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障碍分析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01 13:13:00

心理障碍分析论文

心理障碍分析论文篇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愈来愈清醒地认识到:未来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党和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素质教育受到人们普遍重视。数学作为自然科学最基础的学科,“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很强的概括性、抽象性和逻辑性”[1],是中小学教育必不可少的的基础学科,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特别是在培养人的思维方面,具有其它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2]。我们研究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与消除的目的是:(1)便于对数学教学活动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回顾和反思,以总结经验,找准问题,发扬成绩,纠正错误;(2)把握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状态,加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提高数学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益;(3)试图探讨影响数学教学质量的因素及与素质教育相悖的有关问题,使数学学科价值能够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充分展现和有效发挥,更好地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是指影响、制约、阻碍中学生积极主动和持久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训练创造性思维、发展智力、培养数学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种心理状态,也即是中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因“困惑”、“曲解”或“误会”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依赖心理

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一是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二是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事实上,我们大多数数学教师也乐于此道,课前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上课不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课后也不布置学生复习教材;习惯于一块黑板、一道例题和演算几道练习题。长此以往,学生的钻研精神被压抑,创造潜能遭扼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丧失。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不可能产生“学习的高峰体验”——高涨的激励情绪,也不可能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3]。

2.急躁心理

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盲目下笔,导致解题出错。一是未弄清题意,未认真读题、审题,没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未知条件,哪些是直接条件,哪些是间接条件,需要回答什么问题等;二是未进行条件选择,没有“从贮存的记忆材料中去提缺题设问题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对比、筛选,就“急于猜解题方案和盲目尝试解题”[4];三是被题设假象蒙蔽,未能采用多层次的抽象、概括、判断和准确的逻辑推理;四是忽视对数学问题解题后的整体思考、回顾和反思,包括“该数学问题解题方案是否正确?是否最佳?是否可找出另外的方案?该方案有什么独到之处?能否推广和做到智能迁移等等”[5]。

3.定势心理

定势心理即人们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定势。在较长时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在教师习惯性教学程序影响下,学生形成一个比较稳固的习惯性思考和解答数学问题程序化、意向化、规律化的个性思维策略的连续系统——解决数学问题所遵循的某种思维格式和惯性。不可否认,这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格式和思维惯性是数学知识的积累和解题经验、技能的汇聚,它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思考数学问题,比较顺利地求得一般同类数学问题的最终答案;另一方面这种定势思维的单一深化和习惯性增长又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如使学生的思维向固定模式方面发展,解题适应能力提高缓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等。

4.偏重结论

偏重数学结论而忽视数学过程,这是数学教学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从学生方面来讲,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也仅是对答案,比分数,很少见同学间有对数学问题过程的深层次讨论和对解题方法的创造性研究,至于思维变式、问题变式更难见有涉及。从教师方面来讲,也存在自觉不自觉地忽视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忽视结论的形成过程,忽视解题方法的探索,对学生的评价也一般只看“结论”评分,很少顾及“数学过程”。从家长方面来讲,更是注重结论和分数,从不过问“过程”。教师、家长的这些做法无疑助长了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偏重结论心理。发展下去的结果是,学生对定义、公式、定理、法则的来龙去脉不清楚,知识理解不透彻,不能从本质上认识数学问题,无法形成正确的概念,难以深刻领会结论,致使其智慧得不到启迪,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得不到训练和养成,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得不到提高。

此外,还有自卑心理、自谅心理、迷惘心理、厌学心理、封闭心理等等。这些心理障碍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制约、阻碍着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数学教学效益降低,教学质量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中学生产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教师、家长、社会方面的因素,也有中学生自身的因素。具体地讲,存在的影响因素有如下一些:①“应试教育”大气候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题海战术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忙于应付;②对素质教育缺乏科学的全面的理解;③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和标准有待于进一步完善;④数学学科价值还未真正被广大教师和学生所认识;⑤教法单调死板,缺乏针对性、趣味性和灵活性;⑥学法指导不够,学生学习方法不对头;等等。

如何引导中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增强数学教学的吸引力?这是数学教法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坚持“四重、三到、八引导”,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领悟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进而爱学、乐学、会学、学好。

“四重”,即重基储重实际、重过程、重方法。

1.重基础

就是教师要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严格按照大纲提取知识点,突出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清楚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体系及其各自在结构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重实际

一是指教师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实际,包括学生学习、生活、家庭环境,兴趣爱好,特长优势,学习策略和水平等等;二是指数学教学内容要尽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三是要加强实践,使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初步体验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3.重过程

揭示数学过程,既是数学学科体系的要求也是人类认识规律的要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利用‘数学过程’来学习方法和训练技能,较之掌握知识本身更具有重要的意义”[6]。一是要揭示数学问题的提出或产生过程;二是要揭示新旧知识的衔接、联系和区别;三是要揭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四是要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规律进行概括和总结。总之,要“以启发诱导为基幢,“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来揭示获取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进而达到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7]。

4.重方法

“数学方法是在数学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的具体途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8]所谓重方法,一是要重视教法研究,既要有利于学生接受理解,又不包办代替,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掌握数学知识,掌握数学过程,掌握解题方法;二是要重视学法指导,即重视数学方法教学。数学学法指导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它包括指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审题答题,进行知识体系的概括总结,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评定,对解题过程和数学知识体系、技能训练进行回顾和反思,等等。

“三到”,即教师要做到心到、情到、人到。“能够真正做到想学生所想,想学生所疑,想学生所难,想学生所错,想学生所忘,想学生所会,想学生所乐,从而以高度娴熟的教育技巧和机智,灵活自如、出神入化地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遨游,用自己的思路引导学生的思路,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意志调节学生的意志,用自己的个性影响学生的个性,用自己的心灵呼应学生的心灵,使师生心心相印,肝胆相照。课堂步入一个相容而微妙的世界,教学成为一种赏心悦目、最富有创造性、最激动人心的‘精神解放’运动”[9]。

“八引导”,即学科价值引导、爱心引导、兴趣引导、目标引导、竞赛引导、环境引导、榜样引导、方法引导。

1.学科价值引导

就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的学科价值,懂得为什么要学习数学知识。一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的悠久历史;二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与各门学科的关系,特别是它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三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在工农业生产、现代化建设和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地位和作用;四是要让学生明白当前的数学学习与自己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和能力增长的关系,使其增强克服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自觉性,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

2.爱心引导

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特别是对于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更应主动关心他们,征询他们的意见,想方设法让他们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向他们奉献一片挚诚的爱心。

3.兴趣引导

一是问题激趣。“问题具有相当难度,但并非高不可攀,经努力可以克服困难,但并非轻而易举;可以创造条件寻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但并非一蹴而就”[10];二是情景激趣,把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创设生动形象、直观典型的情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有语言激趣、变式激趣、新异激趣、迁移激趣、活动激趣等等。

4.目标引导

数学教师要有一个教学目标体系,包括班级目标、小组目标、优等生目标和后进生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使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都有前进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其目标要既有长期性的又有短期性的,既有总体性的又有阶段性的,既有现实性的又有超前性的。对于学生个体,特别是后进生和尖子生,要努力通过“暗示”和“个别交谈”使他们明确目标,给他们加油鼓劲。

5.环境引导

加强校风、班风和学风建设,优化学习环境;开展“一帮一”、“互助互学”活动;加强家访,和家长经常保持联系,征求家长的意见和要求,使学生有一个“关心互助、理解、鼓励”的良好学习环境。

6.榜样引导

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自己心中的榜样,一是要在教学中适度地介绍国内外著名的数学家,引导学生向他们学习;二是要引导学生向班级中刻苦学习的同学学习,充分发挥榜样的“近体效应”;三是教师以身示范,以人育人。

