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建筑范文

时间:2023-03-15 17:50:13

后现代主义建筑

后现代主义建筑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国际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建筑形式

中图分类号:TU-098.2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伴随着现代化的步伐,国际主义建筑轰轰烈烈地登上了建筑舞台,运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可以得到的钢铁、玻璃、混凝土材料开发出了经济合理甚至达到良好物理性能的“标准化”建筑。其结果,由建筑师们发起的轰动一时的新造型艺术运动。

一、后现代主义的兴起

法国的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注重保护自己的历史建筑和文化传统,但近现代的建筑风格却走向了现代主义运用简洁、通透的手法,舍弃了传统建筑的符号。这是因为他和其他的欧洲国家一样就是非常的重视传统,尊重传统,他们对传统的态度就是老的东西一定要保护,但是新的东西是不能循规蹈矩。历史是在前进的以前的传统风格包括城市格局要保留。但新的建筑思想以及建筑,就要有当代的理念、时代的精神来思考,来创造。现代建筑实际上是受到现代艺术的影响,一个是工业化的发展水平,另一个是受到现代艺术发展的影响,也就是说现代的艺术,现代的绘画是领跑现代建筑风格。才有了众多的艺术流投身的建筑设计中去,建筑始终受到科技水平、生产力的影响以及艺术流派的影响是很深的,所以现代建筑与现代艺术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现代主义在欧洲得到蓬勃发展但在中国现代主义并没有被接受。比较被认可的是后现代主义和新古典主义。那么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呢?简单的说就是对古典文化的复兴,对比较有传统文化底蕴城市和建筑韵味的追求。比如美国等一些国家文化历史比较短,所以想要模仿历史悠久的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统和建筑风格,这种情况在我国也存在,我国历史悠久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与文化素质的提高,大众的审美发生了变化开始追求新的生活方式也就是居住环境的空间形式。比如喜欢一种贵族文化,也就是拿来显示自己的身份。所以在国内很多地方出现了模仿欧洲古典文化建筑。现代建筑它表现的不单单是去模仿传统的建筑元素或者制式的建筑风格,而是一种完全对自由空间的追求,对自由设计理念的追求,后现代设计是在现代主义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设计,它对现代主义的突破首先是在建筑领域,大分后现代主义设计师同时也是有影响的建筑师。他们认为现代主义只重视功能、技术和经济的影响,忽视和切断新建筑和传统建筑的联系,因而不能满足一般群众对建筑的要求[1]。

二、后现代主义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现代主义为主,80年代出现了“后现代主义”倾向,相对于此对70年代进行了明确的定位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个时期无论是从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被视为是停滞不前的时期。60年代末出现的对现代主义的深刻反省,进入70年代以后,如同填补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似的,诞生了许多尝试性的作品。针对否定现代主义的课题,人们都在各自摸索着答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表现理想。以后的一个时期则是培育“后现代主义”的核心时期。

实际上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观念对设计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后现代主义设计理念的形成开端,理论界普遍公认的是从建筑领域开始的。这也是由建筑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具有公共性特征,长久

实用性和巨大的审美影响力等,这也使得建筑领域的风格变化格外引人注目[2]。

三、后现代主义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1972年,以《五人建筑师》为题的白色装订本作品集问世了。彼得埃森曼、理查德迈耶、迈克尔格雷夫斯、查尔斯格瓦斯密、约翰海扎克5名建筑师在同一时期以纽约为中心展开了各自的创作活动,他们从格布西耶初期的住宅设计中摄取词汇,他们的作品都是以白色平滑的墙面构成的,都会给人一种奇异的感觉。虽然他们的作品风格完全不同,但相对于文丘里、穆尔等费城学派,他们被称作纽约学派。他们的活动与以后的现代主义再认识相联系,经过曲折的发展,形成了所谓的“晚期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对立局面。

所谓建筑的解构主义不应该与现代主义对峙,可以说它也只是现代主义潮流中一种展开设计的形式之一。尽管后现代主义受到批评,但是其创新性和标新立异性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3]。作为建筑语言他们常常运用非常新的形态。但是,不管是什么时代,其想要表现的核心往往还是与人们的意识深处相通的贯穿始终的东西。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上的排他性和单调性在其发展后期引起人们的厌倦,人们开始追求更加富于人情味的、装饰的、变化的,个人的、表现的、传统的形式,后现代主义建筑应运而生,所谓建筑的解构主义,在理论上是否真正与其语言的确提示了建筑表现的一种可能性。将建筑作为一种乐趣的态度,以及从建筑中发现某种新东西的强烈欲望。

设计本身就是以人为主体的创造过程,由设计师来创造,由大众用某种行为消费方式来承载享受设计。人类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化,历史差异并存的形态,而人本身作为一种自然个体,具有两种需求的全面功能。这也决定了设计多种风格可以共存和相互影响、相互整合[4]。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进人八九十年代,从髙科技形态、晚期现代主义、乡土主义,到上述的解构主义等, 建筑界简直就是一种百花齐放的局面。这就是所谓的“后现代主义”时代。建筑设计倾向,弗兰姆普敦的论点也许与大的潮流相悖。现代主义与地方主义两极对立的局面发展到现在也许巳经不是什么新东西了。后现代主义采取的是折衷的手法,把传统的文化脉络与现代设计结合起来,虽然在 20 世纪60~90年代是盛行期,但带来了设计界的繁荣时代,潮流前沿的多元化设计,开创了装饰艺术的新阶段[5]。

弗兰姆普敦的研究与他的古典主义索养不无关系,一些传统的东西对当代显得有些过于沉重。他对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空间论进行的所谓独到的解释和引用,使海德格尔理论解析不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而且也使哲学界的研究有了相当的进展。在其理论被广泛应用的今天,也许巳经没有什么新鲜感。但是,对现代建筑无节制蔓延所引发的疑问,尊重一些地方或集团所继承的有价值的东西,并认真地从中学到某种东西的态度却不是用简单的流行语言所能表述的。

[1]于秀军.关于后现代主义建筑.宜春学院学报,2003(5):81-93

[2]王敏.浅谈现代主义建筑与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差异.山西建筑,2006(19)28-29

[3]周蓓蓓.浅谈后现代主义建筑.学院摺英,49-52

[4]丰谷.新时期的建筑美学思想.华中建筑,1994(1)1-9

[5]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M]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

王志刚,男,(1978.10—),辽宁人,大学本科, 现就职于抚顺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 讲师。研究方向:建筑装饰设计及环境艺术研究。

后现代主义建筑范文第2篇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西方出现的在建筑、文学批评、心理分析、法律、教育、社会、政治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的的思潮。本文从当下设计师的视角,通过对后现代主义思潮诞生与发展、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建筑设计中衍变、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等几个角度的系统分析和讨论,总结出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是一种对空间语言进行重新组合的过程,是对文化、历史、人文、形态、功能、结构等多方面因素融合再创作的过程。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建筑设计 悉尼歌剧院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概述

在光怪陆离的当代社会中,不乏一些奇奇怪怪建筑的出现,而对这些建筑设计风格产生深远影响的正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后现代主义设计”理论探寻的代表人物是建筑领域的罗伯特・文杜里、查尔斯・詹克斯和罗伯特・斯特恩。他们在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发展与衍变

1.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诞生与意义

《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是由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文丘里1966出版,是后现代主义最早宣言,是建筑领域最重要的理论。罗伯特・文丘里在书中承认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建筑的发展是唯一来开发与此相符合的适应建筑体系和建筑美学的方法。他的理论与米斯・凡・德罗提出的“少就是多”的信条针锋相对,他提倡多样性取代现代主义的单一性,并在书中提出要实现建筑中复杂和矛盾的追求必须通过保持传统和流行的方式有两种艺术风格来实现,罗伯特・文杜里随后与妻子合著的《“坎屁达格里奥”观点》成为了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著作。书中认为后现代主义的多元化,模糊性和象征性。他的建筑理论在后现代主义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2.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发展

对后现代主义概念的界定并不是一个准确的定义,这取决于后现代主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确定性是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它具有多重意义。后现代主义对当代人的精神影响是一个全面的,可以肯定的是,批判否定精神和异质多样在思想伦层面上里是可以肯定,后现代主义室内设计只有在这个“异”中,才会探寻找到自身的规律。

后现代主义风格是对现代主义的修正的一种设计思想和理念。后现代主义的室内设计思想完全抛弃了现代主义的严肃性和简单,往往带有一个历史『生的隐喻,充满了大量的装饰细节,刻意营造了一种感觉模糊、混乱、强调和空间的关系,运用非传统的色彩,它的矛盾往往会使人厌倦,而厌倦了是后现代主义在过去50年的典型心态。

建筑学的现代主义体现在所谓国际主义的设计风格上,美国在四十至六十年代的建筑为代表,其特点是以功能性和扩大建筑现有可用空间为主要理想,对环境、人文环境、审美的考虑只是次要的。在六十年代欧洲和美国的一些年轻建筑师共同出现,开始了一些人文思考,对强烈的装饰性(即使在巴洛克风格)的探寻,并有一些深层次的建筑景观空间思考。建筑师极其希望通过建筑景观表达古老的文明、自然和梦想的追求。

