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3-10-20 17:13:23

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篇1

1、要提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

以往我们有用同种方法、同种手段教育所有的学生的现象,少数人犯错,大家挨批,少数人有提高,全班都光荣,不重视个性教育。在教育上,所有“一个羊是放,一群羊也是放”的说法和作法全是错误的。有不少家长把学生送到学校时对老师说的第一句话:“给您添一个麻烦,要多劳您一分心。”这就是要求针对学生实际加强教育的期望。教育管理有了针对性,才可以收到好的效果。

2、要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良好的教育环境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可以起到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幽静的校园和优美的环境自然会使人心情舒畅、气氛和谐,这就为转变学生思想、调整学生的心态和行为创造了有利条件。管理民主,师生平等,尊重学生人格,爱护学生心灵,互交知心朋友是正常的教育氛围。民主与平等能给人们心理的宽松,感到心平气和,不易产生逆反心理。在这种环境中才能教会学生调整自我心态,增强正确评价自我、正确认识现实、正视逆境的能力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这也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水平的必要条件。

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篇2

来到新晓掰指算算已有两个年头了,本学期中我校建立了“阳光心语室”,我光荣的成为了心语室的一位志愿者,孩子们心中的“知心姐姐”。这意味着,今后对老师的要求不仅是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且应当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从此以后对一些心理学的知识不由的留心注意起来了。

我们的宗旨是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适应与发展提供心理辅导服务,使学生能适应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环境,认识和发挥自身优势,缓解情绪困扰,消除心理危机,增强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能力。特别是我们学校的寄宿生,在校时间长,家庭生活环境复杂。造成了很多孩子心理的危机和困惑。

在此过程中,我们也收到了很多同学的来信,针对孩子们的问题我们进行了分类回信,最大程度的给予了心灵的帮助。

本学期3月26日,我很荣幸的同李主任参加了太原市中小学心理教育教学的年会,听了名师们的示范课。下面是我对此次活动的一些感想和大家来分享交流。对我影响最深刻的是那节由尖草坪一中朱洪杰老师讲的“唠叨、暴躁的表现”课堂中围绕学生在家都发生多被父母唠叨的事情,在这过程中孩子是如何应对的?为什么会造成家长唠叨以至于暴躁的表现呢?老师设计了这么几个大问题来进行的。其中又在小环节中有一个特别精彩的部分让我至今难忘,学生经过讨论老师提出的在家什么时候会让家长唠叨发脾气,以情景模拟的形式变现的淋漓尽致。当时场下也是掌声不断啊!这足以证明学生是能够理解体会到家长的心理角度的。在此老师也进行了总结分析:1、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期望值过高;2、父母的工作压力大;后面又通过播放老师对家长的一次采访录音,学生在课堂中听到了家长的心声。家长对孩子唠叨、发脾气的那份无奈;家长担心孩子的理由。学生通过课件上的父母是如何为自己的孩子时,那份真挚的爱时,联系实际你又是如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恩父母的?能为父母做些什么?要求眼前就能做到的,要具体,有可行性。这时孩子们动手写出了自己的行动计划。在课后老师还留了作业,那就是“给父母的一份信”。学会用感恩的心去感恩父母用实际行动来感恩父母。课后的总结那就是:让学生理解父母,让父母理解学生,让理解搭起孩子与父母的桥梁。

那么具体自己的工作中又该怎么做呢?自己也在不断的查找资料寻求解决的方法和途径。以下是自己的一些片面见解仅供参考。希望也能让老师们进行尝试和体会。

一、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

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

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教室是小学生主要的活动空间,我们力争使室内宽敞明亮,温馨舒适。所布置的内容随着教育目标、季节变化而变化。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小学生情操,充实了小学生生活,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 。

校园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是指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

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

1、平等相待学生,跨越陈旧的“代沟”。

在课程改革环境下,要求教师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问,首先就是创设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减轻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良好心态?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为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全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师生真诚相对,理解铸就成长。

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理解。成年人渴望理解,小孩更渴望理解。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诉我们:不理解何来教育。我们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深入地理解我们的学生,才能达到成功教育的目的。

