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礼仪范文

时间:2023-03-17 02:16:17

中国礼仪

中国礼仪范文第1篇

如果你看过红楼梦,或其它明清小说,一定对里面繁复的用餐礼仪记忆尤深,小小一桌席,可以说凝结了中华千百年的文化积淀。现代用餐虽然用不着这些繁文缛节,但必要的礼仪还是少不了的。相信,只要我们多一些尊重和细心,中餐的礼仪文化一定能流传千古,而我们的用餐心情也会更加愉快和谐。

中国自主就很讲究吃,餐桌礼仪要求大家要做到坐有坐相,吃有吃相。守礼仪首先要知道、懂得礼仪,中国餐桌礼仪有哪些具体要求和需要禁忌的事项,下面就一起看看吧。

随着中西饮食文化的不断交流,中餐不仅是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惯,还越来越受到外国人的青睐。而这种看似最平常不过的中式餐饮,用餐时的礼仪却是有一番讲究的。

中国餐桌礼仪习俗禁忌

中国人认为饮食与个人命运几乎是息息相关的,用饭时犯了禁忌,便会惹来衰运。例如吃鱼,当吃完了一面鱼身,不要用筷子把整条鱼翻转至另一面,他们认为若翻鱼时弄破鱼身,便意味著渔船会翻沉,这是由于香港在开埠初期是一个渔港,渔民很关注船只的安全航行;

此外,中国人从不会端上七碟菜肴用饭,因为葬礼后的“解慰酒“须有七碟菜肴;不可用筷子垂直插入碗饭的中央,因这样有点像在拜祭祖先;用饭后不可说“我吃完饭了”,这意谓自己已死去,不会再有机会吃饭,而应该说“我吃饱了”;

吃饭时避免筷子触碰饭碗而发出声音,这不单止是不礼貌,亦意味著无饭吃;要培养吃光碗中饭的习惯,一粒饭也不可剩余在饭碗,否则将来的太太或丈夫是痘皮脸的,亦不尊重辛劳耕种的农夫。这些迷信的饮食习俗流传至今,或多或少仍然成为中国人的饮食礼仪。

中国餐桌礼仪用筷禁忌:

吃饭用筷有八忌:一忌舔筷;二忌迷筷,拿不定主意,手握筷子在餐桌上乱游寻;三忌移筷,刚吃过一个菜接着又吃另一个菜,中间不停顿,不配饭,四忌粘筷,用粘了饭的筷子去夹菜;

五忌插筷,把筷子插在饭莱上;六忌跨菜,别人夹菜时,跨过去夹另一菜;七忌掏莱,用筷子在菜中间扒弄着 吃;八忌剔筷,用筷子剔牙。这些禁忌大都是与卫生、谦让、礼貌有关。

中国餐桌礼仪个人习惯禁忌:

打嗝:在席间打嗝是非常不礼貌的,若真是无法控制,则可以喝水,屏息方式使症状减轻,若仍无效,则最好去洗手间打个够,等废气消了之后再返回坐位。

打喷嚏:若只是暂时性之喷嚏当然可以以餐巾掩口方式,将污染减至最低。若是喷嚏不断则最好离席至它处处理,若真的无法处理则不妨先行离席,没有任何人会介意的。

补妆:国人女性同胞有不少均不知此项礼仪,补妆应该在洗手间或是人较少之处为之。公开场合补妆就好比是在梳头发,穿衣服等一般是不妥的。

吸烟:几乎所有的餐厅均以划分吸烟区和非吸烟区,为了避免其它人吸二手烟,瘾君子最好尽力克制烟瘾,如果真的烟瘾太大则可利用正餐用完,在场人士已开始用甜点、咖啡时再离席前往室外吞云吐雾,如此既不算失礼亦不会妨害别人健康。

剔牙:剔牙也要注意,相当恶心,真的要吐也请以餐巾纸掩口,吐在纸巾上。牙签用完放在盘中即可,千万不要口中咬着一根牙签与人交谈,状似流氓无赖状,非常难看。有些人甚至用完餐后,口中仍叨着牙签到处走动,那更是离谱的举止了。

刀叉掉落:进餐时若刀叉不小心掉落地面,此时只需要告之服务人员换一干净的即可,不自行清理掉到的刀叉,更不可以用餐巾擦拭过再继续使用。

中国餐桌礼仪用餐形象禁忌

用餐的时候,不要吃得摇头摆脑,宽衣解带,满脸油汗,汁汤横流,响声大作。

可以劝别人多吃一些,或是建议品尝某道菜肴,但不要擅自作主,主动为别人夹菜、添饭。这样做不仅不卫生,而且还会让对方勉为其难。

取菜的时候,应从盘子靠近或面对自己的盘边夹起,不要从盘子中间或靠近别人的一边夹起,更不要左顾右盼,翻来覆去,在公用的菜盘内挑挑拣拣,夹起来又放回去,会显得缺乏教养。

多人一桌用餐,取菜要注意相互礼让,依次而行,一次夹菜也不宜太多,取用适量。不要好吃多吃,争来抢去,而不考虑别人吃到没有。距离自己较远的菜,可以请人帮助,不要起身甚至离座去取。

用餐时要由尊者或尊者先动碗筷。在用餐过程中,要尽量自己添加食物,如有长辈,要尽可能主动给长辈添饭。遇到长辈给自己添饭,要道谢。

吃饭要端起碗,应该用大拇指扣住碗口,食指、中指、无名指扣碗底,手心空着。不端碗、伏在桌子上对着碗吃饭是非常不雅观的。

进餐时要闭嘴咀嚼,细嚼慢咽,嘴里不要发出“叭叭”、“呱叽呱叽”的声音,口含食物时最好不要与别人交谈。不能在夹起饭菜时,伸长脖子,张开大嘴,伸着舌头用嘴去接菜。一次不要放入太多的食物进口,不然会给人留下一副馋相和贪婪的印象。

吐出的骨头、鱼刺、菜渣,要用筷子或手取接出来,不能直接吐到桌面或地面上。如果要咳嗽、打喷嚏,要用手或手帕捂住嘴,并把头向后方转。吃饭嚼到沙粒或嗓子里有痰时,要离开餐桌去吐掉。

如果宴会没有结束,但自己已用好餐,不要随意离席,要等主人和主宾餐毕先起身离席,其他客人才能依次离席。

如果需要为别人倒茶倒酒,要记住“ 倒茶要浅,倒酒要满”的礼仪规则。

中国餐桌礼仪点餐禁忌

在安排菜单时,还必须考虑来宾的饮食禁忌,特别是要对主宾的饮食禁忌高度重视。这些饮食方面的禁忌主要有四条:

