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美术教案范文

时间:2023-11-17 03:20:52

儿童美术教案

儿童美术教案篇1

为此,笔者经过对乌鲁木齐市几所幼儿园的绘画教学进行观察了解并反思学前美术教育活动的现状;通过对儿童思维进行直觉训练,从获得的研究结果来倡导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

关键词:儿童教育;直觉思维;教学 绘画

古时的乌鲁木齐,是汉族中原文化、印度佛教文化、波斯――阿拉伯文化的汇集地,各地的文化在此流传、交汇、融合,历经千百年的时光积淀出非常丰厚的文化艺术。在这片热土上,前人已经深厚积淀的基础上,如果使古老的西域文化继续焕发新的光彩,就需要从基础美术教育上抓起。

新疆少数民族绘画理论内容丰富,绘画内容偏重表现富有生活气息的题材,用色上也保留着传统用色的习惯。古人习惯将黄、白、青等五色作为纯正色,通过各种组合获得不同的色相、明度、纯度的所有色彩。新疆少数民族绘画色彩就是在这五色的基础上分化出来的。除了在题材上具有独特风格之外,对造型的处理手法上也更为独特,多以线条、花纹来造型,表达意境。在构图上多采用散点头饰,允许视线的左右移动,追求“小中见大”“大中见小”。

一、利用直觉训练方法使儿童对少数民族艺术产生兴趣的教学设计

儿童对绘画的兴趣直接影响作用于绘画过程中的感知、表现表达及想象创造等多个环节。可以说,兴趣是幼儿参与绘画活动的前提,也是教师设计儿童美术教学所要围绕的中心。在绘画活动中如何激发儿童对绘画对象观察感知的兴趣,调动其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活动,帮助儿童保持、建立持久的绘画兴趣,是我们当前应该首要研究的课题。

二、利用直觉训练设计的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培养儿童对新疆少数民族绘画内容产生兴趣,热爱少数民族文化,潜移默化地渗透民族大家庭和团结的教育内容。

2.通过对富有独特少数民族风情的图片、影片、道具等教学道具,使儿童初步了解新疆少数民族绘画。通过简单的构图、色彩以及对造型的学习,把所学的绘画技法运用到平时的绘画当中,依靠想像表现儿童本身对民族特色的理解。

3.通过直觉训练培养儿童的想象力、观察力、创造力,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使儿童全面和谐地发展。

教学步骤

1.课程导入

播放有关哈萨克族生活场景的录像,辽阔的绿色草原、骑马的少年、穿着美丽裙子的少女等等具有鲜明色彩对比的画面,引导儿童的注意力,以及对装饰图案的整体认识,从而激发儿童想要模仿的欲望。

然后由教师拿着哈萨克族简单的手工艺,如用羽毛、木头制作的各种漂亮的小玩具等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此时教师手中的物品成功吸引了全部学生的注意力,甚至因为激动发生了躁动。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不应去制止儿童的吵闹,而应大声的询问,用语言进一步引导儿童对小饰物的观察,例如“小朋友,漂亮不漂亮?喜欢吗”“平常有没有在哪里见过呢?”“有没有小朋友愿意上来仔细看看,并说给大家听呢?”等问题,利用提问法导入课程主体。

成功导入课程相关内容后,第一个目标是鼓励上台的儿童对手里的物体样子进行描述,这在无形中锻炼了儿童的口头表达能力。7、8岁的儿童在课堂上最初为表现十分拘谨,然而通过引发儿童兴趣的录像、道具之后,课堂的气氛就达到了教师预期要上课的要求。

2.观察欣赏

一边将故事,一边将民族的理念进行植入,无需特别的说明,儿童就能明白原来每个民族擅长的东西都不一样。在图片的设计上,慢慢加入更为复杂的图片,这一过程就是简单――复杂――简单的图片导入法。复杂的图片仅仅是用来扩展儿童知识面的,如果不顾实际因素,忽视儿童年龄,而以复杂的图片结束,那么无形中就会让儿童觉得这么难的东西要怎么画出来。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最后图片会回到简单的绿色草原,白云,羽毛、木头简单粘合成的小工艺品上。留有余地的想象力,是课程设计的主体,选取能产生联想的图片,是教学装备的重点。

3.图形练习

提取简单的哈萨克族装饰图案,作为绘画素材让儿童进行想象创作。简单的几何图形,加以夸张浓烈的色彩,让儿童感受夸张、变形的绘画手法。通过让儿童自己利用几何图形、点、线、面的任意组合,来表达自己对哈萨克风格的理解。对于7、8岁的儿童而言,绘制几何图形和填色不具备任何难度,那么练习的重点就应该放在想象力上。

4.点题

通过两节课的练习,儿童对哈萨克民族的风格特点以及手工艺品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第三堂课就应该导入手工课制作上。

将第二堂课绘制的图案作为第三堂课的导入点,告诉学生本节课的目标:可以将所描绘的图案剪下来任意组成一新的作品,也可以重新画图案创作一幅新的作品。并在课程结束后,进行比赛,画的最好的小朋友会获得第一节课用来举例的漂亮装饰品为奖品。

将要求说明之后,接下来教师的任务就是将余下的时间让儿童来主导,不要轻易干涉儿童的创作行为,仅需要对表现能力弱的儿童进行单独辅导,例如采取举例的方法,先画一幅轮廓,引导儿童在大轮廓的基础上进行创作。

5.作品评价

(1)学生自评。先让小朋友举手投票,选出画的最好的作业,排出一、二、三名,让获奖的小朋友带着作品讲述自己的创作思想,这不仅可以检验授课内容是否达到目标,还能再次对小朋友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锻炼。

(2)教师评价。教师从多方面评价儿童绘画作品,不要局限在好看不好看、像不像上,要从造型、色彩、想象力、搭配能力、手动能力等全角度评价每一副作品。以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不打击学生的创作能力为基础,将余下的作品评为优秀作业。