1966,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中提出和现在主义建筑设计针锋相对的建筑理论和主张,他放弃了现代主义的单一性和排他性,强调人的不同需求和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在建筑行业,特别是年轻的建筑师和建筑系学生,引起的振动和响应。二十年代70年代,在建筑行业中反对现代主义的呼声日渐强大。对于这种呼声,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称谓,如“反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之后”和“后现代主义”,而“后现代主义”在未来的应用比较广泛。到上世纪80年代后,当西方建筑界开始关注后现代主义作品时,它更多地描述了其愿意吸收各种历史建筑元素,并运用折中风格和讽刺手法。因此,他后来也被称为“后现代古典主义”,或者叫“后现代形式主义”的文丘里批评热衷于现代主义创新的建筑师,声称他们忘记了他们应该是“保持传统的专家”。文丘里提出,保持传统的做法是“利用传统部件和适当引进新的部件组成独特的总体”、“通过非传统的方法组合传统部件”。他提倡借鉴民间建筑的手法,特别是美国商业街的自发形成环境。文丘里概括说:“对于艺术家来说,创新就意味着从旧事物中东挑西拣”事实上,这是后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基本方法。

在上世纪70年代,后现代主义建筑作品被西方建筑杂志大肆宣传,但实际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被称为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品,无论在欧洲或美国仍然寥寥无几。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美国奥伯林学院艾伦博物馆扩建,美国波特兰市政大楼,美国电话电报大楼,美国费城老年公寓等。

3.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建筑设计中的衍变

后现代主义建筑主要是历史风格上的传承与融合。其对所有传统都是同样重视的,因此将它们自由地结合起来的过程是有目标、有意愿的模仿。虽然材料来源是非常有选择性的,但主要局限于古典学派(主要是帕拉第奥建筑风格)和一些异国情调的装饰艺术风格。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经历了历史主义和新折衷主义倾向设计过程,并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几个大型公共建筑建成后的迅速繁荣。说到后现代主义的风格特征和历史渊源,我们可以说它是现代主义建筑的对立形式,但它又吸收借鉴了除现代主义以外所有风格的特征。文丘里在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推广过程中,主张历史主义倾向和学习当时十分流行的波普艺术,具有强烈的怀旧复古情怀,但复古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对未来的前瞻使历史要素产生形变,从而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建筑符号。

随着多元化思想的发展,基于将“建筑环境,建筑的功能性,使用者的特殊需求”作为混合设计的目标,查尔斯.詹克斯概括后现代主义为:历史主义、直接复古主义、新民间风格、特定性+城市规划专家=有文理的、隐喻和玄学、后现代空间的“激进的折衷主义”,主要是对后现代主义混合现象的概述。另一位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斯特恩提出的“文脉”、“隐喻”、“装饰”成为了后现代主义的三种特征。

同时也有一批年轻的建筑师,如诺曼.福斯特、弗兰克.格里像等喜欢利用科学技术建设的技术,突出建筑对城市空间隐喻的构建。诺曼.福斯特的融入高新技术的摩天大楼,香港汇丰银行的隐喻,以及瑞士再保险公司伦敦总部,都对城市景观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影响。而弗兰克.格里应用非线性设计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相结合的手法,对当下的设计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

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很多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的建筑应运而生,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正是其中最为有名的建筑之一。悉尼歌剧院的外观由三组巨大的“贝”形外壳组成,矗立在南北长186米,东西宽97米的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基础的底座上。较大的两组外壳在西侧的区域,由两组四对外壳布置一列构成,三组朝北,一组朝南,其内部是一个大型音乐厅和歌剧院。第三组在他们的西南部,是其中最小的一组,由两块外壳组成,而这正是贝尼郎餐厅。在基座内部,其他的空间巧妙地散落其中。整个建筑群的入口在南端,有宽97米的大台阶。车辆入口和停车场位于大台阶之下。悉尼歌剧院位于悉尼港的便利朗角,三面环水,环境开放,建筑设计特点举世皆知。它犹如面向大海张开的巨型贝壳,又如三只从海中鱼跃而起的海豚,与蔚蓝的海景融为一体美轮美奂。

设计师乌松的设计天分毋庸置疑,他巧妙地将后现代主义设计中的诸多要素融入建筑其中。从历史风格中剥离出了种种元素重新组合,才创造出如此形状奇特却又不失美感的建筑物。悉尼歌剧院是一个融合了不同性格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悉尼歌剧院是一个抽象的由无数个大大小小不同的抽象三角形堆砌而成建筑,这些抽象图形中叉蕴含了悉尼这座海滨城市的独有文化。它的屋顶上,层层叠叠的三角形白色瓷砖巧妙地、优雅地叠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小韵律,而抽象的几何三角形层层叠叠的排布又形成了它独有的大韵律,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它也是一个多元融合的产物,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并没有刻意依附于传统的建筑形态,而是从一些细枝末节的小事物中抽离建筑元素。乌松晚年时曾说,他当年的创意来源只是一只小小的橙子,正是那些被剥去一半果皮的橙子启发了他,悉尼歌剧院白色的外立面像橙片般分散,相互叠起却又错落有致。正是这一创意加上乌松对未来建筑发展的独到理解才使得悉尼歌剧院充满生命的气息。

四、总结

后现代主义建筑范文第3篇

关键字:后现代主义 文丘里 母亲住宅 后现代主义建筑语言

1.浅析后现代主义建筑与母亲住宅

20世纪60-70年代世界设计界设计流派层出不穷,人们都在努力的找寻一种符合当时人们审美需求的设计形式。在各种流派的碰撞的环境下诞生了所谓的“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 与此同时,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文丘里以他撰写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被视为“后现代建筑的宣言书”。为了阐释自己的建筑设计理念,他设计建造了“母亲住宅”,成为后现代主义最早的建筑和其理论的诠释者。

2.文丘里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审美

后现代主义大师文丘里对设计的理解是“二元化”的,对建筑的理解是复杂与矛盾的。他注重建筑本身更深层次的内涵和对传统的继承以及建筑环境所表达的内涵上,即对一种建筑情感的追求。他是用现代的手法把古典的建筑语言抽象化,运用到当时的建筑中,可以说是当时的一种创新。但是这种创新不是全新的,而是在古典建筑形式基础上作的一定程度的创新。

文丘里设计的建筑总是与社会、文化相关。他的创意灵感来源于所有的历史建筑和现有模式,因此他所设计的建筑既有个性,又与当地环境紧密相连。后现代主义设计认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采用装饰

文丘里说“既然在技术不先进的古代尚能运用丰富的装饰来表现建筑,而我们拥有先进的技术和材料,为何还要拒绝装饰?” 。他认为:“大事简化的结果是产生大批平淡的建筑少使人厌烦……能深刻有力地满足人们心灵的简练的美,都来自内在的复杂性”。[1]文丘里的这一思想直接表现在了他的建筑中。他采用抽象的传统符号来做建筑的装饰,创造出既富有内涵,又富有情感的建筑形式。

2.2具有象征性和隐喻性

后现代主义的最注重的是符号的隐喻性,“本体和喻体的关系,比之明喻更为贴切。明喻在形式上只是相类的关系,隐喻在形式上却是相合的关系。”[2]建筑设计中,以其充满隐喻的符号思维将现实功能需求形式化为合乎人性、承载意义的“物”。 隐喻的过程即是“开放的无穷无尽的象征活动”。[3]后现代主义利用不同装饰与符号,其目的不是为了实现单一的实用或审美,而是两种结合后带给作为符号动物的人内在的启发和对根性的物质和精神的肯定。从而实现这种传统元素的符号化来“隐喻”实现当代设计之美的独特价值。

2.3建筑的“二元化”

后现代在设计过程中,即是物质与精神双向引导的一种既复杂又矛盾的状态。后现代主义利用各种传统符号组合到建筑的物上,其实是利用各种符号本身的张力和互相的传染力来表达复杂与矛盾,这种“‘张力’是从物理学中借用的概念,它是指液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其内部两个部分之间互相牵引的力。”[4]卡西尔在《人论》中这样表述,人类“更多地生活在对未来的疑惑和恐惧、悬念和希望之中,而不是生活在回想中或我们的当下经验之中。它在人类生活中引入了一个相异于一切其它生物的不确定成分。”[5]而后现代主义便是在建筑中引入了一些相异的成分,使其建筑成为一个二元体。

2.4注重文脉使建筑与现有环境融合。

对文脉的注重是后现代设计的另一大特征,也是在后现代建筑理论和实践中经常出现的表达词。在建筑中即强调空间环境的整体及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具体体现为建筑注重地域性、传统文化、民族特色、注重与自然环境的统一和交流,通过建筑环境中的情调渲染,消除人与高技术之间的情感对立,找回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寄托,塑造出一个既合乎潮流又具有生态化品质生活环境。

3.母亲住宅建筑语言对后现代主义理念的诠释

文丘里说“这是我的母亲住宅,它有很多层面,运用了必要的符号来表达信息,体现了对建筑作为一种遮蔽物的理解。”它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于建筑的理解方式,它体现了文丘里所提出的“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以及“以非传统手法对待传统“的主张。(见图1)

图1母亲住宅正面(Photo by Matt Wargo )http:///node/666

图2母亲建筑元素分析 作者自绘

3.1装饰与隐喻(见图2)

3.1.1拱门

在现代建筑,拱门只能表现为结构性拱顶。在这里拱门简化为一道弧线,隐喻古典建筑的拱券。这里利用古典对称的形式和传统装饰的抽象元素,具有隐喻的象征性意义。

3.1.2破山花

古代建筑山花上的装饰往往有着具体的内容,很多时候它们讲述了对神的理解。而文丘里创造性地在母亲住宅山墙是为了隐喻帕拉第奥式的对称,山花正中央留了一道阴影缺口,似乎将建筑物分为两半,入口门洞上方虽有过梁,弧线式的拱券,又似乎有意将左右两部分连为整体,成为互相矛盾的处理手法。