作为一名老师,一名心理辅导员,如果不理解儿童的心理情感,不与他们真诚的相处,他是难以顺利开展工作的。

现代的教育观认为,教师不应该是教育的主宰,不应该再有权威不可侵犯的思想。命令、强迫的教育方式其实是把软刀子,不但否定了学生的权利和尊严,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放下架子,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用真诚换真诚,让学生切实感觉到你是他的朋友,你才能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使他们从心里接受你善意的意见与建议。

3、倾注真心真爱,促进感情内化。

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感性的交情,也是爱的投入。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让这种消极的影响降到最小?我认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最后,我引用美国的柯赖齐亚和斯塔顿所著的《小学生健康教育》一书中的一段话来说明:

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

如果孩子生活在容忍中,他便学会耐心。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扬中,他便学会自赏。

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同中,他便学会自爱。

如果孩子生活在平等中,他便懂得什么是公正。

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学会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他便会觉得他生活在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

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篇3

参加了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受益匪浅, 感受颇多。先听了韩老师,陈老师的关于心理健康这门课的设置,教法,耿老师的学校心理案例等。他们都通过不同案例结合理论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过去自己一些百思不解的案例变得眉目疏朗了许多。

通过学习,我懂得了教师首先要具备健康的心理。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者,他不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出色的专业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很神圣的。教师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的方式,都会让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一名优秀的教师,会在课堂中营造出和谐与温馨的气氛,让学生如沐春风。因此,教师完善的心理素质,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和情感教育的出发点。新的教育实践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不断地完善品德修养,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其一生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我们常常能在报纸或新闻中看到学生自杀的事例,有学习方面,也有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因素。这表明,当代青少年学生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有待提高。在这些新现象、新问题面前,心理教师应力求“对症下药”,给予学生鼓励,帮他们重拾信心。要对学生不良心理的成因多加了解,是学校因素,还是家庭或社会因素。当我们感觉无力摆脱社会风气的困扰,就要会同学生家长采取较为科学的方法教育子女。例如,可以尽量创设健康的教育环境,可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与学生家长沟通思想,相互配合,而且要将其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我们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是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和具体实施者。除了要有渊博的知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还要针对学生关键时期的心理变化进行教育。才能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这是我们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通过学习,无论在理论知识还是方法技巧上我对心理教育有了进一步了解为了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会继续认真的学好后面的培训课程,并将所学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

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篇4

听了本次心理健康的专题系列讲座,使我更进一步理解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通过听评课懂得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学活动,现今社会不仅要求我们具有健康的身体,而且需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经过这次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我的收获很大。不仅学习了许多专业的心理知识,以前很多的疑问都得到了解决,我真正认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下是我学习后的一些心得:

一、教师自己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通过一线的教学经历,深深的体会到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到周边的人,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一个尽职的教师是非常辛苦的,需要休息和放松。充当“无所不能”的教育者形象的确使人精疲力尽。因此,教师可以试着在假期给自己充电,例如:学习做旅行家,用胶片记录生活中的美景美事;学习做美食家,在品评佳肴的同时自己也做一次大厨。新的工作体验不仅能使教师得到放松,而且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增加教师的知识面。教师可以把从其他工作体验中获得的经验、积极情绪带到教育工作中来,更好的促进教育工作。

二、经常关注特殊学生的心理辅导

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对待问题学生更应该尽心尽责,遇到问题学生怎么办呢?一定要充分利用班集体的作用,在宽松平等的班级氛围中,加强对学生心理的团体辅导,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充分发挥班队活动课的集体心理辅导效应。针对特殊学生的特点,有侧重地选择团体辅导的主题。如自信心教育、青春期教育等。采用讲座法、认识法、操作法、表演法、角色扮演和行为训练等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内在动机,并在活动中得到领悟。通过一系列的团体辅导活动,不仅让全体学生获得心理健康方面的有关知识,也拉近了同学间、师生间的距离,融洽了师生关系。

在考虑学生一般心理规律的同时,也要对暴露出来的个别学生的个别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帮助。在对学生的个别辅导中,我一方面通过心理辅导室兼职心理教师的个别咨询辅导,另一方面也进行了个别谈心与辅导。通过学校开通的心理咨询箱,打通教师和学生的心理通道,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