7、8岁的儿童正是处在希望得到成人认可的心理发育阶段,教师作为儿童尊敬的对象之一,适时的鼓励与表扬能够使儿童充满自信,更加热爱绘画、热爱创作。

参考文献:

[1]王大根.美术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M],2000,8

[2]常伦.美术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

[3]程明太.美术教育学[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3

儿童美术教案篇2

关键词:美术教育;创作;教学

长久以来,美术教育在美国学校中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美术教育家维克多・劳文菲德探究了儿童美术的视觉和触觉类型,并且指出了美术所产生的创造力对儿童各方面能力发展的重要性。然而,大多数学校只为美术课程提供了最小限度的时间,且美术还经常被用于假日学习项目中,那些成人的作品还常用来装饰儿童的房间,由于本身就没有让儿童学习美术的期望,这些活动不但会有害于儿童在美术方面的成长,而且损害了儿童以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的信心。

1儿童怎样在创作中成长

为了有效地教授初等学校的美术,教师需要了解儿童是如何通过其美术创作成长的。为了理解和帮助儿童成长,我们要近距离看看儿童每个时期视觉图像创作的发展过程。2~4岁的儿童会有无命名的、自由的、随意的涂鸦,色彩很多却与对象无关;4~8岁的儿童画的身体常用几何图形构成,显示出有意义的情感和身体上的观念,夸张和省略一些身体部位,注重重要部分的细节;8~12岁的则更加注重身体比例、人物的动作和服装的细节,通过缩小尺寸和重叠来显示图像深度,对自己的作品要求也会更高。作为教师,我们可以通过提问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感受和意识。现场场景、照片资料、实物、表演、假扮的人物都可以成为谈话的内容。还可以谈到能使绘画内容更丰富的方面,比如语言的描述(诗、歌或故事)、幻想和幽默。教师的主要职责是让儿童能在头脑中再现所要画的美术作品。

2教师如何激励学生美术创作

2.1教师可设计不同的方式唤起学生们的美术兴趣

能让学生积极并热情参与并能从中收到激发,是教师唤起儿童美术兴趣的基本手段。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可以设计几种不同的方式来激发学生们的美术兴趣,一个教学方案常常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对话,对话优先于美术活动;另一个是合理安排时间,这些视觉图像包括实际的物体、造型模特和照片。另一种教学方案可以包括一些有视觉刺激的故事、歌曲,或者能激发儿童想象的诗歌,他们听着这些选段接着就能画下自己对故事的反应。有规律且循序渐进的激励性教学方案,能使儿童通过重复使用美术教材来使他们的技巧得到加强。这些教学方案提供了一个能培养儿童美术潜力的环境。有规律和循序渐进的美术课程,使儿童能够基于他们的理解去创作,基于他们的生活经历和对他们来说重要的事情进行创作。

2.2教师要对儿童画的创作和美术作品做出评价

儿童在看与选择的辨别力方面需要指导,控制能力的持续加强也需要时间和指导,这些都需要教师个别观察并了解每个学生需要协助的程度。保留每个学生的作品资料用来评估学生在学校里的进步是有帮助的。使用这种方法,教师能了解儿童的发展阶段――如关于人物、房子、空间的描绘――是否与其年龄层次相符。比如,一个儿童能画一个一边奔跑一边扔橄榄球的人,却坚持把天空划成一条穿越纸张的线,他就可能需要教师指导他去画树顶后漂浮的云。

2.3教师在儿童绘画时要与之进行交流

在儿童绘画时,教师与学生之间需要进行交流,教师可能会发现一个儿童即使在很大的纸上也会连续画很小的物体。这经常表示缺乏信心或者缺少对于这个主题的知识和认知经验。教师可以帮助这样的学生使用扩充法来使学生意识到他们实际上对于这个主题的了解和感受能增加多少。扩充法指在原来细小的人物、房子或者动物上扩大或增加内容。提问的教学方法能引导学生注意力集中,理清记忆或加深理解。

总而言之,儿童天生具有一种能力能把他们原始的认知手段,即感觉、思维、理解的经历转化为独特的美术形式。教学方案可以有一个或多个重点,并以儿童的美术作品作为终点,应该注重和强调以下几点:1)对物体的直接观察。2)回忆过去的经验。3)换位思考。4)开始涉及美术的要素和法则中形式的方面。5)既钻研自己国家的文化遗产,又钻研不同的文化。6)感觉、幻想、想象的探索。7)善于利用美术教材进行创造和实践。8)把美术活动与其他领域的课程结合。9)以某个美术家或学派的风格进行美术创作。10)通过视觉或想象来诠释一首诗、歌和故事。强烈的主观能动性能把认识、感受、想法转化成美术形式,教师通常需要为儿童提供舞台并且帮助他们理顺印象和概念。在响应教育方案的过程中,学生们被发动去思考、观察、想象并形成自己的想法。他们被鼓励去做到善于创造,善于想象并富有个性。他们在进行判断和自我批评的引导下不断进步。

汤姆・安德森指出:在教学中把美术表现和对美术作品的理解紧密联系在一起从根本上说是合理的,当两者相互联系在一起时,学生们会在这两方面得到更多的领悟。另外,抓住机会让其中一种活动自然地引发另一种活动能使学生建立美术创作和艺术理解两者之间的连通感。

儿童通过研究和学习美术,能令他们领会美术作品外在的可变现内容,并通过他们自己的美术表现形式成长进步。一般来说,仅通过鼓励美术创造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会贬低美术的重要性,由于每个美术学科――美术创作、审美判断、美术评论和美术史――都拥有各自独有的知识主体和知识内容。然而任何一个美术学科都不能优先于其他学科。应该在教育时把它们混合在一起,这样学生就同时能学习美术创造和理解美术。

