首先,菜单式的物业服务,进一步完善了物业服务的功能,特别是对于客户的“个性化”服务需求,能在附加服务、管家服务等菜单中最大程度的得到满足;其次,当前的物业服务需求表现出多样化的显著特点。“菜单式”的服务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业主的不同弹性的服务需求;再次,客户就是上帝,与业主构建和谐稳定的关系,对于物业服务至关重要。“个性化服务”的搭建与推进,让业主的服务需求进一步得到满足,特别是在这样的买方市场,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服务功能,都十分之重要。

三、充分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物业服务手段创新

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当前,传统的物业小区正逐步向数字化小区、智慧小区的方向发展。因此,为契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物业服务企业也要充分依托信息技术,推动物业服务手段的创新。首先,设备的更新,实现设备设施管理的现代化。物业服务企业应针对物业服务的需求,对设备设施管理进行升级改造,通过设备施设的自动化系统,提高物业服务的效率与质量。如通过车辆识别系统、安全监控系统,强化物业安全的服务;其次,在物业服务中,充分体现“柔性化”管理的实现。通过物业信息管理系统,对业务的信息、服务需求等信息,能在第一时间获取并满足,提高了物业服务的效率与质量;其次,搭建网络服务平台,业主足不出户便可以获得第一时间的物业服务。这样一来,不仅为业主提供周到的物业服务,而且高效快捷的服务,满足了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需求。因此,在新的社会环境下,物业服务企业的服务创新,应充分依托好现代信息技术,在现代服务管理理念之下,通过服务手段创新,为企业与业主搭建更加人性化、多元化的服务渠道,满足业主的服务需求,也进一步夯实物业服务企业的发展基础。

现代创业发展方向篇3

【关键词】企业管理 创新 科学发展观

一、引言

企业管理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各界密切关注的课题,在企业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催生了一系列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在学术界也出台了很多的研究成果以指导企业生产经营的实践,这些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理论又在企业管理的实践中得到进一步检验,适合企业发展的成果得以延续和发展,不适合企业发展的成果逐步退出市场,而这往往以大量企业管理的惨痛失败为代价,总体说来,创新是企业管理发展的一条主线,没有创新,就没有企业的现代化,没有创新,企业管理就不能与时俱进,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新形势的需要。企业管理创新成为企业永立时代潮头,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因此,企业管理创新成为一个企业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进入新世纪以来,企业管理创新促使企业从以逐利性为唯一发展目的逐步转化为兼顾社会责任,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目的,这一转变本身就是企业管理的创新,这一创新,是企业步入了现代企业的行列,不但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有效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率,为企业带来了客观的经济收入,而且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社会助力,最终使企业的发展符合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企业管理资产的保值增值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二、企业管理创新是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创新

企业管理是通过对本企业所处的市场、政治法律等外部环境有着准确判断的基础上,综合协调企业内部人力资源、财务资源、企业文化等内部资源,充分挖掘内部潜力,采取一系列的激励机制,通过协调、控制、计划实施等一系列博弈,使企业达到良性、协调运转的方式方法。而这样的企业管理,必须符合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并顺应潮流达到企业各体育社会的互利共赢。因此,企业管理创新必须是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创新,只有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管理才有生命力。

(1)企业管理创新要建立健全现代化的法人治理机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管理要有完善的、运作协调的法人治理机构。中外大量的企业管理经验证明,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是最具有发展生命力的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而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最大一个特点就是建立健全了完备的、协调运转的法人治理机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等法人治理机构各负其责的管理模式有利于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而法人治理机构的构建,要充分建立在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综合分析过程中,在这个分析过程中,要不断进行创新,随着社会经济和宏观市场以及微观市场情势的变迁随时对企业的法人治理机构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影响企业发展的宏观因素包括企业发展的政策法律环境、企业所处地域的政治性倾向、区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风俗习惯、民族宗教等可能对企业带来的社会任务、企业所处地域的原材料、燃料、交通、劳动力费用等。影响企业发展的微观因素包括企业所在市场对本企业的需求,同类企业对本领域的供给等,通过对企业所处环境的宏观和微观分析,探索出适合本企业发展的法人治理机构,并建立长效机制,促进企业管理的创新。

(2)企业管理创新要建立健全现代化的流程管理体系。企业管理要实行现代化的流程管理体系,流程管理是现代企业实现企业管理的一大特色,欧美国家对企业的流程管理有了相当成熟的研究,在企业管理的实践中反复予以实践并在企业管理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流程管理理论,如约束理论(Theory of Constraints)等,使流程管理更加符合企业发展的实际。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在企业管理方面确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流程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的标志,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企业界及社会各界的共识,企业管理的创新正成为我国企业管理的潮流。但是,企业管理的创新并不会因为流程理论的完善和应用而停下脚步,由于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能源的大量采用,企业管理的创新又不断丰富着企业管理流程的内容,而企业管理流程又不断丰富着企业管理创新的实践,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流程管理强调统筹计划、指挥、控制企业的人力资源、物力和财力以及社会资源,突出企业管理的重点部位,明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企业管理发展的方向,着力解决影响企业发展的制约障碍因素,在加强企业部门内部协作和决策沟通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企业管理创新的过程,企业管理的创新进一步推动流程管理明确确定企业发展方向和企业管理的核心利益,通过企业内外部各个层面,以及各层面之间的不断博弈,从而达到企业管理的均衡状态。

三、企业管理创新是科学发展观在企业管理领域的具体应用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本身就是创新,企业管理创新是科学发展观在企业管理领域的具体应用。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这种发展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杀鸡取卵式的发展,这就促使企业在管理上抛弃其逐利性的唯一特性,转向关注民生,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同事在社会各界的协作下,完成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因此,现阶段企业的发展并不单纯是追求经济利益,还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如自然灾害救助、突发社会公共事件中的配合,贫困人群的救济等诸多方面,为企业的长远发展与壮大吸纳社会资源。可续发展观在企业管理方面的应用是新兴领域,必须有所创新,并在创新中探索出企业管理的经验和理论,用来指导企业管理的创新。