3.1.3坡屋顶

住宅采用大跨度的坡顶形式,在传统概念中坡顶是可以遮风挡雨的符号,在这里的使用具有实际的排水功能。也是“家”的一种隐喻。

3.2建筑的二元性(见图2)

3.2.1窗户

外墙壁不同的位置设置了大小和形状不相同的窗户和穿孔,右边是以五个窗口正方形組成。但左边的则是一个小窗口和由四个方形所結合成的大窗口。这里窗的设置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虽然在分割的方式是不相同的但是在面积比例上卻是完全不同,这种 “平衡而不对称” 处理手法就是一种矛盾性和复杂性的体现。

3.2.2烟囱

在强调对称轴线的细部有圆拱、横梁和方门洞,在偏离轴线中心位置设置了烟囱,这违背了整体对称的外部形式,其实这也就是对称与不对称间的矛盾对比。

3.3文脉和环境

除了建筑装饰语言,主要表现在建筑色彩和材料上,文丘里说:“建筑形式的语言不应该抽象地独立于外部世界,而必须依靠和植根于周围环境之中,能与历史传统引起联系。”[6]建筑位于美国宾西法利亚费城栗子山上,绿树环绕,环境优美,建筑从建筑外形到材料运用都来自当地传统,并与当地房屋的形式相协调;建筑采用暖色系黄褐色点缀白色,给人以温和高雅的感觉,创造了一种朴素无华的气氛,给人一种亲切感。与周围的绿色环境融合在一起,进一步扩大建筑的含糊不清和复杂性。

4.结语:

在母亲住宅设计中,后现代主义所采用的设计手法都显示出来,文丘里在设计中他把这些传统的元素抽象成一种装饰符号隐晦的表现建筑与人一样的内在情感。通过非传统的手法组合传统部件,用抽象手法运用传统装饰,从而表达建筑的隐喻和象征性。这些后现代主义理念的设计手法对当今建筑设计在文化性和传统性上的创造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文丘里著,周卜颐译.5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6〔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年.P4

[2]本书编写组.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3]万书元.当代西方建筑美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P841

[4]佟立.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P85.

[5](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P68

后现代主义建筑范文第4篇

关键词:蒙太奇 后现代分解 重组 剪辑

ABSTRACT Montage is the lens and lens combination in simple terms, various combinations to produce meaning are different; building is also so, through the material, color, form, space, environment and other combinations of expressing the thoughts of architects, as far as the creation technique, which in post modern architecture is more prominent.

KEY WORDS Montage, post modernism, decomposition, reorganization, clip

中图分类号:G2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后现代主义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在社会中的一种文化倾向,延伸到建筑学中,它是作为一种形而上的设计方法论作为设计思想的指导;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的出现根源于人们对现代主义刻板、单一、死气沉沉、非人性化、不顾文化脉络、不顾民族地域特点的设计思想的质疑,因此,在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的一些建筑师开始反思,随着文丘里《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后现代主义的形成而且有了自己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现代主义主张结构和技术的重要性,摒弃一切装饰,“标准化”“批量化”生产,而后现代主义则主张建筑风格的标示性,建筑风格的多样化,它以现代建筑结构和技术为基础,从古典主义建筑中寻求文脉、历史、文化等的载体,通过二者的融合,来表现对历史、文化、地域等的尊重,强调人们的不同需求以及社会生活的多样化。

电影作为一种视觉艺术,现在已经风靡全球,它以其直观的、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视听享受,成为一种流行、时尚、方便的文化载体。对电影艺术来讲,对其发展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是“蒙太奇”手法的出现;蒙太奇一词,是法文的Montage 的音译,本是一个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1。同时含有组合、组织、结构、构造等意思,词源的共通揭示了“蒙太奇”与建筑艺术的相关性和同质性2。如前面所讲,后现代主义建筑大体来讲是现代主义建筑的躯体加上古典主义“装饰”的组合,虽然构成的类别多样,所体现的涵义也不一,但其手法确实是基本的构成、装配;电影中蒙太奇主要指的是根据影视艺术主题和剧情的需要,将影视艺术作品诸镜头,合乎逻辑地、富有节奏地重新组接,从而使其形成一个连绵不断的结构完整的艺术整体的剪辑技巧。单个的镜头并没有意义,就像一个词语,只有将他们与其它的镜头组接起来,才有了叙事、情景等等,并且不同的组接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甚至可能成为一个完全不同的作品,这就是艺术家创作的选择。对于后现代建筑,文丘里曾说:“对艺术家来讲,创新可能就意为着在旧的东西里挑挑拣拣。”其实后现代的创作手法大抵如此,因此,很多人曾说,后现代主义毫无贡献,它仅仅是一种流行性风格,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只是一种历史的复古或者简单的拼凑。那么,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风格,并且在上世纪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潮流,必然有其历史必然性,我们就用蒙太奇的手法对后现代建筑进行解构,从各个侧面认识后现代建筑。

后现代建筑简单来说就是现代主义建筑架构上的装饰主义,“完整的把艺术和技术进行了结合,讲究装饰的丰富、色彩的艳丽,也讲究历史风格的这种”,对于古典和现代建筑元素的应用,有的是简单的分解、重组;有的是扭曲、变形,然后再重组(扭曲、歪斜、错位、断裂);有的则是解构。

1:元素重组

简单的重组在后现代建筑设计中一种比较常用的手法,而且最早使用,主要指的是将古典建筑的典型的构配件提取出来,,“通过非传统的方法组合传统部件”1,以具体的或者抽象的形式直接应用到建筑中,来表达一种历史的传承,对文脉、文化的态度。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斯特恩把后现代主义的特征概括为:历史主义,文脉主义,装饰主义。大概就源于此。此类建筑表现出古典建筑和现代建筑的结合,建筑风格略显怪异,最著名的例子应该当属格雷夫斯设计的波特兰市政大厦:大厦的外观来看,它给人的感觉有些奇怪,它既不同于方盒子式的现代主义建筑,也不同于欧洲的古典主义建筑,建筑的底部是三层厚实的基座,其上12层高的主体,大面积的墙面是象牙白的色泽,上面开着深蓝色的方窗。正立面中央11层至14层是一个巨大的楔形,仿佛放大尺度的古典建筑的锁心石,或者你也可以想象成一个大斗之类的。大斗的中央,是一个抽象、简化了的希腊神庙。大斗之下是镶着蓝色镜面玻璃的巨大墙面,玻璃上的棕红色竖条纹形成某种超常尺度的柱子的意象。柱子之上,正面是一对突出于建筑表面的一层楼高的装饰构件,样子像风斗,而在两侧的柱头之上则是一横条亮丽的深蓝色装饰,好像包装礼品的花带子或者表示密封图章的飘带。格雷夫斯将棕红色、蓝色、象牙色以及各种涵义的装饰构件蒙太奇式的拼贴在一起,使这个体态笨拙的大房子成为一幅美丽的抽象拼贴画。菲利普•约翰逊设计的美国电视电报大厦也是这种元素重组的典型,建筑师把古典主义的三角山花、柱廊、拱门等按照古典三段式的构图样式拼贴,并全部用大理石贴面,行成了既古典、典雅,又庄重大方的效果。蒙太奇在这里就是选择古典的典型元素,然后“剪辑”,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他们的顺序、形式、色调、比例,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作品。

2:变形重组

变形重组指的是建筑师从古典建筑中获取设计元素,然后将它们扭曲、歪斜、错位、断裂等,然后“剪辑”重组,建筑呈现出明显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是一种非理性状态。复古并非简单的“拿来主义”,对未来的展望使此时的建筑符号成为历史要素的变形。文丘里设计的“母亲住宅”运用断裂的山花、不完整的圆形凹槽、非对称的开创、断裂的墙身分割线,让建筑呈现很凌乱的状态,不知所云,有很强的模糊性,似乎这样才能增强建筑的内涵深度和表现意义。弗兰克•盖里设计的布拉格尼德兰大厦是后现代中的另类,建筑采用双塔造型,一虚一实,象征一男一女,男的坚实挺拔,女的流动透明、腰部收缩、上下向外倾斜,犹如衣裙,而挑出的部分可以俯瞰布拉格风光。虽然建筑形式特别,但建筑在材料和开窗的比例上和周围的建筑保持一致,获得了既突兀又和谐的效果,显示了盖里在历史建筑中创作的独到之处。我们可以看到,尼德兰大厦虽然是扭曲、变异的,但它还是从古典建筑中获取灵感元素,经过蒙太奇组合,来表达对历史、文化的尊重。

