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误区论文范文

时间:2023-12-01 11:11:43

心理误区论文

心理误区论文篇1

关键字:动机错误,表示错误,信赖保护

一、引言

私法自治为民法重要之基本原则。“依Flume的经典表述,所谓私法自治就是‘个人依其意志而自我形成其关系的原则’”。 私法自治,在法律上是通过推行法律行为制度来实现,法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要素,并依该表示的发生法律效力的行为。 由此可见,当事人系依意思表示设定其所意欲之法律关系,实现私法自治之功能。故此要求当事人之意思表示系健全、无瑕疵的,始能确保约定之法律效果之正确。而若当事人意思表示时,其主观认识与现实不一致,即生意思表示错误 之情形,此时,表意人即难以依自己内心意思自主追求其所意欲之目的效果,即难谓表意人自我决定之真正达成,故错误之存在很大程度上私法自治功能之实现。然而,错误于人在所难免,因此,如何规范意思表示错误所生的种种问题,因其涉及之利益关系及情事之复杂性,遂成为各国立法者所共同面临的难题。

在意思表示错误问题上,我国民法理论及制度实践向采借鉴德国法的立场 ,此于当前私法制度背景下,本也无可厚非。只是,必须明确,任何私法制度的移植,均不只是简单的技术层面的规则继受,更在于其所附载的制度价值,然价值的吸收、融合乃至共识形成,须依附于特定的情境及文化传统。仅此一点,即足于提供我们对继受他国法制反思的力量,切不可在制度建设上只是充当简单的“拿来主义者”,尤其是在民法典制订前夕,更需要我们具有一种怀疑批判的精神去反思,于诸多现有及可能的不同制度设计中,德国法上该制度是否具有不容置疑的合理性,以至于我们只须简单的受用,笔者以为不然。基于此问题意识,本文尝试着对德国法上的意思表示错误理论作一分析检讨,或可提供对于德国法上该制度的不同认识。

二、德意志法错误理论的演进及萨维尼理论的提出

古日耳曼法如同其他古代法一样,注重法律行为的表面形式和公开面貌。古日耳曼法没有虚假法律行为这一概念,因而承认虚假法律行为的效力。公开行为在法律行为上既然具有无可争议的价值,因此与罗马法相同,当事人在许多法律部门中利用公开行为所为的虚假行为仍然有效。同样,古日耳曼法亦丝毫不考虑错误。总之,用近代法律术语来说,传统的日耳曼法采用表示主义。

但是,自从接受罗马法开始,情况有了较大的改变。德意志普通法在罗马法的影响下改用意思主义,因此,凡是由于错误而导致的双方的真正意思不一致,人们就会认为没有合意可言。凡是由于错误意思不一致,或者存在意思表示上的错误,法律行为一律绝对无效。上述各种情况都不加区别地统称为破坏合意的错误,其结果均是导致法律行为的彻底无效。德意志普通法以及以后的罗马法著作选学派称之为“法律行为的不存在。”

法律行为不存在这种制裁适用于广义的各种形式的错误,因此注释学派提出错误的分类,这在当时并没有多大的意义,但是,到19世纪下半期、后期的德意志罗马法著作选学派关于错误的理论有了新的演进,即向多种错误理论。学理日益重视动机错误,人们发现动机错误是指意思形成中的错误,所以很接近胁迫或诈欺所构成的同样涉及意思形成的瑕疵。人们主张可以用与胁迫、诈欺相同的撤销制度来制裁这种形式的错误。也就是说,人们开始主张用绝对无效的方式来制裁“不存在”的法律行为,而对于动机上的错误用撤销来制裁。

德国普通法之错误论在许多观点上,不仅影响德国民法的架构,亦广泛影响大陆法系国家的错误论,而在普通法时期给予错误论以深远影响的人则首推萨维尼(Friedlich card von. Sayigng 1779-1861)。萨维尼是第一个明确区分动机错误与表示错误两种不同性质错误的学者。在萨维尼的错误论中,严格区别“值得法律保护之表示错误”与“不值得法律保护之动机错误”,因萨维尼认对法律关系之形成,具有重要性的独立事实系“意思”,而“动机”只是意思的准备过程,二者应区别,故动机错误,虽然是“真的错误”,但动机只是意志形成的缘由,并非意思表示(法律行为)的内容,并且动机纵使经表示,原则上亦不认须由法律加以保护,而其根据则是保护交易安全,以免交易陷于无界限之不安定与恣意之中,至于所谓“性质错误”,萨维尼则明知非意志与表示的不一致,但因立于忠于罗马法法源权威之历史法学派的立场,认本质的性质错误与客体错误相类,均是意思欠缺,而适用错误之理论,惟并非任何性质错误均可适用,必须错误在交易观点上重要始足当之。 萨维尼主义所引起的唯一的回应是《德国民法典》第119条第1款。 此后,日本、民法在该问题上基本继受德国立法。《德国民法典》第119条规定:“表意人所为意思表示的内容有错误时,或表意人根本无意为此种内容的意思表示者,如可以认为,表意人若以其情事,并合理地考虑其情况,即不为此项意思表示者,表意人得撤销其意思表示。”“对于人或物之交易上重要的性质所发生的错误,视同于表示错误”。 学理上一般认为,德国民法典此条规定中最重要之类型化划分为表示错误 与动机错误,对于后者,遵循萨维尼的理论,基本不发生对于合同效力的影响;而对于表示内容错误,学理多将其进一步区分如下:①关于法律行为种类或性质之错误(如误赠与为借贷而承诺),②关于标的同一性之错误(如误以为汉英字典,而买英汉字典),③关于当事人本身之错误(如误甲为乙而与之订约),④关于标的价格、数量、履行期、履行地之错误等。

在大陆法系有些国家立法上, 错误主要基于其“严重性”而发挥作用。按照“错误者无意思”的思想,错误破坏了同意的完整性,因此基于错误而订立的合同是不应该具有约束力的。 但为顾及交易安全,各国民法均规定只有那些达到一定严重程度的错误才可救济。这种思想到了德国民法典那里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不仅合同可因错误方单方宣告撤销,甚至连错误方当事人自己的过失亦对其撤销权不生影响。这种不问相对方情况,仅依错误的严重性决定是否施以救济的实践表明:在这些国家中,错误制度发生作用的机理主要是对当事人意思质量的关注。 而其错误立法的另一个特点是:多对可获救济的错误种类给予严格限定,只有当错误属于法定种类时才可救济。 此可视为类型化的必然,同时也带来对错误种类归属问题上所有的特殊困难。

三、方法论基础之分析检讨

以萨维尼错误学说为基础,德国学理一般主要将错误区分为动机错误与表示错误,表示错误,为意思与表示间之不一致,于交易上认为重要者可产生对于合同效力的影响;而对于动机错误,则视其意思与表示间并无不一致,仅在意思形成阶段,对于与意思表示有关的事实认识有误,因认在此之自我决定仍不失为自我决定,因此,于此情形,通常不给予有动机错误之表意人以救济而不认系违反私法自治原则。 由此可知,动机错误与表示错误划分的方法论基础在于错误发生阶段之不同。依此,动机错误为意思形成阶段的错误,意思的形成,常受许多不同考量因素所影响,如甲决定向乙买某屋,其考量因素有系针对自己之需要(自用、保值、投机)者;有系针对标的物本身(房龄、安全性、房屋之座落、使用之限制、价格)者;有系针对偿债之事项(贷款之取得,房屋之收益)者;亦可能针对意思表示之相对人(信用、政商背景、人际关系)者,形形色色,不一而足。就上述有关考量因素表意人认识错误时,则意思形成发生错误,被认为系动机错误。 表示错误为意思表达阶段产生的错误而致意思与表示不一致,在德国法上被区分为表示行为之错误,即误作非所欲的表示,如误说、误写、误取等,及表示内容之错误,即从形式上看,表意人所说的或所写的应是他所欲的,但他认为他的表示具有的意义是表示所没有的,因此产生错误。

作为一种以错误发生阶段为基础的对错误的类型化方法,界限之清晰在理论上尚且可以,只是问题事关心理及动机等有关心问题,实践上之划分因此易生、常生问题。其实,正如Flume所指出,法律生活中绝大多数的错误案例为性质错误及错误。 恰是在性质错误问题上,德国民法典第119条第2款的规定表现了其不够成功之处,该款规定,关于人或物的性质的错误,如交易上认为重要者,视为关于意思表示内容的错误。用“视为”一词,即表明属于拟制的规定,在立法上是相当呆笨拙劣的手法。 由此引起对性质错误属性的争议。性质错误的特征是指某项交易中约定的或视为约定的性质与真正的性质有差别。这里所谓性质是指合同范围内,双方同意的或者至少一方要求,另一方知情的标的物应具备的约定品质。法学界大多数意见认为性质错误指起决定作用的动机错误,但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动机的错误,德国判例多认为性质错误属于决定性动机的错误。