7.竞争引导

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建立竞争机制,引导学生自觉抵制和排除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比、学、赶、帮争先进。

8.方法引导

心理障碍分析论文篇2

[关键词] 网页无障碍 网站无障碍 WAI

[分类号]G203

网络因具有广播、电视、电话等传统大众传媒和通讯工具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而日渐融入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WWW创始人TimBerners―Lee认为“Web的力量在于其普遍性。能够被任何人访问,而不论其是否有残疾,是Web的基本要求”。然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站设计时为了美观和更吸引人注意而采用了大量的图片和动画等技术,而未考虑到特殊人群的上网需求,因此导致一大部分残障人士和老年人等弱势群体不能和普通人一样访问到其中的信息,平等地享有网络带来的利益。这极大地违背了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中“信息公平利用”的要求。为此,各国都进行了不懈努力,展开了网站无障碍建设方面的研究。

我国亦如此,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对网站无障碍建设进行了一系列探讨。本文目的即在于通过梳理国内关于网站无障碍方面研究的成果,分析我国在此方面研究的不足,为进一步研究指明方向。

1 网站无障碍研究文献的收集

网页无障碍是网站无障碍的前提与基础,因此,对网站无障碍的研究都从网页无障碍开始。网页无障碍译自“web accessibility”。关于“accessibility”,有的译为“可访问性”或“易访问性”,有的译为“可达性”、“近用性”、“无障碍”等。在2004年举行的首届中国信息无障碍论坛上,正式把aeeessibility翻译为无障碍,故本文也采用“无障碍”来表述。而“web”也有“网页”、“网络”的不同译法,还有以“website accessibility”为主题的研究。鉴于译文有差别,为了相关文献搜集齐全完整,笔者分别以“网页”、“网络”、“网站”与“无障碍”、“近用性”和“易访问性”分别组合进行摘要检索;然后,又以“web accessibility”为关键词在CNKI上进行检索,力求将“web accessibility”译为其他解释的文章也涵盖在内。最后,去除重复文章,经整理统计,共获得期刊文章84篇,学位论文13篇。

2 网站无障碍研究文献的分类

根据收集到的文献资料来看,我国在网站无障碍方面进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研究、技术研究、基于不同用户的研究和基于不同类型网站的研究。

2.1 基础理论研究

在基础理论研究中,大部分文献介绍和引进了国外关于无障碍方面的概念和理论。尽管对access,bmty的翻译不同,但几乎都引用WAI(Web accessibility ini-tiative,网络无障碍组织)关于网页无障碍的概念,即认为网页内容对于残障用户的可阅读与可理解。同时指出,提高无障碍性也能让普通用户更容易理解网页内容。

在网页无障碍建设的意义方面,蒋淑君从互联网带给残疾人的优越性谈起,分析了不同残疾人群的无障碍网页需求及设计要求。樊戈分析了Web信息资源无障碍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后,从意识、策略、技术三个层面,就如何构建国内Web信息资源无障碍化建设环境进行了探讨。

网页无障碍的实现需要得到国家法律和政策层面的支持。张家年等阐述了新版《残疾人保障法》修订背景以及其中与信息无障碍环境建设有关联的条款;讨论了该法在构建信息无障碍环境实践操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最后探讨如何利用《残疾人保障法》为构建信息无障碍环境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并提出将《残疾人保障法》和我国信息无障碍环境建设标准链接起来;贯彻和执行无障碍设计原则理念等策略。章品等在对美国信息无障碍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美国信息无障碍法律法规建设的发展历程及特点,最后探讨了美国信息无障碍法律法规建设对我国信息无障碍法律法规支持体系建设的启示。孙祯祥等还对澳大利亚各个层面、领域有关信息无障碍的法规和政策进行了部分梳理,希望为我国相关政策的制定和事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为了保障所有人拥有均等的获取和利用网络信息的机会,需要构建无障碍的网络环境。陈子健等对建构无障碍网络环境过程中涉及到的因素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以帮助人们对网站无障碍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指导网络设计开发人员的实践。

2.2 技术研究

目前,国际上在解决网站无障碍问题时,主要从开发先进的技术支持和规范网站设计这两个方面着手。规范网站设计是在服务器端对网站内容提出设计要求并制定相应的标准,是从网站的设计上去除障碍,以使残障者能借助辅助设备顺利地访问网站。规范网站设计要从网页无障碍的设计标准人手,国内的文献主要以介绍WAI颁布的一系列规范文件及美国的508标准为主。吴英桦则主要介绍我国互联网网站设计无障碍技术标准的立项背景、标准的制定过程,并介绍了标准的技术内容,最后介绍了标准的应用推广情况。

网页无障碍设计工具和检测工具也是实现网站无障碍的重要组成部分。樊戈等在分析易用性控制的技术根源基础上,分别从实施基础、核心人物和根本保障三个环节对Web资源实施易用性控制的技术措施进行了初步探讨。霍利分析了国内网站可达性的设计现状后,对一些常见的设计错误提出了改进方法。同时设计并开发了测试工具WAET。该工具可以测试基本的可达性问题,并能够修改级别错误,具有一定的实用性。赵洋等针对网页易访问性评估工具的不足,讨论基于XSLT的网页易访问性评估工具设计思路,阐述网页易访问性评估指标的设定,分析指标设计的规则和实现方法。孙祯祥等参考WAI所的WCAG1.0及国内外无障碍网站相关信息,针对中国实际情况,结合中文网站的特点,总结得出符合中国实情的中文无障碍网站评价模型的指标体系。

此外,网站无障碍实现中的一些细节问题也有人研究。陈子健等通过对一些网站进行无障碍检测发现网站导航方面的一系列问题,根据无障碍设计原则,为网站导航无障碍设计提出了一些策略。丁文洁结合国际上的无障碍网页开发原则和规范,分析并提出同步多媒体集成语言(即SMIL技术)可以解决多媒体播放在视觉无障碍网页设计中的可及性和可控性问题,重点研究了利用该技术解决网页中动态图像的视觉无障碍优化面临的问题。

2.3 基于不同用户的研究

在所有弱势群体中,视障用户在访问网站中所要面对的困难是最多、最复杂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资源首先是一种视觉资源,视障用户必须借助于各种软硬件辅助手段,以非视觉的方式来访问,因此大量研究以视障用户为视角展开。孙庆华通过

调查法、观察法等深入全面地了解视障用户不同于普通用户的网络访问方式和行为,以及由此形成的在网络访问中的障碍体验和无障碍需求。最后,针对在工具测试和用户测试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在描述视障人士的障碍和需求基础上,依据通用设计原则和WCAGl.0,提出了针对视障用户的无障碍设计原则,为WCAGl.0的运用提供了一套更具操作性的参考。王雅溪针对视障人群的基本情况,分析现今网络界面中他们面临的一系列存取障碍问题,通过深入了解视障用户的生理、认知、心理、行为等特点及上网习惯方式,分析由此形成的网络界面无障碍要求,进而提出针对视障用户的网络界面无障碍设计原则。杨金转分析了视障人群在使用网络课程时可能存在的障碍,按照国际标准对我国部分网络课程页面无障碍状况进行了测试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结合通用设计和无障碍设计理念,研究如何设计网络课程的页面元素、用户界面的布局以及如何提高其无障碍访问。

除了针对视障人群进行的专门研究,还有针对其他人群如老年人群和认知障碍人群进行的网站无障碍相关研究。

2.4 基于不同类型网站的研究

由于无障碍理念的广泛传播,国外已经将这一思想广泛廊用于各行各业的网站设计中。有研究表明,在对无障碍需求方面,政府排列第一位,其余依次为教育、图书馆、新闻组和在线期刊、公共设施、交通、医院、银行等。我国学者分别对政府、教育、图书馆领域的网站无障碍建设情况展开了研究。