3:解构重组

解构重组指的是“后现代”当中的解构主义,我们把它放入广义的“后现代主义”,第一:解构主义建筑是80年代晚期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第二:解构主义通过蒙太奇也与后现代主义确实有共同之处;它的特别之处在于破碎的想法,非线性的设计过程,它的形式的实质是对现代主义的破坏和分解。解构主义建筑在其表现形式和空间特征上跟蒙太奇有异曲同工之处:它是对不同时空的剪辑、对同一时空扭曲之后的剪辑、对整体破坏之后的另类重组、以及对不同事物的规律的整合。建筑中的解构主义,以大胆的质疑,向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发起了全面的挑战,它的“非理性”的建筑理论不能理解为对理性的否定,它是冲破理性教条的局限,引入了非理性、随机等理性排斥的东西,还自然以真实。方法是通过错位、叠合、重组等过程,使建筑生成新形势的模式,但解构主义在表达方式上仍然倾向于抽象,更多的倾向于从表面语汇转向对深层结构的探索。对解构主义建筑影响非常深远的当属伯纳德•屈米, 屈米说:“我对形式不感兴趣,我攻击意义系统,我赞成造句和造句法的想法,但无意义。”4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呈现出模糊的、凌乱的、多义的“非理性”空间,常表现出很强的跳跃性,甚至是不同体系的对接,空间形式复杂多变,但在一定理性结构的约束下显出统一;另外屈米是最早将蒙太奇运用到建筑的建筑师之一,他不仅仅是追求蒙太奇效果,更在蒙太奇技术在建筑的应用做了很大贡献;拉维莱特公园就是其建筑思想的代表,也是蒙太奇思维在建筑上运用的最好例证之一。公园被屈米用点、线、面三种要素叠加,相互之间毫无联系,各自可以单独成一系统。公园中26个红色的方体组成点系统,有的具有功能性,有的仅仅是体系完整的要素;线的体系是公园的交通系统,在规整的交通网格中也有自然曲折的小径,空间和平面效果也更丰富;面的系统则是主题公园,它是公元的重心,但通过线系统和点系统连接,三者甚至互成景观。我们看到,公园在理性的体现中插入非理性因素,以及在体系的交叉中表现模糊的、凌乱的空间,不过这也是蒙太奇在剪辑中通过各种不同体系的拼贴达到表现意义的多样、变化。

彭一刚谈到:如果说古典主义是手工业社会的产物;现代主义是工业社会的产物,那么后现代建筑则是信息社会的产物。后现代建筑随着社会的进步应运而生,有其历史的必然,虽然饱受争议,但其贡献是不可忽略的;我们通过用蒙太奇的手法来对后现代建筑解读,也是信息社会建筑发展的必要手段;建筑学是一个多学科杂糅的学科,我们更多将其他类型的艺术引入建筑,来传播建筑思想、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主要参考文献

[1]吴焕加.《现代西方建筑的故事》.百苑文艺出版社,2005年.

[2]李丽芳,张永刚,影视艺术鉴赏,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

[3]《建筑师》编辑部编.从现代到后现代的路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43页

[4]陈波,蒙太奇—艺术美的共同之术,电影评介,2006 ,

后现代主义建筑范文第5篇

1.1何为日本精神

自古以来,擅于“取之所长,补之所短”向他国学习态度的日本。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使日本形成了安定且封闭的岛国文化,造就了日本人对外来事物的新奇感和吸收它们的极大的热情。因而在日本的文化里、礼仪里、语言文字里都充斥着外来元素和文化。这些“拿来之物”的融合,决不因对外来新鲜物的传入而丧失了自己,反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风。“和风”作为艺术形式的出现,不仅能反映出大和民族在实际生活中的智慧与才能,也可以表现出其民族固有的文化精神。正因如此,日本的建筑文化也呈现出多元的状态。

1.2和风文化对日本建筑的影响

“和风”代表的是大和民族的文化精神,也是日本特有的艺术形式。在日本的设计创作中,常以一种传统东方的思维方式和感受来表现和传达作品的内容。在和风中,认为美的形象并不局限于具象的形态中,更多是以一种心灵感知的视觉方式来传达美,与后现代主义的隐喻性相仿。现来看,以传统的“空灵、虚无”禅宗思想为基础,融合日本艺术有的“清愁、冷艳”的浓郁色调,追求其优美、静谧的感情世界,这样的重情世界里丰富了设计的视觉语言,也扩充了空间层次,增加了对设计的思考探索空间。和屋——日本的传统的住宅,能清晰地体会到这种浓郁的禅宗精神。不用奢华的材料砌筑;没有讨巧的精美装饰;不刻意摆弄精湛的工艺;也不强调恢宏的气势,但总是朴素大方,清风雅致,耐人寻味。可谓是将禅宗的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和式建筑往往喜欢在不起眼的角落里,奉上一个精致的摆设,或某处留白的空缺,就是对室内的“装饰”。在室外景观和空间处理上,更能体现日本禅宗的阴柔美学。和式建筑的门外或院外,常会有个天井,与建筑之间构筑了一个过度空间和中介空间。在这充满自然情趣的空间中,映入眼帘的是一口池塘,或是经人工修剪后的雪松,或许还有一小簇竹林,以及蜿蜒在这期间的“枯山水”,庭院不大,通往池塘、竹林、枯山水的道路上铺满了石子,在树荫下还常常见到绿色藓苔的石头建筑的屋顶或盖瓦,或草棚,都是出檐很大,坡度很缓的大屋檐。大屋檐的产生,一方面是与传入的中国文化的影响有关;另一方面则是与日本的地理、气候及建筑材料有关。巨大的出檐,遮挡了风雨和太阳的辐射,像一把撑开的大伞,让建筑物埋藏在深深的阴影下。无论是庭院还是建筑,都透着曲径通幽的意境,这就是日本崇尚的含蓄、荫翳之美。

2后现代主义风格在日本的发展

2.1融合传统

日本现在不断的踊跃出新生的设计师和新兴的设计理念。开辟了独特设计理念,并植入到日本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的原则中,呈现了七个核心设计原则:

(1)不规则原则。永远呈现出不对称,奇数的,不均匀。这些有点儿叛逆的不均整是用来拒绝理论上的完美,因为大自然里是没有绝对的完美和对称。(2)简单原则。退去华丽,简单的东西天生就能够表达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干净、不复杂。

(3)朴素原则。只保留久经考验的,非感官的基本核心要素。让人想起严厉、禁止、成熟和稳重。

(4)自然原则。原始、自然、自由的创新,不做作。真正的自然是拒绝幼稚和偶然的。

(5)幽玄原则。暗示但不揭露内涵,朦胧、低调、含蓄,避免直接。

(6)脱俗原则。脱俗指超越,超越传统和习俗,但不是抛弃。摆脱规则和限制的束缚,来真正地达到创新。

(7)静谧原则。沉默、安静、平和、淡淡的。有种幸福的孤独感。从思想、身体和环境中去除混乱和噪音。

2.2日本设计新纪元

看似这样带着含蓄传统东方色彩的日本与带着“夸张形态”的后现代主义设计有着风马牛不相及的感觉。但细想一下,他们又有着类似的来源,有着类似的精神向往,并且追求自由、崇尚自然。一份隈研吾的访谈录中,这样说道“建筑、规划、室内工作分得很清楚,其实这是过去的一种概念,作建筑的建筑师只考虑建筑环境,尤其是建筑的外观,做室内设计的只从房间到内部的好不好看的观点是远远不够的,其实环境设计应该从地球、自然、周边环境是怎样的一种关系来考虑人的生活环境,就不会局限于只考虑室内如何,建筑如何,而是考虑人的生活环境怎么样。”日本的室内空间有一种慢调子的感觉,不拘束,轻松,自然而然。充分融入环境和生态方向发展,这样的空间当然给人以慵懒的步调。慵懒的个人情感也正诠释后现代主义的特点。这两者都在坚持做有情感、有生命象征的建筑,认为以人为本的设计概念,不应该成为一种流行趋势,而是一个长远的课题,应该以科技为手段,把它实现在个人的建筑理想当中。认为人与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中,其建筑是存在于其间最好的承载媒介,是为实现这种关系而存在的。所以在日本新生代建筑设计师中,他们将自己也置身于这种关系存在的建筑中,因为它是各种智慧的结晶。在室内建筑中当然也存在着哲学和艺术形态,他们必相辅相成。只有当三者同时兼顾,建筑才能真正在历史上留下它的痕迹。在新纪元里,对于材料的看法也不是基于个人对这一材料的偏好,强调的是建筑和环境关系融洽。正与后现代建筑所表现的“突出建筑弱化环境;还是强调环境融合建筑”自然而然不太倾向与选择有厚重体量,给人以存在感很强的钢筋混凝土,而是更多的选择自然材料。例如,木材、石灰、竹子、天然石材等。对于要做到室内建筑的隐喻,就必须强调因地制宜,选用能代表当地特色的材料,如果能这样坚持,所有的建筑注定都是有地方特色的。

3总结

室内建筑形式的存在可以看作是为了控制不断膨胀的现实世界的需求而引发的。但是随着人类世界的扩展,具有圈地性质的建筑物就必然成为人们的需求。还有,为了满足人们日益膨胀的愿望,人们开始追求纪念碑式的建筑和强烈形态特征的建筑。空间的臃肿,浮夸的形式,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设计举目皆是,四处都耸立着假冒的、让人哭笑不得的、比例失调的欧式建筑,与周围的环境是那样的格格不入。令我们身处一个粗俗、虚假同时又是苍白的城市中。看不到设计的真谛。在和式建筑中,不追求完美,不做作,以最质朴的形式反映实际,反映人们的精神状态,反映人们的需求,才是设计的方向。说是结论,不如说是寄语。其实,一个国家先进与发达的标志,并不在于多高的摩天楼,多奢华的大广场,而往往在于自己的传统文化能否得到很好的体现。对自己传统文化越重视的民族,越是充满自信的民族。相反,一个有着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如果在外来文化的侵扰中,不懂得珍惜自己的传统文化的价值,而迷失了自我的话,其发展前景自然也就是暗淡的。历史和传统一样,隐匿在现代生活中,镶嵌在我们的生活背景中,它会时不时的发出一束束的光,能指引我们窥测到未来的景象,它们从未嫌弃我们,我们也不能忽视它们。

