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历范文

时间:2023-10-08 21:37:10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历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历篇1

关键词:高校教师;身心健康;体育锻炼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是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教师的身心健康水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身心健康的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促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人们早已认识到缺乏体育锻炼已成为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但对新形势下高校教师身心健康现状及身心健康与体育锻炼之间内在关系的研究却很少。本课题通过对陕西省高校教师身心健康和参与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并进行对比分析,全面了解其身心健康的现状及体育锻炼与其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通过调查和心理测试获取了陕西省高校教师身心健康和参与体育锻炼的第一手数据资料,为提高高校教师的身心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和对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陕西省境内34所高校的教师347人,其中男性231人,女性116人。平均年龄41.16岁,最大年龄64岁;平均工作年限16.36年,最长工作年限44年。职称结构:助教41人,占11.82%;讲师123人,占35.44%;副教授127人,占36.59%;教授56人,占16.15%;学历结构:专科15人,占4.32%;本科121人,占34.87%。硕士生127人,占36.6%。博士生84人,占24.21%。

1.2 研究方法 运用心理测试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数理统计法等。

1.2.1 研究量表 运用心理健康自评量表(SCL―90)。采用5级评分(0―4级)办法进行评定。

1.2.2 问卷调查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高校教师进行调查,调查于2003年11月至2004年3月进行。调查的内容包括年龄、职称、学历、体育锻炼的年限、每周锻炼的次数、强度等。调查问卷和心理量表在对被调查者进行面谈访问后下发,嘱其按时完成后回寄,共发放量表和问卷500份,回收409份,剔除无效量表及问卷后得到有效量表及问卷共347份(每位教师回寄的量表及问卷必须都是有效的)有效回收率为69.4%。对调查问卷进行效度和信度的检验,符合本课题的要求。

2 结果与分析

2.1 陕西省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SCL--90测试结果表明(表1),在被测试的347人中,总症状指数大于或等于2者被认为有严重的心理问题,这部分教师为3人,占0.865%,这种心理症状已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有阳性因子的人数为134人,表明有38.62%的教师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一检出率比全国常模(24.92%)高出13.7%。这一结果显示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陕西省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其中抑郁因子与全国常模相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

2.2 陕西省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年龄差异 年龄差异分析表明,不同的年龄阶段,陕西省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着差异,(表2)呈现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问题有加速增多的特征(56岁以后的教师群体心理健康水平趋于稳定)。通过对心理问题年龄差异分析,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各因子的表现与总体特征相比并不完全一致。在人际关系这一因子上,各年龄阶段的表现为:35岁以下和56岁以上的教师均值低于35岁~55岁之间的教师,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

2.3 陕西省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学历、职称差异 通过学历、职称差异分析表明:学历、职称的不同,陕西省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着差异,其中抑郁因子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

2.4 体育锻炼对陕西省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

2.4.1 陕西省高校教师体育锻炼的习惯特征 为便于进一步对比分析,课题组采用体育人口的标准,将参加体育锻炼的教师分为:经常性参加者(即每周锻炼3次以上者,每次30min,中等强度以上)、偶尔锻炼者和基本不参与者3个等级。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教师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有98人,占28.24%,偶尔锻炼的170人,占48.99%,不参加锻炼的79人,占22.77%,体育人口的数量低于全国水平。分析表明:年龄在36~55岁之间的教师中,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最少。35岁以下和56岁以上的教师中体育人口比例最高(表3),这与全国的情况一致,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态势。从教师的社会角色来看,36~55岁年龄阶段正是个人事业蒸蒸日上阶段,绝大多数教师除正常的科研、教学工作任务外,还要从事大量的社会活动、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撰写论著、教学辅导及家庭负担。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施体制改革,在这个过程中,不少教师感受到了极大的压力,同时也有与上

级领导、与同事、与社会产生碰撞的情况等。工作压力、经济压力、社会压力、人际关系、同事竞争等,往往超出了很多人的承受能力,因而无暇或很少顾及体育锻炼。调查表明:56岁以上者大多事业有成,工作、家庭压力等相对减小,随着余暇时间的增多,且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更加明确,体育锻炼热情较高。35岁以下的教师由于保持着学生时代的体育锻炼习惯,同时,工作、家庭压力相对小,因而保持着体育锻炼的好势头。

2.4.2 不同锻炼习惯者教师的心理健康因子差异 表4显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躯体化”因子小于偶尔锻炼者和基本不锻炼者,且与基本不锻炼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陕西省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普通人群,而且呈逐年下降趋势,这不仅影响教师的自我发展,而且影响着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在陕西省高校教师当中,35岁以下的教师体育锻炼习惯良好,身心健康状况较好,而36~55岁之间的教师由于工作、生活等原因,心理压力较大,且绝大部分教师没时间或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其身心健康不能得到科学调节。56以上的教师趋于稳定,期望值降低,且体育锻炼习惯良好,身心健康良好(已有疾病者除外)。

3)陕西省高校高学历、高职称教师的身心健康水平不容乐观,社会和学校对他们的期望值、自我定位等目标过高,他们生活、工作等经常处于疲劳状态,因而使他们的抑郁、焦虑、敌对等值较高。

4)调查显示,体育锻炼对教师身心健康有着明显的影响,它不仅能够改善高校教师的健康状况,而且对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对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具有显著的作用。

3.2 建议 1)高校重视广大教师的身心健康,科学地安排教师的工作负荷,尤其要重视高学历、高职称教师。

2)对待教师正确压力,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出现不愉快的情感体验时能换位思考,把压力和困难视为成功的起点,不要过于追求名利。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历篇2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历史

一般来说,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受教育者克服心理障碍,消除心理困惑,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改善受教育者的人际关系,提高受教育者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其教育内容包括解除心理困惑、排除心理压力、预防心理疾病、开发潜能等等。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该教育活动的称谓不尽相同。