2.4.1 政府网站 肖卫兵在阐述政府网站管理的重要原则――可用性原则时认为,该原则包括可访问性和可使用性两层含义。这是首次在政府网站管理中提及可访问性的问题。毛家菊认为政府网站的以人为本、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不仅体现在针对不同对象提供个性化服务,同时还体现在针对特殊人群提供多种服务途径,并指出这是我国政府门户网站无障碍化建设趋势。武晓鹏分析了我国政府门户网站引入无障碍的必要性和我国当前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现状后,对我国政府门户网站无障碍建设提出建议;最后认为,只有政府充分重视自身门户网站无障碍建设,逐步克服目前所存在的各种认知误区,真正建立起贯穿于政府门户建设全过程的服务意识,才能够更大程度提升政府门户的公共服务效能,从而保障残障人士应有之权益。他的观点为后来学者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周晓英等具体分析了国内外政府网站信息无障碍的政策、标准和举措,最后对我国政府网站信息无障碍建设提出法律法规层面、标准构建方面、评价体系方面等宏观方面的对策。唐思慧从分析了电子政务与信息无障碍的关系人手,从普遍设计原则与无障碍标准两方面探讨电子政务信息无障碍的实现。夏义从政府网站无障碍性原则的概念探讨出发,明确网站无障碍性的内涵包括网页内容无障碍、网络应用无障碍以及它们与辅助产品和技术的兼容。同时,系统介绍了一些国际组织和美国、日本等政府网站无障碍性的制度规范及做法,分析了我国政府网站无障碍性的差距与实践进展,并指明未来的发展道路。郭金兰认为政府网站对残障人士的可访问性课题涉及法律和政策制定,Web技术标准和用户本身等诸多因素。通过中外比较和调查研究,分析了我国政府网站几乎完全忽略了网站内容对残障人士的可访问性的原因:立法的空缺,未将可访问性作为政府网站测评指标之一以及政府网站开发者完全忽视Web可访问性技术和标准。钱小龙等阐述了政府门户网站引入无障碍理念的必要性和建设无障碍化政府门户网站的背景,研究分析了无障碍化政府门户网站的主要特征,并详述了政府门户网站无障碍化的基本技术要求。最后提出推进包括政府门户网站在内的网站空间无障碍发展进程的建议。

在基础理论探讨的同时,也有对我国网站无障碍建设状况进行的调查。王静生等以我国省级电子政务网站为代表对当前电子政务网站无障碍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并针对在电子政务网站无障碍检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我国电子政务网站无障碍建设中要转变电子政务服务观念,完善相关法律;完善电子政务网站开发技术和遵循相关标准等策略。霍利等为了了解中国网站可达性的现状,依据WAI的WCAG.0,选用Bobby软件作为测评工具,在线测评了国内外10种类型的200个网站。基于测评数据,进行了国内外网站可达性的比较性研究,总结了中国网站可达性的发展现状,并对政府和网站相关人员提出一定建议和要求。

2.4.2 图书馆网站 李院在我国学术界开启了网站无障碍研究的先河。他阐述了图书馆网站可访问性的含义,探讨了影响图书馆网站可访问性的各种因素,并指出建立可访问性良好的图书馆网站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应该遵循的原则,最后介绍了图书馆网站的可访问性测试。钱国富等。分析了在图书馆网站中进行无障碍建设的原因,指出无障碍建设是图书馆网站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针对视障残疾人的特殊性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刘炳芳在WAl制定的网页内容规范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阐述无障碍网页设计的必要性,指出无障碍网页开发应遵循的原则和要求,并结合图书馆网站开发的特点,提出图书馆在网站无障碍化设计中应遵循的具体步骤。张炜等遵照我国网页设计无障碍技术要求及WAI的WCAG2.0设计了中国盲人数字图书馆。该图书馆网站不仅在服务对象、服务方式、资源建设等方面具有显著特点,而且还实现了网页设计无障碍、内容呈现无障碍、辅助技术兼容无障碍、后台管理无障碍等无障碍技术在网站建设中的应用,具有借鉴和推广价值。

2.4.3 教育网站 教育网站的研究包括教育网站无障碍和网络课程无障碍两个方面。孙祯祥等认为WAI开发的一系列技术规范对网站健康有序地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测试了我国一些学校网站的主页后,发现当前教育网站的设计中存在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措施。王佑镁参照由WAI的WCAG1.0,借助于Bobby Online的在线评价工具及人工检测工具,采用抽样调查法对2003―2005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的网上资源进行了可及性检测和评价分析,结果发现10%的网上资源在可及性测试中获得比较理想的指数,大多数网上资源都有网页可及性错误。通过可及性参数分析与评估可以为高校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建设提供依据和参考指标。赵洋等也对我国精品课程网站易访问性进行了评估。不同的是,他们对2003―2007年度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网站进行了易访问性抽样评测和分析,结果与王佑镁的发现类似,大多数网站都有易访问性问题,最后对改进精品网站的易访问性提出对策。

除了基于测评的理论研究外,在教育网站无障碍方面还有具体的实践方法研究。张家年等介绍并分析了IMS开发的IMS AccessForAll系列规范,提出基于IMS AeeessForAll规范来指导无障碍网络学习环境的建设。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张家年论述了教育网站易访问性设计理念、设计原则和设计模型,并从媒

体获取和教育教学信息理解两个方面给出了具体的设计方法。黄璐则从无障碍网络课程设计入手,在研究了无障碍网络课程的设计依据后,阐述了无障碍网络课程的设计模型、设计原则和设计策略,并提出了无障碍网络课程的实现框架。根据提出的设计思想,对《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进行了开发、检测和评价。文剑平在国内首次提出了一套网络课程的无障碍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陈子健针对教育网站研发过程中具体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实例说明怎样进行无障碍开发。最后介绍了教育网站无障碍检测方法。杨金转则对我国45个和国外15个网络课程的首页和二级页面进行A-prompt自动检测数据分析,针对测试中发现的主要问题,详细论述了无障碍设计原则和应采取的操作,并介绍了使用A―prompt软件对特定问题进行修复的过程。张燕还对网络课程无障碍建设进行了微观方面的研究。

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总体而言,我国的网站无障碍研究从2000年的崭露头角,经过10年的努力,到目前已取得了一定成果。相关研究无论是对网站无障碍建设的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有所涉及:既有对网站无障碍建设的必要性、法律基础和环境等总体性理论的分析,也有以不同用户为视角进行的专门研究;既有对网页技术标准的探讨,也有对具体设计工具和检测工具在实际应用中的研究。此外,还有对政府网站、图书馆网站和教育网站等专门领域的详细论述。从表面来看,我们的研究已经涉及到了网站无障碍建设中的方方面面。然而,如果深入分析的话,可以发现我国目前在此领域进行的研究与国外同行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3.1 研究范围狭窄

WAI认为网站无障碍有7个组成部分:内容、用户(网页浏览器和媒体播放器等)、辅助技术、用户、开发者、开发工具、检测工具。我国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容方面,对网页内容制作要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而对检测工具只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对开发工具则仍停留在介绍阶段。笔者认为这是导致我国目前虽然也进行了网页无障碍研究,但并未推动我国网站无障碍建设实践的部分原因。由于我们只对网页无障碍的内容进行了研究,缺乏另外两端的研究,使得网络开发者不清楚如何开发出这样的网页,而用户也不知道如何利用这样的网页,就好比设计好了路的蓝图,至于怎样铺路,用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却还未研究。

