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艺术范文

时间:2023-12-07 17:32:53

中国传统艺术

中国传统艺术篇1

“天人合一”的思想决定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是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种思想对中国传统美学和中国传统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所有中国传统思想的画家,无论有什么样的作画目的,“观道”还是“畅神”,无论是“去杂欲”还是“自娱”,无论是“养生”还是“写心”,其内在含义都是“体道”或是通过“体道”去实现他们的人生愿望。艺即道,这是中国古代对人和艺术家的共识。艺与道的契合,其本身就意味着对一切困扰人心灵的因素的化解和摆脱,着力于精神的自我超越。

道,包含很多。阴与阳、实与虚、写形与传神、意象与意境……中国绘画第一法“气韵生动”。南齐的谢赫提出的“绘画六法”就把“气韵生动”放在首位。他所讲的“气韵生动”,就是指一个人的“风气韵度”,要求把反映对象的精神面貌、神情风姿、内在生命作为绘画的第一目标,“气韵说”就是“传神说”的发展。

以形写神发展到以神驭形、以神写形,主体驾驭客体,心灵组合、改造、重组物象,一切物象已经作为心灵载体的再生之物,已是精神化的自然。

所以说,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就是“道”的体现,艺术作品中也处处能看到。如,倪瓒的作品,画面大都作三段式构图,大片湖水占据主要画幅,近处画杂树,远山一抹置于画面的最上端,面画很少赋色。作品《六君子图》,近处是丘石,丘石上长着六棵树,中间湖水平静开阔,上端画远山,是典型的三段式章法。画面意境空阔萧索,中间的湖水亦有亦无,似水、似雾、似云,远山意境深幽,加上中国画的墨色与纸张的颜色对比,使之营造出一种宁静悠远的氛围,别有一番韵味,这即是阴与阳的体现,也是实与虚的体现,画面生成了一种朦胧之美,似有似无。

这就是中国传统绘画中“道”的体现。

中国传统艺术篇2

关 键 词:传统艺术 中国数字艺术 文化内涵

数字艺术这一艺术形式是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而普及的,自20世纪中叶以来,计算机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而数字技术介入艺术领域,对当下的艺术表现语言形态的嬗变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数字技术的不确定形式,打开了造型、色彩、空间、声响等艺术表现语言排列结合的可能性领域,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随着数字技术在艺术表现领域中开始形成自身独特的视觉、听觉等表现语言的那一刻,数字艺术便进入到艺术的古老殿堂。但是,当数字艺术创作给中国的艺术家们带来兴奋的同时,却发现艺术家因文化、科技、艺术表现语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数字艺术与传统文化艺术的情感差异,形成数字艺术表现的不足。当前,各种数字技术的开发层出不穷,似乎为中国数字艺术带来了异常光明的前景,而实际上良莠不齐的数字艺术作品带给人们的是来不及判断优劣的作品,一派“亚文化”视觉感觉,毫无民族性、艺术性可言。所以说,对当下中国的数字艺术作品最大的感受就是技巧的把玩,如同“杂耍”一样,毫无艺术表现语言的深度,更谈不上数字艺术作品的深层文化内涵。

中国五千年华夏文明奠定了传统艺术深厚的东方文化根基,我们对自己优秀的传统艺术——这应当是我国数字艺术的优势之一,不应放弃,而应多元化、精益求精地加以表现。因此,21世纪,中国的数字艺术发展要处理好传统艺术与数字艺术的关系,作为中国年轻的数字艺术家们则要明确以下三点:

一、中国数字艺术创作不再是单向的过程,它需要从传统艺术形式中吸收形式美的众多要素;需要从传统艺术所体现的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而不仅仅是人机互动的过程

纵观国内的数字艺术作品,图形界面设计单调、粗糙,动画情节简单,人机交互性不强,作品缺少传统艺术表现语言的深度,使人感受不到形式美感,更多地体现了数字技术东拼西凑的技巧。这反映了我国众多艺术家、设计师们在从事数字艺术创作时,虽然所用工具已由以往的笔、墨等其他媒介转变为高科技产品,但其艺术思维方式、设计理念都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对于数字艺术这种基于高科技而存在的视觉、听觉的艺术形式,计算机技术应与艺术设计理念、传统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尤其是传统艺术的文化内涵是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于数字艺术而言,技术固然重要,但并不是技术至上,高技术水平发展到相当程度后,必然会出现同质化的现象,即大家的技术水平已经难分秋毫,那么此时的关键便是数字艺术所体现的文脉及其创意所体现的艺术观念。申奥标志是众所周知的图形标志设计,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就贯穿着一个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数字艺术创作相融合的主题,最终使用韩美林先生手绘的笔墨表现风格来升华陈绍华先生的数字图形创作,为我们解决用传统艺术精髓来丰富数字艺术创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证。再比如日本艺术大师田中一光把现代设计观念和数字艺术的形式美糅合到数字艺术中,作品带有明显的优雅、素净和单纯的民族文化特色,将现代设计理念和传统精神融为一体。

二、 中国的数字艺术正受全球“一体化”的威胁,如何在体现时代精神的前提下,充分表现中国数字艺术的民族特色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比如美国的麦当娜带乐队到印度采风,充分吸收异族文化精髓既而转化为自己的东西。那么,中国的数字艺术也应该在吸收外来文化和科技的基础上,创造出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数字艺术文化,在世界艺术潮流中立于不败之地。研究当下中国的数字艺术,重在挖掘其传统艺术的文化内涵,更多地用于数字艺术创作中,而不是肤浅地加上一些具有文化底蕴的符号在创作中,这样的数字艺术是表面的,没有震撼力,同样也是“快餐文化”。再比如中国香港设计大师靳埭强的数字艺术作品就有很强的民族特色,如“汉字主题系列”作品明显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深层次理解,他通过对水墨、书法等中国传统艺术表现语言的准确把握,完美地把中华民族传统艺术表现语言、文化内涵糅合到现代数字艺术创作中。同时,在他的作品中也同样体现出他对数字艺术创作的准确把握和正确认识,使得两种观念相得益彰,相互辉映。所以说,数字艺术创作具有很多自身的魅力,为传统艺术创作的表现和反映艺术家的创作构思提供了形象化的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艺术家的思维和想象力。在近30年来世界上久负盛名的艺术家中,如诺曼·塞斯莱维兹、田中一光、靳埭强等在数字视觉表现语言上都是独树一帜,为数字艺术与民族传统艺术相互借鉴和相互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所以作为中国的数字艺术家应以此为目标,不断超越前人。