(1)企业管理创新有利于企业增强主动性和预见性。科学发展观引入企业管理的创新有利于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观点重新审视企业管理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对企业所处领域、地域经济环境、政治环境、人文环境有一个明晰的、正确的认识,有利于企业增强主动性和预见性,主动调整企业管理战略,统筹把握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管理的对象员工,作为每一个员工个体,都有独立的思想和价值取向,而这种有主见的思维,往往会因为客观世界的影响而表露在具体的行为中去,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以人为本的观念,重视对每一个人个体的人文关怀,因此,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企业管理的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管理创新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必然选择。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由于重视员工个体的人文关怀,能够充分预测到员工的心理变化以及对所从事工作的满意程度,管理者可以通过这种心理状态的预测,准确把握全体员工思想及工作需求,从而增强企业管理的实效。而员工通过管理创新,学会了以科学发展观的思维方式去把握本职工作以及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协调本职位、本部门、部门之间、企业与周边的关系,从而减少企业发展的障碍因素,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

(2)企业管理创新有利于企业配置资源,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是企业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经济效应。而企业管理创新有利于企业配置资源,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能否实现企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这个企业能否是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达到最优的配置,从而使各项资源的利用效率达到最高值,从而有效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是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固定的市场份额,保持可持续发展。企业管理的创新能够不拘泥于企业资源配置的形式,大胆探索新的资源配置途径,使企业资源的配置达到最佳,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有效遏制低产出、高耗费的资源配置形式,及时创新高产出、低耗费的资源配置形式,对企业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控制,不断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水平和利用效率,采取得力措施解决企业相对有限资源与各部门对资源需求的矛盾,根据企业资源的利用现状制定企业发展战略,为企业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针对企业资源利用的程度,有计划、分步骤地逐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通过不间断的人员培训、引进高新科学技术、大量采用新材料、新工艺等手段,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水平,搞好现有技术和设备的更新换代和潜力开发,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实现企业资源的有效利用。

(3)企业管理创新有利于企业探求企业管理内在的规律,使企业管理达到最佳效果。每一个企业的发展都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规律决定着企业管理创新理念的发展和形成,因此,企业管理创新既依赖于经营管理人员的心理发展规律,又依存于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既依存于企业管理决策层的引导,又依存于企业管理个体的自我体验。所以,企业管理的创新要运用科学发展观对企业管理的发展方向进行准确的把握,通过对企业发展方向的充分把握,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科学发展观的引入使企业管理创新的思路更加明晰,目标非常明确,企业管理创新要紧紧围绕企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对管理创新的认识,促进管理人员将管理创新自觉落实到具体的管理实务中去,有了符合企业发展内在规律的管理创新理念和认识,掌握了企业管理创新的内在规律,就可以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充分人使企业管理创新的规律并加以科学、合理的运用,达到企业管理的最佳效果。

四、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追求利益最大化并取得发展是任何一个企业唯一的发展目标,因此,企业管理创新必须服务和服从于企业发展的这个中心,可以毫不隐晦地说,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这种需求体现在企业管理的诸多方面。现阶段,经济全球化的经济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企业的管理创新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如果能不能在企业管理创新创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方法、创新管理路径,就不能同国际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相适应,就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企业管理创新。只有管理创新,才能赋予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灵魂,只有管理创新,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只有管理创新,才能带给企业核心竞争力,只有管理创新,才能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1)企业管理创新影响到企业的合作方式。企业管理创新是现阶段企业发展的自身要求,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的管理能够通过网络等形式跨越企业经营领域和经营地域实现产品与服务的合作共赢,因此,企业管理创新向国际战略联盟、网络合作、虚拟企业、供应链协作等合作方式方面进行转变,这种转变,是现代企业发展必须经历的阶段,需要企业在经营管理实践中不断加大管理创新力度,不断研究跨领域、跨行业、跨地域合作的新情况及发现的新问题,研究开发企业管理的新路径。

(2)企业管理创新更加注重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决定着企业人力资源的价值,因此,企业管理创新将具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作为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资源。只有掌握了专业知识的员工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才能发挥出巨大的能力,企业管理创新的立足点就是要充分激发企业员工身上潜在的能够促使员工与企业管理流程、职工与各个企业内设部门、职工与相互协作单位、职工与社会管理诸多方面紧密结合起来,是企业的管理与各个层面的协作成为运转协调的一个整体,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个整体为企业的吸金能力,从容应对知识经济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挑战,为企业谋求更大领域的发展空间,取得更加显著的经济效益。

(3)企业管理创新更加注重全面的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任何一个企业进行管理都要所采用的一种管理方法,但是在如何进行绩效管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绩效管理往往只是单一的绩效考核的形式,由于在考核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控制手段,考核的量化指标有时不能充分表明每一个员工对企业的贡献程度,在实行时缺乏必要的组织改善手段,从而遭到一些员工的抵制,弱化了绩效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企业管理创新促使企业的绩效管理向全面实行绩效管理方向转化,只要是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绩效管理模式,就是企业需要的绩效管理模式,随着企业的发展,变僵化的、固定的绩效管理为动态的绩效管理,及时创新绩效管理标准,甚至根据不同的岗位、根据不同的工作要求和工作标准对绩效管理的量化指标进行必要的修正,确保为企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员工真正能够从企业获得丰厚的回报,为企业的发展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才学。

参考文献

[1] 朱宏任.完善体制机制 加快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在2010年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上的讲话[A].以管理创新推动企业战略转型――2010年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资料汇编[C],2010.

[2] 邹光国.加快企业管理创新 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A].现代企业,2010,第7期.

[3] 张德政,田蓓.企业管理创新原理与计算机辅助创新实现技术研究[A]. Proceedings of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SE 2010) (Volume 3)[C].2010.

[4] 蒋丽萍.论民营企业管理创新[A].企业管理创新探索与实践――2010年河南省企业管理创新论文集[C].2010.

[5] 熊国明.现代企业管理创新的分析[J].中国商贸,2010,第4期.

[6] 蒋黔贵.以管理创新推动企业战略转型――在2010年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上的讲话[A].以管理创新推动企业战略转型――2010年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资料汇编[C].2010.

[7] 邵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进一步加强企业管理――在2010年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上的讲话[A].以管理创新推动企业战略转型――2010年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资料汇编[C].2010.

[8] 肖晋,李欣,黄志健.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问题把握和解决思路探究[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0,第3期.

[9] 王蓓.论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企业管理创新[A].天津市电视技术研究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

[10] 郅卫强,张元顺.金融危机背景下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研究[A].企业管理创新探索与实践――2010年河南省企业管理创新论文集[C].2010.

