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核心素养范文

时间:2023-12-20 17:12:03

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核心素养

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核心素养篇1

关键词:体育;核心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807.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5.01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推动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新型的体育课堂教学,必需要有新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2015年10月,在清华附中举办的基础教育高峰论坛上,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介绍,即将出台新的高中课标中将强调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将新增核心素养以及基于核心素养制定出来的质量评价标准。申继亮还谈到,基于这样的改革,我们就要要求所有的课程老师对学科价值、学科育人功能有很好的思考。同时,新时期的课程改革,也要求每个学科的教育教学除了发挥本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之外,要高度重视跨学科之间的综合育人功能。

1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及特征

学科核心素养是我国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是学生通过学科课程学习所形成最基本、最重要的素养,是学生在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自主健身,其核心能力主要包括由运动认知能力、健身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是以学生发展素养为核心价值追求。

运动认知能力是指学生对体育健身知识、运动技能和相关健康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的能力,伴随着思维、理解和感悟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先决条件。健身实践能力是指学生为完成设定的体育锻炼任务,联系实际采取的有意参与、强化练习、比赛运用和持续健身的决策能力,伴随着动机、态度及价值观取向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实现载体。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学生在多变的健身环境中,表现出身体、心理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调试能力,他伴随着调节、适应和控制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呈现结果。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确定体育学科课程标准、体育学科知识体系、体育学科质量评价标准的依据和导向。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以结构化的学科知识与技能体系为重要基础和载体。

2 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和途经

2.1 体育教师应注重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组织者、实践者,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首先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要为人师表,此外,体育教师需要定期参加各类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有效的体育教师,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的课堂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可直接表现为体育教师高水平的文化素养。我认为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应包括文化素养、心理素养、道德素养等,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共同生活中,教师必须力求长进。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欢喜和教师赛跑。”因此体育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要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才能起到榜样和楷模的作用。

2.2 体育课堂教学重视德育渗透

在教学中,立德树人,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强调体育教学与各类文化知识的整合性,是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小学体育教育渗透德育的方法多种多样,体育教学也是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体育教师在游戏比赛中对学生进行团结的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关心他人,互帮互助的良好意识,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宽容他人的优秀品质;要培养学生遇到困难要敢于面对、要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可贵精神;培养学生自信、果断和超越自我的拼搏精神。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好德育功能,要将德育教育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要有针对性地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进行德育教育,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德育教育。

2.3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自主健身的习惯

体育老师以及学生家长都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他们喜欢的体育活动,帮助他们重新树立体育的目标是身体素质提高的理念,掌握自主锻炼的科学方法。体育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和端正体育态度,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使学生了解体育的价值。使学生了解人体身心健康和身体运动的科学知识,掌握科学锻炼的正确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2.4 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教学中应关注学生能否适应当今与未来的发展,适应社会、终身学习、成功生活、个人发展的学科关键素养。体育素养发展的连续性和各个学段落实的阶段性,体育教师要让学生明确体育运动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体育教学如何调整学生的心理平衡,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体育教学目标与学生心理健康目标和谐统一,使学生身心能得到健康成长,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

3 培养体育核心素养的意义

3.1 打好身体基础

回归体育的本质功能,增强体质,顺应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发展,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体育核心素养高的人群,固然可以终身体育,可以自主锻炼和健身,使自身的身体保持健康的状态。

3.2 提升全民的体育意识,增强体质健康水平

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可以使学生自主健身,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运动技能,掌握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锻炼的良好习惯,能够提高自主锻炼的能力,使学生的身体终身受益。提高他们的体育意识,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可以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自我评价的能力,有助于培养终身体育,具有长远的意义。

3.3 塑造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培养体育核心素养,可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调节能力,现代的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很大,若不具备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会产生各种心理疾病,这就要求每一个个体都要具备健康的心理调节能力,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4 总结与建议

综上所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并不“新”,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加强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是我们体育教育一直以来的目标和追求。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终身体育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等内容,这些都是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直接体现。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固然重要,但是,素质教育从来都不只是学校教育的事,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格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告诉我们教育要生活化,要从实践中去教育。其实实施素质教育,每一个学校、每一个课堂、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可以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在当今的社会大环境下,帮助学生培养其核心素养,让他们在体育活动中能够放松身心,劳逸结合,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基于体育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1] 张彦忠.浅议小学体育课与学生素质培养[J]. 新课程,2015.04.

[2] 周济.学校体育是青少年体育的基础和重点[J]. 中国学校体育,2007. 6.

[3] 刘军.刍议小学体育课与学生素质的培养[J].读与写杂志,2010.10.

[4] 孙有平,张磊.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境与思考[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11.

[5] 汪晓赞.学生――教师组织教学的核心[J].体育教学, 2009.

[6] 邹德敏.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实践[J].体育教学, 2009.

[7] 曲伟东.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 2015.

[8] 许志文.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锻炼能力的探究[J].小学教学参考, 2007.

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核心素养篇2

关键词:小学生;体育素养;有效策略

一、认识体育素养

所谓的体育素养是指体育文化水平,是指一个人平时养成的在体育方面的修养。体育情感与品格、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三大板块是公认的学生体育核心素养。

在体育情感与品格中,体育情感主要是围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让学生对体育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运动方面培养。学生一旦具有了运动兴趣,无论是学习运动技术还是体能锻炼都能够得以实现。体育品格主要倾向于体育精神,如,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等。

在运动能力与习惯中,运动能力主要围绕学生基本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能力两个方面进行培养,例如,生活中的走、跑、跳、攀、翻等基本运动能力,以及用于终身锻炼或参与竞赛的篮球、游泳等运动技能。运动习惯主要是在掌握了一定的运动能力以后,每天都能够坚持完成一定量的自己喜爱的运动,且长期坚持成为习惯。假如有运动能力而未养成坚持运动的习惯,运动能力本身不能直接促进健康,只有养成了锻炼习惯且长期坚持了,对健康的促进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健康行为多指有利于促进健康的生活或运动中的具体行为(也可称为健康促进行为)。相反,也有危害健康的行为表现,如,晚上睡前做剧烈运动,这是不利于保障优质睡眠的行为,属于不健康行为(或健康危险行为)。在健康知识与行为中,健康知识主要围绕有利于健康的相关知识,例如,运动后不能一次大量饮水等。

