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素养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07 13:17:02

文化素养论文

文化素养论文篇1

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制造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推动了高职院校生源迅速增长,教学规模逐年扩大。但是,高职院校的生源毕竟属于专科最后一批,学生的高考成绩普遍不高,学生的基本素质相对较差,表现为高职生的文史哲知识基础薄弱;缺乏人文情感,一部分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明确;欠缺吃苦耐劳精神,容易随波逐流。刚入校的高职生摆脱了应试教育,进入到宽松的环境,容易被文化快餐吸引,于是,大行其道的文化快餐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的最爱。文化快餐对高职生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知识来源的选择上,学生在书籍上的消费投入日趋减少,而在数字产品上的资金和时间消耗相对增加。学生选择的绝大多数是来自于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供给的快餐化信息,热衷于以音像为媒介的间接阅读,获取的是短暂的感官享受,肤浅的思维。

2.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学生偏重于通俗文化、网络小说、娱乐休闲等内容,阅读的态度呈现出功利化、随意化的倾向。传统经典的阅读日渐边缘化,相当一部分高职生,尤其是工科院校学生仅仅把阅读传统经典当作课余消遣,且有一部分学生对此丝毫不感兴趣,从未阅读过,也不打算阅读。

3.在教学方式的喜好上,快节奏、大容量、花样翻

新的多媒体教学代替了以研读、感悟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而乐于被高职院校学生所接受,快餐式教学虽然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但它追求的只是形式上的新奇有趣,多媒体的过多运用也容易导致喧宾夺主,读文变成了直接的看图、听音,抹杀了文字的独特魅力,遮蔽了学生对丰富文化内涵的感悟,阻碍了学生文化素养的积累和提升。

4.在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上,文化快餐对学生自

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起到了负面作用。高职生本身就欠缺自主学习能力,再加上学生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意识淡薄,文化快餐过度的通俗化和图像化,造成学生阅读思考的缺失,遇到问题不再思考自己解决,而是直接求助于更为快捷的途径,久而久之,形成了惯性,将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5.在图书馆资源的利用上,网络在校园的普遍推

广使用使原本在校园还占一席之地的图书馆阅读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越来越多的高职生把空余时间交给了电脑和手机而不再去图书馆学习,一小部分高职生甚至从不去图书馆。一方面是学校对图书馆建设的重视,另一方面却是图书馆资源利用率的降低。图书馆资源利用的现状也说明了高职生对文化快餐的全盘接受。

二、文化快餐对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素养提高的利弊

1.文化快餐对高职生文化素养提高的有利面

在一个充满文化快餐消费的社会中,社会大众特别是学生对它的认同说明它有其积极的一面。首先,“快餐文化”也是文化,虽然营养有限,但它多少还是补充了高职生贫乏的文化知识。现代大众传媒对经典文化进行视觉化、通俗化、娱乐化的改造,高深难懂的书面文字变成通俗易懂的平民化口语和生动形象的故事,更易于被学生主动接受。比如,大家认可的《百家讲坛》系列节目把传统文化的内容通俗化、趣味化,对拉近学生和传统文化的距离,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其次,文化快餐不仅满足了高职生及时充电的需求,而且,它带来的多元价值观,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再次,高职生理论学习的时间少、实践学习的时间多;文化课学习的时间少、专业课学习的时间多,面对有限的时间,学生又需要各种精神食粮,文化快餐为学生枯燥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享受和乐趣,给学生带来了很好的精神满足和抚慰。

2.文化快餐对高职生文化素养提高的危害性

文化快餐对高职生文化素养提高所起的推进作用是有限的,而不利影响却更为突出。首先,文化快餐是一种浅层次的、无深度感的消费文化,过多接触会造成学生思辨能力弱化、审美能力退化、文化欣赏水平降低,使学生的知识构成、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发生重大改变,部分学生精神生活陷于享乐主义、颓废主义状态。很多学生在校三年貌似在不断地“阅读”,但是,在毕业生综合素质测定和就业后用人单位评价上不仅看不出,而且还表现得浮躁、肤浅。其次,大众媒体不断炮制出来的文化快餐具有世俗化、趋同化、泡沫化倾向,存在对传统经典的随性戏说、解读,甚至为了通俗而通俗,为了利益而媚俗,极大地妨碍了学生对经典本义的理解,容易误导学生。再次,文化快餐关心的是文化对于受众的刺激性、吸引性和迎合性,这种目的性所带来的满足是短暂、贫乏的,趋向于造就的是一种消费型享乐型人格。相反,经典阅读带来的满足是积极、主动、富于创造性的,它可以增强人的生活信念和热情,陶冶和净化人的心灵和人格,推动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这种满足是恒久、丰富的,趋向于造就的是一种建设性成长型人格。高职生长期浸泡于文化快餐中,成为文化媒介的奴隶,一直获得的是一种较低层次的满足,无益于优秀人格的塑造。尽管文化快餐具有一定的文化补充功能,但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文化快餐”只应是辅,不能取代正统、经典的文化而成为文化的主流和主导,高职院校肩负着提高高职生人文素质的重任,更不能漠视这一现实,必须积极做出应对。

三、合理有效引导文化快餐,探索提高学生文化素质途径

1.对文化快餐进行有效引导

正如纸质阅读不能取代网上阅读,传统文化也不能淘汰快餐文化。传统文化是打基础、拓深度、建构知识体系的有效方法,而文化快餐则是广见闻、拓视野、增加知识点的便利途径。要引导高职生学会根据自己的需求适当掌握两种阅读的比例,不能任由趣味性强的文化快餐占据自己的时间,要引领他们摆脱浮躁功利的心态,通过各种方法把从文化快餐中涉猎到的知识点积极引导到以文、史、哲为核心内容的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上,以打下较为扎实的文化知识基础。

2.培养学生文化自觉

培养高职生的文化自觉是提升其文化素养的内在需要,文化自觉的培养需要加强对文化的认知能力,加强文化自主学习的能力,建立开放性的学习观。文化自觉的形成有助于学生最大限度地跨学科、跨专业去涉猎文化知识,在开放性的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满足于流行的、已知的理论和观念,对现成知识持怀疑和批判的态度,又对未知的知识领域进行大胆假设和探索,这有利于实质性地提高学生素养。

3.摒弃快餐式课堂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教师本身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理解文化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带头阅读经典著作,在教学过程中把课程教学与提高学生修养紧密联系起来,主动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不断去读好书,开阔视野。教育者的心态和行为对学生的学习心文化与职业素质教育42理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无论是专业课教师还是文化课教师都要注重言传身教,自觉摒弃快餐式备课和快餐式教学,要认识到文化素养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只有这样,学生也才会认真对待自身文化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4.创造便捷、高效的经典阅读途径和方式

首先,高职院校的图书馆要加强人文方面图书的投入,提高经典著作拥有的数量、质量。其次,要推广丰富的传统文化阅读方式,通过开设文学欣赏、经典作品赏析等选修课程,通过举行专题讲座、文化讲评、专家学者演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与经典文化接触的频率,使学生对经典的阅读和研讨成为常态。同时,要举行多种多样的促进经典阅读的竞赛类活动,借助经典诵读、阅读感悟、经典舞台剧等比赛方式推进文学经典阅读方式的多元化,激发兴趣,陶冶情操,丰富知识,提高学生素质。

5.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氛围

环境是无形的教育资源,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会对学生的文化素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高职院校的校园建设要注重人文氛围的营造,以雕塑、宣传栏、道路建筑、校史博物馆等来展现学校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组建或参与文化艺术方面的学生社团活动,使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受到文化氛围的熏陶。高职院校也可充分发掘校外人文素质教育氛围,可结合专业和学科特点,在实践活动中参观优秀企业,参加社会调查,参与社会服务,开展素质拓展训练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各种文化,认识到自己在文化素养方面的不足,从而主动鞭策和督促自己加强学习,提高修养。

