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理念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12 16:35:21

低碳经济理念论文

低碳经济理念论文篇1

关键词:低碳经济 基础理论 经济学价值

引言

自2003年哥本哈根会议以后,“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问题。但是目前其理论体系几乎是空白的,对于“低碳经济”的概念也没有明确的界定。关于“低碳经济”理论体系的构建问题,方大春等学者认为关键是夯实其理论基础。他们进一步指出,理论一般来源于两方面,一是从经济史中探寻根源,二是与相关学科比较,定位其研究领域。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和经济学价值进行了分析,以求对低碳经济的理论研究有一个系统的梳理,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有关方面进行理论研究和行政决策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低碳经济发展概述

“低碳经济”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提出严峻挑战的大背景下被提出来的。最早提出“低碳经济”概念的是英国2003年2月24日发表的《能源白皮书》,书中指出英国要在2050年实现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60%,使得英国从根本上成为一个“低碳经济”国家。随后T·特雷福斯等学者就德国在2050年实现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80%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他们认为通过采取相关政策,经济增长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可以同时实现。2006年的《斯特恩报告》中也指出,如果全球每年为“低碳经济”投入1%的GDP,可以实现未来每年减少5%-20%的GDP损失,他呼吁全球积极向“低碳经济”转型。我国政府在2009年11月26日明确了碳排放量减排目标,到2020年实现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一方面标志着我国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向低碳经济转型;另一方面标志着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组织、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必须成为低碳经济转型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国内外学者对“低碳经济”的研究文献众多,内容涉及“低碳经济”的诸多方面。我国学者庄贵阳认为“低碳经济”是碳生产力、人文发展水平共同达到一定水平的经济形态,目的在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张世秋认为“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创新;张坤明认为中国许多环境与发展问题可以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而得到解决;潘家华等学者认为追求低碳和发展经济并不矛盾;吴晓青认为技术和制度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政府和企业的参与式主要形式;郑志国认为“低碳经济”的概念构造存在缺陷,不能很好地揭示未来经济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提出要对二氧化碳排放征税;日本的茅阳一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泰勒公式;日本薛进军认为如果没有理论指导,“低碳经济”很容易出问题,并呼吁创建该门学科;美国学者莱斯特·R·布朗出版的《B模式:拯救地球延续文明》则奠定了发展“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等。

低碳经济的概念界定

哥本哈根会议虽然提出了“低碳经济”概念,但是却没有给出明确的界定,各国对于“低碳经济”是一种发展模式还是一种经济形态也未达成共识。我国学者庄贵阳认为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是“低碳经济”的实质;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低碳经济”的核心;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低碳经济”的目标。游雪晴等学者认为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就是“低碳经济”。周生贤也指出,“低碳经济”是以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的报告中指出,“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它出现于后工业化社会,旨在把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控制到一定水平,以防气候变暖给各国带来不利影响,保证全球人居环境的可持续性。

虽然上述概念对“低碳经济”的分析角度不同,但是表达的内涵却是一致的,它是碳生产力、人文发展都达到某种高度的一种经济形态,其目的在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应对环境、能源和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

“低碳经济”的提出既有现实的社会背景,又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前文已指出,理论基础一般来源于两方面,一是从经济史中探寻根源,二是与相关学科比较。下文就遵循此思路来探寻“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

(一)“低碳经济”的经济学基础

20世纪以后,GDP的产生使得“新古典综合派”把人们对经济学的认识带进了一个误区,他们认为经济学就是研究一个国家的GDP如何增加。而“世界主义经济学”则认为经济学研究要具有全球眼光,不只是要关注本国经济发展,还要关注世界经济发展。其实在很多早期经济学思想中,就已经隐含了关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低碳经济”思想。魁奈是最早关注此问题的,在其《重农主义或最有利于人类的支配力量》指出,所有各个国家的商人是处于一个商业联邦之下的。这无疑是与政治经济学相对立的,它应该属于世界经济学的范畴。同样地,斯密也认为对经济学的研究应该立足于世界范围,他对经济学的研究极少涉及到国家为了改进经济状况所应当遵循的政策。萨伊认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全体人类社会的利益,西斯蒙第则指出我们只能把财富看作是人类物质享受的象征和获得物质幸福的一种手段,我们不能颠倒目的和手段。西斯蒙第还强调相对于只考虑少数人致富的问题,政治经济学更应该研究社会上大多数人的福利问题,国家成立的目的不是积累财富,而是让每个公民都能够享受到财富所带来的物质生活的快乐。由以上叙述可以看出,以魁奈和斯密为代表的“世界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学的使命应该是造福人类。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这些全球思维都可以认为是“低碳经济”的经济学思想源头。

(二)“低碳经济”的相关学科比较

对于此问题,方大春等学者已经进行过相关研究,“低碳经济”是对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气候经济学、绿色经济和资源环境经济学等经济学分支的继承和发展。

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运动规律的学科。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是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循环经济要求用生态学规律指导经济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绿色经济是一种平衡式经济,它的特征是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保护资源与能源以及有利于人体健康。气候经济学是经济学的边缘分支,主要是揭露天气和经济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资源环境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索合理调节经济活动和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基本规律,使经济活动取得最佳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一门学科。

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这四种形式的经济思想都产生于20世纪后半期,都是从“三高一低”转向“三低一高”的经济模式。气候经济学主要是探讨气候和经济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低碳经济”主要研究的是高温室气体排放量对经济的影响,两者的内涵是相同的,只是同一问题的不同表述而已。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包括高碳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从该层面来说,“低碳经济”与资源环境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有交叉的部分。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比较完善和成熟的,在研究“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时要注意借鉴和参考。

低碳经济的经济学价值

(一)丰富了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很多值得经济学家们研究的新名词,如“碳足迹”、“碳货币”、“低碳生活”、“碳贸易”、“低碳发展”、“碳期货与期权”、“低碳技术”、“碳关税”、“低碳城市”等。虽然其中很多概念还有待完善,但是已经给金融学、虚拟经济等增加了新的研究内容。

(二)完善了国际经济学体系

国际经济学其实是研究在国际经济学相关理论指导下发展本国经济,实现本国国际收支平衡,从而建立起促进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贸易体系和金融体系。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基础是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但是它并没有把国际社会当作是一个整体,如果把“低碳经济”的相关理论融合到国际经济学中,就使我们能从整体上把握国际经济学,推动国家间的经济合作。