宗教的饮食禁忌,一点也不能疏忽大意。例如,穆斯林通常不吃猪肉,并且不喝酒。国内的佛教徒少吃荤腥食品,它不仅指的是肉食,而且包括葱、蒜、韭菜、芥末等气味刺鼻的食物。一些信奉观音的佛教徒在饮食中尤其禁吃牛肉,这点要招待港澳台及海外华人同胞时尤要注意。

出于健康的原因,对于某些食品,也有所禁忌。比如,心脏病、脑血管、脉硬化、高血压和中风后遗症的人,不适合吃狗肉,肝炎病人忌吃羊肉和甲鱼,胃肠炎、胃溃汤等消化系统疾病的人也不合适吃甲鱼,高血压、高胆固醇患者,要少喝鸡汤等。

不同地区,人们的饮食偏好往往不同。对于这一点,在安排菜单时要兼顾。比如,湖南省份的人普遍喜欢吃辛辣食物,少吃甜食。英美国家的人通常不吃宠物、稀有动物、动物内脏、动物的头部和脚爪。另外,宴请外宾时,尽量少点生硬需啃食的菜肴,老外在用餐中不太会将咬到嘴中的食物再吐出来,这也需要顾及到。

有些职业,出于某种原因,在餐饮方面往往也有各自不同的特殊禁忌。例如,国家公务员在执行公务时不准吃请,在公务宴请时不准大吃大喝,不准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用餐,不准喝烈性酒。再如,驾驶员工作期间不得喝酒。要是忽略了这一点,还有可能使对方犯错误。

二 餐桌礼仪

餐桌礼仪大致可分为:邀约与赴宴前的准备、入座与介绍礼仪、订餐与点菜礼仪、席间交谈礼仪、结账与离席礼仪。

一、邀约与赴宴前的准备。

㈠邀约:首先,要做到对请客吃饭的对象有足够的了解,以不让对方感到为难作基准。其次,在邀请时需要特别注重语言的斟酌,要千锤百炼,精于口才,以获赢得主动。此外,要使用得体的语言,提出约请要讲究礼貌礼仪。

如果遇到拒绝的情况,首先,需要我们注意把握好请柬上措词的使用是否得当,以及上面所提到的事件安排是否合适等等一系列因素。只有把这些因素把握好了,才有更大的可能不会让受邀者找到拒绝的机会或理由。

㈡赴宴选择服饰的“TPO”原则:

1.“T(Time)”原则即时间原则,主要是指穿戴服饰时应考虑时代特点、四季更替、早晚差异等。

2.“P(Place)”原则即地点原则,主要是指对赴宴者将要参加的宴会地点的选择原则。这一原则要求赴宴者对即将到达的场所有一个了解和估计,然后再选择自己应穿的服装和应戴的饰品,尽量做到在种类、质地、款式、花色等方面与所要赴宴的地点相协调。

3.“O(Occasion)”原则即场合原则,主要是指服饰打扮应顾及宴会性质、场所的气氛、规格等。

二、入座与介绍礼仪。

㈠入席礼仪:在现代社会宴请中,桌次与座位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恰当的桌次和座位的安排能够显示出赴宴者的地位,表达对赴宴者的尊敬,将会为赴宴者的赴会好宴请增添礼仪之邦的风采,并取得特定的效果。在餐桌礼仪中,如何就坐非常重要,距离门口最远的正中央位置是主座,主座一定是买单的人,主座的对面坐的是邀请人的助理,主宾和副主宾分别坐在邀请人的右侧和左侧,位居第三位、第四位的客人分别坐在助理的右侧和左侧,让邀请人和客人面对而坐,或让客人坐在主桌上都算失礼。邀请人可以指定客人的座位,自己的部下或晚辈也可被安排在比自己更重要的位置上,通过分配座位,可以暗示出主人对客人的重要程度。

㈡介绍礼仪:介绍时要把握分寸,不要过分地颂扬一个人,要掌握分寸把握适度的原则。1.他人介绍:介绍者为被介绍者介绍之前,一定要征求一下被介绍双方的意见,切勿上去开口即讲,显得很唐突,让被介绍者感到措手不及。被介绍者在介绍者询问自己是否有意认识某人时,一般不应拒绝,而应欣然应允。实在不愿意时,应说明理由。介绍者和被介绍者都应起立,以示尊重和礼貌;待介绍者介绍完毕后,被介绍者双方应微笑点头示意或握手致意。为他人做介绍时必须遵守“尊者优先”的原则,还应该保持一定的姿势。2.自我介绍:要抓住时机,在适当的场合进行自我介绍,对方有空闲,而且情绪较好,又有兴趣时,这样就不会打扰对方。应先向对方点头致意,得到回应后再向对方介绍自己。还要注意简洁,言简意赅,尽可能地节省时间,以半分钟左右为佳。

三、订餐与点菜礼仪。

㈠订餐礼仪:饭店要提前预约,预约时要说清人数、时间、宴会目的和预算。在预定时间内到达,是基本的礼貌。另外菜式的准备要查明主客所喜欢的口味,再决定准备什么菜肴。如果得知并可深红多有喜欢某种香烟或酒,即应多备此种香烟或酒。

㈡点菜技巧:1.确定请客对象。2.选择宴请酒店。3.把握消费标准。4.注意价格浮动。5.体谅付钱的人。6.菜的搭配要合理。7.点菜时,主人要征求客人的点菜意见。

四、席间交谈礼仪。

㈠交谈:

第一,在语言方面要求文明、礼貌、准确。在与人交谈中千万不要使用粗话、脏话、黑话、气话等等,要说文明语言。要注意“四有”和“四避”。“四有”,即有分寸、有礼节、有教养、有学时,“四避”,即避隐私、避浅薄、避粗鄙、避忌讳。

第二,交谈不言深。交谈中选择的主题适合于双方,可以选一些内容文明、优雅、格调高尚、脱俗的话题。与人谈话要要自然随意,不要心不在焉,爱理不理的,也不要哗众取宠。如果谈话中出现矛盾或分歧,不必太当真,可以转移话题,闲谈要把握尺寸,适可而止。