3.2 研究深度欠缺

我国对网页无障碍方面的研究尽管始于2000年,但只是浅尝则止,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比如,我国学者为了解我国网站的无障碍建设现状,借鉴国外研究的方法,通过检测工具对网站进行实地检测。但检测得到的大量数据仅用于说明现象,而并未对数据做具体的、多角度的分析,通过这些数据来探讨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以致使研究停留在表面。再比如,网站检测和评估是判定一个网站有无障碍的一种重要方法,WAI网站上提出了网站无障碍评估方法主要有专家检测、自动工具检测和用户检测三种方式,而最佳的评估方法是三种检测方式的综合。我国学者在研究中仅使用自动工具进行网站无障碍检测(例如Bobby软件),而并未深入探讨选择此种检测方法的原因及其局限性,这使得研究结果缺乏客观性。

3.3 研究主体单一

从文献的作者可以看出,他们大部分是来自教育技术、信息管理学及部分计算机专业的高校教师和学生。如果再将这些文献的作者进行分类的话,我们会发现其中有17篇期刊文章和6篇硕士论文甚至只源于一个研究小组的成果,即孙祯祥教授组织进行的200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信息平等意义上的无障碍网络环境构建研究”。可见,从事网页无障碍研究的其他研究主体确实寥寥无几,这直接导致了研究范围狭窄等问题。网站无障碍建设涉及管理学、计算机科学、法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需要各领域学者从多个视角人手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4 未来研究的建议

网站无障碍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对其研究的复杂性。针对上述问题,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改善。

4.1 扩大网站无障碍相关研究范围

网站无障碍的实现除了网页本身的技术问题外还涉及其他因素,还要对这些因素进行广泛分析和深入研究。比如,从利益主体的角度来说,网站无障碍建设涉及的相关人员主要是网站开发者和用户,所以需要对他们分别进行研究;鉴于用户在网站检测和评估中的重要作用,还要进行开发者端和用户端的沟通研究;从环境保障角度来说,除了网页无障碍技术指南外,还有检测和评估技术及法律政策等因素。这些都是实现网站无障碍的必要条件,因此都需要深入研究。

4.2 深入探讨网站无障碍问题存在的原因

在我国当前的研究中,对网页无障碍建设的建议总无外乎法律法规建设方面、指南标准制定方面和意识宣传方面。然而,从国外研究情况和实践情况来看,在网页无障碍的立法、标准都具备的英、美等国家,其网站依然没有达到很高的无障碍程度。可见,法规和标准是网页无障碍实现的必要条件,但决不是充分条件。所以,我们要继续深入探讨导致网页无障碍问题存在的其他因素。

4.3 重视对网站无障碍状况进行检测评估

当前研究中,对我国政府网站无障碍状况进行检测和分析的内容较少。实证研究的缺乏导致对网站存在障碍状况了解不足,因而不能提出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国外进行的大量网站无障碍水平检测的研究已经证明,只有通过网站无障碍测试和评估才能证明一个网站遵守网页无障碍指南的要求与否,进而帮助网站开发者找到可能存在的网页利用障碍,提高网站无障碍水平。

总之,网站无障碍研究在我国还是一个新领域,社会各界对网站无障碍建设的意识还远远不够,导致目前我国没有相应的学术研究氛围,更没有形成系统、连续的研究。网站无障碍对信息社会背景下的广大弱势群体,尤其残疾人和老年人在信息公平利用方面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对网站无障碍的研究和建设势在必行。

心理障碍分析论文篇3

关键词:物理学习;心理障碍;归因;教学对策;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2-0016-03

物理学习心理研究是物理教学论的重要研究内容,但是大学物理学习心理研究现状却不容乐观,一是研究人员较少,表明教师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关注度低;二是研究成果不丰富,仅有少量文献。大学生物理学习普遍存在心理障碍,大学物理难教难学已成为许多高校共同面临的难题,急需通过物理教学研究来解决。

物理学习心理障碍是指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心理活动梗塞,心理调节和适应机制不良,学习目标达不到,需要得不到满足,困难又无法克服,从而导致不健康的心理表现和行为倾向的现象。

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文献,大多先按表现形式对心理障碍分类,然后探讨教学对策[1-2],缺乏按产生来源分类并探讨教学对策的研究文献。因此,从理工类本科生大学物理学习心理障碍调查入手,研究物理学习心理障碍并按产生来源分类,分析其产生原因,探索从源头上消除学习心理障碍的教学对策,对于提高大学物理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荆楚理工学院理工类本科生。在同一专业随机编班基础上,通过前测试了解学生的物理基础,从中选取2011级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班(实验班)和1班(对照班)进行实验,实验时间为2012年春季学期,实验内容为大学物理力学和电磁学部分。

(二)研究方法

通过观察、访谈和调查问卷了解本科生物理学习心理障碍的现状,归纳分类并分析原因;运用行动研究法探索消除心理障碍的教学对策,通过教学实践逐步完善;利用实验方法评价教学对策的实际效果。

实验班采用心理障碍教学对策教学,对照班采用常规教学法教学,在实验过程中教师相同,教材相同,学生都在不知情的自然情况下参与。

通过前后测试统计分析心理障碍教学对策的教学效果。实验班和对照班测试试卷相同,测试时间相同,批改采用流水作业。

二、物理学习心理障碍的归因分析及教学对策

(一)学习心理障碍分类

利用大学物理学习心理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24份,回收有效问卷512份。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将物理学习心理障碍按其产生来源分为三类:学生因素引起的心理障碍、物理学科因素引起的心理障碍、物理教学环境因素引起的心理障碍,以下简称学生源心理障碍、学科源心理障碍、环境源心理障碍。其中环境因素包括教学计划、教学资源、教师、教学手段、同学等。

产生学习心理障碍的内因是学生因素,外因包括物理学科因素和教学环境因素,严格地说,物理学科因素应该属于物理教学环境因素,研究中将物理学科因素从教学环境因素中剥离出来,主要是考虑到不同基础学科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差异较大,而学生因素和教学环境因素差异较小,将研究成果推广到其他基础学科如高等数学时,只需重点研究高等数学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并调整教学对策即可。

按来源对物理学习心理障碍分类并研究教学对策,可增强教学对策的主动性和预测性,便于从源头控制心理障碍,将心理障碍消除在萌芽状态。若按具体表现形式分类,拘泥于心理障碍的表面现象而放弃对内在本质的挖掘,教学对策只能表面化,难免顾此失彼。

(二)学习心理障碍归因分析

1.学生源心理障碍剖析。(1)学习目标缺失造成心理迷茫。大一新生对大学生活尚未完全适应,升学目标达到,新的学习目标还没有或不太清晰,暂时处于目标缺失状态,容易滋生焦虑、懈怠等不良情绪。(2)自制能力较差。大学相对宽松和自由的环境,加上老师和家长的监管力度下降,导致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容易沉溺于各种娱乐而荒废学业。(3)自学能力有待培养。在长期应试教育环境下,学生习惯于按照老师和家长的安排被动地完成学习任务,不会自主地安排学习,缺乏自学能力。离开老师和家长的帮扶,大部分学生显得手足无措,不善于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进行周密计划,不善于利用大量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自学,不善于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迅速而准确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这一切都会让学生感到自卑、焦虑,对学习困难和成绩不理想进行消极归因,甚至对学习产生逆反心理或厌学情绪。