三、 在数字艺术创作表现过程中,吸收不同民族的传统艺术,将各学科领域知识相互补充、借鉴是数字艺术发展的根本

对于中国的数字艺术而言,应认识到传统的艺术视野以及文化知识结构多元化发展已经是不可逆转的现实,在这个艺术与科技互动的信息时代,数字艺术呼唤综合素质的艺术家、设计师,即能够摆脱单一学科的模式,向跨学科、综合型发展的艺术人才。数字艺术工作者所扮演的角色更加像个导演,他应具有对传统文化、艺术知识深刻认知的能力,能够将人机特性、文化艺术信息和环境空间等关系进行重构;能够发现、选择、调动一切视觉、听觉元素,并通过数字艺术形象表现出来。即具有高度的整合能力,而不是一个仅仅熟悉数字技术(艺术工具)的操作者,他应具有感性的表现能力和超越一切领域的创造性活力。这样的数字艺术家才能改变一派技巧把玩、题材扎堆、内容相似、表达晦涩、艺术语言肤浅的现象,从而使中国的数字艺术健康、和谐地发展。

在新的世纪之初,艺术面临着种种难题,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及数字文明的新社会,迫切需要创新的艺术观念。今天,我们不仅需要艺术工作者能熟练地掌握数字技术设计的各类图形软件的使用,而且更需要尊重艺术创作的规律,认真研究传统艺术表现语言的文化内涵,提高数字艺术创作能力和艺术修养,充分感受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辉光”,从而创作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数字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尹青山 设计与时代[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2]王受之 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3]陈大柔 科学审美创造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9

[4]朱志荣 中国艺术哲学[M].哈尔滨: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中国传统艺术篇3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西方风景油画;影响;融合

中图分类号:J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275-01

中国风景油画源自西方油画,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中国艺术家的思想,尤其是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涌入,使艺术家恢复了所谓的“自我意识”。现阶段,中国风景油画无论在制作范围的技术、手段方面,还是在精神内容方面,比起西方来说,都还有距离,因此,要发展中国风景油画就必须也只有在中国山水画丰富内涵的优势下,扬长避短,努力借鉴西方油画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手段。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在中国,青年艺术家用极短的时间演绎了西方现代艺术近百年来的历程,它而后又将矛头对准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这些年来,一些当代艺术作品中出现的中国传统符号和现实社会的结合,就是符合当下社会的语境和现实意义的。

一、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风景油画绘画语言之比较

风景作为内容出现在艺术家的作品中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存在事实,它实际上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不可分离而又神秘的关系,风景画的历史不过是人对自己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历史。中国山水画萌芽于晋,真正起点在元朝时期,在隋唐发展,五代、宋代达到成熟,元明清至今为延续发展阶段。宋代以后,中国山水画这一艺术形式一直是中国绘画的主流形式,发展的脉络清晰可见;而“在西方艺术里,风景画只有一个短暂而间歇的历史”,西方风景油画没有一个很清楚的历史沿革,只是以画派形式出现短期高潮。在古罗马和文艺复兴时期,风景画开始萌芽,但大部分风景画是作为人物的背景而起衬托作用的。十七世纪的荷兰小画派,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法国巴比松风景画派,十九世纪下半叶的印象派,都是西方风景油画的闪亮点。除了印象主义,西方风景油画一直不是绘画领域的主角,而印象主义在当时也是非主流的,只是后来才被大家所认可。在新印象派、后期印象派,以及现代主义诸流派所表现的绘画内容―――风景,一直是他们表达绘画理念的实验场,“只有在十九世纪,风景画才成了占优势的艺术,并创造了它自己崭新的美学。”

二、中国山水画在油画中的影响

油画风景的技法、材料、形式语言都是西方传到中国的,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油画这种艺术形式进入中国之后,几代艺术家潜心研究油画的观念和技巧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关注如何使油画的艺术形式民族化,这也是油画民族化的发展符合文化发展的逻辑。西方油画传入中国后,中国山水画中原本具有的表现意味的写意性使中国油画家在趣味上与美学观念上同西方的表现主义产生了某种共鸣。但西方表现主义“自我表现”的极端个人主义倾向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相去甚远。不管是油画风景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与写意精神,还是中国山水画吸收了油画技巧语言。独立于东西文化的第三种绘画形态,“油画山水”形成了。“油画山水”的概念是在1993年提出的。

三、中国传统山水画与中国油画的融合创新

油画自从传入中国以来,中国的油画家一方面受西方油画的影响,在艺术语言上寻求与西方的对位;另一方面又受中国传统文化审美思维的影响,主观自觉地力图摆脱艺术殖民地痕迹,以本土观念来改造它,而在艺术语言上又呈现出与西方不对位的势态,构成了中国油画风景发展的复杂状况,从而表现出中西文化对中国油画风景发展的双重影响。

从艺术传统方面比较而言。西方风景油画更注重写实,用固定视点方法,选择某一景物的典型形态来表现,如霍贝玛的《林间小道》运用独特精到的透视方法,画面的视点处理得很低,两排树木和地平线构成十字形,构图十分稳定,小道消失处便是透视的灭点。西方早期风景油画虽然也有用线表达对象的微妙变化,尤其是人物画,但线的价值却体现在造型的表现上。不注重线自身的变化性,只是受到了东方艺术的全面影响后,西方油画线的作用才引起重视,出现了马蒂斯的线的简练,单纯的概括美:米罗的线的天真,纯朴美。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西方,写实的油画在十九世纪已经登峰造极,中国油画的写实能力与之相比望尘莫及。表现性的,抽象性的现代油画,西方在吸取东方艺术营养以后已风格流派纷呈,而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但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的精华历来是不可低估的民族文化遗产,中国书法这种姐妹艺术的价值也还有待发掘和发扬光大,假如中国风景油画的美术教育能从中国传统文化人手,再把本民族的文化精神融会进去,进而学习西方油画技法,全面熟悉材料手段,相信我国的美术界会出现更多的世界级的油画家,同样也可以创作出世界上最美的风景画,中国的油画事业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中国艺术家只要能吃透传统,真正认识、理解传统艺术,同时对西方油画语言作透彻的认识理解和把握,中国的风景油画一定会做出成绩,在世界艺术之林中长成参天的大树。

参考文献:

[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M].

[2]周林生.宋元绘画[M].河北教育出版社.

[3]潘天寿.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

[4]周林生.魏晋至五代绘画[M].河北教育出版社.