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则更强调对受教育者潜能的开发和发展性研究,比传统意义上的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和心理卫生等名字拥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内容更加丰富广泛,体现了时展的新要求。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大陆兴起,是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又是高等教育与心理科学自身建设的需要。其契机是1984―1989年,大量留学人员归国,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咨询活动。1985年6月,北京师范大学成立了大陆第一个心理测量与咨询服务中心,之后,清华大学、上海同济大学等高校也陆续成立心理咨询中心。到1986年底,全国有30多所高校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1]。

1.黑龙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历史

黑龙江省高校开展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概括起来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1.1发起实验时期

1988年,哈尔滨师范大学经黑龙江省教育委员会批准,招收了心理学专业的学生29人,这是我省第一届心理学学生,这些学生后来大多成为我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教师。

1991年4月,哈尔滨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成立了名为“心苑”的心理社团组织,主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聘请省内心理学、医学等学科专家作为顾问。主要专家有省心理学会理事长哈尔滨师范大学的吴万森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一院神经内科主任焕斌教授、东北林业大学生理心理学家王明义教授、黑龙江大学犯罪心理学家孙汝廷教授等。

在此影响下,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等高校陆续开始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先后以多种形式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2调整规范时期

2002年7月,为进一步有力推动我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针对我省高校实际,经省委高校工委、教育厅策划,对我省高校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做出战略调整。专业委员会正副主任委员由工作较好的院校主管领导担任,一线专家及骨干教师担任正副秘书长及常务理事,专业委员会的工作形成了领导搭台、专家唱戏的局面,极大地提高了专业委员会的地位和影响力,有力推动了全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展开。

调整后的专业委员会在坚持科学研究的宗旨下,重点推进了事关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局的三项工作。即,编一本教材(2005)推动教学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建一个网络平台(龙江高校心理网)加强工作交流与宜传;实施“百师工程”(即在2004-2005年两年时间内,在全省高校中培养100位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

2008年起,黑龙江省教育厅组织开展“龙江五月阳光行动”,在全省高校范围内每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2009年,黑龙江省再次组织省内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教师,编写并出版了一套六本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教材。并且在威海召开黑龙江省高校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1.3推广应用时期

2007年1月19日,第十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在哈尔滨工程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各高校的800多名代表及国内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家齐聚冰城,这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大规模的一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术交流会。

2008年5月22日,四川汶川地震,哈尔滨工程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所所长、学生工作处处长金宏章教授接到教育部指示,作为全国高校心理咨询专家组成员前往灾区开展相关工作。5月27日,应四川省高校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请求,经教育部同意,由40多名高校教师组成的黑龙江省高校第一支灾后心理援助志愿队,赶赴四川地震灾区。对赴四川灾区的英国救助儿童基金会、四川大学和中国电子科技大学实施点对点协助支援工作。

2012年1月9日上午,由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和黑龙江省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主办、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承办的“2011全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术年会暨表彰大会”在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培训中心报告厅隆重召开。

2.黑龙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

2.1黑龙江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置及工作队伍情况

黑龙江省74所高校,目前全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设置专门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有55所,占74.32%。机构隶属关系较统一,有83.63%(46所)隶属学生工作部,其它设置在团委、就业处、心理学教学科研部门、校医院等。但机构名称不统一,有叫心理咨询委员会的,叫心理教研室的,叫研究所的,叫工作室的,更多的称为教育中心、辅导中心或咨询中心。有专用咨询室和工作地点的学校共51所,占68.9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中专职人员少,编制不确定,在53所已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岗位的高校中共有专职人员152人,平均约3人,兼职人员主要由学生工作干部、两课教师、心理学教师、医务人员等组成。

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全部通过国家心理咨询资格认证。专职从业人员中学历层次较高,但专业背景复杂,第一学历为教育学或心理学专业的不足50%。没有人在国外以学位形式获得心理咨询教育的培训。

2.2黑龙江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现状

黑龙江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心理问题的预防与治疗、心理发展辅导与训练、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及科研等。

目前,黑龙江省74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学校中有61所(82.43%)对新生采用UPI等测量工具进行心理普查并为在校生建立了心理档案,57所学校实际开展个别咨询与辅导,每年接受此项服务的学生约占学生总数1.5%;53所学校(71.62%)开展电话热线服务;64所学校(86.48%)建立有较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和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发展性心理辅导与训练方面的工作主要是通过开设专题讲座、团体辅导、就业指导等方法来实施的。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主要通过举办心理健康宣传日(周、月),指导学生社团等方式落实的。74所高校都在每年的5月25日左右举办心理健康宣传日、周、月活动,有36所学校定期编辑发行心理健康刊物。

开设心理学及心理教育课程的有67所(90.54%),但课程名称、内容、教材五花八门,包括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学、成功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的学校45所(60.81%),其中24所(53.33%)使用省教育厅组织编写的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教材。

2.3黑龙江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研情况

黑龙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以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为宗旨,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并逐步形成特色。哈尔滨医科大学创立的“三位一体”、“四个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黑龙江大学提出的“四个一”工作模式、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倡导的“3595”心理健康教育思路、哈尔滨工业大学“本土化”咨询理论的研究以及哈尔滨理工大学利用校园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尝试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最近三年,74所学校开展和承担有关心理教育方面的科研项目200余项,其中由哈尔滨工程大学牵头组织,金宏章教授为首席专家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顺利通过验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平均每年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1000多人次,共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编写教材50余种。通过广泛的学术交流,各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途径等方面达成了共识。

3.黑龙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近2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黑龙江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已基本形成了领导重视与支持、专业委员会业务组织指导、骨干院校带头、职能部门检查督办、全省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和良好的工作局面[2]。但是,根据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团中央联合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来看,黑龙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3.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已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大学中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活动与服务,但是,各校情况不平衡,区域特征明显,差距在逐渐拉大。36所高职高专院校中,有专用咨询室和工作地点的学校只占38.88%(14所),有独立心理健康教育经费的只占22.22%(8所)。从心理咨询室建设上看,仅有不到10学校心理咨询室的硬件建设具备国内高校先进水平,配备有专业设施,只有20多所学校设立有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网页)。专业设施配备投入不足,咨询与治疗的模式、手段单一化,工作时间安排不合理,教师激励措施不到位,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3.2课程设置及教学没有达到统一要求,难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我国的教育目标所提出的一个本土化的概念,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与操作还有待统一与规范。2010年省教育厅组织编写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教材,2012年颁布了黑龙江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标准,要求各高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必修课、32学时、2学分。但目前各校并没有认真执行,开设心理教育课程情况比较复杂,所用教材五花八门。甚至有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学科教学,局限于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这一根本问题。

