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14 18:20:25

文化建设论文

文化建设论文篇1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使企业健康发展

笔者认为,谈企业文化首先要谈对企业文化概念的认识。什么是企业?企业是以市场为向导,以赢利为主要目的,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因此,企业文化就是一个团队在完成一项事业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由于企业文化具有灵魂、凝聚、约束、向导、激励等几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也就决定了企业文化其实就是一种以做大做强企业为基本内容的企业发展观点和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建设只能紧紧围绕这一中心,搞好生产经营和服务,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健康、稳步地持续发展。这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根本所在,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惟一使命。

在实践中,每干一件事,每搞一次文化理念的宣传,我们都要思考这样做是否有利于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是否有利于员工的精神和物质需要,是否在搞形式主义,是否在实事求是地塑造具有厦门卷烟厂特色的企业文化。对此,不敢有丝毫麻痹。笔者感觉这其中的每一个过程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都是一个如履薄冰、负重前行的过程。近几年,厦门卷烟厂的经济效益每年都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其原因就在于这一指导思想的正确性。同时,我们注意到,一些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高喊科技兴国、为社会服务、为消费者服务等口号,这种做法显然偏离了企业发展的实际,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事实证明,好高骛远是会耽搁企业发展前程的。企业文化建设,很实际的目的就是要让企业健康地活下去,并且要越活越好、越活越强大。俗话说,有用就是真理。离开生存和发展,离开经济效益,企业文化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能落地,不能扎根,徒剩一堆美丽的辞藻。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心——经营理念

品牌形象既是企业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企业的品牌之中。曾经有人说,中国的品牌是一流的产品、二流的包装、三流的营销、四流的服务。无论这句话有多少水分,但作为一名企业领导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品牌革命时代已经到来,品牌就是企业的生命。对于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企业领导者必须高瞻远瞩,具备与时俱进的战略眼光,对塑造品牌文化的利弊,要及时果断地扬弃,把职工的整体素质提升上去。并且要不断地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创造出企业优秀的品牌,使企业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稳步地发展壮大。由此可见,搞企业文化建设不能离开品牌谈文化,而要以品牌为载体彰显企业文化,这也是厦烟人的经营理念。

产品是品牌的实物载体,质量是品牌发展的基础。厦门卷烟厂视质量为生命,高度重视产品的内在品质与外观质量,一直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先”,塑企业优秀的品牌。近年来,厦门卷烟厂不断加大质量管理力度,不仅要求结果出精品,更追求过程出精品。1998年导入iso9002—94版质量认证体系,提高产品的质量控制管理水平;1998年第四车间被评为“全国样板车间”;1999年第一、三车间被评为“福建省样板车间”,设备管理达到国家二级管理标准;2001年进行了质量管理体系换版——iso9001-2000版,进一步规范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在行业内首创产品开发过程质量控制的“五书”制度,即:产品设计和开发建议书、任务书、策划书、鉴定书、批量投产准许书,以此提高产品的质量控制水平。2000年以来,厦门卷烟厂大力实施品牌、营销、管理和服务“四大工程”,夯实产品、市场、管理和服务“四大基础”,不断提高企业产品核心竞争力。目前,厦门卷烟厂正在进行新厂建设,投资8亿元,力创七个一流:管理一流,工艺一流,产品一流,效益一流,人才一流,设备一流,环境一流;力戒两个一流:花费一流,享受一流。要求每个员工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 形成“现场就是市场,做过程精品,每一道工序质量零缺陷”的认识,从单一追求结果到追求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厦门卷烟厂还特别注重综合技术水平的提高,积极与国内外知名烟草研究机构和烟草公司开展技术合作,1986年率先与美国雷诺士烟草企业(现为日本烟草)开展合作,以此提高企业管理、工艺、技术水平。“十五”期间,厦门卷烟厂制定了企业新的发展目标,即向烟草行业同等规模中最具竞争潜力、最有活力的企业行列迈进。

总结厦门卷烟厂的经营理念,笔者认为厦门卷烟厂是在实践中塑造一种适合行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它必定会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企业文化建设——人本素质管理

企业只有具备一流的素质,才能创造出一流的产品。近几年来,一些颇具远见卓识的企业领导者都尝试着从资本管理向“二本论”管理转变,“二本论”管理即资本管理加人本管理。凡是人本企业都有它明显的管理特征:一是在信任员工的基础上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能动性;二是倡导员工进行有效学习,推动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三是培养有利于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价值观。为此,厦门卷烟厂以品牌文化建设为契机,带动企业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是人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企业每创造、培育一个更高档次的品牌,就标志着其综合素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实现了一次质的飞跃。厦烟人很清楚,企业综合素质不提高,就不可能创造出新品牌来,即使创造出来了也不可能培育起来。企业界有人形象地把靠吹捧走红的企业品牌比作“螃蟹”,意思是经不起市场和时间的考验,一红就死。所以企业品牌的培育过程必须是一个全面提高企业整体素质的过程。

厦门卷烟厂决不做一红就死的“螃蟹”。厦门卷烟厂创建于1954年,有近50年的发展历史,如果从其前身华康烟厂(解放前的一个私营企业)算起,历史就更长了。经过近50年的发展,特别是在厦门成为经济特区以后,厦门卷烟厂借改革开放的东风,充分发挥特区的两大优势——区域和政策优势,抓住机遇,不断发展壮大。今天,厦门卷烟厂的发展水平已处于全国烟草企业先进行列,主要经济指标跃居前15位左右,是烟草行业“36家重点发展企业”之一。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企业素质、员工素质的全面提高。在抓员工综合素质提高的过程中,厦门卷烟厂着重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狠抓解放思想,更新陈旧观念。“变”是惟一不变的真理。企业要发展,靠老思路、老办法是不行的,要学习,要变革。“变则通,通则久”。把“变”的思想、“变”的观念植入员工的头脑之中,让他们想别人所不敢想,做别人所不能做,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

(二)狠抓敬业精神,培养认真习惯。厦门卷烟厂要求企业员工牢记这样一个理念:不认真工作者就是“小偷”,在“偷”企业的钱(工资)。员工所做的工作要对得起自己的工资,这是最起码的信用关系。企业要培养员工良好的敬业习惯:操作认真的习惯、负责任的习惯、使命感和事业心的习惯。

(三)狠抓团队建设,营造真诚氛围。一个优秀的企业领导者,是不会把眼光只盯在报表利润的增减上的,而是在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厦门卷烟厂倡导团队精神,倡导团队英雄,就是这个道理。每个人都是团队中的一员,发展个人才能发展团队,进而发展企业。这是必然的因果关系。团队成员之间要坦诚、真诚、零距离,营造团队真诚的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员工的思维,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

(四)狠抓机制搞活,注重制度创新。我们认为,厦门卷烟厂的企业文化,从宏观层面讲,具有厦门卷烟厂的国情特色,但从微观上讲,并没有中外企业之别。企业机制搞活无非就是解决“原动力”的问题,而“原动力”的主要内容就是“人+机制”。基于这种考虑,从2000年开始,厦门卷烟厂加大、加快改革步伐,大力改革用人、用工、分配机制和考核制度,导入市场经济手段,全面形成“岗位靠竞争、收入靠贡献”的竞争激励机制和考核约束机制,建立“岗位能上能下、收入能高能低、员工能进能出”的动态运行机制,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具活力、更灵活、适应性更强。为保证企业管理水平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2003年新厂搬迁后,聘请了一家国内外知名的管理咨询公司,结合管理流程再造,要求他们设计出既符合国情、厂情,又代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发展要求,还符合员工利益的崭新的运行机制。全方位、脱胎换骨地搭建企业内部公平竞争的舞台,提升厦门卷烟厂的整体综合素质。

四、企业文化的内核——价值观

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说白了,价值观就是人的追求。要什么不要什么,追求什么反对什么,喜欢什么讨厌什么,都属于是价值观的范畴。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是员工心中的灯塔,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依靠。任何文化建设都是以某种价值观的倾向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也不例外。经营思想的革新、企业综合素质的提高都要以某种价值观为指导,中外企业概莫能外。