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体育教育 ; 健康教育 ;发展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由此可见,健康包含着身心两个方面。过去那种重身体,轻心理的体育教学观念是不全面的。面对 2 1世纪的激烈竞争,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素质的地位和作用日趋突出,体育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在认识上也越来越深入。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因此,加强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新课题。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这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1. 加强小学体育教学,利于促进学生身体机能和生理机能的健康成长

生命在于运动。因此,加强小学体育教学,组织小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的体育锻炼,不但可以锻炼学生强健的体魄,增强身体素质,促进新陈代谢和身体各机能的健康发展,在实践中掌握体育技能。而且对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对各个器官系统的生理机能的提高,对各种身体素质和基本运动能力的发展以及对提高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等方面,都是具有积极的作用的,会为身体生长、发育、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反之,则导致身体素质差。

人体在从事体育活动时,新陈代谢过程比较强,各器官系统都要积极的活动,这对发育还没有成熟的器官是一个很好的促进。一个人的身材是否高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骨骼系统的生长发育如何。儿童少年经常到户外进行活动,从日光中接受紫外线的照射,这样就可以使皮肤中的一种物质(麦角固醇)转化成维生素D,促进钙和磷的吸收,从而可以足够供应制骨原料。更重要的是,跑、跳等动作对骨骼的骨化能起一种机械刺激作用,能使血液循环改善,促进骨的生长发育。肌肉组织由于经常锻炼,肌纤维变粗,整块肌肉中的血液供应也比较好,毛细血管增多,这样,肌肉就会显得特别粗壮。儿童少年的神经系统还处在成长阶段,体育锻炼中,肌肉的活动是要神经系统的直接指挥下进行的,肌肉有节奏的收缩和放松,也对神经系统产生良好的作用,使神经系统的成长更加完善。实践证明,经常锻炼的儿童少年,心肌健壮有力,跳动次数比一般少年要少,这样就能使心脏有更多的时间休息,有利于心脏的健康发育。通过体育锻炼还能使新陈代谢旺盛食欲增加,胃肠的消化能力增强,营养完全得到吸收,使身体发育得更好。

在体育活动中,我们常常看到,那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小朋友,走路、跑步、做个动作,都有表现得比较协调,而没有参加过体育锻炼的小朋友,则表现得比较迟钝、别扭。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由于神经系统与身体各组织、器官的联系加强了,改善和提高了彼此之间的协调能力。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的儿童少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不断增强神经活动的灵活性和均衡性,提高神经细胞工作的耐久力,为今后的成才打下一个良好的身体基础。

2. 体育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社会对人的整体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其中心理健康占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现实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正在日益增加:现代家庭中独生子女的自我中心;富裕家庭子女的优裕感和自暴自弃;不良家庭造成望子成龙的心理压力、棍棒教育的摧残、金钱刺激、放任等等造成的心理扭曲与学校教育中的学业负担过重、升学和成绩的竞争压力、不良教育态度和方式造成学生不正常的心理压力等等压抑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使未成熟的小学生心理发展受到过重的心理困扰。因此,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发展学生健康心理已成为十分紧迫和重要的课题。而体育新课程标准形成了五个学习领域,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其中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是新课程中间新加入的重点,体育教学以其多种形式和丰富的内容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产生积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2.1 体育教学能促进学生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健康的心理素质形成必须有一个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教学氛围。而体育教学目标要求在传授知识与技术的同时,主要发展健全的人格和自我锻炼的能力,发展个性,调动和提高学生主体作用,增强体质,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因此,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独特优势。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的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2.2 体育教学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教学,特别是耐力练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通过有一定难度、险度项目的学习可培养学生勇敢、果断、机敏、顽强的性格;测验、考试激发了学生不甘落后、勇于进取的拼搏精神;集体项目的比赛强化了团结协作、集体荣誉的团队意识。体育课上“炼其身,修其志”正是体育教师教书育人工作的生动写照。

2.3 体育教学活动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 在学习中,我们会发现人际关系好的学生总是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对任何事都充满兴趣,这些人生活的很愉快;人际关系不好的学生常常是无精打采、抑郁寡欢,缺乏生活的乐趣。而体育教学可以改变这一现象。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通过手势、表情、身体的动作等进行交往,而不一定以语言为媒介,学生随着活动直接或间接的沟通和交流,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亲近感,并会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必须服从裁判,尊重观众,团结同伴,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在交往中的社会公约和团体规范意识,加强自身的义务感和责任感,这些都能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使人际关系得到改善。