加顿纳把学校看作是一个应该能全面发展大脑不同组织部分的地方,“美术性的思维,即用美术符号思维,是一种与众不同的使用大脑的方法。”他坚信美术创作应该继续作为幼儿美术教育的中心,美术创作是“我们的方法中心,它与仅仅学习过去的传统或讨论美术是非常不同的。他强调:“创作必须在本质上与感知和反思联系在一起。感知指通过学习去更好地看,更好地听,做出更精确的辨别,进而能看到事物之间的关系。反思指能够退回一步评判自己作品的能力。”美术创作应该是美术课程的中心,因为正如加顿纳所说,它提供了一种“与众不同的使用大脑的方法。”美术创作和美术欣赏的认知和反思必须在美术课程中结合在一起,以便为儿童艺术水平的提高提供最佳的条件。

“如果说社会意识的其他形式的教育具有局部性的话,那么艺术则对智慧和心灵产生综合性的影响,艺术的影响可以触及人的精神的任何一个角落,艺术造就完整的个性。”成功的美术教育是能够确保未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美术兴趣、审美能力及艺术创造力。要提高儿童艺术教育的质量,关键在于教师,美国非常注重儿童艺术教育的师资培养。我们国家也应该要求美术教师在一定专业知识的前提下,还应该拥有全面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以及较丰厚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 多纳德・赫伯霍兹,芭芭拉・赫伯霍兹.美国初等教育美术教师培训教材[A].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 汤姆・安德森.用艺术拯救世界[J].中国美术教育,2006(1).

[3] 加顿纳.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儿童美术教案篇3

一、现象

校外儿童美术教育的主要特点在于其趣味性、灵活性、创造性和科学性,课程设置丰富多样,有儿童画、卡通画、剪纸、软陶等等。这与校内的美术课是有一定区别的,许多课程内容也新颖有趣,深受儿童喜爱,就连有的家长听了课都心神向往,但也不乏一些问题的存在。通过笔者的调查了解,校外儿童美术教育机构为了保证教学的系统性,一般会给教师提供固定的课题,这些课题的设置往往都遵循着‘出效果’的原则,换言之,就是保证学生的画符合家长及老师的审美要求。我想这种动机出于两个原因:一是为了让孩子‘玩’得开心,在学习美术的同时体验快乐;二是为了满足家长的‘口味’(由于市场竞争激烈而残酷,许多儿童美术教育机构不得不顾及“上帝”的感受)。孩子能在快乐中学习,这固然是好事,但第二种原因却多多少少影响了孩子们的‘正常发挥’。部分家长不能理解儿童绘画中的稚拙,认为花了同样的价钱,就应该享受到同样的‘服务’,所以我的孩子不能比别人家的孩子画得差。在这种急功近利的观念驱使之下,美术教师们只得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力求以最高的效率让孩子们创造出最好的‘效果’。然而在得到好的‘效果’的同时,教师的教学会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满、大、多的程式化构图模式;

2)对儿童吹毛求疵的造型要求;

3)色彩感知训练的缺乏;

4)艺术情感表达的缺失。校外儿童美术教育机构的教师在课堂上为了达到预期的画面效果,常常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儿童,再通过儿童的手传达到绘画作品中,正如世界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加纳德所观察:中国教育者认为美是和谐与平衡,鼓励孩子按照教育者自己的标准绘画。这样就不免会产生绘画创作的雷同,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儿童个性的发展。

二、反思

分析以上校外儿童美术教育现象的同时,也对这些现象有了以下几点反思。

1、应注重儿童个性的发展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绘画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倘若用同一形状的黑匣子去锁住不同形状的自由灵魂,岂不是比扼杀它们还要残忍?美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认为,每个儿童都有创造性发展的潜能,而教师的任务则是制造条件让这些潜能得以激发。笔者看过一些日本优秀美术课程的视频,在日本的儿童美术课上,学生是主角,从作品的酝酿、创作到工作结束,几乎都由自己独立完成。教师不是指挥者,而是引导者,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对他们进行适当指导。但多数情况下,学生并不寄托于老师的求助,而是尝试独立去解决问题。在这样的课堂中,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得以充分体现。

2、应尊重儿童特有的绘画思维

儿童不似成人有严密的思维逻辑,在绘画的过程中以感性思维占主导,常常表现出无目的性。许多儿童绘画作品,在成人看来可能是粗糙、变形甚至是不符合逻辑的,但正是这种儿童浑然天成的思维与表现方式,唤起了人类最原始而美好的心灵。感性思维实则是绘画创作中不可或缺的思维方式,可以给绘画创作带来灵感,成人不应按照自己的思维逻辑为标准来衡量儿童的绘画思维,而应尊重与鼓励。

3、珍视儿童绘画中的稚拙味

热爱绘画是大部分儿童的天性,当儿童不具备系统的语言表达能力时,往往会借助绘画的方式来表达。表面上看,儿童所描绘出的事物与客观现实并不相符,所画物象简单粗糙,甚至怪诞扭曲,实际上他们是在用稚拙朴实的手法表达自己主观的想象或情感。儿童用这种特殊的手法表达了人类童年的特殊美感——稚拙美,是成人作品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著名的文艺评论家陈丹青非常欣赏凡高的一幅油画作品,并用小刀从书上裁下装裱,以表喜爱。这幅画是凡高绘画初期的作品,画的是一位在海边的男人,将双手插在口袋里懒散的样子。这幅作品从造型到色彩再到笔触,均透着浓浓的稚拙味。技法上不够成熟,但看后让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伟大的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曾说:“我花了很短的时间画得像一位大师,却花一辈子的时间画得像个孩子。“儿童绘画的稚拙是与生俱来的,即使是伟大的画家毕加索都只敢说自己画得‘像个孩子’。可见,这是多么可贵的品质啊!

三、结论

总而言之,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家长或教师,我们不仅要关注对儿童美术作品的评价,更要注重儿童个性与绘画思维的培养,好好珍视其绘画中的稚拙味,绝不能以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儿童。对于美的标准,一百个人有一百种答案,对于孩子,我想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种答案!