(一)企业领导的价值观。企业领导的价值观是整个企业文化价值观的“航标”。有人说,先改变张瑞敏,再改变海尔,张瑞敏改变了,海尔也就改变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企业文化不是开几次会就能产生的,也不是员工自觉产生的,它来源于企业领导者或企业领导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企业领导是榜样,是企业文化的影子,企业领导的所作所为传播出去,被员工所接受,就会影响员工的行为、习惯,也就形成了企业文化。厦门卷烟厂在企业中经常传播6种文化,责权文化、亲和文化、制度文化、乐观进取文化、廉洁自律文化和艰苦奋斗文化。

(二)员工主体的价值观。员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如何定位,是企业的主人还是雇员?传统的说法是,国企员工具有二重性,既是主人也是雇员。无论是主人还是雇员,企业文化总是建立在以员工利益为主体的基础之上的。企业所有的赢利,所创造的价值,无一不是员工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企业要对他们负责任,不能对不起他们。员工的福利、员工的发展、员工的自豪感都是企业的财富,同时也是以员工为主体的价值观的必然体现。

(三)团队的价值观。团队员工的共同愿望和价值系统对企业有很重要的影响。当好的价值理念、好的愿望在员工心目中不断强化,形成该群体的一致行为后,团队的生产力才能发挥出来。实际工作中,我们把个人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融为一体,把“厂兴我有利,厂衰我有失”、“爱企业,爱产品,爱岗位”、“视厂如家”的理念变成员工个人的自觉行动,做到“人人心中有企业,上下左右一条心,拧成一股绳”,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增强团队合力与竞争力。

(四)管理的价值观。笔者认为,从管理的文化梯次看,有科学管理、人本管理与文化管理三个层次。做企业,科学管理是前提、是基础;人本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方向,没有科学管理就勿谈人本管理;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声的监督,是无为而治。在实践中,厦门卷烟厂对这三个层次的管理价值观是这样理解的:第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管理也是生产力,员工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这是企业科学管理价值观的基本体现。要使企业兴旺发达,就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发挥人的聪明才智,依靠人才兴业,依靠科技兴企。第二,抓好企业科学管理的过程,同时是改造人的过程,是改造人的习惯系统的过程,也是人本管理不断提升的过程。人本管理就是要关心人、体贴人,一切为了尊重人的责任感服务,一切为了人的发展服务。第三,文化管理最终表现在制度、机制上,制度、机制是文化管理价值观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长江、黄河没有人管却能东流到海,其原因就在于它有一种机制保障,是中国地形加河流的机制。厦门卷烟厂怎样才能像长江、黄河那样,不需要管理就能自然成功?同样需要一种机制。厦门卷烟厂目前正在和一家管理公司合作,寻求适合企业发展的文化管理机制。

(五)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观。世界上没有单纯的经济工作,也没有单纯的政治工作。深化企业改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调动员工积极性,进行生产经营都离不开宣传政治工作。经济发展为社会现代化服务,而思想政治工作则为经济发展开辟道路。这是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的统一性表现,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和价值所在。尤其是在变革的时代,更需要用新的理论武装头脑,与时俱进,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任何轻视或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行为都将付出代价。

把正确舆论导向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有为”而且要“有位”。厦门卷烟厂的宣传思想政治工作走出了一条新路子:一是服务“一个中心”,一切为企业搞好生产经营、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二是坚持“两个面向”,面向员工、面向市场;三是实现“三个结合”,结合生产、经营、管理、改革的全过程,结合员工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思想动态,结合产品的促销宣传;四是塑造“四个形象”,即企业形象、品牌形象、法人代表形象、员工形象;五是要讲奉献,人生最大的价值在于奉献,市场竞争的最大价值和最终目的也在于奉献,只有为国家、社会、企业多奉献,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文化建设论文篇2

关键词:社会主义;荣辱观;行政文化

一、引言

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指导性,即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八荣八耻是对我国几千年来中华传统美德的高度概括,是我国每个公民都应遵守的行为准则,是每个行业都应践行的行为依据。八荣八耻是行政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二者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作用。作为同样具有广泛影响性的行政文化建设,也应以八荣八耻为理论指导,以搞好行政文化的廉政建设,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和社会风气,最终达到赢得民心,加快构建和谐社会步伐的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一)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道德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良性的道德建设有利于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步伐,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而八荣八耻是对我国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高度概括,使道德尺度明晰化、具体化、条文化,使广大民众有了行为的依据,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研究八荣八耻有利于整个社会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将有力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障。

(二)有利于党风廉正建设

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应代表最先进的生产力、最先进的文化、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进行行政文化建设要以此作为思想指导,因为党员的行为作风具有模范带头作用,关系到党的荣辱存亡。而八荣八耻则是在三个代表思想之后的再发展,为党员提供了行为的准则及精神动力,有利于党员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利于+防止腐败,有利于形成廉洁、公正、服务大众的健康思想。

(三)有利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育社会主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八荣八耻则对每个人的各方面都提出了总的行为准则,有利于其整体素质的提高。

(四)有利于加快和谐社会的构建

八荣八耻作为广大民众的行为准则,有利于形成积极、健康、和谐的社会局面。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与外来思想发生碰撞不可避免,特别是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时刻准备对我国进行不良、腐朽意识的渗透。而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我国国民提供了行为的依据,可以此很好地分辨、抵触各种不良的腐朽思想,从而树立正确的思维、行为习惯,为实现我国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障,从而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行政文化相关概念辨析

(一)行政文化的定义及特征

行政文化是相对于社区文化、乡村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而言的一种具有行政特点的文化形态,主要是指各级党政机关国家行政主体在实践行政活动中,影响甚至决定其行为的一系列行政道德、行政理念、行政规则、行政环境等各种道德现象、心理现象和精神活动状态。它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共同具备和遵守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行为模式、生活方式及人际关系等各种社会准则与行为规范的总称。它具有时代性、社会性、民族性、积淀性、隐蔽性、连续性、普遍性、渗透性,它是一种巨大潜在的无形力量,其影响是持久的、无所不在的。

(二)行政文化的功能

1、引导作用。即引导受众群体形成特定的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特定的行为模式。行政文化一方面通过将共同价值观向行政人员个人价值观内化,使行政组织在理念上确定一种内在的、自我控制的行为标准,规范、指导、约束着行政人员的行为。另一方面,受强有力行政文化影响和熏陶的行政人员,能够自觉地约束个人的行为,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与行政组织保持相同的取向。

2、规制作用。由于行政文化包括行政道德、行政规则等因素,因此,行政文化在道德上具有良性的引导作用,在行政规则上具有导向、规范、甚至强制执行作用。

3、保障作用。由于行政文化包括行政道德、行政规则、行政理念等既成因素,因而为行政执行、学习人员提供了可参照的模板,为其行政行为提供了底线。因此具有保障正常行政行为执行的作用。

4、辐射作用。行政文化可以通过行政主体与外界的交往,把其作风、精神面貌辐射到整个社会,对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产生重要的影响。可见行政文化作为行政主体的思维方式、目标导向、约束机制,在整个公共政策的制定、实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建设措施

(一)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作为指导思想

行政文化包括行政道德、行政理念、行政规则、行政环境等。而八荣八耻显然是行政道德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高于行政道德,具有很现实的理论指导性,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时代产物,是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的再发展,与其一脉相承,并同样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因此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用这些先进的理论指导行政文化的建设,以确保正确的行政文化建设方向,并在此基础上用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拓展政文化建设的深度性、广泛性、高质量性。

(二)严格加强行政主体道德思想建设

行政主体是行政文化的建设者,同时又受行政文化的影响,是行政文化的受众者及行政政策的执行者,其言行是行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政府政策是否能够得到顺利落实,行政主体是否秉公行事,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关系到政府行政目标的实现及政府形象的树立。为此必须加强行政主体的道德建设以培养行政主体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层次的思想境界,而八荣八耻概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行政主体提供了具体的行为准则,有利于防止其思想滑坡,一心一意做好人民的公仆,避免腐败思想、行为的出现,促使其形成牢固、正确的地位观、利益观、权力观、大局观,最终为良好行政文化的形成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三)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

当今的时代是信息、知识爆炸的时代。人民大众可通过多种媒体途径获取相关所需信息。国家相关媒体应借此良机,利用其广泛的受众性,充分发挥其舆论导向作用,积极宣传健康、和谐的道德思想,以不断使行政主体受到良好的道德思想熏陶,培养其高尚的思想情操,使其能够按照八荣八耻的要求为自己的言行躬行自省,并通过其行政行为的影响,利用其示范效应,为行政文化的发展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