2.4 体育教学利于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

体育教学能直接地给学生愉快的喜悦,并能降低紧张和不安,从而调节学生的情绪,促进心理健康。体育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强烈而又深刻,成功与失败,进取与挫折共存,欢乐与痛苦,忧伤与憧憬相互交织,同时,学生的感情表现也相互感染、融合。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有利于情感自我调节的发展。

3. 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健康教育是以传授健康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积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3.1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国现阶段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理论基础,培养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所需要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级各类人才。但是长期以来,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却偏离了这一思想,损害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党和国家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决定,将片面应试教育转变为全面素质教育,这与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人的素质是完全一致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社会关系的日趋复杂,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将更加全面,尤其是心理素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为此学校必须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3.2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由此可见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但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儿童少年的发展及健康的评价,往往只注意生理上的健康,而极少注意精神的、心理的健康,只重视生理健康的教育与训练,而极少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与训练。其结果不仅损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使生理健康得不到保证。只有学生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都得到了重视,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3.3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学校教育首要的基本任务。青少年儿童正处在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不使其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也难以塑造优良的道德品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旨在通过对其心理的调节和指导,提高其心理素质,进而完善品德的发展。可以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丰富了德育的内容,扩展了德育的方法,增加了德育的途径,进一步加强了德育的地位和功能,且使德育在新的历史时期与其他各育获得更和谐的统一。

3.4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新时期的一项带有根本性的战略任务。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场所。开展少年儿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优化社会心理环境,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动力,其意义不可低估。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克服学生的消极心理状态,促进积极向上心理的形成,振奋民族精神。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和现实及自身,缓解人际冲突,密切人际关系,增进社会稳定。再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塑造少年儿童良好的个性,健全品格发展,提高道德水准,净化社会风气。还有,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调动少年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科学的态度处理各项实际问题,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体育与健康相结合是顺应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也是贯彻和落实国务院提出的学校体育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在体育教育原有的学科体系中融入现代健康教育的内涵,使体格和人格相统一,促进人的身体、精神、情感、智力充分和谐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念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以了解学生为基础,根据学生生理发展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特点,解决学生发展中的问题,以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宗旨。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

二、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问题

当前高校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竞争力的加剧,使得学生的课业负担加重,学生在面对繁重的课业问题时,其心理的健康状况也受到了影响。有些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进行学习,还要接受一些繁重的课外辅导课程,不仅要学习本应学习的知识,还要涉猎其他专业的知识,可以说,我国的现象教育制度的缺陷,给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心理负担。有些学生不堪重负,出现强迫、情绪不稳、人际关系敏感,严重的还出现自杀等心理想法,学生的这种心理的负面想法,使得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出现偏差,从而影响到学生的行为习惯,令学生极易犯下大错。从上述情况来看,我国目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已经变得岌岌可危。

具体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不强。在高校学生教育实践中由于意识缺乏,鲜有人会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素养提高的重要手段,也鲜有人会在解决学生问题时第一时间想到用心理的手段去解决,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只是最后才想到的解决方法。日常工作中,只要学生不出事,基本上意识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而一旦学生出现各种问题而用常规方法不奏效时,又寄托于心理咨询与辅导,把它看成是能“医治百病”的良方。

2.心里健康标准的混乱。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出现偏差时,很多的教育工作者只是将其认作是学生青春期的表现,或者是认为学生本身的性格内向而导致的。在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评估时,往往会将一些高校学生的规章制度标准和道德的标准归纳到心理健康标准中,这就使得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评判并不全面,也很容易出现错判的情况。另外,同一高校的不同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价的标准也不一致,很多高校的教师只是凭借自身的主观意识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同一个高校的不同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不同看法,说明了教师所持有的心理健康标准不一致,这就也就体现出了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混乱性。