儿童美术教案篇4

关键词: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美术教师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6-0144-02

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的出现,阐释了儿童绘画的所知所见是由于发展阶段不同而出现的不同表现形式。美国著名美术教育家、心理学家维克多·罗恩非德经过多年的研究,提出了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在儿童绘画领域中具有深远影响。他指出,美术教育在于给儿童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以引起并维系他们自我表现的动机。研究儿童绘画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是以儿童为主体,通过多年对大量不同阶段的儿童自身在艺术学习中的实践而总结出的共同特点,进行分类归纳为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它是以儿童为研究对象,以儿童实践生活和心理活动为研究途径,最终目的是为了儿童绘画发展的理论体系的形成。这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是深入了解儿童绘画发展特点的起点与重点。起点即新入职美术教师由此开始了解学生绘画心理,认知学生绘画发展各阶段的不同特征;同时还是美术教育工作者不断深入探索儿童绘画发展阶段新发现的重点理论依据。本文通过访谈法和个案分析法调查研究,要解决的问题是新入职美术教师如何有效缩短初为人师的摸索时期,快速了解学生绘画特点,促进教育创新发展。

一、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的认识

1.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的研究意义。在我国,有关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研究的最早成果是1938年出版的心理学家黄翼所撰写的《儿童绘画心理》。书中针对“儿童绘画描绘的事所知还是所见”这一著名命题,提出了儿童绘画描绘的是他们所看见的事物的论点。之后,一些学者陆续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由此可见对于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对美术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儿童绘画发展各阶段的不同特点是小学新入职美术教师认识不同年龄学生绘画特点的捷径,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的深入探索能够使小学新入职美术教师缩短新教师的教育摸索期,快速进入教师角色,提高美术教学质量。系统的学习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是教师成功与否的制约条件,小学新入职美术教师进行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的研究和再完善是因材施教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2.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美国著名教育家维克多·罗恩菲德通过儿童从两岁起的创造性和智力发育的不同阶段的表现来定义儿童的艺术水平的提高过程。总结归纳中外关于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知识,大体将儿童绘画发展阶段分为三个阶段:①涂鸦期,在此阶段的学生一般在2~4岁,处于认知世界的体验阶段。处在这个阶段的儿童,不以思维支配画面。②象征期,在此阶段的学生一般在4~8岁,处于认知世界的初始阶段。 处在这个阶段的儿童,拥有简单思维联系能力,他们开始有意识的去画他们认识的东西,比如爸爸、妈妈等,这些他最先认识的客观世界。③写实期,在此阶段的学生一般在8~12岁,处于认知世界的模仿阶段。处在这个阶段的儿童,已经拥有了独立思考能力,他们对客观世界已有一定辨别能力。画画变成为受大脑支配的呈现客观世界的表现形式。

3.现阶段北京地区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的特点。现阶段,在我国大力发展基础教育的背景下,北京作为首都率先在儿童美术教育上进行改革。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中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在北京地区已经稍有改变。经过对部分学校教师的访谈调查发现,北京地区的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特点呈低龄化。经过个案分析的调查对北京城区部分学校学生进行了实验,结果表示,经历无联系期的儿童表现为无论将参照物通过任何方式教授与他,他都无法将参照物和画面做联系,从而将参照物表现在画面上,致使经历这个时期的儿童丧失对绘画的兴趣。而经历这个时期的儿童约占北京城区儿童的10%左右的高比例。

二、新入职美术教师存在的问题

1.理论知识的缺乏成为新入职美术教师施教的绊脚石。儿童绘画阶段理论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尤其对于新入职美术教师而言更是直接作用于美术教学的重要理论支持。然而通过访谈方法对新入职美术教师的关于儿童绘画阶段理论的认知程度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80%的新入职美术教师不知道儿童绘画阶段理论,50%的新入职美术教师对小学生绘画能力的年龄划分不清楚,对小学生绘画阶段的特点不了解。这是给新入职美术教师带来教学困扰的关键问题所在。 新入职美术教师由于对学生绘画各阶段的不同特点不够了解,直接导致新入职美术教师在教学上的失误增加,需要利用很长时间来适应学生。

2.新入职美术教师教学困扰分析。经过访谈法调查新入职美术教师的教学现状,发现了很多新入职美术教师因为不了解学生的心理而无法施教于学生的现象。当学生出现因为画的不好看或者想重新作画的意愿出现时,新入职美术教师便不知如何施教了。这种现象的出现,大部分因为新入职美术教师对学生心理不够熟悉,不能做出正确的回应。另一方面,经验的不足也是影响因素之一。解决来自学生各种层出不穷的问题是新入职美术教师常常感到困惑的问题。如何减少因为缺乏经验形成的困惑,成为新入职美术教师主要面对的问题。

三、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对新入职美术教师的启示

1.培养教师对学生言行敏感的性格与和谐共荣的艺术氛围。儿童绘画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儿童绘画发展处于哪个阶段,拥有哪些绘画特点,还有哪些独特的表现等,除了运用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新入职美术教师拥有敏感的性格。儿童细小的变化,或来自儿童作品的细微调整都会成为预示儿童绘画发展的证据。此时就需要美术教师细心的发现,耐心的辨别。同时,身边的环境往往也直接影响着儿童绘画作品。所以,建立美术课堂上互相启发互相赞扬的氛围就成为美术教师的责任。应当努力做到让师生间在美术课堂上没有任何限制的展开想象力的碰撞,在有限的空间里无限的感受艺术带来的美好。

2.维护涂鸦期的快乐是美术教师的责任。学生绘画美术能力的提升不是通过一幅绘画作品来鉴定的,更多的应该在学生生活中体现,例如一个发现美的眼神,一个拾起美的动作等。所以,提高学生绘画能力的过程也不应该以一张完美的画来作为标准。让画画的过程成为学生享受美好生活的途径,让学生每时每刻沉浸在幸福的创作之中。只有师生在美术课堂上共同达到分享画画带来的快乐的时候,学生的绘画发展才能得到全面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杨景芝.儿童绘画心理与教育[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

[2]刘亚明.儿童绘画成功施教方法[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2004.

[3]赵云.儿童绘画与心智发展[M].台湾:艺术家出版社,2001.

