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10 09:31:17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篇1

孔子观点:思想的核心是仁;统治者要“以德治民”,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

孟子观点:把孔子的“仁”发展成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本善”。

荀子观点: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提出“君舟民水”;主张“性本恶”。与孔孟相比,增加了法治的内容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西汉,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主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纲五常”

为了推广儒学,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此后,儒学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宋明理学:

北宋:程颢、程颐兄弟,观点: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南宋:朱熹,他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观点: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其著述《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心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

南宋:陆九渊,观点: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

明朝:王阳明,把理学发展为“心”学,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观点:“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离经叛道”的李贽,自称“异端”,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共同观点:反对君主专制独裁,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批判继承传统儒学,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篇2

关键词:全球化;传统知识;国内立法

中图分类号:D92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8)12-0082-04

全球化作为一个历史性事实,对世界各国的影响日盛。日新月异的现代科学知识冲击着源远流长的传统知识,传统知识保护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一、全球化背景下传统知识保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冲击:国际化还是本土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展开,世界资源由于过度利用而逐步减少。而传统知识是个巨大的资源宝库,西方发达国家对传统知识越来越感兴趣,将之视为一种“公知领域”的、可免费使用的知识,相关研究的投入不断加大。这些发达国家本来就利用其先进的技术和资金手段控制着国际资源及其流向,科学技术上的领先和资金的优势导致了发达国家对各种传统资源的优先占有。近年来,各类传统知识被发达国家当作“免费大餐”的事件屡见不鲜,他们凭借其先进的科学技术,不遗余力地对传统知识进行商业性研发和利用。如印度的“楝树案”、“姜黄案”,南非的“Hoodia仙人掌案”,南美的“死藤水案”。发达国家对传统知识的不当侵害,使处于“公知领域”的传统知识面临流失,潜藏着可能损害传统知识可持续发展并威胁传统知识来源地国家(民族)的整体安全和利益的严重隐患。中国就是一个典型的“受害国”,传统知识流失现象十分严重,如中国国宝景泰蓝和安徽宣纸的生产工艺就被日本人无偿窃走;一些名优中药配方的知识产权已被韩国、日本等邻国据为己有,等等。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为传统知识保护带来可观的经济支持,这无疑是传统知识保护的一个契机和有利条件。但它也可能破坏了传统知识的原生态,对传统知识的存续产生致命的打击。同时,如果固守传统知识的本土化保护,可能使传统知识的发展和传播受到限制。何去何从,考验着人类的智慧。

(二)文化全球化造成的震荡:文化多样性还是文化均质化

与经济全球化浪潮一并而来的是文化的全球化问题。先进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中占尽先机,传统知识往往与当地的文化是紧密联为一体的。正如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一本小册子里提及的,传统知识是多样化和可持续性未来发展之关键。“土著和地方社会将传统知识视为其文化身份之一部分是有道理的。保持构成传统知识的独特知识体系对于其未来的福利和可持续发展以及其知识和文化的活力都可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许多民族来说,传统知识是其整个世界观的一个部分,是与其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精神信仰以及习惯法律体系密不可分的。这就意味着,非常重要的事,不仅仅要保护知识本身,而且要保护知识作为其一部分的社会和自然环境。”由于传统知识被第三团体盗用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且传统社区及传统知识随着传统生活方式的淡化及现代文化的冲击,传统知识面临消失。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来讲,传统知识的消亡不仅是传统知识原始持有人的损失,也是全人类的损失。

(三)法律全球化产生的影响:一体化抑或多样化

随着人类相互交往的地域范围日益超越传统政治国家的边界,法律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法律发展的基本态势。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范式和法律治理结构在全球化过程中占尽先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话语霸权。由西方发达国家倡导并向全世界推行的知识产权制度,以保护现代科学技术意义上的创新为主旨,对于传统知识缺乏应有的关注,甚至将对传统知识不当占有和不当利用的行为予以合法化。毫无疑问,建立国际框架对传统知识进行国际层面的保护,有利于制止对其不正当的利用。但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积极性不高,短期内达成一致认可的传统知识保护协议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在传统知识保护方面,争取法律制度的一体化是理想的方向,而保持法律的多样性无疑是必要且现实的选择。

二、全球视野中传统知识法律保护的回顾与展望

如何因应全球化的冲击,全球范围各个层面展开了积极探索。

(一)民间层面的努力与抗争

对于传统知识的不当利用,必然引起当地社区人民的不满甚至愤慨。有没有法律,法律规定明确与否,都不能阻挡民众的朴素的正义观念和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传统知识的持有者为维护自身对于传统知识的正当权益,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如布西曼族通过努力争得了传统知识权益。南部非洲的布西曼族人为抑制饥饿和干渴,会咀嚼某种仙人掌类植物,这种传统已有数千年历史。南非科学与工业研究委员会在1995年从中分离出活性物质,并获得了专利。以后他们将专利卖给英国,美国一制药公司又从英国手中买到专利,准备开发成减肥药,预计市场价值超过60亿英镑。布西曼族人准备为此提出诉讼,后与南非科学与工业研究委员会达成谅解,将分享以后所有专利的提成费。再如,实践中一些村寨建立了传统资源共管委员会。民间层面保护传统知识的努力与抗争,一直在持续。

(二)国家层面的立法与实践

非洲、南美等地区的一些不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要求对民间文学艺术表达等传统知识给予特殊保护的要求,并先后开始了立法实践,一些传统知识丰富的发展中国家也相继出台了有关传统知识保护的法律。秘鲁通过1999年《遗传资源获取管制法》和2002年《关于建立土著人生物资源集体知识保护制度的法律》,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传统知识国内保护机制。这一机制将传统知识的专门权利制度、登记制度、法定合同制度、披露制度以及知识产权制度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印度对传统知识的保护较为重视,其认为保护传统知识的第一步就是摸清家底,将传统知识记录下来,加以数字化并归档保存。因此,印度科学与工业研究理事会(CSIR)制定了“传统知识数字图书馆”计划。另外,2002年印度对其1970年专利法进行了一次新的修订,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对已有条款作出了体现遗传资源、传统知识保护的修改和补充,主要体现在“专利申请文件内容”、“专利授权异议”、“专利的撤销”等规定中涉及传统知识公开来源和原产地,及传统知识破坏新颖性、创造性问题等内容。埃及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包含了保护传统知识的内容。其第I部分“专利与实用新型”第13条第2款规定:“发明涉及生物、植物或动物产品、或者传统医药、农业、工业或手工艺知识、艺术或环境遗产的,发明者应通过合法手段获得该资源。”巴西颁布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遗传资源暂行条例》,以规范遗传资源的获取、相关传统知识的保护和获取、惠益分享、遗传资源和相关传统知识的保存和使用技术的获取和转让。此外,哥斯达黎加、尼日利亚、巴拿马、菲律宾、南非、泰国等已经或正在制定类似的法律法规,如泰国的传统泰药保护法等。

(三)区域层面的磋商与协调

在跨区域层次上,几个区域性的政府间组织和机构已经制定或考虑制定保护传统知识的法律或示范法。发展中国家安第斯组织(Andean)成员国通过的四项立法:保护植物新品种育种者权利的共同条款、版权与邻接权共同条款、遗传资源获取共同制度和知识产权共同规范,其在2000年的《知识产权共同规范》中要求成员国在国内法中保护传统知识。非洲统一联盟组织(OAU)于1998年6月通过并于2000年修改的保护当地社区、农民和育种者权利的示范法以及遗传资源获取规则,确认了对传统知识的保护。1997年美洲人国家间人权委员会批准的《美洲土著人权利宣言(草案)》承认了土著习惯法,通过社区习惯法来保护传统知识。2007年,亚非国家传统文化表达、传统知识和遗传资源论坛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会后发表的《万隆宣言》呼吁发达国家切实履行国际承诺,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保护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文化表达、传统知识及遗传资源,防止不公平使用,杜绝“各种形式的滥用、歪曲和盗用”。

(四)全球层面的探索与争论

传统知识保护作为一个全球性议题,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有关的国际组织就此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和磋商,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和认识。

1981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制定了“制止非法利用民间文学艺术表达及其他非法行为的国家示范法”(它只是示范法,没有强制约束力)。1989年,“农民权利”出现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关于植物遗传资源的国际条约中。1992年通过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特别强调了促进和保存传统知识的必要。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1994年开始谈判缔结一项粮食和植物遗传资源的国际条约时,提出了传统知识的定义和保护问题,并在2001年11月通过的《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第9条第2款第1项中要求制定保护传统知识的措施。