(四)突出行政文化建设的伦理性

践行实践八荣八耻是一个人行为伦理性的集中体现,而伦理是道德建设的灵魂所在。突出行政文化建设的伦理性也就是要突出行政主体对道德观念感知的自觉性,使其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正义感、羞耻感,能够自发按照道德要求特别是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使其言行在生活中能够“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遵循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礼仪伦常,不腐化堕落;在工作中能够“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严于律己、秉公行事、惩恶扬善,不搞小团体主义、不徇私枉法;在学习中能够“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不断吸收新的科学知识,与时俱进、忧国忧民,并坚决反对封建愚昧落后的言行,倡导积极健康的思想言行,以为行政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五)加强行政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

《》规定,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八荣八耻是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重要体现,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行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内容,是对人们言行准则的重要创新性经验总结,是党员、行政主体、广大民众武装自己头脑的重要思想武器。

因此要加强行政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并且要着重关于八荣八耻行政文化理论的相关理论研究,使其不断充实完善、内涵更加丰富,以充分发挥其对行政主体以及广大民众的言行指导作用,避免不好甚至违法乱纪的言行出现,以促进我国行政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和谐发展。

(六)树立典型的践行者

事实证明,生活中良好的典型模范具有很好的带头作用,能够激励其成为像典型、模范人物。因此应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发现践行八荣八耻的榜样人物,并大力宣传其先进事迹,带动更多的人成为八荣八耻的忠实践行者,特别要发现行政主体、共产党员中践行八荣八耻的典型人物,以树立其行政主体、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最终通过以个体带动群体的良好效应,为积极的行政文化观念特别是八荣八耻的落实及不断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如在和平建设时期,涌现出雷锋、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任长霞、方永刚等众多好党员、好干部、好榜样,他们的高尚品德为其他行政人员的言行提供重要的参考坐标,是行政文化中靓丽的风景线。

五、结语

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是共产党员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的再发展,是行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政主体言行的风向标,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指导意义。

因此要大力加强以八荣八耻为社会主义荣辱观主要内容视角下行政文化建设研究,以不断丰富、充实我国行政文化建设的内涵,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迟小华.我国社会转型期行政文化的塑造[J].理论学习,2005(4).

文化建设论文篇3

一、来自传统与现实中的消极文化观念的挑战

先进文化是党的作风建设的源泉。在新的历史时期,党的作风建设在当代文化建设实践中努力获取动力支持的同时,也面临着来自传统和现实文化观念中不良因素的干扰和挑战。

(一)来自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的挑战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农业文化、宗法文化和封闭文化、专制文化为基本内容构建起来的。高度发达且源远流长的封建制度使这一文化积淀深厚,发展充分而影响深远。

1.儒家道统的消极因素给党的作风建设带来的影响:

——儒家“中庸之道”主张“用正确的‘大道’来台理民众”,是孔孟政治思想体系的方法论原则。这一原则在儒家道统的发展中,经过历代的不断修正,抽去了其坚持“用正”来管理社会的带有辩证思想的方法论精神,演化成循规蹈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保守、专制的方法论原则。循着这一文化取向,人们言行举止重不温不火而轻奋发有为,勇猛精进;重墨守成规而轻与时俱进,大胆探索。放弃积极进取,免作“出头椽子”已成为许多人普遍认同的价值观。这一文化观念与我党一贯坚持和倡导的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大相径庭。受这一文化理念的影响,一些党员干部固守传统和经验,满足现状和已有成绩,不思进取开拓而放弃创新精神,给坚持和弘扬党的思想路线带来极大危害。

——封建礼教范畴中的“三纲五常”礼制引申出的长官为尊的“家长制”文化观念,成为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和群众路线的思想障碍之一。在封建社会里,整个国家从上到下形成了完整的“家长”式统治:皇帝是全国的“大家长”,各级地方官员则是以“父母官”自居而成为“中家长”或“小家长”。所有黎民百姓则是这个大小家庭中的“子女”。“家长”与“子女”的关系是支配与被支配的不平等关系。这一文化取向在现实中,给作风滋生和蔓延提供了观念支持。一些领导干部专横跋扈,颐指气使,权力不受限制,思想一贯“正确”。即使是正常的工作部署安排,也要摆出居高临下“作指示”、“发命令”的威严来。而下属只能对他惟命是从。严重的甚至形成人身依附关系。什么党内民主,什么“密切联系群众”、“当人民的勤务员”,早巳被他们弃如敝屣。

——儒家“仁、礼”范畴构建的道统中某些内涵变异的道德操守,成为坚持党内正常的组织关系、同志关系的严重思想障碍之一。以“忠、孝、仁、义、礼、智、信”为核心范畴的儒家道统,良莠掺杂。其所包容的内涵,虽然今天仍有一些营养,但不容置疑的是,在时展的进程中,确有许多道德、价值取向已经落后甚至走向反动。如这一道统中的“忠”,其本意是规范封建君臣关系,要求臣下尽心尽力,毫无保留地侍奉君主。这一态度推展于各级官吏之间,下级无条件地服从上级也是“忠”。这在封建时代官僚政治中是维系封建专制体制的客观要求。封建时代“忠”的对象是个人,是上级,是皇帝;而我们共产党人要求“忠”的对象是民众、是组织、是国家和民族。一为个人,一为整体,泾渭分明,不容混淆。但现实中,这一道德操守被一些党员干部拿来混淆组织、事业与个人间的范畴与对象,在要求党员干部忠于党组织和党的事业的时候,更热衷于个人之间、上下级关系中的“绝对服从”,甚至以其对自己个人的“忠诚”与否为惟一标准。因此,抵制和反对下级对自己提意见和建议,更容不得下级有任何违背自己、反对自己的言行主张。由此助长了“家长”作风、“独断专行”作风和“帮派”、“团体”等不正常关系的蔓延。

2.封建官僚制度中演化出的消极因子给党的作风建设带来的影响。我国封建官僚制度不仅时间久远,且发展完善,其中许多内容在时展中演化成文化中的消极因素积淀在现实社会之中。

——封建制度中的“官本位”文化,成为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发扬密切联系群众优良传统的严重思想障碍之一。为维护封建统治,我国古代建起了“等级森严、尊卑有序”的官位、官权、官员“三位一体”的官僚制度。在这个制度框架内,人们的价值追求在于做官。因为“官贵民贱”,有官即有特权,官越大特权越多,因此,寒窗苦读之终极目标不是为了探索真理而是“学而优则仕”。由此形成的“官本位”观念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社会单位及其所属人员,不论工作性质如何,一律参照和套用政府机关和官员的行政级别与待遇;不同级别的人,其工资、住房、医疗保健等相应的待遇区别明显,诸如参加会议、阅读文件,乃至死后追悼会规格、骨灰安放地点等等,都要以“官阶”的高低来确定。“官本位”泛化到社会各个领域。很多时候,官职和“级别”变相成为人们评价人生价值的最高尺度,常常异化为对成功人土的一种奖赏。无论哪种行业和岗位的人,如果工作出色,往往会获得“提职”、“提级”的奖励,从而使党员干部放弃宗旨,淡化岗位责任,怀着谋求官位从而获得特权和个人实惠的目标和心态,挤进党员和干部队伍,给党的队伍素质提高带来潜在的挑战。

——封建世袭制和宗法传统演化出任人唯亲的官僚门阀观念,成为坚持党的“任人唯贤”选人用人路线的障碍之一。中国千百年封建制度中的宗法观念,是“任人唯亲”门阀观念的根源。虽有“科举”这道门坎,但考试录取诸环节仍顽强缠绕着“人情关系”这根极敏感的官场神经。而在及第后的选拔、考核、任命诸环节中,更将“关系”、“亲人”的观念贯彻始终。欲挤进仕途并步步高升者,必须依靠“朝中有人”这条路。演化发展到今天,不仅使“关系学”成为一门独具“中国特色”的“新学科”,而且诱使许多人热衷于按人划线。在上者选人热点在“圈子里”;在下者为人选要不择手段挤进“圈子里”。由此上下沆瀣,形成拉关系、走门子、跑官要官,直至买官卖官的丑恶现象。