后现代主义建筑范文第6篇

在通过对后现代主义理论研究后,可得知后现代主义中的“后”并非是指时间或空间上的概念,其中的“后”指的是对现代主义的“批评”或是“反思”。关于后现代主义的理解,很多学者也认为,后现代主义不是一个历史范畴的概念,而是对现代主义所提的现代性的一种批判。美国著名哲学家曹天予教授在《科学与哲学的后现代主义》一书中认为后现代主义其实是一组文化现象,并没有什么特定的指向,更不是指称一个历史时期和一种类型的社会的现代性。当代法国著名哲学家、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利奥塔在《后现代主义状态》一书中也提出,后现代主义是一个持续的状态,它不是现代主义的末期,而是现代主义的初期状态。

二、后现代主义的建筑精神

关于后现代主义建筑,美国建筑师斯特恩提出应该注备以下三个特点:“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后现代主义的建筑风格造型十分的特别而具有美感,因为它更多的融入了象征性和隐喻性的后现代主义精髓。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象征性与隐喻性充分体现了艺术性的核心所在。所以,当我们去了解一座建筑时,必须从他的历史文脉去发现,去体会他的象征性,从而才能真正地了解其中的隐喻内涵,实现它的审美功能。1.后现代主义的象征性。所谓象征性是指用具体事物表达某种抽象概念或某种情感,是艺术创作的一种表现方式。它通过某一具体的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利用象征物和被象征物的内容在特定经验条件下的类似和联系,使后者得到强烈表现。建筑师要创造出具有象征意义的建筑,就应该了解熟悉“形”与“义”之间的转化途径与过程。使建筑的空间形式成为一种载体,表达一种意境的艺术价值,从而达到设计师与体验着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思想共鸣。2.后现代主义的隐喻性。卡西斯说“:人生活在一个符号的宇宙之内,语言、神话、艺术和宗教,是这一世界的部分。它们是用不同的丝线,编织了一幅符号之网,人类经验的纠结之网。”而建筑作为一种大型的公共艺术品来看同样是一种符号工具,后现代主义利用一种符号,把建筑作为一种语言、一种修辞手法来喻示某种文化,达成建筑与人的心灵“对话”。

三、关于日本枯山水

公元13世纪,佛教传入日本,给日本的庭院设计带来了严谨的新思想。而建造园林大都是知识阶层的僧侣,他们被称为“立石僧”为体现他们的苦行以及淡泊的生活,通过塑造枯山水景观来表达佛教精神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真谛。佛教思想中的“凡人下,神佛上”的观念,对其园林艺术的营造手法也产生重要影响,浓缩自然,以小见大,从给渺小的事物以平衡之感。枯山水的出现符合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追求标准,从而在日本广为流传。

四、枯山水中的后现代主义精神体现

1.枯山水的形成。禅宗传入日本后,为体现僧侣们的追求苦行、淡泊名利的生活状态,日本的庭院设计也开始体现出别于愉悦性庭院。转瞬即逝的开花植被很少被使用,取而代之的是永不变色的常青树、苔藓、沙地、砾石和巨石。枯山水的样式,乃是先做出断崖、地势起伏等景致,在因顺其势,立石而成之。于无池无水之处摆设石组,名曰枯山水。2.枯山水中的中国山水画。枯山水以独特的形式婉约呈现了一幅立体的中国山水画,中国水墨画传入日本以后对枯山水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山水画的表达方式其中一种被称为“咫尺千里”,是指在纸张中囊括千里景色。另一种被称为“残山剩水”,是在三维空间中追求二维效果。而枯山水其抽象、纯净的表达方式带给人无限的遐想,在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影响下,枯山水园艺文化开始出现,它以简单的意境展现出,无形之处得山水真趣,极耐人寻味。3.枯山水的特征。枯山水的基本特征是抽象深邃、小巧精致、枯寂玄妙,是佛教园林化的体现,纯净、抽象。善于运用象征性与隐喻性来表达真实山水的含蓄之美。由于只保留真实山水的形式,从而拉大了与主体之间的时空距离。当人们置身于枯山水景观的时候,可以通过自身的感受进行想象,呈现在脑海中是一幅幅真实的山水景象。所以说,枯山水不仅仅是一种地域文化,同时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4.枯山水中的后现代主义精神。以其清纯自然风格闻名于世的枯山水文化,摒弃了人工斧凿的痕迹,注重朴实的自然景观,营造出了一个安静、脱俗的质朴境界。从中所体现出了后现代主义的象征性和隐喻性的设计精髓,后现代主义的设计中所体现的隐喻性,可使我们对事物有一种新的看法。日本一直所崇尚的是自然的伟大与人的渺小,在庭院设计中通常人工痕迹不明显,这些设计手法与中国园林截然不同,不论是真山真水与枯山水之间真与假的质变,还是石庭到茶庭有与无的质变,这其中的不同转换是整个发展过程质变式的。在枯山水设计中,通常是用石藤等来描绘“浓缩的自然”,其本质还是体现自然的韵律为蓝本,所以说枯山水园林是天型的。而在后现代语境中,设计师们都不愿意让自己的设计表现出一副正襟危坐、面无表情的冰冷面孔,而为了获得一种生动感。枯山水在自然主义与象征主义的完美结合的同时又充分注重尺度与空间的关系,它虽营造真山真水的意境,却不用真山真水的质感,选取自然界特有的材料形成特有的园林风格。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逻辑,回到它们最本质的精神层面思考,透过它们使我们看到后现代主义在枯山水庭院设计中的表现轮廓。日本枯山水的设计以场所的意义和情感体验为核心,所表现出后现代主义的内在精神气质,它的存在满足了人们放松心情、陶冶心智的精神需求。人的精神自由和尊重这种自由成为人的本质规定性,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毫无列外。后现代主义中放松的、强调非理性作用的思想,而更如同有生命力的野草,虽杂乱丛生,却生机勃勃。指引了我们现代更多的设计走向不同的艺术方向,在不断地探索和尝试中使得设计成为现实的可能。从而真正调动自己的创造潜力,在审美愉悦中创造美学奇迹。

后现代主义建筑范文第7篇

我国是一个幅员广阔、民族混合、各地差异明显的国家。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习俗,同样,建筑物也都带有其独特之处。建筑是人类精神家园和物质家园的体现,通过它可以体现地域社会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本文旨在探讨通过后现在主义建筑设计的装饰性和象征性,可以作为表现当地地域文化性的手法之一,减少和避免建筑设计大量模仿外来文化,舍去固有风格及固有建筑,使得建筑设计既符合中国特殊国情叉能彰显本土文化特点。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地域文化性 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5-0080-02

19世纪40-60年代间,建筑主要以现代风和国际风为主,从70年代至今,属于后现代主义时期。经过30年的国际风垄断,60年代建筑的特性基本消失不见,各建筑物愈来愈趋同,城市的风貌与建筑物变得重复单一,往日具有人情味的建筑形式逐步被非人性化的国际主义建筑取代,引发了建筑界的大革命一“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除了满足功能性和实用性外,相比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更加注重装饰性和象征性,改进了建筑视觉效果,而这一特性可以利用在中国当代建筑设计中来增加地域文化性、民族文化和风俗特色,彰显本土地域文化性。

1.“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形成与发展

西欧国家和美国于1960年左右刮起了一股反现代主义建筑的潮流。在二战之后,现代主义引领着全球的建筑界方向。然而,没过多久,现代主义在派内发生了不同的意见,部分人开始反对现代主义的建筑思想。来自美国的建筑家文丘于1966年在其书《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中指出了跟现代主义派截然相反的建筑思想,并在建筑领域,尤其是学生与年轻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到1970年代左右,建筑领域中否定现代主义的声音越来越大。一般把这种主张称为“现代主义之后”、“反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其中最多称为“后现代主义”。然而,建筑界对于后现代主义的定义却没有明确的规定。来自美国的著名建筑家斯特恩认为,借助装饰、有隐喻或象征、跟当前环境融为一体是后现代主义的三大特点。后现代主义改变了之前现代主义只重视功能性和实用性而忽略建筑自身形态的表现,追求从形态上也可以取得与人们的共鸣,增加建筑视觉效果的感染力。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出现使得现有建筑的不完美之处有了很大的改变和创新,对于城市建筑进行了更换的诠释,赋予了建筑“生命色彩”,增加人们对历史背景的深入了解,而不是简单的堆砌。

2.当代中国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我国改革开放至今,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使经济快速发展,从而导致我国各行各业都受到了冲击。由于西方先进论的主导作用,经济等众多因素受到外来文化思想的影响,我国建筑设计产业未能逃脱此次影响。各地新兴建筑物大都复制欧美建筑的风格,城市规划也趋向国际都市风格,这对于我国古代固有的建筑艺术与风格都是巨大的打击。中国城市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的背景下发展建造,漠视区域文化的根基性,放弃区域建筑风格,导致了我国各个大城市建筑趋向国际化都市的营造,因此出现了众多雷同城市。建筑是一个完整的,区别于不同区域建筑的差异性群体系统。每一个地域的建筑都是建造给生活在当地的、具有特定思想观念、习俗和行为模式的人群的,这些地域建筑设计都本是当地文化意识的体现,但从现在的发展现状来看,远不及以往的发展模式。