2000年7月在新德里举办的“WIPO二十一世纪知识产权方针和战略论坛”明确提出: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通过构建传统知识数字图书馆来加强对传统知识的保护。2000年10月在WIPO中成立了“知识产权和遗传资源、传统知识及民间文学艺术表达政府间委员会”(简称WIPO-IGC),藉此开展专题探讨,迄今已召开多次会议。在2002年1月还举办了“知识产权与传统知识:我们的共识、我们的未来”国际论坛。

2001年WTO“多哈部长宣言”强调了理事会进一步致力于保护传统知识的必要性,将传统知识保护列为TRIPS理事会优先审议的问题。

联合国“贸发会议”在2000年10月30日召开了一个“保护传统知识、革新和实践的制度和国家经验专家会”。会议提出如下建议:提高对传统知识保护的关注程度,支持当地和土著社会的创新潜力,方便传统知识的文献化,促进以传统知识为基础的产品的商品化。

联合国人权高官委员会授权联合国土著工作组制定土著人权利国家标准,将传统知识保护作为实践和复兴土著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这个更广义权利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其中。联合国土著人口工作组在土著人的权利框架内,详细列出了“保护土著人遗产的原则和指南”。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78年的《基本保健Alma Ata宣言》中对作为基本保健资源的传统医学的重要性首次作出官方认可。其还制定了《传统医疗计划》,并在2002年出台了《2002-2005年传统医药战略》。

这些国际组织和国际论坛都在不同场合、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有关传统知识保护的问题,对推动传统知识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协调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知识法律保护的立场与对策

(一)基本立场的厘清

作为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多民族大国,中国拥有大量传统知识。这些传统知识蕴藏着巨大的文化、经济、科学价值,是维系中华民族、保持民族特性的重要精神纽带,其不但是过去中华文明的见证,而且也是后续中华科技文化创新的源泉,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面对全球化的浪潮,中国传统知识法律保护应该秉持怎样的立场,即是坚持自由主义的国际主义立场还是国家主义、民族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立场?是恪守理性完美主义价值选择还是采用现实实用主义立法取向?这些是我们首先需要搞清楚的问题。笔者认为,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中国传统知识法律保护,既要有全球视野和全人类的情怀,不能我行我素,即要充分认识到中国拥有的丰富的传统知识是全人类的巨大财富,又要有中国立场,即具备对自身拥有的传统知识的自主意识,从而以“世界中的中国”来应对各种挑战。因此,目前中国传统知识保护的指导思想应当是传承、弘扬、光大传统知识,维护民族利益,鼓励在传统知识保护前提下对其开发、利用和创新。

(二)具体方案的选择

中国传统知识内容丰富浩瀚、形式复杂多样,比如民族服饰、传统民居、民间音乐舞蹈、传统工艺、传统医药、传统农业知识、养生经验知识等,许多传统知识仅存在于各自的特定地域。然而,中国关于传统知识保护的制度建设较为滞后,相关的学术研究起步也较晚。因此,基于上述基本立场,中国传统知识法律保护的具体方案应为:(1)鉴于传统知识的非物质性特点,宜因时因地借助现行知识产权法保护;(2)传统知识的依附性及价值多元性的特点以及传统知识客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对其法律保护的交叉性,即对传统知识宜采用多法域综合保护的方式;(3)传统知识各组成部分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了传统知识的保护模式应当是分别针对各个传统知识进行单行立法保护;(4)传统知识保护的立法体例应当是行政法规为主体、部门规章为框架,地方性立法为补充。

(三)应急策略的运用

传统知识保护的应急策略是国内立法先行。传统知识种类繁多,性质各异,制定世界各国一致接受的传统知识保护的国际规则,必定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一是利益的差异,二是情况的复杂。我们不能消极等待,消极等待――面对的可能只能是坐以待毙!自家的财富首先要自己珍惜和保护,因此,在短期内达成国际统一的规则和制度几乎是不可能的情况下,中国应当积极进行开展国内立法。由于当前对传统知识的非法不当占有情况尤为突出,故国内立法的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个防止非法占有的体系,包括建立传统知识的登记和注册制度、传统知识的维持和保护基金、传统知识数据库以及传统知识的合理使用制度。这就要求必须做好以下几点:(1)要重视乡野调研、实地考证,及时总结各地经验。有效开展传统知识立法和研究,离不开第一手资料的收集,因此要特别注重田间调查、乡野访谈和实地考察;同时,中国各地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保护实践,应及时总结各地经验,为建立全国性的保护制度提供实证性资料。(2)要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域外成功作法。在传统知识的抢救和保护实践中,其他国家和国际社会都在积极探索,在这一方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其他地方的作法中借鉴成功的经验,无疑是有益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各国各地传统知识保护的立法、司法实践加以关注,有所借鉴,从而推动中国制订出适合自己国情的保护规则。(3)要加强传统知识保护的人才队伍建设。传统知识的保护,离不开人的因素。尤其要重视专家指导和人才队伍建设。要成功地进行传统知识的抢救和保护,离不开精通专业理论且又有实践经验的专家的指导。同时,只有努力发掘参加传统知识保护工程的人力资源,加强保护工程从业人员(专业人员队伍、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才能保证传统知识保护工程有效而可持续地向前推进。

此外,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开展传统知识法律保护,还应密切关注全球传统知识保护的事实动态和研究近况,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项目负责人:王岩云;课题组成员:董葆莉、温芽清、陈洋、王艳霞)

参考文献:

[1]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知识产权与传统文化表现/民间文学艺术[Z].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出版物号No.920(C).

[2]唐晓帆,郭建军.传统医药的著作权和数据库保护[J].知识产权,2005,(3).

[3]朱雪忠.传统知识的法律保护初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

[4]古祖雪.基于TRIPS款架下保护传统知识的正当性[J].现代法学,2006,(4).

[5]张海燕.传统知识的国际保护[J].求索,2006,(4).

Overall Thought of the China's Traditional Knowledge Protection under the

Ground of the Globalization

Wang Yanyun

(Periodical Room,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Shijiazhuang 050061, China)

Abstract: There are change and challenge of the globalization to the traditional knowledge protection. They are all carring out the positive discovery on the traditional knowledge protection from the non-governmental society to the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society. As a big nation owning many traditional knowledge resources, China should has the global vision and the own stand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and then deal with all kinds of challenges as the status of the "China in the world". In short term, the international uniform rules and systems can not be reached agreement. We should carry on the national legislation energetically.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篇3

关键词 传统美术;美术教育;现状;中国传统美术重要意义;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4)13-0076-01

一、中国传统美术和美术教育概述

什么是传统美术?传统美术主要包括中国画、书法、民间工艺、篆刻等。中国传统美术在人类美术史上独树一帜,具有显著的中国文化特色。

那传统美术教育又是什么样的呢?美术教育是一种文化教育活动,中小学专门设立了美术课程。早期的美术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的一种表现方式。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美术逐渐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成为人类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一门学科。在当中的中国,美术课已成为一种摆设的课程,根本就没有发挥到美术教育的意义了。

二、传统美术教育在现在发展中的中国的现状

(一)中国现在的教育中,对传统美术文化教育重视程度低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现在很多中小学教育中的美术课主要是学画画,甚至美术课当成了自习课,很少教师会传授美术文化知识。在科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家要求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但由于学生都在为高考而学习,美术课程不得不为文化课程让步,进一步减少课时。因此,传统美术教育逐渐的消失在现在的中小学的课程中。

(二)中小学生对传统美术的了解程度低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对传统美术文化了解甚少,巨大部分知识掌握作画知识。加上学校对美术课不重视,高考并不对传统美术文化进行考察,而对美术方向的艺术生也只是进行素描和水彩技巧的考察。甚至有些学生连什么是中国传统美术都不知道了.这就意味着我们现在必须要大力的去发展传统美术文化教育。

三、中国传统美术教育对于中小学生的意义

(一)学习传统美术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必须具备的一种情感。爱国主义教育在基础教育中也占有很重要地位,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中国传统教育理论来教导学生,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在我国现在的教育模式中,民族文化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而中国的美术经历了很多的朝代,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能够传承下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如何运用中国传统美术来教导学生,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得到有效的提高,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这是非常重要的!

