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10 16:19:02

心理学基础知识

心理学基础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心理学基础知识 《方剂学》课程 应用

一、意义和作用

人的心理活动分为表达共性的心理过程三个过程: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以及表现个性的人格两个部分:人格倾向性和人格特征。我们可以按照这样的构建一一进行分析,帮助教师有效进行方剂学教学,从而促进学生增强记忆,研究出最适宜的方式方法。《方剂学》课程是研究法治与方剂的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各专业的基础课程和必修课之一,在整个中医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熟记一定数量的方剂是中医药专业学生的基本功之一,所以认知过程中的记忆是辅助方剂学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中之重。同时它也是方剂学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中医专业学生用好方剂的前提。

古往今来,牢记方剂的组成配伍为医家所重视,例如《汤头歌诀》,等等,对中医方剂的传承和普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这些歌诀受诗歌韵律等规则的限制,显得语言雷同、内容呆板乏味,没有趣味性。学生通常需要反反复复背诵很多次才能记牢。而中医药高等院校课程日益增多,方剂课时逐年减少,要求学生们在短短半学年中掌握熟记大量方剂组成实属不易。

针对学生提出的“课上一听就懂,课后一放就忘”,“上方剂课轻松,过方剂考试难”等现实问题,方剂学精品课程课题组教师与学生们一起,历经三年时间,结合心理学基础知识尤其是记忆培养的知识,摸索出一整套融合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等内容的培养方法,并逐渐在教学中不断加以改进、完善,使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准确牢记大量方剂,既消除了学生记方的痛苦,又增强了教学效果,真正发挥出了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

二、分析与应用

(一)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结束的过程,它包括认识、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等。认识、情绪、意志这三个心理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统一在一起的。情绪、意志随着认识活动的变化而变化,认识活动也受情绪和意志的影响。例如一个人情绪愉快、意志坚强时,感觉灵敏,记忆力强,思维活跃。

1.感知觉

感觉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所有知识的源泉。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外,课题组的教师们组织同学将200多味药全部抓齐,授课的同时给予展示,给同学们很好的感官体会,认识到这些药物相关的个别属性,它们的形状、大小、气味、颜色,等等,再经过信息加工就可以得出对于这些药物整体属性的反映,从而认识并且牢牢记住这些药物。

2.记忆

(1)因为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所以教师要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利用课堂抽问,或者课后的抽背等形式。最好在晚上进行方剂的识记,第二天早晨的时候复习,这样的识记效果最好。其次,将方剂识记内容分组归类,界定在7加或减2范围内,减少记忆的“组块”,这样就较容易记住。

(2)理解是记忆的基础,理解越深记得越牢。例如同为脾胃虚寒证的证型,泄泻、呕吐脾胃虚寒证的代表方剂选用理中汤,而胃痛脾胃虚寒型的代表方却选用黄芪建中汤。若死记硬背,学生就必然感到内容繁多,即使当时记住很快也会忘记。

(3)利用语言的音韵和节律来帮助记忆。根据方剂组成药物、功效、主治的字音、字意、字形等编撰成幽默诙谐、工整对仗、寓意风趣的顺口溜或短语。例如小柴胡汤,由半夏、生姜、柴胡、大枣、黄芩、人参、甘草组成,可编为:夏姜胡枣芩人草,趣编为:下江湖找情人草,寓意为:情人草为一美丽爱情之草,为了它哪怕下江湖也在所不惜。

3.思维

读写看听结合,并同时用脑思考,即对不同的方剂进行分析综合、分类比较、抽象概括等,尤其对同一大类方剂,或不同类但组成相似、功效、主治却不同的方剂,或组成、功效不同而用以治疗同一类疾病的方剂,加以分析、比较、概括等。例如五苓散和猪苓汤、麻黄汤与桂枝汤、桑菊饮与银翘散,等等。在方剂教学中,教师要正确运用思维的方法组织教学,开发学生智力,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4.想象

有人比喻“联想、想象是挂资料的钩子,方便放置和提取”,方剂学中尽量利用事物的相互关系,通过想象形成联想帮助记忆。

5.情绪情感与意志

首先,情绪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它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伴随着认识过程(感知觉、记忆、思维与想象等)而产生,并影响着认识活动的进行。情绪情感具有动力作用,它能驱使个体进行某种活动,也能阻止或干扰正在进行的活动,而恐惧厌恶的情绪则会使人远离一些活动。所以方剂学教师要很好地把握这一点,在教学要求中做到以表扬鼓励为主,并且按照个体的差异分层次要求,正面引导学生,千万不能让他们产生负面的情绪。

其次,努力培养学生高级情感中的理智感,理智感在人的认识和实践中起着重要作用,任何学习活动、科学发明等都与理智感分不开。授课教师们的态度对学生的理智感有重要作用,教师的爱会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使学生变得聪明活泼。反之,如果学生对教师有反感或抵触情绪,则会变得消极笨拙。

最后,学生方剂学的成绩、背方数量,不仅与他们的基础知识、智力水平有关,更与他们的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勤奋学习的精神有关,这就是意志。所以意志是一种力量,没有这种力量任何人都很难达到预定的目标。在对大专医学生的教育中,教师要努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同困难作斗争的能力,培养他们对挫折的适应能力,正视各种困难,勇往直前,成为意志坚强的人。

(二)人格特征

1.能力

人的能力可大体归纳为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其中认识能力是个体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很显然在方剂课的学习中,对认识能力的要求尤其显著,而教育对能力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方剂课教师的传授和指导,对中医学生学习方剂和积累知识、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2.气质与性格

首先,任何气质都有积极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它不决定一个人性格发展的方向,也不决定一个人的能力和成就水平。所以方剂课教师应该全面掌握每位学生的气质类型,一方面根据每个学生的气质特点,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特长来掌握方剂学相关知识。一方面要利用气质可塑性的特点,引导学生克服不同气质类型中的消极因素。例如,帮助抑郁质的学生提高学习方剂课的自信心;帮助多血质的学生集中学习的注意力;帮助粘液质的学生提高反应速度;帮助胆汁质的学生克服情绪不稳定易冲动的现象,等等。

其次,教师要明白性格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很大的制约作用,无论从性格品质影响能力发展的实验研究还是对卓越人物传记分析都一致表明,许多优良的性格特征,例如勤奋、谦虚、自信、坚毅等,能够促进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而学校作为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对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十分重要,所以一方面教师的品行、性格等作为榜样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方剂课的教育目的,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和方法,在全方位教育的同时塑造每位中医类学生良好的性格品质。

(三)人格倾向性

1.需要与动机

需要和目标刺激是动机产生的两个必要条件。想要学好方剂课的需要是每个中医药专业同学都具备的,没有人说不愿意学好这门课程,那么目标刺激就必须由教师正确引导和明确提出来。这样学生才会有背方剂的动力,才会主动学习和记住它们。教师要帮助学生将目标定得越明确越具体。

2.培养兴趣

浓厚的兴趣可以促进记忆的保持。常言说:“爱之越深,才会记之越牢。”要强化记忆效果,首先要树立专业理想,培养专业兴趣。所以教师在第一堂课时就对学生的专业思想进行教育和灌输,在平时的授课中也要做到“润物细无声”式渗透。

开展方剂课的趣味比赛活动,以班级分组并且给予适当奖励的方式,例如“方名炸药”、限时抢答等,这样可以通过外在兴趣和物质兴趣,激发学生的背方欲望。

三、效果

将这些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尤其是增强记忆的方法广泛应用于方剂教学与活动中,对象为我校大专中医专业,3年来,与之前同专业组学生相比,将常用的218首方剂的方名打印出来,让学生在3小时内完成其组成内容,结果表明,利用新方法教学的实验组学生人均掌握方剂组成150首左右,对照组人均掌握方剂组成30首,两组比较记忆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明显前者高出于后者。

四、结语

在方剂学的教学过程与活动中,广泛应用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不仅能深挖学生的潜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启发学生的思维,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方剂的积极性,解决现代中医学生在短时间内记忆大量医方的困难,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从而打造出完美的方剂课精品课程。当然,这种将一整套心理学基础知识运用于方剂课教学的方法并非十全十美,其中可能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要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路漫漫其修远兮”,全体方剂课精品课程小组的教师们仍将继续“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张玉娟.方剂学记忆教学法浅析[J].新余高专学报,2008,(4):117-118.

[2]周叔平.方剂学习记忆方法探析[J].中医药学刊,2006,(11):2126-2127.

[3]秦竹,胥筱云,李铭,李光,杨卫东.自编“方剂趣味巧记法”对中医学生方剂组成记忆的影响[J].西北医学教育,2003,(3):242-243.