在德国,有学者对萨维尼进行了批判,他们认为萨维尼主张的意思欠缺(表示错误——笔者注)的主要场合的关于物和相对人的错误不过为一种心理上的动机错误,而作为立法定式放弃对心理的探求,认为表示内容的错误与表示上的错误的场合则可以撤销,将交易本质的性质错误与之同样处理。 而对于性质错误与同一性错误, 很多学者认为难以区别,而德国学者蒂策则甚至认为无法在表示错误与性质错误之间作出区分。 事实上,仅仅通过抽象概念的形成,似乎可以抽象出二者之不同, 但实践中,由于涉及心理及动机问题,常常难以作出清晰的划分。对此,我国学者沈达明先生也意识到,他认为对于标的物应有状态的错误,是涉及意思与表示关系上的错误,所以属于表示上的错误。这里所指的是关于标的物应有状态的错误,而不是关于标的物真正状态或性质的错误。标的物的基本性质不但应从作为产生表意人成立法律行为的意思和动机角度加以考虑,亦应该作为表意人思想上对该标的物的看法的一个组成部分加以考虑。就此他举了超市购买葡萄酒案。表意人购买葡萄酒,误认某种商标的酒是甲省产品,表意人购买的是具有甲省产品特点的酒。但实际上酒为乙省产品。对此案件,笔者分析如下:事实上,此种错误仍然可以作为动机错误或表示错误,端视其意思为何,其一,可以说若表意人其内心意思在于购买具有甲省特点的酒,则其意思形成没有错误,而其表示取货付钱,表示意义则在于购买其取之货,而其取之货事实上不具有甲省产品特点,此时,意思与表示之间发生不一致,则错误系属表示错误。若说表意人其内心意思在于购买其取之货,即这种酒,而购买之原因则在于认为这种酒具有甲省产品特点,事实上则否,则因对事实认识错误而促其形成买“这种酒”之意思,而其表示没有任何错误可言,因而错误系属动机错误。只是,表意人内心意思如何无从确切地知晓,因为其隐藏于内心也,因此,笔者认为在此无法区分性质错误与表示错误。 对此案件,沈达明先生作了类似的分析。他认为表意人的错误可以从两个不同角度分析,第一,作为表示意思与实际情况之间关系的错误;第二,仍然作为表示上错误处理,肯定内心意思与表示之间的不一致。他指出,对于标的物应有性质的错误必然包含同时发生的,涉及标的物真正性质的错误,就是说,始终可以作为性质错误处理。 因此,“应有性质”是表意人内心意思层次,其可能同时指向表示与标的物真正性质发生关系,所以,在此欲明确界分动机错误与表示错误是很难甚至是不可能的。

在错误问题上继受德国法的日本,基于对表示错误与动机错误所作的分类,以往错误论的主要观点,认为只有表示错误具有法律意义,这种观点被称为二元构成说,然而对这种二元构成说,很早就有不同观点存在,主张错误应为包括动机错误在内的一元结构,此观点被称为一元构成说。,一元说被广泛接受,逐渐成为通说。 对二元构成说提出批评的学者主要有杉之原,舟桥与川岛。而批评的论据之一则在于动机错误与表示错误难以区分。杉之原认为,作为意思表示内容的错误与表意人的主观状态无关,是否存在错误应依当时的具体情形下一般人产生何种认识来判定。为存在这一正常人的观念属于心理学上的意思还是动机问题。因为很难把所谓心理的动机错误与其他错误区别开来。 舟桥认为,动机错误也可以产生与表示相对应的真意欠缺这一点与他种错误相同,且在实际交易中这种错误往往属于典型错误。 而川岛的观点则是:区别意思与动机十分困难。不仅心理的性质错误,即使属于意思欠缺的典型情形的同一性错误也不过是一种动机错误,事实上,很多错误在此意义上却是动机错误。其甚至认为,严格地说,引起意思欠缺的错误仅限于由于中介机关误传而产生的意思表示错误。 综合分析以上诸学说之不同观点,确切而言,错误是与心理的意思相关还是与动机相关是很难判明的。萨维尼基于维护交易安全的目的以心理为划分基准创立了二元构成理论,该理论存在基准不明确的缺陷,恰如前所分析,性质错误与同一性错误往往难以区分,而性质错误为最典型也最常发生的动机错误,同一性错误则为表示错误之常态,因此,可以说,动机错误与表示错误其实常常是难以区分的。即使是关于法律行为种类或性质的错误,如误赠与为借贷,而承诺之,在此,错误常被解释为意思与表示之间不一致,但也可以说,错误地以为是借贷是表意人作出承诺的动机,因此,似乎可以认为这是动机上的错误。这里作为立法定式放弃了对心理的探讨而将该类错误类归于表示错误,事实上是法律上以内容重要性为判断并以之为基础的类型化产物,反映出对于错误是否施以救援的一种思维方式,依此思维方式无需进一步探讨心理意思与动机问题。因此,可以说,这样的二元划分其基准是不明确的。

四、目的论所在之分析检讨

前文对动机错误与表示错误区分的分析表明,二者之区分即使不是不可能的,在实践中也往往是很困难的。事实上,对于动机错误不予救济的正当化理由是不够充分的,一般认为,表示错误破坏的是意思的完成,作为意思外在表达的表示,并没有正确反映表意人内心意思。而动机错误在意志形成阶段就产生了,因此它破坏的仅是意思的决策。因有瑕疵之自我决定仍不失为自我决定,纵不予当事人以救济之途,亦不违反私法自治原则。对心理的动机错误,因认其不具有意思欠缺而不赋予其具法律意义的处理是意思主义的产物,其实,正如前所引舟桥之观点,动机错误也可以产生与表示相对应的真意的欠缺。如卡拉里斯所言,动机错误反映的是对表意人事实决定自由的损害,事实上,若表意人无对事实之错误认识,即不可能产生违背其真意之意思从而对其加以表达,在此,其表示即符合其真正意思吗?表意人真正实现私法自治了吗?私法自治与合同自由并非因其自身原因而受保障,而是因其首先服务于人的自己决定规则。 这一点在合同法领域显然是通过法律工具——即通过合同的订立——而达致。但只有在当事人的意思形成不仅原则上无法律性障碍,而且在事实上亦不受损害的情况下,合同这种工具才能实现其最佳效果,在动机错误的情形下,当事人的意思形成实质上已经受有损害,因此,在服务于私法自治及合同自由的实现上,难言其已经有效地实现。因此,从自我决定、私法自治角度正当化对动机错误的区别对待显得有些苍白。事实上,德国法及继受德国法之日本、台湾等国家、地区法律亦未能完全区别对待动机错误与表示错误,其法典中均有将交易上重要的性质错误视同表示错误之规定, 而鉴于性质错误为现实生活中常发生之错误类型,因此,可以说立法者并未能在立法上完全贯彻萨维尼提出的二元构成学说。

有学者认为,动机错误不得撤销的实质理由,并非因所误认之事实,非他人所得而知,而系基于合理分配危险之思想,表意人对意思形成上有关之事实之认识是否正确,为自己应承担之风险,而不得转嫁于相对方,若不愿承担此风险,则应设法将此事实提升为法律行为之附款(条件或期限),使法律行为之效力系于此等事实之存在或不存在。 在此,提出了危险分配思想,就动机错误为产生于自己认识错误而应由自己承担之风险,因表示错误而产生的不利益,难道就不应归因于自己而可转嫁于他人或由他人分担吗?很显然,同样是自己错误引致的风险,从中并不能提取对错误区别对待的根据。而恰恰是危险分配思想,让不少学者质疑对于因表意人自身原因产生的错误加以救济的正当性。合同自由包含了法律所认可的当事人可通过合同依其意思设定法律效果的权能,由此体现的是意思自治,意思自治的应有之义则为自己责任,所谓自己责任,即自主参与者对于参与所导致的结果的承担,承担是参与的必然逻辑。唯参与是自由的、自主的,故而结果便只能归于参与者。 错误固然破坏同意的真实性,但允许因错误而解除合同充其量不过是满足一方的个别正义的要求。“对凡是严重的错误一律予以救济,其实质就是要求相对人去分担损失,这不仅不利于交易确定性之维护,也缺乏起码的道德上的说服力”。 因此,对于归因于自己之表示错误,除非有撤销的特别理由,事实上难于从内在于私法自治之自己责任原则上去求得救济之支持。“必须强调,错误原则的根基,是容许补救的特殊性,这个观念值得赞许,因为它推广确定性和交易的可靠性。在更高的哲理层次上,比较法律学者往往欣赏普通法的处理方式:为什么合同法在合同出错时的处理方式与人们在生活中出错时的处理方式不一样?这个道理不是明显的,在生活中,人须为自身的错误负责。假如接受这个,便了解到错误的风险必须由犯错的人负担……若是按这项原则适当地分配风险,因错误而撤销合同,必然是特殊情况。”

在错误二元划分的目的论基础上,德国学者克拉默认为《德国民法典》对动机错误的调整在总体上是错误的,他认为判断表意人是否可因这类错误而撤销表示,必须以对方当事人对错误的产生是否负有责任或者他是否本应注意到错误的存在为准,至于错误是否恰恰涉及人或行为标的物的性质,则在所不问。 在此,克拉默从应然法角度引入了对相对人行为方式综合评价的思路,从而亦揭示德国法错误论上只关注表意人状况的实践立场。而日本坚持一元构成说的学者,立基于交易安全保障的立场上,甚至进一步认为,就所有错误而言,为交易安全的保障,相对方对表示是否具有善意信赖为关键而错误在表意人的内心上与意思相关还是与动机相关并非重要问题……,在意思表示的内容与效果以表示为基准的表示主义之下,可以克服意思主义存在的不足。 也许,若是以信赖主义为立场,那么错误的风险将由犯错误的一方当事人承担,人们也因此将普遍抛弃那些潜藏在有关错误的真实意思原则规范中的不适当残余。