6.树立素质教育新理念

面对“重技术,轻人文”的普遍状况,高职院校要树立素质教育的新理念。高职院校的管理者要将高职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作为职业教育的基本出发点,而不是只看重学生技能的提高,要正确地理解职业技术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的本质,树立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观,并以此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

文化素养论文篇2

如今生活中随处可见各种图形图表、数据分析、逻辑推理等与数学相关的信息,大到GDP、CPI,小到房贷车贷、投资收益、商城折扣、时间估算等,这就需要我们用数学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推断并提出解决办法,也就是说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数学素养。我国研究者曾选取与人民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十几份报刊杂志作为获取数据信息的基本来源,了解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研究表明:[1]大数和百分数以相当高的比例出现在经济、科技、政治、生活的新闻和广告中,这说明在以商品经济为主和科技日益发展的社会中,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更多的是定量的。[2]图形图表,尤其是各种各样的统计图表、统计表(如直方图、扇形统计图以及一些形象的统计图)出现较多,它们以清楚、明了、信息量大、对比度强等特点出现在报刊中。[3]与生活相关的报道以及广告中的数学内容很多也很丰富。在广告中,这些内容多与保险、房地产、储蓄、旅游等行业有关,如,方位图、直方图、数学术语、公式等。在一些报纸甚至出现了比较复杂的数学表达式(主要是代数式)。以上事实说明,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数学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需要公民具有一定的数学素养。数学素养是指主体在已有数学经验的基础上,在数学活动中通过对数学的体验、感悟和反思,并在真实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性特征。数学素养可以通过数学知识素养、数学应用素养、数学思维素养、数学思想方法素养和数学精神素养等来分析。数学文化素养是指个体具有数学文化各个层次的整体素养,包括数学的观念、知识、技能、能力、思维、方法、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态度、数学的精神、数学的交流、数学的思维、数学的判断、数学的评价、数学的欣赏、数学价值取向、数学的认知领域与非认知领域、数学理解、数学悟性、数学应用等多方面的品质。从数学素养、数学文化素养的内涵可以看出在数学素养的各个组成部分中或多或少都有数学文化素养的表现特征,所以对数学文化素养的研究可以借鉴数学素养的研究,而对数学文化素养的研究又有助于对数学素养的理论研究。目前国内外对数学文化、数学素养的研究较为成熟,但对数学文化素养的研究较少。应用技术型大学是我国近几年才提出的一种办学理念,在2013年6月由35所地方本科院校发起的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才成立。将应用技术大学在校生作为数学文化素养的研究对象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

2数学文化素养的研究现状

2.1国内外对于数学文化的研究现状数学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但数学文化这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却一直没有被人们所重视。一直到20世纪的下半叶,美国著名的数学史学家M.克莱因在他的三本著作《古今数学思想》《西方文化中的数学》《数学———确定性的丧失》中对数学文化进行了系统地,见解独到的阐述。1981年美国著名学者怀尔德在其代表作《数学是一个文化体系》中指出:数学文化的发展己经到达一定的高度,被认为可以构成一个独立的文化系统。数学文化,是数学作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工具和能力,是数学与人文的结合。随后引发了对数学文化内涵界定的广泛关注。国内最早使用“数学文化”一词的学者是北京大学的邓东皋、孙小礼等人,他们在1999年合作编写了《数学与文化》一书,书中汇集了一些数学名家的关于数学文化的论述,该书是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对数学文化进行了研究和思考。在这十几年中许多著名的学者李大潜、张奠宙、张顺燕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对数学文化的界定与理解。张奠宙认为数学是一种文化现象,并从文学、语言学和美学方面解释了数学是一种文化。李大潜从数学的知识性、工具性、基础性、科学性、技术性以及数学的语言等方面论述了数学是一种先进的文化,进而讨论了通过数学的训练,可以获得的数学素养并对数学文化教学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张顺燕在文化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提出了实现四结合:历史与逻辑想结合、数与形相结合、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科学理论与方法论相结合,培养四种本领:以简驭繁、审同辩异、判美析理、鉴赏力的数学教学建议;并从数学与教育、数学与文明、数学与艺术三个方面论述了数学文化进行了论述。还有蔺云、胡良华、陈晓坤、黄秦安等人也对数学文化进行了相关的讨论。

2.2国内外学者对数学素养的研究现状数学素养的提出最早源于1982年英国的“学校数学教学调查委员会”编写的《考克罗夫特报告》(原名((Mathematicalcounts))。《报告》指出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今后的成人生活、就业以及学习的需要。《报告》阐述了为满足这三种需要,学校数学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论述了进行良好的数学教学所需的多种条件和支持。《考克罗夫特报告》报告以后,立即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以便满足学生成人生活的需要成为各国数学教育改革的趋势,进而引起各国关于数学素养的评价研究。随后对数学素养的研究多是从数学素养的内涵、数学素养的生成策略、数学素养的评价这几个方面展开。由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组织(简称OECD)进行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旨在评估OECD成员国15岁学生在阅读、数学及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能力和技巧,以及跨学科的基础技能,希望了解即将完成义务教育的各国初中学生,是否具备了未来生活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并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通过国际间的比较找出造成学生能力差异的经济、社会和教育因素,从而进一步为各国改善自身的教育体制提供必要的参考指标和数据。PISA每三年将进行一次评价。2000年PISA评价中,阅读素养是主要领域,2003年数学素养是主要领域,2006年科学素养是主要领域。PISA把数学素养定义为:个人能认识和理解数学在现实世界中的作用,作为一个富于推理与思考的公民,在当前与未来的个人生活中,能够作出有根据的数学判断和从事数学活动的能力。数学素养包括:数学思考与推理、数学论证、数学交流、建模、问题提出与解决、表征、符号化、工具与技术八个方面。国际成人素养调查(IALS)中,把数学素养的概念建立在工作需要、不断扩展的生活需要、教育的需要、研究的需要和一些评价项目(如成人评价和学生评价)等五个方面。另外各国都在自己的课程标准中对数学素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我国学者对于数学素养具体内涵的认识具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1)数学素养是一个广泛的具有时代内涵的概念,它包括逻辑思维、常规方法(符号系统)和数学应用三方面的基本内涵(孔启平)。(2)数学素养是数学科学所固有的内蕴特性,是通过教育培养赋予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品质和数学知识、数学能力与数学素养的关系这两个前提出发,认为数学素养涵盖创新意识、数学思维、数学意识、用数学的意识、理解和欣赏数学的美学价值五个要素(王子兴)。(3)文化的角度认识数学,理解数学,认为数学素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基本的数学知识;基本的数学技能;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应用意识和数学美学价值的欣赏。这几个方面彼此联系,互相渗透(张亚静)。(4)数学素养是在数学价值、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数学精神的交替作用下生成的。数学素养的生成是通过不断反省而改善的,是一个长期反复、螺旋上升的过程。数学素养具有内隐性、超越性、长效性和反省性四个特征。数学素养的构成要素是数学“思维块”、数学方法、数学思想以及数学人文精神(全)。在数学素养的培养策略问题上,主要是一些一线数学教师通过了其具体的教学归纳总结。全对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策略从联系生活实际、关注学习过程、重视实践应用三个方面阐述了具体的培养策略。王荣和罗铁山在教学中认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关键要提高教师素质,树立正确的数学观、教育观;在数学教学中要突出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重视数学语言的运用,从而达到用好数学的目的。潘小明分别从数学活动的视角和全球教育的视角对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了分析。目前我国还没有对数学素养进行专门的评价,不过已经有很多学者关注并提出建议。如黄华对比了上海数学中考对学生数学的测试和PISA对数学的测试,认为中考不仅可以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成绩认定,而且可以诊断数学教学的问题,改善数学课程的教学。上海的数学中考应该参照PISA的测试,对其稳定性、一致性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而反馈、诊断和改进,从而较为准确的判断中学数学学业水平的发展趋势,并从中找寻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实际教学。马云鹏认为数学素养评价最终还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改善其学习方式。从课程目标、学生学习的角度,提出数学素养的评价要有利于促进数学教学全面落实课程标准所给出的课程目标,通过评价的反馈和诊断可以使学生改善自己的数学学习方式,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效果,通过有效地评价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素养的整体水平。