心理学基础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医学心理学 教师 教学方法优化

教学始终需要由教师来完成,因此,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着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快慢。在当前形势下,医学心理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临床经验是推动医学心理学发展的基础。

一、教师是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基础

医学心理学是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的发展将直接依赖于执教老师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因此,在研究医学心理学的教学方法之前,就有必要对医学心理学的教师进行分析。

1、医学心理学教师的专业知识

医学心里学需要教师具备医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但目前各高校的医学心理学的教师队伍参差不齐,同时具有医学和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教师少之甚少,更多的是以“混合型”的教师居多。因此,要保证医学心理学的发展,首要任务就是提高医学心理学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笔者认为,作为医学心理学教师,在掌握专业的医学知识同时,需要对心理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掌握,至少是在给学生上课前需要对心理学的相关学科进行学习,哪怕是不专业,也好做好引导。在高校,学校也需要加强对医学心理学教师的培训力度,以此来提高医学心理学教师的专业知识,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打下基础。

2、医学心理学教师的临床经验

医学心理学是医学的基础,也是心理学的分支,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其实践性决定了医学心理学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医学和心理学基础知识,同时也应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应该说,临床经验(如心理诊断、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是医学心理学发展的基础保障,只有医学心理学教师将理论应用于临床,在临床中来丰富和实践理论,最终应用于教学,这样的教学才具有可行性。笔者认为,在高效的医学心理学教学中,高校应积极和相关医疗单位进行合作,通过提高医学心理学教师的临床经验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同时,作为一个优秀的医学心理学教师,自身的社会阅历和心理健康水平也是影响其教学质量的因素,教师本人也应在实践中不断审视自我,通过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来保证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优化医学心理学教学方法

医学心理学作为新兴的边缘学科,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要提高教学效率还需要通过教学方法的优化来完成。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上好绪论课,激发学生兴趣

医学心理学是什么,为什么要学,学了做什么,怎么学?这些问题都是需要在绪论课中让学生了解和思考的问题。在教学中发现,很多教师认为绪论课不涉及专业知识,不重要,其实是犯了认知上的错误。上好绪论课,不但能让学生明白医学心理学的本质,掌握好学习方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效率是基础保障。教学中,教师应将医学心理学的作用、地位、基本内容、课程框架等基础知识告知于学生,通过丰富的临实来演示和证明医学心理学的作用,让学生喜欢并乐于去自主的学习医学心理学。

2、讲好基本理论,保证教学有效

医学心理学既然作为新兴学科,其基本理论就是重点,因此,教学中,教师需要对行为主义理论、精神分析理论、认知理论等基础理论知识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讲解,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来学习心理治疗、心理咨询,为将来的实践打下基础。

3、过程形象化,促进学生接受

众所周知,心理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其中涉及的概念、定理等基础知识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进行相关的演示,同时也可以通过对形象的比喻来阐释相关的概念,让学生学得透、抓得牢。

4、用对比讲解,分清心理现象

心理想象有正常心理现象和异常心理现象之分,医学心理学虽然研究的范围较为广泛,但无外乎心理现象这一本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在对比分析中来了解心理现象,如在进行正常心理现象的分析过程中,引入异常心理现象来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区别。有如在对疾病的发展、发展和变化的过程研究中,正常心理因素的作用和规律是如何的?相反,如果这些心理因素发生了变化,疾病是否会发生变化,如此对比教学,有利于学生对医学心理学的系统认识和学习。

5、理论实际结合,提高应用性

医学心理学作为实践性学科,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来进行学习。如在心理测量的教学中,由于很多量表都涉及多个概念,要学生单纯的去记忆较为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制作量表的过程来认识和掌握量表的基本特点。如学习“抑郁状态量表”中,通过问题的设计、分数的计算、常模的选定和报告的填写过程来引导学生一步步完成,最终达到理解和应用的效果。此外,医学心理学中也设计很多较为混淆的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引入生活实例来证明理论的讨论过程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深度。

作为新兴的医学心理学,目前教学也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也就简单对教学方法的优化做了简单分析,教学实践中还需不断丰富和总结,以期促进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梁炜、张红梅、陈佐明:多种教学方法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1年35期。

[2]郑祖宪:医学院校如何为临床教学“补钙”[N],中国教育报,2010年。

心理学基础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经络催眠术 本土心理治疗技术 发展

经络催眠术是由苏州大学马维祥主任医师在50年的临床实践基础上结合中医经络穴位和催眠技术而形成的真正本土化的心理治疗技术。经络催眠术是中医藏象、五行、经络学说与催眠术的创新性的结合。经络催眠治疗,是应用经络与气及暗示相结合的综合性催眠诱导技术导入催眠状态,施以藏象、五行和经络辨证论治的暗示治疗方[1],心理学家王效道老先生评价马维祥老师首创本土心理治疗技术——经络催眠术和首创“成长扭曲症”概念[2]。

当前,由于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凸显,人们的心理问题高发、频发。为顺应形势的需要,国内心理治疗界大量直接引进应用西方治疗方法,这些在西方文化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心理治疗方法可信度和可行性都有一定的地域限制[3],不能直接套用在中国人身上。正如加德纳·墨菲和约瑟夫·柯瓦奇在《近代心理学导刊》一书中所指:西方心理学的大多数问题只有在西方的历史、西方的地理的、经济的、军事的和科学的背景的范围内才是有意义的问题。[4]但是,心理行为问题是在一定文化土壤上形成的,心理与行为深受文化的影响,社会文化影响来访者或病人的精神病理的临床表现、求救行为、治疗方式等[5][6]。离开了其产生、存在的文化土壤再好的方法都不会产生较好的治疗效果,甚至水土不服,事倍功半。

马维祥教授将中医经络学说与催眠术相结合形成的经络催眠术是在中国文化基础上结合国人特定的心理行为特征形成的理论与技术,具有本土性和强大生命力。回顾过去几十年的发展,经络催眠术获得了广泛的赞誉,为中国的心理卫生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展望未来,我们认为应从教育培训、科学研究、临床实践、认证制度和组织宣传等方面广泛、深入展开,与时俱进,推动经络催眠术发展。

1.教育培训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许慎,说文解字)。教育是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7]经络催眠术作为中国本土的科学的心理治疗技术,应通过教育,让更多的心理学同仁分享其魅力,运用其帮助国人提高心理素质,解决心理问题。经络催眠术作为“心理治疗的一朵奇葩”(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郑日昌语)[1,绪言],我们应该大力推广,其最佳途径就是通过教育培训,让更多同仁掌握。

1.1教学内容

目前,经络催眠师培训主要由马维祥教授和胡宝伟主任亲自教授。内容较全面,难易适中,紧扣临床应用,但是,随着培训师资的多学科化和学员的多样化复杂化,作者认为培训内容应更加要求严谨、规范,学时随之延长,夯实学员基础,让学员真正理解掌握并且在将来的临床工作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地运用。

通过多年的学习和临床实践我总结出心理治疗师或咨询师的知识结构应包含两个层次:核心层知识(必须具有),如心理卫生及心理治疗技术;次层次知识(应该具有),如人格心理、发展心理、教育学等和知识(最好具有),如相关人文社科知识。相应地,经络催眠师培训内容应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两大部分,基础知识包括: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学、中医诊断学(当然,这三门学科可以结合重点作为一门课程来教学)、心理学基础知识(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精神病学(变态心理学);专业技能包括:心理治疗与咨询学、西方催眠术、经络催眠术、中国文化、教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作为补充知识。

学员如果没有基础知识和基础专业知识,拥有再好的治疗技术可能也无法很好应用。我们具有了形神(心身)一体观、辨证观,经络循行路线及所属络脏腑,疾病在经络上的表现,经络循行上的穴位,穴位的治疗作用等中医基础知识,为临床应用做好铺垫。要了解人的心理行为,我们应该学习心理学基础知识,如正常人的心理发展,各发展阶段的特点,正常发展受阻会产生什么后续影响,等等,人格心理学对于我们理解正常人的心理与行为、人格特征和发展是必需的知识。社会心理学主要是中国古代人的心理特征和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心理变化,而不是作为学院派教学的死板无生气的社会心理学教材,这对于了解人们的心理与社会变化的相互影响,了解当下人们心理状况是必需的知识。精神病学知识或变态心理学知识是心理治疗师一定要掌握的基础专业知识,在临床中我们才能较准确筛选出自己的工作对象和理解来访者甚至病人的心理行为问题之所在。心理治疗与咨询学知识是任何从事心理咨询或治疗行业的人员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在经络催眠治疗及其他任何形式任何流派的治疗方法中都要用到心理治疗与咨询中的一些基本技术方法。这些基本技术与方法是把基础知识与专门治疗技术方法应用在临床中的基础与桥梁。西方催眠技术作为学习经络催眠术的过渡和比较,毕竟经络催眠术有很多地方与西方催眠术相同,如催眠的本质、治疗过程等。经络催眠术是在前述的各种基础知识和基础专业知识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本土特色的心理治疗技术,通过前面的知识铺垫后理论依据充分,临床实践效果明显。

当然,由于目前经络催眠术还处在半官方半民间状态,没有作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发展,更不是在学院里作为专业课程开设,而是作为独特的一种心理治疗技术来推广。所以,如果在相关心理专业学生中推广或在心理学院校传播就容易得多了;如果作为非医学、非心理学专业人员来学习,我们适当增加教学内容和延长教学时间,学员们在课外多努力也完全能够弥补先天不足,同样可以掌握好这门对国人量体裁衣而创造的技术。

1.2教学时间

经络催眠术教学课时设计: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学、中医诊断学,小计16课时;心理学基础知识(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小计24学时,精神病学(变态心理学)小计8学时;心理治疗与咨询学小计10学时,西方催眠术小计8学时,经络催眠术40学时;中国文化、教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自学。

1.3教学方法

图为参与经络催眠术学习的学员大多数是成年人,学习自觉性较强,目的明确,但是时间紧,所以可以灵活安排。对于基础知识主要以课堂老师讲授为主,学员课后自学为辅,以PBL教学法,小组讨论等为方法,以多媒体教学为手段,在短时间内教授大量知识。对于专业技能部分以老师讲授为主要形式,学员课堂模拟练习为重要途径,课后严格要求操练为补充。

1.4临床实习

学员通过学习掌握了经络催眠术后,要在相关心理服务机构进行临床实习,在临床中运用、体会经络催眠术的精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自己的治疗技术,成长为合格优秀的心理治疗师或咨询师。

1.5临床督导

督导是培训心理治疗师的一种重要形式,它贯穿于一个治疗师的整个职业生涯。其主要的目的是教学生一些必要的知识与技能,以便学生尽可能好地完成治疗工作[8]。目前,西方心理咨询与治疗中要求咨询师或治疗师不断接受临床督导,为了行业的规范和帮助低年资治疗师的成长,我们也可以且应该效仿西方心理治疗师培养模式,引进督导环节。

2.科学研究

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基础研究,虽然经络催眠术是一种本土的心理治疗技术,但是其治疗疗效机制是什么,效果如何,是否有副作用,临床应用中的禁忌问题是什么,与其他治疗技术相比有什么特点等问题我们都可以也应该展开科学研究,以便更好地为国人服务,发展该技术。通过科研,写出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论著与业内外人士交流探讨。