二、提高小学生体育素养的有效策略

1.关注体育素养的整体性

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应是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正如OECD研究提出的“素养=知识+能力+态度”公式一样。知识、能力、态度三者有机统一在一起方为素养,任何一个指标都不直接等于素养,而是素养某一方面的表现。例如,素养中的知识,不直接等于素养,仅仅代表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或具备的知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亦是如此,“体育情感与品格、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三维度是一个整体。从体育学科自身的特点而言,学生接受该学科的学习,要注重对学生全面的培养,忽略任何一方面都不能称其为具备了学科的核心素养,而只能显现出是具有某一方面的素养表现。例如,只注重运动能力与习惯养成教育,仅仅只能说明,学生具有运动的能力与习惯,而不能称某学生具有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同样道理,学生仅具有健康知识与行为也不等于是具备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所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

2.重视体育素养的可观测性

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还具有可观测性。学生完成体育学科的学习以后,其核心素养应是由几个维度组合成的一个整体,但每个维度的指标要素都是可以观测到的。

例如,在“体育情感与品格”维度上,学生是否具有对体育的兴趣、热爱等情感,从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持久性等也能观察到。学生是否具有顽强拼搏、坚持不懈等体育品格,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也能一览无余。有些学生在运动中怕吃苦,有些学生表现出了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些表现都是可以区分的。

在“运动能力与习惯”维度上,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运动能力,具有什么样的运动能力,也是可以观测的。例如,在攀爬、翻越运动中,有些学生完成动作非常迅速,而有些学生不仅不协调,而且,总是被前面的学生远远甩在后面,这是学生基本运动能力不同的具体表现。再有,在一些体育比赛中,如篮球比赛,有些学生技术动作很娴熟,战术意识也较强,可有些学生却远远不及。说明学生的运动能力表现出的差异性也是可以区分的。是否具备了运动的习惯更能观测,有些学生每天课外活动时间,甚至放学以后都会到学校的篮球场和几个学生一起打篮球约1个小时。这种行为不仅有利于运动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而且已经显现出具有运动的习惯。

此外,就“健康知识与行为”这一维度而言,W生是否具有健康知识,可以通过笔试、口试等方式检测,也可以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健康行为也同样具有可观测性,可以通过组织活动了解学生的行为是健康的还是不健康,也就是说,是有利于促进健康的还是有可能危害健康的。当各个维度都通过观测以后,可以综合评判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状况,是良好、一般,还是优秀。

体育素养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与体育教育影响所产生的,所以学校教育应该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作用,关注学生的特点和体育素养的特点,培养小学生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质水平、体育技能、体育品质、体育个性等方面的综合体育素质与修养。

参考文献:

[1]胡广宝.课堂质量关键是学生参与的质量[J].学周刊,2011(26).

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核心素养篇3

一、深刻领会积极心理学的核心价值观及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一)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其核心价值观。积极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不同的是,积极心理学强调对心理生活中积极因素的研究,它的主要研究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积极的情感体验;二是积极的人格特质;三是积极的社会环境。积极心理的核心价值观是“积极”。

(二)积极心理学的目标。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促使人们建立生命中的美好品质,增进幸福感,以造就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且具有幸福感的优秀人才。积极心理学的目标与我国教育改革的目标不谋而合。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应该引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运用积极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和方法,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积极心态、积极品质和积极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三)积极心理学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积极心理学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带有以下特点:(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强调人的潜能,应该关注人的潜能的挖掘与发挥。(2)、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帮助人追求幸福的生活,而不是帮助人消除所谓的什么问题。(3)、心理健康的本质并不等于没有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或者是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的消除,还应该包括身心积极因素的增加。(4)、应该保持乐观的态度,对问题寻求积极的解释有助于我们从更高的角度,全面地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5)、应该重视学生的自我调节与体验。(6)、应该充分利用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因素。

二、紧紧围绕积极心理学的核心价值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努力探索普通高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构建的有效途径

(一)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大心理健康教育观”来有效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因此有必要建立符合时代要求和具有本校特色的“大心理健康教育观”来有效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以澧县一中为例,我们坚持如下一些理念和做法。

明确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以“人格养成”为核心内容。对学生,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第一,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我校将办学目标定位为“让每一个学生得到与其个性相适应的最大发展”。第二,我校坚持把学生人格培养放在第一位,坚持“身心好、品行好、学习好”的成才标准,把健康的思想感情、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人生最重要的修炼内容。对教职工,学校坚持“教师第一”的管理理念和“人格优先”的培养理念。学校坚持“人格优先”的原则培养教职员工,对教职员工提出“心态光明,状态积极,推己及人,知足常乐”的基本要求,让每一位教职员工都深入领悟“用人格提升人格,用智慧启迪智慧,用爱心培养爱心”的育人境界。如我校的师德论坛论文集《大写的爱》和《以人育人》就很好地表达了全校教职工对育人理念的诠释。

(二)科学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核心价值观,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专业化发展。我校坚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的发展方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如下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通过宣传橱窗、校本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健康讲座等形式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和家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第二个层次是通过开展各类团体心理辅导和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帮助其中的成员优化人际关系、挖掘心理潜能、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掌握心理调节的技能和增强社会适应的能力等等。第三个层次是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师通过心理咨询信箱、网络咨询、电话咨询和面询等形式与求助者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帮助他们解除心理困惑或心理问题。

同时,我们也十分重视继承学校优良的传统教育活动,通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科学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核心价值观,建立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在班主任工作和课堂教学中融入积极心理学思想,有利于建立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构建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教师还广泛发掘课堂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探索利用班会、户外实践、游戏活动、成长小组等多元化途径,并在学科教学中运用情境创设、分享讨论、问题辨析、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增强师生、生生互动,扭转单向传授的不足,从而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

(四)创建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和积极的人文、自然环境,巩固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构建的成果

我校的教育评价体系有如下几个部分组成:

(1)制定“新三好标准”:即身心好、品行好、学习好。(2)确立“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与其个性相适应的最大发展”的办学理念。通过创设各种机会,培养学生自信心。(3)明确实践目标:即努力培养健康的思想感情、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同时,我们也十分注重创设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环境。如我校校内人文景观丰富,自然环境优美,学校将校园环境设计风格定位为“简明、通透,古朴、大方”,对培养学生大气的人格起到了环境暗示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核心素养篇4

【关键词】民办高校 健康人格 文化素质教育

Design the culture quality education mode of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un by the local people based on the healthy personality

Cai YushengWang JinshanZhang Yong

【Abstract】The culture quality education of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un by the local people should be in contact with the continu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should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n the basis of students and optimize the culture quality education, should bring the culture quality education into the school teaching system, should build the culture atmosphere and the humanistic condition carrier actively, establish the culture linkage mechanism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Grasp the most essential fundamentality, the personality, treat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healthy personality as something most important, build the culture quality education mode of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un by the local people based on the healthy personality, achieve students’ general development and advanc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un by the local people.