儿童美术教案篇5

(一)提升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

1.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的儿童文学理念

教师需要充分掌握全新的文学理念,需要跟目前的儿童教育以及儿童的观念相结合。教师需要掌握跟儿童教育以及儿童的观念相匹配的儿童精神需求以及儿童审美的实际需要,并且以此为基础,充分分析儿童在不同的生理、心理年龄条件下的内心世界。例如可以举行一系列活动,将学生们的具体表现详细地记录下来。教师可以设计多元的美术活动方案,让儿童在实际活动中感受美、表现美以及掌握美。例如:组织班级学生开展美术活动“脸谱变变变”,教师在活动开展之前要做好准备工作,首先要准备相应的京剧脸谱图片,其次是教师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去掌握和收集京剧的传说、人文故事、音乐、历史传承及流派变化等,通过多种经验的积累和相互补充,使自己的文化知识得以丰富。儿童年龄较小,接触范围不广,其基础知识准备不足,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请家长跟儿童一起参与图片、故事、音乐的收集等,让幼儿对京剧脸谱有初步的知识积累,借此让儿童在实际活动中感受美、表现美以及掌握美。

2.教师需要不断增加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量

教师需要不断增加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量,提升自己的儿童文学素养,进一步改善儿童文学教学水平。想要实现儿童文学的语文教学水平的有效提高就需要不断阅读国内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不断将自己的知识面和阅读视野扩宽,提升感悟能力以及审美鉴赏能力。例如:选取20世纪八九十年代风靡一时的儿童文学作家郑渊洁的《童话大王》《皮皮鲁》等。又或者是选取当代著名作家、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的《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再见了,我的星星》等。

(二)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语文教学活动教师需要充分分析

儿童的实际情况,充分了解儿童的情趣。掌握儿童的情趣方向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儿童的思维角度为基础,不断发掘儿童文学作品中存在的情趣点。以这个情趣点为依托,有针对性地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方案,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捞月亮》《小猴子下山》《小狐狸卖空气》的课堂教学时,教师需要抓住教学的趣味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教学法使小学生在欢乐的学习氛围中体会到课文诵读的乐趣。

二、总结

总之,儿童文学作品是一种适宜性非常强的语文素材,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师需要重视儿童文学作品的价值,在这个前提下,找到正确的方法,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措施,不断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不断提升学生们的文学素养。

儿童美术教案篇6

中国屡屡发生的针对的犯罪引发广泛关注,许多人认为,针对的量刑过轻,法律震慑力不够;同时,中国缺乏针对女童的特别保护,给了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

在这方面,美国和加拿大的做法可以作为参考。在北美,12岁以下儿童不在校期间,家长或其委托的监护人必须全程陪同,不能令其单独活动脱离自己视线;而学校,往往是各种监控器材最密集的地方。教职人员校园幼童的案例很少听闻,倒是时有教师未成年学生(主要是女教师男学生)的事例,但这些被的未成年学生通常在14~16岁,且一旦东窗事发,涉案教师都会受到严厉惩罚,最轻也会被判终身不得担任教职。

一旦犯罪,终身受监视

并不像许多人想的那样,美国和加拿大并非“性开放”的社会,在家庭观念和两性意识等领域,主流意识是比较保守的。因此,两国都很重视在防范方面“从娃娃抓起”。

在美国,一些地方从幼儿园开始就会用游戏的方式向儿童解释“什么是性骚扰”,以及如何应对,如何求助和如何自我保护等常识。到了小学就会让学生记牢报警电话“911”和报警注意事项;在加拿大,由于缺乏全日制幼儿园,这类教育是从小学学前班开始的,但内容大抵相似。

由于12岁以下“全程监护”的规定,唯一脱离父母等监护人“全程监护”的场合——学校,就成为防范重点。在美国和加拿大,学校是各种监控器材最密集的地方,且这些监控影像资料学校本身无权删除、剪接,一旦出现家长或学生投诉,教育局便会调看这些资料,在需要时移送法律程序。在北美,教职人员收入稳定,福利优厚,社会地位高,这也制约了他们不会为一时冲动甘冒丢饭碗甚至坐牢的风险。

此外,两国的相关法律都非常完善。

二战结束以来,美国联邦和各州针对幼童的法律和法律修正案多达数十个,但幼童案件仍时有发生。鉴于此,2005年美国佛罗里达州通过了著名的《杰西卡法案》,该法案规定,如果成年人对12岁以下幼童实施犯罪,量刑标准不得低于25年,最高可达终身监禁。

2011年,绑架11岁杰西·杜佳德并实施和长期囚禁、虐待,导致其生下两名女儿的假释罪犯菲利普·贾瑞都被判刑431年,帮助他作案的妻子南希被判刑36年,由于看管假释犯不力,受害人杜佳德诉讼加州政府不作为、并最终以受赔2000万美元庭外和解。这类罪犯即便刑满出狱,也要强制性终身佩戴俗称“电子脚镣”的GPS电子定位仪,接受24小时行踪监控。自2005年以来,美国40多个州已相继出台了《杰西卡法案》,有些州规定,刑满释放的儿童人员不得居住在学校和幼儿园半英里范围以内。该法案随后被许多国家所仿效。

在北美有一种说法,恋童癖、制作和传播未成年人色情音像制品,其犯罪性质之严重,各国打击力度之大,都不亚于反毒。一些观察家更认为,至少在美国和加拿大,官方打击对儿童性犯罪的力度更甚于反毒,哪怕仅仅在私人电脑里收藏几张儿童色情照片,都会受到严厉制裁。

动员全球力量追查罪犯

2007年是“加拿大打击恋童癖丰收年”,在这一年,受到国际刑警组织通缉的加拿大籍恋童癖,克里斯托弗·尼尔在泰国被捕,后被引渡回加拿大温哥华受审,同一年稍早,54岁的加拿大人奥威尔·梅德在被泰国警方通缉,逃回加拿大时在温哥华机场被捕,后引渡回泰国。