3.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学科教学”化现象。目前,承担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的一般是班主任和政治教师。由于缺乏专业化师资,也没有定期的教研活动,任课教师得不到切实的指导,往往用传统学科教学模式或主题班会形式来施教,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课堂教学中得不到感悟和体验,缺乏民主、平等的氛围,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与一般文化学科知识灌输类同,过多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教学的完整性,课堂结构的合理性。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上成了学科知识灌输课,学生得不到体验,反而感到乏味。

三、改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加强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要加大宣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使人们认识到,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是一个人“健康”不可或缺的因素。 高校心理健康咨询工作要以主动, 热情的心态来进行。 加大各方面的投入,为高校学子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 并形成成熟完善的工作模式。

2.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全新的工作,通过科研的方式在小范围开展工作是可以的,但要在大范围开展,离开学校行政部门的推动是很困难的。高校领导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决定着有关政策的制定和基本条件的创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所谓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即高校学生内部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制度,主要指校内机构的组建、管理层之间的权限分配等问题。在高校学生内部,管理体制合理与否,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至关重要的,管理体制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来讲应该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3.要引导学生自我教育。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己在学习与生活中创造快乐与幸福。进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意味着要在高校各种教育活动之外去搞多少新花样。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渗透在高校的所有教育活动中因为学生的心理品质就是从高校教育的各种活动中“塑造”出来的。高校学生教育从事的一切活动者日不可避免地带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以前可能是不自觉的现在教育者要自觉地把所有教育因素都变成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积极因素。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首先要有高素质的教师。搞好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就要严格挑选或聘任心理咨询教师。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应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指导教师运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的心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科学的管理、良好的职业道德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将心理教育与日常生活教育结合起来。为此在制定高校教师培训计划时,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5.建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创设健康的学生心理成长环境。一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将其订入学科教学计划,纳入课表,每周一课时,有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任课。二是班主任(辅导员)和学科教师在制定班主任(辅导员)工作方案和教学计划时,要有明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根据主题活动和学科的特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三是设高校学生心理咨询室,由心理教师在固定时间对有轻、中度心理问题的正常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和团体训练;四是办好家长高校学生,家校协同,共架育人桥梁;五是开通心理热线,提高“危机干预”的机智和能力,对学生提供最全方位、最直接、最及时的心理援助;六是加强宣传,使每一位老师、每一个家长都认识到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价值,让每一个学生都认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形成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给学生一个心理成长的健康环境。

参考文献:

[1]徐露凝,孙丽艳. 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篇7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就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从教育部1999年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2002年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到党中央的十七大报告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要“把缓解人的心理压力、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实现人的心理和谐,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维护团结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课题”的表述,再到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2月12日的春节团拜会上,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学、上好学。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讲话和在最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的具体要求,把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尊重人的需求和尊严、完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关注人的幸福感纳入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中,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更是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它顺应了统筹解决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现实需要。在思考如何顺应新形势和教育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时,笔者认为,应在观念上更加重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行动上更加积极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方法上更加科学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制度上更加保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快速发展。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

我国当前处于深刻的社会变革和社会转型时期,在新时期、新情况下,从中央领导到教育部门,到专家学者,到家长,到社会的各方面都已经高度关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这种形势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了重大突破,在观念上全国大部分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大多已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方法上全国各地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途径的探索,基层学校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得到快速发展。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2009年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研究表明:第一,在组织机构保障方面,各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建设和制度建设有所发展:55.6%的区县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机构,81.4%的区县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了区县教育工作规划;83.1%的学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机构,75.5%的学校校长(副校长)分管该机构,95.4%的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工作规划,84.3%的学校为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出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规章制度。第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得到重视,心理教师数量有所增加,开始重视专兼职心理教师培训的规范化和专业化。第三,在教学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初见成效,初步形成了以科研带工作的氛围。第四,在家庭教育方面,心理健康教育逐渐从学校走进了家庭和社区,中小学校能够自觉地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教师、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但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一些新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在组织保障机制方面,上级部门对建立区县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有些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机构形同虚设,区县教研员专人、专职、专业化水平不高,制约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在教师队伍建设及结构方面,心理健康教师培训的系统性尚未形成,培训的专业化、规范化亟待加强,由于保障机制还不到位,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心理教师存在“工作量大、评职称困难、不被重视、工作条件差、待遇较低”等诸多困难,心理教师的生存状况令人担扰;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方面,近一半的专职教师和大部分兼职教师的课时得不到完全保证;活动课主题的选择存在随意性,中小学心理咨询(辅导)室建设不够规范,使用比较随意,管理不够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还不够深入,不成系统。