(二)学习传统美术文化能增强中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纵观世界,每个国家都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民族艺术教育,使得他们的民族文化可以一直延续下去!就拿我国的秦始皇兵马俑来说,这一种艺术闻名于世界各地,使得我们学生一体到秦始皇兵马俑心中就无比的自豪。自豪自己祖国文化博大精深。

(三)使学生的知识视野开阔了,从中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国传统美术涉及到的知识很多,内容囊括各方各面,学生通过对传统美术的学习,可以对中国的五千年的历史和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深刻了解,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提高。

(四)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学生知识文化层面

每一件美术作品都不可能是单独存在的,它的背后反映出当时的社会许多方面的内容。学生在学习中国传统美术后,可以使得学生的知识层面得到有效的扩展,知识结构得到优化,让学生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拓展了学生的知识文化层面。

(五)对中小学生以后的学习起到促进及辅助作用

美术本身就是一个文化综合学科。积极地开展传统美术教育,就是对学生各方面知识的教育,让他们在学习传统美术文化受到启发和思考,从而促进他们综合文化知识的提高,起到了 一种辅助学习的作用。

四、弘扬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

面对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民族文化更应该得到大力的发展和继承,不应该在科技发展中把我们的传统文化给淡化了。所以,加强传统美术教育也是弘扬我国五千年的悠久的历史文化其中的一种教育方式。

(一)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

现在绝大部分的学校教育为应试教育,由于美术课程是并不是考试课程,所以许多学校对美术课程及美术教师的重视程度非常低,由此美术教师对美术课程的重视度也比较低,形成恶性循环,就会在美术教学中出现照本宣科或者让学生自由发挥的情况。美术教师只有具有丰富了自己本身的传统美术文化知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给学生更多的传统美术文化。因此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其认识到个人价值,在美术教学中贯穿对传统美术文化的讲解。

(二)增加传统美术的教学内容

在原来的课程任务上,教师可能会要求学生当堂完成一幅简单的水彩画或者素描。在以后的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大量增加学生对传统美术的实践课程,如我国优秀的剪纸文化完全可以在教学中进行实践,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传统美术文化的了解。

(三)不要忽略了传统美术文化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

在以后的的教学中,学校不应该只注重高考的课程。想让我们学生得到全面发展,那么传统美术教育课更应该收到我们学校的重视。因为,我国的传统美术包含了我们悠久的文化历史,能开阔学生视野,优化学生知识结构,还能综合我们学生的总体素质。

(四)大力宣传传统美术文化

提高老师的专业知识,增强美术教学内容,加大对传统美术教育的只是程度同时,我们还要大力的去宣传我们五千年积累下来的优秀的传统美术文化,让中国的文化精髓呈现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面前,从而提高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美术艺术内涵丰富,涉及诸多方面的知识。传统美术文化是一种民族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唯有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这一宝藏的重要意义,才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全面素质的提高,这是我们倡导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之所在。

参考文献:

[1]李谷雨.《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理论研究》.

[2]王洋,陈博.《中国传统美术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3]师聪.《关于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理论研究》 中国文房四宝出版社,2013年第04期.

[4]姜秋月.《论传统美术在美术教育中的现在及策略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篇4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思考

一、渗透传统文化对中学生的重要意义

(一)传承和发扬优良传统

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风雨洗礼,成为当今世界独一无二的文明古国,在历史的长河里众多古文明都成出现中断,唯独中华民族屹立不倒,这与我国传统文化强大的同化力、包容性有着密切联系,更与中华民主刚毅不屈的民族精神密不可分。时至今日,老祖宗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依然指引着我们不断向前发展,但不少的现代人却早已不能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将至抛诸脑后。中学生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阶段,正确的在思想品德课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是传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良好契机,无论是对学生的成长还是对文化的发扬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树立正确的思想情怀

初中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的教育对树立学生正确的思想情况,端正的人生态度是影响深远的,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应当非常重视这个阶段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和塑造。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建设需要的一定是具有高尚品德的爱国人士,而非单纯的知识“机器”,一个人在社会中实现价值,并不是看他有多大的才能,而是取决于对社会有多大的奉献,当今世界能够取得非凡成就之人,往往并非聪明绝顶者,而是宅心仁厚心系天下之人。我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对人品质和思想的教育,以爱国主义和孝道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对树立学生正确的思想情怀意义重大。

(三)培养端正刚毅的品格

在传统文化中,古人常常为梦想坚持不懈、为理想奋斗不息,马革裹尸还的刚毅精神以及头悬梁锥刺股的坚定信念都是当前众多学子所缺失的重要品格。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取得重大成就,优越的物资生活让很多人丧失了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遇难而退的人原来越多,迎难而上的好男儿越来越少。在中学思想品德教育中融入这种传统优良精神,将能够激发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拼搏意志,培养坚定不移刚毅不屈的优秀品格。也只有这样的才人,才是能担当能为祖国和社会做出卓越贡献之人。

二、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

(一)重视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思想导向性

在教育领域,尤其是初中阶段的教育思想教育应当比知识教育更重要,思想品德课作为中学生思想引导的重要课程,渗透传统文化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丰富学生人文知识的同时,巧借传统文化强大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思想品德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因此在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第一项原则就应当是重视思想引导性,努力以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端正的思想态度和人生信念。

(二)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在过去老式教学课堂体系下,课堂的主体是老师,老师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并不考虑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仅打消了学生思考的主动性,更磨灭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在思想品德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切实以学生为主导,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认可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三)在教学中对传统文化要灵活运用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多如浩瀚的繁星,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巧妙的将传统文化与当前的思想品德课程内容相结合是教学的重点。中学教师必须对课程内容和传统文化都有充足的了解,然后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不会感觉到疲惫和困乏。学生兴趣的培养是教育有效性的前提,运用传统文化深厚的内涵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知识,是当前教育的重点和难点。

(四)坚持思品教育与传统文化相融合

思想品德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理念应当是一脉相承,相互融合的,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将这而这融会贯通,切忌在教学中生搬硬套,将思品教学内容和传统文化相互隔离的做法。中学生处在只是较为贫乏的阶段,老师的引导和教育依然是学生接受知识的重点部分,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系统的融合的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而相互割裂的知识体系则略显枯燥和乏味。

三、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基本方法

(一)在知识传递中渗透传统文化

知识传递是中学教学的主要手段和目的,任何教育都具有两方面的作用的目标,一个是思想引导,一个是知识传递。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知识内容的传递,丰富学生知识储备和提升头脑思考能力,在知识传递中教师就要学会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巧妙融入传统文化,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传统文化,并且在潜意识中形成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这样的教学才算是成功有效的。

(二)在知识启发中渗透传统文化

学生学习知识最终还是要在生活和工作中能够熟练运用,能够用所学的知识知道社会实践,否则死记硬背知识点是毫无益处的。知识的学习考记忆,知识的应用则是靠思考,在教学中教师更重要的作用应当是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思考,对知识有自己的判断和评价,对知识的运用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样学生才能够学有所用。因此,在对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中,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启发学生去自己思考和探索知识,同时融入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学生思维空间,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探索的兴趣。

(三)在知识检测中渗透传统文化

对所学知识进行检测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另一方面也是敦促学生认真学习的有效手段。通过在知识检测中加入传统文化内容,学生会以更高的热情和积极性,更专注的注意力去关注和思考传统文化,并且在考试中主动将传统文化与所学知识点相结合,提升自身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四、结语

相比较现代的教育教学方法,传统文化更加注重对学生思想的培养和品格的塑造,所教导出来的学生与社会而言更为有用,也更有利于学生后期成长和发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即是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也是对学生性格培养的重要帮助。中学教师应当在今后的教学中,广泛灵活运用传统文化的力量,全面提升思想品德课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熊豪.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意志品质培养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

[2]王姣.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篇5

如此说来,要讨论对传统知识保护的法律事宜,令人回避不了的问题就是:为什么在世界范围内,经过近半个世纪的酝酿也产生不了令大家一致接受的原则与规则?在国内,为什么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一个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办法(条例)也难以获得通过?这两个问题其实也可转化为一个问题:为什么在现有法律体系下,要实现对传统知识的保护是如此困难?