2.学科源心理障碍剖析。(1)物理学科具有理论性和基础性,学生不了解物理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看不出物理与所学专业之间有什么明显和直接的关系,由于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实用化[3],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调查表明:对大学物理非常感兴趣的只占15.1%,高达84.9%的学生对物理缺乏学习兴趣或处于应付状态。(2)物理学是工程技术学科的基础,它在构建知识结构和培养科学素养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但部分学生对此缺乏认识,甚至产生为什么还要学物理的疑问。调查表明:认为物理学很重要,与未来科技发展关系密切的占24.7%,认为能够发展思维的占38.8%,回答不喜欢物理或不知道的占36.5%。三分之一的学生不明确学习物理的目的,缺乏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3)物理学本身有一定的学习难度,需要较高的思维水平和较好的高等数学基础,学习困难易导致学习信心受挫。调查表明:相信自己能学好物理的占22.4%,感觉还可以的占38.8%,试试看的占32%,怀疑自己能力的占6.8%,可见有38.8%的学生对自己能否学好物理没有信心,产生畏难情绪,从而引发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分析论文篇4

[关键词]绿色食品;可持续供应链;障碍;Grey-DEMATEL方法

[中图分类号]F25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3)06-0021-05

一、引 言

“绿色食品”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1]。中国自1990年开始发展绿色食品,大力发展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者统一的农业发展模式。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国内外消费者对安全优质的绿色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由于食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以及食品行业环境污染严重、节能减排压力大,绿色食品和绿色农业的发展受到的关注日益增加[2][3][4][5]。国内外领先企业如中粮集团、础明集团等已经开展了绿色食品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各种实践,但在消费者、供应商、政府和企业等供应链的各环节仍面临诸多障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要从整个食品供应链的角度,从利益相关者的各方面来切入,才能解决问题[6][7][8][9][10][11][12]。

Mintcheva Verginia(2005)以瑞典番茄酱食品供应链为例对环保政策集成食品供应链的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I-Hsuan Hong等(2011)对台湾便利店食品供应链中应用RFID进行可追溯的案例进行研究;赵来军等(2008)探讨了食用农产品安全的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问题,根据无缝隙组织理论提出构建我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构想;吕志轩(2009)对食品供应链的纵向协作理论进行了综述;李庆涛(2010)对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管理进行了研究,提出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对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提出了构建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模式及相应措施;高爱霞等(2010)对我国构建绿色农产品供应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研究;檀学文,杜志雄(2010)从可持续食品供应链分析视角对后现代农业进行研究;苗雨君(2012)等对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及对策进行研究。总的来看对绿色食品的供应链管理进行的研究还处在起步研究,研究多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定量研究。本文旨在识别中国绿色食品可持续供应链实践的障碍因素,采用Grey-DEMATEL方法对这些障碍因素进行因果关系分析,识别出最根本的障碍因素和最重要的障碍因素,为政府决策和企业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二、绿色食品可持续供应链实践的障碍因素

1. 绿色食品可持续供应链内涵界定

Zuurbier等(1996)在一般供应链的基础上首次提出食品供应链的概念。食品供应链由不同的环节和组织载体构成:产前种子、饲料等生产资料的供应环节(种子、饲料供应商产中种养业生产环节(农户或生产企业)产后分级、包装、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消费者[13]。这种结构在国外被称为“从种子到食品”,我国也习惯上称为“从农田到餐桌”。绿色食品实行的正是“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模式,如图1所示。

Drumright(1994)首次提出可持续供应链的概念,认为企业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意识,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会效益,并据此进行购买、生产和消费等基本活动。Carter & Rogers(2008)提出可持续供应链管理是对组织中的社会、环境和经济这三种目标进行战略的、透明的集成和实现,从而增进企业和供应链之间的长期经济效益[14][15]。绿色食品可持续供应链(Green Food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是可持续供应链在绿色食品行业中的具体应用和发展,既强调产业资源最优配置、绿色食品质量安全,又强调与环境互容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见图2)。

2. 绿色食品可持续供应链障碍因素分析

在识别障碍因素时,在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的同时对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等政府部门和绿色食品企业进行了调研。制度理论认为企业的环境行为源于三种外部动力,即强制性压力、标准化动力和竞争压力[16]。对于中国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而言强制性压力主要源于国家和地方法规,标准化动力主要源于环保的要求,竞争压力主要来源于行业协会、供应商和竞争者。资源基础模型认为公司独有的资源和能力是通往战略竞争力的关键[17]。结合理论模型以及政府和企业调研实际,将绿色食品可持续供应链实践的障碍因素分为市场相关、政府相关、供应商相关、企业资源相关、企业能力相关以及供应链整体相关五部分,具体障碍因素见表1所示。

三、实证研究

DEMATEL方法是由美国Bastille国家实验室提出的运用图论与矩阵论原理进行系统因素分析的方法,通过系统中各个因素间的逻辑关系来构建直接影响矩阵,计算各因素的中心度与原因度,并以此对该因素是原因因素还是结果因素进行分类分析[18]。传统的DEMATEL方法在专家打分时赋值过于确定,但现实中往往并非如此。为解决此问题,本文引入灰数模糊方法,它的主要优势在于通过采用灰色区间数,构建出更柔性的决策模型,使决策结果更接近实际[19]。

本文通过对绿色食品供应链管理的专家和企业管理者进行走访调研,运用Grey-DEMATEL方法对绿色食品可持续供应链障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分析过程如下:

步骤1:确定障碍因素及其关系。根据调研访谈和国内外文献的分析,将障碍因素体系(见表1)中每一个因素作为直接或间接影响指标属性的因素,请专家组分析每一个因素与其他因素之间的直接影响关系。专家组成员均具备10年以上领域内研究经历和企业管理经验,问卷的填写均能如实地反映出绿色食品供应链管理实践现状。

步骤2:构建基于灰数系统理论的障碍因素矩阵。建立由语义变量构成的18个障碍因素的直接影响矩阵Y。将专家语义变量赋予灰数,按照没有直接影响[0,0]、有弱的影响[0,0.25]、有中等的影响[0.25,0.5]、有较强的影响[0.5,0.75]、有非常强的影响[0.75,1]共5个等级对专家调研问卷进行灰数矩阵转换,得到18×18的灰数矩阵,且该矩阵的对角线上的数值均是[0,0]。

步骤3:由于k位专家对绿色食品供应链的掌握程度不一样,对问卷按不同的专家赋予不同的权重,并且该权重带有模糊性。专家权重见表2。

步骤4:利用公式(1)~(3)对灰数矩阵进行清晰化处理,k为专家数量。

灰数上下界的标准化:

灰数标准化后的清晰值:

步骤5:利用公式(4)计算各专家的权重矩阵Ζ,z■为权重矩阵中第i行第j列的元素,s为标准化系数,p为专家数量。

利用公式(5)和(6)对权重矩阵Z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标准化矩阵N,在λmax=0.7729

步骤6:在综合影响矩阵T中,利用公式(8)和(9)计算各个障碍因素的原因度Ei和中心度Pi,见表3。原因度Ei>0,表明该元素对其他因素影响大,称为原因因素;反之,则它受其他因素影响大,称为结果因素。T中的各行元素之和Ri是指第i个障碍因素对其他障碍因素的综合影响值,称为影响度。列元素之和Cj是指第j个障碍因素对其他障碍因素的综合影响值,称为被影响度。

步骤7:根据各个障碍因素的中心度和原因度,建立笛卡尔坐标系,标出各障碍因素在坐标系中的位置,绘制障碍因素分布的原因-结果图,同时根据综合影响矩阵T的均值和标准差,取初值θ=0.2441,同时用曲线箭头绘图,见图3所示。