陈小娅副部长在谈到新形势、新情况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三大挑战时指出:第一,我国当前处于深刻的社会变革和社会转型时期,中小学生的成长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结构深刻变革给中小学生的成长带来强大的冲击。第二,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是什么,不同的专家看法不同,需要深入研究,达成共识。第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不适应性,客观上说缺乏科学指导。这是由我们处于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缺乏科学性的原因是缺乏合格的教师,缺乏合格的教师是因为我们规范的培训机制还未建立。因此,现阶段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有统一标准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培训,工作重心必须向下,放在基层,增加案例指导,增加针对性,逐步提高专业化水平。

21世纪的头20年,是我国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教育发展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国际人才竞争的加剧以及人的全面发展,都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已从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世纪之交的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从无意识到逐渐重视,从个别学者呼吁到各级教育行政、科研部门系统介入,等等,都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也有了突破性进展。目前,中央、政府、社会、教育系统、有权之士、有识之士、有志之士,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比以往更加清晰,已不需要在改变观念上做文章,而是要在如何做好做实这项工作上下功夫,可以说整个社会大背景都是关注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这样的大环境非常有利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持续、深入、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抓住这些机遇稳步发展。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在今年二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认真研究在目前网络化、信息化、多元化、社会节奏快、学生流动性大的情况下,如何把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做实的问题。在谈到下一步工作方向时,陈小娅副部长强调指出,要进一步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要遵循科学的教育规律,因地制宜加强工作,避免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泛化,避免用行政化、群众化的方式指导工作。

二、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策略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

2010年教育部工作重点之一是在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推动广大教师聚精会神教书育人上下功夫;要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上下功夫;在完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上下功夫。“教书育人”是指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自身规律决定了教育的价值必须体现在育人上,即培养个性全面发展的人。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在于完善人格,它是教育以人为本的本体价值的具体体现。我们可以借助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学生健全人格,促进身心健康,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根据2008年《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指导纲要》的目标建设要求,2009~2015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将进入逐步普及阶段。笔者认为,应该在以下5个方面出高招、见实效:一是继续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二是建立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和机制,加强政策指导研究及宏观管理;三是加大学术研究的政府投入,鼓励各种学术研讨和成果不断涌现;四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的培养和规划,逐渐规范培训课程;五是鼓励基层以多种途径和方法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冲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措施

第一,深入研究,把握中小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心理发展规律。

首先,要深入研究当代中小学学生的成长环境。这些学生生活在对外环境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互联网等新型媒体快速普及,社会和家庭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生活在开放、多元的环境中,不同的意识形态,不同的文化思潮,不同的价值观念,对青少年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不是这些孩子不好,而是社会环境太复杂。当然,社会环境复杂不完全是坏事,这些新型媒体对学生的影响总体来讲是好的,但有副作用。那么,这样的环境到底对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非常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其次,要准确把握当代中小学生成长规律。当代中小学学生处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学生承受着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压力,深入研究中小学生的成长规律,尊重他们心理发展特点已经成为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在教育工作中,要更加关注每一位中小学生的心理世界,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既要教育人、鼓舞人、引导人,又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把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缓解他们的压力,解除他们的焦虑,培养他们积极、向上、乐观的心理品质。

最后,要着重分析当前中小学生成长中突出的心理问题。中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难点、热点问题,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单亲家庭子女、贫困家庭子女、有严重不良行为学生等群体,要加强针对性的研究,对青少年自杀问题、网瘾问题、违反犯罪问题、校园暴力问题、性健康问题等也要进一步加强研究。

第二,认真总结,积极推广各地各校的好经验和好做法。第一个方面是规章制度是如何保障和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二个方面是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是如何培养和建设的,第三个方面是各地区如何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第四个方面是科学研究是如何深化和取得实效的。

第三,坚持调查研究,坚持专家引领,加强舆论宣传。坚持调查了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情况和发展趋势,发挥专家及长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的中青年学者的作用,探索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和方法,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充分发挥传媒的积极功能,逐步建立起更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环境。