第三,交谈时要神态专注,用词要委婉,礼让对方。㈡席间应注意的行为:1.打嗝。2.大喷嚏。3.补妆。4.吸烟。5.剔牙。6.刀叉掉落。

三不可忽视的餐桌礼仪

餐桌上有许多应注意的礼仪,而这些礼仪常被忽视。

(一)就座和离席

1、应等长者坐定后,方可入坐。

2、席上如有女士,应等女士座定后,方可入座。如女士座位在隔邻,应招 呼女士。

3、用餐后,须等男、女主人离席后,其他宾客方可离席。

4、坐姿要端正,与餐桌的距离保持得宜。

5、在饭店用餐,应由服务生领台入座。

6、离席时,应帮助隔座长者或女上拖拉座椅。

(二)香巾的使用

1、餐巾主要防止弄脏衣服,兼做擦嘴及手上的油渍。

2、必须等到大家坐定后,才可使用餐巾。

3、餐巾应摊开后,放在双膝上端的大腿上,切勿系人腰带,或挂在西装领口。

4、切忌用餐巾擦拭餐具。

(三)餐桌上的一般礼仪

1、入座后姿式端正,脚踏在本人座位下,不可任意伸直,手肘不得靠桌缘,或将手放在邻座椅背上。

2、用餐时须温文而雅,从容安静,不能急躁。

3、在餐桌上不能只顾自己,也要关心别人,尤其要招呼两侧的女宾。

4、口内有食物,应避免说话。

5、自用餐具不可伸入公用餐盘夹取菜肴。

6、必须小口进食,不要大口的塞,食物末咽下,不能再塞入口。

7、取菜舀汤,应使用公筷公匙。

8、吃进口的东西,不能吐出来,如系滚烫的食物,可喝水或果汁冲凉。

9、送食物入口时,两肘应向内靠,不直向两旁张开,碰及邻座。

10、自己手上持刀叉,或他人在咀嚼食物时,均应避免跟人说话或敬酒。

11、好的吃相是食物就口,不可将口就食物。食物带计,不能匆忙送入口, 否则汤汁滴在桌布上,极为不雅。

12、切忌用手指掏牙,应用牙签,并以手或手帕遮掩。

13、避免在餐桌上咳嗽、打喷嚏、呕气。万一不禁,应说声“对不起”。

14、喝酒宜各随意,敬酒以礼到为止,切忌劝酒、猜拳、吆喝。

15、如餐具坠地,可请侍者拾起。

16、遇有意外,如不慎将酒、水、汤计溅到他人衣服,表示歉意即可,不 必恐慌赔罪,反使对方难为情。

17、如欲取用摆在同桌其他客人面前之调味品,应请邻座客人帮忙传递,不可伸手横越,长驱取物。

18、如系主人亲自烹调食物,勿忘予主人赞赏。

19、如吃到不洁或异味,不可吞入,应将入口食物,轻巧的用拇指和食指取出,放入盘中。倘发现尚未吃食,仍在盘中的菜肴有昆虫和碎石,不要大惊小怪,宜侯侍者走近,轻声告知侍者更换。

20、食毕,餐具务必摆放整齐,不可凌乱放置。餐巾亦应折好,放在桌上。

21、主食进行中,不宜抽烟,如需抽烟,必须先征得邻座的同意。

22、在餐厅进餐,不能抢着付帐,推拉争付,至为不雅。倘系作客,不能 抢付帐。未征得朋友同意,亦不宜代友付帐。

23、进餐的速度,宜与男女主人同步,不宜太快,亦不宜太慢。

24、餐桌上不能谈悲戚之事,否则会破坏欢愉的气氛。

四 其他比较常见的应有礼仪

敬酒:敬酒自然先从最长的长辈敬起,敬酒不能隔着他人,应该离开的席位,到他的席位上和他应该离开的席位,到他的席位上敬酒。人和人之间是不能代酒的。不能喝,嘴唇碰碰酒杯,就说明礼节已经到了。不要同时敬几个人,敬酒的时候杯沿要比别人的低。

座位:是主人或长辈大都应面对正门而坐,并在主桌就坐。和人交谈时,要暂时放下筷子,不能一边说话,一边舞着筷子。不要把筷子竖插放在食物上面。因为这种插法,只在祭奠死者的时候才用,有些长辈看到心里会有些反感。还有入座的时候请长辈先就坐(这个一般都知道),给长辈晚辈夹菜时要用公用筷子。

中国礼仪范文第2篇

“毋放饭。”要入口的饭,不能再放回饭器中,别人会感到不卫生。

“毋流歠。”不要长饮大嚼,让人觉得是想快吃多吃,好象没够似的。

“毋口它食。”咀嚼时不要让舌在口中作出响声,主人会觉得你是对他的饭食表现不满意。

“毋啮骨。”不要专意去啃骨头,这样容易发出不中听的声响,使人有不雅不敬的感觉。

“毋反鱼肉。”自己吃过的鱼肉,不要再放回去,应当接着吃完。

“毋投与狗骨。”客人自己不要啃骨头,也不能把骨头扔给狗去啃。

“毋固获。”不要喜欢吃某一味肴馔便独取那一味,或者争着去吃,有贪吃之嫌。

“毋扬饭。”不要为了能吃得快些,就用食具扬起饭粒以散去热气。

“饭黍毋以箸。”吃黍饭不要用筷子,但也不是提倡直接用手抓。食饭必得用匙。筷子是专用于食羹中之菜的,不有混用。

“羹之有菜者用梜,无菜者不用梜。”梜即是筷子。羹中有菜,用筷子取食。如果无菜筷子派不上用场,直饮即可。

“毋嚺羹。”饮用肉羹,不可过快,不能出大声。有菜必须用筷子夹取,不可直接用嘴吸取。

“毋絮羹。”客人不能自己动手重新调和羹味,否则会给人留下自我表现的印象,好象自己更精于烹调。

“毋刺齿。”进食时不要随意不加掩饰地大剔牙齿,如齿塞,一定要等到饭后再剔。

“毋歠醢。”不要直接端起调味酱便喝。醢是比较咸的,用于调味,不是直接饮用的。

“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湿软的烧肉炖肉,可直接用牙齿咬断,不必用手去擘;而干肉则不能直接用牙去咬断,须用刀匕帮忙。:

“毋嘬炙。”大块的烤肉和烤肉串,不要一口吃下去,如此塞满口腔,不及细嚼,狼吞虎咽,仪态不佳。

“当食不叹。”吃饭时不要唉声叹气,“唯食忘忧”,不可哀叹。

类似的仪礼也曾作为许多家庭的家训,代代相传。让我们还是以张伯行《养正类编》卷三所引《屠羲英童子礼》为例,以下的这些话自然还是由《礼记》上演绎出来的:

凡饮食,须要敛身离案,毋令太迫。从容举筯,以次著于盘中,毋致急遽,将肴蔬拨乱。咀嚼毋使有声,亦不得恣所嗜好,贪求多食。安放碗筯,俱当加意照顾,毋使失误堕地。……

中国礼仪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国 礼仪之争 再考察

礼仪之争是中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依托于天主教的传播而产生,产生的原因是由于西方传教士针对某些相关问题进行争论,后期随着中国朝廷以及罗马教廷的介入,愈演愈烈,演变成为一场针对文化和权力所进行的较量,最终以耶稣会失败告终。礼仪之争不仅仅包括西方传教士在进行传教过程中产生的分歧,从更深的层次来看,它代表的是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交流和融合的过程。