四、分析结果与结论

由表3和图3可知,横坐标以上是原因因素,横坐标以下是结果因素。

原因因素按大小排序为:a16、a7、a6、a9、a8、a18、a17、a12。其中a16企业诚信和社会责任感缺失是最根本的原因因素,其次是a7政府监管不力。

原因因素是绿色食品可持续供应链实践最根本的障碍因素,可确定长期措施重点考虑因素。中国现在正处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有些企业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和违法成本低,不惜制假造假欺骗消费者,对整个社会和行业都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建立诚信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的诚信和社会责任感,加强政府的监管是绿色食品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目前中国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总局已于2013年3月22日正式挂牌,整合食品安全办、食品药品监管局、质检总局食品安全监督、工商总局的流通环节相应职责,对食品和药品的生产、流通、消费环节进行无缝监管,改革有望打破食品安全多头监管的局面。

另外还发现a18供应链物流系统落后导致绿色食品在运输过程中不能保证全程冷链物流和a17供应链信息网络不健全导致的上下游无法共享资源也是非常重要的障碍因素。因此应大力建设供应链物流系统尤其是冷链物流及设施,同时加强基于RFID的可追溯体系等供应链信息化体系建设。

结果因素按大小排序为:a11、a10、a14、a13、a2、a15、a3、a4、a5、a1。其中a11企业成本高、投入大是最直接的因素,其次是a10没有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质量无法保证。

结果因素是影响绿色食品可持续供应链实践最直接的障碍因素,是原因因素对绿色食品可持续供应链实践产生作用的媒介。而且结果因素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发生改变,所以是短期内效果最明显的障碍因素,可据此制定短期措施。要在短期内改善绿色食品的可持续供应链实践,必须要从生产企业着手,通过加大企业技术和管理创新以及政策扶持的力度,降低企业成本和投入;同时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以免供应商鱼龙混杂,无法保证原材料和产品的质量,这是短期内有效的最直接的因素。

按中心度大小排序为:a8、a6、a1、a12、a15、a5、a13、a7、a16、a11、a2、a4、a10、a17、a14、a18、a9、a3。其中a8绿色食品的法规和标准不完善是最重要的障碍因素。

中心度越大说明障碍效果越强,是阻碍绿色食品可持续供应链实践最重要的原因,应据此制定重点措施。从结果得出解决绿色食品可持续供应链实践的最重要的措施是完善绿色食品的法规和标准。目前我国已建立了一套绿色食品生产标准,我国的AA级绿色食品标准等同于有机食品标准,但是标准的完善性在国际上经常被质疑。虽然2009年新的《食品安全法》正式开始实施,但是相关的法规还不完善,距离发达国家还有差距。因此目前最重要的措施是尽快完善绿色食品的法规和标准。

由图3分析,a16企业诚信和社会责任感缺失是最根本的原因因素,它对消费者市场需求、对高端市场、对供应商都产生影响;a8政府监管是最重要的障碍因素,它对a1、a2、a4、a5、a6、a13、a15即消费需求、消费者信任、流通渠道、高端市场、企业生产过程以及关键技术都产生影响,是对其他因素关联性最高的因素,说明政府监管是最重要的障碍因素。从图3还可看出,政府相关的三个因素对其他因素的关联性都很高。

心理障碍分析论文篇5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5月期间我院因情感障碍需用药治疗患者600例,其中躁狂发作患者250例,单一用药50例,联合用药200例;抑郁发作患者350例,单一用药130例,联合用药220例,统计分析各药物使用情况、疗效以及合理性分析。

结果:躁狂发作患者两药联合使用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用药(P0.05);躁狂发作用药前3位依次为碳酸锂、氯氮平和氯丙嗪,抑郁发作用药前3位依次为帕罗西汀、氟西汀和阿米替林;综合用药DUI>1分别为碳酸锂、丙戊酸钠、氟哌啶醇、舒必利、氯氮平、帕罗西汀、氟西汀、文拉法辛8种药物。

结论:我院对于情感精神障碍患者用药基本合理,用药方案在单一用药效果与联合用药效果相持平情况下尽量选择单一用药,严格避免滥用苯二氮芯卓类药物。

关键词:情感障碍 临床用药 合理性 疗效分析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235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145-01

情感障碍又称为心境障碍,属于精神障碍疾病范畴内,主要特征为情感或心境长期而显著改变,临床可表现为患者心境高涨或低落两种极端相反的病理性情感状态,并伴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和行为异常,同时可发生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若治疗过程中药物使用不够合理化,既加重病情,又会延误最佳治疗时机,还有可能造成相对严重的不良反应。近年来,关于情感障碍临床用药的相关文献很多 [1,2],但仍然缺乏对于用药与临床疗效系统分析的相关数据。因此,本文就我院2013年3月―2014年5月期间情感障碍患者用药情况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5月期间我院因情感障碍需用药治疗患者600例,其中躁狂发作患者250例,单一用药50例,联合用药200例;抑郁发作患者350例,单一用药130例,联合用药22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CCMD-3情感障碍诊断标准,其中男患者285例,女患者315例,年龄24―70岁,平均年龄49±5.9岁,病程4个月―3年,平均病程1.8±1.0年。

1.2 分析方法。统计分析各药物使用情况、疗效以及合理性分析。分析药物利用情况依据WHO建议的限定日剂量(DDD)值和药物利用指数(DUI),DDDs(总DDD数)是某药物总用药量与该药的DDD值的比值,DUI为DDDs与总用药天数的比值。DDD值为中国药典(2000年版)临床用药须知及临床医生常用日剂量。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2.1 用药基本情况分析。躁狂发作250例,用药前3位依次为碳酸锂115例(46%),氯氮平45例(18%),氯丙嗪27例(10.8%),其他用药包括丙戊酸钠、利培酮、氟哌啶醇、卡马西平等;抑郁发作350例,用药前3位依次为帕罗西汀99例(28.3%),氟西汀85例(24.3%),阿米替林73例(20.9%),其他用药还有文拉法辛、氯米帕明、舒必利、碳酸锂、西酞普等。

2.2 单一与联合用药效果比较。躁狂发作250例,单一用药50例(20%),其中痊愈25例(50%),显效23例(46%),进步2例(4%);两药联用200例(80%),痊愈159例(79.5%),显效35例(17.5%),进步6例(3%);两药联用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用药,结果具用统计学意义(P0.05)。

2.3 用药合理性分析。综合用药DUI>1分别为碳酸锂、丙戊酸钠、氟哌啶醇、舒必利、氯氮平、帕罗西汀、氟西汀、文拉法辛8种药物。

3 讨论

情感障碍又称为心境障碍,属于精神障碍疾病范畴内,主要特征为情感或心境长期而显著改变,临床可表现为患者心境高涨或低落两种极端相反的病理性情感状态,并伴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和行为异常,同时可发生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若治疗过程中药物使用不够合理化,既加重病情,又会延误最佳治疗时机,还有可能造成相对严重的不良反应。躁狂发作患者两药联合使用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用药(P0.05),因此,对于抑郁发作患者应尽量使用单一药物,避免联合用药带来的诸多不良反应可能。躁狂发作用药前3位依次为碳酸锂、氯氮平和氯丙嗪,抑郁发作用药前3位依次为帕罗西汀、氟西汀和阿米替林;综合用药DUI>1分别为碳酸锂、丙戊酸钠、氟哌啶醇、舒必利、氯氮平、帕罗西汀、氟西汀、文拉法辛8种药物。所有调查药物中碳酸锂是DUI较高的,通过血锂浓度测定,大部分保持在有效浓度范围内,说明我院此类药物使用基本合理,无滥用倾向。研究发现,,锂盐用于抑郁发作可以降低抑郁症的复发率 [3]。综上所述,我院对于情感精神障碍患者用药基本合理,用药方案在单一用药效果与联合用药效果相持平情况下尽量选择单一用药,严格避免滥用苯二氮芯卓类药物。

参考文献

[1] 钱东丽,杨广声,王领军.情感障碍患者临床用药合理性与疗效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4,24(3):164-165