(三)促进了人们消费方式的转变

目前“三驾马车”仍然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而一个国家要取得持续发展,归根结底是要靠消费拉动经济。就目前的生产能力来看,要增加物质消费就需要增加温室气体排放量。显然,刺激物质消费与发展“低碳经济”之间是存在矛盾的,但是这些是可以由“低碳经济”相关理论化解的。现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居民对物质的生理需求早已转向享受性需求,人们日益关注生活质量的高低。假若仍然以物质消费作为经济发展的最终动力,不仅人们的需求得不到,也是对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利用,更会产生更多的温室气体。“低碳经济”不仅促使社会转变生产方式,同时也要求人们转变生活和消费方式。

(四)拓宽了环境问题解决的途径

皮古曾经提出通过增税手段来解决负外部性问题,使得资源得到帕累托最优配置,或者通过对产权的界定来降低人们的交易成本,达到社会帕累托最优配置。但是对温室气体的产权却很难界定,也无法确定征税对象,此时就可以借鉴“低碳经济”中有关碳关税等概念来设计解决方法。

结论

本文对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与经济学价值进行了分析,低碳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流,也是国内学界在未来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现在对低碳经济的相关领域进行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目前,“低碳经济”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但是已有的研究大多着眼于“低碳经济”的发展途径和意义,关于“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和经济学价值却研究甚少。

本文首先大致梳理了“低碳经济”的发展历程,然后列举了国内外学者研究“低碳经济”的部分成果,引出研究“低碳经济”的必要性。接着对“低碳经济”的概念进行界定,对于“低碳经济”的具体概念,人们还没有达成共识,本文列举了几种对“低碳经济”的理解,虽然表述不尽相同,但是内涵却是一致的,即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然后本文探讨了“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其哲学基础主要是生态哲学,经济学基础主要是“世界主义经济学”等全球性经济思想,与相关学科的比较主要是在研究“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时要注意借鉴生态经济学、循环经济学、绿色经济学、气候经济学、资源环境经济学等的相关理论。最后,本文分析了“低碳经济”的经济学价值,主要的四点分别是丰富了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完善了国际经济学体系、促进了人们消费方式的转变、拓宽了环境问题解决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方大春,张敏新.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及其经济学价值.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7)

2.刘传江,冯碧梅.低碳经济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学习与实践,2009(1)

3.潘家华,庄贵阳,郑艳,朱守先,谢倩漪.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核心要素分析.国际经济评论,2010(4)

4.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8)

低碳经济理念论文篇2

【关键词】低碳经济 大学生 生态文明观念 思想政治理论课

“低碳”不仅是一场全新的技术变革,更是一场深刻的观念革命,是人类关于生态、自然、环境等机械的、陈旧的观念的颠覆。在低碳革命的浪潮中,当代大学生将成为直接参与者和主要推动者。因此,高校有必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渠道,加强大学生的生态观念教育、生态意识培养,进而养成其生态行为,推动我国低碳技术的应用和低碳经济的发展。

低碳发展需要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低碳源于人们对“高碳”的反思。为了避免人类走向毁灭,守住气候升高的“2度阈值”,“低碳”成为各国公认的挽救危机之法和未来发展之路,而“低碳”的根本在于改变人类的生态文明观念。“生态文明观念是生态世界观、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伦理观的统一,是生态规律(真)、生态伦理(善)和生态美(美)的统一。”①具体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构建低碳相应的生态文明观:

生态道德观,是人类发展中用以处理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和道德认知准绳。道德、伦理,原本只适用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界定,频繁发生的环境危机,警示人类重新思考自身同自然的关系,自然被纳入到伦理道德的范畴。人类开始“把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认识进一步提高到道德的层次上,把关于人与自然的科学知识转变为生态道德认识、生态道德准则、生态道德情感,变为内心命令和信念”。②唯有如此才能自觉地在思想、行为、实践上学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因此,生态道德观的转变成为“低碳”发展的价值观前提。

生态发展观,是一种追求人、社会和自然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整体的、系统的发展观。“低碳,意味着经济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实现能源利用转型和经济转型。经济,意味着要在能源利用转型的基础上与过程中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和可持续性,这种理念不排斥发展和产出最大化,也不排斥长期经济增长。”③这也就是说,“低碳”并不是反发展、不发展,它是希望人们能够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辩证思维取代单纯的“人类中心论”思想,用一种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代替涸泽而渔的发展思路。因此,“低碳”的实践途径是抛弃旧有的导致生态破坏的机械发展观,采用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发展观。④

生态安全观,是人们对于来自水、土壤、大气、植物、生物等自然和生态方面的全面的包括政治、经济、环境的威胁和入侵的安全观。气候变化、低碳发展并不是“别人”的问题,而是“我们”人类共同的问题。但现实的低碳发展中却存在着三个悖论,即“本是属于公共经济框架内的低碳经济,却是由追求私利最大化的国家主体参与实施的;由成本外化的工业化模式加剧的全球温室效应,却期望由低碳经济在不改变现有模式的条件下消除外化的成本;发达国家是造成全球温室效应的最大责任者,但按照低碳交易模式,发达国家又会成为低碳贸易的最大获利者。”⑤这些悖论说明,气候变化虽然是全球性问题,但气候问题的公共性,却导致在解决气候问题、发展低碳经济时,各国的付出与回报并不一定成正比。对于我国来说,低碳发展虽是解决资源环境困局的契机,但也是对政治、经济、外交实力的一种考验,在低碳技术开发和使用、减排标准的承诺、碳交易机制的建立和运作过程中存在着众多的风险和挑战。因此,低碳发展需要一种整体性、战略性的生态安全观作为保障。

高校学生是生态文明观培育的重点

低碳经济的紧迫性和战略性,需要一批具有生态理念、环保技术和系统思维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作为低碳经济建设主力军和传播者应率先成为低碳观念培育的重心。