尼尔是一名在韩国工作的英语教师,曾做过青年事务顾问,甚至差点当了牧师。几年间他在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地先后猥亵12名男童,并将多达200多张儿童色情照片公布上网。他的罪行被德国警方首先发现,并上传至国际刑警组织进行通缉。但尼尔为人小心,警方调查很久都漫无头绪。后来技术专家在社交网站上发现了他的一张扭曲成螺旋状、完全无法辨认的头像,通过技术手段还原后通缉照片。一名10岁泰国男童辨认出尼尔,从而令警方很快将之锁定逮捕。

梅德则是从加拿大专程到泰国寻找儿童的,并强行与多名当地男童进行,结果其中一名8岁男童的父亲报案,梅德仓皇逃离。尽管他事先使用了假身份、假地址,但仍在加拿大温哥华机场落网。

因地广人稀,警力不足,加拿大的警察效率常为人所诟病,但在打击恋童癖方面却效率很高。在加拿大公共场合,乃至加航班机上,都会经常播出打击恋童癖、提醒本国或外国人不要收藏儿童色情制品的警告。边检人员甚至会检查乘客的笔记本电脑。

国际刑警组织和各国警方也加大了对儿童犯的联合打击力度。以尼尔案件为例,最早提供信息的是德国警方,通过技术手段“破译”其头像信息的是加拿大警方。国际刑警组织上传通缉令后,短短几天就从全球收到350多条信息,其中后来用来破案的信息,来自三大洲的五个信息源,韩国警方在首尔金浦机场移民局边检关卡的摄像头中找到嫌犯痕迹,并查明其搭乘了从韩国前往泰国的航班。显然,倘非全球协作,这名长期隐藏在韩国、表面上道貌岸然的恋童癖罪犯,很难这么快落入法网。

惩治过重是否有负面效果?

不过两国社会对打击儿童犯罪的措施仍然有不少批评意见。

美国是打击面过宽,惩治有余而教化不足,可以震慑犯罪,但难以扭转社会道德风气;加拿大的问题则是惩治不足,加拿大罪犯服满刑期1/3后就可假释,2/3后就可释放。加拿大卑诗省几年前曾发生过一起案件,一名罪犯被假释出狱,警方虽然发出“高危人物预警”,却并无相应措施跟进,结果该罪犯假释当天便又了一名女童。

此外,加拿大独有的四级法院体制,导致案件审理过程往往拖得很长,经常是受害人已从女童变成少女,甚至成年女性,案件仍未判决。

两国对罪犯的监控措施,也各自引发争议。

美国对幼童的重点人物实行强制性信息登记,其个人信息会被警方用通告的方式告知社区,甚至用在当地大众媒体上进行播报,并将罪犯照片张贴在超市公告栏,还有专门网页供大众查询。

有人认为,这种做法固然震慑了部分犯罪分子,却也断了许多一时失足者改恶从善,回归社会的念头。某些极端情绪严重的人,或许反倒会破罐子破摔,更疯狂地报复社会。

加拿大认定恋童癖和儿童不仅是一种犯罪,更可能是一种有重复发作风险的心理疾病。因此会要求获释的重点人物定期接受社工和心理医生的辅导,并把工作重点放在隔离这些人和儿童的接触上。

儿童美术教案篇7

【关键词】美国学前教育;课程目标;改革;启示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4)01-0004-03

【作者简介】衡雪玲(1988-),女,云南省大理人,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曹能秀(1964-),女,福建顺昌人,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

一、美国学前教育课程目标改革的概况

近十年来,为更好地促进社会和学前儿童的发展,美国不断改革学前教育课程目标。2002年初布什政府了《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案》(N0 Child LeftBehind Act),明确指出要着重提高处境不利学生的学业成绩,提高学生的英语熟练程度以及通过将阅读放在首位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2003年,全儿教育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ducation fnrYoung Children)和早期教育联合会在联合声明中指出:早期学习标准是全面的、高质量的幼儿服务体系的一部分,它有助于学生早期学习经验的获得和未来的成功。2005年,全儿教育协会在诸多会员、幼儿家长和各界人士的努力下,重新修改了《幼儿教育方案和认定指标》(NAEYC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tandards and Accreditation Performance Criteria),明确指出学前教育课程标准旨在发展儿童在审美、认知、情感、语言、体能和社会等方面的能力,并通过该标准努力使儿童的学习达到最优。同年,从因“开端计划”(Head Start)而被重新授权制定的《入学准备法》(School Readiness Act)中可以看出,美国学前课程的目标注重幼小衔接,注重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2008年的布什总统国情咨文和2009年3月奥巴马在拉美裔全美商会上所倡导各州制定世界级的课程标准,都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2010年美国首部全国《州共同核心课程标准》的出台,旨在改变各州课程标准混乱的局面,该课程标准面向K-12年级的学生,包括数学和英语两个学科,主要是因为这两门学科所培养的技能将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2012年初,在《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案》实施十年后,有26个州纷纷提出在实施该法时需要有一定的自由度,美国教育部门为了让学校更好地专注于改善办学质量、缩小学生间的差距,同意给予各州一定的自由空间。

二、美国学前教育课程目标改革的内容

由民间组织联合发起的《州共同核心课程标准》中有关英语标准(English language arts standards)与数学标准(Mathematics standards)的课程目标包括:1.连接升学与就业;2.涵盖严密精确的课程内容与高层次的知识应用;3.基于各州现行标准的优点与经验之上;4.在全球经济与社会中,确保所有学生能够开展学习;5.采取证据本位(evidence-based)或研究本位(research-based)策略(CCSSO&the NGA Center,2010)。虽然《州共同核心课程标准》的实施权在各州,但培养“全面发展的幼儿”依旧是美国学前教育课程目标总的发展方向。