3.3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职业化、专家化水平不高

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基本上还是一个隶属型机构,存在着缺乏相对的独立地位及机构设置不规范等问题(全省只有黑龙江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是独立核算的副处级单位),从业教师在高校中身份模糊,绝大多数从业者是兼职人员,且教师素质不高,专业背景多种多样,第一学历专业为心理学或教育学的只占到不足五成,由于缺乏专业的训练,大多数心理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发挥效果和工作能力并不感到满意。

3.4心理健康教育对社会资源的利用不够,削弱了工作结果的实效性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与社区部门、医疗机构、社会团体的沟通合作,全省高校中与专科医院建立有心理患者转诊制度的不到20%。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这本身力量就不强大的队伍,却又处在封闭状态中,信息上互相保守,技术上互相封锁,工作上是守株待兔。这种状况导致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持[3]。

参考文献:

[1]朱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历史、现状及发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金宏章等.推进黑龙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化进程与专业化水平的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心理教育模式研究”(1253xs17);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心理健康模式研究”;东北林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历篇3

关键词 国外 高职 心理健康 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Review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broad

LU Jingjing, LI Tianye, HUANG Yuyun

(Guangxi Electrical Polytechnic Institute, Nanning, Guangxi 530007)

Abstract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 on the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ing. This article firstly summarizes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 in foreign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n analyz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staff, value orientation and service area. Finally combing development status finds out the tendency on humanism, the integration of research paradigm, and the concretizing of reaching subjects. They will enlighten th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in domestic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 foreign; vocational colleg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级应用型人才,必须满足新世纪国际人才市场的要求,需要有较高的心理素质来面对新世纪激烈的市场竞争与挑战。因此,随着高职教育的大力发展,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步得到重视。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心理健康”作出了这样的定义:“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不仅指个体社会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指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到最佳状态。”①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状况一方面由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低,学生易产生认知偏差。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硬件和软件设施不及本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缺失现象严重存在。总之,这些因素综合导致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堪忧,因此,本文基于这种现状,对国外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特点、现状及趋势等进行全面研究。

1 国外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历程

当下,随着生活水平、教育水平、生活方式等的日益改善和发展,有关个体心理健康的问题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尤其是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就让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国外高职院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崇尚对学生个性的尊重的体现,顺应学生个性在环境中的发展,使学生个性与社会达成和谐,最终使学生个性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由不平衡走向平衡,由不完善走向完善的过程。

现代心理健康教育最早源于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不少教育家、思想家注意到了心理健康问题。在古希腊之后,历史上不同时期都有不少学者重视这个问题,但是,真正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起源于美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同时,美国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最为完善的国家。②近代的心理健康运动是20世纪初由美国人比尔斯倡导,他有个哥哥患癫痫症,因惧怕此病而整天忧心忡忡,最终导致心理失常。痊愈后他决心致力于心理疾病研究。于1908年在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康州心理卫生协会,标志着心理卫生运动的开始以及心理健康研究的独立与专门化。1908年,最负盛名的职业辅导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心理辅导之父”的F.Parsons在波士顿创办职业局,③专门针对青少年开展职业辅导活动,标志着现代心理辅导的诞生。第二年,美国成立全国心理卫生委员会。其后,世界各国相继展开了此项学说与运动,1930年,美国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正式成立了国际心理卫生委员会。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艾里克森等人提出的“毕生发展观”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毕生发展观”是以“帮助学生实现最佳发展,并努力排除正常发展障碍”为目标的心理健康教育,对高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1959至1960年间,世界卫生组织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手举办国际心理健康年,大力呼吁全人类重视心理健康。70年代开始,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颇有生命力及实用价值的学科,在发达国家开始受到广泛重视,发展迅猛,从事这一职业的队伍也不断壮大,成为了一门最有生机的新兴职业,这一门学科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2 国外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特点

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既有其一般性也有其特殊性,它与他们所处的这一年龄阶段的生理发展、人格成熟及认知能力相关联,也与其培养目标和所处的社会环境等息息相关。

2.1 坚持规范化与标准化要求的队伍建设

在国外,对从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要求非常严格,具有专门的认证机构和从业标准。比如说,英国具有负责审核和管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门是英国心理学会,其中关于工作者的最低资格要求是:“研究生以上学历,拥有教师自个证书,两年以上的儿童青少年教学经历,至少两年的研究生学位后的教育心理学训练(目前一般是一年全日制硕士课程和一年指导下的实践)等。”④在法国,对于从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资格标准是:“进入大学学习心理学专业两年,至少三年教师训练和五年小学或学前工作经历等。⑤美国心理学会(APA)坚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获得博士学位,并要求通过资格认证考试,才能获得APA认可的资格。”⑥总之,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只有取得了某一项国家规定的资格要求,才具有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资格。

2.2 坚持发展性与积极性并存的价值取向

国外对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般采用具有积极性、发展性等鼓励性的价值取向和措施,在传统的矫正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中,主要面对少数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存在苦难和问题的学生,注重补救性工作而忽视对绝大多数正常学生的帮助。⑦不过传统的以矫正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也还存在,仍是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但强调的提高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水平,发掘大学生心理潜能的发展性工作⑧日益受到重视。在美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仅是针对高职学生、教师和家长,同时兼顾学校行政领导、社会教育工作者、社区服务工作者。⑨同时,在对这些人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更多地关注对象对于工作、学习及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人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以及人生发展的积极性。