本文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探讨如何才是保护传统知识较为有效和可行的法律途径。鉴于世界范围内传统知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本文的论述虽然离不开对国际环境和经验的描述、引证和对比,但其立足点和出发点都将基于我国的背景或语境,以期对我国的立法、执法和司法实践有所建议。

除本部分引言外,按前后顺序,本文共分八个部分:第一部分将介绍和分析传统知识的概念和分类;第二部分将分析保护传统知识的目的;第三部分将分析传统知识的客体;第四部分将分析传统知识保护的主体;第五部分将介绍如何利用当今知识产权体系为传统知识提供保护;第六部分将分析对传统知识的特别法保护和利益分享机制;第七部分将结合具体的国际和国内立法与司法实践探讨如何更好地保护传统知识和能够持续地发展传统知识;最后第八部分是结论和对我国的立法建议。

一、 传统知识的概念和分类

1.传统知识的概念

当今,传统知识(Traditional Knowledge)的概念被广泛地用来指具有悠久传统的知识或知识系统,并且,在相当大的意义上,这种知识或知识系统与“本土居民”(indigenous people)[2] 有着密切关系。虽然曾有批评认为应用“传统知识”一词可能使其在与占据当今社会主流的科学知识或西方知识相比时暗示其可能的内在劣势,[3] 但这并不妨碍这一概念在当今国际论坛中越来越流行,并被赋予新的含义。

事实上,传统知识这一概念仅是人们近年来针对“传统的知识”所形成的多种概念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个。另外一个较为常用的概念是“民俗”或“民间文学艺术”(folklore)或“民间文学艺术表达”(expressions of folklore)。[4] 此外还有“本土和地方社区知识”(knowledge of indigenous and local communities)、[5]“本土遗产”(indigenous heritage)和“本土文化和知识产权”(indigenous cultural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等。[6] 尽管被使用的频率和使用者不同,其指向的内容却大致相同。

但是,当不同的国际组织分别使用传统知识等概念时,赋予它的内容却有所偏重,尽管相互间可能也有很多重叠。例如,《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CBD)在其关于传统知识的主要条款中,使用的概念是“采用传统生活方式的本土和地方社区的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相关的知识、创新和实践”。[7] 该组织进一步把传统知识解释为“来自实践,经由数世纪而得,适应了本土文化和本土环境,经过口头从一代传向下一代”,[8] 认为传统知识以实践为本性,尤其体现在农业、渔业、健康、园艺和林业上,并列举其表现形式主要包括故事、歌曲、民间传说、谚语、文化价值、信仰、仪式、社区法律、地方语言和农业实践(包括植物品种和动物饲养的发展)。[9]

对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而言,传统知识概念所包括的范围要广泛的多,并且从知识产权的角度来看,其表达更加规范与整齐。依据WIPO,传统知识是指“基于传统的文学、艺术或科学作品;表演;发明;科学发现;外观设计;标记、名称和符号;未公开信息;和所有其他在工业、科学、文学或艺术领域内产生的基于传统的发明和创造”,[10] 并把“基于传统的”进一步解释为“知识系统、创造、创新和文化表达一般地从一代传向下一代,通常被认为与特别的民族和地域有关,并随着环境变化而经常地演化。”[11]

显然,与CBD相比较,WIPO使用的传统知识概念内容更为广泛,表达也更为符合当今知识产权法等法律规范,并且更重要的是,它突破了一般把传统知识与本土居民或地方社区相联系的囿圄,具有更宽广的视角,因而也更容易与当今法律体系进行交流。基于此,本文采用WIPO所述的传统知识概念和相应的内容。

2.传统知识的分类

为保存、保护、应用和发展传统知识,对传统知识进行适当分类是有益的。根据WIPO,传统知识可包括传统的农业知识、科学知识、技术知识、生态知识、医药知识(包括医药和医疗)、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知识、民间文学艺术表达(表现形式可为音乐、舞蹈、歌曲、手工艺品、外观设计、故事和艺术品)、语言的要素(如名称、地理标志和符号)和可移动的文化财产。[12]

可以看到,在这些分类之间存在很多重叠,例如,在科学知识、技术知识和农业知识、生态知识、医药知识之间,在医药知识、生态知识和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知识之间等。并且,如此繁琐的分类既不符合科学或法学的逻辑简洁性要求,也非传统知识创造者或持有者所擅长。再次,也应看到,“可移动的文化财产”在较大程度上应属于有形的(文化)财产而非传统知识(详见本文第三部分的叙述)。因此WIPO把传统知识做如此繁琐的分类,并非就是好事。

国内有学者在讨论民间文学艺术表达等传统知识的保护时,常引用WIPO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于1985年的《保护民间文学艺术表达防止不法使用和其他侵害行为之国内法示范条款》中关于民间文学艺术表达的分类,以作为其分类标准。[14] 此分类把民间文学艺术表达分为四类,分别是言语表达、音乐表达、动作表达和有形表达(有人译成物态表达,却未必更为准确)。[15] 应该注意到,此分类标准虽有一定的意义,但却未必准确和全面。例如,有些民间艺术(如民间说唱艺术、巫师的表演、昆曲等戏曲或戏剧等)就可能既有言语表达,又同时有音乐表达和动作表达。若要人为地将其分割开来进行保护,即使可能,也很难说是明智之举。其实,WIPO和UNESCO二十年前的这种分类方法及其建议的相应保护方法已被证明很难适应实践的需要,因此该《示范条款》并未为世界各国所普遍接受(原因当然很多);并且,即使是WIPO也不再把民间文学艺术表达及其分类方法作为传统知识的概念及其基本分类标准,而是采用与当今知识产权等法律体系更为相容的概念、分类与描述,如作品、表演、发明、标记、未公开信息和创造等。[16]

尽管可作不同的分类,但仍应认识到,任何一个社区或种族的传统知识的每一方面或每一部分,都相互交织成该社区或种族传统知识的一个整体,切不可机械地分割和孤立对待。

应该强调,正如CBD和WIPO所阐述,传统知识一直处于新陈代谢的演化进程之中,或者说传统知识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这点和占据当今社会主流的西方知识或科学知识相同。因此,当与所谓的主流知识相比时,传统知识并非一定就是陈旧的、陈腐的或低效率的,相反,它可能是新的、健康的和有效的。并且,正如科学知识会主动吸收传统知识用于自我创新一样,传统知识也会主动吸收科学知识,不断创造出新的传统知识来。

此外还应提及,传统知识的创造和运用与生物资源密切相关。从全球范围来看,很多传统知识的创造者和持有者生存在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中,因而很多传统知识的创造、保存和创新都依赖于其生态环境的完整和生物资源的富足。因此人们既可通过运用传统知识达到对生物资源的认识和利用,也可反过来通过保护和利用生物资源以维护传统知识的保存、保护和创新。传统知识和生物资源之间的这种相互依赖的辩证关系,对于可持续发展来说现实意义尤为鲜明。

二、为什么要保护传统知识?

保护传统知识的目的是什么?依据本文的理解,大而言之,应至少有相互联系和依存的两个方面:

第一,保存、保护或“拯救”传统文化,避免灭绝之虞,保护文化多样性。[17] 这一点,如果从人类社会的角度来看,是为了尽量多地维持、维护、保存和促进一种传统文化或民族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使之不消失或避免灭绝之虞(如避免民间艺人或秘方传人“人亡艺绝、后继无人”的现象发生[18]),以保存人类的文化多样性,促进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如果从本土居民的角度来看,本目的则可理解为维持和保护其生存的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使之能够享有基本的文化权利和生存权利。

第二,开发利用传统知识,以增加本土居民在现代社会中的竞争力,促进传统知识自身的发展。这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防止他人未经许可的、不合理的使用如非法占有或盗用,另一方面是增强本土居民的竞争力,加强其竞争优势,保证其参与正常的竞争活动。随着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全球化,法律或法治也正走向全球化,在此过程中,本土居民与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要卷入进来,因此加强对传统知识的保护,就可为本土居民争取更好的生存条件,同时也可能促进传统知识对现代社会的适应和发展。[19]

应该注意到,这两个目的之间联系密切并相互依存,这可表现为两方面:一是相互促进,二是相互排斥。例如,通过保存、保护和“拯救”传统知识就可能增加开发利用传统知识的机会,而通过对传统知识的开发利用也可反过来使某些传统知识得到更好的保存;但相反的情形也可能发生,即过度的保存行为可能会限制对传统知识的开发利用,过度的防止别人开发利用也可能会限制或阻碍对传统知识的保存。

对于不同类别或不同地区的传统知识,其保护目的应有所区别或侧重。例如,对于濒临灭绝的传统知识,“拯救”的意义和紧迫性可能要更大一些;[20] 但对于尚有极强生命力的传统知识,如何保护它以利更好地开发、利用和发展则具有更现实的意义,例如,对于中医药知识的利用和保护。[21] 当然,对于得到“拯救”且无灭绝之虞的传统知识,仍然也要面临如何更好地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可以认为,保护传统知识使之能够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应属更为重要。

因此可以认为,保存传统知识和(防止别人未经许可地)开发利用传统知识就成为保护传统知识的两个基本目的,也因而构成为传统知识提供法律保护的两个最根本理由。

接下来,本文将具体探讨如何对传统知识提供法律保护。要提供法律保护,就需设定权利;而要设定权利,首先需要廓清的两个重要方面就是权利的客体和主体,即对传统知识究竟要保护什么和为谁保护?如果这两方面得不到清楚和完整的确定,则对传统知识进行法律保护的讨论可能始终如隔靴搔痒、不得其解,并可能因其客体与主体之不确定而影响到权利义务关系的设定和相关法律体系的构建。[23]

