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艺术范文

时间:2023-11-18 01:24:29

后现代艺术

后现代艺术篇1

[关键词]影像艺术;后现代主义;大众文化;电视

一、影像艺术的缘起

工业革命为世人带来了摄影术和电影,而电子时代则带来了影像技术。影像艺术作为科技与艺术结合的产物,在现代艺术正趋于综合性媒体的激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艺术家利用影像艺术来跨越电视的历史,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呈现多样化内容。

影像艺术确切的源头在哪里一直存在着争议。确切地说从一开始就同时存在着两种影像实践:一种是由活动家推动的、与非传统新闻报道有关的纪录片拍摄,另一种是更名副其实一些的所谓艺术影像的拍摄。前者有如所谓游击影像制作人,在没有新闻工作者合法证件的情况下,设法进入各种政治会议和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现场,进行影像拍摄。他们的片子都表现出一种粗糙的、具有现场感的即兴创作风格。其题材毫不修饰地被展现出来,丝毫谈不上“艺术性”。相形之下,更为纯粹地以“艺术”为导向的影像史,则要追溯到1965年。这一年,出生于韩国的艺术家白南准在纽约买下了一台刚上市的索尼便携式摄像机,并在某一天将镜头对准了走在第五大的道上的教皇一行。由此,影像艺术宣告诞生。早在1963年,白南准就已经使用电视从事艺术创作。在德国吴柏托的帕纳斯画廊的个展作品“音乐的说明――电子电视”,这个展览奠定了白南准操控电视的艺术手法。他当时扭曲了电视节目播送的接收,并把电视机朝上或朝四周散置于整个房间。同时,他也做了观众和媒体互动的影像作品,扭转了两者间的关系。在这过程中,白南准改变了我们对电视机作为文化形式的看法。白南准认为电视机是后现代艺术的一种形式,不仅仅是娱乐品,电视代表了一种新的沟通科技,同时也预视了后工业时代的开始。白南准视电视的电子媒体为社会、文化、政治与经济的发言者,电视所造成的影响与工业革命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影像艺术从此开始了新的发展历程,吸引了众多艺术家的关注,朝着极为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呈现出灵活丰富的表现效果。有的注重视觉效果,利用影像律动、节奏作出具有动感、半抽象的画意性表现。有的更具社会性,关心社会议题,利用拍摄影像的技术来开拓新的传播渠道;或专题追踪探索大众媒体所不取材的题目,对社会提出质疑与批判。有的与表演艺术、观念艺术相结合,视身体为一表现的素材,重视与公众的对话,经常采取仪式性的形式,具有浓厚的戏剧性。还有的以摄像机与录放机或计算机设备来构成整个展示空间,并由观赏者直接参与作品的整体构成。摄影机拍摄下来的影像直接在显示器上显现出来,或观赏者借感应器与作品互动,实际表现出作品设置场所的状态;观众的形影与行为动作也在显示器上实时显现。

影像艺术体现了特定的时间因素:即时性、自发性和共时性,和一种在图像制作的创造性过程中作为转变的可能性。它在多样化的环境和装置中创造了一种在即时层面和空间因素之间的连接,并且伴随和表演的结合增加了重要的社会和心理学要素,它经常涉及强烈的观众参与。随着科技的发展,尖端科技和艺术以电视、影像、装置、表演、雕塑等多媒体形式综合起来,将实时性与互动性的介入创作,创造出新时代媒体艺术。以往视觉艺术的形式,可大体分为平面的绘画与立体的雕刻,而影像的领域今后将与前述二者并列为视觉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未来随着计算机图像处理,多媒体、高画质等新媒体技术的高度发展,传统的影像技术也将面临新的整合。

二、影像艺术的后现代性

后现代主义一词首次使用是在1926年以前,还可溯至19世纪70年代,当时英国画家查普尼迈最先用“后现代绘画”一词指称当时的前卫艺术。奥尼兹于1934年在“现代艺术”前加前缀词“POST”。伊・哈桑于50年代为其定义,后印象派和后工业则是后学的开端,这些后学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文学、社会思想、经济等领域里间歇盛行。 “在后”指一种与极富创造力的时代相应而起的消极感,或相反的指称着一种超越否定性意识形态的积极感于70年代真正发展起来。

后现代状况的出现与新的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本雅明在1936的经典著作《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就曾以因摄影的发明而导致的复制行为对艺术品原件所造成的灵光(aura)消逝的影响做说明,以先知的姿态,提供一种新的观点,教人们如何正确地审视机械时代的艺术品,了解复制行为对艺术品的影响,并以全新的态度来面对复制的艺术品,而不是以传统的艺术观点强套在新形式的艺术品上。机械复制第一次将艺术作品从它对艺术的寄生中解放出来,使艺术原作的权威地位被取消,走入寻常百姓家中。传统艺术价值所包含的独创性、唯一性与真实性,都将被重新思考。作为影像艺术的第一位代言人的白南准认为艺术与科技的结合是必然的趋势,就像拼贴取代了油画,映象管将会取代画布一样,艺术家们将会使用电容器、电阻、半导体取代画笔、小提琴与现成物等传统艺术材料。特别是在数字化科技成熟后,讲求光与速度,去物质化的虚拟影像透过媒体四处传播,复制已经不再是模仿、替代真实或是真实的幻觉。这些新的媒介能仿真真实世界,也能创造出幻想境界中的奇景。数字世界已然成为另外一种真实。影像可被转换为数字语言,可被任意操弄,因而影像成为一种信息,于是艺术行为也大大不同于前,艺术家在庞杂的影像信息中,选择、过滤、重新组装,不只是利用技术来解决视觉问题,开发新的视觉经验,更利用新媒体去呈现人们生活中的种种困境,作品意义的产生存在于事件的脉络还有与观赏者的互动中。观赏者从被动接受已成为艺术作品的参与者,甚至是作品完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后现代性也体现在新的文化情境中,我们已经进入了视觉文化。科技的高速发展,使得信息爆炸,图像能更为便捷快速的传递到大众手中,使得人们更易理解、更为有效、交流更为便利。以传媒图像、科技图像、商业图像等综合信息堆积出来的外部世界充塞着我们的视听觉,人与世界的关系日益被信息带来的图像所占据,当今人类经验要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视觉化了。视觉文化的兴起与大众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体现了后现代主义跨越了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二分模式的鸿沟,并在实践意义上取消了二者的界限的精神。现代主义的文化观有着强烈的精英意识,敌视大众,认为大众粗俗无文;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而后现代主义却认为大众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实现社会民主的必要条件,艺术应该与现实生活相融合。加拿大的马歇尔・麦克卢汉的 媒介即信息的思想影响深远,他认为任何一种新媒体,就是一种新语言,就是对经验施行的一种新的编码方式;大众文化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低级庸俗的,是声色之娱,德国法兰克福学派还把它看做是资本家控制人们的思想的麻醉剂,诱使大众接受和追随统治阶级价值观,从而延续和强化对他们的统治。20世纪末期以约翰・费斯克为代表的英国大众文化理论开始从大众的角度进行研究,提出了全新的看法。他们发现大众文化是来自大众自身的,是他们喜怒哀乐和经验模式的自然表达,是自下而上发端于底层,是在权力集团和民众之间的对立状态下构建的。这种对立可形象地比喻为占领军与游击队员的对立,大众站在对抗统治力量的立场上以游击的方式对抗文化霸权,在边缘进行对话,通过生产和意义,使某种文化产品变成他们自己的,表达他们的关注与自我,形成大众文化资本。以影像艺术为代表的新的艺术形式的产生和发展是大众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中对电视的态度就十分典型地体现了后现代的思想取向。