一、修会的派性

早在明末时期,耶稣会士刚刚来华,龙华民就造物主的汉语称呼一事与利玛窦产生了严重的分歧,龙华民主张将造物主以拉丁文译音进行命名,即“陡斯”,而利玛窦则主张使用“天主”,双方就此事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参与此次纠纷的教会有耶稣会以及多明我会、巴黎传教会和方济各会,双方各执一词,耶稣会主张“入乡随俗”,而多明我会以及方济各会则更加趋向于保守,巴黎传教会由于受到杨森异端的影响,形成偏左向极的思维方式,由于耶稣会以“圣宠和本性并重”为主张,而多明我会以及方济各会则以“圣宠效能”为主张,所以双方从神学的派别上就存在很大的不同,这导致双方始终存在着严重的派别性的心理隔阂,与此同时,由于耶稣会士与我国的上层阶级交往较为密切,所以其思想相对来说较为开明并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而后者则更加注重于普通百姓的生活,因此其思想与耶稣会士相比较,显得闭塞拘禁,这就是我国礼仪之争的开端。随着中国朝廷和罗马教廷的介入,礼仪之争愈吵愈烈,双方的争端已由最初的意见之争向更加恶性且不可控的方向发展,导致双方矛盾最终变得难以调节。

二、政治的因素

在十六和十七世纪,拥有东方教团保教权的法国和葡萄牙介入了此事。1750年,多罗作为宗教特使特意来中国处理此事,而葡萄牙国王由于在针对特派使节进行甄选的过程中没有询问其意见,因而心怀不满,中国朝廷同样不愿多罗乘坐葡萄牙船只从里斯本启程,法国作为拥有保教权的另一国家,t派出了两艘船只供特使使用。多罗在出使失败后返回澳门,此时葡萄牙国王派出了20余名官兵对其进行看守,同时禁止澳门的官员和百姓承认多罗的特使身份,澳门的总督身为葡萄牙人,自然禁止多罗行使其作为特使的权利。1720年,教廷又一次派出特使来华,来华行程结束后,特使同样前往澳门,此次的特使受到了总督和教会内其他人士的盛情款待。作为在天主教漫长历史中第一次以中国人的身份出任主教的罗文藻,在被克莱孟十世委以重任时,受到了时任多名我会长的嘉德明的强烈反对,甚至声称如若罗文藻接受了主教一职,立即将其从会内开除,嘉德明反对的原因是由于罗文藻在针对教会的大部分意见和看法与耶稣会不谋而合,而与多明我会截然相反。后期,罗文藻态度坚决的辞掉了主教的职位,最主要的原因是葡萄牙具有保教权,没有获得葡萄牙认可的主教必然会遭到强烈的反对,正是因为如此,祝圣主教的在典仪式竟然足足拖延了十一年的时间,在此之前,罗文藻的经济来源主要依托于多明我会的支持,当晋牧之后,多明我会就此事发表声明,声称不会再支付罗文藻的任何支出,同时将罗文藻视为多名我会的敌人。由此可以看出,耶稣会和多明我会之间的成见和嫉恨竟然达到了如此之深的程度。

三、中华文化和天主教义的碰撞

首先进行碰撞,然后通过交流最终形成融合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相遇后的必经过程,但是碰撞的程度激烈与否以及由碰撞所造成的文化和经济损失却是可以人为控制的。中国传统“百事孝为先”的儒家之道与天主教徒所遵循的十诫中的第四诫“孝敬父母”可谓是在思想上不谋而合,但是即使是具有相同的核心思想,二者在对各自所遵循的孝之礼仪进行解释的过程中仍旧存在较大的不同之处。对祭祖拜孔的礼仪拥有解释权的当然是中国人,而在中国人中又属知识阶级最有发言权,而非普通百姓,在古代,康熙皇帝就曾多次向西方传教士阐明祭祖拜孔的真正含义,而在西方传教士的观念中,与教会相关的事情去请示皇帝而不是向神学家的做法是非常不妥当的。经过历史的验证,我们可以得出礼仪之争对于在中国发展的天主教造成了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其损失从以下的史实中可见一斑:第一,众所周知,康熙皇帝对于天主教的教义具有相较于其他皇帝来说来说更为清楚的了解,并且尤为器重和敬佩宫内的西方传教士,但是由于多明我会士的多方纠缠,最终导致教廷之谕禁出现了变脸成怒的情况;第二,在当时的中国百姓心中形成了一种非常恶劣的社会印象,即将天主教友与“忘本”、“有异心”等不良印象划上了等号;第三,从此以后多起针对教会的刁难全部起源于此;第四,耶稣教会士在200年间进行劝化的30余万教友由于此事损失了近一半的数量,我国陕甘一带的教会在建立初期的多年间竟然没有一位传教士;第五,直至20世纪40年代,我国的天主教友仍旧保持着300万的数字,几乎没有增长。

四、结语

综上所述,阅读历史资料不仅是为了满足人的求知欲,更重要的是要对每一件史实的来龙去脉进行详细的研究,从事件的结果向其起因进行深入探究,中国礼仪之争正确与否后人自然有公正的评判,即“遵循利玛窦之道即为正确”,我们应当做到以史为鉴,避免重蹈礼仪之争的覆辙。

参考文献:

[1]李秋零.清初“中国礼仪之争”的文化学再反思――兼与安希孟先生商榷[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04).

[2]谢子卿.中国礼仪之争和路易十四的法国(1640-1710):中国天主教史钩沉[D].上海师范大学,2016.

[3]殷雪征.明朝与朝鲜的礼仪之争[D].山东大学,2015.

中国礼仪范文第4篇

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称为礼节,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称为礼貌。加强道德实践应注意礼仪,使人们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告别不文明的言行。

谈吐作为一门艺术,也是个人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礼貌:态度要诚恳、亲切;声音大小要适宜,语调要平和沉稳;尊重他人。一般用语为表示尊敬和礼貌的如“请”、“谢谢”、“对不起”,第二人称中的“您”字等。初次见面为“久仰“很久不见”“久违”;请人批评为“指教‘;麻烦别人称”打扰“;求给方便为”借光“;托人办事为”拜托“等等。要努力养成使用敬语的习惯。现在,我国提倡的礼貌用语是十个字:“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这十个字体现了中国文明的基本的语言形式。