2.3 坚持差异性与综合性并存的服务范围

由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所具有的文化方式不同,不同国家之间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途径、内容、范围等也存在着较大差异。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方式、方法和途径比较简单,偏重于形成性评价的方式去为学生服务,主要有测量、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行为,或者为学生出现的某一种行为、问题进行指导和帮助。而在高职教育发达的发达国家,心理健康教育出现比较早,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方式、方法等具有出多样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具体包括职业和学业选择指导、学习咨询、学生的社会问题和情绪问题咨询,对学校的课程设置等进行干预,对家长、教师提供咨询服务,对问题学生进行行为治疗和具体的学业指导,还包括开展服务机构自身的发展工作,如组织发展测量量表研究和专业研究等。⑩

3 国外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现状

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教学中最有生机、最有活力和最有吸引力的课程。目前,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发展阶段,出现了很多领域和研究成果。

3.1 价值目标取向具有针对性

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国外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目标取向。其侧重于针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例如,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侧重的就是培养学生能够适应和胜任工作一线工作岗位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并且能够为未来或将来迅速变化的知识、技术和技能贮备具有发展性的心理价值取向。国外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目标取向正在向促进具有动态的、适应的和发展的目标取向发展,更加注重提高高职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发掘学生心理潜能。

3.2 各具特色的教育内容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不同的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德国、英国、瑞士等欧洲国家,心理健康教育强调的是学生必须修读的一门课程,并作为学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适应学生多样性、差异性和综合性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国家教育部门进行强制性的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这其中又有所区别,德国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职业指导和职业定向的作用,发过强调的是对学生行为表现的预防等。在澳大利亚,由于TAFE课程的影响,更加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强调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克服当前的心理障碍,并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做好准备。

3.3 师资队伍建设要求严格

在国外,对从事职业教育教师工作的人员有着比较严格的规定。比如,在德国,对于有志于成为职教教师者,在职业教育学院选择一个主修专业以及一个辅修专业,同时修习相关的职教教师教育课程(职业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等方面的课程),在这里心理学被作为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方能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国外职业院校对教师的考核也侧重于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主要考核职业教育主专业(包括专业教学法)、选修专业、考试资格论文、实习实践情况以及职业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科学课程。

3.4 管理制度多样化

在国外,职业院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是国家相关教育行政部门作出的规定;另一方面各职业院校也具有相应的规定。但是,由于不同国家学制的不同,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隶属也不相同。比如,教育管理分权制的美国,学校专业委员会的领导、管理和监督的作用是心理健康教育所注重的;双元制的德国,注重国家以立法的形式对相关教育课程做出规定,强调国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的指导性作用;等等。近几年,在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的推动中,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最集中的体现是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制度呈现出多样化、综合的现状。

4 国外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

4.1 高职教育理念趋向以人为本

当下,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以人为本即确立高职学生在学校的主体地位,突出他们在教学和管理等各项活动的主体性。确立高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人本观念在教育中的具体体现,是高职院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从的基本要求。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要真正尊重学生的心理需要,关怀高职生的精神生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真正尊重人的心理需要,关怀人的精神价值,即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这已经成为许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共同信仰和思想先导。 同时,随着人们对人内心世界和心灵体验日益关注,国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会越来越人性化、个性化和理性化,以人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理念也必将会获得广泛认可和长足进步。

4.2 研究范式趋向于整合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个明显发展趋势就是从分化走向整合。整合的概念囊括多方面,不仅包括多学科整合的研究,还包括教育辅助资源的整合等。上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注重从多学科整合的教育来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探索和研究,并且采用科学主义和人文精神结合的方法论综合构建研究范式。1966年,James S.Coleman等人在“教育机会均等”的报告中认为:“学生的成绩并不是由学校的教育计划决定的,环境和其他的校外因素才是决定学习成绩的关键。” 同时,Flaherty,T.Loiset 在关于对学生实施综合心理健康教育提出:“联邦政府也开始拨划综合性的资金来进行综合的教育辅计划,资源整合的范围逐渐扩大到社区,内容涉及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习、生活、发展等各个方面,形成了一场综合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热潮。”

4.3 研究内容更加具体化

研究内容的具体化趋势在国外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越来越凸显。有的按照高职学生所处的“年级”为维度,研究高职学生的“思乡问题”,还有对关于高职学生在“心理阻抗”方面的研究预测,关于“某种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的研究等等。

总之,健康的心理是高职学生成才的基础,也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已有的研究看出,国外学者们对于有关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做出了许多研究,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提供了充足的理论基础,但现阶段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并不让人满意。通过研究国外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借鉴和学习国外的先进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内容、方式和方法,通过在高职院校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设置合理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而增强高职生的心理素质,更有益于其适应社会。

基金项目:2011年度广西教育系统维护学校安全稳定立项研究课题――项目名称“广西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品牌创建与维稳工作的互动研究”(A类项目)的阶段研究成果

注释

① 童辉杰.中国传统文化中是自我意识[J].心理科学,2002.23(4):502-503.

② 姚本先,朱丽娟,王道阳.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途径与督导[J].中小学健康教育,2009(11):18.

③ 余支琴.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我国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7):76.

④⑤⑥梅国英.欧美国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我们的启示[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9(3):18.

⑦ 姚本先,程海云,王东华.国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趋势及启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12):839.

⑧ 余支琴.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我国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7):77.

⑨ 边保旗.美国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历程及启示[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1(12):23.

⑩ 崔景贵.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6):6.