三、影像艺术与电视

20世纪60年代后电视已经完全商品化,进入大多数人的家中,也渐渐演变成一种不可忽视的权威话语。影像艺术作为和电视一样的来自共同文化背景和技术手段的表现手段无法回避电视的巨大表现力,因为它就是这一文化的一部分,应该更多的介入这一传播媒介中,利用电视的技术特点和媒介规律来寻求更好的艺术表现方法,吸引大众的注意,传达自己的艺术观点和艺术理念,发表对社会问题的看法,与大众进行广泛的交流,来促使社会更为民主和谐。这才是后现代主义思想的真谛,没有任何的权威和束缚,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看法的权力。视觉的艺术本身就内含有更强大的大众因素,艺术不该是高高在上的精英,而是大众的一员。但是,这一完美的景象仍然没有在现代社会中出现,艺术,甚至最具有革命性后现代性的影像艺术依然只是在传统的美术馆、博物馆中出现。虽然有许多的作品有着强烈的纪实性和社会批评性,但由于展示方式的脱节和滞后,无法取得广泛的社会影响,只是精英艺术家自娱自乐的工具,背离了影像艺术的本质特性。影像艺术和电视的矛盾关系在其发展的初期就体现出来,影像艺术一开始是代表了一种反叛商业电视体制的工具,是可以被用来对商业味的艺术界发动战争的一种艺术媒介。影像艺术家担当起评述电视的职责。他们常常以后现代主义的反讽口吻,评论围绕电视以及家庭中电视的普及而发生的种种文化战争。美国艺术家戴维斯打破“第四面墙”,挑战那些已被普遍接受的有关电视在时间和空间运用上的假说,拆穿了电视媒体具有亲和作用的假面,证明它实际上疏远人际关系。电视和影像艺术之所以产生这样巨大的对立关系在于电视制作的程式性和商业性因素与影像艺术所追求的创造性的多元的交流形式和激烈的对图像、声音和时间的新的改变和强化的差距相关联。影像艺术发展初期对技术的革新和鲜明的个人印记使得影像艺术无法和大众进行平等的交流,特别是影像艺术和环境和概念艺术相结合,加强艺术对市场的拜物教的拒绝,更加深了与电视的隔阂。影像艺术依然在现代主义的观念下,没有回归其媒介的本质。

在这种隔阂中,有许多艺术家在不断寻求突破,尝试与电视台合作,制作十分精致的影像作品并借助电视广泛的传播范围向大众展示,拓展了艺术展示的方式和观众的范围,使艺术真正走向生活。早期比较突出的是美国波士顿的大众电视台。在20世纪60年代一些勇于求新的制作人让艺术家和工程师合作,推出了富有创意的影像作品,成为影像艺术的中心,为以后艺术家们从事电视艺术实验提供了样板。最有代表性的是影像艺术家白南准在1970年,同波士顿的大众电视台的制片人和工程师合作,制作了富有传奇色彩的电视节目《电视共同感应――甲壳虫从开始到结束》,在其首播的几个小时里不断地切换发冷光的抽象图形,如同一幅供每个人看的电子水彩画。1972年,波士顿大众电视台的制片人组织了“首次空中半英寸录像带节”,艺术家被邀提供录像带,进行了一次四小时的超级特别播映。1974年波士顿大众电视台新电视工厂成立,这是第一个为艺术家们提供拍摄制作设备的由电视赞助的工厂。这所工厂鼓励艺术家们从多学科角度介入电视和录像艺术,在舞蹈、戏剧、表演、音乐和视觉艺术诸领域中探索。工厂每周播出一次的栏目《艺术家登场》是最长的系列艺术电视节目,直到1982年才停止,为波士顿大众电视台赢得了广泛的声誉。其后,由于电视体制的转变和资金的短缺,最重要的是艺术和电视所存在着哲学上的对立,使电视机构对影像艺术的支持减弱,艺术家转移到媒体艺术中心这一新的制作机构中,虽然许多媒体艺术中心在向艺术家提供先进设备和无拘束的自由方面比大众电视要做得好,可创造出的表现各种观点和审美意识的作品,但极少能够上电视播出,只能在一些艺术机构和博物馆内展出,成为今天展现影像艺术的主要渠道。影像艺术如何真正介入电视体制中,艺术家们如何影响这个体系是目前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现在有一种调和影像艺术和电视的趋势,这要求抛弃艺术家自身的成见,了解大众社会的本质,对电视和艺术体制进行深入的改造,去开辟新的研究和传播的可能性。 ’

后现代艺术篇2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艺术艺术设计发展

一、绘画领域

新旧艺术风格混杂成为后现代主义绘画的主要特色。后现代主义绘画风格继承现代主义绘画风格,与传统艺术截然不同。后现代主义艺术本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的艺术形式。后现代主义绘画风格强调不规律性、不确定性,反对统一性,力求打破一切传统的审美标准,这使后现代主义艺术在绘画领域的影响不断扩大。波普艺术的出现是后现代主义绘画兴起的标志,它强调艺术回归生活、回归大众,有着与众不同的表现形式,并通过一定的手法批判现实。后现代主义绘画在艺术上更追求贴近人们的生活和心灵,也更加大众化,强调了艺术的返璞归真。后现代主义绘画想要表达的是高尚、纯粹、真实、淳朴的精神境界与踏实、独立的精神。后现代主义艺术追求生生不息的精神境界,虽然贴近大众、贴近生活,但具有与众不同的美感。从表现形式上可以看出,后现代主义绘画作品往往不同于以往绘画风格的单一性,它体现的是一种自我意识,主要利用象征符号表达情感和潜在的理念,让观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实现作品与观者的交流互动。后现代主义绘画作品并不是随意的、无技巧的,它表现出一种可以联想的感受。创作者在创作时表达的是一种体会和感受,而观者通过观赏作品形成了自己的见解与感受。波普艺术是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一个分支,主要反映现代生活,它是通过解构和加工进行拼合而成的一种新样式。从表面上看,波普艺术的绘画风格是反叛的、激进的,实际上,它也是通俗的、大众的。超写实主义绘画是后现代主义艺术流派的一种。超写实主义绘画是具象的,笔者认为,超写实主义绘画作品比较接近照片,在创作时注重细节的处理,非常精确、细致。此类绘画风格的作品比较容易让大众接受。新表现主义绘画在后现代主义艺术流派中较为粗犷、原始,讲究即兴发挥和运用感情进行创作,比较强调色彩,更加注重自我的表达,一些作品突出戏谑和嘲笑社会丑恶的感情色彩,也有一些作品表达反战思想。与其他后现代主义流派相比,新现实主义绘画并不像超写实主义那样追求真实,但它反映的内容也是生活中的真实情况,更加具有讽刺和批判意味。有些作品采取综合材料技法进行创作,具有创新精神。新表现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有很多,如克莱因、切撒巴尔达契尼、丹尼尔斯波里。后现代主义艺术流行的时期,也是艺术多元化和矛盾化发展时期。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极简艺术,其强调简单、简化,追求自然的艺术效果,同时强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极简艺术也被看作后现代主义绘画的一个流派。1964年,“幻想写实派”在维也纳开始出现,这种绘画风格随着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兴起而发展,它通过想象的写实手法进行艺术创作。