三、 对传统知识究竟要保护什么:对客体的讨论

传统知识保护的客体问题是本领域内的一个大难题,对其内容的界定众说纷纭,不仅不同的国际组织或国家对其内涵的认识有所不同或侧重,而且即使是一个国家、民族甚至一个部落或社区内部对此也有分歧。这与本文第一部分所说的概念多样性相对应。

应该认识到,传统知识内容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因为它们正是文化多样性的载体和文化多样性的基础所在:如果没有了内容纷繁芜杂并且互不相同的传统知识,则当今世界所珍惜和追求的文化多样性可能就会荡然无存。

在此我们就遇到传统知识保护中的一个难题:如何既能对传统知识提供基本的权利保护,又能帮助保存其内容多样性?或者说,可行的法律方案能否在为本土居民提供必要的法律保护的同时又能避免造成文化多样性的丧失?可以说,我们很难保证一种法律制度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这就像我们很难保证当今的法律体系已经为当今的科学知识或西方知识提供了完备保护一样。[24]

鉴于此,本文认为,对待传统知识保护较为明智的、实际的做法也许是,根据保护传统知识的两个基本目的(保存和开发利用),对与传统知识有关的事物进行分析,根据其在传统知识保护中可能起到的作用,有所取舍、选择和归类,然后再根据其性质选择不同的法律实施保护。相反,如果在客体认定上搞“一刀切”,希望把与传统知识或传统文化有关的一切事物都纳入囊中,并希望对它们的保护可以“毕其功于一法(律)” ,在一个“传统知识保护法”名下对涉及到的所有传统知识进行保护,则可能稍显武断和幼稚,反而欲速则不达,不能起到尽快、尽多地保护传统知识和促进传统知识可持续发展的实际效果。

根据上述WIPO对世界各地传统知识大规模的事实调查,人们关注的与传统知识有关的事物包括如下众多的种类:[25]

(1) 口头或文学作品,包括民间诗歌和民间故事;

(2) 民间音乐作品,包括歌曲和戏曲;

(3) 民间戏剧、舞蹈作品及其表演;

(4) 民间美术作品,包括版画和绘画;

(5) 民间手工艺品,包括手工艺品、编制品设计、纺织品设计、服装、地毯或其他用品的设计和装饰;

(6) (表演意义上的)传统庆典、仪式和礼节;

(7) 传统农业技术;

(8) 传统畜牧技术;

(9) 传统狩猎技术,如跟踪动物和渔猎的方法;

(10) 传统服装或织布的制作和印染技术;

(11) 传统食品制作技术,如烹制、发酵和加工食物的方法、制作调料和饮料的方法、切肉技术和保存与保藏食物的方法;

(12) 传统医药和医疗知识,包括药用动物和植物的知识,还包括精神治疗方法;

(13) 传统生育或分娩方法;

(14) 对传统香料如熏香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篇6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传承;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0-0089-02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核心价值的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未来的思维形成、行为方式、思考方式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潜在影响,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脚步加快,外来文化不断涌入中国,与传统文化发生碰撞,部分学生出现了忽略传统文化的倾向。[1]大学生是文化的传承者同时也是接受新鲜事物最快的群体之一,但在文化传承方面却出现了失衡的现象,这种现象值得深思。本文以河海大学常州校区为例,调查了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的现状,分析其原因,以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促进大学生更好地进行文化传承的任务。

一、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认知现状

1.大学生传统文化知识掌握现状

中华文化是经过上下五千年的沉淀发展形成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一不涉及,还涵盖了道德、礼仪、价值取向、思维形成等丰富内容。此次调查问卷设计了一些题目来了解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情况。其中有一道高中学习过的文言知识的客观题目回答的正确率不足70%;均阅读过四大名著的学生占调研总人数35%;能讲出5个以上传统节日起源的学生只有25%;在对于自己家乡历史文化了解程度问题中,有深入了解家乡文化的学生不足6%。以上几个方面的调查显示,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不足,掌握不够,这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有不利影响的。

2.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情况

传统文化意识主要是指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程度。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程度直接关系到他们学习传统文化态度。问卷调查显示,48%的学生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关于是否应该继承传统文化,22%的同学认为应该继承并发扬,77%持中间态度;在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重视调查中:30%的同学认为节日放假可以更好地体验节日意义,70%表示无节日感受;有69%的同学喜欢春节,31%的同学选择了圣诞节。在古典书籍阅读方面,只有27%的同学愿意学习。对于传统文化未来发展的看法,47%的同学持乐观态度,32%持中间态度,21%的同学持悲观态度。上述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较低,对文化的认同感并不高,这对文化传统有不利影响。

3.传统文化学习途径情况

大学生获得传统文化相关知识的途径很多,根据问卷调查所得,有65%的同学主要通过课本知识了解传统文化相关知识,17%通过长辈讲述了解,还有17%的同学通过网络媒体等方式了解,1%的同学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可见大学生主要了解学生的方式是书本知识,但事实上,书本上所教授的知识大学生吸收的效果并不好,大多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过后就遗忘。同时,也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过于狭窄,大部分只局限在课本知识上,课余通过其他方法了解的较少。

4.大学生传统道德践行情况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厚重的道德追求。孔子的学说是以“仁”为核心的最高道德标准。“仁”的含义包括“克己”“爱人”两方面,而以“礼”为准则。但是在中西方文化不断交融的今天,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传统道德意识渐渐淡化。清华大学教授张岂之在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采访时曾说:“中国的大学生虽然拥有优秀的学业成绩,但缺乏合作精神,待人接物缺少文明礼貌。”[2]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弱化主要就表现在这两方面,一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在校园中主要表现为:在自习室大声讨论题目,考试作弊手段层出不穷,宿舍同学相处越来越困难,为各种小事儿大吵大闹等等。二是行为举止欠缺文明礼貌。主要表现为:不按顺序排队,随意损坏公共财物,上课时大声喧哗,目无师长,公共汽车上不愿与老人让座等等。这些都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弱化的表现,而思想道德素质的弱化则是学习传统文化不够的具体行为表现。

当代大学对传统文化知识掌握不足,传统文化意识薄弱,传统思想道德素质弱化等,这些结果都显示出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是不容乐观的,这不得不让人陷入沉思。

二、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不足原因分析

1.客观环境影响

大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从小成长的环境。而今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认知的影响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父母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父母是在成长过程中陪伴孩子最久的人,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目前大学生群体的父母大多是60年代到70年代的人,那个时候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大环境是比较恶劣的,这就导致了父母阶层的目标大多是求温饱,而不是追求精神文化需求。并且在新旧文化交替的时代,传统文化被一度认为是腐朽、古板的旧文化。如今大多数父母的心愿被狭隘地定义为“考上重点大学”,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让孩子在课余时间上补习班,却不认为应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2)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缺乏。教育是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的途径,但问及关于已经学习过的文化知识时,回答的正确率却不足70%,教育的效果不尽人意。在我国,大多数高校是不注重传统文化教育的,高校为了赢得更好的生源,在教学计划上更重专业而轻人文这种带有功利性的教育不仅对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兴趣的培养、人文素质的提高不利,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得急于求成。尤其是理工科院校,人文社科类课程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并没有纳入学生的教学计划中,选修课往往课程内容分散,学生无法进行系统性的了解与学习,这就很难带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与此同时,老师的素质也在此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古语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而在大多时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关注到了解惑这一层,对于学科的整体内涵,以及上升至哲学问题上的地方却极少涉及到。一方面当今的老师也是从应试教育中走过来的,自然地将以前的学习结构、框架带入到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3]另一方面是教师的责任心与道德素质还需要进一步地提高。一些老师对职业的认识不够,对职业的荣誉感不够,他们认为教书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并没有把引导学生承担起传统文化的责任作为自己的成就目标。

(3)社会大环境影响。经历后,中国经济倒退了十年。改革开放后,国家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当前中国社会上有很大一部分人开始推崇拜金主义思想,并且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快节奏生活,也让人们在工作生活中变得急功近利。为了获得更好的物质生活,人们变得越来越现实,社会上主流认为对个人发展有用的是各种专业证书、等级证书等,培养人文素养,提高综合素质就显得对自己“无用”。