3.封建迷信的谶纬之学的消极思想演化出的唯心观念颓废文化,给党的作风建设带来影响。由上古民间图腾、巫师、方士推衍而逐步发展起来的预测祸福、观测风水及至求神拜佛、寄托生死的迷信思想,为封建最高统治者自神其位找到了最有效载体。他们为显示其“奉天承运”的尊严,热衷于造“祥瑞”,“封山川”,拜神仙,演化成一整套妄测吉凶、算命相面、观测风水与及时行乐的文化体系,以此来麻醉人民,愚弄百姓,借以巩固专制统治地位。这一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在当今社会又沉渣泛起,并不断侵蚀到党员干部队伍之中。一些党员干部放弃马列主义、共产主义信仰而笃信神仙菩萨。这些人或无趣于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却孜孜不倦于研读“麻衣神相”、凶杀色情;或不急民生疾苦却乐于烧香拜神,建寺庙修“金身”;或不顾自然规律,诚信方士,看手相,问仕途。有些、分子甚至找到巫士“神仙”,为自己禳灾避祸,希冀逃避法网惩戒,永享富贵荣华;有些官员招聘员工也需请来相士当考官,以目测应聘者之面相。或拆除某些建筑,以避让“凶险之兆”;或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祖坟,以期占尽风水、永享高官厚禄之福。种种丑态,不胜枚举。

(二)来自中外文化碰撞中文化变异的挑战

改革开放使中外文化交流空前活跃,大量外来文化快速涌入我国。在中外文化大交流、大碰撞过程中,既滋补了我们文化的阵地,闪现出许多火花,给我们未来的文化发展带来生机。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垃圾,与我们的传统文化碰撞后变异成消极文化因子,成为党风建设在文化方面的新挑战。

1.打着破除封建礼教和封建婚恋观的幌子,滑向西方“性解放”,追求性、性放纵的糜烂生活。男婚女嫁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受到有损人性的摧残和压抑,这一反动文化礼教早已被有识之士作了彻底批判自不待言。今天,我们不仅观念上已经从那种被摧残和被压抑的枷锁中解放出来,而且国家已有日臻完善的相关法律制度,使人们健康科学的婚恋得以保障。西方当年在与神权、宗教斗争中进发出的“性解放”理念,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表现出了人类追求自由和幸福的积极意义。时展到今天,演化成极力追求性放纵、性的观,则有悖人类文明与进步的发展目标。这一文化理念进入到我国大陆后,与我们传统的观相碰撞,异化出了一股颇有能量的“性解放”文化逆流。一时间,鼓吹“走泰国‘牺牲一代少女’,开放‘红灯区’以搞活经济”之论者有之;标榜所谓“前卫”文化艺术,大搞色情活动以混浊世风者有之;更有暗娼、色情场所随时引诱人们在、性乱生活中寻欢作乐。凭借这股文化浊流,一些党员干部打着摆脱封建礼教束缚、追求“性和谐”、提高“性质量”的幌子,沉湎于色情文化氛围与生活追求之中。思想上倾心于谈“情”论“色”,品茶佐酒必以“黄段子”为能事;行动上醉心于寻花问柳,“包二奶”、“养情夫”、寻“”几成官场时尚。见诸媒体竟至有包养情妇、情夫几十上百人而使闻者咋舌,二百多人创当代官员狎妓之最者。

2.在强调尊重个人利益、鼓励个性发展环境中,与西方“个性解放”文化理念相碰撞,异化出极端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摆脱了极左思潮下忽视人文关怀、忽视个人利益的阴影,注意引导个人利益的实现和对个性价值发展的保护。与此同时,西方追求个性解放、张扬个人利益的文化理念伴随开放的步伐进入我国而备受欢迎。理论上,全社会每一个人都有充分的权利寻找自己发展和获取个人利益的机会。可见这一文化理念符合人类人文关怀大目标而具有积极因素。但这一文化理念引入我国后,与我们久受压抑的发展个人价值与利益初获尊重与保护的心灵相碰撞,人们的兴奋点自然落在“个人利益”、“个性发展”和“自由享乐”等内容上,对实现这些热点的前提、相关环境与条件,则有意无意地过滤掉了。由此,异化出中国传统小农褊狭自私自利与当代资本主义资产阶级惟利是图、疯狂追求个人享乐的文化价值观相结合的极端个人主义和极端享乐主义这一文化毒瘤。在这一文化理念诱导下,一些党员干部尔虞我诈、以邻为壑,为一己私利而不惜放弃、破坏乃至侵害他人、集体乃至国家民族的利益,巧取豪夺,鱼肉百姓,满足自己精神物质过分膨胀的私欲,走上贪图享乐、的道路,成为党风廉政建设实践中的被审判者。

(三)市场经济体制折射出的文化阴影对党风建设的影响与挑战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摆脱了传统计划经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培养起来的文化理念与新的经济体制运行中折射出的文化理念相碰撞,许多文化理念给党的作风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

1.表现在党员的思想道德建设领域的挑战。不言而喻,市场经济以竞争性、交换性、求利性特点,实现由市场完成资源有效配置,保证经济良性循环的目标。这些特点在经济领域是积极的、良性的。但作为一柄“双刃剑”,市场经济所遵循的竞争性、交换性和求利性等“游戏规则”所折射出的文化理念如果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之中,则难免异化而给社会良性发展带来挑战。实践中我们看到,随着这一文化理念向社会其他领域的逐步渗透,极端利己主义和权力寻租等现象,给党的作风建设带来极大干扰。

2.表现在经济生活领域的挑战。市场经济打破了计划体制下的“一大二公”老框子和平均主义“大锅饭”做法。这一方面有力调动了各地区、各单位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之竭尽全力把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的“蛋糕”做大;另一方面,面对日益突显的差距和激烈竞争,也使人们在为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的发展寻求更大的捷径之时,容易选择放弃原则、放弃大目标、大集体、大利益,而理直气壮地奉行本位主义、地方保护主义价值原则,由此异化出重个体利益、轻集体利益,重局部利益、轻整体利益,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的价值追求理念。这一文化理念反映到党内来,势必给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正确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带来不可忽视的干扰。

3.表现在党内关系领域的挑战。市场经济在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性的同时,组织对其成员的硬约束机制变弱。例如,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组织与成员间关系采取的是组织包揽一切的做法。个人与组织如此紧密的依赖与联系,自然容易使党的意见主张贯彻较少障碍。而市场经济体制下,成员的许多实际问题不能再单独依赖组织,相反要到市场中去解决。这就异化出组织建设中简单照搬市场原则的做法和讨价还价、讲待遇讲回报的价值追求。使“一手包揽”体制下形成的紧密关系变得相对疏松,从而使党员干部对旧有的“角色约束”自我放松,给党组织有效管理党员干部提出了新课题。

二、按“三个代表”要求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构筑党风建设坚不可摧的精神防线

文化方向代表着一个政党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党的建设,包括党的作风建设,总是从先进文化建设中汲取营养。这是我党几十年作风建设实践总结出的宝贵经验之一。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党要摆脱消极文化的干扰,战胜不良文化因素的挑战,实现作风建设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也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是要按“三个代表”要求,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构筑起坚不可摧的精神防线。

1.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先进文化建设实践中迎接挑战。不言而喻,“三个代表”思想,同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也反映了对党的作风建设的新要求。因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求按“三个代表”来统领,这是客观必然。而要实现这一要求,就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在历史文化传统悠久的中国,在当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同时存在、互相对立且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两种社会制度和两种文化之间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斗争自然异常激烈。对这一问题,党的三代领导人一直保持着清醒的认识。毫无疑问,我们按“三个代表”要求统领先进文化,以迎接不良文化对党的作风建设的挑战,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惟其如此,才能使文化既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又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大业;既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又带有鲜明的中国风格和民族特色;既努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有效剔除其封建的糟粕和毒素;既积极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一切有益的精神成果,又成功抵制其有害的、消极腐朽的思想意识。经过这样的文化创新,增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以必胜的信念迎接挑战。