怎样才能使我礼仪洋溢在美丽的校园呢?首先,我要着装得体,符合我是学生身份,体现出新世纪学生蓬勃向上的风采,因为仪表、仪容、仪态可以让人一看便知道你的修养。升旗仪式,最为庄严。这凝聚了文明与热血的国旗,在礼仪的包围中更显得鲜艳。此时此刻,国旗下的我显得更加严肃认真、精神饱满、高唱国歌,不负于“礼仪之邦”这个美誉。课堂礼仪对老师的教学影响很大,它直接关系着我们一个班的荣誉和凝聚力,体现这个我们班的班风班貌。校园礼仪就更重要了,下课后的休息时间,不随地吐痰、乱扔纸屑、不拿粉笔头玩、上下楼梯一律右行,见老师和客人要用普通话主动问好。我还应该爱护花草树木和一切设施,不穿越绿化带,爱护清洁卫生,服从老师管理和接受值日同学的批评劝阻。受到老师的帮助,应主动诚恳地说谢谢。同学之间也离不开礼仪,它就像油,使粗糙的磨擦消迹,如果有矛盾,多进行自我反省,互相理解、宽容待人。培养较强的协作精神,这样使班级更团结,友谊更深厚。

礼仪文化建设对企业形象和企业素质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健全的礼仪文化建设是适应现代信息时展的需要,礼仪文化建设在企业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所以进行礼仪文化建设可以形成良好社会风气。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大量礼仪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处于渗融并存的状态,又由于礼仪文化的糟粕所产生不可低估的消极作用。我们忽视了传统礼仪文明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相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学校对礼仪养成教育不够重视,许多不文明的行为亦有增无减。在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立足于吸收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使传统文明礼仪古为今用,重建一套现代文明礼仪。

中国礼仪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传统礼仪 现代礼仪 主旨 融合 政治意蕴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5-0073-01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在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立足于吸收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使传统文明礼仪古为今用,重建一套现代文明礼仪。

一 中国古代传统礼仪的主旨

中国的礼仪是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核心是礼。在中国人看来,礼是可以凝聚不同民族和地域人们的一种精神,是社会生活中一切行为的准则。因此,以礼为核心的中国传统礼仪蕴涵着特殊的意义,涉及政治、道德和社会等各个方面。

1.礼仪的政治意蕴

中国的礼仪源于政治。古人认为,礼是“国之干也”“政之舆也”,是为政者“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的依据,是保持政令通畅的重要手段。倘若没有礼,再好的政令也不可能通达四方。

2.礼仪的道德意蕴

礼仪与道德的结合是中国传统礼仪的重要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传统礼仪也是一种道德文化,学习和遵守礼仪是达成善良人格的重要途径。“立于礼”是为人之善,即以礼为做人的根本;“行于礼”是处事之善,即以礼为做事的准则;“让于礼”是交往之善,即以礼为交往的准则。

3.礼仪的社会意蕴

在中国历史上,礼仪对于整个社会的治理和调控具有重要意义。礼仪调控社会关系的内在机理,主要是通过礼仪所具有的价值导向功能和价值评判功能来调节人的情感和意识,约束人的行为。

二 现代礼仪与古代礼仪的差异

1.相对于传统礼仪,现代礼仪的内涵和作用范围大大缩小

现代礼仪所表达的是人的一种外化修养和某种程式化的规范,是一种交流的“语言”,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传递的是友好、尊重的信息,以快捷、简明、实效为其特征,力求表达人们真实的情感,其形式及传递信息被对方准确无误地认识和理解。而中国古代的礼仪包含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古代是一种政治制度,是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因为用德和礼来治理国家要比用刑和政来治国优越得多。

2.传统礼仪讲求礼与法相结合,现代礼仪乃自我约束

在古代,礼之所以能在治理国家上发挥作用,是因为礼与法相结合。礼包含了法,为法的灵魂;法是礼的后盾,是法的具体体现,法与礼互为表里,互为补充,成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两件法宝。现代的法制社会,礼与法是有严格区别的,违法则以刑律处之,违礼则属于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的范畴,最多受到议论或舆论的批评,绝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3.相对于中国传统礼仪的等级制度,现代礼仪注重平等

现代礼仪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向对方表示尊重、友好的惯用形式,是建立在平等、互敬的基础上的,对对方的尊重,也是一种自尊,也要记得对方对自己的尊重。中国传统礼仪则是建立在等级制度基础上的,“天有十日,人有十等”,各等级之间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力、经济利益,也享有不同的礼仪规格。

三 现代礼仪与传统礼仪的融合、矛盾

礼与俗的分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前者渐行渐远,甚至成为中国文化传统中为人诟病的对象,而一些淳朴的民俗也不可避免地被新的民俗或时尚所替代。要想在新世纪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就离不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因此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日显其紧迫性和重要性。

中国的传统礼仪,一方面存在着与现实生活相冲突的思想因素,另一方面也有与时代精神相一致的思想因素。比如,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提倡的公忠、正义、仁爱、中和、诚信、礼让、敬老、尊师、自强、持节、明智、知耻、节制、廉洁、勤俭等基本的道德规范,虽然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及制度的限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基本内涵在今天仍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社会主义的道德只能建立在对民族道德传统的批判继承之上,应当把我国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集中起来,并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形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在“”期间,传统文化被全盘否定,文明礼仪被作为封、资、修的流毒予以扫除,致使全社会的礼仪失范,道德水准大幅度下降。这种意在与传统思想彻底“决裂”的政治文化运动,最终给社会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中国礼仪范文第6篇

餐饮礼仪问题可谓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可知,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别是经曾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临时迎客于门外。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宴饮结束,引导客人入客厅小坐,上茶,直到辞别。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保留完整,如山东、香港及台湾,许多影视作品中多有体现。

清代受西餐传入的影响,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如分菜、上汤、进酒等方式也因合理卫生,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的食法被引入中餐礼仪中。中西餐饮食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是在继续传统与参考国外礼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座次借西方宴会以右为上的法则,第一主宾就坐于主人右侧,第二主宾在主人左侧或第一主宾右侧,变通处理,斟酒上菜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可过满。上菜顺序依然保持传统,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头尾朝向正主位。这些程序不仅可以使整个宴饮过程和谐有序,更使主客身份和情感得以体现和交流。因此,餐桌之上的礼仪可使宴饮活动圆满周全,使主客双方的修养得到全面展示。

中国餐桌礼仪入门篇

餐桌礼仪在中国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的方法———也是头等重要的社交经验。为此,掌握某些中式餐饮规则的知识便显得特别重要了,无论你是主人,抑或只是一位客人,都必须掌握一些规则。

圆形餐桌颇受欢迎。因为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对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长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过他的座位而辨认。客人应该等候主人邀请才可坐下。主人必须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

必须等到所有人到齐才可以开始任何形式的进餐活动———即使有人迟到也要等。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开场白了。进餐期间,主人必须承担一个主动积极的角色———敦促客人尽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

一张典型中式餐桌看上去相当空,在西方人眼中尤甚。每张座位前可见放在盘上的一只碗;右面是一组筷子与汤匙,分别放在各自的座上。在正式场合上,会出现餐巾,主要放在膝上。