【Key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un by the local peopleHealthy personalityCulture quality education

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主动适应21世纪人才需求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水平的重要基础。杨叔子院士在《人文教育:情感,责任感,价值观》中提出:“文化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素质,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就是要做人的素质,人为本,做人的素质,特别是人格,是本中之本。”[1]因此,文化素质教育必须要抓住这个本中之本,把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作为重中之重,构建基于健康人格的民办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模式。

1.大学生的健康人格与文化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与健康人格培养之间既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又有一定的区别。人格培养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属于文化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其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健康人格培养的核心。文化素质教育是培养健康人格的基础,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良好的文化素质教育可以为人格的健康成长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非智力支持。健康人格培养则丰富了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是文化素质教育的深化与发展。但文化素质教育不等同于健康人格培养,二者之间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文化素质教育以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为宗旨,力求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发展和人类文化向个体人格品质的内化。

2.民办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在健康人格塑造上存在的问题。民办高校在经历了崛起阶段,进入了转型阶段,面临的突出问题就是可持续发展问题。民办高校本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必然包含着文化素质教育的科学化问题。然而,民办高校在就业导向的驱动下,使其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带有一定的“实用主义”色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暴露出来的弱点和不适应突出表现为:办学科类单一,过窄的专业设置,过弱的文化底蕴,过强的功利主义等。因此,在这特定时期提出并实施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不仅符合民办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而且更有助于推动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与转变,促进民办高校自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民办高校在经历20多年的发展后,基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学传统与特色。目前,一些已经具备一定办学规模的民办高校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开展得比较好,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学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民办高校在整体的教育上存在忽视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问题,从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到教学手段、方式、教育评价等方面强调的是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培育,如“对口型”、“适用型”人才。学校往往只注重学生智力方面的发展,而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民办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在“求真”的科学与“求用”的技术的双重挤压下,其存在的基础被破坏。

2.2课程的设置基本上只是考虑到对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方面,对于专门的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开设很少。在课程设置和具体的教学中,学校教育缺乏学科间的交叉渗透,文化素质教育在学科中的渗透就更是少之又少。这就会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偏差,出现了文科的学生不懂理科方面的一般常识,而理科的学生也一点不懂文科或一般社会文学常识。同时因为缺乏文化素质教育在学科教学的渗透,甚至出现了有些学生文化知识的成绩是很好,在心理健康以及人格方面却出现了偏差。

2.3民办高校包括绝大多数公办高校,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开设上存在缺陷,大部分的高校把文化素质养成教育包涵在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课程中,而且把道德观念的教育当成知识点来教,缺乏行为上的训练。这就造成了学生对道德观念和政治方面的知识可以背得滚瓜烂熟,但在实际的行为上却总是会出现一些不道德的行为,造成了学生知与行的脱节。

2.4校园文化匮乏,民办高校尚未形成一种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良好氛围。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大多数民办高校缺乏从人文关怀的视角,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主体性,而这将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如,有些学校的校园建设过于追求现代化,缺乏一种人文的气息,还有一些学校的制度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的方面以及在对学生行为社会化、人格健全化和思想政治化的要求上,无法体现学校的特色和风格。民办高校历史文化积淀的先天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民办高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软肋。

3.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健康人格基础上的民办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模式。

3.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优化文化素质教育机制。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导下的人才观是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文化素质教育是学校的全园教育和全员教育。以人文精神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要他们学会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好人。什么是好人,应该怎样做好人?[2]文化素质教育也要把人的教育摆在首位,尊重人的最高体现是发展人,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应该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或创造有利条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优化文化素质教育机制,制定出符合校情的民办高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思路。

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民办、全面发展的原则,将文化素质教育放在关系民办高校发展的战略高度,实现培养具有健康人格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目标。民办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应体现民办的办学特色,有效利用民办高校办学机制的优势,以学科建设带动文化素质教育,以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机制推动文化素质教育创新,以服务理念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有效利用文化资源,促进资源的再生,走文化生产力到文化竞争力之路。

在运行方式上,利用市场化原则,将文化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形成文化竞争力,构建“文化资源――文化竞争力――文化再造”的民办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运行机制。首先是整合文化资源,并嵌入到教学体系,通过教学环节转化为学生的文化素质竞争力,服务于学生人格的健全与完善,实现文化素质的内化,再通过文化素质与科学素质的结合反映到学生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力。其次是文化竞争力的解构,将文化素质教育的效果反馈并辐射到文化素质教育中,实现文化再造。

3.2把文化素质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教学体系。课堂教学是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主要渠道,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民办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实施的关键在于文化素质教育与教学体系的有机融合,通过文化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在教学环节中,通过文化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形成,是一种最有效的方式,是构建基于健康人格的民办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模式的关键。

通过文化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课程体系建设,形成课堂教学、选课、讲座、读书、心理辅导和社会实践“五主一辅”的文化素质教育教学体系。

3.2.1通过课堂教学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人格教育必须与课堂教学工作相结合,教师应充分挖掘课堂教学中人格教育的内容,改变课堂教学主要是传授学生知识而忽视人格培养的传统观念,把课堂变成人格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在课堂中必须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智能”的关系,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重视和加强大学生智能教育。以人文关怀的理念,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独立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实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3.2.2加强选修课程建设,把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列入培养计划、规定必选学分。学校在制定培养计划时,可加大人文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类课程的比重,规定学生必须修满相应学分。同时,拓宽知识的涵盖领域,增加选修课程数量,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在文科类学生的培养计划中增设自然科学基础等自然科学课程。

3.2.3举办各类人文讲座,开拓大学生的文化视野。为了使广大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广泛吸取人文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知识,在逐步完善多年来已经比较成型的思想修养、创新教育、审美修养、艺术鉴赏等系列讲座的基础上,不断增设新的专题讲座,进一步创造良好的文化素质教育氛围。

3.2.4组织学生读书活动,增强汲取文化营养的能力。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特别是读古今中外名著,与大家交流,与哲人对话,吸取养分,陶冶情趣。通过读书,大学生能够从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和伟大的民族精神中汲取营养,以古人的优秀品格去陶冶自己,塑造自身健康良好的人格。还可以开展大学生读书竞赛活动,结合读书活动,请专家学者举办读书指导、中外名著导读等讲座。同时,还要发挥现代信息手段的优势作用,通过网上报告厅等形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生的视野。这些方式不仅转变了传统的教育方式,而且提高了文化素质教育的效果。