[11]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 总工程师 朱宏任.完善体制机制 加快推进企业管理创新[N].中国企业报[C].2010,3月29日.

现代创业发展方向篇4

1.1确定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方向突出创新重点一是确定农业科技创新方向从农业科技的基本发展规律出发从长远利益考虑针对产业方面的需求提前部署农业基础方面的研究与前沿性技术将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当成重要任务不断提升资源利用效能尧提升土地产出率突破现代农业的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充分解决好农业科技和农业经济脱节等具体问题二是突出创新重点现代农业创新要明确今后创新的重点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院积极发展节水型农业并强化高效节水工程方面的建设曰下大力气研究农业机械化生产模式进一步加快农业机械化装备技术创新曰大力支持科技兴农做好良种繁育工作开发优质高产的动植物新品种建设部级动植物育种繁育基地

1.2构建完备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机制积极改善创新条件一是构建完备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从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实际出发打破学科尧地域以及部门之间的界限全面整合当地现代农业科技资源创建创新机制逐渐完善以产业需求为基本导向以相关综合性试验站为基础的新型农业科技资源综合利用模式逐渐完善现代农业科技的评价机制不断培育将企业作为主导的农业技术创新战略体系积极推动农科教尧产学研的密切结合继续完善现代农业技术系统全面发挥创新主体的带动辐射作用落实农业科技高新技术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大农业知识产权的全方位保护力度提升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二是积极改善创新条件进一步加大对现代农业倾斜力度引导并积极鼓励社会资金能全面参与到农业科技创新之中强化现代农业科技的交流与合作力度积极消化吸收国外的现代农业先进技术充分借鉴以往的成功经验从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对其进行有效的帮助完善相关的推广内容进而全面做好相关工作

2加强现代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一般来讲农业劳动力素质能对现代农业科技进步产生重要的影响提升农民的科技水平与整体素养对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使农业经济增长向集约型方向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当前现代农业科技人才不足尧结构不科学等情况需要加大农村从业人员的科技培训力度并打造新型农业人才进一步实施农业科技人才战略进一步完善流动尧开放与协作的用人机制进一步提升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全面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尽全力减少科技人才流失充分依托当地农业科研院所尧农业高等院校等机构并发挥机构内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为当地农业科技进一步发展提供强大的后盾

3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与附加值

3.1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成果的整体转化率当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为了全面提高农业科技的转化效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一是现代农业科技研发以政府为主导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在现代农业科技研发中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一般来说现代农业科技的基础性研究具有见效缓慢尧公益性强尧周期长与风险大等多个特点不能单纯依托社会主义市场机制来发挥其实效性作用需要积极加大政府的投入并确保开发主体的地位充分结合当前市场调节的相关办法积极鼓励企业与其他民间组织参加相关产品的研发研究工作进而有效节约现代农业科技成本尧缩短开发周期并全面提升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能二是从当地生产实践出发解决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问题为全面提升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还需要从当地生产实践出发解决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问题实现农业科技的研发与转化并重并将农业科研开发与和市场推广利用有机结合起来纠正长期以来重视学术而轻视利用尧注重研究而轻视推广的倾向并逐步加大关系到当地国计民生的现代农业科技的投入适当使用先进的科技成果进行有效的推广切实调动当地科研单位与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与创造性推动农业科技产业化持续升级

3.2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成果附加值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方面的技术是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为了更好地发展高效现代农业推动农产品实现深加工让农产品加工链条逐渐向多功能方向延伸实现农业发展的产业化经营要继续加大对农产品加工技术的投资力度并注意引进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对其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强化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曰进一步整合当地优势加工业资源以畜产品尧粮油尧水产品等相关领域为中心并且创建技术研发的机构强化农产品技术的推广与研发强化人才的培训力度曰加大产学研的培训与合作力度推动相关产业工程的有效实施形成以企业为中心尧相关高校以及农业科研机构广泛参与的高效协调的产学研结合机制曰全面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对现代农业的贡献效能增加农产品的加工业在整个农产品总产值内的比重并确保农产品在加工业中成为农业支柱促进农业专业化与标准化生产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4创建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机制

4.1强化基层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建设完善标准化服务体系强化基层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建设对当地推广服务机构以及资源加以整合并且强化基层农业科技推广能力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机构的管理机制有效改善当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措施为农业科技的顺利推广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还应该进一步健全并完善农业社会化与标准化服务体系为科技推广提供情报与信息强化网络技术的研发与利用采用切实有效的手段更好地为农业科技服务提供参考

4.2对农业技术进行系统分类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对农业技术加以分类对类型不同的农业技术由当地不同的农业推广组织与机构使用不同的方式来推广农业技术是科技产品主要包含私人技术尧半公共技术以及公共技术对公共技术来讲具有风险性与公益性这决定了推广技术与转化技术必须由政府来主导曰对于半公共技术来讲需要市场机制和政府相互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推广并且尽量防止出现政府过分干预的情形曰对私人技术来讲需要市场来进行优化形成适应市场需求以及农业生产需要的农业技术推广系统

5结语

加快现代农业科技进步发展是解决野三农冶问题的关键因此任重道远只有采取大力支持现代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强现代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与附加值创建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机制等措施才能提升现代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真正为野三农冶发展服务为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设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现代创业发展方向篇5

     1.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理论基础

1.1 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内涵

    (1)现代农业

著名的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对经济增长进行分析后指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成长,有赖于农业迅速稳定的增长,而传统农业不具备迅速稳定增长的能力,要使农业发展,必须将农业改造成为现代化农业,即实现农业现代化0。

农业现代化,从一般意义上说,就是以现展理念为指导,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方法和现代手段管理农业,使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农民的人均收入大大提高。农业现代化包括生产品种的良种化,生产资料的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生产组织的区域化、社会化,生产技术的科学化,生产条件的水利化、园林化,经营管理的企业化、科学化3。

(2)农业科技创新

农业科技创新不仅是生产活动,同时是一种经济活动,农业在三大产业中处于基础地位,政府和企业都应当在不同的农业技术领域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农业科技创新的最终效果是创新的农业技术得到推广及应用,从而推动农业经济的增长,加快农业进步并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第一,农业科技创新具有创造性。创造性既表现在其应用的农业科技是首次成功使用的新技术,或者是通过改进现有农业中的某些技术,从而得到更加完善的并且具有更加明显效果的技术。又表现在创新的过程中,通过对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的过程,创造性地把新技术应用于生产经营的实践活动中,实现技术形态的转化。