中国传统艺术篇4

[关键词] 中国文化;中国动画;表现特征

中国的动画事业,经历了曲折、艰辛的发展,而又取得了轰动世界的成绩。这期间,动画题材多样,艺术风格表现丰富。从万氏兄弟的《铁扇公主》到现代版的《宝莲灯》,从电影院里气势恢宏的动画电影到情节多变、叙事丰富、造型生动的动画系列片,动画片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受到不同年龄层次观众的喜欢,中国文化内容在动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动画对中国传统文化还起到了传承发展的作用。

一、中国文化元素与中国动画

(一)文学作品与动画

动画中的中国文学元素始终伴随着中国传统动画片的发展,中国早期动画片《铁扇公主》是在迪斯尼的《白雪公主》取得成功之后产生的,创作者想通过中国传统的神话题材,来展现中国动画的魅力。虽然作品把原来故事中孙悟空打败牛魔王和铁扇公主的情节改成孙悟空唤起民众,与大家一起战胜牛魔王,从而将象征性的抗日内容放入影片。这种隐喻的表现手法一方面表现了万氏兄弟的爱国思想,一方面也是“文以载道”的中国传统意识形态的表现。《铁扇公主》中传统元素的成功运用,拉开了我国动画片“中国风”的序幕,奠定了中国动画的民族风格,开创了中国动画的新纪元。

动画片《大闹天宫》也是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而动画中的形象同样具有东方民族气质,美猴王的行为也是民间赞颂的楷模,动画中的场景、人物形象的创造也具有中国民族符号语言,动画中还贯穿了中国民乐风格的旋律。总之,传统动画中的文学艺术元素贯穿始终。

(二)戏曲文化与动画

中国的动画艺术一直与中国戏曲文化相连,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结,中国戏曲的独特形式与中国传统动画相得益彰,构成了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的动画风格。自从1935年万氏兄弟创作的我国首部有声动画片《骆驼献舞》诞生后,继而在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提出了“探索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从此就开始了中国动画的民族风格发展。中国动画艺术家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汲取营养,力求表现出中国特有的民族风格。先后诞生了《骄傲的将军》《猪八戒吃西瓜》《大闹天宫》等一系列具有中国文化、民族特色的优秀动画片。在人物表现上,将戏曲因素引入动画片,在一些运动场面,戏曲舞台效果明显,这些成功的尝试,开启了传统戏曲与动画相结合的开端。动画片《骄傲的将军》中,不仅借鉴了京剧中的脸谱形象而且借鉴了京剧中的动作,动画片中将军的造型源自京剧中的花脸造型,伸手指人时,食指和中指并拢,和京剧中的表现一样,配合戏曲的鼓点,角色动作具有京剧中节奏优美明快的特点,充满了中国独特的京剧传统特色。将军的形象和表情借鉴了京戏的风格,影片的背景音乐运用民乐,使画面与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既有中国的艺术风格,又有鲜明的性格特征。

二、中国多民族文化与中国动画

(一)民族传统故事在动画中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俗、民歌、民间故事和英雄传奇,都有津津乐道的人和事。几千年来的中华文明为动画电影创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素材和源泉。

(二)民族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动画创作中的水墨、剪纸、皮影、木偶等最具中国特色的动画制作技术及表现手法深深地影响着世界动画艺术的创作。中国动画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动画创作的艺术家们通过有意识地对传统艺术遗产的吸收及正确地借鉴与继承,中国动画形成了独特民族艺术体系与美学品格,以丰富多彩又独具一格的民族风格样式及民族艺术手段,展示了中国动画的魅力。

中国早期动画片中有许多表现风格借鉴民间的艺术手法,如木偶、泥偶和布偶、剪纸等艺术,通过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表现手法,创作出了很多耳熟能详的优秀动画形象。以木偶和泥偶为主的《阿凡提的故事》《神笔马良》《孔雀公主》《曹冲称象》《崂山道士》都是偶类动画片代表。《阿凡提的故事》是偶类动画的成功之作,动画中不仅形象突出可爱,内容也通过一系列诙谐幽默的民间故事起到一定的寓意。偶类的动画片制作方法特殊,造型纯朴可爱,动作稚拙赋予动画片独特风格。从场景造型上看,场景中的道具相对逼真,增加了动画的可视性,同时拓宽了动画的表现形式。偶类动画片形象立体,质感比平面动画的形象更让人觉得亲切真实,但受条件和制作限制,偶类动画片中动作笨拙,过渡不够连贯,面部表情、细部不够突出,正是偶类动画片的这些特点更凸显出偶类动画片的纯真可爱,也更能体现出创作者的个性风格。

中国传统动画中强调动作的舞台效果,有极强的观赏性、虚拟性、表演性和符号性,动画在表现上借鉴和采用了传统戏曲、水墨画技法、民间剪纸、皮影和木偶等艺术形式,体现出了强烈的东方文化气息并成功地塑造了很多观众熟悉的动画形象。

三、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形式

(一)绘画的“写意观”

中国绘画发展历史悠久,绘画风格多样,其中写意最能体现中国特色。在动画发展中动画创作者把写意的手法借用到动画中,同样也取得了轰动世界的成绩。在动画片《牧笛》中,不仅形象用水墨造型,而且表现牛在水中的镜头时,巧妙地运用牛和鱼之间运动关系来表现牛在水中的镜头。背景运用墨色的焦、浓、重、淡、轻来显示空间的透视和清晰的层次空间,又通过人物和动物在空间活动的比例关系、透视关系来判断空间的大小,影片弱化叙事强调意境,音乐在作品中也起到了渲染画面的作用。传统的音乐与水墨画融合在一起,有着出神入化非同寻常的效果。影片中主要场景以皴染的笔法干湿浓淡相结合,画面丰富而有序。人物和老牛细节处理,准确传达人物的内心世界,把人和老牛的性格、所思所想、情感生动地表现出来。

(二)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形式

中国的传统动画造型设计注重从我国的传统绘画中吸取独特的艺术元素。动画从产生时就与绘画有密切联系,动画片在我国最早的名字为“美术片”,早期创作出的许多优秀动画片,都非常强调画面美术性,与绘画的密切相连,展现了中国绘画特点。张光宇、张正宇为《大闹天宫》造型,李可染为《牧童》造型,韩羽参与了《三个和尚》的造型,众多的艺术家为动画的发展作出贡献。绘画艺术的许多美学思想、艺术风格、造型风格等都影响了中国动画风格的发展。

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北魏石雕、各种流派的绘画、民间工艺都是动画片的创作源泉。《哪吒闹海》的人物设计参考了敦煌、永乐宫的壁画和民间版画,吸收了这些艺术形式中的艺术特点,采用装饰画风格,色彩鲜艳,风格雅致,想象力丰富,线条简练,配以民间画常用的青、绿、红、白、黑等色彩,把传统艺术提炼加工,塑造了具有鲜明民族色彩的动画形象。《九色鹿》的画面色彩艳丽,画面采用了莫高窟壁画的风格,音乐采用唐代特色,画面奔放浓丽,充满了想象力和生命的张力,尤其以九色鹿与动物们出现的场景最为突出,画面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场景中到处开满了五彩缤纷的花朵,红色的土地,绿色、蓝色的叶子,加上身披九色的鹿,各种深色的蝴蝶,黄色和红色的鸟儿,红、白、蓝的兔子,各种各样的动物和植物竞相绽放着生命的光彩和活力,影片中又通过九色鹿真善美与告密者的丑恶虚假嘴脸对比,引发出善与恶的斗争思考。