Waxman,R.P.,et a1.Toward collaboration in the growing education―metal health interface[J].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1999.19(2):239-253.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历篇4

关键词: 历史课堂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渗透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越来越高规格的要求,不仅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在人的所有素质中,心理素质是基础的素质,也是人的核心素质。初中阶段正是一个人心理、生理发育的关键时期,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获得这些知识、技能后,能够以良好的心态驾驭运用这些知识、技能,创造性地从事工作。在中学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其主渠道则应是课堂教学。我们的教育除了传统的知识教育之外,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目标。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德育工作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有着不可推卸的职责,古往今来,历史一向被作为道德教育的手段加以利用。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提出:“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初中历史教学,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呼唤,而且符合历史学科的内蕴和学科教育的一般规律,故而既必要又可行。

一、利用历史知识,加强挫折感教育,培养顽强的意志

中学历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学科,在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优势。

1.学史以自强。

(1)坚持目标,矢志不移。汉代司马迁笑傲生死,以顽强的意志拼搏,获得了生命的升华。美国罗斯福总统,面对大萧条时的自信:美国所崇尚的自由精神、自由资本主义不是已经失败,而是尚未经受考验,充满了自信;而今天的金融与经济危机,你仍然可以看到罗斯福的影子:我能,我们能,这是奥巴马。这是美国精英阶层,那些拥有决策权的精英阶层展示的自信。

(2)调整目标,继续努力。即个体受挫后对原来的目标作适当的调整,以实现自己的终极目标。如鲁迅在21岁时就表达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决心,要当人民的孺子牛。为实现终极目标――救国救民的理想,鲁迅几次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入军校、学矿业、攻医学,最后选择文学创作的道路,用战斗的笔来唤醒民众被麻痹了的心灵,即使面对的子弹,他也毫不畏惧,战斗不息,成为一代思想巨人、文坛泰斗。

2.学史以明志。

学习历史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是人创造的。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折射出人的智慧和谋略等,给后人启迪,启发人们思考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阶段,他们规划着自己的未来。此时,最需要认同效法的对象,以此鼓励他们建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坚持为理想奋斗的勇气。在历史课中历史人物的教育,最能深化学生的情感,以古今中外历史名人为典范,如法显的不屈之精神;苏格拉底以不朽的哲学智慧启迪人类;马克思以无以伦比的创造开辟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找出自己内心最崇敬、愿意立志仿效的对象,能激发起中学生“有为者亦若是”的豪情壮志,点燃中学生立志的热诚。

二、充分利用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评价和期望,也是心理素质的重要指数。自我意识可以分为两类:积极的自我意识和消极的自我意识。积极的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个体成才、成功的必备情操,也就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历史课就是发扬民主精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树立积极的自我意识。

1.语言和信心激励。

在历史教学中我经常用这样的语言鼓励激发学生努力成功:“你们能行!”“你很棒!”“你们让我太吃惊了,我要努力学习了。”……这样的语言学生听了很高兴,知道老师在信任他们,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2.关注学生,历史课上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回答问题。

让学生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练习做出自信的反应。对成绩差的学生要先易后难,逐渐进展。当同学不能说出准确的答案时,教师不是让学生终止思考而是耐心引导,由浅入深,最后自然获得积极的自我意识。

3.开展“开心一刻”活动。

开展“开心一刻”活动,课堂的前两分钟让学生讲述一个历史故事、笑话、谜语,然后与大家一起分享。培养学生心理教育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这些活动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充分发挥教师的启发、激励作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活动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兴致,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历史知识的丰富性、趣味性,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心理素质,这样便把历史知识寓于活动之中,在活动中又蕴含着心理教育因素,让学生喜欢上自己和自己所任教的学科,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目的,为下一步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充分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以自我为中心,不理解、关心他人,不能很好地与人合作,是初中生在人际交往素质方面的严重心理缺陷,也是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需环节。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经常采用“合作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如在讲述《社会生活的变化》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合作,将学生分为衣、食、称呼、行四组,每五到六人一组,可以在网络收集资料,也可以通过文献搜集资料。每组分工明确,时间为一周,最后汇报成果。在自主学习中展示风采,他们的课件精美,令我折服。这次活动使我深深认识到我们不能单纯地以一次考试成绩论高低,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表现自我,发展自我,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在上面的“合作式”教学中,当遇到困难时,由学生自己合作解决,使学生体会到与人合作的重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与他人和谐相处、通力合作意识,使学生在民主的气氛中摆正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学会如何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听取别人的意见,也培养其竞争意识。这些好的品质,对其日后走上社会,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将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在课外,教师应积极组织历史活动课,点燃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热情,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若单纯在教室内进行教学,便容易使学生觉得单调乏味,缺乏创新,无力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适时地展开历史活动课,可以为学生的心理健康营造良好的氛围,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身心上的愉悦感。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可以恰当地利用乡土资源,如山海关,带领学生走进长城,相信学生会有更深切的体会。

现在社会的发展趋于多元化,人的发展也由单一型转为多样型,所以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难度比较大。但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勇于探索,就一定能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推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李寿欣,张秀敏.中西方关于心理健康标准问题的探讨及对我们的启示[J].心理学探新,2001,(3).

[2]姚锦祥主编.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历篇5

科室根据本科室的特点制定出健康教育内容的标准版本,如有胸外科患者健康教育路径表、版图文式临床路径表、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抗凝手册及各种常见疾病的健康指导等。带教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有目的的指导护生按照健康教育路径练习平常的工作,对患者进行评估、教育、评价,等整体护理的工作内容,为护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使护生的健康教育能力在工作中得到提升。而带教老师让护生在自己的可控范围内工作,学习,督促护生每一项工作,有效避免护生因专科理论知识缺乏,经验不足所造成的低质量的护理教育,通过较多次数的训练,循序渐进,逐渐提高了护生沟通能力和护理教育水平,进而提高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能力。护生与带教老师在每天的例行查房中,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及当前的治疗方法,熟悉医生给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内容及方法,根据患者当前主要健康问题,在带教老师的帮助下对患者实施具有个体特性的健康教育。科室结合临床定时开展实用性的小讲课、护理教学查房、护理病历点评、情景演习等,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结合临床实践,有效地提高了护生的健康教育能力。鼓励护生自学与健康教育相关知识,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进行健康教育还需要护士有广泛的知识面,既要掌握医学、护理等专业知识,又要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和饮食、营养、美学、心理、伦理等多方面的见识。理论知识的积累和储备是做好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条件,知识的缺乏导致护生健康教育时显得信心不足,存在“能少讲尽量少讲,能不说就不说,避免说错”等思想,所以带教老师经常鼓励护生不断加强学习,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并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同时将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去,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健康教育能力。