2.1论文撰写

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期刊媒体刊载经络催眠论文,也许能够说明我们还没有这方面的学术研究,而任何学科、任何一种技术要发展,要获得世人的知晓和认同都需要有事实根基。我们要鼓励同仁做相关科学研究,并且在相关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让经络催眠术不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而且具有深厚学术思想基础;不仅成为一种技术被广泛应用,而且可以成为一门学科得到深入研究和发展。

2.2教材编写

从1980年代以来,关于经络催眠术的专著有马维祥编写由中国科普出版社于1989年5月出版发行的《催眠术》;2010年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由马维祥教授编写的《中华经络催眠术》及由卜文智和吉红两位老师编写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心解催眠》(2011年)。在教材编写内容与形式上可以创新发展,增加最近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及临床实践新成果。关于教材的内容多样化,如催眠师素质要求,督导要求,行业伦理规范,技术基本要求,等级达标要求,经络催眠术历史,等等。在形式上,可以文字与图案相结合编写教材,增加催眠操作图片,便于读者理解和操练,改变一味的文字描述形式,提高阅读兴趣。针对不同的读者群体,我们可以编辑出版经络催眠术科普书籍和专业书籍。在层次上,编写入门书籍、高级经络催眠师用书、经络催眠师师资用书等。

2.3学术会议

迄今,中国大陆没有一个催眠师组织,大家都是通过媒体吹捧自己,甚至有的人还诋毁他种技术方法。这种现象既阻碍行业正常健康发展,又损害自己人格。我们呼吁国内外的催眠同仁团结起来,携手共进,为中国心理卫生事业献计献策共谋发展,促进人类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为人类心理健康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2012年7月30至31日即将由经络催眠师推广中心携手国内外同仁在太原市召开中国首届催眠师大会。这是催眠界大事幸事,我们可以通过会议了解催眠当前在国内外的发展形势,加强学术交流,相互切磋技艺,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共同发展。我们呼吁把召开部级催眠会议制度化常态化,使催眠治疗得到健康快速发展,减少业内误解,达成共识,促进中国心理治疗与咨询行业的发展。

3.临床实践

心理治疗在美国作为“医学必需(治疗必需)”,按照行为卫生服务机构(MBHOs)所说:“对于满足个体的健康需要而言,心理治疗是恰当且必需的,并与卫生服务的诊断和临床标准相符合。”[9]任何理论及学科如果不能服务社会和人民,迟早会遭到淘汰。经络催眠术作为心理治疗的一种手段,必须在临床中得到验证和发展。心理治疗强调临床疗效,疗效是生命。经络催眠师应把理论应用于临床,在临床中验证理论提升理论发展理论。

4.认证制度

催眠心理治疗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证的心理咨询师和卫生部负责的心理治疗师技能考核中都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催眠师在美国已经成为新职业[10],在中国大陆,经络催眠师职业技能培训认证是我国目前唯一获得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认可的合法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证书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等级,在高级基础上可以申请经络催眠师师资资格。

这些年来,我们严格遵照培训时间,按照培训后方能参加考试申请资格证书模式。经过中心培训的学员都能在各自工作中得心应手地应用该技术。今后,我们要逐渐增加临床操练时间,不同等级的催眠师要求临床操作时长不同,严格把控申请高级催眠师的条件和资质,对于催眠师师资更是要严格把关,宁缺毋滥。经过经络催眠师推广中心多年不遗余力努力与上级管理部门沟通,加大宣传和无私奉献在全国各地培训,经络催眠术越来越得到社会认可,学员越来越多,社会经济效率都比较明显。我们更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成绩,并且不断发展壮大。经络催眠师培训认证项目于2007年8月23日正式启动,先后培训了大批心理教育医疗领域人才。现在,学员遍布全国各地,为了行业规范和提高学员的水平,我们应设置催眠督导师,主要负责学员后续教育,为学员解疑释惑,保障学员身心健康和业务素质的提高。

5.组织机构

任何学科要想获得独立都需要有自己的组织机构。我们期盼成立全国性的催眠师组织机构,如经络催眠师协会,以便团结催眠界同仁,便利学术探讨与交流,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持有经络催眠师资格证书的同仁自然成为协会会员。协会负责起草行业发展规划,制定行业伦理规范,对外学术交流,组织学术大会,直接负责与国家相关管理部门的沟通及汇报工作,争取国家对行业的政策资金技术等支持。协会先试创办内部学术会刊(电子版和纸质版),然后正式创办学术期刊,以便学术交流和传播知识;协会创办专门网站,便于及时行业信息和宣传知识。设专门办公机构,专人负责管理日常事务,负责网站维护和运营,负责协会会刊。

经络催眠术经过马维祥教授、宋大涵主任等高贤的努力与无私奉献,现在已经成为国内很有影响的本土心理治疗技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通过上述改进,一定能使经络催眠术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马维祥.中华经络催眠术[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2010,48.

[2]杨艳.危机事件心理干预策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序言,8.

[3]李黎.试论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方法的本土化[J].绍兴师专学报,1994:155.

[4]加德纳·墨菲.近代心理学历史引导[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9.

[5]曾文星.华人的心理与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6-8.

[6]曾文星.文化与心理治疗[M].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0-11.

[7]章荣庆,吕福松主编.教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28.

[8]http://.cn

[9]Len Sperry,Jon Carlson著.张莉娟等译.成为有影响力的治疗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6,5,81.

心理学基础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定式;知识;机会

心理学对定式下的定义是:定式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这一理论最初由德国心理学家缪勒和舒曼在1889年提出,后经前苏联心理学家乌兹纳捷研究整理,发展成为一种理论。他们认为由一定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

心理学认为: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式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地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了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解决方法。思维定式作用具有双重性,它具有积极的一面,又具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表现为: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时按照某种习惯的思路去进行思考。当习惯思路与具体问题的实际解决途径不一致时,定式的作用往往形成负迁移。即把已掌握的技能和方法在其他类似新技能过程中起阻碍作用的现象称之为消极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发挥思维定式的积极作用,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思维定式是由先前的思维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使人以较固定的方式去进行认识或作出思维反应。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它的特点,利用它的这一特点帮助我们搞好数学教学。具体操作可以用下面的方法去完成:

一、教师帮助学生归纳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共同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数学过程中能否产生迁移效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种学习情境中是否会有共同要素。新知识的学习要借助旧的基础知识,新旧知识的共同要素对定式的正向作用具有一定影响,因为知识共同点能够帮助知识间进行正迁移。旧的基础知识越全面、越扎实,对新知识的学习及新知识的应用越容易产生积极的作用。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回忆、分析、对比等方法发现新旧知识间的共同点。让学生在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中去学习新知识、应用新知识。

二、完善地概括形成的数学知识

形成的数学知识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旧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是要学的新知识。旧的基础知识概括水平是影响定式效果的主要因素,学习的新知识概括水平决定着学生学习掌握的程度。在教学中如果能教会学生完善地概括已有的数学知识,就能够建立起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深层联系,有利于知识经验的迁移。例如,学习“点到直线的距离”这个数学概念时,学生在画“点到直线距离”总是会出现错误,甚至画不出来。原因是教材给出“点到直线距离”概念时,出现的图形是直线是水平的、点在直线的正上方。出现直线是斜着或点不是在正上方,有些学生就无从下手。

三、给学生创造应用数学知识的机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充分贯彻联系生活和数学应用的思想,让学生具有实践活动的机会。”教育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一切可能给学生提供应用数学知识、原理、方法的机会促进思维定式的积极作用。

在教学中要注意克服思维定式的消极作用。思维定式的消极作用产生于旧经验对当前心理含准备状态的影响,学生的思维陷入旧知识、原有技能框框的束缚之中,造成认知负迁移的影响,给创造性思维带来障碍。这种思维定式的消极现象在教学中常常出现,避免这种现象的产生可以采用下面方法:

1.改进教师的教学习惯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定式人人都存在。即用固定的思维去考虑问题。教师也常常会犯这种错误。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总是按照固定的思路、模式进行,采用“类型+方法”的教学,让学生在题海中找到应付考试的“验方”,使学生具有机械的记忆和被动的模仿。如不注意克服这种现象将不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妨碍学生创新能力。

2.消除新旧知识之间的干扰

学生认知心理是有限的,对数学的本质属性理解不深,容易被非本质属性所迷惑,往往是先入为主,而由于已有知识经验的积累限制,对后面知识容易产生思维障碍,形成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比如,显而易见值■是零;而■=0可能是错误的。

心理学基础知识范文第5篇

特殊教育专业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设以来,培养了大批从事残疾人研究、康复和教育的专业人员,但是随着特殊教育对象的复杂化,特殊教育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前我国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鉴于普遍反映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不能很好适应特校一线教师工作的客观现实,各高校不断调整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作为特教学科重要基础课之一的心理学课程课程设置首当其冲,根据以往资料显示,很多师范院校在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计划中单独设置了特殊儿童心理学等相关课程,而且在心理学等其他专业的课程计划中也设置有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1]综观目前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在高等师范院校课程体系中的现状,其课程建设基本上有三种取向:一种是以学生的障碍类型为导向,开始介绍不同障碍类型儿童心理与教育的系列课程;[2]另一种是追求特殊教育学学科体系自身的完整, 开设特殊教育导论、特殊教育哲学等大量的特殊教育理论,课程设置过于偏重教育学科本身,康复学、心理学、医学等课程的建设比较薄弱。如心理学相关课程只开设了特殊儿童心理学等专业课,忽视了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的学习。第三种是以心理学相关课程为主导,比如华东师范大学开设了心理学特殊教育方向,重庆师范大学开设了特殊教育(特殊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除此之外,在职教师也普遍认为心理学对于教学很重要,比如学者甘昭良将特教学校教师的知识技能分为六类,即:普通教育理论知识、特殊教育基础知识、教师基本技能、弱智儿童教育基础知识、聋童教育基础知识、盲童教育基础知识。在对“普通理论知识”的态度上,儿童发展心理学被大多数被试(76%)认为是重要的,而分别有一半以上被试认为普通教育学(57%)和普通心理学(53%)重要。[3]