《三个和尚》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影片中大量采用中国传统的艺术风格,借用中国画中以简代繁、以少胜多的艺术手法,简化背景突出人物情节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影片中还采用了民间音乐,情节与音乐同步,音乐的节奏就是叙事的节奏。画面颜色淡雅,但是用色与表达内容相统一,颜色变化传达出作者想表达的东西。片中红色的袈裟,板胡的演奏,暗示出小和尚年少、活泼、聪明调皮;瘦和尚穿着深蓝色的袈裟与坠胡,暗示出瘦和尚的狡猾贪婪;胖和尚穿着浅黄色的袈裟配以浑厚的管乐,衬托出胖和尚不拘小节憨态可掬的性格。而胖和尚出场时,被太阳追着走,胖和尚身上颜色的变化也体现出胖和尚的感觉的变化,胖和尚在烈日下,首先是白白的脸被晒为浅红色,然后是红色,在扎到水里洗脸后,脸随之恢复成白色。这一系列颜色的变化体现出胖和尚对于炎热天气的心理感受。创作者通过对画面不同细节处理表现,丰富了动画的表现形式,更加突出了动画的民族化。《南郭先生》《小蝌蚪找妈妈》《山水情》等众多优秀动画片,充分地与中国传统绘画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风格特点的动画片。

四、结 语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渗透到社会各领域,并有独到的创造。从传统优秀的动画片中可以看到,到处充溢着浓郁的民族化气息,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对当时的动画民族化探索起了极大的鼓舞和推动作用。

当下动画中,应该加大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吸收和扬弃,走民族化的动画之路。

[参考文献]

[1] 聂欣如.动画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 孙立军,张宇.世界动画艺术史[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

[3] 赵冬.中国优秀动画电影100部[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

[4] 朱剑.中国动画发展史[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

中国传统艺术篇5

[关键词]中国传统动画;传统文化;传统艺术

中国动画的发展共经历了5个阶段,中国传统动画,应该包括从20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末期的四个阶段。这一时期创作出了大量极具民族特色的优秀动画作品,中国传统动画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传统民族艺术风格的成功表达。由于中国传统动画是一门综合艺术,它的产生和成熟较之其他艺术门类都最晚,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便综合地体现了中国的艺术审美意识。它的成功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是分不开的。中国传统动画从创作题材、表现形式到情感表达,都汲取了大量的民族元素,在世界动画舞台上独树一帜。

一、动画题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传统文化经由各种媒介和艺术样式留存,五千年中国文明史,留存了浩瀚丰富的创作素材,当电影、电视成为传播媒介时,自然而然地会从以往的媒介留存中寻找文化的血脉和创作的素材。中国传统动画,作为一种新的影视形式,影片的题材主要来源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传统文学、寓言故事等。如我国动画史上的经典之作《大闹天宫》就是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的一个章节,《西游记》原著是一部极具艺术性和思想性的伟大作品,是中国最优秀的古典神话小说之一,具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可谓家喻户晓。又如:王树忱导演的动画片《天书奇谭》,选材于明代小说《平妖传》。《平妖传》是一部明代的章回体小说,是由民间神异传说故事收集整理而成,民间的传说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演绎出的广为流传的神话故事,往往反映了百姓的愿望,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题材。再如阿达导演的动画影片《三个和尚》,便是取材于中国民间的一句谚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并在此谚语的基础上进行了改编,颠覆了原来的结局,创作了全新的立意。

中国传统动画影片的题材,总是和中国传统文化和故事联系在一起。其中,取自古代寓言故事的还有《愚人买鞋》《猴子捞月》《南郭先生》等;取自民间传说的有《神笔马良》《骄傲的将军》《九色鹿》《葫芦兄弟》《一幅僮锦》《蝴蝶泉》等;取自古典神话小说的还有《铁扇公主》《哪吒闹海》等。

二、动画角色塑造中的传统艺术元素

由于中国传统动画是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中孕育成长的,因此,纵观中国传统动画艺术中所塑造的角色形象和性格都被烙上了深深的传统文化的印记。

首先,在角色形象的塑造上,创作者们广泛吸取了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各种元素。如《三个和尚》中的角色造型,突出了中国漫画的特色,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出浓厚的喜剧色彩。造型风格简单、平面化,体现了中国画中重神似、讲意趣以及散点透视的美学精神和构成原则,使整部影片灵动、传神,通体散发着中国味道。另外,《猪八戒吃西瓜》《济公斗蟋蟀》《渔童》《金色的海螺》等动画影片,在造型设计上都吸收了中国皮影戏和民间窗花的艺术特色,将动画形象塑造得既生动活泼,又丰满传神。还有“人参娃娃”“渔童”“哪吒”这些动画角色,他们在造型上都借鉴了年画中娃娃的画法,夸大角色的头、眼,凸显角色的活泼、可爱,但由于他们各自的性格不同,他们在造型上也各有特点:“渔童”的性格活泼、可爱,因此就借鉴了戏曲武生的短装打扮;“哪吒”的性格刚正、英勇,因此就汲取了传统年画的元素;“人参娃娃”则直接运用了杨柳青年画的画法,使“人参娃娃”更显得稚气和烂漫。

其次,在角色性格的塑造上,也潜藏着中华民族隐忍、坚韧、善良、勤劳的高尚品德。传统民族艺术和动画都是大众通俗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赖以生存的土壤,在我国传统动画影片里,人物的性格设置也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性格的。如《大闹天宫》中,孙悟空是猴,因此具有机灵活泼的特征;他又是神,因此又具有人所不能的通天本领;在思想上,它具有正直、乐观、不畏强权的高贵品质。玉皇大帝,位高权重,养尊处优。平时看起来外表端庄、慈祥,当遇到反抗时就本性毕露,眉梢眼角之处都尽显凶恶之相,惟妙惟肖地刻画了玉皇大帝的伪善和奸刁。两个角色的塑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传达了影片歌颂善良、正直,反对强权,勇于反抗的深刻主题。《三个和尚》一片中,通过对三个和尚的性格塑造,真实地反映了人性丑恶的一面,自私、懒惰、贪婪。但经过火灾以后,三个和尚终于团结在一起,通过努力,获得饮水,三个人和睦相处。从表层含义来看,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鼓励大家战胜自我,团结一致,共同走出一穷二白的生活困境。从深层含义来看,传达了中国传统的善、恶观——善大于恶,善恶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换,但最终还会是善战胜恶。

三、动画艺术风格中的传统艺术元素

巴拉兹在《电影美学》中指出:“民俗标志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美学。它代代相沿承袭,显示出一种孽生的沉稳性,在它身上集中聚显了一个民族的特征与个性。”中国传统动画的形式多种多样,大部分取材于中国传统艺术形式。