高校学生将成为低碳发展的主力军。低碳是一个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变革、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转变乃至一国在国际社会的生存空间博弈的问题。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国要想争取在低碳领域中的一席之地,就要拥有一批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低碳技术研制人员、具有生态环保理念的部门管理人员、熟悉世界经济规则的碳交易市场运作人员和了解国际法则和趋势的低碳外交人员。现在,我国每年高校毕业生达到五、六百万之多,这些学生在毕业后将成为企事业单位决策管理层、科研部门的中坚力量、管理部门的政策制定和执行人员。可以说,他们的生态意识和对低碳知识的了解和把握程度将直接制约今后中国低碳相关政策的制定、实施和执行,决定着我国生态文明的发展程度。对于生态危机、低碳经济这一关乎人类生存、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大学生通过书籍、电影和网络等渠道早有一定认识,但由于受自身、学校和社会等多种因素影响,现实中却表现出认知和行为、思想和行动相矛盾的状况。此外,高校学生还将成为低碳发展的传播者和推动者。学生是学校、社会、家庭的链接,他们会将在学校中树立起的生态意识、低碳观念传播到家庭和社会。因此,有必要通过高等教育促进大学生低碳观念培养和低碳行为的养成。

思政课如何贯穿低碳教育

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降低碳排放、发展可再生能源、增加国家森林碳汇、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⑥已经成为我国在新世纪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义务和责任通过教学和实践将低碳生态观传播给广大学生。

增加教材中低碳知识比重。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极强的实践性,教材必须紧跟社会建设实践,及时吸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最新成果,进而满足当代大学生答疑解惑的需要,从而增强其生命力和吸引力。虽然,现有的教材凝聚了全国多方面专家智慧和成果,且每年都做了及时的修订,但从生态观念教育角度来看仍有待完善。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为例,基础课教材在修订过程中应吸收生态伦理的最新成果,发展和创新社会主义道德观,教导学生重新认识自然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引导其形成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观,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通过课堂教学灌输低碳生态观念。首先,掌握学生生态观实际。学校在进行生态观念教育之前,应通过问卷调查、个体访谈、社团活动等途径准确地把握当前大学生生态意识现状和生态知识水平,从而明确教育目的,选择适宜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教育内容和生动深刻的教学形式,增强生态观念教育的实效性。其次,提高教师生态素质。生态观念的培育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但要熟知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理论,对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生态文明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还需了解世界和中国的生态实际,并且对生态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最新成果有基本的了解。因此,教师要主动研究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生态困境和生态理论,结合各个专业的知识领域,深入浅出地讲授教材中生态、环保和发展等相关理论。最后,多样教学方式。如利用多媒体课件直接性、形象化的特点,展示环境破坏的现实和低碳发展的迫切性,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激情。

以实践环节巩固教育效果。为了达到促进学生低碳行为养成的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通过低碳行动和生态保护实践来强化课堂生态教学的效果。第一,实践主题低碳化。学校结合自身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适当增加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等方面的生态实践活动。第二,实践方式多样化。通过观看教学录像让学生了解环境现状,体会环境问题“从我做起”的必要性;通过辩论组织学生对身边的低碳内容;通过课题对学校、地区的低碳现状作调查统计;成立环保团体对环境问题进行研究、学习进而宣传普及。第三,结果反馈应及时。在学生完成生态保护的相关调研实践之后,还应通过辩论研讨、调查报告、会议交流等形式,让其对发展低碳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制约因素、配套机制等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扩大低碳研究成果的影响力。(作者分别为四川农业大学政治学院讲师,教授;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大学生生态伦理观教育中期成果,项目编号:CJS09-046)

注释

①程样国,黄平槐:“生态文明观念:引领人的发展新境界”,《求是》,2007年第12期。

②宣兆凯,张志娟:“青年生态道德人格塑造――21世纪的环保教育”,《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③胡鞍钢,管清友:《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07页。

④张云飞:“社会发展生态向度的哲学展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发展观初探”,《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⑤张孝德:“低碳经济的三个悖论与局限性”,《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12月21日。

低碳经济理念论文篇3

 

关键词:低碳 创意设计 面向

 

在全球反思经济模式的今天,“低碳”日渐成为当下最为关注的话题,是新时期关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世界性共识。由低碳理念引发的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不但是未来世界发展的大方向与主旋律,更成为全球经济、生活的必然趋势与新支柱之一。低碳理念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它需要以特定且相关的学术理论为基础,更需要具体与取向明确的实践活动予以转化。而创意设计作为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创造性活动,具有着“与生俱来”的低碳面向,并通过其学理内涵与特质的低碳价值取向,以独创性的低碳造物活动,具体化、物质化的践行方式诠释着低碳理念,进而成为推动与促进低碳经济科学发展与构建低碳健康生活的重要力量和必要依托之一。 

一、 低碳理念的界定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止无休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即使人类曾经引以为豪的高速增长或膨胀的GDP也因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而大打折扣(也因此,各国曾呼唤“绿色GDP”的发展模式和统计方式)。?①面对此情此景,关注、倡导与践行低碳的理念呼之欲出,并日渐成为共识。 

低碳,英文为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的涵盖领域较为广泛,包括了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与低碳生活方式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其中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是其核心内容。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它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产业领域。著名学者林辉称之为“第五次全球产业浪潮”,并首次把低碳内涵延展为:低碳旅游、低碳艺术、低碳音乐、低碳人生、低碳生存主义等多个领域。“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 

二、创意设计的解读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愈演愈烈,创意设计同“低碳”一样,可谓是当下中国乃至世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它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综观世界各国,创意设计及其产业越发达,人们的生存品质就越高,经济就越强,综合国力发展的速度也就越快,二者是成正比关系的。 

创意设计,简而言之,它是由创意与设计两部分构成,是将富于创造性的思想、理念以设计的方式予以延伸、呈现与诠释的过程或结果。在我国,“创意”的概念源于英文形容词“Creative”的翻译,愿意为“有创造力的、创造性的、产生的、引起的”等,其名词“Creativity”可以翻译为“创造力”,或“创意”。毋庸置疑,创意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活动,是创新的意识与思想。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点子”、“主意”、“想法”,如此等等。因此,创意是一个相对“大众化”、“民主化”的语汇,其活动往往表现为一种普适行为——人人可为。 

当然,并非所有的“创意”都是向上的、积极的与有价值的。正如“发明”被划分为有用发明和无用发明,“创意”也可区别为“有价值创意”与“无价值创意”。比如,用玻璃做成的马桶是创意,但是却不太可能有人去做,因为这种创意在人们看来没有价值。所以,衡量一个创意价值与否的一个前提就是创意的结果要得到目标受众的价值认可。 

设计,从词源学的角度考察,“设”意味着“创造”,“计”意味着“安排”。现代我们所用的“设计”一词来源于英文Design的翻译,基本词义是“图案”、“花样”、“企图”、“构思”、“谋划”等,词源是“刻以印记”的意思。如果从字面训诂,设计就是“设想”和“计划”,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创造性活动。它具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人的目的性,二是活动的创造性。根据2006年国际工业设计联合会(