(4)外来文化入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文化不断融合与碰撞,然而渐渐形成一个词――文化入侵。首当其冲的就是中国传统节日与外国节日的不同待遇。“洋节”在近年来大受追捧,而中国传统节日却呈现萎靡之状;其次就是饮食文化,麦当劳、肯德基、韩国菜、寿司等在中国大受欢迎;再次就是西方价值观的渗入,大学生学习西方的自由主义精神,崇尚自我,变得更加自私,越来越没有团队合作精神。大学时期是人生重要的成长时期,同时学校也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给学生。大学生踏入相当于半个社会的大学,面对大学里多元的文化,许多大学生对各种各样的新鲜信息没有一个好的判断力,最终往往选择盲目跟风。部分大学生在此过程中甚至产生了民族文化无用的想法。

2.主观原因分析

(1)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存在偏差。由于教育体制问题与大学课程设计的限制,大学生缺乏对传统文化的系统性学习,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很难有清晰的认识。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包括文学、艺术、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等各个方面,可谓包罗万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并富有民族特色。近百年来,传统文化经历了被抛弃和重新拾起的跌宕过程,这一过程对当代的大学生也造成一定的影响。许多学生对一些传统文化存在误解,他们认为传统文化是封建糟粕,比如认为《易经》是算命的,《孙子兵法》已经过时,阴阳之道只是迷信之说,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早该被丢弃。其实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由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存在偏差,很难理解这一点,也就更难积极地去学习。

(2)大学生功利思想过重。古代职业地位排行是“士农工商”,士人为首,商人最末。然而如今金融热将这顺序颠倒过来。经济类专业受到大家热捧,人文社科类专业几乎无人问津。如今,读书成为了一个找工作的工具,通往社会的踏板。学生在选择大学时,关注的主要是学校的科研水平、师资力量、硕士点博士点数目、就业率等。[4]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今天,铁饭碗早已打破,高的学历并不代表好的就业和高的工资,为了自己以后“长远的发展”,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只关注自己的专业知识,宁愿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习专业知识和考取专业的证书上,也觉得比读古典名著、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和古典乐器这些貌似毫无作用的东西更有实际的意义,这也就导致传统文化无人传承的尴尬局面。

三、提高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认知的建议

在清华一百周年校庆上,同志在讲话中把“文化传承与创新”明确为高校的第四大职能。这就表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已经变成一个时代使命,社会各界对此都应该奉献自己的力量,责无旁贷。

1.对社会的建议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内容对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思想品味和道德素养等有着重大的意义,然而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许多偏差,认为是封建的糟粕,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社会整体氛围对一个人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的影响。因而,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从而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帮助大学生自觉地学习传统文化。

2.对学校的建议

(1)利用文化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传承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书籍、文物、遗址等就是很好的物质载体。而这些载体,就是学校可利用的资源。具体来讲:一是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观民俗博物馆、名胜古迹等,让学生从中体味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二是学校应鼓励学生在课余参加当地民俗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当地的文化活动。[5]三是学校在当地民俗工艺厂建立暑期社会实践基地,成立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暑期社会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来了解学习传统文化。通过以上措施,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多元的传统文化相关活动中,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从而建立文化自觉。

(2)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活动是进行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方法,既给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还在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收获知识。学校就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宣传,以及号召全校师生学习传统文化。团日活动、演讲比赛、辩论赛都可以将主题设为了解传统文化、宣传传统文化。院校也可以组织形成一个传统文化社团,专门在每个传统节日组织活动,让大学生体验传统技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改革完善教学体系。课堂教学是大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高校可以通过提高人文课程在选修课中的比重和增加一些必修的人文课程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开设文、史、哲等人文课程,引导大学生来学习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知识,从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气质等。高校也应更加重视人文课程,加大对人文课程的教学投入,并提高此类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权重,以引起学生的重视。

3.对大学生的建议

(1)思想上,端正态度,增强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大学生应该端正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应了解到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国家的瑰宝,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需要继承与发展的民族的根。正如在五四重要讲话中说到:“中国梦是我们的,也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中变为现实。”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应该加深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牢记中国梦,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其精神,继承其精髓,是作为中华儿女不可推卸的责任。

(2)行动上,自觉学习,主动宣传。首先,大学生应该自觉主动地学习了解传统文化知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文化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这就需要大学生有一定的辨认能力,去其糟粕,继承与发展其精华。其次,当对传统文化有一定认识与理解后,大学生应该发挥“达,则兼济天下”的精神,从正确的立场、正确的角度向周围的人群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让更多群众、更多国家都能修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谬解,从而对千百年来经时间冲刷却依旧流传下来的历史遗珠有着正确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黄小平.传统文化的缺失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35).

[2]范绪锋.著名史学家张岂之谈入世后传统文化教育:立足本土拥抱世界[N].中国教育报,2002-01-05.

[3]齐瑾.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看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的缺失[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3).

[4]余卉.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缺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3,(12).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篇7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知识产权;法律保护

中图分类号:G80-05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2)06-0043-04

Abstract:Administrative law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usually adopted to protect and develop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 culture, it’s also an important legal way with intellectual property system.With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 analysis to study the value of protect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 Chines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the feasibility and conflict of active intellectual property system with sports culture protection.Countermeasures for protecting Chines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with intellectual property are provided.

Key words:Chines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intellectual property; legal protection

收稿日期:2012-04-2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我国武术无形资产的开发与保护研究》(课题编号:11YJCZH208)。

作者简介:杨家坤(1972- ),男,湖北潜江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法学。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Xuzhou 221116,Jiangsu,China

国内外大多数专家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研究民族传统文化保护,那么,知识产权制度是否也是保护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一个重要法律手段?现行的知识产权制度是在专利法、著作权法和商标法等法律制度分而治之下,这些制度用来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时,它们之间存在哪些冲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对策有哪些?这些都需要开展相关理论研究,以促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繁荣发展。

1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法律保护现状

我国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目前仍是以公法保护为主,国家采取一系列行政保护措施对具有重要价值且濒危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抢救性保护。然而,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几乎是一片空白,从社会的角度来讲,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应当被知识产权制度来加以保护。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其相关权利人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导致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屡遭侵害,严重影响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项目发展的权益和声誉[1]。例如,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林寺、达瓦孜、刀郎木卡姆、江格尔先后被抢注为罐头、火腿肠、啤酒、洗面奶、死家禽、佩刀等产品的商标,尤其是少林寺遭遇侵权现象更为严重,仅在中国国内就有百余家企业注册使用54个“少林”商标,行业涉及汽车、家具、五金、酒业等。其他国家和地区也都在抢注“少林”或“少林寺”商标,共发现117项,他们均以“少林”、“少林寺”商标或名义,利用少林寺这一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及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来获取商机和利润[2]。令人气愤的是当少林寺武术团去国外武术表演时,反被别人告知侵权而限制少林寺行使本应属于自己的权利。

2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现行知识产权制度的冲突

2.1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权利主体确定比较复杂

知识产权的权利主体一般来说都是比较明确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权利主体存在着不确定性和群体性。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随着社会和观念的变迁而发生或快或慢的嬗变,一开始可能是某一个人创作,但经过时代的发展,历经多人的传承而又加入传承人创作形成新的形式,这样世代相传,创造者个体的特征越来越模糊,个人的风格逐渐被淹没,呈现出群体的特点,体现出一个群体的风格、智慧、感情和特质,再被各代人群延续、传递。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虽然有些能够通过有形的产品或约定俗成的固定表达加以体现,但却没有任何一个单个的成员可以对其主张创造者的权利,也没有人能够将此产品或表达与其他产品或表达截然分开,难以确定承载权利的主体。正是由于无法将某一民族的非物质遗产与某一个特定的权利人联系起来,造成了适用知识产权制度的困难。

2.2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现行知识产权制度存在着时间期限矛盾

在现行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中,各国对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的保护是有一定期限的,保护期限结束则进入公有领域不再保护,商标权也是有一定期限的,期限结束可以申请续展。关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期限性问题,大多数学者认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长期延续的过程,作为一个民族或群体短时间内不会消亡,其蕴含的精神价值和物质利益也不会消亡,民族传统体育是世代延续的,每一历史单元都是传播时期,也是创作时期,在一种“叠加式”的积淀中产生又变异、变异又新生。其价值往往随时间的流逝而增加,体现出历史的传承和积淀,经历了长期积累和传承而得以延续,很难适用知识产权保护期限要求[3]。

2.3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权利范围难以确定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应该享有哪些权利?这在我国体育界探讨的还不是太多。根据TRIPS的规定,知识产权是一种私权,其核心是界定人们因智力成果及相关成就所产生的各种利益关系,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大多已处于公有领域,表面形式上是人人可以自由使用的对象,同现行知识产权比,具有更多的公权的性质。我们在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过程中,倘若以保护私权的方式对其进行保护,不利于民族传统体育延续流传;若采用保护公权的方式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保护,又唯恐难以防止权利主体的权利不受侵害。因此,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中面临着公权保护和私权保护的矛盾。