[2] Esler M,Kaye D, Lambert G, et al. Adrenergic nervous systems in heart failure[J]. Am J cardiol,1997,80:7

心理障碍分析论文篇6

【关键词】 帕金森病;认知功能障碍;相关因素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6.034

老年常见疾病中帕金森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临床以中枢神经系统复杂而独特的症状为主, 会造成躯体、精神的双重障碍[1]。本文对帕金森病患者伴认知功能障碍及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本院神经科90例帕金森病患者, 男48例, 女42例, 年龄45~90岁, 平均年龄(63.32±9.30)岁;患者均采用MRI或CT确诊, 与全国锥体外系疾病讨论会颁布的帕金森疾病诊断标准相符[2, 3];排除脑炎、脑血管疾病等因素造成的帕金森病患者。

1. 2 方法与评价标准

1. 2. 1 一般资料收集 通过本院自制调查表对所有患者的经济状况、婚姻状况、病程、文化程度、性别、年龄等一般情况进行全面调查。

1. 2. 2 认知功能评价 通过MOCA量表对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程度进行判定, 总分30分;评分≥26分为正常状态;评分

1. 2. 3 病情评价 通过 Webster症状评分量表对患者疾病严重程度进行判定, 共10项, 每项内容3分[7, 8]。

1. 2. 4 抑郁程度评价 通过HAMD对患者抑郁严重程度进行评价, 评分>24分为严重抑郁;17~24分为中度或轻度抑郁;评分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相关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P

2 结果

2. 1 帕金森病伴发认知功能障碍相关因素χ2检验结果 70例

(77.78%)伴发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中:男34例(48.57%), 女36例

(51.43%);年龄

2. 2 帕金森病伴发认知功能障碍相关因素t检验结果 70例帕金森病伴发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病程、HAMD评分、Webster症状评分量表评分分别为(4.3±1.2)年、(17.0±4.3)分、(11.0±

3.9)分;20例帕金森病未伴发功能障碍患者病程、HAMD评分、Webster症状评分量表评分分别为(3.0±3.1)年、(9.1±3.5)分、(8.3±4.3)分;各指标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3 帕金森病伴发认知功能障碍相关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以Webster评分、HAMD评分、文化程度、病程等4个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 以上述指标为自变量, 因变量为是否存在认知功能障碍。结果显示:病程的回归系数、标准误、Wald-χ2、

P、OR、95%CI分别为 -0.109、0.394、7.932、0.005、0.330、(0.152, 0.714);Webster症状评分量表评分分别为-0.270、0.113、6.854、0.017、0.763、(0.612, 0.952);常向数的回归系数、标准误、Wald-χ2、P分别为1.191、3.619、0.108、0.742。帕金森病严重程度与病程是帕金森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

3 讨论

帕金森病可能会造成患者机体出现不同形式的精神障碍, 通过分析相关研究资料得知, 帕金森病患者中有61%的患者会出现意识障碍、幻觉、抑郁状态、认知功能障碍等精神障碍症状[11-13]。本组研究结果显示, 单因素分析中, 若帕金森病患者存在抑郁状态、病情严重、文化程度低、病程长等情况, 则越容易发生认知功能障碍。代表随着病情的进展, 对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多巴胺能等产生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14-16]。文化程度高的患者心理承受能力强以及能清晰的了解疾病知识, 不容易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症状[17]。

研究表明, 帕金森病患者在生物学、社会心理学等共同作用下容易伴发认知功能障碍疾病, 临床应该及时确诊认知功能障碍症状, 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控制, 合理的给予心理疏导干预。若抑郁情况较为严重, 则给予抗抑郁治疗, 可确保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对改善患者治疗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洪飞, 谢道俊. 帕金森病认知损害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2, 11(16):1114-1117.

[2] 冯艳, 马建军, 徐长水, 等. 老年帕金森病患者认知功能与血尿酸及相关因素分析. 现代预防医学, 2011, 14(23):2853-2854.

[3] 许一帆. 帕金森病伴发抑郁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 6(8):69-70.

[4] 谢向前. 硫酸镁联合美多巴治疗中晚期帕金森氏病运动功能的临床分析.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2):18-20.

[5] 刘泽民, 王敦敬, 刘德全, 等. 帕金森病伴发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5(9):4-7.

[6] 刘燕, 张晓莺, 李燕, 等. 新疆汉族、维吾尔族帕金森病患者认知功能和神经精神状况临床分析.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2015, 22(5):338-341.

[7] 戴洪, 郝宏莹, 邵明, 等. 中国帕金森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COMT基因多态性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5(6):431-434.

[8] 董景宣. 帕金森病患者抑郁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新进展. 中国医药指南, 2015(7):80-81.

[9] 张泽坚, 傅飞还, 郑汝梅, 等. 帕金森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筛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4(10):938-941.

[10] 张晓芝. 帕金森病伴慢性疼痛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认知功能的相关性分析.苏州大学, 2014.

[11] 马宇, 伉奕, 杜煜. 帕金森病伴慢性疼痛患者的认知功能及其炎性因子的表达. 疑难病杂志, 2015(7):686-688.

[12] 李艳红, 吴光现, 吴强, 等. 喹硫平对帕金森病患者伴精神症状和认知功能的影响.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12, 18(3):198-199.

[13] 刘莲花. 住院帕金森病患者伴发精神病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研究.重庆医学, 2014(17):2142-2144.

[14] 曾杰, 李楠, 赵江涛, 等. 帕金森病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5, 15(32):6360-6365.

[15] 戴云涛. 帕金森病伴慢性疼痛与抑郁症的发病率及其相关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 2012.

[16] 庄武平, 俞建钰, 陈健. 以慢性疼痛为首发症状的帕金森病370例临床分析.福建医药杂志, 2012, 34(2):30-31.

[17] 陈怡. 帕金森患者疼痛及感觉功能的纤维选择性的定量测定. 苏州大学, 2015.

心理障碍分析论文篇7

【关键词】 思维障碍;心理原因;思想方法

一、理论依据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人的信息加工过程,而信息加工的过程有三类:问题解决、模式识别和学习. 这三类过程既相互区别又彼此渗透联系.

从信息论观点看,解数学问题的过程,首先是对信息源的提取,然后对信息进行变换,最后对信息反馈进行处理的过程. 解题信息的提取是解题的基础,它应贯穿在整个解题过程的始终.

数学思维障碍是指数学问题变化引起数学思维主体内部状态的紊乱和失调,并阻碍数学思维活动正常进行的主观体验.

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常碰到解题过程中学生思维受阻的现象. 究其原因相当复杂,而思维障碍是造成解题失误的原因之一,随之而来又形成更大的心理障碍,给数学解题带来困难. 因此,为优化学生的解题过程,塑造健康的解题心态,有必要对解题失误的思维障碍的成因进行探讨.

二、障碍分析

1. 先入为主障碍

由于学生的“信息源”并不完善,多用、常用的信息在他们的“信息源”中往往较强;用得少或新进入的信息以及教师讲授欠完善的信息则较弱,由此造成的思维障碍,我们称之为先入为主障碍.

案例1 七年级学生学习完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后,笔者在一节复习课上出示了这样一道题:

比较下列各分数的大小:

我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3分钟后,由四人组成学习小组互相交流. 我在各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多数的学生总是“先通分,使各分数化为同分母的分数,再比较分数的大小的”. 而且,一般是几个分数一块儿通分比较,而不会去想两个两个相比较的做法. 因为,过去一直都是这么比较分数大小的. 然而,由于本题各分数的分母是两两互质的,用旧法去做,非常麻烦. 课堂上仍有大批学生落进这种“陷阱”,原因就是先入为主障碍造成的. 一些学生早把比较分数大小的做法定型化了,其实本题只要先求各分子的最小公倍数,把各分数化为同分子的分数,然后通过比较分母,就较易得到五个分数的顺序:

引起先入为主障碍的心理原因:

片面侧重解题训练,忽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从而造成学生基础知识的缺漏与偏颇.