二、建筑领域

后现代主义艺术理念的发展也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建筑是最能体现艺术发展特点的领域之一。20世纪60年代,美国建筑领域开始呈现国际主义风格与新风格的对峙。受现代建筑设计影响的年轻一代设计师与老一代“欧洲学派”的观点不同,由此拉开了后现代主义建筑时代的序幕。建筑师罗伯特文丘里《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的发表,标志着后现代主义艺术开始渗透到建筑领域,一些极具代表性的建筑的施工和完成印证了这一点。受大环境的影响,建筑风格出现了转变。在后现代主义艺术兴起时期,建筑变得更加趣味化、特殊化,甚至有些让人无法理解,但这些因素都不影响后现代主义艺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发展和流行,更抵挡不住大众对这种艺术风格的喜爱。后现代主义艺术风格的建筑推崇折中主义和手法主义,主要关心象征、装饰、历史和隐喻,而这些也是后现代主义艺术风格建筑的不足和缺憾之处。20世纪70年代,西方开始宣传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具有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仍是少数,比较典型和具有代表意义的有美国波特兰市政办公大楼、美国费城老年公寓、美国奥柏林学院爱伦美术馆扩建部分和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大楼,还有建筑师文丘里的一些建筑作品。发展到后来,比较著名的建筑有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法国巴黎蓬皮社艺术与文化中心、美国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等。罗伯特文丘里设计的母亲住宅就是这一时期后现代主义艺术风格建筑的典范。母亲住宅推翻了现代主义风格建筑的简化特点,充分体现了对建筑的个性化追求。在母亲住宅的内部,罗伯特文丘里使用了夸张的古典山墙和拱形的外形,还有大小不一的窗口,凸显后现代主义艺术建筑风格与众不同的气质与特点。建筑作为艺术领域的一门综合艺术,比其他艺术形式受到的限制更多,如空间、地点、构造等因素。后现代主义设计师努力克服了诸多弊端和不利因素,使后现代主义建筑向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

三、其他艺术设计领域

后现代艺术篇3

论文摘要:后现代主义表现为一种思维方式。其特征有三:反思现代性、多元化思维和否定性思维。我们应适应时代的需求,使艺术设计教育更具有前瞻性。在艺术设计教育过程中思考和融入后现代思维实质性的合理内容,会给我们在艺术设计过程中表现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发挥创造性提供巨大的活动空间。

后现代主义是信息社会的产物,是20世纪后半期西方社会广为流行的哲学、文化思潮,其影响现已遍布哲学、社会学、美学、艺术、宗教等多领域。70年代以来,后现代文化因素对教育的影响已经出现,以至在西方教育哲学领域内出现了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本文探讨了后现代思维及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关系及对策,希望以此能为当代艺术设计教育提供一些参考。

后现代主义表现为一种思维方式。从目前来看,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极具复杂性的思潮。在后现代主义的大旗下,聚集了众多的思想派别,如新解释学、解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哲学等。这些思想派别彼此间差别很大,但是却具有一种共同性,追求一种新的“后现代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代表着后现代众多思想派别认识世界的一种独特视角。其特征有三个方面:反思现代性、多元化思维和否定性思维。

1.反思现代性。在思维的内容方面,后现代主义有三点表现:一是反理性。后现代主义既反对科学理性,又反对终极性的价值理性。他们批判科学理性的权威,批判追求终极真理的哲学观,他们从人的生活和经验永远是个别的、杂乱的、不协调的观念出发,倡导一种非统一的、个别性的价值认识。二是反中心性、反同一性、反整体性。这是解构主义提出的要求,解构主义的目标就是拆除具有中心指涉结构的整体性、同一性,而把差异性、边缘性原则作为判断一切事物价值的根据。三是反确定性。反对传统哲学认识论追求惟一的真理性结论,重视认识者和解释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强调人的认识成果的多维性和动态性。

2.多元化思维。在思维的方法方面,后现代主义肯定了世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肯定了人在认识万事万物时差异性的一面。梅罗·庞蒂指出,没有人能同时看到立方体的六个面。也就是说,随着时空的变化和认识者的改变,人类认识的结果是不同的。在后现代主义看来,人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只能是多样的和歧义的,人应该从多视角出发认识和理解世界。

3.否定性思维。在思维的性质方面,后现代主义着重于对现代性的批判和否定,体现出否定性思维的倾向。它的否定性并不等同于虚无主义,实际上,后现代主义者们是过于专注于批判和反思而疏于建立。特别是在后现代主义传人美国以后产生了分化,形成了具有破坏性向度的后现代主义者和具有建设性向度的后现代主义者。其中,具有建设性向度的一派强调了对现代性的继承性。

人们认识事物总是通过现有知识的认同来实现的,一句含有真理要素的话,要通过共识法则才能被接受,长期在共识法则下培养起来的观念是顺其自然地接受了它的合法性。然而近代科学的突飞猛进,使人们衍生出种种怀疑来,这是铸成后现代思维的主要原因之一。后现代思维在文化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单一的知识形态被多元化、相互平行的、相互竞争的知识范式下所取代,它体现了人类进人后工业社会时理性与非理性的冲突,是经济技术与文化对立的一种体现。如果我们把传统的思想或思想中的某种部分形态作为合法的话,那么作为后现代意识下所产生新的思想观念就成为一种闯人者,旧文化与新文化之间的冲突是难免的。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在社会、文化与教育的发展方面需要更多的选择性、多样性和创造性。后现代思维给我们以丰富的启示,我们从事艺术设计教育的工作者,不能不正视这一现状。在这种趋势下,如何适应时代的需求,使艺术设计教育更具有前瞻性,是我们需要深思的。通过上面的概略分析,我们是否可以整理出下面这样的思路:

1.实施艺术设计多渠道、多层次、渗透性教育,加大共同性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产品设计、平面设计、环境设计、装置设计等,在艺术设计这个大概念下、大范畴里,它们之间的总体共同性,远远大于个体差异性。从理论上讲,它们之间的个体差异性,更多的体现在它们各自的不同工艺上,而这又是它们各自学科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所以,加大共同性课程的设置,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培养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所必须的。这种加大,不但要有广度,而必须要有相当的深度,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校受到更加完整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同时也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这表现了明显的市场取向意识。