提高护生的沟通技巧的把握能力

临床实习是护生从学校步入社会的过渡阶段,社会角色的改变是多数实习生所不适应的,虽然经历了理论学习、技能操作锻炼等多方面的教育,但是进入真正的实际操作和工作中仍会感觉有所欠缺。护生进入临床后,不知如何接近患者、如何与患者进行有效地交流。主要表现为不自信,说话没有条理,有的甚至出现恐惧心理,不能和患者有效的共同。带教老师首先指导护生,做好心理转变,要相信以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可以帮助患者解决问题。给护生演示如何接近患者,比如做自我介绍,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探询患者的需求等。教会护生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采取不同的交流方式,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时机进行健康教育。鼓励学生多实践,培养当众说话的胆量。这样,才能了解患者的身心状态,达到解决患者身心健康问题的目的。指导护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护生可以为患者提供良好护理服务的基础,从患者入院就让护生早期接触患者。患者入院后,带教老师与护生一起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环境、病友、主管医生、责任护士,老师应向患者介绍护生,护生也应向患者介绍自己。让患者对医院环境有较快的了解,稳定他们的情绪,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一只有这样才能在信任的基础上为患者做好护理操作,患者才愿意并配合护生的工作,主动与护生交流,完成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时机的培养

不同的患者,处于不同的年龄、社会环境、文化程度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中,他们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和心理状态不同,参与健康教育也会有不同的理解,接收能力也不相同。根据患者的个人特征,如年龄、职业、学历、性格、心理、社会文化背景、情感等,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及时把握健康教育机会,指导护生根据患者的身心状态,选择合适的教育时机,尽量选择患者病情平稳、情绪稳定的时候进行教育;避开患者疼痛、焦虑、疲惫等时候,如健康教育的时间紧迫也应该首先帮助患者缓解症状后再进行教育,以免使患者产生逆反及抵触心理。根据患者住院治疗的不同时期分阶段实施健康教育,即贯穿于人院、检查、术前、术后、出院等阶段。健康教育与健康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国家医疗水平的重要标志。有效的健康教育不仅能帮助患者尽早的康复并预防并发症,还可促进患者正确的认识自己的病情,防止类似症状的再次发生,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很重要的手段。临床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在护理带教过程中,以身作则,切实将健康教育贯穿在护理实践的各个环节,使护生在临床实习中体会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以后的工作中认真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在重视护生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培养的同时,还应培养其健康教育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为其将来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历篇6

我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走过了二十余年。自起步以来,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探索、尝试到逐步推进,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其间,有众多教育行政科研部门和中小学校积极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注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他们的努力下,我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探索方面都得到了长足发展: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全员性、全程性、全境性,要坚持以人为本,要实施积极心理教育等理论观点;从补救性为主转变为以发展性为主,开发全体学生的潜能;领域将从人格辅导为主,扩展到人格辅导、学习辅导、职业辅导兼顾;践行了活动课程、学科渗透、团体辅导、个体咨询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开创了环境熏陶、网上辅导、社区协作、家庭配合等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通过组建心理社团、设置心理委员、排演心理剧、创办心理报刊等形式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互助自助功能等。这些都为进一步做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质,乐观阳光的心态,坚忍不拔的意志,健康和谐的适应能力等。这些心理素质都是未来人才面向社会竞争、迎接挑战必须具备的素质。现在就读于中小学的学生都是未来人才,他们肩负着祖国的重托和民族的希望。中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好奇心浓,模仿力强,自制力低,辨别力弱,易受社会上不良人群和不良文化的影响。在学习压力、网络诱惑、不良风气、精神危机等面前,部分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出现了心理失衡的现象,甚至产生了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综合治理。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有所作为,更要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已经不是需要不需要、应该不应该做的问题,而是必须做、必须做好的问题。为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尽快建立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如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注重实效的操作模式、科学规范的师资培训机制、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广泛深入的研讨交流机制等等。通过大胆探索,努力实践,使我国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尽快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学科化、专业化的轨道,真正实现人人都愿意做、人人都主动做、人人都会做、人人都真做的局面。

我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就像是一株在森林里茁壮成长的大树,经历了最初的破土的艰难后,充分吸收着外界的阳光、水分、空气中的养分,因此,它的生长蕴藏着勃勃的生机,孕育着无穷的向上的力量。在社会各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度关注下,只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尽职尽责、认真探索、积极实践、以人为本、注重实效,我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就一定会取得更多、更大、更显著的成绩,就一定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而快速地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历篇7

【关键词】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误区、对策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至今,已经为社会和就业单位培养了一批批高层次、技能型、实用型的高级人才。然而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考失败、学历之痛和就业压力成为压在高职生身上的“三座大山”,这造成了高职生群体特殊的心理状况。因此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必须高度重视高职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关注人的价值,关怀人的生命,其目的应该是提升人的生存质量,使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并在社会实践中去实现生命的价值。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也越来越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保证体育课和体育锻炼时间,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高职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为了提高高职生的心理素质,各高职院校都在以各种途径开展广泛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但目前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还存在一系列偏差和误区,并因此影响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事业本身的健康发展。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

我国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经过十几年的摸索,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但由于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上存在的误区,弱化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这些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一)侧重心理测试而忽略科学分析;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最传统的任务是对“问题”学生进行测验,在所谓的硬件上下功夫,热衷于搞各种心理测试,把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和简单化,对心理问题的科学分析不够。还有的高职院校为测试而测试、为建档而测试、为检查评比而测试,测试完把资料装入档案袋或写几篇便完事,忽视测试结果在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这种形式化的教育掩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不但没有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反而导致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反感和抵触情绪。

(二)侧重障碍咨询而忽略发展咨询;

障碍咨询指为各种有障碍性心理问题的咨询对象提供心理援助、支持、矫正、治疗。发展咨询指从关注高职生的认知、情感到把他们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进行教育,通过探索和发现他们的潜力,来促进其健康成长。