五、结语

以上是本文对德国法错误的主要类型划分及其适用实践的检讨。对于德国错误法规则的设计,可以说,萨维尼基于维护交易安全的目的以心理为划分基准创立的二元构成,其不仅存在基准不明确的缺陷,也不符合实际交易中的要求,不能指导正确解决实践,而且对其正当化也存在理论上的困难。在此须知,类型仅在于提供对错误的认识可能及作为权衡思考时之考量因素,切不应将其上升为区别对待根据从而机械适用类型——效力模式,在因于错误所涉情事之复杂性,而不可将其作简单的类型对应从而致一方利益所得之保护不当地建立于他方损失基础上,致有损正义之精神。从根本上说,“法律基本是关于各种价值的讨论。所有其他问题都是技术问题。”故法律制度的生成,法律规范的设计均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依归。 德国法上错误规则的设计当为一定价值判断基础上法技术的产物,对于作为其基础之价值判断,因视的法律情况而有所不同,对其存在只能作辩证评价而无绝对高下之分。只是当我们试着去建构自己精致有效的错误规则时,当我们有意去借鉴他国法制时,切不可忘记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及制度背后的价值选择而作简单的移植,否则,将只是在对自身无知基础上危险的武断。恰如前文所言,在错误问题上,可能我们不能再只是简单地选择对意思真实的所谓绝对尊重。而当我们站在信赖保护的立场上,引进对相对人行为方式综合评价思路,则对于错误规则的安排,我们不能只是满足于单一或少数因素的考察。而如科宾所言,把法律规则限制得可适用于许多因素的特定组合, 或可为我国私法开辟一条新的错误法思路。

注释:

[1]本文是在笔者硕士论文《意思表示错误对合同效力的》第四部分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当然,本文不可能就德国私法上意思表示错误制度作全面评析,而只是就其中的动机错误与表示错误的二元划分作一检讨,以此作为民法典制定前,对错误制度的个人意见的表达。

[2]Flume:《民法总论》,1992年4版,§1.1,转引自卡拉里斯著,张双根译,唐垒校:《债务合同法的变化》,载于《中外法学》2001年第1期,第36、37页。

[3]张俊浩:《民法学原理》上册,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修订第3版,第219、220页。

[4]错误乃指表意人因自身原因致其主观认识与现实之间不一致,而这种不一致并不为表意人所知。意思表示错误包含两方面:一是意思表示自身错误,即表意人的效果意思(主观)与表示(客观)不一致,如各种表示错误等;二是意思表示前提或基础错误,即表意人对意思表示之前提或基础之主观认识与客观现实不一致,如共同错误、动机错误等。对于意思表示错误,学者们所下的定义不尽一致,在此不拟列举。缘何采此定义,笔者以为其比较符合德国法及中国法对错误内涵的界定。

[5],我国民法对意思表示错误的规定亟须完备,而理论上对错误的还很薄弱,除了教科书式的,对错误作德国法式的介绍性文章外,据笔者努力收集大陆资料所及,仅发现有徐晓峰、解志国、唐莹等人所著论文几篇,而且多就德国法模式来解释中国的法实践,此容易陷入盲从式的怠于反思的治学心态。

[6]以下对德国错误法理论的历史发展描述,主要参照,沈达明等编著:《德意志法上的法律行为》,对外贸易出版社1992年版,第116、117页;周占春:《表示行为错误与动机错误》载于杨与龄主编:《民法总则争议问题研究》,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印行,88年9月二版,第272—277页;叶金强:《合同解释:私法自治、信赖保护与衡平考量》,载于《中外法学》2004年第1期,第62、63页。

[7]转引自周占春前引文第274页。

[8][德]海因·克茨著,周忠海等译:《欧洲合同法》(上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63页。

[9]按德国民法典之规定,从萨维尼的角度看,意图和表达之间不匹配,因此撤销是正当的。

[10]表示错误还被进一步细分为表示行为错误与内容错误。

[11]如德国、法国、瑞士等。

[12]徐晓峰:《民事错误制度研究》,载于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民商法学,2001年第1期,第37、38页。

[13]陈自强:《意思表示错误之基本问题》,载于《政大法律评论》,1994年第52期,第334页。

[14]陈自强前引文,第317页。

[15]陈自强前引文,第336页。错误亦为错误法上一个极复杂的问题。对于计算错误,本文不拟专门探讨。

[16]沈达明前引书,第126页。

[17]沈达明前引书,第 126页。

[18][日]小林一俊:《意思欠缺与动机错误》,载于《外国法评译》1996年第 4期。第68页。

[19]包括标的物和相对人的同一性错误,至法律行为性质错误,是否属于同一性错误,尚有争议,此在德国民法上是为表示内容错误之重要类型。

[20][德]卡尔·拉伦茨著,王晓晔等译:《德国民法通论》(下册),法律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507页。

[21]同一性错误之特征,系意思表示中之陈述涉及特定之人或客体,但相对人客观上所得了解之人或客体,与表意人主观上所指之对象不同。

[22]此案型似也足于论证日本学者朱仓教授提出的“同一性错误与性质错误具有相互还原性”的观点,见小林一俊前揭文第69页。确实如此,即使是关于当事人同一性的错误,如误甲为乙而与之订约,经类似分析,仍然可以归之为性质错误,即为动机错误。

[23]沈达明前引书,第120页。

[24]小林一俊前揭文,第68页。

[25]杉之原舜一《“法律行为的要件”的研究》,《法学协会杂志》43卷11号,转引自小林一 俊前引文,第69页。

[26]舟桥淳一:《意思表示的错误》,《九大法文学部十周年纪念法论文集》,转引自小林一俊前引文,第69页。

[27]川岛武宜:《意思欠缺与动机错误》,《法学协会杂志》56卷8号,转引自小林一俊前引文,第69页。

[28]Flume:《民法总论》,1992年4版,§1.1,转引自卡拉里斯前引文第37页。

[29]此规定于《德国民法典》第119条第2款,德国许多研究者认为该款是“不幸”的,见[德]海因?克茨前引书第279页,注95.

[30]陈自强前引文第335页,此观点为学者洪逊欣等所坚持。

[31]张俊浩前引书,第32页。

[32]见徐晓峰前引文第46页。

[33]何美欢:《香港合同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83、284页。

[34][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下册,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21页。

[35][日]小林一俊前引文第69、70页。

[36]朱庆育:《寻求民法的体系——以物权追及力理论为个案》,载于《比较法学文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10页。

[37][美]科宾著:科宾论合同(下册), 王卫国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680页。

心理误区论文篇2

关键词: 景区公示语 英译 功能对等理论

1.引言

公示语又名标识语,指的是在公共场所向公众公示须知内容的语言,包括标识、公告、警示,等等(赵小沛,2003)。景区中正确规范的公示语,不仅能体现城市的文化内涵和特色,还能让外国朋友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一个城市。现如今,旅游景区内的公示语英译错误频频,在给外国友人传达不准确信息的同时,也令城市的旅游文化减色不少。为达到向公众简洁高效地传递信息的目的,旅游景区的公示语翻译不容疏忽。在公示语英译的研究方面,笔者发现已有学者(吴珏,2011)提出了可行的建议,但未结合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研究。在本项研究中,笔者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基础,结合常熟旅游景区的公示语英译现状,分析错误英译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以此促进旅游景区公示语英译的规范化。

2.功能对等理论

美国著名翻译家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的概念(Nida,2001)。功能对等理论包括四个方面的对等。

2.1词汇对等:在进行翻译时,要找到目的语与源语文化内涵等效的词语来代替源语词汇,以此达到目的语读者与源语读者产生相同反映的效果,而不是词汇意义上简单的对等。例如:“松树”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不畏严寒”和“坚韧”,而pine tree在英美文化中并没有这些涵义,所以在源语包含象征意义的情况下,翻译时要注意文化的差异。

2.2句法对等:在译语语言结构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再现源语的风格和特点,与源语在句法形式上保持一致。例如:把“禁止游泳”译为“No Swimming”,这里运用No型祈使句表示“禁止”的意思,不仅保持了语义的对等,还表现出了原文的警示语气,基本做到了句法对等。

2.3篇章对等:要求译者在翻译时不能只分析语言本身,还要关注蕴含在语言中的文化背景及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意义与功能。篇章是表达整体概念的语义单位。以汉语篇章为例,汉语篇章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组、一首小诗、一部小诗,甚至是一套百科全书。在把汉语的篇章转化成英语的篇章时,需注意两种语篇的衔接手段与逻辑连贯方面的不同(陈宏薇,李亚丹,2013)。

2.4文体对等:要求译文在符合语义对等的条件下,尽量切合源语的文体特点,对公文文体的翻译,公文文体是书面语,其特点是严肃、正规,行文一般以明白准确为第一要旨,力戒含混隐晦。例如:对《美国独立宣言》中“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the pursuit of Happiness.”一句的翻译,考虑其公文文体的特点,可译为“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某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陈宏薇,李亚丹,2013)。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对翻译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广泛运用于很多领域,如:文学翻译领域,有运用该理论分析英译版《西游记》中妖魔鬼怪翻译的研究(张岚,2014);广告翻译领域,有探讨该理论在商业广告翻译中的应用价值的研究(操林英,2012);公示语翻译领域,有结合该理论对公示语英译原则与应用的研究(刘婷,张明林,2012),这些研究主要关注公示语英译的原则,而未能分析公示语错误的类型。本研究则将从功能对等理论的四个方面出发,结合实例分析归纳景区公示语英译错误类型并提出改进建议。

3.景区公示语中的英译错误

我们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在2014年6月,对常熟各主要景区进行了为期9天的实地调查。这些景区主要包括:自然山水类景点(虞山、昆承湖、尚湖等),名人墓葬类(言子墓、曾朴墓、翁同墓等),园林景观类(方塔、燕园、曾园等)、文化场馆类(常熟大戏院、常熟博物馆、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等),等等。我们发现,在获取的景区公示语英译实例370余处中,有近210处存在错误,正确的公示语英译仅占样本总量的43.7%。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常熟旅游景区公示语英译错误现象较严重,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在获取数据之后,我们这些英译错误现象进行归类总结,下面我们将结合功能对等理论具体分析这些错误。

3.1词汇层面不对等。词汇对等要求译者在进行翻译时要找到目的语与源语文化内涵等效的词语来代替源语词汇,以此达到目的语读者与源语读者产生相同反应的效果。词汇对等并非词汇意义上的简单对等,这就意味着译者在进行景区公示语的英译时,只有找到等效的词语来替换源语词汇,才有可能达到功能上的对等,实现公示语的应用功能。