在正式宴席上,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灯片,每一次一道菜。令人惊讶的是,米饭不是与菜式同上,不过可以选择同吃。由于菜式各有特色,应该个别品尝,而且一次只从碗中吃一种,不是混合品尝。不可用盘子吃,只能用碗。骨头和壳类放在个别盘中。不干净的盘子必须经常用清洁盘子替换。

除了汤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可能会提供刀*,但身为中国人,最好用筷子。筷子是进餐的工具,因此千万不可玩弄筷子———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正好像葬礼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动,应该先用眼睛看准你想取的食物。当你用筷了去取一块食物时,尽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可能的话,用旁边的公筷和汤匙。吃完饭或取完食物后,将筷子放回筷子座。

中国礼仪范文第7篇

不学礼,无以立。这是孔子教导他的儿子孔鲤时说的话。古代帝王用礼乐来教导民众,以求天下归心、四方安宁。中国传统礼仪,在古代中国社会曾经产生过巨大的凝合力。经过了漫长的岁月,“礼”的力量依然博大而厚重。对于今天的公务员来说,可谓“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礼者,敬而已矣

中国的传统礼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讲究“敬”,并以敬为指导,贯穿于所有的礼仪中。敬即尊敬、敬重,它首先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虚伪的谦恭正如通常所说的“礼节性”的微笑,虽有其形,却缺乏应有的诚意。同时,敬的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国家、民族、人民、自然规律、事业……前者可以称之为敬人,后者称之为敬业。脱离了敬,都不过是空头文件,表面文章,并无任何实际意义。

“礼者,自卑而尊人。”无论是敬人还是敬业,在抒发敬意的同时都必然包含对自我的克制,谦恭地降低身段,这就是“自卑而尊人”的含义。公务员礼仪也一样。所谓敬人,就是秉承“自卑而尊人”的思想,不计较身份上的差异,发自内心地尊重自己面对的任何人,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有价值,每一种真诚的诉求都有值得倾听的理由。敬人是基础,敬业则是更明确的应用。面对工作或者事业,首先需要有诚敬的心态。这种心态体现在工作之中,是专注和责任感,体现在工作之外,则是言谈举止。

礼仪的“三紧七不”

人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容貌,礼也是从端正容貌和服饰开始的。一个有良好修养的人,在公共场所,特别是在十分郑重的场合,一定是体态端正、服饰整洁、表情庄敬、言辞得体,这既是内在修养的表露,也是对他人尊敬的表现。

古人对仪容体态的礼仪很有讲究。一是“三紧”。这是宋代学者朱熹对古人服饰方面的要求所作的总结。所谓“三紧”,就是帽带要紧、腰带要紧、鞋带要紧。三者都扎紧了,人的精神状态才会显得振作,才能表现出对人、对事的郑重。现代服饰虽然不同于古代,但穿衣得体、整洁、庄重、大方的要求,却无二致。

二是“七不”。所谓“七不”,是指《礼记》里边说的“不敢哕噫、嚏咳、欠伸、跛倚、睇视;不敢唾;寒不敢袭;痒不敢搔;不有敬事,不敢袒裼;不涉不撅;亵衣衾不见”等七条规定。这些规定既适用于与父母、尊长共用的场所,也适用于工作场所。在严肃、正规的场合,打饱嗝、打哈欠、伸懒腰、吐唾沫、擤鼻涕、歪坐、斜视、跷二郎腿,或者只穿睡衣、内衣,甚至赤膊,都显得随便、懒散,缺乏敬意。

此外,还应当“立必正方,常视毋诳”。在正式场合,无论是坐还是站,都要端正;视线要有一定的方向。歪坐、斜站,眼睛到处乱看,都是怠惰不敬的表现。目光是心态最直接的流露,能反映出内心对人是否敬重。因此,在礼仪场合要注意自己视线的高度。视线过高,是傲慢之相。视线过低,则似有忧虑在心,不免令对方猜测。如果左右旁视,更会给人留下心术不正、狡诈善变的印象。平时或在私下场合,态度可以比较放松,但一旦进入正规场合或工作单位,就必须显得严肃、庄重。这种心态,在走路的姿势、步伐,甚至面部的表情上,都要有所体现。

临事而敬,好谋而成

公务员的日常工作,依据其所在单位的性质、自身的职务、级别、年龄、性别而有所不同,但从礼仪的角度来看,又有很多相似之处。

不论面对贵者还是贫贱者,都保持“敬”的态度是最基础的礼仪。公务员既是政府的雇员,也是人民的“公仆”,为人民谋福利、给百姓办实事,可以说是公务员的“天职”。但人民有穷富之分,事情有大小之别,这就要求公务员在处理事务时能够不分穷富,一视同仁,尽管面对的是干体力活、做小生意的“负贩者”,也不应该加以歧视。竖立起这样的态度,不仅政府机关“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的弊病可以消除,也有助于提升转型期社会最为需要的社会和谐。

见人下菜碟不可取,而自以为是、高高在上就更不可取。据说在先秦时期,马车前面一般都有一根横杆,称作“轼”,供乘车人手扶,以保持身体平衡。儒家依据轼的这种功能,相应地制定了“式”礼。当乘车者驾车返乡,或途中遇到尊者、贤者,都要凭轼垂首,点头示意,表示因车行迅疾,不便行礼,以此表达尊敬之意。当车子进入繁华的国都中,不敢疾驰,因为怕那样会惊扰百姓。回到自己的里巷家乡,则要向父老乡亲致意。《史记》中记载,魏文侯虽然贵为一国之君,但每次经过贤士段干木的居所时,都要行式礼,以示尊贤之心。在当时传为美谈,结果魏国招揽了大批贤才俊士,成为强国。反观今日,很多人把车当作身份、财富、权势的象征,有炫耀之意,无敬人之心,横冲直撞,甚至凭借某些特殊的车牌无视交通法规,任意胡为。除了暴露自己的浅薄无知之外,只会使人厌恶。长此以往,离“礼”之大义日远矣。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经学研究中心)

公务活动应遵循的社交礼仪(部分)

如果是在所尊敬的人或者自己的上级旁边陪坐,一定要坐在离他最近的地方,彼此之间不要留空坐,这一方面是为了表示与尊者的亲近,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准备回答他的提问,同时含有为后来者留下空位的意思。谈话中间如果有与自己辈分、级别相同的人来到,则不必为之起身,只有长辈或者上级来到才需要起身行礼。

与客人对坐,如果不是吃饭,就应该尽量靠后坐(即不要靠近前面的桌子);如果是吃饭,就应该靠近桌子坐。坐姿要稳,容颜要端庄。

在陪伴尊长饮酒时,如果尊长斟酒并亲自送过来,晚辈就要赶紧站起来,走到陈放酒具的地方,对尊长行礼后,双手接杯。如果尊长说不必如此,晚辈才可以返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喝。尊长举杯但是还没有饮尽,晚辈就不应先喝。