思想是人的精神和智慧的一种系统体现,个人思想的形成是建立在对前人思想的理解和继承以及个人经验基础上的。因此,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应该给学生更多地艺术思想,即更加广泛和多元化的艺术思想,使学生有机会根据自己的特点有选择地接近各种思想体系的精华,最终实现个人化的人格和身份。在艺术设计学院中可以开设一些能够代表各种思想体系的哲学、理论以及文艺批评课,以开拓学生的艺术思维空间,同时引导学生自由争论。

2.提倡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充分开发学生艺术创造潜能。人的精神世界是通过人的性格、个性、人格三方面体现出来的。个性是指人在大千世界中独一无二的“我”,这个“我”和我的性格以及我的修养形成了我的人格。允许学生有自己个人的生活方式,并引导学生如何把自己的个人生活方式细腻化、个性化,并最终达到形成自己的生活文化,丰富主流文化下的个性文化。对各种文化的体验以及对个人生活的修炼是学生形成和发展创意思维的两个主要元素。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历来都是追求个性的流露和发挥,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个性化的艺术才能,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应采用引导的方式。老师首先应观察学生的个性表现和长处所在,并引导他们去进一步发掘这方面的潜力,以学生能寻找到自己与众不同的艺术表现力为最终目的。因为艺术作品最终是设计师人格的体现,这种体现人格的创意多少流露出设计师的一些创作态度。后现代的设计师十分注重对人的个性和艺术作品的人格化的定义。

3.加强艺术设计领域的传统教育和基拙教育,使学生能够精通各种传统理论和技法,并能够灵活使用和综合应用这些技法。艺术设计创造人们的全新生活,体现的是一种文化。优秀的设计创意是建立在传统文化与艺术基础上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在艺术设计中能产生巨大的作用。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应引导学生学习中国古典文学与艺术的思想和方法,特别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易学文化思想、老庄哲学思想、以及中国古典文学与艺术中包含的意境美、语言美、形式美等。这些都可以为学生今后的艺术设计打下坚实的创造基础。

在学习和掌握传统艺术知识的同时,也应该引导学生对新媒体这个艺术设计载体的认识与应用,即要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和掌握新的科学技术,使学生熟练运用高新技术工具和表现手法。比如,我们现在还把爬图板的手工绘图当成产品设计的必不可少的手段。现在我们到处都在宣传艺术与科学的结合,科学家讲,艺术家也讲,设计师更讲,但体现在现代设计教育上,却还是各走各的老路。我们的艺术设计与市场结合得那么紧,与工业化结合得那么紧,这本身就要求我们的现代设计教育,必须把最新的科技成果直接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来。当今的世界是一个交融、开放和资源共享的世界,媒体、杂志、互联网等时刻提供着各种信息,设计师必须要有基于深厚文化功底与修养的独特、敏锐目光,借助现代媒体从我们民族文化与艺术中引发出创造的灵感。

后现代艺术篇4

1、对美术教育理念的影响

现代艺术的观念是“以一种完美的现代化的美学理念,期待人们更多的理性的发挥”这一艺术理念带我国在艺术教育中一直影响深远,以人为本已经是中国教育理念的主流思想,在现代教育汇总在试图改变这一切,在过去的教育中我们强调的制度化的教育,与现代教育背道而驰,现在教育中强调的是培养人的个性的发展,赫伯特里德提出“艺术教育,即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和艺术教育对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工具,可以培养孩子的人格,实现完美人格的塑造。”鉴于以此为角度的“审美”概念,我国的美术在教育中同样是以培养个性为第一任务,并提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艺术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全面发展,获得身体与精神上的同步成长。

2、对美术教育课程内容和结构的影响

在21世纪中,美术课程迎来了一种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强调课程中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实践方法中的几方面作为课程的主体部分。美术课程资源也并不局限于美术学科本身,而是在于一种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中,在发掘美术教育的同时也延展至自然、文化、社会等范畴。而在课程的设置上开始强调实用美术的重要性。以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并成为美术和精神交流的纯粹艺术的融合。这样的课程在安排与排列中体现的素质教育的一方面,我们一次为基础淘汰了过去单一的以美术知识、美术技能作为教学内容的授课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在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学生学到一生受用的艺术能力,充分的体现美术在情感中的发挥同时加强的学生的自助创新的综合性与创造探索性。

1)基础美术课程资源的改革也受到影响

强调美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学科的整合不仅是简单的除艺术和语文数学等学科,它是将艺术思想和形象思维的方法,为其他学科,反之亦然。后现代艺术是综合的艺术,美术课程的发展应该是基于多样性,并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从传统的学科清晰的集成开发。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综合的概念取代传统的主体概念,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影响,逐渐使主体范畴达成全面。有机的将美术和其他学科综合在一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技能。

2)注重美术学科内容的综合

实用美术是区别于纯艺术美术的一门美术形式,二者有着不同的用途和意义,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实用美术尽管和纯艺术在创作、技巧、技法、精神方面功能有着很多不同,但都是出自大美术的范畴,有着本质的联系,他们的社会功能都是为了美化丰富人类生活,他们在艺术学科中承担的社会组织、认识、教育、审美的功能是相同的。所以说加强实用美术与纯艺术美术的综合有助于达到美术教育的目的。如我国现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不单进行优秀艺术作品的美术鉴赏,还结合所学美术技法进行手工艺品的制作及实用性艺术工艺的创作。

3、对美术教育教学方法的影响

后现代的理论在校园中执行起来会使教学观念发生一点的转变,从文本对话这两个后现代的课程中我们看到了教学的本质是一种互交活动,一种合作学习状态,再这个教育过程中产生了一种语言性沟通与语言性活动,波依尔说“校应当是教师和学生这两类主体交互作用形成学习共同体”后现代艺术的提出还影响了美术教育中教学方法的改变。一方面促使教学方式方法更加灵活多样。从前只是单一的口耳传教,到现在的多方式教学,多媒体、教具等的运用提高了教学效率。在课堂上通过做游戏、小组讨论等方式则丰富了教学方法,使课堂不再单一。在新时代的推动下,教师角色的定义和作用也在悄悄的发生着转变。从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变为老师引导学生探求,老师也从“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亦师亦友。在后现代艺术的影响下,我国美术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体现出多侧面、多层次和多水平的倾向。这一点正也体现了后现代艺术的核心理论多元化。

二、结论

在我国的教育中后现代艺术理念的有些是可以接受并将其在我国的美术教育中展开与推广的,但是我们却不能完全的拿来主义,如在艺术创作中对主题的重视,注重艺术与生活的广泛联系,注重艺术创作的多元化和艺术对现代媒体的运用等都无时无刻不影响着现代美术课程。必须处理好中国本土艺术观念与西方艺术观念的主次关系,在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融入西方的后现代主义,并使中国的美术教育在中西方观念的冲突下不断向前推进成长。如何既继承传统又连接现代未来,即吸收了西式的美术教育中的成功的案例经验有能体现出我国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精神这是我们当代应该探索的美术教育道路。摒弃后现代艺术观念中排斥继承、不追求艺术内涵、艺术即生活等负面态度,借鉴它好的一面,融会贯通才能更有效的帮助我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后现代艺术篇5