例如:在对“常熟浒浦港”进行翻译时,景区里采用的译文为“Changshu xupu Hong Kong”。除大小写不规范之外,这一译文在词汇意义上也是不对等的。此处译者选择将“Hong Kong”作为“港”的英译是不准确的,在英文中,“Hong Kong”意为“香港”,此译文会误导外国游客,让他们误以为此处就是香港。根据常熟浒浦港的实际情况,浒浦港以渔业为主,应该是渔港。再根据其词汇意义,在译语文化中可找到“Harbour”作为“港”的对等语,所以此处规范的译文应为“Changshu Xupu Harbour”。

再如:在昆承公园里,有一处公示牌为“言子堤茶餐厅”,其中译者将“茶餐厅”翻译为了“TEA RESTAURANT”。“restaurant”在英文中指的是主要提供饭、菜等主食类的餐厅;而此处指的主要是提供便餐、茶等饮料的餐厅,因此翻译为“tea house”更恰当。

3.2句法层面不对等。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句法对等是指在保持语义不变、译语语言结构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再现源语的风格和特点,与源语在句法形式上保持一致。这就意味着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把“语义”始终放在第一位。然而在常熟景区内,笔者发现公示语的英译仍存在不少语义不对等和形式不对等的现象。

首先,奈达认为,在翻译中,最低层次的要求是译文能够与原文达到充分的对等,使目的语的听众或读者能理解和欣赏原文听众或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也就是说,译者的译文要能够使目的语读者正确地理解源语语义。如果目的语读者通过译文不能理解源语语义,那么译者的翻译就是无效翻译。例如:在尚湖景区内有一处“临时下客”的公示语,景区内采用的译文为“UNDER THE TENPORARY GUEST”。此译文除了在大小写及单词拼写上存在错误外,在语义上也是具有明显错误的。此译文为典型的机器翻译,翻译时不考虑语法、文化等因素,机械地进行翻译,导致原公示语语义的丧失。考虑到此处为景区内车辆的临时停靠点,正确译文应为“Temporary Stop”。

其次,根据功能对等理论,在景区公示语翻译方面,译者应在保持语义不变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再现源语的“形式”,最大限度地使目的语读者体会到原公示语的语义及其风格特点,做到尽善尽美。然而,在常熟景区内仍存在一些达到语义对等,但未达到形式对等的英译。例如,在沙家浜景区有一处“水深危险 请勿下水”的警示语,译者将其译为“Dangerous deep water.Please don’t enter the water”。此译文除了在语法上存在错误之外,在形式上也过于繁杂,显得累赘多余。此处可直接译为“Caution!Deep water”。此译文言简意赅,不仅正确表达了原文的语义,而且形式上做到了与原文简洁风格的对等。

3.3篇章层面不对等。篇章对等又称语篇对等,要求译者在翻译时不能只分析语言本身,还要关注蕴含在语言中的文化背景及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意义与功能。语篇对等包括三个方面: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

在尚湖景区内有一处关于“隐湖长廊”的简介,原文为“漫游长廊,移步换景,湖光水色,若隐若现;莲花、岸柳、水上茶庄、湖中游船,尽收眼底。鱼翔浅底,鹰击长空,好一派‘垂杨环水水环村,短棹无声客到门’的江南水乡风光”。其译文为“The veranda offers a fantastic lake view which changes as you walk along,giving you an incredible impression of the waterborne country of Jiangnan.”。此译文虽然将原文的语义大致翻译出来,但缺少了原文所描述的许多画面,如“莲花”、“岸柳”、“茶庄”、“游船”等,更是没有把原文中的诗句翻译出来。游客阅读原文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但是阅读译文却只有一种泛泛而谈的模糊感。因此该译文无论是在上下文语境,还是情景语境,甚或是文化语境方面,都没能做到与原文对等。

3.4文体层面不对等。公示语语言具有简洁、规范的特点,语体较正式。文体对等要求译文在符合语义对等的条件下,尽量切合英语公示语的文体特点。

在曾赵园内的旅游须知上有这样一条公示语:“顾客不得在园内出售物品和从事经营收费活动。”译文为“Customers are forbidden to sell articles and conduct any business activities in the garden.”。作为正式性的语体,译为“No traveler shall be allowed to sell articles and to conduct any business activities in the garden.”更好。运用否定被动句更为委婉、地道;同时第二个不定式加“to”凸显公示语的正式性文体特征。

此外,由于公示语文体的正式性,要求在同一景区内对同一公示语采用同一译文。然而,在常熟各景区内仍存在对同一公示语译法不统一的现象。例如:尚湖对于“游客中心”就有“Tourist center”和“Tourist centre”两个不同的拼写版本;对于“山水文化园”的翻译,也采用了“Mountain and Water Culture Garden”与“Landscape Culture Park”两个不同的翻译版本,这些都是不符合公示语文体正式性要求的。

4.原因分析及改进对策

4.1景区公示语英译的错误原因。导致景区公示语英译错误的原因有很多,结合常熟景区公示语英译的具体情况,我们总结出以下三个因素。

4.1.1文化差异因素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活动,在翻译过程中,要从文化层面进行考虑,提供最地道的译文,使目的语读者与原文读者在欣赏之后做出相同的反应。因此,理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文化背景的差异性,有利于实现译文与原文在功能上的对等。在翻译过程中,由于缺乏对文化差异的了解,导致在认知上出现曲解,也就无法进行功能上对等的翻译。

4.1.2语境差异因素

旅游景区公示语文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语言选择需要考虑具体语境。因为在不同的语境下,语言会有不同的意义和感彩。虽然有些译文在语法上没有错误,但在具体语境中会存在问题。在景区公示语中,有大量的“禁止”类的警示性公示语,在翻译时就要注意其语境的特殊性,尽量选择委婉含蓄的词语进行表达,让目的语读者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

4.1.3译者本身素养不高

在旅游景区公示语英译的过程中,一方面,由于译者语言语用能力的不足,而导致其没有充分意识到英汉两种语言在社会文化、表达习惯及情感上的差异。另一方面,部分译者态度不够严谨,出现拼写错误、简单语法错误等不该出现的错误。

4.2景区公示语英译的改进策略。根据常熟景区公示语英译错误的分析,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善。

4.2.1注重文化差异

在翻译过程中,不能仅仅停留在语义对等上,更应该了解目的语语言文化背景的差异性。“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Nida,2001:78),由此可见文化因素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4.2.2规范翻译标准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根据相关的标准进行对原文的再加工。由功能对等理论可知,首先,译者应坚持语义对等优先的原则,保证信息在翻译过程中没有失真,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其次,译者可以在保证语义对等的基础上,考虑形式上的对等以完善其英译,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接受。

4.2.3提高译者专业素养

作为译者,其首先应熟悉源语并能够准确理解源语想要表达的信息,在此基础上,要熟练掌握译语,具备在两种语言间进行有效转换的能力。同时,译者心态上应重视自己的翻译任务,以严谨的态度进行翻译,避免低级错误。

4.2.4加大管理力度

为了体现城市的文化内涵和特色,并且让外国朋友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这个城市,一方面,相关管理部门应该注重对公示语英译的监督,拒绝中式英语、错误机器翻译。另一方面,公众应该积极留心发现错误,通过网络或电话等途径督促景区进行纠正。

5.结语

为进一步改善景区语言服务环境,本文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经过实证研究发现了景区公示语英译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提出了改进对策。但是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如研究范围有限,仅结合了常熟的主要景区来分析景区公示语的英译错误。为了更为准确、全面地对景区公示语英译进行研究,可以扩大研究范围,避免研究的偶然性。

参考文献:

[1]Nida.E.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2001.

[2]操林英.功能对等理论在商业广告翻译中的应用价值[J].价值工程,2012(27):25-27.

[3]陈宏薇,李亚丹.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

[4]刘婷,张明林.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探讨公示语英译[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2(5):131-133.

[5]吴珏.常熟旅游景区标识语英译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1(5):220-221.

[6]张岚.从《西游记》译本中妖魔鬼怪名字的翻译看功能对等理论的重要性[J].北方文学,2014(7):36-38.

[7]赵小沛.公示语翻译中的语用失误探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68-71.

心理误区论文篇3

关键词语境效果 旅游景区标识语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An Exploration of the Pragmatic Model of the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in Scenic Are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 Theory

―― Exemplified by the Stone Elephant Lake in Sichuan Province

ZHOU Jie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Chengd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 610225)

AbstractWith 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ublic signs in scenic area, the article attempts to construct a pragmatic model of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in scenic area at the basis of relevance theory. This model requires the translator to gain a thorough comprehension of the contextual function of the original public sign and its contextual effect on the original readers. Then, through an inference and a presupposition of the contextual effect on foreign visitors, the translator will be able to figure out the contextual relevance of the translation to the foreign tourists so as to achieve the contextual equivalence between the original text and the translation.