突破先入为主障碍的主要方法:

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用最简捷的方法解答问题的习惯;其次会运用教材中的题组对学生进行定式训练,并有意识地安排适当的反例,引诱学生上当,让学生在吃一堑中长一智,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2. 变换角度障碍

由于学生“信息源提取”的能力不足,探究问题的出发点仅停留在某种形式或内容上,不善于变换,或是缺乏多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意识,由此造成的思维障碍,我们称之为变换角度障碍.

案例2 在七年级的数学兴趣小组活动课上,笔者给他们出示了这样一道应用题:

甲、乙两人以1米/秒的相同速度沿直线相向而行,一只狗以2米/秒的速度从甲的身边跑向乙,遇到乙后立即又转向甲,如此往复,设开始时甲、乙两人的距离是100米,问:甲、乙相遇时,这只狗跑了多少米.

不少学生对此题的“信息源提取”能力较弱,一见题目复杂便不知所措,于是形成了思维障碍. 因为在一些学生的头脑中,狗的路程总是分段考虑的,即先求出狗第一次遇到乙时走的路程,再求出狗第二次遇到甲时走的路程,这样来回往复,最后将所得路程相加,便得到狗走过的总路程. 由于搞不清有多少段,求路程的总和,当然就难实现了.

其实,变换思路,从整体的角度去思考,已知狗的速度为2米/秒,只要知道它走路的总时间,便可求出总路程,而这个时间正好是甲、乙二人相向走完100米的时间50秒,故狗共跑了2 × 50 = 100(米).

引起变换角度障碍的心理原因:

机械模仿已形成习惯,平时缺乏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训练. 因此,“套”法熟化,“变”的心理准备则不足. 平时“碰壁后怎么办”的训练太少,当真碰壁时,便束手无策了.

突破变换角度障碍的主要方法:

教师平时给学生多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意义的练习,促使学生进行思索. 教师也可通过改变问题的提法,变换条件或结论、变化思考问题的角度等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时间,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问题的本质特征和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3. 分类分解障碍

有些学生不能准确地确立分类分解的标准导致盲目地使用分类分解讨论法,以致出现求解的偏差或失误. 或明知由图形位置不同需要分类求解,可就是不能结合图形确定分类的标准,导致推理混乱,由此造成的思维障碍,我们称之为分类分解障碍.

案例3 笔者曾对九年级近300名学生作了一次数学思维能力的情况调查,其中有一道数学题是这样的:

为美化环境,计划在某小区内用30 m2的草皮铺设一块有一条边的长为10 m的等腰三角形绿地,请你求出这个等腰三角形绿地的另两边长.

引起分类分解障碍的心理原因:

没有充分认识到分类分解在解题中的重要意义,心理上还没有形成分类分解问题的意识与习惯.

突破分类分解障碍的主要方法:

要指导学生正确求解分类分解讨论问题,帮助学生增强分类分解讨论的意识,克服分类分解讨论中的盲目性和主观性,不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情绪障碍

情绪障碍指的是干扰和削弱人们从事某种活动时产生兴奋心理的一种障碍. 若受情绪障碍的影响,思维、记忆等认知机能就会受到压抑、阻碍,导致学习效率的降低;若受情绪障碍的影响,会严重影响思维的正常进行,限制创造性. 多数学生一受到不良的刺激或一遇见“陌生”题目情绪便过度紧张,心理失衡,最后导致因思维混乱而解题受挫.

案例4 笔者曾对参加九年级数学兴趣小组的学生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

引起情绪障碍的心理原因:

畏难心态严重地影响了学生思维的正常进行,平时学习怕动脑筋(或教师没有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自我控制能力差,过度焦虑反应,缺乏自信心.

突破情绪障碍的主要方法:

对于见到运算数字稍大一些的计算就感到厌烦的学生,或焦虑感很强的某些学生,应着重加强对他们的情绪控制,要让他们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多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养成独立思考和敢于质疑的习惯. 综上所述,对学生思维障碍造成的解题失误的疏导,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作为教师应随时观察和分析学生的解题心理,寻求合适的启发角度,排除影响学生解题的思维障碍,寻求突破思维障碍的最佳途径. 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最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健吾.数学思维方法引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2][美]莫尔. 数学的思维启迪.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心理障碍分析论文篇8

【摘要】目的:本研究主要就颅脑损伤患者与精神障碍之间的相关性展开分析讨论。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所收治的342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患者的头部行CT扫描检查,对患者的相关指标进行评估测试,并对精神障碍与颅脑损伤部位、程度以及损伤性质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在本研究的所有患者中,有249例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颅脑损伤,通过分析发现,颅脑损伤患者的损伤部位、程度、性质、年龄、职业以及文化程度、外伤后社会心理因素及受伤前的人格特征与患者出现精神障碍之间息息相关,经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颅脑损伤部位、颅脑损伤程度以及患者的年龄是导致患者出现精神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颅脑损伤患者出现精神障碍的概率较高,颅脑损伤部位、颅脑损伤程度以及患者的年龄是导致患者出现精神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

【关键词】颅脑损伤;相关因素;高危因素;精神障碍

颅脑损伤所引起的精神异常又被称为颅脑损伤伴发精神障碍,指颅脑受到外力的直接或间接作用引起脑器质性或功能时出现的精神异常,除器质性因素外,个体素质、外伤后的社会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本研究将对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所收治的342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所收治的342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139例女性,203例男性,患者的年龄为24―67岁,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采用我院自制的调查问卷来对其临床资料以及一般情况进行收集、调查。本研究的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均不存在中枢神经系统病史以及精神病史,且不存在因身体疾病而不能完成相关检查的患者。

1.2 方法

对本研究所有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其中包含了患者的家庭满意度、文化程度、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患者的头部行CT扫描检查,对患者的记忆商、智商进行评估测试,并对精神障碍与颅脑损伤部位、程度以及损伤性质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的对比用X2检验,而计量资料的对比用t检验,p

2 结果

在本研究的所有患者中,有249例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颅脑损伤,其中女性患者的发病率高于男性,但其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颅脑损伤患者出现精神障碍的比例与年轻患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有研究资料显示精神障碍与脑叶的损伤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此类症状在临床中的表现形式相对较多[2]。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临床急症,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情况以及生活质量相对较差,在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对患者出现精神障碍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预防,以此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预后情况。

颅脑损伤伴发精神障碍患者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国内外相关报道均显示,颅脑损伤患者发生精神障碍的概率通常会要高于普通人[3]。颅脑损伤患者一旦出现精神障碍,就会对患者的的生活质量以及预后情况造成严重的影响,业界人士对颅脑损伤并发精神障碍的关注度也变得越来越高。从本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年龄越大的颅脑损伤患者出现精神障碍的概率也就越高,因此,在对此类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一定要对患者进行积极地预防,避免患者出现精神障碍的情况。

综上所述,颅脑损伤患者出现精神障碍的概率较高,颅脑损伤部位、颅脑损伤程度以及患者的年龄是导致患者出现精神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在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必须对导致导致颅脑损伤患者出现精神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引起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李晓倩.颅脑损伤性精神障碍的相关因素及护理[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11):203-203.

[2] 徐水琴,陈三妹,张登科等.颅脑损伤患者精神障碍和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3,34(5):520-522.

[3] 张浩,姜德国,童凌云等.中重度颅脑损伤后早期精神障碍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11,13(5):645-646.

上一篇:迷信心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心理误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