试论后现代艺术的话语权力 更多精品文 章来 源自 3 e du教 育 网

摘要:后现代艺术作为对传统艺术的挑战在艺术界具有广泛的争议,这种争议不仅出现在广大审美接受群体内,也存在于艺术世界内部。作为一种艺术现象,它的产生有深刻的历史、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原因,深究其存在及传播的原因,不仅需要认可后现代艺术家的身份,同时也需要对传统的博物馆艺术体制即艺术环境的认可。

关键词:艺术家 话语权 艺术环境

后现代艺术以反传统、反规则,告别整体与统一,挑战传统的艺术观念与大众视野,表现形式与材料的丰富多样性为主要特色,多元性与不确定为其主流,是对自古以来艺术观念的挑战,同时也是艺术世界的一场革命。它在艺术界具有广泛的争议,这种争议不仅出现在广大审美接受群体内,也存在于艺术世界内部。作为一种艺术现象,它的产生有深刻的历史、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原因,深究其存在及传播的原因,不仅需要认可后现代艺术家的身份,同时也需要对传统的博物馆艺术体制即艺术环境的认可。

一、艺术家身份的认可

话语权是当代社会日益提及的话题, “作为‘话语的功能’,主体的存在是由话语实践的整体结构关系所决定的,……话语造就了我们的自我理解和判断善恶、真假、正误的能力。”①在艺术世界内部话语权同样至关重要,换而言之就是艺术家身份的认可,只有身份被认可所提出的理论、创作的作品才会对现存的物质及精神世界内部造成冲击力,引起艺术社会的思考。

艺术家是艺术话语权的主体,同时作为艺术创作主体在其创作过程中必将会加入一定的创作观念,艺术家与艺术观念之间拥有内在的逻辑关系。艺术家是艺术观念的提出者与执行者,艺术家身份的认可是艺术观念得以存在与传播的必要前提,作为艺术家他的话语权才具有一定的说服力,提出的观念或创作的行为更易受到他者的认同,这认同主要来自艺术世界的认同。

后现代艺术反对传统艺术的审美观念,消解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提出“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口号,否定艺术的原创性,主张艺术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后现代艺术观念的提出与艺术表现形式的执行都需要艺术家,因此后现代艺术家身份的认可对后现代艺术观念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杜尚被成为后现代艺术的鼻祖,他提出 “艺术=非艺术,非艺术=新艺术”后来无论是后现代的波普艺术、大地艺术、大地艺术、摄影艺术以及雕塑艺术最终的根源对位离开的杜尚的艺术主张,可以说这是他艺术家话语权的影响力。

二、艺术环境的选择

后现代艺术要取得艺术的地位不但需要艺术家身份的认可同时也需要对诸如博物馆体制的选择。博物馆是艺术作品展览的方式之一,博物馆体制即为艺术寻找适当的环境让欣赏者能够看到艺术作品。艺术环境拥有潜在的话语权,首先他为物品打上了艺术的符号,进入展览馆的人们会带有艺术的眼光去思考或者欣赏,这种艺术环境为后现代艺术打下了一个标签,即在人的潜意识里这是艺术品。

后现代艺术存在的又一前提是必须把后现代艺术作品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否则便不能称之为艺术。在后现代艺术中“现成品的使用,可以被视为后现代艺术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改变了传统的艺术创作方式,同时也使材料的范畴无限扩大。”②例如说后现代艺术把一推的废品放在展览馆里可以称之为艺术品,在海边捡起的木头放在展览馆配以合适的名字可以称之为艺术品但是放在海边没有人欣赏思考。着名后现代艺术家沃霍尔,如果他的《玛丽?莲梦露》一系列复制照片放在私底下那么只是一组照片,但是在展览性的机构中,就成为了艺术品。再如杰夫?昆斯的名为《天堂之爱》的系列作品在后现代艺术的展览中就由媚俗性的甚至是色情性的变为对现代人生活的思考,通过大众文化对艺术内部的潜在价值标准进行评判,挑战人的视觉极限和心理极限。

后现代艺术家采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艺术观念,这是艺术家对生活以及周围社会所处文化状态的思考,后现代艺术家通过对现代所处的历史文化大环境的认识对人的生存现状,精神状态以艺术品的形式展示出来,展示了信息社会下人的无主体性颠覆艺术在传统观念下的评断标准。后现代艺术家充分利用了自己所具有的话语权使得后现代艺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同时艺术展览的体制也使得后现代艺术在引起争议的基础上被更多的接受群体所关注,后现代艺术正在以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实现它的艺术观念。

注释:

①余虹.艺术与归家:尼采、海德格尔、福柯.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9页.

后现代艺术篇6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大学生 艺术 教育

电影《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等综艺电影热播以来,一直让人争议不断。综艺电影把高收视率、影响较大的同名电视综艺节目,以电影的形式呈献给观众,具有制作时间短、高票房、观众年龄低龄化的特点。综艺电影自从出现以来不仅没有得到业内的认可,就连不少观众都对其产生了困惑,著名导演冯小刚甚至对综艺电影提出了严厉批评,《人民日报》却对冯小刚的言论提出质疑。笔者通过调查部分大学生对《跑男》等综艺电影的看法得知,学生群体也是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部分同学认为电影拍的像电视,没有价值;不少同学觉得综艺电影“高颜值”、“明星多”非常有趣。

综艺电影为什么产生这些现象?因为综艺电影颠覆了人们对传统电影的认知,综艺电影不再讲求传统电影的具体内容形式、表现手法和语言表达等方面,而是以游戏的方式来讲故事,演员根本谈不上用“演技”,直接本色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完成表演。这种打破电影和电视界限的综艺电影,让人们在观念上对电影再一次进行认知。《跑男》的大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的部分年轻人群体的审美倾向,这种审美的背后有着深刻的“后现代主义”色彩,后现代主义自西方传入我国以来,对广大群众,尤其对青少年的影响较大。本文通过对后现代主义的解析,分析后现代主义对大学生艺术教育的影响。

一、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始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60年代以后盛行于西方的文化思潮,最早出现后现代主义的是哲学和建筑学,后来发展到文学、心理学、法律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艺术等领域。后现代主义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的一种思潮,对人类的发展影响深远。

后现代主义包含众多,很难精准的在理论上下一个具体的概念。比较文学学者马泰・卡林内斯库认为:“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视角,人们可以通过存在于多重化身中的现代性提出某些问题,并可以寻求相应的答案。让・塔里奥认为:“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精神和价值模式,它解“元叙事”、去中心,主张向整体开战。后现代主义在继承了现代主义的基础上,“反叛”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进行否定。后现代主义中的反本质主义,甚至根本不考虑艺术的本质,而是竭力的抹杀艺术和非艺术的界限,甚至断言“艺术已经死亡”。

后现代主义反对权威、解构经典、强调创新、反对“中心论”,推崇多元的价值取向,让人们对思想有了彻底的解放。由于后现代主义对真理、进步等价值的否定,在对人们解放思想的同时,也产生了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价值相对主义和文化的“庸俗化”等不良影响。