Key wordscontextual effect; public signs in scenic area

0 导言

旅游景区标示语具有规范、调节、制约、信息等功能,其翻译的质量不仅直接反映译者水平的高低,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国际游客对此景点的印象。四川省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但在省内各景区标识语的翻译中却出现了不少错误。这与译者对景区标识语翻译的特点与规律、景区标识语翻译的语境以及中西文化差异的认知缺省有很大关系。鉴于此,本文拟从关联理论的语境效果与最佳关联性的角度,以我省石像湖景区的标识语翻译为例,探究一种符合国际惯例与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景区标识语语用翻译模式。

1 景区标识语语用翻译模式建构的理论基础

1986年,Sperber与英国学者Wilson合著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把交际视为一个涉及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明示-推理过程(ostensive-inferential process)。认知环境①(cognitive environment)的互明(mutual manifestness)是人们交际能否成功的主要因素。关联性指人们理解话语时在新的话语信息与语境假设之间的一种联系。而语境效果是衡量关联性的一个必要条件,二者之间呈正比关系,即在同等条件下语境效果越大,关联性就越强。而听话人处理信息时在心理上付出的努力(processing efforts)和关联性呈反比。即付出的努力越多,话语的关联性就越弱;如果理解话语时心理无须付出太多的努力,那就说明话语具有最大的关联性,获得了最大的语境效果(Sperber,D.&D.Wilson, 2001)。此后,Sperber和W ilson的学生Gutt结合翻译,在其专著《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认为:翻译是一种语际解释(interlingual interpretive use),翻译实践可以通过在语境中寻找关联来处理翻译问题(Gutt, 2004)。翻译的目的就是用另一种语言来解释源语中所表述的内容,译者应该按照最相关的方式在译语中重新表述原作者的思想(Gutt,2001)。关联翻译理论认为最佳关联性(optimal relevance)是译者力争达到的目标,译者的责任是努力做到使原文作者的意图(intentions)与译文读者的期盼(expectation)相吻合。旅游景区标识语翻译作为交际功能较强的翻译,通常具有信息功能与祈使功能。因此,译者须充分考虑外国游客的认知语境,使标识语所要传达的交际意图与外国游客的心理期待之间吻合,这样才能让游客获得语境效果,使标识语的功能充分体现。

2 关于旅游景区标识语语用翻译模式的建构

笔者根据标识语不同的语境功能,首先将景区一般性标识语大致分为三种类型:提示性、指示性与祈使性。第一类标识语旨在对游客温馨提示,让其感受人文关怀或对游客行为提出要求。第二类标识语旨在为游客提供旅游出行及旅游路线的必要信息。第三类标识语旨在劝导、约束或禁止游客的某类行为。

笔者在四川石象湖景区收集资料时发现一般性标识语翻译有大量语用错误,提示语误译如台阶旁一“当心滑跌”的标示语被译作 “Caution slip”(谨慎滑倒)。Caution 可作动词或名词,意为小心,谨慎。而slip作不及物动词意为滑到。这样直接对译让外国游客就有了误解:先谨慎,然后跌倒。这样的错误是译者根本没有考虑此标识语在汉语语境中有何语境效果,未能找到其在英语语境中的关联性所致,也未考虑如何减少目的语读者所付出的心理努力。 “当心滑跌”的语境含义是此处路面较滑,目的是提醒游客注意安全。而在英语文化中,提醒游客的标识语往往简洁明了,通常用形容词来标示某地点的状态,以达到提示的语境效果:如当心滑跌可译为 “slippery”, 为了表示强调,往往在其后加感叹号。指示语的误译如“前方300米游湖”被译作lake traveling 300m in the front. 表面上好像没有错误,可是分析原文的语境:游客若要乘船游湖,朝前方行走300米。这一译法中lake traveling与300m in the front之间并未有任何间隔符号如冒号。如对译成中文便是湖朝前旅行了300米。而且traveling一词多指长途旅行与出国旅行,in the front多表示某范围内的前面部分。两者与该标识语具体语境的关联较弱。故此处可改为Boating: 300m ahead/forward。祈使性标示语的误译如“不喧哗吵闹”被译为 “Keep silent”(保持沉默)。 这一译法不仅没有把原文语境效果显现,而且会伤害游客的情感。不喧哗吵闹难道就意味着必须沉默不语(silent),话都不能讲么?可见,译者丝毫没有考虑到译文对目的语读者会造成什么样的心理或情感反应,这样会使游客反复付出言语努力去思考为何要保持沉默,这样原文与预设语境效果的关联性被降至最低,甚至会让游客产生厌恶或抵触的情绪。此处可改为Please do not make noise。

针对上述三种非文化负载型标识语的误译分析,笔者基于关联理论语境效果与最佳关联性,将标识语的语用翻译模式如图1所示,归纳如下。

由图1可知,译者要恰当翻译景区标识语,首先要正确理解标识语的类型和功能;其次要准确理解汉语标识语的意义及语境功能。通过对语境的分析,找出原标识语与语境间的最佳关联,获得理解原文的语境效果。要在译文中达到这种语境效果的等效,译者还必须注意汉语标识语的语用功能,注意从汉语标识语的角度看其在汉语语境中的含义。最后用尽可能少的花费目标语读者言语处理努力的目标语表达其意义。在翻译后获得的几个版本中,还要经过反复对比与斟酌,找出最符合该标识语语境功能的一种版本。

3 结语

旅游景区标识语的主要交流对象是游客,具有信息性、交际性与功能性等特点,所以其翻译也必须置于相应的语境进行。关联理论为旅游景区标识语语用翻译模式的建构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遵循这样一种语用翻译模式能让译者清楚了解每种景区标识语的语境功能,最大限度避免了译者因忽略原标识语语用功能的胡译与死译,也弥补了由于忽视外国游客的心理与文化特点或所要付出的心理努力而让译文显得晦涩难懂,可读性较差等不足。

本文为四川省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心课题“四川省旅游景区标识语翻译研究”(项目编号:SCWY09-13)成果之一

注释

①认知环境:人们所知道的一系列事实或假设构成的集合。

参考文献

[1]Sperber,D.&D.Wilson.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2]Gutt,E.A.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3]李瑶.从关联角度看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J].求索,2005(5):163-164.

心理误区论文篇4

误区之一∶企业目标非企业化

什么是企业目标或要办成一个什么样的企业,对创办企业的人来讲应该是一个最基本、最简单不过的问题了,也许会有人对这样的问题不屑一顾。然而,许许多多的企业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没有把这个问题解决好。许多企业由于办企业的目标不明确或不正确,所培育的企业文化也就表现出种种问题。

牟其中从中国民营企业的“首富”到沦为“首骗”,是举国皆知的企业家失足案例。对于牟其中其人其事,媒体早已进行过大量的细致的报道,这里不再赘叙。然而,从牟其中对其所办企业的企业目标设定的角度去分析其失败的原因,似乎人们还讨论得不够多。据南德公司中一些与牟其中有直接接触的工作人员后来透露的情况看,牟其中经常与下属或智囊们讨论的企业发展问题,很少有企业经营内容,更多的是“社会改造方案”一类的“政治家”话题,而牟其中明里或暗里憧憬的也是成为一个以企业活动影响社会的“政治家”角色,他不仅在公众场合喜欢以“领袖人物”的角色出现,就连其游泳的姿式也效仿大家所熟知的领袖人物的样子。从南德公司运作的一系列包括发射卫星在内的“超级工程”来看,其企业目标已不是一般的项目规模过大问题,而是其代行政府角色的潜意识的外在表现,为了实现这种不现实的目标而进行诈骗,走上犯罪之路,也就没有什么费解之处了。

当然,牟其中只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是,在“官本位”文化还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相当地位的情况下,企业家若想排脱“官本位”价值观的影响,一心一意发展企业也并非一件易事,无论在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企业目标非企业化倾向,都不是罕见的现象。例如,为追求所谓“政绩”而在企业发展中采取短期行为,损害长远利益者有之;为骗取上级信任或股民支持而虚报企业业绩,说大话,造假账,误国误民者也有之。尽管这些企业的领导者不一定都受到惩处,在某些畸型的环境中有的甚至还“官运”、“财运”俱隹,但这样的企业肯定是不能创造出优秀的企业文化,得到大发展的。企业文化的培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主要领导者的价值观和职业素质,在社会价值取向日趋多元的今天,如果企业主要领导者没有承担风险,贡献才智,创办一流企业的强烈责任感,忽而想从政,忽而想经商,忽而想著书立说作名流,忽而想谋个高薪职位吃安稳饭,那么,企业就不会有长远的值得全体员工共同奋斗去实现的目标。因此,对于新创企业而言,尽管企业规模不同,行业各异,若想建设好自己的企业文化,领导者至少要在守法经营、产业报国等这些基本问题上“思无邪”,方能不陷入偏离企业目标的种种误区。

误区之二∶企业精神缺少个性化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精髓,能够根据本企业的特点,概括、提炼出本企业所特有的企业精神,不但能对内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对外也能提升企业形象,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同时,在企业日益成为社会重要细胞的今天,企业精神实际上也是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企业精神将成为全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能不能及时形成自已积极向上的有特色的企业精神,取决于两方面的努力∶一是领导层能不能认真研究企业文化,及时总结出本企业的企业精神;二是员工能否认同这种企业精神,并体现在行动中。在这方面,新创企业容易陷入的误区就是自己提出的企业精神缺少特色,或是说非个性化。什么样的企业精神具有个性化特点呢?同仁堂是驰名国内外的中药生产、开发、经销企业,是有数百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该企业中有着悬挂数百年的警言∶“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省物力”、“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这两蝠对联,不仅对仗工整,有神韵,有正气,具有传统文化色彩,而且极符合中药配制中的行业特点,几百年来,对同仁堂天下闻名的质量至上意识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尽管当时还没有关于企业文化的理论,但谁能不认为这是提炼企业精神的成功案例呢。