2.确立“破立”结合、“疏堵”兼顾的文化建设方略,在消极文化批判整肃中迎接挑战。毋庸赘言,构建社会主义文化,既要树立先进文化的旗帜作引导,也要消极落后的文化观念做反面教员,使人们在正反对比中看得更清楚。所谓“不破不立,破字当头,立也就在其中了”,说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阵地的同时,必须着力于对那些消极文化的本质做出深入系统的批判和肃清,从正反两方面掌握迎接挑战的主动权。早在20世纪80年代之初,邓小平同志在谈到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存在的种种弊端时,就明确提出了肃清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任务:“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这个任务,因为我们对他的重要性估计不足……所以没有能够完成。现在应该明确提出继续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任务”,“同时,决不能丝毫放松和忽视对资产阶级思想和小资产阶级思想的批判,对极端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批判”。改革开放20多年来,思想文化战线建设的实践表明,对这些消极腐败思想的整顿“肃清”任务,还远没有完成。在这个实践中,人们更多关注的是“继承”和“学习”,而对那些掺杂其中的消极、落后甚至反动的价值观念,却较少深入系统研究,更未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有说服力的宣传、教育、引导。因此,在面对党风建设中这些消极文化挑战之时,要求我们的思想理论工作者和宣传教育部门主动自觉地承担起“肃清”的使命,既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同时也要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对封建主义残余思想、对外来文化中的消极表现,进行系统的深刻的理论分析,以引领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为目标。要按“三个代表”的要求,脚踏实地地做好对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继承、改造利用工作,并通过各种媒介和载体,传诸社会,传诸群众。这样,人们不仅了解“是”,而且知道“非”;不仅知道“美”,而且看到“丑”;不仅明确“善”,而且洞悉“恶”;从而提高广大党员干部肃清封建残余思想和外来消极文化的自觉性。

3.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在文化建设的管理中迎接挑战。同志在纪念建党80周年的讲话中,谈到先进文化建设的任务时指出,对那些落后文化、腐朽文化,“要通过完善政策和制度,加强教育和管理,移风易俗,努力改造落后的文化,努力防止和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和各种错误思想观点对人们的侵蚀,逐步缩小和剔除它们借以滋生的土壤”。纵观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不难看出,作为意识形态范畴的文化,其影响、传播自有规律。其中,政策、制度的引导,法律法规的规范作为有序管理手段和方式,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面临党风建设中不良文化的挑战,我们必须毫不犹豫地把法治与德治统一起来,做到柔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刚性的法律制度规范“两手抓”,发挥管理工作的特殊作用。

——不断明确政策导向,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在坚定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信仰的同时,对于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范畴的其他内容,给以符合时展要求的指导规范.尤其对那些有较强政治色彩的内容,要做出明确的界定与引导,如关于“宗教”与“”、“”与“封建迷信”、“信仰自由”与“党员信仰取向”、尊重“个人利益”与“党员履行奉献义务”等较敏感的问题。通过政策界定与引导,为党风建设创造党内党外有别、时代文化发展与创新循环而进的良好文化氛围。

文化建设论文篇4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本文就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方法及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谈点看法。

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是由社会环境及学校性质所决定。当今社会纷繁复杂,存在不少消极因素和腐败现象。社会文化也是绚丽多姿、雅俗并存,包括许多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负面文化。尽管各级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是在短期内优化社会大环境是不可能的。而学校不但是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更重要的是育人的阵地,它担负着培育一代“四有”新人的历史重任,因此校园文化不容许杂乱纷呈。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办学目的和培养目标优化校园文化,创造一个优良的育人小环境,以抵制社会负面文化的冲击,并对社会大环境施加积极影响。

二是由教育对象及环境的育人作用所决定。在学校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辨析能力差,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近朱者亦,近墨者黑”,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容易将学生引向歧路。作为育人阵地的学校理应创造一种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

三是由学校办学水平的现状所决定。自从提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方针后,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也有的学校只重视物质文化的建设而忽视精神文化的建设;只注重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只注重思想认识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强化而忽视间接情景的暗示。但人的思想和某些品质是不能靠单纯的知识传授来养成的,要借助道德环境长期的细腻的熏陶,只有在这种环境下培养起来的品质结构才具有稳定性,才能经受住外界环境的刺激。这也要求我们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四是由教育“三个面向”指导思想及教育改革趋势所决定。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基础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转向素质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一个根本问题,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走向。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让学生主动发展,这同样要求我们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方法

校园文化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这里主要谈谈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课余文化、舆论文化、人际关系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1.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

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有较强的直观性,如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物质文化的建设及管理直接地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创建优美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物质文化建设必须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符合本校的实际,代表师生的共同意志,体现出“四性”:一是科学性。要整体规划,合理布局;二是教育性。物质文化建设必须渗透思想教育的成份,寓德育于物质文化建设中;三是艺术性。要精心设计,严密组织,使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富有艺术意味,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四是经济性。物质文化建设要有艺术性并具时代感,但却不可一味地追求时髦、高档、漂亮,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要考虑经济、实用。

二是校园环境的建设要做到“四化”,即绿化、美化、净化、静化。充分利用校园空间进行植树、栽花、种草,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将学校办成“园林式单位”。校园的美化不应只局限在校园的整体布局、楼馆的建筑装修及教学设施(如图书仪器、电教设备等)的更新添置等纯粹的物质文化的层面上,还应表现在通过对校园环境的点缀所体现出的全校师生的共同思想、共同情感、共同的审美观等精神文化上,如校园板报的内容形式,办公室课室的布置,名人画像、名言警句、艺术作品的悬挂等。要保持校园环境的洁净,并把好校门关,保证学校免受外来干扰。

三是物质文化的建设不能由学校全部包办,必须群策群力,师生齐动手。要发挥集体、个人甚至家长各方面的积极性,大件由学校负责,自己能办的由师生自己地动手完成,如:课室布置、环境卫生等。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创造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

2.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

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初级阶段的产物,是为了达到无意境界而采取的一种有意识手段,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目的是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用情境来内化。俗话说:“不依规矩,无以成方圆”。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围绕培养“四有”新人这个核心,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应充分发扬民主,经过师生充分酝酿和讨论,最后才以条文的形式定下来。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体现三个特点:一是全。规章制度应该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如行政管理制度、德育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总务管理制度、内部体制管理制度等;二是细。内容具体明确,操作性强;三是严。纪律严明,赏罚分明。为了使广大师生了解和掌握各项规章制度,可按适用范围将教职工管理制度及学生管理制度分订成册,用知识竞赛或考试的办法,督促学生学习掌握制度的内容,使大家明白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违反了规定要受到什么处罚,合符条件将得到什么奖励,从而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

为了保证制度的贯彻落实,有必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网络。如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成立以党支部书记挂帅,主管校长负责,工会主席、德育处主任、团委书记、年级级长、政治科科长参加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四线”管理。即:“党支部棗工会棗团委”一条线,主管师生政治学习,组织师生开展各项政治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主管校长棗德育处主任椖昙都冻班主任”一条线,主要负责师生的一日生活制度,贯彻落实师德规范和《行为规范》;“校团委、学生会、少先队大队部棗团支部、班委会、少先队中队棗各班值日生”一条线,负责日常行为规范的自查自纠工作;“校长室、德育处棗公安局、派出所棗学生家长”一条线,主要负责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及安全教育。有了德育工作的管理网络才能保证德育管理制度的落实。要强调的是这种管理网络的建设必须立足于职责,从树立事业心和责任感入手,分工明确,职责分明,考核到位。

3.加强课余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生活。

校园文化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如果课业和正规活动挤占时间太多,学生就会感到校园生活单调泛味,并可能形成热衷于某些有害活动的潜流。因此,学校应适度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但课外活动的开展不是盲目随意的,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遵循自主性、实践性、愉悦性、发展性、教育性的原则,做到“五有”(有计划、有教案、有记录、有成就、有总结)、“四定”(定人员、定地点、定时间、定内容)、“三落实”(组织、经费、器材),成立课外活动小组,如业余团校、学科兴趣小组、文学社、田径队、蓝球队、小乐队、合唱队、舞蹈队、书法组、美术组等,由老师进行辅导,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

二是课外活动的内容,形式要多样化。既要有思想性的(如青年志愿者活动、演讲比赛、各种评优活动等)和知识性的(如学科知识竞赛、知识讲座、“三小”活动等),又要有娱乐性的(如各种体育比赛、文艺汇演、游园活动、美术书法作品展、影视欣赏等)和实践性的(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生产劳动、勤工俭学、军训等),还有必要设置些全校性的学校传统活动,如三月学雷锋活动、田径运动会、科技节、艺术节、元旦文娱晚会等,鼓励全校师生一起参与。