第二,农业科技创新具有高风险性。农业科技创新活动本身涉及许多相关环节和方面,加上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约束较大,众多因素的影响容易使得创新的结果呈现出不确定性,这也就意味着创新本身具有风险性。

第三,农业科技创新具有高回报性。随着国际贸易自由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对国内农业生产的保护政策将受到严重冲击,农业科技创新将是降低农产品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从而达到占领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的最关键因素之其高回报性是显而易见的。

第四,农业科技创新具有阶段性。农业科技创新在不同的技术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创新内容,这也是农业技术创新和生产不断进步的结果。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为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率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化学技术的普遍应用,促进了农业增产;以杂交种为重点,生物技术开始在农业科技创新中全面兴起;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等的综合运用,环保、安全的农业生产和技术发展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标志。

1.2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意义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充分利用科技创新成果,推广新技术的有效应用。科学技术通过对生产力诸要素的物化,使生产力发生质的变化。科技创新在农业生产中可以提高劳动者的能动性,同时,转化劳动者的技能;科技创新加速了劳动手段的现代化,加速了劳动资料的物化,使生产工具更加便捷先进;科技的飞速发展也使劳动对象的效能得到提高,促进劳动对象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科技创新使农业生产工艺流程更科学更先进;科技创新还可以使生产要素达到最优组合,使农业生产过程的组织形式更加科学合理;科技创新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改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方法和农业生产经营手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的不断突破与应用,科学技术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不断增加,新技术成为现代农业的先导和发展动力。近年来的基因技术、生物工程技术、遥感遥测技术、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以及激光技术等最新科学技术方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使现代农业的增长方式由单纯地依靠资源,转到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方向上来,使单位农产品产量得到了提高,农产品品质得到了改善,劳动强度减轻,并节约了能耗,改善了生态环境。现代农业的科技创新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向前推进的,是人类更好地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手段。

2.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状

2.1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成就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技术获得了长远的发展。农业科技体制不断深化,科技投入持续增加,重点农业科研院所的建设加快,并逐步形成了庞大的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队伍;下大力气加快重大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农业技术创新的推广模式和服务方式不断创新;积极鼓励和发展农村各类专业技术协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组织,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农业技术;不断提高农民文化科学素质,农业科技基础和实力显著增强,现代农业技术与常规技术结合不断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国家统计局的《关于2011年粮食产量数据的公告》指出,2011年全国粮食单产达到5166公斤/公顷,总产达到57121万吨,已经达到了丰年有余的水平。

2.2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21世纪,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加速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和产业化进程,满足新阶段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将是我国农业现阶段的重要任务和历史使命。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是先进、适用科技成果的推广,满足了农村与农业生产一线的科技需求,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和推广,推动了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二是通过广播电视讲座、现场示范、科技宣传、技术咨询、科技下乡等多种途径,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把科学技术送到农村的千家万户,提高了农业的科技文化素质;三是科技产业化推进了科技体制改革,经过多年的努力,农业科研单位创办的科技企业管理逐步规范,科研与开发形成了良性循环,增强了科研单位自身实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加快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但是,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仍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一段距离,我国农业科技成果最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科技成果适用性较差,一些农业科技成果不能直接应用于生产,可行性差,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进展4。2.3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制约因素目前,我国农业资源方面利用率、生产效率、劳动产出率偏低、生产和经营方式较落后,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农业科研部门提供的科技成果科技含量低、欠成熟,真正具有推广价值的成果不多,大量成果均属无效供给[4。这又归结于我国现阶段农业科研管理体制,我国目前还是政府主导型,不是市场主导型,计划经济色彩仍然贯穿于农业科研中从选题立项到推广应用的整个过程,结果就是选题与生产实际需求脱节。

(2) 农民采纳新技术的条件和能力有限,对农业科技的有效需求相对不足。农民是农业技术的最终需求者,但要使农业技术顺利地推广到农民手中,就农民本身来讲也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低,接纳新技术的能力差;同时,农民采用新技术的机会成本如果太高,他们也会消极对待农业技术科技成果;此外,我国农业经营规模小,耕种的土地分散,不利于农作物的田间管理,不利于农户采用新技术。

(3) 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三者之间缺乏良好的合作机制。我国的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和农业推广三部门在促进我国农业科技进步方面应该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但由于各种原因,三部门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难以形成整体优势。

3.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对策

    3.1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原则和方向

    3.1.1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基本原则

利用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推动现代农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其核心是全面落实邓小平同志关于‘‘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思想和江总书记提出的“中国农业问题、粮食问题,要靠中国人自己解决,这就要求我们的农业科技必须有一个大的发展,必须要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等指示精神,把农业科技实力变成现实的第一生产力,使我国的农业科学技术迎头赶上国际先进水平,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

根据国内外农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现状,借鉴世界农业科技的发展趋势,我国实行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 可持续发展原则。我国当前面临耕地减少、人口增多、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决定了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路径选择时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2) 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组装配套原则。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组装配套,既有利于农业高新技术充分发挥其技术功能,又实现了经济效益最佳、成本最佳。

(3) 引进技术与现有技术相结合原则。既坚持推广我国已有的成熟技术,又重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既有利于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又能做到投资少、见效快。

3.1.2 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方向

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要围绕世界农业科技创新的新趋势,形成适应各地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创新模式,加快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

(1) 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要向综合化迈进。21世纪农业科技将在探索农作物、林草业、畜禽、鱼虾等动植物和微生物生命活动奥秘,以及挖掘生产潜力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从而使高产、优质、多抗和高效目标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同时,现代农业科技要与其他众多门类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经济科学不断渗透、交融,从而形成新的科学交叉点和生长点,拓宽农业的领域。

(2) 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突破带来了农业知识经济领域的扩展。现代农业将由动植物向微生物,农田向草地森林,陆地向海洋,初级农产品生产向食品、生物化工、医药、能源等多种产品生产方向拓展,形成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产生一批新的高技术产业群。

(3) 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将成为21世纪的两个支柱产业。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新材料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主导21世纪产业的基础性技术将会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并呈现出相互渗透,齐头并进的新局面,而生物技术产业和信息技术产业无疑将会成为21世纪举足轻重的两个支柱产业。