现在,关于企业文化的理论不断推出,而我们却看到为数不少的企业提不出自已的企业精抻,或者勉强提出几条,也是套话、空话,诸如什么“团结”、“奋进”、“拼搏”、“进取”之类的豪言壮语,千厂一面,万厂一面,让人看不出企业的个性。像这样口号式的企业精抻,不仅对内起不到激励职工的作用,还暴露了管理层的肤浅、懒惰、不求甚解或附庸风雅的消极面。是不是我们今天的企业缺少创造有个性的企业精抻的能力呢?我们认为不是。众多的新创企业(其中可能多数是民营企业)领导者能够走上创业之路,就已经表现出某种非凡的精神,之所以未能及时对自已企业的企业精神进行概括,往往存在着如下一些原因∶一是未予重视,企业初创,百事待理,无瑕顾及企业文化建设这些“软功”;二是对企业文化建设不很了解,有神秘感,不敢创新搞出特色;三是受社会习俗影响,不肯张扬个性;四是对办好企业信心不足,缺少积极的心态。于是,我们看到许多新创企业敢于宣传产品,甚至不惜夸大其辞,却不太敢于和善于向社会敞开心扉,宣扬自已的企业精神,凝聚职工的心志,争取社会入认同,实在是一个误区。

误区之三∶形象设计形式化

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良好的企业形象可以使企业在社会上迅速获得声誉,对开拓市场、搞活经营大有裨益,因此,国内外专家都非常重视。国外专家还形成了进行企业形象系统设计的理论,即系统设计理论。按照这个理论,企业形象可按理念识别、行为识别和视觉识别这三大系统去进行设计,经过系统设计的企业,例如麦当劳连锁经营店,以其独特的店面风格、员工服务内容和产品加工营销体系,从美国一家普通的快餐店发展成知名度极高的跨国公司,成为被人津津乐道的系统设计的经典案例。

但是,是否每个企业特别是新创企业都应该像麦当劳这样从里到外地进行彻底包装呢?显然不是。进行企业形象设计,必须根据企业的行业要求、区域文化、企业实力、时代特点等决定设计的总体方案,在这里,切忌不顾企业自身情况,陷入形式化的误区。笔者知道河北省唐山市有一家存栏一百余头肉牛的小牛场,为了搞好经营,特地从北京请来企划专家,这位专家为小牛场设计了一套“农业产业化现代企业发展规划”,其中包括捐赠数万元得到一次国际赛事的荣誉产品证书,花几千元注册产品商标,花数万元在北京注册了一家目的为了将来自营进出口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结果是,这一系列以“包装”为目的的形象设计工作做完之后,小牛场不堪重负,又恰逢牛肉市场陷入低谷,资金周转不开,只得倒闭。说来,这位专家的想法也许并不错,但就是没有考虑处于新创阶段的小牛场的经济实力承受不了如此大的“形象投入”,好心引出坏结果。事后,小牛场的主人懊悔地说∶早知如此,不如老老实实地养牛卖肉,不搞花架子,发展慢点也垮不了。

现实生活中,企业这种想靠包装、炒作求发展而最终失败的例子很多,即便少数企业一时炒作成功,如秦池酒,爱多等,但由于没有真正的有竞争力的产品作后盾,也会迅速陨落。一些企业以企业形象策划、设计为业,会有意无意夸大形象设计的作用,但企业自已一定要头脑请醒,特别是新创企业,一般承受不了太大的冲击,万不可在企业形象设计上陷入形式化的误区,以免求虚名而受实害。

误区之四∶企业文化建设“清谈化”、“玄学化”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了世界范围的文化热,企业文化也是在这个大背景下产生、发展的。处于后工业化时代的发达国家,转而崇尚东方文化,渴望人性的某种复归,这在国外的企业文化著作中有明显的表现。我们引进了企业文化理论,不但对我们理解企业有益,从某种角度讲,对理解社会,理解文化,理解历史都有益。正因如此,我国对企业文化研究有兴趣的,除了研究企业管理的人,还有研究哲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等方方面面的人。这一方面使我国的企业文化研究内容比国外可能更丰富,但另一方面也容易使我国企业文化研究产生某种脱离企业实践的“清谈化”、“玄学化”偏向。

心理误区论文篇5

[关键词]艰苦奋斗 节俭悖论 节俭意识 节约型社会

一、对艰苦奋斗内涵的认识

(一)内涵认识上的误区

由于艰苦奋斗精神是自古就传承下来的美德,加之过去时代经济条件的局限性,致使很多人仍停留在对艰苦奋斗精神内涵的传统理解上,不自觉的陷入认识中的误区,并体现为种种错位的行为表现。论者杨春如在《论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与消除“认识误区”》一文中就列举了三种认识误区:一是“过时论”,二是“应该论”,三是“无妨论”。“过时论”是滋生腐败的认识根源,“应该论”是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一种腐蚀剂,“无妨论”是奢侈浪费现象滋生的一种催化剂,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就要及时消除这三种认识误区。禹建柏在《对当代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理性思考》一文中也列举了艰苦奋斗荣辱观错位的诸种表现:第一种---- 现在经济繁荣了,生活小康了,再提艰苦奋斗已不合时宜。第二种----把吃苦耐劳视为 “落伍 ”, 把讲究享乐、追求奢华当成 “时髦 ”。第三种---- 艰苦奋斗不利于拉动内需和繁荣市场。第四种---有的年轻人成了 “月光族”。第五种----有的家长认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 , 不能再让孩子吃苦受累,使其养成了骄纵奢侈的坏习惯。可以看出,在对艰苦奋斗内涵的认识上主要存在两大误区:1.艰苦奋斗已经过时;2. 艰苦奋斗阻碍拉动内需,即艰苦奋斗有违“节俭悖论”。在这两大误区的影响之下就有不少人认为:提倡艰苦奋斗的精神已经完全没有必要,甚至是错误的。

(二)内涵的时代新意

随着时代的变迁,艰苦奋斗的内涵也在与时俱进。论者米如群在《关于艰苦奋斗精神内涵的文化释读》一文中提出了“艰苦奋斗精神的三大核心内涵要件:1.合理而现实的目标驱动;2.资源效用最大化追求;3.竭心尽力的奋斗精神。”文元军在《略论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特色》一文中谈到“新时期的艰苦奋斗是开拓创新精神与实事求是、奉献精神与节约俭朴的有机结合”。从上述论文中,我们可以归结出艰苦奋斗精神在新时期的内涵具有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同时,艰苦奋斗精神已经具备了特有的新意:第一,艰苦奋斗精神已被纳入“八荣八耻”之中,成为一种荣辱道德规范;第二,艰苦奋斗已经具有了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区分,而且更注重的是精神方面的享受;第三,艰苦奋斗更为强调的是节俭,即追求资源效用的最大化,建设节约型社会。

二、剖析艰苦奋斗的认知误区

(一)艰苦奋斗并没有过时

第一,从艰苦奋斗被列入“八荣八耻”的背景来看:在现实生活中,我国存在着方方面面、形形色色的浪费现象,这是完全有违艰苦奋斗精神的。最令人痛心的是,多少人对此见怪不怪,司空见惯。更有甚者,很多人肆意挥霍劳动者用汗水甚至生命换来的物质财富,不断制造出与社会进步不和谐的音符。第二,从中国的国情来看,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还并不富裕,和发达国家差距还很大,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仍应是我们需要弘扬的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新荣辱观的一个重要内容。第三,艰苦奋斗不是为吃苦而吃苦,而是一个为过上好日子不断吃苦奋斗的过程。艰苦奋斗的目的,不是为了过苦日子,而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要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必须得经过艰苦奋斗。

(二)艰苦奋斗与“节俭悖论”没有必然联系

“节俭悖论”最初来源于孟德维尔的“蜜蜂的寓言”,即个人节俭的美德导致有效需求不足,是经济发展疲软的社会罪恶。这样看来,艰苦奋斗似乎与“节俭悖论”是相互矛盾的。其实,从本质上说,艰苦奋斗与“节俭悖论”没有必然的联系。首先,从“节俭悖论”自身来说,“节俭悖论”产生是有其特定的时空条件的,只有在大量资源闲置、商品供过于求、社会有效需求不足或存在严重失业时,才有可能出现这种悖论所呈现的矛盾现象。如果社会已经达到充分就业,但资源紧缺,甚至存在膨胀缺口,这时节俭可能就会抑制过高的总需求,也有助于消除通货膨胀。其次,我们要正确认识“三个不等于”现象:即浪费≠消费,艰苦奋斗≠不消费,拉动内需≠大吃大喝。“浪费不是消费,消费是必要支出,而浪费则是对财力、物力无益的消耗。鼓励消费是鼓励那些有能力消费、可以消费而未消费的人去消费,并不意味着鼓励人们去追求时髦,挥霍浪费。”艰苦奋斗也不是死守住钱,一分钱不花,一味地去节俭。拉动内需也并不是要求我们要选择一种奢侈的生活方式,铺张浪费。第三,从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和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来看,中国人的消费观念相对保守,这和尚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分不开的。目前,在中国存在着“看病难、上学难、买房难”三个老大难问题。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是不能完全解决这些“后顾之忧”的。面对这些事实,中国老百姓的消费观念又如何能“敞开胸怀,放开手脚”呢?第四,艰苦奋斗强调节俭,但不是一味地去节俭,而是应该根据自身的收入水平适当消费。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相对发达,而西部地区相对落后,居民的消费水平应区别对待。

三、自觉树立节俭意识,建设节约型社会

第一,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来创建“节约型社会”的首要工作在于,唤醒国民具有一种基于自身资源不足的深沉的忧患意识以及由此而生的节约意识和效率意识。在观念上自觉扭转艰苦奋斗的认知误区,深刻理解和把握艰苦奋斗内涵的时代新意。第二,加大宣传力度,树立节俭意识。节俭意识的树立,应从“小”抓起,充分利用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条件,从小培养青少年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利用各种舆论宣传工具对党政干部和消费者进行节俭意识和观念教育,养成“节俭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气,把“新节俭文化理念渗透到各种文化建设之中去。”第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供有力的支撑。制定和完善消费税制,为了节约和保护资源及生态环境,对于那些耗费资源比较多,并且对环境有较大负面影响的消费行为课以重税;制定和颁布消费行为法规,对铺张浪费的行为可以尝试给以严惩;大胆进行制度创建 , 使各领域都有较为齐备的规章制度来防范消极懈怠、奢侈浪费、骄奢淫逸现象的发生。第四,注重技术创新,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服务。艰苦奋斗绝不等于蛮干,也应与科学技术相结合,服务于节约型社会。对一些濒临枯竭的资源,可以发明可替代的新资源;对一些高污染、高排放的行业,可以降低污染减少排放;同时,可以进行循环经济,提高效率,厉行节约。