总之,课外活动要兼顾教育与情趣、知识与娱乐、活动与安闲、努力让学生根据天资所好、扬长避短,各得其所,各行其乐。变命令式为倡导式,变禁绝式为诱导式,变接受式为参与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组织,主动参与,寓教于乐。

4.加强舆论文化建设,形成优良校风。

集体是一个熔炉,能把生铁炼成钢,也可能是个染缸,给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以不良影响。学生在集体中,思想行为容易受到集体舆论的制约和同化,心理学上称之为“从众心理”。因此,学校要重视舆论文化的建设,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要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加强政治思想学习,注重养成教育。通过校会、晨会、级会、班会,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政治文件、法规制度、道德修养等文章,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其次,要加强“爱校”教育,培养母校意识。向学生讲述学校光辉的历史,成立校史展览室,设计校旗校徽,制作校歌,统一校服,提高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学生自然生发出强烈的荣誉感、自豪感、热爱母校的情感,从而产生凝聚力,形成学校精神。

第三、确定共同的奋斗目标。学校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及自己的实际情况、办学特点,提出校训和奋斗目标。各班相应地制定班级奋斗目标,直至帮助学校制定个人奋斗目标。并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争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先进学校,创优秀品质、优异成绩、优美环境。在全校形成一股比、学、赶、帮的热潮。

第四、强化学校“三风”建设。学校“三风”即领导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首先,领导作风是关键,学校领导要加强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以及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中发挥好带头作用。其次,要狠抓教师在学生中的表率作用。要求教师从精神风貌、道德修养、工作作风、学识水平到仪表风度、言谈举止、生活起居都应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这样,教师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学生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勤奋攻读,立志成才,整个校园充满一种浓厚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第五、开展各种有益的健康的活动。如学雷锋活动、演讲比赛、创建活动等,以培养正确的舆论。

第六、清除校园文化垃圾,净化校园空气。禁止传阅不健康的书报杂志,禁止学唱不健康的歌曲,清理课桌、书本文具盒上的不健康的图画及语言文字,消除消极文化的影响。

第七、针对倾向性问题或热点文化,举办专题讲座、主题班会、辨论会,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观点,引导正确舆论。

第八、抓好宣传阵地。充分发挥广播室、黑板报、阅报栏、宣传橱窗、图书阅览室、名人名言警示牌的作用,大张旗鼓地表扬好人好事,同时批评错误的思想行为,抑制歪风邪气,树立正确舆论。通过以上种种办法,使整个学校到处充满着正确的舆论气氛,从而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

5.创造和谐人际关系,优化人际环境。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际关系是一种高级形式的校园文化。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健康成长,还可以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良好的集体意识是一种向上的群体规范,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无形的巨大的力量。

人际关系被称为人世间最复杂的关系,学校也不例外。从横向看,有领导集体的人际关系,教师集体的人际关系和学生集体的人际关系;从纵向看,有领导和教师、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领导集体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教师间的人际关系,教师间的人际关系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仅对学生健康成长产生直接影响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谈点看法。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教育过程和结果。师生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反之,如果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对立,教师就很难对学生施加影响。要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方面是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精湛的教学艺术,良好的外表形象,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另一方面,是要求学生尊敬教师,勤学守纪,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出现乐教乐学的生动局面。

学生间的人际关系,既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影响优良集体的形成,教师要有目的地加以引导,强调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应遵循守纪、理解、团结、互助的基本原则,克服嫉妒、自卑、自傲、自私的不良心理,鼓励学生充满自信、公平竞争、帮人所需、大度为怀。提倡同学间学习上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生活上一人有难,八方相助;纪律上互相督促,互相提醒;思想上互相交流,互相提高。同时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解除烦恼;要正确地

引导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学生在这种团结友爱、相互尊重的气氛中才能得以健康地成长。

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1.德育功能

第一、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如诗如画的校园风光,布局合理的校园建筑,鸟语花香的校园景致,整齐光洁的道路交通,美观科学的教室布置,文明健康的文化教育设施……无不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感染和薰陶,触景生情,因美生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进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学生在幽静的环境中学习,感到舒心怡神,从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对低俗的非理性的文化及各种消极腐败思想也能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第二、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健全的规章制度及健康的集体舆论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言行具有规范作用。当学生的思想言行不符合制度规范及集体舆论的要求时,他就会自我调节矫正。学生有时可能不接受老师的教育,但却不能反驳同学们的批评,谁都不愿意成为“众矢之的”。优美的校园环境同样能规范学生的行为,试想:你会在地面光洁、环境优美的场所乱扔纸屑、随地吐痰吗?你会在雪白的墙壁上乱涂乱画吗?不会!这些不良行为都会自动消失。

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校园文化建设是以学校集体为单位,注意学校的集体形象。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处理好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注意相互间的协作,必要时为了集体利益要牺牲个人利益,否则就会受到来自集体的人际压力。这种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都要求学生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以建成一种友好互助的群体氛围。反过来,一个充满理想、团结友好的集体会使学生亲身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体会到集体力量的伟大,从而树立个人要服从集体、严以律已、宽以待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集体主义思想观念。

第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中学生渴望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多彩的校园文化适应了中学生精神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避免了对学生人格塑造单一化的倾向。使那些个性特长较突出的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内容和形式,并在活动中看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一个真实、完整、积极的自我意象,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当今中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是比较差的,而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培养学生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校园环境中会感到心旷神怡而暂时逃离“神经紧张,甚至心烦意乱”的境地,在轻松的心境下,心窗打开,可增强进取心,从而自愿接受困难的挑战。丰富多彩的活动一方面扩大了学生的交往圈,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合群并找到知心朋友,扩怀;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因沉浸在欢乐或业余爱好中,因注意力转移而冲淡和忘却不愉快的心理因素,就不至于“越想越别扭,越想越伤心”了,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2.美育功能

爱美是人的天性,中学生也不例外。但由于处于青春期这个特殊阶段,中学生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又存在着明显的弱点:他们追求美,却不善识别美,常把新、奇、特视为美,甚至误以丑为美;只追求外在美,而不善追求内在美,往往认为仪表的漂亮就是美,而不懂得美具有广泛复杂而深刻有内涵。而优良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及创造美的能力。

环境美可以升华为情感美。美丽安适的校园建设,整洁漂亮的教室布置,朴素大方的服饰打抢,以及校园空气的净化、文明礼貌语言的使用、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均可诱导学生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在一系列审美活动中,学生会认识到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劳动创造的;感受到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深刻内涵;真正懂得和体验到诸如“大方”、“优雅”、“和谐”、“风度”等这些描述美的有关词汇的含义,从而把这些词汇的内涵变成他们自觉的行为,使追求美、创造美成为他们生活的需要。

3.实践功能

随着分配制度、就业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青年学生面临着人才市场和优化劳动组合等种种考验。因此,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树立竞争意识,努力也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以创建活动、达标活动、争先创优活动及各种竟赛活动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树立强烈的竟争意识、参与精神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既增强了学生的竟争意识,又使学生在争创活动中受到锻炼,提高竟争能力。

未来社会是一个人际广泛交往的社会,社会对未来人才社交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现在的中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娇生惯美,在外不会主动地正确地交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学校自然要成为培养交际能力的主阵地。而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学生交往的信心,各种活动的开展既给学生提供了广泛的交际场所,又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又是行为主体,是校园文化的参与者和组织者。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既可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及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多种技能,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还可以磨炼学生意志,提高学生组织管理能力,为以后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文化建设论文篇5

1提高企业领导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视

由于企业精神、企业形象、企业价值观等内容都是经由企业领导进行设计,并在其规范带领员工执行,对员工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因此,企业领导应提高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将以往把文娱活动、文化教育等作为企业文化建设内容的片面认识纠正,不断加强自身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的学习,并深知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从而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发展,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到促进企业管理建设当中,如将企业文化建设放进领导日常议事日程,制定以实际行动落实企业文化建设的计划。另外,企业领导还应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落实检查与改进环节,不断总结与提炼企业精神、企业形象、企业价值观等内容,以不断完善企业文化建设,将企业文化建设落实到基层员工当中,激发基层员工的奋斗精神,勇于战胜艰难困苦,进而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并在市场中站稳脚步。