2.3国内学者对数学文化素养的研究现状数学文化素养是伴随着数学文化的发展而产生的一个新的词语,目前对数学文化素养的界定学者间的看法不尽相同,因此对数学文化素养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数学文化素养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周家全等在《论数学建模教学活动与素质培养》中提到“数学文化素质是指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和数学信念,掌握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懂得数学这门科学的语言,会使用数学软件和计算机这一工具。”张明明在其硕士学位论文《高师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中,指出数学文化素养数学文化素养是数学素养的一个分支,是指个体具有数学诸多方面的品质,包括数学文化各个层次,以及对人类文明进步具有深远影响的数学科学知识的方方面面。杨海艳在《数学专业大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的调查研究》中认为:数学文化素养是指人们对数学文化的认识,从而使人们具有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和能力等数学文化多方面的品质。还在文中对培养大学数学文化素养的途径进行了阐述。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对数学文化素养的研究还不够,研究成果较少,研究对象多集中于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师数学教育专业、高职高专。

文化素养论文篇3

纵观法官身上存在的缺乏党性文化素养现象,归纳起来主要有六种因素在作祟。

一是随波逐流的无为思想。在工作中,极个别法官也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是,当社会上一些消极现象出现后,不是坚定立场,而是随波逐流,究其原因是本人怕其他人说自己不谙世故,自己会成为被枪打中的“出头鸟”,即使面对党性原则,也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求无功,但求无过。

二是泯然众人的自谅心态。过去,往往把党员的形象描绘得非常完美,把法官也描绘成“不食人间烟火,没有七情六欲”的神化形象。在矫正了这一扭曲之后,有的法官却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常常以“法官也是人”、“党员也是人”来作托辞,开口提要求,伸手要待遇,工作求轻松,生活图享受。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群众,满足于“一般化”、“过得去”。

三是自暴自弃的放纵心理。长期以来,人们对法官的印象是为人严谨、自律、公道正派。然而,由于受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部分法官的观念发生了变化,他们认为做人不能太机械、太死板、太认真,这样吃亏的自己,于是党性观念开始逐渐弱化。有的信奉大事不出格、小事要灵活的信条,认为作风问题是小事、小节无大碍,行为上、生活上不检点,利用权力吃拿卡要甚至招摇撞骗,对待当事人蛮横冷硬。其结果是把法官的形象降低了,与人民的距离拉远了。

四是私欲膨胀的攀比行为。有的法官在新形势下,物质利益原则急剧膨胀,啥事都以个人为中心,精于算计、打小算盘,不和别人比奉献,而是热衷于比享受,比消费,看到别人收入多,就感到自己“寒酸”、不平衡,看到别人搞权钱交易没有被查处,自己就想跟风模仿。在这种攀比中,导致法官的正气淡化,党员的党性弱化。

(五)盲目跟风的迎合做派。面对社会中出现的一些不好风气、不良习性,有的法官不是以党员的模范行动带动群众加以矫正和净化,而是借口“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来消极迎合,宁愿丢掉法官、党员的本色,也不愿被人说成不合群。有的信守“法不责众”思想,不分是非地人云我云,随波逐流。

六是明哲保身的不良习气。有的法官信奉“多栽花、少戴刺”的处世原则,常常是“明知不对,少说为佳”,对于不良倾向,认为只要保全自己不受污染就行了,而不去制止,不去斗争,担心管多了得罪人,到民主评仪时会失“人心”、丢“票数”。

二、法官为什么要加强党性教育

近年来,随着我国民主法治的日益完善,人民法治意识的普遍提高,人们对法官的期望值和要求越来越高。什么“衙门八字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什么“大盖帽两头翘,吃完被告吃原告”,这些俚语的衍生既体现了人民群众对法官中个别害群之马的憎恶,也折射了个别法官党性不强、执法不严、的丑恶嘴脸。因此,法官加强党性文化素养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应该引起全体执法者的高度重视。

(一)加强党性文化素养,是人民法官提升素质的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第九条第一款规定,担任法官必须“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和良好的品行”,没有上述三个条件的人是做不了好法官的。党性文化素养就是政治素质和良好品行的具体表现。当前,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党员法官在增强党性、世界观的改造上存在一些模糊认识,把人民法院的审判事业同党的事业割裂开来,认为自己只要办好案子党性文化素养只是党员的事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在实践中偏离了政治方向;也有的法官认为讲党性会影响法律的严格执行,而忽视党的理论的学习,消极应付,不求甚解;有的法官不坚持工作原则,在各种非法的利益面前立场不坚定,态度暧昧,“案子一到手,就看有没有,”喜欢给老板办案子不喜欢给老百姓办案子,群众观念淡薄,同群众的感情疏远,不会甚至不愿做群众的工作,影响党群关系等等。法院队伍中存在的这些现象,都是党性不强、律己意识不严的表现,加强法官的党性文化素养,进一步坚定法官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解决目

前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一些棘手的案件也就能迎刃而解。

(二)加强党性文化素养,是人民法官提升素质的要求

“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是新时期人民法院的工作指导思想,将“三个至上”落实到司法实践中,是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它是人民法官忠于党的事业、忠于人民利益、忠于宪法法律的现实写真。当前一些法官的司法能力与党的事业的要求、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和审判工作的需要还不适应,就案办案、机械办案、凭老经验办案不仅造成了大量的上访现象,而且还引发了群体性涉法上访案件;一些法官思想解放不够,思想陈旧保守,对人民法院工作方式的变革不适应,全面把握案件和综合协调处理的能力都不强;在法官队伍中还存在理念混乱的思想纷争的问题,不能正确处理被动问案和能动司法的关系,错误的认为法官只有“法律至上”,在重大疑难案件的处理上,思想模糊,方法简单,无法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党性锻炼不够造成的,只有加强党性锻炼,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落实“三个至上”的指导思想,才能在工作中保持清醒。

(三)加强党性文化素养,是人民法官提高素质的关键

当前一些地方涉诉上访现象增多,当事人与法官的关系紧张,一方当事人把案件的纠纷直接引向同法院的矛盾等现象时有发生;有的法院吃拿卡要、冷狠硬推问题普遍,一些法官成了律师经营的对象,成了别人的工具;由于素质造成的作风问题、道德问题、形象问题经常困扰着法院,人民法院的发展面临形象的考验等等。这些问题集中起来还是党性文化素养不够的问题,法官只有不断的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校正自己的主观世界和价值观念,是共产主义理想、道德情操、党性原则和宗旨意识变成自己的行动,自觉的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的信任。

三、法官党性与法律性的契合的有效途径

法官加强党性文化素养,为的就是彻底的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是自己的政治立场、思想观点、道德情操、工作作风、精神境界、价值取向都符合符合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符合党的事业的根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基本司法需求,因此,我们要结合实际,认真找准党性与法律性契合的有效途径。

一是要加强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党性文化素养。法官不仅要学习法律,而且还要学习现代科学知识、现代经济知识、文化知识和管理知识。马克思“把学习首先看成是历史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同志也曾经指出:“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法官必须要加强学习,学习不仅可以提升业务能力,还能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能有效提升素质。

二是要加强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党性文化素养。与其形而上学,不如埋头苦干。法官要勇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刘少奇曾经指出,共产党员的文化素养是革命的文化素养,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革命实践。法官要主动深入审判的第一线、到人民群众中间、到矛盾突出的地方,善于在实践中解决复杂的问题和矛盾,善于通过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来展示形象,体现价值。通过实践来赢得群众的了解和信任、支持,通过实践来打消思想上存在的误区,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心和决心。