参加宴会时,如果全桌的主食盛在同一个食器中,那么自己就不要吃得太多,以免别人吃不饱。如果菜烧得不合自己口味,也应该尝一些,这是对主人劳动的尊重,而不应该当主人的面说出来,那样会使主人难堪。

陪同长辈去赴宴,虽然主人同时加以招待,但因为有长辈在场,自己就不需要辞谢。如果主人宴请贵客,自己被召为陪客,遇到主人敬酒的时候,自己也不需要辞谢,因为这个宴会本来就不是专为自己设的。

不能在饭桌上叹气,那样会破坏宴会气氛。

与尊长握手,晚辈一定要用双手,以表示亲热和尊敬;单手相握是平辈之间的礼节,单手与尊长相握,是不懂礼貌的表现。长者的精力往往比较差,不能与年轻人相比,因此,在尊长旁边陪坐时,要随时注意他的表情变化,如果尊长开始打哈欠,说明尊长已经感到疲倦;如果尊长已经拿起手杖、在找自己的鞋,或者在向左右的人问时间的早晚,说明他已经打算退席。这时,陪坐者应该主动告退,以便尽早让尊长休息。

听尊长说话,凡是尊长还没有提到的话题,不要抢先去谈,那样有炫耀自己比尊长博学之嫌。陪坐时,容貌要端正;听尊长说话时,神色一定要恭敬;不要袭用别人的说法,也不应总是说与他人雷同、毫无个性的话。

在长者面前,不能以“老”自称。如果自称“老”,就显得在场的长者更老,使他们伤感,而且有骄傲之嫌。

跟随师长或尊长出门,看到远处的熟人,不要隔着马路与人说话,那样是怠慢身边长者的表现。如果在路上遇见尊长,应该快步上前,正立行礼。尊长与你说话就回答,否则就可以快步退下。

向别人赠送礼物,或者从尊长手中接受礼物、证书等,都必须用双手捧持,决不可单手授受,捧持的高度要大致与心相平,这是郑重其事的表现。赠送礼物或递交物件给对方,如果没有特殊情况,都应该亲手授受,而不能将礼物或物件扔给对方,更不可以让在场的第三者转送。如果接受的礼物体积比较大,无法捧持,只能提拎,那么,提拎的礼物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要大致与腰带平齐,绝不能放在地上拖着走。

中国礼仪范文第8篇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饮食一直很重视,古有俗语民以食为天,中国饮食文化可以说是源远流长的。另一方面,作为东方礼仪之邦,餐桌礼仪是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的反映。据有关史料记载,至少在周代,我国饮食礼仪就已经初步形成,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并对西方餐桌文化产生一定影响。 饮食所以合欢也。中国人享受集体聚餐或饮宴的热闹氛围。餐桌,是考验一个人修养的重要场所,吃,是中国人协调人际关系的一种方式。在中国,人们最重要的社交活动既是请客吃饭,而且名目繁多,某些成功人士一天中花的时间最多的就是吃饭,一个长期不能参加应酬的人可能就被社会淘汰了或者成为无用之人。大家同夹一盘菜,共饮一碗汤的群享模式触发了欢乐气氛,举杯提箸之间协调人际关系。但是在正式的中餐宴席中还是有很多讲究的。

一、 入座

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最后自己坐在离门最近处的座位上。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主客左右手边的位置,则以离主客的距离来看,越靠近主客位置越尊,相同距离则左侧尊于右侧。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如果带孩子,在自己坐定后就把孩子安排在自己身旁。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坐下以后要坐端正身子,不要低头,使餐桌与身体的距离保持在10~20公分。入座后,脚应放在自己座位附近,不可随意伸出,以免影响他人。坐姿要端正,勿以手托腮或将双肘放于桌上。注意事项:

① 主人必须注意不可将客人安排在接近上菜的位置。

② 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情,要向主人打个招呼。动筷子前,要向主人或掌勺者表示赞赏其手艺高超、安排周到、热情邀请等。

③ 如果是较大的宴会,一般都设主席,客人不可贸然入座,入座是应注意桌上座位卡是否与自己的相对应。

④ 入席时如果有主人或招待人员,那么应遵从其安排。

二、进餐

1、上菜

中餐上菜的顺序为:开胃菜热菜炒菜大菜汤菜炒饭面点水果。

开胃菜通常是四种冷菜,有时种类可多达十种,上菜时,可将其先行上桌。有时冷菜之后,可接着上四种热菜,但热菜多数被省略。

当客人落坐开始就餐后,餐厅员工即可通知厨房作好出菜准备,待到冷菜

剩下1/3左右时,餐厅员工即可送上第一道热菜。当前一道菜快吃完时,餐厅员工就要将下一道菜送上,不能一次送得过多,使宴席上放不下,更不能使桌上出现菜肴空缺的情况,让客人在桌旁干坐,这既容易使客人感到尴尬,也容易使客人在饮过酒后,没有菜可供及时下酒,导致易醉。

2、用餐

出席正规的中餐宴时,在开席前餐厅会为每一位顾客送上一条湿巾,这是用来擦手的。而后送上的第二条湿巾,可用来擦手或嘴,但不能用于擦汗或擦拭其它部位。

用餐时须温文而雅,从容安静,不能急躁。就餐时,按照传统应先请客人、长者动筷子,夹菜是须少量,距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夹起的菜肴通常要先放在自己的饭碗中,直接把菜肴放入口是不礼貌的;依照惯例,客人出席正式或传统的晚餐时,是不会吃光桌上的菜肴的,以免令主人家误以为菜肴预备不足,因而感到尴尬。

吃饭、喝汤时不宜发出声音。喝汤应用汤勺慢慢喝,不可就着碗喝,若汤过热,要待热汤变凉一点而入口时又不失汤味时用汤匙小口小口引用;至于吃饭,要端起饭碗贴着唇,用筷子把饭粒推入口里,这是一个最容易的吃饭方法,亦表示喜欢吃那顿饭;若吃饭时不端起饭碗,即表示不满意饭桌上的菜肴。

吃饭时不要埋头苦吃,适当的注意周围是必要的。要适时地抽空和左右的人聊几句风趣的话,以调和气氛.不要光着头吃饭,不管别人,也不要狼吞虎咽地大吃一顿,更不要贪杯。如果用餐时要给客人或长辈布菜,则最好用公筷,也可把距离客人或长辈较远的菜送到他们跟前。

要明确此次进餐的主要任务,是以谈生意为主,或者以联络感情为主,还是单纯的吃饭。如果是为了谈生意,那么在安排座位时就要注意,把主要任务的座位相互靠近便于交谈或疏通情感;如果是联络感情,那就要注意气氛的调节,活跃气氛;如果是纯吃饭,就只需要注意一下常识性的礼节就行了,把重点放在品尝菜肴上即可。