2促进企业全体员工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当中要顺利

有效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和共同建设。企业员工作为企业的主人公,其主人翁意识对企业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个企业的文化建设若得不到本企业员工的认同与支持,则会使企业失去有力的发展支撑,从而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力取得竞争优势。由此可见,企业员工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当中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因此,企业应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取得全体员工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同与支持,激发员工积极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当中。首先,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企业文化建设意识教育,让员工深刻了解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同时,积极为员工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目标实现活动中创造机会,让员工把自己的奋斗目标与企业文化建设目标相统一。其次,应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和人生观,充分调动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弘扬无私奉献精神,从而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目标和员工个人目标早日实现。

3将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

由于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容易诱发功利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因此,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予以企业员工正确的教育引导,并严厉杜绝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将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就是要不断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通过科学理论武装企业全体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企业文化建设水平,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4提高企业职工队伍素质

企业员工素质的高低对企业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只有优秀的职工队伍素质才能保证企业文化建设质量。因此,企业应重视提高职工队伍综合素质,从而培养出一批高文化水平、高素质、高业务水平的职工队伍。将企业员工塑造成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社会精英,同时努力培养员工“团结协作、恪尽职守、诚实信用、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职业精神,不断加强员工的自主学习培训,提高整体员工的文化修养,努力打造一批专业型人才队伍,对树立企业良好形象、提高企业知名度、创造企业品牌具有积极作用。

5促进创新发展企业文化属于一种观念形态

可以通过不断的积累成为丰厚的资产。当前,企业文化建设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除了受到传统观念影响外,还受到当今新形势的影响。企业只有不断创新发展,才能保证企业文化建设在初步发展阶段稳而有力地成长与发展。首先,企业应充分意识到企业文化建设属于创新型工程,涉及面广,因此具有复杂性、持久性和广泛性。其次,要不断重复审视企业现有文化建设状态,从而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途径的探索与研究。最后,应立足于市场需求,不断寻找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不断完善企业文化建设,从而不断创造出适应企业良好发展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二结语

总而言之,企业想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力中处于有利地位,提高企业竞争力是关键,而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的高低。因此,企业应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加强文化建设,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稳定发展。

文化建设论文篇6

党的十以来,在全国上下和全党内全面开展既打老虎又打苍蝇的反腐肃贪行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尤其是以被查,更是掀起反腐败的高潮。建设一支廉政的国家干部队伍,既要建立防止腐败的制度,也要有打击腐败、腐败必被惩处的行动和结果,同时,建设廉政文化、营造良好的环境,从思想上、作风上、源头上和软硬环境上形成有效的防腐、反腐的效果,不敢腐、不能腐、腐不得。高校作为教育行业的事业单位,经费来源属于国家全额拨款,近十年来却是出现腐败问题的较高发场所。

(一)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现状高校作为国家事业单位,内部设立了纪委、监察和审计部门,各自行使相应的职能,在高校预防和惩治腐败、建设廉政文化起到重要的作用。1.以高校纪、监、审部门和高校廉政文化中心为主导开展廉政文化建设。近几年来,中央纪委和省纪委在一些高校共建了廉政研究中心,一些检察院也与高校共建廉政文化研究中心等,从理论上加强了对高校廉政文化的研究,从实践上提高本校、本地的廉政建设的工作效率,与高校纪、监、审各部门一起加强廉政文化的建设和研究,有效加强了反腐防腐教育,营造良好的廉政环境,强化廉政守法的意识,有效的减少了腐败的发生。2.以高校纪、监、审部门为主导开展廉政文化建设。高校纪、监、审部门负责学校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和廉政谈话制度的落实,在全校教职员工中开展廉政教育、反腐倡廉教育,对党员干部和行政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情况进行监察和对财务方面进行审计。受理广大师生员工对违法乱纪问题的控告、检举及后续的调查审理、惩诫和结果回复;处理上级纪委交办的涉纪和违纪违法案件。充分发挥高校纪、监、审部门的职责和功能,认真落实各项制度,为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形成了良好的廉政氛围。3.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重点、热点问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机构,有着行业的特殊性。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以教师和管理服务的行政人员、后勤服务人员为主体,同时在学生中开展廉政文化教育,为国家培养有强烈的廉政意识、遵纪守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重点就是根据高校的特点,充分发挥高校育人功能和知识分子的优势,加强对廉政文化的研究和实践,打造一支思想过硬、业务能力强的工作队伍,建设廉政文化阵地,研究行之有效的机制体制和制度,培养良好的干部队伍和工作人员,营造良好的廉政环境。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热点主要有廉政制度研究、廉政文化教育、廉政文化建设、腐败预防、廉政纪律教育等。4.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在高校的廉政文化建设中,设有廉政文化建设研究中心、设有廉政文化研究中心以及根据各自不同特点的廉政文化建设,建设效果参差不齐,甚至出现建设不够到位等现象。有的高校存在认识不足、缺乏长效机制的现象,在上级部门进行部署时才有行动,平时缺乏教育、监管,制度成为空文或者明一套暗一套等。这些情况的存在导致了高校一度成为腐败的高发地。

(二)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时代要求腐败作为社会的毒瘤,危害极大,于国家、社会所不容。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积极推动廉政文化进社区、家庭、学校、企业和农村”。中纪委向党的十的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化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把廉政文化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总体布局,广泛深入开展廉政文化创建活动。”近几年来,高校出现的腐败现象也不再是稀奇事,如湛江师范学院原院长郭泽深、武汉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原常务副书记龙小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招生索贿案、暨南大学体育部原副主任李兆森、南京财经大学原副校长刘代宁、同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吴世明、陕西教育学院原院长高安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原副校长李良晨等案件,令人触目惊心。必须惩处,加强廉政建设,建设廉政文化,从根本上构建预防的机制,从最大限度上减少这类案件的发生,保障高校健康发展,为实现中国梦加油。

二、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措施

高校的廉政文化建设,已取得了初步的效果,并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不断面对反腐的新形势和腐败的新特点开展研究、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廉政文化建设制度高校根据上级的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建立校、院(系)两级廉政文化建设的制度。主要有:1.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负责制。由学校党政领导负总责,全面负责建设学校廉政文化建设,既对上级负责,又要对学校负责。2.校、院(系)两级负责制。学校纪委负责人负责在全校建立廉政文化建设制度,各学院(系)党政领导负责本院(系)的廉政文化建设和落实上级的廉政文化建设任务制度。3.重点部门校级领导负责制。负责学校财物管理和基建、后勤等部门是腐败产生的高发之地,重点监控,落实廉政文化建设,校级领导负责。4.廉政文化建设制度的具体化。根据上部门的部署,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建立有利于为学校建设、发展保驾护航、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的廉政文化建设制度,建设廉政高校、预防腐败。主要有校级廉政文化建设制度、院(系)廉政文化建设制度、部(处、馆、研究所)廉政文化建设制度、基建(后勤、资产、采购)部门廉政文化建设制度。

(二)建立廉政文化建设机构廉政文化建设的机构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校、院(系)和学校其他部门成立的领导机构,另一类是廉政文化建设研究和实施机构。这两类机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合并成同一机构,履行管理、研究和实施的职能。成立了机构,就要开展正常的运作,正常的运作由制度来保证,确保廉政文化建设机构职能实施,并要向所负责的部门述职。

(三)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研究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研究,形成全校人人参与,深入思考,让廉政深入人心,潜入意识,万事廉政先行。主要有承担上级廉政文化建设的科研、开展本校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的研究,同时组织本校、院(系)、部门的廉政文化建设的理论、实践研究,探讨建设的方法、措施和总结经验以及展示取得的效果。

(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打造廉政文化建设的大环境打造廉政文化建设的大环境,要有制度的保障和实践的促进,与廉政文化建设相辅相承。主要有开展廉政文化教育,开展廉政文化研究,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成果展示,开展廉政文化活动等等,在校内形成廉政无处不在的文化氛围。

(五)与时俱进,创新手段,丰富载体,提升廉政文化建设的效果廉政文化建设要有方法、有手段、有载体,避免简单的说教和传统、单一的方法。通过影视、文体活动、知识竞赛、理论与实践研究、业绩述职、考核等等各个方面,全面的发挥现代化、高科技的手段,如手机、电脑等网络终端设备技术,全方位、全天候、不间断的提供廉政文化建设精神食粮,促进廉政文化建设的效果。