(4) 可持续发展农业技术体系建设越来越受重视。可持续发展农业是兼顾生态、技术和社会经济效益并具有持久性发展能力的集约化、多样化、综合化农业发展和经营的体系,能围绕防治污染、保持生态平衡、节约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资源再生潜力,支撑农业持续发展,因此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上建立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技术体系。

(5)农业科技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将大大加强。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以及农业新技术革命的推动,国际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愈来愈频繁,协作攻关的项目和规模将会越来越大,从而加快农业科技发展的国际化。未来的国际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方式能对农业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而且技术交流和新技术转让将会更加制度化,将建立起更加持续发展和平等的国际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

3.2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对策建议

(1)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强度和工作力度,建立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历年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充分说明了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农业的高度重视,要求各级政府部门要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首先,政府应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宏观调控体系,确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模式,支持重点建设和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建立农业技术创新的投入支持体系6。其次,要增加政府对农业科技研究和开发的投入,各级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应确保高于财政收入的年增长速度,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国家财政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强度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同时,各级科技三项经费的30%以上用于农业科技,政策应确保落实,以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的经费总量&]。再次,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重点,应向具有研发能力的优势机构和新时期农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倾斜,通过政府投入导向,引导研发机构布局和专业结构的调整。

(2)实施人才战略,提高农民素质确立‘‘人才强农”的基本国策,解放思想,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科研观念。针对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新情况,研究新对策、寻找新策略,用长期、动态、战略的眼光去研究市场,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转”的创新思路®,培养多层次农业科技人员;农村中小学应根据本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开设一些农业相关的理论和实践课程,加强学生的劳动技能;建立健全农民职业教育体系,利用各级各类农业教育培训资源,逐步建立起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和健全的培训制度,利用发挥现有资源优势以及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中等农业教育要重点扶持农村急需而又薄弱的中、初等专业技术教育项目;高等农业教育要坚持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方向,为农村输送更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永久牌”农业技术人才。

(3) 将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使农业科技研发与农业生产经营融为一体,必须克服传统的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经营相互脱节的弊端。结合区位优势,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本着因时、因地、因物制宜的原则,面向市场需求,优化和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做到以当地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做到农业科研与生产的实际需求相结合。

(4) 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作为科研成果转化的突破口农业科技示范园,就是以农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农业院校及技术推广单位为技术支撑,在具有一定产业优势、经济相对发达、交通方便的区域,引进国内外优质品种和先进的高新技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对农业新产品和新技术集中投入、集中开发B]。同时要供群众参观学习,不断扩大技术应用的社会影响,使农民群众看到技术应用的效果后跟着学、跟着做,产生辐射效应,以此推动农业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园,可以说是科技走向千家万户的紧密结合点,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兴组织形式,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迅速发展,对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起到了较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尤其是在推动农业科技新成果转化应用、探索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模式途径、提高农业和基层技术人员对技术的吸纳能力等方面成效显著。

(5) 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把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推进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提高农业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制定指导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性文件,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加工或流通型龙头企业。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广泛吸收社会资本和国外资本参与,加快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高科技、精深加工型龙头企业。促进农村非农产业向城镇集聚,企业和龙头企业到小城镇发展,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4.结语

现代创业发展方向篇6

一、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现代农业是科技化农业,主要依靠科学基础上的实验技术创新来提升农业技术水平,依靠技术培训和推广来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技术素质和生产技能。现代农业正在成为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先导的科技高度密集产业。目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农业发展正面临着资源与市场的双重约束、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双重压力、农民增收与粮食安全的双重挑战。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我国现有农业科技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是“十二五”时期提出的新任务。只有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才能真正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结构和布局,集约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加快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的现代化,把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进程将加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将加快升级,农产品消费需求将持续增长,这对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必须紧紧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主要目标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建立。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大于60%;万人农业科技人员数量达到12人以上;全国每公顷农机总动力要达到9千瓦;有效灌溉率达85%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粮食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

(一)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

“十二五”期间,我国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农业是基础性战略产业,转变发展方式需要科技支撑。国务院提出的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中,有三个涉农(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节能环保),2011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水利发展和水利兴农的宏伟目标,为农业科技服务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载体。人多地少、水资源紧缺、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最大制约因素,也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瓶颈。从保障食品特别是粮食的供给看,一方面,随着人口的增加,食品的需求在不断增加。我国农业不仅要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还要满足工业原料不断加大的需求。据估算,全国粮食需求每年增长80~100亿斤。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必须依靠科技,通过深入挖掘生物遗传潜力,选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攻克一批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关键技术,以提高粮食大面积单产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从耕地资源来看,我国是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国家,人地矛盾突出,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且中低产田占比在2/3以上;同时,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连续7年增产,增量达2300多亿斤;与此同时,播种面积也连续7年增加,增量达1.6亿亩,面积增加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40%左右。在耕地总量难以增加、耕地质量下降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粮食和经济作物又要统筹兼顾的情况下,今后粮食播种面积维持在16亿亩已属不易,靠增加播面增产的空间越来越小。从水资源来看,我国水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每年农业生产缺水200多亿立方米,而农业灌溉用水利用效率仅45%左右。特别是近年来粮食生产中心北移以后,北方地区水资源矛盾尤为突出,占全国粮食产量一半多的东北和黄淮海地区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15%左右。因此,迫切需要建立资源科学利用体系,继续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从外部投入的化肥、农药看,我国化肥当季利用率仅为30%左右,农药利用率仅为33%左右,普遍低于发达国家20%以上。外部投入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近年来国家对农民的补贴效应,也使得农业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加剧。从保护生态环境看,一方面,农业本身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具有特定的无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另一方面,种植业上化肥和农药的不当使用以及养殖业上畜禽粪便的排放也会产生污染。从农业劳动生产率看,我国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第二产业的1/8和第三产业的1/4左右。因此,必须加快科技进步,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和高效农业,走可持续农业发展之路。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提升农业整体竞争力的需要