H师范大学在多次研讨的基础上,将特教专业培养目标明确定为“了解国内外特殊教育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掌握特殊教育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高的特殊教育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能在各级各类特殊学校、特殊教育科研机构、残障人士福利机构、特殊教育管理机构从事特殊教育实践、理论研究、管理工作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本文根据H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以及结合文献资料,对 2013级、2014级和2015级本科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从学生视角深入探讨特殊教育专业心理学课程设置问题,以供全国高师院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参考。

二 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和访谈法为主,编制《H师范大学特殊教育本科生对心理学课程设置的调查问卷》,并通过预调查和专家评审,对问卷进行修改和完善,提高了问卷的效度。2015年,向特殊教育专业2013、2014和2015级本科在校生发放问卷96份,回收96份,回收率为100%,其中大一、大二、大三各32份(如表1);原始数据以统一格式录入,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在问卷法的基础上,笔者还采用非结构式访谈法,访谈对象为特殊教育专业在校生,2013级7名,2014级7名,2015级7名,以口头访谈方式完成。

三 结果与分析

1 心理学课程看法数据与分析

从调查数据看(表2),总体上,在校本科生对专业课程总体设置满意度处于 “重要”的最多 (占89.5%), 其次为“一般”(占9.3%),1.0%认为心理学课程不重要;2013级在校生认为“重要”的最多(占 93.7%),只有两人个人认为“一般”,无人认为“不重要”。

通过数据可以得知,随着年级的升高,越来越多的在校生意识到心理学课程的开设很重要。笔者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个人访谈以及文献法来分析这些因素,得出以下原因:大一在校生对心理学课程了解不是很深,认为特殊教育专业就是学好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就行了,没有必要过多地涉及心理学。与之相比的是大二、大三普遍认为心理学课程开设很有必要,这是因为由于他们对特殊教育专业了解的加深,以及去特校实习,让他们意识到了心理学课程的开设对自己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2 心理学课程开设方式数据与分析

通过调查数据可以发现,总体上56.2%的学生认为心理学类知识杂糅在教育学类课程比较好,43.7%的学生认为单独开设心理学课程比较好(表3所述示),其中2013级在校生16人认为心理学单独开设比较好,16人认为心理学渗透在特殊教育课程中比较好,与之相比的是,2015级在校生只有11人认为心理学课程单独开设比较好,大三学生在倾向于单独开设心理学课程方面明显高于大一学生。

通过访谈分析原因如下:由于H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都是文科出身,学习普通心理学之类的课程比较吃力,而教育学容易接受,因此倾向于渗透性课程的学习,比如某学生认为《特殊教育导论》中关于心理学的知识能够很好地和教育学结合起来,有助于消化吸收。而倾向于单独开设心理学课程的在校生,认为心理学课程单独开设有助于对心理学进行系统的学习,而渗透性课程关于心理学的知识比较零散。

3 心理学课程需求数据与分析

通过表4数据可以得知,学生喜欢或者想要接触一下心理学类课程;特殊儿童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特殊儿童心理咨询与辅导类课程,2013级、2014级在校生对儿童发展心理学、特殊儿童心理诊断与评估、特殊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特殊儿童心理咨询与辅导都比较感兴趣,而2015级在校生相对来说只对特殊儿童心理学、特殊儿童心理诊断与评估、儿童发展心理学比较感兴趣。

笔者在访谈时发现原因如下:由于大一、大二开设课程较多,大三开设课程较少,所以大一、大二对心理学课程的需求程度没有大三高。而大三学生中一部分学生由于考研的原因希望能够开设一些诸如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等心理学课程,另外一部分在校生认为心理学的学习有助于自己特校教学工作的开展以及从心理学的角度观察特殊幼儿,因此希望多开设心理学课程。而大一、大二在校生由于课程比较多,学习和考试压力比较大,所以心理学课程的选择意愿较小。

通过数据(表5)可知,总体上来说,学校希望开设课程类型为咨询与治疗>应试和考研>基本原理,可见在校生意识到了特教专业技术性比较强,学习技能型知识意向比较强。年级上相比,从大一到大三,应试与考研、咨询与治疗呈现递增趋势,原因是因为大三面临择业或继续深造的选择。

4 心理学与特殊教育学科关系数据与分析

大一新生大多认为是两个单独的学科,大二、大三在校生普遍认为对心理学的学习有助于自己的专业发展,心理学课程是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访问得知,基本上所有的大一学生都是通过调剂的方式被录取到特殊教育专业的,对专业学习兴趣不高,对特殊教育专业了解程度不深,认为特殊教育学就是学习特殊教育基本理论和技能。而大二、大三在校生在特校实习期间感觉只能用一颗爱心去拥抱特殊孩子,无法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对技能型知识需求比较强烈。另外,很多学生已经通过或者正准备参加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对于他们来说,学好心理学并且通过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有利于自己的学业。

除此之外,在与在校生进行访谈时,发现了一些问题:学生认为心理学课程的开设对本专业的发展很有用,但是感觉学期结束好像什么都没学到。学生在特校实习时对技能型知识需求比较强烈,而学校开设的课程却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

四 讨论与建议

结合问卷调查数据以及访谈所得资料,发现存在以下问题:大一新生对特教专业了解不深,所以在学习上有一定的盲目性;大多数在校生认为心理学课程很重要,但是在课堂学习中却又很吃力,部分学生感觉虽然学到了很多知识,往往期末考试结束后,所学的内容也就忘记了;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容有一定的重复性,没有整合优化,。基于此,提出了以下建议。

1 让在校生对特殊教育专业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通过访谈以及查阅资料发现,大多数在校生都是通过高考调剂的方式被录取到特殊教育专业的,结果就是他们不知道特教专业是学什么的,未来可以从事什么工作,甚至有些学生直接排斥这个专业。所以,针对大一新生,有必要让他们对特殊教育专业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不仅仅如此,还要对特殊教育学科有一个了解,让他们知道特殊教育是一个复合型学科,其中康复学、心理学、教育学都是其中重要基础学科,缺一不可。

2 加强对任课教师的培训

2010年以来,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院校超过四十所,呈快速增长趋势,如何培养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很多学校都在考虑的问题。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实施者,教师的师德、治学态度和教学理念,以及在课程知识领域的认识水平,对课程建设成果和水平起关键性作用。因此我们非常强调教师持续的专业成长。“特殊教育心理课程如何实施、是否有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施者――教师的理念与态度,这将直接影响该课程能否真正在教育、教学层面实施,并转化为行为,纵观我国新兴特殊教育专业院校现状,大部分特殊教育专业教师都是刚刚毕业的硕士生,他们教学经验缺乏,不能很好地主导课堂教学。[4]而心理学类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最高,不仅仅要具备特殊教育专业背景,还要具备心理学背景,但是同时具备特殊教育和心理学背景的教师很少,另外在实践中,有些教师备课时只备课程而不备学生,不了解学生已掌握哪些知识,他们需要什么,其他课程讲授了哪些相关的内容。

3 加强与其他高校合作,制定课程标准

绝大多数院校课程设置现状为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缺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体系缺乏整体优化,彼此独立,各自为营,忽视了心理学的内在逻辑系统,只开设个别心理学课程,使学生学起来很吃力。要考虑如何在课程内容安排上体现出自身特色,使之符合学生们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们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有些单科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缺乏对各门课程进行统整或综合,而造成理论课课时偏多,实践课课时偏少。

参考文献

[1]雷江华,方俊明.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09(4):9-13.

[2]于素红.我国本科层次特殊教育专业建设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特殊教育,2012(1):9-13.

[3]甘昭良.特殊学校教师对知识技能重要性态度的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3(4):85-88.

心理学基础知识范文第6篇

一、物理学科专业知识

“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教师要成功地完成教学任务,首先要精通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对所教学科的内容有深入透彻的了解。对一名技工学校的物理教师而言,应具备系统的、完整的物理学知识。物理专业知识主要包括物理学基础知识、物理学史、物理科学方法、物理学发展趋势与应用等。

1.物理学基础知识

物理学科基础性知识包括物理学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物理教师必须对物理学科的基础性知识有广泛而准确的理解,以免把不准确或者错误的东西教给学生。

2.物理学史

物理学史是研究物理学发展的学科,教师通过传授物理学史方面的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科学精神及科学方法等多方面品质。

3.物理科学方法

物理科学方法是物理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每一次物理科学方法的更新都标志着物理学的重大发展。可以说,不懂得物理学的方法,不了解物理学方法的应用,就不能真正地掌握物理学。

4.物理学发展趋势与应用

物理学是一门充满生机的学科,了解物理学的最新发展以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了解正在进行的研究以及最近取得的成果,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不仅要熟悉书本上的知识,还要了解物理科学的发展趋势、实际应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这就要求技工学校的物理教师必须不断改变知识结构,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二、相关学科知识

物理是综合性、实践性和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它几乎涉及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因此,教师除了要掌握物理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备较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就数学对物理学的作用而言,物理学是以数学为工具的定量学科,数学不仅是表达物理内容的“语言”工具,而且是物理学进行逻辑推演和定量计算的“工具”。对于各个职业工种知识相互交叉的技工学校的物理教师,要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就不能满足于所教专业的狭窄范围,而应该多方面吸取其他学科知识,扩充知识面。

三、教育专业知识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技工学校的核心理念。这意味着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关注学生的道德和人格养成等。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主要作用表现在能够使教师迅速准确地解释学生的言行,并且在需要的时候,给学生适当的指导,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履行自己的专业工作。

对一个技工学校的教师而言,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学知识:

一是普通心理学:通过它来了解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一些基本的心理现象,以便对心理学这个学科有个大体的了解和把握。

二是发展心理学:各门学科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以发展心理学为基础的。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知道每个年龄阶段典型的心理特点,以及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个体差异等。

三是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核心是研究学生学习的问题,研究学生如何学习,学习习惯、学习策略等。丰富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有助于教师较好地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心理问题。