心理咨询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从心理咨询工作开始,从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入手的。但事实上,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学生面临的是成长与成才、情感与事业、日常生活事件的处理等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构成心理疾病的主要方面,但它们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健康成长。

(三)侧重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而忽略师资队伍的非专业化

心理健康教育是有专业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规范运行和提升教育质量,教师的心理学素质是关键。不同的教师其教育辅导的心理学含量完全不同,教育的效果完全不同。英国心理学会规定工作者的最低资格条件:研究生以上学历,拥有教师资格证书,两年以上的儿童青少年教学经验,至少两年的研究生学位后的教育心理学训练(目前一般是一年全日制硕士课程和一年指导下的实践)等。美国心理学会(APA)坚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获得博士学位,并要通过资格认证考试,才能获得APA认可的资格。法国对工作者的资格要求:进入大学学核心理学专业学习两年,至少三年教师训练和五年小学或学前工作经历等[4]。而中国高职院校调研的数据显示:大部分均为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研究生在读或已经取得学历的比率为10%人,绝大多数没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其专业理论和工作技能也相对缺乏;近三年来,有78.95%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从未参加过任何形式的继续教育培训,平均每年参加一次培训的仅占5.26%[5]。由此可见,与欧美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相比,我国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很低。;

(四)侧重心理问题调查而忽略心理求助方式的调研;

有些高职院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调研中,主要是对高职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研究制定相应的措施,很少关注高职生的心理帮助与求助方式,即对“高职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采取什么样的求助行为、是否愿意求助于心理咨询机构”缺乏应有的调研。

有研究发现,高职生对“自己求助心理咨询”、“建议好友求助心理咨询”、“赞成他人求助心理咨询”的肯定回答率分别是6.8%、19.5%、78.4%;否定回答率分别是31.1%、26.9%、3.6%,显然,他们自己不太愿意进行心理咨询,也不太乐意让自己亲近的朋友去咨询,但赞成其他人进行心理咨询,学生对心理咨询存在“严于己”而“宽于人”的矛盾。这一矛盾反映了学生内心对心理咨询的趋避态度。“宽于人”的态度提示学生在认知层面上愿意“趋近”心理咨询,高职生是易于觉察和接受新事物的群体,从众多传播媒体的宣传中,他们已经认识到心理咨询是一门科学和一项职业,认同心理咨询在促进人们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上的有效性和重要性,而且由于自身存在复杂多样的心理问题,他们更加重视和关注心理咨询,期盼心理咨询能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因此他们在理性上能够接纳认同心理咨询;“严于己”则反映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对心理咨询的“回避”心态,这与公众对心理咨询存在误解,中国传统文化对心理问题有普遍羞耻感,以及高职生求询时的顾虑心态[3]等原因有关

(五)侧重心理课程的开设而忽略心理训练活动的开展;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承袭了传统教学的弊病:以教师、教材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的发挥,缺少学生的主动参与。把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变成了传授心理学知识的地方;使心理教育成了学科教学,存在着重知识、轻体验,重讲授、轻活动的现象。这样的做法完全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性和活动性的原则:要求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一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活动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在本质上是情感教育,是态度的学习,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用简单的说教是极难见效的。同时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而成长与发展是一种主动和自觉的过程,不能强制施行,否则只会引起学生对其的冷漠、敌意和抗拒。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健康开展需要走出上述误区。为此,应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科学明确的认识,尤其要认清其区别于相关教育方式的特性和规律。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到底处于什么位置,必须认清心理素质在高职生全面素质中居于什么位置。

二、改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打造符合高职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特色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十多年来,已经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之路,每所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课程体系、为地方服务等也在形成每所职业院校的特色,这种教育的价值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只有合拍,才能发挥教育的作用,因此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也只有符合高职教育的价值才有发展的生命力。如要有高职心理健康的测量体系、工具、教材、研究、实践和探索,方式方法研究,推动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在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内容体系、方法途径形成特色,形成高职教育的独特的人才观、教育观和学生观。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有机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为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依据和前提,两方面配合得当,可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正确的思想、认识指导着人们形成健康的心理,而健康的心理又是正确思想形成的基础。高职生能力的提高、道德品质的完善离不开正确的认识、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规范的行为等基本的心理因素。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此外,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的有效运用,有助于思想品德教育效能的充分发挥。随着心理诊断、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运用先进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能更好地解决学生的一些思想问题。

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要替代德育工作,正确处理两者关系,将两者有机结合,取长补短,相互配合,才能使教育更有成效。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有机结合,首先是教育目标和内容上的有机结合。心理教育和德育工作都是为了促进高职生健康成长,而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问题与心理障碍问题往往混杂在一起,要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很重要的,这就需要一定的“价值干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可借助德育途径,在意识层次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实现二者在教育目标和内容上的有机结合。当然在结合时必须区分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并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其次是教育方法和手段上的有机结合。诸如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应根据中国高职生将自我调节作为首选的解决心理问题方式的特点,改进过去那种坐等学生上门,个别保密交谈的单一方式,借鉴德育工作的方法手段,可采用课堂教学、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理论和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心理自我调节能力,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三) 建设专业性强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则面临着专业人员缺乏的现状。《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通过专、兼、聘等多种方式,建设一支以少量精干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高等学校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要积极开展对从事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培训工作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重视对班主任、辅导员以及其他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教师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方面内容的业务培训。要逐步建立从事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兼职教师的资格认定体系。”[1]这就需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加强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以及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并争取配备专职人员,样样才能在知识、技能、时间、精力等方面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加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专职心理辅导教师队伍的建设,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高职院校规模都有很大发展,每一所高职院校都应有一定的专职心理教育教师编制。心理辅导教师负责学校心理健康的规划和实施方案的设计,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为学生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和讲座,开展各种心理辅导培训和心理咨询、治疗工作。加强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的培养和系统的专业训练,使其掌握新的心理测量技术、心理咨询、治疗手段和方法,提高专职队伍的专业水平,适应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需要。二是专职思想政治工作教师的培训。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接触多,最易了解、掌握、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及其原因。因此,对他们进行培训,除了介绍、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外,还应讲授心理咨询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方法,使其能配合专职心理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三是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佳的现状,设立能担负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门机构,如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健康辅导站等,负责全院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的制订、协调和实施。只有机构落实,人员到位,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才有保证。