三是要自我约束,在约束中提升党性文化素养。广大法官要积极主动的参加党内生活,积极主动的参与审判实务的管理,既是法官法的基本要求,也是增强主人翁意识,主动接受监督的重要渠道。在自我约束中,要克服管理是领导的事情的错误思想,对工作中的问题要及时提意见,开展批评;要在大家的帮助下开展正确的思想斗争,勇敢的接受别人的批评,认真的改正自己的不足;要经常向组织和领导汇报自己的思想、工作和学习情况,讲真话,问实情,不断提升自己的党性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文化素养四是要有效保障,在保障中凸显党性文化素养。要积极健全诱导机制。目前,法官队伍,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法官经济福利待遇还相当低,而工作压力大,法官职业缺乏应有的尊荣,法官辞职或调出法院并非鲜见,而较高素质的法律专门人才却不愿进法院工作。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导致法官心理失衡的主要因素就是法官的待遇偏低。我们虽然不齿于谈经济利益,但从经济社会学的角度看,适当的经济利益诱导运用更容易提高管理效率。我们要求法官自律,但这种自律必须来自于法官的职业道德感和法官对自己职业的尊重,因此,要建立法官正常的物质保障机制,提高法官的政治待遇,从物质利益与政治待遇的提高,体现法官社会地位的提高,增强职业自豪感。

五是要持之以恒,在坚持中增强党性文化素养。法官要提高党性文化素养,首先要做到“兼听则明”,善于听取大多数人和来自不同渠道的批评和意见,客观的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不断的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其次要做到慎独慎微,在无人监督的时候、一个人独处的时候,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莫见乎隐,莫见乎微,特别是无人监督下的考验,更为严峻;三是要做到自重自警自省自励,注重自己的言行,珍惜自己的名誉,关心自己的形象,在高风险的职业中没能够抵挡住各种诱惑,在任何时空条件下,都能常修谦让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做到“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心不动于利禄之诱”。四是要做到淡泊明志。把理想信念看得高于一切,而把报酬待遇看得地域一切,就会使我们的价值观发生改变。我们不提倡法官做“苦行僧”,但是也绝不提倡为了改变物质生活而不择手段。

六是要求真务实。在求真中诠释党性文化素养。法官要要求法律之真,面对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和不容乐观的反腐败形势;面对法制不太健全、司法环境不太理想的现状;面对各种执法的阻力、困难与干扰,法官要自觉做到在关系面前不迁就,人情面前不偏袒,习惯面前不退让,权势面前不屈服,金钱面前不堕落,要忠于职守、秉公办案、刚正不阿、不徇私情,不谋私利;要务为民之实,做到谦和礼让、谨言慎行,杜绝一切与公共利益、公共秩序、社会公德和良好习惯以及职业道德等相违背的,可能影响法官形象和公正履行职责的不良嗜好和行为,使当事人和公众对其产生信任感,进而对法律及社会的正义性充满依赖,从而使法律的尊严得以维护、司法的权威得以确立。

七是要接受监督,在监督中体现党性文化素养。权力一旦失去约束,就会成为洪水猛兽。因此,法官不仅自身要加强监督,而且法院要充分担负起监督的重任。要求法官在工作上要主动接受法律的监督,严格按照法律贵的程序办案,在生活上要接受党纪法规的监督,经常对照党纪法规检点自己的言行,在作风上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把群众的意见作为改正错误的标准,见微知著。因此,要把握三个关键。一是立规矩。对存在的问题,要完善加强法官队伍建设的措施,从加强学习、尽职尽责、廉洁自律、遵章守纪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用制度、靠规定规范约束法官言行。二是强监督。对法官的监督管理,很重要的就是要严格规章制度的落实。当前,尤其要着力抓好党课、党员思想汇报、党员生日谈话、思想分析会、民主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的落实。以此,及时掌握党员思想、工作、作风等情况,及时解决存在问题,用足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武器,发动党员之间、法官之间相互下“毛毛雨”,把妨碍先锋队意识的病菌消灭在萌芽状态,通过群众监督,激励党员法官走前列,鞭策掉队党员法官往前赶。三是重奖惩。一方面要试行法官业绩积分考评制,实行量化考核,为奖惩提供依据。另一方面要加大奖惩的力度,对先进法官大张旗鼓的表彰,让其从政治上获得荣誉,在经济上得到实惠。对违纪法官按照有关规定给予严肃批评教育和组织处理。通过严格管理,强化法官党性文化素养和党性锻炼的自觉性。

文化素养论文篇4

【关键词】古代文学 文化思想 文化素养

文学与学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相互区别而又彼此联系。事实上,我国的先秦时期所谓“文学”,兼有文章博学二义:文即是学,学不离文,这实是最广义的文学观念,也即是最初期的文学观念。所以,先秦诸子之文并非纯文学,其著作往往倾向于学术方面。我们古代文学课上所涉及的文学著作――《尚书》《论语》《孟子》《左传》等原典,都是思想性很强的学术著作。《道德经》洋洋五千言,是老子重要的哲学思想著作,表达了其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洞见。以我们现在的眼光看来,庄子的著作是最富于文学性的。庄子的文章主“神”,其精微处与文艺的神秘息相通。“神”本是抽象的概念,不可捉摸,难以言说,于是不得不利用寓言以艺事相喻。鉴赏庄子的文章宜别有会心,与作者的精神相合一,才能得其神趣。但《庄子》实为庄子哲学思想的艺术再现,如若不能深刻理解庄子所处的时代及其思想的深度。是无法对其作品有所会心的。

时至两汉,文化渐进,乃渐有“文章”与“文学”之分:以含有博学之意义者称之为“学”或“文学”;以美而动人的文辞,称之为“文”或“文章”,也才使文学与学术相分离。迨至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含义始与今人所用相同。且更有文、笔之辩。可是,渐归于明晰的文学观念,经过隋、唐与北宋两个时期的一再复古,又与先秦时期没有多大的区别了。文以贯道、文以载道的文学观使文学与社会思想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中国古代文学课学习和研究的对象――经典著作,其背后总有着深刻的社会与文化的渊源,这就要求我们的古代文学授课教师不仅要有足够的文学素养,还要有足够的文化素养。

一、系统的古典文化知识的架构

系统的古典文化知识是我们正确理解原典的前提。由于时代的久远,文化的演进,古代文学作品中所反映的风俗、礼仪、制度、名物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不了解这些变化,不理解文中所反映的种种情景在当时的实际意义,就很难真正读懂古人的文章,更体会不到原典的绝妙与经典。像《诗经》中《豳风・七月》的首句“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便是极易出现理解错误的地方。这里的“七月”是夏历的七月,周人兼用夏历。火,东方心星,大火星。流,下。流火,火星渐向西下,是暑退将寒的时候。所以,紧接着便是“九月授衣”。这说明,早在上古,我国人民对行星移动和季节变化的相互关系便有所认识。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解读,尤其是先秦诗文的理解,像这样涉及到古代文化常识的地方可以说比比皆是,没有系统的古典文化知识的架构,解读它可以说是举步维艰。

风俗、礼仪的演变也是理解古籍必不可少的准备。《诗经》中有一首弃妇诗《卫风・氓》,以前的注家对此诗颇多曲解,如《诗序》说:“《氓》,刺时也。宣公之时,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男女无别,遂相奔诱。花落色衰,复相弃背……故序其事以讽焉。美反正,刺淫佚也。”朱熹的《诗集传》也说:“此为人所弃,而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都以后来的封建观点歪曲了本篇的思想意义。实则《氓》诗产生的时代,黄河流域还是自由恋爱的风气,诗中男女主人公自由恋爱而结合,后来男主人公变心背弃,给女主人公带来极大的伤害,所以诗中痛责男主人公“二三其德”的可耻。朱熹的时代,已经是巩固的男权社会,妇女的地位极其微贱,她们几乎被剥夺了一切权力。因而当时的士大夫要指责女主人公这种自由恋爱的行为为淫佚而毫不同情了。