农业竞争的实质是科技的竞争。近年来,随着世界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向农业领域的加速渗透,一方面,现代农业科学的学科分化正在加速,基因工程、酶工程、生物电子工程、蛋白质工程等学科迅速发展并更加细化,农业科技日益深入发展;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与其他学科不断融合,形成了许多新的学科体系,极大地拓宽了农业产业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存在着很大差距,创新技术成果明显不足,真正能运用到生产上的重大突破性科技成果还比较少。以农业最核心、最基本的生产资料种子为例,除了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等少量成果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以外,其他都缺乏总体优势。从主要农作物看,我国小麦单产居世界第23位,玉米居第39位,大豆居第40位,分别只有世界先进水平的70%、54%和52%,依靠科技创新增产的潜力仍很大。2010年,我国粮食产量突破万亿斤大关,今年预计全年粮食总产将迈上11000亿斤的新台阶,实现连续8年增产。有关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2%,科技贡献首次超过了土地、劳动力及物质投入要素的份额。从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看,在国际统一大市场背景下,农产品出口以其特有的优势,在带动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解决“三农”问题意义重大。据测算,每1万美元的农产品出口,能直接和间接创造约20个就业岗位。农业的外向化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但随着出口的增加,国际贸易摩擦和纠纷也随之增加。为打破国外的贸易壁垒,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必须加快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资源环境等前沿领域科技的原始创新,发展涉农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有效增加科技储备,从总体上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增强农业竞争优势。

(三)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增强农业科技服务能力的需要

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我国农业的小规模家庭生产模式将长期占主导地位,这就决定了必须始终把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劳动力平均年龄不断升高,越来越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对劳动者技能的要求。同时,随着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新型种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等逐步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关键生产环节的技术服务产生巨大需求。为此,迫切需要增强农业科技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能力,提高科技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农民持续增收、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

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受资源短缺、物价上涨、自然灾害等因素制约,农民持续增收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开辟农业发展空间,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主导产业,打造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农民通过应用新技术、转化新成果,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三化”联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迫切需要积极发展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应用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增强农民幸福感。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途径和措施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必须紧紧围绕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以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优化农业生产技术结构,提升农业科技服务水平,提高农业科技管理效能,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增强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的支撑、推动和引领能力。

(一)转变农业科技投入方式,优化农业科技投入结构

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离不开资金支持。各级政府应把农业科技发展提高到战略高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整合各种资源和各类人才进行基础性研究攻关。同时,应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建立多种形式的创新基金,尽快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农业竞争力,维护我国农业安全。2009年,我国农业科研投入占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0.6%,而世界平均水平超过1%,发达国家普遍在2%~3%之间。因此,亟须加大投入总量,并建立逐年稳定增长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的局面。要着力转变投入方式,逐步提高农业科技投入中非竞争性投入的比例,建立完善对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优秀农业科研人员和优势农业科研团队的长效支持机制,为农业科技进步创造良好氛围。同时,要突出投入重点,优化投入结构,从注重农业产中研究向注重产前、产中、产后合理配置转变,使育种、栽培与养殖、病虫害防控、设施设备、农产品加工、产业政策等各环节都得到有效支持;从注重科技研发向注重研发与中试示范并重转变,使科研成果能尽快完成熟化和大面积示范,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调整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1.加快实现农业技术集成化。技术集成化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加速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形式。农业技术集成化强调的是多项技术的联动创新和配套运用。它既是一个科技创新的过程,不但包括原始创新,还包括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同时,也是一个集成配套应用的过程。现阶段,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仅仅依靠单一技术的突破是不够的,必须整合科技资源,选择对农业发展关联度大和带动性强的多项农业技术进行联合攻关。为此,要加强农业技术研发和集成,重点支持生物技术、良种培育、丰产栽培、农业节水、疫病防控、防灾减灾等领域科技创新,并把这些技术集成组装运用于现代农业建设之中。当前,伴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现代农业正在向绿色、安全、营养、健康、休闲、生态等多元化方向发展,生物质能源、海洋农牧场、生物材料、农副产品等相关技术领域正成为现代农业科技新的生长点,蕴含着极大的发展潜力。在这种形势下,农业科技需要密切追踪前沿,不断拓宽视野和领域,着力培育现代农业新的增长点。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能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发应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技术,把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生态环境更好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确定不同层次的农业科技创新攻关目标,协调推进基础性、公益性、前沿性和应用性研究,着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2.加快实现农业劳动过程机械化。机械化是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必然要求。随着农业劳动力大量向外转移和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农产品生产的某一环节或全过程迫切需要实现机械化。2010年我国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52%,农业科技创新也要适应这一重大转变。根据农业发展的变动趋势,紧紧围绕农业的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在田间作业、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精深加工、储运保鲜等关键环节开展科技研发活动,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开发出一批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的装备设施。要强化农机农艺的融合,将原本由育种、栽培、耕作等为主的农业技术体系,转向生物技术和机械工程技术相结合,统筹发展机械技术和生物技术,进一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3.加快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既可以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和机械化,也能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益,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农业领域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通讯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农业,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和市场销售等领域或环节的科学化和智能化,具体包括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市场流通、资源环境保护利用和科学技术的信息化。农业信息化涉及农业发展的方方面面,既与农业技术集成化和机械化相辅相成,同时又可以成为农业发展的独立支持系统。

(三)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提高农业技术服务水平

目前,我国农业自主研发能力不强,农业科技推广、应用落后于农业科学研究,许多农业科研成果还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科技人员少,组织机构不健全。统计资料显示,全国有约1/3的乡镇和3/4的村尚未建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组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农业生产经营将发生更为显著的变化。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及方式的新变化,迫切需要根据不同主体的新需求,增强农业科技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能力。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只有通过推广应用,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有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真正转化为生产力的仅占30%~40%,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相差甚远,而且转化时间较长。因此,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增加技术源头供应;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广。

1.加强农业科技推广的组织建设。政府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建立区域性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衔接和协调区域内的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加快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科研教学单位、涉农企业等多方力量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促进农技推广工作的公益性与专业化、社会化相结合,努力把农业科技服务送到田间地头。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农业科技推广,实现农业科技推广主体多元化。政府可以采取业务外包、科技创新收益提成等形式,激励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和个人,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2.加强农技推广机构的能力建设。组织实施农技推广人员培养与知识更新工程,加快提升乡镇和区域性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的为农服务能力。为了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农业科技管理机构可以定期向农民征集科研项目,实行“以需定产”。农民或村民组织提出农业科研项目后,由农业科技管理机构面向市场,通过投标选择科研单位,科研费用通过政府补贴、农民自筹、银行贷款等渠道解决。