四、结语

“战争年代我们靠艰苦奋斗赢得了政权, 和平年代我们靠艰苦奋斗赢得发展, 在新世纪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 我们还要靠艰苦奋斗去赢得中华民族新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邱家政,《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保持艰苦奋斗精神》[J]广西烟草,2006年第2期

[2]储霞,《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J].党政干部学刊,2001年第11期

[3]禹建柏,《对当代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理性思考》[J] 湖湘论坛,2007年第 1期 (总第 112期)

心理误区论文篇6

关键词: 二语习得 英语口语教学 教学误区 解决对策

1.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等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加强,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于很多人来说,学好英语是取得学业和职业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而英语听说运用能力是大多数人最期待提高的技能。但是,目前国内的英语教学和培训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帮助学生提高口语水平的作用,甚至很多从业人员在教学中都存在不少误区。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二语习得中口语相关研究,分析总结国内近期关于英语口语教学误区的论文,归纳出英语教师在口语教学中存在的几个误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2.二语习得中关于口语的相关研究

国外二语习得研究中有关口语研究的领域主要有:(1)二语音位发展,其中包括自然音位学、自动切分音位学、二语音位流利模型等音位理论;(2)二语学习者口语表达和言语听辨能力;(3)影响二语学习者口语学习的态度、动机、年龄、社会文化环境等音素;(4)语言迁移中的语言变化、语言类型学和标记性等;(5)二语口语教学研究,包括口语水平发展、口语交际策略、口语评估测试和口语课堂教学等(Leather,1999)。

国内关于二语口语研究主要包括六个领域:(1)二语口语理论的探索;(2)二语口语表达的过程研究;(3)二语口语表达结果的研究;(4)影响口语能力的因素研究;(5)建立口语能力评估体系的研究;(6)二语口语教学方法的探讨(王立非、周丹丹,2004)。

从国内外关于口语研究领域可以看出,口语教学研究是二语习得中研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英语口语教学研究领域,改进英语口语教学方法和提高口语教学水平是教学实践研究的重点。但是,英语口语教学方法的研究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口语教师在教学方面仍然存在一些误区。这些问题尤其值得英语教学研究者重视。

3.口语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3.1关于教学语言的误区

案例一:关于英语口语课程,每名教师都有一套自己认为合适的教学方法。但是,合适的教学方法应当综合考虑众多因素。以教学语言为例,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机械地坚持使用一种特定的语言。在《读与写》2009年1月刊中,范金梅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正确“输入”的作用》一文中指出:大量的听力“输入”不但能帮助学生锻炼语感,而且能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被动接收到主动接受。因此,口语课程必须尽量实现全英化教学,以达到这样的语言浸润效果。

3.2关于标准英语的误区

案例二:标准化的英语一直是不少学生学习英语的目标,很多学生坚持学习美式或英式英语。但是,有研究者却认为不必对标准化英语较真,注重交际和沟通本质才是最重要的目标。在《考试周刊》2010年第50期中,周曼丽在《浅析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误区――过度重视英语口语的标准性和忽视语言沟通本质》一文中指出:“假定”的标准英语不存在,不必强制学生说某一特定英语。就我国的特殊国情而言,从英语学习初期,学生就不能接触“标准”语言的输入和环境的熏陶,初期英语教育工作者也缺乏进行“标准”英语口语教学的水平,要想推广“标准”英语本身就存在着先天不足的缺陷。再者,既然中国属于英语扩展圈国家,只要可以流利地使用英语交流,就达到英语口语教学的目的了,为什么一定要以内圈的英语水平来要求自己呢?不是徒增烦恼吗?

3.3关于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分误区

案例三:在口语教学中,很多老师反对将书面语引入口语教学,认为口语教学就是应该训练学生用简单口语化的语言来表达观点。因此,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被不少老师和学生无限放大。在2007年第7期《科技创新导报》中,周王友在《浅谈英语口语教学的误区及对策》中指出:口语和书面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体。除非是事先准备好的,一般口语都不会“滔滔不绝”。非流利性(non-fluency)才是口语的特征。

3.4关于口语中的纠错误区

案例四:是否纠正二语学习者口语中的错误一直是研究者的研究重点。研究证明,纠正性反馈在成年二语学习者和英语为母语者的一对一交谈中起到积极作用(Carroll& Swain,1993;Carroll,Swain & Roberge,1992;Mackey & Philp,1998)。对于二语习得中的负迁移现象,教师不能忽略成人和儿童在认知和元认知能力的差别。在《文教资料》2005年第33期中,李素萍和邓惠芬在《运用二语习得理论走出英语口语教学误区》一文中指出:研究证明,学语英语的儿童与学习一语英语的儿童所犯的错误类似;成人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所犯的错误也大致相同,其原因就是二语学习者对目的语的错误假设可谓大同小异。

3.5关于固定句型的误区

案例五:熟记固定常用的句型是提高英语表达的重要方式。背诵词汇和句型对于口语水平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二语习得者如果没有掌握句型,即使会使用单词,也无法组织符合逻辑结构的句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在《文教资料》2005年第33期中,李素萍和邓惠芬在《运用二语习得理论走出英语口语教学误区》一文中指出:口语课上,实际上学生所做的无非是跟读、朗读、背诵或者是句型操练。直接后果就是,课堂上学生们虽然也开口说话,但到了实际生活中,他们仍然会无话可说,成为“哑巴英语”。

4.针对教学误区的分析和解决方案

4.1关于教学语言的误区

语言浸润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基于Krashen提出的可理解的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理论在课堂中实施的(Swain:1985)。如果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高于或接近可理解的输入的范围,那么全英化教学无可厚非。但是,目前的口语课堂中学生的听力水平还远未达到适合全英教学的条件。如果坚持用英语教学,很多学生将无法理解所谓的“大量输入”,最终的后果是影响口语教学的互动,导致学生因为理解输入语言的障碍而无法完成口语练习。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应该灵活处理,要视学生的水平来选择教学语言。对于听力水平还不过关的学生,教师应该采用“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在必要的时候用中文讲解清楚所学内容,为学生建构理解知识的框架,即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目标之间建立一种帮助学生理解的支架。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掌握好所学知识的难度,帮助学生一步步提高听说能力和学习策略。

4.2关于标准英语的误区

不可否认,交流和沟通是学习语言的重要目的。但是,任何形式的交流和沟通都是应该保证参与双方能够充分理解对方的意思。语言的沟通本质并不意味着语言使用者可以随意根据自己认为可以接受的方式来与人交流。交流和沟通应该遵守相应的准则,否则有效的沟通就无法实现。学习标准英语和进行有效沟通并不相互矛盾,学生需要标准的输入语来帮助他们提高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从而进行顺利的交流和沟通。一方面,学习标准的美式英语或英式英语可以帮助学生减少语音、语法和词汇方面的错误,促进沟通的顺利进行,避免由于错误的发音和语法造成对方理解障碍。另一方面,标准的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也能增强学生开口讲英语的自信心,使得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沟通。更重要的一点是,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接触标准英语的机会少、推广标准英语有难度而放弃努力。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应该尽量鼓励学生经常接触高质量的英语,并以标准的英语为目标不断努力,而不应该让学生养成一种得过且过的学习英语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讲解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的区别,让学生在使用英语过程中注意这些区别,鼓励学生正确发音,使用正确的语法。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不断丰富自身的英语语音知识,提高教学水平,做到以学促教。

4.3关于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分误区

口语和写作中使用的语言的确有些不同,但是这些不同之处绝不会明显到“两种完全不同的语体”这种程度。这种误解只会导致学生在口语表达的时候避重就轻,使用简单的词汇和句型,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口语表达水平,最终制约的是学生的语言水平发展。另外,语言表达流利是二语习得中的一个重要一个环节。当然,流利和“滔滔不绝”是存在区别的。教师不应该给学生灌输这样“滔滔不绝”的讲话方式,但是也不应该告诉学生“不流利”是正常的现象。针对这个问题,教师首先应当告诉学生口语的特征不是用最简单的词语和句子表达观点。口语体中的确存在非正式的简单表达,但是根据不同场合和用途,口语中是会引入正式语体,正确贴切地用词汇和句法表达观点是学生在生活、学习和就业中都应当具备的能力。因此,教师不应该建议学生都用非正式的简单语句来表达观点,而是应该鼓励学生多积累词句来提升口才。关于讲话流利,教师应该告诉学生流利的含义其实更多的是指表达连贯、逻辑清晰,而不仅仅是指讲话的速度。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讲话注意理清思路,加强思维能力,即使是思考和讲话在同时进行,也应当尽量保持表达清晰连贯。

4.4关于口语中的纠错误区

儿童在一语习得和儿童的二语习得两者间具有一些相同点,但是,成人的二语习得和儿童的一语习得就不一定有必然联系。因为在这个比较中,年龄和认知水平是不容忽视的变量,所以不能简单将这两者归为一类。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在口语教学中不应该想当然地将二语习得的理论机械地运用在学生身上,应该针对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采取相应的纠错性反馈。对于母语水平和认知水平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中学生和成年人,教师在口语教学中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metacognition ability),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察觉、自我评价、自我反省和自我调节。根据Schmidt的注意假说理论(noticing hypothesis theory),在二语习得中,学习者要有意识地注意到正确的语言输入和自己中介语之间的差别,这样才能帮助有效的习得。纠错性反馈促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和正确形式的区别,从而进行有意识的改正,直至学生完全习得正确的表达方式。因此,教师应该区别儿童二语习得和成人二语习得的区别,有效地运用纠错性反馈来培养学生察觉、反思和改正错误的能力。

