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救灾”

时间:2022-10-25 12:58:57

心理“救灾”

到目前为止,在我国各级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中并没有关于突发事件发生时和发生后对相关个体或群体实施紧急心理援助的条款。尽管如此,面临突发事件时,如何为事件中的主要当事人及与突发事件有关的人员提供必要的心理援助,已经得到我国心理学界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并且已经做了许多相关的工作。比如,在2006年我国东部沿海遭受台风“桑美”正面袭击、2008年汶川大地震等突发事件中,心理学工作者、心理咨询师都曾直接进入事件现场开展心理援助工作。但同时又暴露出新问题,即心理学工作者、心理咨询师在数量上严重不足,面对可能是成千上万的急需心理帮助的受灾群众,他们即使马不停蹄地工作,也只能对极少的一部分人进行心理援助,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的实际需求。在这个紧急时刻,广播媒体实施心理“救灾”的优势显现无疑。在广播节目中提供心理援助既符合广播发展规律,符合听众心理,也具备在突发事件中提供心理援助的客观条件,具有相当的可行性。

广播节目的心理援助在突发事件中的一般应用

集体恐慌。以2003年“非典”肆虐全国各地时发生的事实为例。当时,随着SARS的爆发和日渐猖獗,人们开始强烈关注在致命传染疾病流行时个人生存的基本问题;开始担心自己和自己所关心的人是否会感染SARS;很多人表现出惊慌、无助、逃避、恐惧等行为;人们开始异常地在意自己的身体和健康,稍有不适就忧心忡忡;很多人想吐露自己对SARS突发事件的内心感受,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情感上的支持等。所有这些强烈需要都对心理援助提出了迫切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在广播节目中实施心理援助可以介绍政府控制SARS的最新动态,重点介绍已治愈和已有效控制病例。同时为听众提供科学的知识以便他们能够应对由于SARS事件引发的心理刺激,帮助他们树立战胜SARS的坚定信念;帮助他们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缓解由危机事件引发的强烈的恐惧、震惊和悲伤情绪,恢复心理平衡,对自己目前的生活有所调整,最重要的是学习应对危机事件的有效策略和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

集体焦虑。以2008年南方部分地区遭受雨雪冰冻灾害为例。焦虑的人群包括因铁路、公路停运而滞留他乡的大量进城务工人员、因雨雪冰冻灾害而无法正常生活工作的灾区人民及相关人员等。他们不了解灾情还将持续多久,不了解自己何时才能返回家乡,不了解日常生活何时才能安定下来并恢复到正常状态,因此心理压力急剧增加,焦虑情绪一触即发。这个时候的广播心理援助可以从安抚听众情绪、提供准确的铁路路况、公路信息着手,帮助情绪过激的当事人冷静下来或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也让大家明白,虽然当前情况困难,但国家从上至下都在努力战胜困难,必将尽快帮助他们重返家园、重建家园。其实广播援助也在起着重建家园的重要作用,重建人们积极乐观的精神家园。

信息缺失。以1999年厦门遭遇几十年不遇的台风袭击为例。当时台风强度之强、危害之大属几十年不遇,厦门市民慌乱了,甚至是恐慌了,尤其是由于台风阻断暂时无法与亲人取得联系的人们,这时广播的心理援助显得尤为及时。当时厦门电台打通了原节目时段,制作全天候的“抗击台风特别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现场连线相关部门、连线在一线采访的记者,多角度播发听众最为关心的信息,同时冷静、清晰、有条不紊地解答听众所遇到的难题。比如,有位出租车司机的妻子联系不上出车在外的丈夫,不知他在狂风骤雨中的安危,因此十分慌乱,产生了期待性焦虑,即由于担心即将发生的事件会出现最坏的结局,时刻等待不幸的到来所表现出的消极心态,她甚至想冒着风雨外出寻找丈夫。主持人在耐心倾听完她的叙述后,首先稳定她的情绪,告诉她手机打不通可能因为手机没电了或者网络方面的问题,接着马上通过直播播报信息,请这位司机听到后尽快与家里取得联系。经过以上几个步骤,她的情绪逐渐恢复平静。过后不久,她打来电话说丈夫回电了,安然无恙。在整个节目过程中,主持人为听众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和实际的帮助,为他们提供了积极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知识,支持他们为应对危机事件所做的各种积极的努力。