3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可行性分析

3.1 知识产权制度能够很好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权利人的精神利益和财产利益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法律保护绝非一部法律所能胜任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是一个体系性的、多层次的、全方位的保护机制。公法上的保护固然重要,私法保护亦不能忽略。知识产权保护可以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私法保护的一个视角,能够很好地保护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权利人的私法权益不受侵害。笔者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利用知识产权制度加以保护是完全可行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体现着民族体育文化创作者的精神权利,这种精神权利应当得到知识产权的尊重。知识产权应从单纯的考虑权利人的个人权益转向权利人个人权益与社会利益并举的理念。知识产权从来就不是一种单纯授予私人利益的制度设计,其更高的价值理念在于社会利益。从社会的角度来讲,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社会的有机构成部分之一,应当被知识产权加以保护。

3.2 国际相关组织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知识产权保护的对象

传统体育文化深植于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之中,每个活动无不浸透着文化的烙印,关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1999年1月30日至12月3日在乌拉圭的埃斯特角由联合国教育、科学和文化组织主办的世界体育部长和负责体育教育与体育高级官员会议上,通过了《埃斯特角宣言》。其中第8条中提出:“部长们支持按地区和国家文化遗产原则去保护和发扬传统体育运动的政策,包括列为世界范围内的传统游戏和运动项目,鼓励举办地区性传统体育节。”主张将民族传统体育列入体育知识产权保护的范畴[4]。

4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知识产权保护方式

4.1 著作权保护

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需要具有独创性, 权利主体特定, 保护期限有限。然而许多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由于和现有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在创作独创性、权利主体特定、保护期限等方面存在冲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接受知识产权制度保护存在一定的制度瓶颈,但这并不代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能接受著作权法制度的保护。我们认为在现行的知识产权制度框架内,采用《著作权法》中的版权和邻接权依然可以很好地保护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能够作为著作权保护的客体主要有:

第一,我们可以将那些符合作品条件的部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接受著作权法保护,依据传统武术基础重新创作的新套路、技法、理论等智力成果,其作者及其著作权人可以直接取得著作权的保护。如陈氏太极拳传人陈小旺,他依据传统武术的基础通过自己思考和取舍重新创造出新的太极拳技击方法和演练套路,则著作权人为陈小旺,他享有太极拳的著作权;如果陈小旺只是秉承传统,没有任何动作创新,他只能作为太极拳文化的传播者,享有太极拳的邻接权。

第二,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整理、注释、翻译而形成的新作品,其整理人、注释人、翻译人就其演绎作品也可以享有著作权。

第三,对各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整理所形成的数据库,如果具有创造性就可以作为汇编作品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利用现代信息化媒体制作的各种内容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数据库可以作为汇编作品受到著作权法保护。依据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而制作的各类光碟以及其他传播介质,其制作者可以享有邻接权的保护。

第四,具有表演意义的体育竞技活动、风俗、仪式等,其表演者可以受邻接权的表演者权保护[5]。

4.2 商标保护

商标保护主要用来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注册商标。如 1998年,少林寺正式注册了“少林”、“少林寺”商标,注册类别是武术表演[6]。运用商标法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优点是商标权的保护期可以通过不断续展而长期存在,这与民族传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相吻合。我们可以利用商标制度保护优秀而且具有商业价值的民族传统体育表演项目的识别性标志,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以通过注册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的方式,以团体、协会或其他组织的名义注册,供该组织成员在相关活动中使用,以表明所提供的服务具有相同的质量和规格,并保证质量的来源和品质。我们应该及时将那些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注册,取得商标权而获得商标法保护,避免侵权现象发生后无法获得权利保护。

4.3 地理标志保护

地理标志是指标示某商品或服务来源于某地区,指示该商品或服务具有特定质量、信誉或其他特征,主要是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地理标志具有真实性、地理范围的特定性、群体性和证明性等特征[7]。运用地理标志保护也可以提高民族传统体育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并扩大文化影响力。地理标志一般由法人或其他组织注册,不可转让,属于特定群体的特点。如峨嵋武术(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梁山武术(山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沛县武术(江苏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8]。

4.4 商业秘密保护

由于我国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距离现代年代久远、不符合专利法保护的要求,即创新型、创造性和实用性方面的要求。因此运用专利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存在诸多障碍,而且申请专利保护程序复杂,保护代价较高。然而与之相比,运用技术秘密保护民族传统体育较为可行。对一些具有价值而又没有进入公有领域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可以采用商业保密的方法加以保护[9]。就商业秘密保护范围而言,普遍认为包括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例如某些武术门派中练功方法,某些传统武术器械的制作方法,某些传统武术练习中防止跌打损伤所涉及到的中药配方和炮制技术等。该武术技术秘密的持有者依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则来防止以上技术秘密的泄露,而且不需要申请登记的手续、成本支付和其他程序上的要求。但作为保护的条件,法律要求控制该信息的人在相关情况下必须采取了必要的措施,来使该信息处于保密状态,特别是在该信息被少数群体掌握的情况下。

5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

5.1 进一步完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法律制度体系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已经颁布,该法明确指出传统体育和游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这是我们体育界多年努力的结果,为以后更多的民族传统体育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我们不能渴望一部立法就能够解决所有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很显然,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刚刚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立法及其配套法律极不完善,在相关的法律条文中民族传统体育立法还处于空白阶段,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立法之路还很艰难。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丰富性、独特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其保护方式是多样的,但最根本的保护是立法保护。因此,必须采用行政法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两种手段相互配合才能切实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好地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模式是建立综合的保护机制,即采取完善法律制度、行政执法保护、知识产权私权法的民事诉讼保护、权利人自发保护等保护方式的互相结合,共同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立体保护。

5.2 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执法保护工作

任何法律制度没有强有力的执法保障均不是完善的法律,因此,针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还要建立强有力的执法保护体系。因此,我们在做好立法的同时,还要加强执法的力度。针对侵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权利的任何人、组织采用相关法律手段给予救济,其法律救济制度应当从预先性救济和补救性救济两个角度设计。预先性救济是指法律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遭到具体侵害之前所设计的制度,主要包括财政支持制度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奖励制度;补救性救济是指针对己经发生的侵害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行为人,在立法中设计出责任追究制度,主要包括懈怠维护的警告制与“三责”(民事责任、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制度。我们的立法对因自己的懈怠行为导致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遭到严重破坏甚至灭失的团体、个人,应当考虑设立两个具体制度:一是警告制度,由专门委员会对疏于保护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行为人发出警告和限期矫正公告;二是对无视警告并进而造成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遭到严重破坏甚至灭失者,适用民事责任、行政责任乃至刑事责任追究制度。建议在相应的法律规范中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做出必要的制度补充[10]。

5.3 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社群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社群应加强知识产权自我保护意识,积极采用著作权法、商标权法、地理标志保护和商业秘密法等相关法律武器保护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权益不受侵害,及时将符合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象申请为专利、商标,防止具有知名度的民族传体育文化被侵权时无法进行权利保护,国家应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提供者、整理者、演绎着给予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保护。例如将知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及时申请商标注册获得商标权保护,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和形成过程中独有的练习方式和训练技巧可以采用商业秘密法进行保护。以武术为例,我国众多的武术项目在形成过程中,经过许多人辛勤复杂的智力劳动,在演练过程形成了一些练功秘法,这种方法去申请专利保护和对单一动作去申请著作权法保护,都难以成功,唯有采用商业秘密法保护才是最佳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术麟.我国民族民间无形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72-74.

[2]代中现.论保护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执法机制存在的问题[J].河北法学,2008,26(1):72-75.

[3]张春燕.武术知识产权的权能及其保护机制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1):52-54.

[4]张月霜,刘凤霞,孙璟钰.武术的法律保护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9,(5):6-8.

[5]青海法院十件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EB/OL].青海法院网,2008-12-10.

[6]赵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9,28(2):125-127.

[7]刘剑文.TRIPs视野下的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170.

[8]曹新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研究[J].法商研究,2009,(2):16.