(一)以缩小不同背景幼儿的入学准备为目的

由于美国是一个多种族的国家,其中融合了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这会导致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差异。2001年美国联邦教育部提出的《2001-2005年战略规划》,反映了美国近年来的教育改革思路和未来教育发展的基本走向。其战略目标之一是让所有儿童接受高质量、适宜的学前教育,为进入学校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2002年1月8日,布什政府正式签署了《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案》,该法确定了这样一个目标:在美国,不能让一个孩子掉队,每个孩子都应受到发挥其全部潜能的教育。联邦政府必须帮助缩小来自不同背景幼儿之间的差距,努力为处境不利的幼儿提供一个更为公平的教育环境。2007年1 1月,美国国会通过了一个为期5年的教育法案《2007为入学准备改善“开端计划”法》(Improving Heard Start For School Readiness Actof 2007),该法案为无家可归儿童、流动儿童、身体残疾儿童及非英语母语儿童参与开端计划项目提供了机会。布什政府围绕开端计划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最大限度地促进了处境不利儿童的入学准备,真正实现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它对美国社会的稳定、缩小不同背景幼儿之间的差距和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奥巴马执政初期,遇到突出的教育问题是有关学前教育公平与质量的,具体表现为中低收入阶层与高收入阶层学生所接受的学前教育质量与未来所取得的学业成绩差距在不断扩大,这非常不利于整体国民素质的提升。因而,奥巴马政府在2010年初宣布了新的教育政策,加大早期教育投入,以缩小不同背景幼儿之间的差距,促进教育的公平。

(二)以幼儿未来发展和整体发展为中心

美国幼儿教育领域逐渐形成了以儿童为中心、倡导儿童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2002年美国联邦政府提出了“良好的开端,聪明的成长”(Good Start,GrowSmart)议案,在该议案的鼓励下,各州已基本上完成了适用于各类型早期保育和教育机构的早期读写识字、早期数学和语言发展方面标准的制定。各州在制定早期学习标准时以发展教育适宜性为原则,既考虑幼儿年龄和个体的适宜性,也考虑幼儿的文化背景,做到充分尊重幼儿,注重幼儿未来和整体的发展。在美国,对于大多数儿童来说,只要是没有受到虐待,身体没有疾病,那么他们在学校都应该是非常渴望学习,并相信自己今后能够取得成功的。学前期是整个教育发展的开端,学前期教育目标的实现能为整个教育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们应当保证儿童拥有成功的早期学习经验,建立终身学习的模式;保证儿童有机会继续发展他们个人的兴趣;保证儿童发展热爱学习的品性。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儿童学习经验的获得和将来的成功。

(三)以幼儿的早期阅读识字、数学教育为焦点

2002年《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案》专门就阅读问题制定了两项方案,注重从学前班到小学三年级的阅读教育。如果州政府实施了定位于幼儿园到二年级的科学研究综合阅读项目,那么在新的“阅读第一”(ReadingFirst)项目下则可以获得资助。美国联邦教育部的《美国教育部2001-2005年战略规划》中提出,首要的战略目标就是要为所有儿童的学习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要让所有儿童有接受高质量和恰当发展的学前教育的经历。三年级结束之前,每个儿童都能建立良好的独立阅读习惯;到八年级结束之前,每个儿童都能掌握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技能。《美国教育部2002-2007年战略规划》再次强调确保所有学生达到年级阅读水平,保证实现《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案》提出的“到2014年所有学生阅读与数学技能都能达到年级合格的水平”,这反映了美国近年来的教育改革思路和未来教育发展的基本走向。2009年奥巴马总统延继了布什总统的阅读教育政策,在《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案》(The AmericanRecovery and Reinvestment Act)中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读写能力,并在2009年签署了综合性计划,规定在小学阶段开展广泛的阅读活动,实施新的阅读课程,重点提高儿童的口语能力,增加他们的词汇量。美国早期阅读委员会提出了“早期儿童阅读教育目标”,如,5岁~6岁儿童能够知道一本书的组成部分及其不同功能;聆听熟悉的书面语言内容;或者读自己“写”的文字内容时,开始认识对应的文字等。

(四)注重幼儿社会情感和自由游戏的发展

《幼儿教育方案标准和认定指标》中指出,课程要帮助儿童识别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并能恰当地表达出来,要让儿童有机会在交往中发展亲社会行为,用一些建设性和创造性的方式解决矛盾,能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想问题。所有儿童,包括残疾儿童、有行为困难和特殊需要的儿童及其家庭都应能参与到社区活动中,让儿童的社会情感得到充分发展。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每天都有户外游戏活动,日常安排表注重静态游戏时间和动态游戏时间的平衡,注重大肌肉和小肌肉活动的平衡,并保障儿童健康和环境安全。2007年,美国科学院儿科(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的文件显示,游戏不仅能促进行为的发展,而且能促进大脑的生长。课程的设置应重视通过儿童游戏开展相关课程内容,亚利桑那州3岁~5岁幼儿学习标准,在语言与文字标准中就做了这样的规定:通过游戏,在丰富的语言刺激和书面材料环境中掌握有关书面材料的基本概念。在数学标准中也要求儿童在日常生活别是在游戏中学习相关的数学概念。全儿教育协会倡导发展适宜性教育(Development Appropriate Practice),认为游戏应居于发展适宜性教育的中心。美国教育工作者根据这一思想,建构了游戏中心课程,将游戏作为课程的中心内容、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和课程评价的主要工具。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美国幼儿课程目标的设置越来越注重幼儿社会情感和自由游戏的发展。

三、美国幼儿教育课程目标的变革对我国的启示

(一)以幼儿为中心,目标注重参与性

美国各州幼儿教育目标的制定以“儿童为中心”,充分考虑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注重儿童社会情感和自由游戏的发展。以社会学习领域标准为例,目标在于让儿童渐渐参与到更多的民主活动中,逐渐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我国在制定相关幼儿教育目标时,应切实从儿童出发,真正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美国各州的幼儿教育目标较关注“儿童积极参与”,如在语言与读写领域要求儿童尽可能多地参与阅读活动,喜欢阅读;身体发展与健康领域要求儿童主动积极参与各项体育锻炼活动;艺术领域则要求儿童积极尝试不同艺术形式,从中感受美、理解美;社会学习领域希望幼儿能够意识到自己公民的身份,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家庭活动。因此,我们在制定标准时不应只看到儿童学习发展的结果,而应该更注重儿童发展的过程。儿童积极参与活动是他们获得知识技能的基础。只有喜欢、愿意参与活动,儿童的各方面能力才能得以发展。