二、古代文化思想的了解

前已述及,先秦诸子之文并非纯文学,其著作往往倾向于学术方面。我们古代文学课上所涉及的原典,都是思想性、哲学性很强的学术著作。即如《庄子》而言,其文学性和思想性都是精妙绝伦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评说庄子:“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胜箧》以诋疵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概括了他的思想特色、学术渊源和文章风格。实则庄子奇丽的语言,寓言的表达形式是与其思想的深奥奇崛相吻合的。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从思想上或艺术上讲都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它主要说明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指出大至高飞九万里的鹏,小至蜩与学鸠,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消灭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这就是逍遥游。这种绝对的自由在现实中当然是不存在的,它存在于精神层面,能使人摆脱现实名利的羁绊,与物合一,从而保持完整而高尚的人格。现代人解读《庄子》,逍遥游的境界是最难以把握的,这是因为几千年社会文化的变迁,使庄子的这一思想几乎已成绝响。在庄子看来,天地宇宙之大,可以任我遨游,“我”与万物各保其天性,和谐相处,自由发展,在尊重自然的同时也保持了人的独立与完整。汉代的大一统之后,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思想界的主导地位,庄子式的浪漫精神逐渐被边缘化。儒家强调的是现实和功利,儒家理想也更多打上了人为的烙印,“人定胜天”的思想在极大地激发人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能力的同时,也使人与自然的和谐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庄子这种超越名利超越人为的自然主义的理想,现代人是很难理解的。而不了解庄子思想的精髓,便无从领略其文章之精妙,更无从继承这么宝贵的文化遗产。

三、原典的正确解读

正确解读原典,必须以对古代社会文化、哲学思想的充分了解为基础。但文学毕竟不同于文化,虽然先秦学术与文学不分界,但我们学习原典是作为文学作品来解读的,所以还要从文学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作品。只是,如果我们不了解其时的文化思想,文学的分析便无所附丽。

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是古代诗歌的杰作。《离骚》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的光辉形象:他勤勉不懈地坚持自我修养,希望引导君王,兴盛宗国,实现“美政”的理想,但由于党人的谗言和君王的动摇多变,使自己蒙冤受屈。在理想和现实的尖锐冲突之下,屈原表示“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显示了坚贞的节操。了解了屈原的时代和屈原的为人,我们才能够理解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得的悲痛和哀怨。对这样的政治抒情长诗,了解政治是理解诗人感情的前提,而作为文学的分析,我们的重点还是在于诗人抒情的方式。象征手法的运用,丰富意象的驾驭使屈原笔下的一草一木都有了隐喻的意义,诗人为他们一一涂上感情的强烈色调。更有神话故事的引入,在诗中营造了一个神奇诡异的意境和氛围,让我们似乎听得到屈原一颗爱国之心的强烈跳动,感受到他急促的呼吸,看到他卓然特立的伟大人格。这种文学手法的开创性运用,显示了屈原文字的无尚魅力!《离骚》作为古代诗歌的一座高峰,成为流传千古的伟大传统,便是自然之理。

文化素养论文篇5

【关键词】数学;文化素养;如何培养

数学文化是对数学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的高度概括,具有比数学知识体系更为丰富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我们学习数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要通过数学学习接受数学精神,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熏陶,提高思维能力,锻炼意志品质,并把它们迁移到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

柏拉图在他的哲学学校门口贴了一张公告:“不懂几何的人不许入内”.为什么哲学学校要学习数学呢?柏拉图认为:不经过严格数学训练的人是难以深入讨论他的课程的.数学的缜密、逻辑、归纳、概括等品质,在任何领域都在发生着重要作用.在英国,律师在大学里仍要学习很多数学知识.这是考虑到经过严格的数学训练,可以养成一种坚定不移而客观公正的品格,形成一种严格而精确的思维习惯.这对律师事业取得成功是大有裨益的.

对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数学的学习也有其深远意义.虽然“作为知识的数学通常在走出校门后不到一两年的功夫就忘掉了,但不管他们从事什么业务工作,其深深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着眼点,都随时随地地发生作用,使他受益终身.”这无疑是对数学文化素养的一个精彩注释.那么,我们如何利用数学课堂阵地,对中职学生进行数学的文化素养培养呢?

一、从规范学生笔记入手,训练其细致、规范的品质

中职学生,其文化功底相对薄弱,很多学生字都写不好,更谈不上规范的安排格式.我们就从训练其记笔记开始,不求多,但求工整,持之以恒.可将其作为评价学习成绩的一个组成部分,经常检查,给予评价.数学笔记,不同于其他学科,会经常参杂数学符号、图形.每个符号,要检查同学们写得规不规范,教他们正确的认知,领他们诵读,有条件还可以介绍符号的由来.对于图形,应该要求尺规作图,横平竖直.像坐标系,如何标注箭头,都应该提出要求,从小节入手,细节入手,训练学生细致、规范的品质.

二、从解题的格式入手,训练其逻辑、归纳能力

由于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导致其数学思维是很发散的.在论述一个观点、论证一个结论时,学生往往无从下手,缺乏基本的因果推理.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注重一个问题的论证过程,要将论证过程放大、细化,让学生在论证中锻炼表达能力、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不妨从模仿开始,甚至背诵.这是有意义的.对于反复记忆获得的东西同样能达到提升自己的目的.做题易从简单入手,先让学生自己论证,可以展示几个不同的书写格式,让大家讨论各自的特点,再由教师板演,让学生进行对比,就可以看出学生的问题,再予以矫正.这样既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方法,又及时将其出现的问题予以指点,做到有民主,有集中.这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实施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困难,比如学生不配合等.所以我认为数学课的好坏有时候不能通过一节两节课来判断,应该研究它的阶段性意义.任何一堂漂亮的课程其实都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因为只要认真准备,谁都可以.就像一个工程,不仅要看当下施工有无问题,还应该考核其有无长远规划,如维修、更新怎样打算.数学课堂也一样,它不是一个技能的掌握,而是根植于学生内心的优良品行的培养,训练,需要一点点、一步步渗透.需要耐心、需要设计、需要无功利.

三、从解题的方法入手,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

众所周知,数学题目,可以一题多解.有些老师认为,中职学生,本不喜欢数学,了解即可,还搞什么一题多解.这是对数学课的一种误解.数学课堂做一题多解,目的在于让学生感知优良思维的重要,而不是简单的解出结果.如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绕了好大一个圈子,解出了一道题,至少在我的课堂上是得不到表扬的,因为我认为不能弘扬这种思维习惯.学数学,就是要训练优良的思维品质.举一例子:给学生出一道趣味数学题,说是一个人拿了100元假币来买80元东西,店主没有零钱找,又没发现钱是假的,故拿到旁边店家换了100元零钞回来,找给买主20元.一会儿,旁边店家发现钱是假的,找来要求退返,店主只好还给人家100元真钱.问:店家连钱带物共损失多少?同学们很感兴趣,纷纷举手,答案五花八门.将其集中的几个答案写在黑板上,各找一名同学起来分析自己的答案,你会发现,他们的叙述,由于思维的不完善,总是顾此失彼,抓不住关键点.所以正确答案很少.其实这个问题最简单、最直接的思考方法应该是:从问题的对立面考虑,即买主拿走多少,店家就损失多少,问题不就一目了然吗?买主连钱带物共拿走100元,那么店家就损失100元呗!这就是一个最佳思维方式.数学的功能就是帮助学生摆脱混沌,走向清晰.所以说,数学的解题方法,目的不在解题,在于锻炼优良思维.