3.2.5心理健康教育是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基础性工程。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青少年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和谐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发展,这既是大学生现时学习、工作之必须,也是社会对未来建设者、接班人的素质要求。因此,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大学生意志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使之具有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通过开展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讲座,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具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妥善处理人际关系,正确评价自己与他人;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正确地对待挫折与成功;教育学生自律自强,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使其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同时,心理咨询是大学生进行心理调适的一种方式,也是当今大学生重新塑造自己人格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一些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学”、“大学生学习指导”、“成功心理训练”、“素质拓展训练营”、“心理咨询学”、“团体心理辅导”等为选修课程,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

3.2.6社会实践是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环节。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必由之路,它可以使大学生通过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熟悉社会、了解社会,为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奠定基础。可以将社会实践活动与人格教育有机结合,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格教育,帮助大学生培养社会主体意识和公民的主体精神。

3.3搭建文化氛围和人文环境载体,建立学校、企业间文化联动机制。发挥文化氛围和人文环境的载体作用,培育学生健康的人格,是构建基于健康人格的民办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模式的有效途径。恩格斯指出:“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3]文化氛围和人文环境是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载体。文化素质教育要充分利用高雅的文化感染学生的环境作用。环境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虽然是后天的,但却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单纯自然人,通过社会环境中与人、事、物的交互作用,而逐渐学会认识自己、了解别人,进而在人际关系中学会如何待人、律己、循规、守纪等,使之塑造成为健康的人格。以往的观点突出强调了校园环境的作用,却忽视了文化资源的整合的作用,民办高校要突破传统,利用灵活的办学机制,建立学校、企业间文化联动机制,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3.3.1建设文化校园。十七大报告用了相当的篇幅论述文化,“文化软实力”、“文化生产力”、“文化创造活力”、“文化产业群”等名词频频出现,这充分说明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文化校园建设既是现代大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把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到文化校园建设的层次,是学校切实把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放到战略的高度的一种选择。学校要把文化作为一种引领,融入到办学的指导思想、办学方向和办学理念中。文化建设的理念要在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这四个层面加以体现。发挥文化校园的引导作用、同化作用、调适作用,形成文化合力和文化张力。在文化校园的建设当中,发挥文化的渗透功能,如校区的道路、园林、建筑物等命名都要体现历史文化含量、专业文化、本土文化的特点;校园景观设计也要融入文化内涵,主题要明确,切合学校的实际,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文化特色;校史馆建设、文字规范化建设、广告张贴栏建设等。建设以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为引领的,具有民办高校特色、地方区域特色和传承优良传统的文化校园,必将为构建和谐校园、办人民满意大学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精神动力和文化保障。

3.3.2建立校企文化的联动机制。民办高校灵活的办学机制是一种优势,可以运用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上,学校可以借助产学研相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整和文化资源,充分利用企业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例如,开设企业家讲坛,让先进的企业文化走进大学课堂,走进学生心灵,内化为学生素养。通过文化共享,形成文化迁移,实现文化多元化,这样既丰富了文化的内涵,增加了文化元素,也缩小了文化过渡的进程。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讲,这种方式文化对接必将对学生认识社会、自我发展产生很大帮助,缩短毕业后的适应期,提高竞争力,优化了资源配置,改变了文化素质教育的方式。通过校企联动机制,把企业文化资源引入学校,促进校园文化流向社会,让文化在互动中融合。

参考文献

1 《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编委会.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3 卷[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69~86页

2 王义遒.再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03)

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核心素养篇5

1.政治坚定

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政治服务的。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指导教师在思想上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政治坚定是对指导教师的基本要求,其核心就是坚定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指导教师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为思想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把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放在首位。政治坚定的根本要求就是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政治坚定的主要表现就是在大是大非面前做到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拥护党的领导不动摇;政治坚定的思想前提是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因此指导教师必须要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把定方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2.师德高尚

2004年前教育部长周济在全国师德论坛上讲了三个非常重要的观点:百年大计,教育为根本;教育发展,教师是关键;教师素质,师德最重要。由此可见师德对于教师,对于教育,乃至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师德即教师道德,它包括两方面,一是教师道德规范(或职业道德),二是教师德性,两者不同但又紧密相连。教师道德规范是外在的,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总和,是教师对社会存在和社会规则的适应和认同;教师德性是内在的,是教师对自我生命道德意义的蕴涵与表达,是教师人格魅力的反映,是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精神动力。教师道德规范有助于教师德性的提升;教师德性的提升有助于教育活动品质的改善,是教师道德规范的升华。师德高尚,教师才能执着地、专注地、深情地进行教育工作;当教师在教育舞台上耕耘、体验、品味、沉醉时,她就为自己找到了一个美轮美奂的精神世界。

教书育人需要学识广博、技艺高超,更需要品行端正、道德高尚。高尚而富有魅力的教师人格对学生年轻心灵的影响深远而且巨大,是任何其他有形或无形的教育形式都不可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教书育人不单是言教,重要的是身教,只有师德高尚才能产生身教重于言教的良好效果。教育是一项具有道德性的实践活动,它需要关心人、帮助人,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通过人类的教育活动,而成长为传承文化和创新文化的人,成长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人。一名称职的指导教师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观念即敬业和乐业意识,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精神即勤业并追求价值,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态度即模范遵守规则,要有优秀的职业道德行为即甘于奉献。

3.专业精通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有知识、有文化,是对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之一。作为工程训练指导教师不但要有专业知识,还要有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和技能哪里来?又如何提高?只有不断学习、刻苦学习。学习是我们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果我们不抓紧学习、不抓好学习、不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就难以完成肩负的工作责任,甚至难以在这个岗位立足。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从书本中学,从实践中学,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本领。通过学习,使我们的思想得到升华,使我们的专业得到提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社会对教师工作质量的要求空前提高。因此,指导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进取,使知识不断更新、文化水平不断提高,要有一种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精神,更多更快地了解本专业知识,更好更高地掌握本专业技能,达到专业精通的境界。只有专业精通,才能胜任教学工作,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才能担负起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职责,才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塑造合格的人才贡献力量。