其中水墨动画即是对传统水墨画的继承发展,它独特的“中国风骨”为中国动画走向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成功地奠定了“中国学派”的国际地位。传统动画一直沿用单线平涂的技法,而水墨动画却将将中国画中独特的笔墨情趣引入到动画中,并发挥得淋漓尽致。《小蝌蚪找妈妈》《牧笛》等动画作品已成为“中国学派”的典型象征,具有典型的中国品格。

《大闹天宫》一片是最早开启中国传统绘画与动画艺术相结合的道路,它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片长2小时,在风格上大量汲取了庙堂美术、壁画以及年画的创作手法,在色彩上,大量运用了青、赤、黄、白、黑等中国汉代的色彩元素。这部作品也被西方人认为既体现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又兼具了迪斯尼作品的美感。

此外,剪纸片也是“中国学派”中独树一帜的片种,它借鉴了民间剪纸、皮影的艺术形式,在线条、色彩、图案上吸收了皮影戏的元素,在工艺上又汲取了剪纸的镂刻技巧,使人物形象具备了新颖的立体透视感。剪纸片试制成功后,在国际上获得了普遍认可。《金色的海螺》《渔童》就是当时剪纸片中的华彩之作。

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还有很多被借鉴到“中国学派”的创作中。如极具中国山水画风格的动画作品《一幅僮锦》;中国花鸟画风格的动画作品《小燕子》;汉代画像砖风格的动画作品《南郭先生》等。

四、动画音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音乐也是中国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中国古代音乐不仅优美动听、形式多样,而且地位很高。在古代,音乐甚至被看作一种最高的道德修养境界和社会理想境界:做人,要“成于乐”,才能成为“圣人”;治国,要“通于乐”,才能造就“盛世”。在民间,音乐也渗透在劳动人民的衣食住行之中,民间音乐有系统的定义可溯自远古,例如:中国西元前的《诗经》歌曲就可以视为民间音乐。民间的器乐种类繁多,如弦乐,包括筝、琴、瑟、二胡、板胡、三弦等;木管乐器,包括笛、箫、笙、唢呐等;打击乐器,包括鼓、锣、梆子、木鱼、铙钹、木琴、铃、板、砂槌、扬琴等。常见的民间音乐乐曲调有:长安古乐、上阳化鼓乐、五圆鼓、八仙鼓、八仙板、南留锣鼓、华阴素鼓、陕北民歌、榆林小曲等。

在中国民间,传统的娱乐形式大多是观看一些民间演出,这些演出由于地域不同,形势就多种多样,这些演出载歌载舞,向老百姓们讲述着一个个美丽的传说,其中很多音乐、唱词在劳动人民中间广为流传,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深受劳动人民喜爱。中国传统动画的音乐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几乎全部取材于传统戏曲和民间音乐。比如《大闹天宫》一片的音乐都是采取的民间色彩的乐调,运用了京剧的打击乐器和锣鼓点子。《牧笛》一片中运用了南方民间音乐曲调,使用了包括牧笛、扬琴、三弦、高胡、铜板琴、钢板琴、小提琴、箫等多种民间乐器。《三个和尚》中把佛教色彩与现代风格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并使用不同乐器的不同音色来刻画不同的人物。板胡音色清脆,小和尚机灵小巧,用板胡的中音、低音区来衬托小和尚,简直是惟妙惟肖;坠胡的演奏手法富于变化,高和尚的性格具有不稳定性,因此坠胡所带来的丰富的色彩感对于衬托高和尚也是适宜的;管子音色浑厚,胖和尚憨态可掬,以管子衬托高和尚,可以说是珠联璧合。另外,片中还多次伴有木鱼、鼓等打击乐器,增强了影片的形式感和趣味性。在影片《骄傲的将军》中,大量的使用了京剧配乐,使影片从头至尾都洋溢着浓郁的中国式京剧效果。以锣、鼓等为代表的传统乐器创造了强烈的节奏感,就像戏曲表演中用锣鼓打击乐来加强音乐的效果一样,影片中的人物动作、镜头衔接、转换都与锣鼓点紧紧相扣、相得益彰。

五、动画作品情感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美学家苏珊·朗格说,艺术是情感的符号,所有的艺术品都是用一定的符号来表达感情,而且,这个符号系统表现的不是个人的情感,而是人类的普遍情感,是人类普遍情感的物质载体。中国传统动画作品饱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情感特征,“天人合一“万物有灵”是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和哲学思想。人们追求美好的生活和高尚的情操,追求超越自然、天人合一的无我境界,在《牧笛》《山水情》《小蝌蚪找妈妈》《三个和尚》《不射之射》《崂山道士》等众多动画片中都传达了这样的主题思想。

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强调“君子义为上”。义者,天理之所宜。义,之所以具有至高无上的品格,即在于体现了“理”的要求,而天理具有普遍的必然的品质,义,实际上成为一种无条件的道德准则,具体化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道德要求,并且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动画片《哪吒传奇》中的小哪吒可称得上是一个有仁有义的动画形象,在很长一段时期,中国人在各种艺术创作中,都是很单纯地为了精神陶冶,而很少考虑经济因素。因此,这种伦理文化又恰好与动画题材的民族性相连,成为中国动画创作者们共同遵守和发扬的一种精神。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动画之所以能得到国际上的认可,并获得“中国学派”的美誉,其根本原因都在于它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的汲取以及民族特色的成功表达。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必然是这一民族智慧的结晶,是这一民族几千年历史的文化沉淀、精神沉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沉淀,不仅在过去、现在、未来,都将是各艺术门类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参考文献]

[1] 丁海祥,姚桂萍.动漫影视作品赏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3] 高慧燃.当代影视作品与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4] 宫林.中国电影美术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

[5] 李本建.论中国实验动画中的民族创新精神[J].电影文学,2010(12).

中国传统艺术篇6

中国传统动画电影的传统文化、艺术元素

中国动画的发展共经历了5个阶段,中国传统动画,应该包括从20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末期的四个阶段。这一时期创作出了大量极具民族特色的优秀动画作品,中国传统动画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传统民族艺术风格的成功表达。由于中国传统动画是一门综合艺术,它的产生和成熟较之其他艺术门类都最晚,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便综合地体现了中国的艺术审美意识。它的成功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是分不开的。中国传统动画从创作题材、表现形式到情感表达,都汲取了大量的民族元素,在世界动画舞台上独树一帜。

一、动画题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传统文化经由各种媒介和艺术样式留存,五千年中国文明史,留存了浩瀚丰富的创作素材,当电影、电视成为传播媒介时,自然而然地会从以往的媒介留存中寻找文化的血脉和创作的素材。中国传统动画,作为一种新的影视形式,影片的题材主要来源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传统文学、寓言故事等。如我国动画史上的经典之作《大闹天宫》就是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学名着《西游记》中的一个章节,《西游记》原着是一部极具艺术性和思想性的伟大作品,是中国最优秀的古典神话小说之一,具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可谓家喻户晓。又如:王树忱导演的动画片《天书奇谭》,选材于明代小说《平妖传》。《平妖传》是一部明代的章回体小说,是由民间神异传说故事收集整理而成,民间的传说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演绎出的广为流传的神话故事,往往反映了百姓的愿望,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题材。再如阿达导演的动画影片《三个和尚》,便是取材于中国民间的一句谚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并在此谚语的基础上进行了改编,颠覆了原来的结局,创作了全新的立意。