(四)完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历篇8

关键词:传承;创新;教工;文体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3-0046-02

经济飞速发展,一些年轻人对世界品牌、西洋节日越来越熟稔,谈论起来如数家珍,但却可能对我们民族历史悠久、传承几代的老字号或是固有的一些传统节日知之甚少。这一现象不能不提醒人们注意,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已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1]最近几年,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节奏在快速提升,人们承受的各种压力也在不同程度地增加,同样,高校教工也面临巨大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压力,其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开展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下提高高校教工健康现状、丰富创新高校教工文体活动形式的重要途径,又是提升每位教工家庭幸福指数的内在需要。

一 传统体育项目是促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与实现高校教工健康目标相结合的重要途径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如何充分利用河南的历史文化优势,来建设和发展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基本要求,“传承”与“创新”是河南高校要义不容辞的责任,肩负着文化传播的重要任务。传统体育文化是华夏民族在与自然环境的漫长斗争中,逐步建立起的对生命健康理论与方法的总结,无论是在国家和社会发展各个层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弘扬和发展传统体育文化的核心内容就是对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根据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据库统计,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杂技与竞技类项目、传统舞蹈类项目均属传统体育项目,遗产名目繁多,范围较广,是民间特色文化,蕴含着舞蹈的韵味、杂耍的绝招,如陈氏太极拳、少林武术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苌家拳、岳家拳、心意六合拳等省级文化遗产,一些市级文化遗产项目(如罗汉拳、九宫八卦阵等)在传统历史文化中留下辉煌灿烂的一页。这一系列项目均是在高校开展健身活动的理想方式,如果得到适当的重视、利用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通过在高校范围内广泛开展传统体育文化活动,使教工们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内涵,使传统体育文化渗透于职工们的学习生活、健身锻炼、日常起居、健康饮食、人际交往和情绪调控等诸多方面,对全方面提高广大教工健康水平可以起到极佳的作用。

二 高校教工文体活动在传承创新传统文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校教工文体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以期通过文体活动来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调整人们的生活情趣,改善人们的生活品味,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加快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实践证明这项举措确实收到一定成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教工文体协会开始出现疲软,走下坡路,这让人心生担忧。[2]高校教工文体活动内容已略显单一,组织形式缺乏创造性已不能满足职工们日益增长的文化娱乐需求。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引入是创新开展模式的有效途径,同时在发展中也会存在一些问题。

1.缺少深入宣传。现在多数文体活动主要是校园网上登出通知,没有相应的后续宣传动员工作,广大教职员工对活动的传统意义根本没有多少了解,对一些传统健身项目特征内涵知之甚少,缺乏兴趣感,出现随大流、凑热闹,少有积极性、主动性和意向性,因而他们参加活动也是左顾右、身不由己,缺乏主动、激情和投入,成效自然不佳。

2.组织松散。高校教工文体协会大多是群众性组织即民间组织,很少有章程,大多以自愿入会为主,且很少有固定、长期的活动计划,正是基于这一点,一些协会管理呈现出“少组织”,“无章法”的现象,会员流动性也很大,随意性很大。

3.形式单一,开展不够深入。开展文体活动是最直观的职工活动,但目前大多停留在传统模式(如篮球、排球等比赛),创新形式较少。对于传统体育项目,大多数只会联系到武术、太极拳等大众普及的项目,活动形式单调、无新意,对其他传统体育项目知之甚少,且对每一个传统项目的健身用途和功能缺少深刻理解,大多数职工只是表面上参与,没有实质上接受,这对进取心较强的青年教工必然缺乏持久的吸引力,敷衍、应付就会出现,难以感受到文体活动带来的爽快和愉悦,久而久之,在他们心中淡化,可有可无。

三 高校教工文体活动对传统体育项目创新实践平台构筑的路径

1.深刻理解“健康第一”理念,深入开展传统体育项目。深刻理解“健康第一”理念,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自我锻炼能力,以期实现人体在复杂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变化中,获得平稳、均衡和可持续的发展。[3]在面向全体职工实施健康教育时,传统竞技体育应作为教工提高身体素质的常规化健身手段来出现,而不应只是文化教育目的。学校健康教育应以前瞻和发展的眼光,向广大教工群体提供系统科学的健身理论和知识,简单易用的健身方法,最大限度的激发教工们的参与热情。并以此要求来规划和开发出相应的组织管理体系、健康理论体系、项目保障体系、效果评价体系等。根据教工的身体、年龄和心理特点的实际需要,合理的将传统体育规律、传统养生知识、身体锻炼方法、保健理论和手段等,编制到各种活动形式中去,能够及时的对自我需求和健康状况进行准确判断,并有能力实施有效的自我锻炼。

2.深刻理解传统体育规律,广泛参与,精心组织。职工是文体活动的主角,他们的广泛参与是文体活动有效开展的根本,目前,传统体育项目在高校开展尚未普及,由于接触不多,往往只是好奇的,其功能以及规律知之较少,缺乏广泛参与的动力依据,因而要深入理解传统体育规律,精心组织。一是宣传普及体育知识,激励促动。通过宣传栏、单位主页、会议等多种形式,宣传活动目的、意义,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积极支持、广泛参与各项传统体育等活动项目,并对活动参与者予以适当物质奖励。二是考虑不同群体身体状况、年龄结构、个人爱好等差异,抓住没有文体特长的这一大多数人的关键,组织养生气功、抖空竹等大众易接受的活动项目,职工也喜闻乐见,大家都能参与,逐步达到全员参与的目的。

上一篇:哈利波特和火焰杯范文 下一篇:组织行为学试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