4.知识渊博

当今世界,是信息时代,学科交叉、文理渗透,是现代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新学科不断涌现,而每一学科的发展离不开相关学科的支持与作用。同样,工程训练教学的理念、要求也在不断发展和提高,对指导教师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而且面对的思想活跃、个性飞扬、求知欲望强、接收信息快的新时代大学生也迫使指导教师必须自身提高。指导教师只有本专业知识和技能已不能满足教学工作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也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因此要做好工程训练教学工作,指导教师既要有专业素养,又要有科学素养,既要有哲学素养,又要有艺术素养,既要有道德素养,又要有职业素养。指导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对学生而言能够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要,能够帮助学生广泛地探究精彩的客观世界;对教师而言能够帮助自己更好地掌握本专业知识,能够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其他学科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也能够提高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从而创造出善于教和乐于学的教学氛围。指导教师知识渊博、技艺精湛,才能向学生展示科学的精髓、知识的力量、世界的浩瀚、宇宙的无限;指导教师知识渊博、技艺精湛,才能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引导者、综合能力的培养者、教学过程的设计者、教学工作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指导教师知识渊博、技艺精湛,才能使教育活动具有吸引人、感染人、愉悦人的力量,最终达到我们期望的最佳的教育效果。

5.身心健康

身心健康包括身体(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它是指导教师必备的条件之一。指导教师工作不仅需要讲解,还需要操作示范,有时还需要手把手亲自指导,因此教师身体健康是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的根本保证,这一点不言而喻。而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忽视的是指导教师的心理健康。什么是心理健康?我国教育专家刘华山教授认为:“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与积极的社会功能。”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是:智力发展正常、情绪稳定乐观、意志品质健全、行为协调适度、适应能力良好、人际关系和谐、个性完整独立。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并非是超人的非凡状态,也不一定在每一个方面都有突出表现,只要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指导教师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自己的事业发展,更影响自己的学生健康成长。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健康正作用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人患生理疾病的相对较少。心理健康的指导教师精力充沛、才思敏捷、热情高涨、工作积极、乐观向上、人际和谐,能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进而事业发展得比较成功;即使不成功,也能坦然面对,认真总结经验。相反,心理不健康者情绪低落、状态萎靡、反复无常、怨天尤人,他们不是在享受生命,而是在煎熬生命,这样对自己、对周遭都会产生不良影响。指导教师心理健康是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前提,心理不健康的指导教师只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心理不

健康的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教师,一举一动,为人师表,一言一行,皆成楷模;他们热爱生命,更爱全体学生(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热爱工作,更爱师生融融;他们敬业乐业勤业,充分展现生命的精彩,用精神的阳光温暖学生的心灵;他们播种耕耘收获,诠释着生命的意义,完整体现生命的价值,全心追求幸福人生,也尽情享受幸福人生。

二、工程训练指导教师基本素质的培养

优秀的人才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培养和实践造就的。只有加强对工程训练指导教师的培养,才能全面提高指导教师的基本素质。对指导教师培养的工作,要有计划,要有目标,贵在坚持。我们的培养工作侧重以下几方面。

1.专业培训

定期举办专业培训和讲座,邀请业内知名教授讲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最新发展态势;开展职工技能竞赛;举办大学生创新竞赛。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工程训练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也开阔了指导教师的视野。对新加入的青年指导教师,要开展岗前培训。

2.教学实践

通过教学实践,才能检验工程训练指导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只有通过教学实践,才能提高指导教师的教学水平。因此指导教师的教学时间不能少于规定的教学时数。对青年指导教师,要选聘教学经验丰富、专业水平高、工作认真负责的指导教师为其指导教师(师傅),通过指导教师(师傅)传帮带的作用,快速提高青年指导教师的教学水平。

3.跟踪培养

工程训练指导教师基本素质的提高,不是激增的,而是循序渐进的,对指导教师的培养,要有长期性。将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建立教学档案是跟踪培养指导教师有效方法。

4.考核激励

对工程训练指导教师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综合考核,才能客观、公正、全面地反映其教学质量。通过考核对指导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比,对成绩优秀者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如与绩效工资挂钩、授予荣誉称号等。考核和激励是途径,提高是目的。考核与激励相结合,才能充分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提高工程训练指导教师的基本素质,是学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一环。教育是灵魂的事业,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要求指导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教育倡导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发展,要求指导教师要有丰厚的知识底蕴和包容的博爱心态。总之,只有指导教师基本素质的不断提高,才有工程训练课程的丰富多彩,才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唐凯麟,刘铁芳.教师成长与师德修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4.

[2]陈继兰,秦玉花,张天娥.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是高校实验室的灵魂[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2):179~180.

[3]应湘,向祖强.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成长[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126~127.

[4]张丽梅.加强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思考[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9(4):156~157.

[5]王东梅,龚政君,陈钰.新形势下实验技术队伍作用的发挥[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3):169~170.

[6]陈步云,陈旭凌.浅谈我校实验教学改革的经验与体会[J].实验室科学,2010(2):35~37.

[7]李静,邹广德,陈学星.教师教学指南[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2~3.

[8]李淑春.加强高校实验技术队伍的几点建议[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4):173~175.

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核心素养篇6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特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主 持 人:本刊记者 刘 波

本期嘉宾:长垣县实验中学校长 杨秉义

许昌实验中学校长 牛振亭

长葛市新区实验学校副校长 汪红敏

郑州市第四十四中学副校长 刘长庚

深入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

记者: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的,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界热议的话题,我们该如何理解核心素养?它与之前开展的素质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又有何异同?

杨秉义:当年提出的素质教育是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并没有给出具有实效性的实施办法和可以具体测量的指标,经过多年的推行,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成效并不理想。相对而言,素质教育在小学发展得较好,百花齐放;初中、高中阶段的学校基本上仍是千校一面,狠抓考试成绩仍然是这些学校不懈努力的方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提出,⑵渲糜谏罨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并明确了内涵、细化了标准,成为深化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因此,我认为核心素养的提出是素质教育的深化、细化和再出发,体现教育变革与发展的趋势。

牛振亭:核心素养应该是素质教育内涵的丰富和深化。长期以来,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仍然存在“重分轻能”的现象,仍以考试作为唯一手段、以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以智育代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把开展体音美活动等同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在实践中呈现出“盲人摸象”的态势。核心素养的概念是对素质教育内容的进一步梳理和明晰,具体回答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有助于实现从学科中心转向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为育人模式、评价方式的转型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也将从单一知识、技能转向综合素质,从学科学习转向跨学科学习,从灌输式学习走向探究性学习。

汪红敏: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具有宏观指导性质的教育思想,主要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的,重在转变教育目标指向,从单纯强调应试转向更加关注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具体阐述,可以使新时期素质教育目标更加清晰,内涵更加丰富,也更加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此外,核心素养也是对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反思与改进。重点解决的就是第二轮课程改革中提到的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评价有助于全面把握综合素质的具体内涵,科学确定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同时,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也可以反映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状况和水平。

刘长庚:核心素养提出之前,素质教育已提出多年。素质教育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一项重要举措,但相对而言,较为宏观,缺乏具体目标维度的支撑,在落实上也存在种种现实困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也正是基于素质教育理念,在我国长期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的语境下进行的一项补充性工作,长久以来并未形成教育合力,效果大打折扣。核心素养顺应了时代需求,是对立德树人的有力回应,是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和必然选择。

回归素养的核心本位

记者:那么,在学校教育中该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呢?