中国传统动画影片的题材,总是和中国传统文化和故事联系在一起。其中,取自古代寓言故事的还有《愚人买鞋》《猴子捞月》《南郭先生》等;取自民间传说的有《神笔马良》《骄傲的将军》《九色鹿》《葫芦兄弟》《一幅僮锦》《蝴蝶泉》等;取自古典神话小说的还有《铁扇公主》《哪吒闹海》等。

二、动画角色塑造中的传统艺术元素

由于中国传统动画是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中孕育成长的,因此,纵观中国传统动画艺术中所塑造的角色形象和性格都被烙上了深深的传统文化的印记。

首先,在角色形象的塑造上,创作者们广泛吸取了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各种元素。如《三个和尚》中的角色造型,突出了中国漫画的特色,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出浓厚的喜剧色彩。造型风格简单、平面化,体现了中国画中重神似、讲意趣以及散点透视的美学精神和构成原则,使整部影片灵动、传神,通体散发着中国味道。另外,《猪八戒吃西瓜》《济公斗蟋蟀》《渔童》《金色的海螺》等动画影片,在造型设计上都吸收了中国皮影戏和民间窗花的艺术特色,将动画形象塑造得既生动活泼,又丰满传神。还有“人参娃娃”“渔童”“哪吒”这些动画角色,他们在造型上都借鉴了年画中娃娃的画法,夸大角色的头、眼,凸显角色的活泼、可爱,但由于他们各自的性格不同,他们在造型上也各有特点:“渔童”的性格活泼、可爱,因此就借鉴了戏曲武生的短装打扮;“哪吒”的性格刚正、英勇,因此就汲取了传统年画的元素;“人参娃娃”则直接运用了杨柳青年画的画法,使“人参娃娃”更显得稚气和烂漫。

其次,在角色性格的塑造上,也潜藏着中华民族隐忍、坚韧、善良、勤劳的高尚品德。传统民族艺术和动画都是大众通俗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赖以生存的土壤,在我国传统动画影片里,人物的性格设置也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性格的。如《大闹天宫》中,孙悟空是猴,因此具有机灵活泼的特征;他又是神,因此又具有人所不能的通天本领;在思想上,它具有正直、乐观、不畏强权的高贵品质。玉皇大帝,位高权重,养尊处优。平时看起来外表端庄、慈祥,当遇到反抗时就本性毕露,眉梢眼角之处都尽显凶恶之相,惟妙惟肖地刻画了玉皇大帝的伪善和奸刁。两个角色的塑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传达了影片歌颂善良、正直,反对强权,勇于反抗的深刻主题。《三个和尚》一片中,通过对三个和尚的性格塑造,真实地反映了人性丑恶的一面,自私、懒惰、贪婪。但经过火灾以后,三个和尚终于团结在一起,通过努力,获得饮水,三个人和睦相处。从表层含义来看,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鼓励大家战胜自我,团结一致,共同走出一穷二白的生活困境。从深层含义来看,传达了中国传统的善、恶观——善大于恶,善恶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换,但最终还会是善战胜恶。

三、动画艺术风格中的传统艺术元素

巴拉兹在《电影美学》中指出:“民俗标志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美学。它代代相沿承袭,显示出一种孽生的沉稳性,在它身上集中聚显了一个民族的特征与个性。”中国传统动画的形式多种多样,大部分取材于中国传统艺术形式。

其中水墨动画即是对传统水墨画的继承发展,它独特的“中国风骨”为中国动画走向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成功地奠定了“中国学派”的国际地位。传统动画一直沿用单线平涂的技法,而水墨动画却将将中国画中独特的笔墨情趣引入到动画中,并发挥得淋漓尽致。《小蝌蚪找妈妈》《牧笛》等动画作品已成为“中国学派”的典型象征,具有典型的中国品格。

《大闹天宫》一片是最早开启中国传统绘画与动画艺术相结合的道路,它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学名着,片长2小时,在风格上大量汲取了庙堂美术、壁画以及年画的创作手法,在色彩上,大量运用了青、赤、黄、白、黑等中国汉代的色彩元素。这部作品也被西方人认为既体现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又兼具了迪斯尼作品的美感。

此外,剪纸片也是“中国学派”中独树一帜的片种,它借鉴了民间剪纸、皮影的艺术形式,在线条、色彩、图案上吸收了皮影戏的元素,在工艺上又汲取了剪纸的镂刻技巧,使人物形象具备了新颖的立体透视感。剪纸片试制成功后,在国际上获得了普遍认可。《金色的海螺》《渔童》就是当时剪纸片中的华彩之作。

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还有很多被借鉴到“中国学派”的创作中。如极具中国山水画风格的动画作品《一幅僮锦》;中国花鸟画风格的动画作品《小燕子》;汉代画像砖风格的动画作品《南郭先生》等。

四、动画音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音乐也是中国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中国古代音乐不仅优美动听、形式多样,而且地位很高。在古代,音乐甚至被看作一种最高的道德修养境界和社会理想境界:做人,要“成于乐”,才能成为“圣人”;治国,要“通于乐”,才能造就“盛世”。在民间,音乐也渗透在劳动人民的衣食住行之中,民间音乐有系统的定义可溯自远古,例如:中国西元前的《诗经》歌曲就可以视为民间音乐。民间的器乐种类繁多,如弦乐,包括筝、琴、瑟、二胡、板胡、三弦等;木管乐器,包括笛、箫、笙、唢呐等;打击乐器,包括鼓、锣、梆子、木鱼、铙钹、木琴、铃、板、砂槌、扬琴等。常见的民间音乐乐曲调有:长安古乐、上阳化鼓乐、五圆鼓、八仙鼓、八仙板、南留锣鼓、华阴素鼓、陕北民歌、榆林小曲等。