(四)加强农民和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不断壮大乡村科技队伍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发展滞后,农村人口数量大,受教育程度低(我国接受过系统职业技术教育的农民不足5%),农民接受和运用科技成果的能力更低,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力资源严重不足。特别是近年来,因为农业生产条件和收入远远低于外出打工的条件和收入,所以,农村一些有知识、有技术的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经商,向非农产业转移,很多地区从事农业生产的是老弱妇孺。因此,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整体素质以及农民对农业高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很低。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的低下对建设现经济问题研究韩永廷试论农业科技创新与发展现代农业代农业造成很大的阻碍。农业技术人员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但是,现有基层农技人员工作条件差、待遇低、活动经费少,影响了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队伍的稳定性。大多数农技人员长期在本地工作,缺少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出现了专业技术与本地产业不对称、知识结构老化和断档等现象,不利于现代农业发展和转型升级。因此,各级政府要增加专项经费,解决农民和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问题。根据本地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市场对劳动力的技能需求,不断增强农村教育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着力提高农民对科技成果的吸纳能力和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技能,重点培养一批农技推广人员和以初高中毕业生为主体的农村劳动力,不断壮大乡村科技人员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五)创新农业科技体制与管理机制,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农业生产实际的科技进步之路

当前,要在遵循科研规律的基础上,突出产业特点和国情特色,探索符合我国农业生产实际的科技进步之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培育新的科研增长点,培养科技帅才,发扬团队精神,构建以专业研究机构和高校为依托的农业科技开发体系及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农业推广和中介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等,以期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1.建立和完善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制度。按照中央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当前要对农业科研院所进行准确定位,通过剥离、整合、转制等方式,加快推进分类改革。对公益性科研院所,关键是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院所制度,加强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创新,切实解决科技体制改革相关政策不配套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

2.建立农业科技项目、人才、基地统筹制度。坚持项目、人才、基地统筹。从以支持项目为主,逐步转向项目、人才、基地统筹安排,实现从单一目标突破向综合目标突破转变。在现有农业科技园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基础上,加强标准化生产基地特别是种子生产基地建设,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

3.完善农业科技立项机制和专家负责制。坚持课题项目来源于实践,建立完善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科技立项机制,推进科技要素优化组合,推动科技与生产有效结合。探索课题项目的公开公示制度,避免“暗箱操作”,构建透明、高效的监督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科技项目的公信力。继续推行和完善农业科技立项首席专家负责制,加强专家信用管理,维护专家的权威。

4.强化农科教、产学研联合协作制度。坚持农科教协作、产学研联合。以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为载体,整合农科教、产学研各方科技资源,集成部门优势,统筹协调,形成农科教和产学研大联合局面,协同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促进跨学科、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的单位和科研人员之间协同攻关,努力把科技力量配置由重复分散转向科学分工与联合协作相结合,不断巩固和发展农业科技大联合大协作的良好发展局面。

现代创业发展方向篇7

面向现代服务业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必须坚持全面性的原则,不但要考虑创业教育的目标,还要考虑外界环境等综合因素,应着眼于大学生综合创业能力的提高。所以,面向现代服务业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要建立的科学合理就必须突出层次、突出重点。评价体系的内容首先要考虑学校提供的政策与环境,更好地为学生创业服务,为大学生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服务。其次要考查学生学习关于创业教育和创业活动的各个方面的知识。在传统教育中,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主要集中在知识的掌握、智力的发展等认知领域,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通常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依据,而对学生的品质、个性等的发展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授课质量不够重视,因此,在设计面向现代服务业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时,必须把这些内容考虑在内,真正做到对教育质量评价的全面性。

科学性

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质量的评价应该建立一套符合教育规律的指标体系,应该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因此要从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角度统筹规划,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系统层次及各个子指标,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才能充分发挥评价体系的指挥、指导功能。

应用性

要从各地创业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出发,充分考虑现代服务业及创业教育的特点,尽可能使影响、制约创业教育质量的各个因素能全面、完整地反映出来;同时,重点考虑主导因素和关键环节,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关键指标,这样就可以避免以点代面、以偏概全,还可以抓住重点、抓住关键环节,能够确保建立的评价体系在教育实践中良好的应用性。

大学生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内容

在借鉴国内外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影响面向现代服务业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质量效果的创业环境、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及学生素质四个方面的因素,构建适合现代服务业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见下表)。

1.创业环境评估

(1)硬环境。创业环境的硬环境评估主要包括学校的制度政策、提供的经费条件和提供的创业平台的评估,这些创业基础设施和保障措施,是保障创业精神的传播、创业行为的开展、创业文化形成的基础。这一影响因素可以用制度政策、经费条件、创业平台三个指标来衡量,学校的制度政策是否有利于对学生的创业教育,学校提供的经费条件是否允许学生进行创业活动,学校是否能为学生搭建与现代服务业相结合的创业平台。

(2)软环境。创业环境的软环境评估主要包括学校营造出来的创业氛围、创业校园文化,推崇创业、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环境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热情。这一影响因素可以用学术氛围、创业活动和激励机制三个指标来衡量,学校营造出的创业氛围是否有利于对学生的创业教育,学校是否能定期举办与现代服务业相关的报告、座谈会、创业大赛等活动来为学生提供有力的创业环境,学校是否建立了有效的激励机制来鼓励学生们积极的参与创业活动。

2.师资力量

师资背景是指教师的职称、教学经验、创业实践经验等方面的信息,以此来判断教师是否有能力胜任创业教育工作。教师是创业教育直接的、主要的引导者和执行者,创业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对创业教育师资素质的要求必须很高。在欧美的一些创业教育开展的比较好的高校,大部分师资都是从各个领域聘请来的“创业导师”。师资力量这一影响因素可用以下指标衡量:教师职称、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师的创业实践经验,教师的职称和教学经验是否有能力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教师是否具有与现代服务业相关的创业实践经验。

3.课程设置

(1)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关课程制度的制定,这一影响因素可以用创业课程、经济课程、管理课程和法律课程四个指标来衡量。通过对这些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大学生可以掌握创业所需的基本知识,对于创业有初步的认识,了解创业相关的基本经济政策,了解如何进行人员管理,还有基本的法律知识,以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等。

(2)授课方式。以往的教学以教师、教材为中心,把考试成绩作为学习效果的衡量指标,面向现代服务业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则是对这种教学方法和考核制度的颠覆。授课方式这一影响因素可以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指标衡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很好的互动起来,其中实践教学可以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个部分,主要体现在课外创意活动、创业竞赛、创业论坛、科技文化活动的举办与效果,大学生创业园区的建立,为学生创业提供与现代服务业相关的创业项目孵化基地,创业基地及校企联合等。