[1] [2] [3] 

ICSID)的设计定义,设计的创造性活动,其目的是为物品、过程、服务以及它们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构成的系统建立起多方面的品质。因此,设计既是创新技术人性化的重要因素,也是经济文化交流的关键因素。 

创意是人类的创新设计思维的一种能力的体现,它是思想和意识或者理念的更新和创新,它是设计活动的思维原点与起点,是设计最为直接的基础要素;而设计是创意的具体实施与物化架构,是创意价值实现的重要依托。[](P)优秀的设计需要优秀的创意为基础,而精妙的创意更需精妙的设计予以“架构”,并促其价值实现。[] 

三、低碳理念的达成需要创意设计的支撑与保障 

低碳理念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达成的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和面向的经济发展体系与生活方式,包括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体系等。[](P)低碳理念的达成需要相关政策的关注与引导,需要人们积极的配合与践行,更需要来自学科、技术领域的针对性理论和可操作性实践的支撑与保障。而创意设计所从事的是以满足人类需求为目标,以改变人类生存方式为手段(内容)的创造性活动。[](P)创意设计所包含的产品设计、广告设计及建筑设计等专业学科门类,正是低碳理念得以实现与贯彻所必须依托的重要而具体学理诉求。同时,低碳,意味着“可持续发展”与“绿色GDP”。 

“低碳理念”与“创意设计”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和年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

创意产业:又叫创造性产业等。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份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 

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最早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它正从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P) 

四、低碳界定与拓展了创意设计内涵与实践面向 

首先,创意设计是一门时效性的学科,它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P)特定的理念与经济模式会赋予创意设计以新的内涵、面向及方式。低碳理念与经济模式是以“低碳”、“环保”为核心的,较之其他理念与经济模式,必将对现有的创意设计理论与实践提出特定的新诉求,从而有助于该学科内涵与实践面向的丰富、拓展与完善。以最为代表性与典型性的创意设计——工业设计为例。在工业经济时代,工业设计的创意活动是以“顾客需求”与“企业效益”为面向的。 [](P)而在低碳经济时代,工业设计的价值取向与目标则应调整为“生态”、“环保”与“绿色”;实践面向也应因势利导地有所转变,即所谓的“R”,R:即减少原料(reduce)、重新利用(reuse)和物品回收(recycle)。由其所带来的物质与非物质成就及其对人类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的影响,都必须兼顾、围绕“低碳”的这个主题。 

其次,创意设计理论与实践是设计学科重要组成,而设计学科的理论内涵及实践模式是动态的,是随着社会经济模式嬗变而不断发展、丰富与拓展的。[](P)构建低碳理念的创意设计理论与实践正是这种动态特征在新经济模式下的积极响应。在低碳理念模式下,诸如绿色设计、生态设计、体验设计等新型创意设计理论应运而生,创意设计的面向与实践也因之不断地得到拓展和更新,这正是设计学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完善所必需的。就创意设计的纵向发展而言,传统意义上的创意设计可以解读为人类的造物活动。[](P) “人”是造物活动的核心,造物过程中的物质与能源的消耗是以满足人的需求与企业效益为价值取向,自然与社会环境因素是处在与次之地位。 

五、结论 

准确、全面地理解低碳理念与创意设计间的辩证关系,既是低碳理念由思想、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与措施的诉求,更是创意设计自身完善与发展的需要。创意设计需要依托富于健康方式、科学精神的创造性理念,才能展现其开拓与进取的无穷“魅力”和良性效应。[](P)而构建与面向低碳理念的创意设计正是这种健康方式与科学精神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魅力效应“的特定彰显。 

低碳经济理念论文篇4

关键词:低碳经济;生态文明;区域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4-0163-03

2003年2月24日,英国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最早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1],由此,低碳经济成为学术界、企业界和政界广泛关注的命题,进而成为2009年联合国气候大会的研讨主题。按照最初的设计,低碳经济的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实质是要以更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换来更大的经济产出,同时为人们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多的工作机会[2],以后各国虽提出了不同的“低碳经济”设想[3],但节约、集约使用能源,降低碳排放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步伐成为大致相同的努力方向,并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危机的主要途径。

在低碳经济广受关注的同时,生态文明理念成为中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两者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方面的相似追求使之共同成为中国在资源环境紧约束条件下谋求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解析

“低碳经济”一词虽被频繁使用,但其确切概念并未在学界取得广泛共识。日本学者Α.Dagoumas 和T.S.Barker表示低碳经济是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经济形态,它追求碳的最低排放,并强调减排技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4]。K.Gomi则强调低碳经济要求实现现有技术、制度和人员行为的转变[5]。与此同时,国内学者也拥有其各自的见解。庄贵阳[6]、冯之浚[7]、牛文元[7]等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和清洁能源开发,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崔大鹏[8]、鲍健强[9]等则认为低碳经济意味着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以及人类生活方式的新变革,它将使人类社会由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由此看来,学者们普遍认为,低碳经济建设乃是促进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并将以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为前提,低碳经济的发展既是人类在短期应对气候变化的应急之策,更是长期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低碳经济将不仅是能源经济的革命,更是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特征的影响不容小觑。

1.低碳经济直接解决的是碳排放问题,而这又主要起因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能源结构和能源使用的现代特征。过大规模和过高比例的化石能源的使用不仅可能使人类面临不可再生能源短缺的困境,而且已经造成CO2等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酿成气候变化的巨大危机,因此,降低碳排放的要求表面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权益之计,实际也是提前破解资源能源短缺难题的必要之举。

2.低碳经济不仅是生产技术的创新,更是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更新。低碳经济的实现不仅要通过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以增进能源的使用效率和碳储存与转化的水平,而且要通过低碳生活理念的传播和低碳生活方式的塑造进一步降低整个经济与社会活动的碳排放水平。正因如此,低碳产业区和低碳社区建设同样是低碳实践区建设的重点,低碳城市不仅意味着新的城市产业结构,也同样意味着新的城市生活理念。