文化素养论文篇6

[关键词]心理素质;独立思考;自我价值

1 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环境适应问题

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生活条件相对优越,他们从中学到大学,环境发生了改变,离开了长期依赖的家长和老师,一些大学生内心深处便产生了恐慌和恋家情绪。对新环境的不接受,自理能力的不足,面对新的集体、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学习特点,一些学生出现了独立与依赖的矛盾。有的学生来到新的环境,面临理想与现实的较大反差,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便感到茫然无措,并由此产生失落感、自卑感和焦虑情绪,其中一年级新生表现得最为突出。

1.2 人际关系障碍

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学生由于各自的经济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不同,同班及同寝室同学在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生活方式、个性特征等许多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果处理不好,就容易使气氛紧张,导致心理压力。大学生希望社交、渴望友谊,然而由于害羞、自卑、不善言辞、缺乏社交基本技能等原因,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导致部分大学生害怕交际,不愿敞开心扉,自我封闭。这种矛盾心理很容易导致压抑、孤独,人际关系已成为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难题。

1.3 自我认知失调

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大学生向往和追求的目标。社会心理学家菲斯汀格指出,一个人的价值“是通过与他人的能力和条件的比较而实现的”。大学生在中学是学习尖子,但到了人才荟萃的大学,失去了原来的领先地位,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冲突。少数大学生由自傲走向自卑,信心下降,意志消沉,缺乏进取心。大学的学习具有更多的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有的学生无所适从,表现出困惑的心理。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没有发展前途,缺乏学习兴趣,因而情绪低落,造成心理上的压力。

1.4 就业压力造成的心理负担

随着择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发生了很大变化,面临择业,他们既向往又担忧,既对自己有很高的期盼,又怕自己失败受挫。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加重了大学生的行为责任和心理压力。一方面,他们渴望竞争,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到理想的职业,以证明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竞争的激烈又不免使他们犹豫担心,害怕竞争中的失败,担心选择带来的风险,畏惧探索中的困难,自卑、恐惧、焦虑、急躁的心态不时出现。这些悲观情绪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使他们心绪抑郁,对前途失去希望,更有甚者觉得生存没有意义。

2 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2.1 校园物质文化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营造良好的环境

物质文化,主要包括校园的地理位置、地形风貌等自然环境和校园的各种建筑、教学科研设备、文化设施和生活设施,以及校园里大小园林、草地、花坛、道路等硬件工程的合理布局。这些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各种设施,以其独特的校园风格和文化内涵,时时刻刻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教育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正如美国斯坦福大学首任校长乔丹所言,校园的“长廊连同他们的华贵的圆柱,也将对学生的培养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每一块砌墙的石头必定会给学生以美和真的熏陶”。校园环境建设应着眼于文化氛围对师生的熏陶和感染,要千方百计地让草木“说话”,让石头灵动。这就要求我们以传承和创新的理念指导校区的建设规划,通过对建筑物的造型装饰,对办公室、教室的布置,对树木花草的种植培育,对校园雕塑的摆放,对名人画像、名言警句、艺术作品的悬挂等校园环境的点缀,使学生在赏心悦目之中陶冶情操。置身于美丽的校园环境中,在这样的文化的影响下,能对大学生起到塑造美好心灵、激发进取精神、调节心理状态等重要作用,做到人与环境、自然的和谐。

2.2 校园制度文化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提供保障机制

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校纪校规等各种规章制度,是学校科学管理、严肃纪律、约束与规范大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管理机制。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为大学生评价自己的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人格形象提供了衡量的标准。制度文化一经形成,能凝结为一种无须强制即可在代代学生中自然传承的精神文化传统。因此,高校必须建立起富有人文情怀与创新活力的制度文化体系,充分发挥制度文化在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的育人功能。这种教育氛围,必然会发挥约束、激励、保障、导向的功效,使大学生在观念上、情感上、心理上、行为上按照这样的价值准则自觉地规范和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

2.3 校园行为文化是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有效载体

行为文化,主要指师生员工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各类群体(社团)的活动等,是学校作风、精神风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学校精神、学校价值观的折射。从内容上看,不同的行为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不同的。如学术科技文化,以科学性和严谨性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兴趣培养产生巨大的作用;艺术文化能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要,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快的情绪特征,并使他们在紧张的学习压力下获得休息和娱乐,在广阔的天地里尽情地展示天赋与才华,获取奋进的信心。

2.4 校园精神文化为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提供精神支撑

精神文化,是深层次的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其主要内容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表现为学校风气、学校传统以及教职员工的思维方式等,可以说是学校整体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校风包括学风、教风以及学校积淀的传统文化精神和在学术探索中所形成的风气和氛围,它既是大学精神的综合反映,又是大学精神的具体化和外化。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在校风建设中一定要从当代大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和解决各种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全面的素质教育理念,加强学生的健康人格教育,可利用讲座、报告、心理沙龙、主题班会、心理知识竞赛、广播、校园网络等各种方式,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从而使大学生在多元化的校园文化中养成独立自主、具有个性和创新性的人格特点,铸就经得起考验的心理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

总之,随着当代新形势的发展,高职院校学生教育将面临新的形势、新的要求,切实增强学生管理工作是所有老师和管理人员应共同探索和奋斗的使命。

我们要树立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实行开放、民主的教学方式,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努力提高大学生自学能力,造就21世纪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章明明.大学生心理冲突现状调查[j].高教探索,?2007(2).

[2]杨江水.塑造青年大学生“阳光心态”的对策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7.

[3]赫丽红.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因素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6(4).

文化素养论文篇7

【论文关键词】中职生 企业文化 就业导向 企业文化素养

让企业文化走进职业学校校园,培养学生良好的企业文化素养,已成为当前职业学校大力推进就业导向教育的重要举措。提出培养学生企业文化素养的要求,不仅反映了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内在需要,更是体现了现代企业对新型高素质人才的迫切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不仅应该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而且应该具有认同和适应企业文化运作的能力。

一、中职生企业文化素养的构成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各种活动中所努力贯彻并实际体现出来的以文化取胜的群体竞争意识,并且表现为企业的总体风采和独特的风格模式。这里所指的“以文明取胜”,就是指企业通过提供优质产品和优良服务等途径,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风格模式”主要是指企业在长期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价值体系、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形象、企业制度和行为模式等。经济学家于光远指出,“关于发展,三流企业靠生产,二流企业靠营销,一流企业靠文化”因此,一个成功的企业,必定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做支撑。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真谛。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其目的就是为了达到全员自主管理,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包括员工的事业心、责任感、诚信与职业道德等。事实上,企业的制度、考核、规范等表层的企业文化,都是以企业每位员工的思想品德、诚信、责任心和工作态度等内在的素质去履行的。倘若没有良好的品质,最好的制度和规范,实际上都是一纸空文。因此,每个企业都在做企业文化,甚至有些企业在做文化时就提出“先学做人,后学做事”的道理。换句话说,企业在用人、选才时,都十分注重人的文化素养,其次再观察其专业技能。因此,理解、认同、适应并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之中,是每个企业员工的基本职业素养,也是“准员工”的基本职业素养。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廖小平教授在《高职学生企业文化素质培养刍议》一文中对企业文化素养作了初步界定,认为学生的企业文化素养是“建立在对企业文化本质内涵和基本内容的初步理解、对企业文化之于企业和个人重要性的清晰意识、对企业文化运作能力的初步训练基础上的必备职业素养”。根据这一定义,结合中职生企业文化素养的要求.我们认为,中职生企业文化素养应有以下方面构成:一是“了解”,即了解企业文化的内容、特征与本质以及历史演进等.包括企业形象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精神和实质;二是“认同”,即学生认识到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意义以及企业文化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包括企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行为准则与质量安全等,并注重这些品质的内化过程:三是“适应”,即学生能适应企业文化中的经营理念、管理特色和人际交往等,包括制度的遵守与执行、工作过程的规范与合作等;四是“参与”.即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能积极主动地实践、探索和体验企业文化,并具有积极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的意识与行为。