杨秉义:首先,学校要深入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确立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制定科学的规划和有效的实施方案。其次,要实现学习方式的改革,当前就是要通过课堂改革进一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传统的重知识技能转变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生活素养、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后,通过锤炼学校文化品格,在文化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文化育人是学生素养的源泉,要通过学校文化设计来拓宽学生知识领域,培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并将文化设计融入到课程、学科、课堂、活动和管理等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

牛振亭:首先,落实核心素养,学校要整体推动。核心素养是对育人目标的具体化和细化。核心素养在学校的落地,需要从学科和校本化方向努力,与课程进行进一步整合,包括进行结构整合、内容整合,要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渗透到各个学科。其次,落实核心素养,必须以文化为载体。校长在办学过程中,要认真思考如何以办学理念、课程体系和组织实施等为支撑,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融入其中,从而形成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目标。我校立足实际,提出了以“责任担当”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最后,落实核心素养,教师是关键。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只有自身具备相应的核心素养,才能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够培养出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教师在观念上要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并在行动上把核心素养落实到学科教育的方方面面。

汪红敏: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课程改革落实核心素养。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指导课程改革,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加强各学段、各学科课程的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二是通过教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必备的品格与能力,可以通过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解决当前存在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问题。通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引领,学校要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励学生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努力。三是通过教育评价落实核心素养。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把学习的内容要求和质量要求结合起来,有力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实。

刘长庚:核心素养3个方面、6大素养、18个基本要点是一个系统,学校教育管理者和教师都必须通过培训、校本研修等形式,使得核心素养与我们的学校管理和学科教学之间都建立起有效的对接,使得学校领导者的课程领导力和学校教师的课程执行力都得到一个较好的提升,使核心素养与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所要求的素养之间建立起一种内在的联系,在管理、课程、教学、评价、教研等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去落实,而不是开一门核心素养课程,专门地去落实核心素养。那与核心素养本身也是相悖的。

实现核心素养的校本化

记者:落实核心素养如何做到因地制宜、因校制宜?

杨秉义:学校要根据自己的校情和办学优势,因校制宜,制定实施措施。比如我校根据学校实际和多年的沉淀,形成了养正文化、学生自治、多彩社团三个办学特色。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深入推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养正就是涵养正道,让每个学生都充满正能量,做一个“品正博学、体健多艺、志存高远”的阳光少年,这是立德树人的要求。学生自治就是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终生发展的能力。多彩社团就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陶冶情操、丰富生活、培养兴趣、健全人格,实现个性发展。

牛振亭: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个学校要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经过实践的探索,打造自己的育人特色。具体到我校,我们在核心素养提出前,就已经制定了学生培养目标:体魄强健,人格完善,知识丰富,能力多元,善于创新,善于沟通,有责任意识,有家国情怀,有科学素养,有人文精神。这与核心素养高度吻合。我们倾全体师生之力,进行了普通高中责任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积极加强以“责任与担当”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因地制宜、因校制宜落实核心素养的有力探索。

汪红敏:落实核心素养,注重课程开发,推行专题教育或专题探究。核心素养标准很多很细,在落实过程中,要在深入致学习领会核心素养具体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当地和学校日常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结合学校和当地教育资源,设计开发形式多样的课程和探究主题,采取形式多样的教育和引导,实现逐步提高和逐步转变,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分类分层地推进核心素养的落实。

刘长庚:核心素养的落实必须是校本化的,每一所学校都需要基于核心素养规划学校的课程体系,包括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创客教育、社团活动等,根据科学的方法,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通过深化课程改革,加强学科融合,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课程标准,落实“四基”要求,一步一步地去落实。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循序渐进地去研究、思考、探索和行动,一口吃个胖子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现实的。

探索实现核心素养的实践路径

记者:您认为发展核心素养的着力点在哪里?您所在的学校进行了哪些探索?

杨秉义:一是深化课程改革。当前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与学制规划内容过多、难度过大、负担过重、学制过长,并不适合学生的发展。二是实现学习变革。学校教育中,培养核心素养的主渠道仍是课堂,要根据核心素养细则重新审视并改进完善学校的课堂改革体系。三是改变评价体系。如果仍以分数选拔人才,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难免会成为空中楼阁,无法落实。

我校的办学理念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赢得未来,校训是:为成功人生做准备。校训和理念保持高度一致。初中阶段需要为将来成功做哪些准备呢?那就是扎实的文化基础、良好的行为习惯、高效的学习策略、健康的身体、高尚的品德、创新的精神和受益一生的兴趣特长。我校所有的工作都以此为中心进行规划设计,不蔓不枝。尽管还有很多工作不够完善,我觉得这也算是对核心素养的一种积极探索和实践。

牛振亭:学生核心素养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项。我认为,责任担当是这6大核心素养的支撑点。所谓责任担当,就是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对自己所承担的事情尽心尽力,认真负责地完成。责任担当是衡量一个人精神素质的重要指标,体现了一个人的心智、格局和胸怀,一个人对待人生和生命环境的态度。一个缺少责任担当的人能够成才也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责任担当是连接6大核心素养的红线,是6大核心的支撑点和着力点。落实了责任担当这个核心素养,其他的核心素养就会迎刃而解。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开展了“普通高中责任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通过三个维度精心打造以责任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实施责任教育,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是从学校维度,从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价值观、学生培养目标等育人理念中提炼形成了责任理念文化,主要突出责任、担当、勤勉、奉献、爱与和谐、诚信、友善等教育元素,通过广泛宣传教育,师生人人熟记于心、外化于行,真正落实到了日常工作和学习生活之中。同时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完善责任制度文化。完善责任环境文化,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班级、科室、寝室、餐厅等文化,为环境育人创设条件。

二是从教师角度,对教师提出“三负责”的目标要求:对教育事业负责,对教师职业负责,对学生负责,主要通过精神引领、榜样引路、名家指导、开展活动等方面强化教师的职业理想和信念,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我们建立了教师业务成长激励机制。第一,组建名师工作室,引领优秀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成为专家型教师搭建平台。第二,通过政策鼓励,促进教师积极进行教学研究,认真落实教学常规。第三,通过专业引领,促进青年教师的健康快速成长。