三、结语

廉政文化建设助力于反腐,更是预防腐败的重要措施,防范于未然,将腐败止于门外。建设一个不敢腐败、不能腐败、不想腐败、腐败必反的良好环境,廉政文化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建设好高校廉政文化,将腐败拒绝于校门之外、防患于未然,还高校立德育人做学问纯洁之地,确保高校人人廉洁自律、遵纪守法。因此,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从制度上、组织机构上、学术科研上和措施上全面展开和落实,打造自身不腐败的高校,培养能反腐、防腐、拒腐的人才。

文化建设论文篇7

早教机构文化是指在整个社会大背景取向下,早教机构全体员工在正确的教育思想的引领下,在长期教育实践中所形成的共同认可、共同追求的精神风貌及教育风格、文化传承方向所构成的导向文化。它是早教机构所特有的,且为早教机构多数成员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早教机构文化蕴含着早教机构的教育方向、目标确立、运营策略、社会责任以及对其理想早教模式的系统构想。

二、早教机构文化建设的内容

(一)早教机构的精神文化建设

以早教机构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教育理念、人际关系等方式表现出来的的观念形态就是早教机构的精神文化。它是早教机构的管理者带领其全体员工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形成的,代表该机构的价值观和包括幼儿及幼儿家长在内的全体成员意愿的、反映早教机构整体目标和方向,具有推动其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一种群体意识和精神力量。这种观念形态的精神文化需要早教机构的管理者和其教师一并立足教育教学实践,学习中西方的先进的早期教育经验,从爱幼儿、爱教师、爱教育、爱自然、爱社会等角度出发,不断地进行自我总结和提炼,将观念形态变成可以言传和比照的文字和图画,比如可以尽量将早教机构的环境布置温馨点,墙饰可以采取幼儿和父母的作品。早教机构教师也可以带领幼儿用文字和图画的形式展示作品,这些文字和图画植根于其教育教学实践,但又高于实践,它是所有成员行为养成良好习惯的航标。

(二)早教机构的物质文化建设

如果说精神文化建设是早教机构开展早期教育服务活动的方向标,那么,与其观念体系相适应的就是早教机构的物质文化环境。为全体师生营造一个优美、整洁、有秩序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又对生活在其中的师生起着陶冶情操与规范行为的作用,这是早教机构物质文化建设的重点所在。环境是一种潜在课程,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外在条件。它对幼儿的知、情、意、行等思想品德要素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直接制约着幼儿的内在心理。早教机构的物质文化建设可在早教机构群体中培养出与制度约束相协调、相适应的环境氛围。这种环境氛围一旦形成,其包含的理念、道德、舆论、行为准则等精神因素,会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和氛围弥漫于早教机构之中,渗透到成员的一切活动中去,时时会感到它的作用和约束力,并以此自觉规范言行,这种软约束较硬约束更为持久、稳固、有效。

(三)早教机构的制度文化建设

建立和健全早教机构规章制度,塑造良好的早教机构制度文化,是早教机构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早教机构制度是以书面文件形式规定早教机构内部组织结构和人员的权限、职责、任务等,以约束、引导全部工作人员以及幼儿的行为规范,具有指令性和强制性,使早教机构形成一定的管理秩序,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自觉形成一定的良好品格。一谈到制度,往往是“以管人为本”,主要依靠严格的规章制度及经济利益来约束员工,这很容易使员工产生消极、逆反甚至对立心理,这些心理如果反映到全体员工的行为中,则不利于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事实上,介于早教机构不同于一般企业的特殊性,早教机构应从提高教育质量、保障早教机构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出发,管理最终是要建设一支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对幼教事业有着坚定的信念和热情的师资队伍,所以管理的根本在于做人的工作,要以人为本。早教机构可以让教职员工以主人翁的角色来参与讨论:作为一个教育集体,应该制定那些制度?为什么需要这些制度?制度执行又需要那些措施?等等。同时也可以让早教机构的全体教职员工参与日常的检查工作,定期发放各类调查表,了解全体员工对各类制度的意见,使制度建设更为动态化、人本化。

三:结语

总之,在早教机构的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建设提供了具体的方向,物质文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制度文化提供了监督作用,这三种不同的文化相互渗透和转化,综合地、多方面起作用的。只要我们在早教机构的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优化精神、物质和制度文化,强化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能使早教机构文化的作用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才能更好地指导早教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建设论文篇8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它是一种无形的文化,具有催人奋进、努力学习、开拓进取的教育力量,能够促使学生健康的成长,促进人格的发展。但目前,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相对落后,校园生活单调贫乏,校容校貌多年一个样,对文化建设认识模糊,流于形式。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转变观念,发挥文化在教书育人中的作用,切实加强小学小学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一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思想观和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二是加强学校风气建设,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道德风尚,使学生作对社会有益、对家庭有爱的新时期少年。三是通过开展校园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生活,把学生的德、智、体、美、劳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乐教娱乐之中,增强心理素质。四是加强校园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建设,营造出校园人文气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1.加强校园的制度建设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无论是大学、高中、还是小学,要想长久地发展下去,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善于管理、有效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学校来说,管理文化建设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能够规范约束全校师生的行为,引导学校教育健康发展。所以,学校要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抓好教师、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用制度来约束师生。在制度的执行上必须严格,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以事实为依据,公正高效地执行,保证所有教学人员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徇私情,不断提升教师和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管理水平,并将行为规范延伸到社会和家庭,在各种不同场合使用文明用语,促进学生文明礼貌行为的自觉养成。同时,学校的制度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修订,多听取师生的意见和建议,确保学校制度的有效落实。学校还应建立学生学习信息档案,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自然状况及相关信息,档案内容分为自然状况、家访情况、学习情况、违纪情况及其它记载。教师每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当前的信息,至少填写一次,便于及时掌握学生的第一手资料,便于开展管理工作。

2.打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优美的环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标志。所以,学校要精心营造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和优美温馨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树立核心价值理念,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让校园的环境文化处处洋溢浓厚的育人氛围。学校要加强环境文化建设,深入开展校园环境卫生清理活动,大力实施校园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工程,彻底消除死角死面,保证校园面貌每年都有新变化。教师和学生要有很强的环保意识,不要乱扔纸屑、杂物,使校园始终保持干净整洁、文明和谐,成为师生工作、学习、休憩的理想场所,并定期、不定期进行各种形式的检查评比,提升校园环境建设水平。

3.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加强牌板、标语、宣传栏管理,完善广播宣教网络,安设各种警示、指示标牌等设施,使学生时时处处能够感受到校园文化气息,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校园文化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效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热情和集体主义观念。改造学生班级学习环境,补充黑板、桌椅、电脑等设施,购置各种图书、报刊及其它学习资料,设置“读书角”供学生于阅读,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要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用优秀科学家、发明家的事迹,以及身边优秀人物的人生经历,来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加强自身学习,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栋梁。

4.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

学校要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组织成立书法、美术、象棋等多方面兴趣爱好小组,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兴趣,广泛开展德智体美劳相关的竞赛活动,大力开展健康有益、富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定期组织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多组织拔河、跳绳、足球等体育活动,多组织书法、绘画、舞蹈等艺术活动,让不同特点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体会乐趣,在比赛活动中施展自己的才华。学校要对每项活动,评出前后名次,在校内板报上公布,以此激励其他学生的上进心,进而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学习氛围。同时,还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利用学雷锋日、六一儿童节、十一国庆节等庆典节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弘扬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增强他们与祖国、与学校荣辱与共的感情,培养高尚品德,做对国家有用、对学校有爱,“品德、智力”全面发展的学生。

5.加强校园文化的组织领导

学校要深刻领会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多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倾听广大教师对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结合本校的实际工作情况,研究制定学校文化建设发展规划,确定推进工作的总体目标、工作标准、推进步骤等内容,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利用校园板报、广播、宣传栏等形式,逐级渗透,强势灌输,通过各种形式的载体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努力营造团结和谐、开拓进取、求实创新的校风,让师生耳濡目染,受到熏陶和激励,增强教师、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集体观念真正让学生入脑入心。

三、结论

总而言之,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找出正确的方法,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促进学校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使他们能在复杂的社会中健康地成长。只要我们按照这个思路,大胆前行,不断实践,校园文化建设一定能够落地生根,不断跃上新的台阶。

上一篇:博弈论论文范文 下一篇:跆拳道论文范文