二、培养职校生企业文化素养的意义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下,培养中职生的企业文化素养.不仅有利于整体构建学生的职业素养.还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

1.有利于整体构建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学生就业、从业的基础,也是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的桥梁。有人把曾把企业文化建设与员工的职业素养比作是“楼板与钢筋、大厦与脊梁”的关系,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企业作为职业化的社会群体,其员工只有在完善人格的基础上加以职业化训练,才能达到企业整体生存与发展的目的。而作为个人,只有在职业生涯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职业素养,才能获取较高的工作质量。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职生必须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然而,从目前来看。许多学校比较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与专业技能的培养.却往往忽视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基本”的职业素养与交往、沟通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纪律服从意识等基本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企业文化素养,不仅能使学生关注专业技能的提高,而且能关注作为一名企业员工应该具备的人文素养。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企业制度文化的本质,就会自觉履行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增强职业责任感;如果学生关注企业家应具备的文化文化与创业精神就会更注重自我的创新精神与创业品质的培养;如果学生认同了企业的经营哲学和企业精神,就会敬业爱岗,养成吃苦耐劳和诚实守信的个人品质;如果学生注重企业形象文化和团队文化,就会主动加强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的精神因此,培养学生的企业文化素养,有利于整体构建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从而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

2.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专业化、细致化,社会对不同职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之市场经济竞争机制的不断完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因而企业对员工职业素质的要求也就更加苛刻;此外,用人单位具有招生自主权,因而他们完全可以从众多的应聘者中选择最优秀的、最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许多企业的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在招聘人才时就这样说,“我们企业招聘员工的标准之一是要求对方能融于企业文化、团队氛围相融洽。这样的员工能很快地适应企业的环境,并能与企业共同发展”。可见,选择与本企业文化相融合或互补的员工,已成为企业招聘人才所考虑的重要条件。因此提高中职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力和亲和力是提升他们就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3.有利于增强学生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当今社会,随着科技与经济的不断发展,职业环境正处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一个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会随时关注和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环境,并采取相应的变革措施,这必将涉及员工的职业适应问题,包括对职业新要求的认识和自身的调整、适应性等。如果员工只能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工作.可能会在职业变化或重新选择职业时显得束手无策。因此,要适应多变的职业环境.就必须了解不同企业、不同阶段的文化特点。

4.有利于提升自主创业的能力。鼓励自主创业已成为时展的趋势。对中职生来说自主创业是一项影响个人一生的重大决策与内心需要的标志.是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生活的创造性活动。培养中职生的企业文化素养,不仅能使学生主动学习企业家艰苦创业的精神,而且能学到如何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包括经营理念、管理方略、质量意识、企业诚信等,这是提升自己的创业能力的重要条件。

总之,在学生阶段,中职生学习企业文化有助于今后更好地了解企业环境的变化以及企业文化的特点和要求,也有助于明确企业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目标,从而使学生更容易融入企业这个大团队中,进而从“校园人”走向为“企业人”。

三、培养中职生企业文化素养的途径

劳动就业是中职生走向社会的开始.也是承担社会责任、实现自身价值与获得生活经济来源的前提。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因不能很好地融入到企业文化当中,出现了许多“排异”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要明确培养目标,把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企业文化课建设,并重视专业教学与实践活动的相结合。

1.明确培养目标.把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地方经济与社会建设所需要的生产、管理、服务等应用型人才。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围绕中职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内在需求。具体地讲,就是要把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以及就业、创业所需的人文素养等因素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并使之成为校园文化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体现了职业学校文化建设的特色,更是提高学生企业文化素养的必然需要。第一,把企业文化素养作为学校的培养目标与内容来抓.并纳入到教学计划与质量评估之中.从而在理念与运行上得以保障;第二,把某些优秀的企业文化管理方式运用到学校管理之中,如“5s”企业管理方式,即通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养”等操作流程,使学校形成一个既清洁、整齐的工作环境.又可以培养师生良好的工作习惯,并把企业文化管理理念渗透在校园文化建设之中;第三,加强校内外产、学、研校企合作式教育,在学校内建起技术先进、设备完善、环境逼真的“教学工厂”,让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的企业环境中感受企业文化,进而培养学生的良好企业文化素养;此外,还可以或展示优秀的企业文化成果或张贴厂规、厂训、企业宗旨标语或介绍企业家成长之路等方式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的整合.使企业文化渗透在校园文化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企业文化素养。

2.落实教育内容加强企业文化教育的课程实施。课程是学生求知、强能、塑品质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企业文化素养的主渠道,具系统性、全面性、综合性的教育特点。可通过必修课、学科渗透以及各项活动等途径向学生介绍企业文化理论知识。使学生理解企业的本质及内涵,从而引导学生自觉地树立起提高企业文化素养的目标,并付诸实施。第一,开设“企业文化”必修课。在就业教育理念下,学校可以自主编写适合中职生实际需要的企业文化教材。

如以企业文化的内容与企业文化素养的要求为主线,以当地某些企业的文化案例为载体.编写由“企业精神文化与职业价值观、企业制度文化与执行力、企业行为文化与职业道德、企业形象文化与职业诚信、企业团队文化与人际交往、企业家文化与创业品质”等章节构成的《企业文化与学生求职之南》校本教材,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采取专题讲解或案例分析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系统而全面地获得企业文化知识与企业文化素养的各方面要求:第二.加强学科渗透。学科渗透是指在学科或专业教学中,以拓展的方式,把学生的企业文化素养的提高与课程之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语文教学中的企业家精神分析、营销课中的诚信教育、心理学中的人际交往、体育课中的团队意识等内容相融合,全面培养学生的企业文化素养。合理渗透这些内容可使教学收到“双重”的功效。此外,还可开设“职场与人生”、“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相关企业文化选修课,或邀请企业人力资源部人员在校专题讲座等活动。

3.抓好实习实训环节,加强学生对企业文化内涵的体验。职场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加大,除了要不断改进求职的培养方法之外.还要重视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感受企业文化,以达到文化的“对接”。在实习、实训活动中,除加强学生的技能培养外,还要重视学生的职业形象、职业心态、职业道德以及职场角色的意识和规则等方面的体验与反思。第一,要求学生全面了解企业对实习人员的具体要求,并且对照自身的实际情况,学习并反思各种角色应具备的各方面的知识能力,及时地找出差距。进而采取有效措施,尽最大努力,使自己能尽快适应企业要求:第二要求学生在实习中注重自身的职业形象。如工作流程、外表打扮、作息时间遵守等,要符合企业管理制度,不要把自己做得另类和随意;第三.要求学生反思自己的职业道德与职业行为。如对企业的忠诚度、职业诚信度等,不做对企业不利的事情.虚心向他人学习,认真专注做事,勤奋工作,能控制自己的情绪,遵守企业潜规则的文化,懂得职业礼仪等。第四,要求学生要善于与他人沟通和合作,能主动融人企业团队中,了解企业的人事制度、经营理念、创业过程等文化知识。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企业文化的调查,以加深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和调适能力。

文化素养论文篇8

作者:杨丹丹 单位: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为了让学生掌握多种科学知识,在大清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财力支持下,京师同文馆从各国延请名师,京师同文馆配备的英文教师除精通英文文法之外,还兼具多学科的高文化素养。京师同文馆在《再拟开办学馆章程十六条》里提出了其择师标准“:馆中延订西国学问贯通之人为西教习,似宜精通中国语言文字,斯义理之奥,名物象数之繁,方能以语言文字相为授受。“”师资从端模范”“,于中西之学确有见地者一人为山长”“,知古通今,所造即有可观,即举而任以教习”。也就是说,京师同文馆的西方教习既要是西国之有科学知识的人,又要精通中国语言和中国文化,方能“审读句读”,用英语讲授科学知识,使同文馆的学生“即以西语讲解其义,或以中国文义译出西文”,达到精通“西学”之目的。开馆之后,共有14位西方英文教习在此任教,他们是:包尔腾、傅兰雅、额伯连、吉德、柯理士、马士、欧礼斐、韩威礼、烈悌、安格联、贝安德、马都纳、徐迈德等,而这14位英文教习,大都来自母语为英语的国家,也大多受过高等教育,是西方各学科的饱学之士,现列举重要者分析如下:英国人包尔腾,是第一个进入京师同文馆的英文教习,是受英国公使威妥玛推荐的英国传教士,兼通汉语和教育理论。英方推荐他是因为“本系在外教徒,若充中国教习,系属试办”;中方聘用他是看中他“兼通汉文”。