在中国民间,传统的娱乐形式大多是观看一些民间演出,这些演出由于地域不同,形势就多种多样,这些演出载歌载舞,向老百姓们讲述着一个个美丽的传说,其中很多音乐、唱词在劳动人民中间广为流传,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深受劳动人民喜爱。中国传统动画的音乐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几乎全部取材于传统戏曲和民间音乐。比如《大闹天宫》一片的音乐都是采取的民间色彩的乐调,运用了京剧的打击乐器和锣鼓点子。《牧笛》一片中运用了南方民间音乐曲调,使用了包括牧笛、扬琴、三弦、高胡、铜板琴、钢板琴、小提琴、箫等多种民间乐器。《三个和尚》中把佛教色彩与现代风格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并使用不同乐器的不同音色来刻画不同的人物。板胡音色清脆,小和尚机灵小巧,用板胡的中音、低音区来衬托小和尚,简直是惟妙惟肖;坠胡的演奏手法富于变化,高和尚的性格具有不稳定性,因此坠胡所带来的丰富的色彩感对于衬托高和尚也是适宜的;管子音色浑厚,胖和尚憨态可掬,以管子衬托高和尚,可以说是珠联璧合。另外,片中还多次伴有木鱼、鼓等打击乐器,增强了影片的形式感和趣味性。在影片《骄傲的将军》中,大量的使用了京剧配乐,使影片从头至尾都洋溢着浓郁的中国式京剧效果。以锣、鼓等为代表的传统乐器创造了强烈的节奏感,就像戏曲表演中用锣鼓打击乐来加强音乐的效果一样,影片中的人物动作、镜头衔接、转换都与锣鼓点紧紧相扣、相得益彰。

五、动画作品情感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美学家苏珊·朗格说,艺术是情感的符号,所有的艺术品都是用一定的符号来表达感情,而且,这个符号系统表现的不是个人的情感,而是人类的普遍情感,是人类普遍情感的物质载体。中国传统动画作品饱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情感特征,“天人合一“万物有灵”是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和哲学思想。人们追求美好的生活和高尚的情操,追求超越自然、天人合一的无我境界,在《牧笛》《山水情》《小蝌蚪找妈妈》《三个和尚》《不射之射》《崂山道士》等众多动画片中都传达了这样的主题思想。

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强调“君子义为上”。义者,天理之所宜。义,之所以具有至高无上的品格,即在于体现了“理”的要求,而天理具有普遍的必然的品质,义,实际上成为一种无条件的道德准则,具体化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道德要求,并且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动画片《哪吒传奇》中的小哪吒可称得上是一个有仁有义的动画形象,在很长一段时期,中国人在各种艺术创作中,都是很单纯地为了精神陶冶,而很少考虑经济因素。因此,这种伦理文化又恰好与动画题材的民族性相连,成为中国动画创作者们共同遵守和发扬的一种精神。

中国传统艺术篇7

关键词 :中医思维 传统文化 天人合一

中医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并丰富了中国博大的传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庞大的中医系统理论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息息相通。中国古朴的哲学思想滋养了神奇的中医,也奠定了中国艺术的基本精神。

在作为中华文化两大思想源头的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医和中国传统艺术有着相同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即认为有一种普遍存在的宇宙法则统一支配着天体的运行,季节的变化与人体生命的无常一样都统一存在于宇宙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医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认为,当这个整体内部出现不和谐或者外界出现异常时,微生物之间的生克规律就会混乱,最终会导致瘟疫的暴发和流行。战国时期神医扁鹊在《难经》中写到:“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中医有句名言“有诸内必形诸外”,也就是说人体内在的疾病会反映到外表,通过外表即能认识到内在的问题。“望闻问切”是中医独特的诊断方法,以至于扁鹊只用“望”就能准确获悉蔡桓公的病情。望、闻、问、切是中医全面系统了解病情的手段,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体现了整体的哲学思维。比利时著名学者普利高津曾说:“中医传统的学术思想着重研究整体和自发性,协调与协同,现代科学的发展更符合中医的哲学思想。”中医采取辩证施治的整体原则,用全面的观点来看问题。中医治病的思路就是从整体出发,调动人体自身功能对抗疾病,中医给予病人更多的时间和关注,它治病注重的是整个人体而不是人体的某个部分。

中国传统艺术与中医一样,以整体的思维方式把握世界,以“天人合一”的哲学世界观为基础,以“人学”为核心,侧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以美善统一为基点。“所谓‘惟人为万物之灵’(《尚书·泰誓》),为‘五行之秀气’,为‘天地之心,无行之端’《礼记·礼运》都在强调人的主导地位。孔子以人文精神解释祭祀缘由。这些都表明审美观念上的天人合一的自觉意识背景已经形成。阴阳五行和谐原则,便是天人合一思维方式的重要成果。”①“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中国艺术的根本特征就在于体现着和谐的原则。“儒道互补,方为主体和谐心灵的完整体现。中国艺术正反应了宇宙和谐精神与主体和谐的合一,从而心有所感,艺有所达。”②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气是万物生命生存的本质,万物生命的诞生与生长都归结于“气”。“春气发而百草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这些都是从阴阳二气的变化来解释万物生命的诞生。人也和万物一样,生活在由气支配的时节变化中。“春生夏长,是气之长也。人也应之。”(《黄帝内经》)在中医学里,人也和自然万物一样,是气聚的产物,“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因此,所谓的生死、有无都归结于气,气主宰了一切。“故曰:通天一气耳。”(《庄子·知北游》)“气,体之充也。”在中医中就有“气虚”“气滞”“生气伤肝”“火急攻心”之说,中医推崇静心、守神而养生、休生养性,以此恢复元气。张景岳说:“行医不识气,治病从何据。”中医从“气”的角度来认识疾病,对疾病的治疗着眼于对“气”的调整。西医治标,中医治本这也不无道理。元气论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融入中医学理论后,对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美学用“气”来说明美的本源,“气”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命。艺术中有“笔气”“墨气”“灵气”“气韵”之说。“气”是艺术作品的生命,也是作者灵魂的再现。谢赫的“六法”中把“气韵生动”作为评判一幅作品好坏的最高标准,“气”不仅蕴含了艺术作品的生命,还包括艺术家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学识修养。“气”是通过整体的内在表现出来的,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个物体之上。艺术作品和人一样,也有自己的“元气”,为了表现其独特的“气”,艺术家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学识水平。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家与今天的画家相比可谓是全才,他们不仅有精湛的绘画技巧,还精通书法、画论,有很高的学识修养,因而他们的艺术作品到今天还被人们顶礼膜拜,是中华艺术的瑰宝。

中国传统美学与传统艺术主张中和为美,“和”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要达到“和”,其重要法则是要掌握好“度”,过或不及都不为美。“中和”是一种模糊而崇高的美,是一种含蓄的美。“和”的这种辩证的观点渗透在中国艺术当中,并被广泛的运用。用笔的“浓淡”“干湿”“轻重”“快慢”“方圆”;经营位置的“疏密”“主次”“聚散”“向背”;处理手法中的“以白计黑”“以小见大”“虚中实”“实中虚”“密中密”等都体现了“和”的辩证思维。“中国画艺术处理讲究火候,对于修养高的作品,常誉为‘炉火纯青’。艺术处理要求恰到好处,过头了则物极必反。”③中医中的“中和”体现为它始终谋求与万物的共存之道,它没有把目光仅仅局限在只能用精密仪器才能认识的所谓的“病毒”上,而是宏观地从生命的角度看待宇宙万物,在中医的词汇里不强调对抗,这也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医术之道:西医讲求对抗,中医谋求共处。

中医和中国传统艺术同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发生、发展、成熟,故它们遵循着同样的思维方式。中医并不以抽象的逻辑思维作为学术的主要思维方法,使得它与同样以注重直觉、灵感、顿悟等非逻辑方式的形象思维为思维方法的中国艺术有本质的相似。古老的中医是我们人类航程上的守护神,它与中国传统艺术一样,永远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注释:

①朱志荣.中西美学之间.上海三联书店,第77页.