3.低碳经济问题的研究凸显了生态环境问题的外部效应,不仅CO2气体可以跨区域流动,而且其过高排放的后果将是全球性的,因此,低碳经济建设的成果为全球所共享,而低碳经济的建设也必须依赖于全球的普遍参与,只有形成合作共赢的区域间关系发展理念,才能在生态环境问题上达成更高水平的国际合作,从而使各国都能克服先增长后治理所带来的巨大负面效应,为全人类走出文化决定论的误区、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创造条件。

二、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任务,理论界也由此兴起了生态文明的研究热潮。陈逸飞从科学与人文关系的角度出发指出生态文明是依赖人类自身智力和信息资源,在生态自然平衡的基础上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全球化协调发展的文明。王朝全认为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称 [10]。对于什么是生态文明,专家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大多学者都对强调了生态文明应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前提。其具体内涵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生态文明是在可持续前提下的文明形态,倡导人类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其次,生态文明致力于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有效解决人类需求与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供给之间的矛盾,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进化。因此,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特点。作为对工业文明的反思成果,生态文明客观上要求加速实现区域发展方式的转型,这就与低碳经济对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型的要求具有了相似性。同时,两者的提出又都基于生态环境危机的紧迫性,因而不少研究都有将两者混用的趋势。本文认为,深入剖析两者的内在关系无论对于低碳经济或生态文明建设都可能具有更为重要的价值。

1.相似的提出背景。生态文明的出现是人类对几百年工业文明深刻反思的成果。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的二三百年是人类工业文明迅速发展的二三百年。工业文明的高速发展使得人类的生产、生活形态发生了相对于农业文明的革命性变革。但是工业文明时期的飞速发展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严重的危及到了人类的生存。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有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急需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生态文明呼之欲出。值得注意的是,在众多的生态危机中,全球变暖问题日益凸显。为了应对不断恶化的气候状况与能源短缺现象,必须要找出一种低碳节能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理念便应运而生了。由此观之,低碳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中陷入能源危机、环境危机深刻反省自身的结果,而生态文明的出现则是为了解决全面的生态问题。两者都是在经济发展受到自然生态系统约束下的产物。

2.相容的发展目标。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等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有别于传统经济的新型发展模式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以降低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相平衡为目标。生态文明是国际社会在寻求解决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矛盾的过程中探索出来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其内涵与核心思想是从文明重建的高度,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在强调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基础的同时,把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和经济协调发展作为最终追求的目标。由此观之,生态文明和低碳经济建设在实践目标上具有相似性。

3.不同层次的解决方案。生态文明的内容非常丰富,既包含人类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安全的意识、法律、制度、政策,也包括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实际行动,涵盖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全部内容。在经济方面,生态文明强调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并重,由此以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为代表的生态经济类型逐步走进人们视野。总的看来,低碳经济是在生态文明理论的指导下,解决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带所来的一系列问题,更强调在经济领域的环保。纵观全局,生态文明是在较宏观层次上提出的总体解决方案。低碳经济则是专注于解决全球变暖、能源危机下的经济发展模式问题,注重观念更新,进而成为人们关注生态文明发展较为重要的一面。

三、低碳经济示范区建设对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意义

由于低碳经济其实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更为短期和现实的努力方向,因此,低碳经济的建设成果对生态文明建设有积极意义。

所谓低碳经济示范区,就是在地区实行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12]。低碳经济示范区建设的目的是营造最适合人居的环境,坚持以人为本,建设生态文化,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协调与和谐,在创造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的同时,让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一)国内外低碳经济示范区建设基本情况

在低碳浪潮的推动下,从全球到中国都正积极推进低碳经济示范区建设。英国是全球低碳实践的先行者。其碳信托基金会与能源节约基金会联合推动了英国的低碳城市项目,批准了布里斯托、利兹、曼彻斯特三个示范城市。这三个示范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为:在实现途径上较注重推广可再生能源应用、提高能效和控制能源需求。在城市规划上,强调战略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在城市建设上,强调技术、政策和公共治理手段并重。并且在提出可测量的碳减排目标和基本战略的同时,着重实现途径选择的实用性,在最大程度上争取了公众支持[13]。日本十分重视环保理念的宣传示范工作,在推行“碳足迹”、碳排放权交易等政策措施过程中,也都进行了相应的示范试点[14]。近年来,国内也开始着手建立低碳示范区。2009年8月,国家发改委批准吉林市作为国内第一个低碳经济示范区项目。保定、上海、贵阳、杭州、无锡、天津多个城市也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构想,还有不少地区有了开展低碳经济实践的新动向。其中,上海、保定旨在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和节能产品制造与应用等领域,寻求低碳发展的解决方案。通过上述案例,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可贵借鉴。

(二)以低碳经济建设推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

1.观念更新是前提。正如前面所述,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有着相似的提出背景以及相容的长远目标。因此,在低碳经济建设过程中努力推进观念更新能有效促进人们对生态文明的认识。然而观念更新既是重要的,但又是困难的。长期以来,工业文明所倡导的“高碳”发展思想已深入人心,也进一步影响到了人们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因此,忽视人们的观念更新,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的建设工作将难以为继。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政府需要考虑加强对民众的宣传教育,以营造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氛围。

2.利益协调是基础。在低碳经济的实践过程当中,低碳拥护者与受益者,破坏者与受害者之间的相关经济效益分配往往存在不公平现象。这种环境保护与经济利益关系的扭曲,不仅使各地区的环境保护面临很大困难,而且也影响了各地区之间以及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和谐,进而影响到生态文明的建设进程。因此,协调各方利益不仅能直接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更有益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补偿机制则是协调各方利益的主要方式。

3.制度创新是关键。低碳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低碳经济的相关法律制定在一定程度上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纵观世界各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历史,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政策与法制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英国、美国、日本、德国、丹麦等国近几年分别推出了各种低碳经济法案和政策,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制度的保障。对于中国来说,当前更应该加强相关的法制建设工作以及“绿色”政策的制定。

4.技术创新是保证。低碳经济的核心在于通过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的创新,有效控制碳排放,防止气候变暖,促进和保持全球生态平衡。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节能、降耗、减排,还是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都必须以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普及和推广为基础。即是说,低碳技术创新不仅是解决环境和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推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中国要实现技术创新,一方面,可以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引进发达国家的成熟技术;另一方面,要逐步重视国内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重点攻关效益大、见效快的低碳技术。

立足于中国,相信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只有围绕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战略,努力发展低碳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构建生态文明的目标才能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UK 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2003 UK 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2003.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Energy White Paper.The Stationery Office,Norwich.