在社会发展的同时民众的生活模式也慢慢随之改变,如机器在发展中取代了手工生产。这一原因导致的“克隆”产品是无可厚非的,然而作为兼具精神与物质文化的建筑,却是不能如此。我国作为一个文化古国,建筑却没有自身的文化艺术性,缺失艺术表现力和地域文化性是十分可惜的,因为这代表着我国文化的蜷缩。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文化性,在建筑和城市形象上凸显地域的历史延续因素和文化传承因素,弘扬我国的民族文化与地域特色,发展绿色的居住空间,最终使我国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

中国当代建筑设计所面临的地域特色文化缺失,一定程度是由于我国作为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快速的发展使普通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对社会环境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这样的大环境必然会使我国的传统文化面临一定的影响。此外,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带来的科技共享、资讯共享等,使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强势袭来,使发展中国家等出现了一种“后殖民化主义”的局面,也就是说中国人民的生活文化、艺术乃至思维都带有西方的色彩,最突出的一个表现就是到处可见的“克隆式”仿欧式的建筑物。所以,平衡好传统的文化、环境以及建筑三者的关系十分关键。我国建筑界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建筑设计理念为我所用,使得传统艺术情感元素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和新兴的材料,以新的面貌和表现形式呈现在公众视野中,让地域文化性得以延续,而不是单纯地对西方建筑形态进行“模仿”,避免地域文化性缺失。

3.在后现代主义时代背景下,如何处理当今建筑设计地域文化性的缺失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原则是侧重于人的心理需求,将传统与现代通过设计相连接,注重建筑自身形态和风格,以及建筑的代表性。其风格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区别就在于,反对“少即是多”等理论,要适当采用装饰性构件;其次是建筑要有符号性,起到象征或隐喻的作用;最后,是要与当地环境融合,不能与环境割裂开来。

正是因为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特征满足了时下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唤起了我们对于当代城市建筑中传统与历史文化元素的渴求,并开始重视当今建筑设计地域文化性的缺失问题。人们逐渐意识到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可以被我们用来表现当地地域文化性的手段和途径之一。

3.1 融合

融合,是指将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提取出来,通过设计的途径,与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特性融合在一起,既使地域文化通过象征或隐喻修辞的设计手法把建筑与当地环境融为一体。这样,地域文化便得以传承,建筑也因此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不同区域民俗文化不同,建筑的形态、结构必然也有不用,这意示着建筑设计可以从当地具有代表性的物质性文化遗产和精神性文化遗产中抽取元素,进行深化,变形和抽象化处理,来作为装饰性图案和构件的形状,也可以作为整个建筑的设计灵感来源,象征着当地的地域文化,融入到当地环境中去,甚至可以将当地特有的材料运用到建筑中来,将充满文化性的元素语言与建筑的设计结合,探索现代建筑设计风格和地域文化性共存的新方向。

有些地域,当地已有独特且成熟的建筑风格,在建筑风格上提取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具象或抽象的演变,在建筑设计上再现这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并且不会割裂和破坏周围环境,如此完成的建筑不仅传承了地域文化,更在真正意义上保存了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思维。

例如苏州博物馆,在落成时引起轰动并广受喜爱,它由享誉中外的贝聿铭先生历时五年设计完成,将苏州地域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理念融合创新,在现代博物馆的形态上体现了当地苏式的民族建筑艺术,在运用现代建筑理念的同时完成了苏州传统文化等地域文化延续与传承。苏州博物馆无论是建筑形体还是内部陈列环境设计,都运用了苏式建筑的符号元素,传承了当地传统文化特性。对于游客而言,这种清雅韵致、文气浓郁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正是他们所心神向往的。这种将新旧建筑理念的结合,不仅是对历史的见证和回顾,也将建筑本身和当地的老式建筑甚至生态环境融合成了一个生态的共同体。

3.2 创新建筑方式

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材料科学与工程科学的不断创新推动了新型建筑材料与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建筑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延续地域文化,就要不断创新表达方式。我国传统建筑自身的结构和形式不变,但实现建筑结构和形式的技术和材料却可以采用现代建筑方式,应用新材料、更新新技术,不但同样可以演绎传统文化符号,保留文化信息,还可以弥补以往的弊端和短处。

在建筑本身的结构上,苏州博物馆运用了钢结构来代替传统苏式建筑的木质梁架结构,在完成的钢结构上用以优质木材镶边包装,既在形态结构上传承了苏州的地域文化性,又通过现代的技术和材料弥补了传统木质结构易于变形和虫蛀的短板,延长建筑使用寿命,降低日后维护成本。它不仅对历史陈迹完成再现,更是延续了当地的地域性文化,可谓是利用现代建筑方式去演绎传统建筑风格元素的典范之一。在现代城市当中营造地域文化氛围厚重的建筑,是一个难题。利用后现代主义风格使得建筑蕴含浓郁当地文化气息,使得现代科技和历史文化精神互相结合,是当今建筑弥补地域文化性的有效途径之一。

选择性的提取传统建筑的代表部分,并对表现方式进行创新,这是把传统建筑再造于现代建筑的重要方式之一。这并不是一味地模仿传统,其核心是以后现代风的建筑思想显现传统建筑思想的提升和创新。首先,有选择性地吸收与加工地域性文化,再借助先进的材料与技术,达到现代会水平的要求,最终表现传统文化的功能。

结束语

我国作为一个东方文明古国,一旦在建筑方面没有保持自身的文化特色,会严重不利于我国文化的传承。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我国建筑界的现状出发,寻找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这并不是结束,而是一个开始,找到不仅与我国基本国情协调而且能表现我国民族文化的建筑风格与设计思路,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

后现代主义建筑范文第8篇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特征现代建筑

Abstract: using the postmodern architecture style and features of modern buildings to explain the style and character, change a watch and architectural ideas can clearly understand the postmodern architecture style and features to the importance of the theme of the modern style and pursue also can be in modern architectural styles applied in, continuously improve architectural concept and space feeling, use for reference each other in search for better architectural theme.

Keywords: postmodern architecture style feature modern buildings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后现代主义建筑的风格特征及影响力

后现代主义建筑主要兴起于19世纪末期的欧洲工业革命过后,因为工业革命的革新与兴盛改变了欧洲人对建筑风格的认识,一种以巨大建筑空间,夸张建筑风格的设计理念悠然而生,这种风格就是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它强调建筑的宽大与恢弘,强调在过程中发展强大。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后现代主义的建筑风格逐渐风靡世界,走向成熟发展阶段。后现代主义的建筑特征是利用装饰品的象征性或装饰性,提高后现代主义建筑中的意境美,改善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周边环境与发展氛围,提高建筑的意境美感。现代主义的建筑风格强调简单与和谐,注重空间的精致,而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追求的是宽敞、宏大、亮丽的主题,追求的是巨大建筑空间与夸张的建筑风格及理念的建筑主题。

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影响力主要由几个部分构成:第一、强调建筑的审美价值,现代主义建筑主要强调功能与本身的实用价值,主要指的是物质功能,在建筑的使用效果中经常进行评定,从实用角度出发,强调功能性对空间的益处,空间的益处决定了形式中的重点。所以现代建筑大都是立方体框架结构的玻璃幕墙建筑,尽管造型、风格也不尽相同,但是总体看来未免单一、单调,即在审美功能上留有缺憾。后现代建筑的兴起主要规避了现代建筑的这一缺点,也是具有针对性的改善了现代建筑的不足,所以后现代主义建筑非常关注审美功能、强调现代化的工艺、强调外观造型、强调空间布局、强调夸张的变形、强调可想而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强调装饰物的奢华。后现代主义建筑中反对“少则是多”的观念,反对空间的简单布置,主张打破“枯燥乏味”的空间布置,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提倡打破和谐、完整、统一的局面,注重对建筑语言的象征性与隐喻性做出表达与抒发,强调建筑外观的美感和设计的空间表达之美,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认为,要加强建筑的艺术性,必须要加强建筑的象征性和隐喻性的表达,不然就不能使建筑的艺术力得到完美的展示,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中强调的是要加强建筑的艺术性,要让人们面对一座建筑艺术时表现出内心的敬佩与惊讶,能够启发人们的思考,引起人们的想象力,从而实现建筑完美的审美功能,引起人们的审美冲动。

二、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特征及其影响力

它强调了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界限的消解,高雅文化与大众通俗文化之间明确分野的消失,总体性的风格混杂。它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后现代建筑设计耳朵特征主要是强调形态的隐喻性,隐喻可以表现在建筑的符号文化之中、历史文化之中、装饰主义,尤其是从历史文化中可以得到对建筑设计的灵感,而且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大多数都是采用历史手法进行装饰的。

第二、主张新旧结合的建筑风格,主张兼容并蓄的建筑风格,后现代主义建筑并不是单一的对历史文化进行恢复建设,而是结合历史文化的优势,并结合当前建筑风格主题进行新旧结合的建筑思路,建设出来的新设计,新建筑,在建筑过程中对历史的风格采取抽取、混合、拼接的方法,并将这种折中处理建立在现代主义设计的基础上。

第三、加强设计方式的模糊性概念,引起人们的发散思维。现代主义的设计强调的是冷漠、精致、理性与实用,降低了对艺术空间和灵感,以及意境美得认识。而后现代主义将这些特征反叛为一种在设计细节中采用调侃手段,以强调非理性的因素来达到一种设计中的轻松与宽容。古典的建筑语言和现代的设计符号交叉运用现代建筑材料被赋予古典主义的神韵。