(二)充分考虑幼小衔接,目标体现适宜性

美国各州幼儿课程目标的制定大多参考了本州K-12的课程标准,有些州甚至制定了3岁~18岁的课程标准,这使得课程目标的制定充分考虑了幼小衔接,课程目标和教学效果之间呈现相关性。特别是数学、英语、科学等与小学教育密切相关的领域,不仅成为许多幼儿园教学内容的重点,也能在目标适宜的前提下让幼儿在这些领域得到充分发展。但在我国,由于各地区经济、文化差异较大,以及缺乏适宜本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课程目标,导致两极化现象严重。部分贫困地区的幼儿教育质量过低,做不到与小学教育恰当衔接;而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幼儿教育过分注重教学效果,致使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严重。这两种极端做法都不适宜我国幼儿未来和整体的发展,无法促进我国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我国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幼小衔接,由国家层面宏观把控,地方层面认真履行,努力做到既不超前也不滞后的适宜发展。

(三)关注地域经济与文化特点,目标更具公平性与灵活性

美国幼儿园在课程目标的制定上始终着眼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力求让幼儿全面而富有个性地成长。美国采用“国家标准”与“州立标准”并行的双轨制,允许地方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地方性标准,这样就保证了课程标准的灵活性与适用性。这种做法既考虑到了统一性,又顾及到了差异性。由于美国各州在历史、文化、语言、经济、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为避免盲目教条地照搬国家标准,各州制定课程目标时会在充分考虑国家标准的基础上而有所侧重。我国在2001年6月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课程目标进行规定,将普遍性目标、行为目标、生成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作为课程目标的形式。然而,我国绝大多数幼儿园课程目标的设置都以《纲要》规定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各领域的目标为参考,并辅之相应的教师参考用书,缺乏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和文化发展特点的“地方标准”。课程是学前教育的重中之重,而目标又是课程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制定课程目标时,应充分考虑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和发展特点,以促进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

儿童美术教案篇8

关键词:农村儿童;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4-0250-01

一、美术教学环境

好的幼儿园环境对于幼儿教学活动的开展来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定的环境设置,会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幼儿园环境不仅包括幼儿园的硬件设施,更包括教师配备、文化氛围等多方面要素。

首先,试点幼儿园在硬件配备方面,有着较开阔、舒适的教学场所,每间幼儿教室大约在40平方左右,教具沿教室四周摆放整齐,在小班教室的地板上摆放着一些适合幼儿单独使用的玩具和坐垫。每班15-20名幼儿。教室的墙壁张贴有儿童的少量画作,走廊的墙壁上有墙体卡通彩绘和老师制作的剪贴画。无电视机、多媒体设备等现代教学仪器。

第二,教师配备情况。该园共有16名工作人员,幼儿教师8名。其中,受过幼教专业培训的人员约占60%,大多是中专学历。美术专业教师一名。在教师的教学分配上,每个幼儿班配备一名幼儿教师,该教师自早上幼儿入园起对幼儿进行引导、教学和看护,直至下午幼儿离园,并负责本班全部教学课程的安排和教学。

二、教师对儿童美术教学的认识和普遍的教学模式

由于多数幼儿教师都没有接受专门的美术训练,因此对与儿童美术教育的了解较浅,加之每位幼教都要担任多门课程,对于其中任何一门课程都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入的研究。日常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授儿童简笔画为主,辅以少量的手工制作。唯一一名美术专业教师分配到蒙氏实验班教学,教学模式则仍是教师进行示范,幼儿比照进行练习,在练习中,教师对儿童的指导仅仅围绕绘画技巧,对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远远不够,由此可见,该园的幼儿美术教学模式仍较老套、刻板,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三、儿童对美术的兴趣和进行美术活动的状态

在听课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几乎所有的幼儿在美术课上都体现出极大的兴趣,在老师进行示范时,儿童会认真的观看,并疑惑的提出很多问题,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也会积极的思考和回答。进行练习时,大多数儿童能够认真、一丝不苟的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绘画,总体来说,在幼儿园阶段,儿童对与美术活动的兴趣还是非常浓厚的,在此阶段让儿童更多的接触到丰富的美术形式,进行更多的美术体验,对儿童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笔者对造成这些现状的原因进行了如下分析。

首先,农村儿童美术教育是近些年才开始发展起来的,底子薄,意识弱,对于儿童美术教育目标的制定、如何进行儿童美术教育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清晰。而管理者对于美术教育的理解往往会出现偏差,不是不够重视,就是将美术教育功利化,使美术教育失去了原有的意义,相应开设的美术课程也与美育的教育目标大相径庭。

其次,专职美术教师的匮乏成为造成美术教育发展困难的重要原因。由于农村的经济条件较城市落后,生活条件、工资待遇都不如城市优厚,很多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的大专、大学生宁可放弃所学专业或者在大城市打工,也不愿意到农村幼儿园任教。

第三,农村幼儿园的美术教学环境不完善,能够开展的教学活动单一。美术活动是一种审美活动,儿童在美术活动中需要得到美的体验,从他们看到、听到、触摸到的世界里寻找和发现美,并表现和追求美。教师在组织美术教学活动时,要创设一个能激发儿童大胆地去创造美、欣赏美的环境。在农村幼儿园的办学中,对这一点的认识还远远不够,空间狭小拥挤,而且缺乏艺术气息。

第四,家庭因素制约。本课题组所调查农村地区的经济条件整体情况与城市相比较来说差些。虽然大部分的农村家庭能够正常供给儿童的义务教育,儿童能够在适龄进入幼儿园进行学习,但是仅有极少数的家庭能够在精力、财力上完全支持儿童的美术学习。

上一篇:大班建构教案范文 下一篇:益智游戏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