[2]付允,马永欢,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环境,2008,(3):14-19.

[3]姚良军.意大利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J].中国科技产业,2007,(11):58-60.

[4]Α.S.Dagoumas.et al.Pathways to a low-carbon economy for the UK with the macro-econometric E3MG model ,Energy Policy,2010,(35).

[5]K..Gomi.et al.A low-carbon scenario creation method for a local-scale econom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Kyoto city ,Energy Policy,2010,(38).

[6]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究,2005,(8):79-87.

[7]冯之浚,牛文元.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9,(8):13-19.

[8]崔大鹏.低碳经济漫谈[J].环境教育,2009,(7):13.

[9]鲍健强.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153.

[10]王朝全.论生态文明、循环经济与和谐社会的内在逻辑[J].软科学,2009,(8):69-73.

[12]刘湘溶.经济发展方式的生态化与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J].南京社会科学,2009,(6):33-37.

[13]刘志林,戴亦欣,等.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2009,(6):1-12.

低碳经济理念论文篇5

关键词:辽宁;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10028003

1引言

自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以政府文件的形式提出“低碳经济”这一概念后,许多学者对低碳经济展开了研究。在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时代背景下,辽宁省由于长期偏重的工业结构和以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使得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的矛盾日益突出。低碳经济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可以成为辽宁省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转折点,同时也给生态文明建设带来契机。因而,如何科学客观地评价出辽宁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对于该省低碳经济发展的科学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2低碳经济内涵及特征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其涉及到能源利用、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等多方面内容。

低碳经济具有经济性、技术性和目标性三大特征[1]。首先是经济性,低碳经济应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机制来发展,摒弃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和生活消费模式,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科学地发展绿色经济的发展模式,在不降低人们生活水平的前提下深挖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其次是技术性,以技术创新和交流为动力,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降低碳排放量。目前阻碍辽宁省低碳经济发展的是总体技术水平的落后;最后是目标性,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是控制碳排放,维持生物圈碳平衡,减缓气候温室效应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展任务繁重,亟需通过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和清洁能源等手段,逐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最终实现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双赢。

参考文献:

[1]程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4(2)94~98.

[2]刘宏,孙倩,王海.辽宁省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

[3]叶依常,黄明凤.低碳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1(8):47~49.

[4]胡大立,丁帅.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22):160~164.

[5]肖翠仙,唐善茂.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2011(1):45~48,57.

低碳经济理念论文篇6

关键词:高校;节能减排;低碳;设施建设

一、适应全球低碳主题,构建低碳高校

(1)低碳校园提出的背景。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将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中首次系统地论述了低碳经济。2003年,英国政府出版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从官方的角度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此后,“低碳”概念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各国关注的领域。甚至有人断言,在当前形势下,谁率先掌握了低碳技术,谁就能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对此,中国政府做了充分的准备和切实的实践。2010年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将“倡导低碳生活,建设低碳社会”作为重要的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同时,将2010年“六・五”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定为“低碳减排・绿色生活”,试图通过对此次主题活动的宣传,使每个人意识到低碳减排的必要性,并自觉从自身生活做起,建设低碳型社会。在这种全球积极倡导绿色理念、构建低碳社会的大背景下,创建低碳校园成为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纳入到高校的规划与发展之中。

(2)低碳校园的内涵。所谓低碳(lowcarbon),是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生活”(low-carbonlife),则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轻生态恶化。[1]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所谓低碳校园,就是指在学校的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中,通过宣传教育、强化管理、改善设施等手段,动员和激励广大师生切实遵循低碳环保理念,践行低碳生活方式,节能、节水、节材并保护环境,尽可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而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建设低碳校园的意义

(1)高校建设低碳校园,是响应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积极行为,在促进全社会低碳经济发展、促进自身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是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平台。高校以建设低碳校园作为加快教育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教育科学发展的思路,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适应了新一轮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回应了公众对教育体制改革的期待,能强化内涵建设,为构建学科结构合理、资源配置科学、办学特色鲜明、低碳高效运行的科学发展模式提供理论创新成果的支持,并以理论指导实践。

(2)高校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高校具有科教资源优势,学科门类齐全,高层次科技人才集聚,能为低碳科技创新培养科技人才和造就科技专家;具有产学研一体的自主创新模式,是低碳科技创新链上的重要环节,大量的低碳科技原创成果能带动科技应用、能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进而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技术产业化进程;具有与企业密切联系的特点,科技创新研究和转化能与企业实现无链对接,便于及时掌握市场需求信息,有效缩短低碳科研创新成果与满足市场需求的时间,是服务、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生力军和科研基地。

(3)高校是推行低碳生活理念的教育引导和宣传辐射载体。高校建设低碳校园,能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和功能作用,并通过设立于低碳相关专业、开设低碳教学课程以及组织开展以低碳教育为中提的各项活动,对师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增强师生低碳意识,引导师生践行低碳生活理念、养成低碳生活习惯;还能与政府、社会公众所提倡的低碳生活、低碳意识等要求有机结合,并通过师生将低碳生活理念和行为推广到单位、家庭、社区等各个场所,为全社会关心、参与低碳生活起到强大的辐射作用。

三、高校实施低碳设施建设就是要完善基础设施,创建低碳环保发展模式

(1)高校应合理规划建设用地。高校校园作为城市社会的一个小环境,有着和城市相类似的内部结构和功能关系,其复杂的相互作用与联系要求校园环境的规划设计具备整体性的特点,既满足个体的独立性又实现整体的联系性,构建功能完备、设施完善、布局合理、关系紧密、秩序井然的校园有机整体。

(2)建设可持续的、良好的物资消耗生态环境。高校作为育人与研究的场所,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教育和科研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校园的规划设计应该尽可能地较低对能源的消耗,强调与大自然的协调,强调室内空调、通风等方面的研究与创新技术,尽可能的选用绿色建材。

(3)全面改造旧时耗能设备。对于一些高校电路管网设施陈旧老化的问题,应按照节能、安全等要求进行技术改造,优化供电线路、安装新型的SII系列变压器代替老旧变压器,减少供电能耗。

(4)积极利用高新科学技术产品。高校是推行低碳生活理念的教育引导和宣传的辐射载体,为了体现这一点,高校应在采购工作设备时优先选购“零排放,零污染”的节能产品,在公共场所安装自闭式延时阀控制用水系统和感应灯控制用电系统,实施全程智能化管理照明设施,避免“长明灯”现象,采用循环用水技术,建设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雨水利用工程设施,提高全校污水回用率等。