二、后现代主义对艺术的影响

(一)艺术创新

后现代主义推崇创新,他们认为最好生活是富有创造性的生活,最好的人生是充满创造的人生。在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心中,后现代主义的英雄是“游牧者”,“游牧者的生活是一种创造和变化的实验,具有反传统和反顺从的品格。”福柯更是认为生活本身就是艺术品,生活的乐趣就在于创造,他们不满足现代人对现代性的迷恋,他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去找另一条路。”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波普艺术诞生,他们打破了艺术和非艺术的界限,实现了艺术领域的“后现代主义”,在艺术实践道路上,推陈出新,开拓视野。

(二)视野多元

后现代主义反对绝对的标准,拒绝“齐一性思维”,这与庄子的思想是互通的,庄子认为万事万物皆有明法,不能把自己的观点、看法凌驾于万物之上。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道”,反对统一的标准。艺术应该多样,反对偏执、单一,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元并存。多元的视角让多种元素都兼容并包,运用堆砌、拼接、解构等手法,让多种艺术种类有机组合,呈现出斑斓色彩。

(三)审美标准模糊

后现代主义反对统一的标准,喜欢解构经典,颠覆权威。电影《大话西游》解构了《西游记》的故事情节,打破了人们对故事人物的已有认知,以无厘头、游戏般的喜剧话语来讲述故事,让人们的产生多种视角,模糊了原有的概念。

歌曲《忐忑》更是以声乐作品器乐化,没有具体含义的歌词,没有固定的结构,让龚琳娜每次演唱都是一种全新的演绎。歌者夸张、忘我的表演,让作品、歌者和观众共同完成了对作品的演绎和理解,正如巴特尔宣告的“作者之死”,作品诞生就意味着作品由读者、听众来决定其含义,与作者再无关系。这种充满后现代主义风格的歌曲,完全和以往的传统意义上的歌曲不同,没有统一的歌词,没有固定的曲谱、结构,歌曲单凭观众来判断,强调个人感受。这种消除了以词曲作家为“中心”的歌曲创作机制,导致了作品概念模糊,不稳定因素出现,正如美国加州的后现代主义经典标语:“不存在对错之分,有的只是好玩和不好玩。”

(四)艺术创作失语

1.创作态度浮躁

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催生了“快餐文化”,人们对作品的高标准不再努力追求,电视剧冗长拖沓,网络歌曲肆虐,流行音乐品质下降,好的文学作品鲜见,都是当下浮躁的文化市场的写照。后现代主义把艺术创作当成一种游戏,抛弃深度的文化创作,把创作只停留在表面。

随着高科技的运用,历史意识消失,把真实变得幻象,当电脑技术运用到电影当中,人们进入了虚幻世界。《侏罗纪公园》、《阿凡达》等电影让人们目瞪口呆,艺术的真实性完全失去。媒体的介入指引着人们审美,人从接受的主体变成媒体的附庸,现实社会与人们距离感越来越大,银幕形象虚拟化,艺术严重脱离了生活。

2.创作庸俗化

欧美经常流行一句话:“如果不好玩,何必要做?”后现代讲求的是强调个人感受,文化以商品形式迎合大众文化口味,用于消费。随着商品文化的盛行,影视界出现了“娱乐至死”的口号,不管有理没理,就得惊天动地,“语不惊人死不休”。高票房、高收视率成为影视追求的目标;拼颜值不比演技、猎奇、媚俗、金钱至上、审丑逐渐成为影视、媒体引导方向,高雅艺术与人们的生活渐行渐远。

3.艺术价值沦丧

后现代学者认为:“玩弄碎片,就是后现代。”后现代主义不以历史的、连续的、完整的、表现传统为内容,旨在消除主体、消灭中心,获得当下的为目的。

在艺术家眼里,世界是没有界限,艺术与自然,万物都是没有界限的。他们否定了艺术规律,在他们看来生活中任何存在的事物,都可称作“艺术”。一些先锋派艺术家们认为“一切都是美的”,把生活中物品随便摆弄,拼接都可以成为“艺术品”,然而这些“艺术品”本身根本并不具有艺术价值。装置艺术、人体艺术、行为艺术使一些前卫的艺术家们放弃手中的画笔,从他们无聊、荒诞、自残的行为中,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经验与艺术实践脱节,精神分裂,丧失自我。

三、后现代主义对学生艺术学习的影响

(一)学习功利性强

利奥塔认为:“不论现在还是将来,知识为了出售而被生产,为了在新的生产中增值而被消费:它在这两种情形中都是为了交换。”随着生活的商品化,人们消费观念日益增强。部分大学生在选择艺术门类学习时,按照市场的收益来进行选择,例如:乐器葫芦丝、古筝易出成效,学习者较多;小提琴,二胡较难,学者需要长期练习。

(二)政治观念薄弱

后现代主义主张无政府主义,反对国家制定政策、方针、路线、并怀疑现有的法律、法规。后现代主义学者认为:“这个世界没有任何的基础目的,也没有任何意义。”这种主张很容易让人丧失生活信念和对社会主义的信仰,放弃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三)艺术审美低俗

后现代主义主张用多元的思想来看待世界,大学生在接受新鲜事物时,很容易混淆“美”与“丑”的界限。对于朋克文化中的怪异装束,现下的“透视装”、“漏点装”,大部分学生认为是时髦、前卫、个性,愿意尝试。把行为艺术认为是“真艺术”,只是自己看不懂;在艺术创作上求“新”、求“怪”,不辨美丑。

(四)学习态度消极

后现代艺术追求的是一种颓废的、混乱的生活状态,对过去、未来都不曾考虑,讲求活在当下。部分学生逃避问题,以麻痹自我的方式在学校浑浑噩噩,对自己的未来不曾规划,没有信心,对艺术学习抱有无所谓的态度,没有动力。

四、反思

后现代主义西学东渐传入我国后,中国先后出现的新潮艺术、现代艺术、行为艺术、前卫艺术曾经繁华一时,给人们带来巨大冲击。通过这些后现代主义的衍生物我们越来越清楚的看到后现代艺术的魅力和毒害,怎样在吸取西方优秀的文化同时,保持民族本性使其免遭文化殖民?换句话说,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艺术,需不需要标准,标准是什么?笔者认为答案要从后现代主义本身说起。

后现代主义是西方世界的产物,是人们对世界“无奈、焦虑、痛苦”的表达,以极端的自身毁灭表达出对现代社会的不满。我们不可否认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对创新的渴望,多元包容的态度对人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后现代主义的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庸俗化也导致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倒退。20世纪80年代,后现代主义传入我国以来,部分人对后现代主义进行了选择,以“反艺术、反美学、反文化”姿态,进一步发展了后现代主义的缺点,甚至比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有过之无不及,充满着血腥、糜烂、颓废的气息。后现代主义易于理解,容易和年轻人反叛引起共鸣,加上媒体的传播,一度混淆了人们的试听,颠覆了人们认知。