四、信息技术素养

已处于电子时代的今天,计算机与其他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并广泛应用于职业教育的各个领域,使得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方式、开展社会活动交往的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技术素养已经成为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物理教师,如果不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以及科研服务,肯定不是一名合格的教师。因此,教师的知识结构中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物理教师必须具备的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第一,信息技术的基本常识。包括信息技术常用名词术语;各种信息技术的特点、作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与趋势等。

第二,信息系统的工作原理。例如,数据化原理,信息传播原理等。

第三,信息系统的结构与组成。信息系统是一个由硬件、软件等许多部分组成的复杂系统,而各个部分又有着各种各样的形式与功能。教师要了解一个信息系统通常包括哪些硬件和软件等。

第四,信息技术有关法律与道德问题。使用信息技术时必须关注法律与道德问题,教育学生要有守法意识,不做触犯法律或者违背道德的事情。

心理学基础知识范文第7篇

心理教育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高等院校的心理教育是指根据大学生特殊的心理特点及其规律,利用开设公共心理学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立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构建网上或电话心理咨询平台等途径对大学生进行的心理学知识方面的教育,以保证大学生健康地成长。心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其他教育途径所无法代替的。提高高等院校中心理教育的质量,首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心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差异性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基于此,本研究选取地处西部的兰州大学的大学生作为被试,调查分析大学生对心理教育认识的差异性,探讨大学生对心理教育的需求状况的差异性,并深入研究心理教育对大学生重要影响的差异,旨在探究心理教育在当高等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关正确实施心理教育的途径和措施。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根据本研究的目的,选定兰州大学在校大学生为适合样本。采用目的选样法选取了相关院系,采用方便取样法共抽取大学生被试105人。其中,男生58人,女生47人;大学一年级61人,大学二年级44人;文科学生60人,理工科学生45人。另外,涉及相关专业有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生物科学、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法学、应用化学、广告学、企业管理、英语等十几个专业;涉及民族有汉族、回族、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等四个民族;学生籍贯在西部地区和中东部地区的分别占53·33%和46·67%。

2·测量工具

本研究使用的问卷共有问题26个,共涉及三个方面内容:第一部分包括大学生对当前心理教育内容的整体评价和对其重要性的认识;第二部分包括大学生对心理教育需求状况的分析;第三部分包括在心理学对目前学习的帮助、心理学对心理状况的调节作用、心理学对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作用等方面的影响,并进行性别差异、年级差异和专业差异的比较。

其中,第三部分内容采用4等级评定(即1=没有作用,2=没有感觉,3=作用一定,4=作用很大;得分越高表示倾向于认为心理教育对学习、心理调节和人际交往的影响越大)。

3·实施过程

本研究的施测时间为2003年6月,施测地点为兰州大学所开设的心理学基础课和选修课课堂上,采用团体施测的方式,由任课教师和研究生担当主试,测试前集中对主试进行了关于测试注意事项的辅导。

4·统计分析

本研究的全部数据采用SPSS10·0和EXCEL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三、结果分析

1·大学生对心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的差异

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心理学课程和心理学知识兴趣浓厚,把心理学课程列为自己喜欢和认为对自己有帮助的课程之一;每周都盼望上心理学课并认识到心理学课本身用途很大而上课时注意力集中,认为心理学知识对自己很重要、帮助很大;并要求应该广泛开设关于基础理论知识、心理咨询、心理健康和大学生心理等心理学知识的心理学课程。但不同性别、年级和专业之间对心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仍然有差异。结果见表1:

2·大学生对心理教育需求状况的差异

对于大学生对心理教育的需求状况,我们分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进行了统计,统计状况如下。结果见表2。

统计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心理教育的需求是有差异的,男大学生对心理学的基础知识(特别是生理基础、感觉知觉、动机需求和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的需求大于女大学生;而女大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健康指导以及其他与自身关系密切的心理学知识(特别是记忆、情绪情感等方面的知识)的需求大于男大学生。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对心理教育的需求是有差异的,一年级大学生对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健康指导、最新研究成果、以及与自身关系密切的心理学知识(特别是记忆、情绪情感和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知识)的需求大于二年级大学生;二年级大学生对心理学的基础知识(特别是生理基础和感觉知觉等方面的知识)的需求大于一年级大学生。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对心理教育的需求是有差异的,文科大学生对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最新研究成果等方面的需求大于理工科大学生;理工科大学生对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健康指导以及其他与自身关系密切的心理学知识的需求大于文科大学生;文理工科大学生在对生理基础知识方面的需求差异不大。

3·心理教育对大学生成材影响的差异分析

(1)性别差异研究

本研究测查了心理教育对大学生成材过程影响的性别差异,主要从对目前学习的帮助作用、对目前心理状况的调节作用和对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作用三方面进行分析。对不同性别大学生在以上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3:

差异显著性结果表明,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不论是在对目前学习的帮助上,还是在对心理状况的调节上,还是在对处理人际关系的作用上都没有达到差异显著水平。可见,心理教育在对大学生成才过程的影响上不存在显著性性别差异。

(2)年级差异研究

本研究测查了心理教育对大学生成材过程影响的年级差异,主要从对目前学习的帮助作用、对目前心理状况的调节作用和对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作用三方面进行分析。对不同年级大学生在以上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4:

差异显著性结果表明,大一学生和大二学生不论是在对目前学习的帮助上,在对心理状况的调节上,还是在对处理人际关系的作用上都没有达到差异显著水平。可见,心理教育在对大学生成材过程的影响上不存在显著性年级差异。

(3)专业差异研究

本研究测查了心理教育对大学生成材过程影响的专业差异,主要从对目前学习的帮助作用、对目前心理状况的调节作用和对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作用三方面进行分析。对不同专业大学生在以上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5:

差异显著性结果表明,文科学生和理工科学生不论是在对目前学习的帮助上,还是在对心理状况的调节上,还是在对处理人际关系的作用上都没有达到差异显著水平。可见,教育在对大学生成才过程的影响上不存在显著性专业差异。

四、结论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大学生已经逐渐认识到了心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但不同性别、年级和专业的大学生对心理学重要性的认识是不同的。

(2)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之间,大一学生和大二学生之间,以及文科生和理工科生之间对心理教育的需求状况是有差异的。

(3)心理教育对大学生成材过程中的影响在性别、年级和专业上无显著性差异。

五、思考

1·当前心理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虽然近年来一些高校已经把大学生心理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工作体系,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或咨询的专门工作机构,开展了相应地教育教学科研和实践活动。但是,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还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特别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这项工作目前在各地、各高校开展得很不平衡,一些高校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还没有把这项工作放到应有的位置上;一些高校对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任务、特点和规律等,还缺乏足够地认识和研究。特别是由于我国心理咨询业的严重滞后和长期以来人们的误解和偏见,高校中的心理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是公共心理学课程开展得严重不足,现阶段我国只有师范院校和少数综合性院校因为自身特点,开设了教育心理学或普通心理学课程,但大多数院校没有开设公共心理学课;其次是心理健康教育课至今是一穷二白,我国高校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相比于美国等发达国家而言可以说是严重的滞后,开设心理教育课的院校为数不多,好一点院校仅有心理学选修课或相关的心理健康手册;再次是心理咨询服务还处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状态,许多大学生即使有了心理问题也不去或不愿去进行心理咨询和找心理医生,或者只通过电话咨询或上网咨询的方式进行咨询;最后是从业人员不规范,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员应该为科班出身,但许多高校多为专职辅导员、团委干部兼任。

2·实施心理教育的主要途径

心理学基础知识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 心理学是幼师学生必修的专业理论课之一,学好这门学科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幼儿感知觉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作为幼儿教师应该遵循这些规律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这样才能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才能对幼儿感知觉的进一步发展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心理学是幼师学生必修的专业理论课之一,幼师心理学教学目标主要是要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与未来幼儿教育教学工作相关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如心理活动主要规律,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矛盾,影响教学效果的各种心理因素等;要使掌握的心理学知识与实际教学紧密结合,提高对教学工作的积极促进作用。幼师心理学教育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教师人文意识的培养,心理学教学也不能仅仅满足于指导未来的幼儿教师教好书、上好课,还应该注重他们人文精神的培养,使之更多地关心爱护学前儿童的成长,重视他们的心理需求,全方位提高学生素质,这样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灵魂工程师”。由于幼师心理学是一门理论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特点是理论深奥难懂,讲解枯燥乏味;但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却有很强的技术性和指导性。幼师心理学教学是为了培养未来的幼儿教师,而不是培养心理学专业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保证教学目的的师范性上来。对于刚刚步入幼师校门的初中毕业生来说,基本从未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对他们来说是很抽象和陌生的。他们的认知及个性发展正处于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他们抱着好奇的心态学习心理学,总想自觉不自觉地把心理学知识和自己的心理活动联系起来。对于这些十五六岁的青年学生,如果不加以引导,就有可能造成他们内心体验的误差,或自卑,或自傲或是不系统,或是自我矛盾。可见幼师心理学的教学任务还应包括引导学生们养成自我教育的习惯意识,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和自我调控、自我完善的能力。

1 优化课程结构,让学生迅速融入教学过程

作为幼师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心理学,应做到从一般规律到特殊规律的纵向有序及同层次学科的横向结合和有机联系。要以快速高效地提高幼师学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心理素养为目标,科学合理的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材结构。教材的结构是幼师学生形成心理学认知结构的依据,教材的结构与现实教育教学活动的结构越接近,就越易使幼师学生将所学心理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比如紧密结合学前教育学、教材教法、幼儿园管理、幼儿游戏以及心理测量、幼教科学研究等学科,丰富充实幼师心理学的内容,真正能用科学理论去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尽可能把现代心理学研究的新成果和新发现融入到教学中来,开阔学生的眼界,激活思维,紧紧跟随科学时展的潮流,及时触摸心理学领域研究发展的前沿,使学生能领悟到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前景和价值。转变封闭式的教育观念,转变“重知轻能、重专轻宽、重智轻德”观念。要以教育教学中的典型活动为主线,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有机地组织起来,构建适合幼师教育的心理学的教材结构。这可以使学生形成完善的心理学认知结构。最主要的是要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幼师心理学的积极性为目标,合理组织教材内容。要强化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典型的心理学问题的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幼师学生掌握解决心理学问题的技能技巧。在设计课程结构时,要加强对教育、教学活动中典型的心理现象的解释、诊断和控制的内容,提高对心理学概念、原理阐述的可操作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把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纳入教学工作的日程中,针对幼师学生年龄小、文化素质偏低的情况开展相关课外心理咨询活动,加强学生自我修养以及人生观的教育,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思想素质,为培养新一代全面发展的合格的教育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做了解幼儿心理的有心人