(5)大力推广新型能源的运用。高校应逐步较少对煤炭能源的依靠,立足高校实际,充分利用其他洁净能源,如利用太阳能设备,使用节能燃气灶,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保证后勤清洁发展。

四、总结

面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高校应秉承科学理念、加大创新力度,积极建设低碳校园,增加的低碳设施的建设,并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人才、科技、服务支撑,不断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这不仅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于整个社会的长远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潘晓凌 低碳大学造就“低碳”学生影响“不可估量”[N] 南方周末,2010-04-29

[2] 席丛林 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初探[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2)

[3] 吴小兵 构建节约型校园初探[EB/OL] 贵州大学新闻网,2007-04-09

[4] 罗顺元 论低碳文化与文明前景[J];未来与发展;2010年05期

[5] 施建军 以绿色大学理念创建低碳校园[J];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12期

低碳经济理念论文篇7

关键词:大学生;低碳生活;养成教育

低碳生活养成教育是低碳生活理念渗透到教育领域后产生的概念,其实质是环境教育的深化和发展,是环境教育的重要分支。通过低碳的教育设施、教育活动,培养低碳价值观、形成生态品德、掌握低碳生活的知识与技能、养成低碳习惯为内容的教育实践活动。

一、大学生低碳生活养成教育的必要性

(一)低碳生活养成教育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要求。发展低碳经济是全世界的共识,为此国际社会签订了一系列国际公约、议定书,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英国政府能源白皮书》。我国也明确提出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生产方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转变,而低碳生活习惯的养成是这一转变的重要表现。(二)低碳生活养成教育是现代高校德育的主要内容。在大学生中开展低碳生活教育,能使高校德育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能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充分体现高校“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开辟高校德育新领域,丰富德育内容,突破“重说教,轻体验”的教育瓶颈,并最终提升德育的实效性。(三)低碳生活养成教育是高校所担负的社会职责。高校大学生既是能源消耗大户,也是重要的节能技术研发群体。大学生低碳生活养成教育既能发挥大学生低碳生活的带头作用;又能激发其对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潜能,进而推动整个低碳经济的发展。是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必然举措,也是高校所担负的社会职责。

二、大学生低碳生活养成教育的内容选择

(一)低碳生活知识养成教育。在低碳生活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将前述低碳经济相关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作为对大学生开展低碳生活养成教育的首选内容,要重点开展低碳及其基础理论的教育。因为只有“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没有理解,不可能有行为,只有让大学生知道了“是什么”,他们才可能自觉传播和践行。(二)低碳生活价值观养成教育。应该借助于更深刻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让学生树立良好的低碳生态文明观念,达到内化于心的程度。一是危机观,核心是提高学生对于全球气候变化、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方面危机意识,培养学生崇尚低碳的使命感;二是自然观,让学生明白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三是人生观,要让学生更为深刻地意识到生活的本质,对生活观念、超前生活方式、消费主义文化等进行深入探讨,从而形成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三)低碳生活行为养成教育。应通过“怎么样”才能有效促进低碳生产生活的教育内容使学生养成一种自主、自发、自觉的低碳生活行为习惯。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让他们觉得低碳生活不但离我们不远,而且自己就是实践者。

三、大学生低碳生活养成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依托加强大学生低碳生活养成教育。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依托,从教学入手,将低碳教育理念引入课堂,帮助大学生树立低碳人生观,形成科学消费观;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加强国情、民情教育,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自觉践行低碳行动;树立大思政观,由思政课教师牵头,动员各方力量参与,打造低碳校园文化。(二)以第二课堂为阵地加强大学生低碳生活养成教育。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实践活动阵地,做到“知行合一”,通过科学的策划和精心的组织,动员和吸引大学生参加到低碳生产和生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如“志愿服务体验”,“低碳生活论坛”,“低碳生活辩论赛”等,使他们能在具体的行动中提高认识水平,提升实践能力。(三)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平台加强大学生低碳生活养成教育。校园文化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隐性感染作用,要充分利用宣传栏、广播站、校报、讲座介绍等校内媒体和途径,进行直观形象的低碳宣传与普及,推广低碳生活理念。也可以发挥环保社团作用,借助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低碳环保氛围,构建良好的文化育人软环境,使学生融入到低碳生活的氛围之中,通过潜移默化形成低碳生活理念、养成低碳生活行为。(四)以树立健康消费理念为引领加强大学生低碳生活养成教育。以低碳为导向的健康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目前,大学生消费存在攀比消费、盲目消费及享乐主义倾向,与低碳经济所倡导的简单、简约和简朴的低碳生活方式所背驰。鉴于此,首先,学校相关部门应当向大学生普及低碳消费知识,适时调整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的不良诱导行为,鼓励大学生实行低碳生活;其次学校应开设相应的消费教育课程,帮助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提升大学生低碳消费的自觉性,使大学生消费行为更趋合理。

作者:张娟 单位:湖南女子学院会计系

参考文献

[1]张馨,丁贞栋.大学生低碳生活教育内涵和内容范畴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5)

[2]高凤香.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的大学生低碳经济教育略论[J].价值工程2011(2)

低碳经济理念论文篇8

[关键词] 低碳经济;经济发展引擎;理论创新

“低碳经济”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2003年英国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书中首次提到把一国家(英国)建成一个低碳经济体。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将现行的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传统发展模式定义为“A模式”,与之相对,以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定义为“B模式”。在他看来,低碳经济是一类包含了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因素的经济形态总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内学者诸如庄贵阳、鲍健强、金乐琴等在定义“低碳经济”上虽然各不相同,但均认为这是一场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的上的变革,强调科技在其中的核心作用,重点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上,从认知,制度及人类行为等层次全方位、多角度理解、实践“低碳经济”。

一、“低碳经济”发展历程

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发达国家领先一步,相关政策规章逐步完善;国内“低碳经济”推进工作已经提上日程,借鉴国外经验,依据中国国情,发展前景看好。

(一)国际方面

英国2003年首先明确提出“低碳经济”,2007年6月出台的《气候变化法案》成为全球首部为应对气候变化问题而对二氧化碳排放所立法案。英国政府制定了一个连贯的中长期减排目标:2020年,碳释放量减少2300万~3300万吨;2050年,总排放量削减至少60%。英国“低碳经济”的政策思路是政府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一个长期稳定并明确的政策,运用市场机制,鼓励资本投入,支持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分工明确,形成合力,最终实现“低碳经济体”的建立。