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已经形成了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的审美原则,坚持艺术创作要反映生活,艺术要和美紧密联系。任何民族的艺术发展都不能抛弃民族历史,不能割裂本民族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要坚持把美作为追求目标。70年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和前不久召开的文艺座谈会,领导人都对文艺的发展做出了指示,他们都认为文艺工作要为人民,要爱国,要说真话,讲道理。在市场经济下,文艺不能被市场奴役,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要具有批评精神,带动艺术的繁荣。艺术不能在一个肤浅的,无内涵的层面上发展,艺术应该是健康的,弘扬真善美,这才是艺术应该真正的审美理想,这也是与一些消极艺术的本质区别。

美是一种形式,也是一种价值,更是一种生命的体验;美是生命的源泉,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黑格尔曾说:“美与真是一回事,这就是说美本身必须是真的。”美必须是真实的,虚无主义最终会美的失真,导致失败。柏拉图认为:“美具有引人向善的作用和力量。”现实中的“审丑”最终是为了反衬审美,人性的善良,品德的高尚,行为的优雅才是人类的最终追求,至善方能至美。任何艺术违背了自然之美,人性之美都是伪艺术。艺术教育的主要是人的教育,通过艺术的洗礼,把人教育成美的、善的,才是艺术教育的最大功用。

参考文献:

[1]王岳川.中国后现代话语[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2][美]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M].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论[M].张志斌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4][法]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M].车槿山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

后现代艺术篇7

【关键词】摄影艺术 审美特征 后现代主义 转向

任何一门艺术的产生和发展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其所处年代的文艺思潮和艺术理念的冲击与影响,摄影艺术在它创建170多年来经历了从传统摄影艺术向现代主义摄影艺术和后现代主义摄影艺术转向的嬗变过程。

一、传统摄影艺术的审美特征

众所周知,瞬间性是摄影艺术的根本特征。这种艺术特性决定摄影家是在转瞬即逝的刹那间凭借长期积累的艺术直觉和灵感迸发下完成其作品,具有“不可重复性”和“不可更改性”。纪实性是传统摄影艺术的又一审美特征。所谓纪实性,就是忠实、逼真地再现生活中的景物,在使事物保持原样的前提条件下,通过光、色、体来表达作品的深层次意味,与此同时,传统摄影艺术还秉承着“比例”“对称”“对比”“平衡”“节奏”“均衡”等西方古典美学的艺术创作原则,如构图上的“黄金分割”及色彩上的多样化统一、和谐等形式美法则。摄影技术在获得合法的艺术身份后,以古典的形式主义美学原则为宗旨,以唯美主义的审美意蕴为创作目标。唯美主义就是主张艺术应当表现人类的美好理想和愿望,是展现宏大人文叙事的艺术手段,而丑陋、残缺、病态、畸形等形象是应为艺术所摒弃和诟病的。

二、现代摄影艺术的审美特征

20世纪上半叶,西方文化领域出现了“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其主要宗旨是反对理性主义思想对人类自由精神的束缚,认为理性主义所描绘的人类伊甸园如同水中月一样是虚幻的,理性主义所宣扬的秩序和规范都是虚假的真理,是束缚人的自由的绳索。在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冲击下,西方社会出现了同古典主义艺术背道而驰的艺术创作观念和姿态,即用所谓的“现代主义美学和艺术思潮”来抵制传统的艺术规范和评价标准。

摄影艺术在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影响下,对古典美学所奉行的美学原则进行了大胆的颠覆和反叛,认为和谐只是虚假的谎言,而不和谐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因此,现代主义摄影采用那些不和谐的、反“形式美”的素材通过人为的变形、歪曲、夸张而创造出反审美规律的艺术形象,以此把“丑”引进了“美”的艺术领域之中,由此促进了现代主义摄影艺术的产生。现代主义摄影反对古典主义的创作手法,例如用超广角的鱼眼镜头等将现实的形象加以夸张地艺术处理,由此改变客观事物形态结构,使摄影作品呈现一种特殊的寓意。

三、摄影艺术的后现代主义转向

所谓的“后现代”就是指“现代”之后的意思。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主要有三个方面:1.坚持“消解权威”和怀疑的批判精神。2.否定二元对立及“去中心”的思维策略。3.强调复杂性、多元化的思维模式。

后现代主义的理念对于文学、艺术的影响不言而喻,后现代摄影艺术充分表现出了作为后现代思潮文化思潮中的“反本质”和“去中心”的性质。其在技术上的表现方式主要有三种:

(一)解构与象征的手法

在后现代语境中,“解构”的另一层含义就是荒谬,是指主体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地呈现出无中心性的游离状态,渴望在无休止的追寻中因耗尽能量而满足的那种感受,它的主题往往是运用象征和夸张的手法所表现的隐晦的形象。美国20世纪60年代著名摄影家杰里·尤斯曼的作品便是典型的范例。他运用解构的创作思维,使摄影作品透射出象征、变形、夸张、抽象的荒诞艺术意味,《豆荚上漂浮的树》就是其作品的典范。

(二)反理性拼贴的手法

后现代主义社会是一个发展迅猛、信息覆盖量超过以往任何时代的社会。为使人们的感官接收到最直接、最快速的信息,一切信息必然走向更直观、更平面的表达方式。因此,在后现代的代表性作品中,我们可以观察到选取生活中常见的消费品图像作为拼贴的主要元素。同时,后现代主义摄影艺术具有随意性的特征。随意性是指将风格迥异的现有图像进行任意拼贴,从风格上来看是多种元素并列组合而成,从而使摄影作品有一种杂乱无章的效果,体现出中心性的特质,由此观察到摄影作品令人难以捕捉的艺术内涵,促使欣赏者的审美意愿极大地增强。《到底是什么东西使得今天的生活如此地不同、如此地吸引人》是具有“波普艺术之父”之称的理查德·汉密尔顿的创作,便是这类作品中的上乘佳作。

(三)戏仿运用的手法

“戏仿”主要的创作主旨在于,它将曾经人们所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做出大胆的叛逆与摒弃,凭作者的主观判断呈现其中往往被忽视的现象,剥去经典神圣的外衣,使它们更加世俗化和大众化。美国女摄影家辛迪·雪曼的《历史肖像》以绘画史中的经典画作为戏仿对象,在这些系列作品中,她把自己塑造成35位古典画作中的肖像人物,并以反讽的态度重新解读美术史中的经典人物。

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思潮、思想观念和理解当今社会文化趋向的方式,后现代主义以一种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释世界,正在世界范围内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从客观上讲,后后现代哲学思维运用于艺术问题的研究,提出了不少颇有启发意义的审美观,对当前审美文化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摄影艺术领域也不例外,因而在当今摄影艺术领域内出现了反传统、颠覆经典的创作技法不足为怪。

参考文献:

[1]章光和.复制真实——后现代摄影创作构思系统之论述与实践[M].中国台北:田园城市(出版),2000.

[2]河清.现代与后现代——西方艺术文化小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

[3]王治河.后现代主义辞典[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4]邱志杰.摄影之后的摄影[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顾铮.世界摄影史[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6.

[6]林路.西方摄影流派与大师作品[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9.