注意事项:

① 餐厅员工给客人提供服务时,一般要以第一主人作为中心,从宴席的左面位置上菜,撤盘时从宴席的右侧位置。第一道热菜应放在第一主人和主宾的前面,没有吃完的菜则移向副主人一边,后面菜可遵循同样的原则。上菜或撤盘时,都不应当在第一主人或主宾的身边操作,以免影响主客之间的就餐和交谈。

② 遵循鸡不献头,鸭不献尾,鱼不献脊的传统礼貌习惯,即在给客人送上鸡、鸭、鱼一类的菜时,不要将鸡头、鸭尾、鱼脊对着主宾。而应当将鸡头与鸭头朝右边放置。上整鱼时,由于鱼腹的刺较少,肉味鲜美腴嫩,所以应将鱼腹而不是鱼脊对着主宾,表示对主宾的尊重。

③ 要将食物送入口中,不可伸舌去迎食物。嘴里有食物时切勿交谈

④ 注意交谈,嘴里有食物时切勿交谈,且不可只顾自己一个人夸夸其谈,或谈些荒诞离奇的事而引人不悦。

⑤ 用过的餐具,吃剩的菜,牙签等应放在碟中,切勿放在桌上。

⑥ 宗教的饮食禁忌,切不可疏忽大意,如回族不吃猪肉,若宾客中有回族人,那么主人在点菜是就应回避有关菜肴。同时,处于健康或地方饮食偏好的原因,宾客对菜肴有所禁忌的,主人也应当有所顾及。

⑦ 在使用筷子时切勿一边交谈,一边挥舞筷子;筷子插在饭碗中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切不可为;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动,应该先用眼睛看准你想取的食物。

三、离席

席间一般不可中途退席。当你要中途离开时,不需要大声告诉每一个人,只需悄悄地和身边的人打个招呼后便可离去。

有要事不得不中途离退席时,一定要向主人说明、致歉后方可离席,但切勿与其长聊,因其还有其他客人要招呼,不可应你而对其他人失礼。

正始宴会一般在水果拼盘上桌后即可结束。此时,一般先由主人示意宾客,请其做好离席准备,这是宾客可离席的信号。告辞时应礼貌地向主人道谢,再与其他人告辞。

注意事项:

① 有些人中途离席时会一一学问自己认识的人是否一起走,这种做法会使原本热闹的场面冷却,甚至于提前散场,这种行为是不被谅解的,因此要避免。

四、餐桌上的茶文化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茶在中国夺得历史上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茶是中国人的日常饮品,茶文化已深入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我国历来有客来敬茶的民俗,但凡来了客人,茶是必不可少的饮品,在中餐中如果没有茶就称不上正式了。在中餐正式开始前,主人可为已到的宾客奉上茶。

以茶待客时要注意客人对茶得偏好,可在上茶之前询问客人的喜好,但也要考虑到自己储备的茶的品种,因此在询问客人意见时,最好为之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选择,以免出现尴尬情况。

上茶时由奉茶之人可看出宾客的尊贵程度,因此主人应把握好尺度。上茶时,要分主次、重要程度,一般先主宾,后次宾;先女士,后男士,且长幼有序,切不可随意妄为。第一杯茶不宜斟地过满,以八分满为宜,且水温不宜过烫,以免烫伤客人或自己。

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主人或服务员要注意杯中的茶水情况。在茶被喝掉半杯之后即可续杯,但要注意客随主便。不宜再三为客人斟茶,一再劝人用茶,却无其他话可讲,意味着送客,因此在续杯时要注意。

作为宾客,在主人家奉上茶时应礼貌地双手捧接,并道谢,无论茶符合自己

的要求与否。如若不喝茶,则应事先表明,且不可向主人家提出过高的要求。喝茶时要认真品味,以示对主人地感谢及尊敬。

注意事项:

① 茶具要清洁

② 尽量不要用一只手上茶,且双手奉茶时,切勿将手搭在茶杯杯口,更不能浸

入水中。

③ 从客人的左侧为其上茶,放置茶杯在客人右手附近,尽量不要打扰到客人 ④ 与人交谈时,最好不要饮茶,可在谈话告一段落之后,喝茶润喉,否则会显

得不专心,甚至打断交流。

五、餐桌上的酒文化

中国礼仪范文第9篇

中国是有着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礼仪是我们国家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炎黄子孙的宝贵财富。为了更好地继承以及发扬这个优良传统,我们应该从身边的点滴开始。

记得有一次,我们几位朋友相约一起去打羽毛球。平时大家都各忙各的,有这个能让大家相聚而又运动瘦身的机会真是一举两得。到了球馆,发现旁边的场地有几个同样的年轻人,从发音不难发现里面有位日本的朋友。也许由于历史原因,几个朋友不免指指点点,几声“小日本”脱口而出。正当大家做着准备活动,准备上场一较高下的时候,边上的朋友提议让我们中那位打得最好的去和那个“小日本”较量一下。说是较量其实大家都知道是想教训一下他。这一下激起了大家的兴趣,说到做到,我们的交涉工作也通过努力做到了位。那位日本朋友听说想和他较量一下先是推搪了一下,通过边上的翻译我们知道他说他打得不是很好,但是如果想较量一下也没问题。我们中的那位高手早已按捺不住,整装待发,想给对面的“小日本”一个下马威。只见那为日本朋友缓缓过来鞠了个标准的90度的躬,并且伸出手与我们那位高手紧紧握了一下,态度非常谦恭地说了些什么。估计是多多关照之类的话。而我们的高手只是微微笑了一下。边上的后援团已经沸腾起来了,分别为我们的高手加油,更是说了些为国争光之类的夸张的话。好在那位日本朋友不懂我们的意思。正如大家所料,那位日本朋友的技术真的不怎么样,不一会已经彻底被打败了,而我们的高手朋友却还义无返顾的凶狠,球技比对方高出了很多,真正的为国争了光。比赛的结果毫无悬念,打完以后那位日本朋友已经快累趴下了,边上我们的后援团也笑成一片。比赛结束以后那位日本朋友还是缓缓过来,一如既往那个标准的90度鞠躬,握了下手,脸上堆着笑容,说了些什么,边上的翻译告诉我们他非常感谢对他的指教,那位高手朋友打得很好,让他学习到了不少,以后有机会再领教。

这件事一直记忆犹新,我们虽然赢了比赛,而且赢得很漂亮,但是我们输掉的更多,这个一直以我们大唐文化为模版的国家,比我们现在的中国更加讲礼仪,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我也同样相信只要我们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我们一定比他们更加懂礼仪,我们才是真正的礼仪之邦

上一篇:西餐礼仪范文 下一篇:就餐礼仪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