第四,开拓视野,立足本土,把国际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请进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心理学‘使得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发掘人的潜能”的功能开始发挥作用。因此,关注人的积极情感的积极心理学逐渐成为心理学发展的趋势。

2009年6月,首届积极心理学大会在美国费城召开,积极心理学家们提出了一个宏伟目标:到2051年,人类有51%的人将达到“健康地成长(flourishing)”

(简称5l,51),也就是说,那时有51%的人口能经常感受积极情绪,感觉到人生有意义,能够与周围人和谐相处,能够为社会作出积极贡献。2020年中国建成和谐社会的目标,是与积极心理学的“51%”目标相互促进的。中国是飞速发展的国家,我们相信,2051年中国“健康成长”的人口能够赶上甚至超过“51/51”的目标。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人格和谐发展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动体现,而且是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积极心理学研究内容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幸福感、满足感、开放、好奇、愉悦、热情、感激、希望、幽默等,研究这些积极情感体验产生的机制和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如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心放在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积极情感体验上,则会让学生生活得更加快乐和幸福,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潜能。二是积极的人格特征和人格品质,包括自制、勇气、正义、仁慈等,探索这些品质和特征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如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将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作为重要内容,无疑对学生心理健康能起到极好的预防和干预作用。三是积极的社会制度系统,如积极的工作制度怎样促进和谐的工作环境,积极的家庭关系怎样促进个人的成长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倡导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和评价体系以调动广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促进中小学校建立积极的学生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 服务理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3-0085-02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许多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导致休学、退学以及自杀等报道屡见不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随之逐渐加强,心理健康工作者在工作中也创造出一套自己的工作体系,但许多工作体系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阻碍,实际效果不明显,为了促使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适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就需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进行重新构建。

一、国内外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研究现状

有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研究,国内外在名词叫法上有很大的区别。在国外(美国和俄罗斯)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叫做学校心理服务体系。虽然每个学者的翻译不同,但心理服务这一名词已被大家公认。美国学校心理服务体系已经历一百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以人性化理念为宗旨,心理服务的专业化和科学化为手段,集学校、家庭、社会所有力量为一体的心理服务体系。在美国,心理教育既不应只是心理学家的工作,也不应只是全体教育者的工作,而应该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工作。在我国高校,由于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密不可分,学生工作者会参与心理教育工作,但还没有达到全体社会成员都积极主动参与的程度。从这一点看,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理念上与美国有一定的差距,由于国外的心理服务体系已日臻成熟,所以国内许多学者对其进行研究,期望从中能借鉴一些宝贵的经验。我国学者赵俊茹[1]、易凌峰[2]、崔景贵[3]、汪亚芳等人[4],都对美国学校心理服务工作的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同时也阐述对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启示。这对我国学者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价值。近几年,由于国家、社会、学校普遍重视学生的心理工作,我国的心理学工作者也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问题。如韩继莹[5]、李军霞[6]、张延东[7]、徐黎理[8]、周永红等人从不同视角提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构建问题[9]。虽然,我国学者在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构建方面作了许多研究,可真正的实效性研究很少,不能使学生真正受益;很多工作体系设计得很好,但真正顺利实施很难,各种基础设施、人员、经费等很难得到保障。

二、基于服务理念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根据对国外有关心理健康工作体系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推测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未来发展趋势,即按照市场竞争的发展趋势,国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走“服务路线”。基于服务理念,我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进行了初步构建,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从学生不同的心理需求出发,进行业务工作和保障工作的建设。服务理念下的业务工作建设,即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需求,把心理健康中心分为三大中心:情绪释放中心、心理保健中心、心理潜能开发中心。情绪释放中心主要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心理保健中心主要是为全体学生提供一些心理保健方面的服务,比如,为学生提供阅读心理书籍的场地,在这里学生可以从书上得到一些心理健康知识,还可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或发放心理健康手册等;心理潜能开发中心主要是为心理正常的学生提供心理潜能开发的服务,比如,定期为不同类型的学生作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和团体训练,通过心理潜能的开发,目的是让大学生更加适应社会。服务理念下的保障工作建设,即主要是为了保证业务工作更好地开展,即要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心理健康中心“消费”。所以要做一系列宣传教育工作,结合社会发展趋势不断更新宣传方式,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中心是为他们设立的服务机构。