4.学生素质

(1)基本素质。大学生的基本素质条件决定了其创业活动性质和经营范围,也决定了最终能否获得成功。这一影响因素可以用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两个指标衡量。在当今社会,一个成功的创业者首先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如从事行业的技能和文化水平;其次是身体素质,创业的初期是艰难的,没有一个好的身体素质很难做好每一件事。同样,非智力因素对创业者来说也很重要,如创业者的性格、人品和心理健康情况等等,如果创业者意志薄弱、或品质卑劣、心理不健康,都很难成就大事。

(2)创业意识。创业意识是指人们从事创业活动的强大内驱动力,是创业活动中起动力作用的个性因素,是创业者素质系统中的第一个子系统,即驱动系统。

这一因素可以用创业思想和风险意识两个指标来衡量。创业意愿是指大学生对从事创业活动与否的一种主观态度,是其具有类似于创业者特质的程度以及人们对创业的态度、能力的一般描述。创业者要认真分析自己在创业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风险,一旦这些风险出现,要懂得应该如何应对和化解。大学生是否具备风险意识和规避风险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到创业的成败。

(3)创业能力。创业能力就是指成功创业的能力或力量。这一影响因素可以用实践操作能力和市场运作能力来衡量。在一定的情况下,大学生如果具有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市场运作能力,那他成功的可能性就大,也可以说他的创业能力大。

结论

面向现代服务业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及相关配套机制的运作,培养出新型现代服务业创业人才,既可以满足现代服务业的人才需求,又可以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创新,从而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为了全面了解面向现代服务业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情况,准确把握高校的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发展需要,确保面向现代服务业的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建立科学的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定期对高校进行创业教育质量监督和效果评价是非常必要的。

现代创业发展方向篇8

关键词 传统农业技术;现代农业技术;转变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4-0059-02

1 中国农业技术的发展历和特点

1.1 中国农业技术发展历程

几千年的中华传统农业,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农业文明,她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农业技术的产生与发展,显示出了中国的传统农业文明的灿烂和辉煌。

谈到中国传统农业,就要追溯到先秦-明清传统的农业的历史阶段。中华民国以后为现代农业的时期,但真正的现代农业发展是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中国现代农业废除了封建统治的形式,它以科学技术为核心,在科学理论和科学实验基础上,通过不断地促进技术创新,使生产要素的供给者和需求者也长期处于均衡状态。中国的传统农业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适应各个地区气候和地理条件,因地适宜,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生产能力和粮食生产,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和民族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传统农业技术在过去几千年一直领先于世界,经过如此漫长的时间依然可以作为现代农业的借鉴和依据。

然而,传统农业技术也有种种弊端。传统农业使中国形成自给自足的经济社会,在明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时候,由于农业技术的滞后,抵抗不住工业浪潮的强烈冲击,制约了社会的发展,导致近300年来落后于西方世界。因此,传统的农业技术如何向现代的农业技术转变,是中国农业的一个迫切问题。

1.2 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特点

传统农业技术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集约型的土地利用方式;2)人工精作的技术特点;3)因地制宜,适应当地气候条件;4)以谷物种植为主;畜牧与种植相结合。

2 中国农业技术的创新

2.1 农业技术创新的涵义

2.1.1 微观涵义

农业技术创新是指农业技术和农业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过程。以新农业技术作为一种手段来促进农业生产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它包含农业新技术的研究,获得和掌握,并包含新技术传播转让和渗透,还含有农业市场开发、售后服务和改进创新。

2.2.2 宏观涵义

从宏观的角度上讲,农业技术创新是指由一系列的公共机构和农业企业组成的系统或网络。这些机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影响,协调与整合决定全国农业技术创新与扩散的能力。

2.2 农业技术创新的特点

相比之下,工业技术由于受到大多数农业技术与不同层次的公共产品特性、农业技术秘密、农业技术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农业技术密切相关的农业技术推广的影响,使得农业技术创新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参与技术多和技术创新过程复杂、技术创新不确定性,技术创新子系统相互作用性强等特点。

2.3 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

1)农业企业:企业在市场机制的鼓励下去从事农业技术创新;在企业家通过领导和指挥技术人员实现创新;

2)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高等院校: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能够提供大量的专业科学知识,为农业技术创新提供技术支持;通过教育培训,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农业创新人才;教育和培训能农业人才,使知识和技术向社会的传播范围变大,速度提高。因此,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是农业技术创新的主要行为主体之一。

3 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的转变

3.1 传统农业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适应

长期以来,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农业技术是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而忽视了也是人类社会的产物。人们在选择的农业技术时候,通常社会应用考虑不够。

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几乎所有当地的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尤其是水果生产技术,从决定到看结果需要较长的周期。这个决定时间延迟的延迟,使得农民在政府行政命令下,反复遭受政策“错误”的伤害,更重要的是导致领导的政府权威衰减,农民们甚至会出现反对政府政策的现象。农民行为和政府行为之间的冲突出现日益增长的趋势。因此,传统的农业技术与社会经济反战不相适应。

3.2 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的转变策略

3.2.1 传承传统农业技术是基本

农业科技技术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人们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在世世代代继承中创造了出来的,它包含了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具有明显的地方特点和民族特点。因此,传承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技术转变的基本方法。根据实际走自己的农业技术现代化道路,而不是盲目模仿某一地区的模式。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农业现代化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模式。中国未来的农业技术发展的方向应该继续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要强调集约式的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融合。

3.2.2 改造传统农业技术是关键

由于长期的积累投入,传统农业生产要素并没有发生改变的。生产率很低,但只要技术状态不变,传统农业专项平衡态性质和恢复,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3.2.3 提升传统农业技术是根本

现代农业是中国传统农业改造的方向和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技术提升是最根本的。从世界农业发展的经验来看,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生产必须满足目标消费的追求数量转化为商业生产的利润最大化。

4 结论

在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农业技术进步必然伴随着一系列与农业技术应用的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相关的制度和机制上的创新,而核心是确定技术人员在推动农业技术转变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农业技术由传统型向现代化转变。运用科技技术力量整合政府资源、市场资源和社会资源,使农业技术在促进农业产量增加的同时,以市场及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极大地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陈文华.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J].农业考古,2005(8).

[2]郑林.试论中国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J].古今农业,2002(4).

上一篇:临床实践技能培训范文 下一篇:安全风险及防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