三、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3.1现代建筑要主义空间激情与形式的美感

现代建筑的建设过程中要善于掌握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特色,提高现代建筑中的空间美,合理安排现代化建筑的空间设计,体现空间美感。现代建筑中药强调空间,强调装饰,在空间的组织上注重古典风格的注入,空间组织药严谨有序,有明显的建筑细节风格。不在是简单的几何空间中构建建筑,而是在空间中构建艺术,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更高的境界是追求空间的层次感,而且是非正式的层次感,加深了建筑形态的多维性和空间把握的诡异性。让现代化的建筑中体现出一种视觉冲击力。

3.2加强现代化建筑的色彩符号

加强现代化建筑的色彩符号是一种现代化建筑风格的改善,利用现代化建筑的色彩符号加强了现代化建筑的建筑和谐理念,利用清晰的建筑色彩和明亮的建筑色彩信息,改善了建筑风格与主题,让建筑信号从外表上就可以得到共鸣和启发。后现代主义的建筑丰富多彩的设计样式和色彩是现代建筑需要学习的,而且在建筑色彩的掩饰下,建筑内容还要尽量的高科技化、多元化、比如日本著名设计大师矶崎设计的美国迪斯尼集团总部建筑就是造型奇异、色彩炫酷的代表,建筑手法游戏迷幻,充分展示了后现代主义建筑浪漫诗意的色彩优势。这将是现代化建筑色彩发展俄主要作用。

参考文献:

后现代主义建筑范文第9篇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节能创新型社会;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2-0198-01

一、后现代主义建筑

(一)定义

后现代主义建筑是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与现代主义建筑相背离的建筑总称。以文丘里,格雷夫斯和约翰逊等建筑大师为代表。在尊重历史的名义下,后现代大师们重新提倡建筑设计的复古和折衷,即在建筑中追求自由性与多元性,突破建筑的惯常做法。

(二)发展现状

后现代主义建筑从上世纪60年代起到现在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改革开放以后,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得到了迅速发展,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后现代主义建筑。

(三)我国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不足

1、设计理念肤浅

许多后现代主义建筑只是片面的、肤浅的采用后现代主义元素。如西洋风格的建筑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柱式、山花、檐口、线脚;民族风格的建筑无论大小、规模,都采用白墙灰瓦、翘檐瑞兽。这些与建筑本身毫不统一的风格装饰会使建筑看起来庸俗、低劣。

2、设计规模浪费

许多大型后现代主义建筑在设计上盲目追求形式,设计规模庞大,一味地追求形式,空间设计上存在大量死角,一方面建筑面积庞大;另一方面内部规划不当,使用面积不足。

二、节能创新型社会

“节能是国家发展经济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国家鼓励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节能创新型社会,是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方向,对于我国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一)节能创新型社会定义

节能创新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发展模式。

(二)节能创新型社会对建筑的要求

节能创新型社会对于建筑设计而言,同样有着几个方面的要求:建筑的节能标准要有所加强;土地资源浪费减少;建筑成本要有效控制。

三、节能创新型社会中后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势

(一)功能上的人性化与科技化

建筑的功能性设计是建筑设计的核心,后现代主义建筑在抛弃现代主义建筑的冷漠、理性同时,要注重功能上的人性化与科技化设计。当代社会倡导以人为本,人性化设计成为重中之重,它是科学和艺术、技术与人性的互相融合。

(二)风格上的本土化与国际化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信息、文化、经济的交流,国际化趋势必然影响着现代化进程,东西方文化交流产生了剧烈的冲撞。建筑风格的本土化表现为建筑地域性加强,民族文化特征的体现及民族精神的传承。

(三)视觉上的独特性与协调性

建筑设计必须要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文化习俗、已有建筑和谐共处。一方面应当注意保护旧城及历史名地,另一方面可以大力倡导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独特性和奇异性。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建筑文化源远流长。

(四)文化上的传承性与创新性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载体,它起着传播文化特色的作用。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设计师大量运用“符号”、“变形”的设计手法,以“文脉”的理念,尝试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表达。在后现代建筑的设计上,我们既要衔接历史,也要展望未来,这样才能设计出具有时代特征、文化内涵的后现代主义建筑。

(五)理念上的抽象性与超前性

后现代主义建筑偏爱抽象的几何造型,这仅仅只是一个表面现象。设计理念上的抽象性与超前性才是其灵魂。设计师的建筑理念决定建筑的命运。通过抽象性思维方式,从思想上启发设计师,极大的激发起创作的活力和潜力。

四、结论

后现代主义建筑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城市建筑的风格特征;发展趋势

一、后现代主义的概述

后现代主义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出现的一种反对现代主义的思潮,是对现代主义的重大反动与挑战,是一种即复杂而又矛盾重重的意识形态。最早在建筑界提出后现代主义看法的是美国建筑家罗伯特.文丘里,他主张对建筑以装饰手法来达到视觉上的丰富,提倡满足心理要求,而不仅仅是单调的功能主义中心。反对密斯的“少就是多”的极限主义风格。在设计上大量采用各种历史的装饰,加上折中的处理,打破国际主义多年的垄断,开创了新装饰装饰主义的阶段。

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发展与演变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诞生与意义

1966年出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文丘里出版的《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是后现代主义最早宣言,是建筑领域最重要的理论。他与米斯・凡・德罗提出的“少就是多”的信条针锋相对,提倡多样性取代现代主义的单一性,并在书中提出要实现建筑中复杂和矛盾的追求必须通过保持传统和流行的方式有两种艺术风格来实现。1972年山崎实设计的像监狱一样的现代主义建筑被拆毁,标志着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的灭亡,后现代主义诞生的转折点。正式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由过去简单满足生活的功能需求发展到更多精神上的追求,希望设计风格上更加富于变化,不仅仅是功能的完美,更应该具有他们喜欢的装饰内容,以满足心理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后现代主义风格应运而生,蓬勃发展起来。

(二)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建筑设计中的衍变

建筑学的现代主义体现在所谓国际主义的设计风格上,美国在四十至六十年代的建筑为代表,其特点是以功能性和扩大建筑现有可用空间为主要理想,对环境、人文环境、审美的考虑只是次要的。在六十年代欧洲和美国的一些年轻建筑师共同出现,开始了一些人文思考,对强烈的装饰性(即使在巴洛克风格)的探寻,并有一些深层次的建筑景观空间思考。建筑师极其希望通过建筑景观表达古老的文明、自然和梦想的追求。文丘里强调人的不同需求和社会生活的多样化,提出和现在主义建筑设计针锋相对的建筑理论和主张,他放弃了现代主义的单一性和排他性。在建筑行业,特别是年轻的建筑师和建筑系学生,引起的振动和响应。在上世纪70年代,后现代主义建筑作品被西方建筑杂志大肆宣传,很多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的建筑应运而生,例如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正是其中最为有名的建筑之一。悉尼歌剧院外观由三组巨大的“贝”形外壳组成,它犹如面向大海张开的巨型贝壳,又如三只从海中鱼跃而起的海豚,与蔚蓝的海景融为一体,设计师巧妙地将后现代主义设计中的诸多要素融入建筑其中,融合了不同性格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的后现代主义建筑。上世纪80年代中期,比较有代表性的还有美国奥伯林学院艾伦博物馆扩建、美国波特兰市政大楼、美国电话电报大楼,美国费城老年公寓等。

后现代主义建筑是针对现代主义建筑特别是国际主义风格建筑而发展起来的。表面上是否定现代建筑的内容和形式,以装饰取代无装饰,以豪华的材料取代朴实无华的现代建筑材料,以式样改变来取代一成不变的现代建筑格局。如果从建筑构造本身来看,他们之间是具有一脉相承的内在关联,是发展性的,而不是对抗性的。

后现代设计运动的核心内容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的架构,不过强调在建筑的外表或者产品的外表加上一层装饰主义的外壳。虽然在70年度来势汹汹,但内容却是脆弱的,这体现在它的思想基础上。后现代主义风格是对现代主义形式和内容的批判,它关注的是形式内容,而不是复杂的社会、技术、文化发展一脉相承的体系,不是文脉,因此它的思想性是很薄弱的,不可能从真正意义上取代现代主义设计,到了80年代以后逐渐衰落。

三、后现代主义对成都城市建筑风格特征的影响

随着70年代末的国门大开,现代建筑作为西方现代文明的象征而受到中国建筑师的仰慕而引进西方现代建筑。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后现代主义建筑登上了中国发展的舞台,从而掀起了一股“后现代主义”热潮,一直到二十一世纪初,人们对后现代主义建筑及其理论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后现代主义建筑对中国建筑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早期,由于建筑师们汲取和借鉴国外建筑思潮的方式更多的是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快餐式的推广和应用,没有仔细研究相关的文化理论。“后现代”建筑无可避免的走上了形式化的道路,这些建筑的“后现代”往往只表现在从国外后现代建筑中截取过来的片面形式,它只关注于建筑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设计视野的开阔,建筑行业历经近20年的发展,现代建筑设计在引进西方先进理论、技术的同时,正确地选择和深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从观念到形式解构西方后现代建筑设计精神,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模仿。从以下几个实例探索后现代主义的建筑情感空间,了解后现代主义对成都城市建筑风格特征的影响。