[9]牛爱军,虞定海.传统武术的知识产权保护——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3):12-14.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篇8

论文关键词:文化传统;物理课程;影响 

 

一、文化传统与课程 

 

教育作为一种传承文化和教化人的活动,无疑与文化传统有密切关系。一方面,文化传统是文化的长期积淀,而文化要积淀成为一种传统,必然要通过教育。在教育具有稳定的形式以前,文化主要是依靠人们世代口授相传得以保存和积淀;从教育以某种明确稳定的形式展开(如私塾),一直到现在的学校教育形式,课程便成为实现文化传承的主要媒介。因此,课程是文化传统得以实现的重要机制。另一方面,传统既是历史又是现实,它不仅作用于过去,而且成为一种强大的现实力量,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人们的思维及其方式、行为及其方式以及习惯和下意识状态下的表现等方面。因此,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等过程都无疑会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 

课程研究表明:文化传统对课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文化传统影响着课程的价值取向。在西方文化传统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强调人的独立自主和积极的进取精神……,受其影响,西方课程经常是处于变动和超越之中。如在课程理论流派上,学派林立,众说不一;在课程实践上,课程改革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中国文化传统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在其影响下,课程发展在整体上表现得平缓、缺少变革。其次,文化传统影响着对课程内容的选择。这一影响非常突出,如在中国封建时期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受儒家文化传统的影响,“四书”、“五经”、“三纲”、“五常”等内容在课程内容中占据绝对优势。而在中世纪的欧洲,经院哲学、神学等知识占据了学校课程的主要内容。再次,文化传统影响着课程的管理。美国课程权力分散在各个州政府,各个州可以依据自己地区的情况,颁布课程体系以及课程标准,同时由于私立学校、教会学校的广泛存在,大多数学校管理者以及教师都具备一定的课程权力。而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有推崇整体与统一、推崇权威、追求中和的价值取向。课程无疑也受到这种传统的影响。在诺大的中国,长期以来,很少考虑地区经济文化的差异,全国各个地区一刀切地使用统一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甚至统一的教材和评价标准,国家具有绝对的课程权力,地方政府和学校及教师都是在忠实地实行国家统一的标准而已,几乎谈不上课程权力。 

 

二、文化传统对我国物理课程的影响 

 

近代自然科学没有首先在中国产生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有文化的、思想的、政治的、文字的和经济的等多方面原因,至今仍然是一个无解的“李约瑟难题”。但也有很多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文化传统的某些缺陷。比如张岱年先生就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基本上是一个以儒家思想为主、佛家和道家思想为辅并杂有其他思想的文化体系,其核心是儒家伦理纲常,虽然主张知行合一,天人合一,真善合一,但重社会轻自然、重综合轻分析、重思辨轻逻辑。这种趋向,是造成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不可忽略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毕剑横先生认为,由于中国传统的重社会轻自然的文化特征、重综合轻分析的思维方法、重实用轻理论的学术传统以及重思辨轻实验的研究风气这四个方面的原因,使理论科学和实验科学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受到了局限。 

既然文化传统中的某些因素束缚了自然科学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那这些因素也必然影响甚至束缚现代科学教育在中国的发展。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一门核心课程,它的发展势必也就受到传统的影响。有些研究者甚至认为,文化传统中的消极因素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巨大负累。通过对物理课程的发展研究我们发现,文化传统中的一些因素对中学物理课程仍然起着消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传统与物理课程目标。从对我国中学物理课程目标变迁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文化传统对课程目标的影响非常深刻。第一,物理课程目标重视理论知识、重视知识的实用价值以及重视学生优秀品格的养成,这和我国儒家文化传统是相契合的。第二,物理课程强调对学生、社会、自我价值取向的培养,如爱国主义、社会主义,而对个体、自我价值取向如好奇心、求知欲、批判意识、创新意识等提倡得比较晚,这正是重群体意识、轻个体意识的文化传统在物理课程目标中的折射。第三,我国的中学物理课程目标虽然强调道德品质、集体意识的培养,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些优秀的传统的内涵并未在物理课程中得到现代观念影响下的升华。如我们重视道德品质的培养,但是在物理课程目标中却一直未曾对尊重人、理解人等基本的适应取向的道德品质做出要求;传统文化虽然有强调集体意识的传统,但是表现在我们的课程目标中则仅仅是局限于对国家、民族、政体、社会主义等狭隘道德意识的认识和服从,而未能加强或者体现基于互相尊重、充分发挥自我、互相帮助与顾全大局等因素而倡导的团队精神等,更未上升到全球观念、人类和平和可持续发展等超越取向。 

2.文化传统与物理课程内容。由于课程内容是对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所以逻辑上就使物理课程目标中的文化传统趋向在物理课程内容中得以具体化。首先表现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由于课程内容的变迁过程是“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需求”、“学习者经验”三者之间的协调与平衡过程。而物理课程内容的基本趋向总是偏重于“社会需求”和“学科知识”,尤其是偏重于社会需求,“学习者个体经验”总是被忽视或者被边缘化。这一点正反映了我国民族文化传统对人的个体价值的轻视;其次,文化传统又会影响对物理学概念、规律的表述方式和方法。由于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不同的语言本身也就反映了思维方式的差异。汉语在陈述一种事实的时候,习惯于从侧面入手,阐述外部的环境、条件,最后才点出话语的信息中心。英语则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习惯于把要点放在句首说出,然后再把各种标志一一补进去。比如对于牛顿定律,英语习惯于这样表达: 

“a body at rest remains at rest and a body in motion remains in uniform motion in a straight line unless acted on by an external unbalanced force.” 

我国以前的物理教材中是这样表述的:“如果物体没有受到别的物体的作用,那么这个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时,总是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但近年来教材中有所变化,即按照英语思维的模式翻译:“任何物体,都保持其静止状态,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施加外力迫使其改变这种状态。”有教师认为,后者更有利于使学生理解这一规律。再次,我国物理课程内容整体上表现出注重对知识结论的介绍,缺乏对知识形成过程介绍;注重逻辑推演,缺乏思考、讨论以及动手实验;注重对物理知识本身的识记,缺乏对物理知识形成过程的主动探求,也从一定程度上显示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的某些特质的潜在影响。 

3.文化传统与物理课程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包括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并且教与学是紧密联系的。在传统文化的影向下,无论是在现实中还是在人们的心理中,教师无疑是课程的中心,教师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且自身处于权威的地位。另外传统教育中虽然也比较成功的运用教学相长、知行合一、学思结合等具有现代意义的教学方式,但是由于传统文化中重述轻做的特性以及科举文化的影响,也形成了注疏考据、强行灌输、死记硬背等不良作法。 

体现在物理教学中,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同时注重教师对知识的讲解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识记;重视对物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演算,而轻视学生动手实验和探究;课程目标中注重对物理学基础知识的学习,而不对学生经历物理过程作必要限定。另外,课程内容中的物理实验则集中在验证性实验,而验证性实验其主要作用在于使学生确信科学是可以被证实的,这显然与新科学观相违悖;而对于能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探索性实验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没有开发,直到文革后才有所涉及;而能使学生亲身经历和对科学研究全过程得到体验的科学探究实验,则一直到20世纪末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才得到了重视。其实,即使是当前,现实中讲实验或者黑板上做实验仍然是许多教师对于物理实验教学的主要策略。 

4.文化传统与物理课程中的权威化取向。物理课程中的权威化取向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教师对于学生的权威(不包括教师由于人格感召力所树立的权威);其二是课程文本(课程计划、课程内容、教材、资料等)对于教师和学生的权威。这两种权威化趋向从根本上说来自于文化传统。前者是基于文化传统中的“师道尊严”。在这种文化氛围里,教师权威统治一切,忽视或压抑学生的独立人格。后者是基于文化传统中的“唯古是法、以老为宝”的崇古观念。这套观念认为古代圣人及经典中所提倡的思想、礼仪、道德、政治等规范,具有绝对的权威,后人只能遵循,而不能忤逆。靳玉勒教授认为:“正是由于课程中的权威化取向,使得学生处于压制状态,久之,学生就把这种外在压制内化为无意识的自我抑制,对问题不求甚解,以至怀疑精神和问题意识在这一外在压制和自我约束的双重作用下消失殆尽,学生于是成了知识的忠实继承者。苛刻地遵守师授知识,学生只能把自己的学术视野严格控制在教师原有思维域限里。” 以致学生不仅相信权威、服从权威,同时也不具有独立思考、批判与创新意识和精神。文化传统所赋予的权威化取向在物理课程中有诸多表现:(1)课程内容局限于学科中的经典知识和学科发展中已有定论的内容,排斥科学新进展和仍具争论性的知识;(2)物理实验仅仅局限于验证性试验,排斥探索性、开放性实验;(3)教师武断地传授知识,不容学生提出质疑,包括对教师本身以及物理课程文本;(4)教师固守于国家制定的统一的课程标准、计划、内容等,不越雷池一步;(5)严格按照标准的模式以及标准答案讲授。 

 

三、结语 

 

上一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范文 下一篇:汽车驾驶技巧与应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