从幼师教育的培养目标出发,幼儿心理学教育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幼师心理学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让学生到幼儿园多看、多听、多想、多用,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让学生做了解幼儿心理的有心人,帮助学生制订详细的调查计划,即调查目的是什么,采用什么形式,调查问题有哪些,调查步骤如何,结果如何分析等等,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幼儿在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包括其言语,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不仅掌握了幼儿心理发展规律,还懂得了运用理论来指导实践,提升学生理论思维的能力。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对幼儿进行较长时间的调查了解。遵循客观性和科学性的原则,用事实说话、用科学说话。帮助学生学会选择行为样本,进行客观测量和标准化测量。让学生从幼儿的活动中去发现一些有趣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现成的量表进行测量,也能根据一定的测试目的和要求设置和编制出简单的心理测试量表,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应用科学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邀请在幼儿教育教学中成绩突出,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给学生介绍经验与成就,跟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沟通,取得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效果。这种亲临现场、亲临其境、亲临教师的实践的教学方法,不仅提供了心理学中“教”与“学”背景知识的融合,而且锻炼了学生实际的教育教学的能力,增强了心理学教学的操作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也培养了学生初步应用心理学的观点、知识和方法来设计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从而巩固、理解、运用和消化已学过的心理学理论知识。

3 坚持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让学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向学生讲清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为幼师心理学的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而在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并以大纲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指导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自己进行归纳总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独立地去获取知识,而不是向他们灌输知识。同学们解决不了的难点,教师再给以重点讲解。在教学中要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借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以便当他们走向工作岗位时,能够有效地做好知识的传递工作,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好地搞好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增设可操作性知识,如心理实验、心理测量等内容。在心理学教材中引入一定的心理实验的内容,使心理学知识更直观、形象,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更符合学生学习的习惯。通过心理实验内容的学习,可促进学生有效地理解、记忆,轻松地掌握理论知识。如在学习认知过程内容时,以往过于注重心理现象规律的介绍,导致学生只记住了规律的文字描述,却不会用这些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引入心理实验后,学生先学习理论知识,再通过操作实验加强理解,实验结束后还要及时讨论总结这些心理现象、心理规律在教学实际中应如何利用。这样就能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主动从心理学的视角思考问题的习惯。还要定期组织专家、学者开展课程学术报告,介绍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前沿和最新成果。以报告为契机丰富课程学习内容,扩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积极吸引学生参加科研,以科研促教学。

4 充分利用课外知识,优化学生的认知过程

心理现象虽然复杂多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但它终究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心理学中所涉及到的大多数心理现象都能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许多心理现象带有普遍性和共同性,它总是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课堂上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现实生活和学习充分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后不断观察周围和反思自我,举一反三,学习起来更有兴趣、更有主动性,能学有所用。典型案例中心理现象具有一定特殊性和典型性,它是在比较特殊的条件下产生的特殊心理现象,通常情况下是观察不到的;同时又能科学的解释心理学中最为基本的心理规律和现象。古今中外这样的典型案例很多,可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和间接知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文学作品是一种间接知识,是经过艺术加工或虚构的“间接知识”,经过选择,可以从中发现一些近似的“典型案例”。在心理学教学中,充分利用文学作品中众所周知的典型人物及其行为表现进行心理现象分析,具有特殊的效果。引导学习者在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或同伴曾遇到的心理体验或困惑作为心理学教学资料,充分提取过去的认知经验,运用所学心理学知识和理论进行讨论和分析。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学习问题、感情问题、人际交往问题、自我意识偏差等问题都能成为学生感兴趣的重要话题,这不仅对学好心理学有帮助,同时对学习者本身心理健康成长起重要的作用。我们的学生大多处于青春期,怎样帮助学生解决由生理上的巨大变化所带来的心理困扰,以及其它方面的心理问题,理应成为我们心理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5 改革考试模式,让学生心理学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改革考试形式,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方法:闭卷、部分开卷部分闭卷、开卷、论文、口试、实验、研究报告等。选择何种考核方式应根据课程对基础知识的要求和应用程度来确定。幼师心理学对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要求都比较高,可采取部分开卷部分闭卷的方式考核。对于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采取部分闭卷考试,而对于要求学生实际应用的部分采取开卷考试。考试内容要体现教学内容的整体化,既要注重学科内部的整合,也要注重学科之间的整合;注重试题与生活,与学生实际的联系;注重基础知识应用的测试。成绩的评定方式决定了教与学的取向,在对成绩评定方式改革时应以注重基础、注重能力、注重创新为指导,合理确定动态评分原则。要改变过去那种一门课程的成绩由一次考试决定的做法,强调过程考核。过程考核要细化成几个模块:课程参与情况+课堂互动+平时测验+实验(践)情况课后作业,每一模块有一定的权重,系统规划几个模块的评价体系。考核模式的改革是幼师心理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优化的幼师公共心理学成绩考核模式,应确立科学的成绩考核目标体系,建立多种考核方式相互补充的机制,建立系统的成绩考核的管理规范。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直接关系到幼师心理学教学的成败和教学效率的高低,好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没有恰当的教学方法,就很难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正如巴班斯基所说:“现代课堂教学的鲜明特色乃是教学方法的丰富多彩,乃是有意识地选择某一课题的主要教学方法,所选的方法要能很好地解决相应的教学和教育中的任务。”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心理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升人生境界。另外,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应用学科、基础学科,既具有自然科学的严格性、谨慎性、实验性,又具有人文科学的社会性、灵活性和生动性。因此,教师要在工作之余,开展学术活动,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扩充知识,以提高教学质量和自身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姜言波.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探讨《考试周刊》,2011年第80期.

[2] 霍力岩.西方学前教育评价的发展历程及当代特点.《学前教育新论》.

心理学基础知识范文第9篇

关键词:眼动技术;应用心理学;教学体系

眼动技术在国外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在诸如消费心理学、广告心理学、认知心理学、阅读心理学等心理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被认为是视觉信息加工研究中最有效的手段[1].眼动仪及眼动分析技术在教育、心理、教育技术等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在国外的本科教学和研究教学中被普遍使用.相比其他心理学仪器设备,眼动仪价格相对低廉,容易被学生掌握,而且眼动仪可以很好地整合心理学实验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2],所以,在国内也有很好的应用.

1应用心理学传统教学的缺憾

(1)理论与实践脱节,无法紧密衔接.一直以来,本科教学中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的教学由于场地和经费等方面的限制,只能局限于传统的知识讲授,无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践和操作.对于本科开放实验而言,由于开设的时间和要求等限制,无法直接和理论课程结合[3].采用眼动技术,整合相关专业课程,并且把3个层次的教学整合一体化显得十分必要,可以有效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一体化[4].

(2)教学设计层次感不够,无法层层递进.以往的本科教学理论知识教学、开放实验和创新实验项目是分开进行的,无法以递进的方式整合人才培养目标.

(3)实验设计环节相对薄弱,无法精确传达实验精髓.在本科教学中,虽然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实验心理学的课程,但是发现学生的实验设计水平还是有待提高.因此,不断完善项目设计、结合课程完善基础示范型实验、整合课程资源和优势、不断开展综合实践型实验和研究设计型实验、鼓励和培育应用创新型实验[5],是一个势在必行的选择.

(4)人才培养模式有所偏颇,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我们期待可以培养出综合型、复合型、创新型、研究型人才,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困难重重.我们可以利用眼动技术和实验教学,使实验课程与实践、应用相互结合,课程实验、自主设计与应用创新相结合,实验教学与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相结合,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锻炼其实践能力,提升其研究能力[6].

2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和具体方法

2.1新人才培养模式目标

(1)应用心理学课程教学多元化,丰富课堂内容,实现基础理论与实践综合能力培养结合,突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同步性和互动性.

(2)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

(3)通过本实验教学,使学生了解和熟悉眼动技术在心理学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锻炼学生灵活地操作和使用仪器开展心理学研究的能力,培养综合型、复合型、创新型、研究型人才[7].

2.2改进教学效果的方法

(1)把理论课的教学和实验教学有机地结合,理论教学先行,在理论授课3周后,开始实验教学工作,并且把实验教学和理论授课同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开放大型仪器设备供本科实验教学使用,提供科研能力锻炼的机会和帮助.项目不停留于形式上的熟悉仪器设备性能,而是要求根据所学进行具体的操作和使用,并且全程提供直接的指导和帮助,真正让学生能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

(3)利用国家和学校提供经费的支持,鼓励学生开展实验研究工作.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和开放式实验室实验是可以利用的有效形式,能够保证大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利用现有条件开展实验研究.

(4)在学院大力支持下,整合教学资源和优势,并且利用该项目提供的资助,配备专门的实验助理和助教,进一步协调和合作,在“1+3+4+3+3”的教学体系下高效有序地开展工作[8]。

3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容

3.1理论课程与课堂教学实验、研究设计

理论课程教学依据常规模式进行,按照«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依次开展相关的授课工作.以我校心理学院心理学课程为基础,整合“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广告与消费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方法”7门课程,并且把7门课程与“本科开放实验”和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进行结合,拓展学生的心理学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科学研究能力,真正做到利用眼动技术整合学科、实验优势,培养综合型、复合型的心理学人才[9].