后现代艺术篇8

论文关键词:后现代思维艺术设计教育反思现代性多元化思维否定性思维个性化差异

论文摘要:后现代主义表现为一种思维方式。其特征有三:反思现代性、多元化思维和否定性思维。我们应适应时代的需求,使艺术设计教育更具有前瞻性。在艺术设计教育过程中思考和融入后现代思维实质性的合理内容,会给我们在艺术设计过程中表现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发挥创造性提供巨大的活动空间。

后现代主义是信息社会的产物,是20世纪后半期西方社会广为流行的哲学、文化思潮,其影响现已遍布哲学、社会学、美学、艺术、宗教等多领域。70年代以来,后现代文化因素对教育的影响已经出现,以至在西方教育哲学领域内出现了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本文探讨了后现代思维及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关系及对策,希望以此能为当代艺术设计教育提供一些参考。

后现代主义表现为一种思维方式。从目前来看,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极具复杂性的思潮。在后现代主义的大旗下,聚集了众多的思想派别,如新解释学、解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哲学等。这些思想派别彼此间差别很大,但是却具有一种共同性,追求一种新的“后现代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代表着后现代众多思想派别认识世界的一种独特视角。其特征有三个方面:反思现代性、多元化思维和否定性思维。

1.反思现代性。在思维的内容方面,后现代主义有三点表现:一是反理性。后现代主义既反对科学理性,又反对终极性的价值理性。他们批判科学理性的权威,批判追求终极真理的哲学观,他们从人的生活和经验永远是个别的、杂乱的、不协调的观念出发,倡导一种非统一的、个别性的价值认识。二是反中心性、反同一性、反整体性。这是解构主义提出的要求,解构主义的目标就是拆除具有中心指涉结构的整体性、同一性,而把差异性、边缘性原则作为判断一切事物价值的根据。三是反确定性。反对传统哲学认识论追求惟一的真理性结论,重视认识者和解释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强调人的认识成果的多维性和动态性。

2.多元化思维。在思维的方法方面,后现代主义肯定了世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肯定了人在认识万事万物时差异性的一面。梅罗·庞蒂指出,没有人能同时看到立方体的六个面。也就是说,随着时空的变化和认识者的改变,人类认识的结果是不同的。在后现代主义看来,人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只能是多样的和歧义的,人应该从多视角出发认识和理解世界。

3.否定性思维。在思维的性质方面,后现代主义着重于对现代性的批判和否定,体现出否定性思维的倾向。它的否定性并不等同于虚无主义,实际上,后现代主义者们是过于专注于批判和反思而疏于建立。特别是在后现代主义传人美国以后产生了分化,形成了具有破坏性向度的后现代主义者和具有建设性向度的后现代主义者。其中,具有建设性向度的一派强调了对现代性的继承性。

人们认识事物总是通过现有知识的认同来实现的,一句含有真理要素的话,要通过共识法则才能被接受,长期在共识法则下培养起来的观念是顺其自然地接受了它的合法性。然而近代科学的突飞猛进,使人们衍生出种种怀疑来,这是铸成后现代思维的主要原因之一。后现代思维在文化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单一的知识形态被多元化、相互平行的、相互竞争的知识范式下所取代,它体现了人类进人后工业社会时理性与非理性的冲突,是经济技术与文化对立的一种体现。如果我们把传统的思想或思想中的某种部分形态作为合法的话,那么作为后现代意识下所产生新的思想观念就成为一种闯人者,旧文化与新文化之间的冲突是难免的。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在社会、文化与教育的发展方面需要更多的选择性、多样性和创造性。后现代思维给我们以丰富的启示,我们从事艺术设计教育的工作者,不能不正视这一现状。在这种趋势下,如何适应时代的需求,使艺术设计教育更具有前瞻性,是我们需要深思的。通过上面的概略分析,我们是否可以整理出下面这样的思路:

1.实施艺术设计多渠道、多层次、渗透性教育,加大共同性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产品设计、平面设计、环境设计、装置设计等,在艺术设计这个大概念下、大范畴里,它们之间的总体共同性,远远大于个体差异性。从理论上讲,它们之间的个体差异性,更多的体现在它们各自的不同工艺上,而这又是它们各自学科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所以,加大共同性课程的设置,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培养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所必须的。这种加大,不但要有广度,而必须要有相当的深度,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校受到更加完整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同时也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这表现了明显的市场取向意识。

思想是人的精神和智慧的一种系统体现,个人思想的形成是建立在对前人思想的理解和继承以及个人经验基础上的。因此,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应该给学生更多地艺术思想,即更加广泛和多元化的艺术思想,使学生有机会根据自己的特点有选择地接近各种思想体系的精华,最终实现个人化的人格和身份。在艺术设计学院中可以开设一些能够代表各种思想体系的哲学、理论以及文艺批评课,以开拓学生的艺术思维空间,同时引导学生自由争论。

2.提倡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充分开发学生艺术创造潜能。人的精神世界是通过人的性格、个性、人格三方面体现出来的。个性是指人在大千世界中独一无二的“我”,这个“我”和我的性格以及我的修养形成了我的人格。允许学生有自己个人的生活方式,并引导学生如何把自己的个人生活方式细腻化、个性化,并最终达到形成自己的生活文化,丰富主流文化下的个性文化。对各种文化的体验以及对个人生活的修炼是学生形成和发展创意思维的两个主要元素。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历来都是追求个性的流露和发挥,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个性化的艺术才能,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应采用引导的方式。老师首先应观察学生的个性表现和长处所在,并引导他们去进一步发掘这方面的潜力,以学生能寻找到自己与众不同的艺术表现力为最终目的。因为艺术作品最终是设计师人格的体现,这种体现人格的创意多少流露出设计师的一些创作态度。后现代的设计师十分注重对人的个性和艺术作品的人格化的定义。

3.加强艺术设计领域的传统教育和基拙教育,使学生能够精通各种传统理论和技法,并能够灵活使用和综合应用这些技法。艺术设计创造人们的全新生活,体现的是一种文化。优秀的设计创意是建立在传统文化与艺术基础上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在艺术设计中能产生巨大的作用。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应引导学生学习中国古典文学与艺术的思想和方法,特别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易学文化思想、老庄哲学思想、以及中国古典文学与艺术中包含的意境美、语言美、形式美等。这些都可以为学生今后的艺术设计打下坚实的创造基础。

在学习和掌握传统艺术知识的同时,也应该引导学生对新媒体这个艺术设计载体的认识与应用,即要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和掌握新的科学技术,使学生熟练运用高新技术工具和表现手法。比如,我们现在还把爬图板的手工绘图当成产品设计的必不可少的手段。现在我们到处都在宣传艺术与科学的结合,科学家讲,艺术家也讲,设计师更讲,但体现在现代设计教育上,却还是各走各的老路。我们的艺术设计与市场结合得那么紧,与工业化结合得那么紧,这本身就要求我们的现代设计教育,必须把最新的科技成果直接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来。当今的世界是一个交融、开放和资源共享的世界,媒体、杂志、互联网等时刻提供着各种信息,设计师必须要有基于深厚文化功底与修养的独特、敏锐目光,借助现代媒体从我们民族文化与艺术中引发出创造的灵感。

上一篇:英语教学案例范文 下一篇:教育案例分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