(一)追求“个性”与“象征”的标志化设计

当代,源于人们生活理念的改变以及对生活品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追求,成都掀起了一股建设热潮,为我们留下了数座地标性的建筑。它们正在慢慢的融入成都这座古老而有灵魂的城市,改变着人们对环境、对建筑的认同感。红星路35号园区原来是军区7234印务工厂,建成于上世纪80、90年代。3栋建筑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是一座典型的以解决实用功能为主的现代主义建筑,简单大方的盒子建筑外形,加上周围也是如此雷同的建筑,给人的感觉就是一座冰冷的城市建筑。2012年在国家、四川省、成都市的支持下,西南地区首家以广告与传媒等上下游产业相融合的产业链式特色聚集园区--成都红星路35号广告创意产业园区挂牌,标志着红星路35号广告创意产业园区肩负着成都广告创意产业发展重任。作为锦江区“创意改变城市”的打造项目之一,红星路35号通过德国MV建筑设计事务所打造设计。在改造的过程中运用"空间折点"的理念进行外观改造,并采用以三角体为延展点整体建筑浑厚不拘一格,完成了传统工业形态与创意设计的相互融合,外形上继承了军印厂硬朗的工业气息,具有时代的“个性”,目前是成都市地标性景观建筑之一。

红星路35号的改造是顺应时代的变迁,根据功能的定位进行完美改造的建筑。设计上完美演绎了现代社会为人设计的建筑理念,经过改造后的不在是冰冷的建筑,也变得富有有生命了,每天都在和我们进行着无声的交流。在它的身上我们能充分的体验到后现代建筑的魅力所在。

(二)地域文脉与时尚的共同运用

成都远洋太古里坐落于成都中心地带位,是太古地产和远洋地产携手发展的开放式、低密度的街区形态购物中心,集购物、休闲、艺术、娱乐为一体的人文风尚汇中心,是后现代建筑的集中地,是一个自由开放的购物区。北临大慈寺路、西接纱帽街、南靠东大街并与成都地铁2号及3号线的春熙路交汇站直接连通。与历史悠久的大慈寺相邻,接壤人潮涌动的春熙路商业区,尽享优越交通和人流优势。与传统的室内购物中心不同,太古里的建筑设计独具一格,以人为本的“开放里”概念贯穿始终。保留古老街巷与历史建筑,2-3层融入川西风格的青瓦坡屋顶的独栋建筑,格栅、大面积落地玻璃幕墙营造出既传统又现代的开放自由的城市空间。在拥挤的都市中心成都远洋太古里保留一片低密度开阔空间。阳光、雨露、鸟语花香种种体验变得与众不同。

太古里的“里”字意味“街巷”。正是这里纵横交织的里巷使成都远洋太古里别具一格。在太古里的设计中引入“快里”、“慢里”概念。“快里”由三条精彩纷呈的购物街贯通东西两个聚集人潮的广场,众多国际品牌以独栋或复式店铺完整展示他们的旗舰形象,为成都人提供畅“快”淋漓的逛“街”享受。Gucci旗舰店完美整合开放式空间不同于传统模式的时尚零售空间。“慢里”则是围绕大慈寺精心打造的慢生活里巷以慢调生活为主题。生活的趣味、休闲品味、历史文化及商业交融的独特氛围呈现出来。米其林星级餐厅的精致美食,概念哈根达斯店等等都将为成都人带来全新美食消费体验。除了精致美食“慢里”,引入的各类文化生活品牌为繁忙的都市注入美好的生活理念。书店、美学生活、咖啡的方所着汇集世界顶级设计产品、文具、百年茗茶、忙碌的都市人在这里慢下脚步邂逅美好的生活。比邻的千年古刹大慈寺更为其增添独特的历史和文化韵味。

太古里“以现代诠释传统”的设计理念将成都的文化精神注入建筑群落之中。这座城市的色彩与质感成都人的闲适与包容点点滴滴的地域特色都在房屋、街巷、广场一一呈现。在遵循古建筑原本比例的基础上采用国际最新的保护复原体系融入更多文化创意以及对建筑保育的新理解,根据它们各自不同的建筑风格量身定制,最大限度保留和延续它们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川西民居质朴素雅而又开敞自由的建筑风格、沿承至今的古老街巷、老成都的市井风貌与人文韵味得以保留重现令人心旷神怡的城市中心即将重现活力续写未来更多可能。兼顾国际视野与地域特色,以人、自然、文化为主题这些融合东西方思想的艺术品或以植物的形态或以自然的风光或以生活的元素将美妙瞬间凝固定格在开阔的天空之下沉淀艺术之美让生长于此的都市人感受一份朴质的真情。太古里承载着城市空间文化与历史这一重要的职责,让人于繁忙都市中心慢享美好时光,为人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联想空间,打开了人们心灵情的感天窗,让开放的建筑之间而不存在距离感,摩登而又不失亲和力。历史的古韵、人文的雅致、艺术的光辉和街巷的购物休闲氛围交融碰撞。

太古里是后现代建筑思想的一次集中的体现,它既尊重于地方的文脉肌理,又给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平衡,是对现代建筑的一种新的演示也是对城市生活的一种全新的营造。

四、成都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势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一个高技术的时代,高技术的应用改变人们的生

产方式、生活方式,引发着人们对高情感的追求。全新的生活方式,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在不断的前进。信息的快速传播,更是丰富了人们的虚拟情感生活,进一步扩展了人们的生活观念和方式。高技术时代使人与外界环境的信息交流更加丰富,世界进入了一个多元的,各种文化以及各种语言相互交错、相互融合的时代,各学科、文化之间的距离已经消失,个性化越来越鲜明,情感也越来越丰富。

在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成都无疑是一座具有蓬勃生命力的城市。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广泛地吸收国外最先进的建筑设计思潮,结合本土的实际情况,关注着建筑的灵活性、城市文脉以及生态环境等等,建造出了很多优秀的现代建筑作品,保证了城市建筑的生命力,创造出许多具有独特个性的后现代建筑。除了刚才例举的几个建筑,近几年比较典型的建筑有环球中心,东区音乐公园、成都华润二十四城成都万象城、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来福士广场、蓝顶艺术区等等。这些建筑引领着成都建筑的发展趋势。

(一)现代建筑更加注重建筑与人的关系

各种各样的社区、俱乐部等等,都成为了人们相互交流的场所;网络信息的应用,更是让人与人的距离变成了零,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交流,从各种交流中人们获得情感上的满足。人与人的交流更丰富。时代的便利,交通的发达,人们的出行也越加的方便,人们不再是生活在自己周围的小圈子里,人们走的更远更广,过程中碰到的见到的建筑也越加的广泛,与建筑的交流也就越频繁丰富。现代建筑更加注重人与建筑的交流。“人创造了空间,空间反过来又影响了人” 建筑不仅仅是满足空间使用者对使用功能的要求,更要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的需求。

现状建筑无疑在这方面做得越来越好。

(二)现代建筑更加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无论是人还是建筑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们都向往自然无忧无虑的生活,由自然界引发的情感也是人的最基本的情感,在经历过工业革命的冷漠建筑后,让我知道更了解到了情感丢失后的烦恼,所以在高技术的今天对自然环境的情感追求也是必然的。绿色建筑、生态建筑也就应运而生,它们也就成了高情感在高技术中的平衡体现,更加注重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三)现代建筑更加注重建筑与文化的关系

面对国际化的大融合,城市、国家、民族都出现了文化危机,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失去了传统,失去了以前的记忆。随着人们意识的提高,对情感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不可避免的加强了文化的交流,人与文化环境交流更加丰富。设计中也越来越注重区域以及文脉的问题。现代建筑的前进趋势就是回归建筑的本源,这也是建筑从统治阶级的建筑走向大众建筑的表现,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建筑设计中来,让建筑来体现情感用情感来打破风格的束缚,让人们知道建筑的目的是通过人的体验来实现的,它的本源不仅仅是对现代主义的功能需求,也是人们对高科技和精神文明的需求。

五、结语

人、建筑、环境以及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情感是它们交流的纽带,建筑是情感的体现。20 世纪60年代以来,通过对现代主义建筑的批判,后现代建筑中,心理学、人文学、生态学等等各个学科与建筑密切联系到了一起,确立了“通情才能达理”的设计理念,这是一种对情感的呼唤。高技术与高情感的结合,让建筑既体现了科技的力量的一面,也表现出附有人情味的一面。后现代建筑注重了建筑与环境、历史、建筑形式与人的心理感受等的关系,突破了现代建筑“功能主义”和“简洁主义”的教条。

一位重要的日本当代建筑师伊东也曾说过:“20世纪的建筑是作为独立的机能体存在的,就像一部机器,它几乎与自然脱离,独立发挥著功能,而不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到了21世纪,人、建筑都需要与自然环境建立一种连续性,不仅是节能的,还是生态的、能与社会相协调的。”今天的成都城市建筑的发展正是顺应这个时展的大趋势发展的。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年11月第二版,339-342

[2]娆安海,后现代建筑理论及其对中国建筑设计的影响,浙江大学2006级建筑设计其理论硕士学位论文

[3]傅 红 罗 琳,成都当代建筑风格评析,城市风貌与建筑设计,资源与人居环境2005年第Z1期

[4]任绍辉.曹宇宁,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建筑设计的影响,理论研究,2015-11-08

[5]贾莉,刍议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发展和衰落,人文高地(2015年01期)

上一篇:现代设计论文范文 下一篇:香菇栽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