3.2开放实验教学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所学课程,在课程教师和项目负责人的指导下,借助教务处针对理科生的“实验室开放项目”课外教学活动,要求学生自选主题设计眼动实验,开展相关的开放实验教学.所有的实验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独立设计实验和编制眼动实验程序,选择小组成员或班级同学作为被试,通过眼动仪采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开放实验教学不少于32学时,最后完成一份完整的实验研究报告,并且根据教务处要求给予实验成绩,记1个学分[10].。

3.3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

在课程学习和开放实验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根据学生兴趣,指导学生进一步开展有关的实验设计,并且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自己设计、小组合作,申请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最近3年来,我院教师先后指导了多项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并且获得资助,具有丰富的本科生项目指导经验.2010年批准立项的项目均已顺利结项,并且有4篇论文被«心理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大学生学报»发表.

3.4通过眼动技术统合课程实验、开放实验和创新实验项目

把课程教学、课程要求的课堂实验、研究设计与开放实验、创新项目结合是本研究项目的重点和特色.项目以“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最终确定了“1+3+4+3+3”的教学体系.一体化:利用眼动技术的通用性和在7门专业课程中的应用,通过一个技术整合7门课程的实验教学,统筹安排、资源共享.三层次:理论知识与课堂实验、开放实验、创新实验项目.3个层次递进实现教学的整合和人才培养目标.四类型:基础示范型实验、综合实践型实验、研究设计型实验、应用创新型实验.三结合:实验课程与实践、应用相互结合,课程实验、自主设计与应用创新相结合,实验教学与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相结合.三能力:基础知识、实践能力、研究能力.总的来说,就是一体化课程教学,利用眼动技术和眼动实验教学作为媒介,把7门主干专业课程相连接,真正实现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理论知识与课堂实验、开放实验、创新实验项目3个层次教学内容递进;创设基础示范型实验、综合实践型实验、研究设计型实验、应用创新型实验共4个类型的实验满足不同阶段学习需要;把实验课程与实践、应用相互结合,课程实验、自主设计与应用创新相结合,做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实验教学与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11].

4.眼动技术在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成果

首先,对于学生来讲,通过在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过程中的探索,使学生了解和熟悉眼动技术,掌握编程技能,夯实基础知识,训练实验设计能力、跨专业课知识整合与创新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就业竞争能力.此外,还有利于提高心理学本科教学的创新能力,培养和发掘学生的科研潜力.其次,为了更好地服务广大学生,促进眼动技术更广泛的应用,心理学院又购置了一台SMIRED眼镜式眼动仪,为更好地进行科学研究工作以及本科教学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12].基于此项目教学,心理学院本科生申请到了2项大学生创新实验:2013年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A类)“情绪性设计在多媒体学习中的作用———来自眼动的研究”;2012年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A类)“恐惧还是偏好?儿童对危险刺激的优先加工”.近期,随着眼动技术的成熟,湖北省内各心理学教学单位陆续购入了一批眼动仪.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和讲义可以在省内各心理学教学单位和科研单位中进行推广,为探索眼动实验教学在应用心理学本科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提供借鉴.同时,基于此项目基础,心理学院眼动实验室举办了。

5结语

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了许多进步,但是还有很多改进的空间.第一,如何在本科教学中更加积极地推广眼动仪的使用,比如鼓励更多的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和实施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时使用眼动仪,未来应该制订一个更加切实和基础的教学方案,把这种实验性项目执行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并且从入学初就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最终把这种科研技术应用到本科生科研中.第二,眼动技术在培养应用心理学人才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劣势,比如眼动技术并不容易掌握、操作也不是特别简单,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DuchowskiAT.Eyetrackingmethodology:Theoryandpractice[M].SpringerGVerlagNewYorkIcn,2007.

[2]RaynerK.Eyemovementsinreadingandinformationprocessing:20yearsofresearch[J].PsychologicalBlletinu,1998,124(3):372G422.

[3]周文彬,张雪琴.关于心理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分析与建议[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2):180G183.

[4]曾祥炎.心理学实验教学内容的创新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9):121G124.

[5]欧贤才.行为观察实验及我国行为观察实验室建设现状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7):213G216.

[6]蒋波,章菁华.1980—2009年国内眼动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心理科学,2011,34(1),235G239.

[7]莫书亮,向远明.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和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2012(5):145G148.

[8]RaynerK.Eyemovementsandattentioninreading,scenepercepGtion,andvisualsearch[J].TheQuarterly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2009,62(8),1457G1506.

[9]张学民,舒华.实验心理学纲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0]向远明.心理学实验室开放运行机制的创新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9):356G358.

[11]曾祥炎.基于EGPrime实现“实验心理学”实验教学的新方法[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11):89G91

心理学基础知识范文第10篇

一、视唱练耳课程与行为主义

20世纪初以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B.Watson )为首发起的行为革命对心理学的发展进程影响甚大。其观点:知道了反应就可以推测刺激,知道了刺激就可以预测反应。把刺激与反应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学习即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这样,教学中练习或习惯的形成就成了学习的同义词。根据这一原理,视唱练耳课的教学研究长期以来围绕着如何提供特定的刺激,以便引起学生特定的反应来展开。例如:要让学生形成固定的传统和声思维模式,在和声听觉训练中,我们就会根据传统和声理论编排和弦序列,当这种特定的和声音响对听觉反复刺激后,学生就会产生听到一个和弦,就会期待和想象下一个和弦的反应。因此进行这样的训练,课程目标越具体、越精确越好。以华生为代表的经典行为主义强调反应之前的刺激,以斯金纳(B. F. Skinner )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则强调反应之后的刺激,即强化。斯金纳把强化作为促进学习的主要杠杆。在他看来,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艺术就在于如何安排强化。行为主义认为,复杂行为是由简单行为构成的,主张把课程目标和内容分解成很小的单元,然后按照逻辑顺序排列,逐步通过强化手段使学生掌握课程内容,最终达到课程目标。

行为主义是20世纪上半叶对西方课程影响最大的心理学流派,至今对视唱练耳课程的发展还产生很大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课程与教学方面强调行为目标,如:视唱练耳教学更侧重于音乐感知力的培养,围绕如何强化音乐听觉能力的研究是最重要的教研内容。在柏西・布克著的《音乐家心理学》中对音乐记忆的性质和可能性的看法是“将习惯定律运用到你的心理方面去”。②因此良好音乐听觉习惯的形成是教学的首要目标。

2.在课程内容方面强调由简至繁的积累,大多采用直线式教学。如:视唱练习曲的编排上,音的高低由近距离的音程向远距离音程扩展,调的学习顺序采用由少调号至多调号的编排方式等。

3.强调基本技能训练。如:视唱练耳学习过程中,脱离音乐作品的音阶、音程、和弦等的纯技术技能练习的必要性是经常被强调的,这是提高音乐听觉能力的重要保证。因此有许多教师将教学的失败归咎于课内、课外的基本练习不够,强调学习过程中保证基本练习曲操练时数达标的重要性。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表现为热衷于编排脱离音乐内容、音乐风格的单纯的音阶、音程、和弦式的视唱练习曲进行音准训练等。

4.主张进行个别教学。视唱练耳课采用小组课形式授课,其目的是尽量缩小学生之间音乐能力的差异,使教学过程更具有针对性,从而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这个观点出发,许多教师认为教学小组中学生人数越少,针对性越强,越便于教学的强化训练,教学效果就越好。

5.提倡教学设计和系统设计的模式。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各个训练领域都十分强调教学设计和过程模式,如:节奏训练、音程训练、和声听觉训练、旋律听写训练、视唱训练等都有其基本的、独特的训练步骤和方法。

6.主张开发各种教学技术。如:挖掘音乐潜能的各种教学手段、教学策略以及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7.注重教学绩效、成果分析和目标管理等做法。如:视唱练耳分级制教学管理,就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各分级的教学内容进行详细规划,对各级别的审核标准做出具体规定,为整体教学实施过程进行有效监督,为保证教学质量提供有效的目标管理机制。我国的许多音乐院校都有类似大同小异的课程目标管理机制。

行为主义心理学思想对视唱练耳教学观念的影响,首先突出地表现为在教学研究中更多地关注“怎样教”而忽视了“教什么”。但是,根据行为科学的原理设计的教学程序,又必然直接涉及教什么,不教什么。视唱练耳课程与教学的研究,如果只注重教学手段和课堂行为的改进,就会在以一种可以观察到的、可以测量的形式来具体说明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上做文章。这样就必然只关注局部而不顾及整体,从而影响到整体视唱练耳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的方式和课程评价模式的开发和研究。其次,行为主义者过分依赖于对学习的分析结果,把人类学习过程描述得过于简单、机械。在视唱练耳课教学中,如果认为将音乐各要素作为音乐这台机器的零件,把对音乐各要素的掌握等同于音乐能力,因此只要把音乐能力分割成相对独立的各项技能,并将这些技能视为机器零件拆下来一一加工,以为有了好的零部件机器就可以正常运转未免过于乐观。因为缺乏整合的机器即便能够运转,也不一定能做到持续的、良性的、高效优质的运转。

二、视唱练耳课程与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家尝试解释复杂的心理过程,将复杂的心理过程视为人类思维程序。认知心理学家始于20世纪50年代,它认为学校课程所涉及的主要是认知领域的学习。有些人把学校学习与认知发展视为同义词,从而导致了一场心理学的认知革命。其基本假设是:学生的行为始终是建立在认知基础上的。所以认知心理学家研究的对象是学生处理环境中各种事件的内部心理活动,并试图解释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与行为主义不同,认知心理学关注的不是学生学会对某种刺激做出某种反应,而是学生头脑中认知结构的重建或重组。因此,认知心理学家感兴趣的不是行为发生的频率,而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布鲁纳(J. S. Bruner et al )认为,思维方式是各门学科所使用的方式的基础。布鲁纳的观点促使人们去思考最佳的学科结构的问题。认知心理学思想对于视唱练耳课程理论的影响,在于主张螺旋式的课程,因此必然会让学生一开始就学习音乐基础理论的基本结构和基本概念。认知加工理论对视唱练耳课程设计的影响在于,指导视唱练耳课程设计者通过概念、命题和建构的组合设计课程。如:由孙从音主编的《基本乐科教程》(1997)中,明确要求在教学中:“建议以练耳(音乐听觉训练)为主线,视唱和乐理的进度尽可能地和听觉训练相配合。特别要围绕着听觉训练中的八个要素和八个循环(八个单元)的螺旋式上升进行。”③这八个要素是指:1.节奏,2.节拍,3.和声,4.曲式,5.力度,6.速度,7.调式,8.音乐表现。在视唱练耳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上也有截然的区别:对乐音的体验建立在音程与和弦交叉进行的基础上;在视唱练习曲的编排上,调的学习顺序采用由相关调号(一个升号调与六个降号调,二个升号调与五个降号调……)同时进入的编排组织方式等。认为在视唱练耳课程设计中,关键在于基本乐科的学科呈现方式应该同学生的思维方式相符合,使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本观念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扩展、再扩展。学科结构的思想一度被广泛用于课程设计,并把这种课程作为培养精英的有效途径。