三、非服务理念下未来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能面临的危机

(一)学校心理咨询师信任度的危机

如果不以服务理念去从事学生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那么学校心理咨询师很难真正做到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做工作,而且学校里的心理咨询师常常会以教师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的师生关系即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在处理具体问题时,咨询师很难建立一种平等和尊重的咨询氛围,从而无法真正理解学生。尤其是在大学教育中,师生关系出现冷漠的现象时常被很多学者关注,这样的师生关系很容易导致学校心理咨询师信任度的危机,最终会使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处于困境当中。

(二)咨询对象流失的危机

目前我国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是面向学生免费进行心理服务的机构,由于是非盈利性的,在管理理念上就很难有市场竞争意识。学校的心理咨询师常常会按照领导和上级的需求去做工作。但在社会上的心理机构,经营者为了谋取利益,获得市场上的竞争地位,他们会根据来访者的心理需求设立许多新颖繁多的服务项目。随着未来心理咨询市场的健康发展,由于社会心理机构服务项目的吸引力,更多的学生会涌向社会心理机构,到那时学校心理机构将会出现很尴尬的境界。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渗透市场体制下的服务理念,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四、做好服务理念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进行的几个转变

(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心的转变

服务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从个别心理异常学生的教育转变为全体心理正常学生的潜能开发教育。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服务对象的主体变了,以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服务对象的主体是少数心理异常的学生,而服务理念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服务对象的主体是全体心理正常的学生。通过为全体心理正常的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心理服务,可以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全面、健康发展,从而维护校园稳定与和谐健康发展。

(二)学校心理咨询师角色的转变

学校心理咨询师应从教师角色和医生角色转变为服务者的角色。当学校心理咨询师以教师或医生的角色为学生服务时,势必会出现不平等的交流和沟通氛围,学生很难敞开自己的心扉。如果学校的心理咨询师能够以服务者的身份面对学生,学生就会从心理上接纳咨询师,双方很容易产生信任感。从咨询师的角度来说,以服务者的身份去作咨询,也避免了教师教育学生的谈话方式,这样的咨询使咨询师很容易体验到罗杰斯的“来访者中心疗法”的无条件尊重。

(三)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工作的转变

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从20世纪70年代末才有较少的高校开始从事这项工作,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宣传教育方面也探索出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但是由于心理健康工作者没有服务的理念,有些心理健康活动已不适应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心理健康工作者应利用新的活动载体开展形式各异的活动,例如,建设心理健康网站、开展网上咨询服务、利用心理DV的拍摄、校园心理话剧等。

(四)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转变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是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最有效的途径,目前我国各大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由于每所学校有不同的教学要求,其教学效果也各不相同,大多数学校的心理健康课都没有达到满意的效果。基于服务理念下的心理健康课应在课程体系上作出转变,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相应的心理课程,如根据开学时的心理普查结果,为排查出具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专门的团体训练等课程,或是为具有某一类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相应的课程。

五、服务理念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未来展望

服务理念下未来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进入一个和谐发展的时代。学校与社会上的心理服务机构会和谐发展;整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和谐有序的发展。服务理念下的心理咨询师将被学生广泛认可,平等、尊重的服务理念将彻底融入到咨询服务过程中。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将更加深入学生心理的需求,心理健康特色的宣传活动会得到不断创新。心理健康课将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也将得到提高,学生会很自然地接受心理健康中心给予的各种心理服务。人人享受心理健康服务必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一种时尚。

参考文献:

[1]赵俊茹.国外学校心理健康研究新进展[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3,(5).

[2]易凌峰.国外心理教育的发展对我国当前心理教育的启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4).

[3]崔景贵.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6).

[4]汪亚芳.美国学校心理服务体系研究及其启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5]韩继莹.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

[6]李军霞.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构建[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7]张延东.关于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思考[J].山东省团校学报,2007,(4).

[8]徐黎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构建及运行机制[J].洛阳大学学报,2006,(3).

上一篇:现代诗歌网范文 下一篇:赞美母亲的诗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