三是从学生维度,确立学生责任目标体系:针对自己、家庭、集体、社会、国家和世界6个方面,学校编纂并实施了“责任教育”校本课程。通过分层推进、实践活动、家校联合和反馈评价等方式,全面实施责任教育。我们召开主题班会,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形成了我们自己的特色。

汪红敏:发展核心素养的关键是要把核心素养的理念和目标尽快转化为学校、师生、家长的理念和目标。实现这一关键的最佳途径是把核心素养的理念和目标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全体师生、各位家长统一的、明确的意识和方向。

我们学校在学习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后,重新完善、丰富了学校文化和培养目标的内涵。我们在对学校校训“博爱、责任、荣誉”的诠释中,对“博爱”的诠释添加了“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人文情怀”的文化基础的内容;对“责任”的诠释添加了“社会参与、责任担当”的内容。

“师生幸福,人民满意”是我们的办学目标。我们结合核心素养的6大方面要求,把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充实为师生幸福、人民满意的具体标准,使我们的办学目标更具前瞻性,更具可行性。

围绕“幸福”主题,我们还在不断深入开展幸福课堂、幸福体育、幸福社团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推进核心素养的探索和落实。

刘长庚:发展核心素养的着力点一在课堂,二在课程,关键是教师。我校基于核心素养及学校培养目标,按照“5个目标维度”设置了3大类10小类课程,对学校的创客教育、社团活动和校本课程建设进行了规划,在课堂教学中主张深度学习和学科融合,在课程开发、实施与评价上力求与核心素养相关联对照,做出了有益的研究和探索。

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核心素养篇7

随着医学模式和护理模式的转变,护士必须具备较强的健康教育能力,才能适应医学和社会的发展,满足不同层次患者的健康需求,达到人性化的护理服务。

护生是未来护理工作的主力军,培养护生健康教育能力成为护理教学的重要任务。

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提高带教老师的健康教育能力

护理理念的改变:医院护理健康教育是医院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护理质量,密切护患关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必须改变传统的护士就是打针发药的旧观念,实行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服务理念[1]。

应加强带教老师的考核:提高老师对健康教育的认识,主动、积极的负责对患者实施健康宣教,把健康教育作为对患者提供全方位服务的自觉行为,是护生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高质量的带教老师是提高护生健康教育能力的重要保证。

健康教育在护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健康教育是一门涉及生物医学、预防医学、行为科学、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传播学、经济学等多项学科的一项综合应用技术,是人们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总和。

健康教育能力是护生必须具备的临床能力之一。学校将《健康教育学》课程纳入到教学计划,是培养学生健康教育能力的理论基础。

护理带教促进护士自身水平的提高。我国目前开展的整体护理的突出内涵是满足病人身心的整体护理需要。医院健康教育作为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于临床,促进护士学会健康教育的方法,掌握丰富的医学护理理论,具备较强的观察、沟通和书写能力。使护理队伍整体素质得以提高,医院良好形象和威信得以建立。

加强健康教育理论知识的传播

要作好健康教育须具备三方面知识,一是与疾病护理相关的知识及专科疾病护理知识,二是与教育相关知识,三是相关学科知识[2]。

在临床实习期间,带教老师应指导护生不断加强学习,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健康教育能力。

重视护生与患者的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沟通是护士与病人进行健康交流的一种治疗性护理工作,是实施健康教育并取得成效的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3]。良好的护患沟通,使病人对护生有信任感、安全感,易于接受护生的嘱托、教育,从而改变不健康行为,积极地配合治疗、护理。带教老师必须督促护生主动关心病人,经常与病人交谈。指导她们如何自我介绍,怎样了解病人的心理活动,探询病人的需求,正确全面的评估病人,从而针对性的实施健康教育。

对护生健康教育能力的评价

科学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健康教育能力,不但有利于护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更为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护生自评和老师评价两个角度多方面考核评价护生的健康教育能力。对健康教育实施好的同学给予恰如其分的表扬,使她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对做得较差的同学帮助她们分析原因,找出不足,认真指导。

总 结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核心部分。通过对护生健康教育能力的培训,不仅拓宽了老师和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老师的教学水平,使护理带教工作更加完善,培养出更优秀的护理人才,为今后临床护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相信在学校和临床护理教育者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开创出护理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张菊英.如何提高年轻护士的健康教育能力.护士进修杂志,2004,19(11):1044-1046.

2 陈小燕,庄永秀.护理人员健康教育能力及技巧的培养.临床护理杂志,2006,5(4):59.

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核心素养篇8

一.养德-----素质教育之灵魂

"养德"不同于"传道",而是远远超出了"传道"的范畴。从素质教育的构成来看,完美人格的塑造,优良品德的陶冶,健康个性的发展,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思想的培育,心灵的教化,生活的导引,做人的训导等皆在"养德"的内涵之列。"养德"的实施,寓于知识学习之中,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融教学过程与教学氛围之中,是使学生不间断的积淀,产生顿悟的过程。需要经常性的熏陶、喻示和诱发;是春风细雨式,贵在存心有意,相机诱导;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

以知养德、以史养德、以题养德、以人养德构成物理教育中实施养德的重要途径。以知养德即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理解知识本身,而且要通过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用系统的、联系的、发展的辩证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和研究问题。物理知识之间以及知识的产生过程中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培养学生的物质观、辩证法和认识论观点是知识教学中养德的一个重要内容。以史养德即教学中不失时机的介绍与学习相关知识直接联系的物理学史,既可激发学习兴趣,调节学习节奏,而且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科学探索、求实、进取、奉献精神教育和科学态度教育的极好素材。如火箭专家钱学森放弃美国优厚待遇,毅然回到祖国,使我国跨入一箭多星的世界前列;邓稼先搞原子弹、氢弹,在科技界"销声匿迹"直止逝世等等。他们的爱国与献身精神,是一曲曲人类美好的赞歌。以题养德即要挖掘习题训练中的养德功能,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议、多题一解"的变式训练,培养学生善于思考、自觉探索问题的习惯和方法,不断扩大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以人养德即教师要以自身良好的师德教育人,文明的行为引导人,严谨的作风熏陶人,和蔼的态度吸引人,优美的心灵感染人。言传身教,乐为人师。教师也要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对善思、勤钻、品德优良的学生注重培养,树立典型,让他们成为更直接的教育者,影响和带动一片,形成健康的人格影响力。

二.开智-----素质教育之核心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开发智力,激发潜能,培养能力,促