②朱志荣.中国艺术哲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第89页.

中国传统艺术篇8

动画艺术是一种世界性的艺术。它作为一种具有独立审美意义的艺术形式,自20世纪初确立以来,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普遍的发展,成为20世纪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它以“赋予生命”为概念,将梦想展现于人们面前。中国动画从诞生到如今,已经走过了80年的漫长历程。中国原创动画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取得了巨大成绩,早期万氏兄弟创作的《铁扇公主》,为中国动画走向国际做了很好的铺垫。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厂厂长特伟提出了“探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从此开始了中国动画的民族风格建设。中国动画艺术家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当中汲取营养,为己所用,力求表现出中国独有的风格,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如《猪八戒吃西瓜》《渔童》《济公斗蟋蟀》《小蝌蚪找妈妈》《牧笛》等影片,吸收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造型艺术特色,将动画形象塑造得生动丰满,也使中国的民间传统艺术得到发扬。

二、中国动画艺术发展的尴尬境地

虽然国家越来越重视动画艺术的发展,但目前国内的动画艺术仍然不太景气。一段时期以来,大量“洋动漫”作品占领着中国的艺术市场,一方面使国内动漫市场不断丧失;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导致国人对发达国家国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的盲目追随。目前,我国内地也有大量的作品相继出现,但这些作品还没能成功地确立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的动画角色。据调查显示:在青少年中最喜爱的卡通作品里,日本卡通占60%,欧美卡通占29%,中国内地和港台原创卡通的比例只有11%。现在,中国动漫市场80%以上的盈利流向了海外,中国动画的这种境遇令人尴尬,而本土文化缺失所导致的后果却更令人担忧。

中国动画艺术发展中的断层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原因分析:

1.动画艺术教育不够规范

有些高校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和追求院校利益的最大化,拼凑师资,几乎一夜之间,其他学科的教授都可以变成“动画艺术导师”;其次,有些高校盲目寻找“动画艺术将才”支撑门户,导致动画艺术教学“江湖化”;再次,有些院校动画艺术课程体系还存在诸多不合理,课程主要是“艺术、技术、文学”的简单相加,并在教学导向上没有很好地把握三者的关系。目前,一些高校的产品(动画艺术专业毕业生)似乎还在迷恋纯数字技术的无穷魅力,没有最大程度地探索和挖掘动画艺术的文化内涵、表现手法,致使合理的创作空间和独特的形式感很难找寻得到。

2.中国动画艺术理论体系研究及艺术批评机制相对滞后

当下,中国的动画艺术作品最大的感受就是技巧的把玩,相对缺乏艺术表现语言的深度。虽然各种数字技术的开发层出不穷,似乎为动画艺术带来了异常光明的前景,而实际上良莠不齐的动画艺术作品带给人们的是来不及判断优劣的作品,一派亚文化视觉感觉,缺乏民族性、艺术性。中国五千年华夏文明奠定了传统艺术深厚的东方文化根基,我们对自己优秀的传统艺术,也就是我们动画艺术的优势之一,不应放弃,而应多元化、精益求精地加以表现。只有充分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辉光”,让中国动画艺术沐浴在这种“辉光”之下,才能不断健全其理论体系。

三、中国动画艺术需要感受传统艺术的辉光

1.中国动画艺术创作不再是单向的过程,它需要从传统艺术形式中吸收形式美的众多要素,需要从传统艺术所体现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而不仅仅是人机互动的过程

在我国,众多的艺术家、设计师们,在从事动画艺术创作时,虽然所用工具已由以往的笔、墨等其他媒介转变为高科技产品,但其艺术思维方式、设计理念都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对于动画艺术这种基于高科技而存在的视觉、听觉的艺术形式,计算机技术应与艺术设计、传统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尤其是传统艺术及其文化内涵是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于动画艺术而言,技术固然重要,但并不是技术至上,高技术水平发展到相当程度后,必然会出现同质化的现象,即大家的技术水平已经难分秋毫,那此时的关键便是动画艺术所体现的文脉及其创意所体现的艺术观念。

2.中国的动画艺术正受全球“一体化”的威胁,如何在体现时代精神的前提下,充分表现中国动画艺术的民族特色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俗话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的动画艺术也应在吸收外来文化和科技的基础上,创造出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动画艺术设计,这样,才能在艺术潮流中立于不败之地。研究动画艺术时代的文化艺术,其目的是挖掘传统文化艺术的内涵,更多地用于艺术创作中而不是肤浅地加上一些具有文化底蕴的符号在创作中,这样的动画艺术是表面的,没有震撼力,同样也是“快餐文化”。

3.在动画艺术创作表现过程中,吸收不同文化,将各学科领域知识相互补充、借鉴是动画艺术发展的根本

对于动画艺术而言,应认识到传统的艺术视野以及文化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发展已经是不可逆转的现实。在这个艺术与科技互动的信息时代,动画艺术呼唤综合素质的艺术家、设计师,即能够摆脱单一学科的模式,成为向跨学科、综合型发展的艺术人才。动画艺术工作者所扮演的角色更加像个导演,需要具有对传统文化艺术知识深刻认知的能力,能够将人机特性、文化艺术信息空间和环境空间等关系进行重构,能够发现、选择、调动一切视觉、听觉元素,并通过动画艺术形象表现出来;即具有高度的整合能力而不是一个仅仅熟悉动画技术的操作者;他们应具有感性的表现能力和超越一切领域的创造性活力。

四、走有中国特色的动画艺术之路

中国动画艺术是一种在传统中寻找重生的艺术形式,它需要多学科、多知识层面的融合,取长补短。今天,我们不仅需要动画艺术工作者能熟练地掌握动画技术设计的各类设计软件的使用,而且更需要尊重动画艺术创作的规律,认真研究传统艺术表现语言的文化内涵,提高动画艺术原创能力和艺术修养,充分感受传统艺术的“辉光”,不断创作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动画艺术精品。

(注:本文为吉首大学校级教改课题《动漫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特伟.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美术电影[J].百科知识.1981.1.

[2]万籁鸣口述.万国魂整理.我与孙悟空[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6.10.

[3]薛燕平.世界动画电影大师[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1.

上一篇:商业空间设计的特点范文 下一篇:网络智慧生活应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