美国参议院于2007年7月,提出《低碳经济法案》;2009年出台《清洁能源安全法》;2009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前美国总统奥巴马做出承诺,到2020年,美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将会较2005年下降17%,到2025年减排30%,2030年减排42%,2050年减排83%。美国政府投巨资于生物能源,太阳能设备等新能源产业,鼓励企业实施自愿减排。奥巴马政府着力实施新能源政策,以发展新能源作为振兴美国经济的主要政策手段,确立了“总量控制和碳排放交易”计划。

(二)国内方面

2003年以后,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明确提出要实施科学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2007年9月,******主席在APCE会议上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研发低碳能源技术,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的战略主张。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中国政府宣布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二、“低碳经济”对于我国的影响

“低碳经济”因其“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特征在国际上被认为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的实质是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对自然的疯狂掠夺而面临日益严峻的生存危机后,有识之士所作的有关于人类发展的深刻反思,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人类权益的全球性能源经济革命。这场革命将对全人类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我国已不能置身其外。

(一)政治层面

“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不对之持赞同观点,我国作为具有全球性影响的负责任大国,必将扛起发展“低碳经济”的大旗,顺应国际潮流,然而,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阶段的中国,在资金、技术落后条件下,这无疑给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增添了障碍和困难。一方面,是国际上的“道义”,另一方面是国内发展问题,“两难权衡”考验着中国的政治智慧。

(二)外贸、就业和发展差距方面

1.对外贸易方面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国际贸易日益活跃,有资料显示,到2009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已经超过了60%,长期的外贸顺差,招致越来越多国家强烈不满,从某种程度上说。“低碳经济”给予了发达经济体尤其是美国解决贸易逆差的机会,短期内,中国的产品不能达到发达经济体的能耗水平,这样通过依据商品能耗标准(这些标准根据发达经济体的水平制定的)对中国出口的产品征收特别关税就是合乎“道义”的,中国商品的成本优势丧失,就会丢掉在发达经济体中的市场份额。中国出口的减少,改变了原来的贸易形势,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出口减少,众多外贸型企业将出现严重的生存危机,进而引发失业上升,并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此时,如果国家继续施行传统的扶持政策(例如,出口退税)将是十分不明智的举动,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补贴将通过商品这一载体转移到国外,实质是外国政府收税,中国政府买单,造成财富的易手。

2.就业

短期内,在节能减排压力下,国内企业将通过资本、技术投入形成行业内一段时期的机器更新、改造、升级浪潮,由此带来部分工人的失业;在长期“低碳经济”必然是所有企业追求的目标,知识、资本密集型发展方向在优化了产业结构同时必然会排斥掉更多的就业者;土地规模化经营,又将一部分农民从农业中排挤出来加入到寻求就业群体中来。综合以上三类,我们发现发展低碳经济与中国城镇化、工业化的加速发展的重叠,对于国内就业问题将是严峻而又长期的考验。

转贴于 3.与发达经济体的差距

“低碳经济”理念的提出,从某种角度上说,是美国在经历了新经济的衰落后,而培育的新的经济增长极,发达经济体,试图通过能源新战略的实施而主导全球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是对传统理念的一种颠覆,其中蕴含了巨大的商机,仅以碳交易市场为例,据预测,到2020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达3.5万亿美元之巨,发达经济体(尤以美国为最)早在经济危机之前就已经开始低碳经济方面的研究,在技术、政策、金融配套工作、标准制订等方面走在了前列,占据了先发优势,拉大了与新兴经济体之间的距离。

三、危机之下,有所作为

在经历了30年的高速增长后,中国经济迫切需要找到新的发展引擎,推动发展持续下去,借“低碳经济”这种外在的强力,加强市场机制建设,理顺经济内部结构,破解改革过程中的深层次问题,规范政府行为方式,提高效能,摆正国企、民企位置等等,“低碳经济”带给中国经济的必将是一种系统性的升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着力:一是大胆探索市场作用。提升政府的宏观引导能力,完善系统性的法律、规范、政策建设,借助于“低碳经济”这一全新载体,树立政府参与经济活动新形象。二是明确企业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主体性地位。以效率为指标,引导、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创新管理形式,创新技术发展形式,使各生产要素合理参与分工,形成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合力。三是大力开展金融工具创新。在美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互促进,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超级经济体;在中国,虚拟经济的探索早在洋务运动时期即已开始,之后走走停停,上个世纪90年代,股票市场出现,2010年4月,股指期货推出,中国金融工具的落后使得实体经济难以呈现几何式发展。“低碳经济”的兴起为中国开展金融创新提供了绝佳的机会。通过金融创新,实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同步发展,实现经济的良性发展结构,产生强大的发展动力,成为助推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引擎。

四、结论与思考

“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给现实的中国以巨大的影响,我们要看到,这一理念带给我们的积极影响: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依靠科技,管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未来世界,国与国的较量不但要比“谁比谁强”还要比“谁比谁活得长”,通过走低碳经济之路,我们大有可为;我们也要看到,“低碳经济”的背后是发达经济体凭借也已取得的政治经济优势打压发展中经济体,进而保持自己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用心。我们还要思考:“低碳经济”的理念为什么没有发源于中国,为什么发达国家总是在理论创新方面走在前列,而我们一直处于被动,借助“低碳经济”理顺发展思路,完善发展理论,不但要在技术上赶超,更要在理念上引领,把握世界发展脉络,从更高意义上去思考人类的发展问题,这是中国政府和理论研究者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参 考 文 献]

[1]吴昌华.城市引领中国低碳经济转型[J].中国投资,2009(2)

黄海.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政策的导向及启示[J].环境经济,2009(11)

王克群.发展低碳经济的问题与对策[J].广东经济,2009(11)

曾纪发.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思考[J].理论建设,2009(4)

王克群.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J].当代经济,2009(11)

黄栋,李怀霞.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府政策[J].中国行政管理,2009(5)

王莉.中国的低碳之路该怎么走[J].资源再生,2009(7)

评论员.中国视角的低碳时代[J].商周刊,2009(11)

谢军安,郝东恒,谢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2008(12)

[10]刘奕均.低碳经济背景下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J].经济理论与实践,2010

上一篇:文化素养论文范文 下一篇:分集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