4.5关于固定句型的误区

观点的表达仅靠几个单词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句子结构在口语表达中至关重要。如果学生没有通过背诵积累一些常用的句型,那么在实际生活中他们仍然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即使能够交流,交流的观点也不会深入。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D.A.Wilkins)指出,如果没有语法,可以表达的事物寥寥无几;但是如果没有词汇,就无法表达任何事物。“哑巴英语”不是因为朗读和背诵句型造成的,而是由于学生没有在记忆句型的过程中完全理解句型的意思,在遇到相应情况时没有激活已有的词汇和句型知识。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应该耐心讲解重要的句型,首先从语法角度来阐述句型的逻辑含义,帮助学生透彻理解句型的使用方法。然后,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运用这些句型来进行造句训练,尽量使得输出的句子能够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教师应当对学生造的句子提出建设性意见,在确保语法正确的前提下,尽量保证句子符合逻辑、观点清晰。如果口语课堂中,学生经常能够熟练习得新的句型,并且通过例句练习后充分理解句型使用的情景,那么在课后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就能有效地将这种句法知识进行迁移,达到拓展表达方式的目的。

5.结语

教师在英语口语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教师对于口语学习和教学的观念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和学习目标。本文通过分析英语教师在口语教学中的误区,指出口语教学中需要改善的五个方面,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英语口语教学法是二语习得的研究重点,教师应当不断探索和反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国内外研究理论,进一步完善口语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表达水平。

参考文献:

[1]Leather,J.Second language speech research:An introduction [J].Language Learning,1999,VOL49,1-56.

[2]Swain,municative competence: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In S.Gass and C.Madden(eds).Input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Rowley,MA:Newbury House,1985:235-252.

[3]范金梅.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正确“输入”的作用[J].读与写,2009,(1):18-23.

[4]李素萍,邓惠芬.运用二语习得理论走出英语口语教学误区[J].文教资料,2005,(33):133-135.

[5]王立非,周丹丹.我国英语口语研究12年:回顾与现状[J].外语界,2004,(6):7-14.

[6]周曼丽.浅析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误区――过度重视英语口语的标准性和忽视语言沟通本质[W].考试周刊,2010,(50):116-117.

心理误区论文篇7

关键词:世锦赛,中国男篮,全场紧逼

 

1 前 言

随着篮球运动的快速发展,各队在训练中越来越重视对防守的训练,比赛中通过具有攻击性的防守及防守阵型的突然变化,扰乱攻方进攻节奏,给攻方造成心理压力。全场区域紧逼,它是篮球运动中最有效的防守手段之一。采用它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它能迷惑对方。在一场比赛中,防守者能在短时间内采用全场区域紧逼,从而增加攻方在进攻中的失误。紧逼防守迫使惯于稳扎稳打和采用控制球战术的队无法运用其习惯打法。每当他们得球后,防守队就立即开始紧逼,不允许攻方按其习惯打法发动进攻。采用全场紧逼的另一个理由是迫使善于控制、支配球的进攻队员必须应付两个防守队员,这种防守夹击使仅有一个后卫队员控球的队不能单靠一个人将球推进到前场,他将到处受到夹击而无法向前推进,从而迫使其他进攻队员也要承担这个角色,这样整个比赛中攻方出现失误的可能性就会增加,而防守方会有更多的抢断球机会[1]。

第15届世锦赛云集了来自全世界24支顶级队伍参赛,中国队以2胜4负的战绩,晋级16强。针对中国男篮在世锦赛上应对全场紧逼的具体表现,找出了中国男篮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与世界强队之间的差距,为提高我国篮球运动水平提供理论参考。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2006年第15届世界男篮锦标赛中的中国队,以及与中国队比赛的六支队:意大利、波多黎各、塞内加尔、斯洛文尼亚、美国、希腊(以下简称“与赛队”)作为研究对象。对中国队与与赛队的6场比赛相关数据进行统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Internet检索,查阅了国际篮球联合会规则(FIBA),篮球理论、运动训练学等大量篮球相关领域的文献资料。

2.2.2录像统计法

将中国队在第15届世界男篮锦标赛中所有比赛场次进行录像,根据需要进行录像统计。统计过程中有不清楚的通过多次重放,以确保数据的统计误差减小到最低限度。

2.2.3数理统计法:

将搜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并用SPSS13.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

2.2.4逻辑分析法:

根据查阅文献资料、访谈和数据处理的结果,进行逻辑分析,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与对策。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研究区域的划分

为了研究的方便,首先画一条经过后场罚球线与边线相交的线;再从三分线弧顶与中线中点的1/2处画两条与中线平行的线,这三条线分成的区域,从后场向前场依次定义为Ⅰ区、Ⅱ区、Ⅲ区、Ⅳ区(如图1)。本研究主要针对这四个区域进行全场紧逼相关方面的研究。

图1 篮球场分区图

3.2 各队全场被紧逼次数与失误区域分析

比赛中与赛队对中国队实施全场紧逼这一防守战术的次数较多(表1)。临场统计时可以发现这一点,特别是美国队和希腊队,在可明显统计的次数中,美国队对中国队实施全场紧逼35次,希腊队实施了38次。与赛队总共对中国进行了102次全场紧逼。然而中国仅对与赛队的6场比赛中,总共全场紧逼了10次。对中国队102次的全场紧逼,中国队仅获得55次的投篮出手次数。可见在利用后场时间规则充分运用全场紧逼战术,中国队明显落后于其它队,哪怕对希腊比赛中比分落后,也没一次采用这种攻击性很强的防守战术。适时运用全场紧逼战术所造成的影响,不仅仅是对方在后场的失误,有效进攻时间的延误,更大的是全场范围内的进攻节奏的紊乱,还有心理上的巨大压力。

表1 各队被紧逼次数与失误区域统计

 

心理误区论文篇8

这类哲学认识常会被放在选择题或者材料题中考查。当在选择题中遇到时,同学们不能想当然,必须冷静地通过所学的知识分析正反两面,或者正向、逆向分析看是否都是正确的,也可以通过具体的案例将其否定。如果是在材料题中遇到,比如说命题者通过一幅漫画或一段故事,体现某种“道理”,要求通过哲学常识来分析,答题步骤应是:首先,仔细审题,参透故事和漫画中的含义;然后,搜索记忆中的所有知识,找出与之关联的部分,将课本知识列举出来,注意拓展到相关的细节;最后,结合材料分析,最好是正反两面都要分析过,总结“道理”是否正确。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些认识误区并做辨析:

误区1.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辨析】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了一定形态的文化。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所以说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但哲学有正误之分,正确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正确的哲学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还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指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同时能够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误区2.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辨析】思维规律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思维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思维规律的要求,是否遵循思维规律进行认识活动,思维规律都在起作用。

规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客观规律。

误区3. 心想事成。

【辨析】对于“心想事成”能否办到,应做具体分析。如果否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认为只要心里想的就一定能办到,这是唯心主义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如果在肯定物质对意识决定作用的前提下,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就能推动人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从而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心想事成”是办得到的。

误区4.大猩猩可以借助木棒获得高处的食物,说明动物也有人的意识。

【辨析】高等动物也有一定的心理反应,不仅包括感觉、表象、情感,还包括简单的分析和判断,但是其大脑无论是在重量、构造还是在机能上,都要比人脑简单。

意识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活动,动物的活动是一种本能活动。动物心理不能发展为人的意识,是因为它们缺少意识赖以产生的物质器官――人脑。意识是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误区5.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电脑最终能取代人脑。

【辨析】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再先进的电脑都是人设计、制造和控制的。电脑只是一种工具和机器,现代科学发展制造出的电脑仅仅是对人脑的模拟。人脑把智慧给予电脑,电脑又使人脑变得更加聪明,但电脑决不是人脑。因而说电脑能够思维,甚至认为它能代替人脑、统治人脑,这是不成立的。

误区6. 幻想就是空想,对我们的成长发展没有什么积极作用。

【辨析】幻想不同于空想,特别是那些科学幻想,它们本身就是建立在一定科学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体现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对推动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人们在古代就从鸟的飞行中得到启示,幻想着有朝一日也能在广阔的天际“展翅飞翔”,并为此做了不懈的探索。近代以来,人们终于发明了飞机、宇宙飞船,实现了古人飞天的幻想。科学研究需要幻想,文艺创作需要幻想,各行各业也都需要幻想。列宁说过:“幻想是极其可贵的品质。”有幻想,才有创新,才有发展。青年学生思想活跃,富于幻想和创新,是一大长处,但关键还需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投身实践,顽强拼搏,发挥聪明才智。

误区7.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等同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辨析】“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并不等同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两者的内涵有区别。前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和意识哪一个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将哲学划分为两个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二是意识能不能正确反映物质(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后者包括两个问题:一是物质决定意识;二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而不能说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误区8. 实践是人的活动,所以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辨析】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但并非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如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修行、辩论等不是实践。

误区9. 有时人们的实践活动是无意识的,没有什么目的。

【辨析】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的活动。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总是追求达到一定的目的,它与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本质区别,它与纯主观的思维活动也有区别。

误区10. 认识来源于实践和读书。

【辨析】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实践出真知,实践决定认识。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就是实践,而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个,一是直接经验(自己亲自获得的认识),二是间接经验(前人或他人的认识,如通过读书来掌握)。

误区11. 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所以真理与谬误之间没有什么界限。

上一篇:心理障碍分析论文范文 下一篇:物理创新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