据文献记载,当时聘用包尔腾还经过了面试“:来署察看,尚属诚实,虽未深知其人,惟以教习学生,似可无事苛求。”另外,清政府了解到他“只图薪水,不求官职”的意图之后,就更加看重这位一心做学问的包尔腾,当时聘用一名中国教习一年才需支付九十六两银子,总理衙门付给包尔腾的年薪是一千两银子,清政府不惜以十倍的高价吸引西方教习来馆任教,可见对英文教习的器重。包尔腾于1862年至1864年于京师同文馆任英文教习,1865年至1872年为驻华使馆牧师,1874年12月到香港出任圣公会维多利亚教区第三任会督,1877年应港督轩尼诗邀请出任香港政府考试委员会主考,并主持当年6月巡理署书吏铨选的考试。从包尔腾一生所获得重要官职来看,包尔腾是真正的西方教育家,所以才一直活跃在中西方文化沟通的重要平台上。美国人丁韪良,字冠西,系基督教新教教会长老派传教士,1846年毕业于印第安纳州大学,又入新奥尔巴尼长老会神学院。1849年被立为长老会牧师,道光三十年(1850)于长老派神学校毕业后派来中国传教,1850~1860年在中国宁波传教,1865年为同文馆英文教习,教授国际公法和富国策课程,1869至1894年为该馆总教习,并曾担任清政府国际法方面的顾问,1898至1900年,又出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丁韪良在中国生活了62个年头,曾协助湖广总督张之洞办学,也曾在京师创办北京崇实中学,是中国近代教育的酝酿和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人物。爱尔兰人欧礼斐,英国贝尔法斯特的皇家学院的硕士,1879年入中国海关工作,同年到京师同文馆任英文教习,教授天文、化学课程,1894年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兼授物理课程。1902年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之后,欧礼斐开始在宁波等海关任职,曾在北京海关总税务司管理汉文案税工作。从欧礼斐所授课程来看,欧礼斐的学问是多方面的,是一位既通英文语法,又通自然科学的全方面发展人才。英国人傅兰雅,1860年毕业于英国伦敦海伯雷师范学院,1861年赴香港担任圣保罗书院院长,1863至1864年在京师同文馆任英文教习,主讲格致课程。同治四年(1865)转任上海英华学堂校长,并主编字林洋行的中文报纸《上海新报》。同治七年(1868)受李鸿章雇佣任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译员,清光绪二年正月二十三日(1876年2月17日)创办格致书院,光绪三年(1877)被举为上海益智书会干事,从事科学普及工作。光绪二十二年(1896)去美国担任加利福尼亚大学东方文学语言教授。1884年在上海创办了自己的书店和出版社,即格致书室。傅兰雅在教中国人学习英文的过程中,已对粤语、官话、上海话都能运用自如,再加上全方面的科学知识,使他能够熟练地将西方的数学、军工、矿物、化学、医学、生理学、天文学等多学科的书籍介绍给中国读者,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为科学技术推广作出最杰出贡献的英国人。同时多才多艺的傅兰雅还曾在《申报》和《万国公报》上刊登过“求著时新小说启”的广告,成为中国新小说的最早倡导者,正如傅兰雅所言:“半生心血,惟望中国多兴西法,推广格致,自强自富。”

张功臣所著《洋人旧事》中提到“:从光绪朝开始,同文馆聘请的洋教习中新面孔渐多,来源不再是单一的传教士,而且总署任命人员比重加大,说明总理衙门在任用教习方面经验不断增加,渠道也有所拓展。以光绪朝前10年入馆的11名教习为例,法文教习培黎、英文教习马士、化学教习欧礼斐和天文教习骆三畏等都是海关人员,且为署任。其余的如海灵敦、费礼饬、班铎等,或是直接来华入馆,或是驻华使馆翻译。”随着京师同文馆的英文教习结构的改变,说明清政府在选择英文教习时更有经验,也更有目的性,因此,京师同文馆的英文教习的素质不断提高,他们在工作实践中摸索出西学中用的方法和途径之后,或自办杂志、出版社传播科学知识,或译介西学科技著作给中国读者,这些科学知识对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也产生出京师同文馆如下的学术成果:《格致汇编》:傅兰雅自费创办的科学杂志,光绪二年正月(1876年2月)创刊,是中国最早的自然科学期刊,是一份以介绍声光化电等科学知识为中心内容的专门性刊物。《格致汇编》以带有新闻性质的短文来介绍科学知识,设有“互相问答”的栏目,以相互问答的形式,一共刊出了322条科学常识,交流了500个自然科学问题。现在中国学生所熟知的一些化学元素名字,如钾、钠、铅、钙等等,都是由傅兰雅制定的。《万国公法》:英国人惠顿撰,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译,分释义明源、论诸国自然之权、论平时往来、论交战等四卷,同治三年(1864)京师同文馆刊行。丁韪良认为惠顿所著的《国际法原理》“更为现代而且同样权威”,此书会对中美两国的交往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于是丁韪良采取了“惟精义是求,引证繁冗之处稍有删减耳”的翻译风格,将《国际法原理》的425个章节大量删减至4卷12章231个章节,使之更切合于中国民众的需要。丁韪良的翻译工作得到了清廷政府的支持,总理衙门专门拨白银500两,以政府名义刊印了《万国公法》。《万国公法》一书沟通了汉英语言之间关于法律法规语汇方面的交流,今天中国人所熟知的汉字法律术语如政治、责任、权利、选举、司法、国会、争端、赔偿、人民自治、利益、管辖等法律专门语汇都是来自于这本专业书中。《英文举隅》:译者汪凤藻,校订者丁韪良,是京师同文馆编译出版的英文语法的专业书籍,译者汪凤藻采取了文言翻译风格,使此书保留了浓郁的时代特色,《申报》称此书为“总理衙藏版,民间罕得而见之”的奇书,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邱志红指出“:《英文举隅》不仅代表了同文馆卓著的英语教学水平,同时对戊戌维新以后英语语法知识和概念传播的成熟化、深入化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在晚清中国的英语传播史上,是值得重视的一个细节。”《富国策》:汪凤藻译,丁韪良校对。因为丁韪良在京师同文馆里讲授“富国策”课程,所用的教材是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法思德的《政治经济学提要》,故产生了将此书翻译出版的想法,1880年出版此书时名为《富国策》。这是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第一部中译本,也是中国人最早接触到的政治经济学专著,《富国策》自问世以来曾多次刊刻翻印,先后出现过乐善堂本、美华书馆本、益智书会本、实学新编本、鸿宝书局本等版本,其对于晚清时代的中国学者的影响可以想见。

此外,京师同文馆还先后译刊了《星学发韧》、《坤象究原》、《中西合历》等西方天文学著作,还有傅兰雅所撰的《重学须知》、丁韪良所撰《力学入门》、《电学入门》、《声音学测算》等科学著作,这些学术著作不仅产生了京师同文馆强大的学术群体,更掀起了西学东渐的新高潮,并且为中国的教育界探索出了一条在科举选士以外培养人才的崭新途径,为清末的中国培养出了一批外交人才和翻译人才,正如《同文馆题名录》所言“:自开馆以来,译书为要务。起初总教习、教习等自译,近来学生颇可襄助,间有能自行翻译者。”

上一篇:自我教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低碳经济理念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