进发展是课堂教学的核心。

教学思想的转变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我们认为教学中应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三主一心"教学思想。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主体性是它的根本特点。教师为主导就是通过诱导、启发、检测、评价等手段,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和启发学生爱学、会学。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和发展性是教学的基本特征。训练是掌握知识方法获取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要更加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既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开智不同于"授业"、"解惑"。开智的核心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学生掌握物理学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不断发展的学习能力。物理学方法是物理学发展的灵魂,是以知识学习到能力发展的桥梁。物理学方法是指物理学的具体科学方法。科学方法包括四个方面:其一是普遍的哲学方法,即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在物理学中起指导作用。其二是普遍使用的普通逻辑方法,即比较、概括、抽象、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这些方法对学习物理必不可少。其三是解决个别类型问题的方法,这在物理学中纷繁复杂,如隔离分析法、等效变换法、叠加法、对称法、极端分析法、近似分析法等。这些方法对解决实际问题十分有用,但没有反映出物理学方法的主要特点,也不宜将它们归为物理学方法的范畴。其四是具体的科学方法,物理学方法就属于这一类。通常认为有:观察法、实验法、理想化方法、类比方法、假设方法和数学方法六种。

物理思维方法的学习应抓住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是:

创设情景 激发生疑 启发思路 鼓励组合 提出设想 解决问题

(设疑) (诱导) (释疑) (辩论) (解疑)

教师为学生创设多种多样接近实际的情景,激发学生提出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问题,启发学生根据不同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引发不同的思路,甚至采用多种对立的思路去解决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学习。根据一定的需要、依据必然规律,灵活多变的组合相关因素,鼓励提出新的设想;问题的答案可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甚至是开放式的。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学生学会设定虚拟条件,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提出新方法,设想虚拟大前提,并且学会联想和利用看起来并非相关因素的时候,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插上腾飞的翅膀。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教师在认真研究教材基础上,提出适合学生实际的问题,引导其发散思维。

教学过程的设计应以开发智力、激发潜能、培养能力、促进发展为主线。

设疑引趣、夯实四基、过程教学、思想方法、启发创新是物理教学中开智的重要途径。①设疑引趣促智。诱导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知识的全过程,是开发智力、发展能力的前提.爱学才能会学,会学才能学好。②夯实四基益智。抓好"四基"--即基本事实、基本方法、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是开智的关键。从基本事实出发,诱导学生明辩研究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变化条件,然后进行思维加工;在加工过程中,则要突出科学思想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引导,从而形成概念,总结发现规律,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③过程教学开智。把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放在教学首位,使学生获得程序性知识和最佳知识结构是开智的重要途径.每一个知识点教学中都要引导学生弄清其来龙去脉,充分挖掘其知识形成过程中的思维因素,突出知识产生的思维过程教学,揭示和挖掘知识本身的方法教育功能。④思想方法育智。善于渗透物理思想,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是形成能力的桥梁。掌握了方法就能举一反三,不仅能轻松学好功课,还能自学新知,开阔视野,受益终生。⑤启发创新养智。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自学、创新意识,学会学习,是开智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开智的中心任务.

三.健体-----素质教育之源泉

健康是一种身体、心理和适应社会的完善状态,是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和谐统一.物理学科教学中健体的教育目标主要是指心理健康,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物理课堂教学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教育的责任,健康的体质、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全面发展的源泉.创设一种愉快而有秩序的课堂氛围、民主的、宽容的、公正的、热烈的气氛对心理健

康以及智力与能力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健康的心理素质对人的身体健康和高效的吸收社会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把心理素质教育融合到教学活动之中,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正确地看待社会与生活,向往美好,憧憬未来,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要重视培养耐挫能力,能在顺境与逆境中自我调节,形成自我激励机制,始终保持良好的心境和旺盛的精力,充满朝气。

四.审美-----素质教育之神韵

审美是一种个性鲜明、创造性品质较高的活动,审美能力本身就是一种高品位的创新能力。人的各种素质中,审美文化素质是最主要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基本的是审美的关系,人的最高意识是审美意识。教育,就要使学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去审视世界、审视他人、审视自己,就要注意培养学生个人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课堂教育过程的本质就是一种激发美感效应的过程,会使学生的心灵产生启迪、感染、震惊和净化效应。物理科学美不同于大自然或艺术作品中直接的自然感受,而更多的是一种深层次理性的审美.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内涵,通过物理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激发审美创造力,丰富学生的理性沉淀,是物理教育的重要任务。

培养审美感受力.物理学是一个充满生机和魅力的学科,教师启发学生通过想象、联想,引导发掘物理美的丰富素材,并通过美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出物理科学美的特征,创设美的意境,使学生明确地或潜移默化的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激起学生对物理强烈的学习兴趣,点通学生领悟的那一点"灵犀",依靠学生的心智去体验、感受,从而逐渐产生审美情趣和爱美意识.

提高审美鉴赏力.物理学家在探索自然界奥妙的过程中,始终以科学美作为追求的目标,通过他们努力形成的物理理论,不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放射着美的光辉.简洁、对称、和谐是物理科学美的主要特征.各种物理模型的建立与应用,变复杂为简单,简洁而合理地概括了物质与运动的某种特性,体现出物理理论整体简洁美、方法简洁之美。时空对称、数学对称、抽象对称均能给人以对称美的体验。自冾和谐、对应和谐、互利和谐、多样统一美无不体现在物理学科之中。

激发审美创造力.物理科学美不仅体现在物理知识的形式上、内容上、结构上、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上,而且体现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体现在物理学家的精神上.要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揭示物理学家的人性之美、至善之美,以美感人,以美育人,使学生产生"需要"的感觉,并进而引发"体验";引导学生自己去追求和创造物理美,并将美的认识转化为追求美的自觉行动,产生创造欲望,进而爆发创造力.

提高教师自身的审美修养,并展示教学过程的形式、结构、内容、表达美.教师作为物理学科美育的组织和施行者,在物理美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审美修养对物理美育的成效起着很大作用.所以教师要从修养、气质、人格、行为、习惯、语言、服饰等方面确立一个具有良好的影响素质的施教者形象.使学生在自觉地学习中发展对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的识别能力,促进智能全面发展。总之,美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促进智力的开发,培养创新能力。

"养德、开智、健体、审美"四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养德是魂,开智为心,健体是本,审美为韵。共同构成中学物理素质教育的体系、也成为物理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它既符合物理学科的自身特点,也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只有以此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或教育过程的目标,才能真正培养出会做人,会求知、会生活、会健体、会审美的创新性人才.

参考书目:1。查有梁 《物理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年

2.殷传宗 《物理教育学研究》四川科技出版社 1996年

上一篇:初中历史线上课程范文 下一篇:高效沟通的步骤与技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