特殊情况下的心理援助。以2006年11月发生在厦门的一起成功劝导救助自杀者的事件为例。事发当天晚上10时许,厦门电台直播室接到一个电话,说了“活着太没意思了”之后就挂断了电话。主持人马上意识到这位听众情绪低落,可能产生了轻生的念头,于是马上根据来电号码回拨他的电话,几经努力接通之后,主持人不动声色地与他交谈。一方面提供心理支持,另一方面了解到该听众的位置,随即请导播联系派出所值班民警,请他们尽快赶到事发现场以阻止事态发展。在有效的心理援助之后,这位听众打消了轻生的念头,更重要的是,他意识到人生旅途中的不如意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应积极面对、积极关注自己的心理状态,学会用平静的心态面对生活,应对挫折。

心理援助对节目主持人的要求

表达真挚的人文关怀。在突发事件后,真挚的人文关怀能够让人们感受到自己被关心和被爱。这就要求参与心理援助的主持人具有同理心。同理心(empathy)也称共情,是与遭遇心理危机的当事人有效沟通的重要因素,是心理援助的基本特质。同理心是站在对方的角度、立场去感知和体验对方所感知和体验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其对自身的感知和体验,并能有效地将这些感知和体验传递给对方,使对方感到被理解和尊重,从而产生温暖的被理解感。

保持冷静形象。在突发事件中,人们通常根据他人的反应行为方式来决定自己的反应行为方式。主持人应该通过冷静的语言和清晰的思维,让当事人感到安全和希望,使他们逐渐冷静下来。

善于聆听。在广播心理援助中,倾听既是对听众(求助者)的尊重,也是为了充分了解情况。节目中与听众交谈并倾听他们的谈话,通常具有以下三种心理效果:第一,通过交谈,听众可能对自己的问题及如何处理逐渐明确起来(心理学上叫做‘自我洞察’)。有时候听众也会注意到问题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从中找到解决方案。第二,交谈能使人的情绪变得开朗起来(心理学上叫做“净化功能”),让他把心中积郁一吐为快,具有心理治疗效果。第三,用心倾听,能获得他人的好感和信任(心理学上叫做“亲近感的产生”)。①

把握谈话技巧。实施广播心理援助时的受众毕竟与普通听众在心理状态上有所不同,因此要特别注意谈话技巧。比如,在帮助有自杀意念的听众时,可以这样询问:“一个人在经历非常痛苦的事情时,有时候会产生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你有这种感觉吗?”但是这样说就不妥:“我知道,你有自杀的想法,是吗?”又如,在帮助因突发事件丧失了亲人的听众时,诸如“别哭了”“别难过了”这样的劝慰显然是无效的,因为这是对哀伤功能的忽视,不利于当事人的心理健康。主持人应该意识到,哀伤是对丧失的正常的、自然的反应,它对于重建心理平衡、恢复自我功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个时候可以表达“我能理解”。另外,主持人语言表达要积极、明确、具体,在询问听众所遭遇的困境时,注意避免情境性重复伤害,要始终记得心理援助的目的是为求助者减轻心理压力,而不是引出或了解他们所经历的事件的细节,也不是了解或确认他们在事件中所遭受损失的细节。

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广播业界向来推崇主持人朝专家型发展。主持人在与听众交流中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是必要的,也唯有如此,在实施广播心理援助、在面对求助者时,才能冷静面对,及时疏解他们所遇到的心理难题。

当然,不可否认,广播心理援助目前只能解决一些浅层次的、带有普遍意义的一般性心理问题,其他个案的、深层次的疑难心理问题尚需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直接介入,面谈咨询。但是,当发生突发事件,人们急需人文关怀、心理“救灾”的时候,在广播节目中开展心理援助势必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因为人们在重建物质家园的同时,同样需要重建心灵家园。

(作者单位:厦门广电集团)

栏目责编:邵满春

注 释:

①肖永春,齐亚丽主编:《成功心理素质训练》,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版,第164页。

上一篇:日出(组诗) 下一篇:媒介融合的前世、今生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