认知学派在课程设计中存在着侧重于关注学科的知识结构或侧重于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构的两个观点。布鲁纳倾向前者,奥苏贝尔(D.P.Ausubel)则倾向于后者。奥苏贝尔用“同化”作为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有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有关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由于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新旧知识的同化。为了使课程设计符合同化理论,产生了“逐渐分化”原理。其依据是:(1)学生从已知的包摄性较广的整体知识中掌握分化的部分比从已知的分化部分中掌握具体的知识要容易;(2)学生认知结构中对各门学科内容的组织,是依次按包摄性水平组成的。④奥苏贝尔反对只求教材编写自成体系,而不考虑学生认知规律的做法。依据这一原理,视唱练耳必须按照乐理的音乐基本理论,按照其包摄性和概括性程度,组织成有层次的、相互关联的系统,使旧知识成为新知识的巩固点,实现新旧知识的同化。布鲁纳强调归纳法,奥苏贝尔强调演绎法,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可以得出两种完全不同的课程教材体系。例如:在和声听觉分析训练中,一种训练法是依照先学习音程的听辨(从近距离的二度音程到远距离的八度音程及复音程),再学习三和弦的听辨(从原位到转位),而后学习七和弦的听辨(从原位到转位)顺序进行的。另一种训练法是在进行音程的学习时,将音程的知识内容与三和弦的知识内容结合起来。当学习三度音程时,结合原位三和弦的训练(因为两个三度音程的重叠即构成了三和弦);学习四度音程时,结合转位和弦的训练(因为三度重叠四度即构成第一转位的六和弦,而四度重叠三度又可构成第二转位的六和弦);而当学习和弦的同时,由于三和弦的根音与五音构成五度,转位和弦的低音与高音都是六度,所以又可建立五度与六度音程的听觉暗示,使旧知识与新知识产生关联。无疑,前一种方法是根据学科体系作为教材编写的基础,后一种方法是根据奥苏贝尔以“同化”作为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的原理,把课程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使之成为有意义的学习。按照学科结构来设计,先进行音程的听觉训练教学再进行和弦的听觉训练教学是最佳的选择,在乐理教学中,也是按照音程、和弦的顺序进行的。因此在已有的视唱练耳课程设计中,以学科结构顺序设计练耳顺序一般认为是顺理成章的。但是按照学生认知结构来设计的话,音程与和弦的教学同时进行应该更为合理。因为这样可以有效地将新的和弦知识与旧的音程知识产生关联,在学习和弦的同时,又强化了音程的知识内容学习。视唱练耳课程内容对学生的潜在意义在于它是否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只有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的课程内容,才会产生有意义的学习。否则,学生无法将新知识与旧知识产生关联,就只有通过过度的学习,以求通过考试。其结果是“考完”后则“忘完”,从而丧失了音乐学习的意义。如果有些学科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相矛盾,难以同化,或有时课程内容无法按纵向的形式组合,就要采用“整合协调”的原则。通过分析、比较、综合,使学生清晰地意识到有关概念的异同。

三、视唱练耳课程与人本主义心理学

如果视唱练耳课过分追求认知学习,就有可能忽视学生的能动作用,使学生产生被动、机械的学习状态。学校音乐教育应该是促使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单从认知角度来设计课程是片面的,这也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攻击的突破点。20世纪70年代流行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关注的不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这是行为主义关注的),也不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这是认知心理学家关注的),而是学生学习的起因,即学生学习的情感、信念、意图等各不相同的个人内部行为。他们认为,课程内容对学生没有个人意义的话,学习就不可能产生。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影响,世界各国各地区教育改革浪潮迭起,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摒弃了以往把音乐知识技能作为音乐课程首要目标的做法,而是强调音乐兴趣爱好与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强调通过音乐教育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从而赋予音乐教育更丰厚的人文内涵。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罗杰斯(C.Rogers)认为,持有唯有认知学习才是最重要的观点,是现代教育的悲剧之一。当人的基本需要得以满足,自我实现就成为个体的学习动机,在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能加强学习动机,因此学生的自我实现是课程法定的中心。他们把课程看成满足学生生长和个性整合需要的自由解放的过程,把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向学生个体。罗杰斯的观点是,课程既不是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技能(这是行为主义所强调的),也不是要教学生学会怎样学习(这是认知心理学家所强调的),而是要提供一种促使他们自己去学习的情境,否则学到的知识很快会被遗忘。在音乐基础教育研究中,往往认为只要音乐课程的设计合理、教学方法得当,学生就能很好地学习。因此在我国音乐基础教育实践中,必然存在只注重基本乐科的外在辅助价值,忽视其审美的内在本质价值;只注重非审美的音乐技术体验而忽视审美的音乐情感体验;只注重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训练,而忽视学生音乐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状况。视唱练耳课如果不关注什么内容对学生的音乐发展是最有意义的,如何使学生最有效地、感情投入地进行视唱练耳学习,就必然以牺牲音乐情感体验为代价来强调音乐知识技能的认知。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的意义不是内在于课程之中,而是个人赋予的,只有对个人有意义的知识,才是知识得以保存不被遗忘的决定因素。人本主义课程强调情感对学习的重要意义,强调学生思维、情感和行动的整合必要性是很有道理的。但在音乐课程中如何把学生个人生长与传授音乐学科必要的知识技能结合起来,会遇到困难。在我国,自《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颁布以来,音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关键的全面实验阶段,在音乐教育实践的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上呈现的音乐教育观念转变的差异,集中体现在如何处理音乐审美教育与“双基”教学的关系上。新音乐课程观强调“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兴趣、需要和态度,与原课程强调“知识本位”,重视课程本身的严密性、系统性和权威性形成鲜明对照。应该说,对课程的认识从“知识本位”到“人本位”是人类文明的又一大进步。

然而,将传统的 “双基”(指音乐基础知识学习与音乐基本技能训练)教学理解为是与素质教育相悖的音乐教育加以摒弃,这无疑是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学校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尽可能地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质量以提高鉴别评价音乐的能力。如果不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基本技能,就不可能领悟音乐中所体现的美的创造价值,也就无法深入到音乐的审美境界中去,领略音乐作品的美学价值。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家科达伊对于当时匈牙利音乐教学中有些教师低估儿童理解音乐艺术的能力的现象,称之为“教师的迷信”。科达伊通过对学生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基本能力的培养,使之具备音乐的一般读写能力,并能表演难度较大的多声部和转调的合唱,获得了较高的音乐才能。科达伊说:“成百上千的人一起唱,直到我们成为一个伟大的和谐的音响,我们可以说:整个世界更美好了。”⑤如果学生不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表演能力,“和谐的音响”想必是无法创造出来的,而“和谐”的审美体验则无疑是无法深入人心的。如果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与学生基本的音乐需要和音乐生活密切相关,成为学生终生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必要,那么,学生就有可能最有效地、情感投入地学习视唱练耳技能。因此,应赋予音乐基础课更多的个人意义,促使富有积极意义的音乐学习的产生。

应该承认,学生最关心的是视唱练耳课程学习对其个人音乐生活的意义,因此,视唱练耳课程工作者应当对此做出反映。什么样的音乐基础课内容对学生最有意义?怎样才能将学生的个人生长需求与音乐学科必要的知识技能传授很好地结合?人本心理学的另一代表人物马斯洛(A. H. Maslow)生前曾试图解决个人生长与传授各门学科必要的知识技能关系的问题。他认为,学习内容并不妨碍个人生长。在音乐基础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这也同样是有待解决的问题。但是,“人本主义者坚持注重情感的课程比传统的课程能使学生学到更多有用知识,并坚持‘信则灵,不信则不灵’,难免使人感到带有神秘主义色彩。”⑥

四、结语

行为主义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认知心理学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人本主义心理学关注学生学习的起因。这三个心理学派思想对视唱练耳课程理论、教学观念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于音乐基础课来说,其课程理论应建立在对学生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学科的自身特点、学生的感受、社会的需要,汲取心理学思想的各派所长为我所用,才能使视唱练耳课程成为使学生“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全部教育内容”。

综上所述,音乐基础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总是与心理学思想和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视唱练耳课程理论的研究也必然涉及心理学成分。首先,视唱练耳课教学工作者必须了解学生对基本乐科课程内容理解的情况,不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何对基本乐科课程内容进行组织,不清楚学生对音乐基本要素的认知结构、认知规律,就无法有效传递这些课程内容。其次,视唱练耳课程与教学必定会涉及某种发展和学习模式,科学的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基本技能训练模式需要心理学原理的支持,因此,心理学原理应成为视唱练耳课程理论研究的基础。

① 钟启泉主编《课程与教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② 【苏】柏西・布克著《音乐家心理学》(金士铭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版,第69页。

③ 孙从音、范建民主编《基本乐科教程・练耳卷》,《练耳的教与学》,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④ 施良方《课程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4―35页。

⑤ 引自杨立梅编著《科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音乐基础教育的原则与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封二。

⑥ 参见施良方《课程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8页。

上一篇:标准化管理范文 下一篇:自然科学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